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困境与破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困境与破局
作者:孙晴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9期
摘要:17年初,在“娱乐至死”的综艺漩涡中,《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作为综艺清流横空出世,引起了文化类综艺的小高潮,受到各方的赞誉。但是,这说明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春天到来了吗?现在下判断仿佛为时过早。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火热仿佛陷入了一种循环,甫一出世便容易受到追捧,继而各方跟风,之后便销声匿迹,之后这样的模式不断循环。像15年曾火过的《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文化类节目面临何种困境,又有什么原因,如何破局?
关键词:文化类;综艺;困境;破局
文化类节目的困境:
相对小众,口碑与收视率难以匹配。17年初,文化类综艺呈现霸屏趋势,有人不仅发问,文化类节目火起来了吗?就如董卿所说,“我并不认为因为《中国诗词大会》或者《朗读者》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标志着今天中国文化类节目开始大火,或者说真的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我们会有文化类节目十分火热的错觉可能来源于各方对其的赞誉,我们感到来自四面八方的赞同她是一档好节目,就觉得可能这个节目就成功了,火热了。但是,事实上,赞誉和口碑是不一定会转化为收视率的。而市场经济下,资本是趋利的,没有收视率和持续的受众,节目无法长久地生存下去。不得不说,三档节目的播出时机也很好,春节期间,闲暇下来,顿时觉得精神荒芜,急需文化营养,而这三档节目正好满足了需求。但是当繁忙的工作和学习到来的时候,压力之下,我们还会愿意静下心来慢慢地去欣赏一种文化吗?我们可能会更加倾向于简单粗暴的快感满足去放松自己。所以,尽管有口碑,但是却不一定会有收视,我们的言行有时也无法一致。
节目生命周期短,同质化严重,而创新的风险大,资本不愿意投资。文化类综艺节目陷入了一种“尝鲜”式的循环模式,刚出现时,觉得新鲜,但是慢慢地却失去了兴趣,究之原因还是因为节目本身无法形成持续的吸引力,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挖掘角度不好选,呈现方式不够吸引人,挖掘深度不好平衡,比如《中国诗词大会》我们选择背诗的方式去学习诗句,但是当难度加大,超出了受众的认识范围,可能晦涩难懂的诗就让人无法继续看下去了。同质化也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就像《朗读者》和《见字如面》两档综艺都是朗读,也是比较重复。理性的投资人在投资时会衡量自己投资所面临的风险,而创新则让投资人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大。就如今年的《见字如面》苦于无人投资,只好“裸奔”上线,当赢得了受众的喜爱和关注后,才受到各方的赞助。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破局:
在谈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破局时,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文化类综艺节目承担的功能。对于文化类综艺节目来说,相较于娱乐,它承担的更多是教育功能,同时其还承担着文化传承的功能,好的文化节目应该用它的人文精神去感染人,影响人,引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价值导向。所以,不管有没有广大的受众和极好的收视率,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文化类综艺不可或缺,我们所说的破局,就是如何让文化类综艺吸引更多的受众呢?我们可以以春节热播的三档综艺来窥探综艺节目的破局之路。
学会打造人。我们知道16年很火的一个词叫做“粉丝经济”,“粉丝经济”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偶像的个人价值。而我们喜欢看一档节目很多情况下是由于节目请了我们喜欢的明星。同时,培养对一个行业或者公司的热爱的最简单的方法可能就是塑造一个有魅力的人了。文化类综艺节目包括好几种人,一般有主持人、学者、嘉賓、参赛者。这四者都可以成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吸粉法宝。比如《中国诗词大会》的武亦姝,《朗读者》的董卿,《见字如面》的王耀庆,他们与节目互相成就,因为节目体现出的个人魅力而吸粉,也让节目可圈可点。同样值得提的是《朗读者》启用的众多名流,也形成了一种明星效应。
适合媒介的呈现方式:尼尔伯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告诉我们的一个重要道理就是形式影响内容的呈现,电视媒介的特点,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形象和感性,虽然尼尔伯兹曼批评电视让我们失去了理性思考的能力,我们接受的都是毫无逻辑,没有信息的垃圾,但是笔者始终觉得是人在支配媒介,而不是媒介支配人,手段的跟随媒介形式的改变而调整只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目的。《朗读者》和《见字如面》两者都按照电视媒介的特点将立足点落在感性上,一个通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去感染人,一个通过嘉宾过硬的演技和朗读功底去打动人,两者各有千秋,效果都很好。
政策调节:市场经济存在固有的弊端,需要政府实行一定的宏观调控。娱乐至死的综艺生态对于社会来说并不是好事,广电总局可以适当的鼓励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制作,减轻他们的资本压力。
参考文献:
[1]杨丽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传播特色[J].声屏世界,2015(09):36-37.
[2]郑潇.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和展望[J].试听纵横,2015(03):39-40.
[3]张馨月.对竞技性文化类综艺节目风靡的思考——以〈中华好诗词〉为例[J].2016(18):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