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概论》第一部笔记
哲学概论第一章
哲学概论第一章绪论什么是哲学?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爱智慧”,哲学家被称之为“爱智者”。
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的最终本原、共同本质、基本状态、普遍规律以及人与世界最一般关系等方面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所提炼形成的理论体系。
学科与学说什么是学科?“学科”是科学存在的实体和基本形态。
具体的学科,是指按知识和科学的分类标准划分出来的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领域。
一般说来,一个学科由它的特定对象,针对对象某一方面、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以及人们长期共同积累的相关知识、方法、规范等所构成。
学科的根本观点,在于体现人类认识和知识的公共性。
就是说,学科是人类的公共思想文化平台,是人类的共同财产。
学科的根本特点,在于体现人类知识和知识的公共性。
学科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是人类的公共思想文化平台。
什么是学说?“学说”是学科的现实形态。
是在“学科”这个舞台上的表演。
一般来说,学说是对学科问题的一定解答或反映系统,是在现实中形成的一定相对独立的思想理论体系。
现实的主体多样性(民族性、时代性等)是学说的特点。
因为在现实中,学说总是由现实的人在一定条件下创建的具体理论和方法系统,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形成不同的体系。
二者的关系学科通过学说而存在,只有通过各种学说不断地提出和回答问题,才能使学科得到实现和发展;学说则根植于、隶属于学科而存在,学说接受学科发展的检验而获得生命和归宿。
哲学的学科特征1哲学学科的对象和问题具有高度普遍性。
哲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涉及整个世界万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哲学学科研究的问题,都是带有高度普遍性的问题(不是特殊的细小的问题)2哲学学科的概念和论断具有高度抽象性。
哲学的概念和论断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只有运用具有高度抽象性的概念,才能反映事物的普遍性。
只有运用较大概念做出一般性论断,才能解决哲学中的问题。
3哲学学科的研究和理论具有反思性和批判性。
哲学研究者总是认真反思前人的认识和结论是否正确、全面,总是对其持批判的态度,力求更正确、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哲学课堂笔记(定稿)
哲学课堂笔记(定稿)第一篇:哲学课堂笔记(定稿)2012-2-9读书笔记:《哲学笔记》一、生与死讲述:因死亡不可预测且不知时间所以就会忘记死亡的恐惧,快乐的生活。
但当死亡来临就会完全陷入死亡的恐惧之中。
如果生命还剩下三个月,会是什么心情?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将人类这种心理状态分为五个阶段:否认—愤怒—彷徨—沮丧—接受(非自愿)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时间根源时间(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此在)世界时间(失去自我——存在者)电影:《马格瑞母的神奇玩具店》《遗愿清单》《没有我的日子》高更的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二、理想与现实柏拉图(理想主义)——亚里士多德(现实主义)拉斐尔画《雅典学派》理想与现实矛盾统一关系:理想达到的时候变为现实,理想与现实共同成为下一个理想的动力与契机。
(正——反——合的金字塔关系)电影:《理想丈夫》三、理性与欲望康德:人类究竟是什么?①<纯粹理性批判>(人类能知道什么?)物自体—现象界②《实践理性批判》(人类应该做什么)道德的根据③《判断力批判》(人类可以抱有什么希望)法律之外的伦理思考方式:边沁:最大幸福原则(量化功利主义)穆勒:精英主义(质化功利主义)康德的伦理思考:义务论:(否定“假言命令”:如果想要什么的话就去做)提出定言命令:去做……….,前提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能够得到底层人民接受。
人类有理性——人有自由意志——意志的自律性(从人格尊严中产生)——自身的意志基准与普遍存在的立法原则一致——绝对道德律令四、烦恼与忧愁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身体——我的身体身体图式——不属于我的身体心所在——笛卡尔:心身分离,松果腺另一种:心身不同但有联系身体的意义:我——身体——世界我——肉体——其他人身体是联系我与他人的媒介五、自己与他人埃玛纽埃尔·列维纳斯《总体性与无限》《从存在到存在者》外出对“作比较”与“被关注”感到疲惫,他人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外貌的意义:外貌——每个人都不同——他人与自己之间无法改变的绝对差异他人看自己的目光永远存在于另一个无法绝对控制的世界,他人是完全不受我们控制的存在,也是我们自身最清晰的一个投影,竞争对手是最符合他人这个概念的他人非对称的伦理——与我们自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们的世界总会有他人存在——他人本身就是“伦理”=因为这种伦理本身具有对称性,所以我们对他人拥有责任。
哲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哲学概论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哲学的起源和历史1. 哲学的起源- 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最早的哲学思想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他们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思考方法,奠定了哲学的基础。
2. 哲学的发展- 在古希腊之后,哲学在欧洲和世界各地有了不同的发展。
例如,中国的儒家、道家和墨家等思想体系,印度的佛教和耆那教,都是哲学的重要发展。
3. 哲学的分支- 哲学分为多个分支,包括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等。
每个分支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问题。
第二部分:哲学的基本概念1.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大分支,主要研究存在的本质和原理。
主要问题包括什么是存在、存在的特点和存在的本质等。
2. 认识论- 认识论是哲学的另一大分支,主要研究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
主要问题包括知识的来源、知识的限制和真理的标准等。
3. 伦理学-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哲学分支,主要问题包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正确的和人应该如何行为等。
4. 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问题和社会组织原理的哲学分支,主要问题包括政治权力的性质、政府的正当性和公民的权利等。
第三部分:哲学的思考方法和逻辑学1. 唯理主义和唯物主义- 唯理主义和唯物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立场,分别强调理念和物质的决定作用。
唯理主义强调精神和观念的重要性,而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和客观存在的决定作用。
2. 辩证法- 辩证法是哲学中的一种思考方法,强调事物的矛盾和变化。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对立面推动的,包括了矛盾的概念、辩证思维和辩证方法等。
3. 逻辑学- 逻辑学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思维的规律和推理的方法。
逻辑学包括了命题逻辑、谬误分析、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等内容。
第四部分:哲学的应用和意义1. 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哲学的基本方法和思考方式可以帮助人们理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哲学可以应用在伦理道德、政治决策、社会发展等方面。
2. 哲学的意义- 哲学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有深远的影响,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哲学引论》第1章知识要点
《哲学引论》第一章知识要点第一章哲学总论第一节哲学的概念哲学一词,源自英文“Philosophy”;而“Philosophy” 一词,则又源自希腊文“Philosophia”。
在希腊文中, Philosophia 乃一组合词,其前缀Philia 原意为爱,后缀Sophia则为智。
由是观之,哲学一词之原意,应为爱智,或曰智慧之学。
一、哲学的产生1.哲学的双重特性。
从一个方面看,哲学起始于人类好奇的本性;从另一个方面看,哲学又表现为人类爱智的活动。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在谈到哲学的这一特性时,曾以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人的不同动机为例,生动揭示了哲学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之间所具有的这一本质区别。
2.哲学的历史起源。
哲学的产生乃是宗教和艺术直接作用的结果。
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是催生哲学的母体和温床。
正是在原始的宗教和艺术中,人类通过音乐、绘画、雕塑以及各式各样的庆典和祭祀活动等,集中表达了他们力图解决生命、生存和死亡中的各种问题的强烈意愿,并尝试通过这些方式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并进而揭示隐藏在这些表面环境后面的那些不易觉察的、制约着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的东西。
3.哲学的最终形成。
由于哲学是一种较之宗教和艺术更为理性化和系统化的追寻和探讨存在问题的思想形式和文化形式,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哲学在它的母体中孕育成熟,它之作为一种独立的人类精神文化形式的诞生,就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情。
二、哲学与科学1.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科学从哲学分割权利;哲学与科学分享权利。
这是指,一方面,哲学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不得不把对自然界和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研究权利让渡给科学;另一方面,哲学虽然必须与科学分享权利,但它对这种权利的让渡远不是自觉自愿的。
2.哲学的两难处境:既有人坚持哲学高于科学,也有人坚持哲学从属于科学。
这是指,在大多数情况下,自然科学问题几乎是引起哲学兴趣的唯一对象。
而且只要一有可能,哲学家们总是试图把科学重新纳入哲学的范围。
哲学导论笔记(哲学研究生专用)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审美观第一篇:“美学”一词源于希腊语:aesthetic,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通在《关于诗的哲学沉想录》一书中提出。
他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第十一章:审美意识的在世结构:人与世界的融合按主客关系来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则无审美意识可言,审美意识不属于主客关系,属于人与世界的融合,即天人合一。
一、审美意识:人与世界融合的产物1、审美意识在于“天人合一”与“情景合一”审美意识是人与世界的叫人,人与世界万物交融不同于主客观的统一,它不是两个独立实体间的认识论上的关系,而是从存在论上来说,双方一向是合而为一的关系。
审美意识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心境”、“情境”。
2、“无我”——“有我”——“忘我”中国传统哲学重视天人合一,西方传统哲学重视主客关系。
“无我之境”:无主客之分,没有自我意识,原始天人合一;“有我之境”:有主客之分,有自我意识;“忘我之境”:超越主客关系达到更高级的天人合一审美意识的核心在于“超越”二、审美意识的特点:超越性1、审美意识的直觉性:指审美主体面对客体的一种不假思索,无需推理就能立即把握与领悟的能力;2、审美意识的创造性:3、审美意识的愉悦性;4、审美意识的超功利性5、审美意识的诸种特性都在于超越主客关系和认识三、审美意识给人以自由自由本是超越的、彼岸性的、无法直观的,但在审美中自由却有了经验的,成为可以直观的。
审美是人之自由,人之为人的体现,是人存在的表征。
审美意识超越并高于道德意识,但它并不是不道德,更不是否定道德,只是它不用道德标准来衡量。
第二篇第十二章:审美意识的灵魂:惊异一、传统哲学与惊异的对立1、柏拉图:开哲学与惊异对立之先河惊异就是对无知的意识,或说是求知欲的兴起,柏拉图把世界分为可理解的世界和可感觉的世界,哲学的展开和目的不是惊异于感性世界的感性表象,而是在于可理解的世界中关于对立面的梳理。
哲学概论》第一章
• 柏拉图的哲学之爱(Eros):“柏拉图式的 爱情”
• 从肉体之爱升华到哲学之爱:从追求一个 美的身体出发,为着美本身不断向上攀登: 从一个美体延伸到两个美体,由两个美体 延伸到所有美体。从美的身体走向美的生 活,从美的生活走向美的认识,从所有认 知最终到达那个惟一指向美本身的知识。
• 唐君毅说,“在上述各种学问之外,人必 须有一种学问,去了解此各种学问间可能 有的关系;把各种学问,以种种方式之思 维,加以关联起来,融贯起来,统整起来; 或将期间可能有之冲突矛盾,加以消解。 这种学问,可以说在各种学问之间,亦可 说在各种学问之上,或各种问之下。总之, 这是人不能少的。这种学问,我们即名为 哲学。”
• 在中国,原本无“哲学”一词,“哲”与 “学”两字都有。 “哲”训为“智也”, “学”训为“觉悟也” (“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 “哲”与“学”连名,只限于“哲”或“智” 之学,只有《庄子· 天下篇》所谓道术,魏 晋所谓玄学,宋元明所谓理学、道学、义 理之学与西方Philosophy之名略相当 。
二、哲学的两个基本特征
1、哲学始于惊奇和无知 柏拉图:“惊奇是哲人的感受,哲学始于 惊奇” 。
•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古今来人们开始 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 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要的问题, 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做 出说明。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每 惭愧自己的愚蠢无知;他们探索哲理的目 的是为了摆脱愚蠢。显然他们为求哲而从 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
• • • • • • • •
哲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哲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一.哲学与生活的关系1.哲学的来源:(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与思考。
2.哲学的作用:(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人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3)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二.哲学的含义1.哲学的本义:(1)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问。
(2)爱智慧和追求智慧;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哲学的任务: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1)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体现。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4.哲学和具体科学的联系:(1)具体科学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升华。
(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不能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
(3)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但不是提供具体的方法。
三.其他内容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反对把零散简单的世界观等同于哲学;但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2.方法论: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二者的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原。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哲学课堂笔记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智慧源于:社会实践2.哲学源于: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儿童相对于成人更接近于哲学家)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指导我们的生活4.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5.哲学的真正含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6.在希腊英文中哲学本义就是追求智慧或爱智慧汉语中哲理:智慧7.马克思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灵魂8.世界观:①含义:人们对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观点和根本看法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不一定都对③哲学是关于…的科学错误④哲学与世界观研究的对象都是整个世界⑤世界包括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主观世界(人类思想)⑥哲学是世界观;世界观不一定是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哲学)例:法轮功是不是哲学?答案:是解析:因为法轮功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9.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10.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区别:具体科学是研究某一领域的规律哲学研究的是共同规律②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不研究辩证关系)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②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所谓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是指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如果能,则为可知论;反之,则为不可知论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2)它是一切哲学都无法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哲学的性质和对其他问题的回答3.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4.唯心主义派别:[根本观点错误,代表:黑格尔]①主观唯心主义:人及人的器官行为决定一切②客观唯心主义:鬼神、上帝(超出人以外的事物)、“理”、“绝对精神决定一切”→“心外无物”、“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落”→“拜神求成绩”5.唯物主义派别:[根本观点正确]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A.根本观点正确,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B.但是把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金、木、水、火、土、气)C.是对本原的猜测→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代表:费尔巴哈]A.根本观点正确B.但是把哲学的物质形态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原子)C.“半截子”:对自然界的看法是唯物的;对社会的看法是唯心的D.在方法论上具有机械性,用孤立、静止、片面观点看问题→“刻舟求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个人真的不怎么样”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也是真正的哲学6.哲学的三个对子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后又产生: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7.注意[答题技巧]:①哲学决定...... 错②哲学推动...... 错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动...... 对1.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是文化的灵魂)2.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3.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错4.马克思主义/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5.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因为它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6.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通过对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使唯物辩证看世界成为可能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突出特点:实践→科学性: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来源于实践,又经过实践检验→革命性:改变世界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9.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10.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包括毛泽东思想)①毛泽东思想精髓:实事求是②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社会主义③三个代表研究的主要问题:党建④科学发展观研究的主要问题:怎样发展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2.注意:马克思主义是全人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错(是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1.世界:①主观世界:人们的思想②客观世界:自然界及人类社会2.世界统一于物质性3.物质的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客观性],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可知性]的客观实在(物质不等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区别:①物质是共性,具体形态是个性(个性的外延大于共性)②物质看不到摸不着,但不是不存在,看见的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联系:没有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4.证明世界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等同于客观性)①自然界是客观的,也是物质的,无论人类产生与否,仍旧是客观的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前提: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②人类社会也是客观的构成社会的三大要素: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③人的意识也依赖于物质5.物质的唯一特征: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固有)属性:运动6.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7.运动含义:是指宇宙空间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8.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运动事物质的动力,是指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方法论:坚持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观点(唯心主义)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观点(形而上学)9.静止的含义:①是运动的特殊形态②性质不变③位置不变10.运动和静止关系: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②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方法论:反对绝对静止的观点(形而上学)反对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导致诡辩论和相对主义[夸大运动])“人不能两次都踏进同一条河流”“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一条河流”(否认相对静止)11.规律的含义: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非外部加强的,非现象的,非偶然的,非多变的12.规律是普遍的,也是客观的①客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更不能违抗规律②普遍: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有13.规律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14.规律起作用是有条件的15.人类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可以利用规律起作用的形式、条件为人类造福16.客观存在:客观实在和意识17.人类能够创造有利于人类的联系对18.规律、联系都不能改变错(联系可以改变)19.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错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1.意识的含义:①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③是人脑的机能(意识只配人类使用)④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2.注意:①无论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②无论正确还是错误,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正确就是如实的反映,错误就是歪曲反映③意识决定…错意识推动…错错误的意识具有指导作用对意识是对客观事物正确的反映错意识可以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错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错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对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对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错3.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为、行动的依据4.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②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5.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也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安于现状的思想第六课探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解读:①动物的活动不是实践②改造主观世界或纯粹思想活动不是实践2.实践的特点:①客观物质性:主体:人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②主观能动性:有计划的,有目的性③社会历史性:有现在、过去、未来(不是孤立的)3.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最基本的):生产力社会实践:社会发展科学实验4.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世界没有不可以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6.认识的源泉是唯一的:实践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直接/间接经验7.认识的根本任务:揭示本质规律认识的根本目的:指导实践8.真理是主观的错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对真理是具体的对真理是有条件的对真理是真正的对真理伴随着谬误对真理能推翻谬误对9.真理最基本属性:客观性10.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的哲学范畴1.联系是普遍的,不等于任意两个事物之间一定有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2.一个事物一定与周围事物有联系3.联系是客观的,不存在任何主观联系,不能创造、消灭4.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发展5.部分决定整体有条件6.联系无法改变错自在联系:纯自然界的联系人为联系:有人类参与的联系1.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向上的运动才是发展2.新事物判定的标准:符合人民的利益、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有远大的前途和强大生命力3.有量变一定有质变错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有质变对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对质变是量变的结果对量变与质变有不可逆性错4.新事物开始时比较弱小,旧事物对其极力扼杀,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有一个过程使发展呈现曲折性5.辩证法总特征:联系、发展6.系统特征:有序性、整体性7.联系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8.联系无法改变错9.人们可以建立固有的联系错10.规律无法改变对11.特例:内部结构优化也可以导致质变,如:田忌赛马12.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错(只是前进性)第九课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1.对立无条件,统一有条件,见条件一定是选统一性2.对立是前提,在统一中对立3.转化是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普遍性指导下研究特殊性7.马克思主义不会提供现成的具体的方案8.普寓于特,特表现普,特是普的前提9.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分歧: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全面→片面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0.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11.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12.联系的根本内容:矛盾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辩证法)承认矛盾=承认联系=承认发展13.内因:内部矛盾14.外因:外部矛盾内因是根本原因;外因是必要条件,任何时候都不起决定作用15.认识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即对立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重点论的统一)16.均衡论是错误的(不分主次)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1.发展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2.辩证的否定:①是事物自身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否定,也不是一个事物否定另一个事物②是发展的环节:通过自我否定实现发展,新事物代替旧事物③是联系的环节:保留旧事物的合理因素,而不是肯定一切、否定一切④是肯定与否定,克服与保留的统一,实质是扬弃3.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肯定一切、否定一切4.不唯上:不迷信权威,不等于不尊重权威不唯书:不迷信书籍,不等于不尊重书籍5.辩证法的本质: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6.辩证否定的实质:扬弃(发扬好的、舍弃低俗的)7.创新的作用:①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新生产工具、提高劳动者素质、开辟广阔的劳动对象)②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③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④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和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8.如何实现创新:①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②密切关注发展变化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定新观念,开拓新境界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1.社会意识决定…错社会意识推动…错2.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错3.社会意识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存在对4.错误的社会意识没有指导作用错5.社会存在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6.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不是绝对孤立受社会存在制约,不能独立于社会存在②与社会存在不总同步,或超前,或落后,或同步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7.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8.生产力: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客观)生产工具:工具劳动者:体力、智力、德行劳动对象9.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客观)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所有制)[生产力决定]产品如何分配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10.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客观)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法律制度(主观)[文学艺术、宗教等]11.两大矛盾在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改革解决(不是社会性质的变化,而是自我完善)12.不能把基本矛盾(两大规律)等同于主要矛盾(阶级社会: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3.公民:具有一国国籍的人人民: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①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人民定义不同②现阶段我国对人民的定义:全体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全体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14.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党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群众观点包括:①相信人民能够自己解放自己②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15.群众路线包括: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6.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17.劳动人民不等于人民人民的主体是劳动人民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1.价值:一个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一个事物具有满足主体的属性和功能2.价值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高度)概括性3.价值观: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不具有真理性质4.我国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不排斥个人利益5.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6.人生价值:①社会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两者不能比较)②自我价值:索取,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一个人对社会做出贡献,特别得到社会的认可就实现了人生价值7.怎样实现人生价值:①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物质条件②需要一定的主观条件: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坚定信念,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引。
哲学导论课堂笔记-()
哲学人类精神的精华一、何谓哲学1.辞源哲学一词最早出自希腊文“philosophia”, 即“爱智慧”。
19世纪70年代, 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借用古汉语译作“哲学”。
中国上古时代的历史文献《尚书·皋陶谟》记载大禹说过的话: “知人则哲, 能官人, 安民则惠, 黎民怀之。
”后人解释: “哲, 智也。
无所不知, 故能官人、惠爱也。
爱则民归之。
”“知”字从“矢”, 像射箭那样又快又准地了解和判断出一个事物、一个现象, 就是“知”。
有智慧的人就是比一般的人知道得快, 知道得准, 知道得多的人。
在汉语里, “哲”(通“喆”)字表示“智慧”、“聪明”、“贤达”, 等。
“哲”之为“学”, 就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2.通常的定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科学家谈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 那么, 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可是, 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 此外, 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思想。
——爱因斯坦4.文学家谈哲学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
——德国诗人诺瓦利斯(1772—1801)5.哲学家谈哲学德国哲学家谢林曾给他自己的精神哲学命名为一篇《精神还乡记》, 一篇《精神漂泊归记》。
哲学活动的本质, 原就是精神还乡。
或者换言之, 凡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 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 皆可称之为哲学。
于是, 科学、艺术创造活动都可以看成是一种哲学活动。
6.哲学的简要定义哲学是以批判思考探究和反省有关生活、知识以及价值等根本问题的学科, 目的在于使我们自己更有智慧、更能自我反省, 成为更好的人, 过更好的生活。
哲学是非功利的。
西方谚语: 哲学不能烘面包。
但哲学能使面包的滋味更香甜。
哲学不能当饭吃, 但它给让你明白吃饭是为了什么, 让你明白活着的意义。
哲学笔记书籍知识点
哲学笔记书籍知识点一、辩证法相关。
1. 辩证法的要素。
- 列宁提出辩证法的要素十六条。
这十六条要素涵盖了辩证法的各个方面,如事物的联系、发展、矛盾等。
例如,第一条“观察的客观性(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强调了认识事物要从客观实际出发,避免片面地看待问题,不能只抓住个别实例而忽视整体的本质联系。
- 关于矛盾的思想在要素中也有体现。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辩证法要素中阐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等关系。
如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是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重要观点。
2. 对立统一规律。
- 列宁强调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他指出,事物内部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对立的阶级,但他们又相互依存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中。
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事物的发展不是由外部力量简单推动的,而是其内部矛盾双方斗争和统一的结果。
在认识事物时,只有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才能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3. 辩证法的认识论意义。
- 辩证法与认识论是统一的。
列宁认为,认识过程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例如,人们对自然科学现象的认识,从最初的简单观察(感性认识),到形成理论(理性认识),再到通过实验等实践活动来验证和发展理论。
- 辩证法的范畴如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等,在认识论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科学研究中,不能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深入探究其内在本质。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则提醒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考虑到因果的相互转化和复杂的因果链条。
二、哲学的党性原则。
1. 哲学的党性。
- 列宁指出哲学具有党性,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第一章(学生笔记版)
v 描述功能
v 对人与世界及其关系是什么、怎么样等问 题的回答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v 科C学o的py描rig述ht功20能0与4-2哲0学11的As描po述s功e P能ty Ltd.
v 各门具体科学是对世界特定领域的事物的 本质、规律的认识。
v 哲学与各门具Ev体al科ua学tio是n 一on般ly.与特殊的关系。 ted wit哲h A学sp对o世se界.S的lid描es述fo以r .科NE学T为3.中5 介Cl,ien通t P过ro总file 5.2
结C、op概yr括igh一t 2定0的04时-2代01成1 A果s来po回se答P这ty些Lt问d.题。 哲学是对关于包括人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共 同本质的认识。哲学的世界图景是随着科 学的世界图景而发展的。
v 真正存在的是什么? v 我们知道些什么?我们能知道些什么? v 我能否决定我要做什么? v 历史的发展完E全va是lu被ati决on定o的nly吗. ?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v 哲C学o的py研rig究ht对20象04-2011 Aspose P么的回答,比描述 ted wi所 此 的 而thC涉这描不Aos及般述是ppyo的的。那rsige问解(样h.St题 释 例 ?2lEi0d更 , : 人v0ea深 而 世 为4slu-f2, 且 界 什ao0tri不 是 的 么1o.1Nn仅 对 本 能EAoTs是 为 质 够npl3yo对 什 为 认..s5整么什识eCP个如么并litey世此是改nLt界这这造tPdr.如般样世ofile 5.2
哲学概论笔记
哲学概论笔记(中英文版)English:Philosophy is the study of fundamental questions about existence, knowledge, values, reason, mind, and language.It is a discipline that has been shaped by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 with various traditions and schools of thought.Som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hilosophers in history include Plato, Aristotle, Descartes, Locke, Kant, and Nietzsche.中文:哲学是对存在、知识、价值、理性、意识和语言等基本问题的研究。
这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学科,有着各种传统和学派。
历史上一些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洛克、康德和尼采。
English:One of the central tasks of philosophy is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reality.Philosophers have explored various theories of reality, such as materialism, idealism, and dualism.Materialism holds that everything is ultimately made of matter, while idealism suggests that reality is fundamentally mental in nature.Dualism posits that there are two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kinds of substances in the world: physical and non-physical.中文:哲学的一个核心任务是理解现实的本质。
哲学概论与知识点梳理
专题一哲学概论与知识点梳理1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2与世界观:区别(含义、特点)、联系(研究对象相同、世界观是哲学形成的前提)3世界观与方法论:决定与体现、互不脱离区别:研究对象、研究任务4与具体科学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5基本问题:思维(意识)与存在(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物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6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哲基本观点唯物基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进步性基本主义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局限性学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唯心基本观点主义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7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来源基本特征(第一次)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第一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马克思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主义哲学体系辩证唯物主义:辨证唯物论、唯物辨证法、辩证唯物认识论构成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毛泽东思想:精髓(实事求是)、活的灵魂最新成果中国化的重邓小平理论:主题、哲学思想(改革、科技)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三个代表”主题社会主义重要思想本质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主题、是的集中体现专题二唯物论(世界本质、什么存在)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固有属性:运动物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自然界的本质、人类社会本质都是物质的质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运动中都遵循固有的规律规律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是物质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本是人脑的机能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质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意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活动有目的性、计划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四个特点)识意识活动有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意识的作用对改造客观世界正确意识会(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有指导作用错误意识会改造世界对人体生理活动高昂的精神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萎靡的精神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与意识辨证关系意识有能动作用:两重性方法论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客观规律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是什么是两个原理的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什么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方法论)怎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做到把与结合起来,把同结合起来,反对、专题三认识论(怎样了解存在)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客观物质性:构成要素(主体、对象、手段)、活动过程及结果特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改造自然、社会过程中实点社会历史性: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践(第一个特点是坚持了唯物论,第二、三个特点是坚持了辩证法)类型: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作用:对认识有决定作用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积极参加实践具有反复性:原因(认识主体、客体)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特点具有无限性:原因、体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具有上升性: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认识含义: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最基本的属性):真理只能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有条件的(空间):有自己的适用范围(某一领域、层面)是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认识的来源: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新问题、新要求)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决定实践的发展促进认识发展(新工具、提高认识能力)实践与认识原因认识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辨证关系如何检验:把认识与结果加以对照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改造世界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真理或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专题四辩证法(思想方法、怎样存在)总特征(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概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论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具体主张的分歧、根本分歧(是否承认、)*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哲学概论知识点笔记总结
哲学概论知识点笔记总结一、哲学的定义和特点1. 哲学的定义- 哲学起源于希腊语中的“哲学”(Philo-sophia),意为“爱智慧”、“追求智慧”,因而它是关于世界和人类生活的基本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探讨。
-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哲学是研究存在的普遍性原理和原因的科学”。
2. 哲学的特点- 在形式上,哲学的表现形式是系统性的思考,是通过逻辑推演和论证来探索真理。
- 在内容上,哲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宇宙、生命、道德、认识、价值等方面的基本问题,致力于对这些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解释。
二、哲学史1. 古希腊哲学- 古希腊哲学分为前苏格拉底时期、苏格拉底时代和后苏格拉底时期。
前苏格拉底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泰利斯、安纳克萨吕斯和赫拉克利特等,他们主要关注宇宙的根源和本质;苏格拉底时代以及之后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主要关注人的思想和价值观。
2. 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哲学以基督教神学为基础,形成了以信仰和理性相统一的“神学之学”,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阿奎那和托马斯·阿奎那等。
3. 文艺复兴哲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们致力于通过人文主义和经验主义方法重新审视宇宙和人类的地位,代表人物有伽利略、培根和笛卡尔等。
4. 近代哲学- 近代哲学以启蒙运动为主要标志,强调理性、自由和平等,代表人物有洛克、康德、黑格尔等。
5. 现代哲学-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哲学运动主要包括实证主义、存在主义和新康德主义等,代表人物有尼采、胡塞尔和康德尔等。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1. 宇宙的本质和起源- 哲学试图探求宇宙存在的根源和本质,包括宇宙的结构、宇宙的起源、宇宙的发展等问题。
2. 人的本质和存在- 哲学思考人的本质与存在,包括对人类的理性、情感、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本质和特点的解释。
3. 知识的起源和限度- 哲学思考认识的本源与局限,这包括知识的起源、真理的标准和知识的局限性。
4. 价值与伦理- 哲学反省价值与伦理的问题,探讨道德规范的本源、价值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取向等问题。
哲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的产生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作用(1)从本义上看: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从功能上看:哲学作为世界观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待世界,即如何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如何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因此说,哲学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的艺术。
3、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只有真正的哲学才得以完成这一任务。
)4、哲学的含义(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5、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
③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
6、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①区别:第一,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二,世界观主要说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方法论则是从我们应该怎么办的角度思考问题。
②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7、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①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
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阅读: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哲学概论第1讲 什么是哲学
• 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唐子西文录》
(三)在神学和科学之间
• 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 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 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象 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 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
•
远古的开始,是谁使他流传导引? 天地未成形之前,怎么能成形? 幽与明是如此的混沌一片,有谁能为他分辨极限? 这种氤氲浮动而又充盈的现象,又如何能认识其为 天为地? 明的明,暗的暗,究竟它是为何而然? 世言阴阳与天地参合而生宇宙,究竟哪个是本体? 哪个是作用? 天的体制世传为九重,又有谁人去环绕着度量过? 这是何等大的工程呵!又是谁开始造作? ——屈原《天问》
——罗素《西方哲学史》
(四)哲学诸界说
• 知识总汇说
在人类的知识和经验尚未丰富到可以分化出各门科学的时候,哲 学被看作是人类知识的总汇,认为智慧在于知识和经验。
• 形而上学说
认为人类的最高智慧,在于把握一切可感觉事物背后的终极原因 、本质和原则,哲学就是关于“是之为是”(being as being)的学 问。
——黑格尔
• 在深入到大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深层后,对其内涵的评价标准是: • 第一,他的哲学思想是超越时代的„„大哲学家并不是用他的思想 来领会他所处的时代,而是借助这时代使他的思想接触到永恒。 • 第二,„„真正的思想家在他的根源上是有独创性的,即他传达给 世界以史无前例的思想。他的独创性显示在他的著作中和在他的创 造性的成果里,这是不可重复的。 • 第三,大哲学家拥有并非一成不变的内在独立性。这独立性不是刚 愎和执拗,不含有狂热的教条,而是不依赖时间的不断动荡而赢得 绝对的宁静。这种哲学家的独立性是永不故步自封的。
哲学笔记01-3
第一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第二节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第三节哲学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规律哲学与哲学史是密不可分的。
了解哲学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规律,对于学习和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十分重要的。
一、中国哲学的历史演进中华名族是富有哲学智慧的民族。
中国哲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有的概念体系与表达方式,形成了集中体现中华文明的中国哲学精神。
掌握中国哲学的历史,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哲学发展规律的理解,特别重要的是会深化对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中国哲学大致萌芽于夏商周三代,成形于春秋战国时期。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并经历了中国化的过称后,佛教哲学也成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传统哲学的历史、大体可以区分为先秦哲学、汉代经学。
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主要阶段。
以孔孟哲学为主要标志的儒家哲学,以老庄哲学为主要标志的道家哲学,中国化了的佛教哲学,即儒、道、释三大派哲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哲学传统,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闻名产生了巨大的、深远的影响。
先秦子学,亦称诸子百家之学。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把先秦、汉初思潮流派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以后刘歆《七略》和班固《汉书·艺文志》分诸子之学为十家,司马谈所说的六家之外,又加上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
诸子百家依据各自不同的社会地位、思想倾向、在天道观、人性论、政治伦理思想诸方面构成了各自的学说体系,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
汉代是中国的经学传统确立的时代。
春秋末期,孔子删述六经以教弟子,开启了经学传统的先河。
汉代“摆出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孔子和儒家经典在政治和学术上的主导地位。
经学通过解说传统经典的方式服务于现代政治,在哲学上讨论的主要是政治学、宇宙论、天人之际等问题。
魏晋玄学的特点,是以道家思想为骨干,结合儒道、会通孔老。
汉末经学逐渐走入繁琐考证的歧途,于是道家思想再度兴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关联于历史之哲学意义观
(一)黑格尔:“。。。所谓绝对精神非他,即绝对精神之表现所成之全幅历史中之真理之自觉而已。”“。。。哲学即哲学史。”(历史是哲学本身的展开。)
开悟之知:高于一般理性之上,自觉之知。
知识来源的问题:目的不在解决此问题,而在批判内省以知“人尚有超于知识以上之知与内心修养生活行为上之事在”。
柯瓦卡:唯物论者。感觉为知识之来源。
尼耶派:感觉之知与推理之知为知识来源。
瑜伽派:感觉之知、推理之知和可征信之言说。
能知之心与知识的关系,以及能知之心是否被感知:知识为自我一属性-能知、所知和知识合一。
第二节:名理论与逻辑、辩证法、知识论及因明之名辞
名理:名与理、言与意间之问题。
辩证法:“。。。语言对抗语言,语言限制语言,及以一种思想推理或推论,对抗限制另一种思想推理或推论,以求升进,而达于更高之综合之法。”
(名理即是如何用语言表达真理。)
因明之目标,在自悟与悟他。
因:意生因,言生因。“由意之所及而自悟,由言之所及而悟他。”
中国之辩证法始于《易》,“由人之仰视俯察天地万物之变化历程之产物,以成为人之独居深念时之一思想方式”,“重在观一切相对而互为正反之事物之循环无端,以见正反阴阳之相生”。
第四章 哲学之内容
二、名理论乙知识论
第一节:西方知识论之主要问题之演变
起源:人自问何以能认识外物?
亚里士多德:一切真知识所对理念,成为上帝心中的普遍形式。(上帝那儿有一个普遍形式,人类的知识是向这个目标无限靠近)
(三)以文学语言为理想地哲学预言者
第七节:关联于超语言界之哲学意义观
(一)关联于西方传统宗教:用以解释真理。
(二)“以哲学之真理依于超语言之直觉者”:“一般语言只能表达理智之概念,不能表达真正之直觉所得。”
(三)哲学最重要归于缄默:不当以语言说其所不能说,在能说其所能说时,亦不能说其所以能说。
(四)哲学当由语言界归于行为界。
唯识宗:化除一般有能知所知的分别的认识为无分别智慧。(超越知识之后的所得)
佛教:当下有依他而起的特殊事,为实有,而共相是普遍的。
第三节:中国哲学中之知识论问题
中国哲学精神,重知连于行,重行过于重知。(知-行-德)
庄子、老子:轻知识,超知识。重无名与忘言。
宋明理学:以闻见之知为德行之知(为知识范围的上限)所用。
(二)克罗齐狄尔泰等:“其所谓哲学即历史,乃谓哲学为陈述人类精神之发展中之普遍原理,是即一方照明以前历史之意义,再一方则展开出以后历史之方向。”(哲学关照历史)
(三)马克思:“。。。哲学非历史中之真理之最收获者,哲学亦并不能超然于人类历史社会发展之必然趋向,一定命运,或各种为人之生存条件之社会诸势力因素相随转者。”(哲学伴随历史)
现量:直接经验。比量:推理。
第三节:西方之逻辑一名之涵义与内容之演变
“Logos之一字之义,由出口之辞,在心之意,而成指物之理。”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逻辑学始祖)
培根:《新工具》(归纳法)
穆勒:《逻辑系统》。(演绎法)
罗素、淮海特:《数学原理》。(数理逻辑、符号逻辑)
逻辑学专门研究“知名,用名,以名代名,所宜当有之一种名理之学也。”
杜威:注重一切思想的实际意义,传统逻辑是认识历程中产生的。
逻辑哲学:逻辑本身之外一切对逻辑之讨论与言说。
第四节:略述印度之因明之特质及中国之逻辑思想
五支比量、三支比量,类似于三段乱。
印度之因明重在成立一结论。
“西方之逻辑,重在次第推演,以成重重无尽之推演历程。印度之因明,则重在成立一颠扑不破之结论。”
理解角度:
(一)天道指上帝之道
(二)天道指一般感觉所对的自然宇宙之道。
(三)天道指万物之终极原理,并在之前存在。
(四)天道指全体普遍之道。
西方哲学中各名词意义:
(一)形而上学:一般知识之预设着,最后根本原理或者第一原理。(各个阶段认识不同,但大致是在万物万理之后的最后推动者)
(二)存有论、本体论:类似于形上学,但没有超感觉而不可接触之意。
(此分类为作者一家之言,分类最重要是标准和目的,应因需而定)
第四节:论以知为主之学问
历史:始于以语言文字记载我们对于具体事物具体生活之变化发展的经验。
文学:始于以语言文字抒发表现我们在接触具体事物之具体生活中所生起之想象、感情、志愿等。简言之,即感情。
科学:始于以语言文字陈述表达人生活中所接触之不同具体事物之共同普遍的抽象性相与关系。一切纯粹科学,在根本上只是研究什么是什么,而并不直接告诉人当如何修养自己,完成其人格。从此说,纯粹科学与我们上述之为人之学,好似属于学问世界之两极。
“因为亚里士多德,才确定纯粹的理论理性之高于实用实践理性,亦确定上帝为之为一纯静观思想,同时成立一系统的伦理学政治学。”“由此而正式把人之行为的世界,隶属于知识之世界之下。”
“希腊罗马后期之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新柏拉图派之众多的哲学家。。。都是着重生活的。”
“。。。整个中古文化方面说,哲学之地位是附属于宗教。。。则或将哲学安排于一附从于神学的地位,而或只能为神学上信仰作注脚。。。”
“即其以语言破语言,使人由语言界至超语言界之论中,亦有一种哲学。”
“则此哲学可使人直过渡至某一种生活,而超出此哲学之自身。然无此哲学,人亦不能超此哲学之自身,故哲学任然是重要的,不可少的。”
第三节:西方之希腊,中古及近代文化中之哲学之性质与地位
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比较:
(一)“更重为知识而求知识,而不重将知识与人之行为生活相连的。”
“唯因中国思想家,太重知与行之相连,学问之贯通,于是使纯知的兴趣未能充量发展,各种不同学问之界域不显,致中国过去历史中,未开出如西方之分门别类之科学世界。此可说是中国文化之短。”(中国哲学追求化一)
“印度之哲学恒与其宗教性生活相连。此与中国之哲学,恒与道德艺术相连着不同。”
“传统印度之哲学,几无不归于求人生之解脱与超度。”
第二节:如何了解哲学之意义
哲学之意在变化,亦难将东西方之意义一一对应。如何从人类学问世界中去看出哲学一学问之存在与其在学问世界中的地位,是本章任务。
第三节:论广义之学问及以行为主之学问
学问大分两类:一是主要关联于我们之行为的;二是主要关联于言语文字之意义之知的。
第一大类可分三小类:一,实用的生活技能及生活习惯之养成之学;二,艺术及身体之游戏一类之学;三,道德的实践之学。
第六节:关联于文学之哲学意义观
(一)视哲学为文学者:“。。。哲学著作之外表,似只表达哲学家之理性的思想者,其内容之所涵,亦可充满情志与想象,而可视如一类之文学。”“。。。概念的诗歌者”
(二)于文学中认识哲学者:“吾人由文学中体悟其所述具体事物之情状,所启示表达之宇宙人生真理,与由科学中,分析其中所潜藏之基本设定及理论构造,正同本于一种反省的思维,而可同为哲学之一大宗。”
“而现代之符号逻辑,则为能力求将每一逻辑概念与其定义及推演原则,及推演出之逻辑命题,全幅以符号及符号之变换,加以充分的形式化之表达者。”
逻辑可大致分为:一般逻辑与辩证逻辑。
康德:超越的辨证论——两边看似成立,实则均不成立。
黑格尔:一切正反思想复归与绝对真理。
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为社会发展、自然发展中外在客观的法则,与人亦是如此。
伊壁鸠鲁派:知识的本源在人的感觉经验。
斯多葛派:知识的本源在人与自然宇宙的共同理性。
新柏拉图派:人类一般知识不足以安身立命Βιβλιοθήκη 必须借助神学的冥想直觉才能达到最高真。
中古经院哲学家:问人是否能如上帝之认识普遍真理。
近代哲学:知识论研究转为扩大知识范围,建立知识的确定性。人类如何利用自己的哪种能力,根据何种事物,而使人类的知识发展传承成为可能?
第六节:哲学问题举例
(是什么,共性,异性)
第二章:东西哲学中的之哲学之意义
第一节:导言——重申上章结论
第二节:中国传统之哲人之学之兼贯通语言界与超语言界及知与行之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家重视言与行的结合。
“此乃谓言者与行者,分工而又须合作。”
“…几无一思想家,不重语言界以外之行为或生活,过于语言文字本身;亦几无一思想家,不以求学问之贯通为事者。”
印度之因明重视对“过”,即西方所言“谬误”的分析。
印度因明使“人之立论先居于无过之地”。而西方之逻辑用以推演新知发现新真理。
印度哲学辩证法重在破而不重立,重“双非”“两不”,而不重连正反以合成。
中国:孔子之正名,引出当与所知之“实”相应的思想。
中国思想长于即事言理,以事喻理,而短于离事言理,不擅长借一理一命题而推演发挥至极致。
经验主义:经验-观念-经验。。。-知识
理性主义:观念主义-推理-知识
康德: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综合,一方面限定纯粹理性所能推演的范围,另一方面限定经验知识能及的范围。目标在指出人的感性、理解、理性等能力的应用范围,以划出知识的范围及内部构造。
真理自身的意义与标准:我们如何知道自己获得了真理,如何知道我们所获得的知识为真?
第五节:哲学在学问中之地位与意义之初步的了解
哲学就是要了解各种学问之相互关系,及其与人生之关系。
人必须有一种学问,去了解此各种学问间可能有的关系;把各种学问以种种方式之思维,加以关联起来,贯通起来,统整起来;或将其间可能有之冲突矛盾加以消解。
(我们自觉各种知识是一个整体,和我们的整个的心相对应,因此需要一个经络去把各种知识以及知识之外的存在统整起来。)
(五)哲学当由知识界存在界归至价值界。
(六)人生存在自己之内:“主体性之真理,唯存在于人自身所决定的态度中,此为绝对之内在者”。
第三章哲学之内容
一、名理论甲逻辑
第一节:哲学之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