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计之我见论文

合集下载

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之我见

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之我见

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之我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各种建筑也在不断发展,建筑结构的设计也逐渐成熟。

但是面对自然灾害的袭击,尤其是地震这种破坏性较大的自然灾害,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就显得格外重要。

因此,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成为了建筑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我看来,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是最基本的一步。

建筑物经过抗震设计加固后,必须确保其结构能够承受地震带来的巨大振动力和地面的水平位移。

为此,建筑师应该在设计之初充分考虑地震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地基建设和建筑材料,设计出能够承受较大地震的结构形式,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筒体结构、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等。

在实际操作中,结构设计需要考虑承重、刚性、延性、稳定性等方面,并综合考虑结构的可靠性与经济性,为整个建筑提供稳定可靠的结构。

其次,在特定区域的建筑结构设计上应有特色。

各个地区的地震状况不同,因此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也不尽相同。

需要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地震区域分级,评估不同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能力,调整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避免在地震中引发破坏。

如在地震比较频繁的地区,建筑师可选择采用阻尼器、防震减振器等技术,以增加建筑的抗震能力,保证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而在地震较为少见的地区,也应进行一定的抗震设计,以预防可能发生的地震损失。

第三,结构设计的质量管理是确保建筑结构稳定性的关键。

建筑结构设计是复杂而重要的工程,设计人员应履行相应的职责,对建筑结构稳定性的设计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以确保结构的稳定可靠性。

质量管理的要求包括结构设计的计算材料、设计参数、结构审查、施工图设计等方面,同时应进行合理的验收和监管,以保证最终结构的实际抗震能力符合设计要求。

最后,抗震设施配备也是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一环。

在建筑通常不可能完全消除地震对其产生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时,合理配置抗震设施尤为重要。

常见的抗震设施有同步调震器、防震墩、减振支座、抗震支撑、减振器等。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能力措施方法论文(共6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能力措施方法论文(共6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能力措施方法论文(共6篇)第1篇: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体系选型和抗震设计分析前言我国目前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关建筑企业应把房屋1具体使用需求,对不同建筑结构进行有效的功能区分,实现建筑结构资源与建筑功能的完美结合。

现阶段,我国建筑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综合化和复杂化,用户对于建筑物的使用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要科学划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合理对建筑内部的空间进行规划,综合考虑建筑结构、建筑设计等相关规范要求,对建筑结构进行科学选型,做到既满足建筑物功能要求,又提高建筑物使用效率,又有效节约建筑建造和运营的有关成本和费用。

1.1.3充分考虑结构材料的特性和功能建筑结构的选型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最为重要的就是选择建筑结构材料,要对相关材料的基本特性、材料的功能以及特点进行充分地分析,在建筑选型以及布置过程中充分分析建筑结构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科学合理地调整好建筑结构。

现代建谓的水平承重结构,此类型的结构一般包含有无梁楼盖结构、密肋楼盖结构、肋形楼盖以及平板体系几种,而这些结构一个最大的应用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增加楼层层数。

1.2.3下部结构的选型对于建筑物来说,特别是高层建筑,其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基础选型,即下部结构。

此类结构选型的好坏,会对结构的安全、建筑工程的造价以及施工工期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做好高层建筑的基础选型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常见的高层建筑的基础形式有以下几种,分别为:①柱下独立基础:此类基础适合用于层数较少,土质较好的框架结构。

地基为岩石地质时,则可以利用地錨在岩石上锚固好基础,要注意锚入长度≥40d。

②交叉梁基础:即双向为条形基础。

适用:层数不2够与第三抗震性能的水准相满足。

2.1.2地震作用下结构设计要求在多遇地震时,计算结构构件的承载力以及复核结构变形时都要跟弹性设计要求相满足。

经弹性计算分析后可知,结构沿着主轴方向产生的振动形式相似,并且结构的振型、周期、位移形态以及量值都要能够保持在合理的范围:结构所具有的地震作用要能够跟高度分布进行响应:有效的质量系数跟楼层剪力的大小要相关的规范要求相满足,同时要确保剪力墙和连梁截面跟剪应力的控制要求、配筋都在合理范围内。

建筑抗震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工民建建筑工程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建筑抗震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应用…

建筑抗震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工民建建筑工程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建筑抗震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应用…

建筑抗震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工民建建筑工程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2、建筑抗震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应用3、超高层建筑施工消防安全应用策略4、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提升策略探究5、谈建筑钢结构腐蚀分析及防护全文总字数:14865 字篇一:工民建建筑工程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工民建建筑工程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工民建建筑工程项目逐步增多,其施工质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问题,影响着建筑行业在新时期的发展。

在工民建建筑工程中存在施工过程控制力度不足、安全管理不到位、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施工质量,限制了工民建建筑的发展。

因此需要针对现存的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策略,加强施工管理,保障施工质量和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工民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解决对策新时期的到来为建筑工程行业带来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加强现场施工管理等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由于建筑单位的不重视,投入力度不足,存在诸多问题。

需要提高建筑企业的重视程度,参与到施工全过程当中,做好施工控制工作,保障施工质量,促进工民建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1工民建建筑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工民建建筑工程施工控制力度不足:在工民建建筑工程中,由于建筑单位并不重视全过程的施工控制工作,相关的管理机制和质量监管机制建设的并不完善,并不重视前期的准备阶段,材料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影响了原材料的性能。

管理制度并不完善,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比较单薄,专业素养并不高,难以及时发现在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监管力度不足,导致工程中存在质量通病和安全隐患,各个施工环节的衔接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整体质量。

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多是临时召集当地的或外来务工的农民,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的、脱产的培训,专业知识、技术、能力水平不能及时更新,更不用说与时俱进,所以他们在建筑施工中并不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鲜有经验老成且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导致建筑工程的施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2024年建筑抗震学习心得范本(3篇)

2024年建筑抗震学习心得范本(3篇)

2024年建筑抗震学习心得范本作为一名建筑专业的学生,在我接触建筑抗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抗震设计对于建筑的重要性。

抗震设计不仅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也是建筑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学习建筑抗震学科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意识到了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是无情的和不可逆转的。

在地震灾害中,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的大小。

因此,建筑抗震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在设计阶段考虑到地震因素,并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才能使建筑物在地震中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

其次,我学习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抗震设计是将地震作用和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综合起来,通过对结构体系、材料、构造形式等的设计,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抗震设计的前提是合理组织力学性能和地震效应的相互作用,使结构在所规定的地震动作用下不发生破坏,并且恢复到正常运转状态。

”这一原则指导着建筑师在设计中要有整体的抗震设计思路,考虑结构的整体和全局性能。

在学习抗震设计的方法中,我了解到了常用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如等效静力法、能量法、模态组合法等。

每个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应用的条件,建筑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抗震设计。

同时,抗震设计还需要考虑到结构的抗侧倾、抗剪和抗扭等方面的设计,以使结构具备较好的整体稳定性和韧性。

另外,我还了解到了抗震设计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指标。

如设计加速度、位移角、周期等。

设计加速度是指建筑物能够承受的最大地震作用加速度,位移角是结构由于地震作用产生的变形角度,周期是结构的振动周期。

在设计中,建筑师需要根据这些指标来确定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除了理论知识,我还了解到了一些抗震设计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法。

在实际的抗震设计中,建筑师需要考虑到地震的地质条件、建筑物的用途和功能等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进行相应的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式要点探析论文(共4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式要点探析论文(共4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式要点探析论文(共4篇)第1篇:试探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式汶川5.12地震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便高达八千亿元,而人员伤亡更是触目惊心。

由此可见,建筑结构优质抗震设计尤为重要,可显著降低地震灾害伤亡人数,并控制直接经济损失。

因此从设计层面如何有效提升框架结构、砌体结构抗震性能,尤其是建筑在强震作用影响下的预防倒塌性能,成为我们应主力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式1.采用隔震设计技术营造以柔克刚效果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隔震技术是一类效果显著的新型工程抗震方式,我们可通过安放消能隔震装置,例如隔震垫、橡胶于结构建筑基础与底部之间,将基础同上部结构有效隔开,进而令其动力作用与性能有效改变,显著减轻建筑结构地震反应,营造以柔克刚的良好建筑结构抗震效果。

通过国内外工程实践与大量试验证明,该隔震设计体系可令结构水平加速度地震反应有效下降约百分之六十,进而控制或消除了建筑结构受到地震的损坏影响程度,提升了建筑物与空间内部人员的安全水平。

一般来讲该隔震体系技术拥有强大的垂直方向承载力,可达到五十至两千吨,同时该设计技术体系拥有较大垂直向压缩刚度,相应的其水平向具有的变形刚度有限,仅为每毫米四分之一千牛至每毫米一点八千牛,而其在水平向变位极限值较大,最大可达到五十厘米,并具有较充足的初始刚度,可抵抗轻微地震与风荷载。

一旦发生强烈地震时可产生一定程度的柔性自由滑动。

而倘若发生了较大变形则会回升刚度,发挥一定的限位与保护作用。

其中采用橡胶钢板夹层隔震垫可有效发挥显著复位能力,通过实践研究不难发现,其在众多地震灾害中均能产生瞬时自动复位。

再者该类技术方式构建的隔震装置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其服务使用寿命高达七十年左右,因而远远高出一般住宅、民用建筑使用期限五十年的寿命要求。

另外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方式主要使用在重要多层与低层建筑中,例如学校、医院、科研机构、商场与各类重要职能单位建筑。

2.减震消能结构抗震设计方式减震消能结构抗震设计方式主要指位于某些建筑结构部位,例如剪力墙、支撑、连接缝、节点或连接件等位置合理设置消能元件或阻尼装置,利用该消能装置内含的非线性摩擦滞回变形进行能量耗散,或对地震能量进行吸收,进而降低主体建筑结构竖向与水平向的地震反应,避免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倒塌或破坏现象,以实现抗震、减震科学目标。

有关建筑防震设计论文

有关建筑防震设计论文

有关建筑防震设计论文现行的建筑抗震规范以“抗”为主.为了满足抗震的要求,往往受材料强度的制约,不得不对房屋高度作出限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建筑防震设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建筑防震设计论文范文一:浅谈房屋建筑的防震设计【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系的不断变革,房地产事业的蓬勃发展,豆腐渣工程出现的也越来越多。

我国处在一个地震多发地带,地震带分布比较广,一旦发生地震灾害,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很多人都是被埋在房屋废墟中而不幸遇难的。

近年来,城市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全球各地地震数普遍增多,如何提高房屋建筑的耐震性和耐久性已成为设计者们急需解决的问题[1]。

【关键词】房屋;建筑;防震;设计;结构1 引言近年来,我国乃至全世界,地震灾害不断发生,给人们的财产以及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从地震灾后的情况来看,增强房屋抗震能力,对减轻地震灾害造成人员损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的《抗震设计规范》中明确规定,房屋的抗震能力要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标准,确保人们生命以及财产的安全。

中国房地产事业发展速度飞快,各种高层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崛地而起。

那么现今的高层建筑,防震能力真的就这么差吗?日本发生了全球震惊的9.0级大地震,从震后东京铁塔的塔尖只是震斜了一些来看,只要完工后的建筑物达标,其防震能力是不会很差的。

经过计算,如果遇到日本相同的9.0级地震,一般柔性结构的建筑物会摇动1米左右,而刚性结构的建筑物只会摇动30厘米。

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知道,日本大京公司的一座号称日本最高(地上55层、高185米)的崎玉县川口公寓,使用了与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相同的钢管,确保了抗震强度。

由此可见,只要建筑设计合理、材料优质、质量达标,房屋的防震效果还是差强人意的。

2 我国房屋的建筑模式房屋的抗震能力强,将大大减轻地震对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

我国从近年来的地震后的经验总结以及对各个地震多发国经历的惨烈地震中,不断反思,强化研究工作,在房屋抗震设计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

建筑抗震论文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大大小小的城市绵延不绝。

在这些城市中,建筑是城市的骨架,承载着人们的居住、工作和生活。

然而,地震是人类面临的一种常见自然灾害,给建筑物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因此,建筑抗震设计成为了每个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地震的威力与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地震是由地壳发生运动引起的地球表面震动现象。

其能量巨大,频率复杂。

而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则体现了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自身稳固性。

抗震能力强的建筑结构可以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二、抗震设计的原则要实现抗震设计的目标,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构筑设特定抗震设计的地段,如地震烈度较高地区、易发生地震的地带等。

其次,设计时需充分考虑建筑材料的性能和结构的强度。

合理的地基处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它能提供足够的承载能力和防止土壤液化的效果。

此外,优化设计与施工管理中的每个环节,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

三、抗震设计的方法和技术抗震设计的方法和技术众多,这里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技术。

首先,强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抗震设计方法。

该结构采用了具有较高强度的混凝土,通过构件之间的刚性连接,提升了整个建筑的抗震性能。

其次,钢结构抗震设计采用轻钢结构和钢框架结构等,利用钢材的高强度和延性,以提供抗震性能。

另外,基于橡胶减振器的抗震设计技术也被广泛运用。

通过将橡胶减振器置于建筑结构中,可以有效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减轻建筑物的震动。

四、国际应对地震的经验不同国家在抗震设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日本作为地震频繁的国家,其抗震设计技术较为成熟。

他们在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了持续的研究和改进。

中国也是世界上地震较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对于抗震设计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在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共享经验和技术的交流对于各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建筑抗震设计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建筑抗震设计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地震参数的准确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之我见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之我见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之我见- 结构理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之我见【摘要】由于地震对人民生活与生命造成的严重破坏,特别是汶川地震一类的强震,使国家与人民遭受了很大的“灾难”,究其主要原因,地震最大的破坏力是来自于建筑物,因此,建筑物结构中抗震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主要是结合自身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来探讨抗震设计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方法提起地震,人们的第一反应似乎都是令人揪心的断壁残垣,特别是2008年的5.12地震,至今我们都是记忆犹新,那些曾经的美景转眼成了废墟。

地震造成严重损害原因有三种:一是引起地面严重变形;二是引起结构物地基的震陷、砂土液化,使地基失效;三是结构物由于地面运动剧烈震动,因结构强度不足、变形过大、连接接头的破坏、构件失稳甚至整体倾覆而破坏。

正如美国科罗多大学的一位专家所说:“造成伤亡的是建筑物,而不是地震”。

房屋建筑结构的倒塌和破坏是造成地震灾害的最主要根源。

房屋建筑结构对于地震破坏力的影响,对于生命的安全保护不能不引起我们建筑设计人员的深思与重视。

良好的抗震设计能够帮助国家和人民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灾难。

基于地震的破坏力原因,在房屋的建筑设计中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这也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

这个原则的意思也就是在指在轻微的地震状况下,建筑结构应不发生破坏;在强震的状况下,可以允许结构产生一定程度、乃至严重破坏,但应防止建筑结构物的倒塌,确保其整体的安全性。

那么如何在实际操作中体现这一原则,让地震的破坏力减少到最小的程度呢?1有利抗震场地选择的重要性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场地条件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场地选择中,应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避开对抗震不利地段。

有力地段主要指一些坚硬的地段,不利地段主要指在地震时可能发生地基失效的松软场地,易液化土,条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陡坡、采空区、河岸和边坡边缘,场地土在平面分布上的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等地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能力措施方法论文(共6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能力措施方法论文(共6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能力措施方法论文(共6篇)
1篇: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体系选型和抗震设计分析
前言
我国目前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关建筑企业应把房屋建筑抗震能力作为检验房屋质量标准的重要依据。

地震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关乎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是人类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因此,房屋建筑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减震抗震这一问题,为减少地震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做出贡献。

1房建结构设计体系选型分析
1.1房建结构设计体系选型应考虑的因素
1.1.1综合考虑周围环境
房建结构的类型以及选型也会受到建筑物周边环境的影响,基于此,有关部门要合理地评估好基本的设计方案,科学评估建筑物的选型对于建筑物内部结构布置的间接影响,确保在确定建筑结构的形式时,充分发挥周边环境的优势,合理地分析好建筑物的基础结构所处的环境、所处地质状况的需求以及地貌特点等,力求建筑结构设计与建筑造型及周围环境实现和谐统一。

1.1.2结构设计满足建筑功能要求
建筑物的功能不同,建筑设计及选型也需要进行调整,布置时要按照建筑物的具体使用需求,对不同建筑结构进行有效的功能区分,实现建筑结构资源与建筑功能的完美结合。

现阶段,我国建筑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综合化和复杂化,用户对于建筑物的使用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

建筑抗震论文_共10篇.doc

建筑抗震论文_共10篇.doc

★建筑抗震论文_共10篇范文一:建筑抗震论文世界第一高楼建筑抗震论文学生:师震学号:08100106日期:2012年4月18——哈利法塔现况:已完工投入使用动土时间:2004年9月21日封顶时间:2009年10月使用时间:2010年1月4日总高度:828米(2,716.53英尺)用途:综合建筑层数:168层结构形式:组合结构抗震能力:6.3级地震造价:70亿美元占地面积:34.4公顷设计单位:SOM--阿德里安·史密斯建筑工人:1.2万名建筑温差:底层-顶层:-10℃开发单位:伊玛尔地产施工单位:韩国三星工程、BESIX、Arabtec坐标位置:25°11'49.00"N55°16'26.92"E1、建筑设防分类和标准所以迪拜塔的目标不仅仅是成为世界的最高建筑,它是为了体现世界的最高愿望。

当前正在建造的上层建筑,在2007年的夏天已经达到了135层。

这个建筑最后的高度是一个“非常严守的秘密”。

如果在中国实施此建筑应按甲类标准执行。

2.地震的影响3.2.1建筑所在地区遭受的地震影响,应采用相应于抗震设防烈度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特征周期表征。

3.2.2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的对应关系,应符合表3.2.2的规定。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地区内的建筑,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应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和8度的要求进行抗震设计。

注:g为重力加速度。

3.2.3地震影响的特征周期应根据建筑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确定这个钢筋混凝结构的设计师根据ACI318-02(美国混凝土协会)的混凝土建筑规范要求。

迪拜市政局(DM)指定迪拜为一个UBC97加速度为2a的地震区(地震因数Z=0.15和土壤剖面)。

地震分析包括一个特制的反应谱分析。

典型的地震荷载不是支配整个钢筋混凝土塔架结构的设计。

地震荷载控制着钢筋混凝土平台建筑和钢架塔的设计。

建筑抗震论文_共10篇.doc

建筑抗震论文_共10篇.doc

★建筑抗震论文_共10篇范文一:建筑抗震论文世界第一高楼建筑抗震论文学生:师震学号:08100106日期:2012年4月18——哈利法塔现况:已完工投入使用动土时间:2004年9月21日封顶时间:2009年10月使用时间:2010年1月4日总高度:828米(2,716.53英尺)用途:综合建筑层数:168层结构形式:组合结构抗震能力:6.3级地震造价:70亿美元占地面积:34.4公顷设计单位:SOM--阿德里安·史密斯建筑工人:1.2万名建筑温差:底层-顶层:-10℃开发单位:伊玛尔地产施工单位:韩国三星工程、BESIX、Arabtec坐标位置:25°11'49.00"N55°16'26.92"E1、建筑设防分类和标准所以迪拜塔的目标不仅仅是成为世界的最高建筑,它是为了体现世界的最高愿望。

当前正在建造的上层建筑,在2007年的夏天已经达到了135层。

这个建筑最后的高度是一个“非常严守的秘密”。

如果在中国实施此建筑应按甲类标准执行。

2.地震的影响3.2.1建筑所在地区遭受的地震影响,应采用相应于抗震设防烈度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特征周期表征。

3.2.2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的对应关系,应符合表3.2.2的规定。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地区内的建筑,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应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和8度的要求进行抗震设计。

注:g为重力加速度。

3.2.3地震影响的特征周期应根据建筑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确定这个钢筋混凝结构的设计师根据ACI318-02(美国混凝土协会)的混凝土建筑规范要求。

迪拜市政局(DM)指定迪拜为一个UBC97加速度为2a的地震区(地震因数Z=0.15和土壤剖面)。

地震分析包括一个特制的反应谱分析。

典型的地震荷载不是支配整个钢筋混凝土塔架结构的设计。

地震荷载控制着钢筋混凝土平台建筑和钢架塔的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共4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共4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共4篇)第1篇: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探讨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1.1不够重视建筑抗震的问题近些年来,我国连续发生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地震,这些地震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无可弥补的损失,造成该损失的大部分原因是我国已有的建筑物缺乏足够的抗震性能。

另外,还有一些建筑的设计人员不够重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在确定设计方案时不够重视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的合理性,导致设计方案中的抗震计内容被忽视,这种情况在一些改建,扩建工程中尤为普遍,在地震灾害来临时就会留下致命的隐患。

因此,这就要求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抗震规范的条款,根据该地区的自然条件来选择恰当的抗震级别和合理的抗震构造措施。

必须考虑怎样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从而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1.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验证问题为了检验建筑抗震结构分析结果的合理性、有效性,目前可采用三种验证手段:第一进行建筑抗震模型试验;第二对建筑地震反应监测;第三对建筑震害研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试验是实践的一种近似体现。

与航天工程、机械工程领域相比,由于建筑结构体型庞大,几乎不可能完成足尺建筑结构的抗震加载试验,因此通常采用建筑抗震模型结构试验。

近几年,国际上陆续举办多次不同类型建筑抗震结构的盲测试验,以检验现有的各种抗震设计计算模型的模拟方法。

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不同软件甚至采用同一软件所模拟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结果相互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说明我们目前的结构地震反应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此外,由于在已有的建筑安装监测设备数量很少或甚至没有,而地震灾害又具有极大的不可预测性,这也大大降低了利用地震反应监测检验抗震建筑结构设计的可行性。

1.3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意识问题现在不少的建筑结构设计人员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专业设计能力,导致设计出来的建筑物缺乏足够的抗震性能,留下一定的抗震安全隐患。

浅谈建筑防震相关论文

浅谈建筑防震相关论文

浅谈建筑防震相关论文提高建筑工程减震防震技术水平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

建筑工程减震防震性能关系建筑工程的安全稳定性,为人们生产生活创造和谐氛围。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建筑防震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建筑防震相关论文范文一:浅析高层建筑结构防震设计的研究【摘要】在我国现行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应用最为广泛和应用效果最为显著的就是基于性能的高层建筑防震结构设计方法,该方法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用途,确定预期的性能目标,由不同的性能目标提出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使设计的建筑在未来地震中具备预期功能,从而使建筑物在整个生命期内,在遭遇可能发生的地震作用下,总的损失达到最小。

本文从建筑防震的概述入手,分析了高层建筑防震结构设计现状,并分析基于性能的高层建筑防震结构设计要点,提出了高层建筑结构防震设计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高层结构抗震设计一、前言我国结构计算理论经历了经验估算、容许应力法、破损阶段计算、极限状态计算,到目前普遍采用的概率极限状态理论等阶段。

现行的《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则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结构极限状态设计准则,以使建筑结构的设计得以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原则。

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更科学、更合理,但该法在运算过程中还带有一定程度近似,只能视作近似概率法,并且仅凭极限状态设计也很难估算建筑物的真正承载力。

事实上,建筑物是一个空间结构,各种构件以相当复杂的方式共同工作,并非是脱离结构体系的单独构件。

地震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要准确预测建筑物所遭遇地震的特性和参数,目前是很难做到的。

而建筑物本身又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在遭受地震作用后其破坏机理和破坏过程十分复杂。

且在结构分析方面,由于未能充分考虑结构的空间作用、非弹性性质、材料时效、阻尼变化等多种因素,也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结构工程经验总结的工程抗震基本方法,从概念设计的角度入手,着眼于结构的总体地震反应,按照结构的破坏过程,灵活运用抗震设计准则,全面合理地解决结构设计中的基本问题,既注意总体布置上的大原则,又顾及到关键部位的细节构造,从根本上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对建筑设计中建筑抗震设计之我见

对建筑设计中建筑抗震设计之我见

对建筑设计中建筑抗震设计之我见摘要:地震是一种多发性的随机震动,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很难把握,要准确预测建筑物震窖的特性和参数,目前还很难做到,但是在建筑的设计中,建筑抗震设计可以有效的减少不必要的伤亡,从而可以有效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主要进行研究建筑设计中如何提高建筑抗震性能。

近年来,地震的发生频率越来越多,人们的抗震意识也在逐步加强,建筑防震就是防震的一个很重要组成部分,地震是随机性的,所以对地震的预防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可以有效的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伤亡,极大的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建筑设计;抗震性能;设计方法Abstract: earthquake is a multiple of random vibration, the complexity and uncertainty is hard to grasp, to accurately predict the building characteristics and seismic cellar parameters, it is hard to do, but in th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building aseismic desig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unnecessary casualties, which can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security, this paper is to study how to improve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buildings aseismic performance.In recent years, the frequency of the earthquake, more and more people in the seismic consciousness also strengthened gradually, shockproof is building a very important earthquake part, the earthquake is the randomness,So for earthquake prevention is very difficult, but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design, the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a lot of unnecessary casualties, the protection of the great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security.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Seismic performance; Design method一建筑设计中场所的选择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在选择建筑的产地时,应该根据工程的要求,并且进行预测地震的活动情况和工程的地质,设计应该尽量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一般抗震不利的地段有软弱土、古河道半挖半填的地基以及一些孤立的山包、山梁的顶部、非岩质的陡坡,边坡或河岸的边缘等容易发生滑坡、坍塌、泥石流以及地陷等地段等,如果在建筑的工程中遇到不利的地段,应该进行避免,如果不能避免的情况下,应该采用有效的有效的措施进行弥补,如采用地基、桩基进行加固处理,选择抗震效果比较好的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之我见

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之我见
设备管道抗震设计
对建筑物内的设备管道进行抗震设计,采取减震、隔震措 施,防止设备管道在地震中破损,保障建筑功能的正常运 行。
装饰装修抗震设计
在装饰装修设计中考虑抗震因素,选择轻质、耐震的装修 材料,避免使用过重或过脆的装饰材料,减轻地震对装饰 装修的破坏。
03
CATALOGUE
新型抗震技术与应用
减震技术
主动控制技术
实时监测与调整
VS
• 主动控制技术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和 计算机系统,实时监测建筑结构在 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并通过控制系 统对结构进行主动调整,使结构保 持稳定的振动状态。这种技术能够 实现对建筑结构地震响应的实时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主动控制技术
突破传统抗震设计限制
• 传统的抗震设计主要依赖结构的刚度和承载力来抵抗地 震作用,而主动控制技术则通过实时监测和主动调整来 减小结构的振动反应。这种技术突破了传统抗震设计的 限制,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实时监测与调整
利用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实时监测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 应,并根据监测结果对设计方案进行实时调整,确保结构的抗震性 能。
绿色建筑与抗震设计的融合
环保材料选用
在抗震设计中优先选择环保、可再生的建筑材料,降低建筑结构 对环境的影响。
节能技术应用
将节能技术融入抗震设计中,如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减少建筑结构在运营过程中的能耗。
有效消减地震能量
• 减震技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设置阻尼器或减震器等设备,使结构在地震时能够 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从而减轻结构的振动反应。这种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建筑 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减震技术
提高结构安全性

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之我见

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之我见

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之我见【摘要】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人们居住越来越密集,建筑物飞快的在城市中拔起。

建筑成为支撑人们生活的重要的一部分,建筑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更何况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建筑物在抗震设计方面更应该多加注意,抗震要求更应该高一些。

本文对地震导致建筑物倒塌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发表了个人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1、前言在建筑设计中,抗震规范是必须严格遵守的,在汶川地震之后,我国在抗震设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虽然在抗震设计上采取了不少的措施,但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建筑的抗震系数也提高甚少。

这导致地震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财产和精神损失。

所以,地震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

从工程设计到施工,最后的投入使用都需要在抗震上进行注意,尤其是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上。

2、地震导致建筑物倒塌原因2.1 地震破坏性太强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通常造成大范围破坏的是浅源地震,由于地震震源距离地面过近(在三十公里以内),能量损失较小,到达地面的能量占总能量的80%以上,足以破坏地面建筑,给人们生活带来影响。

2.2 建筑材料不满足抗震需求总结之前的经验,在地震中倒塌的建筑多为村镇住宅或是被包工头偷工减料过的建筑。

在这些建筑中,都存在建筑材料的问题,村镇住宅大多都是自己建造的,对于材料的要求基本没有;经过偷工减料的建筑,建筑材料是很难满足抗震需要的,在不地震时,建筑可以屹立不倒,而在地震来临时,那些劣质的材料往往不能承受建筑的震动,断裂或者是扭曲,造成建筑物倒塌。

2.3 抗震设计要求过低在村镇建设中,由于一般是个人设计,基本没有抗震设计要求,缺少专业的知识体系,造成建筑设计的不合理。

在专业的设计中,由于我国的结构设计规范对荷载的要求非常低,这就使设计者可以用更加节省资金的方式设计符合基本规范的建筑,预留给建筑物的安全富裕度是很少的。

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之我见

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之我见

对节点进行加强处理
节点是建筑结构中的关键部位,容易在地震作用下发生破坏 。因此,应采取措施对节点进行加强处理,以提高其抗震性 能。例如,可以采用加腋、加焊板、加装套管等多种加强方 式,以提高节点的抗剪切、抗拉伸和抗压缩能力。
在进行节点加强处理时,还需要考虑其施工方便性和经济性 。例如,可以采用高强度材料进行节点加强处理,以提高其 抗震性能和安全性。同时,还需要考虑加强方式的施工难度 和成本等因素,以选择合适的加强方式。
1. 材料特性
钢结构采用钢材作为主要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 和稳定性。
2. 结构特点
由钢框架、钢梁、钢柱等组成,通过焊接或螺栓 连接,整体刚度较大。
3. 抗震性能
钢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好,但需要采取措施防止钢 材在地震中的疲劳损伤。
不同结构类型的特点与优劣
1. 耐久性与维护
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设计寿命,而 钢结构则需要采取措施防止锈蚀和损伤。
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
02
结构体系
选择具有多道抵抗地震作用力的结构体系,如双重结构体系、多道抗震
支撑体系等。
03
结构材料
选用具有优良抗震性能的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等。
加强建筑物的整体性
连接与锚固
加强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和锚固,确保结构整体稳定,防止 地震时发生散架或倒塌。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如何将智能化技术应用于建筑结构的监测、控制和抗震设计中, 提高建筑物的自适应能力和抗震性能,是未来的一个研究热点。
THANKS
感谢观看
02
CATALOGUE
建筑结构类型与特点
砖混结构
1. 材料特性

建筑工程施工中抗震技术之我见

建筑工程施工中抗震技术之我见

建筑工程施工中抗震技术之我见发布时间:2022-03-08T08:20:17.966Z 来源:《建筑设计管理》2021年22期作者:刘创创[导读]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地震预报工作仍任重道远。

目前,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抗震设计已成为最重要的防震手段。

刘创创61012119841010****摘要: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地震预报工作仍任重道远。

目前,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抗震设计已成为最重要的防震手段。

特别是在发生地震灾害时,能有效地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

在抗震设计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体系,反复计算结构参数,设置多条抗震线,选择最合适的施工场地,从不同角度保证抗震技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抗震技术;应用导言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地震,会造成建筑结构的破坏,危及人体的安全。

因此,有必要在建筑结构中考虑抗震设计。

目前,中国建筑结构的抗震概念是三道防线,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对结构中承受地震荷载的构件进行重点设防,有效地提高了结构的抗震能力,增强了结构的安全稳定性,有效地保障了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在工作中,施工人员要针对不同的结构制定不同的施工方案,使抗震施工方案切实可行,确保地震下居民的安全。

1建筑抗震技术的必要性及应用原则1.1必要性中国幅员辽阔,也是地震多发国家。

结合地质构造分析,我国震区划分广泛,强震频发,给群众带来了严重的财产损失。

中国有一部分城市靠近或靠近地震带。

立足于保护群众财产,防治房屋震害尤为重要。

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一次强烈地震造成500多万间房屋倒塌,导致近7万人死亡,其中大部分人死于房屋倒塌。

可见地震带来的危害之严重。

因此,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这直接说明在建筑中应用抗震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1.2应用原则在地震中,地壳的运动会产生巨大的能量,瞬间爆发,直接对周围的事物造成巨大的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抗震设计之我见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对抗震的角度探讨建筑的体型,建筑平面布置和竖向布置、规范中设计限值的控制、屋顶建筑等设计等问题的分析,论述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建筑设计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建筑;抗震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设计是建筑杭震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设计与建筑抗震设计有着密切关系。

它对建筑抗震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一个优良的建筑抗震设计,必须是在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配合协作共同考虑抗震的设计基础上完成。

为此,要充分重视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在建筑抗震设计中更好地发挥建筑设计应有的作用。

1 体型设计方面
建筑体型包括建筑的平面形状和主体的空间形状的设计。

震害表明,许多平面形状复杂,如平面上的外凸和凹进、侧翼的过多伸悬、不对称的侧翼布置等在地震中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唐山地震就有不少这样的震例。

平面形状简单规则的建筑在地震中未出现较重的破坏,有的甚至保持完好无损。

沿高度立体空间形状上的复杂和不规则在地震时都会造成震害。

特别是在建筑结构刚度发生突变的部位更易产生破坏。

因此在建筑体型的设计中,应尽可能地使平面和空间的形状简洁、规则;在平面形状上,矩形、圆形、扇形、
方形等对抗震来说都是较好的体型。

尽可能少做外凸和内凹的体型,尽可能少做不对称的侧翼和过长的伸翼。

在体型布置上尽可能使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比较均匀地分布,避免产生因体型不对称导致质量与刚度不对称的扭转反应。

2 平面布置设计方面
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在建筑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要求。

柱子的距离、内墙的布置、空间活动面积的大小、通道和楼梯的位置、电梯井的布置、房间的数量和布置等,都要在建筑的平面布置图上明确下来。

而且,由于建筑使用功能不同,每个楼层的布置有可能差异很大,建筑平面上的墙体,包括外围填充墙、内隔墙、有相应强度和刚度的非承重内隔墙等等布置不对称,墙体与柱子分布的不对称、不协调,使建筑物在地震时产生扭转地震作用,对抗震很不利。

有的建筑物,其刚度很大的电梯井筒被布置在建筑平面的角部或是平面的一侧,结果在地震中造成靠电梯一侧建筑物的严重破坏。

这是因为电梯井筒具有极大的抗侧力刚度,吸引了地震作用的主要部分。

有的建筑物,在平面布置上一侧的墙体很多,而另一侧的墙体稀少,这就造成平面上刚度分布的很不对称,质量分布也偏心,使结构的受力和变形不协调,导致扭转地震作用效应,带来局部墙面的破坏。

有的建筑物,如底层为商场的临街建筑,临街一侧往往不设墙体,而其另一侧则有刚度很大的墙体封闭,两侧在刚度上相差很多,也将在地震时引起扭转地震作用,对抗震不利。

还有的建筑平面布置上,经常出现内隔墙不对
齐或中断,使刚度发生突变和地震力传递受阻,对抗震也带来不利,客易引起结构的局部破坏。

建筑平面布置设计对建筑抗震关系很大,从概念上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建筑平面布置设计上要尽可能做到使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均匀,对称协调,避免突变,防止产生扭转效应。

在建筑平面布置的总体设计上要尽可能为结构抗侧力构件的合理布置创造条件,使建筑使用功能要求与建筑结构抗震要求融合成一体,充分发挥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中的作用。

3 竖向布置设计方面
建筑的竖向布置设计问题在建筑设计中主要反映在建筑沿高度(楼层)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设计上。

无论是单层或多层,还是高层建筑或超高建筑,这个问题是比较突出的。

存在的这个主要问题是,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要求,如底层或下面几层是商场、购物中心,建筑上要求是大柱距、大空间;而上面的楼层则是开间较大的写字楼或布置多样化的公寓楼,低层设柱、墙很少,而上面则是以墙为主,柱很少。

有的建筑在布置上还设有面积很大的公用天井大厅,在不同楼层上设有大会议厅、展厅、报告厅等,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形成了建筑物沿高度分布的质量和刚度的严重不均匀、不协调。

突出的问题是沿上下相邻楼层的质量和刚度相差过大,形成突变。

在刚度最差的楼层形成对抗震极为不利的抗震承载力不足和变形很大的薄弱层。

这是在建筑设计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在实际设计中,在建筑使用功能不同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上下相邻楼层的墙体不对齐,柱子不对齐,墙体不连续,不到底;上层墙
多,下层墙少;上层有柱,下层无柱等,使地震力的传递受阻或不通;抗震用的剪力墙设置不能直通到底层、剪力墙布置严重不对称或数量太少。

所有这些布置都将给建筑物带来地震作用分布的不均匀、不对称和对建筑物很不利的扭转作用。

多次大震害表明,建筑物竖向楼层刚度的过大变化,给建筑物造成很多破坏,甚至是整个楼层的倒塌。

在1995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中,有多栋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发生了中间楼层的整体坐落倒塌破坏。

因此,尽可能使剪力墙布置比较均匀并使其能沿竖向贯通到建筑物底部,不宜中断或不到底。

尽量避免其某楼层刚度过少,尽量避免产生地震时的钮转效应。

4 设计限值控制问题方面
根据大量震害的经验总结,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房屋建筑在建筑设计中应考虑的一些抗震要求的限值控制提出了规定。

这些规定,建筑设计应予遵守:一是房屋的建筑总高度和层数;二是对房屋抗震横墙问题和局部墙体尺寸的限值控制。

5 屋顶抗震设计方面
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设计中,屋顶建筑是一个重要的设计部分。

从近几年对一些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审查结果来看,屋顶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过高,二是过重。

这样的屋顶建筑加大了变形,也加大了地震作用。

对屋顶建筑自身和其下的建筑物的抗震都不利。

屋顶建筑的重心与下部建筑的重心不在一条线上,且前者的抗侧力墙与其下楼层的抗侧力墙体上下不连续时,更会带来地震的扭转作
用,对建筑物抗震更不利。

为此,在屋顶建筑设计中,宜尽量降低其高度。

采用高强轻质的建筑材料和刚度分布比较均匀、地震作用沿结构的传递比较通畅,使屋顶重心与其下部建筑物的重心尽可能一致;当屋顶建筑较高时,要使其具有较好的抗震定性,使屋顶建筑的地震作用及其变形较小,而且不发生扭转地震作用。

6 结束语
建筑设计是否考虑抗震要求,从总体上起着直接的控制主导作用。

结构设计很难对建筑设计有较大的修改,建筑设计一旦定下来,结构设计原则上只能是服从于建筑设计的要求。

如果建筑师能在建筑方案、初步设计阶段中较好地考虑抗震的要求,则结构工程师就可以对结构构件系统进行合理的布置,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以及相应产生的地震作用和结构受力与变形比较均匀协调,使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抗震承载力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如果建筑师提供的建筑设计没有很好地考虑抗震要求,那就会给结构的抗震设计带来较多困难,使结构的抗震布置和设计受到建筑布置的限制,甚至造成设计的不合理。

有时为了提高结构构件的抗震承载力,不得不增大构件的截面或配筋用量,造成不必要的投资浪费。

由此可见,建筑设计是否考虑抗震要求,对整个建筑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包世华,方鄂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赵西安.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
出版社,2008.
[3] 魏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m].北京:万国学术出版社,2006.
[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cbjll-8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m],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