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 3 回归教材
高考生物专题考点知识梳理—生物与环境
高考生物专题考点知识梳理——生物与环境一、回归教材1.名词解释(1)(选择性必修2 P2)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选择性必修2 P9)环境容纳量: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
(3)(选择性必修2 P22)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4)(选择性必修2 P23)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5)(选择性必修2 P24)原始合作(互惠):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6)(选择性必修2 P24)种间竞争: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7)(选择性必修2 P27)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2.教材黑体字(1)(选择性必修2 P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选择性必修2 P9)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呈“S”形。
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S”形增长。
(3)(选择性必修2 P24)种间关系主要有原始合作(互惠)、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
(4)(选择性必修2 P38)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5)(选择性必修2 P64)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
(6)(选择性必修2 P7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教材结论性语句(1)(选择性必修2 P19)种群是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种群研究的核心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
(2)(选择性必修2 P19)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必修123回归教材答案版(汉水丑生作品)
必修 1 回归教材1.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
中心粒在间期倍增,成为两组。
2.无丝分裂: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所以叫做无丝分裂。
例如,蛙的红细胞的无丝分裂。
3.技能训练:在有些个体较大的原生动物(如草履虫)的细胞中,会出现2 个或多个细胞核。
有些原生动物的细胞中有用于收集和排泄废物的伸缩泡。
4. 2. 如何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中期的时间= 洋葱的细胞周期(12h)* 每一时期的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
微信公众号:汉水丑生,专注于生物高考和教学5.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红细胞和心肌细胞都来自一群相似的胚胎细胞。
后来,有的细胞发育为红细胞,合成运输氧的血红蛋白;有的细胞发育为心肌细胞,合成行使运动功能的蛋白。
又如,在同一个植物体中,叶肉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大量的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表皮细胞具有保护功能,细胞质中没有叶绿体,而在细胞壁上形成明显的角质层;贮藏细胞没有叶绿体,也没有角质层,但有体积较大的液泡,细胞中贮藏着许多营养物质。
追根溯源,同一植物体的这些细胞也都来自一群彼此相似的早期胚细胞。
6.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7.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项生理功能的效率。
8.就一个个体来说,各种细胞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信息,但形态、结构和功能却有很大差异,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是不同的,例如,在红细胞中,与血红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处于活动状态,与肌动蛋白(肌细胞中的一种蛋白质)合成有关的基因则处于关闭状态;在肌细胞中则相反。
9.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10.相关信息:受精卵和早期胚胎细胞都是具有全能性的细胞。
高中生物必修123回归教材填空版
必修1 回归教材1.细胞是生物体和的基本单位。
2.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等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但是这些大分子并没有。
生命和细胞难解难分。
3.生物圈中存在着众多的单细胞生物,如细菌、单细胞藻类、单细胞动物等,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许多植物和动物是多细胞生物,它们依赖各种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例如,以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为基础的生长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与,等等。
4.系统:是指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有规律地结合而形成的整体。
一个蛋白质分子(可以、不可以)看成一个系统。
5.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在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 种。
6.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的不同,如甘氨酸上的R 基是,丙氨酸上的R 基是一个。
7.有8 种氨基酸是人体细胞的(婴儿有9 种,比成人多的一种是组氨酸),必须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这些氨基酸叫做氨基酸,如赖氨酸、苯丙氨酸等。
另外12 种氨基酸是人体细胞的,叫做氨基酸。
8.与生活的联系:在鸡蛋清中加入一些食盐,就会看到白色的絮状物,这是在食盐的作用下析出的。
兑水稀释后,你会发现絮状物消失。
在上述过程中,蛋白质结构发生变化。
但是把鸡蛋煮熟后,蛋白质发生,就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了。
原因是高温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容易被蛋白酶水解。
因此,吃熟鸡蛋容易消化。
9.许多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称为蛋白。
例如,羽毛、肌肉、头发、蛛丝等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
细胞内的离不开酶的催化。
绝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
有些蛋白质具有的功能(血红蛋白能运输氧)。
有些蛋白质起作用,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
有些蛋白质有功能。
人体内的抗体是蛋白质,可以帮助人体抵御病菌和病毒等的侵害。
10.DNA 主要分布在,RNA 大部分存在于。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 和RNA的不同,甲基绿使呈现色,吡罗红使呈现色。
必修123回归教材填空版(汉水丑生作品)
必修123回归教材填空版(汉水丑生作品)必修1回归教材1.细胞是生物体_______和_______的基本单位。
2.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等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但是这些大分子并没有_______。
生命和细胞难解难分。
3.生物圈中存在着众多的单细胞生物,如细菌、单细胞藻类、单细胞动物等,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许多植物和动物是多细胞生物,它们依赖各种_______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例如,以_______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______________为基础的生长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_______与_______,等等。
4.系统:是指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有规律地结合而形成的整体。
一个蛋白质分子______(可以、不可以)看成一个系统。
5.________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在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6.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________的不同,如甘氨酸上的R基是__________,丙氨酸上的R基是一个_______。
7.有8种氨基酸是人体细胞________________的(婴儿有9种,比成人多的一种是组氨酸),必须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这些氨基酸叫做________氨基酸,如赖氨酸、苯丙氨酸等。
另外12种氨基酸是人体细胞________的,叫做________氨基酸。
8.与生活的联系:在鸡蛋清中加入一些食盐,就会看到白色的絮状物,这是在食盐的作用下析出的________。
兑水稀释后,你会发现絮状物消失。
在上述过程中,蛋白质结构____发生变化。
但是把鸡蛋煮熟后,蛋白质发生________,就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了。
原因是高温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________,容易被蛋白酶水解。
因此,吃熟鸡蛋容易消化。
9.许多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称为________蛋白。
高考生物三轮复习回归教材 :选择性必修3之基因工程
高考生物三轮复习回归教材:选择性必修3之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通过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从技术操作层面看,由于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因此又叫作重组DNA技术。
第1节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一、有关核酸的方向性问题①核苷酸:1’碳连碱基;2’碳(脱氧核糖连无氧;核糖有氧);3’碳连羟基(-OH);5’碳连磷酸②一条脱氧核苷酸链(DNA单链):一端的3’碳上有游离的羟基(-OH),叫3’端;另一端的5’碳上有游离的磷酸基团,叫5’端。
一条核糖核苷酸链(RNA链)也是如此。
③DNA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按反向平行的方式构成④DNA聚合酶:总是从引物的3’端连接脱氧核苷酸(沿着模板链的5’-3’方向合成子链)⑤RNA聚合酶:总是从引物的3’端连接核糖核苷酸(沿着模板链的5’-3’方向合成子链)⑥tRNA的3’端结合氨基酸⑦翻译时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沿着mRNA的5’-3’方向移动⑧限制性内切核酸酶识别的序列:沿5’-3’方向读取二、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一)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分子手术刀”1、来源:主要是原核生物2、对原核生物的作用:防止外来病原物的侵害,将外源DNA切割保证自身安全3、作用:识别双链DNA分子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结果:切割DNA成为两个DNA片段识别的序列:①沿5’-3’方向读取;②大多数限制酶的识别序列由6个核苷酸组成,少数4个、8个。
;③多数为回文序列(因此,切割形成的黏性末端碱基序列:既相同,又互补)黏性末端:当限制酶在它识别序列的中心轴线(图中虚线)两侧将DNA分子的两条链分别切开时,产生的是黏性末端;平末端:当限制酶在它识别序列的中心轴线处切开时,产生的是平末端。
(二)DNA连接酶——“分子缝合针”1、E.coli DNA连接酶:①从大肠杆菌中分离得到;②只能连接黏性末端,不能连接平末端③恢复磷酸二酯键2、T4 DNA连接酶:①从T4噬菌体中分离出来;②既能连接黏性末端,又能连接平末端,但连接平末端的效率相对较低;③恢复磷酸二酯键(三)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分子运输车”1、最常用的载体:质粒质粒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独立于真核细胞细胞核或原核细胞拟核DNA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环状双链DNA分子。
高中化学新教材回归教材知识填空(共24页)
1.同素异形体P6高中化学必修一回归教材班级姓名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如金刚石、石墨。
2.物质的分类P7酸性氧化物:(举例)碱性氧化物:(举例)3.分散系P8简述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操作反应原理:将0.1mol FeCl3制成胶体,所得的胶粒数0.1N A4.P9 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形成的。
5.干燥剂P12. 可以做干燥剂的物质有,可做食品干燥剂的有6.电离P13 - P15:1mol NaHSO4晶体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常温下1mol/LNaHSO4溶液PH为,1mol/LNaHCO3溶液PH _______ 77.P23 - 24 氧化剂还原剂常用氧化剂:常用还原剂:8.汽车尾气处理P24反应原理:9.P26 高铁酸钠是一种新型绿色消毒剂,主要用于饮用水处理,简述其净水原理10.P29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是由、、按比例混合而成,简记为一硫二硝三木炭。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 钠和氯1.P32 钠质地,保存在或者中,,常温与氧气反应,加热与氧气反应。
2.P35 钠与水的反应:,火灾现场存放有大量活泼金属时,用灭火。
3.P35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与CO2反应4.P36 实验2 - 4 碳酸钠溶于水热,碳酸氢钠溶于水热。
碳酸钠溶解度碳酸氢钠溶解度。
5.向碳酸钠溶液中通入CO2离子方程式、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CO2离子方程式。
6.P37 侯氏制碱法涉及的反应、先通气,再通。
7.P38 焰色试验焰色试验是变化,原理为。
简述利用焰色试验检验某待测液中是否含Na+。
若检验K +,还需透过观察火焰颜色。
8.P42 实验2 - 7 纯净的H2在Cl2中燃烧,发出火焰。
反应生成的H C l,在空气中与水蒸气结合,呈现状。
9.P43 氯气与水的反应。
10.P43 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时,会与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反应,生成的有机氯化物可能对人体有害。
汉水丑生回归教材第二版答案必修3
汉水丑生回归教材第二版答案必修31.在外界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人体仍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2.细胞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的交换。
3.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所必需的养料和氢,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4.组成动物体的绝大多数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5.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三分之二,细胞外液占三分之一。
6.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血液既有液体部分----血浆,也有大量的血细胞。
7.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8.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
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进巴。
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进入心脏,参与全身的血液循环。
9.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
“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10.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蛋自质(7%- - 9%),无机盐(约1%),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萱养物质(如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非蛋白氨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蛋自质代谢的产物,包括尿素、肌酸、肌酐、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等。
11.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自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12.渗透压是指溶液中婆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
1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r. 37C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高考生物三轮复习回归教材 :选择性必修3之细胞工程
高考生物三轮复习回归教材:选择性必修3之细胞工程细胞工程是指应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多学科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细胞器、细胞或组织水平上的操作,有目的地获得特定的细胞、组织、器官、个体或其产品的一门综合性的生物工程。
植物细胞工程: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动物细胞核移植第1节植物细胞工程一、植物组织培养(一)原理1、细胞的全能性:①定义: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然具有产生完整生物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即细胞具有全能性。
②在植物体内,细胞只能表现出分化现象,不能表现出全能性。
③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细胞中的基因会选择性地表达。
④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根本原因:细胞中含有一种生物的全部遗传物质。
2、植物激素的调节植物激素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激素,它们的浓度、比例等都会影响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
将愈伤组织接种到含有特定激素的培养基上,就可以诱导其再分化成胚状体,长出芽和根,进而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二)过程1、植物组织培养的一般的过程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脱分化(失去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转变成未分化的细胞的过程)再分化(先诱导生芽;再诱导生根)试管苗移栽植株2、菊花的组织培养过程菊花的幼茎段(外植体):消毒(①流水冲洗②酒精消毒(30s)③无菌水冲洗④次氯酸钠溶液(30min)⑤无菌水冲洗)、切段、接种(不要倒插,形态学上端在上)、封瓶口脱分化(脱分化培养基;18~22℃;避光)再分化(先诱导生芽;再诱导生根);每日适当时间和强度的光照植株二、植物体细胞杂交(一)原理:细胞膜的流动性、植物细胞的全能性(二)过程制备原生质体(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物理法:电融合法、离心法;化学法:聚乙二醇(PEG)融合法高Ca2+-高pH融合法)、再生出细胞壁、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杂种植物、选择与移栽(三)意义:打破生殖隔离,实现远缘杂交育种三、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一)植物繁殖的新途径1、快速繁殖:又叫微型繁殖技术。
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回归基础,深挖教材
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回归基础,深挖教材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一定的课程理论,遵循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编写的,是大纲的细化和具体体现,是通过众多的课程理论专家征求一线教师的意见而编写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严谨性、科学性和深刻的思想性,是任何教辅资料都不能替代的。
现行高中教材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深入浅出,在栏目设置、内容编写、排版及例习题的设置上,均有新颖、独到之处。
回归教材不是一句空话,要有选择性地读,有目的地读,只有这样才会有所收获。
笔者通过思考认为可以从多方位挖掘教材:一教材例习题的挖掘教材中的例习题相对较简单,容易被忽略,然而教材例习题本身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探索性,许多高考题目都能从中找到“影子”,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它,不仅要会做、做熟,而且要想一想它可能会有一些怎样的变化,这样回归教材才不至于成为空谈。
1.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一题多解就是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解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各章节的数学知识又加深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既减少了复习巩固的时间又提高了复习效率。
通过一题多解,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方法和思想进行有机合理的重组、整合,其中应用较广泛的解题方法有消元法、换元方、配方法、构造法、坐标法、数学归纳法、反证法、算两次、同一法等。
多题一解是培养学生收敛性思维的一种综合归纳的思维方式,绝不是套模板,也不是思维的复制,而是让学生识别问题的源和根,进而将知识和能力迁移到新问题新情境中去,即学生做了同一知识点的一些习题后,从中加以梳理、归纳、提炼、异中求同,揭开表象,挖掘出本质,以达到应用数学知识的变通性、规律性和发展性,从而使学生走出题海,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改变问题的设问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伸和发展,在处理例习题时要注意设问的梯度,让学生拾阶而上,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导出了新问题,强化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系统之中。
课件 8.2.1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3(新教材同步课件)
知识海洋
根据我们学过的整理数据的方法:相关系数r=0.886. 问题1: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问题2:是否可以用函数模型来刻画? 回答1:由散点图的分布趋势表明儿子的身高与父亲 的身高线性相关,通过相关系数可知儿子的身高与父亲的 身高正线性相关,且相关程度较高. 回答2:不能.因为不符合函数的定义.
知识海洋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用x表示父亲身高,Y表示儿子身高,e表示随机误差.假定
随机误差e的均值为0,方差为与父亲身高无关的定值 σ2,则它们
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Y bx a e,
E(e)
0,
D(e)
σ
2
.
我们称上式为Y关于x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其中, Y称为因
变量或响应变量, x称为自变量或解释变量.a称为截距参数,b
解: (1),(2),(3),(4),(5)回归模型,(6),(7)函数模型.
应用探究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含义,重点是深刻理解一元线性 回归模型的推导过程以及随机误差的产生原因.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父亲 身高 174 170 173 169 182 172 180 172 168 166 182 173 164 180 儿子 身高 176 176 170 170 185 176 178 174 170 168 178 172 165 182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情境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根来自成对样 本数据的散点图和相关系数,可以判断两个变量 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以及 线性相关程度的强弱等.
思考:是否可以通过建立适当的统计模型来 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必修123回归教材填空版(汉水丑生作品)
必修1回归教材1.细胞是生物体_______和_______的基本单位。
2.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等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但是这些大分子并没有_______。
生命和细胞难解难分。
3.生物圈中存在着众多的单细胞生物,如细菌、单细胞藻类、单细胞动物等,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许多植物和动物是多细胞生物,它们依赖各种_______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例如,以_______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______________为基础的生长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_______与_______,等等。
4.系统:是指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有规律地结合而形成的整体。
一个蛋白质分子______(可以、不可以)看成一个系统。
5.________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在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6.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________的不同,如甘氨酸上的R基是__________,丙氨酸上的R基是一个_______。
7.有8种氨基酸是人体细胞________________的(婴儿有9种,比成人多的一种是组氨酸),必须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这些氨基酸叫做________氨基酸,如赖氨酸、苯丙氨酸等。
另外12种氨基酸是人体细胞________的,叫做________氨基酸。
8.与生活的联系:在鸡蛋清中加入一些食盐,就会看到白色的絮状物,这是在食盐的作用下析出的________。
兑水稀释后,你会发现絮状物消失。
在上述过程中,蛋白质结构____发生变化。
但是把鸡蛋煮熟后,蛋白质发生________,就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了。
原因是高温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________,容易被蛋白酶水解。
因此,吃熟鸡蛋容易消化。
9.许多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称为________蛋白。
例如,羽毛、肌肉、头发、蛛丝等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
一近六年历史高考必修分值分布情况
4、加强对历史识图能力的考查
如2019年全国Ⅰ卷第34题欧洲局 部图,第41题汉唐行政区划图,需要 对历史地图观察,比较,分析,说明 。
近年历史学科命题趋势
1、与教材的知识联系紧密,紧扣教材 , 回归教材
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基本上是以新材 料、新情景、新问题作为命题切入点的, 命题结果让考生感觉历史高考脱离课本, 远离课堂;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发生了明 显的转折性的变化,初步的感觉是,由“ 脱离课本”走向“回归课本”。
2、考查社会热点,关注民生与社会和谐
(2)中国史中古代史所占分值较多,主要以选 择为主,但也有大题出现(如2019年高考);现 代史分值比例较小;近代史也主要以选择为主。
(3)世界史所占分值较大,且主要以大题为主 。
3、选修试题情况
结论: 近年来选修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本不在考查教材上的内容,
而且基本是考查古代史文言文的内容。
二、高频考点分布情况
2019年高考一改往年周年纪念等显性热点,而 更多关注社会发展的长效热点。例如:如全国Ⅰ卷 第40题,基于中国南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所产生的 纠纷,中国强化海洋权益,而选出的中国古代历史 关于海洋利用及近代中国海洋利用的试题。以往的 备考经验是过热的特别是涉及国际争端的问题不考 的可能性更大,以避免备考中押题,但是2019年第 40题表现出关注时政热点,而且考查的结果显示备 考中可以做到押到主题及相关的知识点,增强了备 考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全国Ⅱ卷41题建筑与政治 的关系,联接房产热;选修45题改革考查赋税改革 的相对公平。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易错大全】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回归教材易错判断与点拨(新教材) (教师版)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1.最初通过实验将酵母菌与发酵联系起来的科学家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
(√)(P2“科技探索之路”)2.20世纪70年代以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的发展,使发酵工程进入了定向育种的新阶段。
(√)(P3“科技探索之路”)3.储存的水果不会自然发酵变成酒。
(x)(P4“教材”)点拔:人类最初可能是发现储存的水果会自然发酵变成酒,因而逐渐摸索出酿酒技术的。
4.腐乳具有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且便于保存的特点。
(√)(P5“教材”)5.乳酸链球菌和乳酸杆菌、酵母菌都是单细胞原核生物。
(x)(P5“教材”)点拔:乳酸链球菌和乳杆菌是单细胞原核生物,酵母菌都是单细胞真核生物。
6.泡菜制作的菌种主要是醋酸菌。
(x)(P6“教材”)点拔:泡莱庵制利用了乳酸菌的乳酸发酵。
7.乳酸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且呼吸类型与人体细胞的无氧呼吸类型相同(√)(P6“教材”)8.制作泡菜过程中,有机物的干重和种类将减少。
(x)(P6“教材”)点拔:制作泡菜过程中,乳酸菌会将有机物分解,故有机物的干重会波少,而种类将增多。
9.制作泡菜时,盐水煮沸后可以立即使(x)(P6“教材”)点拔:盐水煮沸冷却后才可使用。
10.泡菜坛的选择、发酵过程中坛沿要注满水都有利于泡菜的无氧发酵。
(√)(P6“教材”)11.泡菜的制作前期需要通入氧气,后期应严格保持无氧条件。
(x)(P6“教材”)点拔:泡菜的制作需地严格的无氧环境中进行,所以前期不需要通入氧气。
12.泡菜腌制方法、时间长短和温度高低不会影响亚硝酸盐含量。
(P6“进一步探究”)点拔:泡菜在制作过程中,腌制方法、时间长短和温度高低会影响亚硝酸盐含量。
13.用新鲜水果发酵,只能将水果发酵成果酒,不能发酵为果醋。
(x)(P7“教材”)点拔:新鲜水果表面有野生酵母菌,还有醋酸菌,野生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可以将水果发酵成果酒,在有氧的条件下,果酒经醋酸菌的作用还可以进-步发酵成果醋。
14.葡萄糖即可作醋酸菌的碳源,也可作能源。
2023年高考化学三轮回归教材重难点05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总反应为放热反应,因此
和 CH3O-的总能量与
和 OH-的总能量之差等于图示总
反应的焓变,故 D 错误;故选 B。 5.(2021•北京卷)已知 C3H8 脱 H2 制烯烃的反应为 C3H8 = C3H6+H2。固定 C3H8 浓度不变,提高 CO2 浓
度,测定出口处 C3H6、H2、CO 浓度。实验结果如下图。
构的稳定性,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 1,3-环己二烯时,破坏了苯环结构的稳定性,因此该反应为吸热
反应。A 项,环己烯、1,3-环己二烯分别与氢气发生的加成反应均为放热反应,因此,ΔH1<0,ΔH2<0,A 不正确;B 项,苯分子中没有碳碳双键,其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的共价键,因此,其
反而是 CO 与 C3H6 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因此可以推断高温下能够发生反应 CO2+H2
CO+H2O,从而
导致 C3H6、H2 的浓度随 CO2 浓度变化趋势出现这样的差异,B 正确;C 项,从图中可知,相同条件下,C3H6
的百分含量随着 CO2 的浓度增大,C3H6 的百分含量增大,即表示 C3H8 的转化率增大,而增大 CO2 的浓度,
高考数学第三阶段复习策略——回归课本 备战高考
高考数学第三阶段复习策略——回归课本备战高考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在这最后的冲刺阶段,考生由于时间紧迫,考试频繁,压力增大,导致精神疲惫,夜不足眠,审题时总是概念模糊,思维迟钝,解题时总是丢三落四的不规范,计算时总是粗枝大叶,心里焦急万分,困惑不已.也就是说,这阶段学生头脑有些“乱”、“紧张”、所以,这阶段,当务之急就是我们给予他们大力的安慰和支持,帮他们排忧解难,分析困惑的理由,让学生有信心走完最后的路程.回顾一年来的总复习,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夯实基础,把高中数学的所有知识点重温一遍,把每一个知识点解读细化,重新认识数学的每一个概念、定义、公理、定理、公式等基础知识.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走进课本,细化知识”,第二阶段(第二轮复习)主要以专题为主,把知识归纳综合,强化基础知识,限时限量完成,特别是注重大题的解题策略和规范答题.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综合课本,强化规范”,从省质检后到高考这最后的冲刺阶段,时间短、内容多,针对于以上出现的困惑问题,结合高考说明以及省质检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回归课本,精化模练”,具体有几个方面:1、回归课本,查缺补漏,构建知识网络高考命题从来都是以教材为蓝本编制的.回归课本,对课本的知识体系做一个系统的回顾与归纳,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内涵、延伸与联系,对前后知识进行纵向、横向比较,加深对各部分知识间的理解,使之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其次重视教材中重要定理的叙述与证明.2、重视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复习《考试说明》提出:“对数学能力的考查要以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为基础”.新的《考试说明》对数学思想的要求由原来的四种增加到七种:①函数与方程的思想;②数形结合思想;③分类与整合思想;④化归或转化的思想;⑤特殊与一般思想;⑥有限与无限的思想;⑦必然与或然思想.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确保能力素质的提高.3、明确高考对各种能力的要求新《考试说明》依据《课程标准》中对数学能力的要求,提出了“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7个方面的能力要求,而旧《考试说明》只提出“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5个方面的要求.比较之下,可以看出,原来的三大能力“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增加为五个“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而将“实践能力”改作了“应用意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新《考试说明》能力要求方面最核心的体现,数据处理能力是新《考试说明》提出的一个新的能力要求,新《考试说明》用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替代旧《考试说明》中的思维能力,新《考试说明》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略低于旧《考试说明》,在运算(求解)能力方面,新、旧《考试说明》也有区别.4、专项训练与模拟训练相结合,强调答题的规范化和运算的准确度一方面针对于高考的大题(如函数、数列、向量和三角函数、导数的应用、概率和统计、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设计专项训练,选题时应注意题目的量不宜过多,难度不宜过难,注重题型的多样性,要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巩固与掌握,有利于加强综合知识的沟通,精选精炼,答题时,要求学生表达规范,运算准确;另一方面是设计模拟试卷,设计试卷时不宜把外地的模拟试卷照搬照抄,应该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精挑细选,避免重复性,减少学生的负担.答题时,要求学生科学安排时间,特别是选择题的时间安排要限时限量,在方法方面,解选择题除了通解通法(直接法)之外,还应利用数形结合法、特殊化法、逐一验证法、排除法等等,提高做选择题的速度和准确率.正所谓的“精化模练”.5、重新翻阅过去的试卷和练习,纠错改正对于学生还应该建议他们把总复习以来练过的试卷和考题重新整理归类,把容易错的题目重新过目一遍,甚至有的题目还应该重新做一遍,这样可以更加深刻印记.6、劳逸结合,科学安排时间.“回归课本,查缺补漏,构建知识网络”,这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首先简单介绍回归课本的重要性,其次介绍具体怎样做.一、回归课本的意义在实际复习中,有的老师觉得回归课本没有实际意义,是空的,只要“从各地模拟卷中挑选、精选让学生多练多积累,自然而然熟能生巧,经验就丰富了”,好像这样就尽了我们老师的责任.而学生方面到了最后阶段有点“麻木”,以前学习的知识有的忘得一干二净,甚至有的知识点还不清楚,以致出现以上的困惑问题,所以如果老师这样做法是有些盲目性和愚导性,当务之急是引导学生过最后这一关——回归课本.1、课本教材是高考命题的最有效的源泉高考命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大量题目来源于课本,是对课本基础知识、例题及习题的加工、综合、类比、延伸和拓展的结果.因此,建议老师引导学生利用好课本,重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然后加以引申、变化,做到举一反三,训练中,一旦理解题意后,应立即思考问题属于数学哪一学科?哪一章节?与这一章节的哪个类型的题目比较接近?解决这个类型的题目的方法有哪些?哪个方法可以首先拿来试用?回顾近四年高考数学命题,有一个惊人发现:理科平均约90分左右,文科约100分左右,都可在教材中找到命题的影子,甚至有的就是由例题、习题引申、变化而来.就以福建省09年理科高考来看:第1题:函数f (x )=sin x cos x 最小值是( )A .-1 B. -12 C. 12D.1 必修4-P 142练习4求下列函数的最小正周期,递增区间及最大值⑴y =sin2x cos2x .第3题: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S 3=6,a 1=4,则公差d 等于( )A .1 B. 53C. -2D. 3 来源于必修5-P 46习题A 组,2根据下列条件,求相应的等差数列{a n }的有关未知数. 第8题:已知某运动员每次投篮命中的概率都为4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 3 回归教材1.在外界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人体仍能通过自身的作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2.细胞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的交换。
3.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所必需的和,并把直接排入水中。
4.组成动物体的绝大多数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
5.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细胞外液占。
6.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血液既有液体部分,也有大量的。
7.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8.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端,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进入组织液。
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被吸收,成为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汇入血浆中,进入心脏,参与全身的血液循环。
9.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
“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
10.血浆中约9 0 %为水;其余1 0 %分别是:11.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
12.渗透压是指溶液中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
1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以上来源于在37度时,人的血浆的渗透压约为,相当于的渗透压。
14.血浆的pH 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
15.细胞和内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的形成和维持。
16.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和都处于中。
17.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机体的调节系统主要由三个,即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三者具有共同的“语言”---- 。
18.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就会遭到破坏。
19.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20.在分子水平上,存在的稳态;在器官水平上,存在(血压、心率)的稳态等;在宏观水平上,存在稳态现象,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也存在稳态。
可见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现象。
21.血浆中的水来自:。
22.免疫系统既是机体的系统,也是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
23.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扮演了主要角色。
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
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
24.反射是指在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来实现,若反射弧任何环节在上受损,反射就就不能完成。
膝跳反射需要神经元即可完成,而绝大多数反射活动都需要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
25.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等。
26.感受器的兴奋沿着向神经中枢传导;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神经中枢的兴奋经过一定的到达效应器;效应器对刺激做出应答反应。
这就是反射的大致过程。
27.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状态变为状态的过程。
28.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29.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细胞膜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这称为静息电位。
30.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31.神经细胞内 K+浓度明显膜外,而 Na+浓度比膜外。
32.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 K+有通透性,造成 K+外流,使膜外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33.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 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
34.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
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35.神经递质经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结合,引发突触后变化。
36.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的。
37.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收缩和分泌。
38.目前已知的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39.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中的和脊柱椎管内的,它们含有大量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组合成许多不同的,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39.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调控。
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调控。
40.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有 140 多亿个神经元,组成许多,是整个神经系统中的部位。
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41.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涉及人类的听、写、读、说。
42.S区受损伤可导致。
43.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44.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有关。
长期记忆可能与的建立有关。
45.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实验证明狗的小肠粘膜能分泌,它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46.胰岛素是一种含 51 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而性激素主要是。
47.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并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48.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相互,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血糖调节的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的分泌,也是如此。
49.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反过来又作为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50.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到全身,几乎作用于体内,提高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
51.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也存在着调节机制。
52.激素调节的特点:①;②;③53.内分泌腺没有,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
54.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的细胞都起作用,而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
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
55.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56.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又不提供,也不起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分子。
57.人们给雌、雄亲鱼注射促性激素类药物,就能促使亲鱼的卵和精子成熟。
58.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
肾上腺的髓质分泌,它的分泌活动受的直接支配。
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失血等紧急情况下,的分泌增多,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跳加速等特征。
58.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调节。
59.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 (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的蒸发、皮肤内的散热,其次还有等。
60.水盐调节的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种的协调作用。
课本仅以及相关神经调节为例,探讨水盐平衡的维持。
6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受的调节,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的一个环节。
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和,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降低。
6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直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也直接清除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细胞。
63.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免疫和免疫。
免疫细胞包括细胞和细胞等。
免疫活性物质包括、、等。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或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64.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分布的地方。
淋巴细胞位于、和淋巴结中。
65.、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 (如溶菌酶)和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
66.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和借助循环和循环而组成的。
67.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死亡率极高。
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等疾病。
68.H IV 病毒最初侵入人体时候,免疫系统可以摧毁病毒。
HIV 侵入人体后,T 细胞的数量。
HIV 可导致患者的免疫能力。
69.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
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
70.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
其中B细胞主要靠产生“作战”,这种方式称为;T 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这种方式称为。
71.大多数病原体经过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将抗原传递给T 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
72.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
73.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或对人体细胞的。
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进而被吞噬消化。
74.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
75.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是寄生在内的,而不能进入宿细胞。
76.细胞免疫的大致过程:T 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 T 细胞,效应 T 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
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77.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当做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这类疾病就是自身免疫病。
78.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做,如花粉、室内尘土、鱼、虾、牛奶、蛋类、青霉素、磺胺、奎宁、宠物的皮屑、羽毛、棉絮等。
79.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79.免疫系统除了具有功能外,还有和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的细胞,以及的细胞。
艾滋病病人由于免疫功能缺失,所以的发病率大大升高。
80.免疫系统正是通过它的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一旦免疫系统出现障碍,机体的内环境就会受到破坏,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免疫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