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痹中医治疗方法

合集下载

痹症详细解读多篇

痹症详细解读多篇

痹症详细解读多篇
1. 什么是痹症?
痹症是一种中医学术语,用来描述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或气滞血
瘀等原因引起的疼痛、麻木、拘急等症状。

痹症可以分为寒痹、湿痹、风痹等不同类型。

2. 寒痹的特点和症状
寒痹是由于寒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痹症。

其特点是疼痛感更重,且疼痛感随寒冷天气加重。

常见的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肌肉酸痛和
活动不灵活等。

3. 湿痹的特点和症状
湿痹是由于湿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痹症。

其特点是疼痛感较轻,并伴有湿重感、麻木感和身体沉重感。

常见的症状包括关节肿痛、
肌肉酸软和活动困难等。

4. 风痹的特点和症状
风痹是由于风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痹症。

其特点是疼痛感较重,且疼痛感会随风的变化而加重。

常见的症状包括关节肿痛、肌肉抽
搐和活动障碍等。

5. 痹症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于痹症的治疗主要包括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祛湿利水
和祛风通络等方法。

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煎煮等。

治疗时需根据不同类型的痹症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6. 预防痹症的方法
预防痹症的方法包括保持适度运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注意保暖防寒,避免受凉潮湿环境,保持情绪舒畅等。

此外,饮食
方面应注意多摄入温热食物,避免生冷食物的摄入。

以上是对痹症的详细解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痹症详细解读多篇.docx
800字以上。

中医治疗痹症临床用药经验

中医治疗痹症临床用药经验

2021年04月04日 · 来自专栏 心胸腰背膝痛资料汇编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痹之为病,气血闭阻,肝肾受损,脾胃不和。

病机复杂,病程缠绵,治疗颇为棘手。

本文拟就王祖雄、张伯臾、朱良春、李济仁、周仲瑛、董建华、娄多峰、鲁贤昌等当代名老中医痹症临床用药经验作以整理探讨,以与同道共飨。

1风寒湿痹1. 1风偏胜风偏胜者是为行痹,祛风之药有桂枝、防风、秦艽、羌活等。

王祖雄[1]治疗风胜的行痹,常于方中加入海风藤、鸡血藤、络石藤等药,以助活血祛风之力。

张伯臾[2]治行痹,认为其病邪偏于经络体表,因而用药不宜妄过病所,用络石藤、忍冬藤、威灵仙等走络搜风药,效果很好。

朱良春[3]认为风药多燥,易于伤阴耗液,故用风药之时恒以养血顾阴之品同用。

朱氏常以当归为主,伍用生地黄、川石斛养阴生津,以制风药之燥胜。

李济仁[4]对于痹症偏风者,川芎一药是必不可少的。

因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可行血而灭风,又有祛风作用,李氏将川芎之祛风行血概括为“行因行用”,与中医治法中的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寒因寒用、热因热用相提并论。

1. 2寒偏胜寒偏胜之痛痹治当散寒,常用药有川乌、草乌、附子、麻黄、细辛等。

周仲英[5]认为川乌、草乌为治寒痹之要药,但大辛大热有毒,一般均应制用。

若症状难以改善,可改用生川乌、生草乌。

宜由小剂量开始递增,先各用1. 5 g,如无反应可渐增到各3~5 g,煎煮时间应长,约1~1. 5 h,可与甘草同煎以缓解毒性。

若药后出现唇舌发麻、头晕、心悸、脉迟有歇止者,皆为毒性反应,即应停药。

朱良春[3]善用川、草乌配以桂枝、细辛、独活等温燥之品而获佳效。

寒邪重者用生川乌,寒邪轻而体弱者用制川乌。

因个人对乌头的耐受反应程度不同,故用量宜逐步增加。

一般成人每日量3~5 g开始,逐步增加至10~15 g,且与甘草同用,既不妨碍乌头的作用,又有解毒之功。

朱氏认为草乌治疗痛痹之功效较川乌为著,重症可同时并用。

用时须将乌头先煎半小时减其毒性以策安全。

医案治疗寒痹的经典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医案治疗寒痹的经典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医案治疗寒痹的经典名⽅——桂枝芍药知母汤北京的初雪,虽然来得⽐往年晚⼀些,不过还是那么地美。

作为⼀个南⽅⼈,也渐渐地喜欢上了雪,洁⽩⽆瑕,晶莹剔透!今天也是繁忙的⼀天,回来打开微信,收到来⾃⼀条来⾃微信公众平台的邀请,说邀请我使⽤原创保护功能,开通后,朋友们就可以留⾔了。

之前不少朋友问过我这个问题,为什么不可以留⾔?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今⼉总算明⽩了,毫不犹豫,就申请开通了!这条微信推送算是正式开始留⾔功能的吧!细数了⼀下,这是第20篇⽂章了,当初开通微信公众号,其实就是想给⾃⼰⼀个港湾,⼀个属于⾃⼰中医梦想的港湾,空闲的时候,就随便写写;如果忙了,就算了,没想到,居然都有20篇了。

莫⾮是我很闲?肯定不是,其实就是⼀个喜欢⽽已,喜欢中医,热爱中医,仅此⽽已。

今天给⼤家分享我治疗痹症最常使⽤的⽅⼦——桂芍知母汤。

我们还是先来看个病例:时间要回到六七年前吧,这是我的⼀个表姐,⼥,40多。

双⼿臂⿇⽊疼痛10年余,不能做任何重活,包括做饭洗⾐等。

⼀般冬季发作,遇冷明显,尤其是接触冷⽔后。

晨僵明显,每天早上需要活动半⼩时才能缓解。

肘关节肿胀感。

其疼痛与天⽓关系密切,⾃诉⽐天⽓预报还准。

余⽆明显不适。

⾆淡红苔薄⽩,脉沉细。

处⽅如下:桂枝16 ⾚芍12 知母16 防风16⽩术20 ⿇黄8 ⽢草8 制附⼦30茯苓15 ⽣姜3⽚羌活15 细⾟10说实在的,当时开药⽅的时候,战战兢兢,外表看似平静淡定,其实⼼⾥可紧张了,不知道其他⼤夫有没有类似的感觉?开完⽅⼦,也没多做停留,就回家了,后来也没问效果如何,当然也没敢问。

直到⼀⽉后的⼀天,在街上碰到了,表姐才给我说,服药5副后,疼痛⼗去其七,效果⾮常的好。

当时我都惊呆了,这么好的效果?不仅表姐感觉诧异,我⾃⼰都觉得,⾮常诧异。

表姐这个病都⼗多年了,五副药就效果这么好?实在是难以相信。

随着,我就给表姐调⽅,变化不⼤,继续吃了⼀个⽉,基本就没有任何症状了。

后来我改⽤独活寄⽣汤泡酒,让表姐早晚各喝⼀勺,症状⼀直都没发;即使因为冬天冻着了,有些许症状,我马上换⽤桂芍知母汤⼝服,两三次就能解决,真是神奇。

中医痹症分类和鉴别

中医痹症分类和鉴别

中医痹症分类和鉴别
中医痹症是指因风、寒、湿、热、暑等病因导致的肌肉、关节、
筋骨等部位的疼痛、僵硬等症状。

中医将痹症分为寒痹、湿痹、风痹、热痹和淤痹等五种类型。

寒痹是因寒邪入侵体内,使经络受阻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痛
经寒凝,舒展则痛减。

临床上常表现为寒性跌打伤、寒湿痹、风寒湿
痹等。

湿痹是由于湿邪困脾渍肌,阻滞经络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痛
肿胀涨,末稍沉重,舒展不畅。

临床表现为湿性腰痛、湿疹病、风湿
骨病等。

风痹是因风邪入侵体内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疼痛不定,游走
不停,患处易于变换。

临床表现为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痹等。

热痹是由热邪侵袭致使气血壅滞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疼痛剧烈,火热红肿,多伴有微热和口渴等症状。

临床表现为金刚病、热性
跌打等。

淤痹是因气血运行不畅,在经络中阻滞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
疼痛紧缩,舒展不畅,患处常有硬块。

临床表现为淤血疼痛、肌肉挛缩、筋膜炎等。

鉴别痹症,应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及脉证、舌诊等进行综合分析
和辨识,以明确痹证的病因和病理机制,从而进行具体的针灸、推拿、穴位按摩、药膳调理等中医治疗。

中医痹症

中医痹症

中成药
湿热痹颗粒或四妙丸
单方验方
⑴四物四藤合剂(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当归、赤芍、川芎各9克,生地黄、鸡血藤、海风 藤、宽筋藤、桑寄生、络石藤各15克,独活、地龙各6克。 水煎服。 ⑵葛根银花藤合剂(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葛根60克,忍冬藤45克,丝瓜络15克,路路通12克。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2、风湿热痹型
【症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
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 不安。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宣痹汤加减(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防己、北杏仁各12克,连翘15克,滑石、薏苡仁各 30克,栀子12克,忍冬藤30克,赤小豆20克,蚕砂10克, 龙胆草12克,桑枝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皮肤有红斑者,加牡丹皮、地肤子各12克,赤芍15克;化 火伤阴者,加生地黄20克,玄参、麦冬各15克。
外敷贴于痛处。 ⑵丝瓜络30克,地龙20克,莱菔子12克,共捣烂,外敷痛处。 ⑶乳香、没药各10克,地骨皮15克,车前草20克,共捣烂, 用白酒调拌,外敷贴于痛处。 ⑷鲜威灵仙500克,松树针90克,甘草50克。水煎,熏蒸并热 敷痛处,每日1次,每次1小时。 ⑸食盐500克,小茴香120克,研末,共炒热,用布包熨痛处。 ⑹川乌头、草乌、松节、生胆南星、生半夏各30克,共研细 末,浸酒外擦患处(不可内服)。
其次辨患者体质,阳气虚衰者,多呈虚胖体型,属风寒湿
痹。阴精不足者,多呈瘦削体型,多属风热湿痹。
此外,对病程久者,尚应辨识有无痰瘀阻络,气血亏虚及
脏腑损伤证候。
除内服药物治疗外、针灸、熏洗、推拿等疗法,均有一定
效果。
辨证分型

中医针灸治疗痹症.doc

中医针灸治疗痹症.doc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肢体痹和内脏痹。

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证。

常见于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病。

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等邪及人体正气不足有关。

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经络,导致气血痹阻不通,产生本病。

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若感受热邪,留注关节,或素体阳盛、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可见关节红肿热痛兼发热,为热痹。

【临床表现】本病以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等为主症。

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及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及踝关节,一般 1~4 周内症状消失,不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

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晨僵”为特点。

大多数呈对称性、游走性多关节炎,伴关节腔内渗液,近端指关节常呈棱形肿胀,最终导致关节僵硬、畸形,症状缓解与反复呈多次交替发作,本病可破坏骨质。

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阳性占 80%。

骨性关节炎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为特点。

X 线检查可见关节边缘尖锐,有唇样骨刺或骨桥形成,关节间隙不匀称、狭窄等。

1.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

2.痛痹(寒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4.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

苔黄燥,脉滑数。

【治疗方法】1.基本治疗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兼活血祛风,痛痹兼温经散寒,着痹兼除湿化浊,热痹兼清热消肿;行痹、痛痹、着痹针灸并用,泻法;热痹只针不灸,泻法。

名医金方:寒痹方治寒性关节病

名医金方:寒痹方治寒性关节病

传统医学
26
寒痹方治寒性关节病
□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 吴金莲
很多关节炎患者(以女性为多),平时四肢沉重乏力,精神不振,脉沉,舌苔白腻,口不干,小便清长;部分患者大便溏泻,但关节不红不肿,检查结果也无明显异常,这就是寒性关节病。

经过多年摸索和实践,我自创寒痹方治疗此病,效果不错,分享如下——
利,可加豨莶草、木瓜等;如阴寒内盛的脾阳不运、胸腹冷痛者,可加附片等。

中医认为,关节炎患者素体虚弱,阳气不固,寒湿之邪乘虚而入,阻滞经络,流注关节、肌肉,致使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又寒湿为阴邪,故四肢疼痛、沉重、乏力,脉沉细无力,舌苔白腻。

上方有温经散寒、除湿通络功效,故对寒性关节炎有效。

服药期间,一定要注意尽量少接触冷水,注意保暖。

煎药也有讲究,一是最好用沙锅煎煮;二是时间要略长(约半小时)。

此方组成药物都
是一些辛温药物,对胃有刺激作用,最好在中、晚餐1小时后服用。

每剂的药渣可再煮水,每晚临睡前用来泡手脚大关节,有消肿止痛功单方治病
每日可换数次。

刊允许,谢绝转载)
芷、黄芪各15克,桂枝、白芍、威灵仙、乌梢蛇、独活各10克,当归9克,细辛5克,蜈蚣2克,每天煎服1剂(每剂煎2次),连服20天左右(编者注:安痛藤为葡萄科白粉藤属植物,植物名苦朗藤)。

笔者用此方多时,效果很好。

还可以根椐患者症状适当调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痹症总结范文

痹症总结范文

痹症总结简介痹症,又被称为痺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类型,主要特征是肢体或经络的麻木、刺痛、疼痛等症状。

痹症可以分为风寒湿痹、湿痹、寒痹、热痹等不同类型。

本文将对痹症的常见类型、病因、症状以及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

痹症的类型风寒湿痹风寒湿痹是痹症的常见类型之一。

其病因主要是寒湿邪气侵袭体内,导致经络阻滞,使相关部位发生麻木、刺痛和疼痛等症状。

风寒湿痹常见于四肢关节,尤其是双手双脚。

湿痹湿痹是由湿邪侵袭体内引起的一种痹症。

湿痹多发生在关节、筋脉,并常伴有酸痛、沉重感和浮肿等症状。

湿痹的发病与饮食不节、身体虚弱或受寒湿环境影响有关。

寒痹寒痹是由寒邪侵袭体内而引发的痹症,其主要特征是寒冷、麻木和疼痛。

寒痹多发生在背部、腰骶和四肢,尤其是双脚。

长期受寒环境刺激、体虚或情志不畅均可导致寒痹的发生。

热痹热痹是由热邪入侵体内引起的痹症,常伴有发热、口渴和关节肿痛等症状。

热痹多发生在胸腹和四肢关节,特别是脾胃经络。

痹症的病因痹症的发生与外邪入侵、饮食不节、体虚、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

当身体抵抗力下降,外邪侵袭体内,气血不畅,经络阻塞时,痹症就容易发生。

在不同类型的痹症中,风寒、湿、寒、热是主要的病因。

风邪使经络痹阻,湿邪则容易引起水湿阻滞经络,寒邪和热邪则直接影响体内的气血运行。

此外,饮食不节、环境寒湿、情志不畅等因素也可以导致痹症的发生。

痹症的症状痹症的主要症状是肢体或经络的麻木、刺痛、疼痛等。

根据不同类型的痹症,其症状也有所区别。

对于风寒湿痹,其主要症状包括肢体麻木、关节疼痛、手脚冰凉等。

湿痹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酸痛、重湿感、肿胀等。

寒痹则会出现肢体寒冷、麻木和疼痛。

热痹常伴有体温升高、口渴和关节红肿。

痹症的症状一般会随着天气的变化或活动的频繁度有所加重或缓解。

痹症的治疗方法中医对于痹症的治疗主要采取草药治疗、针灸和推拿等方法。

在草药治疗中,常用的方剂有桂枝附子汤、温经汤等,这些方剂具有温经通络、散寒祛湿或清热解毒的作用。

中医-治痹五要

中医-治痹五要

治痹五要痹证之外因为风、寒、湿、热,内因为阴阳气血不足或营卫失和。

痹证的发生是以人体正气先虚为基础的,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五变篇》云:“粗里而肉不坚者,善病痹。

”《素问·痹论篇》中也说:“阴气者,静则神藏,燥乃消亡……诸痹不已,亦益内也”。

故风邪不独致痹,其人本有气虚;寒邪不独致痹,其人本有阳虚;湿邪不独致痹,其人本有脾虚痰浊;热邪不独致痹,其人本有阴血不足。

风寒湿热外邪入里与内因相合,必致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淤血、痰浊内生,所以瘀、痰是痹证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机制。

祛邪尤重除湿痹病乃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无论风痹、寒痹、热痹每每兼夹湿邪,治疗当祛风、散寒、清热、除湿。

然风可骤散,寒可温除,唯湿浊难以速去。

湿邪不仅在痹证的发生发展转归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痹证多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

临床多见关节肿痛、酸沉、屈伸不利、纳呆腹胀、肢倦神疲等症。

治疗多采用宣肺、理脾、温肾、疏理三焦之法,临床上应把健脾化湿放在首位,脾健则湿无内生之源。

同时应根据湿邪所在部位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湿在上当发其汗,湿在下则利其小便,使邪有出路。

治痹需重剂在痹证的临床治疗中,往往出现辨证准确而疗效却差强人意的现象,其原因有二:一是选用药物不当,二是药量不足。

例如治疗寒痹常用川乌、草乌,若按常规剂量,疗效不佳,取效速否,常取决于二乌的用量。

因寒痹多因寒凝血滞于阴络,营气不通所致,非大剂量辛热活血药物则不为功,故二乌分别可用至30克。

川乌力缓而持久,草乌效速而难持续,二乌合用效速而持久。

已故名医代云波老先生在治疗一寒痹证医案中,将川乌60克、附子90克、细辛90克、桂枝30克、干姜90克、肉桂15克等药同用,疗效显著而未见毒副作用。

二乌确有毒性,关键是用之得法,切勿孟浪。

观察用二乌量大者,用法均有其独到之处,如与甘草同时先煎1~2小时;或与蜜同煎;或间断应用,停药后用薏苡仁、泽泻、通草、绿豆等煎汤服用,以淡渗其毒;或伍以白芍、生地、黄精、桑椹等以治其过燥之性。

主治寒痹的中药方

主治寒痹的中药方

主治寒痹的中药方
中医认为,寒痹是由于寒邪侵袭了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关节疼痛、僵硬等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可以用于治疗寒痹:
1. 针灸膏方:将羌活、乌药、细辛、川芎、丹参、没药等药材研磨成细粉,加入麝香、沉香、广陈皮、乳香等药材制成膏剂,涂于患处进行针灸治疗。

2. 猪蹄汤:取猪蹄子2只,姜片适量,加入适量水,用小火炖煮2小时,加入盐调味,食用猪蹄汤热食,有温阳散寒、活络止痛的作用。

3. 温经湿散寒丸:由艾叶、红花、红花、葱白、苍术、桂枝等药材制成,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的作用。

4. 羌活胶囊:主要由羌活、乌药、细辛和丹参等草药提取而来,可以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以上仅为常用的中药方剂,具体使用剂量和疗程需要根据个人病情来定,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医生进行指导。

痹症

痹症

痹症痹症一词见于我国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在《素问·痹论》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之说。

按照《黄帝内经》的描述,关于痹的论述有四点:(1)泛指邪气闭阻肢体、经络、脏腑所引起的多种疾病。

(2)风、寒、湿邪侵袭肢体、经络而致肢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症。

(3)闭阻、不散。

(4)麻木。

一、什么是痹症?是指人体肌表经络遭受到风、寒、湿、邪侵袭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骨肌肉关节酸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或关节肿大等证,中医通称为痹。

它可以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肩关节周围炎、腱鞘炎、纤维织炎、骨刺等多种筋骨关节疼痛性疾病。

二、病因病机痹症的发生,主要由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人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或病久痰浊瘀血,阻于经隧,深入关节筋脉。

一般多以正气虚衰为内因,风寒湿热之邪为外因。

正虚,即正气不足。

所谓“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能力。

因此,正气不足,也就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不足。

引起正虚的原因不外下述四个方面:(1)先天禀赋不足;(2)劳役过度:指劳神、劳力、房劳过度而致正虚,同样过逸,即长期不运动、不锻炼,容易使气血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而致正虚;(3)大病、久病、或产后引起正虚;(4)饮食失调亦可以引起正虚。

邪侵(1)季节气候异常,春天当温而寒,冬天当寒反热;或气候变化过于急聚,暴寒暴暖,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超越了人体的适应和调节能力,均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异常是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外因。

(2)居外环境欠佳,其人居住在高寒、潮湿地区、或长期在高温、水中、潮湿、寒冷、野外的环境中生活工作而易患痹症。

(3)起居不慎既日常生活不注意防护。

如睡眠时不着被褥,夜间单衣外出,病后及劳后居处檐下、电风扇下,汗出入水中,冒雨涉水等。

三、痹症的分型风痹(行痹)风痹初起,邪气较浅,尚未入脏腑,多发于膝、腕等关节。

证见: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

风湿病案例中医治疗方案

风湿病案例中医治疗方案

一、病例介绍患者,女性,45岁,因反复关节疼痛、肿胀3年余,加重1个月就诊。

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逐渐加重,伴有晨僵。

曾在外院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经抗感染、抗炎、止痛等治疗,症状有所缓解。

1个月前病情加重,疼痛剧烈,夜间明显,严重影响睡眠及日常生活。

现症见:双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晨僵明显,伴有低热、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二、中医诊断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舌脉,诊断为:痹证(风湿寒痹证)。

三、中医病因病机1. 病因:感受风寒湿邪,侵袭关节,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关节疼痛、肿胀。

2. 病机:寒湿之邪侵袭,气血凝滞,不通则痛,故见关节疼痛、肿胀;寒湿邪气伤及筋骨,导致关节活动受限;邪气入里,化热伤阴,故见低热、乏力。

四、中医治疗方案1. 治法: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温经止痛。

2. 方药:(1)祛风除湿方:川芎15g,独活15g,防己15g,秦艽15g,威灵仙15g,桑寄生15g,海风藤15g,五加皮15g,伸筋草15g,川牛膝15g。

(2)活血通络方: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丹参15g,鸡血藤15g,桑枝15g。

(3)温经止痛方:桂枝10g,细辛3g,白芍15g,甘草6g。

3. 中药煎服法:(1)将上述药物加水1000ml,浸泡30分钟。

(2)武火煮沸后,文火煎煮30分钟。

(3)煎取药液3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

4. 其他治疗方法:(1)针灸治疗:取穴: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2)推拿按摩:采用按揉、点按、拿捏等手法,缓解关节疼痛、肿胀。

(3)中药外敷:选用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的中药外敷,如:红花油、活血止痛膏等。

五、注意事项1.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受潮。

2. 适当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增强关节活动能力。

3. 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食物。

4.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

5. 定期复查,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痹症寒湿痹阻型中医治疗方剂

痹症寒湿痹阻型中医治疗方剂

痹症寒湿痹阻型中医治疗方剂1. 痹症概述痹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肢体或关节的酸、麻、胀、重等不适感,活动受限。

其中,寒湿痹阻型是一种特定类型的痹症,其发生与寒湿邪气侵袭人体有关。

2. 中医治疗方剂介绍中医治疗方剂是指由多种草药组成的复方制剂,用于治疗特定的疾病或证候。

对于寒湿痹阻型的患者,中医常常会配制特定的方剂以调和气血、温通经络,达到缓解和治愈的效果。

3. 方剂1:温经汤组成:•桂枝(9克)•干姜(9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生姜(6片)•大枣(6枚)功效:温经汤具有温通经络、祛除寒湿邪气的作用,适用于痹症寒湿痹阻型患者。

用法:将以上草药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分两次服用,每日一剂。

4. 方剂2:祛寒湿汤组成:•羌活(9克)•苍术(12克)•艾叶(9克)•地龙(9克)•巴豆(9克)•当归(12克)功效:祛寒湿汤具有祛除寒湿邪气、活血化瘀的作用,适用于痹症寒湿痹阻型患者。

用法:将以上草药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分三次服用,每日一剂。

5. 方剂3:活络丸组成:•巴豆(30克)•防风(15克)•羌活(15克)•桑枝(15克)•辣椒粉(5克)功效:活络丸具有温通经络、驱散寒湿邪气的作用,适用于痹症寒湿痹阻型患者。

用法:将以上草药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蜂蜜调成丸剂,每次取10克,每日三次。

6. 方剂4:活血化瘀汤组成:•桃仁(15克)•红花(15克)•当归(12克)•川芎(9克)•香附(9克)•川断(9克)功效:活血化瘀汤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痹症寒湿痹阻型患者。

用法:将以上草药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分两次服用,每日一剂。

7. 注意事项•方剂使用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请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方剂治疗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方剂治疗期间应注意保持适当的运动和休息,避免寒湿侵袭。

通过中医治疗方剂的应用,可以有效缓解和治愈寒湿痹阻型的痹症患者的症状。

中医治疗痹证临床处方

中医治疗痹证临床处方

中医治疗痹证临床处方手册一、辨证:风痹(行痹)主证:关节疼痛、游走不定、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有时局部红、肿、热,伸屈不利,或见恶寒发热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或弦治则:驱风通络参考:游走性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药物:羌活、独活、桂枝、麻黄、防风、细辛、海风芚、白芷、威灵仙、当归、川芎、秦艽辨证用药:上肢痛:加威灵仙、姜黄,下肢痛:加牛膝、防己,腰痛:加杜仲、寄生,手指痛:加红花、附子,身痛沉重:加山药、苡米、茯苓、体虚:加黄芪、熟地二、辨证:寒痹(痛痹)主证: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剧痛得热则减、得寒则重,屈伸不利,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淡苔白,脉弦细治则:散寒除湿参考:慢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药物:乌头、附子、肉桂、麻黄、桂枝、细辛、威灵仙、青风芚、姜黄辨证用药:痛甚者可服小活络丹,每服一丸一日2—3次三、辨证:湿痹(着痹)主证:关节疼痛、肢体沉重、痛处固定或肌肤麻木,活动不便,舌苔白腻,脉缓濡治则:祛湿活络参考:亚急性关节炎、慢性关节炎常用药物:薏苡仁、苍术、防己、木瓜、苍耳子、独活、南五加皮、臭梧桐辨证用药:见风痹四、辨证:热痹主证: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不能活动,拒按,多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燥,苔黄腻,脉滑数治则:疏风清热参考:相当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或慢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常用药物:石膏、知母、防己、秦艽、豨莶草、洛石芚、忍冬芚、桑枝、丝瓜络、桑寄生辨证用药:热重:用生石膏、滑石、知母、桑枝,瘀血:用丹皮、赤芍、丹参五、辨证:风寒湿痹(肝肾两虚者)主证:腰膝冷痛、腿足屈伸不利或肌肤麻木,畏寒喜温,舌淡、苔白,脉细治则:疏风散寒、袪风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参考:慢性关节炎常用药物:寄生、川断、杜仲、鸡血藤、牛膝、南五加皮虎骨、狗脊、当归、白芍、川芎、熟地、党参、白术、茯苓、黄精、天麻辨证用药:湿重:加苡仁、苍术、白术,上肢痛:加姜黄、羌活,下肢痛:加独活、威灵仙,小关节痛:加桂枝或桑枝,骨刺:加白芍、甘草、木瓜、威灵仙,寒重:加川草乌,冷痹久:加白花蛇、乌梢蛇、川乌、千年健六、辨证:变形痹主证:身体瘦弱,关节畸形、僵硬、肿大、举动困难,手足麻痹,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治则:扶正祛邪参考:萎缩性关节炎、肌萎缩常用药物:党参、白术、当归、白芍、熟地、全虫、川芎、地龙、木瓜、杜仲、川断、山药、牛夕、枸杞子辨证用药:变形重:加皂刺、穿山甲。

桂枝汤温阳散寒适用于寒痹痛四肢冰冷等症状

桂枝汤温阳散寒适用于寒痹痛四肢冰冷等症状

桂枝汤温阳散寒适用于寒痹痛四肢冰冷等症状寒痹症状是指肢体经络受寒而引起的疼痛、僵硬与不适感。

作为中医药中的经典方剂,桂枝汤以其温阳散寒的作用被广泛运用于治疗寒痹痛四肢冰冷等症状。

本文将重点介绍桂枝汤的成方组成、药性功效,以及其临床应用的适用情况。

一、桂枝汤的成方组成桂枝汤是由桂枝、生姜、大枣和甘草组成的方剂,具有温阳散寒的药性。

其中,桂枝为桂枝汤的主药,具有辛温的特点,能够温通经络,散寒活血;生姜为辅药,具有辛温散寒的功效;大枣为佐药,能够调和药性,增加药物的滋补作用;甘草为使药,具有调和各药性的作用。

二、桂枝汤的药性功效1. 温阳散寒:桂枝具有温阳祛寒的作用,能够促进气血流通,使冰冷的四肢得到温暖舒缓。

2. 活血化瘀:桂枝汤中的桂枝能够活血化瘀,使血液循环畅通,缓解寒痹引起的疼痛与僵硬感。

3. 调和气机:桂枝汤中的生姜具有辛散的特性,能够调和气机,增加机体的抵抗力,缓解寒邪对身体的侵袭。

三、桂枝汤的临床应用桂枝汤主要用于治疗寒痹痛四肢冰冷等症状,适用于以下情况:1. 寒痹性关节炎:寒邪侵袭关节,引起关节疼痛、僵硬,影响活动。

桂枝汤能够温通经络,散寒活血,缓解关节痛症状。

2. 寒凝体质:体质寒冷,四肢末梢冰冷,容易受寒侵袭,引发疼痛与不适感。

桂枝汤能够温阳散寒,改善体质,缓解寒凝症状。

3. 寒邪侵袭:寒邪内外交困,引起寒痹痛症状。

桂枝汤能够温通经络,驱散寒邪,缓解寒痹疼痛。

四、使用注意事项1. 辨证施治:虽然桂枝汤适用于寒痹痛四肢冰冷等症状,但在具体使用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结合其他辅助方剂,达到更好的疗效。

2. 用量掌握:桂枝汤中的药物用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根据病情轻重,可适当增减药物的用量,以达到适合患者的治疗效果。

3. 遵医嘱服用:使用桂枝汤治疗寒痹痛四肢冰冷等症状时,应遵医嘱服用,不可自行调整用药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以免影响疗效或出现不良反应。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1. 引言1.1 痹证的特点痹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证之一,其特点主要表现为阻滞不畅、疼痛拒按。

疼痛可在不同部位发生,有时随人体运动而变化,有时又固定在某一部位。

痹证还常伴随着肿胀、发热等症状,患者常感到局部有拘挛或硬结的感觉,甚至可影响到患部的正常功能。

痹证的发病与体内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常受外感风寒湿邪侵袭、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因素影响。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气血失调导致经络阻滞,瘀血内停,使局部组织营养和氧气供应不足,从而导致疼痛、拘挛等症状的出现。

中医治疗痹证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特点,辨证施治。

通过调理气血、舒经活络、祛风散寒等方法,促使体内气血得以畅通,从而达到缓解疼痛、恢复受损组织功能的目的。

只有深入了解痹证的特点,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辨证施治,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1.2 中医辨证治疗的基本原则1.辨证求因:中医治疗疾病注重辨证求因,即根据病情的表现、脉象等特征,找出病因所在,从根本上治疗疾病。

2.辨证施治:根据辨证结果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不同的疾病痹证、不同的证候类型,应配伍不同的药物或治疗手段,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3.辩证用药:中医在辨证治疗中强调药物的选择与搭配。

药物的选择要考虑患者的个体特点、病情的发展变化等因素,以达到最佳疗效。

4.标本兼治:中医治疗痹证注重标本兼治,即既要缓解患者症状,又要调整体内的平衡,从根源上防止病情复发。

5.因时制宜:中医辨证治疗痹证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和病情发展变化,灵活调整治疗方案,因时制宜,以期取得最佳疗效。

2. 正文2.1 痹证的分类及病因痹证是中医学的常见病症之一,通常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病因分为多种不同类型。

痹证的分类主要包括寒痹、湿痹、风痹、瘀痹等,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病因和病机。

寒痹多由外感寒邪或饮食不节引起;湿痹多由湿邪侵袭体内,或由脾胃虚弱引发;风痹则与风邪侵袭体表有关;瘀痹则一般是由于气血不畅或外伤引起的瘀滞所致。

主治寒痹的中药方

主治寒痹的中药方

主治寒痹的中药方
摘要:
一、寒痹的症状与诊断
二、寒痹的病因及病机
三、当归四逆汤的组成与功效
四、当归四逆汤治疗寒痹的案例
五、总结
正文:
一、寒痹的症状与诊断
寒痹,中医病名,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麻木、沉重,常见于产后、受寒等因素诱发。

根据病史、症状、舌象和脉象等诊断方法,可以确定病情。

二、寒痹的病因及病机
寒痹的病因主要是产后血虚,感受寒湿邪气,导致寒湿侵袭肌肤经脉,阻碍营卫气血运行而致。

病机为气血不足,寒湿内侵,经脉痹阻。

三、当归四逆汤的组成与功效
当归四逆汤是治疗寒痹的经典方剂,主要由当归、桂枝、酒炒白芍、细辛、通草、甘草、大枣、生姜等药材组成。

其功效为疏散寒湿,温通经脉,养血和血。

四、当归四逆汤治疗寒痹的案例
一位29 岁的女性患者,产后10 余日在凉水洗涤后出现手、肘疼痛麻木、沉重等症状。

就诊时,面色乏华,舌苔薄白,脉象细迟。

医生诊断为新产
血虚,寒湿侵袭肌肤经脉,阻碍营卫气血运行而致的寒痹。

采用当归四逆汤治疗,服药4 剂后疼痛明显好转,但因故停药两天后痛又加重。

继续服用原方,早晚各服1 剂。

至6 月4 日,疼痛基本消失,麻木、沉重减轻过半,脉象仍现细迟。

原方加薏苡仁、黄芪,服法如上。

至6 月7 日,症状消失,色脉好转。

续服4 剂,健康状况一切如常。

五、总结
本案例表明,当归四逆汤对治疗寒痹具有显著疗效。

通过疏散寒湿,温通经脉,养血和血等功效,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寒气病之中寒痹证诊治体会

寒气病之中寒痹证诊治体会

寒气病之中寒痹证诊治体会寒为冬季主气,它有寒冷、凝结、冰冻之阴气盛的现象。

寒为阴邪,易伤人阳气。

水在零度以下就结冰,结冰就不能流动,不能流动则不通,不通就是它的凝结性。

人体受寒,经络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

寒邪致病有三个方面:一为伤寒,《素问•举痛论》曰:“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

”寒侵肌表,卫阳被遏,产生气机被阻滞凝涩之病变,临床表现为头项强痛而恶寒,舌淡苔白脉浮紧,此类证型可归并于风寒侵表证,以补中驱寒汤治之,在此不再重讲;二为中寒,《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经脉之中,……痛而不可按也。

”当人精气亏虚,抵抗力差,寒气侵入肌表,直入经脉经络,寒为阴邪,阴性趋下的属性,故中寒之为病,人的下焦受害最多,膝踝关节尤为严重。

临床表现为:畏寒怯冷,双腿麻木冰凉,膝踝关节尤剧,痛不移位,缩蜷挛痛,舌淡苔白滑腻,脉沉伏而紧;三为中寒伤阳后而生内寒。

寒气直侵五脏六腑而大伤阳气,则为阳气将竭之危证。

这就是中寒之变证,为其三,下篇再论。

2002年8月20日,湖南邵阳市某医院院长请我去该院内科会诊,说该院一病人住院一年却不见好转。

当时我在邵阳市汽车东站开诊所,每天看病排队,她来到我诊所说明来历,她问我要不要告诉什么病,我说您告诉啥病,我就不要诊断了,结果来到住院部病房,病人70岁,躺在床上不能动,只有疼痛的呻吟声,查:体温35.2℃,血压82/45m m H g,脉沉紧。

根据检查诊断我问说:“您是个挖了几十年煤的煤矿工吗?”病人回答说:“是,我在井下挖煤38年。

”一旁的院长说:“曾医生,谁告诉你他是煤矿工人?”我说:“脉搏告诉我他是煤矿工,煤矿工人大多生这种病。

”我手指着说:“老伯您膝踝关节青紫肿痛且疼痛难忍,由其是变天刮北风时,疼痛特别剧烈。

”老伯频频点头。

伴随证是: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屈伸障碍,双小腿疲倦无力,常卷筋,夜尿5—6次,大便有拉不完之感,舌淡嫩,整个舌面白厚腻苔如雪,一派重寒之象。

寒痹中医治疗方法

寒痹中医治疗方法

寒痹中医治疗方法1.寒凝痹阻证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

制草乌15g 熟附子10g 干姜10g 麻黄10g 细辛6g 桂枝10g 甘草6g方解:方用制川乌、熟附子、干姜温经散寒止痛,麻黄、细辛、桂枝疏风散寒,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相合,共奏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加减法:若寒甚加制草乌15g;痛偏上肢加羌活15g、威灵仙24g,千年健15g;痛偏下肢加独活15g、牛膝18g、防己24g;痛偏于腰加桑寄生15g、杜仲10g、川断15g、淫羊藿15g。

2.风寒痹阻证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药:乌头汤加减。

制川乌15g 麻黄10g 黄芪18g 白芍15g 甘草10g 蜂蜜30g方解:方用川乌头、麻黄温经散寒,两药配合搜剔入骨之风寒,为方中主药,辅以黄芪益气固卫,白芍养血,甘草、蜂蜜缓痛解毒,诸药相合共奏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之功效。

加减法:若风胜者加羌活15g;痛以上肢为主加威灵仙18g、川芎10g;痛以背腰为主加杜仲10g、桑寄生15g、川断10g;痛以膝踝为主,加独活15g、牛膝18g。

3.寒湿痹阻证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附子汤加减。

熟附子15g 白术15g 白芍15g 云苓15g 人参10g 肉桂10g 细辛6g 川椒10g 独活15g 秦艽15g方解:方中重用附子温经壮阳,祛寒湿止疼痛;白术、附子配伍能温散寒湿;参附同用温补元阳;芍药、附子同用能温经和营止痛;茯苓利水渗湿;肉桂、细辛、川椒配附子,寒湿之重症非此大辛大热之重剂、重药不能祛除,乃离照当空,阴霾自除之意;再配独活、秦艽以和血通络。

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之功。

加减法:寒甚者加乌头10g,湿重者加薏仁15g、苍术15g。

4.风寒湿痹阻证治法:祛风散寒,利湿通络。

方药:蠲痹汤加减。

羌活15g 独活15g 桂心10g 秦艽15g 海风藤15g 桑枝15g 当归10g 川芎15g 乳香6g 广木香6g 甘草3g 细辛6g 苍术15g方解:方用羌活、独活、秦艽、海风藤祛风宣痹;桂心、细辛、苍术温经通阳,散寒除湿;乳香、木香、川芎、当归理气活血;桑枝通络;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之功。

寒痹

寒痹

重用附子温经壮阳,祛寒湿、止痹痛; 白术、附子相合温散寒湿; 参附同用温补元阳; 白芍、附子同用温经和营止痛; 茯苓健脾渗湿; 肉桂、细辛、川椒配附子,寒湿之重症非此大
辛大热之重剂不能祛除; 再配独活、秦芜以祛风湿、通经络。 散寒祛湿、温经通络。
若寒甚者加乌头;湿重者加惹该仁、 苍术。
体阳性,ESR,CRP增高。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实寒证多见肢体关节疼痛剧烈如刀割,痛有定处,
痛处发凉,得温则减、遇寒加重,昼轻夜重,形寒肢冷, 舌质淡苔白,脉弦紧;
虚寒证多见肢体关节肌肉酸软冷痛、抬举无力,活 动后加重,静卧则舒,畏寒喜暖喜按,腹胀便塘,面色 晄白,四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胖,苔薄白,脉沉迟 无力。
兼次症:活动后疼痛加重,静卧则舒,
畏寒喜暖,神疲乏力,面色晃白,腰膝 酸软,小便清长。
舌象:舌质淡胖,苔薄白。 脉象:沉迟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壮阳通络。
方药:消阴来复汤(《校注医醇胜义》) 加减。方中鹿茸、枸杞子、菟丝子、补骨 脂、狗脊、牛膝补肾精;制附子、肉桂、 干姜、小茴香、独活温脾肾指阳,散寒宣 痹;当归、熟地、川芎养血活血,补阴和 阳以通络。
不利,四肢欠温,神疲乏力,小便清 长。 舌象:舌淡,苔白。 脉象:沉迟无力。 治法:温阳散寒,解凝宣痹。 方药:阳和汤加减
方中鹿角胶补阳填精;炮姜、桂枝、温中 通络;配合熟地温补营血;麻黄解表温经; 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加制川乌散寒宣 痹;甘草调和诸药。
证治分类
主症:肢体关节肌肉冷痛,四肢不温, 便溏。
西医学的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硬化、 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 管炎、雷诺综合征等出现寒痹表现的可以 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痹中医治疗方法
1.寒凝痹阻证
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

制草乌15g 熟附子10g 干姜10g 麻黄10g 细辛6g 桂枝10g 甘草6g
方解:方用制川乌、熟附子、干姜温经散寒止痛,麻黄、细辛、桂枝疏风散寒,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相合,共奏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加减法:若寒甚加制草乌15g;痛偏上肢加羌活15g、威灵仙24g,千年健15g;痛偏下肢加独活15g、牛膝18g、防己24g;痛偏于腰加桑寄生15g、杜仲10g、川断15g、淫羊藿15g。

2.风寒痹阻证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药:乌头汤加减。

制川乌15g 麻黄10g 黄芪18g 白芍15g 甘草10g 蜂蜜30g
方解:方用川乌头、麻黄温经散寒,两药配合搜剔入骨之风寒,为方中主药,辅以黄芪益气固卫,白芍养血,甘草、蜂蜜缓痛解毒,诸药相合共奏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之功效。

加减法:若风胜者加羌活15g;痛以上肢为主加威灵仙18g、川芎10g;痛以背腰为主加杜仲10g、桑寄生15g、川断10g;痛以膝踝为主,加独活15g、牛膝18g。

3.寒湿痹阻证
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附子汤加减。

熟附子15g 白术15g 白芍15g 云苓15g 人参10g 肉桂10g 细辛6g 川椒10g 独活15g 秦艽15g
方解:方中重用附子温经壮阳,祛寒湿止疼痛;白术、附子配伍能温散寒湿;参附同用温补元阳;芍药、附子同用能温经和营止痛;茯苓利水渗湿;肉桂、细辛、川椒配附子,寒湿之重症非此大辛大热之重剂、重药不能祛除,乃离照当空,阴
霾自除之意;再配独活、秦艽以和血通络。

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之功。

加减法:寒甚者加乌头10g,湿重者加薏仁15g、苍术15g。

4.风寒湿痹阻证
治法:祛风散寒,利湿通络。

方药:蠲痹汤加减。

羌活15g 独活15g 桂心10g 秦艽15g 海风藤15g 桑枝15g 当归10g 川芎15g 乳香6g 广木香6g 甘草3g 细辛6g 苍术15g
方解:方用羌活、独活、秦艽、海风藤祛风宣痹;桂心、细辛、苍术温经通阳,散寒除湿;乳香、木香、川芎、当归理气活血;桑枝通络;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之功。

加减法:痛甚加威灵仙20g、防己15g;风偏胜者加防风15g,改用秦艽20g;寒胜者加附子10g;湿胜者加防己15g、薏仁20g、萆薢15g。

偏方:
方法一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取生盐500克炒烫,装入布袋,热熨痛处,药袋冷即更换。

每天1-2次,每次1小时。

方法二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生盐250克、大葱白250克捣碎,生盐炒烫后,加入大葱白.再炒l-2分钟,装入布袋,热熨痛处,药袋冷即更换。

每天2次,每次30分钟。

方法三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麸皮500克、苍术粉30克、广木香粉30克、乳香粉15克、没药粉15克。

先将麸皮炒烫,加入余药,喷洒入少量清水,再炒1-2分钟,装入布袋,热熨患处,药袋冷则更换。

每天2次,每次30-50分钟。

方法四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将生盐500克、小茴香120克同炒烫,装入布袋,热熨患处,药袋冷则更换。

每天2次,每次30-50分钟。

方法五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取生川乌30克、生附片30克、肉桂30克、北细辛30克、川椒30克、羌活30克,共研粗末,洒白酒适量炒烫,装入布袋,热熨患处,药袋冷则更换。

每天l-2次,每次30-60分钟。

方法六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取生盐500克、小茴香125克(研未)、晚蚕砂500克、白酒250克同炒烫,装入布袋,置于患处,上加热水袋以保持温度。

每天l-2次,每次30-60分钟。

方法七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取炭灰2500克、蚯蚓粪500克、红花20克、醋适量,共炒烫,装入布袋,置于患处,药袋上加热水袋以保持温度。

每天2次,每次1小时。

本法尤适于历节风。

方法八
取位:痛部
操作方法:取生附子20克、海螵蛸20克、肉桂25克、川牛膝25克、茜草根25克、羌活25克、海桐皮25克、杜仲25克、防风25克、全当归25克、赤芍25克、续断25克、川芍25克、乳香25克、没药25克、透骨草25克、川椒15克、红花15克、血竭15克、桃仁25克、生盐19克,共捣粉末,加入黄酒800毫升拌匀,装入布袋,蒸20分钟左右。

在患部垫上毛巾,再用药袋热熨,药袋冷即更换。

每晚1次,每次30-60分钟。

方法九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取生麻黄10克、北细辛10克、苍术10克、皂角10克、菖蒲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共研粗末,拌入晚蚕砂150克和适量黄酒沙烫,
装入布袋。

从上到下,每疼痛处各熨5-10分钟,药袋冷即更换。

每天1次。

指、趾不可熨,给风、寒、湿邪留有出路。

方法十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取生姜60克(打烂),葱白30克,盐15克,酒、醋适量同炒烫,装入布袋,熨烫患处。

药袋冷则更换,约30分钟。

再将药物炒烫后摊于席上,患者卧其上,至药冷为度。

每天1次。

方法十一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取麸皮250克、川椒30克、细辛30克炒烫后装入布袋,在酸痛处推熨,药袋冷即更换。

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

方法十二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取芫花、桑皮、肉桂、川椒、柳蛀屑、麦麸各20克,捣碎,醋拌匀炒烫,装入布袋,热熨患处,药袋冷即更换。

每天1-2次,每次30-60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