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痹中医治疗方法

合集下载

痹症详细解读多篇

痹症详细解读多篇

痹症详细解读多篇
1. 什么是痹症?
痹症是一种中医学术语,用来描述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或气滞血
瘀等原因引起的疼痛、麻木、拘急等症状。

痹症可以分为寒痹、湿痹、风痹等不同类型。

2. 寒痹的特点和症状
寒痹是由于寒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痹症。

其特点是疼痛感更重,且疼痛感随寒冷天气加重。

常见的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肌肉酸痛和
活动不灵活等。

3. 湿痹的特点和症状
湿痹是由于湿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痹症。

其特点是疼痛感较轻,并伴有湿重感、麻木感和身体沉重感。

常见的症状包括关节肿痛、
肌肉酸软和活动困难等。

4. 风痹的特点和症状
风痹是由于风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痹症。

其特点是疼痛感较重,且疼痛感会随风的变化而加重。

常见的症状包括关节肿痛、肌肉抽
搐和活动障碍等。

5. 痹症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于痹症的治疗主要包括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祛湿利水
和祛风通络等方法。

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煎煮等。

治疗时需根据不同类型的痹症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6. 预防痹症的方法
预防痹症的方法包括保持适度运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注意保暖防寒,避免受凉潮湿环境,保持情绪舒畅等。

此外,饮食
方面应注意多摄入温热食物,避免生冷食物的摄入。

以上是对痹症的详细解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痹症详细解读多篇.docx
800字以上。

中医治疗痹症临床用药经验

中医治疗痹症临床用药经验

2021年04月04日 · 来自专栏 心胸腰背膝痛资料汇编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痹之为病,气血闭阻,肝肾受损,脾胃不和。

病机复杂,病程缠绵,治疗颇为棘手。

本文拟就王祖雄、张伯臾、朱良春、李济仁、周仲瑛、董建华、娄多峰、鲁贤昌等当代名老中医痹症临床用药经验作以整理探讨,以与同道共飨。

1风寒湿痹1. 1风偏胜风偏胜者是为行痹,祛风之药有桂枝、防风、秦艽、羌活等。

王祖雄[1]治疗风胜的行痹,常于方中加入海风藤、鸡血藤、络石藤等药,以助活血祛风之力。

张伯臾[2]治行痹,认为其病邪偏于经络体表,因而用药不宜妄过病所,用络石藤、忍冬藤、威灵仙等走络搜风药,效果很好。

朱良春[3]认为风药多燥,易于伤阴耗液,故用风药之时恒以养血顾阴之品同用。

朱氏常以当归为主,伍用生地黄、川石斛养阴生津,以制风药之燥胜。

李济仁[4]对于痹症偏风者,川芎一药是必不可少的。

因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可行血而灭风,又有祛风作用,李氏将川芎之祛风行血概括为“行因行用”,与中医治法中的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寒因寒用、热因热用相提并论。

1. 2寒偏胜寒偏胜之痛痹治当散寒,常用药有川乌、草乌、附子、麻黄、细辛等。

周仲英[5]认为川乌、草乌为治寒痹之要药,但大辛大热有毒,一般均应制用。

若症状难以改善,可改用生川乌、生草乌。

宜由小剂量开始递增,先各用1. 5 g,如无反应可渐增到各3~5 g,煎煮时间应长,约1~1. 5 h,可与甘草同煎以缓解毒性。

若药后出现唇舌发麻、头晕、心悸、脉迟有歇止者,皆为毒性反应,即应停药。

朱良春[3]善用川、草乌配以桂枝、细辛、独活等温燥之品而获佳效。

寒邪重者用生川乌,寒邪轻而体弱者用制川乌。

因个人对乌头的耐受反应程度不同,故用量宜逐步增加。

一般成人每日量3~5 g开始,逐步增加至10~15 g,且与甘草同用,既不妨碍乌头的作用,又有解毒之功。

朱氏认为草乌治疗痛痹之功效较川乌为著,重症可同时并用。

用时须将乌头先煎半小时减其毒性以策安全。

医案治疗寒痹的经典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医案治疗寒痹的经典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医案治疗寒痹的经典名⽅——桂枝芍药知母汤北京的初雪,虽然来得⽐往年晚⼀些,不过还是那么地美。

作为⼀个南⽅⼈,也渐渐地喜欢上了雪,洁⽩⽆瑕,晶莹剔透!今天也是繁忙的⼀天,回来打开微信,收到来⾃⼀条来⾃微信公众平台的邀请,说邀请我使⽤原创保护功能,开通后,朋友们就可以留⾔了。

之前不少朋友问过我这个问题,为什么不可以留⾔?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今⼉总算明⽩了,毫不犹豫,就申请开通了!这条微信推送算是正式开始留⾔功能的吧!细数了⼀下,这是第20篇⽂章了,当初开通微信公众号,其实就是想给⾃⼰⼀个港湾,⼀个属于⾃⼰中医梦想的港湾,空闲的时候,就随便写写;如果忙了,就算了,没想到,居然都有20篇了。

莫⾮是我很闲?肯定不是,其实就是⼀个喜欢⽽已,喜欢中医,热爱中医,仅此⽽已。

今天给⼤家分享我治疗痹症最常使⽤的⽅⼦——桂芍知母汤。

我们还是先来看个病例:时间要回到六七年前吧,这是我的⼀个表姐,⼥,40多。

双⼿臂⿇⽊疼痛10年余,不能做任何重活,包括做饭洗⾐等。

⼀般冬季发作,遇冷明显,尤其是接触冷⽔后。

晨僵明显,每天早上需要活动半⼩时才能缓解。

肘关节肿胀感。

其疼痛与天⽓关系密切,⾃诉⽐天⽓预报还准。

余⽆明显不适。

⾆淡红苔薄⽩,脉沉细。

处⽅如下:桂枝16 ⾚芍12 知母16 防风16⽩术20 ⿇黄8 ⽢草8 制附⼦30茯苓15 ⽣姜3⽚羌活15 细⾟10说实在的,当时开药⽅的时候,战战兢兢,外表看似平静淡定,其实⼼⾥可紧张了,不知道其他⼤夫有没有类似的感觉?开完⽅⼦,也没多做停留,就回家了,后来也没问效果如何,当然也没敢问。

直到⼀⽉后的⼀天,在街上碰到了,表姐才给我说,服药5副后,疼痛⼗去其七,效果⾮常的好。

当时我都惊呆了,这么好的效果?不仅表姐感觉诧异,我⾃⼰都觉得,⾮常诧异。

表姐这个病都⼗多年了,五副药就效果这么好?实在是难以相信。

随着,我就给表姐调⽅,变化不⼤,继续吃了⼀个⽉,基本就没有任何症状了。

后来我改⽤独活寄⽣汤泡酒,让表姐早晚各喝⼀勺,症状⼀直都没发;即使因为冬天冻着了,有些许症状,我马上换⽤桂芍知母汤⼝服,两三次就能解决,真是神奇。

中医痹症分类和鉴别

中医痹症分类和鉴别

中医痹症分类和鉴别
中医痹症是指因风、寒、湿、热、暑等病因导致的肌肉、关节、
筋骨等部位的疼痛、僵硬等症状。

中医将痹症分为寒痹、湿痹、风痹、热痹和淤痹等五种类型。

寒痹是因寒邪入侵体内,使经络受阻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痛
经寒凝,舒展则痛减。

临床上常表现为寒性跌打伤、寒湿痹、风寒湿
痹等。

湿痹是由于湿邪困脾渍肌,阻滞经络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痛
肿胀涨,末稍沉重,舒展不畅。

临床表现为湿性腰痛、湿疹病、风湿
骨病等。

风痹是因风邪入侵体内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疼痛不定,游走
不停,患处易于变换。

临床表现为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痹等。

热痹是由热邪侵袭致使气血壅滞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疼痛剧烈,火热红肿,多伴有微热和口渴等症状。

临床表现为金刚病、热性
跌打等。

淤痹是因气血运行不畅,在经络中阻滞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
疼痛紧缩,舒展不畅,患处常有硬块。

临床表现为淤血疼痛、肌肉挛缩、筋膜炎等。

鉴别痹症,应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及脉证、舌诊等进行综合分析
和辨识,以明确痹证的病因和病理机制,从而进行具体的针灸、推拿、穴位按摩、药膳调理等中医治疗。

中医痹症

中医痹症

中成药
湿热痹颗粒或四妙丸
单方验方
⑴四物四藤合剂(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当归、赤芍、川芎各9克,生地黄、鸡血藤、海风 藤、宽筋藤、桑寄生、络石藤各15克,独活、地龙各6克。 水煎服。 ⑵葛根银花藤合剂(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葛根60克,忍冬藤45克,丝瓜络15克,路路通12克。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2、风湿热痹型
【症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
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 不安。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宣痹汤加减(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防己、北杏仁各12克,连翘15克,滑石、薏苡仁各 30克,栀子12克,忍冬藤30克,赤小豆20克,蚕砂10克, 龙胆草12克,桑枝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皮肤有红斑者,加牡丹皮、地肤子各12克,赤芍15克;化 火伤阴者,加生地黄20克,玄参、麦冬各15克。
外敷贴于痛处。 ⑵丝瓜络30克,地龙20克,莱菔子12克,共捣烂,外敷痛处。 ⑶乳香、没药各10克,地骨皮15克,车前草20克,共捣烂, 用白酒调拌,外敷贴于痛处。 ⑷鲜威灵仙500克,松树针90克,甘草50克。水煎,熏蒸并热 敷痛处,每日1次,每次1小时。 ⑸食盐500克,小茴香120克,研末,共炒热,用布包熨痛处。 ⑹川乌头、草乌、松节、生胆南星、生半夏各30克,共研细 末,浸酒外擦患处(不可内服)。
其次辨患者体质,阳气虚衰者,多呈虚胖体型,属风寒湿
痹。阴精不足者,多呈瘦削体型,多属风热湿痹。
此外,对病程久者,尚应辨识有无痰瘀阻络,气血亏虚及
脏腑损伤证候。
除内服药物治疗外、针灸、熏洗、推拿等疗法,均有一定
效果。
辨证分型

中医针灸治疗痹症.doc

中医针灸治疗痹症.doc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肢体痹和内脏痹。

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的痹证。

常见于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病。

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等邪及人体正气不足有关。

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经络,导致气血痹阻不通,产生本病。

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若感受热邪,留注关节,或素体阳盛、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可见关节红肿热痛兼发热,为热痹。

【临床表现】本病以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等为主症。

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及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及踝关节,一般 1~4 周内症状消失,不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

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晨僵”为特点。

大多数呈对称性、游走性多关节炎,伴关节腔内渗液,近端指关节常呈棱形肿胀,最终导致关节僵硬、畸形,症状缓解与反复呈多次交替发作,本病可破坏骨质。

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阳性占 80%。

骨性关节炎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为特点。

X 线检查可见关节边缘尖锐,有唇样骨刺或骨桥形成,关节间隙不匀称、狭窄等。

1.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

2.痛痹(寒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4.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

苔黄燥,脉滑数。

【治疗方法】1.基本治疗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兼活血祛风,痛痹兼温经散寒,着痹兼除湿化浊,热痹兼清热消肿;行痹、痛痹、着痹针灸并用,泻法;热痹只针不灸,泻法。

名医金方:寒痹方治寒性关节病

名医金方:寒痹方治寒性关节病

传统医学
26
寒痹方治寒性关节病
□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 吴金莲
很多关节炎患者(以女性为多),平时四肢沉重乏力,精神不振,脉沉,舌苔白腻,口不干,小便清长;部分患者大便溏泻,但关节不红不肿,检查结果也无明显异常,这就是寒性关节病。

经过多年摸索和实践,我自创寒痹方治疗此病,效果不错,分享如下——
利,可加豨莶草、木瓜等;如阴寒内盛的脾阳不运、胸腹冷痛者,可加附片等。

中医认为,关节炎患者素体虚弱,阳气不固,寒湿之邪乘虚而入,阻滞经络,流注关节、肌肉,致使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又寒湿为阴邪,故四肢疼痛、沉重、乏力,脉沉细无力,舌苔白腻。

上方有温经散寒、除湿通络功效,故对寒性关节炎有效。

服药期间,一定要注意尽量少接触冷水,注意保暖。

煎药也有讲究,一是最好用沙锅煎煮;二是时间要略长(约半小时)。

此方组成药物都
是一些辛温药物,对胃有刺激作用,最好在中、晚餐1小时后服用。

每剂的药渣可再煮水,每晚临睡前用来泡手脚大关节,有消肿止痛功单方治病
每日可换数次。

刊允许,谢绝转载)
芷、黄芪各15克,桂枝、白芍、威灵仙、乌梢蛇、独活各10克,当归9克,细辛5克,蜈蚣2克,每天煎服1剂(每剂煎2次),连服20天左右(编者注:安痛藤为葡萄科白粉藤属植物,植物名苦朗藤)。

笔者用此方多时,效果很好。

还可以根椐患者症状适当调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痹症总结范文

痹症总结范文

痹症总结简介痹症,又被称为痺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类型,主要特征是肢体或经络的麻木、刺痛、疼痛等症状。

痹症可以分为风寒湿痹、湿痹、寒痹、热痹等不同类型。

本文将对痹症的常见类型、病因、症状以及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

痹症的类型风寒湿痹风寒湿痹是痹症的常见类型之一。

其病因主要是寒湿邪气侵袭体内,导致经络阻滞,使相关部位发生麻木、刺痛和疼痛等症状。

风寒湿痹常见于四肢关节,尤其是双手双脚。

湿痹湿痹是由湿邪侵袭体内引起的一种痹症。

湿痹多发生在关节、筋脉,并常伴有酸痛、沉重感和浮肿等症状。

湿痹的发病与饮食不节、身体虚弱或受寒湿环境影响有关。

寒痹寒痹是由寒邪侵袭体内而引发的痹症,其主要特征是寒冷、麻木和疼痛。

寒痹多发生在背部、腰骶和四肢,尤其是双脚。

长期受寒环境刺激、体虚或情志不畅均可导致寒痹的发生。

热痹热痹是由热邪入侵体内引起的痹症,常伴有发热、口渴和关节肿痛等症状。

热痹多发生在胸腹和四肢关节,特别是脾胃经络。

痹症的病因痹症的发生与外邪入侵、饮食不节、体虚、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

当身体抵抗力下降,外邪侵袭体内,气血不畅,经络阻塞时,痹症就容易发生。

在不同类型的痹症中,风寒、湿、寒、热是主要的病因。

风邪使经络痹阻,湿邪则容易引起水湿阻滞经络,寒邪和热邪则直接影响体内的气血运行。

此外,饮食不节、环境寒湿、情志不畅等因素也可以导致痹症的发生。

痹症的症状痹症的主要症状是肢体或经络的麻木、刺痛、疼痛等。

根据不同类型的痹症,其症状也有所区别。

对于风寒湿痹,其主要症状包括肢体麻木、关节疼痛、手脚冰凉等。

湿痹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酸痛、重湿感、肿胀等。

寒痹则会出现肢体寒冷、麻木和疼痛。

热痹常伴有体温升高、口渴和关节红肿。

痹症的症状一般会随着天气的变化或活动的频繁度有所加重或缓解。

痹症的治疗方法中医对于痹症的治疗主要采取草药治疗、针灸和推拿等方法。

在草药治疗中,常用的方剂有桂枝附子汤、温经汤等,这些方剂具有温经通络、散寒祛湿或清热解毒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痹中医治疗方法
1.寒凝痹阻证
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

制草乌15g 熟附子10g 干姜10g 麻黄10g 细辛6g 桂枝10g 甘草6g
方解:方用制川乌、熟附子、干姜温经散寒止痛,麻黄、细辛、桂枝疏风散寒,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相合,共奏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加减法:若寒甚加制草乌15g;痛偏上肢加羌活15g、威灵仙24g,千年健15g;痛偏下肢加独活15g、牛膝18g、防己24g;痛偏于腰加桑寄生15g、杜仲10g、川断15g、淫羊藿15g。

2.风寒痹阻证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药:乌头汤加减。

制川乌15g 麻黄10g 黄芪18g 白芍15g 甘草10g 蜂蜜30g
方解:方用川乌头、麻黄温经散寒,两药配合搜剔入骨之风寒,为方中主药,辅以黄芪益气固卫,白芍养血,甘草、蜂蜜缓痛解毒,诸药相合共奏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之功效。

加减法:若风胜者加羌活15g;痛以上肢为主加威灵仙18g、川芎10g;痛以背腰为主加杜仲10g、桑寄生15g、川断10g;痛以膝踝为主,加独活15g、牛膝18g。

3.寒湿痹阻证
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附子汤加减。

熟附子15g 白术15g 白芍15g 云苓15g 人参10g 肉桂10g 细辛6g 川椒10g 独活15g 秦艽15g
方解:方中重用附子温经壮阳,祛寒湿止疼痛;白术、附子配伍能温散寒湿;参附同用温补元阳;芍药、附子同用能温经和营止痛;茯苓利水渗湿;肉桂、细辛、川椒配附子,寒湿之重症非此大辛大热之重剂、重药不能祛除,乃离照当空,阴
霾自除之意;再配独活、秦艽以和血通络。

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之功。

加减法:寒甚者加乌头10g,湿重者加薏仁15g、苍术15g。

4.风寒湿痹阻证
治法:祛风散寒,利湿通络。

方药:蠲痹汤加减。

羌活15g 独活15g 桂心10g 秦艽15g 海风藤15g 桑枝15g 当归10g 川芎15g 乳香6g 广木香6g 甘草3g 细辛6g 苍术15g
方解:方用羌活、独活、秦艽、海风藤祛风宣痹;桂心、细辛、苍术温经通阳,散寒除湿;乳香、木香、川芎、当归理气活血;桑枝通络;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之功。

加减法:痛甚加威灵仙20g、防己15g;风偏胜者加防风15g,改用秦艽20g;寒胜者加附子10g;湿胜者加防己15g、薏仁20g、萆薢15g。

偏方:
方法一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取生盐500克炒烫,装入布袋,热熨痛处,药袋冷即更换。

每天1-2次,每次1小时。

方法二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生盐250克、大葱白250克捣碎,生盐炒烫后,加入大葱白.再炒l-2分钟,装入布袋,热熨痛处,药袋冷即更换。

每天2次,每次30分钟。

方法三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麸皮500克、苍术粉30克、广木香粉30克、乳香粉15克、没药粉15克。

先将麸皮炒烫,加入余药,喷洒入少量清水,再炒1-2分钟,装入布袋,热熨患处,药袋冷则更换。

每天2次,每次30-50分钟。

方法四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将生盐500克、小茴香120克同炒烫,装入布袋,热熨患处,药袋冷则更换。

每天2次,每次30-50分钟。

方法五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取生川乌30克、生附片30克、肉桂30克、北细辛30克、川椒30克、羌活30克,共研粗末,洒白酒适量炒烫,装入布袋,热熨患处,药袋冷则更换。

每天l-2次,每次30-60分钟。

方法六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取生盐500克、小茴香125克(研未)、晚蚕砂500克、白酒250克同炒烫,装入布袋,置于患处,上加热水袋以保持温度。

每天l-2次,每次30-60分钟。

方法七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取炭灰2500克、蚯蚓粪500克、红花20克、醋适量,共炒烫,装入布袋,置于患处,药袋上加热水袋以保持温度。

每天2次,每次1小时。

本法尤适于历节风。

方法八
取位:痛部
操作方法:取生附子20克、海螵蛸20克、肉桂25克、川牛膝25克、茜草根25克、羌活25克、海桐皮25克、杜仲25克、防风25克、全当归25克、赤芍25克、续断25克、川芍25克、乳香25克、没药25克、透骨草25克、川椒15克、红花15克、血竭15克、桃仁25克、生盐19克,共捣粉末,加入黄酒800毫升拌匀,装入布袋,蒸20分钟左右。

在患部垫上毛巾,再用药袋热熨,药袋冷即更换。

每晚1次,每次30-60分钟。

方法九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取生麻黄10克、北细辛10克、苍术10克、皂角10克、菖蒲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共研粗末,拌入晚蚕砂150克和适量黄酒沙烫,
装入布袋。

从上到下,每疼痛处各熨5-10分钟,药袋冷即更换。

每天1次。

指、趾不可熨,给风、寒、湿邪留有出路。

方法十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取生姜60克(打烂),葱白30克,盐15克,酒、醋适量同炒烫,装入布袋,熨烫患处。

药袋冷则更换,约30分钟。

再将药物炒烫后摊于席上,患者卧其上,至药冷为度。

每天1次。

方法十一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取麸皮250克、川椒30克、细辛30克炒烫后装入布袋,在酸痛处推熨,药袋冷即更换。

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

方法十二
取位:痛处
操作方法:取芫花、桑皮、肉桂、川椒、柳蛀屑、麦麸各20克,捣碎,醋拌匀炒烫,装入布袋,热熨患处,药袋冷即更换。

每天1-2次,每次30-60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