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培训第五课:荨麻疹(瘾疹)中医辨证治疗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的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的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的方法荨麻疹的定义和病因荨麻疹,又称风团、风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其主要特征为皮肤局部或全身出现呈现红色、肿胀、瘙痒的风团,可伴有丘疹、水疱、水肿等症状。

荨麻疹的病因复杂,包括药物、食物过敏、感染、寒冷、阳光照射、体力劳累等原因均可引起荨麻疹的发生。

中医对荨麻疹的理解中医认为荨麻疹是由于内外两方面原因引起的。

内因主要是体质虚弱,脾虚湿浊等。

外因主要是六淫之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

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时,首先要明确病因,然后根据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

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的方法1. 辨证方法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时,主要采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进行辨证。

具体包括:•望诊:观察皮肤病灶的大小、形态、色泽和分布情况,以及伴随的其他症状。

•闻诊:听取患者自述的瘙痒声音、情绪变化等。

•问诊:询问患者的病史、发病时间、过敏源等方面的情况。

•切诊:通过按摩患者的经络、诊断脉搏等方法来获得体质特点。

2. 辨证要点中医辨证施治荨麻疹的要点主要包括:•寒热辨证:根据病人体温、舌苔、脉象等进行寒热辨证。

寒热辨证将荨麻疹分为寒热型,然后再根据寒热内动、寒热外袭等进行进一步的辨证施治。

•湿燥辨证:根据皮肤病灶是否有水疱、水肿等进行湿燥辨证。

湿燥辨证将荨麻疹分为湿热型、湿邪蕴结型等,然后再根据湿热蕴结、风寒湿毒等进行进一步的辨证施治。

•气血辨证:根据病人精神状态、舌质、脉象等进行气血辨证。

气血辨证将荨麻疹分为气虚血瘀型等,然后再根据气虚血瘀等进行进一步的辨证施治。

3. 施治方法中医治疗荨麻疹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外治的方法。

•中药内服: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内服。

常用的中药有防风、地黄、黄连、连翘、柴胡、当归等,以及对应的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等。

中药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病情轻重等因素进行调配。

•外治方法: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外用药物进行外治,如石膏、槐角、地骨皮等。

同时,还可以采用穴位按摩、拔罐等物理疗法进行辅助治疗。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主要基于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和“阴阳”概念,以及调节体内气血和脏腑功能为核心。

中医认为荨麻疹是由体内湿热、风寒、血瘀等因素引起的失调所致。

治疗荨麻疹的关键在于寻找和调整病因,促进体内的整体平衡。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施治:中医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辨明病因和病机。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风热型、湿热型、血瘀型、肝肾不足型等。

根据辨证结果,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2. 清热解毒:对于荨麻疹伴有明显的湿热症状(如囟门红肿、口干苔黄、尿涩便秘等),中医常使用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方剂,如黄连解毒片、连翘败毒饮等,以清热燥湿,排除湿热邪气。

3. 补益调理:对于荨麻疹伴有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等情况,中医常采用补益调理的方法。

通过补充营养、调理脏腑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4. 调理情志: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也是导致荨麻疹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中医治疗荨麻疹还包括调理情志,通过心理疏导、情志平和的方法,缓解情绪不稳定对荨麻疹的影响。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原理是基于整体观念,注重调整身体的内外环境,并维持人体的平衡状态。

这种综合治疗方法可以改善免疫功能,调整机体功能,从根本上减少荨麻疹的发作频率和症状的严重程度。

然而,对于严重的荨麻疹病例,中医治疗可能需要配合西医药进行综合治疗。

荨麻疹的中医治疗

荨麻疹的中医治疗

荨麻疹的中医治疗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其过敏源比较复杂,病情也错综复杂,症状表现也不相同.若能查清过敏源,其治疗效果会更好一些.中医对荨麻症可分为五个型:1. 风热犯表-----风团颜色鲜红灼热,遇风受热后加重,瘙痒甚,好发于暴露部位.常伴鼻塞流涕,口干咽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浮数.2. 风寒外束-----风团颜色淡红或苍白,遇风受凉后尤甚,得暖减轻.伴鼻塞咽痒,咳嗽痰白,周身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3. 肠胃湿热----出风团与饮食不节有关,伴腹痛腹泻,或呕吐胸闷.大便稀烂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数或濡数.4. 血热毒盛-----见于严重泛发的急性荨麻症,全身满布风团,颜色鲜红灼热,剧烈瘙痒.伴发热,头痛,烦躁,口干咽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5. 气血亏虚-----多见于慢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夜晚或劳累时风团加重,四肢困倦,形瘦体弱或虚胖,面色无华.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脉细弱.荨麻疹的中医治疗:1. 风热犯表----疏风清热,退疹止痒银花15 连翘15 淡竹叶10 鱼腥草20 牛蒡子12 薄荷6(后下) 荆芥10 浮萍15 蝉脱10 芦根15 甘草3. 若伴咳嗽痰黄加桑白皮15,大便干结加紫草12.2. 风寒外束-----疏风散寒,调和营卫桂枝12 麻黄6 白芍15 大枣12 苏叶12 防风12 荆芥穗10 (后下) 北杏12 生姜3片甘草3. 若体弱多病者,可加黄芪20克白术12克,以益气固表.3. 肠胃湿热-----清肠利湿,祛风止痒土茯苓12 绵茵陈20 银花15 火炭母20 布渣叶15 山楂20 苏叶8 枳实12 厚朴12 连翘12 甘草5. 若腹痛腹泻者加陈皮防风白术各12克;纳差者加莱菔子麦芽各12克.4. 血热毒盛-----凉血清热解毒水牛角30(先煎) 生地黄20 鱼腥草20 紫草15 蝉脱10 黄芩12 牡丹皮12 玄参15 生石膏20 赤芍15 芦根15 甘草5. 若毒甚者加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各12克。

中医对慢性荨麻疹的辩证论治

中医对慢性荨麻疹的辩证论治

中医对慢性荨麻疹的辩证论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 150001;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06摘要:荨麻疹(CU)是皮肤科常见的过敏性病种,典型皮损为风团-局部隆起的水肿性团块和(或)血管性水肿。

病程大于六周即为慢性荨麻疹,多迁延难愈。

其临床表现为皮肤出现红色或肤色的形态各异的风团,皮肤表面隆起呈现橘皮样,周围多有红晕,凹凸不平,大小不等,或单独分布,或延绵成片,好发于全身体表上下,时隐时现,此起彼伏,发作无定时,骤起骤退,自觉剧烈瘙痒,影响睡眠及日常活动,降低生活质量,发病率随着时代发展而日益增高。

本病多因皮肤黏膜出现血管扩张通透性以及渗透性增加引起的一种暂时性局限性水肿反应,可伴有心慌烦躁等过敏性休克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受损反应,以及喉头支气管受累的呼吸困难、血管性水肿等相关并发症[[1]]。

与丘疹性荨麻疹相区别,该病病因复杂,多数患者难以明确确诊原因。

本文论述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由中医古籍的历史溯源,总结古现代医家的临床治疗经验,旨在发挥中医药疗法的独特优势,推展中医治法诊疗该疾病。

并提高人们对慢性荨麻疹的重视,同时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

关键词:荨麻疹;病因病机;中医疗法荨麻疹在古籍中记载颇多,记录称作“瘾疹”“赤白游风”“风疹”“鬼饭疙瘩”“风疹块”等。

《素问·四时刺道从论》中首次记载了荨麻疹这一病名,“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隐,时隐时现之斑丘状皮疹即为瘾疹,该病名沿用历史最广;《千金要方》又将㾦癗记载为“坚如麻豆粒,疮痒搔之,皮剥汁出,或遍身头面年年常发者”,㾦癗,外形为坚硬的豆粒,瘙痒难忍,全身好发。

祁坤《外科大成》曰:“游风者,肌肤倏然掀赤肿痛痒感,游走无定”,究其原因认为游风由风热相博,侵袭肌表,奎滞肌肤,营卫不宣而发皮疹,荨麻疹皮损符合风性特征,发无定处游走不定且逐渐消退后不留痕迹。

慢性荨麻疹病因可归纳为禀赋不耐、风邪袭表、肠胃湿热和肝肾不足四个方面[[2]]。

荨麻疹的中医治疗

荨麻疹的中医治疗
21 0 0年 8月
15 2
荨 麻疹 的 中 医治 疗
乔 静 刘 伟

要 : 麻疹俗 称风疹 块 , 皮肤 红斑性 及 水肿性 反张及 渗透性 突然增加 所 引起 。 中医 属
瘾疹 的范畴 。 中医临床 按风 热证 、 风寒 证 、 胃肠湿 热证 、 气血 两虚证辨 证论 治。在 长期 临床 实践 中亦产生 了不 少效验 方。 关键 词 : 荨麻疹 ; 因病 机 ; 病 临床 表 现 ; 医治 疗 中
4 治 疗 41 . 辨证 论 治
疼痛 , 恶心呕 吐 , 神疲 纳呆 , 大便 秘结或 泄泻 。舌 质红 , 苔黄腻 , 脉弦 滑数 。 治法 : 疏风解 表 , 通腑 泄热 。 方药 : 防风 通圣散加减 。 用 : 药 炙 麻黄 3, g防风 1g荆芥 lg厚朴 lg枳 壳 lg黄芩 1g茵陈 1g 0, O, o, O, 0, 5, 赤芍 lg薄荷 6( 下 )生 大黄 6( 下 )六一 散 lg包 煎 ) O, g后 , g后 , o( 。 41 气 血 两 虚 证 : 块 色 淡 与 肤 色相 同 , 复 发作 , 痒不 甚 , .3 . 疹 反 瘙 可 迁 延数 月 或 更 久 , 劳 累后 加 重 , 头 晕 失眠 , 疲 乏力 , 或 伴 神 心悸 气 短, 纳食 不香 。舌淡 苔 薄 , 沉 细 。洽 法 : 气养 血 , 风止 痒 。方 脉 补 祛 药 : 珍 汤加 减 。药 用 : 八 党参 lg白术 lg茯 苓 1g当归 1g赤 O, O, 5, 0, 白芍各 lg 川芎 lg 生地 1g荆 芥 1g 防风 1 , 衣 6 , o, O, 5, 0, 蝉 g 白蒺 藜 1 g 炙 甘草 。 5, 4 效 验 方 . 2 4 .紫 银 汤 : 草 根 1g银 花 1g连 翘 1g生 地 1g荆 芥 7 , .1 2 紫 5, 5, 2, 2, g 防风 9, 叶 9, g苏 g 白芷 9 , g 白蒺 藜 9 , g 白鲜皮 9 , g土茯 苓 1g赤 芍 5, 9, 蜕 5 , g蝉 g赤小 豆 1g甘草 3 。水 煎服 。适 用 于风热 型荨 麻疹 。 5, g ( 江西 中 医药 ) 4 .葱 白汤 : 白 3 条 。内服 : 白( .2 2 葱 5 葱 切碎 )5 水煎 热服 ; 1条 外用 : 葱 白( 切碎 )0 2 条水 煎局 部 热敷 。适 用 于风寒 型 或风 热型荨 麻疹 。 ( 浙江 中医杂 志 ) 42 桂 枝 二麻 黄一 汤 : 枝 1g 白芍 、 .. 3 桂 2, 杏仁 、 甘草 各 9 , 麻黄 炙 g炙 6, g大枣 5 , 姜 2片 。水 煎服 。适 用 于顽 固性荨 麻疹 。(伤寒 枚 生 《 杂病 论》 ) 42 祛 风止 痒 汤 : .4 . 蝉衣 6 , 长 卿 1g乌 梢蛇 、 g徐 2, 荆芥 、 防风 、 浮萍 、 白蒺 藜 、 丹皮 各 9 , 草 6。水煎 服 。适 用于 小儿荨 麻疹 。( g甘 g 上海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之马矢奏春创作中医辨证论治:(1)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

辨证为风热袭表,肺卫失宣,治以辛凉透表,宣肺清热,方以“荆防方”加减。

荆防方【药物组成】荆芥穗2钱,防风2钱,僵蚕2钱,金银花4钱,牛蒡子3钱,丹皮3钱,紫背浮萍2钱,干地黄3钱,薄荷1钱半,黄芩3钱,蝉蜕1钱半,生甘草2钱【方剂功效】疏风解表,清热止痒。

(2)风寒型,多见于寒冷性荨麻疹。

辨证为风寒束表,肺卫失宣,治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以“麻黄方”加减。

麻黄方【处方】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功能主治】辛开腠理,和血止痒。

主气血缺乏,卫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风邪内侵,肌肤失养。

(3)血虚受风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辨证为阴血缺乏,风邪束表,治以滋阴养血,疏散风邪,方以当归饮子加减;(4)脾肺两虚,风寒束表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

辨证为脾肺两虚,卫气不固,治以健脾益肺,益气固表,方以玉屏风散合多皮饮加减。

中药药方: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剂中药方剂(一)【辨证】脾失健运,复感风邪,郁于肌肤。

【治法】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方名】多皮饮。

【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藓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干姜皮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赵炳南方。

中药方剂(二)【辨证】气血缺乏,卫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风邪内侵,肌肤失养。

【治法】辛开腠理,和血止痒。

【方名】麻黄方。

【组成】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赵炳南方。

中药方剂(三)【辨证】脾虚兼风。

【治法】健脾利湿,祛风止痒。

【方名】荨麻疹汤。

【组成】苍术5克,白术30克,茯苓15克,荆芥15克,丹皮15克,防风9克,白蒺藜12克,僵虫10克,川芎9克,丹参15克,黄芩10克,龙骨15克。

荨麻疹之中医辨证

荨麻疹之中医辨证

荨麻疹之中医辨证概述:荨麻疹,按其临床表现当属中医学“瘾疹”、“风疹块”范畴,其特点是皮肤出现红色或白色疹块,突然发作,发无定处,时隐时现,瘙痒无度,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发于任何年龄、季节和部位。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本病较常见,约15%~25%的人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

症状:以皮肤出现红色或白色疹块,突然发作,发无定处,时隐时现,瘙痒无度,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为主要症状,可伴有面色黄白不华、心悸乏力、头晕健忘、少寐多梦;或恶寒怕冷;或脘腹疼痛、恶心呕吐、神疲、纳差、大便秘结;或畏寒肢冷等症状。

病因:一、六淫侵袭,风邪为首风邪与荨麻疹的发病关系最为密切。

外感六淫之风邪,常兼挟寒、热、湿之邪侵袭肌表,多兼有阳气不足,卫外不固。

风邪“善行数变”及易兼挟的特点决定了本病的证候表现。

风与寒相合而为风寒之邪;与热相合而为风热之邪;风寒、风热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

风寒、风热之邪客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则起风疹瘾疹。

总之,以风邪为主的外感六淫之邪,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

或感受风邪而发,或风邪与内在病理因素搏结而发,或体内病理因素郁热生风而发。

二、脏腑不调,七情内伤七情内伤,五志不遂,可致气机壅滞,气血失和,失其濡煦之职,风邪易于外侵,焦虑抑郁使气机不畅,气血失和,火热内生,壅滞于肌肤络脉而发瘾疹。

对七情内伤、脏腑不调所产生的病理因素在荨麻疹发病中的作用也有很多认识。

包括内生之风、湿及痰、瘀等。

风从内生者,或由阴虚血燥,虚风内动,或由肠胃湿热,郁久化热生风。

本病虽发于外,但其必有内伤在脏腑,对脏腑、七情等因素的认识是临床辨证论治时把握疾病之“本”的主要途径。

三、禀赋异常,内外合邪禀赋异常,内外合邪是本病重要的病机。

人之禀赋异常是本病发生的根本。

禀赋异常多指素体虚弱,或禀赋不耐等,先天不能耐受某些物质,都是疾病发生的病理基础。

虚弱之人,肺卫不固则易感受外邪,且缠绵难愈,反复发作。

中医常见荨麻疹的辨证施治

中医常见荨麻疹的辨证施治

中医常见荨麻疹的辨证施治荨麻疹俗称“风疹块”、“风团”,中医称为“㾦癗”、“风瘅”、“瘾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

荨麻疹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有:蚊、虱、臭虫、毛虫等昆虫叮咬,冷、热、风、日光等的物理性刺激,花粉、苎麻等植物性刺激,食入鱼、虾、蟹等“发物”,注射血清、青霉素等药物,病灶感染或肠寄生虫感染产生的毒性物质刺激等等。

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代谢障碍,神经精神创伤等也可引起荨麻疹。

荨麻疹的临床特点是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鲜红色、淡红色或瓷白色的风团,这种风团常突然出现,数小时后又迅即消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

荨麻疹可反复发作,慢性者可反复发作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搔痒难忍。

风团(风瘅)可发生在全身皮肤上的任何部位,粘膜也可被累及。

如风团发生在胃肠道粘膜上,则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如风团发生在喉头粘膜则可有气闷、呼吸困难,甚至有室息的危险。

祖国医学认为荨麻疹主要是风、湿、热邪蕴于肌肤所致,或血中有热又感外风而发病。

急性荨麻疹的中药治疗以祛风、清热、祛湿为主:方一:荆芥10克,防风10克,紫草30克,黄芪30克,苦参20克,地肤子20克,蒲公英20克。

水煎服。

方二:麻黄10克,蝉蜕10克,连翘10克,浮萍10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白藓皮20克。

水煎服。

以上两方可任选一方内服。

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导致血虚,血虚生风,形成恶性循环,治疗应加用养血滋阴的中药,即中医所说的“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方一:生地20克,首乌2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丹皮10克,玉竹10克,荆芥10克,大枣30克,人参叶30克,防风10克。

水煎服。

方二:防风通圣丸(成药),每次服10克至15克,一天服3次,开水送服。

(本方尤其适用于大便秘结的荨麻疹患者)。

方三:茵陈30克,苡仁30克,木瓜13克,防己12克,麻黄10克,桂枝10克,防风10克,地龙10克,蛇蜕6克。

水煎服(本方尤其适用于兼有风湿性关节炎的慢性荨麻疹患者)。

老中医:过敏性荨麻疹的论证施治

老中医:过敏性荨麻疹的论证施治

荨麻疹又称“风疹块”,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疾患。

皮肤突然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淡红色或苍白色疹块,有的象丘疹,有的成片成块,高出皮面,边缘清楚,局部瘙痒难忍,此起彼伏,反复发作,或缠绵数月、数年不愈。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粘膜过敏性反应,其特征为:具有剧痒的一过性局限性水肿性发疹。

其病因复杂,包括各种内源性或外源性因子,如食物(特别是虾、蟹、牛奶等蛋白质类),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痢特灵等),寄生虫(如蛔虫),病灶(如蛀牙、扁桃体炎中的细菌产物),吸入物(如花粉,羽毛)等。

根据病程的长短,可分急、慢性两种,急性经过1~2周左右就可痊愈,慢性的可反复发作数月,甚至数年。

荨麻疹根据山东淄博古方中医疑难病研究所多年临床治疗经验,治疗荨麻疹辨证分型病症分析:
血虚风燥:皮疹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重;可伴心烦易怒,口干,手足心热,舌质淡红苔白而少津,脉沉细。

当归加减:
当归15克、川芎15克、熟地15克、白芍10克配备古方玉风散进行治疗,1个疗程可彻底治愈。

荨麻疹中医的辩证与治疗

荨麻疹中医的辩证与治疗

荨⿇疹中医的辩证与治疗⼀、荨⿇疹中医的认知 祖国医学称荨⿇疹为⿁饭疙瘩、风(痦癱)、风疹、瘾疹、风疹块、风瘙瘾疹、⾚疹、⽩疹。

⾎管性⽔肿归于⾚⽩游风、风注等范畴。

瘾疹之名,始见于《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痹癌疹”。

古⼈形象地将其描述为:形如⾖瓣、堆累成⽚、来时⽆影、去⽽⽆踪。

及⾄隋朝,巢元⽅认为,病机主要在于卫弱表虚,汗出伤风,风热⾊⾚,风寒者疹⽩。

此后《医宗⾦鉴)、《外科症治全书》病机论述均有鉴于此。

怠到明清,对该病认识可谓是蔚然⼤观。

朱丹溪从脾脏论治,认为病机为风湿犯脾,⼊⾥化⽕⽽成。

《证治准绳·疡医》主张理应师从仲景,按六经辨证,以⼤柴胡汤、防风通圣散等分⽽治之。

程钟龄提出风瘙痒证有外燥、外寒、内热、⾥虚不⼀,治疗可选川芎茶调散、惺惺散、解毒汤、理中汤不同。

古⼈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些有效的验⽅、外⽤药,如矾⽯煎⽔、⽯楠汁、百部酒外擦,还可施以曲池⽳针灸。

近代中医对荨⿇疹的研究也取得了很⼤成绩。

从经典⽅剂到验⽅、从临床观察到借助于现代医学技术纵深研究。

研究中发现⿇黄、防⼰、丹⽪、苦参、防风、黄芩等单味中药,葛根貮、丹⽪酚等中药单体,防风乌蛇⽌痒丸等中成药均有抗过敏的作⽤,⽤于治疗寻⿇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他疗法如药浴、⽔针、体针、⽿针等也极⼤地丰富了荨⿇疹的治疗⼿段。

总之科学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们对荨⿇疹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尽管现在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对症治疗,但我们深信在不远的将来必定有更为理想的治疗⼿段。

⼆、荨⿇疹中医病因 1. 风邪外袭本病发病多与外感风邪有关。

素体禀赋不耐,表虚卫外不固,则易为风邪侵袭。

风为百病之长,常夹寒、夹热等邪⽓侵犯机体。

汗出当风,感受风寒或风热之邪,郁于⽪⽑肌媵之间,产⽣风寒、风热表证。

2. 脾胃湿热饮⾷不节,过⾷腥荤发物,或肠道素有寄⽣⾍,皆可使脾胃运化失调、湿热蕴结,复感风邪,则风、湿、热、邪郁于肌肤胰理⽽致本病。

荨麻疹的中医分型辨证治疗

荨麻疹的中医分型辨证治疗

荨麻疹的中医分型辨证治疗更新时间:2018-02-10核心提示: 在中医治疗荨麻疹中,主要是通过辨证的分析患者的身体情况来确定患者的荨麻疹类型,在予以治疗手段来消除荨麻疹。

这种治疗方法不但能确保用药正确使荨麻疹得以迅速消除,还能减少因为误用药物而导致患者因身体吸收药毒而遭受的损伤。

在荨麻疹的治疗中,中医分型辨证治疗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医生通过这种方法判断出患者身体内部的实际情况,经过专业的辨证分析判断出患者荨麻疹类型,这样就很容易找到治疗患者的对症方法,快速且有效的消除患者身上的病症,让患者轻轻松松解决荨麻疹的烦恼。

1,热蕴风湿型荨麻疹。

此种类型的荨麻疹多发于健壮的青年群体,患者在出现荨麻疹后会反复发作,还会伴有皮肤瘙痒的症状。

观察这类患者的舌头,会发现他们的舌质都比较红,舌苔黄。

面对这些症状患者就可以蝉蜕,浮萍,防风,栀子,黄苓,益母草,白藓皮,厚朴,通草,地肤子为主方剂,根据患者的身体差异加减中药药材,煎熬后服用即可。

2,血虚型荨麻疹。

此种类型的荨麻疹患者多为中老年女性群体,在患上荨麻疹后,会出现皮肤瘙痒,风团,面部失华,发黄,月经量明显减少,身体经常无力,睡眠减少,夜晚多梦等症状。

此种症状的患者就可以四物汤为主方剂,根据身体的实际症状加减其他中药材,如果患者伴有阳气不足,平时容易感冒,手脚冰凉,怕冷等症状,就可增加桂枝,制附子,黄芪三种药材。

如果患者肺气不足,则可增加黄芪,炙甘草,炒白术,生姜,红枣解决。

3,营卫不和型荨麻疹。

此种类型的荨麻疹也多发于青年群体。

患者的荨麻疹多反复出现,长时间都不能治愈。

在病情发作时,也只有皮肤瘙痒,不规则风团两种症状出现。

对于此种类型的荨麻疹,则只需要用桂枝汤加上地肤子,白藓皮两种中药材即可。

对于存在内热的患者,则增加栀子即可。

以上就是中医中三种荨麻疹的类型及治疗方法,患者需要经过专业的中医号脉面诊后才能使用方剂,切忌自行判断,造成药物使用不对症。

在治疗期间,患者还需遵从服用中药的忌口,避免使用辣椒,花椒,芥末,大葱,姜,蒜等比较辛辣刺激的食物。

瘾疹的中医辨治

瘾疹的中医辨治
髓 通脑 ,肾精充足与否 与人的智 能有直 接关系 。肾精 足则神 强,精不 足 则智 不多 】 。 因此肾虚精 亏是V D的病理 基础 ,治疗V D首应补 肾益 髓 。肾气 实则能生髓 充脑 。如陈士铎所 述 : “ 不去添 肾中之精 ,则血 虽骤 生 ,而精乃 长涸 ,但 能救 一时之善忘而不能冀常年不忘 也”。 2 , 2化痰祛 瘀 ,开 窍醒神 ,贯 穿始终 。人体的气 血周流于全 身 ,是 脏 腑 经络等一切 组织器官进行 生理活动 的物质基础 ,若各 种原 因导致 正 气 亏虚 ,脏 腑功 能失调 ,致气血 失和 ,气 机升 降失调 ,水 液代 谢紊 乱, 凝 聚成痰 ,痰凝气滞 ,痰阻络脉 ,脉 道不通 ,血行 不畅 ,留而为 瘀 ,痰瘀 交结 ,阻塞络道 ,神 明失用 ,导致V D的发生 。痰瘀 阻络 目 久 ,郁 而化热 ,炼液成痰 ,痰碍 血行则 又致瘀 ,二者交互 为患 ,如环 无端 ,循环往 复 ,又将加重病情 ,使病 势缠绵难 愈_ 6 j ,这 也正是V D
4 7 ( 1 0 ) 7 8 6 — 7 8 7 .
[ 6 ] 雷燕, 王永 炎 , 黄启 福 . 络病理论探微 … . 北 京 中医 药大 学 学 报 ,
1 9 9 8 , 2 1 ( 2 ) : 1 8 .
病情复杂,不易治愈的原因之一。在扶正治疗的同时,应注重化痰祛
瘀 ,并合理选择 引经开窍药 以直达病所 。
参考文献
[ 1 1 ] 田金州 , 韩明 向, 徐晋 文 , 等. 血管 性痴 呆诊 断 、 辩 证 及疗 效 评定 标
准( 研 究用) [ J 】 . 中国老年 学杂 志, 2 0 0 2 , 2 2 ( 5 ) : 3 2 9 — 3 3 1 .
[ 2 】 周仲 瑛. 中医内科学 [ M】 . 北 京: 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 2 0 0 3 : 1 8 0 . [ 3 ] 刘秀蓉周 伟 . 血管 性痴呆从肝论治 [ J ] . 山东中医杂 志. 1 9 9 8 , 1 7 ( 1 ) : 5 — 6 . [ 4 ] 扬辰华血管性痴呆的中医病机及辨治思路 _ 中医研 究 2 0 0 5 , 1 8 ( 5 ) : 6 . [ 5 ] 蔡 建伟 . 血 管性 痴 呆 中医 l 临床论 治 特点 探 析 [ 中医杂 志 . 2 0 0 6 ,

荨麻疹又来了,中医12种证型辩证,看完你就懂了(附方药)

荨麻疹又来了,中医12种证型辩证,看完你就懂了(附方药)

荨麻疹又来了,中医12种证型辩证,看完你就懂了(附方药)病案收集中心中医里的荨麻疹01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以突然发作、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痒而不痛、时隐时现、消退后不留痕迹为特征。

本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病史长短不一,易反复发作,一般病程在3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

本病病因复杂,现代医学认为,它与机体对某些物质过敏、产生变态反应有关。

中医则认为是由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造成。

由于人体正气相对虚弱,且患者体质各异,或内有食滞、邪热,复感风寒、风热之邪;或平素体弱,阴血不足,皮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气血被耗;或患有慢性疾病(如肠寄生虫、肝炎、肾炎、月经不调等)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之间,邪正交争而发病。

本病西医除抗过敏、封闭、自血疗法外,尚无确切疗效。

而中医治疗该病需辨证论治。

现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临床常见证型,约分十二种,现列如下:荨麻疹常见十二种证型01风寒型症状:全身或局部散发风团,皮疹色白,遇寒后症状加重,得热减轻,无汗,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则:疏风散寒止痒。

方药: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

方中重用麻黄、桂枝解表散寒止痒。

02营卫不和型症状:全身或局部散发风团反复发作,其疹块小而色淡,自汗,易外感,遇风吹症状加重,舌淡苔薄白,脉缓。

治则: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加减。

方中重用桂枝、白芍调和营卫,加防风、荆芥祛风,白鲜皮止痒。

03风热型症状:全身或局部散发风团,皮疹色红,伴有奇痒,遇热加剧,遇冷减轻,有汗,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疏风散寒止痒。

方药:消风散加减。

常用荆芥、防风、牛蒡子疏风热止痒,生地黄、知母、石膏清热,蝉蜕、苦参止痒。

04肝郁气滞型症状:全身或局部散发风团反复发作,疹痒尤甚,常伴精神紧张抑郁,心烦易怒,胸闷善太息,胁肋疼痛,经前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舌红,脉弦滑。

治则:疏肝解郁、健脾养血止痒。

方药:逍遥散加减。

瘾疹(慢性荨麻疹)

瘾疹(慢性荨麻疹)

瘾疹(慢性荨麻疹)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发病突然,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水肿性斑块,境界清楚。

(2)皮疹时起时落,剧烈瘙痒,发无定处,消退不留痕迹。

(3)病情反复发作,常迁延不愈。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皮疹为大小不等的风团,色鲜红,也可为苍白色,孤立散在或融合成片,数小时内风团减轻,变为红斑而渐消失。

但不断有新的风团出现。

(2)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生,病程在6周以上。

(二)证候诊断1.风热犯表证:好发于青壮年,风团色鲜红,遇热皮损发作或加重,灼热剧痒,或伴发热,恶寒,口苦干,咽痛。

舌边尖红,苔薄黄或白干,脉浮数。

2.风寒束表证:风团色白或淡红,遇风寒、发作或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

舌质淡,苔白,脉浮紧。

3.胃肠湿热证:风团色红,发作时伴有腹痛,纳呆,大便秘结或便溏,甚至恶心呕吐。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气虚血瘀证:风团色淡或色白,风团发无定时,病情反复发作。

自汗,手足发凉,遇风加重。

舌淡红苔白润或舌质紫暗。

脉涩缓。

二、中医治疗方案(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一)内治法1.风热犯表证治法:疏风清热选方:华疹方1号(科室经验方)加减金银花、连翘、荆芥、防风、赤芍、白芷、羌活、蒲公英、白鲜皮、生甘草瘙痒剧烈加白蒺藜、蝉蜕、地骨皮;热甚加黄芩、生栀子;血分热可加紫草、槐米;大便干加大黄、火麻仁等。

2.风寒束表证治法:祛风散寒止痒选方:华疹方2号加减炙麻黄、桂枝、生姜、大枣、炙甘草、浮萍、蝉蜕等瘙痒剧烈可加白鲜皮、白蒺藜、乌蛇;情绪烦乱加柴胡、郁金;有血瘀者加红花、丹参、紫草等。

3.胃肠湿热证治法:清利湿热,和胃止痒选方:华疹方3加减防风、大黄、芒硝、荆芥、炙麻黄、栀子、赤芍、枳壳等口干加葛根、花粉;瘙痒剧烈加蝉蜕、地骨皮、白蒺藜;大便秘结加火麻仁、厚朴等。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荨麻疹的中医辨证一、荨麻疹的定义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水肿和瘙痒的症状,常伴随着大小不等的丘疹和水疱,并伴有短暂性荨麻疹性水肿。

二、荨麻疹的中医病因学解析1.阳邪暴袭:外感风邪、热邪侵袭于表,损伤了人体的卫气。

2.过食辛辣: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3.心肝疏泄失常:情绪波动不稳,心肝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三、荨麻疹的中医病机学解析1.风热互结:表邪风热与里邪痰湿相互结合,堵塞了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皮肤症状。

2.脾胃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湿邪停留于肌肤,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

3.气血不和:心肝功能失调,导致气血不和,进一步诱发荨麻疹症状的出现。

四、荨麻疹的中医辨证1.风热郁结证:皮肤瘙痒、红肿且明显,有明显痒感,伴有轻微发热、咽喉红肿、苔黄腻等症状。

2.脾胃湿热证:皮肤湿疹、瘙痒,泛红水肿,伴有腹胀、大便黏滞、苔腻等症状。

3.气血不和证:皮肤瘙痒、红肿不明显,伴有心烦不安、失眠多梦、面色青红等症状。

五、荨麻疹的中医治疗方案1.风热郁结证治疗方案:清热泻风,醒脾和胃。

2.脾胃湿热证治疗方案:利湿泄热,健脾胃。

3.气血不和证治疗方案:调理心肝,调和气血。

六、附件本文档附有荨麻疹相关的图表、表格和检查报告等附件供参考。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于2009年12月25日通过的一部法律,对中医药事业的监督管理进行了规范。

2.《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于2019年8月26日通过的一部法律,对药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进行了管理和监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0526 第五课:荨麻疹(瘾疹)中医辨证治疗<主讲人:王萍>【课程摘要】一、何谓荨麻《新华字典》记载:荨麻乃多年生草本植物。

叶对生,茎叶生细蛰毛,皮肤接触时会引起刺痛。

《中国药典》记载荨麻为荨麻科植物,多年生草本,茎四棱状,生蛰毛,其根叶供药用,治风湿性关节炎、小儿惊风等症,在我国各处可见,尤以北方、川贵为多中医文献相关记载《黄帝内经》《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等著作均有记载“瘾疹”“㾦癗”等, 类似于荨麻疹。

俗名有“风疹块”“风疙瘩” “泛疙瘩”《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曰:“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博,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汗出乃愈。

”论述了外感风邪胜,则皮肤出现瘾疹,要用发汗法。

《千金要方》重沓垄起,搔之逐手起(似人工荨麻疹)。

赤轸热时即发,冷即止。

白轸天阴冷即发。

《医宗金鉴》㾦癗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

日痒甚者,宜服秦艽牛蒡汤;夜痒重者,宜当归饮子服之,谨避风凉自效。

二、病因病机风寒或风热之邪客于肌表,营卫失和。

平素体弱或久病气血耗伤,血虚受风表虚不固,风邪乘虚所致。

肠胃湿热,蕴结动风,发于皮肤腠理。

三、辨证论治,临床常见四个证型1、风热证;2、风寒证;3、血虚受风证(亦称阴血亏虚证);4、胃肠湿热证。

1、风热证主证:发病急骤,皮疹(风团)鲜红,灼热痒剧,遇热加重,得冷则减,伴发热。

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止痒。

方药:消风散加减。

消风散组方: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3 克,甘草、木通各1.5 克。

功用:养血疏风,清热除湿。

用法:水2 盅,煎8 分,食远服(即空腹服用)。

歌诀:消风散内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知石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

加减:风团鲜红灼热加丹皮、赤芍;口渴加玄参、天花粉;瘙痒重加刺蒺藜、生牡蛎。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赵炳南先生经验方:荆防方组方:荆芥6 克、防风6 克、僵蚕6 克、双花12 克、牛蒡子9 克、丹皮9 克、浮萍6 克、生地9 克、薄荷4.5 克、黄芩9 克、蝉衣4.5 克、生甘草6 克。

功用:疏风解表、清热止痒。

适用:急性荨麻疹偏于风热者。

出处:《赵炳南临床经验集》赵老擅用对药方中对药:荆芥、防风荆芥:芳香疏风邪,发汗之力较防风强,偏入血分。

防风:性善生浮走表,较荆芥为温,且能胜湿,偏入气分荆芥、防风相须为用,加强祛风疗效,风寒湿证与凉药配伍,亦用于风湿热证。

荆芥、防风相须为用,加强祛风疗效,风寒湿证与凉药配伍,亦用于风湿热证。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2、风寒证主证:风团色白,遇冷加重,得暖则缓,恶风寒,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

《伤寒论》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 1 两16 铢,芍药、生姜、麻黄各1 两,大枣4 枚,杏仁24 枚。

方中对药:桂枝、麻黄。

桂枝助阳气,麻黄宣肺气,相须为用。

方中对药:桂枝、芍药桂枝配芍药,一散一收,调和营卫。

《本经疏证》: 桂枝,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

其功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

赵炳南先生经验方:麻黄方组方:麻黄3 克、杏仁4.5 克、干姜皮3 克、浮萍3 克、白鲜皮15 克、丹皮9 克、陈皮9克、僵蚕9 克、丹参15 克。

功用:祛风散寒,活血止痒。

适用:慢性荨麻疹偏于风寒者。

出处:《赵炳南临床经验集》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赵炳南先生验案分享胡某,男,31 岁,初诊:1964 年7 月11 日。

主诉:全身起风疙瘩14 年,发作3 天。

现病史:全身起风疙瘩14 年,每至春秋即发,阴天加剧,作痒,时隐时现,曾在外院诊为荨麻疹。

服抗过敏药后减轻,停药后复发。

近 3 天全身发冷、瘙痒明显,伴有腹痛,大便溏泻,胸闷,否认寄生虫史。

查体:全身散在粉红色风团,部分融合。

舌淡,苔白。

中医辨证:腠理不固,外感风寒。

治法:疏风,止痒。

方药:麻黄4.5 克、荆芥穗6 克、防风6 克、杏仁泥6 克、白鲜皮12 克、桑白皮6 克、秦艽15 克、金银花21 克、茵陈蒿9 克、丝瓜络9 克,经服34 剂痊愈。

半年随访未复发。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出处:《赵炳南临床经验集》辨证思维(1)、荨麻疹病位在皮毛,与外感风邪有关,由于其起病突然,变化较快,符合中医风性善行数变的特点。

(2)、病位在皮毛,而肺又外合皮毛,肺气失宣,卫外不固,又是发病原因之一。

(3)、赵老灵活运用中医整体思想和脏腑理论,详辨病机,以疏风散寒固表为法,效果理想。

3、血虚受风证(1)、血虚血寒夹瘀证主证:面色淡白无华,皮疹色淡,反复发作,迁延日久。

舌质淡,苔白,脉细治法:养血祛风,润燥止痒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当归饮子《医宗金鉴》。

当归、生地、白芍、川芎、何首乌、荆芥、防风、白蒺藜各3 克,黄芪、生甘草各1.5 克用法:水2 盅,煎8 分,食远服。

对药:当归、白芍。

当归:甘辛温,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白芍:苦酸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两药相配,一动一静,共奏养血理血之效对药:当归、川芎川芎:辛温升散,活血行气,先人称血中气药。

当归配川芎:通达气血,散瘀止痛。

出处:《中医临床常用对药配伍》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2)、血虚受风、表虚不固证病因:阴血不足,表虚不固,感受风寒之邪主证:风团反复发作,色淡,遇风加重,伴自汗、恶风、易感冒。

舌质淡,边有齿痕。

治法:养血祛风,益气固表。

方药:当归饮子合玉屏风散加减。

玉屏风散:防风、黄芪各1 两、白术2 两。

方中对药:防风、黄芪、防风,风药中润剂,善祛周身之风邪、黄芪,补气药之长,甘温,补益中气。

两药相配,一补一散。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中气虚弱,卫表不固,表虚自汗,经常感冒和慢性荨麻疹。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4、胃肠湿热证主证:风团色红,片大,瘙痒甚,伴胃脘痞满,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疏风解表,泻热通便。

方药:防风通圣散加减防风通圣散组成: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栀子、当归、白芍、大黄、芒硝各5 钱,石膏、黄芩、桔梗各 1 两,甘草 2 两,滑石3 两为末,每服 2 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6 分,温服。

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赵炳南先生经验方:多皮饮组方:地骨皮9 克、五加皮9 克、桑白皮15 克、干姜皮6 克、白鲜皮15 克、丹皮9克、赤苓皮15 克、冬瓜皮15 克、扁豆皮15 克、川槿皮9 克功用: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适用:湿重于热型偏于慢性荨麻疹。

张志礼教授的经验荨麻疹初发多属实证,久病则多为虚证,而风邪是本病主要外因。

“风为百病之长”,可挟寒、挟热,治疗以祛风为主。

遵循“风血同治”“气血同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原则,治疗过程中加入养血理气之品,可提高疗效。

风热型发病急,外邪未深入,正气未虚者疗效较好。

风寒型、血虚、气虚型多见于顽固的慢性荨麻疹,治疗需要一个较长的阶段、不宜多用蜈蚣、蛇蜕等表散性虫药,以免病情加重。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小结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皮肤病,我们通过复习中医古籍,了解中医病名、病因病机,学习了老前辈的辨治思维特点等。

治疗荨麻疹的8 个常用处方风热证:消风散、荆防方。

风寒证: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方。

血虚证:当归饮子,卫表不固:玉屏风散。

胃肠湿热:防风通圣散丸,多皮饮。

6 个常用对药荆芥防风;桂枝麻黄;桂枝芍药;当归白芍;当归川芎;防风黄芪。

责任编辑:曦老师技术支持:索隆本期小编:路飞本期校对:紫苏【温馨提示】:在听会儿中医首页上方搜索框输入“明肤大讲堂”,即可查看本系列全部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