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麻醉方法
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
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实验动物麻醉方法麻醉(anesthesia)的基本任务是消除实验过程中所至的疼痛和不适感觉,保障实验动物的安全,使动物在实验中服从操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一、常用的麻醉药(一)常用局部麻醉剂:普鲁卡因,此药毒性小,见效快,常用于局部浸润麻醉,用时配成0.5%~1%;利多卡因,此药见效快,组织穿透性好,常用1%~2%溶液作为大动物神经干阻滞麻醉,也可用0.25%~0.5%溶液作局部浸润麻醉。
(二)常用全身麻醉剂:1.乙醚乙醚吸入法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各种动物都可应用。
其麻醉量和致死量相差大,所以其安全度大。
但由于乙醚局部刺激作用大,可刺激上呼吸道粘液分泌增加;通过神经反射还可扰乱呼吸、血压和心脏的活动,并且容易引起窒息,在麻醉过程中要注意。
但总起来说乙醚麻醉的优点多,如麻醉深度易于掌握,比较安全,而且麻醉后恢复比较快。
其缺点是需要专人负责管理麻醉,在麻醉初期出现强烈的兴奋现象,对呼吸道又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因此,需在麻醉前给予一定量的吗啡和阿托品(基础麻醉),通常在麻醉前20-30分钟,皮下注射盐酸或硫酸吗啡(每公斤体重5~10mg)及阿托品(每公斤体重0.1mg)。
盐酸吗啡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痛阈,还可节省乙醚用量及避免乙醚麻醉过程中的兴奋期。
阿托品可对抗乙醚刺激呼吸道分泌粘液的作用,可避免麻醉过程中发生呼吸道堵塞,或手术后发生吸入性肺炎。
进行手术或使用过程中,需要继续给予吸入乙醚,以维持麻醉状态。
慢性实验预备手术的过程中,仍用麻醉口罩给药,而在一般急性使用,麻醉后可以先进行气管切开术,通过气管套管连接麻醉瓶继续给药。
在继续给药过程中,要时常检查角膜反射和观察瞳孔大小(如发现角膜反射消失,瞳孔突然放大,应立即停止麻醉。
实验动物麻醉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验动物麻醉方法及注意事项麻醉(anesthesia)的基本任务是消除实验过程中所至的疼痛和不适感觉,保障实验动物的安全,使动物在实验中服从操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一、常用的麻醉药(一)常用局部麻醉剂:普鲁卡因,此药毒性小,见效快,常用于局部浸润麻醉,用时配成0.5%~1%;利多卡因,此药见效快,组织穿透性好,常用1%~2%溶液作为大动物神经干阻滞麻醉,也可用0.25%~0.5%溶液作局部浸润麻醉。
(二)常用全身麻醉剂:1.乙醚乙醚吸入法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各种动物都可应用。
其麻醉量和致死量相差大,所以其安全度大。
但由于乙醚局部刺激作用大,可刺激上呼吸道粘液分泌增加;通过神经反射还可扰乱呼吸、血压和心脏的活动,并且容易引起窒息,在麻醉过程中要注意。
但总起来说乙醚麻醉的优点多,如麻醉深度易于掌握,比较安全,而且麻醉后恢复比较快。
其缺点是需要专人负责管理麻醉,在麻醉初期出现强烈的兴奋现象,对呼吸道又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因此,需在麻醉前给予一定量的吗啡和阿托品(基础麻醉),通常在麻醉前20-30分钟,皮下注射盐酸或硫酸吗啡(每公斤体重5~10mg)及阿托品(每公斤体重0.1mg)。
盐酸吗啡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痛阈,还可节省乙醚用量及避免乙醚麻醉过程中的兴奋期。
阿托品可对抗乙醚刺激呼吸道分泌粘液的作用,可避免麻醉过程中发生呼吸道堵塞,或手术后发生吸入性肺炎。
进行手术或使用过程中,需要继续给予吸入乙醚,以维持麻醉状态。
慢性实验预备手术的过程中,仍用麻醉口罩给药,而在一般急性使用,麻醉后可以先进行气管切开术,通过气管套管连接麻醉瓶继续给药。
在继续给药过程中,要时常检查角膜反射和观察瞳孔大小(如发现角膜反射消失,瞳孔突然放大,应立即停止麻醉。
万一呼吸停止,必须立即施行人工呼吸。
待恢复自动呼吸后再进行操作。
2.苯巴比妥钠此药作用持久,应用方便,在普通麻醉用量情况下对于动物呼吸、血压和其它功能无多大影响。
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
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实验动物麻醉方法麻醉(anesthesia)的基本任务是消除实验过程中所至的疼痛和不适感觉,保障实验动物的安全,使动物在实验中服从操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一、常用的麻醉药(一)常用局部麻醉剂:普鲁卡因,此药毒性小,见效快,常用于局部浸润麻醉,用时配成%~1%;利多卡因,此药见效快,组织穿透性好,常用1%~2%溶液作为大动物神经干阻滞麻醉,也可用%~%溶液作局部浸润麻醉。
(二)常用全身麻醉剂:1.乙醚乙醚吸入法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各种动物都可应用。
其麻醉量和致死量相差大,所以其安全度大。
但由于乙醚局部刺激作用大,可刺激上呼吸道粘液分泌增加;通过神经反射还可扰乱呼吸、血压和心脏的活动,并且容易引起窒息,在麻醉过程中要注意。
但总起来说乙醚麻醉的优点多,如麻醉深度易于掌握,比较安全,而且麻醉后恢复比较快。
其缺点是需要专人负责管理麻醉,在麻醉初期出现强烈的兴奋现象,对呼吸道又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因此,需在麻醉前给予一定量的吗啡和阿托品(基础麻醉),通常在麻醉前20-30分钟,皮下注射盐酸或硫酸吗啡(每公斤体重5~10mg)及阿托品(每公斤体重。
盐酸吗啡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痛阈,还可节省乙醚用量及避免乙醚麻醉过程中的兴奋期。
阿托品可对抗乙醚刺激呼吸道分泌粘液的作用,可避免麻醉过程中发生呼吸道堵塞,或手术后发生吸入性肺炎。
进行手术或使用过程中,需要继续给予吸入乙醚,以维持麻醉状态。
慢性实验预备手术的过程中,仍用麻醉口罩给药,而在一般急性使用,麻醉后可以先进行气管切开术,通过气管套管连接麻醉瓶继续给药。
在继续给药过程中,要时常检查角膜反射和观察瞳孔大小(如发现角膜反射消失,瞳孔突然放大,应立即停止麻醉。
万一呼吸停止,必须立即施行人工呼吸。
(精选)动物麻醉剂及麻醉剂量
动物麻醉方法及给药剂量一、动物麻醉的目的1.清醒状态的动物虽然更加接近其生理状态,但是试验过程中的各种强刺激容易引起动物大脑皮质的抑制,使动物机体发生生理机能障碍影响到实验的结果。
甚至引起动物死亡或休克。
2.防止动物伤害实验操作者。
3.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麻醉是动物保护所必需采取的措施。
二、麻醉的类型和方法1.全身麻醉的方法:吸入麻醉:吸入麻醉是将挥发性麻醉剂或气体的麻醉剂经过动物的呼吸道进入体内产生麻醉的效果。
常见的麻醉剂有乙醚、安氟醚、三氟乙烷等,其中乙醚因麻醉深度容易掌握、安全、动物容易恢复等优点,使用最为广泛。
1)大鼠、小鼠、豚鼠的乙醚麻醉:将含有乙醚的棉球/纱布放在大烧杯中,将动物放入,封口。
动物先兴奋后抑制,自行倒下。
当动物角膜反应迟钝,肌肉紧张度降低时,即可取出动物。
如果动物逐渐恢复肌肉紧张(挣扎),可重复麻醉一次,待平静后即可开始试验。
如果试验时间较长,可将动物固定在其口鼻处放置含有乙醚的棉球或纱布,并在实验中注意动物的反应,适时追加乙醚的吸入量,以维持麻醉的深度和实践。
2)猫、兔的乙醚麻醉:将动物放进内装含有乙醚的棉球/纱布的麻醉瓶中,封口。
经过1~2min,从动物后腿依次出现麻痹现象,而后失去运动能力,表明动物进入麻醉状态。
4~6min后可以将动物麻醉,如观察到动物倾斜不能站立、跌倒时,说明动物已经深度麻醉,立即取出动物,这时动物肌肉松弛、四肢紧张度降低,角膜反射迟钝,皮肤痛觉消失,可进行试验。
3)犬的乙醚麻醉:首先将犬用绳子绑定,根据犬的大小选择适合的麻醉口罩,将纱布/棉花放到口罩内,加入乙醚。
一人固定犬的前后肢,另一人用膝盖顶住犬的胸颈处,一手捏住头颈(注意力量,防止窒息),将口罩套在犬嘴上。
开始乙醚用量可大一些,之后逐渐减少。
犬开始兴奋后出现挣扎、呼吸不规则现象,而后呼吸逐渐平稳,肌肉紧张度逐渐消失,角膜反射迟钝,对皮肤刺激无反应,此时可开始试验。
乙醚吸入如果出现呼吸窒息应暂停吸入乙醚,等呼吸恢复后在继续吸入。
动物麻醉剂及麻醉剂量
动物麻醉方法及给药剂量一、动物麻醉的目的1. 清醒状态的动物虽然更加接近其生理状态,但是试验过程中的各种强刺激容易引起动物大脑皮质的抑制,使动物机体发生生理机能障碍影响到实验的结果。
甚至引起动物死亡或休克。
2. 防止动物伤害实验操作者。
3. 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麻醉是动物保护所必需采取的措施。
二、麻醉的类型和方法1. 全身麻醉的方法:吸入麻醉:吸入麻醉是将挥发性麻醉剂或气体的麻醉剂经过动物的呼吸道进入体内产生麻醉的效果。
常见的麻醉剂有乙醚、安氟醚、三氟乙烷等,其中乙醚因麻醉深度容易掌握、安全、动物容易恢复等优点,使用最为广泛。
1)大鼠、小鼠、豚鼠的乙醚麻醉:将含有乙醚的棉球/ 纱布放在大烧杯中,将动物放入,封口。
动物先兴奋后抑制,自行倒下。
当动物角膜反应迟钝,肌肉紧张度降低时,即可取出动物。
如果动物逐渐恢复肌肉紧张(挣扎),可重复麻醉一次,待平静后即可开始试验。
如果试验时间较长,可将动物固定在其口鼻处放置含有乙醚的棉球或纱布,并在实验中注意动物的反应,适时追加乙醚的吸入量,以维持麻醉的深度和实践。
2)猫、兔的乙醚麻醉:将动物放进内装含有乙醚的棉球/ 纱布的麻醉瓶中,封口。
经过1~2min,从动物后腿依次出现麻痹现象,而后失去运动能力,表明动物进入麻醉状态。
4~6min 后可以将动物麻醉,如观察到动物倾斜不能站立、跌倒时,说明动物已经深度麻醉,立即取出动物,这时动物肌肉松弛、四肢紧张度降低,角膜反射迟钝,皮肤痛觉消失,可进行试验。
3)犬的乙醚麻醉:首先将犬用绳子绑定,根据犬的大小选择适合的麻醉口罩,将纱布/ 棉花放到口罩内,加入乙醚。
一人固定犬的前后肢,另一人用膝盖顶住犬的胸颈处,一手捏住头颈(注意力量,防止窒息),将口罩套在犬嘴上。
开始乙醚用量可大一些,之后逐渐减少。
犬开始兴奋后出现挣扎、呼吸不规则现象,而后呼吸逐渐平稳,肌肉紧张度逐渐消失,角膜反射迟钝,对皮肤刺激无反应,此时可开始试验。
等呼吸恢复后在继续吸入。
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
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
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是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动物物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麻醉方法:
1. 全身麻醉:使用全身麻醉药物,如氯化乙酰胺或异氟醚等,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的方式进行麻醉。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型动物或需要长时间麻醉的实验。
2. 局部麻醉:使用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等,通过局部注射或浸润的方式进行麻醉。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型动物或需要局部麻醉的实验。
3. 镇静剂:使用镇静剂,如地西泮或苯巴比妥等,通过口服或注射的方式进行麻醉。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轻度麻醉或对镇静剂敏感的动物。
4. 吸入麻醉气体:使用麻醉气体,如笑气或七氟醚等,通过吸入的方式进行麻醉。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鼠或需要快速麻醉的实验。
需要注意的是,麻醉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实验的需要和动物的安全性来确定,并且应严格按照相关伦理和法规要求进行操作。
另外,麻醉时应监测动物的生理指标,确保其在麻醉状态下保持稳定。
动物实验麻醉报告模板
动物实验麻醉报告模板引言动物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麻醉是动物实验中保证实验动物的无痛苦和安全的关键环节。
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动物实验中使用的麻醉方法和效果,并提供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方法实验动物本次实验使用了40只雌性小鼠(Mus musculus),体重在20克至25克之间。
麻醉方法本次实验采用了三种常见的麻醉方法,分别是:1. 乙醚麻醉:将乙醚溶于柔性纱布片上,放于密闭的麻醉箱中,让小鼠吸入乙醚进行麻醉。
2. 吸入式异氟醚麻醉:将异氟醚注入吸入器中,在特定领域内产生吸入式麻醉。
3. 静脉注射戊巴比妥麻醉:在小鼠的尾静脉注射戊巴比妥至麻醉状态。
结果与讨论乙醚麻醉乙醚麻醉方法对小鼠的麻醉效果较好,迅速进入麻醉状态,并保持相对较长时间的麻醉效果。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乙醚在高浓度下可能引起小鼠呼吸及心率过慢等副作用,因此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乙醚浓度并监测小鼠的生命体征。
吸入式异氟醚麻醉吸入式异氟醚麻醉方法也能够迅速进入麻醉状态,并且对呼吸和心率的影响较小。
而且,异氟醚具有良好的调控性,可以根据实验需要调整麻醉深度。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异氟醚价格较高,且在吸入式麻醉过程中需配备专业的吸入器。
静脉注射戊巴比妥麻醉静脉注射戊巴比妥是一种在动物实验中常用的麻醉方法。
它可以快速、有效地诱导小鼠进入麻醉状态,且对呼吸和心率的影响相对较小。
然而,注意戊巴比妥属于镇痛作用较弱的麻醉药物,若在手术操作中需进一步控制小鼠的疼痛感,需要配合其他麻醉药物使用。
结论根据本次实验结果和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乙醚、异氟醚和戊巴比妥均为常用的麻醉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2. 在选择麻醉方法时,需要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和预期效果来综合考虑。
3.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严密监测小鼠的生命体征,确保麻醉效果良好且安全。
4. 麻醉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应符合伦理规范和实验要求,确保动物实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改进的建议根据本次实验的结果和讨论,可以提出以下改进的建议:1. 在长时间实验中,应考虑使用具有较长麻醉效果的麻醉药物,以减少频繁麻醉的需求。
实验动物麻醉方法
啮齿类实验动物常用麻醉方法
一:吸入式麻醉法
(1)物品准备为:啮齿类动物麻醉盒、小烧杯、棉球、乙醚点滴瓶(2)操作流程:
1.将棉球浸泡乙醚,盛入小烧杯中;
2.小烧杯放入麻醉盒
3.把实验动物放入麻醉盒,麻醉过程需要
4-6分钟,当动物呈跌倒状态说明
麻醉成功。
当动物麻醉变浅时可将盛有乙醚的小棉球放在其口、鼻处补吸麻醉药,补充麻醉。
二:注射麻醉法
(常用麻醉剂为-戊巴比妥钠)
药物适用动物给药途径给药剂量mg/kg 给药量ml/kg 配置浓度2%
维持时间戊巴比妥钠小鼠腹腔45 2.3
2-4H
戊巴比妥钠小鼠静脉25 异戊巴比妥钠鼠类腹腔100 1.0
10%
4-6H
硫喷妥钠小鼠腹腔50 硫喷妥钠小鼠静脉25 氨基甲酸乙酯(乌拉坦)小鼠肌内1350 7.0 20% 2-4H 氯胺酮
小鼠
腹腔
100-200
0.1-0.2
10%
10-20min
腹腔注射给药时一般先给药总剂量的2/3,然后进行观察,如果已经达到所需的麻醉程度,可以不再注射余下的麻醉药。
实验动物麻醉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验动物麻醉方法及注意事项麻醉(anesthesia)的基本任务是消除实验过程中所至的疼痛和不适感觉,保障实验动物的安全,使动物在实验中服从操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一、常用的麻醉药(一)常用局部麻醉剂:普鲁卡因,此药毒性小,见效快,常用于局部浸润麻醉,用时配成0.5%~1%;利多卡因,此药见效快,组织穿透性好,常用1%~2%溶液作为大动物神经干阻滞麻醉,也可用0.25%~0.5%溶液作局部浸润麻醉。
(二)常用全身麻醉剂:1.乙醚乙醚吸入法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各种动物都可应用。
其麻醉量和致死量相差大,所以其安全度大。
但由于乙醚局部刺激作用大,可刺激上呼吸道粘液分泌增加;通过神经反射还可扰乱呼吸、血压和心脏的活动,并且容易引起窒息,在麻醉过程中要注意。
但总起来说乙醚麻醉的优点多,如麻醉深度易于掌握,比较安全,而且麻醉后恢复比较快。
其缺点是需要专人负责管理麻醉,在麻醉初期出现强烈的兴奋现象,对呼吸道又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因此,需在麻醉前给予一定量的吗啡和阿托品(基础麻醉),通常在麻醉前20-30分钟,皮下注射盐酸或硫酸吗啡(每公斤体重5~10mg)及阿托品(每公斤体重0.1mg)。
盐酸吗啡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痛阈,还可节省乙醚用量及避免乙醚麻醉过程中的兴奋期。
阿托品可对抗乙醚刺激呼吸道分泌粘液的作用,可避免麻醉过程中发生呼吸道堵塞,或手术后发生吸入性肺炎。
进行手术或使用过程中,需要继续给予吸入乙醚,以维持麻醉状态。
慢性实验预备手术的过程中,仍用麻醉口罩给药,而在一般急性使用,麻醉后可以先进行气管切开术,通过气管套管连接麻醉瓶继续给药。
在继续给药过程中,要时常检查角膜反射和观察瞳孔大小(如发现角膜反射消失,瞳孔突然放大,应立即停止麻醉。
万一呼吸停止,必须立即施行人工呼吸。
待恢复自动呼吸后再进行操作。
2.苯巴比妥钠此药作用持久,应用方便,在普通麻醉用量情况下对于动物呼吸、血压和其它功能无多大影响。
药理学实验三实验动物的麻醉
实验三实验动物的麻醉一、实验目的:掌握乙醚对吸实验动物的麻醉现象。
二、实验原理:吸入性麻醉药经肺泡动脉入血,而到达脑组织,阻断其突触传递功能,引起全身麻醉。
其作用机制的学说很多,尚未趋统一。
但脂溶性学说,至今仍是各种学说的基础。
有力的依据是化学结构各异的吸入性麻醉药的作用与其脂溶性之间有鲜明的相关性,即脂溶性越高,麻醉作用越强。
现认为吸入性麻醉药溶入细胞膜的脂质层,使脂质分子排列紊乱,膜蛋白质及钠、钾通道发生构象和功能上的改变,抑制神经细胞除极,进而广泛抑制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全身麻醉。
三、实验材料1.器材:棉球,烧杯,天平。
2.试剂:乙醚。
3.动物:小白鼠。
四、实验步骤取体重相近性别相同的小白鼠10只,编号,并分别称重,然后分成两组,每组5只小鼠,对第一组小鼠进行乙醚麻醉,另外一组空白对照,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
五、实验结果记录乙醚对小鼠的麻醉鼠号体重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苏醒时间现象12345678910六、实验注意事项吸入麻醉过程中应随时观察动物变化,麻醉后及时将动物从麻醉容器中取出,以防麻醉过深死亡。
七、思考题:乙醚麻醉注意事项?1、实验前为什么要对动物实施麻醉?实验动物的麻醉,是机能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问题。
特别是一些精细的或可能引起疼痛的手术实验,也为了减少动物的挣扎和保持安静,避免疼痛或动物骚动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使实验便于操作和顺利进行,常对实验动物采取必须的麻醉。
动物麻醉的关键在于正确选择麻醉剂的麻醉方法。
主要根据实验目的、动物的种类、体重和实验时间长短来进行选择。
2、常用的动物麻醉方法与麻醉用药有哪些?动物的麻醉方法分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
①全身麻醉又分为吸入性麻醉和注射性麻醉。
吸入麻醉常用药物有乙醚、氯仿和氟烷类等挥发性麻醉药。
非吸入麻醉法(注射麻醉)常用药物有戊巴比妥钠、硫喷妥钠、乌拉坦、水合氯醛等麻醉药;②常用局部麻醉药物为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和盐酸可卡因溶液。
3、如何给予动物吸入性麻醉药物?①小鼠和大鼠:将动物扣在玻璃罩或烧杯内,然后把含有麻醉药的棉球或纱布放入其中,动物因吸入麻醉药蒸气而被麻醉;②兔、猫、犬:将装有少许棉花的圆锥形麻醉口罩套住动物鼻子,从口罩上的小孔滴入麻醉药。
实验动物麻醉方法
实验动物麻醉方法实验动物麻醉方法一、动物实验中常用的麻醉剂1、挥发性麻醉剂这类麻药包括乙醚、氯仿等。
乙醚吸入麻醉适用于各种动物,其麻醉量和致死量差距大,所发安全度亦大,动物麻醉深度容易掌握,而且麻后苏醒较快。
其缺点是对局部刺激作用大,可引起上呼吸道粘膜液体分泌增多,再通过神经反射可影响呼吸、血压和心跳活动,并且容易引起窒息,故在乙醚吸入麻醚时必需有人照看,以防麻醉过深而出现上情况。
2、非挥发性麻醉剂这类麻醉剂种类较多,包括苯巴比妥钠、戊巴比妥钠、硫喷妥钠等巴比妥类的衍生物,氨基甲酸乙脂和水合氯醛。
这些麻醉剂使用方便,一次给药可维持较长的麻醉时间,麻醉过程较平衡,动物无明显挣扎现象。
但缺点是苏醒较慢。
3、中药麻醉剂动物实验时有时也用到象洋金花和氢溴酸东莨菪碱等中药麻醉剂,但由于其作用不够稳定,而且常需加佐剂麻醉效果才能理想,故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得到普及,因而,多数实验室不选用这类麻醉剂进行麻醉二、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1、全身麻醉(1)吸入法(2)腹腔和静脉给药麻醉法2、局部麻醉(1)猫的局部麻醉一般应用0.5-1.0%盐酸普鲁卡因注射。
粘膜表面麻醉宜用2%盐酸可卡因。
(2)在眼球手术时,可于结膜囊滴入0.02%盐酸可卡因溶液,数秒钟即可出现麻醉。
(3)狗的局部麻醉用0.5-1%盐酸普鲁卡因注射。
眼、鼻、咽喉表面麻醉可用2%盐酸可卡因。
3、麻醉注意事项(1)静脉注射必须缓慢,同时观察肌肉紧张性、角膜反射和对皮肤夹捏的反应,当这些活动明显减弱或消失时,立即停止注射。
配制的药液浓度要适中,不可过高,以兔麻醉过急;但也不能过低,以减少注入溶液的体积。
(2)麻醉时需注意保温。
麻醉期间,动物的体温调节机能往往受到抑制,出现体温下降,可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此时常需采取保温措施。
保温的方法有:实验桌装灯,电褥,台灯照射等。
无论用哪种方法加温都应根据动物的肛门体温而定。
常用实验动物正常体温:猫为38.6℃±1.0℃,兔为38.4℃±1.0℃,大鼠为39.3℃±0.5℃。
小鼠麻醉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在动物实验中,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动物福利,对实验动物进行麻醉是必不可少的。
小鼠作为常见的实验动物,其麻醉方法的选择对于实验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小鼠的麻醉效果,为后续实验提供参考。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健康昆明小鼠50只,体重20-25g,雌雄各半。
2. 麻醉药物:水合氯醛、戊巴比妥钠、异氟烷。
3. 仪器:小鼠麻醉机、体温计、注射器、针头、手术器械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A组(水合氯醛组)、B组(戊巴比妥钠组)、C组(异氟烷组)、D组(水合氯醛+戊巴比妥钠组)、E组(水合氯醛+异氟烷组)。
2. 麻醉方法:- A组:腹腔注射水合氯醛(剂量为0.3ml/100g体重)。
- B组: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剂量为30mg/kg体重)。
- C组:采用异氟烷吸入麻醉,浓度为1.5%。
- D组:腹腔注射水合氯醛(剂量为0.3ml/100g体重)+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剂量为30mg/kg体重)。
- E组:腹腔注射水合氯醛(剂量为0.3ml/100g体重)+吸入异氟烷,浓度为1.5%。
3. 麻醉效果观察:- 观察各组小鼠的麻醉诱导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麻醉恢复时间。
- 观察各组小鼠的生理指标变化,如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
- 观察各组小鼠的手术操作过程中是否出现挣扎、抽搐等反应。
四、实验结果1. 麻醉诱导时间:A组(10.2±1.5分钟)、B组(8.1±1.2分钟)、C组(5.6±1.0分钟)、D组(9.8±1.3分钟)、E组(7.2±1.1分钟)。
结果显示,异氟烷组的麻醉诱导时间最短,水合氯醛组次之,戊巴比妥钠组最长。
2. 麻醉维持时间:A组(60.5±8.2分钟)、B组(52.3±7.8分钟)、C组(45.1±6.7分钟)、D组(57.9±8.4分钟)、E组(49.8±7.5分钟)。
动物麻醉药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讨不同麻醉药物对实验动物的作用效果。
2. 比较不同麻醉药物的安全性及副作用。
3. 了解麻醉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代谢特点。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成年小鼠,体重20-25g,雌雄不限。
2. 麻醉药物:戊巴比妥钠、氯胺酮、苯巴比妥钠。
3. 仪器设备:电子天平、注射器、麻醉机、生理记录仪、手术器械等。
三、实验方法1.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
2. 第1组为对照组,不给予麻醉药物。
3. 第2组给予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剂量为50mg/kg。
4. 第3组给予氯胺酮腹腔注射,剂量为50mg/kg。
5. 第4组给予苯巴比妥钠腹腔注射,剂量为50mg/kg。
6. 分别记录各组动物注射麻醉药物后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
7. 在麻醉状态下,对动物进行手术操作,观察麻醉效果。
8. 记录手术过程中动物的挣扎程度、苏醒时间等。
四、实验结果1. 戊巴比妥钠组:注射后5-10分钟,动物出现嗜睡状态,呼吸减慢,心率降低,血压下降。
手术过程中,动物无明显挣扎,麻醉效果良好。
术后苏醒时间约20分钟。
2. 氯胺酮组:注射后5-10分钟,动物出现嗜睡状态,呼吸减慢,心率降低,血压下降。
手术过程中,动物挣扎程度较戊巴比妥钠组轻,麻醉效果较好。
术后苏醒时间约15分钟。
3. 苯巴比妥钠组:注射后5-10分钟,动物出现嗜睡状态,呼吸减慢,心率降低,血压下降。
手术过程中,动物挣扎程度较氯胺酮组明显,麻醉效果较差。
术后苏醒时间约25分钟。
4. 对照组:注射后5-10分钟,动物无明显变化,手术过程中,动物挣扎剧烈,无法进行手术操作。
五、实验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戊巴比妥钠、氯胺酮、苯巴比妥钠均具有一定的麻醉作用,但戊巴比妥钠和氯胺酮的麻醉效果较好,苯巴比妥钠的麻醉效果较差。
2. 戊巴比妥钠和氯胺酮的麻醉效果较好,可能与它们的药理作用有关。
戊巴比妥钠属于巴比妥类药物,具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可以降低动物的兴奋性,从而起到麻醉作用。
动物实验麻醉方法
动物实验麻醉方法
动物实验对于推动科学研究和医学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啊!而在动物实验中,麻醉方法可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呢!就好像我们人要做手术得先麻醉一样,动物们也需要合适的麻醉来减少它们的痛苦呀。
你知道吗,常用的吸入麻醉就像是给动物罩上了一个神奇的“睡眠罩”!让它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麻醉状态。
这种方法快速生效,而且还比较容易控制麻醉的深度呢。
还有注射麻醉,就像是给动物打了一针“魔法药水”,能让它们迅速安静下来。
就拿戊巴比妥钠来说吧,它可是个厉害的角色呢!通过静脉注射,能让动物很快进入麻醉状态,就好像它们一下子进入了一个宁静的梦乡。
但这可不能随便用哦,得掌握好剂量,不然可就麻烦啦!这不就跟我们人吃药一样嘛,多了少了都不行。
还有啊,氯胺酮也是常用的麻醉剂呢。
它能让动物产生一种奇特的“恍惚感”,仿佛它们置身于一个虚幻的世界。
这多神奇呀!但用它的时候也要小心谨慎,要密切观察动物的反应呢。
动物实验的麻醉方法选择可不能马虎呀!这就好比是给动物建一个舒适的“小窝”,得让它们安心地在里面度过麻醉的时光。
要是选不好,那动物得多遭罪呀!我们可不能这么残忍对不对?我们要尽可能地减少它们的痛苦,让它们也能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和尊重呢。
所以呀,在进行动物实验时,一定要认真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就像我们精心挑选礼物送给重要的人一样。
要考虑到动物的种类、体重、健康状况等等好多因素呢。
只有这样,才能让动物们在实验中既安全又舒适,为我们的科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呀!总之,动物实验麻醉方法真的太重要啦,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呀!。
动物医学麻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了解和掌握动物医学麻醉的基本原理、常用麻醉药物及其作用特点,熟悉动物麻醉前的准备工作、麻醉方法的操作步骤以及麻醉后的观察与护理。
通过本实验,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器材1. 实验动物:家兔2只2. 器材:麻醉机、气管插管、注射器、针头、开口器、喉镜、心电图仪、血压计、温度计、呼吸机、生理盐水、普鲁卡因、氯胺酮、硫酸阿托品、硫酸镁等。
三、实验方法1. 麻醉前准备(1)观察动物的精神状态、呼吸、心跳、体温等生命体征。
(2)对动物进行编号、称重,记录基本信息。
(3)对动物进行禁食禁水,防止麻醉过程中发生呕吐。
(4)准备实验药品和器材。
2. 麻醉方法(1)静脉注射氯胺酮(剂量:5mg/kg),观察动物的反应。
(2)静脉注射硫酸阿托品(剂量:0.01mg/kg),观察动物的反应。
(3)静脉注射硫酸镁(剂量:0.1mg/kg),观察动物的反应。
(4)静脉注射普鲁卡因(剂量:5mg/kg),观察动物的反应。
(5)将动物放入麻醉机,调节氧流量,连接呼吸机,观察动物的生命体征。
3. 麻醉观察与护理(1)观察动物的呼吸、心跳、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确保麻醉深度适宜。
(2)观察动物的反应,如是否有躁动、呕吐、抽搐等,及时调整麻醉深度。
(3)保持动物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4)注意动物体温变化,必要时给予保暖措施。
(5)观察麻醉恢复情况,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麻醉前,动物的精神状态良好,呼吸、心跳、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正常。
2. 静脉注射氯胺酮后,动物表现为兴奋、肌肉松弛,随后进入睡眠状态。
注射硫酸阿托品后,动物出现口干、心率加快等反应。
注射硫酸镁后,动物出现肌肉松弛、呼吸抑制等反应。
注射普鲁卡因后,动物表现为疼痛反应,随后进入睡眠状态。
3. 在麻醉过程中,动物的生命体征稳定,呼吸、心跳、血压、体温等指标在正常范围内。
动物无躁动、呕吐、抽搐等不良反应。
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知识
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知识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麻醉(anesthesia)的基本任务是消除实验过程中所致的疼痛和不适感觉,保障实验动物的安全,使动物在实验中服从操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一、常用的麻醉药(一)常用局部麻醉剂:普鲁卡因,此药毒性小,见效快,常用于局部浸润麻醉,用时配成0.5%~1%;利多卡因,此药见效快,组织穿透性好,常用1%~2%溶液作为大动物神经干阻滞麻醉,也可用0.25%~0.5%溶液作局部浸润麻醉。
(二)常用全身麻醉剂:1.乙醚乙醚吸入法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各种动物都可应用。
其麻醉量和致死量相差大,所以其安全度大。
但由于乙醚局部刺激作用大,可刺激上呼吸道粘液分泌增加;通过神经反射还可扰乱呼吸、血压和心脏的活动,并且容易引起窒息,在麻醉过程中要注意。
但总起来说乙醚麻醉的优点多,如麻醉深度易于掌握,比较安全,而且麻醉后恢复比较快。
其缺点是需要专人负责管理麻醉,在麻醉初期出现强烈的兴奋现象,对呼吸道又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因此,需在麻醉前给予一定量的吗啡和阿托品(基础麻醉),通常在麻醉前20-30分钟,皮下注射盐酸或硫酸吗啡(每公斤体重1~2mg)及阿托品(每公斤体重0.1mg)。
盐酸吗啡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痛阈,还可节省乙醚用量及避免乙醚麻醉过程中的兴奋期。
阿托品可对抗乙醚刺激呼吸道分泌粘液的作用,可避免麻醉过程中发生呼吸道堵塞,或手术后发生吸入性肺炎。
进行手术或使用过程中,需要继续给予吸入乙醚,以维持麻醉状态。
慢性实验预备手术的过程中,仍用麻醉口罩给药,而在一般急性使用,麻醉后可以先进行气管切开术,通过气管套管连接麻醉瓶继续给药。
在继续给药过程中,要时常检查角膜反射和观察瞳孔大小(如发现角膜反射消失,瞳孔突然放大,应立即停止麻醉。
并施行必要的人工呼吸。
待恢复自动呼吸后再进行操作。
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
实验动物麻醉方法麻醉(anesthesia)的基本任务是消除实验过程中所至的疼痛和不适感觉,保障实验动物的安全,使动物在实验中服从操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一、常用的麻醉药(一)常用局部麻醉剂:普鲁卡因,此药毒性小,见效快,常用于局部浸润麻醉,用时配成0。
5%~1%;利多卡因,此药见效快,组织穿透性好,常用1%~2%溶液作为大动物神经干阻滞麻醉,也可用0.25%~0.5%溶液作局部浸润麻醉.(二)常用全身麻醉剂:1. 乙醚乙醚吸入法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各种动物都可应用。
其麻醉量和致死量相差大,所以其安全度大。
但由于乙醚局部刺激作用大,可刺激上呼吸道粘液分泌增加;通过神经反射还可扰乱呼吸、血压和心脏的活动,并且容易引起窒息,在麻醉过程中要注意。
但总起来说乙醚麻醉的优点多,如麻醉深度易于掌握,比较安全,而且麻醉后恢复比较快。
其缺点是需要专人负责管理麻醉,在麻醉初期出现强烈的兴奋现象,对呼吸道又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因此,需在麻醉前给予一定量的吗啡和阿托品(基础麻醉),通常在麻醉前20-30分钟,皮下注射盐酸或硫酸吗啡(每公斤体重5~10mg)及阿托品(每公斤体重0。
1mg).盐酸吗啡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痛阈,还可节省乙醚用量及避免乙醚麻醉过程中的兴奋期。
阿托品可对抗乙醚刺激呼吸道分泌粘液的作用,可避免麻醉过程中发生呼吸道堵塞,或手术后发生吸入性肺炎.进行手术或使用过程中,需要继续给予吸入乙醚,以维持麻醉状态。
慢性实验预备手术的过程中,仍用麻醉口罩给药,而在一般急性使用,麻醉后可以先进行气管切开术,通过气管套管连接麻醉瓶继续给药.在继续给药过程中,要时常检查角膜反射和观察瞳孔大小(如发现角膜反射消失,瞳孔突然放大,应立即停止麻醉。
万一呼吸停止,必须立即施行人工呼吸。
待恢复自动呼吸后再进行操作。
2。
苯巴比妥钠此药作用持久,应用方便,在普通麻醉用量情况下对于动物呼吸、血压和其它功能无多大影响。
通常在实验前半至一小时用药.使用剂量及方法为:狗腹腔注射80~100mg/kg 体重,静脉注射70~120mg/kg体重( 一般每公斤体重给70~80mg即可麻醉,但有的动物要100~120mg才能麻醉,具体用量可根据各个动物的敏感性而定).兔腹腔注射150~200mg/kg 体重.3. 戊巴比妥钠此药麻醉时间不很长,一次给药的有效时间可延续3—5小时,所以十分适合一般使用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啮齿类实验动物常用麻醉方法
一:吸入式麻醉法
(1)物品准备为:啮齿类动物麻醉盒、小烧杯、棉球、乙醚点滴瓶
(2)操作流程:
1.将棉球浸泡乙醚,盛入小烧杯中;
2.小烧杯放入麻醉盒
3.把实验动物放入麻醉盒,麻醉过程需要4-6分钟,当动物呈跌倒状态说明麻醉成功。
当动物麻醉变浅时可将盛有乙醚的小棉球放在其口、鼻处补吸麻醉药,补充麻醉。
二:注射麻醉法
(常用麻醉剂为-戊巴比妥钠)
腹腔注射给药时一般先给药总剂量的2/3,然后进行观察,如果已经达到所需的麻醉程度,可以不再注射余下的麻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