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学设计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9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9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一内容预览:19.《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对照手法的运用。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教学时数]二教时第一教时一、导入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是泰国、越南的近邻,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千米,边境线长966千米。
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西双版纳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
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西双版纳的风光图片,如:景真八角亭、空中走廊、曼飞龙塔、望天树、竹楼、泼水节等。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说说你心目中的西双版纳是怎样的?(学生交流)三、学习课文,掌握内容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2、文章五个部分,具体写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文章开头一段是全文的引子。
概括了全文的内容,点明了题目,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全文除开头一段文字外,由五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高高望天树这部分由4段文字组成。
第1段简介望天树的价值及其高度。
第2段描述热带雨林中的藤状植物。
第3段,写作者想拍摄“完整的热带雨林照片“的一段有趣经历。
第4段,是用简笔交代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二部分:竹楼映蓝天这部分主要写傣族的人文景观。
竹楼是傣族人民所特有的建筑,它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
这部分由两段文字组成。
第1段写竹楼的地理位置、构造及其作用。
第2段主要写傣族人的热情好客和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三部分:悠悠野象x。
这一部分由3段文字组成。
第1段写热带雨林中的野象x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1.2学习并运用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1.3感受自然之美,培养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2.2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的生字词。
1.2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1.3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2.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2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美丽西双版纳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利用多媒体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兴趣。
1.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哪个地方被誉为“绿色的宝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美丽的西双版纳》。
2.自主学习2.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标记生字词,查阅字典、词典,理解词语意思。
2.3圈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合作交流3.1分组讨论,交流自主学习的心得。
3.2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员补充。
4.课堂讲解4.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读音。
4.2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其表达效果。
4.3分析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美丽西双版纳的热爱之情。
5.课堂练习5.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一段美丽的自然风光。
5.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环保的认识。
6.2布置课后作业:收集关于西双版纳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四、课后作业1.巩固生字词,熟读课文。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一段美丽的自然风光。
3.收集关于西双版纳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讲解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理解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感受到了作者对美丽西双版纳的热爱之情。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9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9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一一、故事导入上课开始,我讲述了关于泼水节传说的故事,目的之一:激发兴趣:之二:为后面讲解傣族人对待水的态度蓄势,提供铺垫。
二、感受美(浏览课文,探美)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牵出神奇秀丽心驰神往这条明线后,再要求以"《西双版纳》美在……"说说版纳的美。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了解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
三、品读美(朗读课文,寻美)这一环节设计了小组合作,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体会西双版纳的美。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通过问题由浅入深地体会热带雨林的特点,其中穿插对照手法是为了点明西双版纳的神奇的特点。
如果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
让学生阅读课文从文中提供的信息中去考察人文景观的美,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傣族的风俗文化,进一步感受西双版纳的人文景观的美。
人文美是重点,在问题的设计上与前面一致,先概括在整理表达,对“妩媚”一词含义的理解是难点,目的想点明作者对这幅风情画的喜爱之情。
概括,西双版纳的风俗美美在互助友爱、善良虔诚、乐观从容、质朴意深……四、表达美(神游图片,悟美)出示西双版纳代表性景观图片,配葫芦丝乐曲。
增加感性认识,结合课文内容深切感受西双版纳之美。
畅游西双版纳回眸那个金孔雀飞出的地方,那片神秘珍贵的热带雨林,那颗我国西南部边境线上“璀璨的`明珠”,那片地球北回归线上唯一的绿洲,那被冠以“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物王国”的美丽的西双版纳……美就大声赞:西双版纳美在……美在……示例:美在山,一年四季总是浓的化不开的碧绿。
美在水,无论是江是河是泉是溪都清一色软软地淌,娇娇地流。
五、内化美在我看来,西双版纳之美,美在神秘、美在包容、美在和谐、美在自由、美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图片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对比播放,为了唤醒同学们善待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
2. 培养学生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西双版纳的特点。
2.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交流、讨论和分享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
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西双版纳特色的理解和感悟。
2.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多元文化尊重。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探究学习法。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西双版纳相关图片、视频、文字资料。
2. 教学PPT、教案、学习任务单。
学生准备:1. 预习西双版纳相关知识。
2. 准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西双版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并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美丽的西双版纳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通过阅读教材、查找资料,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
3. 合作交流: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西双版纳特色,并共同总结出西双版纳的主要特点。
4. 探究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西双版纳有如此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得出结论。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多元文化尊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并提出保护西双版纳、尊重民族文化的建议。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7. 布置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掌握了西双版纳的相关知识,是否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以及是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了相应的提升。
《美丽的西双版纳》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2.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西双版纳风光片,让学生初步感受美丽的西双版纳。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西双版纳的第一印象。
(2)教师讲解课文第二段,分析作者对西双版纳自然景观的描绘。
(3)教师讲解课文第三段,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西双版纳人文景观的描绘。
4.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西双版纳的美?5.写作训练(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以“美丽的家乡”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学生根据课堂所学,运用观察和表达方法,完成作文。
(3)教师批改作文,给出评价和建议。
6.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所学,仿写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2.搜集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了解其文化、风俗等,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写作训练等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西双版纳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审美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需在课堂讲解和写作训练方面进一步提高。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互动环节,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述西双版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关键词语,并讨论这些词语如何生动地描绘了西双版纳的特色。
教师通过对话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美的感受和表达,例如:“作者在描述澜沧江时用了哪些词?这些词让你想到了什么?”2.教学难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写作工作坊,现场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比如:“现在我们尝试像作者一样描写教室里的一个角落,注意使用比喻和拟人手法。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2)培养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使学生直观地感受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2)采用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增强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2)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2. 教学难点:(1)西双版纳独特的自然景观形成的原因;(2)西双版纳民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2)简要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概况。
2. 讲授新课(1)讲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包括热带雨林、澜沧江、湄公河等;(2)介绍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如傣族佛教文化、竹楼、泼水节等。
3. 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西双版纳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的看法;(2)提问回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独特之处。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讲解,使学生了解了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内容,画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示意图;2. 写一篇关于西双版纳的旅游日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和小组讨论表现,了解学生对西双版纳的认识和理解。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包括示意图绘制和旅游日记,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关于西双版纳的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2. 邀请西双版纳当地的民族艺术家或文化传承人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西双版纳的文化内涵。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16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16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1【设计思想】⒈课前布置预习要求:①收集云南西双版纳景观的有关材料②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同学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观,十九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⒈通过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引出导游词的基本要求。
⒈在学生对导游词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选择文中的画面,用导游词的形式把它介绍给同学。
⒈以同学们都熟悉的南山竹海为对象,选择一处景点,用导游词的形式介绍,以加强对导游词的训练。
【实施方案】教学目标:⒈了解文章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⒈学会用导游词向别人介绍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⒈体会文章中有感情的语言的作用。
⒈用自己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点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评价为主要方式,配以幻灯片和背景音乐。
教学内容和步骤:⒈导入:同学们,“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
”提起神奇秀丽、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粗犷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
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音乐,一起走进这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来亲身感受一下西双版纳独特的韵味。
幻灯片展示:西双版纳的一幅画面,并配以民歌作背景音乐。
⒈交流预习情况:①学习小组交流收集的材料。
②学习小组推荐代表上台做导游,向同学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观。
③学生点评。
④教师提高评价层次并引导学生明确导游词的一些基本知识要求。
幻灯片展示:①口语化;②注意口语和身姿语言相结合;③语言生动形象;④串联词要自然有序。
⒈幻灯片展示本课教学目标。
⒈研读新课: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幻灯片展示:请选择文中⒈(本文共五幅画面,每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二幅讨论、交流,编写导游词。
学生上台讲解时,幻灯片展示相应的画面,并配上背景音乐,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优秀5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优秀5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一知识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积累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感受美、品味美、表现美的能力。
2、体会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
情感目标:1、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3、引导学生热爱水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1、收集关于云南西双版纳的资料(文字与图片)。
2、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家人或朋友介绍一两个迷人的西双版纳风景。
3、积累生字新词(从音、形、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乐曲————傣族民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导入2、师深情导入: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似乎将我们带入了那苍茫的热带雨林(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观),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而云南又被称为彩云之南,想必同学们已经从歌曲中领略到了。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共同畅游一番。
3、过渡: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我想了解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检查生字积累情况(提问俩三位同学,后教师出示小黑板,点评疑难生字词,最后齐读一遍)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一)整体感知————感受美1、当你第一遍读完课文,西双版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吗?2、请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以“西双版纳美,美在……”来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3、过渡:我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西双版纳有这么多迷人的风景,我想不通同学们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喜好不同,心里的感受也会不同。
课文向我们展示辣了这么多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小组交流,请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并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二)深入课文————品味美1、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2)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西双版纳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能正确使用课本中的地图。
(3)培养学生从地理学科角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美丽河山感到自豪。
(2)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旅游资源。
(2)西双版纳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2. 教学难点:(1)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西双版纳的相关问题。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旅游资源。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讲解:(1)讲解西双版纳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2)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西双版纳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措施。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等。
美丽的西双版纳语文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语文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西双版纳的基本地理、文化和民族知识。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西双版纳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热爱。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学重点:1. 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文化特色。
2. 文章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1. 生僻词汇和专用名词的解释。
2. 文章中描绘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教学准备:1. 教材《美丽的西双版纳》。
2. 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展示西双版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
2.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西双版纳的基本情况。
3. 教师讲解生僻词汇和专用名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5.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第二课时:1.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理解作者对西双版纳的热爱之情。
3. 学生讨论:如果你去西双版纳,你想做些什么?4.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和感受。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美丽的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文章中描绘的西双版纳自然风光。
2. 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描绘自然风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2. 学生对自然美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西双版纳的自然美景。
2.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
3. 教师讲解描绘自然风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5.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_1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1【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西双版纳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1.学习__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__。
2.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用小标题来构建__。
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配合。
【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1课时【合作·探究·展示】一、导入以图片导入二、预习展示1、找出下列词语中的四个错别字,并订正心弛神往无声无息可见一般色彩斑斓水中戏喜积善修行善男信女为防不恻狼狈撤退除苦积善2.在下面句子中的横线上选填一个适当的词(遮掩掩映映衬)1)他们的村寨大多坐落在平坝、江边、湖畔,一座座竹楼_______ 在翠竹丛林中。
2)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________于蓝天绿地之间。
3)青山绿水________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3.__运用哪几个小标题?运用小标题写__有什么好处?三、问题探究(一)整体感知————感受美1、当你第一遍读完课文,西双版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吗?2、请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以“西双版纳美,美在……”来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3、课文向我们展示辣了这么多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小组交流,请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并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二)深入课文————品味美1、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
2、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抓住关键词,并在文中圈点批注)3、分析品味中引导学生与作者同游同赏,4、教者归纳:总之,__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
(三)、学习对照手法思考: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四、小结__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美丽的西双版纳语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美丽的西双版纳语文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美丽的西双版纳》。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物产丰富等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互联网等渠道收集相关信息,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美丽风光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物产丰富等特点。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西双版纳风光的理解和描绘。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为学生营造情境,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任务驱动法:设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西双版纳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组内交流。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充分理解。
(2)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物产丰富等特点。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美。
(2)设置相关任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练习。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和课文内容。
2.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探讨西双版纳的美在哪里。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编写一篇关于西双版纳的小作文。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美丽的西双版纳这个地方,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和好奇心。
1.1.2 帮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文化和民俗,拓宽视野。
1.1.3 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知识点讲解2.1 美丽的西双版纳2.1.1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南部,靠近中国与老挝、缅甸的边境。
2.1.2 它是一个以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旅游胜地。
2.1.3 西双版纳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被誉为“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
2.2 热带雨林的特点2.2.1 热带雨林是指分布在热带地区,年降水量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
2.2.2 热带雨林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动植物种类繁多。
2.2.3 热带雨林对全球气候调节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3 少数民族文化2.3.1 西双版纳是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如傣族、布朗族等。
2.3.2 这些民族拥有独特的语言、服饰、建筑和风俗习惯。
2.3.3 通过学习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文化,学生可以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三、教学内容3.1 美丽的西双版纳风光3.1.1 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图片,如热带雨林、瀑布、河流等。
3.1.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风景的特点和魅力。
3.1.3 讨论为什么西双版纳有如此独特的自然景观。
3.2 热带雨林的动植物3.2.1 展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动植物图片,如亚洲象、孔雀、棕榈等。
3.2.2 介绍这些动植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3.2.3 探讨热带雨林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3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3.3.1 介绍傣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建筑和节日。
3.3.2 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文化特色。
3.3.3 讨论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看法和认识。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目标4.1.1 学生能够描述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热带雨林的特点。
4.1.2 学生能够列举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特点。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2)培养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风情的认识和了解。
(3)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
(2)运用多媒体展示,增强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印象。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3)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2)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2. 教学难点:(1)西双版纳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联。
(2)如何培养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课堂上进行分享。
2. 合作探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
3.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
4. 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西双版纳的图片、视频和资料。
2.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做好分享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2)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境教学(1)运用多媒体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和民族文化,让学生身临其境。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通用9篇)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通用9篇)一、什么是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二、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通用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能识记8个生字,重点理解“悠然自得、五彩缤纷”等词语,积累7个词语。
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走进西双版纳密林,会遇到什么情景。
3、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
体会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认识本课8个生字,并书写5个生字。
积累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
体会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地方,请看(多媒体出示第一节)(1)指名读,她把这两个生字都读正确了,谁做小老师带大家拼读一下,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2)小朋友,这是中国地图(多媒体出示)。
西双版纳在我国的西南边境,那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生活着傣族、哈尼族、汉族等14个民族,那里彩云飘荡,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优美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的美誉。
(3)老师根据图片,让学生理解“边陲”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完成填空西双版纳不仅是(植物王国),还是(动物王国)。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
培养学生对我国边境地区的认识和了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兴趣和好奇心。
运用地图和图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
2. 教学难点:西双版纳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2. 运用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以案例分析法为主,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深入理解西双版纳的特色。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西双版纳的图片、资料、案例等。
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便于教学演示。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西双版纳的基本情况。
搜集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搜集的资料,了解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
引导学生针对西双版纳的特色,展开深入讨论。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有关西双版纳的案例,如旅游开发、生态保护等。
学生分析案例,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拓展,分享关于西双版纳的其他方面知识,如动植物资源、旅游景观等。
2. 邀请有关西双版纳的专家或旅游达人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美丽的西双版纳。
七、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对西双版纳有更深入的认识。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15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15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并书写砍、蚊、塔、箭4个字。
2、理解课后12个词语,积累美丽富饶、耸立云霄、五彩缤纷等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读课文,收集西双版纳还有怎样植物和动物?并在小组交流。
5、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
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并书写砍、蚊、塔、箭4个字。
2、理解课后12个词语,积累美丽富饶、耸立云霄、五彩缤纷等词语。
教学难点:读课文,收集西双版纳还有怎样植物和动物?并在小组交流。
教学过程:一、观看西双版纳的影像资料引出课题:1、(播放西双版纳的影像资料)大家看了这段美丽的风光片后能猜出这是什么地方吗?(出示句子: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云南的西双版纳)2、学习生字陲1)、看了西双版纳的景色你有什么体会吗?(美丽)2)、(出示课题)美丽的西双版纳3)、齐读课题。
4)、过渡: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这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整体感知课文:1、分小节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
积累美丽富饶、耸立云霄、五彩缤纷等词语。
3、说说你读了课文以后西双版纳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地方?三、学习课文:1、学习课文第一小节:(1)第一小节告诉我们什么?(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的特点)(2)拓展知识面:你还知道哪些民族?2、学习课文第二、三小节:(1)男生读第二小节,女生读第三小节。
(2)第二、三小节你读懂了什么?(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3)读第二小节,完成填空: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
这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4)请你用这里有怎么样的什么的句式来说话。
(5)读第三小节,用什么时候,这里有什么,可以怎样的句式来说说。
3、过渡:美丽的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那么它还有些什么呢?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第四小节。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丰富的生物资源。
(2)培养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能力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2. 西双版纳丰富的生物资源。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的相互交融。
2. 掌握西双版纳丰富的生物资源及其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 利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西双版纳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生物资源。
(2)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包括热带雨林、瀑布、河流等。
(2)介绍西双版纳的民族风情,如傣族、布朗族等民族的特点和习俗。
(3)阐述西双版纳丰富的生物资源,如热带植物、动物等。
4. 小组讨论(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如何相互交融?5. 案例分析(1)展示西双版纳生物资源利用的案例,如橡胶、茶叶等。
(2)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6. 情景模拟(1)设置情景:假设学生是西双版纳的一名导游,向游客介绍西双版纳的美景。
(2)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导游讲解。
7.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8. 课后作业(1)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编写一篇关于西双版纳的旅游攻略。
(2)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和印象。
六、教学拓展1. 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西双版纳的旅游信息,包括旅游景点、美食、住宿等。
《美丽的西双版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美丽的西双版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该课文了解西双版纳地理、风俗、特产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生词、短语和句型。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基本信息。
2. 难点:理解并正确运用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型。
教学方法:1. 自然法教学法:通过看图片、观看视频和听录音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人文风俗等方面的特色。
2. 情景教学法: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构建与课文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植被、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让学生初步了解。
2. 预习(10分钟)预习课文《美丽的西双版纳》,并完成一些简单的预习任务,如:分析文章结构,尝试翻译生词及短语等。
3. 阅读(20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逐段讨论文章内容,梳理出文章中的重点信息。
4. 反馈(10分钟)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理解,老师逐一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表达及运用。
5. 情景交流(20分钟)老师为学生构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情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与同桌进行情景交流,以强化对生词、短语及重要句型的运用。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如:完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题目,背诵课文等。
板书设计:美丽的西双版纳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植被风土人情、特产、旅游资源教学反思:这节课以情景教学法为主,结合自然法教学法,能够真正地让学生了解到西双版纳的风土人情、特产等特色,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阅读、分析以及情景交流,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该设计针对学生实际需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认识本课“纳、等、壶、砍、扁、悠、甩、楼”8个生字。
正确描写“等、壶、悠、甩、楼”。
正确理解悠然自得、五彩缤纷等词语2、能够恰当朗读课文,晓得西双版纳既就是植物的王国,又就是动物的王国,并能够挑选自己讨厌的小节诵读。
介绍我国国土广袤,资源多样,唤起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3、如果你走进了西双版纳,你会怎么来讲解。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并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背诵。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2.搜集西双版纳优美图片资料,使用“学乐师生”app与大家一起分享。
课时精心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播出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作业。
2.媒体出示图片:西双版纳的一幅画面。
师(出具图片):今天,老师增添了一组照片,在祖国的西南边存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生活着14个少数民族,那里彩云荡漾,那里存有谜样的原始森林、迷人的民歌,多样的民俗民风,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称。
这里就是西双版纳。
3.师:看了图片,你有些什么感受?生:很美丽。
存有很多动物,植物4.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描写西双版纳的课文。
媒体出具课题:11、美丽的西双版纳齐读课题,师:这个就是什么字?生:纳师:谁去写下一写下?生:笔画等师:一起听听他的好朋友,卡片背后词组。
学习生字:纳二、初读课文,介绍内容。
师:我们一起读读课文,请我们朗读最好的夏诗云同学读读要求。
媒体出具自学任务单一:(1)听录音、自学生字。
(2)根据课文内容顺利完成填空题。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媒体出具填空题:西双版纳在我国的,在这里生活着,这里不仅是,还是。
走进村子,你会看到,还会看到。
交流填空题。
分小节读课文,及时正音。
师:谁去填上第一个空。
师:下面分组再读一遍课文,大家仔细听,请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
自学任务单二:ppt出示:哪几节写了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哪一节写了它是动物的王国?哪一节又写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情况呢?念不好之后,就要提问老师的问题了三、研读课文,感受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学设计
课文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1.课前布置预习要求:
①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②利用各种资源,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收集云南西双版纳景观的有关材料
③加强朗读训练,通过范读、齐读、自由朗读,积累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美丽的西双版纳风光,在学生对西双版纳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选择文中的画面,用导游词的形式把它介绍给同学。
3.引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赏析散文优美的语言。
4.以同学们都熟悉的虞山十八景为对象,选择几处景点,学习本文的写法,向同学介绍,加强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写作训练。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⒈了解文章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⒉体会语言美(小标题,对照手法的运用,富有感情的语言。
)
教学重点、难点:
⒈体会文章中有感情的语言的作用。
⒉用自己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点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评价为主要方式,配以幻灯片和背景音乐。
教学内容和步骤:
⒈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
”提起神奇秀丽、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粗犷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
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音乐,一起走进这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来亲身感受一下西双版纳独特的韵味。
幻灯片展示:西双版纳的一幅画面,并配以葫芦丝乐曲作背景音乐。
⒉交流预习情况:
交流、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图片。
(过渡)我们来看着名作家李舵是如何把我们带入《美丽的西双版纳》
3.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引子,学生齐读。
由归纳本部分内容及作用自然引入学习目标。
4.幻灯片展示本课教学目标
5.研读新课: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幻灯片展示:
请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美的一幅画面,你自己做导游,带领大家去看一看作者笔下那美丽的景观吧。
同学们也来评评哪位导游导得好。
幻灯片展示:
①口语化;②注意和身姿语言相结合;③语言生动形象;④串联词要自然有序。
(本文共五幅画面,每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二幅讨论、交流,编写导游词。
学生上台讲解时,幻灯片展示相应的画面,并配上背景音乐,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
学生点评。
6.引导学生小结课文,幻灯片展示文章结构,加深学生印象。
①文章共写了哪五幅画面?
明确,齐读小标题。
小标题的作用:句式整齐,结构匀称,提示内容,醒目得体。
②这五幅画面可以分为怎样的两大类?
明确: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风俗民情。
7.体会语言:
过渡:文章表现了西双版纳的景美、人美,这些都通过作者优美的语言来体现。
①以第一个片段“高高望天树”为范例,师生共同品味作者如何
抓住特征描绘美丽的景色的。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高高望天树”这部分内容,同时思考:这部分景色有何特征?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教师巡回指导.全班交流,共同领会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作特点:如写其“高”用“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
先用整体直观“直插蓝天”感受写出望天树笔直挺拔的特点,又用数字“约60多米”准确全面展示事物特征。
幻灯片展示:
高高望天树:
直插蓝天
高约60多米
②学生自主学习,任选另四个片段之一进行品味、赏析,进一步领会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再次体会小标题的作用),以及对照手法的运用、比喻拟人的形象生动。
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能参与一、二个小组的交流。
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
师生共同评价。
幻灯片展示要点:
竹楼映蓝天:
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于蓝天绿地之间。
(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竹楼的外形,点明了小标题,突出了竹楼“映蓝天”的特征。
)
悠悠野:
(野:恐怖对
大象表演:有趣(拟人)比)
妩媚傣寨水:
(“打谷子”风情画: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喜爱对
“水中嬉戏”风情画:五彩斑斓,生活情趣——赞赏比)
笑对生与死:
(“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对比,乐观的人生态度)
③学生独立找出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全班交流,朗读,师生共同品味其中蕴涵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提示:注意比喻、拟人等修辞,形容词
8.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写作特点:
1.小标题鲜明醒目
2.对照手法的运用
3.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
9.仿写训练:
幻灯片展示:
虞山十八景,景色迷人,请选择几处景点,请仿照本文的写法,饱含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向大家作介绍。
要求:注意学习本文的写法,当堂完成题目、开头、小标题,搭好框架。
当堂交流。
师生共评。
10.作业:课后整理、修改、扩充作文,并写在作文本上。
附板书设计:美丽的西双版纳
李舵
高高望天树
竹楼映蓝天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景美)
悠悠野
妩媚傣寨水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人美)
笑对生与死
教学反思:
用多媒体画面增加了学生对西双版纳的感性认识,尤其是大象表演的录像,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事先设置好的`画面也限制了学生的解说,如何物为我所用而不是我为物制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以导游的形式讲述文中所记景观,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具体授课中讲到“笑对生与死”时,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作了发挥,对傣族人乐观的人生态度从另一角度作了诠释,我也给予了肯定,肯定了她知识面丰富和她的创造精神。
对学生思想的火花教师要不吝啬自己的赞赏的语言。
体会语言美时采用老师先示范讲,然后学生按例分组讨论交流。
在学中逐步掌握分析语言的一般方法,让学生觉得语文的学习也是有章可循的,而不是无可抓处。
学生觉得语文难学的难点也在这。
体会语言所蕴含的感情也从最容易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和形容词入手,然后让学生朗读体会。
写作训练也选择仿写,作文差的同学往往觉得无从下笔,不妨从仿写入手。
当然对于写作好的同学就不必拘于形式,可任由发挥。
总之,通过本课试图消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神秘感,消除畏难情绪,让他们知道语文是生动的,是可触可摸可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