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史第一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文化基础
本讲主要内容
前言 一、传统的天道观 二、传统的整体观
前言:天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在古代社会,必以“天与人归”为政权转移的根 据; 讲法律,则不外“天理人情”; 讲伦理则“尊亲配天”; 思想境界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德”, 学习由“知心”、“知性”而达“知天”。
一 传统的天道观
自然的文化意义 文化,是一定地理—气候条件下特定 的人类群体为适应自然求得生存的一 种设置。
相异的自然条件向人的内部素质 的转化,使特定人群和特定的自 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从而形 成了特定的文化丛。
(一)人兽杂糅的自然观——老子的“见素抱 朴”、“回归自然”的“顺天说”;
图腾崇拜、敬神祭天都是这种自然观的反映。 女娲补天Hale Waihona Puke Baidu夸父逐日、后羿射日,体现了人 类战胜自然、把握自然的决心和信心。
(二)天人分离的自然观——荀子的“制天命 而用之”的“制天说”
出现了把天象和人世分离的观念。
《尚书》
“天视自我民 视,天听自我 民听”
《礼记》
“人者,天地 之心也”
《荀子》
“从天而颂之 ,孰与制天命 而用之” 人是自然万物 的主体
人本主义思想
(三)《易传》的“天人调谐”自然观——“天 人合一”说
(五)传统的整体观以“明人伦”为文化秩序
战国时期构成新“五伦”。由单纯的血缘关系扩大为 血缘与政治两大组成部分。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朋友有信
新五伦
长幼有序
夫妇有别
(四)传统的整体观以天命论为精神支柱
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剥夺了个人发展的余 地,人们自然缺少属于个人的命运感,而 生长了一种天意如此的天命观,人唯有修 德以待天命。 于是,德与道便成为古代社会克敌制胜的 一面旗帜。
(五)传统的整体观以“明人伦”为文化秩序
所谓“人伦”,就是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调节这 些关系所应遵循的道德规 范。 《尚书·尧典》,舜说: “契,百姓不亲,五品不 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 在宽。”指“父义、母慈、 兄友、弟恭、子孝”。
(一)传统整体观首先产生于公共权力的需要
原始时代人类按氏族、部落分地而居 中国国家形态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治理洪水的 需要。艰难的环境,惟有结群才能自保自存, 从小群向大群跨进。由于战胜大自然的共同 利益而极需要公共权力的产生,以利统一指 挥。
《吕氏春秋·荡兵篇》:“胜者为长,长则犹 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 天子之立也出于君,君之立也出于长,长之立也 出于争。”
(1)人是自然界的一 部分 《序卦》说:“有天 地,然后有万物;有 万物,然后有男女; 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有夫妇,然后有父 子。”
(三)《易传》的“天人调谐”自然观——“天 人合一”说
(2)人要服从自然界普遍规 律.“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 变化,圣人效之。”
(3)人生的理想是天人调谐
(三)《易传》的“天人调谐”自然观——“天 人合一”说
(二)传统整体观是以血缘关系的纽带维系的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是建 立在血缘宗法制之上的。
家国同构
国家权力以祖先崇拜来维系血缘,以 血缘的亲疏来划分等级,以等级的高 低来分割权力。
(三)传统的整体观是以家长制为支撑的
古代的政治王朝以父家长制方式构建,财 富仍在权力的支配之下。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享有绝对 的土地处置权,造成了社会的等级制,形 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 伴随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个人独 占制,产生的便是“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的普遍的人身奴役。
《易传》认为,自然是 宇宙普遍生命大化流行 的境域。“天地之大德 曰生”。一个“生”字, 概括了宇宙的根本法则。 因此人类要自强不息有 所作为:“天行健,君 子以自强不息。”“地 势坤,君子以厚德载 物。”
二 传统的整体观
古代中国人从自然 法则上认识了人类 社会和谐稳定的重 要性,同时也从人 类群体生活的实践 中认识到了“群” 的重要性
本讲主要内容
前言 一、传统的天道观 二、传统的整体观
前言:天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在古代社会,必以“天与人归”为政权转移的根 据; 讲法律,则不外“天理人情”; 讲伦理则“尊亲配天”; 思想境界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德”, 学习由“知心”、“知性”而达“知天”。
一 传统的天道观
自然的文化意义 文化,是一定地理—气候条件下特定 的人类群体为适应自然求得生存的一 种设置。
相异的自然条件向人的内部素质 的转化,使特定人群和特定的自 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从而形 成了特定的文化丛。
(一)人兽杂糅的自然观——老子的“见素抱 朴”、“回归自然”的“顺天说”;
图腾崇拜、敬神祭天都是这种自然观的反映。 女娲补天Hale Waihona Puke Baidu夸父逐日、后羿射日,体现了人 类战胜自然、把握自然的决心和信心。
(二)天人分离的自然观——荀子的“制天命 而用之”的“制天说”
出现了把天象和人世分离的观念。
《尚书》
“天视自我民 视,天听自我 民听”
《礼记》
“人者,天地 之心也”
《荀子》
“从天而颂之 ,孰与制天命 而用之” 人是自然万物 的主体
人本主义思想
(三)《易传》的“天人调谐”自然观——“天 人合一”说
(五)传统的整体观以“明人伦”为文化秩序
战国时期构成新“五伦”。由单纯的血缘关系扩大为 血缘与政治两大组成部分。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朋友有信
新五伦
长幼有序
夫妇有别
(四)传统的整体观以天命论为精神支柱
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剥夺了个人发展的余 地,人们自然缺少属于个人的命运感,而 生长了一种天意如此的天命观,人唯有修 德以待天命。 于是,德与道便成为古代社会克敌制胜的 一面旗帜。
(五)传统的整体观以“明人伦”为文化秩序
所谓“人伦”,就是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调节这 些关系所应遵循的道德规 范。 《尚书·尧典》,舜说: “契,百姓不亲,五品不 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 在宽。”指“父义、母慈、 兄友、弟恭、子孝”。
(一)传统整体观首先产生于公共权力的需要
原始时代人类按氏族、部落分地而居 中国国家形态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治理洪水的 需要。艰难的环境,惟有结群才能自保自存, 从小群向大群跨进。由于战胜大自然的共同 利益而极需要公共权力的产生,以利统一指 挥。
《吕氏春秋·荡兵篇》:“胜者为长,长则犹 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 天子之立也出于君,君之立也出于长,长之立也 出于争。”
(1)人是自然界的一 部分 《序卦》说:“有天 地,然后有万物;有 万物,然后有男女; 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有夫妇,然后有父 子。”
(三)《易传》的“天人调谐”自然观——“天 人合一”说
(2)人要服从自然界普遍规 律.“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 变化,圣人效之。”
(3)人生的理想是天人调谐
(三)《易传》的“天人调谐”自然观——“天 人合一”说
(二)传统整体观是以血缘关系的纽带维系的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是建 立在血缘宗法制之上的。
家国同构
国家权力以祖先崇拜来维系血缘,以 血缘的亲疏来划分等级,以等级的高 低来分割权力。
(三)传统的整体观是以家长制为支撑的
古代的政治王朝以父家长制方式构建,财 富仍在权力的支配之下。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享有绝对 的土地处置权,造成了社会的等级制,形 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 伴随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个人独 占制,产生的便是“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的普遍的人身奴役。
《易传》认为,自然是 宇宙普遍生命大化流行 的境域。“天地之大德 曰生”。一个“生”字, 概括了宇宙的根本法则。 因此人类要自强不息有 所作为:“天行健,君 子以自强不息。”“地 势坤,君子以厚德载 物。”
二 传统的整体观
古代中国人从自然 法则上认识了人类 社会和谐稳定的重 要性,同时也从人 类群体生活的实践 中认识到了“群” 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