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专题二古诗鉴赏训练一
2021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歌鉴赏
![2021届高考语文(苏教版)复习资料练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0fe12e0e76eeaeaad1f330ff.png)
[题组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金陵怀古许浑玉树①歌残王气终,景阳②兵合戍楼空。
松楸③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④拂云晴亦雨,江豚⑤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①玉树:指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
②景阳:陈朝宫殿名,陈后主宴饮作乐之地。
③松楸:坟墓上的树木。
④石燕:传说中的一种有灵性的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停则复还为石。
⑤江豚:传说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答案:抒发了诗人对于人事多变,繁华易逝的感慨。
“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惟有青山似洛中”,指今日金陵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人事却大不一样,江山不改,而人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①张孝祥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
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
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
徙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
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
回首叫虞舜,杜若③满芳洲。
【注】①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
②累:无罪被迫而死。
③杜若:一种芳草。
下阕抒发了吊古伤今的情怀,试结合全词进行分析。
答:解析:应根据题目要求,联系全词分析,依托上下阕中一些关键的词和句,如“湖海倦游客”“远思渺难收”“徙倚栏干久”“吊沉累”“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等,进行分析归纳。
答案:作者凭吊屈原,感其身处浊世而不被重用的遭遇,抒发自己宦海漂泊的倦意和怀才见弃的幽怨情思,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期盼。
3.(2022·苏南四校检测)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登吴公台①上寺远眺刘长卿古台摇落②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注】①吴公台:在今扬州北,南朝古迹。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江苏专用课件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江苏专用课件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https://img.taocdn.com/s3/m/6f60aa79b7360b4c2e3f64fe.png)
有什么特征?请结合诗 (2)诗歌或正面或侧
句具体分析。
面有对事物具体刻
3.诗人塑造的事物形象 画的语句。
有什么意义?请简要分 (3)题干中有“事物”
析。
字样。
①概括特征:外在特 点+内在品质。 ②对接情感: 将事物形象特点与作 者的情感(情操、品 行)进行对接。 ③概述效果: 概括其在写人、抒情 方面的效果。
由此可见,树立“语言意识”,深入诗歌文本的语言内核, 对正确解读诗意,尤其是揣摩诗人微妙的情绪状态是十分重 要的。
当然,在考场上读懂诗家语的直接办法是翻译全诗。如 果不能笔译,起码在脑海中把它翻译一遍。
【即时小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 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 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③生:语助词,无义。
两步教你读懂诗歌
1.看标题(结合注释) (1)标题或标明写作对象、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此外, 诗题还可能会提示写作时令(如春、秋)、节日(如除夕、重阳); 可能会提示题材(情感),如送别怀人、即事抒怀等。总之,抓 住了标题,就等于抓住了诗歌最直接、最牢靠的信息内容。 (2)注释。有些诗歌后面有对作者、写作背景或是诗词中偏 僻语的解释,有的是一些典故的出处及其解释等等。要注意, 任何一个注解对解读诗歌都是有用的,特别是在高考的试卷中。
(3)有人评价这首词中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 意作具体分析。 答案 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溪边住”,对“我”深切关怀; 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去”,更是视“我”如知 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 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岁暮天寒,素月清辉 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 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学案三专题讲练考点四鉴赏诗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学案三专题讲练考点四鉴赏诗](https://img.taocdn.com/s3/m/faa50a1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f2.png)
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等条件,有意使语 句具有双重含意,言在此而意在彼
作用 ① ②
③
④ ⑤
考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 精妙之处。
令我白头。 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愁”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①·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②,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③香满路,凤箫④声动,玉壶⑤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⑥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⑦处。
【整合答案】 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四句全是写景,也全 是写情,寓情于景。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
【思路导引】 1.直接抒情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 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乐府诗集•鼓吹曲辞》)运用 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表达效果?
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句运用了什么 表达技巧?
答案:以动衬静。
(4)根据层级判断(词、句、联优先考虑修辞手法,片、篇则优先考虑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如是两句则要合体而看)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 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 檀板共金樽。”(林逋《山园小梅》)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1 高考体验课件 苏教苏教高三全册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1 高考体验课件 苏教苏教高三全册语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fd2f92e240c844768eaeeb0.png)
考情透析——名师帮你分析考情,让你备考有方向 浙江高考试题中,诗歌鉴赏呈多元化特点:从篇幅上看,所选诗歌内容较多;从 体裁上看,有诗,有词;从题材上看,既有即事抒怀诗,也有咏物诗,还有边塞诗; 从考查重点上看,主要考内容、感情和表现手法(艺术特色),其中表现手法(艺术特色) 考查频率较高;从题型上看,共两个小题,有填空题与主观简答题结合的形式,也有 两个主观简答题的形式;从考查趋势上看,会侧重考查考生比较诗歌相同或不同特点 的鉴赏能力。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高考体验 真题呈现,熟悉考情
12/9/2021
语文
本专题高考考纲要求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四大考点: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不论高考涉及哪一考点,都需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因此, 本专题准备从“打基础”“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四个角度突破。先通过真题呈 现,熟悉考情;然后通过“诗歌垫基”让学生熟悉不同题材的诗歌,了解其情感、表 达技巧等方面的共性特征,为突破考点打基础; 再通过“阅读技法”来教学生读懂诗 歌,从宏观入手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通用方法;最后从四大考点和比较鉴赏方面加以 逐点突破。在突破每一个考点时都通过把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来认识高考对这一考点 的常设题型,然后再学习对应的解题技巧,这是“会鉴赏”部分,最后通过“规范答 题”来突破“精表达”,让古代诗歌鉴赏题成为我们高考的增分点。
12/9/2021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 意的基础上进行,注意关键词语。诗句运用了对仗(对偶)手法,“残”“废”写出了陵 园的荒凉情景,“泣”字采用拟人手法,寄托了京都百姓的哀痛。情景交融,使人感慨 万千。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学案二赏诗“入门课”入门第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学案二赏诗“入门课”入门第](https://img.taocdn.com/s3/m/577e980c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94.png)
〖即练即悟〗 2.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词类活用之处,并理解其含义。 (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答案: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雨。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 上见赠》)
答案: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茂盛的。
(3)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即练即悟〗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题目。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迮:狭窄。
读诗应知:
通过学过的课文《示儿》《书愤》等诗歌我们可知,陆游生于北宋 危亡之际,始终主张抗金,但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一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屡遭打击,但矢志不渝。因此他的许多诗 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以及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的愤懑。通过对陆游的“知人论世”,我们便可更好地把握 上面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也利于准确地解答题目。
(二)知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 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 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 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 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 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即练即悟〗 6.下列诗句中存在互文现象,请准确理解诗句含义。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答案:明月升起,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鹊和蝉的鸣叫。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学案一高考题型研究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学案一高考题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b7fa8c5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92.png)
学案一高考题型研究——知道高考怎么考?考情速览真题试做·考前热身一、[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解读下面影响诗歌语意理解的词语①醉落魄:②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③苦:④箫、鼓、笛:⑤祈麦祈蚕:⑥趁元正七:⑦扶掖:⑧商行贾坐:⑨会得为人:〖真题热身〗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
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二、[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解读下面影响诗歌语意理解的词语①沿洄:②由来:③南中:④飒飒:⑤益:〖真题热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16. 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江苏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专题二古诗鉴赏训练二
![江苏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专题二古诗鉴赏训练二](https://img.taocdn.com/s3/m/0c932503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ec.png)
江苏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专题二古诗鉴赏训练二训练二分析概括思想感情练前提醒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
对于这种题型,要从审题、答题两方面努力。
(1)审题,要弄清两个基本问题:①是分析还是概括(说明);②是整体还是局部。
(2)答题:一方面,从微观入手,即理解并体悟“意象”的内涵,联系诗词创作的背景(写作背景、时代背景),揣摩作者的情感内容。
同时,还要注意诗中表明情感倾向的“直接情语”和“间接情语”。
另一方面,从宏观入手,即从梳理作者“起、承、转、合”的思路,从章法或结构的角度,逐句分析,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内容。
要特别关注关键诗句,如首句、尾句,尤其是尾句,诗人一般会“卒章显志”。
因此,从尾句入手,细析层次,细品语言,可以化难为易,事半功倍。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文签:七律+家国情怀寄杜位①杜甫近闻宽法离新州②,相见怀归尚百忧。
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
干戈况复尘随眼,鬓发还应雪满头。
玉垒③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④游。
注①杜位:杜甫族弟。
②新州:属唐代岭南道。
③玉垒:玉垒山,位于成都附近。
④曲江:唐代长安名胜。
杜位京中有宅,近曲江。
鉴赏首联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喜悦,同时又为杜位感到担忧。
颔联中,诗人设身处地地替杜位考虑,“悲君已是十年流”,流放十年该有多少烦忧啊。
颈联“干戈”“雪满头”,国家动乱,个人年华老去,白发苍苍。
写出了满目的战争风尘,杜位的满头鬓发应如雪斑白。
以“干戈”代战争,以“雪”喻白发,想象杜位贬归途中的情形,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对杜位的同情。
尾联视角转到自己身上,诗人在这玉垒山写此信时心绪纷乱,何时才能一同赏游曲江的美丽。
“何时更得曲江游”,只有国家安定之后,民众才能自由行动,寄托了诗人对杜位的祝福、对兄弟聚首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想象。
1.请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以“干戈”代战争,以“雪”喻白发,运用虚写,想象杜位贬归途中的情形,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对杜位的同情。
2021高考江苏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2部分 第2章 第1节 真题真练
![2021高考江苏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2部分 第2章 第1节 真题真练](https://img.taocdn.com/s3/m/989839da67ec102de3bd89b6.png)
第二章古诗词鉴赏内容高考试卷体裁作者题材涉及考点2021江苏卷宋词?八声甘州? 辛弃疾讽喻词构思技巧、思想情感2021 江苏卷唐诗?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写景抒情诗思想内容、艺术技巧2021江苏卷唐诗?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韦应物李商隐山水田园诗思想情感、形象、艺术技巧2021江苏卷宋诗?醉眠? 唐庚山水田园诗思想情感、语言2021江苏卷晚唐词?梦江南? 温庭筠闺怨词思想情感、形象、艺术技巧(1)从体裁上看,所选诗歌以唐诗宋词为主,选用了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体裁。
(2)从题材上看,思想内容丰富,表现田园、怀人、爱国等的诗词都有所涉及。
另外,所考察诗词的主题明确,内容易懂,表达了“浅易〞的要求。
2.考察重点重点考察思想情感把握和形象、艺术技巧分析,偶尔涉及语言的赏析。
3.命题预测(1)体裁上可能继续以唐诗宋词为主。
(2)题型设置将保持稳定。
(3)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可能仍是考察的重点。
第一节真题真练1.(2021·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风流大方,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此处化用杜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解析】此题考察归纳诗歌内容要点和诗歌的构思技巧。
词的上阕共可分为三层意思,分别表达了李广的三个事迹。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为第一层,写的是一代名将李广夜饮归至灞陵亭,被灞陵廷尉奚落、呵止一事。
江苏省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2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1
![江苏省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2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1](https://img.taocdn.com/s3/m/1b486a036c85ec3a87c2c58d.png)
题点训练一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复习方略]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因而是二轮复习的重中之重。
如何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呢?一是强化审题答题规范训练,强化分析概括思想感情的方法训练;二是学会分析概括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
如何审准题、答好题?自主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吴锡畴①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
②濂溪老:即周敦颐,他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
③涑水翁:指司马光,他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幽情”在诗中包含哪两种情感。
答:答案一是伤春之情。
诗人直言“韶光”匆匆,直写“落花”随“风”飘荡,感叹春光流逝。
二是忧国之情。
诗人借感叹“落花”之春,“韶光”已逝,隐喻南宋朝廷风雨飘摇,运势不再,暗中表达忧国之痛。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一要注意抓住诗歌中表达思想感情的关键词;二要注意分析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三要注意揣摩与人物有关的事及人物的言谈举止,借此判断人物的感情。
诗人在诗中感叹“韶光”“匆匆”而去,“落花”在“风”中飘荡,写出了诗人对春光流逝的伤感;再结合注释①的内容,可知诗中还有对朝廷风雨飘摇、国势衰弱的伤痛。
赏析这首诗的开头,诗人直抒胸臆。
他感叹韶光过得太快,内心有一种郁结隐密之情难以倾诉。
这“幽情”究竟是什么?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则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
颔联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的所见所感。
上句写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
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引起诗人无限感慨:燕子现时虽未成家,但终有成窝安家之日,而宋朝大势已去,无法挽回。
人在落花时节如“中酒”一样昏昏沉沉,黯然伤情。
既写出了梅雨季节身体不适的感受,又写出了伤时的精神状态,把生理和心理上的萎靡困顿、哀怨忧愁表现得神形兼似,至妙入微!颈联,是前两联思想情绪的转折和过渡,诗人轻轻荡开其幽情,以草木娱己。
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古诗鉴赏专题
![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古诗鉴赏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740cd087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4e.png)
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古诗鉴赏专题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古诗鉴赏专题1。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近〕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案:(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近〕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答案:〔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析:题中所谓“贯穿全篇〞,即“微风〞在以下三句诗中都有体现。
按照这个思路去揣摩下面三句:推开门又使竹动的不可能是“故人〞,因为作者用了个“疑〞字,应该是微风;枝上露何以滴下,本来没风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题目的提示,当然就可以理解为是微风吹下的,“入幌〞“拂绿琴埃〞主语是什么,不可能是人,难道要让朋友来替自己拂去琴上的尘埃?所以主语也应是微风,作者希望微风掀帘进屋拂去琴上的尘埃。
〔2〕清冷、幽静。
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析:喧闹的环境又如何会有“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如些细腻的感知?景语即情,把环境渲染得如些清冷、幽静,是为了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3〕“为拂绿琴埃〞析:暗用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的典故。
伯牙的琴声只有钟子期能听懂,钟子期是他的知音。
江苏高考语文二轮讲义:第1板块专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含解析
![江苏高考语文二轮讲义:第1板块专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1f9067783c4bb4cf7ecd199.png)
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高考《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鉴赏评价”能力中提出了两点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由此可见,古代诗词鉴赏主要考查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形象、语言、艺术技巧和思想内容。
结合考情和二轮复习时间短的实际情况,有所取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突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全面提升古诗词鉴赏的能力。
了解命题秘诀,备考有方向[能读懂]“读懂”古诗词是课标的基本要求,而“读没读懂”最直接的就是看考生是否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高考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就成了命题者命题时的常规思考,成为考查重点。
“读懂”是基本要求,而“理解和体会”则是对考生能力方面的更高要求,因此,鉴赏古诗词创作的艺术技巧成为命题的一大亮点,也成为考查考生鉴赏能力的关键。
[会鉴赏]问题设计,围绕“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三个方面展开,从大处着眼小处切入,不再拐弯抹角,而是具体鲜明,直截了当。
“写什么”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主要内容等,涉及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山水田园等,另外对意象和意境的考查也是重点。
“怎么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涉及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等多个方面。
“为何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等,如“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叹”等。
设题“点面结合”,以面上设题为主。
两道小题由易到难,有一定梯度。
点上设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局部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理解,或针对个别字词句的分析;面上设题则重在对整首诗歌的内容、情感或艺术手法的鉴赏,主要涉及诗歌中情景关系、动静关系、抑扬关系、虚实关系、思想感情等整体分析的考查。
[精表述]“精表述”就是在读懂诗歌的前提下,在根据题干区分具体题型的基础上,运用各个题型的答题模板整理答案,语言不多,但都能扣到答案要点上。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章专题一 单文精练 第十二篇 鹧鸪天 古诗鉴赏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章专题一 单文精练 第十二篇 鹧鸪天 古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6f684cb3102de2bd960588b9.png)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第十二篇鹧鸪天·古诗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__________苏轼①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苏轼谪居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已经三年。
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这首词的词牌是____________,写作时令为__________。
答案鹧鸪天夏末(或秋初)2.本词的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请结合词句中的词语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达了作者被贬黄州百般寂寞,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凄凉之感。
①“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含有自嘲之意,而“三更雨”则烘托了凄凉的气氛与作者夜不能寐的落寞心境。
②“浮生”表达了作者对贬谪生活无所作为及飘忽人生的感慨。
③“凉”字一语双关,既是天气凉,更是作者内心的凄凉。
④“又”字加重了这层凄苦,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空虚之感。
1.“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描写了林舍周围__________的景象,流露出作者谪居黄州时________的心绪。
答案烦乱衰落落寞烦乱2.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视觉、嗅觉相结合。
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
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②远近结合。
“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强化训练:诗歌鉴赏(2份打包附答案) (1)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强化训练:诗歌鉴赏(2份打包附答案) (1)](https://img.taocdn.com/s3/m/0eba636b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a8.png)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强化训练: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①刘禹锡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
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
自吟白雪诠词赋,指示青云借羽翰②。
借问至公谁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观③。
【注释】①礼部王侍郎主持科举考试,放榜后,广宣和尚作诗祝贺,刘禹锡也以此诗酬和。
②羽翰:翅膀。
③《高僧传》记载,高僧支谦长得黑瘦细长,眼白多而眼睛呈黄色,当时人说他“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一、二句描述科举考试榜单发出后长安一片轰动,大街小巷上人们争相观看的热闹场面。
B.第五句的“白雪”一词运用阳春白雪的典故,赞颂王侍郎文章高雅,能够承担起科场选才的重任。
C.第六句的“青云”比喻高官显爵,整句话的意思是祝愿王侍郎借这次科考的助力在官场青云直上。
D.尾联用佛典写广宣和尚,在称赞王侍郎的同时也赞美了广宣和尚修为高深,体现出作者与两人的友情。
2.“桃李”是诗中常见的意象,本诗颔联中的“桃李”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中的“桃李”,手法和用意均不相同。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霜天晓角蒋捷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枝最佳。
折时高折些。
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人物、环境、故事要素气质鲜明,具有小说的基本特征。
B.这首词具有散文特征,联想和想象丰富生动,行文精巧别致。
C.标题霜天晓角点明了季节特征和时间特征,属于环境描写。
D.这首词与《涉江采芙蓉》相同,塑造人物都用了心理描写。
4.请从闺怨诗的角度,以窗内闺中人为基本要素,对全词作鉴赏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添字浣溪沙·三山①戏作辛弃疾记得瓢泉快活时,长年耽酒更吟诗。
蓦地捉将来断送,老头皮②。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https://img.taocdn.com/s3/m/56fd5c73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79.png)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二轮任务通过一轮复习来看,考生已初步掌握了古代诗歌阅读的相关知识和解题技巧,对考点题型已有基本的应对之策。
但结合一轮备考及阅卷大数据,考生在二轮复习的古代诗歌答题中,要改正下列失误:1.客观题对选项设误方式了解不全面,从而导致解题失误。
2.主观题(1)形象题。
不会按照从形象特点到作者情感的思路分析。
(2)手法题。
对句子的手法理解错误;能够找出手法,但结合诗句分析错误;情感分析不准确,理解错误。
(3)语言题。
答题角度不准确,不能准确结合内容理解作答。
(4)内容和情感题。
缺乏知人论世的意识。
古代诗歌阅读二轮复习能力自评表对于以下做法,自己能做到的请打“√”,尚未做到的请打“×”,打“×”项便是你要在二轮复习环节中,重点攻克的。
自评内容自评结果 自评标准 1.对于古诗词,我会借助四选一的选择题的选项,以及相关的注释去理解“√”4项及4项以下,备考不够充分;“√”5~6项,备考较为充分;“√”7~8项,备考充分;“√”9~10项,备考十分充分2.对于古诗“鉴赏题”,我能从“内容”“手法”和“感情”这三方面去组织答案3.对于意象内涵的分析,我会关注这些意象在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内涵,也会关注修饰意象的动词和形容词,根据诗歌内容具体分析4.对于赏析炼字艺术的题目,我会把该字放入诗句中去理解,阐释其内容,指出其表现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5.对于句子的赏析,我不会脱离全诗去孤立地分析,我会关注这个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并联系全篇去回答问题6.对于赏析语言风格的题目,我会用一两个词准确地点明语言特色,并用诗中有关语句分析这种特色7.对于古诗鉴赏“手法题”,像“最后两句诗是如何表达感情的”一类的题目,我会下意识地从最常见的手法中进行筛选8.对诗句的理解,我知道不仅要理解字面意思,还要结合语境,揣摩其深层含意9.概括诗歌的主旨及哲理,我既能做到知人论世,又能通过抓住关键句子,予以准确把握10.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我会寻找表达情感的词语,同时关注表示情态、语气的虚词,描摹色彩、形态的词,具有独特意义的词,典故用词,等等古代诗歌阅读4步骤第一步:读标题1.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高考语文江苏专用大二轮课件:专题二 古诗鉴赏 训练一
![高考语文江苏专用大二轮课件:专题二 古诗鉴赏 训练一](https://img.taocdn.com/s3/m/29945a745a8102d277a22f3c.png)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文签:宋词+家愁国忧
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①
史达祖 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照野霜凝,入河桂湿, 一一冰壶相映。殊方路永,更分破秋光,尽成悲镜。有客踌 躇,古庭空自吊孤影。 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梦断刀头②,书 开虿尾③,别有相思随定。忧心耿耿。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 斟酌姮娥,九秋宫殿冷。 注 ①开禧元年(1205),史达祖随宋朝派赴金国贺金主生辰的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训练一
梳理概括内容
专题二 古诗鉴
赏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碍,因此,江苏卷一般 会在第一题或第二题设考查考生能否读懂诗歌的题目,即围 绕诗的基本内容梳理与概括的题目。答题的关键在于先抓住 诗中的关键词句,仔细品读,再借助标题、注释等内容,就 可以分解出答案。如根据“客路”“天涯”可以分析出“羁 旅漂泊”等,根据“典衣”“酒债”“寒衣”“单衣”可以 概括出“生活贫穷、处境艰难”等,需要提醒的有两点:一 是诗歌语言“言少意丰”,需要细品细抠;二是它与概括思 想感情题不完全相同,一定要紧扣题干指令回答。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鉴赏 上片开篇便描绘了中秋佳节的美丽景致。一个“劝”, 一个“放”,使得原本静止的景色有了感情和动作,显得生动 有趣。“照野霜凝”取自李白的《静夜思》,此处运用典故, 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接着由描写月色转为抒情,作者看到如 此美景,想到自己在异国他乡独过佳节,再美的月色,在作者 眼中也都成了悲景。最后作者看着月下自己空荡孤寂的影子, 不禁感到悲凉和惆怅。
颈联以景物写人事,寄寓感慨之意。经过“安史之乱”, 曲江昔日的盛况一去难返,呈现出荒凉、寂寞的景象。“小堂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一梳理概括内容练前提醒“读不懂”是古典诗词鉴赏的一大障碍,因此,江苏卷一般会在第一题或第二题设考查考生能否读懂诗歌的题目,即围绕诗的基本内容梳理与概括的题目。
答题的关键在于先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仔细品读,再借助标题、注释等内容,就可以分解出答案。
如根据“客路”“天涯”可以分析出“羁旅漂泊”等,根据“典衣”“酒债”“寒衣”“单衣”可以概括出“生活贫穷、处境艰难”等,需要提醒的有两点:一是诗歌语言“言少意丰”,需要细品细抠;二是它与概括思想感情题不完全相同,一定要紧扣题干指令回答。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文签:五律+兄弟情深送柳秀才往连州[注]看弟马戴离人非逆旅,有弟谪连州。
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
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
何处江关锁,风涛阻客愁。
注连州:位于广东清远。
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
此诗意在表达送别友人的不舍之情以及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首联中的“离人”与题目呼应,点出送别之意,同时点明离别不是因为自己的人生处境艰难,而是要去连州看望被贬谪的弟弟。
开篇为全诗奠定了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
颔联、颈联中,诗人运用虚笔,想象友人此行的路途遥远和行路的艰难。
诗人选取了“楚雨”“湘云”“猿”“雁”“蒹葭”“星月”等江南典型意象,调用了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营造了凄清的氛围,将自己的愁苦之情寓于萧瑟清冷的景物之中,不言情,而情溢于篇。
尾联中的“愁”是诗歌的诗眼,总括全诗。
1.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选取典型景物(意象),选取了“楚雨”“湘云”“猿”“雁”“蒹葭”“星月”等景物(意象)。
②视听结合,“雨”“云”“蒹葭”“星月”是视觉形象,“猿”指猿啼,是听觉形象。
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愁苦之情寓于萧瑟清冷的景物之中。
④想象(虚写)别后情景。
⑤俯仰结合,“云”“雁”为仰,“蒹葭”“寒流”为俯。
(每点1分。
只答手法不结合诗句简析不得分)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要求的赏析范围。
诗歌写景的艺术手法可从意象的选取、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以及景与情的关系等角度回答。
答题时注意既要点明艺术手法,还要能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该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2.联系全诗,概括“客愁”的原因。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弟弟遭贬;②路途遥远;③行路艰难;④惜别友人。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解答此题,要在读懂全诗的基础上,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内容。
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歌描写的意境和营造的氛围上,可以体会出诗中充溢着与友人离别而不舍之愁;“离人非逆旅,有弟谪连州”表现了对弟弟遭贬之愁;“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写行路披星戴月,写出了路途遥远;“何处江关锁,风涛阻客愁”,写尽了行路艰难。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文签:七律+惜春曲江二首(其一)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①,苑边高冢卧麒麟②。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①翡翠:翡翠鸟。
②麒麟:石麒麟墓饰。
鉴赏首联开篇语奇而意远,虽然看似突兀,但通篇主旨是惜春,所以起处正合情合理。
历尽漫长的严冬,好不容易盼到春暖花开,自是十分珍惜。
然而,“一片花飞”已透露了春天开始消逝的消息;“风飘万点”正是残春景象,诗人如何不满腹怨愁!颔联句法新奇绝妙,诗意在每一句的前五字其实已道出,而耐人寻味的亮点,却恰恰在貌似无意的末二字。
前两联三次写到花,而意不重。
第一句写初飞,第二句写乱飞,第三句写飞将尽。
面对这个过程,诗人的愁绪也逐步升级,故借酒以消愁。
颈联以景物写人事,寄寓感慨之意。
经过“安史之乱”,曲江昔日的盛况一去难返,呈现出荒凉、寂寞的景象。
“小堂巢翡翠”言其经过离乱,寂寞无主。
“高冢卧麒麟”突出人生之短暂、死亡之冷酷。
尾联两句,诗人触景伤情,发出无限的感慨。
万物兴废本是自然之理,帝王宫苑也不免变成高冢荒坟,又哪来永久的功名富贵?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浮名所束,还是享受人生的快乐吧!3.请分析前三句(“一片……经眼”)是如何层层渲染“伤多”的。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开头借“一片花飞”暗示春天开始消逝,诗人因此伤感;②接着借“风飘万点”的情景,表达诗人的满腹愁怀;③最后描写春花“欲尽”,诗人只得“且看”,诗人的愁绪无以复加。
(每点2分)解析分析诗人的情感,要注意诗人选取的意象和表达的意境,可以从诗句中的“一片”“万点”“欲尽”着手分析,根据落花数量的变化来层层分析诗人是如何“伤多”的。
4.尾联中的“行乐”在诗中具体指什么?诗人“行乐”的原因有哪些?请具体说明。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酒入唇”(或“喝酒”,1分)。
(2)百花凋零,春光逝去,令人发愁;景象残败,昔盛今衰,令人感伤;浮名无用,羁绊自身,令人难受。
(要点:惜春伤春、忧时伤世、看透浮名)(原因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根据诗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作答。
“行乐”在诗中具体是指“莫厌伤多酒入唇”中的“酒入唇”。
“行乐”的原因:首联写百花凋零之景,春光逝去,令人发愁,这是其一;眼前尽是春景残败的景象,令人伤感,这是其二;“何用浮名绊此身”,浮名无用,羁绊自身,令人难受,这是其三。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文签:宋词+家愁国忧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①史达祖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
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
殊方路永,更分破秋光,尽成悲镜。
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
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梦断刀头②,书开虿尾③,别有相思随定。
忧心耿耿。
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
斟酌姮娥,九秋宫殿冷。
注①开禧元年(1205),史达祖随宋朝派赴金国贺金主生辰的使节北行,六月离开临安,八月中秋到达真定(今河北正定),夜宿馆驿中。
②刀头:刀头有环,古人将其谐音为“还”。
③虿(chài)尾:笔法劲锐。
鉴赏上片开篇便描绘了中秋佳节的美丽景致。
一个“劝”,一个“放”,使得原本静止的景色有了感情和动作,显得生动有趣。
“照野霜凝”取自李白的《静夜思》,此处运用典故,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
接着由描写月色转为抒情,作者看到如此美景,想到自己在异国他乡独过佳节,再美的月色,在作者眼中也都成了悲景。
最后作者看着月下自己空荡孤寂的影子,不禁感到悲凉和惆怅。
下片进一步写作者心中所思,具体写作者愁苦的原因。
首先由孤单的自己想到那些不在身边的朋友,想象他们看着这天边明月,或许也会想起在外的自己,但身在故乡的朋友们却未必能够体会作者在异国他乡的思乡愁意。
“诗思谁领?”运用反问,更加凸显了作者的无奈。
接着借用“刀头”,暗示自己现在还乡只是不能实现的梦想,因此只能将自己的心中所思通过书信传回家乡。
然后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使残缺破败的景象更显凄苦寒凉。
之后又化用杜甫《月》中的诗句,明写月中嫦娥,实写北宋宫殿清冷如月宫,亡国的痛楚、思乡的悲伤,在最后一句再次升华,情感丰富而有感染力。
5.请赏析上片中“西风来劝凉云去……一一冰壶相映”几句写景的艺术手法。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劝”“放开”将西风和夜空人格化,化静为动,写出了中秋夜晚云破月来、天地澄明的景象。
②用“金镜”“霜”“冰壶”比喻空中的圆月和皎洁的月光。
③把月光照耀四野想象为凝霜,由月亮倒映水面,想象月宫中的桂树被河水浸湿,生动有趣。
④以美景写哀情,倍增凄切。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题干要求赏析上片中前五句写景的艺术手法,回答时不能脱离限定词句的范围。
赏析诗词写景的艺术手法时,要抓住词句中写景的关键字词和意象,具体分析其运用的表达手法,“劝”“放开”的主语分别是“西风”“天东”,明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金镜”“霜”“冰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由月光写到“霜”则运用了想象的手法。
此外,还可以从景与情的关系考虑,这两句词描绘了生动美丽的中秋景致,抒发的却是孤独思乡之情,以美景写哀情。
6.概括作者“古庭空自吊孤影”的原因。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中秋佳节,身在“异国”,归日无期;②触景伤情,思念江南的亲朋故旧;③忧心国事,对时局倍感无力。
(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5分)解析回答本题,要抓住题干关键词,联系全词进行分析。
“空自吊孤影”表现了作者孤独惆怅的心境,究其原因:首先,由词的题目及注释可知,“中秋宿真定驿”即中秋之夜作者夜宿真定驿,说明他在佳节期间仍身在异地;再由“梦断刀头”可知,作者认为自己回乡还只是梦想。
其次,佳节美景缺人共赏,“江南朋旧在许”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亲朋好友的怀念。
最后,尾句“九秋宫殿冷”寓意深刻,实写北宋宫殿清冷如月宫,作者心忧国事却无能为力。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文签:宋词+安贫乐道卜算子·芍药打团红洪咨夔芍药打团红,萱草成窝绿。
帘卷疏风燕子归,依旧卢仝[注]屋。
贫放麹生疏,闲到青奴熟。
扫地焚香伴老仙,人胜连环玉。
注卢仝:唐代诗人,相传家境贫困,仅破屋数间。
鉴赏上片开头两句“芍药打团红,萱草成窝绿”描绘了春季的美景,景色让人陶醉。
萱草,也称忘忧草。
后两句由远及近,帘卷微风,燕子归来,多么令人陶醉啊,可是作者仍然住在破屋里,表现了作者对贫困生活不以为意、安贫乐道,为下片抒情蓄势。
下片通过一系列典型细节,以“贫”“闲”道出了作者贫穷而且悠闲的现实,因为无事可做,连粗陋的食物也懒得收拾,乐得逍遥自在,并无一点悲苦之情。
“扫地焚香”体现了作者情趣高雅,“人胜连环玉”,体现了作者十分满足,自得其乐。
7.简要赏析上片的表达效果。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色彩渲染,动静结合;②描写的美景与作者住的茅屋形成对比,突出作者的清贫;③为下文作者叙写生活情形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