第05章 《儒林外史》-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三)(名著小说)(原卷版)
名著丨九年级下册《儒林外史》知识点+考点精练+中考真题
名著丨九年级下册《儒林外史》知识点+考点精练+中考真题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滁州人。
因为其书斋名为“文木山房”,所以有亲友后辈称他为“文木老人”,他33岁搬家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自称“秦淮寓客”。
吴敬梓幼时就十分聪颖,年少时即有文名。
他擅长记忆背诵,“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且学习态度认真刻苦,故显露出很好的天赋和才气。
但他读书并不死板,更非一心闭门读书,而是时常外出浏览当地的山水风情,并跟随父亲参加一些当地名士的聚会。
加之他出生于官宦人家,沾染些豪爽挥霍的习气,从而养成一种放荡豁达的人生态度。
吴敬梓36岁时由巡抚赵国辚举荐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结果他不赴延试。
此事之后,他放弃了秀才籍,不再参加考试。
由于他不擅长经营,且性情豪迈,故几年内就将家产挥霍殆尽,晚年家境愈加贫困,生活十分落魄。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创作背景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及乾隆帝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但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内部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民间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严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牢笼士人、统治思想。
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风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即“儒者之林”,指学术界。
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有所区别。
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与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
主题概括《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讽刺小说。
小说通过刻画一些深受八股文和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之士的虚伪卑劣,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
部编RJ人教版初中中学语文名著参考资料——九年级——名著阅读!儒林外史详细归纳
部编RJ人教版初中中学语文名著参考资料一一九年级内容精要《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
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写出它的腐败与不合理。
原本为五十五回,现在通行的刻本是五十六回。
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字敏杆,安徽全椒人。
他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通过写作《儒林外史》,对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显示出民主主义思想色彩。
主要人物腐儒的典型一一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一一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一一马静、鲁编修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主旨介绍作者在楔子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并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
王冕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经史等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趋炎附势。
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
在作者看来,文士们只有像王冕那样讲求〃文行出处〃,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笼,堪称〃品地最上一层〃。
全书一开始就通过周进、范进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科举制度是怎样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以及士子们热衷科举不过是为了爬上统治阶级地位,升官发财,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一群考取科名的读书人,他们出仕则为贪官污吏,居乡则为土豪劣绅,从而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败。
部编RJ人教版初中中学语文名著参考资料一一九年级主要特点:1)该书一个显著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
2)成功的运用了写实主义的讽刺艺术;3)喜剧性与悲剧性的高度和谐统一:4)将生活之丑转化为艺术之美;5)小说描摹出这种普遍性的社会景观,从根本上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毁。
清代文学第五章《儒林外史》精选 课件
2、一批举业至上主义者。他们向往功名,推 崇科举,但本身并没有痛苦的经历。这以马二 先生、鲁编修、鲁小姐为代表。
这批人的面目可概括为八个字,即迂执酸腐、空疏不 学。他们把八股文奉为圭臬,好象天地间除了八股文 什幺也不存在了。尤其深刻的是,作者写到了八股文 对女子和孩子的毒害。
鲁小姐在父亲的熏陶下,也弄起了八股。后来看到新婚 的丈夫对八股文不太在行,没了指望,便把刚满四岁的小儿 子“每天拘在房里讲四书,读文章”。对孩子的这种摧残, 反映出八股文科举的毒汁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个细胞。
二、《儒林外史 》的文人群体形象
《儒林外史》表面上写明代生活,实际上展示 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它以封建 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为描写对象,以揭露 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下士大夫的丑恶灵魂 作为切入路径,深刻揭露和讽刺了整个封建礼 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堪救药。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 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科举制度的严峻批判; 第二部分表现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第五章 《儒林外史》
一、吴敬梓的生平与思想 二、《儒林外史 》的文人群体形象 三、《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一、吴敬梓的生平与思想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 民,自称秦淮寓客,因家有文木山房,晚年自 称“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具体见教材P282-284
吴敬梓读书处――国光楼全面修缮 新华社发(王家国 摄)
第二部分 表现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吴敬梓在揭露批判的同时,又塑造了一批寄托 他的理想的正面人物。这些正面人物可以分为四 种类型,分别代表了作者探索理想的进程。
作者通过这些丑恶嘴脸的描写,痛斥了靠科举爬上去的 这些人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危害。
(二)刻画了一些假名士、假山人的形象。
儒林外史初中中考名著阅读练习包括答案.docx
(三 ) 古代小(20 分 )小明和你《儒林外史》,有不少涉及南京的内容,你行了探究。
清凉山姚园在清凉山上,是个极大的园子,去一座。
内是卵石砌成的路,一路朱杆,两柳掩映。
去三,便是酒的所在,那日把酒桌子都搬了。
便是一路山径,上到山,便是一个八角亭子。
席在亭子上。
娘子和姚奶奶一班人上了亭子,看景致。
一是清凉山,高高下下的竹; 一是灵,中,露出来,十分好看。
坐了一会,柱少卿也坐子来了。
里了一只赤金杯子,在桌上,起酒来,拿在手内,趁着春光融融、和气,凭在杆上,留痛。
日社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国,一手拿着全杯,大笑着,在清凉山网子上走了一里多路。
背后三四个女嘻笑笑着,两看的人目眩神,不敢仰。
杜少卿夫两个上了子去了。
姚奶奶和几个女采了多桃花插在子上,也跟上去了。
⋯⋯娘子笑道 : “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什么装病不去?”杜少卿道 : “你好呆 ! 放着南京好玩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雨花台金、杜慎等又走到山上,望着城内万家烟火,那江如一条白,琉璃塔全碧煌,照人眼目⋯⋯坐了半日,日色已西斜,只两个挑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
一个拍那一个肩道: “兄弟,今目的已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
”杜慎卿笑道: “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一点也不差! ”玄武湖玄武湖是极的地方。
左台城,望鳴寺。
那湖中菱、藕、、芡,每年出几千石。
湖内七十二只打船,南京城每早的都是湖。
湖中五座大洲,中洲上ー所大花园。
园里合抱的老,梅花、桃、李、芭、桂、菊,四不断的花。
又有一因的竹子,有数万竿。
园内窗四启,看着湖光山色,真如仙境。
秦准河每年四月半后,秦淮景致将好了。
那外江的船,都下掉了楼子,上凉篷,排了来。
船中,放一小方全漆桌子,桌上着宜砂,榎的成窑、宣窑的杯子,烹的上好的雨水毛尖茶。
那游船的了酒和肴及果碟到河里来游,就是赶路的人,也了几个的毛尖茶,在船上了吃,慢慢而行。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复习《儒林外史》课件精品
二十回匡超人再娶
择了吉日,张灯结彩,倒赔数百金装奁,把外 甥女嫁与匡超人。到那一日,大吹大擂,匡超人 纱帽圆领,金带皂靴,先拜了给谏公夫妇。一派 细乐,引进洞房。
周进
观其行—— A满、地看打着滚号,板哭,了又又是哭一,头哭撞的将众去人。心这里回都不凄死惨了起,来放。声哭大了哭一起阵来,范。又一进是号一哭阵过,,直又哭哭到到口二里号吐、出三鲜号血,
来。
B、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A又不肯举动。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 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的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 不曾备办。后来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丸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 自号“秦淮寓客”“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著有《文木山房诗文 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 卷(今存四十三则)、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 。
【作品简介】
全书共五十六回,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 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 神世界。书中的大多数人物,熙熙而来,攘攘而去。或唯利是图,自 甘下流 ; 或貌似君子,内心卑污;或故弄玄虚,欺世盗名;或倚仗权 势,横暴不法;或假作清高,实则鄙陋;或终老科场,迂腐可笑;他 们全无读“圣贤书”的儒生应有的学识与品格,而是为功名利禄所裹 挟,丑态毕露。
如果让你来建群,你觉得哪些人可以归在一类?给这个群取名,并说明理由。
预设: 举业万岁群:周进、范进、鲁编修、马纯上、鲁小姐等 风流名士群:娄三、娄四、杜慎卿、赵雪斋、景兰江、杨执中、权勿用 等 歧途少年群:蘧公孙、匡超人、牛浦郎 贪婪官绅群:严贡生、张静斋、王惠、汤奉 真儒名士群:杜少卿、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沈琼枝 凡人清流群:鲍文卿、娄焕文、牛老爹、卜老爹、甘露寺众乡邻 市井奇人群:萧云仙、凤四老爹、琴棋书画四大奇人 江湖骗子群:牛玉圃、牛浦郎、杨执中、权勿用、张铁臂(张俊民) 父子祖孙群:鲍文卿、鲍廷玺、牛老爹、牛玉圃、牛浦郎、杨执中、杨 老六
清代文学第五章《儒林外史》精选 课件
如果说杜少卿、沉琼枝是现实的、浪漫的形象, 那幺庄绍光、迟衡山等人则是理想的、古典的形象。 他们表面上对立,实际则体现了作者吴敬梓追求的不 同方面。
吴敬梓毕竟是现实主义者,他对于这些复古派人 物的结局也予以否定。作品很清醒地刻画了这种不切 实际的理想人物的结局。
《儒林外史》对于封建礼教的虚伪和违反人性的 批判是作品另外一个闪现着思想光辉的方面。
如第五回写王德、王仁兄弟在妹妹尚未断气便替妹夫议立 偏房;第七回写荀玫在母亲死时为了升官匿丧不报;最精彩 的是第四十八回写王玉辉赞成女儿绝食殉夫,形象地揭露了 封建礼教的残酷。王玉辉女儿殉夫是真诚的,王玉辉劝女儿 殉夫也是真诚的,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愚昧的行为。 王玉辉在女儿死时仰天大笑说:“死得好,死得好,只怕我 将来还得不到这样一个题目死。”然而不久便凄凄惶惶外出 散心,遇见一个穿白衣的少妇,想到女儿,“那热泪直滚下 来”,就真实地反映出礼教与人性的冲突,揭露了封建礼教 的杀人不见血。
这些言行,与《儒林外史》上追名逐利的风气恰 成鲜明的对照。杜少卿在许多地方还突破了封建礼教 的束缚。他用普通的人情来解释《诗经万,说: “《诗经》上《溱洧》之诗,也只是夫妇同游,并非 淫乱。”他反对多妻制,认为破坏了人类的自然平衡。 他敢于在那个窒息的时代,光天化日之下拉着妻子的 手游山饮酒。他力排众议,称赞沉琼枝的反抗行为, 说:“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 你一个弱女子,这就可敬极了。”这是一个具有一定 程度个性解放思想的人。
吴敬梓在这里所反映的三个方面的人物,也就是 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所说的:“有心艳功名 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 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课件(共50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41、43、44、46回)
深入探究—— 典型人物范进
范进,登场于第三回《周学道 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特色鲜明 的人物。他揭示了封建社会官场的 黑暗,让人读后难忘。
深入探究—— 故事概要
范进中举
范进原先是一个穷书生,遭到了街坊四邻以及自己老丈人胡屠户的 讥笑嘲讽。为了考取功名不惜让自己的妻子母亲饿着肚子,终于,在范 进的努力下考到了举人,让大家刮目相看,但是因为不相信这个令人兴 奋得消息。范进竟然神经错乱疯了起来,最终被胡屠户一巴掌打醒,恢 复正常。后来大家对范进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讥笑嘲讽到奉承 恭维,说明了当时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迫害。
作者生平
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 五十四岁。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 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 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巡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 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 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 老人,客扬州。
威作福
万雪花银”
相关情节
①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让
①“偷鸡贼”事件; ②为了表示“清廉”,竟枷死向他行贿五十
斤牛肉的回教老师傅。 (第4、5回)
大家将钱财、余利归公; ②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 ,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
都战战兢兢; ③被贪官污吏认为“江西的第一能员”。(第
小说结构
小说结构
《儒林外史》是一部短篇艺术与长篇艺术相结合的作品。小说全书 中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的 连环套。前面一个故事说完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这些新的人物便成 为后一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有的人物上场表现一番以后,就不再出现 ,有的人物还再次出现,但基本上只是陪衬性的了。但全书也不只是若 干短篇的集合,它以明代为背景,揭露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精神 堕落和与此相关的种种社会弊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中心主题,也有大 致清楚的时间线,整部小说有着统一的情节线索。
《古代文学》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五章《儒林外史》
《古代文学》第八编清代文学第五章《儒林外史》第五章《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古代讽刺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标志我国古代讽刺小说发展新阶段。
第一节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一.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二.颜(元)李(恭)学派主张:反对理学空谈,倡导务实学风;要求以礼乐兵农作为强国富民之道;反对空言无益的八股举业,提倡以儒家的“六艺”作为教育内容,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三.《儒》所写人物大都实有其人,取材于现实士林,人物原型多为周围亲友、相识相知者;杜少卿则是作者的自况。
因而,《儒》饱含作者血泪,熔铸着亲身生活体验,带有强烈的作家个性。
四.版本及其他作品。
(一)《儒》的版本历来有50回本、55回本、56回本等歧说。
但50回本、55回本均未见;现存最早刻本是嘉庆8年(1803)卧闲草堂的巾箱本,56回。
(二)吴还有《文木山房集》4卷,乾隆年间刻本,收入他40岁前的诗文,近年陆续发现《文木山房集》以外的诗文30馀篇。
第二节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一.命意在批判科举:《儒》假托明代故事,除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故事外,正文从明宪宗成化(1465-1487)末写到神宗万历23年(1595)止;实际展示的是18世纪清中叶的社会风俗画。
以知识分子的精神空虚、道德堕落、才华枯萎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二.科举扭曲的社会和文人:小说第一回,借王冕故事“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借王冕之口痛斥八股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使“一代文人有厄”;标举王冕不受科举制度牢笼。
(一)王冕之后,作为对比,紧接着写把科举作为荣身之路的可怜又可笑的人物——周进和范进,通过其悲喜剧讽刺科举制度:这种制度并不能选拔人才,周、范的失败和成功完全是偶然的,致力于八股致使精神空虚,知识贫乏;同时着力描写周、范命运转变中周围人物的色相,表现科举制对各阶层人物的毒害,及造成的不良的社会风气。
中考语文名著复习《儒林外史》课件(73张PPT)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 安徽全椒人。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
作者简介
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他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 社会风气,通过写作《儒林外史》,对 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 显示出民主主义思想色彩。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 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 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 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 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 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小说结构
共有56回。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
小 隐括全文”可以看做是总纲,点明主题和创作意
说
图;第56回则借“幽榜”回应“楔子”,首尾呼 应,浑然一体。
结
第一部分,自第二回起至三十回,主要描写
构
科举制度“贯彻”下的文人图谱,以二进(周进、 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
严监生)、二娄以及蘧公孙、鲁编修、马二先生、
(二)范进
[外貌描写] 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戴一 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 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来归 号。(选自第三回)
[人物简介]
范进生活在明朝时期,当时八股取士制度盛行,长达千年的 科考制度已经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几乎全社会都沉浸在“科 考热”中。范进一心想做个读书人,他读书几十载,久经科场,老 大不悔。由于四体不勤,鄙视劳动,范进不会营生。他借钱前去 参加科考,终于考中了举人,自此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众乡邻也对他刮目相看。中举后,范进老谋深算,伶牙俐齿,与 官场中的人士相结交,应酬自如,也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功名富 贵。由于物质条件的突然巨变,母亲喜极而亡。范进过了三年才 进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数年后钦点山东 学道。
第04章 《水浒》-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三)(名著小说)(解析版)
小说在客观上展示了我国封建社会一场惊心动魄的农民起义,生动再现了宋江等英雄好汉在官逼下造反,组织壮大梁山队伍,与宋王朝展开武装斗争,接受朝廷招安,最后归于失败的全过程。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小说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揭示了“乱自上作”“官逼民反”这样一个造成起义、反抗的社会根源。
水浒英雄们忠义双全、替天行道、忠君报国、保境安民、杀尽贪官,却一个个被误国之臣、无道之君逼上了绝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水浒传》谱写了一曲忠义的悲歌。
同时,小说在对梁山好汉的描写中也歌颂了英雄,歌颂了智慧,歌颂了真诚。
他们空手打虎,倒拔杨柳,冲锋陷阵,一往无前;他们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神机妙算,出奇制胜;他们不拘礼法,不计名利,率性而为,他们是真诚的江湖豪侠。
东京开封府高俅不务正业,但踢得一脚好球,受端王赏识。
端王即位为宋徽宗后,封他为殿帅府太尉。
高俅上任后挟私报复,逼得教头王进携母弃家,路过史家村时收九纹龙史进为徒,传授他武艺。
后来史进生擒与史家村发生冲突的少华山三好汉陈达、朱武、杨春,因义气相投,义释三人,并与之结交。
史进因此被诬陷私通草寇,只得烧了史家庄,去寻师父王进。
史进到达渭州时结识了鲁达。
鲁达仗义救金老父女,三拳打死镇关西,为安身避难,在五台山文殊院出家,法名智深。
鲁智深不守清规,酒肉照吃,醉打山门,长老命他去东京大相国寺做职事僧。
在大相国寺菜园,他倒拔垂杨柳,艺惊豹子头林冲,二人结为兄弟。
高衙内为夺林冲之妻,求其干爹高俅陷害林冲。
林冲被刺配沧州,到野猪林时险被奉高俅意旨的公差下毒手,幸亏鲁智深赶来救护。
林冲到沧州后,高俅又派人追杀,他忍无可忍,火烧草料场,杀死陆虞侯,被逼上梁山。
梁山大头目王伦心胸狭窄,刁难林冲,令他三日内杀人做投名状。
林冲截住杨志拼杀。
王伦劝止二人,并劝杨志入伙。
杨志不肯,至东京因贫困卖祖传宝刀,怒杀泼皮牛二,充军大名府,得到梁中书赏识提拔,命他护送给蔡京的生辰纲。
托塔天王晁盖与智多星吴用、公孙胜、阮氏三雄等人智取生辰纲,不料公孙胜被捕,幸得及时雨宋江相救。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整体感知
10.王冕(正面人物)
作者在第一回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隐括 全文”,并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王冕出身田家,天 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 贵相与,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这个法却定得不好,将 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在作者看来, 文士们只有像王冕那样讲求“文行出处”,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 笼,堪称“品地最上一层。”这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批判意义的。
整体感知
8.严贡生(地痞恶棍) 严贡生是严监生的哥哥,他强圈王二的
猪,打折王大的腿;坐船不给钱,还诬赖船 夫吃了他的贵重药;没借给人银子却要利息; 弟弟刚死,他就强占弟媳和侄子的房产。 “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整体感知
▶9.杜少卿(正面人物)
正面人物杜少卿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写成的, 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 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在他身上蔑视 科举的思想尤为突出。他说“这学里的秀才未见 得好似奴才。”这对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制度是 嘲讽,也是批判。 杜少卿虽然出身于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污泥 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 些民主主义的成分。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 贵,淡泊功名,讲究“文行出处”。
他在马二先生资助下回到家见到娘亲就“放下行李,整一整 衣服,替娘作揖磕头。”父亲卧病在床,他晚上拿个被单,睡在 父亲脚跟头。他白天里杀猪,卖豆腐,晚上便服侍父亲。他父亲 夜里睡不着,要吐痰,吃茶水,一直到四更鼓,匡超人就读书陪 到四更鼓,每夜只睡一个更头。
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 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 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 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第五章 儒林外史
35 庄绍光 程廷祚 至契之交
36 虞博士 吴培源 老师
37 众贤名士 南京士人群 捐修先贤祠
38 郭孝子
39—————41 “葺城女士”
42
43
44——— 45 金榘 金两铭
46 吴培源
…… 吴敬梓 密切交往
杨凯
与“葺城女士”之交 与杨有交
作者表兄弟,与榘是连襟
结构特点:大体上以“自况”人物杜少卿经历、交往关系为线索,结合 分类安排原则。
一、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2、少年随任。吴敬梓从小受到传统儒
家思想的教育。前辈对科举的热衷追求,对 经史特别是《诗经》的备加推崇,都对吴敬 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从小就读经习 文,准备走科举仕进之路。但是,他并没有 完全受封建教育的束缚,对诗词歌赋以至野 史杂书都饶有兴趣,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吴敬梓在少年时代过了 几年安逸的读书生活,13岁“丧母失所 恃”,14岁随父到赣榆任所。
一、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 3、乡居十年。到了康熙六十一年(17
22),吴霖起被罢,吴敬梓回到全椒。第 二年,吴霖起抑郁而死。族人欺他两代单传, 纷纷侵夺祖遗财产。 “迩来愤激恣豪侈, 千金一掷买醉酣。老伶少蛮共卧起,放达不 羁如痴憨”。(金两铭《和作》) “田庐 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吴敬梓《减字 木兰花》,《文木山房集》卷四) 29岁, 去滁州参加科考,因狂放,终以“文章大好 人大怪”而落第。
另一方面作品又体现着的主体精神,书中的人 物情事给人以实感,但又是渗透着作者的鲜明爱 憎态度和思想情感、理想追求的,作者有揭露、 有批判、有同情、有叹惋、有赞美,虽然这些都 不是作者直接地表白出来,但只要细心阅读,通 过对形象的深入体味是可以感受到的,这样的写 实作品跟《金瓶梅》那样只有客观暴露,而缺乏 理性的批判,缺乏理想的探求是很不一样的,它 能起着警醒人心的作用。
《儒林外史》导读-初中整本书阅读系列之《儒林外史》
什么是讽刺?
讽刺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是人们针对社 会生活中不合理的、错误的或腐朽的人或事,用讥 讽、嘲笑的手法,突出其矛盾的所在,以达到贬斥 、否定、批判的目的。讽刺常用夸张、反语、比喻 等修辞手法。讽刺一定要用得恰当,不能任意使用 ,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否则,会起到不好的作用 。
阅 读 指 导
8. 科举时代,各府县生员经考选等方式进入设于京师 的国子学以后就称为__贡_生_______。
9.《儒林外史》中建立军功,却被连降三级的将军是
(D ) A. 萧云仙
B. 鲍文卿
C. 杜慎卿 D. 汤镇台
10.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儒林外史》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
等各类人物的描写,只为揭露和讽刺封建科举制度的腐
1 体会批判精神。《儒林外史》中刻画了 许多受科举制度播弄而失魂落魄的人物形象, 展现了这种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揭露科举 制度本身的不合理。又如书中第四十八回写 王家三姑娘绝食“殉夫”,全县读书人都以 为“这样好女儿,为伦纪生色”,这正是对 封建礼教的愤怒抨击。
2 欣赏讽刺笔法。(1)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节和 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是讽刺作品 常见的一种手法。(2)抓住平常生活中传神的细节 ,以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 一巴掌治好了范进的疯病,“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 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写出了封 建科举制度下一人飞黄腾达之后乡人亲友诚惶诚恐、 毕恭毕敬、逢迎唯恐不及的画面。
13. 你喜欢杜少卿其人吗?为什么? 示例一:喜欢。因为他淡泊功名、傲视权贵、慷慨仗义、 乐善好施、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敢于挑战封建权 威和封建礼俗。 示例二:不喜欢。因为他不善识人,他虽慷慨仗义,但 只要有人有求于他,他就倾囊相助,这样也给很多卑劣 小人以可乘之机;他不会持家,把祖宗留下的财产随意 挥霍,最后背井离乡,靠卖文墨为生。
05+《儒林外史》-【必背、必备】2025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知识清单
统编必读名著《儒林外史》必背、必备知识清单作品概说《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
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主题思想《儒林外史》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作者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创作背景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
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
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
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内容概括《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
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儒林外史》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书中的大多数人物,熙熙而来,攘攘而去。
或唯利是图,自甘下流;或貌似君子,内心卑污;或故弄玄虚,欺世盗名;或倚仗权势,横暴不法;或假作清高,实则鄙陋;或终老科场,迂腐可笑:他们全无读“圣贤书”的儒生应有的学识与品格,而是为功名利禄所裹挟,丑态毕露。
第05章 《儒林外史》-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三)(名著小说)(原卷版)
元朝末年,诸暨县有个叫王冕的少年,他家境贫寒,从小替人放牛,但聪颖好学,画的荷花惟妙惟肖。
他不愿结交朋友,也不愿求取功名。
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隐居会稽山中。
明朝建立之后,推行八股取士的制度。
王冕不禁感叹:这种以八股文形式取士的制度不仅不会为国家选到真正的人才,而且将来的读书人恐怕也只有这一条荣身之路了,他们因此会把学问、道德、做官、退隐的准则都看得轻了。
王冕是反对八股取士、自甘清贫的隐士,然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像王冕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王冕死后百年的明朝成化年间,文人们所走的是一条醉心于科举功名的歧路。
明宪宗成化末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一个叫周进的教书先生,他为了出人头地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已经六十多岁了却连个秀才也没考上。
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得口中鲜血直流。
几个商人见他很可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他捐了个监生。
他马上就向众人磕头,说:“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
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作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
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
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
为了照顾这个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而将范进取为秀才。
过后不久,范进又去应考,中了举人。
当时,范进因为有和周进当初相似的境遇,在家里倍受冷眼,老丈人对他百般呵斥。
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他知道喜讯后,高兴得发了疯。
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打醒了他,治好了他的疯病。
从此以后,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
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
胡屠户更是一反常态,毕恭毕敬。
后来,范进进京拜见周进,由周进荐引而中了进士,被任为山东学道。
第02章 《红楼梦》-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三)(名著小说)(解析版)2020年中考语文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故事情节由主副两条矛盾线索构成。
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它是贯穿全书的主线。
它以贾、林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为线索,以贾、林最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彻底背叛和爱情的悲剧结局而告终。
这条线索从第三、四两回,林黛玉和薛宝钗接踵来到贾府,与宝玉的爱情纠葛开始形成,并在矛盾中向前开展。
直到第九十七、九十八两回,黛玉和宝钗在“哀”“乐”截然不同,“悲”“欢”强烈对比之下,一个“魂归离恨天”,一个“出闺成大礼”,终成悲剧结局,是主线的高潮,也是实现全书主题的集中所在。
后二十一回,则是在高潮的余波中,情节的下降、结尾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贾家被抄而又赢得一个回光返照的局面。
最后宝玉遁入空门,全书结束。
从这条主线看,造成贾、林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在封建制度与礼教的桎梏下,青年男女爱情、婚姻不能自主,而取决于封建家长的意愿。
其结果是,同时酿成三个人的悲剧。
这条主线揭示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也歌颂了青年男女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叛逆精神。
《红楼梦》的另一条线索是以宁、荣二府及其社会关系为中心,由一些彼此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情节组成的副线。
它以贾府及其亲族和所造成的封建制度自身的矛盾为线索,以贾府及其亲族的一一衰败为结局,不仅构成主线的社会背景,并与主线殊途同归,提示和鞭笞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女娲炼石补天时,所炼之石剩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
此石已通灵性,大小随心,来去任意,因未被选中补天常悲伤自怨。
和尚茫茫大士、道士渺渺真人见其可爱,便将它携至“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走了一遭”。
不知多长时间以后,空空道人经过这里,见石上刻着它那番经历,便从头到尾抄下,交曹雪芹披阅增删、分出章回。
以下便为石上所刻内容。
姑苏阊门外有个葫芦庙,乡宦甄士隐居住庙旁,可怜寄居庙内的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
元宵之夜,甄的女儿英莲被拐走;不久因葫芦庙失火,甄家又被烧毁。
初中语文中考 名著阅读 6.儒林外史
2.在《儒林外史》中, 严贡生 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 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 云片糕 事件。 3.《儒林外史》中, 王冕 (人物)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书中第一回目所说“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 名流 ”,他身上体现着中 国士人的精神。 4.临死前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茎灯草,恐费了油,迟迟不肯断气的人是 严监生 。
知识
第6篇 儒林外史
知识
第6篇 儒林外史
知识
第6篇 儒林外史
知识
第6篇 儒林外史
1.《儒林外史》是一部以封建时代的
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
为中心思想的长篇小
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在《儒林外史》中, 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
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
事件。
3.《儒林外史》中,
(人物)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书中第一回目所说“说
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
”,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
人的精神。
4.临死前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茎灯草,恐费了油,迟迟不肯断气的人是
。
知识
第6篇 儒林外史
1.《儒林外史》是一部以封建时代的 知识分子 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 科举制 为中心思
咙里咯咯的响了一声,吐出一口稠涎来。众人道:“好了。”扶着立了起来。……众人七
手八脚将他扛抬了出来,贡院前一个茶棚子里坐下,劝他吃了一碗茶,犹自索鼻涕,弹眼泪
,伤心不止。
(1)《儒林外史》这部讽刺小说,是清代小说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朝末年,诸暨县有个叫王冕的少年,他家境贫寒,从小替人放牛,但聪颖好学,画的荷花惟妙惟肖。
他不愿结交朋友,也不愿求取功名。
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隐居会稽山中。
明朝建立之后,推行八股取士的制度。
王冕不禁感叹:这种以八股文形式取士的制度不仅不会为国家选到真正的人才,而且将来的读书人恐怕也只有这一条荣身之路了,他们因此会把学问、道德、做官、退隐的准则都看得轻了。
王冕是反对八股取士、自甘清贫的隐士,然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像王冕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王冕死后百年的明朝成化年间,文人们所走的是一条醉心于科举功名的歧路。
明宪宗成化末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一个叫周进的教书先生,他为了出人头地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已经六十多岁了却连个秀才也没考上。
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得口中鲜血直流。
几个商人见他很可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他捐了个监生。
他马上就向众人磕头,说:“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
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作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
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
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
为了照顾这个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而将范进取为秀才。
过后不久,范进又去应考,中了举人。
当时,范进因为有和周进当初相似的境遇,在家里倍受冷眼,老丈人对他百般呵斥。
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他知道喜讯后,高兴得发了疯。
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打醒了他,治好了他的疯病。
从此以后,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
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
胡屠户更是一反常态,毕恭毕敬。
后来,范进进京拜见周进,由周进荐引而中了进士,被任为山东学道。
范进虽然凭着八股文发达了,但他所熟知的不过是四书五经。
当别人提起北宋文豪苏轼的时候,他却以为是明朝的秀才,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科举制度不仅培养了一批庸才,同时也豢养了一批贪官污吏。
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百姓生计、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děng,一种小秤,用来称贵重物品,最大单位是两)。
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
他本人的信条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高要县的严监生是一个把钱财看作是一切的财主,家财万贯。
他吝啬成性,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
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社会蛀虫,同时也毒害着整个社会。
温州府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
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流落杭州。
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
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
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
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禄,他更加刻苦学写八股文。
不料知县出了事,为避免被牵累,他逃到杭州。
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
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选家”,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不久,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平了反,升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贫困潦倒中死在家乡。
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下。
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妄加诽谤嘲笑。
这些从明朝成化年间以来形成的风气,到万历年间愈演愈烈。
科场得意,被认为才能出众;科场失意的,任你有李白、杜甫的文水颜渊、曾参的品行,都被看成愚笨无能。
大户人家讲的是升官发财,贫贱儒生研究的是逢迎拍马。
儒林堕落了,社会更加腐败。
看来,要寻找不受科举八股影响的“奇人”,只能拋开儒林,放眼于市井小民之中了。
市井中间,真有几个奇人。
一个是会写字的。
这人姓季,名遐年,自小无家无业,总在寺院里安身。
他的字写得最好,却又不肯学古人的法帖,只是自己创出来的格调,由着笔性写了去。
他性格乖张,但凡人要请他写字,要等他情愿,他才高兴。
他若不情愿时,任你王侯将相,大捧的银子送他,他正眼儿也不看。
他又不修边幅,穿着一件稀烂的直裰,靸着一双破不过的蒲鞋。
每日写了字,得了人家的笔资,自家吃了饭,剩下的钱就不要了,随便不相识的穷人,就送了他。
一日大雪天,他的烂鞋踩了朋友家一地的泥,朋友让他换鞋,他居然说我这双鞋就不可以坐在你家?我坐在你家,还要算抬举你。
一次,他看见和尚房里摆着一匣子上好的香墨,不管人家是否要写字,拿来就写。
当一位有权有势的乡绅要他去写字时,他竟破口大骂:“我又不贪你的钱,又不慕你的势,又不借你的光,你敢叫我写起字来!”又一个是卖火纸筒子的。
这人姓王,名太,他自小儿最喜下围棋。
他无以为生,每日到虎踞关一带卖火纸筒过活。
那一日,妙意庵做会。
王太走进来,碰到三四个大老官簇拥着两个人在那里下棋。
大家开始很是瞧不起他,但是他们同王太刚下了半盘,就不得不投子认负,众人大惊,就要拉着王太吃酒。
王太大笑道:“天下那里还有个快活似杀矢棋的事!我杀过矢棋,心里快活极了,那里还吃的下酒!”说毕,哈哈大笑,头也不回就去了。
除了这些市井隐士,杜少卿是作者极力歌颂的人物。
杜少卿虽然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污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分。
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贵,第三十二回他说:“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
”当臧蓼斋对他说出补了廪就可以坐堂、洒签、打人时,他笑骂说:“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
”李巡抚荐举他入京做官,他用手帕包了头装病不去。
有人要同他去会知县,他说:“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么!”这些言行,与《儒林外史》上追名逐利的风气恰成鲜明的对照。
杜少卿在许多地方还突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
他用普通的人情来解释《诗经》说:“《诗经》上《溱洧》之诗,也只是夫妇同游,并非淫乱。
”他反对多妻制,认为破坏了人类的自然平衡。
他敢于在封建社会那个窒息的时代在光天化日之下拉着妻子的手游出饮酒。
他力排众议,称赞沈琼枝的反抗行为,说:“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
你一个弱女子,这就可敬极了。
”许多研究者认为,杜少卿是作者的自况,两相对照,不无道理。
《儒林外史》以对待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的态度为中心,贬抑批判士人中的假儒士和假名士,褒扬推崇真儒士和真名士,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
他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周进、范进、马二先生这类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陋儒、假儒、迂儒形象,满怀热情地描绘了庄尚志、迟衡山、虞博士这样洁身自爱、崇尚礼乐、襟怀冲淡的真儒贤人。
同时,他还写了一大批不学无术、道德败坏却自命风雅、装腔作势的所谓名士,如娄家公子、杨执中、权勿用之流。
与之相对比,吴敬梓着力塑造了“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杜少卿,作为真名士的典型,他尊重个性,轻财好义,追求恣情任性、自由不羁的生活。
而真正体现吴敬梓理想的,则是小说第一回中塑造的“隐括全文”的人物王冕,他性格恬淡,远离功名,天性孝悌,才华横溢,这是一个兼具真儒士和真名士精神品格的理想人物。
得到了吴敬梓最热烈的赞美。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原型,加以艺术的锤炼,使之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在此时,吴敬梓笔下的人物形象已经不等同于生活中的人物原型,而是成为了一个艺术形象。
吴敬梓以生活中的人物原型为基础,创作出了高士王冕、名士杜少卿、真儒虞育德等富有光彩的艺术形象。
在人物塑造上,《儒林外史》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以真实为最高原则,即按照人物所处的特定情景,写得符合真情实理。
就是反面人物也常有可取之处,而不是脸谱式描绘。
小说中许多人物性格处于流动发展状态,和现实生活十分贴切。
如范进、荀玫因地位升迁而变异,匡超人、牛浦郎因受环境污染而变色。
吴敬梓笔下的人不是定型的,也不是单色的,而是杂色的。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百态。
以下试举几例:1.王冕王冕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者据此进行了改编。
王冕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2.周进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
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
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嚎啕大哭,满地打滚。
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他们出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
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叩头谢恩。
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3.范进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不堪,他腊月还穿着单衣,冻得他直打哆嗦,广东虽然气候温暖,但腊月时节温度也不高。
周进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秀才,后来又将他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4.严致和严致和即严监生,清雍正朝规定,秀才中凛生,凛生被选入国子学称贡生,次于凛生、凛生选入国子学成为监生,而且当时一些未能入府、州、县学而欲考举人者,可以出资捐一监生资格参加乡试,或直接出钱捐一监生,此种情况统称之为捐建或者例监。
严监生就是书没读过太多,他这个监生也是花钱捐来的监生。
他最被人熟知的桥段莫过于临死前那两根放不下去的手指了,几个侄儿以及奶妈怎么也猜不中严监生到底说的是什么,而赵氏一语道破,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才使得严监生难以合眼,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
5.严致中严致中是一个贡生,经考选等方式进入设于京师的国子学以后就称为贡生。
这类人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严贡生也是因为自己是个贡生而瞧不起自己的胞弟严监生,入监者一般要求“学行端庄,文理悠长”,但是在作者笔下的严贡生却恰恰相反,是一个十足的衣冠禽兽。
严贡生的第一次出场是在第四回中,范进在服丧期被张静斋劝说一同前去汤知县那里“打秋风”,刚到高要县坐定准备喝些茶水,严贡生便进来搭讪,当得知二人是要去拜见汤知县时,便开始称自己与汤知县是老相熟,又编造了一段与汤知县相遇的故事,还夸赞汤知县的为人,只是为了显现对汤知县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