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2015城镇和年农村就业人员对比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35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勇气,攻坚克难,锐意推进改革,坚持不懈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一、经济发展大跨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35年,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的35年,也是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跨越的35年。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
1979-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
我国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亿元。
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之后每两年上升10万亿元,2012年已达到52万亿元。
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
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2008-2012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20%。
1949年以来的公务员薪酬改革渐进
1949年以来的公务员薪酬改革渐进自1949年以来,中国公务人员职级工资制度历经四次改革和一次调整。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公职干部分配上有供给制和工资制两套薪酬制度,中共进城干部实行供给制,留用人员和新参加工作人员实行工资制。
1956等级工资制1956年6月16日,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将全国干部的工资分为30级,全适应同一张工资表,同级别工资相同。
为了反映出各地生活成本差异,全国还被分为11个工资区。
参考国民政府颁布的标准,1946年除“总统”和五院院长等选任官外,文官总共分为37个级别,最高一级的收入仅为最低一级收入的14.5倍。
改革后减少到30个级别,但最高一级和最低一级工资收入之差达到了36.4倍。
第一类干部每个月有20元工资,每高一类工资标准增加3%,20元的工资在当时能购买144斤米或100斤面条。
1956年工资改革后,公职人员工资总额增加过多,农村地区公职人员工资水平比农民收入相对偏高,新参加工作的公职人员工资增长过快,与其他行业人员收入差距不断拉开。
中央曾三次降低领导干部的工资标准,行政人员最高工资标准由1956年的644元降为404.8元,降幅37.1%,最高与最低工资标准的倍数由28缩小到17.6。
尽管有所调整,但1956年建立的职务等级制度官阶差序标准严格,建立起了一套官本位体制。
1985结构工资制等级工资制在确定每个人的工资等级时是以其当时所负的责任、贡献大小和本人的历史情况作为依据。
但数年之后,位高权重的干部陆续进入老年期,中青年干部逐步担负了重要角色,职务变了工资待遇却不变,改革迫在眉睫。
党中央、国务院经过多次讨论批准决定从1985年7月起实行“结构工资制”,改革规定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由四部分组成:职务工资、基础工资、工龄津贴以及奖励工资,突出了岗位因素。
基础工资按工作人员本人生活费确定。
一个职务设几个等级的工资标准,上下职务的工资适当交叉,每人按担任的实际职务及级别领取职务工资,国家主席和总理是办事员工资的10倍。
历年来总人口数对就业率走势
历年来总人口数对就业率走势作者名:王亚玲学号:201310420124摘要:本篇资料反映我国2012年及历年人口方面的基本情况,包括全国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要人口统计数据,就业人口数量统计。
关键词:人口就业人口年份引言:《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的调查范围为城镇地区全部法人单位;《劳动力调查制度》的调查范围为全国16岁及以上人口;《农林牧渔业统计调查制度》的调查范围为全国乡镇以下农村地区;《培训就业统计报表制度》的填报范围为全国就业服务和职业介绍机构;私营企业及个体工商业统计范围为全社会。
1990-2000年的全国经济活动人口、就业人员、城镇和乡村就业人员的总计资料,是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及历年劳动力调查资料推算的;2001年及以后的全国经济活动人口、就业人员、城镇和乡村就业人员的总计资料,是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及历年劳动力调查资料推算的,因此分地区、分类型、分行业的资料相加不等于总计。
1998年及以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平均工资等指标中不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职工及其生活费。
年份总人口(年末) 就业人员(万人) X' y' X'*Y' X'*X'1990 114333 64749 -12198.73913 -11 134186.1304 148809236.4 1991 115823 64750 -10708.73913 -10 107087.3913 114677093.8 1992 117171 64751 -9360.73913 -9 84246.65217 87623437.07 1993 118517 64752 -8014.73913 -8 64117.91304 64236043.33 1994 119850 64753 -6681.73913 -7 46772.17391 44645637.81 1995 121121 64754 -5410.73913 -6 32464.43478 29276097.94 1996 122389 64755 -4142.73913 -5 20713.69565 17162287.5 1997 123626 64756 -2905.73913 -4 11622.95652 8443319.894 1998 124761 64757 -1770.73913 -3 5312.217391 3135517.068 1999 125786 64758 -745.7391304 -2 1491.478261 556126.8507 2000 126743 64759 211.2608696 -1 -211.2608696 44631.15501 2001 127627 64760 1095.26087 0 0 1199596.372 2002 128453 64761 1921.26087 1 1921.26087 3691243.329 2003 129227 64762 2695.26087 2 5390.521739 7264431.155 2004 129988 64763 3456.26087 3 10368.78261 11945739.2 2005 130756 64764 4224.26087 4 16897.04348 17844379.89 2006 131448 64765 4916.26087 5 24581.30435 24169620.94 2007 132129 64766 5597.26087 6 33583.56522 31329329.24 2008 132802 64767 6270.26087 7 43891.82609 39316171.37 2009 133450 64768 6918.26087 8 55346.08696 47862333.46 2010 134091 64769 7559.26087 9 68033.34783 57142424.89 2011 134735 64770 8203.26087 10 82032.6087 67293488.89 2012 135404 64771 8872.26087 11 97594.86957 78717012.94 126531.7391 647602、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假设人人口数量兑就业人口与时间之间存在线性统计关系,为此构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它们的关系进行分析,另人口数量兑美元的汇率的汇率为Y作为模型中的响应量,时间为X作为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回归模型如下Y i = a + bX i + εi其中Y i 表示因变量Y第i次试验下的观测值;a与b均为参数,称为回归系数;X i 为常数,表示因变量X第i次试验下的观测值;εi 为i次试验的随机误差项,满足Gauss-Markov假设,及均值为0,互不相关且方差相等。
中国主要年份全国乡村人口和乡村就业人员情况统计(1978-2018)
其余年份人口数据为在年度人口抽样调查基础上.根据人口普查数据修订数.
2.本表全国乡村就业人员小计1990年及以后的数据为根据劳动力调查.人口普查的推算数.2001年及以后数据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重新修订.因此与相应年份的分地区.分登记注册类型.分行业资料的分项数据之和不一致.
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主要年份全国乡村人口和乡村就业人员情况统计(1978-2018)
单位:万人.%年末)
摘编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9》
年及以后数据根据第六一致.
(1978-2018)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及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城市化
6、城市化与犯罪率的问题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与此同时,城市犯罪率也迅速增长。据统计,改革开放 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增长至3倍左右。而刑事犯罪立 案数增长至10倍左右,刑事案件立案率增长了7.48倍。城 市化率平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意味着刑事犯罪立案数 增加17.7万起。
• 我国人口众多这一国情决定了大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量 是有限的,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势必要面向广大的小城镇分流, 这也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必然进程。但从目前小城镇发展的态势 上看,存在许多问题。如何从合理布局小城镇空间结构,适度调 整行政区划,加快小城镇的人口及经济聚集,加强城乡联系,采 取创新的小城镇规划实施措施等提高小城镇规模,从完善基础设 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入手提高小城镇质量,增强小城镇功能。这是 我国城市化发 2015
71182 73111 74916 77116
52.60% 53.73% 54.77% 56.10%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 80年代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我国城市化是由政府推动 的,利用国家计划拨款的资金,发展工业、建设城镇。这种由政 府发动的城市化被称为“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在重工业优先发 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一方面通过工农业产品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压制了农业的发展,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另一方面 由于重工业对劳动力的排斥作用,城市有限的就业机会只能被城 市新增人口占用,不能有效地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此外,为 了保证工业化的顺利推进,政府通过强有力的制度构筑起各种限 制城乡人口流动的屏障,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是导致我 国城市化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住房紧张
3、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对生态和环境造成了很多破坏, 带来了很多问题。主要问题有:水污染、空气污染、
2015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6-04-28 09:44 来源:统计局网站【字体:大中小】打印一、农民工规模(一)农民工总量增加,增速继续回落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2015年农民工总量为27747万人,比上年增加352万人,增长1.3%。
2011年以来农民工总量增速持续回落。
2012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农民工总量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0.5、1.5、0.5和0.6个百分点。
(二)本地农民工增长较快,占比提高从农民工构成看,本地农民工10863万人,比上年增加289万人,增长2.7%。
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比上年增加63万人,增长0.4%。
本地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39.2%,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三)中部地区农民工数量增长快于其他地区从输出地看,中部地区农民工9609万人,比上年增加163万人,增长1.7%,占农民工总量的34.6%;东部地区农民工10760万人,比上年增加96万人,增长0.9%,占农民工总量的38.8%;西部地区农民工7378万人,比上年增加93万人,增长1.3%,占农民工总量的26.6%。
中部地区农民工增长速度分别比东部、西部地区高0.8和0.4个百分点。
二、农民工基本特征(一)女性农民工比例有所提高在全部农民工中,男性占66.4%,女性占33.6%。
其中,外出农民工中男性占68.8%,女性占31.2%;本地农民工中男性占64.1%,女性占35.9%。
农民工中女性比例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本地农民工在农民工总量中占比提高,而本地农民工女性比例较高所致。
(二)青壮年农民工比重继续下降农民工仍以青壮年为主,但所占比重继续下降,农民工平均年龄不断提高。
从平均年龄看,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8.6岁,比上年提高0.3岁。
从年龄结构看,40岁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55.2%,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17.9%,比上年上升0.8个百分点。
1995-2012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指数
103.8 103.8 101.1 107.2 113.1 111.4 115.2 115.5 112.0 110.5 112.8 112.7 113.6 111.0 113.0 110.0 108.5 109.2
100.4 102.7 104.4 114.2 112.9 110.9 116.2 116.2 112.0 110.9 113.6 112.7 115.0 109.8 113.7 108.9 107.7 108.3
112.5 110.2 109.9 112.6
111.5 106.4 109.2 111.9
118.4 115.0 115.4 121.2
112.3 113.0 109.1 109.9
108.8 107.6 106.7 110.1
109.0 107.3 107.0 109.9
108.0 103.6 106.4 109.2
117.3 111.8 107.6 113.5 111.4 111.8 117.0 115.0 113.0 114.5 115.4 114.4 120.2 116.0 112.7 112.4 113.4 111.2
121.1 109.6 104.7 117.7 108.4 108.4 109.8 111.5 113.0 112.7 114.9 115.1 120.0 117.2 113.8 116.5 119.9 117.3
工资指数(上年=100) 城镇集体 单 位 其 单 他 位
103.7 100.7 101.6 118.4 109.8 107.5 109.0 112.6 112.0 109.1 113.1 113.4 114.8 111.0 114.8 112.9 113.9 114.2
102.6 101.3 103.5 102.3 111.2 109.9 109.9 109.5 109.1 107.7 109.4 112.7 110.6 111.4 110.8 110.7 109.6 109.3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提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构建和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总量迅速增加。
在收入来源多元化、生活质量现代化的同时,使人忧心的是:城乡差别却愈来愈大。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出现一定的发展差距是很正常的,但如果这种差距过大,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整个经济发展速度,并带来政治、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和难点。
一、我国城乡差别状况目前,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指标分别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由图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水平不断变化,呈现“W”型的发展过程,即“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变化趋势。
从动态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率在八十年代初期呈现快速下降之势。
1980年城乡收入比率为2.497(农村为1),1985年就下降到了1.859,但从1985年起,我国城乡收入比率由1985年的1.859扩大到1989年的2.284、1995年的2.715、1999年的2.649,最近两年的2.899和3.111。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指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实物补贴,比如城镇居民很多享受公费医疗,而农村居民却没有这种待遇,城镇的中小学能够获得国家大量财政补贴,而农村学校得到的补贴非常少,农民还要集资办学,城镇居民享受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救济,而农民却没有。
如果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估计城乡收入差距要达到4倍、5倍,甚至6倍。
由表中资料可知,虽然我国城乡差别呈周期发展态势,但总体趋势是不断扩大的。
以2002年为例:(1)城镇人均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倍,城乡居民收入比率大大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水平。
我国城乡人均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不到1.5:1的水平。
(2)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接近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2倍。
改革开放三十年就业形势趋好工资水平提高
改革开放三十年就业形势趋好工资水平提高改革开放30年来,重庆市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就业工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突出表现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结构逐渐优化,职工工资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就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抓住经济发展这条主线,全市的国民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特别是直辖11年来我市GDP保持了平均每年10.7%的增速,经济扩张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同时,针对不同时期就业工作的难点和特点,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积极扩大就业。
全市从业人员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城镇就业压力减缓。
1985-2007年全市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2.1-4.1%之间,城镇就业形势较为平稳。
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我市城乡从业人员达1620.86万人,比1985年增加188.83万人,增长13.2%。
其中,城镇从业人员达663.65万人,比1985年增加394.28万人,增长146.4%,平均每年增长4.2%。
二、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一)城乡结构——城镇从业人员比重不断上升由于我市大农村,大城镇的典型二元经济格局,导致我市乡村从业人员所占比重长期偏大。
1985年,城镇从业人员仅有269.37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8.8%,绝大部分从业人员在乡村就业。
改革开放30年,随着我市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
2007年,城镇从业人员达到663.65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达40.9%,城镇从业人员比 1985年增加1.5倍,比重上升22.1个百分点。
(二)经济结构——非公有制经济就业比重迅速上升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的经济和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的经济制度,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了初步恢复和发展,各种联营、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股份制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从无到有,并得到了较快发展。
1995-2009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指数
110.6 110.7 119.2
113.9 115.5 112.0 114.8 114.1 116.5 111.6
110.0 121.1 110.5 112.6 112.6 114.9
115.8 113.7 116.8 112.6 100.8
103.2 107.8 114.6 110.2 117.6
106.7 111.5 114.4 110.1 118.3
96.8 115.6 119.6 108.7 130.3
103.3 108.1 113.6 108.8 113.0
105.1 111.0 115.8 111.2 117.9
104.8 108.9 116.0 111.3 118.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平均工资 (元) Average Money Wage
指 数 (上年=100) (prec 平均工资指数 Index of A
合计
国 有 城镇集体 其 他 合 计
其中: 单 位 单
在岗职工
615
644
762
803
1148
1213
1329
1414
1459
1546
1747
1853
109.8
109.3 110.5 115.3
109.7
119.9 118.1 126.8
110.8
110.9 109.2 113.6
110.6
111.1 108.0 110.3
109.3
108.5 111.0 116.1
115.9
116.2 113.0 114.4
124.3
中国近现代农村社会阶级历史变迁(1912-1979)
3062.6 3738.7 3346.7 3441.7 2672.1 2780.3 4533 4279.2
3000 2000 1000
2632
2365.6
389
418.7
659 416.5 440.7 485.6 534.2 509.7 554.1
733.1
0
乡镇私营企业投资者人数(万人)
3409.3
622.8 1998.7 419.4 1410.6 203.5
4299.1
772.8 2545.2 520 1754 252.9
5017.3
948.6 2993.7 610.4 2023.5 338.2
年份
私营企业户数(万户) 私营企业就业人数(万人) 私营企业投资者就业人数(万人) 城镇私营企业就业人数(万人) 城镇私营企业投资者就业人数(万人)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我国阶级变化 ——基于乡镇企业阶层、农村个体从业者阶级数据分析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变化,从单一公有制向公有制为主、多种所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我国阶级队伍状况发 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有工人阶级的分化、农民 阶级的分化、干部阶层的分化以及知识分子地位 和构成这四个大的阶级阶层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 [5] 变 。
2005年
430.09 5824.1 1109.9 3458.4 721
2006年
498.08 6586.3 1271.7 3954.3 852.9
2007年
551.31 7253.1 1396.5 4581 980
2008年
657.42 7904 1507.4 5124 1066.7
2009年
1996~2010年中国城市地区的教育回报、劳动力结构和收入差距
中国城市地区收入差距的源头是什么?个体收入的变化是如何导致整 体收入差距的?过去的研究给出了三种主要原因 :地域差距的扩大 (Hauser and Xie, 2005);教育回报的提升(Jansen and Wu, 2012; Zhao and Zhou, 2002 );残差不平等 的增加(Hauser and Xie, 2005 ; Meng, Shen, and Xue, 2013)o然而,并没有研究明确检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在 中国收入差距变化中的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城市劳 动力结构在三大结构性变化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分别是:高等教 育的扩张、国有部门就业的减少、农村到城市人口迁移的激增。本文将检 验这三种结构是否、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导致了近年来中国城市地区收 入差距的扩大。
-现有解释
在中国市场经济时期,收入差距的扩大由大量社会、经济和人口因素推 动。在此,本文将讨论被广泛提到的三大原因:地域差距的扩大、教育回报 的提升及残差不平等的增加。
(地一域)差距的扩大
中国的收入差距长期以来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计划经济时代,不同 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已经产生了很大差距(Kanbur and Zhang, 2005)o市场 经济改革的早期,这种差距稍有减少,却又在20世纪90年代沿海和内陆省 份的不平衡发展中重新扩大(Wan, 2007)o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开 始,一些沿海地区(经济特区)被赋予了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等)以吸 引国内外投资。由于这些政策,一些沿海省份(如广东省)的外商宜接投 资和出口得到了高速增长。这些初始收益和规模经济不久便转换为累积优势 (Demurger et al. , 2002; Golley, 2002),其结果是沿海省份在很长一段时 期维持了更高的经济增长速率,进而导致内陆-沿海分化和个人收入的差异 持续扩大。衡量1988年前中国城市地区收入的最有力指标并不是个体因素 而是所处地域(Xie and Hannum, 1996),地域差异对收入的影响在1988年 到1995年间持续增加(Hauser and Xie, 2005),存在证据表明这样的地域 差异影响至少持续到了 21世纪。2005年1%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有41%
浅谈中国城镇人口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我们知道,决定一国生 活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储蓄、投资量等,但是 决定因素是国家正常情况下所存在的失业量。失业
进入 2001 年之后,由于我国正式加入 WTO,大幅削 减关税,取消出口退税补贴,开放国内市场,而国外 商品在质量、包装、品牌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短时 间内就迅速占领了我国消费品市场,不仅拉低了消 费品价格,还致使我国一批企业在短时间内集中破 产,导致我国失业率大幅上涨,升至 4%以上,在后 来的几年(2008 年经济危机爆发,此数字又有所提 高)我国的失业率始终保持在 5%以内。这个失业率 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来说不算太高,但由于我国有 13 亿人口,所以失业人口数字依然庞大,因此有效地 解决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历届政府工作的重点。
表 1 反映的是我国 1996 年至 2016 年间的失 2001 年的低通货膨胀率,2001 年中国加入 WTO,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
表 1 1996- 2015 年我国城镇失业人口和失业率
化,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也随之变化。表三是我国 1983- 2007 年的事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对比情况。
进入2001年之后由于我国正式加入wto大幅削减关税取消出口退税补贴开放国内市场而国外商品在质量包装品牌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短时间内就迅速占领了我国消费品市场不仅拉低了消费品价格还致使我国一批企业在短时间内集中破产导致我国失业率大幅上涨升至4以上在后来的几年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此数字又有所提高我国的失业率始终保持在5以内
展,但失业问题也在不断地困扰着我们。本文通过 对比近 20 年中国经济发展中通货膨胀状况和城镇 人口失业率,得出我国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在短 期内的变化基本上遵循着菲利普斯曲线结论,并在 此基础上尝试提出解决我国失业问题与通货膨胀 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中国城镇人口失业率;通货膨胀;菲利普 斯曲线
城镇农村就业问题之比较
城镇农村就业问题之比较郭殿张景俭过去一提就业问题,人们就会想到这是城镇的事,特别是大中城市的事。
现在农村就业问题已经凸现,形成了城镇和农村两个就业难点。
笔者试图将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引起对农村就业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做到城乡就业统筹,因地制宜,协调发展。
1.失业对象:城镇失业人员是指失业职工、新成长劳动力中失业人员和下岗人员,当前解决的重点是下岗职工。
农村失业人员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指农业剩余劳动力。
2.失业人员组成:城镇失业人员是由一个符合规定条件,并进行了登记的失业下岗人员组成的群体。
农业剩余劳动力仅是泛指,不是指某些人。
这是因为,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每一家庭拥有劳动力的数量远远大于所承包的有限责任田所需劳动力的数量,在一个家庭劳动力中,不能确认谁为剩余,谁不为剩余。
3.失业形式:城镇和农村失业形式都存在显性和隐性,且有多种类型的失业。
但从总体上说,城镇失业以显性为主,而农村失业以隐性为主。
农民就业不充分,剩余劳动时间占四分之三,俗称“三个月种田,八个月农闲,一个月过年”。
但应看到近年来,农村失业开始显性化。
城镇失业以结构性失业为主要形式,还有选择性失业、磨擦性失业、技术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等;而农村多属季节性失业、非自愿性失业。
4.失业人员数量:城镇失业人员1999年平均每月101万,1999年末下岗职工937万,下岗失业率为10.8%,其中登记失业率为3.1%。
农业剩余劳动力约1.2~1.4亿,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30~50%,其绝对数、相对数都远远大于城镇。
5.造成失业原因:中国目前的就业问题是长期以来经济、社会领域各种矛盾的集中表现。
具体来说,劳动力供大于求是基础,结构调整是主因,并与劳动者观念落后、素质低下有关。
除受资源不足(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制约外,还受市场的影响。
从一定意义上讲,城镇近几年失业增加主要是受到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受市场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