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师说》赏析要点
韩愈师说的赏析
韩愈师说的赏析韩愈师说的赏析韩愈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韩愈师说的赏析,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韩愈师说的赏析【1】韩愈所处的唐朝中后期,儒学的师道观已逐渐淡化,世人不以相师为荣,反以求师为耻,特别是知识分子更是耻于学师。
为了扭转这种轻师道的风气,韩愈以《师说》为宣言挺身而出,敢于为师。
《师说》中所包含的教育思想很广,本文只对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1教师的任务文章明确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就是说教师的任务。
“传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思想教育,这里当然指封建社会的封建道德和为封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政治思想教育,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这是第一位的,也是根本。
所谓“授业”就是指传授什么内容,既传授儒家的经典。
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知识,必然教给学生读写算的能力,也就是使学生受到文化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
“解惑”是指在传道授业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许多不明白的事,教师的任务就是解答学生在传道和受业方面的疑惑。
以上三方面不是并行的,而是以传道为主。
三者的位置摆得很清楚,第一是传道,其次是授业,最后是解惑。
教师向学生讲授儒家的典籍或者解答疑难,都是以传道为教育目的的。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古文典籍和儒家经典,受到文化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使其具有一定的读写和生存常识,并通过不断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在“道”与“业”方面的疑惑,达到使学生领悟“道”的内涵,最终使儒家道统代代相传的目的。
韩愈指出教师最终传授给学生不是“业”,更不是“惑”,而是“道”。
韩愈认为教学目的与任务,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次是文化知识教育,最终达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在现代教育中,教学的目的与任务仍没有脱离这三方面,只是由于时代不同其具体内容不同而已。
韩愈对教师任务的论述同样可以为我们所用,用它来说明智育和德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合理的。
《师说》赏析
《师说》赏析《师说》赏析《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师说》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师说》赏析《师说》是唐代大散文家韩愈所作的一篇有名的说理文。
文章写在公元八百零三年,这时韩愈虽然才三十五岁,官职也不很高,但是他在文坛上已经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起来。
韩愈为了能使古文运动得到更好的开展,他不仅自己从理论到实践刻苦努力,而且广泛地同青年后学交往,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韩愈的这种作为,是六朝以来长期所没有的,因而人们往往引为怪事,以至纷纷议论和责难,指责他好为人师。
但是韩愈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仍然无所畏惧,继续为开展古文运动而努力。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盖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讥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可见韩愈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纠正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不良风气,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的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强调了从师的重要性,论述了为什么要从师和从什么人为师的道理。
这里所说的古之学者,不仅指古代作学生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时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
文章论述老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传道,就是传授儒家的道统;授业,就是讲授古文六艺之业,解惑,就是解释对前两者的疑惑。
韩愈认为人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都不可能没有疑惑,因此谁都不能没有老师;如果有了疑惑而不向老师请教,那末疑惑也就不可能得到解决。
什么人可以为师呢?他说:比我年长的人,比我先懂得道,我可以拜他为师;比我年轻的人,也比我先懂得道,我也可以拜他为师。
我所要学的是道,哪用得着去管他们的年纪是比我大还是小呢?所以,不管是社会地位高的贵人或者是社会地位低的普通人,不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只要他懂得道,就可以拜他为老师,向他学习。
韩愈师说原文翻译和赏析范文一份
韩愈师说原文翻译和赏析范文一份韩愈师说原文翻译和赏析 1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说;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古诗简介《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
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翻译/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韩愈师说原文及赏析
韩愈师说原文及赏析韩愈师说原文及赏析《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愈师说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韩愈师说原文及赏析篇1原文:师说唐代: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赏析: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理解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
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
“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
师说原文及翻译对照 韩愈《师说》全文注释及赏析
师说原文及翻译对照韩愈《师说》全文注释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师说原文及翻译对照韩愈《师说》全文注释及赏析《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韩愈《师说》诗词鉴赏及译文
韩愈《师说》诗词鉴赏及译文师说唐代: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韩愈 师说鉴赏
韩愈师说鉴赏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师说》【分句赏析】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理解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
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
“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
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
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理解。
有人认为这句话反映了韩愈轻视劳动人民的阶级偏见。
但有人认为不能这样看,因为这句话所在的第2段,都是贬斥上层“士大夫之族”,褒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古之圣人”的,“君子不齿”句的主语“君子”,是指韩愈贬斥的上层“士大夫之族”,而不是韩愈自己。
韩愈在文章里一再用“君子”“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之圣人”对比,贬前者,褒后者,当然不会把自己列入所谓的君子中,所以“君子不齿”只是对耻于从师的君子的讽刺,而没有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轻视。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评析: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做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
然后句句顶接,推论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同时,一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
本句翻译时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义和作用。
运用:(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赏析
《师说》赏析[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
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迟的人,他闻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而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
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味。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呢?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充,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
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
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师。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高中文言文《师说》赏析
高中文言文《师说》赏析师说韩愈(唐代)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一、知人论世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公元802年),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
【韩愈师说课文赏析】关于韩愈的师说赏析
【韩愈师说课文赏析】关于韩愈的师说赏析导语:《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
欢迎阅读!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韩愈的师说赏析(通用5篇)
韩愈的师说赏析韩愈的师说赏析(通用5篇)《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
《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下面是韩愈的师说赏析,请参考!韩愈的师说赏析篇1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
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从正面论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择师标准。
“古之学者必有师。
”提笔点题,单刀直入。
“古”字指出从师的历史传统,“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强调从师的必要。
一开头就揭示出学者和教师的关系,作为全篇纲领,肯定坚决,不容辩驳。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全面规定老师的职责范围,指出老师的作用,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指出认识事物的一种客观规律性,连用两个“惑”字,突出说明不从师的害处。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列举两种情况,旨在说明“闻道”是从师的标准。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既诠释前文,又强调从师是为学道,凡有道者皆可为师。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进一步论述择师的原则。
这是作者所说师道的基本精神。
这种有道为师(包括“能者为师”)的原则,正中当时积弊。
第二段,指出今人不从师的恶果、表现和原因,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从反面论述从师的重要性,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段首以感慨的语句开头,笔锋突转,引起读者注意。
承上文“解惑”,从反面指斥当时不重视从师的不良风气。
师说原文、翻译及赏析二
师说原文、翻译及赏析二分句赏析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理解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
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
“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
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
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理解。
有人认为这句话反映了韩愈轻视劳动人民的阶级偏见。
但有人认为不能这样看,因为这句话所在的第2段,都是贬斥上层“士大夫之族”,褒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古之圣人”的,“君子不齿”句的主语“君子”,是指韩愈贬斥的上层“士大夫之族”,而不是韩愈自己。
韩愈在文章里一再用“君子”“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之圣人”对比,贬前者,褒后者,当然不会把自己列入所谓的君子中,所以“君子不齿”只是对耻于从师的君子的讽刺,而没有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轻视。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评析: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做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
然后句句顶接,推论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同时,一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
本句翻译时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义和作用。
运用:(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评析: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师的职能作出了理论论证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
这个结论,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
《师说》诗词鉴赏
高二语文:《师说》诗词鉴赏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散文,也被称为《师说序》。
这篇文章是为《师说》一书所作的序文,主要讲述了韩愈对教师的崇敬和对教育的看法。
以下是对《师说》诗词鉴赏的简要介绍:
1. 开篇即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名言,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和作用。
这句话简洁明了,表达了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也成为了后世对教师的评价标准。
2. 文章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和修辞手法,如“如烛照阴霾,如春雨润物”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教育的作用和教师的形象。
3. 文章中还引用了一些古代名人的名言和事迹,如孔子、孟子、荀子、庄子等,以此来证明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
4. 最后,文章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名言结束,强调了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也表达了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总的来说,《师说》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地阐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师的作用,具有很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同时,文章中运用的比喻和修辞手法,也展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和修辞能力。
[中华经典22]:(韩愈)《师说》译文、注释及赏析
[中华经典22]《师说》(韩愈)【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编辑本段]【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和知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凡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道(焉为代词,之。
韩愈《师说》赏析要点
《师说》赏析老年大学祖铨一、作者简介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阳(今省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昌黎(今义县),世称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吏部。
谥号“文”,又称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学习先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
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他在政治上,愈反对藩镇割据。
对于愈对待藩镇割据的态度,郭预衡指出:愈《平淮西碑》的主要倾向是“反对藩镇割据,而歌颂平叛的胜利;赞扬主战派,而批评主和派”,认为“愈反对藩镇割据的坚定立场,不应因为碑文少写了愬之功便加以贬低”,而且他“反对藩镇割据的主,还不仅表现在平定淮西的一时一事,他在一系列的文章里都贯穿着这个思想。
”思想上,愈是位重要的思想家。
在宋儒眼中,孔、孟之下,便是愈。
他在儒学式微,释、道盛行之际,力辟佛、老,致力于复兴儒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其实就是复兴儒学的重要手段。
《师说》名句摘抄及解析
《师说》名句摘抄及解析摘抄一: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析:这句话揭示了古代学者求学的必经之路——必有老师。
老师的作用在于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
韩愈在此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和作用,认为无论是古代的学者还是现代人,学习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摘抄二: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解析:这句话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尊卑贵贱的界限,认为在求知的道路上,无论身份高低、年龄大小,只要有道存在,就有教师的存在。
韩愈在此强调了教师的普遍性和平等性,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教师,也都可以向他人学习。
摘抄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解析:这句话指出了当时社会上师道不传的现状,并强调了由此带来的后果——人们难以解决疑难问题。
韩愈在此批判了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认为这种风气已经存在很久了,如果不加以改变,人们将难以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摘抄四:圣人无常师。
解析:这句话强调了圣人在求学过程中没有固定的老师,他们善于向不同的人学习,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智慧。
韩愈在此提出了“圣人无常师”的观点,鼓励人们要勇于向他人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摘抄五: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解析:这句话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师生关系的绝对性,认为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
韩愈在此强调了师生之间的平等性和相互学习的可能性,认为在知识和智慧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
同时,他也指出了师生在学问和技艺上各有专长,应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摘抄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解析:这句话对比了不同阶层的人在对待师生关系上的态度。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虽然身份卑微,但他们不耻于相互学习;而士大夫之族则往往以师生关系为耻,甚至嘲笑那些敢于向老师学习的人。
韩愈在此批判了士大夫之族的虚伪和固步自封,认为他们应该向那些勇于学习、不断进取的人学习。
《师说》课文赏析
《师说》课文赏析《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旨在阐述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提倡尊师重道,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教师的风气。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师说》进行赏析。
一、文章结构《师说》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文章开头提出论点,即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接着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强调尊师重道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整篇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韩愈的生平和思想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尊师重道等思想,与他个人的经历和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韩愈一生致力于弘扬儒学,提倡仁义道德,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这些思想在《师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尊师重道的社会意义《师说》中强调的尊师重道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尊师重道不仅是对教师的尊重,更是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
只有当我们尊重教师,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
四、对比论证和逻辑推理韩愈在《师说》中运用了对比论证和逻辑推理的方法,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
例如,文章中通过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于教师的态度,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教师的风气。
这种对比论证的方法使得文章的观点更加鲜明有力。
五、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师说》的语言风格质朴自然,同时又极具表现力。
韩愈运用了排比、对仗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富有韵律感。
这种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艺术魅力,也使得文章的观点更加鲜明有力。
六、传统儒家教育观念的影响韩愈的《师说》深受传统儒家教育观念的影响。
儒家教育观念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品德高尚的人才,而不是仅仅追求功名利禄。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尊师重道等思想,与儒家教育观念一脉相承。
这种儒家教育观念的影响使得《师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师说》知识点归纳总结
《师说》知识点归纳总结《师说》是一部由唐代文学家韩愈所著的散文集,其中包含了他对于教育、修身和治学方面的看法和观点。
这部散文集对于唐代的文学与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学者所研究和传颂的经典之作。
在这篇总结中,我们将会对《师说》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部经典作品。
一、教育观点韩愈在《师说》中对于教育的观点非常突出,他认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是一切成就的基础。
他强调了学生应该尊师重道,师德至高无上,对老师应该抱有极大的敬意。
韩愈认为,老师教育学生的过程就是自己对学生修身立命的过程,只有老师本身具有高尚的品格和道德操守,才能够对学生有所启迪。
在教育方法和内容方面,韩愈提倡教学相长,注重实践和体验,并强调了德育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二、修身观点在《师说》中,韩愈对于修身方面也有很多的见解。
他认为,人们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力求完善自己的道德风范。
他推崇孔子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一观点,强调了修身立德的重要性。
韩愈也提到了人的修养应该是一辈子的功课,要有坚定不移的品德追求,不断地自我完善。
三、治学观点韩愈在《师说》中还对于治学方面提出了很多见解。
他认为,学习应该以实践为重,懂得知行合一的道理,尊重知识,注重实践和创新。
他还提到了应该尊重先辈的学术成果,发扬学术传统,同时也鼓励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不拘泥于传统观念。
四、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师说》中,韩愈非常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他提倡学术创新和时代精神的融合,认为要有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钻研,但同时也要积极开拓进取,为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社会价值与人生观最后,韩愈在《师说》中也提及了对于社会价值与人生观的看法。
他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倡导了以忠诚、诚实、恪守原则、奋发向上为生活准则的人生观。
同时,韩愈强调了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要在社会上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赏析老年大学祖铨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
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他在政治上,韩愈反对藩镇割据。
对于韩愈对待藩镇割据的态度,郭预衡指出:韩愈《平淮西碑》的主要倾向是“反对藩镇割据,而歌颂平叛的胜利;赞扬主战派,而批评主和派”,认为“韩愈反对藩镇割据的坚定立场,不应因为碑文少写了李愬之功便加以贬低”,而且他“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还不仅表现在平定淮西的一时一事,他在一系列的文章里都贯穿着这个思想。
”思想上,韩愈是位重要的思想家。
在宋儒眼中,孔、孟之下,便是韩愈。
他在儒学式微,释、道盛行之际,力辟佛、老,致力于复兴儒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其实就是复兴儒学的重要手段。
教育上,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担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激励后世和提携人才的文章。
韩愈力改耻为人师之风,广招后学。
在教育方面的论文中,他强调了求师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是有学问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马,阐释了在位之人如何识别人才对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
史学上,唐时人称韩愈有史家的笔力,他撰有《顺宗实录》五卷,是韩愈在韦处厚所撰三卷《顺宗实录》基础上改写而成,他“削去常事,著其系于政者,比之旧录,十益六七,忠良好佼,莫不备书,苟关于时,无所不录。
” 从实录可看出他对宫市之斥责,对盐铁使进奉的批判,对京兆尹李实罪行的揭露等等,说明表状所言,符合实情。
《实录》送呈以后,受到不少人激烈反对,原因是“韩愈撰《顺宗实录》,说禁中事颇切直,内官恶之,二人上前屡言不实。
” 于是“累朝有诏改修”。
文宗令路隋等重新改写,几经曲折,终于遵照旨意,将实录中所书德宗、顺宗朝禁中事“详正刊去”。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
《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
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有关他的传说很多,比如:1、叩齿庵。
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韩愈想这决非好人,心想着要敲掉他那长牙。
韩愈回到衙里,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一个和尚送来的。
韩愈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对长牙,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
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韩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
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识渊博的人。
韩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赔礼道歉。
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
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齿庵”。
2、设水布。
古时候,潮州韩江里的放排工,既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一会儿跳下江,一会儿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患上肚痛病和风湿病。
于是他们做工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
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就告到官府。
官府交涉过后,放排工只好穿上衣服。
韩愈来到潮州,听闻这件事后,他跑到江边实地查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
韩愈认为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容易得病。
在回衙后,他便让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肘,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
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水布”。
3、过马牵山。
韩愈到任潮州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
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
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
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了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
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
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
”这座山,后来就叫“竹竿山”。
4、驱逐鳄鱼。
韩愈被贬到潮州做刺史时,当时潮州有一条江,江中有很多吃人的鳄鱼,成为当地一害,许多过江的人都被它们吃了。
一天,又有一个百姓遇害了。
韩愈忧心忡忡:鳄鱼不除,必定后患无穷。
于是韩愈下令准备祭品,决定亲自去江边设坛祭鳄。
韩愈摆好祭品后,对着江水大声喊道:“鳄鱼!鳄鱼!韩某来这里做官,为的是能造福一方百姓。
你们却在这里兴风作浪,现在限你们在三天之内,带同族类出海,时间可以宽限到五天,甚至七天。
如果七天还不走,绝对严处。
”从此,潮州再也没有发生过鳄鱼吃人的事情了。
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称为“韩埔”,渡口称为“韩渡”,这条大江则被称为“韩江”,而江对面的山被称为“韩山”。
5、退之投书。
据李肇《唐国史补》记载:韩愈曾与客人共登华山,到达山巅后,发现四周险峻异常,估计没有办法迈步。
在惊恐万分的情况写下遗书,发狂大哭。
华山所在的华阴县县令想尽办法,才将其救下。
后来,有山西百岁老人赵文备游到“韩退之投书处”,有感韩愈的逸事,遂大笑不止。
后人又于旁题刻“苍龙岭韩退之大哭词家赵文备百岁笑韩处”。
以后清代李柏登山至此,面对一哭一笑,又表现出另一种心态,并做诗云:“华之险,岭为要。
韩老哭,赵老笑,一苦一笑传二妙。
李柏不笑也不哭,独立岭上但长啸。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多,比如苏轼:①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
…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②子美(杜甫)之诗,退之之文,鲁公(颜真卿)之书,皆集大成者也。
[③唐之古文,自韩愈始。
[④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
白居易:学术精博,文力雄健,立词措意,有班(班固)、马(司马迁)之风,求之一时,甚不易得。
加以性方道直,介然有守,不交势利,自致名望。
可使执简,列为史官,记事书法,必无所苟。
乾隆帝: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其诗亦卓绝千古。
论者常以文掩其诗,甚或谓于诗本无解处。
夫唐人以诗名家者多,以文名家者少,谓韩文重于韩诗可也,直斥其诗为不工,则群儿之愚也。
毛泽东认为,文学作品包括诗,不要把话说尽了,而韩愈的文章和诗就是把话讲完了。
白居易在他的《思旧》诗中写道:“闲日一思旧,旧游如目前。
再思今何在?零落归下泉。
退之服硫磺,一病迄不愈。
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
杜子得丹诀,终日断腥膻。
崔君夸药力,经冬不衣绵。
或疾或暴夭,悉不过中年。
惟余不服食,老命反延迟……”公元824年(长庆四年)八月,韩愈因病告假。
同年十二月二日,韩愈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病逝,终年五十七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二、作品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三、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