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归晋知罃》古文赏析-古文观止

合集下载

读《左传》之《楚归晋知蓥(成公三年)》(十五)

读《左传》之《楚归晋知蓥(成公三年)》(十五)

读《左传》之《楚归晋知蓥(成公三年)》(⼗五)《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著作的代表作。

该书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表现出“民本”思想,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下⾯是读《楚归晋知蓥(成公三年)》笔记。

1.原⽂摘录晋⼈归楚公⼦⾕⾂,与连尹襄⽼之⼫于楚,以求知罃。

于是荀⾸佐中军矣,故楚⼈许之。

王送知罃,⽈:“⼦其怨我乎?”对⽈:“⼆国治戎,⾂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执事不以衅⿎,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实不才,⼜谁敢怨?”王⽈:“然则德我乎?”对⽈:“⼆国图其社稷,⽽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国有好,⾂不与及,其谁敢德?”王⽈:“⼦归何以报我?”对⽈:“⾂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怨⽆德,不知所报。

”王⽈:“虽然,必告不⾕。

”对⽈:“以君之灵,累⾂得归⾻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免之,以赐君之外⾂⾸;⾸其请于寡君,⽽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使嗣宗职,次及于事,⽽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致死,⽆有⼆⼼,以尽⾂礼。

所以报也!王⽈:“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归之。

2.阅读思考因两国交战,晋国知罃被楚国俘虏,关押10年。

⽽后两国和好交换战俘,知罃才得以脱⾝。

此时此刻,此⼈对故国有着怎样的思想和情感呢?⽂章⼜是如何来体现这种思想和情感的?《青海风》博客《君⼦当知耻⽽后智——读<楚归晋知罃>》⼀⽂分析说——楚共王为知罃送⾏,两个⼈进⾏了精彩的对话,双⽅的⼼理活动如同湍⽔相激,荡起朵朵美丽的浪花。

第⼀朵浪花,是怨之花。

楚共王问:知罃,你怨恨我吗?楚共王的态度是实事求是的,毕竟他关押了知罃10年,监狱的滋味应该是不好过的,尤其是两个敌对的国家的战俘。

楚归晋知罃的意思

楚归晋知罃的意思

楚归晋知罃的意思嘿,咱今天来聊聊楚归晋知罃这事儿哈!你说这知罃啊,他的经历那可真是够传奇的呢!知罃被楚国给抓走了,这可咋办呀?就好像你本来好好在路上走着,突然被一阵风给卷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他在楚国那日子过得,咱也不知道具体咋样,但肯定不轻松啊!可他硬是挺过来了,这得有多大的毅力和勇气啊!后来呢,楚国居然把他给放回去了。

这就好比你被关在一个小黑屋里好久,突然门打开了,阳光洒了进来,你说惊喜不惊喜?这知罃回到晋国,那肯定是感慨万千啊!他得好好想想这一路的经历,得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啊!咱想想,要是咱处在他那个位置,被敌国抓走了,咱能像他那样坚强不屈吗?咱能在回来后还能保持那份坚定和智慧吗?这可真是个值得咱好好琢磨的事儿呢!知罃回到晋国后,肯定得面对各种情况啊。

就像你出去旅游了一大圈回来,家里啥都变了,你得重新适应。

他得和以前的朋友、同事打交道,得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啊!但他能行,为啥呢?因为他经历过那么多磨难,这些对他来说都不算啥了。

你看,这楚归晋知罃的故事,不就是告诉我们,人生啊,啥都有可能遇到。

有时候会被困难打倒,有时候会被好运眷顾。

但不管咋样,咱都得像知罃一样,保持那份坚韧和智慧。

咱不能遇到点困难就退缩了,那可不行!咱得勇敢面对,说不定哪天就像知罃一样,迎来属于咱自己的光明呢!你说这知罃是不是很了不起?他的故事是不是很值得咱去学习和思考?咱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挫折和挑战,那咱就得学学知罃,不轻易放弃,努力去克服。

咱可不能被一点小困难就给吓住了,那多没出息啊!咱得挺起胸膛,勇敢地向前走,就像知罃一样!总之呢,楚归晋知罃这事儿给咱的启示太多了。

咱得好好记住这个故事,记住知罃的精神。

在咱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想知罃,咱就会有力量了。

咱要相信,只要咱努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古文观止·楚归晋知罃》译文与赏析

《古文观止·楚归晋知罃》译文与赏析

《古文观止·楚归晋知罃》译文与赏析楚归晋知罃楚归晋知罃《左传·成公三年》【题解】公元前597年,晋国和楚国发生战争,最后楚胜而晋败。

楚国活捉晋国大夫知罃,而晋国也生擒楚国公子谷臣。

八年后,晋、楚两国互换囚徒。

知罃身为徒囚徒,但在楚王面前,没有半点卑躬屈膝,对楚王的无理问话予以有力的反驳。

【原文】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26],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27]。

执事不以衅鼓[28],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注释】[26]中军:古代军事编制,分为左、中、右三军,一般为主帅亲率中军。

[27]俘馘(guó):俘虏。

馘,战争中割下敌人尸首的右耳朵,来记战功。

[28]衅鼓:古代的一种祭礼,用牲畜的血来涂抹钟鼓,这里是杀掉的意思。

【译文】晋人计划将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遗体归还给楚国,以此要求换回知罃。

当时荀首已经升任晋国中军副帅,所以楚人答应了晋国的要求。

楚王在送知罃回国的时候,问他说:“您怨恨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交战,下臣没有才能,不能担当重任,所以做了俘虏。

您的兵将没有杀掉我,并且让我回晋国去接受诛戮,这是您的恩惠啊。

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怨恨谁呢?”【原文】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29],各惩其忿,以相宥也[30],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注释】[29]纾:宽舒,这里是解除苦难的意思。

[30]宥:原谅,宽恕。

【译文】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你感激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为了国家大业,希望能减轻百姓痛苦,所以彼此抑止自己的愤怒而互相原谅,双方都释放战俘,以结成友好。

两国的友好,下臣不曾与谋,我又感激谁呢?”楚王说:“你回去以后,用什么报答我?”知罃回答说:“下臣无所怨恨,君王也不受恩德。

楚归晋知罃(选自《左传·成公三年》)原文-古文观止

楚归晋知罃(选自《左传·成公三年》)原文-古文观止

楚归晋知罃(选自《左传·成公三年》)原文楚归晋知罃(选自《左传·成公三年》)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①。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②。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③。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④。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⑤。

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穀。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⑥。

若从君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⑦。

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⑧。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⑨。

【注释】①知罃(zhìyīng):晋大夫荀罃,邲之战被楚俘虏,后遣归晋。

②于是:当时。

荀首:即知庄子,知罃之父。

佐中军:中军副帅。

许:答应。

③治戎:治兵,作战。

俘馘(guó):俘虏。

馘,割左耳,此连类叙及,知罃并没有被割耳。

④执事:管事者,主事者。

衅(xìn)鼓:杀人以血涂抹新鼓。

即戮:受死。

⑤图其社稷:为本国打算。

纾:缓解,此作使动词用。

各惩其忿:各自抑制愤怒。

宥:凉解。

⑥灵:威望。

之以为戮:同“以之为戮”,因此被杀。

不朽:指不忘恩。

⑦外臣:对别国国君称外臣。

首:荀首,知罃父。

以戮于宗:按家法在宗庙处死。

⑧嗣宗职:承袭祖上职位。

次及于事:以次序轮到我主事。

偏师:非主力军。

修封疆:治理边疆的事情。

修,治。

执事:指楚之将帅。

⑨重:厚。

此说以厚礼送知罃归晋。

【鉴赏】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在晋楚邲之战中,晋军大败,晋大夫知罃被俘。

至成公三年,晋楚想重新修好,晋国归还楚公子谷臣及连尹襄老尸首,楚国则释放知罃,这中间已历经十年之久。

【优质】《楚归晋知罃》阅读答案-优秀word范文 (6页)

【优质】《楚归晋知罃》阅读答案-优秀word范文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楚归晋知罃》阅读答案楚归晋知罃①①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②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②其忿以相宥③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④。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

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③知罃之在楚也,郑贾人有将置诸囊中以出,既谋之,未行,而楚人归之,贾人如晋,知罃善视之,如实出己。

贾人曰:“吾无其功,敢有其实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诬君子。

”遂适齐。

(节选自《左传·成公三年》,有删改)【注释】①知罃:晋臣,其父荀首(即下文所指的“外臣首”)时任晋国佐中军副帅。

②惩:戒,克制。

③ 宥:宽恕。

④不谷: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两释累囚以成其好(2)然则德我乎(3)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4)遂适齐【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以求知罃孤违蹇叔,以贪勤民B.子其怨我乎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C.寡君之以为戮石之铿然有声者D.重为之礼而归之吾从而师之【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5分)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楚归晋知罃

楚归晋知罃

對曰:“以君之靈,纍臣得歸骨于晉,寡君之以為戮, 死且不朽。
以:介詞,譯為“靠”。 靈: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靈,福。 纍:囚系,拘 系。《左傳· 僖公三十 三年》:“君之惠,不 以纍臣釁鼓,使歸就 戮于秦。”杜預注:“纍,囚系也。” 按:《說文》:“纍,大索也。”引申為囚系,拘系。《廣 雅· 釋言》:“纍,被執拘系,有罪無罪者皆曰纍。”纍臣: 知罃自稱。歸骨:把骨頭帶回去。這裏是客氣話。 以為戮:以之為戮。
王曰:“晉未可與 爭。”
晉未可與之相爭。
重為之禮 而歸之。
隆重地給他舉行 禮儀,並把他送 了回去。 為之禮:雙賓語句。“為禮”在這裏可理解為“行禮”。

重点内容 一、字词: 戎、俘馘、执事、纾、惩、宥、任受、累 二、语法: 句法: 1判断句:君之惠也、 2宾语前置句:谁敢怨、谁敢德、何以报我、 3双宾语句:为之礼 词法: 词类活用:德我、免之、归之 虚词: 1连词“以”:以求知罃、以成其好、以尽臣礼、以修封 疆 2介词结构“于是”:于是荀首佐中军矣 3副词“其”:子其怨我乎、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 三、古代文化: 1中军:2俘馘:3衅鼓:4外臣:
晉人歸公子穀臣與連尹襄老之屍于楚, 以求知罃。
歸:送還。 公子穀臣:楚莊王的兒子。 連尹:楚官名。 襄老:楚臣。 宣公十二年(西元前597年)晉 楚邲之戰時,晉知罃被俘,而晉 也擒獲了穀臣,射死了襄老,把 屍體運回了晉國。現在晉要用穀 臣與襄老之屍換回知罃。 以:連詞,連接目的關係的兩個 複句。 求,求取。
其:將,副詞。下“其”字同。 違:躲避。
其竭力致死,無有二心,
竭力致死:竭盡全力為國效命。
以盡臣禮,所以報也。”
以盡臣禮:教材注:“用[這個]來盡到臣對君 應有的禮數。” 按:禮的意義甚廣。‘臣禮’指人臣所應盡 的義務。竭力致死,無有二心,就是臣禮的 表現。”其說甚是。然又云“‘臣禮’是對 晉君說,不是對楚王說”,則非。 所謂“臣禮”是泛指人臣所應盡的義務,天 下皆然,不宜說是對哪個具體的君王說的。 知罃對晉君無二心而竭力致死,是盡臣禮; 也會激勵楚臣盡臣禮,為楚王竭力致死無二 心。此即知罃對楚王的報答。

楚归晋知罃

楚归晋知罃

(10)德我乎:为动用法,德,名词用为动词,感恩;对我感恩吗
(11)图:谋划,为动用法;为自己的国家利益谋划
(12)纾:缓和,解除
(13)惩:戒,克制。忿:怒气,怨恨
(14)宥:宽恕,原谅。
(15)释:释放;纍囚:
被捆绑起来的俘虏
(16)与及:参与其中,相干。及:赶上
(17)其:语气词,加强反问
(18)何以:用什么
原文:
王曰:“虽然(20),必告不毂。”对曰:“以(21)君之灵(22),纍臣得
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23),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24)
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25),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26),次
及(27)于事,而帅(28)偏师以修封疆(29),虽遇执事,其弗敢违(30)。其竭力致死(31),
译文:
楚共王说:“虽然这样,你也一定要把你的想法告诉我。”知罃回答 说,“托君王的福,我这个被俘之臣能把这把骨头带回晋国,等于说我的国君 把我杀了,我死了也很光荣。如果按照君王的好意而赦免了我,就把我交给您 的外臣荀首,荀首向我们国君请求按家法在宗庙里处死我,我也死而不朽。如 果得不到我们国君杀戮我的命令,而让臣下继承祖宗的职位,依次序让我承担 军事的职务,率所属军队去治理边疆,即使遇上您的将帅也不敢违礼回避。我 将尽心竭力到献出自己的生命,不会有别的想法,对晋王尽到为臣之礼,这就 是我用来报答君王的。”楚共王说:“晋国是不能同它相争斗的。”于是,楚 王隆重地给知罃举行礼仪,并把他放回晋国了。
国兴兵交战,臣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职务,所以成了你们的俘虏。 您的左 右不把我杀掉取血涂鼓,让我回晋国去接受刑罚,这是君王的恩惠。臣下 确实不中用,又敢怨恨谁呢?
原文:

楚归晋知罃重要知识点

楚归晋知罃重要知识点

楚归晋知罃重要知识点楚归晋知罃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符号,代表了智慧和学问。

在传统文化中,楚归晋知罃被视为重要的知识点,它代表了人们对于知识的追求和思考的方式。

本文将介绍楚归晋知罃的含义,并探讨它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一、楚归晋知罃的含义楚归晋知罃是由三个词汇组成的,分别是楚、归、晋和知罃。

楚代表了思考的起点,归代表了思考的归宿,晋代表了思考的过程,而知罃则代表了思考的目的。

楚归晋知罃可以理解为一种“从思考到认识”的过程。

它告诉我们,思考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结论。

楚归晋知罃也强调了思考的过程是不断前进和推进的,只有通过不断思考和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二、楚归晋知罃的重要性楚归晋知罃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提醒人们要注重思考和学习,只有通过思考和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迅速,只有不断思考和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其次,楚归晋知罃强调了思考的过程是不断前进和推进的。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只有通过不断思考和学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楚归晋知罃提醒我们要持续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此外,楚归晋知罃还强调了思考和认识的重要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楚归晋知罃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才能形成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三、如何实践楚归晋知罃要实践楚归晋知罃,首先需要注重思考和学习。

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参加讲座和学习课程等方式,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认识水平。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思考和思考的质量,要善于提出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我们要持续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参加讨论、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经验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反思和总结的方式,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考和学习过程。

楚归晋知罃

楚归晋知罃

弗敢违(30)。其竭力致死(31),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32)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
为之礼而归(33)之。 (20)虽然:虽,连词;然,代词,这样 (21)以:靠 (22)灵:福 (23)戮:动词用作名词,指杀的对象
(27)次及:次,按次序;及,担任职务
(28)帅:通“率” (29)偏师:副帅副将所属的军队;修:治理;封疆:边界 (30)违:躲避 (31) 竭:尽 (32)所以:用来· · · 的方式 (33)归:使动用法,使· · · 回去
(24)外臣:臣子对别国君主称呼本国的臣
(25)戮于宗:在宗庙里杀死 (26)嗣宗职:继承宗族的职务
译文:楚共王说:“虽然这样,你也一定要把你的想法告诉我。”知蓥回答说, “托君王的福,我这个被俘之臣能把这把骨头带回晋国,等于说我的国君把我杀 了,我死了也很光荣。如果按照君王的好意而赦免了我,就把我交给您的外臣荀 首,荀首向我们国君请求按家法在宗庙里处死我,我也死而不朽。如果得不到我 们国君杀戮我的命令,而让臣下继承祖宗的职位,依次序让我承担军事的职务, 率所属军队去治理边疆,即使遇上您的将帅也不敢违礼回避。我将尽心竭力到献 出自己的生命,不会有别的想法,对晋王尽到为臣之礼,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君王 的。”楚共王说:“晋国是不能同它相争斗的。”于是,楚王隆重地给知罃举行 礼仪,并把他放回晋国了。
(10)德我乎:为动用法,德,名词用为动词,感恩;对我感恩吗
(11)图:谋划,为动用法;为自己的国家利益谋划 (12)纾:缓和,解除
(13)惩:戒,克制。忿:怒气,怨恨
(14)宥;宽恕,原谅。
(15)释:释放;纍囚:被捆绑起来的俘虏
(16)与及:参与其中,相干。及:赶上
(17)其:语气词,加强反问 (18)何以:用什么

楚归晋知罃

楚归晋知罃

惩(懲),克制;制止。《诗·小雅·沔水》: “民之訛言,寧莫之懲。” 毛传:“懲,止 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懲違改忿 兮,抑心而自彊。”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 五》:“懲,止也;違,恨也。言止其恨, 改其忿,抑其心,而自彊勉也。”
本義:繩索,如:《汉书·李广传》:“禹從落中以劍斫絶 纍,欲刺虎。” 颜师古 注:“纍,索也。” 引申义:缠绕。《诗·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纍 之。”郑玄笺:“纍,纏繞也。”
甲骨文
金文
说文
《说文·人部》:“軍所獲也。从人孚聲。《春秋傳》 曰:以爲俘馘。 ”
本义:作战时擒获的狄人。
课文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 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 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注释
然则:这样,那么。 德我:感激我。德:名词用为动词。 图其社稷:为国家利益考虑。图:谋虑。 纾其民:解除人民的痛苦。纾,缓和,解除。 惩其忿:克制自己的怨恨。 相宥:互相原谅。 释累囚:释放被俘的囚犯。累囚:被捆绑的俘虏。 成其好hao4:成全友好。 与及:参与,赶上。 其谁敢德:感激谁呀?疑问句宾语前置。
注释
重为之礼:隆重地举行礼仪。
音形練習
• 一、讀音
• 一、讀音
• 1以為俘馘 2臣不才, • 1guó 2shēng
不勝其任 3執事不以 釁鼓 4而求紓其民
• 3 xìn 4 shū
主要内容:表现晋知罃忠君爱国,对楚王 不卑不亢的态度。
第一段:交代两国交换人质的缘故 第二段:楚共王和知罃的对话
一)就“怨恨”而问答 二)就“感恩”而问答 三)关于“报答”的问答 四)针对楚王的追问,知罃答复 五)楚共王表示赞许、敬畏。

古文观止全文

古文观止全文

古文观止全文38 【单子知陈必亡】(周语中《国语》)周文90439 【展禽论祀爰居】(鲁语上《国语》)周文67740 【里革断罟匡君】(鲁语上《国语》)周文25841 【敬姜论劳逸】(鲁语下《国语》)周文56042 【叔向贺贫】(晋语八《国语》)周文35143 【王孙圉论楚宝】(楚语下《国语》)周文40544 【诸稽郢行成于吴】(吴语《国语》)周文54745 【申胥谏许越成】(吴语《国语》)周文33846 【春王正月】(隐公元年《公羊传》)周文23647 【宋人及楚人平】(宣公十五年《公羊传》)周文51848 【吴子使札来聘】(襄公二十九年《公羊传》)周文48549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穀梁传》)周文17050 【虞师晋师灭夏阳】(僖公二年《谷梁传》)周文44051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檀弓上《礼记》)周文18952 【曾子易箦】(檀弓上《礼记》)周文20253 【有子之言似夫子】(檀弓上《礼记》)周文35754 【公子重耳对秦客】(檀弓下《礼记》)周文25555 【杜蕢扬觯】(檀弓下《礼记》)周文30856 【晋献文子成室】(檀弓下《礼记》)周文100第四卷周文57 【苏秦以连横说秦】(《国策》)周文126858 【司马错论伐蜀】(《国策》)周文60459 【范雎说秦王】(《国策》)周文83960 【邹忌讽齐王纳谏】(《国策》)周文43861 【颜斶说齐王】(《国策》)周文39062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周文114163 【赵威后问齐使】(《国策》)周文34764 【庄辛论幸臣】(《国策》)周文55265 【触詟说赵太后】(《国策》)周文74466 【鲁仲连义不帝秦】(《国策》)周文167667 【鲁共公择言】(《国策》)周文30668 【唐雎说信陵君】(《国策》)周文18969 【唐雎不辱使命】(《国策》)周文48570 【乐毅报燕王书】(《国策》)周文123871 【李斯谏逐客书】(秦文)周文91372 【卜居】(《楚辞》)周文38873 【宋玉对楚王问】(《楚辞》)周文311第五卷汉文74 【五帝本纪赞】(《史记》)汉文23175 【项羽本纪赞】(《史记》)汉文23176 【秦楚之际月表】(《史记》)汉文34577 【高祖功臣侯年表】(《史记》)汉文46578 【孔子世家赞】(《史记》)汉文14379 【外戚世家序】(《史记》)汉文26680 【伯夷列传】(《史记》)汉文99681 【管晏列传】(《史记》)汉文125882 【屈原列传】(《史记》)汉文175483 【酷吏列传序】(《史记》)汉文25384 【游侠列传序】(《史记》)汉文80285 【滑稽列传】(《史记》)汉文87186 【货殖列传序】(《史记》)汉文82387 【太史公自序】(《史记》)汉文141288 【报任少卿书】(司马迁)汉文2866第六卷汉文89 【高帝求贤诏】(《西汉文》)汉文21490 【文帝议佐百姓诏】(《西汉文》)汉文22791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西汉文》)汉文22792 【武帝求茂材异等诏】(《西汉文》)汉文7693 【贾谊过秦论上】(《西汉文》)汉文108394 【贾谊治安策】(一)】(《西汉文》)汉文173695 【晁错论贵粟疏】(《西汉文》)汉文121196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西汉文》)汉文165697 【司马相如上书谏猎】(《西汉文》)汉文34998 【李陵答苏武书】(《西汉文》)汉文156799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西汉文》)汉文1046 100 【杨惲报孙会宗书】(《西汉文》)汉文892 101 【光武帝临淄劳耿弇】(《东汉文》)汉文157 102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东汉文》)汉文303 103 【诸葛亮前出师表】(《后汉文》)汉文752 104 【诸葛亮后出师表】(《后汉文》)汉文762第七卷六朝、唐文105 【陈情表】(李密)六朝、唐文575 106 【兰亭集序】(王羲之)六朝、唐文391 107 【归去来辞】(陶渊明)六朝、唐文399 108 【桃花源记】(陶渊明)六朝、唐文396 109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六朝、唐文210 110 【北山移文】(孔稚珪)六朝、唐文784 111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六朝、唐文445 112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骆宾王)六朝、唐文526 113 【滕王阁序】(王勃)六朝、唐文916 114 【与韩荆州书】(李白)六朝、唐文598 115 【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六朝、唐文141 116 【吊古战场文】(李华)六朝、唐文768 117 【陋室铭】(刘禹锡)六朝、唐文101118 【阿房宫赋】(杜牧)六朝、唐文630 119 【原道】(韩愈)六朝、唐文1735 120 【原毁】(韩愈)六朝、唐文828 121 【获麟解】(韩愈)六朝、唐文247 122 【杂说一】(韩愈)六朝、唐文144 123 【杂说四】(韩愈)六朝、唐文180第八卷唐文124 【师说】(韩愈)唐文558 125 【进学解】(韩愈)唐文920 126 【圬者王承福传】(韩愈)唐文809 127 【讳辩】(韩愈)唐文629 128 【争臣论】(韩愈)唐文1391 129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唐文577 130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唐文906 131 【与于襄阳书】(韩愈)唐文541 132 【与陈给事书】(韩愈)唐文424 133 【应科目时与人书】(韩愈)唐文322 134 【送孟东野序】(韩愈)唐文775 135 【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唐文619 136 【送董邵南序】(韩愈)唐文176 137 【送杨少尹序】(韩愈)唐文440 138 【送石处士序】(韩愈)唐文604 139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韩愈)唐文498 140 【祭十二郎文】(韩愈)唐文1275 141 【祭鳄鱼文】(韩愈)唐文552 142 【柳子厚墓志铭】(韩愈)唐文1152第九卷唐、宋文143 【驳《复仇议》】(柳宗元)唐、宋文797 144 【桐叶封弟辨】(柳宗元)唐、宋文338 145 【箕子碑】(柳宗元)唐、宋文410 146 【捕蛇者说】(柳宗元)唐、宋文570 147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唐、宋文583 148 【梓人传】(柳宗元)唐、宋文1252 149 【愚溪诗序】(柳宗元)唐、宋文542 150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柳宗元)唐、宋文494 151 【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唐、宋文411 152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唐、宋文269 153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柳宗元)唐、宋文685 154 【待漏院记】(王禹偁)唐、宋文633 155 【黄冈竹楼记】(王禹偁)唐、宋文405 156 【书《洛阳名园记》后】(李格非)唐、宋文277 157 【严先生祠堂记】(范仲淹)唐、宋文271158 【岳阳楼记】(范仲淹)唐、宋文440 159 【谏院题名记】(司马光)唐、宋文205 160 【义田记】(钱公辅)唐、宋文715 161 【袁州州学记】(李覯)唐、宋文490 162 【朋党论】(欧阳修)唐、宋文732 163 【纵囚论】(欧阳修)唐、宋文508 164 【释秘演诗集序】(欧阳修)唐、宋文505第十卷宋文165 【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宋文618 166 【送杨寘序】(欧阳修)宋文396 167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宋文394 168 【五代史宦者传论】(欧阳修)宋文456 169 【相州昼锦堂记】(欧阳修)宋文568 170 【丰乐亭记】(欧阳修)宋文505 171 【醉翁亭记】(欧阳修)宋文480 172 【秋声赋】(欧阳修)宋文503 173 【祭石曼卿文】(欧阳修)宋文357 174 【泷冈阡表】(欧阳修)宋文1365 175 【管仲论】(苏洵)宋文829 176 【辨奸论】(苏洵)宋文588 177 【心术】(苏洵)宋文747 178 【张益州画像记】(苏洵)宋文1046 179 【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宋文674 180 【范增论】(苏轼)宋文643 181 【留侯论】(苏轼)宋文735 182 【贾谊论】(苏轼)宋文765 183 【晁错论】(苏轼)宋文656第十一卷宋文184 【上梅直讲书】(苏轼)宋文642 185 【喜雨亭记】(苏轼)宋文462 186 【凌虚台记】(苏轼)宋文507 187 【超然台记】(苏轼)宋文647 188 【放鹤亭记】(苏轼)宋文601 189 【石钟山记】(苏轼)宋文599 190 【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宋文1015 191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苏轼)宋文553 192 【前赤壁赋】(苏轼)宋文650 193 【后赤壁赋】(苏轼)宋文446 194 【三槐堂铭】(苏轼)宋文681 195 【方山子传】(苏轼)宋文453 196 【六国论】(苏辙)宋文632 197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宋文614198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宋文553 199 【寄欧阳舍人书】(曾巩)宋文904 200 【赠黎安二生序】(曾巩)宋文432 201 【读孟尝君传】(王安石)宋文103 202 【同学一首别子固】(王安石)宋文333 203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宋文619 204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王安石)宋文446第十二卷明文205 【送天台陈庭学序】(宋濂)明文510 206 【阅江楼记】(宋濂)明文678 207 【司马季主论卜】(刘基)明文402 208 【卖柑者言】(刘基)明文347 209 【深虑论】(方孝孺)明文618 210 【豫让论】(方孝孺)明文774 211 【亲政篇】(王鏊)明文1122 212 【尊经阁记】(王守仁)明文1226 213 【象祠记】(王守仁)明文642 214 【瘗旅文】(王守仁)明文904 215 【信陵君救赵论】(唐顺之)明文1110 216 【报刘一丈书】(宗臣)明文678 217 【《吴山图》记】(归有光)明文427 218 【沧浪亭记】(归有光)明文358 219 【《青霞先生文集》序】(茅坤)明文717 220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明文441 221 【徐文长传】(袁宏道)明文860 222 【五人墓碑记】(张溥)明文795卷一周文【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左传》)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文言文《楚归晋知罃》古文赏析

文言文《楚归晋知罃》古文赏析

《楚归晋知罃》古文赏析【作品介绍】《楚归晋知罃》讲的是楚晋两国互相交换俘虏的事情。

楚共王对知罃(yīng)的句句逼问,知罃都巧妙回答。

楚共王因此感叹“晋未可与争”,以隆重的礼仪送知罃归晋。

知罃的对答也表现了他忠君爱国、对楚不卑不亢,精神难能可贵。

【原文】《楚归晋知罃》出处:《左传·成公三年》晋人归⑴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⑵知罃。

于是⑶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⑷,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⑸。

执事不以衅鼓⑹,使归即戮⑺,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⑧,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⑨,臣不与及⑩,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⑾,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⑿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⒀,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⒁,而使嗣宗职⒂,次及于事,而帅偏师⒃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力致死⒄,无有二心,以尽臣礼。

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注释】①归;送还。

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被囚在晋。

连尹襄老:连尹是官名,襄老,是人名,楚臣。

②求:交换。

知罃:又称荀罃,在晋楚泌之战中被楚国俘虏。

③于是:在这个时候。

荀首:荀,姓,首,名。

知,封地。

佐中军;担任中军副帅。

④治戎:治兵,演习军队。

这里的意思是交战。

⑤馘(guō):割下敌方战死者的左耳(用来报功)。

这里与“俘”连用,指俘虏。

⑥鼓:取血涂鼓,意思是处死。

⑦即戮(lù):接受杀戮。

⑧惩:戒,克制。

忿:怨恨。

⑨宥(yòU);宽恕,原谅。

(10)与及:参与其中,相干。

(11)任:担当(12)外臣:外邦之臣。

臣子对别国君主称外臣。

《古文观止》卷二?周文“左传”赏析

《古文观止》卷二?周文“左传”赏析

《古文观止》卷二・周文“左传”赏析《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

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该书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

《古文观止》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以收散文为主,兼取骈文。

题名“观止”是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是人们所能读到的尽善尽美的至文了。

《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

该书所选的古文,均以散文为主,兼收韵文、骈文。

先秦选的最多的是《左传》,汉代选得最多的是《史记》,唐宋时代选得最多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

照文体来看,该书选韵文十三篇,如《楚辞·卜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杜牧《阿房宫赋》等,这些作品都是“极声貌而穷文”,工于描绘,描绘中虽用韵语,但与诗不同,往往韵散结合,来加强声情之美。

散文则或记人或记事,有议论有寓言等等。

目录:卷二・周文1.郑子家告赵宣子《左传》2.王孙满对楚子《左传》3.齐国佐不辱命《左传》4.楚归晋知罃《左传》5.吕相绝秦《左传》6.驹支不屈于晋《左传》7.祁奚请免叔向《左传》8.子产告范宣子轻币《左传》9.晏子不死君难《左传》10.季札观周乐《左传》11.子产坏晋馆垣《左传》12.子产论尹何为邑《左传》13.子产却楚逆女以兵《左传》14.子革对灵王《左传》15.子产论政宽猛《左传》16.吴许越成《左传》郑子家告赵宣子先秦:左丘明晋侯合诸侯于扈,平宋也。

于是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

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

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

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

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陈事。

知罂对话楚共王

知罂对话楚共王

知罂对话楚共王读《古文观止》卷之二楚归晋知罂人饿到奄奄一息的紧要关头通常会饥不择食;动物在危难来临之前也会鹿死不择荫。

这似乎无可厚非!谁都知道生命是父母给的,珍惜生命是必须的。

但是当把自己的生命和对祖国的忠心放到一起,去让你做抉择,能够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而忠心于祖国的人们,大有人在,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般勇气。

晋国战俘知罂在面对楚共王步步逼近的追问,能够一以贯之地忠于晋国,不卑不亢,赢得了楚共王的尊重,最终楚共王倍加礼待知罂,从而放他回国。

人们都知道一个道理:一个人爱他的亲人才能爱他的朋友,如果一个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和亲人和谐相处,对外人的好也不一定是发自内心的真好。

所以人啊,先把自己的小家经营得和睦共处了,出去才有可能和朋友处好,才会顺利地融入社会大家庭中去,在危难关头忠于祖国。

那么知罂是如何赢得楚共王的尊重呢?我们来听听他们之间的对话吧。

楚共王一开始释放知罂其实主要是想和知罂的父亲荀首套交情,当时荀首已经做了晋中军副帅,所以楚共王是想通过释放荀首的儿子知罂来赢得荀首的感激之情,为日后和晋国交好做铺垫。

人有用,被人利用是好事,那是因为你有被人利用的价值,但是我不赞同利用别人达到自己的图谋,还认为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

任何人没有义务让别人无休止的利用,所以想用别人,要为对方多考虑,以不影响对方的正常工作生活和不伤害对方的利益为准。

楚共王为知罂送行,说:"你怨恨我吗?"知罂回答说:"二国作战,我没有才能,不能胜任我的职务,所以做了俘虏。

君王的左右没有用我的血来涂鼓面,让我回国接受诛戮,这是君王对我的恩惠。

我实在没有才能,又敢怨恨谁?"楚共王接着问:"那么你感激我的恩德吗?"知罂回答说:"二国为自己的国家利益打算,希望让人民活的舒适,各自懊悔自己当初的怨恨而相互宽恕,双方释放俘虏来建立友好关系。

两国友好,与下臣没有关系,我又能感激谁的恩德呢?"楚共王说:"你回去后,用什么来报答我?"知罂说:"我没有什么可怨恨的,君王也对我没有什么恩德,没有怨恨没有恩德,就不知道要报答什么。

楚归晋知罃赏析

楚归晋知罃赏析

楚归晋知罃赏析
《楚归晋·知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诗。

原文如下:
昨夜三更雨打梨,今朝四海客传闻。

岂知此恨不关情,愿作宵从烟月群。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离愁客的心情。

诗中的“梨”指的是梨园戏曲,而“三更雨打梨”则是形容夜深人静时,梨园戏曲院中传来的哀婉悲凉之声。

诗人在听到这样的声音后,感叹道:“今朝四海客传闻”,意思是这样的离愁别绪已经传遍了整个四方,不仅仅是自己一人所独受之苦。

接着,诗人又说“岂知此恨不关情”,表达了他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份离愁之情的真实和深刻。

最后一句诗则表达了诗人愿意和同样有离愁别绪的人们一起度过这样的一夜,以此来减轻内心的痛苦和孤独。

整首诗言简意赅,用非常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刻画了离愁别绪中的苦闷和无助,表达了人类在面对生命中的悲欢离合时所产生的感受和情感。

这也是唐代诗歌的典型特征之一,凸显了白居易诗歌中对人情世故和生活磨难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楚归晋知罃》阅读答案

《楚归晋知罃》阅读答案

《楚归晋知罃》阅读答案楚归晋知罃①①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②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②其忿以相宥③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④。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

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③知罃之在楚也,郑贾人有将置诸囊中以出,既谋之,未行,而楚人归之,贾人如晋,知罃善视之,如实出己。

贾人曰:“吾无其功,敢有其实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诬君子。

”遂适齐。

(节选自《左传·成公三年》,有删改)【注释】①知罃:晋臣,其父荀首(即下文所指的“外臣首”)时任晋国佐中军副帅。

②惩:戒,克制。

③宥:宽恕。

④不谷: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两释累囚以成其好(2)然则德我乎(3)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4)遂适齐【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以求知罃孤违蹇叔,以贪勤民b.子其怨我乎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c.寡君之以为戮石之铿然有声者d.重为之礼而归之吾从而师之【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5分)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小题4】楚国国君认为“晋未可与争”的原因是。

(3分)【小题5】第③段补叙郑贾人与知罃的交往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分)【答案】【小题1】①同“缧”,捆绑②感激③继承④往、到【小题2】d【小题3】您(您的手下)不杀我(把我的血涂在鼓上),让我回到晋国被杀(接受惩罚),这是您的恩惠。

楚归晋知罃(成公三年)

楚归晋知罃(成公三年)

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报告1. 工程概况1.1 地理位置及施工范围XX水库位于XX南端八连的沙丘中间,距团部18公里。

1.2工程任务水库为引水注入式平原水库,通过夹干渠从XX、XX把水引入XX水库。

主要引蓄冬闲水及部分洪水,解决17连、18连和八连的农田灌溉用水问题。

水库设计库容322万m3,坝顶高程623.5m,设计水位621.5m,死水位616.0m,最大坝高9.73m,属小(1)型水库。

1.3施工项目基本情况本工程坝体全长6.573㎞,主要工作内容为坝体土方开挖159942.77 m3和土方填筑80828.7 m3、防浪护坡砼浇注6689.172 m3、涵洞砼浇筑508.89 m3、塑膜铺设46831 m2、一布一膜铺设36794.4 m2、坝后砼框格184.92m3草皮护坡的铺砌17798 m2等。

坝顶砂砾石路面10516.8m3。

水库前坝边坡坡比为1:3,采用现浇15cm厚C20、F200、W4的二级配砼板衬砌,护坡下铺设一布一膜,1#、3#、7#坝坝顶设计1米高防浪墙,坝前铺设0.5㎜厚塑膜进行防渗,伸缩缝上部为5.0cm厚沥青砂浆勾缝缝内,中间焦油塑料胶泥2㎝,下部为苯板安装。

坝后坡比为1:4,1#坝采用C20一级配框格网砼预制安装,网格内并种植草皮。

坝顶宽度4m,为0.4m厚砂砾石路面。

1.4场区水文气象条件1.4.1场区条件1.4.1.1建筑材料上坝料:位于水库东侧沙丘中。

砂石骨料:从XX料场拉运,运距30公里。

外运材料:除土产材料外的其他所需材料均可从附近市、团场购买进场。

1.4.1.2对外交通项目区距XX60公里,道路均为柏油路面,交通便利,主要材料均可运至施工现场。

1.4.1.3施工条件施工用电:采用自备电源的方式。

施工用水:采用自库内抽水的方法。

1.4.2水文XX境内主要有二道河、三道河、小加尔苏沟、黑水沟。

其中三道河是XX水库主要水源,各河沟水源全依靠地下出露泉水补给,水质好,矿化度低,水量大而集中,便于引灌。

精选《楚归晋知罃》原文及译文赏析

精选《楚归晋知罃》原文及译文赏析

《楚归晋知罃》原文及译文赏析精选《楚归晋知罃》原文及译文赏析楚归晋知罃①①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②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②其忿以相宥③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④。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

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③知罃之在楚也,郑贾人有将置诸囊中以出,既谋之,未行,而楚人归之,贾人如晋,知罃善视之,如实出己。

贾人曰:“吾无其功,敢有其实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诬君子。

”遂适齐。

(节选自《左传·成公三年》,有删改)【注释】①知罃:晋臣,其父荀首(即下文所指的“外臣首”)时任晋国佐中军副帅。

②惩:戒,克制。

③ 宥:宽恕。

④不谷: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两释累囚以成其好(2)然则德我乎(3)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4)遂适齐【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以求知罃孤违蹇叔,以贪勤民B.子其怨我乎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C.寡君之以为戮石之铿然有声者D.重为之礼而归之吾从而师之【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5分)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小题4】楚国国君认为“晋未可与争”的原因是。

(3分)【小题5】第③段补叙郑贾人与知罃的交往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归晋知罃》古文赏析
【作品介绍】
《楚归晋知罃》讲的是楚晋两国互相交换俘虏的事情。

楚共王对知罃(yīng)的句句逼问,知罃都巧妙回答。

楚共王因此感叹“晋未可与争”,以隆重的礼仪送知罃归晋。

知罃的对答也表现了他忠君爱国、对楚不卑不亢,精神难能可贵。

【原文】
《楚归晋知罃》
出处:《左传·成公三年》
晋人归⑴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⑵知罃。

于是⑶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⑷,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⑸。

执事不以衅鼓⑹,使归即戮⑺,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⑧,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⑨,臣不与及⑩,其谁敢德?”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⑾,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⑿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⒀,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⒁,而使嗣宗职⒂,次及于事,而帅偏师⒃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力致死⒄,无有二心,以尽臣礼。

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注释】
①归;送还。

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被囚在晋。

连尹襄老:连尹是官名,襄老,是人名,楚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