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由扶到放(通用)
中年级由“扶”到“放”——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中年级由“扶”到“放”——引导学生独立识字](https://img.taocdn.com/s3/m/e3a4fe8b011ca300a7c3907f.png)
中年级由“扶”到“放”——引导学生独立识字进入中年级,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渐渐淡化了字词教学,只是让学生进行自学,教师仅仅是蜻蜓点水式地检查一下就算了事。
中年级阅读教学不再以识字教学作为重点,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缺席,而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低年级发生了变化。
中年级的学生仍然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识字任务,同时在识字过程中积淀语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低年段,应该以读准字音、识记字形为重点,在字义了解方面可以变通,可以放宽。
课程标准提出只要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义就可以了中年级应该逐渐向字义转移,要关注字义,侧重在语境当中识字。
①指导预习主动识字。
在中年级识字教学中,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帮助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重点培养预习的能力。
如低年级的识字预习,是学生“读、画、说”等口头或动手作业占多数;到了中年级段,识字预习就可以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动脑思考。
写出生字的音序、音节、部首、找出课文中的词再扩两个词,这是全班同学都必须做到的,而字的解释以及课文中词的解释只要求有能力的学生做。
这可以促使学生自主的有意识有目标的去分析字形,既记住了字词,又可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对字的音、形、义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这种自主学习所取得的效果是单靠四十分钟来学习所远远不能及的。
②课上检查,记忆生字。
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纠正一些读音,让学生读一读。
难写的字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个字,或者是你认为哪个字难写提醒提醒大家?对于课上检查生字词的形式,使我想起了很成功的一个案例,也是值得我们去从多个角度剖析的案例。
《月光曲》。
课前谈话后,教师就让学生听写了“传说、谱写、蜡烛、茅屋、盲姑娘、琴键、清幽”,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还强调了“蜡”字的偏旁,“键”字的笔顺,识字教学走得很扎实。
接下来,他利用了字典中的解释,来理解“清幽”的“幽”的意思。
这样的识字教学,教师兼顾了生字的音、形、义。
谈语文教学中的“扶”与“放”
![谈语文教学中的“扶”与“放”](https://img.taocdn.com/s3/m/3ae65a38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04.png)
谈语文教学中的“扶”与“放”谈语文教学中的“扶”与“放”周元德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老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对教学工作的成败有着重要的作用,老师要注十分注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恰当地使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免得走无穷无尽的弯路,并节省在错误方向下浪费掉的无法计算的劳动时间”(恩格斯语),才能使教学工作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个小孩七、八个月就学走路,大多数小孩一岁左右已经能独立行走了。
从在地上学爬到直立行走,仅仅四、五个月时间,带过小孩的大人都清楚,教小孩学走路,大致经历了从“扶”与“放”两个阶段,主要是放手让小孩自己学走。
“扶”是辅助手段,是主导作用,关键时大人扶一把,无非是绊几次仆爬,大人并没有多少精力,小孩也就学会了走路。
教学工作也许能从中得到一此启发吧!当老师就是指导小孩学“走路”,开头是扶,但要随时准备放手,能放手就放手。
所以教,要准备不教,老师要放手。
如果怕小孩摔跤,老是扶着,不肯放手,那小孩将永远也学不会走路。
教学是双边活动,是由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构成的。
通过教学活动,老师把人类长期实践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社会生活常识,有目、有计划、有系统地传授给学生。
要完成这任务,非讲究方法、讲究效率、讲究效果不可,其中方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这里,我由“下水作文”联想到学游泳。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游泳,可以说达到时了嗜好程度。
但我的游泳知识并非老师所教,而恰恰是老师在严令禁止下,自己偷偷学会的。
当然在初学过程中,不就是喝一两次水,也没计什么大不了的事,爱好是成功之母。
因此,我以为兴趣是求知之本。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扶”的前提,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爱好和兴趣,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培养他们综合实践能力。
老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它包括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和工作关系(教学关系),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是与新课程理念相悖的,那种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的教育,将会把学生培养成“人形鹦鹉”。
阅读教学“扶”与“放”论文
![阅读教学“扶”与“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b40ac1203d8ce2f006623dc.png)
阅读教学“扶”与“放”论文摘要:阅读教学中的“扶”与“放”是紧密相连、互相交融的。
扶要做到扶而不代,放要做到放而不散,这样才能切实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扶——扶而不代扶,指的是教师扶助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教师切忌包办代替,讲述灌输。
扶主要有创境设疑,启发点拨,深究释难,辅助示范四种方式。
1. 创境设疑。
创境指的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巧妙地设疑就会使学生疑而生趣,加之教师饱满的神情、和蔼可亲的态度、优美动听的语言、灵活的方法,更会引起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动机。
2. 启发点拨。
启发指的是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提出思考性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联系旧知识,通过推导性迁移,悟懂原来不懂的问题,学会原来不会的知识。
当学生读书抓不住要旨,或对问题理解得不够全面、不够准确时,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
点拨的方式有:一是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线索,二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启发和点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哪一方面都不可能在阅读教学中单独存在。
3. 深究释难。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如果不够深刻,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扶一下,以便加深理解,这种扶叫做深究,但对于文章中比较难以理解的句段,教师要给以适当的解释,以便学生进一步领会其深刻含义。
4. 辅助示范。
学生朗读、复述、分析、查阅等方面,有时不够规范或不够正确,经过点拨性指导效果仍不佳,这时可以通过教师的辅助示范,给学生加以具体指导或做出样子。
二、放——放而不散放,指的是教师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学习。
但放要做到放而不散。
放可分为默读思考、讨论质疑、查找求证、观察仿练四种方式。
1. 默读思考。
默读是放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放的主要标志。
默读应该在教师提出思考性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让学生有目的、带着思考性问题去读有关的课文内容。
默读能够做到边读边思,质疑问难,自读自悟。
另外,学生在默读过程中,容易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也能够进行大量语文实践活动。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做到收放自如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做到收放自如](https://img.taocdn.com/s3/m/5ce10a6b27284b73f24250db.png)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做到收放自如我们知道,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而能力的提高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
具体到语文教学上来说,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为了落实有效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深入学习有效教学理论,不断探索有效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关系,并着意用有效教学的要求来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
因此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下面仅从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能力的培养等三个方面谈谈我用有效教学的要求来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选择恰当教法,科学进行语文有效教学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与老师辛勤的教导和采取可行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法是分不开的。
在语文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力求让课课都有新鲜感,堂堂都有诱惑力。
首先,不同文体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法,有时同一文体的不同课文也采用不同的教法。
例如:《春》和《济南的冬天》都是写景抒情散文。
我在讲朱自清《春》时主要是采用“朗读体会法”。
如:在讲“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钻”字用得好。
我先让学生省略“钻”朗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出来……),后全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比较二者的效果。
学生认为有这个“钻”字好,我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朗读思考:“钻”这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让他们明白用了这个词,不仅把小草拟人化了,而且还透露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其次,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其教法也不完全一样。
如训练七年级学生阅读文章时,我是先出好题目,然后有针对性地带学生进行分析,而在教八年级学生阅读文章时,我多数情况下是鼓励学生自己出题目,自己品析文章。
到了九年级,在分析文章时,我是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做,我只是一个适时点拨的“引导者”。
二、落实语文知识,为提高语文素质打好基础我们知道,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而能力的提高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
浅谈教学中的“扶”与“放”
![浅谈教学中的“扶”与“放”](https://img.taocdn.com/s3/m/fedd3512ff00bed5b9f31d0b.png)
浅谈教学中的“扶”与“放”一、课题背景“因材施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一直倍受教育者的青睐,它的释义大抵是指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及自身学习素质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辅导方法来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及缺点,习得弥补自己不足的方法,使学生的长处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学习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使学习落后的学生得到进步。
二、学生的学习类型及特点学习类型是指学生在对待学习时所呈现的态度、行动方式及遇到学习困难时的意志表现。
在观察的基础上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归纳出学生的学习类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独立型,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的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客观地评价自己学习成果的优劣,并以此为根据,制定专属自己的学习计划,更重要的是这类学生能依照计划努力地学习。
这种类型的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力,成绩都比较好,只是,这种类型的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比较少,它需要学生本人具有主动学习的学习意识,还需要学生有很强的自控力,它是一种高级的学习方式。
(二)依赖型的学生总是把自己学习看成许多人的事情,他需要家人的陪伴或是要有属于自己的老师教导才能很认真地学习。
在学生心中,他觉得一个人根本无法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如果没有人陪伴他就会抵触甚至害怕学习。
该类型的学生一般家庭条件较好,他们大多不是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而是缺乏自己主动学习的学习动机。
(三)责任型,责任型的学生比较懂事,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心理年龄比同龄人要成熟许多,他们把学习当成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从内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面对的现实。
这个类型的学生对待学习比较主动,但是他们的内心一般比较脆弱,但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外界环境的变化会改变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
(四)厌倦型,厌倦型的学生对学习充满排斥,学习给他们的感觉是痛苦与不安。
从扶到放的教学策略
![从扶到放的教学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1da7eac6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bf.png)
从扶到放的教学策略
扶到放的教学策略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从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和
帮助到逐渐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过程。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扶到放的
教学策略:
1. 示范引导:教师通过演示、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的知
识或技能。
在学生逐渐掌握后,逐步减少引导,让学生自主实践。
2. 提供提示: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提示或提示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
问题。
随着学生的学习进展,逐渐减少提示的程度,鼓励学生自己思
考和解决问题。
3. 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伙伴学习等形式共同探索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引导和组织,让学生在互相帮助中逐步独立
完成任务。
4. 个别指导: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和需求,教师可以提供个别指导,
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逐渐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5. 自我评价: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可以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反思和总结,发现自身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提
高自主学习能力。
这些策略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
能够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培养批判性思维。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扶”与“放”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扶”与“放”](https://img.taocdn.com/s3/m/6cdd357df5335a8103d22008.png)
周刊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 扶 与 放
袁志海
摘㊀要: 教无定法 , 语文教学更是如此 . 语文教师必须是熟谙青年学生心理特点的 心 理 学 家 , 是一个善于 扶 ㊁ 又善于 放 的引儿学步的善导者 , 是一个不被凝固的程式所拘囿 , 而能够按照各个阶段学生特点灵 活 地 处 理 教 学 环 节 的 指 挥 员 . 无 论 扶 或者 放 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 , 要明确 新 课 标 的 目 标 和 要 求 . 语 文 教 学 离 不 开 人 文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 变 传 统 的 应 试 教 育 填 鸭 式 的教学为教师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 教 学 , 变 单 纯 地 知 识 传 授 为 理 论 和 实 践 相 结 合 的 素 质 教 育.充 分 发 挥 学 生 的 聪 明 才 智,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 为 中国梦 的实现多出人才 , 早出人才 , 出好人才 . 关键词 : 善于 扶 ; 善于 放 ; 指挥员 ; 相结合 语文教学更是如此 . 自 从 八 十 年 代 中 期 素 质 ㊀㊀ 教无定法 , 教育的提出 , 到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 在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的口号 倡 导 下 , 语文教学被 推在了教改的风口浪尖 . 在这样的大 背 景 下 , 我想就如何体 现素质教育的特点 , 谈一谈初中语文教学中 扶 与 放 的 关 系问题 . 建国 初 期, 著 名 教 育 学 家 叶 圣 陶 就 指 出: 一个称职的语 文教师 , 同时也必须 是 熟 谙 青 年 学 生 心 理 特 点 的 心 理 学 家 , 是一个善于 扶 又善于 放 的引儿学 步 的 善 导 者 , 是一个不 被凝固的程式所拘囿 , 而能够按照各个阶 段 学 生 特 点 灵 活 地 处理教学环节的指 挥 员 . 这 一 观 点 很 好 地 说 明 了 语 文 教 学 的基本方法 . 相对来说初中学生的知识必定是有 限 的 , 对事物的认识 能力还不强 , 需要打 好 基 础 , 需要加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积 累; 长期以来 应试教 育 使 学 生 很 大 程 度 习 惯 老 师 教 ㊁ 自己 学的保姆式教育 , 自学 经 验 不 足; 有的教学方法的变革没有 一个过渡 , 学生就无所适从 , 反而会影 响 基 本 知 识 的 学 习 , 因 此, 要老师 扶 着 走 . 但 是 , 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 限的 , 更多的知识 需 要 靠 自 己 在 校 外 获 得 . 因 此 说 , 教师在 课堂上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基础知 识 , 更重要的是教给 学生自学的 方 法 , 授 人 以 鱼 , 不如授人以渔 , 就是这个道 理, 学生掌握了一些自学的方法 , 就可 以 自 己 独 立 的 学 习 了 . 现用的语文教材已经注意 扶 与 放 的 问 题 , 教读和扶读课 文都有诱导学生熟悉 课 文 的 预 习 提 示 , 教读课文有 阅读 重点 , 还有引导学生揣摩 ㊁ 体味课文思 想 内 容 和 语 言 形 式 的 读中提示 . 从初一到初三 , 提示由 实 到 虚 , 从详到略, 始扶 始放 , 让学生逐步体会学会 自己走路 . 作 为 教 师 以 课 程 标 准, 带领学生由浅入深抽丝剥茧一般 地 理 解 文 章 . 这 是 课 内 的 放 . 放 还可以更 大 胆 地 放 到 课 外 去 . 面 对 应 试 教 育 弊端 - 教育目标的 狭 隘 性 , 教 育 内 容 的 片 面 性, 要有目的地 让学生学习一些课 外 知 识 , 来 加 深 对 课 内 文 章 的 理 解, 扩大 知识面 , 提高自 学 能 力 . 但 是 这 里 说 的 放 , 不是 信马由 缰 , 必须做到 扶 与 放 的 统 一 性 . 扶 是 放 的 基 础 和 前提 , 放 是 扶 的必要补充和自然发展 , 是扶的最终目的 . 扶 和 放 的关系如何处理呢 ? 首先, 要 有 正 确 的 教 育 观 念, 要明确新课标的目标和要 求, 一句话 , 要扶 正 , 有规可循 . 语 文 教 学 要 与 学 生 的 思 想 政治教育相统一 , 相辅相成 . 语文教学 离 不 开 人 文 思 想 政 治 教育 . 学生所写的 文 章 要 求 做 到 思 想 感 情 健 康 , 内 容 充 实, 中心明确 , 条理清楚 , 语句通顺 , 书写 清 晰 , 格式正确; 学生所 说的 , 要求能够把 握 问 题 的 关 键 , 有 条 不 紊, 语 言 流 畅, 字正 腔圆 . 要使每一个学生坚持养成良好 的 行 为 习 惯 , 不能片面 地理解素质教育而放弃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 其次 , 要放 得 心 . 初 中 学 生 有 很 强 的 求 知 欲 , 有丰富 新奇的思想 , 要设法使他们表现出来 . 少 数 学 生 会 接 触 到 一 些不良的书刊或者 思 想 , 也 许 会 产 生 一 些 反 常 行 为, 要谨慎 引导他们认识是非 . 一味地放也不 好 , 还要收得住.真正的 功夫在书外 . 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有针 对 性 的 活 动 , 将学生课 外获得的东西放 在 一 块 , 让 大 家 分 享, 去 其 糟 粕, 取 其 精 华, 来补充课内知识的不足 . 总之 , 我们 要 重 视 素 质 教 育 , 变传统的应试教育 填鸭 式 的教学为教师主 导 和 以 学 生 为 主 体 的 教 学 , 变单纯地知 识传授为理论和实 践 相 结 合 , 变 教 师 讲㊁ 学生听的平面课型 为听 ㊁ 说㊁ 读㊁ 写相结 合 的 立 体 课 型 , 变专一知识的学习为多 学科渗透的综合学习 , 举一反三 , 触类 旁 通 , 充分发挥学生的 聪明才智 , 全面提高 学 生 的 素 质 , 将素质教育推向一个新的 阶段 , 为 中国梦 的 实 现 多 出 人 才 , 早 出 人 才, 出 好 人 才, 做 出更大的贡献 . 参考文献 : [ ]陈 万 琴 . 谈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几点体 1 ] ( ) : 会[ 考试周刊 , J . 2 0 1 6, 9 7 2 8. [ ]李尊钊 , 杜甲芝 . 新课标下如何指导学生写好 读 书 笔 2 ] 记 临沂市初中大语文教育 经 验 总 结 之 一 [ 赤子( 上 J . , ( ) : 中旬 ) 2 0 1 5, 1 8 1 9 3-1 9 4. [ ]王 俊 英 . 谈谈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策 3 ] , ( ) : 略[ 青少年日记 ( 教育教学研究 ) J . 2 0 1 5, 0 7 6 0. [ ]李庆彪 . ] 试谈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设计[ 4 J . ( ) : 中学教学参考 , 2 0 1 2, 1 3 4 4-4 5. [ ]王萍 . 初中语 文 自 读 能 力 培 养 的 理 论 构 建 与 教 学 实 5 ] , 践研究 [ 西北师范大学 D . 2 0 0 3. 作者简介 : 袁志海 , 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第二中学 .
浅谈“先扶后放”策略在初中作文修改中的运用
![浅谈“先扶后放”策略在初中作文修改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2319804819e8b8f67d1cb947.png)
基础教育参考·2019/17作文教学常被视为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
因为学生的作文常常言之无物,或读起来索然无味。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先扶后放”的策略,通过引导学生修改作文而使文章更加出彩,使学生增强了写作兴趣,提高了写作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
所谓“扶”是指对学生前期的引导工作,要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明白作文到底修改什么、怎么改;“放”即给予学生自主修改的空间。
在此,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先扶后放”策略的运用。
一、引导学生从立意角度修改文章正确立意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学生找到写作素材后,应首先明确文章立意,如果立意不高,即使文笔再生动、表述再精彩也不能算作一篇好文章。
教师应引导学生遵循三个基本原则正确立意:一是正确、鲜明;二是新颖、不落俗套;三是积极向上。
例如,笔者曾给学生布置了主题为“寒假见闻”的作文,题目可自拟。
一个学生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千多字关于春节打麻将的见闻,虽然文笔不错,观察也细致,但是没有正确、鲜明的立意,从中看不出小作者的主要观点或中心思想,不够积极向上。
在后续的立意指导中,笔者以这篇习作为例,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文章可以有哪些立意。
学生讨论后提出以下建议:抨击传统陋习,呼唤新俗;表现赌博的危害;从赌局中窥见人性;提高素养,远离麻将,还青少年一个健康的环境。
最后,学生通过反复修改,将这篇作文变成了一篇立意向上、主题鲜明的佳作,还发表在了市级报纸上。
以下为修改后的一段节选。
过年野战冶事过年期间袁热闹必不可少袁大家在自己家里或者棋牌室里打打小麻将也无可厚非,但在小区的公共场所里整天无休止地打麻将袁我觉得真的影响不好袁是对邻人们尤其是对我们少年儿童的一种骚扰遥多么希望大人们能提高综合素养袁多组织举行些有意义的活动袁为我们树立好的榜样袁让春节多几分安宁袁少一些喧闹袁还我们一个环保尧幸福尧祥和年浴同一个素材,同一内容,在有了正确鲜明的立意后,便成为了一篇佳作。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放”与“扶”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放”与“扶”](https://img.taocdn.com/s3/m/da4d12a7b307e87100f6964a.png)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放”与“扶”有人说:“写作应当是‘自鸣天籁’,是个人情感、灵性的外化。
古往今来,凡是脍炙人口、能够感动人的作品,大多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而应酬之作、应试之作大抵平庸的居多,写得好的极少。
在写作教学中,尽管我们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地教写作方法,但学生的写作总不能如愿,诸如“无病呻吟”、“矫揉造作”、“虚情假意”的文章随处可见。
在教学中应把重心定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把教学过程的性质规定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与生长,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作文教学在此基础上应当从“扶”到“放”走向从“放”到“扶”。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加强学生的自主习作能恰到好处地实现从“放”到“扶”,能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那么从“放”到“扶”,应从何入手呢?1.用鲜活的心灵感受世界要让学生明白写作是人情感的表达、流露,他不受时空的束缚,习作是件多么惬意的事。
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啥就写啥“情动而辞发。
当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冲击心扉时,就可以拿起笔,尽情地一吐为快;当酸甜苦辣需要品尝时,就可以放笔驰骋。
只要你用心去观察、去感悟、去体验,就能够捕捉到家庭中一个个真切的镜头,记录校园里一个个难忘的片段,描绘出自己美好的理想。
不管字数多少,不管文采怎样,只要心灵的活水无拘无束地流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价值、精彩世界的魅力,那他们也就自然进入了写作之境。
2.读书用脑动手,建立材料库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说明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读书多了才可能有丰富的知识积累。
常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读书学会用脑动手,把阅读中接触到的名人趣闻、警句名言、好词佳句等记录在脑子里或摘录本上。
如此久而久之,作文贮存的“宝藏”就会丰富起来。
但在平时的读书中,学生往往只留心情节的生动而忽略了记录,但“问渠拿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建立材料库贵在持之以恒。
3.明确“三要”,清水出芙蓉3.1要“持之以恒”不“口是心非”。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到学生写作须循序渐进,采用聚沙成塔、日积月累的办法,从一句话写起,逐日增多,如此写作,作文将不是件难事。
由“扶”到“放” 学用结合
![由“扶”到“放” 学用结合](https://img.taocdn.com/s3/m/beaca854804d2b160b4ec095.png)
由“扶”到“放”学用结合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模仿学习阶段,一个是创新学习阶段,模仿学习是根据别人的行为模式和活动进行效仿的过程,也是进行创新学习的必经之路。
众所周知,小学三年级是学生作文学习的起步,是学生从写话到写段的转折点。
这一阶段的作文教学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已有的认知体验与学生的年龄特征。
同时也要注重这一阶段作文教学的目标,不可任意拔高作文要求,更要注意保护和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与热爱。
因此,在初学作文时,我们可以适当降低写作的要求,从阅读学习的课堂中积累写作的方法,尝试进行仿写的练习,由学生初学时教师细致的“扶”到后期逐步地“放”,实现写法的迁移,让学生作文轻装上阵。
一、找好仿的切入点作为一名中年级语文教师,我们应当要善于钻研教材,发现教材中的语言形式用教材中适合用于仿作的素材,让学生通过阅读形成感知上的认同的同时,尝试运用作者这种写作方法进行练笔,以达到知识上的迁移与运用。
那么如何找到仿的切入点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参考,要想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到好的素材呢?一是教材中的经典片段。
二是课外阅读中适合中年级学生特点的片断,而这些片断的选择必须要有作者在写法上有明显的特点与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组织文章内容,使得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前后照应的方法,又使文章浑然一体,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可以以“我的家乡”为题,采用“总—分—总”这种构段方式进行练笔,让学生通过对家乡的认识选择几个方面的内容来表现对家乡的印象。
二、积累仿的素材新课标中对于中年级学生积累的要求是这样的:“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任何文字的运用都离不开文字的积累。
“积硅步才能至千里”,我们让学生进行仿写的练习就缺少不了字词句段的积累与背诵。
但是,只是枯燥的文字背诵引不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还会打击学生学的积极性。
从“扶”到“放” 学会阅读
![从“扶”到“放” 学会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7ddfd31876c66137ee061946.png)
古人云:“授人以鱼,一日得鱼;授人以渔,终生得鱼。
”由此可见,在学习中,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面对新课程,我们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
在数十年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力求在满足学生阅读需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养成学生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想学、会学、持久地学。
一、满足需要,让学生期待阅读人人都有好奇心,小学生尤为强烈。
一篇新课文(一本新书),摆在孩子面前时,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需要,硬要规定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学生未必买你的帐。
此时,教师因势利导,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一个有趣的开场白,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阅读就变成了一种自我需要,根据课文类型的不同,“开场白”也要因课而异,可以以境引趣,可以以读生趣,也可以以疑激趣。
在教学《最大的麦穗》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出现了一位非常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名字叫苏格拉底。
于此同时他也是一位老师,但令我们感到惊奇的是他传授弟子知识的场所从不固定,就如今天的课文课文中所讲,他把弟子们带到了一块麦地边,来到麦地边又能传授给弟子以什么知识,又为什么要来到麦地边呢?请同学们打开书仔细读一读。
”这时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了,对课文有了阅读期待,于是都能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当然,在学生主动阅读的过程中,还应适时提出具体要求,学生才会有序地进入自学状态。
在这一环节中,我经常采用“一读、二画、三查、四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一步:读,要求学生把新课文至少要读三遍。
第二步:画,要求学生手脑并用,圈点字词,勾画语句,粗知课文大意。
第三步:查,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查字典、词典和词语手册,解决字词的音义;查有关资料,对作者、写作背景等作粗略了解。
第四步:记,要求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在书上,拿到课堂上去解决。
在交流中,有的同学会为读对一个多音字而骄傲,有的同学会因为给大家讲了一个难理解词语而自豪……同时,这样让学生坚持下去,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浅谈语文教学中“扶”的艺术
![浅谈语文教学中“扶”的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65a92156f01dc281e53af07d.png)
浅谈语文教学中“扶”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扶”的教学正是适应儿童的这种心理需求。
所谓“扶”,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设计巧妙的学习方式或活动,促进学生积极愉快地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思考,提高表达、概括等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扶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有意识地注重语文教学中扶的功能、特点和方法,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扶的功能1.解决疑难的功能由于学生认知理解能力有限,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疑难问题。
如果让学生直面困难,那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强加的被动行为,很难在脑海里留下痕迹;如果有针对性地进行扶,就可促使学生在教师巧妙的点拨下,受到启发,再依靠自己的努力而突破难点,从而化解难题。
有时一个形象画面的展示,可使学生找到突破口;一句语言的暗示,可促使学生恍然大悟;一次声情并茂的范读,可展现难题中所描述的情境……2.引正思路的功能教学中,当发现学生思考问题出现偏差,有的甚至离题较远时,我们要以扶进行微调,帮助学生改正思路,使其少走弯路,步入正题。
如一个将错就错的运用,会使学生突然醒悟,从而进行自我纠正;一个适时的追问,会使学生渐入文章主题,深刻领会中心;一个迂回的穿插,可让学生发现问题而进行自我反思;一个事例的引入,可使学生对课文进行效仿。
3.拓展思维的功能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经验浅,容易片面理解内容,机械运用知识。
如果教师能巧扶,可诱其变更思维角度,拓展思维空间。
如果学生思考集中在一个点上,可由点生发开去,引导进行逐步分层探究;如学生思考停留在一个主题上,可由这主题进行发散,铺展开去,引导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探究;如果学生运用知识仅拘泥于一种形式,可由这种形式引导他们向不同方向延伸,开阔思路,以促使学生多种形式地汗蒸房运用,进而达到独立运用的目的。
在扶与放中帮助学生学好语文
![在扶与放中帮助学生学好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728d9ecd7f1922791688e8ae.png)
上 “ 满堂灌” ,学 生所 得就 非 常 有 限 。对 比基础 知识 的教 学 ,老 师更 应该 注 重 学 习方 法 与 技 能 的 指 导 。
“ 教 是 为 了不教 ” “ 授 人 以 鱼 ,不
供 学生 深入 解读 。他 们可 以在 阅读
中体会 如何 在写 作 中 留有 适 当 的想 象 空 间 ,学 会 处 理 “ 戏 剧 化 ” 场
语文 教学 要扶 ,更 要放 的理 念 。
小 学 是 孩 子 成 长 的奠 基 阶段 , 不 论是 在 知识方 面 还是个 性 发展 方
套全 新丛 书 。编者 的用 意 是希 望
面 ,都 需要 身边 的师长 与 同学给 予 正确 的引 导 ,帮助 他们 将来 成长 为
对社会 有 用 的人才 。鉴 于这 样 的特 殊性 ,语 文老 师必 须在 孩子 的初 期
对学 生 的充 分信任 ,也 是对 学 生 的 有 意识 锻炼 。老 师给 学生 指 明一个 方 向 ,让 学 生通 过 自主 的或是 小组
的努 力 ,殊 途 同 归 。这 个 过 程 中 ,
它让 学生 的阅读 有 了更广 阔的选 择
性 和方 向性 。 让 我们 再把 目光 转 向 国外 。美
在 扶 与放 中帮助 学 生 学好 语 文
圃 郭春 风
内容 摘 要 : 大语 文理 念 倡 导语 文教 学 由课 堂 向课 外拓 展延 伸 ,让 语 文 与 生 活 , 与 自然 , 与 社会 相 联 系。
如何让学生在更开放 的语言环境 中,更 自主地学好语文 ,是我们该 思考 与研究的问题 。本文 旨在从教材到教
法 等 方 面探 讨 如何 由扶 到 放 ,激发 学 生 热爱 语 文 ,帮 助 学 生 学好 语 文 。 关 键 词 : 由扶 到 放 开放 活泼 陪伴 成 长
例谈语文课上“由扶到放”教学法
![例谈语文课上“由扶到放”教学法](https://img.taocdn.com/s3/m/a7d7b68576eeaeaad1f33085.png)
例谈语文课上“由扶到放”教学法作者:朱苇仙来源:《华人时刊·校长》2015年第07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相同的,“扶是为了放”,这里的“教”和“扶”都是一种方法、手段,目的就是为了“不教”和“放”,并且两者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而“由扶到放”需要经历“完全由老师帮助你完成”,“老师帮你完成一半,自己完成另一半”,“完全由自己完成”三个步骤,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能让孩子们收获乐趣、收获成功。
生字教学由扶到放,体验生字积累的乐趣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根据汉字的造字方法可以分为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和指事字四类。
我们低年级的小朋友们接触的比较多的就是形声字,如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中的识字4就是有关形声字的教学,我在教学此课时就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时分三步走:第一步,完全由老师“扶着走”,如“描”,它是左右结构,由提手旁和苗组成,提手旁是与手有关,由此我们知道了“描”是与手有关的动作,提手旁是她的形旁,读音又与苗相同,所以苗是它的声旁,因此我们知道它是一个形声字。
第二步,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在一问一答中做到“半扶半放”,如“猫”,师问“猫是什么结构,有哪两部分组成的?”,生答“左右结构,由反犬旁和苗组成”;师问“反犬旁与什么有关?”生答“与动物有关”师再问“它的读音和苗的读音有什么共同点?”生答“都发ao”,由此,我们知道猫是与动物有关的,它既有声旁又有形旁,所以他是形声字。
第三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锚”是形声字。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就知道原来这样既有声旁又有形旁的字就是形声字,就会觉得很有趣,从而开始在课文中寻找相同构字特点的字,这样孩子们对形声字就有了一定的积累,甚至还会在同学之间比较,谁知道的形声字最多,从而也给他们带来了积累生字的乐趣。
课文学习由扶到放,体验自学课文的乐趣同一篇课文,各段结构相同,可以采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
如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课文二十一《水乡歌》,《水乡歌》是一篇诗歌分为三个结构完全相同的三部分,分别讲了水乡的水多、船多和歌多,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扶着”教学第一部分水乡的水多。
课堂教学中的“扶”与“放”
![课堂教学中的“扶”与“放”](https://img.taocdn.com/s3/m/81f22434376baf1ffc4fad4e.png)
课堂教学中的“扶”与“放”
教学中“扶”与“放”,实质上是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相互配合的问题。
如何处理好这一点,做到“扶”而不死,“放”而不乱,是值得我们教师认真思考的。
一些教师再教学中“扶”得过多、过死,一道习题出来,老师总是把解题方法、步骤、得数、答案一气合成,灌给学生。
学生接受知识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只能在老师布置好的圈圈内打转转,思维得不到发展。
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试,自己闯,既开发学生的智力,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一次,我出了一道难度较大的练习题,首先向学生讲了一种基本解法,然后鼓励学生,看谁还能找出更简便的解法。
结果,不少学生想出了更简单巧妙的解法。
由此我想到:课堂教学中不能过于低估学生的能动作用,老师不能老“抱”着他们去摘“果”。
该“放”的时候就得“放”,让学生去练,去试,遇到一定阻碍后,再稍加点拨。
在“放”与“扶”中让学生发展思维。
只有“放”,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找出存在问题,更好地“扶”,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刍议作文教学的“扶”与“放”
![刍议作文教学的“扶”与“放”](https://img.taocdn.com/s3/m/5f9c2a9c9ec3d5bbfd0a74f1.png)
刍议作文教学的“扶”与“放”导读:本文刍议作文教学的“扶”与“放”,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刍议作文教学的“扶”与“放”薛华如皋市九华镇马桥小学,江苏如皋226541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作文刚起步既新鲜好奇又觉得作文不容易写好。
老师在具体指导时也不尽相同。
先谈两个案例,三年级同轨两个班作文教学带给我们的启示:一位年轻的老师根据每次作文教学的要求,课前在网上百度搜索中找出优秀学生习作,每小组六人用两份下载来的范文让学生仿照着写。
用她的话讲只要课前点点鼠标花点功夫,两堂作文课下来既不要帮学生审题又不要帮助寻找写作素材学生就能轻松自如地写出作文来,连批改起来也很容易,学生作文根据范文去写条理清晰错别字也少。
年轻老师似乎找到了一条通向作文成功之路的捷径颇有洋洋自得的感觉。
而另一位年长一些的老师看上去就不是那么轻松自如了。
她根据习作的要求提前安排好活动带领学生观察秋天的树叶、班级举办义卖会、跳蚤市场,举行夹弹子吹鸡毛比赛等各项活动。
和学生共同分享活动的乐趣,你一言他一语交流活动的感受,然后再组织学生去写作。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好词和新鲜的句子还不厌其烦地一一写在黑板上并鼓励更多的学生写进自己的作文。
即使这样批改起来仍很费力,学生习作本上各种批改符号圈圈点点似有吃力不讨好之嫌。
但一学期下来学生的作文水平就有了明显差距。
年长老师的学生作品经常刊登在优秀作文选上,年轻教师班上学生作文还是老样子只会模仿着去写没有新意。
期末考试作文成绩一对比年轻教师更是傻了眼,自己班上的学生作文雷同内容单调,篇幅也像兔子的尾巴短短的。
她不由佩服:姜还是老的辣,虚心拜师学习作文指导的方法。
作文的过程实际上是“我手写我心”自我释放的过程,没有生活的积淀、素材的积累,是写不出好作文来的,一味地机械模仿是形成不了作文能力的。
对于刚接触作文的学生来说作文新鲜有趣而又望文生畏。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对于习作的具体要求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由扶到放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教。
”的确,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希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以让他们走出了校门之后仍然能够继续学习。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觉得要实现这一目标是较为艰难的,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并且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地去做,循序渐进地去做,不可一蹴而就,那么怎么去做呢?我觉得可以分三个阶段去做:
第一阶段:以扶为主,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得先都会他们如何学习,也就是要“扶”。
因此第一阶段的重点是以教师的“扶”为主,为什么说是以“扶”为主,因为有些内容还是能放手让学生去学的。
教师的“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传授:在语文教学中有不少的知识点还是要教师给学生传授的,只有让他们先学会,才能学以致用。
而传授给学生知识点的重点应侧重于让学生会用,更多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比如相关的文体知识,三大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都有其相应的知识,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也都有其相应的知识,还有相关的修辞知识等等。
对于这类知识我们就得传授给他们,但传授的过程中要具体地结合相应的文章段落或者句子让他们结合知识加以分析,而不是一味地“满堂灌”,从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
2、启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不能很好地理解时,我们要能很好地地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
比如在《心声》这篇课文中,我让学生初读课文后,结合小说相关的情节知识,说说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当学生用较为详细的语言复述完之后,我又要求学生概括总结。
学生这时陷入了困惑,我就适时引导学生要抓主要事件,要以主人公为主去概括。
也就是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这时学生就知道了怎样去概括,从而使得这一环节的教学效果更
佳了,在启发引导的过程中也要适时教给学生一些相关的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举一反三。
3、学法指导:
除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一些学习方法以外,有时候还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如何学习一篇文章,如何学习一类文章,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如何归纳写作特点等等都有一些具体的方法,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以学生具体的指导,以小说为例,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小说就应指导学生在梳理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然后再结合相关背景分析理解小说主题,对于小说的艺术特色则侧重于运用演绎的办法,让学生先知道然后结合再结合文本分析。
当学生有了学习的方法之后就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了,他们就可以运用这些方法独立地学习一些内容。
第二阶段:扶放结合,逐步放手让学生动起来。
在前一阶段扶的基础上,这个阶段应逐步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使他们能够学有所获,这个阶段的“放”应注意以下几点:
1、依据教学目标,学法指导以及相应的知识点,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任务,更明确,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可以设计以下问题:①本文所写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发生在哪,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②本文所写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③作作者从这件事得到怎样的启示,你从中想到什么?
以上这三个问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我们在给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划出相应的句子,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样就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了。
2、在学习方式上,除了让学生自主探索以外,还需要更多地运用合作研讨的方式让学生学习。
当学生对所学内容都能想出一些方面但说不完整时就需要合作研讨,从而使学生更完整地掌握这个内容。
合作研讨中要更多地的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让小组每个成员都发言,然后小组长在其他成员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归
纳总结,以让本组成员对这方面内容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如果存在问题则要让学生在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再由组长提出,以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更有效。
3、还可以适当的尝试让学生自学一篇课文的某方面内容,以更好了解学生的学情,看他们的自主能力达到哪种程度,比如理清思路是每篇课文都要进行的,只不过有的课文简单,容易理清,有课文较难,不容易理清,所以可以从简到难,让学生尝试理清思路,比如在学《敬业乐业》时,我让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思路进行梳理,学生能够大致梳理出了课文的思路,但是更细微的地方挖掘得还不够,说明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待于加强,这时就可以利用上两方面继续实施教学,以使学生得到更好提升。
第三阶段:以放为主,让学生全方位,立体式的动起来。
当对学生的指导、引导、启发到位后,可以更多地放手,让学生更多地动起来。
具体来说可以分以下几方面来做:
1、运用练习法让学生尝试自学一篇课文,这种方法一开始可以在略读课文和较简单的课文上尝试,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练习,让学生读课文的同时完成这些练习。
解决不了的练习小组内可以研讨,小组内解决不了时,再提出来,依此进行,由易到难,慢慢过渡,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强。
2、全面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同样一开始要选取较容易或者略读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对于议论文的学习,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找出论点分析文中的论据怎样证明论点实际上就是论证方法的分析,别外还要对作者的行文思路有较好地把握,在学生学完后可让学生根据相关的内容写成成果交上来,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点拨、指导,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以上三个阶段前两阶段有时候并不是区分得很清楚,往往扶放结合,而第三个阶段应尽量选取较简单的课文采用,以取得初步的效果,然后再由易到难,逐步实施。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从一个单元入手进行宏观地把握,做好以上三个阶段的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