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合集下载

第六章马克思

第六章马克思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一、本章逻辑概述本章史论结合,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理论与实践结合,阐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一般特征和坚持、改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重要性。

包括以下三节: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梳理。

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的产物。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来讲,暴力革命是基本形式,这已经得到实践的证明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否定以和平的方式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和意义。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最初的设想,社会主义将首先产生在生产力比较发达、世界交往有了普遍发展和无产阶级人数众多的欧美国家,并且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但是,历史的进程并没有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预想的那样发展,而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首先出现了社会主义的曙光。

十月革命取得成功,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坚定地遵循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原理,结合当时国际国内面临的一系列新形势,对如何在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成为世界性的历史潮流。

“二战”胜利后,社会主义越出苏联一国范围,向东欧和东亚扩展,不仅在地理上连成一片,而且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制度和体系。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与以往剥削阶级专政的性质根本不同,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

在阶级本质上,它是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广大劳动人民破天荒第一次成了国家的主人。

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单项选择题1.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具备()。

A.科学的品格B.实践的力量C.现实的意义D.科学的和实践的品格2.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是因为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

A.科学的思想体系上B.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C.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上D.共产主义者同盟上3.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资本论》的出版C.唯物史观的形成D.私有制的消失4.无产阶级革命主要的基本形式是()。

A.人民民主专政B.暴力革命C.和平过渡D.局部战争5.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

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

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是()。

A.社会主义很难实现B.社会主义必须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C.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D.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6.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

A.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B.资本主义加速其帝国主义进程C.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世界共产主义进程7.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

A.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进行B.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C.社会主义不断地同资本主义作斗争D.社会主义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8.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B.人民民主专政C.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D.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现实9.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B.建立工农联盟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级社会10.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A.人民当家作主B.绝大多数人的民主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比资本主义民主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几次飞跃是()。

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实践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制度建立的实践C.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实践D.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2.十月革命的胜利说明()。

(完整版)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完整版)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 第一,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灭亡的经济根源, 因而没有真正发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 必然性;
• 第二,他们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 接动力,因而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 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 第三,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 命,因而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依靠力量。
• 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 4.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一)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经历了三个历史发
展阶段: (1)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2)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3)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 傅立叶设计的未来社会称 “和谐制度”,其基本单 位是“法朗吉”。
• 欧文
• (1771-1858)英国 著名的实业家、思想家 代表作《新社会观》 《人类思想实践中的革 命》。
• 曾散尽家资在世界各地 搞“公社”,但均以失 败告终。
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
• 第一,采用详尽的理论论证的形式说明 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
• 马布利
• (1709-1785)法国著名 的政治家、理论家、历史学 家, 代表作有《论法制或法 律的原则》、《论公民的权 利和义务》。
• 马布利的社会改革思想带有 明显的平均主义倾向,是小资 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的典型。
• 巴贝夫 • (1760-1797)法国革命家、平等
派运动领袖, 代表作是《永久地籍 册》。
2.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
•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 条件
• 社会经济条件 • 社会政治条件 • 思想文化条件

马克思第6章

马克思第6章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
1.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述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述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述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1)生产力高度发达 (1)生产力高度发达 (2)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2)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3)按计划生产 (3)按计划生产 (4)按劳分配 (4)按劳分配 (5)没有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 (5)没有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 6)没有阶级差别 没有阶级差别, (6)没有阶级差别,国家开始消亡
2. 从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 (2)公有制、逐步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 公有制、逐步消除剥削、 化、达到共同富裕 各尽所能, (3)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5)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从目的和手段两方面来把握)
“必须推翻那些 使人成为受屈辱、 使人成为受屈辱、 被奴役、 被奴役、被遗弃 和被蔑视的东西 的一切关系。 的一切关系。” ——马克思 马克思
五、科学社会主义
马、恩的观点
什么是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
基于实践的认识
什么是共产主义? 什么是共产主义?
目标和手段
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社会的结构
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生产力- 生产力-生产关系
社会是怎 样存在和 运动的? 运动的?
社会发展的 动力
根本动力: 根本动力:两对 基本矛盾
其它
阶级斗争和 社会革命
科技进步 社会形态的更替 改革 英雄史观—群众史观 英雄史观 群众史观 人在历史中 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 群众路线 的作用 如何评价杰出人物的 历史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二)苏联党内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认识的分歧和争论
1924年列宁去世后俄共(布)面临着一个突 出的问题就是:是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还是 回到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对这个重大问题,当 时党内出现了分歧和争论,同时又参杂了个人 权力之争。 这场争论的实质涉及到: 从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转 变
2、苏联模式的弊病
(1) 民主范围过于狭隘,容易产生个人专权。
(2) 经济上管得过死,总体效益较差。
(3) 思想文化上严格控制,导致个人崇拜、思 想僵化。
(4) 对外关系上的大党主义、大国主义导致霸权
主义。
3、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
(1)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① 1936年苏联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②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
(三)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形成及其 特征
斯大林战胜党内反对派后,随即发动了高速 工业化运动;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运动, 完全改变了新经济政策的道路,形成了所谓的 “斯大林模式”,即社会主义苏联模式。
1、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
(1)高速工业化运动及其特点
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大,把国家工业 化确定为党的总路线。 特点: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采用行政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 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 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 配”制度。
(2)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及特点 (1929年_1934年)
苏联建立了一种新的直接为国家工业体 系服务的农业经济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重点: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3、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4、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5、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6、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7、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8、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9、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难点:1、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学时安排:2课时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问题导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普遍处于大萧条之际,社会主义得到了快速发展,先后建立了15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强大的能够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社会主义势力。

共产党组织多达120多个,二战后独立的民主国家许多都自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一度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又使社会主义遭受到巨大挫折。

这是为什么?社会主义为什么具有那么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苏东社会主义大厦为什么几乎在一夜之间夷为平地?一言以蔽之,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如何,在一定意义上决定其发展走向。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通过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运动过程的分析,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特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必然性和艰巨性,并提出认识社会主义的正确方法。

从而,能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如何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20世纪初,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第六章__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六章__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论述(1)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

无产者只有废除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

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2)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

(3)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4)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

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协社1995年版,第307页。

(5)无产阶级不通过暴力革命就不可能夺取自己的政治统治,即通往新社会的唯一大门,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意见是一致的。

——恩格斯:《致格〃特利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5页。

(6)第十六个问题:能不能用和平的办法废除私有制?答:但愿如此,共产主义者当然是最不反对这种办法的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a
7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 1、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即:
• (1)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 (2)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 (3)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a
8
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 (1)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 • 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
• 这是因为: • 第一,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阶级斗
争。
• 第二,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是不断巩固、发
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改造旧社 会,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实现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 第三,无产阶级专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
要。
a
39
•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
a
28
、 1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
民主革命的蓬勃发展,帝国主义力量的削弱,极 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 运动的发展。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
获得大发展,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先后有 一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 社会主义阵营。
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a
9
(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
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 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 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 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 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马原课件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马原课件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特征的认 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开展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 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 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三、社会主义开展道路的多样 性
〔-〕社会主义开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 斗的党
〔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 党
〔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那 么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 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 核心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开 展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 实践的开展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开展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
建立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 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 主义的探索
〔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 的探索
〔二〕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 义开展道路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 折前进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
〔二〕社会主义在பைடு நூலகம்我开展和完善中走 向辉煌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
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 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 核心
〔三〕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开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_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_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经济基础不同、阶级本质不同、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等。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最高类型的民主,比资本主义民主具有无可比拟
的优越性。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
和不断发展着的。要实现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目标,需要经过
长期的努力。这是因为, 一、肃清封建专制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影响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 三个时期:

一、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二、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三、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列宁逝世后,在斯大林领导下建立了
其特点是:

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 分组成。 在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 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与这种发展战略相适应,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 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 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度集中的 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唯物史观-人类发展
剩余价值学说-资本主义剥削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 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

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
的重要标志之一。

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 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
9
2、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848年 1848年2月《共产党 宣言》的发表, 宣言》的发表,标志 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 生。
10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前提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前提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 经济条件:是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矛盾激化的产物。 经济条件:是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矛盾激化的产物。 阶级基础: 阶级基础:是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 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理论来源(直接):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19 理论来源(直接) 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 世纪初期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学说。 世纪初期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学说。 同时,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同时,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 以及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一切优秀遗产的成果, 学以及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一切优秀遗产的成果,创立了科学 的劳动价值沦,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的劳动价值沦,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使 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11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 建立
再次实践: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 人类早 晚要摆脱最后一种奴 隶制: 隶制:资本主义奴隶 制或雇佣奴役制, 制或雇佣奴役制,实 现人类自古以来的梦 想—建立一个除了造 福人民以外别无其他 目的的社会。” 目的的社会。” ——列宁 ——列宁
12
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 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 新类型的革命。
25
列宁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 列宁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 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 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 生产率 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教学⽬的]通过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取得⾰命胜利的历史合理性和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等,对⼤学⽣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以帮助学⽣进⼀步理解⾛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依据,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

[教学重点]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2.列宁斯⼤林的社会主义探索与苏联模式问题3.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1.⽆产阶级⾰命的⼿段或形式问题2.⽆产阶级⾰命的发⽣问题[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内容]引⾔: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社会主义社会必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这⾥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是指科学的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词有⼴义与狭义之分。

从⼴义上讲,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可以等同。

从狭义上讲,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之⼀,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框架。

今天我们将重点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情况。

第⼀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源远流长,它决不是某种政治问题或政策性问题,希望我们不要戴上有⾊眼镜看她。

她深深地扎根于⼈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之中,是⼈类先进思想家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是⼀个世界性的课题,是⾼难度的理论问题,具有深刻的学术内涵和历史意蕴。

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经过40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发展历程。

(⼀)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空想社会主义产⽣于16世纪,到19世纪初三⼤空想社会主义的产⽣使其达到了顶峰,历时300多年,与资本主义⽣产⽅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业、⼿⼯⼯场和机器⼤⼯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个阶段,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概念的历史
19世纪下半叶西风东渐,当时我国有人把社 19世纪下半叶西风东渐 世纪下半叶西风东渐, 会主义译为“人群主义” 安民新学” 会主义译为“人群主义”、“安民新学”、“養 民学” 民学”等。 1902年 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 18期 1902年9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18期 把社会主义从日文移植过来。1905年朱执 上,把社会主义从日文移植过来。1905年朱执 信在《民报》上发表《德意志革命家小传》 信在《民报》上发表《德意志革命家小传》,第 一次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社会主 义学说。从此“社会主义” 义学说。从此“社会主义”一词在中国逐步广泛 使用和流传。 使用和流传。
2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4)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从现实的人出发揭示了物质生产活动 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这种历史观表明: 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这种历史观表明:一切历 史冲突都根源于社会的基本矛盾, 史冲突都根源于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 促使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和演进。 促使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和演进。然而要揭 示资本主义衰亡的原因, 示资本主义衰亡的原因,仅靠社会发展的一般规 律还不够,还必须到当时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 律还不够,还必须到当时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 还必须揭示当时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还必须揭示当时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马克思揭 示了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 示了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正是唯物史观与 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才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才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2、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3)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及其实业制度
1802年发表他的处女作 1802年发表他的处女作《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 年发表他的处女作《 代人的信》 提出了他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 代人的信》,提出了他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最将为实业制度所取代。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最将为实业制度所取代。 在实业制度下仍然有私有制和社会不平等, 在实业制度下仍然有私有制和社会不平等,但由 国家来实施全社会的有计划的协作, 国家来实施全社会的有计划的协作,由国家来推 行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义务制和才能的等级制, 行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义务制和才能的等级制,以 便为大多数人谋最大的福利。 便为大多数人谋最大的福利。他反对用暴力改造 社会, 社会,主张通过组织实业家政党来和平实现新制 他还进行了消费公社、 度。他还进行了消费公社、合作工厂和劳动公社 等试验,最终全告失败。 等试验,最终全告失败。

马克思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马克思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思考
• 用合作社的形式将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 • 发展大工业,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 • 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 进行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 进行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努力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 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 维护党的团结,特别是党中央领导核心的团结等,这些 构想具有重要意义。
营中的利润。
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 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 首先,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再次,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 场发展经济。 最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 贵的材料” ,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 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 的问世。从此,这一伟大学说便成为无产阶级 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 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经历了三个历史发 展阶段。
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 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 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经济,完全采用 行政手段,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一需要。(四)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国家。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但阶级和阶级差别还存在,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国际上还存在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剥削制度,因而还需要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只有到了共产主义,国家才完全消亡。总之,共产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属于同一社会形态,它们的区别就在于成熟程度的不同。正如列宁说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科学区别,只在于前者是从资本主义中生长起来的新社会的第一阶段,后者是这个新社会的更高阶段。”(《列宁选集》第4卷第10页)正确认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联系和区别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只有懂得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存在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才能自觉地在社会主义阶段积极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促进共产主义因素的成长,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准备条件。另一方面,只有懂得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存在重大差别,才能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来确定并完成现阶段革命的主要任务,使革命有步骤地向前推进,以保证革命的最终目的的顺利实现。
1、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撰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产主义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不存在社会成员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但产品还不够丰富,还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劳动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谋生手段,人们还没有摆脱旧式分工的束缚,还存在三大差别。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将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劳动已成为人们生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课件——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课件——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社会生活中强调“以阶级斗争为 纲”,等等。
50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 终达到共同富裕。”
35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和《法兰西 内战》中十分强调无产阶级政权对 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性。
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 主义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36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 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 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37
◆ “同时论”有正确的理论价值与依据,蕴涵着 社会主义的国际性。 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作出了补充。
12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的苏维 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3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十月革命的胜利, 开辟了人类历史的 新纪元,苏维埃俄 国成为世界上第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 视频播放
14
最后,大党主义、大国 主义、霸权主义严重。
32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1、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
视频播放
• 东欧八国:南斯拉夫、阿尔巴
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 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
罗马尼亚
波兰
匈牙利
保加利亚
捷克斯洛伐克
33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1、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
46
设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 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 根据社会需要,有计划调节生产。 • 在对社会总产品作扣除后,对个人实行按 劳分配。 • 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 • 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开始消亡。

《马原》第六章_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马原》第六章_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天朝田亩制度》把土地公有作 为社会理想的中心内容。洪秀全 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 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 无处不饱暖”的理想。 康有为的中国“乌托邦” 构想。 “人人相亲,人 人平等,天下为公,是 谓大同”。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 实行的制度:人们住着 共同的房屋,吃着统一的 伙食,每个人只有简单的 食物和生活必需品,而没 有任何私有财产。男女平 等,优生优育。等等。
欧文设计的理想社会: “新和谐劳动公社联合体”。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
① 采用详尽的理论论证的形式说明资本主
义制度的不合理。 ② 摆脱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 ③开始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尝试。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些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呢?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些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呢?
空 想 社 会 主 义
闵采尔设想的未来理想社 会是“千年太平天国”, 在这个社会中,财产公有, 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产 品实行共同分配。社会最 高的组织形式是公社。管 理机构是议会,这是由社 员共同选举的。实现这个 社会的道路是阶级斗争和 暴力革命。
托马斯·闵采尔(1490~1525)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摩莱里(,1720~1780)法国杰出 思想家, 代表作:《自然法典》。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2)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马布利集中批判了财产私有制度,叙述了一
空 想 社 会 主 义
个财产公有、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他认为 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破坏了自然规律,只 有消灭私有财产制度,才能消除贫富对立。他 认为理想中的社会是共和国,共和国的第一 条法律就是禁止财产私有。在共和国内,一 切劳动产品都是国家的珍宝和每个公民的财 产,按需分配,高度平均,取消商品交换 “人人都是富人,人人都是穷人,人人平等,

自考马原复习笔记6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自考马原复习笔记6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选择题】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9世纪初期欧洲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1848年2月为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公开问世。

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解答题: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最新型的革命?(必背)答:(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

(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恩格斯:非暴力革命同时胜利论:即使不在全世界同时进行,也要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列宁:暴力革命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立足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1.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三个阶段: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时期。

(1)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剥夺和改造官僚资本,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

(2)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取消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和流通由国家统一集中管理,生产资料和粮食由国家统一调配。

(3)新经济政策时期: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

2.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建成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称为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1.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二战后,东欧依据苏联模式建立了很多社会主义国家。

2.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朝鲜、越南、老挝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贡献与经验教训。

历史贡献:(1)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 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 托马斯· 莫尔(英国) (ThomnasMore,1478-1535年) 生活在四百多年前的莫尔,在 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关于 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 的既有利又有趣的金书 》)一书 中不仅深刻地洞察和揭露了那个 时代的各种矛盾,对当时刚刚兴 起的,将私有制历史地发展到了 最高顶点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给 予当头一棒;而且还富于天才性 地为人们描绘了人类理想社会的 美好图景。莫尔也正是以这些天 才性的设想而被世人公认为西欧 第一位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事件实质:
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失败,而是背离马 克思主义的结果。
视听
东欧剧变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 好象被削弱了,但人民受到锻炼, 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 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
苏联解体
幻灯片 5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 义的核心内容;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 政治保证;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 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经济方面
发展战略
经济体制
形成过度集权的领导体制 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体制 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
政 治 方 面
特定历史条件 下的产物
并非社会主义 的唯一模式
苏联模式的作用
曾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有提高; 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提供 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16-17世纪:莫尔(英国)、康帕内拉(意大利)18世纪:巴贝夫、摩莱里、马布利等19世纪初期: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空想主义的局限:因为他们的唯心史观,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现的必然规律,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和客观必然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它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为社会主义制度取代的历史发展趋势,并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作了科学的论述和预言。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是一致的。

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它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主要是暴力革命。

一国胜利论的依据: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1、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1917年11月到1918年春夏之交)首先进行了对大资本的剥夺和改造,实现了银行和大工业的国有化,使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列宁在这个时期发表了《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等一系列著作,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计划,以及具体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措施等。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1918年春夏之交起)战时共产主义在经济上的主要特征:取消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和流通由国家政权统一集中管理,生产资料和粮食等主要生活资料由国家统一调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A 社会主义公有制
B 无产阶级专政
C 计划经济
D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A 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B 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 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3.邓小平于1980年5月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
A 社会主义的特征
B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C 社会主义的本质
D 社会主义的目的
4.邓小平完整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理论是在:
A 党的十二大
B 党的十三大
C 党的十四大
D 1992年南方谈话中
5.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
A 丰富的自然资源
B 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C 充裕的生产资料
D 生产社会化程度高的国有企业
6.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这个论断:
A 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B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C 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D 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7.一种社会制度的优越性,集中体现在:
A 消灭剥削上
B 消除两极分化上
C 分配公平上
D 促进生产力发展上
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 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C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9.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刚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党的:
A 十一大
B 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
C 十一届三中全会
D 十一届六中全会
10.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
A 发展科技和教育
B 发展经济
C 改革开放
D 发展民主
11.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对前进中的问题:
A 要用革命的办法坚决
B 要用改革的办法坚决
C 要用改良的办法坚决
D 要用发展的办法坚决
二、多项选择题
1. 由于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就出现了: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
B 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曲折和失误
C 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疑虑和困扰
D 对邓小平理论的分歧
E 姓“资”姓“社”的争论
2. 由于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因是:
A 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
B 把苏联模式神圣化
C 把苏联体制的种种弊端当作社会主义本质属性
D 对内没有改革
E 对外没有开放
3. 社会主义应该是:
A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
B 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
C 让人民满意的合格的社会主义
D 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
E 优越于资本主义
4.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A 是一个长期思考的过程
B 是一个凝结着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思考过程
C 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考过程
D 是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继承与创新的过程
E 是一个对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过程
5. 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关系是:
A 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着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B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
C 两着都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
D 两者都是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
E 社会主义本质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本质概括
6. 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条件是:
A 公有制经济
B 多种所有制结构
C 按劳分配原则
D 多种分配方式
E 混合所有制经济
7. 发展生产力目标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之间的关系是:
A 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B 共同富裕是发展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C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发展生产力的条件
D 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E 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互为条件
8. 邓小平在阐述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时,曾指出:
A 马克思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B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解放生产力
C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D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E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9. 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阐述指明了:
A 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目标
B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C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D 从生产力方面揭示社会主义性质
E 从生产关系方面揭示社会主义性质
10.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三个层次是:
A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C 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D 社会主义的外部环境
E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
11. 邓小平论述的社会主义原则是:
A 公有制占主体
B 高度集中的计划
C 忽视商品生产
D 排斥市场机制
E 共同富裕
12. 邓小平在阐述“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过程中指出:
A 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B 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
C 中国坚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我们的发展
D 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E 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
13.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阐述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其中有:
A 发展才是硬道理
B 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的思想
C 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
D “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思想
E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思想
三、材料分析题
1.材料1
公元2003年的春天,当全党和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降临到我们的头上,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又一次考验和锤炼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意志和民族精神。

这就是抗击非典的斗争。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无形长城迅速筑起:领导干部临危不惧,深入一线;共产党员迎难而上,冲锋在前;白衣战士日夜奋战,视死如归;科技人员携手共进,并肩战斗;祖国大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事实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危难之中见精神。

事实给世人一个鲜明的昭示:我们的党和国家、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是任何危难都压不倒的。

——摘自“人民日报”2003年5月15日“危难之中见精神”
材料2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

中国人民不仅从来不在侵略者面前低头,从来不在自然灾害面前退却,而且还在同各种敌人和困难进行百折不挠的斗争中造就了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更坚强。

越是遇到危难,这种精神越发放射出耀眼夺目的光芒。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疾风知劲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等,就是对危难
之中见精神的写照和赞美。

——资料来源同上
材料3
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是在我们祖国和民族的危难中诞生,在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成长壮大、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

我们党聚集了千千万万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大无畏气慨,排除万难,一往无前,谱写一曲又一曲惊天动地的壮歌,诠释着危难之中见精神的深刻内涵。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就是民族精神不断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

——资料来源同上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1,从认识论上分析说明危难之中见精神。

(2) 依据材料2,从价值观上分析说明危难之中见精神。

(3) 依据材料3,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说明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必将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2.考茨基认为,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就像“一个孕妇,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引起早产”。

“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

”这就是所谓的“早产论”。

二十世纪末,苏东发生巨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早产论”似乎得到了某种“验证”。

请回答:
(1)你怎样看待“早产论”?
(2)国际社会主义转入低潮这一事实能够否定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结论吗?
(3)分析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