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一次设备二次系统解决方案 LN
浅议智能变电所二次系统功能整合
浅议智能变电所二次系统功能整合摘要:本文通过对郑州某110千伏智能变电所合并单元及智能终端的整合,保护信息子站整合进监控软件;故障录波及网络分析功能整合为一体;监控系统实现“一键式”顺序操作;一体化监控实现高级应用;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的整合等;使该变电所具备了“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的智能变电所特征。
关键词:智能变电所系统功能整合1前言智能化变电所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两批试点变电所的建设,其优势和缺点渐渐表现出来,系统功能整合为智能变电所一大特点,其站控层功能有进一步整合的空间,间隔层及过程层设备的整合也能更进一步,本文重点阐述了六个整合方案,并通过比较,针对该110千伏变电所选出最合适的方案。
方案一整合:一体化合并单元与智能终端的整合方案二整合:将保护信息子站整合进监控软件;方案三整合:采用故障录波及网络分析仪一体化装置;方案四整合:将变压器油色谱监测系统与智能辅助系统整合;方案五整合:使监控系统实现“一键式”顺序操作;方案六整合: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的整合。
2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整合2.1现状及整合的必要性目前在建的许多智能化变电所均采用了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就地下放的安装模式。
在11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的变电所中,110千伏线路间隔采用单套配置原则,即有l套保护、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主变保护各侧合并单元均按照2套配置,智能终端按照单套配置。
由于智能组件柜采用就地安装原则,保护测控、计量、智能终端及光纤盒均就地安装,并对温湿度控制提出要求,智能组件柜的体积就比常规站要大得多。
如果把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作为一体化设备,则可以很好地解决智能控制柜的安装问题,又可以节省大量的建设资金,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应用模式。
2.2合并单元合并单元用于二次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主要用于连接数字化输出的电子式互感器与保护、测控及表计。
随着智能化变电所的全面建设,合并单元的含义也有所扩展。
部分变电所仍采用常规互感器,不接收数字量而是直接采集常规模拟量的合并单元。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优化设计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优化设计摘要:智能变电站的使用,可以让人们更好的认识到有关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变化,通过有关的研究分析,将所得信息数字化,进而使得内部结构更加紧凑,所以智能变电站跟一般的变电站相比,是比较先进的,可以弥补之前的一些不足,还有就是,在对于有关信息的接收上,它的接收能力跟之前相比也大幅度提升,进而促进了电网系统的智能化发展。
智能变电站的使用跟传统的变电站相比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无论是在配置上,还是在设计上,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跟之前的传统变电站相比,所有的功能都进行了提高。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优化方案1智能变电站的实质1.1智能电网是什么电力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保证人民生活需要有着重要作用。
如今电力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要想保证我国电力运输网的稳定运行,保证居民的用电安全和用电情况的稳定。
就要完善变电站的建设工作,变电站起着连接网络和空间网的作用,有利于实现电网建设过程中的优化配置,保证电网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电力要求越来越大,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的电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这就要求相关研究人员要努力提高电力系统传输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与此同时还要努力延长我国电力运输网的使用寿命,提高电网运输过程中的自动化水平。
这样才能实现对电力资源的最大利用,减少电力运输过程中的浪费。
同时还可以减少电力传输过程中的操作错误,减少后期的维修费用,以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因此建立信息化电网成了电力改良的主要发展方向。
1.2实现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优化的重要性就我国目前电力发展情况而言,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二次变电系统是将变电设备的保护工作与自动化相连接。
在电网运输的过程中实现运输、测控、保护的一体化。
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工作装置实现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的连接。
同时也能实现两个不同变电站之间的信息交换。
但是我国目前的二次变电站技术仍然以传统的变电技术为主。
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方案
n 日本使用电容分压式传感器的原因:1)陶瓷电容技术相对成熟,自身出现故障 的几率较小;2)即使出现故障,对系统及设备本身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3) 与线路对地本身的容性特性一致,不影响单相接地故障的判断。
n 本方案使用基于电容分压的电子式电压传感器的原因如下:1)日本在1990年 已经将电容分压式电压传感器列入国家标准(JIS C4609),说明电容分压式传 感器成熟可靠;2)原理上可以采用隔离的方式,将高压侧和低压侧隔离开来, 避免故障时,高压窜入控制终端,造成终端故障;4)具体应用时,要求采取避 免故障时造成高电压进入终端设备的措施;5)电容分压的传感器带负载能力、 抗干扰能力比较强;6)国外(特别是日本)、国内已有大量应用(许继有1万 余台,平高有5000余台)业绩,实际使用证明效果良好。
负荷开关-熔断 器单元
弹操
变压器馈线
积大;全温度范围内能满足精度要求的电容需要特制,成本高。
目录
1
工作背景
2
总体思路和目标
3
柱上开关一二次成套方案
4
环网柜一二次成套方案
5
环网柜一二次融合方案
总体思路和目标
【总体思路】
n 通过提高配电一二次设备的标准化、集成化水平,提升配电设备运行水平、运 维质量与效率,满足线损管理的技术要求,服务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
总体思路和目标
【工作目标】
n 一二次成套阶段方案(第一阶段) Ø 该阶段目标为实现一二次设备接口标准化和成套化招标采购与检测,满足线损
采集、就地型馈线自动化、单相接地故障检测的要求。 n 一二次融合阶段方案(第二阶段) Ø 该阶段与一次设备标准化工作同步推进,目标为实现一二次设备高度融合,满
变电站一二次设备、继电系统智能化分析
变电站一二次设备、继电系统智能化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变电站一二次设备以及继电系统的介绍和智能化分析,对现有的智能化技术进行了分析和与传统设备的比较,指明了变电站智能化的新要求和发展方向关键词:变电站;一二次设备;继电系统;智能化当电网出现故障,准确及时的判断出故障元件对电网恢复与完成可靠运行非常之重要。
电网一旦出现故障,大量故障信息会在短时间涌进电网调度中心,超越了调度主站中心与工作人员的故障处理能力范围,会使调度人员出现误,漏判的情况。
快速,准确的电网故障智能化分析是完成事故情形的合理调度、排故以及恢复供电的主要方法,所以电网一二次设备和继电保护系统信息智能化分析有极其重要意义。
1 一二次设备,继电保护系统的智能化1.1 一次设备数字智能化电子互感器替代了电磁式互感器,可以直接提供数字光纤以太网接口,站内用具备向外进行通信的智能化断路器和变压器等设施,或直接在一次设备上安装智能化终端系统完成信号数字转换和状态检测。
1.2 二次设备数字智能化二次设备检测作用主要有4个方面:1.2.1 电网交流测量采样系统,二次回路显示系统运行准确,良好的绝缘性,没有短路开路。
1.2.2 电网直流的控制和信号、操作回路运行准确、分合闸回路指示准确。
1.2.3 变电站数据通信系统。
1.2.4 智能化继电保护系统的自我检测。
智能化一二次设备技术的广泛应用,能随时获取设备的运行状态与损耗程度大小,根据检测结果在设备性能降到下线程度之前组织维护修理工作,并且调整相应的检测周期以及维修计划方案。
设备检修智能化技术与传统的故障检修模式相比不仅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而且降低了变电站全寿命周期成本。
智能化变电站二次设备还具备对外的光纤网络系统通信接口,智能化技术二次信号的传送由光纤以太网来完成工作。
1.3 变电站管理系统自动控制智能化变电站在设备的信号光纤传送、网络系统通信平台信息的共享方面更深层次的体现了变电站运行管理的智能化。
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方案-2017版
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方案二零一七年五月目录1 前言 (9)1.1 总体思路和目标 (9)1.1.1 总体推进思路 (9)1.1.2 总体目标 (9)2 柱上开关一二次成套技术方案 (10)2.1 一二次成套总体要求 (10)2.2 一二次成套功能要求 (11)2.2.1 分段/联络断路器成套功能要求 (11)2.2.2 分段/联络负荷开关成套功能要求 (12)2.2.3 分界断路器成套功能要求 (14)2.2.4 分界负荷开关成套功能要求 (14)2.3 一二次成套技术要求 (15)2.3.1 总体结构要求 (15)2.3.2 分段/联络断路器成套技术要求 (16)2.3.3 分段/联络负荷开关成套技术要求 (16)2.3.4 分界断路器成套技术要求 (17)2.3.5 分界负荷开关成套技术要求 (17)2.3.6 自动化部件技术要求 (18)2.3.6.2 电压/电流互感器(传感器)技术要求 (18)2.3.6.3 控制单元技术要求 (21)2.3.7 通信及接口要求 (22)2.4 抗凝露方案 (23)2.4.1 凝露问题分析 (23)2.4.2 柱上开关抗凝露方案 (23)2.4.3 环网柜抗凝露方案 (24)2.3.4 控制电缆及插头抗凝露方案 (24)2.3.5 控制单元抗凝露方案 (24)2.5 行程开关改进方案 (24)2.5.1 产生遥信抖动的原因分析 (24)2.5.2 解决方案 (25)3 环网柜一二次成套技术方案 (25)3.1 一二次成套化方案 (25)3.2 一二次成套技术要求 (26)3.2.1 开关柜典型分类和组成 (26)3.2.2 成套设备应用技术要求 (26)3.2.2.1 成套设备整体要求 (26)3.2.2.2 抗凝露要求 (27)3.2.3 开关柜技术要求 (28)3.2.4 互感器及DTU技术要求 (29)3.2.4.1 互感器技术要求 (29)3.2.4.2 控制单元技术要求 (31)3.2.5 接口要求 (32)3.2.5.1 操作电源的配置 (32)3.2.5.2 电缆及接线端子 (32)3.2.6 通信 (33)4 环网柜一二次融合技术方案 (33)4.1 一二次融合方案 (33)4.2 一二次融合技术要求 (33)4.2.1 开关柜典型分类和组成 (33)4.2.2 一二次融合设备应用技术要求 (34)4.2.2.1 一二次融合设备整体要求 (34)4.2.2.2 抗凝露要求 (36)4.2.3 开关柜技术要求 (37)4.2.4 互感器(传感器)及DTU技术要求 (38)4.2.4.1 互感器(传感器)技术要求 (38)4.2.4.3 控制单元技术要求 (40)4.2.5 接口要求 (41)4.2.5.1 操作电源的配置 (41)4.2.5.2 电缆及接线端子 (41)4.2.6 通信 (41)4 配电线损采集模块技术要求 (41)4.1 总体要求 (41)4.1.1 用于箱式FTU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 (41)4.1.2 用于罩式FTU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 (42)4.1.3 用于一二次成套化方案DTU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 (42)4.1.4 用于一二次融合方案DTU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 (42)4.2 规格要求 (42)4.2.1 准确度等级 (42)4.2.2 参比电压 (43)4.2.3 参比电流 (43)4.2.4 标准的参比频率 (43)4.2.5 配电线损采集模块常数 (43)4.3 接口及结构要求 (44)4.3.1 脉冲输出 (44)4.3.2 RS232/RS485通信接口 (44)4.3.3 电源及功耗要求 (44)4.3.4 结构及接口定义 (45)5 投标及检测要求 (48)5.1 投标检测资质要求 (48)5.2 供应商投标资格要求 (48)5.3 供货设备与入网专业检测样机元器件一致性要求 (49)附录A 接插件电气管脚定义(柱上开关一二次成套设备) (49)附表A.1 柱上开关26芯航空插件管脚电气定义 (49)附表A.2 FTU电源/电压航空插头引脚定义 (51)附表A.3 FTU电流输入接口引脚定义 (52)附表A.4 FTU控制信号航空插头引脚定义(配弹簧机构开关) (53)附表A.5 FTU控制信号航空插头引脚定义(配永磁开关) (54)附表A.6 FTU控制信号航空插头引脚定义(配电磁机构开关VSP5) (55)附表A.7 适用于箱式FTU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接口定义 (56)附录B 接插件电气管脚定义(环网柜一二次成套设备) (59)附表B.1 DTU工作电源航空插头引脚定义 (59)附表B.2 DTU电压输入端子定义 (59)附表B.3 DTU电流输入与控制信号端子定义 (60)附表B.4 DTU配电线损采集模块接口定义 (62)附录C 接插件电气管脚定义(环网柜一二次融合设备) (66)附表C.1 间隔单元33芯矩形连接器端子和对应引线信号定义 (66)附表C.2 间隔单元脉冲输出端子定义 (73)附表C.3 间隔单元通讯输出端口定义 (74)附表C.4 间隔单元维护端口定义 (74)附表C.5 公共单元电源端口定义 (74)附表C.6 公共单元RS485接口定义 (75)附表C.7 公共单元遥信接口定义 (76)附表C.8 电源电压总线PT控制柜二次室端子定义 (77)附表C.9 电源电压总线间隔柜二次室侧端子定义 (77)附表C.10 电流传感器航插接口定义 (78)附表C.11 公共单元柜端子定义 (79)附表C.12 以太网通讯线定义 (81)1 前言1.1 总体思路和目标1.1.1 总体推进思路通过提高配电一、二次设备的标准化、集成化水平,提升配电设备运行水平、运维质量与效率,满足线损管理的技术要求,服务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
2024年电力系统二次安防系统实施方案范文(2篇)
2024年电力系统二次安防系统实施方案范文1.引言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电力系统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安全运营,本方案旨在制定2024年电力系统二次安防系统的实施方案。
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提升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供电和安全运行。
2.目标与原则2.1目标:建立健全全面的二次安防系统,提高电力系统安全性能,保护电力设施的正常运行。
2.2原则:2.2.1科学性原则: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和管理手段。
2.2.2整体性原则:注重系统整体性和系统集成,保证系统各部分的协调和一体化。
2.2.3先进性原则:选择和引进领先的技术设备,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能。
2.2.4系统性原则:安全防范工作要贯穿于电力系统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
3.实施方案3.1二次安防系统的组成和功能3.1.1防火系统:包括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灭火系统和疏散通道。
3.1.2监控系统:通过视频监控设备和传感器实现电力设备的实时监测和异常报警。
3.1.3入侵报警系统:通过安装门禁系统、周界防范设备等,实现电力设施的防盗和入侵检测。
3.1.4安全检测系统:通过安装气体泄漏探测器、水位监测器等,及时发现并排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3.1.5应急处理系统:包括事故应急预案、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和应急物资储备等。
3.2技术手段与设备选择3.2.1防火系统:选择具有自动报警、自动灭火和自动疏散功能的先进设备,如可燃气体探测器、火灾报警设备和紧急通道指示灯等。
3.2.2监控系统:引进高清摄像机、红外传感器等先进设备,实现对电力设备的全天候监控和异常报警。
3.2.3入侵报警系统:选择具备多种报警方式和报警功能的设备,如门禁系统、周界防范设备和入侵探测器等。
3.2.4安全检测系统:选用敏感、快速响应和高精度的安全检测设备,如气体泄漏探测器、水位监测器和温度探测器等。
3.2.5应急处理系统:建立完善的电力系统应急处理预案,配备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储备一定量的应急物资。
电力二次系统一体化解决方案
2020年4月29日星期三
电力二次一体化方案
➢二次一体化总体方案 ➢调度端综合数据平台 ➢厂站端综合数据平台 ➢调度端横向专业融合 ➢厂站端横向专业融合 ➢纵向需求贯通
电力二次一体化核心理念
•电网综合智能应用: •与用户共同设计研发 •结出更多智能调度硕果
•综合应用数据平台: •便于扩展;坚持开放; •追求高效;数据融合
电力二次一体化
•电力数据共享
电力二次一体化内容
➢ 在调度机构,实现二次系统各专业的横向融合和全 网信息的综合共享,逐步实现电网综合智能应用
➢ 在发电厂、变电站,实现厂站端二次设备的标准化 建设,促进监控、保护、计量等专业的设备融合和 信息综合共享
➢ 在调度机构之间,实现电网调度多级协调和纵向信 息贯通
– 数据的贯通:实现不同调度相关实体间数据的流动 和共享
– 应用的贯通:实现不同调度相关实体间应用的互动 和贯通
电网调度多级协调纵向信息贯通
调度厂站信息传输分层分布式应用
调度-厂站分层分布式应用
➢ 调度中心-变电站协调的程序化控制方案 ➢ 调度中心-变电站两级协调的分层分布式智能告
警系统 ➢ 调度中心-变电站的分布式状态估计 ➢ 调度中心-变电站的分布式电压无功控制 ➢ 调度中心-电厂的分布式发电控制
设备信息统一展示
电力二次一体化方案
➢二次一体化总体方案 ➢调度端综合数据平台 ➢厂站端综合数据平台 ➢调度端横向专业融合 ➢厂站端横向专业融合 ➢纵向需求贯通
厂站端综合数据平台
智能远动机
智能远动机功能
➢ 分布式数据采集 ➢ 统一数据存储与整合 ➢ 常规远动功能 ➢ 统一数据访问服务 ➢ 模型/图形维护共享 ➢ 分层分布式应用
智能电网一次设备二次系统解决方案
厂站端横向专业融合
厂站端横向专业融合
➢ 在过程层,面向数据类型,装设标准的传感模块, 进行统一的信息采集,实现不同专业应用相同类型 数据源统一
➢ 在间隔层,整合保护、测控、计量、设备状态监测 等各二次装置功能,达到既实现冗余、可靠,调试 、运行、维护方面也简单方便,并节约成本
➢ 在站控层,通过建设综合数据平台,实现了统一的 数据模型、统一数据存储、统一数据访问服务,各 专业看到其关心的模型和数据,为厂站端开发基于 多专业融合的综合应用提供了良好基础
➢ 电力二次一体化建设需要在现有的技术和实践 基础上进行必要改进和提高
➢ 二次一体化是对电力二次系统的继承和发展, 需要逐级向上平滑发展,有计划、按步骤、阶 段性、渐进式推进,逐步实现电力二次一体化
电力二次一体化必要性
➢ 一体化水平较低,制约了系统的发展 ➢ 基础薄弱,应用水平不高,发展还不平衡 ➢ 二次系统建设管理粗放,不能适应发展要求 ➢ 研发技术力量分散,难以提升二次系统水平
– 数据的贯通:实现不同调度相关实体间数据的流动 和共享
– 应用的贯通:实现不同调度相关实体间应用的互动 和贯通
电网调度多级协调纵向信息贯通
调度厂站信息传输分层分布式应用
调度-厂站分层分布式应用
➢ 调度中心-变电站协调的程序化控制方案 ➢ 调度中心-变电站两级协调的分层分布式智能告
警系统 ➢ 调度中心-变电站的分布式状态估计 ➢ 调度中心-变电站的分布式电压无功控制 ➢ 调度中心-电厂的分布式发电控制
➢ 支撑电网一次系统一体化运行
电力二次一体化
电力数据共享
电力二次一体化内容
➢ 在调度机构,实现二次系统各专业的横向融合和全 网信息的综合共享,逐步实现电网综合智能应用
2024年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处置方案范文(二篇)
2024年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处置方案范文在2030年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进程中,电力二次系统的安全防护和处置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2024年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处置方案进行详细的阐述,以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可靠和安全运行。
一、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方案1. 强化物理安全措施首先,加强电力二次系统设备的物理安全措施。
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对电力二次系统关键设备进行加固,以抵御外部破坏和入侵。
- 加装摄像监控设备,实时监测电力二次系统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 设立安全区域,对未经授权人员进行限制和监控,防止非法操作和破坏。
2. 提升网络安全能力其次,加强电力二次系统的网络安全能力。
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使用更加安全可靠的网络通信协议,以抵御黑客攻击和数据篡改。
- 建立强大的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测网络状态,及时发现和阻止潜在的攻击行为。
- 加强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措施,限制非法用户的访问权限。
-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演练,及时发现和修复网络漏洞。
3. 强化数据安全保护此外,加强对电力二次系统数据的安全保护。
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加密敏感数据,防止数据被非法窃取和使用。
- 建立完备的数据备份和恢复系统,及时备份关键数据,并能够在灾害发生时快速恢复数据。
- 建立严格的数据访问和使用权限,限制未经授权人员对数据的查看和操作。
- 建立数据监控和异常检测系统,及时发现数据异常和窃取行为。
4. 建立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最后,建立完备的电力二次系统安全管理制度。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各级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 制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类安全事件的处理流程和责任分工。
- 建立安全培训机制,对电力二次系统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意识培养和技能提升。
- 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和演练,检验电力二次系统的安全防护和处置能力。
二、电力二次系统安全处置方案1. 强化危机管理能力首先,加强电力二次系统危机管理能力。
智慧变电站二次解决方案
智能站通信网络特点 采用先进通信模式,间隔层设备之间、合并器、智能控制装置同间隔层设备之间采用先进发布者-定阅者 的通信模式。间隔层同站控层之间的通信采用客户端/服务器通信模式即C/S结构通信模式。 采用先进的通信技术:采用优先级排队技术,如IEEE802.1P排队特性采用带IEEE802.1Q优先级标签,实现 重要数据优先传送。采用虚拟局域网络技术,多播技术、网络冗余、数据重发、直接将网络数据链层映射 到表示层、合理网络结构等,实现网络实时性、可靠性。 发布者-定阅者的通信模式,非常适合数据量大,实时性要求高的情况。充分利用多播技术优点,可以十 分完美
GOOSE/MMS
运 行 C A N 报 警 4 8 5
跳 位 投 入 投 入 投 入 投 入 合 位 速 断 过 流 重 合 低 周
确 认
低后
GOOSE/MMS
运 行 C A N 报 警 4 8 5
跳 位 投 入 投 入 投 入 投 入 合 位 速 断 过 流 重 合 低 周
确 认
ADVP9141H 高
23
12、具有重守时功能(对时失效,可保证守时精度满足10分钟小于4µs); 13、可实现插值同步、外部时钟同步(1588); 14、通过KEMA一致性测试 15、完全实现互连及互操作;
24
智能保护背面图
ADVP-9311H馈线保护测控装置背面图
25
合并器背面图
ADVP-9111H间隔合并器背面图
确 认
GOOSE/MMS
差动 GOOSE/MMS
运 行 C A N 报 警 4 8 5
跳 位 投 入 投 入 投 入 投 入 合 位 速 断 过 流 重 合 低 周
确 认
高后
运 行 C A N 报 警 4 8 5
2024年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处置方案范文(三篇)
2024年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处置方案范文____年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处置方案一、引言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和智能电网的建设,电力二次系统在电网运行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次系统包括保护装置、控制装置、监测装置等,其安全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电网的正常运行和电力设备的安全性能。
然而,电力二次系统也面临着各种威胁和风险,如黑客攻击、电力设备故障、恶劣天气等,这些威胁和风险给二次系统的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
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处置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处置方案的目标1. 提高电力二次系统的安全性能,保障电力设备和电网的安全运行。
2. 防范和应对各种威胁和风险,包括黑客攻击、电力设备故障、恶劣天气等。
3. 提高电力二次系统的监测、保护和响应能力,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4.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紧急处置机制,保障电力二次系统的安全性。
三、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处置方案的具体措施1. 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1)制定电力二次系统的信息安全保护政策和管理规定,明确各级责任和权限。
(2)加强对电力二次系统操作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其安全防护意识和技能水平。
(3)定期开展安全审计,检查和评估电力二次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和运行状态,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4)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共享信息安全防护经验和技术手段。
2. 加强电力设备的安全保护。
(1)采用物理安全措施,如隔离、封堵、护盾等,保护电力设备免受物理攻击。
(2)采用密码学安全措施,如加密、身份认证、数据完整性检查等,保护电力设备免受黑客攻击。
(3)加强电力设备的巡检和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故障,避免故障扩大。
3. 增强二次系统的监测和保护能力。
(1)采用智能监测装置,实时监测电力设备的工作状态和异常情况。
(2)建立监测中心,集中管理和监控电力二次系统的各个节点,做到全面监测和及时响应。
(3)建立异常报警机制,确保异常情况能够及时报警并采取相应措施。
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方案
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方案引言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的不断推进,配电网的管理和运维面临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为了提高配电网络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效率,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方案应运而生。
该方案通过将配电设备的一次侧和二次侧融合为一个整体,实现了信息、电力和通信的一体化应用和管理,为配电系统的运维和管理提供了便利和优化方案。
一、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的概念和原理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是指将传统的配电设备的一次侧和二次侧融合为一个整体,通过嵌入式智能控制单元和通信模块实现对设备的远程监控、数据采集和操作控制。
其核心原理是将传感器、开关、断路器、保护设备和监控设备等集成到一个统一的设备中,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方式实现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和数据传输。
具体来说,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设备集成:将传统的配电设备(如变压器、开关柜、断路器等)的一、二次侧设备集成到一个整体中,通过创新的设计和结构优化,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智能控制:采用嵌入式智能控制单元,实现对配电设备的智能控制和管理,包括开关控制、参数配置、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等功能。
3.通信模块:配备通信模块,支持以太网、无线局域网等通信方式,实现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和数据传输,方便监控和管理系统的远程访问和操作。
4.数据采集与分析:通过传感器和数据采集模块,实现对配电设备的运行参数、状态和负荷等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为运维管理提供依据和支持。
5.建立统一监控平台:通过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搭建一个统一的配电网监控平台,实现对配电设备的实时监测、故障预警和远程操作等功能,为配电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二、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的应用价值和优势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方案在配电系统的运维和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优势。
1.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通过实时监控,及时发现设备的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提高配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
智能变电站一、二次设备框架分析及配置方案
产品与解决方案2012年第6期99智能变电站一、二次设备框架分析及配置方案张东峰(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德州供电公司,山东 德州 253008)摘要 智能一次设备是智能变电站的结构基础,智能二次设备是智能变电站功能实现的手段。
进行了一次设备的框架设计、论述了该方案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动作操作和信息发布的工作原理,设计了功能集成化的智能IED 结构。
所提出的设计方案能够简化智能变电站结构,达到智能设备即插即用的效果。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智能组件;框架;集成IED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国内已采取了分层次、多阶段的技术方案实施其试点工程的建设。
根据IEC61850标准的相关规定,智能变电站系统的架构可分为3层[1],即变电站层、间隔层及过程层。
高电压等级的变电站,由于要确保其运行的可靠性,因此应严格按照独立、层次分明及冗余的原则配置间隔层及过程层设备。
但在所有电压等级都采用这种配置方案显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尤其是在常规变电站改造为智能化变电站的过程中,若更换间隔层设备则必然会导致大量合并单元及智能终端等设备的增加,极大地增加了建设的成本,且对于低压等级的变电站间隔,通常的安装方式为分散安装,不仅安装的空间有限,而且通信和交换的接线是非常复杂的,这就导致了改造后的智能变电站经济性较差[2]。
因此,针对低压等级应选择更经济便捷的配置方案。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智能电子设备(IED )的原理已经十分成熟[3],且经过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的经验积累后可对不同电压等级的间隔层尝试采取不同的配置方案,功能一体化IED 的集成对于简化配置,提高过程层和间隔层的经济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根据智能变电站设计的相关要求,结合当前智能变电站一、二次设备配置方案的不足,并基于示范性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经验,对智能变电站一、二次设备设计框架展开研究和探索。
1 一次设备框架设计1.1 一次设备架构设计 根据智能变电站所实现的功能和理念要求,所设计的智能一次设备总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主要由信息部分和电气部分两部分组成,其中信息部分包括智能单元及智能组件,电气部分可分为操作机构及一次设备本体。
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方案2021版
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方案2021版二零一七年五月目录1 前言 (6)1.1 总体思绪和目的 (6)1.1.1 总体推进思绪 (6)1.1.2 总体目的 (6)2 柱上开关一二次成套技术方案 (7)2.1 一二次成套总体要求 (7)2.2 一二次成套功用要求 (8)2.2.1 分段/联络断路器成套功用要求 (8)2.2.2 分段/联络负荷开关成套功用要求 (9)2.2.3 分界断路器成套功用要求 (11)2.2.4 分界负荷开关成套功用要求 (11)2.3 一二次成套技术要求 (12)2.3.1 总体结构要求 (12)2.3.2 分段/联络断路器成套技术要求 (13)2.3.3 分段/联络负荷开关成套技术要求 (13)2.3.4 分界断路器成套技术要求 (14)2.3.5 分界负荷开关成套技术要求 (14)2.3.6 自动化部件技术要求 (15)2.3.6.2 电压/电流互感器〔传感器〕技术要求 (15)2.3.6.3 控制单元技术要求 (18)2.3.7 通讯及接口要求 (19)2.4 抗凝露方案 (20)2.4.1 凝露效果剖析 (20)2.4.2 柱上开关抗凝露方案 (21)2.4.3 环网柜抗凝露方案 (21)2.3.4 控制电缆及插头抗凝露方案 (21)2.3.5 控制单元抗凝露方案 (22)2.5 行程开关改良方案 (22)2.5.1 发生遥信颤抖的缘由剖析 (22)2.5.2 处置方案 (23)3 环网柜一二次成套技术方案 (23)3.1 一二次成套化方案 (23)3.2 一二次成套技术要求 (24)3.2.1 开关柜典型分类和组成 (24)3.2.2 成套设备运用技术要求 (25)3.2.2.1 成套设备全体要求 (25)3.2.2.2 抗凝露要求 (26)3.2.3 开关柜技术要求 (27)3.2.4 互感器及DTU技术要求 (28)3.2.4.1 互感器技术要求 (28)3.2.4.2 控制单元技术要求 (29)3.2.5 接口要求 (31)3.2.5.1 操作电源的配置 (31)3.2.5.2 电缆及接线端子 (31)3.2.6 通讯 (32)4 环网柜一二次融合技术方案 (33)4.1 一二次融合方案 (33)4.2 一二次融合技术要求 (33)4.2.1 开关柜典型分类和组成 (33)4.2.2 一二次融合设备运用技术要求 (34)4.2.2.1 一二次融合设备全体要求 (34)4.2.2.2 抗凝露要求 (36)4.2.3 开关柜技术要求 (37)4.2.4 互感器〔传感器〕及DTU技术要求 (39)4.2.4.1 互感器〔传感器〕技术要求 (39)4.2.4.3 控制单元技术要求 (40)4.2.5 接口要求 (41)4.2.5.1 操作电源的配置 (41)4.2.5.2 电缆及接线端子 (41)4.2.6 通讯 (42)4 配电线损采集模块技术要求 (42)4.1 总体要求 (42)4.1.1 用于箱式FTU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 (42)4.1.2 用于罩式FTU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 (43)4.1.3 用于一二次成套化方案DTU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 (43)4.1.4 用于一二次融合方案DTU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 (43)4.2 规格要求 (43)4.2.1 准确度等级 (43)4.2.2 参比电压 (43)4.2.3 参比电流 (44)4.2.4 规范的参比频率 (44)4.2.5 配电线损采集模块常数 (44)4.3 接口及结构要求 (44)4.3.1 脉冲输入 (44)4.3.2 RS232/RS485通讯接口 (45)4.3.3 电源及功耗要求 (45)4.3.4 结构及接口定义 (46)5 招标及检测要求 (49)5.1 招标检测资质要求 (49)5.2 供应商招标资历要求 (50)5.3 供货设备与入网专业检测样机元器件分歧性要求 (50)附录A 接插件电气管脚定义〔柱上开关一二次成套设备〕 (50)附表A.1 柱上开关26芯航空插件管脚电气定义 (50)附表A.2 FTU电源/电压航空插头引脚定义 (52)附表A.3 FTU电流输入接口引脚定义 (52)附表A.4 FTU控制信号航空插头引脚定义〔配弹簧机构开关〕 (53)附表A.5 FTU控制信号航空插头引脚定义〔配永磁开关〕 (53)附表A.6 FTU控制信号航空插头引脚定义〔配电磁机构开关VSP5〕 (53)附表A.7 适用于箱式FTU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接口定义 (54)附录B 接插件电气管脚定义〔环网柜一二次成套设备〕 (55)附表B.1 DTU任务电源航空插头引脚定义 (55)附表B.2 DTU电压输入端子定义 (55)附表B.3 DTU电流输入与控制信号端子定义 (56)附表B.4 DTU配电线损采集模块接口定义 (57)附录C 接插件电气管脚定义〔环网柜一二次融合设备〕 (58)附表C.1 距离单元33芯矩形衔接器端子和对应引线信号定义 (58)附表C.2 距离单元脉冲输入端子定义 (61)附表C.3 距离单元通讯输入端口定义 (62)附表C.4 距离单元维护端口定义 (62)附表C.5 公共单元电源端口定义 (62)附表C.6 公共单元RS485接口定义 (62)附表C.7 公共单元遥信接口定义 (63)附表C.8 电源电压总线PT控制柜二次室端子定义 (63)附表C.9 电源电压总线距离柜二次室侧端子定义 (63)附表C.10 电传达感器航插接口定义 (64)附表C.11 公共单元柜端子定义 (64)附表C.12 以太网通讯线定义 (65)1 前言1.1 总体思绪和目的1.1.1 总体推进思绪经过提高配电一、二次设备的规范化、集成化水平,提升配电设备运转水平、运维质量与效率,满足线损管理的技术要求,效劳配电网树立改造举动方案。
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方案-2019版
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方案二零一九年十二月目录1 前言 (6)1.1 总体思路和目标 (6)1.1.1 总体推进思路 (6)1.1.2 总体目标 (6)2 柱上开关一二次成套技术方案 (7)2.1 一二次成套总体要求 (7)2.2 一二次成套功能要求 (8)2.2.1 分段/联络断路器成套功能要求 (8)2.2.2 分段/联络负荷开关成套功能要求 (9)2.2.3 分界断路器成套功能要求 (11)2.2.4 分界负荷开关成套功能要求 (11)2.3 一二次成套技术要求 (12)2.3.1 总体结构要求 (12)2.3.2 分段/联络断路器成套技术要求 (13)2.3.3 分段/联络负荷开关成套技术要求 (13)2.3.4 分界断路器成套技术要求 (14)2.3.5 分界负荷开关成套技术要求 (14)2.3.6 自动化部件技术要求 (15)2.3.6.2 电压/电流互感器(传感器)技术要求 (15)2.3.6.3 控制单元技术要求 (18)2.3.7 通信及接口要求 (19)2.4 抗凝露方案 (20)2.4.1 凝露问题分析 (20)2.4.2 柱上开关抗凝露方案 (21)2.4.3 环网柜抗凝露方案 (21)2.3.4 控制电缆及插头抗凝露方案 (21)2.3.5 控制单元抗凝露方案 (22)2.5 行程开关改进方案 (22)2.5.1 产生遥信抖动的原因分析 (22)2.5.2 解决方案 (23)3 环网柜一二次成套技术方案 (23)3.1 一二次成套化方案 (23)3.2 一二次成套技术要求 (24)3.2.1 开关柜典型分类和组成 (24)3.2.2 成套设备应用技术要求 (25)3.2.2.1 成套设备整体要求 (25)3.2.2.2 抗凝露要求 (26)3.2.3 开关柜技术要求 (26)3.2.4 互感器及DTU技术要求 (28)3.2.4.1 互感器技术要求 (28)3.2.4.2 控制单元技术要求 (29)3.2.5 接口要求 (31)3.2.5.1 操作电源的配置 (31)3.2.5.2 电缆及接线端子 (31)3.2.6 通信 (32)4 环网柜一二次融合技术方案 (32)4.1 一二次融合方案 (32)4.2 一二次融合技术要求 (33)4.2.1 开关柜典型分类和组成 (33)4.2.2 一二次融合设备应用技术要求 (34)4.2.2.1 一二次融合设备整体要求 (34)4.2.2.2 抗凝露要求 (36)4.2.3 开关柜技术要求 (37)4.2.4 互感器(传感器)及DTU技术要求 (39)4.2.4.1 互感器(传感器)技术要求 (39)4.2.4.3 控制单元技术要求 (40)4.2.5 接口要求 (41)4.2.5.1 操作电源的配置 (41)4.2.5.2 电缆及接线端子 (41)4.2.6 通信 (42)4 配电线损采集模块技术要求 (42)4.1 总体要求 (42)4.1.1 用于箱式FTU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 (42)4.1.2 用于罩式FTU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 (43)4.1.3 用于一二次成套化方案DTU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 (43)4.1.4 用于一二次融合方案DTU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 (43)4.2 规格要求 (43)4.2.1 准确度等级 (43)4.2.2 参比电压 (43)4.2.3 参比电流 (44)4.2.4 标准的参比频率 (44)4.2.5 配电线损采集模块常数 (44)4.3 接口及结构要求 (44)4.3.1 脉冲输出 (44)4.3.2 RS232/RS485通信接口 (45)4.3.3 电源及功耗要求 (45)4.3.4 结构及接口定义 (46)5 投标及检测要求 (49)5.1 投标检测资质要求 (49)5.2 供应商投标资格要求 (50)5.3 供货设备与入网专业检测样机元器件一致性要求 (50)附录A 接插件电气管脚定义(柱上开关一二次成套设备) (50)附表A.1 柱上开关26芯航空插件管脚电气定义 (50)附表A.2 FTU电源/电压航空插头引脚定义 (52)附表A.3 FTU电流输入接口引脚定义 (52)附表A.4 FTU控制信号航空插头引脚定义(配弹簧机构开关) (53)附表A.5 FTU控制信号航空插头引脚定义(配永磁开关) (53)附表A.6 FTU控制信号航空插头引脚定义(配电磁机构开关VSP5) (53)附表A.7 适用于箱式FTU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接口定义 (54)附录B 接插件电气管脚定义(环网柜一二次成套设备) (55)附表B.1 DTU工作电源航空插头引脚定义 (55)附表B.2 DTU电压输入端子定义 (55)附表B.3 DTU电流输入与控制信号端子定义 (56)附表B.4 DTU配电线损采集模块接口定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智能电网下一、二次设备的发展趋势
综自阶段
数字化早期
数字化后期
趋势: 光纤越来越长,电缆越来越短 一次设备与合并单元连接标准化
33
2.一次设备智能化——电子互感器
电子式互感器优点
➢ 高低压完全隔离,绝缘结构简单。 ➢ 不含铁芯,消除了磁饱和及铁磁谐振等问题。 ➢ 抗电磁干扰性能好,低压侧无开路高压危险 ➢ 动态范围大,测量精度高,频率响应范围宽 。 ➢ 数据传输抗干扰能力强 ➢ 没有因充油而潜在存在的污染及易燃、易爆等危险 ➢ 体积小、重量轻
22
主要内容
1 智能变电站 2 一次设备智能化 3 二次设备网络化
23
2.一次设备智能化
智能设备是附加了智能组件的高压设备, 智能组件通过状态感知和 指令执行元件, 实现状态的可视化、 控制的网络化和自动化, 为智 能电网提供最基础的智能组件是若干智能电子装置的集合,安装于宿主设备旁, 承担与宿主设备相关的测量、控制和监测等功能。满足相关标 准要求时,智能组件还可集成相关继电保护功能。
发达的“感官”——智能电网设备
信息是智能电网的基础支撑,信息的获取需要大量的智能设备来支持。 在智能电网中,集成技术应用将日益广泛,专业界限的模糊将使得智能电网 中智能设备的外延大大拓宽。可以预计的是,各种智设备在智能电网中将呈 现功能日益整合、形态相互交融、工程实施灵活组态发展趋势。因此,在今 后电网建设和改造中,需要鼓励和优先采用适用于未来智能电网建设所需的 先进技术和智能设备。
6
主要内容
1 智能变电站 2 一次设备智能化 3 二次设备网络化
7
智能变电站概念
—智能变电站定义(国网公司)
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 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 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 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 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
智能电网一次设备二次系统解决方案LN-2023年学习资料
2-跨安全区数据同步-运方专业视图-调度专业视图-保护专业视图-安全I区-正-EMS-正向-模型数据设备模型
异构系统数据集成-覆冰监测模型-电网一次模型-电网暂态模型-电网保护模型-全景视图-智能告警等-定义工具网全景视图-综合应用-统一数据访问服务-数据代理:子系统公-共实体数据更新服务-覆冰系统应用-设备监测模型 设备监测应用-覆冰监测系统(非标准接口)-在线设备监测系统(标准接口)
厂站端综合数据平台-常规调度中心-二次一体化下的调度中心-常规数据采-分布式数据-调-站一体化维护-集前置 -采集前置机-及分层应用协同-调度端-调度数据网-本地监控-统一数据-模型/图形-分层分布式-智-访问服务 维护共享-综合应用-百动化-生技-跨专业综-站控层:站内各专-业数据融合,整合-能-61850与61970 型-厂站统一-数据存储与整合-服务器2-远动机动能-厂站端统一数据存储与整合-综合数据采集-服务器1-测-稳-计-设备-工作站1-工作站2-量-计量-一一多合一以太网-间隔层:整合各二-次装置功能,提升-保护/ 控装置-稳控装置-计量装置-其它ED装置-次设备状-基础数据质量-态检测装置---GOOSE网络-过程层: 字-化、就地化-电子式互感器-智能汇控柜-智能一次设备
易花-电力二次一体化-电网综合-安全稳定预警-智能告警-保护定值在线校核-新能源接入-控制-电力市场技术支 -全专业全过程多-级电网培训仿真-智能应用-调度辅助决策-故障定位/恢复-在线决策系统-状态检修-用户侧管 -SE、DPFLOW等-基础应用服务-统一数据访问服务-电网全景视图-综合应用-数据平台-物理库-SCAD /-WAMS-保护信息-稳控管理-设备状态-气象雷电-+-调度端-AGC/AVC-管理主站-监视-信息子系 -IEC61970-通信-厂站端-IEC61850与-模型图形-分层分布式-61970整合-本地监控-自动 -生技-跨专业综-规-维护共享-远-“站端统一数据存储与整合-机-综合数据采集-站控层-间隔层-保护功能控功能-计量功能-其它功能-一次设备状-态检测功能-过程层-电子式互感器-智能汇控柜-智能一次设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调度机构之间,实现电网调度多级协调和纵向信 息贯通
➢ 在调度机构和厂站之间,实现多专业信息的综合高 效传输和分层分布式应用
➢ 在厂站之间,推进基础运行信息的智能化互动
电力二次一体化方案
远 动
厂站端统一数据存储与整合
机
综合Hale Waihona Puke 据采集站控层本地监控
自动化 应用
保护 应用
生技 应用
……
跨专业综 合应用
厂站端统一数据存储与整合
站-站互动
间隔层
保护功能
测控功能 计量功能
其它功能
一次设备状 态检测功能
过程层 电子式互感器
智能汇控柜
厂站一
智能一次设备
厂站二(同厂站一)
电力二次一体化内容
➢ 在调度机构,实现二次系统各专业的横向融合和全 网信息的综合共享,逐步实现电网综合智能应用
电网全景视图
异构系统数据集成
全景视图 定义工具
覆冰监测模型 电网一次模型 电网暂态模型 电网保护模型 电网全景视图
统一数据访问服务
智能告警等 综合应用
数据代理:子系统公 共实体数据更新服务
覆冰监测模型
覆冰系统应用
覆冰监测系统(非标准接口)
设备监测模型
设备监测应用
在线设备监测系统(标准接口)
设备信息统一展示
电力二次一体化目标
➢ 紧紧围绕电网的核心工作,提高电网运行的综合 支撑水平
➢ 促进二次相关专业的融合和协调发展,提高电网 运行和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 适应电网快速发展的要求,推进二次系统标准化 建设
➢ 促进多学科、跨领域技术发展,形成科研创新, 推动智能电网的实质性发展
➢ 建设坚强的电力二次系统一体化安全防护体系
物理库
物理库
调度端 IEC 61970
SCADA/ AGC/AVC
WAMS
保护信息 管理主站
稳控管理 主站
通信
厂站端 IEC 61850与 61970整合
站控层
智 常 统一数据 模型/图形 分层分布式
能 规 访问服务 维护共享 综合应用
远远 动动
厂站端统一数据存储与整合
机机
综合数据采集
设备状态 监视
运方专业视图
调度专业视图
保护专业视图
保护专业视图
调度专业视图
运方专业视图
电网全景视图
安全Ⅰ区
安全Ⅲ区
正
EMS 正向 反 模型数据 同步 向
隔 离
稳控 正向 装 模型数据 同步 置
EMS 模型数据
稳控 模型数据
雷电气象 模型数据
反向 雷电气象 同步 模型数据
调度管理 设备模型
反向 调度管理 同步 设备模型
– 电力数据共享 – 横向专业融合 – 纵向需求贯通
电力二次一体化建设
➢ 目前电力二次系统在保障电网安全、优质、经 济运行,提高调度管理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发挥 了重要作用,已成为电网运行控制、调度生产 指挥和现代化管理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 电力二次一体化建设需要在现有的技术和实践 基础上进行必要改进和提高
……
气象/雷电 信息子系统
本 地
自动化 应用
保护 应用
生技 应用
……
跨专业综 合应用
监
控
厂站端统一数据存储与整合
间隔层 过程层
保护功能
测控功能
计量功能
其它功能
电子式互感器 智能汇控柜
智能一次设备
一次设备状 态检测功能
电力数据共享
调度一
电网预 警预控
智能告警与故 调度辅 障定位恢复 助决策
新能源 接入
➢二次一体化总体方案 ➢调度端综合数据平台 ➢厂站端综合数据平台 ➢调度端横向专业融合 ➢厂站端横向专业融合 ➢纵向需求贯通
电力全景视图
运方专业视图
调度专业视图
保护专业视图
电网全景视图
EMS 模型数据
稳控 模型数据
WAMS 模型数据
保信 模型数据
商用历史 数据库
时序 数据库
第三方 应用模型
跨安全区数据同步
电力二次一体化
电网综合 智能应用
安全稳定预警
智能告警
保护定值在线校核
新能源接入 控制
电力市场技术支持
调度辅助决策 故障定位/恢复 在线决策系统
状态检修
用户侧管理
全专业全过程多 级电网培训仿真
SE、DPFLOW等 基础应用服务
统一数据访问服务
综合应用 数据平台
物理库
物理库
电网全景视图
物理库
物理库
物理库
智能电网一次设备二次系统解决方案
电力二次一体化方案
➢二次一体化总体方案 ➢调度端综合数据平台 ➢厂站端综合数据平台 ➢调度端横向专业融合 ➢厂站端横向专业融合 ➢纵向需求贯通
电力二次一体化核心理念
电网综合智能应用: 与用户共同设计研发 结出更多智能调度硕果
综合应用数据平台: 便于扩展;坚持开放;
厂站端综合数据平台
常规调度中心
常规数据采 集前置机
二次一体化下的调度中心
分布式数据 调-站一体化维护 采集前置机 及分层应用协同
调度端 厂站端
调度数据网
统一数据 模型/图形 分层分布式
站控层:站内各专 智 常
业数据融合,整合 能 规
61850与61970模型 远 动
追求高效;数据融合
厂站端+通信: 便于扩展;坚持开放
二次系统功能整合
调度厂站间信息和应用贯通(调-站互动)
各级调度中心间纵向信息和应用贯通(调-调互动)
总调
省调
地调
县调
集控中心
调度数据网
发电厂
变电站
变电站
区域厂站间信息和应用贯通(站-站互动)
电力二次一体化核心理念
➢ 电力系统二次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主要由三个 核心理念构成,分别是:
状态 检修
定值在线 整定计算
在线 决策
……
统一数据访问服务
调度二(同调度一)
调-调互动
调度端电网全景视图
灵活分布式 静态/动态/暂态 一次设备状态监 基础电网分 数采和控制 监控应用集成 视/雷电气象集成 析应用服务
调-站互动
调度数据网
智能远动机
常 规
统一数据 模型/图形 分层分布式 访问服务 维护共享 综合应用
电网全景信息展示
电网
故障
故障 其他综
预警
定位
恢复 合应用
统一数据访问接口
电网全景视图定义
应用代理 应用代理
EMS 稳控 保信 WAMS 雷电
设备 其他应用
模型 模型 模型
模型 气象模型 监测模型 模型
第三方应用系统
电力二次一体化方案
➢二次一体化总体方案 ➢调度端综合数据平台 ➢厂站端综合数据平台 ➢调度端横向专业融合 ➢厂站端横向专业融合 ➢纵向需求贯通
➢ 二次一体化是对电力二次系统的继承和发展, 需要逐级向上平滑发展,有计划、按步骤、阶 段性、渐进式推进,逐步实现电力二次一体化
电力二次一体化必要性
➢ 一体化水平较低,制约了系统的发展 ➢ 基础薄弱,应用水平不高,发展还不平衡 ➢ 二次系统建设管理粗放,不能适应发展要求 ➢ 研发技术力量分散,难以提升二次系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