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马帝国衰亡”到“罗马世界转型”
古代罗马的发展趋势
古代罗马的发展趋势古代罗马是一个庞大的帝国,其发展经历了许多阶段和趋势。
下面是其中一些主要的发展趋势:1. 建立共和制:古罗马最早是一个王权统治的城邦,但公元前509年,罗马人推翻了最后一个国王,建立了共和制度。
共和制度强调政府权力的分立和平民的参与,这为罗马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体系。
2. 领土拓展和帝国建立:古罗马通过各种战争和征服扩大了其领土,成为强大的帝国。
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罗马通过一系列对外战争控制了整个意大利半岛,并向西北、北部和东部扩张。
3. 法律和政治体系的发展:古罗马在共和制时期建立了一套健全的法律和政治制度,这让罗马得以长期稳定下来。
罗马法的发展成为许多现代法律体系的基础,共和制度也影响了后来欧洲国家的政治制度。
4. 建设大规模基础设施:古罗马在城市规划、道路建设、供水系统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罗马帝国修建了著名的罗马水道、罗马道路和广场等基础设施,这些设施改善了城市的交通和生活条件,促进了帝国的繁荣。
5. 文化和科学繁荣:古罗马是文化和科学的中心之一。
罗马人在文学、艺术、建筑、哲学等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
著名的古罗马作家包括维吉尔、奥维德和塞涅卡等人。
在科学方面,古罗马的工程师和数学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6. 帝国危机和衰落:公元3世纪后,古罗马帝国陷入了一系列政治危机和经济困境。
内外压力的不断增加导致了帝国的分裂和衰落。
最终,西部罗马帝国在476年被推翻,东部的拜占庭帝国则持续存在。
总体而言,古代罗马的发展趋势从一个小城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但随后遭遇到一系列的挑战和衰落。
然而,古罗马在政治、法律、建筑、艺术和文化等领域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马帝国的兴衰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
罗马帝国的兴衰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罗马帝国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古代帝国之一,其兴起和衰落是历史学家们长期研究的课题。
这篇文章将探讨罗马帝国的兴衰,重点关注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变过程。
一、罗马共和国的起源罗马共和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9年。
在此之前,罗马曾经是一个由君主统治的城邦。
然而,由于贵族之间的内斗和不满,罗马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贵族和平民阶级之间的权力分享。
共和国时期,罗马政府由两个领导机构组成:元老院和两位执政官。
通过这种制度,罗马得以实现相对稳定的政府。
二、罗马帝国的崛起尽管共和国制度带来了稳定,但财富和权力的集中导致了社会和政治的不平衡。
一些贵族家族逐渐垄断了政府和军队,疏远了广大的平民阶级。
在这种背景下,朱尔斯·凯撒成为重要的政治领袖。
他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了君主的权力,并为罗马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45年,凯撒被任命为终身独裁者,标志着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变。
三、罗马帝国的巅峰时期罗马帝国在奥古斯都统治下实现了辉煌的巅峰。
奥古斯都是第一位罗马皇帝,他通过改革军队、统一法律、修建基础设施等措施,确立了罗马帝国的稳定和繁荣。
此后,罗马帝国称霸欧洲、北非和中东地区。
帝国的边界不断扩展,辖区不断增加,罗马成为一个庞大而强大的国家。
四、罗马帝国的衰落然而,罗马帝国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逐渐陷入衰落。
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帝国的分裂和衰败。
首先,经济困难和贫富分化加剧了社会不稳定。
帝国不再控制重要的贸易路线,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其次,民族大迁徙和外部威胁对罗马帝国的稳定构成威胁。
日耳曼人、匈奴人和其他部落的不断侵略使罗马无暇他顾。
此外,内部腐败和政治动荡也削弱了帝国的统治。
无能的皇帝和腐败的政府导致了行政和军事能力的衰退,不断削弱了罗马帝国的实力。
五、罗马帝国的灭亡最终,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面临了最终的崩溃。
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的入侵所击败,奥多亚塞拉被推翻,罗马帝国正式宣告灭亡。
罗马帝国的衰亡与西方文明的转变
罗马帝国的衰亡与西方文明的转变罗马帝国的衰落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也塑造了后来的文化和社会发展。
然而,罗马帝国的衰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罗马帝国最初的辉煌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它的征服扩张带来了繁荣和稳定,同时也带来了财富和奢侈。
从公元前27年开始,罗马帝国进入了巅峰时期,贯穿了几个世纪。
在这个时期,罗马帝国的领土不断扩张,文化与文明达到了一个高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渐渐浮现。
罗马帝国的衰落可以追溯到多个因素。
首先,内部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是罗马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权力分配和继任方式的问题逐渐加剧,政府的效率和稳定性逐渐下降。
官僚机构的腐败和腐败问题导致了对帝国资源的滥用和浪费。
这种内部斗争和不稳定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不满情绪。
其次,罗马帝国的军事力量逐渐衰退。
最初,罗马军队以高度训练和战术优势著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优势逐渐减弱。
军队的士气下降,经济负担加重,使得罗马无法有效地保卫边境并扩大领土。
同时,外来民族入侵使罗马军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游牧民族如日尔曼人和匈奴人对罗马边境的袭击加速了帝国的解体。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经济的衰退。
罗马帝国的经济系统深受奴隶劳工制度的影响。
然而,随着征服停止,奴隶劳工变得稀缺。
此外,罗马帝国的经济也受到了恶性通货膨胀和赋税过重的困扰。
这导致了商品价格的飞涨和贫富分化的加剧。
因此,罗马帝国的内需和经济活力逐渐减弱。
罗马帝国的衰落对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帝国的解体使欧洲陷入了长达数个世纪的政治动乱和碎片化。
各个王国和领地之间的斗争使得欧洲的政治力量分散,很难形成统一的国家实体。
然而,正是这种分而治之的局面促使了欧洲的文化和社会多样性的形成。
西方文明的转变也在罗马帝国的衰落中加速展开。
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最初是希腊化的,受到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然而,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其他文化乘机渗透进来。
罗马帝国的兴衰从共和国到帝国的崛起与衰落
罗马帝国的兴衰从共和国到帝国的崛起与衰落罗马帝国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帝国之一,它经历了从共和国到帝国的嬗变,也承受了从辉煌到衰落的命运。
本文将从共和国的建立开始,探讨罗马帝国的兴起和衰落。
1. 共和国的建立公元前753年,罗马城市在意大利的台伯河畔建立。
随着罗马城市的扩张,罗马人逐渐建立起了一个由贵族组成的共和制度。
罗马的政治体系充满了权力分散和平衡的机制,通过选举产生的元老院和两位执政官共同治理国家。
这种政治体系在罗马共和国的初期保持相对稳定,并为后来的帝国奠定了基础。
2. 帝国的崛起罗马帝国的崛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年,当时罗马帝国的首位君主奥古斯都·凯撒·奥克塔维安成为罗马帝国的统治者。
奥古斯都通过巧妙的政治手段,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并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他积极推动建设项目,加强军队,加强了帝国的中央集权,并引入了一种由个人领导的皇帝制度。
这个新的政治体制为罗马帝国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帝国的繁荣时期自奥古斯都时代开始,罗马帝国进入了一个长达200年的相对繁荣时期。
公元一世纪是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罗马帝国拥有庞大的领土,国内稳定,社会秩序良好。
贸易繁盛,城市发展迅速,军队强大,使罗马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4. 帝国的衰落然而,罗马帝国的繁荣时期也逐渐走向衰落。
帝国的边境不断面临外部的威胁,而内部也开始出现了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困难。
贵族政治的腐败,社会阶级问题的加剧,以及不断增加的军事开支,逐渐削弱了帝国的实力。
同时,大规模的移民和奴隶制度加剧了社会矛盾,加速了帝国的崩溃。
5. 最终的崩溃罗马帝国的最终崩溃可以追溯到公元476年,当时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被推翻,罗马帝国从此彻底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
东罗马帝国虽然在此之后还存续了近千年,但它已经不再是当初辉煌的罗马帝国。
西罗马帝国的崩溃标志着罗马帝国的终结,也为欧洲中世纪的到来埋下了伏笔。
历史事件解读古罗马帝国的衰落与西方文明的转变
历史事件解读古罗马帝国的衰落与西方文明的转变古罗马帝国是一个伟大的帝国,它的兴起和衰落对于西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什么因素导致了古罗马帝国的衰落,以及西方文明是如何在其崩溃后得到转变的呢?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解析古罗马帝国的衰落及其对西方文明的转变。
一、政治因素古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是由一个强大的皇帝统治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制度开始出现腐败和麻痹。
帝国内部的政治斗争、皇位继承问题以及统治集团的内讧,削弱了集权的政权,使得古罗马帝国无法有效地治理庞大的领土和多样化的民族。
此外,腐败的行政官员和政府机构的腐败现象也加剧了国家的衰落。
这些政治问题导致了帝国的分裂和内乱,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二、经济因素古罗马帝国的经济曾经是强大而繁荣的,但是在其衰落过程中,经济问题成为了重要的因素。
帝国的边境扩张使得帝国管理庞大的领土变得愈发困难,从而增加了财政开支。
导致财政困难的同时,经济上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农业生产逐渐衰退,税收无法满足国家开支的需求。
此外,与此同时,财富集中到少数少数富人手中,贫困和社会不平等问题日益凸显。
三、文化因素古罗马帝国的文化是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衰落期间,文化逐渐失去了光芒。
在帝国的繁盛时期,古罗马艺术、建筑和文学都达到了巅峰,然而,在其衰落阶段,这些文化遗产被破坏和遗忘。
此外,古罗马帝国的宗教信仰也发生了变化,从多神教转变为基督教,这种宗教变革也对文化产生了影响。
古罗马帝国的衰落对于西方文明的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欧的各个地区开始形成了各自的政治实体,逐渐形成了现代国家的雏形。
经济方面,封建制度在衰落的帝国后兴起,并成为中世纪欧洲的主要经济形态。
而文化方面,在古罗马的遗产基础上,中世纪的宗教和哲学思想逐渐崛起,书院和大学开始兴起,为后来的文艺复兴时期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古罗马帝国的衰落是由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导致的。
破裂的政治制度、经济负担过重以及文化的衰退都促使了古罗马帝国的灭亡,同时也为西方文明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罗马帝国的兴衰之路
罗马帝国的兴衰之路罗马帝国,作为古代世界最辉煌的帝国之一,其兴盛与衰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从建立之初的小国到最后的崩溃,这一过程中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与发展。
本文将从罗马帝国的建立、扩张、鼎盛、衰落四个阶段来描绘罗马帝国的兴衰之路。
一、建立阶段公元前753年,罗马城应运而生。
起初,罗马只是一个小国家,被附近的伊特鲁里亚城邦所压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成为一个拥有民主制度的国家。
罗马人秉持着奋发向上的精神,不断与邻国争斗扩张领土,逐渐将意大利半岛的大部分区域纳入其势力范围。
二、扩张阶段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是罗马帝国扩张的鼎盛时期。
罗马不断与卡塔利尼亚、亚历山大帝国等国家进行战争,最终将地中海区域的大部分国家纳入自己的版图。
这一时期,罗马军队的战略和组织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使得罗马帝国能够迅速地征服其他国家。
此外,罗马还秉持着“分而治之”的原则,通过对征服地区的治理来确保统治稳定。
三、鼎盛阶段公元前27年,奥古斯都建立了罗马帝国,成为首位罗马帝国皇帝。
此后,罗马帝国进入了鼎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罗马帝国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政治上,罗马帝国实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确保了帝国的统一和稳定。
军事上,罗马军队在各个战场上屡战屡胜,保卫了帝国的疆土安全。
文化上,罗马成为了古代世界的文化中心,汇聚了许多文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四、衰落阶段公元3世纪中叶,罗马帝国进入了衰落的阶段。
一系列的内外因素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动荡和分裂。
政治上,帝国不断出现皇位争夺、政治腐败、贵族特权等问题,破坏了帝国的统一和稳定。
军事上,帝国面临着日益强大的外族入侵,边境地区频繁发生战争。
经济上,帝国税收减少,财政出现困难,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萧条。
文化上,帝国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道德堕落,导致了社会道德风气的低下。
罗马帝国的衰落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的历史转折
罗马帝国的衰落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的历史转折罗马帝国的衰落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的历史转折罗马帝国的衰落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欧洲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这一时期不仅对罗马帝国本身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整个欧洲大陆的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探讨罗马帝国的衰落以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一、政治因素引发衰落1.统治体制的腐败罗马帝国由于扩张和征服的成功,使得统治体制变得庞大而复杂。
这导致行政机构腐败,官员贪污成风。
贵族用权力获取个人利益,忽视国家的整体利益,加剧了帝国内部的分裂。
2.不稳定的皇帝继承制度罗马帝国的皇帝继承制度长期存在问题,频繁的帝位更迭导致政治动荡,进一步损害了罗马帝国的稳定。
无能的皇帝上台,缺乏领导才能和决策能力,更加加速了罗马帝国的衰落。
二、社会变迁下的衰落1.奴隶制度削弱了中产阶级罗马帝国是一个以奴隶制度为基础的社会,随着战争的结束和帝国疆域的扩张停滞,奴隶来源逐渐减少,导致社会上的中产阶级无法维持既得利益,而中产阶级是罗马社会的支柱之一。
2.民众的贫富差距扩大罗马帝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富人占有大量土地,而农民则因无力支付高额租金而失去土地。
这进一步导致了罗马社会的不稳定和贫富分化,使得社会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三、经济危机与衰退1.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罗马帝国扩张使得国库负担过重,大量军费开支导致财政赤字。
政府频繁发行纸币以弥补赤字,最终导致通货膨胀问题严重,丧失了币值稳定。
2.贸易中断与经济衰退罗马帝国内外战乱不断,导致贸易中断,经济活动衰退。
商业网络解体,城市经济衰落,无法维系原有的繁荣局面。
这进一步加剧了整个罗马帝国的经济危机。
四、外部入侵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1.日耳曼人威胁西罗马帝国面临来自北方日耳曼民族的威胁。
日耳曼人穆拉皮亚达解放了奴隶,在战争冲突中崛起。
而西罗马军队战力衰弱,无力抵挡日耳曼人的进攻。
2.匈奴人和匈奴帝国的侵袭匈奴人是亚洲草原游牧民族,他们之后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高中历史:了解古罗马历史分期,须知这六个发展阶段
高中历史:了解古罗马历史分期,须知这六个发展阶段
1、王政时代:公元前8世纪中叶,古代罗马人(罗莫路和勒莫)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波河下游河畔建立了罗马城。
2、共和时代: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
3、帝国时代:公元前30年,继凯撒之后崛起的军事强人屋大维战胜了政敌,结束了罗马数十年的内战,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
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
4、危机与分裂:公元395年,在危机的冲击下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城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5、衰落与灭亡: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
这一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也是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的标志。
6、东罗马灭亡:1453年4月,奥斯曼穆罕默德二世亲率大军围攻君士坦丁堡。
5月末,奥斯曼军队经过激战,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拜占庭)末代皇帝死于乱军之中。
1457年,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罗马帝国的崛起与衰落对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罗马帝国的崛起与衰落对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罗马帝国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
它的崛起与衰落,不仅塑造了欧洲的历史进程,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
罗马帝国的崛起,首先带来了政治上的巨大变革。
罗马从一个小城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其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完善。
罗马的共和制在早期为其扩张和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基础,使得罗马能够有效地组织军事力量、管理资源,并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
随着帝国的扩张,帝制的建立则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使罗马能够更高效地统治广袤的领土。
这种政治模式的演变和实践,为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在军事方面,罗马帝国的崛起依靠着强大的军事力量。
罗马军团以其严格的训练、精良的装备和出色的战术,征服了大片土地。
罗马的军事技术和战略思想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其军事组织和作战方式影响了后来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罗马帝国通过军事征服,不仅扩大了领土,还传播了罗马的文化和价值观,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罗马帝国在法律领域的贡献也不可忽视。
罗马法是古代世界最为完备和发达的法律体系之一。
它涵盖了民法、商法、刑法等多个领域,强调公平、正义和程序的规范性。
罗马法的原则和制度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现代西方法律体系的重要基础。
许多现代法律的概念和原则,如契约精神、财产权保护、司法程序等,都可以追溯到罗马法的源头。
经济上,罗马帝国的崛起促进了贸易的繁荣。
罗马通过修建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
罗马的货币体系相对稳定,为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
农业是罗马经济的基础,但随着帝国的扩张,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发展壮大。
罗马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频繁,进口了大量的商品,同时也出口了罗马的产品,这种经济交流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化方面,罗马帝国的影响更是广泛而深远。
罗马在建筑、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罗马帝国简史(八):罗马皇室大转移,欧洲迈入中世纪
罗马帝国简史(⼋):罗马皇室⼤转移,欧洲迈⼊中世纪罗马衰亡之谜也许永远不会被完全解开;其实这个问题本⾝就有误导作⽤,因为罗马皇室并没有真正灭亡。
⾸先,他们在东罗马继续存在。
从这个⾓度讲,四五世纪的格局变化不过是统治者的⼀次战略转移:从⽣产⼒落后的西罗马转向更富⾜的地中海东部。
其次,他们甚⾄在西罗马也还是继续⽣存着,尽管势⼒已经很弱。
从这个⾓度讲,和罗马的各种制度及传统此后⼏世纪在其继承国的存活⽐起来,西罗马末代皇帝在公元476年的退位就显得微不⾜道了。
欧洲的中世纪始于5世纪,迄于15世纪,整整横跨1000年。
仍有些⼈认为,这1000年是⼈类⾛过的⼀段漫长⽽愚蠢的弯路,这1000年的贫穷、迷信和⿊暗横亘在罗马帝国古⽼的黄⾦时代和意⼤利⽂艺复兴的新黄⾦时代之间。
这种落伍的观点最早是由中世纪末期的⽂艺复兴⼈⽂主义者和新教徒们提出的。
⼈⽂主义者希望回到古罗马的盛世,⽽新教徒则希望恢复基督教最初的传统。
对这两类⼈来说,中世纪这1000年是⼀个障碍,是过去的荣光和当前的希望之间那沉睡的荒原。
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500年。
⽆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是⼀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公元600年的欧洲和公元1100年或1400年的欧洲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象。
相应地分为三个部分。
中世纪早期(Early MiddleAges,约500—1000)指成形时期。
这段时期动荡不安、变化不断,从西罗马帝国的分崩离析延续到较为稳定、⾃信的西欧⽂明的出现。
中世纪中期(CentralMiddleAges,约1000—1300),⼈⼝逐渐增长,财富得以汇聚,城市得到发展,教育得到振兴,疆域也在扩张。
这⼏个世纪⾥,我们也看到了宗教改⾰、学术的进步,以及——⾮常不幸地——对少数民族的迫害。
中世纪晚期(LaterMiddleAges,约1300—1500)则见证了可怕的灾难以及社会形态的变化。
在1300⾄1350年间,欧洲惨遭饥荒和瘟疫的肆虐。
古代罗马帝国的兴衰与变革
古代罗马帝国的兴衰与变革古代罗马帝国是欧洲历史上最为繁荣和壮大的帝国之一,其辉煌和独特的文化曾经深刻影响着整个欧洲大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一系列的内政和外交问题的加剧,罗马帝国最终走向了衰落,结束了它长达数百年的光辉历史。
在许多人的眼中,古代罗马帝国的兴衰历程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缩影,在其中不断总结和提取出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管理有着积极意义。
一、古罗马的兴起古罗马的根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53年,当时一党行为掌握政权,创建了一个叫做罗马城的城邦。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罗马城逐渐壮大并强大起来,征服了周边的城邦和国家,最终形成了古代罗马帝国。
在罗马帝国的兴起过程中,特别需要提到的是罗马共和制的建立。
公元前509年,罗马人推翻了他们的暴君国王,成立了一个由民选官员组成的政体,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共和国。
罗马共和制的建立不仅为古代罗马帝国的巨大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古罗马的繁荣时期自公元前27年至公元14年间,罗马的第一任皇帝奥古斯都统治了罗马帝国,这个时期被认为是古罗马的黄金时代。
在奥古斯都的统治下,罗马帝国经济繁荣,建立了广泛的运输网络和城市基础设施,包括许多公共浴池、市场和公园。
同时,罗马帝国的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涌现出许多文学、艺术和科学家,例如诗人维吉尔、建筑师维特鲁威、博物学家普林尼等。
此外,古罗马的法律和政治文化也得到了彰显。
罗马帝国拥有高度发达的法律体系,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和政治模板。
罗马法的制定和发展文化思想也为后人的开拓和创新提供了思路和技巧。
三、古罗马的衰落古罗马的兴起和繁荣都有着相当的时间跨度,而在公元三世纪后更是开始出现严重的衰落。
在这个时期,罗马帝国内部出现了大规模的贫穷、政治腐败和军事虚弱。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分裂和解体。
罗马帝国“长城内罗曼帝国”和“长城外拜占庭”,逐渐地主权相互独立。
罗马帝国的衰落与西方中世纪的兴起
罗马帝国的衰落与西方中世纪的兴起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帝国逐渐走向了衰落的道路,而西方中世纪则在这个过程中迅速崛起。
罗马帝国在其鼎盛时期延续了几个世纪的繁荣和统一,但从公元3世纪开始,一系列内外因素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瓦解。
首先,罗马帝国内部的政治腐败和分裂是衰落的直接原因之一。
自公元3世纪开始,罗马帝国经历了长时间的内战和腐败行政,造成国家治理能力的严重衰退。
不断变换的皇帝并不稳定,政府的权力被腐败的官员滥用。
国家财政严重损耗,军队的经费短缺,士兵士气低下,国家无法有效保护疆域。
其次,外部压力也是罗马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
4世纪末,西方罗马帝国遭到了不断袭击的日耳曼部落入侵。
这些入侵者能够迅速攻占罗马的军事要地,部分原因是由于军队的削弱和分散,整个帝国的边境线无法得到充分的保护。
而且,由于经济萧条,罗马帝国无法有效组织抵抗。
最终,日耳曼部落在公元476年攻陷了罗马,西方罗马帝国宣告灭亡。
然而,罗马帝国的衰落并没有导致社会的完全崩溃,反而催生了一个新的时代——西方中世纪的兴起。
在罗马的瓦解之后,西方欧洲开始出现各种新的政治实体和文化机构。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王国,如法兰克王国、拜占庭帝国和伊斯兰帝国。
这些王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并逐渐扩大了自己的领土。
与罗马帝国不同的是,西方中世纪的社会结构更加分散和地方化。
在这个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兴起,贵族和教会的权力得到了巩固。
贵族拥有自己的领地,并通过与教会的紧密联系巩固了他们的权力。
这种分散的结构有助于稳定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帝国式的中央集权的缺陷。
此外,教会在西方中世纪的兴起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罗马帝国的衰落也导致了基督教的发展。
基督教的信仰成为罗马帝国后期最重要的宗教力量,逐渐渗透到了整个欧洲大陆。
在西方中世纪,教会成为了影响力巨大的机构,它不仅是人们的精神支柱,也是政治和文化的核心。
教会的影响力使得它成为东西方之间的桥梁,促进了文明和知识的传播。
罗马帝国的兴衰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
罗马帝国的兴衰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罗马帝国是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文明之一,其兴起与衰败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是罗马帝国兴衰的关键节点,这一转变标志着罗马政治、军事和社会制度等多方面的变革。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政治转型、军事扩张以及社会变革四个方面来分析罗马帝国的兴衰。
一、历史背景罗马共和国是从公元前509年建立起来的,起初是一个贵族统治下的城邦国家。
在共和国时期,罗马迅速扩张,征服了意大利半岛,并将其殖民地纳入自己的领土。
而后,罗马开始进一步扩张,并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
然而,随着领土的不断扩大和国内贵族之间的矛盾加剧,共和国内部出现了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
二、政治转型共和国时期,罗马政治制度基于权力分散的原则,通过多个官职和机构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然而,随着罗马的迅速扩张,这样的政治分权制度已经无法有效管理庞大的帝国。
因此,公元前27年,首席元老院议员奥古斯都(Augustus)宣布自己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标志着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
奥古斯都实施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巩固了统治地位,使罗马帝国逐渐恢复稳定。
三、军事扩张罗马帝国的兴盛与其军事扩张密不可分。
在共和国时期,罗马通过雄厚的军事实力征服了大片领土,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之一。
而在帝国时期,罗马帝国的军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扩充。
帝国通过征服不同地域的民族,形成了多元化的军事力量,并不断向外扩张。
然而,长期的战争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同时也造成了帝国财政的困难。
四、社会变革罗马帝国的政治转型和军事扩张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帝国时期的统治者更加强调个人威严,对公民社会的控制进一步加强,形成高度集权的社会体制。
其次,帝国时期的罗马社会阶级差距扩大,贫富分化日趋明显,贵族通过剥削和贿赂积累财富。
同时,市民对于政治参与机会的减少,导致社会不满和矛盾的加剧。
此外,随着城市的日益繁荣和文化的发展,罗马社会也出现了艺术、建筑、文学等方面的辉煌成就。
古罗马的兴衰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
古罗马的兴衰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古罗马的兴衰: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古罗马是世界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文明之一,它的兴衰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就是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
在整个转变过程中,古罗马经历了政治体制的变革、领土扩张、文化融合与创新等重大事件和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造就了古罗马的辉煌与衰落。
一、政治体制的演变在共和国时期,古罗马是由两位执政官组成的共和制政体。
执政官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任期一年。
这种政治体制鼓励民主、平等与公正,民众可以通过投票来选举领导人,并参与政府的重要决策。
然而,随着领土扩张和财富积累,共和国的政治体制逐渐出现了问题。
个别政治家的野心膨胀,权力斗争激烈,腐败现象丛生。
这最终导致了内外交困和斗争,使得军队与民众分裂,甚至导致了内战的发生。
为了结束内乱,古罗马共和国渐渐走向终结。
二、领土扩张与文化融合正是通过领土扩张,古罗马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古罗马的征服战争使得其疆域不断向外扩展,涵盖从英伦到地中海,维持着广泛的领地和殖民地,统治了一个多样、多民族的帝国。
随着领土的扩张,不同文化也开始融合于古罗马。
帝国的边界地区吸纳了大量的外来民族,他们带来了不同的宗教、艺术、哲学、科学和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文化。
这些元素与古罗马本来的文化相互融合,产生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为后世的文明贡献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三、权力集中与帝国建立随着共和制的衰落,古罗马开始走向一个集权的政治体制。
一系列的政治危机和内战最终使得罗马成为了一个帝国,行使着独裁者的权力。
西元前27年,奥古斯都建立了罗马帝国,成为了首位帝国皇帝。
帝国制度的建立标志着古罗马政治制度从共和国向比较集权的帝国制度的转变。
帝国皇帝统治了大片领土和多民族,实行了集中统治和中央集权的制度。
不过,这种制度是否能够维持长期稳定,也是古罗马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四、衰落的原因与影响古罗马帝国最终走向衰落,并且在476年被蛮族入侵后正式灭亡。
这个庞大的帝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古代罗马帝国的衰亡与西方文明的转折
古代罗马帝国的衰亡与西方文明的转折古代罗马帝国的衰落与西方文明的转折古代罗马帝国的衰落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探讨造成罗马帝国衰亡的主要原因,并阐述这一事件对西方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政治腐败与内乱罗马帝国的衰落可以追溯到政治腐败和内乱的加剧。
随着帝国边界的扩张和政治权力的集中,腐败现象在罗马社会不断蔓延。
贪婪的官员和贵族通过收取重税和滥用职权来获取个人利益,导致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民生困苦。
同时,罗马帝国内部频繁发生的政治斗争和君主继位问题造成了内乱的不断加剧。
君主之间的争斗和暴力行为导致国家治理能力的削弱,无法有效管理庞大的帝国。
政治内斗、军阀混战等问题进一步破坏了罗马的社会秩序与稳定。
二、军事失利与边境压力罗马帝国的衰落也与军事失利和边境压力密切相关。
随着罗马帝国边境的不断扩张,军队需要层层巡逻和防线的维护,但财政紧张和士兵数量的减少使得罗马无法有效对抗外患。
日耳曼人、匈牙利人以及其他一系列民族入侵势力给帝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同时,与此同时,军队中也存在着内部的腐败、不服从命令以及士气低落等问题,这使得罗马帝国的军事实力减弱。
面对外界入侵、内部混乱以及日益压力的边境,罗马帝国难以维持强大的军事实力。
三、经济衰退与贸易中断经济衰退和贸易中断是罗马帝国衰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帝国扩张导致大量的战争支出和财政压力,同时,奴隶制度的崩溃也使得罗马社会缺乏廉价劳动力。
这些因素导致农业和商业生产的衰退,国家财政收入的大幅减少。
此外,罗马帝国的贸易网络也受到了外部威胁和内部腐败的冲击。
长期与罗马帝国保持贸易关系的地区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遭受打击,贸易路线中断。
贸易的中断导致了市场萎缩和商品价格上涨,加剧了帝国经济的困境。
四、宗教转变与文化转型罗马帝国的宗教转变和文化转型对西方文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罗马帝国衰落的时期,基督教逐渐兴起并成为了帝国境内的主导宗教。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在世界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转型期标志着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变革等方面的重大改变,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分析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古代近东的社会转型期古代近东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之一。
公元前3千纪末至公元前2千纪初,古代近东地区出现了以苏美尔为中心的早期城市文明。
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期标志着人类从原始社会逐渐向城市文明社会过渡的关键阶段。
苏美尔人发明了象形文字,建设了规模庞大的城市,创立了早期的国家形式,建立了规范的法律制度和神权政治体系。
这些创新对后来的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二、希腊古典时期的社会转型期希腊古典时期是世界历史上的又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出现了以雅典为代表的城邦制度,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近似民主的政治制度。
希腊古典时期的社会转型期标志着人类从专制政权向民主政治过渡的重要阶段。
雅典人民通过选举和直接参与政治决策的方式,实现了公民政治的理念,为后来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希腊古典时期也是艺术、哲学、科学等领域取得较大成就的时期,对后世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罗马帝国的社会转型期古罗马帝国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之一,也经历了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经历了从共和制向帝制过渡的转型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标志着罗马帝国从一个城邦共和国逐渐向一个庞大的帝国发展的关键时期。
罗马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创新和改革。
帝国的行政机构更加集中化,法律制度也得到进一步完善。
罗马帝国的社会转型期在增强了帝国的统一和稳定的同时,也为后来的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工业革命的社会转型期工业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转型之一,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
罗马帝国的兴衰
罗马帝国的兴衰罗马帝国的兴衰罗马帝国,这一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古老帝国,其兴衰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
从公元前753年罗马城的建立,到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覆灭,罗马帝国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
本文将从罗马帝国的兴起、鼎盛、危机与转型、分裂与衰落等几个方面,详细剖析这一伟大帝国的兴衰历程。
罗马帝国的兴起罗马帝国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53年罗马城的建立。
公元前509年,罗马人驱逐了暴君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结束了罗马王政时代,建立了罗马共和国。
在共和国时期,罗马通过三次“布匿战争”和四次“马其顿战争”,逐渐建立了横跨非洲、欧洲、亚洲的庞大帝国,称霸地中海地区。
公元前29年,屋大维依靠军事力量统一了内战不断的古罗马共和国。
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的称号,建立“元首制”,标志着罗马帝国的正式成立。
在奥古斯都的统治下,罗马帝国进入了长达两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时期,即罗马和平时期。
这一时期,罗马的政治制度逐渐完善,法律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成为后世许多国家法律制度的基础。
罗马帝国的鼎盛罗马帝国在公元1至2世纪达到了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罗马帝国版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成为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君主制国家之一。
在经济方面,罗马帝国实行大庄园农业制度,奴隶成为主要劳动力,农业生产繁荣,手工业和商业也十分发达。
罗马的道路网络和水利工程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促进了帝国内部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
在政治上,罗马帝国建立了完善的官僚体系和法律体系,确保了帝国的稳定和繁荣。
在文化上,罗马帝国继承了古希腊文化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独特的罗马文化,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罗马帝国还通过外交、国防等手段,巩固了其在地中海地区的霸权地位。
罗马的建筑艺术、文学和哲学在这一时期也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罗马帝国的危机与转型罗马帝国的繁荣并未持续太久。
罗马帝国灭 亡帝国时代结束
罗马帝国灭亡帝国时代结束罗马帝国,这个曾经在欧洲大陆上辉煌无比的庞大帝国,最终走向了灭亡,结束了其漫长而波澜壮阔的帝国时代。
这一历史性的事件,不仅标志着一个政治实体的终结,更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罗马帝国的崛起堪称传奇。
它从一个小小的城邦逐渐发展壮大,通过军事征服、政治智慧和法律制度的建立,逐渐将地中海周边的广大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
在其鼎盛时期,罗马帝国的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罗马的法律、建筑、哲学和艺术对后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然而,罗马帝国的辉煌并非永恒。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系列的问题逐渐浮现,最终导致了它的灭亡。
内部政治的腐败是罗马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帝国后期,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皇帝的权威常常受到挑战。
政治斗争频繁,官员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为了争夺权力和财富,政治阴谋和暗杀屡见不鲜。
这种政治的混乱和不稳定,极大地削弱了帝国的统治能力。
经济方面,罗马帝国过度依赖奴隶劳动。
随着帝国的扩张逐渐停止,奴隶的来源减少,而奴隶制度本身也限制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繁重的税收和通货膨胀使得普通民众的生活日益艰难,商业和农业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军事上的问题同样不可忽视。
罗马帝国的军队在长期的征战中逐渐变得疲惫和腐化。
雇佣军的大量使用导致军队忠诚度下降,战斗力减弱。
边境防线的不断拉长,使得帝国难以有效地抵御外敌的入侵。
在社会方面,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引发了社会的动荡。
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同时,罗马公民的道德和价值观也逐渐堕落,享乐主义盛行,人们对国家的责任感和荣誉感逐渐淡薄。
外部压力也是罗马帝国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日耳曼等北方民族的不断入侵,给罗马帝国的边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这些民族勇猛善战,对罗马帝国的领土和财富虎视眈眈。
罗马帝国的灭亡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的灭亡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同时也为新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罗马帝国崩溃西方文明的转折点
罗马帝国崩溃西方文明的转折点罗马帝国,这个曾经在欧洲大陆上闪耀着辉煌光芒的伟大文明,其崩溃无疑是西方文明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罗马帝国的辉煌与成就,在其存在的数百年间,对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当它走向崩溃时,所带来的冲击和变革同样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罗马帝国的繁荣时期,其统治范围广阔,涵盖了欧洲、北非和西亚的大片土地。
在政治上,罗马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统治体系,有着严密的法律和行政管理;在经济上,贸易繁荣,农业发达,城市建设规模宏大;在文化上,罗马继承和融合了希腊等多种文明的精华,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罗马文化。
罗马的道路、建筑、艺术、文学等方面的成就,至今仍然令人赞叹不已。
然而,盛极而衰是历史的常态,罗马帝国也未能逃脱这一命运。
内部的政治腐败、经济困境、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及外部蛮族的不断入侵,逐渐削弱了罗马帝国的实力。
政治上,罗马的帝制逐渐变得专制和腐败,权力斗争频繁,统治者的无能和贪婪导致了政治的混乱。
经济方面,长期的战争和过度的开支使得财政负担沉重,农业生产受到破坏,贸易也逐渐萎缩。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贫富差距悬殊,奴隶制度的弊端也日益凸显。
罗马帝国的崩溃带来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
首先是政治格局的重塑。
罗马帝国的解体导致了欧洲大陆上出现了众多的小王国和部落,政治权力变得分散。
这种分散的政治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统一的管理和大规模的建设,但也为后来的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领域,罗马帝国崩溃后,贸易网络遭到破坏,货币流通受到限制,经济陷入了衰退。
城市的衰落使得手工业和商业失去了依托,人们纷纷回到农村,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方式。
这导致了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封建庄园经济逐渐兴起。
文化方面,罗马帝国的崩溃使得原本统一的文化体系受到冲击。
基督教在这一时期逐渐兴起并发展壮大,成为了欧洲主要的宗教信仰。
基督教的教义和价值观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世纪欧洲的文化特征。
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罗马帝国统治下的欧洲社会形态转型
罗马帝国统治下的欧洲社会形态转型Introduction罗马帝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代帝国,自公元前753年成立以来,持续了超过1,000年的时间。
罗马帝国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不仅是因为其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也因为其国土之广阔和其对于欧洲社会形态的影响。
在罗马帝国统治下,欧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社会形态转型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罗马帝国的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所推动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罗马帝国的统治以及其对欧洲社会形态的影响,以此来展示欧洲社会的演变过程。
1. 罗马帝国的统治罗马帝国是由一系列的皇帝统治的,这些皇帝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塑造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形态。
标志罗马帝国发展最高峰时期的皇帝是古罗马里奥帕多斯(Julius Caesar)和屋大维(Augustus),后者成为首位罗马皇帝。
他们两人的统治铸就了罗马帝国更加稳健的统治形态,这种形态和以往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再象征着暴力和征服,而被视为法律、经济和政治机构的整合。
罗马帝国的统治形态向它的居民展示了一个规模宏大、秩序井然的国家形象。
与此同时,它还塑造了罗马帝国的文化形态,其中包括罗马诗歌、雕刻和建筑等领域。
罗马帝国还是军事战争的焦点,它的领土扩张从非洲到欧洲,从中东到英吉利海峡。
正是这种领土扩张和战争使罗马成为一个遍布整个欧洲和地中海地区的,拥有多元文化和政治的国家。
2. 罗马帝国对欧洲社会的影响罗马帝国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罗马帝国的经济结构塑造了欧洲社会的形态。
罗马帝国是欧洲和地中海地区的主要经济中心,其举世闻名的商业网络以及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欧洲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
罗马帝国的经济结构对欧洲的采矿、农业和工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创造了一个繁荣的市场。
其次,罗马帝国的文化和价值观深深地扎根在欧洲社会的土壤中。
正是在罗马统治时期,欧洲开始了融合和创新的过程。
在罗马帝国对欧洲的统治下,欧洲开始了文化和知识的交流,这包括基督教的回归和欧洲的文化和思想的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印】【保存】许苏民【专题名称】中国近代史【专题号】K3【复印期号】2003年05期【原文出处】《河北学刊》(石家庄)2003年02期第171~177页【英文标题】The Beginning of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Is the Ninth Year of the Ming Emperor WanliXU Su-min(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Thinker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3, China)【作者简介】许苏民(1952-),男,江苏省如皋市人,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3【内容提要】在20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的“冲击—反应”论的西方模式与“侵略—革命”论的苏联模式占据主要地位,而以明清之际为开端、强调中华民族历史创造活动之主体性的“早期启蒙”模式则长期受到冷落。
本文旨在接着侯外庐的“早期启蒙说”往下讲,汲取海内外学术界关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早期启蒙思想的大量研定成果,确立中国近代化之路的“内发原生”模式,试图将晚明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万历九年(1581年)确定为中国近代史之开端。
并认为,这一突破不仅将改变中国近代史的叙事方式,而且有助于突破世界近代史研究领域占统治地位的“一元扩散”的西方话语模式,确立现代性因素“多元发生”的新观念。
The year 1840 is usually regarded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Chinesemodern history. The author draws upon lots of research resultsand has reached such a conclusion that the ninth year of theMing Emperor Wanli should be the beginning of the Chinese modernhistory. This breakthrough is conducive to changing the Westernmode into Chinese one, resulting in multi-ideas about thebeginning of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关键词】中国近代史开端/早期启蒙说/内发原生模式/世界近代史/一元扩散与多元发生the beginning of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the early enlightenment/take place from inside/from single to multi[中图分类号]K02;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3)02-0171-07 20世纪以来,海内外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话语模式:一是“冲击—反应”模式,由美国历史学家马士(H.B.Morse)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和费正清(J.K.Fairbank)的《中国对西方的回应》所确立,把中国近代史看做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开始其近代化运动的历史。
在马士的影响下,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主流派知识分子,如陈恭禄、郭廷以、蒋廷黻等,在他们分别撰写的《中国近代史》中皆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是“侵略—革命”模式,由苏联学者拉狄克的《中国革命史》和莫斯科中山大学编印的《中国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革命运动史》所确立,把中国近代史看做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起而反抗的革命史。
中国的历史学家李鼎声(孪平心)在1934年撰写的《中国近代史》就是直接来自这一叙事模式。
不言而喻,这—叙事模式也是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是“早期启蒙”模式,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侯外庐于1945年出版的《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一书所确立,把中国近代史看做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具有近代人文主义性质的启蒙思潮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以明清之际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该书于1947年再版时,将书名改为《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从而使其关于中国近代史之开端的观点更为鲜明。
不可否认,无论是“冲击—反应”模式,,还是“侵略—革命”模式,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某些历史的真实,中国学者认同这两种分别来自西方和苏联的中国近代史叙事模式,都反映了他们对于民族复兴的愿望,并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都曾发挥过积极的、甚至是非常巨大的作用。
然而,二者在学理上似皆有不足之处,前者的逻辑指向是“西化”,后者亦曾导致一度照搬苏联模式的弊端。
惟侯外庐的“早期启蒙”模式在学理上似更为全面和深刻,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更具启迪意义。
本文试从学理上评说以上三种中国近代史的叙事模式,接着侯外庐的“早期启蒙说”往下讲,借以论证中国近代史的“内发原生”模式和以明万历九年(1581年)为中国近代史之开端的观点。
一以何时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仅仅是一个如何确立当前的奋斗目标、为现实的社会功利目的或政治目的服务的问题。
在更深广的层面上,它乃是一个关系到如何看待中国历史和文化、如何看待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的重大学术问题。
与前者相比,后者更富于学理上的深刻性和广袤性。
“冲击—反应”模式论是西方历史文化背景的产物。
在西方近现代史上,“中国文明否定论”和“中国文明赞美论”两种观点如双峰对峙、二水分流。
前者源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东方文明否定论”的传统,后者源自拉丁文化系统的古典人文主义传统。
前者以法国启蒙学者盂德斯鸠,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威廉·琼斯、穆勒父子和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等人为代表,重在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分析;后者以德国的莱布尼茨、法国的狄德罗和伏尔泰以及现代西方历史学家汤因比等人为代表,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的阐扬。
如果说18世纪是“中国文明赞美论”占上风的话,整个19世纪则是“中国文明否定论”占据绝对优势的时代,而“冲击—反应”模式论就是直接来自西方文化中的这一“中国文明否定论”的传统。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通过对中西传统社会的比较,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第一,行政机关干预社会经济运作,是区分亚细亚国家与欧洲农业国家的标志;第二,不具有各种得到传统和公众舆论支持,可以同专制君主抗衡的独立的社会机构来保护个人不受政府掠夺,是区分东方专制政体与欧洲“名义上的专制”政体的标志;第三,法律对私有财产的限制使中国社会很久以来就处于停滞状态,而农村公社是东方社会制度的基础和亘古不变的原因与保证。
基于上述分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几乎完全一致地得出结论,认为亚细亚制度没有内部的动力,从而最后只有依靠外国资本的输入才能使这种制度类似静止的状态归于结束。
19世纪的德国学者更从思想文化层面论证了中国社会缺乏内在动力,只能靠西方思想的输入才能终结其停滞状态的观点。
赫德尔认为儒家传统阻碍了中国在教育和政治方面的任何进步,而专制主义又防止了与儒家学说相对立的任何学派与儒家学说争雄长;因此,中华帝国实际上是“一个裹以丝绸、画以象形文字和涂以防腐香料的木乃伊”[1](P202)。
黑格尔认为,中国人的思维水平尚且停止在历史的绝对精神发展的最低阶段,从古到今只知道“一个”是自由的,人们缺乏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因而这个国度也就没有任何的生机和活力,只能在周期性的相斗相杀中重复着终古相同的王朝更迭,其历史也只能是一种“非历史的历史”。
因此,“遭受欧洲人摆布是亚细亚帝国的必然命运”[1](P203、204)。
继黑格尔之后,马克斯·韦伯亦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而作出了中国根本不存在走向现代化的文化背景的武断结论。
正是由于19世纪西方学者们所提供的“中国社会停滞论”的理论基础,所以才有20世纪从马士到费正清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冲击—反应”论的叙事模式,后者只是前者的合乎逻辑的推演。
这一模式强调的是西方之“冲击”的决定性作用,所以只能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马士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是如此,费正清等人的《中国对西方的回应》也是如此。
中国20世纪20~40年代主流知识分子的近代史研究主要是受马士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的影响,1934年出版的武汉大学教授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1939年出版的国民政府外交部长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1940年出版的中央大学教授郭廷以的《中国近代史》等等,都是以马士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为思想渊源的。
而80年代以来的中国学者则主要是受费正清等人的《中国对西方的回应》的影响,所谓“西方的现代化是内发原生型,中国的现代化是外发次生型”等观点,就是费正清的“冲击—反应”论的引申。
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侵略—革命”模式,以帝国主义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与革命为近代史之主题,与“冲击—反应”的话语模式在叙事的纯粹形式上并没有差别,二者都是遵循由外而内的思路;差别仅在于前者是苏联话语,后者是西方话语。
这两种意识形态在世界范围内长达70年的较量,使运用苏联话语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深深地打上了东西方冷战的烙印,其中最明显的是把西方人在中国办学校、办医院、办报纸等等一概斥为“文化侵略”。
不过,值得珍视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接受苏联的中国近代史话语的时候,力图避免形而上学的外因论而保持中华民族自身的主体性。
1933~1937年间,吕振羽在他发表的多种论著中明确提出了明清之际的中国社会已有资本主义萌芽的观点(注:吕振羽先生最初提出这一观点是在1933年中国大学校内刊印的《中国上古及中世纪经济史讲义》中,该书已佚。
又见《中国经济之史的发展阶段》《文史》,1934年第4期,第23页)、《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海黎明书店,1937年出版)等论著。
)。
1939年12月,在延安的历史学家代毛泽东草拟《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中国社会》时,也接受了吕振羽的这一看法,肯定“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2](P626)这一事实;然而,该章又说,“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2](P624)。
既然停滞不前,又何来资本主义萌芽?所谓“中国社会停滞论”,正是“冲击—反应”模式的西方话语和“侵略—革命”模式的苏联话语赖以确立的理论前提。
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西方话语模式和苏联话语模式相区别,侯外庐在建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中国话语模式方面作出了富有开创意义的探索,提出并论证了中国近代史的“早期启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