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药理学PPT

中药药理学PPT

清热药
同类药之间药理作用的异同
中药药理学
中医的痰
狭义:有形之痰即呼吸道分泌的痰液
广义:无形之痰即水湿停聚于体内的各种病证 心-------- 心悸、神昏、癫狂、失眠 四肢------麻木、疼痛 咽喉------梗噎 目前只重视对呼吸道祛痰作用 的研究,而对呼吸道外由“痰 浊”引起的证的作用研究很少
中药药理学
?中药的药性理论是如何得出的?
药性的现代研究中存在什么问题?
中药药理学
中医的脏腑与现代医学的脏腑能否等同?
第五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药物、机体、环境
第一节 药物因素
品种与产地:正品、道地药材 采收与贮藏: 炮制: ↓毒性或副作用;↑疗效;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 制剂与煎煮方法:剂型 --- 药物体内过程、不同药理作用 阐释传统煎煮方法;分煎、合煎现代研究 配伍与禁忌:七情;君、臣、佐、使; 有效成分
提取 – 筛选
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有效成分、新用途
20世纪 50-80年代
20世纪 90年代
研究思路、研究水平
复方药理研究的深入
面临的问题
中药药理学
低水平重复、成分复杂、方法学、毒理研究等
第二章 中药药效学
药性
是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 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 沉,以及有毒和无毒
中药药理学
△药理作用 △药动学
中药药理学
1. 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抗惊厥 --- 入肝经--- 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泻下 止血 --- 入大肠经--- 大肠为传导之腑 --- 入肝经--- 肝藏血
止咳、祛痰、平喘 --- 如肺经 --- 肺主呼吸、肺为贮痰之器 2. 归经与药动学的关系 同位素示踪技术 --- 有效成分 --- 体内过程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精选》ppt课 件
目录
• 中药药理学概述 • 中药药理学的理论基础 •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 中药药理学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01
中药药理学概述
中药药理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 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旨在探讨中 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的一门学科。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中药药效的特异性
02
中药的药效往往针对特定病理过程,验证其疗效及其机制具有
挑战性。
中药安全性评估的难度
03
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其安全性评估相对困难。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方向
多学科交叉研究
结合生物学、化学、药理学等多 学科,深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

现代技术应用
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 ,深入挖掘中药的药效成分和作用 机制。
临床试验的优化
完善临床试验设计和方法,提高中 药药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中药标准的制定与完善
制定和完善中药的质量标准,确保中药的稳定性和 安全性。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加强
加强与国际药理学界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中药的国 际认可和应用。
中药临床价值的挖掘
深入研究中药在常见病和重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 值,提高其在全球医疗保健体系中的地位。
未来研究方向
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抗炎药理 作用的分子机制,探索中药与 炎症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 及中药抗炎的协同作用和耐药 性机制,为开发新型抗炎药物 提供理论支持。
中药神经保护药理研究进展
01 02 03
中药神经保护药理研究概述

中药药理课件教材教学课件

中药药理课件教材教学课件

抗肿瘤作用
发现多种中药具有抗肿瘤活性,如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诱导凋亡等。
神经保护作用
中药对神经系统具有保护作用,如改善记忆、抗神经退 行性病变等。
ABCD
抗炎作用
中药在炎症性疾病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疗效,如降低炎症 因子水平、改善炎症症状等。
免疫调节作用
中药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对自身免 疫性疾病有治疗作用。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血药浓度法
生物标记物法
体外代谢模型法
通过测定血液中药物浓度 随时间的变化,研究药物
在体内的动态过程。
利用特异性生物标记物 追踪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和排泄过程。
采用体外实验模拟体内 代谢环境,研究中药的 代谢转化和相互作用。
临床研究法
通过临床试验观察中药 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特征和疗效关系。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特点与意义特点 Nhomakorabea中药成分复杂,药代动力学研究难度大;中药多组分、多靶点作用,药代动力 学表现独特。
意义
有助于阐明中药作用机制和疗效物质基础;为中药制剂的研发和优化提供理论 依据;为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和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04 常见中药药理作用及机制
解表药的药理作用及机制
祛湿药多数具有利尿作用,可增 加尿量,促进体内湿邪的排出。
抗炎作用
部分祛湿药具有抗炎作用,可减轻 炎症反应,缓解关节红肿、疼痛等 症状。
免疫调节作用
祛湿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免疫调节 作用,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对风湿 性疾病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补益药的药理作用及机制
增强免疫功能
补益药多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 用,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减
02 中药药效学基础

中药药理学(全套课件370P)

中药药理学(全套课件370P)

机体
中药药动学
二.
学科任务
1. 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2. 提高中药临床疗效 3. 促进中医药理论的发展
4. 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5. 促进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三.
学科性质
药学(中药学)
桥梁学科 医 学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
中药药理学与中药学、药理学的关系
药理学
药物学
生化药理学 时间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
本草学
第一章 绪论
1.掌握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2.熟悉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
任务。 3.了解中药药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以及其发展简史。
6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中药药效学
中医药基本理论 及临床应用
中药
药理作用及机理、物质基础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18

③ Rudolf Buchheim (鲁道 夫)(1820-1879) 药物作用为细胞和药物相互作 用所致,“受体”理论前驱者。 建立第一个药理学实验室,写 出第一本药理学教科书,德国第 一位药理学教授。

19

④ Claude Bernard (克 劳德)(1813-1878)

证实箭毒(arrow poison, curare )作用于神经—肌 肉接头,药物作用机制的 最早研究者。毒药的正式 研究开始于19世纪早期,标 志是生理学家克劳德伯纳 得研究马钱子的药效开始 的。
12
(一) 天然药物发展概况 1.世四传药:中埃希印,中药学 者最多。 1500 BC,埃及,亚伯斯古医籍 (Ebers papyrus) 1500BC,印度草医学,1000BC用 梵语编撰草药方剂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

天麻药理作用
●对中枢NS的作用 ★ 镇静、催眠作用
腹注天麻水剂,可抑制小鼠自发活动,且对抗咖啡因兴奋作
用。健康人口服天麻素或苷元,脑电波分析,发现嗜睡波型。 ★ 抗惊厥、抗癫痫作用
天麻抗戊四氮惊厥作用明显,对电惊厥发作影响。皮下注射天
麻醇提物,可制止豚鼠实验性癫痫发作。 机理:天麻苷元化学结构与脑内抑制性递质γ- 氨基丁酸相似
● 神经衰弱及其综合症 尤用于失眠、头疼疗效好。
钩藤
●功效
清热平肝,息风定惊
●成分
钩藤碱(根及带钩茎枝生物碱含量较高);
异钩藤碱
钩藤降压作用
●作用确切,效果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多种制剂有效;
★多种动物模型有效;
★麻醉或不麻醉者有效; ★正常或高血压模型者有效; ★急性或慢性高血压者有效。 ●特点(三个)
,竞争性结合脑内苯二氮桌受体;还可降低脑内DA、NA含量。
★ 镇痛作用 野生天麻较人工栽培者作用强。可对抗:电击鼠尾法、醋酸 扭体法、小鼠尾根部压迫刺激法所引起的疼痛反应。
天麻应用
● 惊风抽搐、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 眩晕头痛:眩晕综合症疗效达 92% ,血管性头痛疗效达 83%,三
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疗效达82~92%;
天 麻
●功效
平肝、息风、定惊
●成分
天麻素、天麻苷元、香兰醇、香兰素
天麻药理作用
●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有效成分:天麻素、天麻苷元。 天麻素入血后分解为苷元而发挥作用。 机理 ★ 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心脑血流量,对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
★ 提高动物耐缺氧能力;
★ 减慢心率;
★ 降低血压(与扩血管有关)。
《中药药理学》
第十四章 平肝息风药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精选》PPT 课件
这是一份精选中药药理学的PPT课件,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药的药理学 知识。通过本课件,您将了解中草药的鉴别与质量控制、中药药理学基础以 及典型中药药理学研究等内容。
第一章 中草药的鉴别与质量控制
中草药的来源及分类
探索中草药的起源和不同的分类方式。
中草药的鉴别方法
学习如何鉴别中草药的真伪和纯度。
中草药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了解中草药质量控制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中草药的常见污染物及检测方法
了解中草药常见的污染物及其检测方法。
第二章 中药药理学基础
中药对生物体的影响
探索中药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 和影响。
中药对生物体的剂量依赖性 中药对脏器的选择性作用
了解中药对剂量的依赖性以及剂 量的影响。
探索中药在不同脏器中的选择性 作用。
第三章 典型中药药理学研究
1
当归对血液系统的调节作用
研究当归对血液系统的调节作用及可能
丹参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2
的机制。
探索丹参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保护作用及
其研究进展。
3
黄芪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探索黄芪在免疫系统中的调节作用及相
成果。
研究金樱子在肿瘤治疗中的抑制作用和 潜在机制。
总结与展望
1 中药药理学的未来发 2 中西医结合在中药药 3 小结
展方向
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

对课件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展望中药药理学领域未来
并强调重点。
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探讨中西医结合在中药药
理学研究中的潜在应用前
景。

中药药理学精心整理PPT课件

中药药理学精心整理PPT课件
(1)泻下 有效成份:结合型蒽苷、番泻苷A作用最强 作用特点:泻下作用与炮制有关
寒积便秘无效
泻下机制
大部分
口服
结合型蒽苷
小肠
小部分
肝脏
大肠
细菌水解
转化
苷元
苷元
苷元刺激肠粘膜及肠壁肌层神经丛,促进肠蠕动泻下 大黄酸抑制Na+-K+-ATP酶抑制水份吸收溶积增大泻下
保肝:
1)促进肝细胞RNA合成及肝经细胞再生 2)刺激人体产生干扰素抑制病毒繁殖 3)促进肝脏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
缩短凝血时间; 3)降低抗凝血酶活性; 4)降低纤溶酶活性,加速血液凝固; 5)收缩受损局部血管。
2、改变血液流变性
1)大黄可升高血浆渗透压,组织水 分向血管转移,血液稀释,血液 粘稠度降低,改善微循环障碍;
2)服用大黄后可见全血粘度降低, RBC压积降低。
抗菌抗病毒
有效成分:游离苷元 作用特点:为广谱抗菌药、常见致病菌有效。
一、 概述
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功能与主治 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
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
咽肿、肠痈,痈肿疔疮
瘀血经闭,跌打损伤
主要成份
1、蒽醌衍生物 结合型蒽苷(蒽醌苷,双蒽酮苷):泻下 游离型蒽醌(大黄酸,大黄素):抗菌 2、大黄多糖、鞣质,没食子酸等
二、主要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利胆:
促进胆汁分泌、疏通胆管、促进胆囊收缩、 松驰奥狄氏括约肌。
保护胃粘膜
1)促进 PGE合成 2)抑制胃酸 分泌 3)抑制幽门螺杆菌
抗急性胰腺炎
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
利尿、改善肾功能
1、利尿 有效成份:大黄素、大黄酸。 作用机制 :抑制Na+-K+-ATP酶,Na+重吸收减少。

中药药理学总论ppt课件

中药药理学总论ppt课件
中药指纹图谱是中药质量的关键,也是让世界接受 和认同中药的关键。中药指纹图谱的建立通常采用高效 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2000.8颁布了《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
编辑课件
25
6、研究中药配伍关系和复方药效机理 例如:配伍关系机理研究 芍药甘草汤柔肝缓急止痛
=芍药苷解痉+甘草异黄酮类成分协同 方证相关性的研究 复方药物化学的研究
物)进行特定基因或DNA序列鉴别,控制中药
质量。
2、基因芯片高通量筛选的技术优势,为中
草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提供了研究
的技术平台。
(科技部“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第三批)
编辑课件
34
中药药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
1、学习一种思维方式(从现代的角度来重 新认识中药;寻找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将 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指导中药的应用)。
主要药效学研究(对中医证候
模型、西医病理模型、症状、体征的改
善);
药动学、急性毒性、长期性毒性研
究;
建立符合中医证候特点的实验动物
病理模型。
编辑课件
22Βιβλιοθήκη 建立中药非临床实验安全性评价中 (GLP);
建立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
(科技部“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第一批)
编辑课件
23
5、进行饮片标准化研究,使中药饮片进入
补脾气——促进蛋白质及核酸合成、调节内分泌、抗应激反应
益肺气——增强或调节免疫、延缓衰老
益气而活血——扩张血管、抗凝血、降血脂、抗肿瘤
益气而养血——促进造血系统功能
益气扶正而驱邪——抗肿瘤、增强免疫
生津——降低血糖
安神——镇静、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课件,一起来看看吧。

药理学pharmacology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
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德国人施米德
贝尔(O.schmiedeberg,1838—1921)首创的实验药理学成为近代
药理学的基础。

药物同毒物有时也难于严密区分,药理学实际上也
以毒物为研究对象,因此把药理学中特别关于医药治疗方面的应用
作为药物学(原意为药饵学),与以毒物为对象的毒物学(toxicology)相区别。

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要为阐明药物作用及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防治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开发新药、
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

药理学的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机体
或其组成部分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

近年来逐渐发展
而设立的临床药理学是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应用科学,
其任务是将药理学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用药技术,即将药理效应转
化为实际疗效,是基础药理学的后继部分。

学习药理学的主要目的
是要理解药物有什么作用、作用机制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
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药物在发挥疗效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一)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的发展
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以来,单味药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旺盛时期,研究中药达500种以上。

按传统中药分类或现代分类进行了药
理学筛选及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发现了大批有效的中草药,如毛冬青、牡荆、满山红、山楂叶、穿心莲、四季青等,大大丰富
了祖国医药学宝库,对单味药的研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复方
研究及活性成分的研究紧密地联系起来。

中药化学成分是治疗疾病
的物质基础,近年来从250余种中草药中分离出很多有效成分。

中药(特别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相当困难,有效成分明确
的中药制剂,可以一种或几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代表性成分进行研究,1949年以来先后对86种中草药成分进行了药代动力学研究,而有
效成分不明或缺乏定量分析方法的中药制剂,则采用了(1)药理指标法,(2)药物体内积累法,(3)微生物指标法进行。

据初步统计约有114种单味药,77个复方和42种中草药注射剂
报道有各种毒副反应或过敏反应。

引起的因素有:药量过大、蓄积
中毒、个体差异、过敏素质、配伍反应、制剂粗糙、炮制失宜等。

目前,对各种中草药制剂必须按“新药审批办法”进行毒理学研究,正日益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重视。

(二)药性理论研究进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集中反映中药理论研究的成就:1953
年版仅收载少数中药,但基本是西药的形式和内容,没有中药的特色;1963年版分为一、二两部,一部以中药为主体,第一次收载中
药的炮制工艺、品种,中药的性味、功能、主治、十八反、十九畏、妊娠药忌和部分服药禁忌;1977年版一部开始收载民族药,改变十
八反、十九畏的称法,规定中药的毒剧药;1985年版第一次记载中
药的归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已经有了鲜明的中药特色。

1、归经、引经和升降浮沉的研究
有的提出以经络理论为基础的穴位半导全器件特性是归经现象的主要实质;有的通过对口服生大黄家兔体表及器官多种物理信息的计
算机分析或冷光测定计算机处理,绘制各种“地形图”探索归经的
实质,证明药物作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是归经的基础。

有的曾以某些中药成分在脏器中选择性富集,作为归经的指证;有的
则主张有效成分的选择性分布是归经的依据,而不完全取决于分布
量的多少;有的认为药物所含微量元素及其配位化合物对组织器官的
亲合、富集是归经的主要实质。

2、十八反、十九畏的药理研究
十八反、十九畏是特殊的药性理论,近年来从文献、临床到实验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工作,这些中药配伍禁忌的药理正在从正常机体
上的研究,转向深入到病态条件下的观察,许多的中兽医学临床和
基础工作者参加十八反、十九畏的研究。

取得了初步的进展。

十八
反的实验研究报告,累计已经超过50篇,也是药性理论实验研究中
最多的。

在十八反歌诀中,所有的相反的组成药物对都有两篇以上
研究报告,甚至还有葱与蜂蜜、藜芦与党参,已超出传统十八反歌
诀的范围。

十九畏的研究比十八反要少一些。

最为突出的是十八反
的研究报告中,研究结论互不一致,没有一个组对是绝对的配伍禁忌,许多学者注意到,十八反实验研究的结果与制剂方法、种类、
配伍比例、给药途径、动物种类、机体状况等有关,在没有深入研
究之前,十八反还不能轻易否定。

3、妊娠禁忌药的药理研究
已有不少实验报告:半夏、冰片、穿心莲、丹皮酚、甘遂、贯众、姜黄、雷公藤、骆驼蓬、莪术、麝香、水蛭、雪莲、寻骨风等多种
中草药或其提取物可以中止实验动物妊娠,其中许多是传统的妊娠
禁忌药。

然而除少数例外,许多都在临床用于妊娠而不致流产、堕
胎的报告。

争议最多的是半夏,由于大量的临床应用不碍胎的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3年版列为妊娠慎用,1977年版、1985
年版已经取消限制,但有关半夏蛋白终止小鼠早期妊娠、半夏影响
小鼠胚胎发育和诱致胎鼠畸形的研究报告,尚待进一步研究,才能
最后作出结论。

早期,对于妊娠禁忌药的研究主要是以是否流产、堕胎为指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注意到终止妊娠以外的生物效应,染
色体畸变,姊妹染色体互换、微核试验以及致突变试验等方法、技
术都用来研究妊娠禁忌药的意义,预期会在较短时间内对妊娠禁忌
药有较完整、全面的了解。

古代对于妊娠禁忌药没有明确区别,五十年代,有人就提出禁用、忌用、慎用的3个等级,大致禁用药包括剧毒药、峻泻药和子宫收
缩药:忌用药包括一般祛瘀通经药和激惹药;慎用药包括一些香窜药、消导药和利尿药,这样区别的等级和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也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3年版以后各版。

(三)配伍药理研究
七十年代,采用现代药理学的指标研究中药配伍原则,提示了七情的本质。

协同与拮抗作用:以离体家兔子宫的收缩频率、收缩幅度和张力改变为指标,观察了各药配伍水煎剂的作用,水蛭配虻虫、乳香配
没药、三棱配莪术、蒲黄配五灵脂、升麻配柴胡、杜仲配续断都呈
一定程度的协同作用,但并不全是,而附子配甘草、白芍配甘草则
显桔抗作用。

附子与甘草、干姜配伍变化:熟附片经口给药LD50为
17.42g/kg、与甘草、干姜配伍后,乙酰基含量减少,LD50为
71.78g/kg,毒性明显降低。

有人观察四逆汤对低血压麻醉家兔影响,与单味药相比较,4个主要血液流动力学指标中,只有降低心率作
用呈协同作用,而增高颈动脉压增大脉压差方面则是相加作用;对心
脏收缩幅度,甘草、干姜都使之略减,附子则使之增加,3药配伍后,较附子作用又有增加,对于附子的作用来讲是增效作用,对于
甘草、二姜的作用来讲,则是拮抗作用。

(四)功能和治法的药理学研究
五十年代以来,逐渐发展为解表、清热、泻下、祛风湿、温里、活血祛瘀、补虚药等《中药学》的分类内容。

《中药方剂学》也按
功能和治法分为解表、清热、祛寒、泻下、表里双解、祛湿、利水
渗湿、治风、消导、理气、理血、补益、固涩、安神、开窍、驱虫、催吐等门。

功能和治法,事物的两个方面。

药的功能是药性的特点,是药性应用的具体化;治法是中医基础理论思维的具体化。

功能和治
法都以具体药物为衔接点。

根据中药传统分类的功能和治法的药理
研究,自六十年代初对肾的研究开始,开展了补肾研究。

随而对脾、
气、血、阴、阳等补法都进行了大量探索,特别是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以及骨伤科疾病等的防治,取得可观的成就,影响所及几乎囊括了临床各科。

围绕着大量补剂的药物和方剂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药理学研究,并对扶正固本、滋阴、益气等功能和治法也开展了多方面的药理学探索。

七十年代以来,有了较大的进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七十年代以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以及攻里通下等治法,以药理学为主体的研究相继展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