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结构及其稳定性

合集下载

土壤稳定性分析

土壤稳定性分析

土壤稳定性分析一、引言土壤是地球表层的表土层,其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对环境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的稳定性是土壤层面上评价土壤质地、结构和性质的一个重要指标。

稳定性分析旨在了解土壤颗粒的相对稳定性及其可能影响土壤结构、水分和养分循环等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以土壤颗粒稳定性分析为主题,探讨其评价指标、影响因素和意义等。

二、土壤稳定性的评价指标1. 颗粒聚合体稳定性颗粒聚合体稳定性是衡量土壤结构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稳定的颗粒聚合体能够保持较好的结构,有助于土壤透水性、保水性和肥料利用率的提高。

影响颗粒聚合体稳定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胶粒粘合能力以及土壤微生物的作用等。

2. 粘土颗粒稳定性粘土颗粒是土壤中最小的颗粒,并具有一定的电荷特性。

粘土颗粒的稳定性与表面电荷密度、离子交换和颗粒形状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情况下,粘土颗粒较小,容易形成胶结结构,从而增加土壤的粘性和可塑性。

3. 沉积物稳定性沉积物是土壤中特定颗粒大小的颗粒集合,其稳定性与水分环境密切相关。

水分对沉积物的作用可导致颗粒分散、沉降或再分散,进而影响土壤的透水性和侵蚀性。

沉积物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沉降速度、比表面积和形态参数等。

三、土壤稳定性的影响因素1.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的颗粒的大小和组成比例。

不同粒径的颗粒会对土壤稳定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比如,含有较高比例的粘土颗粒和胶结物质的土壤,其稳定性通常较好。

2. 土壤湿度土壤湿度对土壤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过低或过高的湿度都可能导致颗粒结构的不稳定,从而使土壤容易发生水分侵蚀和表面湍流。

3. 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能够增强土壤颗粒之间的黏合力,从而增加土壤的稳定性。

不同种类和含量的有机质对土壤稳定性产生不同的影响。

4. 土壤微生物活动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对土壤稳定性的维持和改善起着重要作用。

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质、颗粒团聚等,从而影响土壤的颗粒组成和结构。

四、土壤稳定性分析的意义1. 保护土壤资源土壤稳定性分析可帮助评估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和持水保肥能力,从而指导土壤保护工作的开展。

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专业内容]

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专业内容]
<0.001
腐殖质(克/千克) 29.5 0 4.3 14.8 53.7 64.2
密度(克/厘米 3) 2.62 2.66 2.66 2.62 2.59 2.59
常用土壤密度值:
2.65克/厘米3。
高等教育
6
2、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干质
量。
土壤容重值多介于1.0-1.5克/厘米3范围内,
沼泽土
1.10~1.30
对于大多数植物来说,土壤容重在1.14—1.26g/cm3之间比较适宜。
高等教育
7
容重、孔隙度与土壤松紧程度关系
松紧程度
最松 松 适合 稍紧 紧实
容重(g/cm3)
<1.0 1.0~1.14 1.14~1.26 1.26~1.30
>1.30
孔度(%)
>60 60~56 56~52 52~50
夯实的土壤容重典则型可土高壤达容1.重8-2.0克/厘米3。
土壤
容重(g/cm3)
土壤
容重(g/cm3)
泥炭
0.20~0.50
黄土
1.35~1.50
蓬松盐土 灰化层
0.80~1.00 0.80~1.00
土壤碱化层 土壤龟裂层
1.50~1.70 1.70~1.90
黑钙土耕层 1.10~1.30 灌溉后土壤结壳 1.60~1.90
注:式中土壤水吸力以 kPa为单位
高等教育
11
(二)土壤孔隙类型
土壤孔隙的持水功 能和毛管水上升情况 成为孔隙分类的主要 依据
孔隙类型
孔径大小 ( mm) 土壤水吸力 (kPa) 所含水分有效性
非活性孔隙(无效孔隙) < 0.002

青藏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特征

青藏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特征

第31卷第1期2024年2月水土保持研究R e s e a r c h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V o l .31,N o .1F e b .,2024收稿日期:2022-10-11 修回日期:2022-11-25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71532,32171648) 第一作者:万欣(1997 ),女,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壤生态学研究㊂E -m a i l :1097778732@q q .c o m 通信作者:刘毅(1978 ),男,湖南新化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土壤生态学研究㊂E -m a i l :l i u y i @w b gc a s .c n h t t p :ʊs t b c y j .p a p e r o n c e .o r gD O I :10.13869/j.c n k i .r s w c .2024.01.047.万欣,张帅文,张润琴,等.青藏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特征[J ].水土保持研究,2024,31(1):53-60.W a nX i n ,Z h a n g S h u a i w e n ,Z h a n g R u n q i n ,e t a l .S o i lA g g r e g a t eS t a b i l i t y o fD i f f e r e n tL a n d U s eP a t t e r n so nt h eQ i n gh a i -T i b e t a nP l a t e a u [J ].R e s e a r c h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 ,2024,31(1):53-60.青藏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特征万欣1,2,张帅文1,2,张润琴2,李志国2,陈鹏2,邢顺林1,刘毅2(1.西藏大学理学院,拉萨850000;2.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武汉430074)摘 要:[目的]探究青藏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稳定性的影响,为改善高寒地区土壤质量提供科学依据㊂[方法]选取青藏高原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农田㊁人工林㊁湿地㊁灌丛㊁裸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定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以及土壤有机碳(S O C )㊁总碳(T C )㊁总氮(T N )㊁p H ,并计算大团聚体重量的百分含量(D R >0.25,WR >0.25)㊁团聚体破坏率(P A D )㊁平均重量直径(MWD )㊁几何平均直径(GM D )等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研究了高寒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特征㊂[结果]相较于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更易受到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且更能反映西藏地区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农田耕种增加了具有机械稳定性的土壤大团聚体含量,但不具有水稳定性;人工林和湿地的土壤团聚体具有较高的水稳定性特征㊂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MWD 与S O C ,T N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团聚体MWD ,GM D 值与各粒径团聚体含量总体上呈线性相关,且对于机械稳定性团聚体,1mm 是正负相关的临界点,对于水稳定性团聚体,0.25mm 是正负相关的临界点㊂[结论]高寒地区农业耕种仅能提高土壤团聚体的机械稳定性,湿地和人工林对团聚体稳定性具有促进作用,建议未来在高寒地区进行合理的植被覆盖进而提高土壤质量㊂关键词:土壤团聚体;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直径;青藏高原中图分类号:S 1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09(2024)01-0053-08S o i lA g g r e g a t e S t a b i l i t y o fD i f f e r e n tL a n dU s e P a t t e r n s o n t h e Q i n gh a i -T i b e t a nP l a t e a u W a nX i n 1,2,Z h a n g S h u a i w e n 1,2,Z h a n g R u n q i n 2,L i Z h i g u o 2,C h e nP e n g 2,X i n g Sh u n l i n 1,L i uY i 2(1.C o l l e g e o f S c i e n c e ,T i b e tU n i v e r s i t y ,L h a s a 850000,C h i n a ;2.W u h a nB o t a n i c a lG a r d e n ,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y o f Sc i e n c e s ,W u h a n 430074,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h e a i m so f t h i s s t ud y a re t o i n v e s t i ga t e t h ee f f e c t so f d i f f e r e n t l a n du s e p a t t e r n so n t h e d i s t r ib u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d s t a b i l i t y o f s o i l a g g re g a t e o n t h eQ i n g h a i -T i b e tP l a t e a u ,a n d t o p r o v i d e a s c i e n t if i cb a s i s f o r i m p r o v i ng s o i l q u a l i t y i n a l p i n e r e g i o n s .[M e th o d s ]Fi v e d i f f e r e n t l a n du s e p a t t e r n s (f a r m -l a n d ,p l a n t a t i o n ,w e t l a n d ,s h r u b l a n d ,a n db a r e l a n d )w e r es e l e c t e da st h es t u d y s a m pl e so nt h e T i b e t a n P l a t e a u .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s i z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s o i l o r g a n i cc a r b o n (S O C ),t o t a l c a r b o n (T C ),t o t a ln i t r o ge n (T N ),a n d p H w e r ed e t e r m i n e db y d r y a n dw e t s i e v i n g m e t h o d s .>0.25m m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sw e i g h t p e r c e n t a ge (D R >0.25,WR >0.25),t h e p e r c e n t a g eo f a g g r e g a t ed e s t r u c t i o n (P A D ),t h e m e a n w e i g h td i a m e t e r (MWD ),a n d t h e g e o m e t r i c m e a nd i a m e t e r (GM D )o fs o i la g g r e g a t e s w e r ed e t e r m i n e d ,a n dt h ec o m po s i t i o na n d s t a b i l i t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s 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l a n du s e p a t t e r n s i n t h e a l p i n e r e g i o nw e r e s t u d i e d .[R e s u l t s ]C o m p a r e dw i t hm e c h a n i c a l l y s t a b l e a g g r e g a t e s ,s o i l w a t e r -s t a b l e a g g r e g a t e sw e r em o r e s u s c e pt i b l et o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o f l a n du s e p a t t e r n s a n db e t t e r r e f l e c t e d t h e s t r u c t u r a l s t a b i l i t y o f s o i l a g g r e g a t i o n s i nT i b e t.F a r m l a n d c u l t i v a t i o n i n c r e a s e dt h ec o n t e n to f s o i lm a c r o a g g r e g a t e sw i t h m e c h a n i c a l s t a b i l i t y,b u tn o tw i t h w a t e r s t a b i l i t y.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s i n p l a n t a t i o n s a n dw e t l a n d sh a dh i g hw a t e r s t a b i l i t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C o r r e l a-t i o na n a l y s i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MWDo f 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sw a s p o s i t i v e l y c o r r e l a t e dw i t hS O Ca n dT Nc o n t e n t s.F o rm a c h i n e-s t a b l e a g g r e g a t e s,1mmi s t h e c r i t i c a l s i z eo f p o s i t i v e a n dn e g a t i v e c o r r e l a t i o n,a n d f o rw a t e r-s t a b l e a g g r e g a t e s,0.25mmi s t h e c r i t i c a l s i z e o f p o s i t i v e a n dn e g a t i v e c o r r e l a t i o n.[C o n c l u s i o n]A g r i c u l t u r a l c u l t i v a t i o n i na l p i n e a r e a s c a no n l y i m p r o v e t h em e c h a n i c a l s t a b i l i t y o f 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s,w h i l ew e t l a n d sa n d p l a n t e d f o r e s t s h a v e a p o s i t i v ee f f e c to nt h es t a b i l i t y o f a g g r e g a t e s,a n d i t i s r e c o mm e n d e dt h a t r e a s o n a b l e v e g e t a t i o n c o v e r s h o u l db e c a r r i e do u t t o i m p r o v e s o i l q u a l i t y i na l p i n e a r e a s i n t h e f u t u r e.K e y w o r d s: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s t a b i l i t y;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d i a m e t e r;Q i n g h a i-T i b e tP l a t e a u土壤结构通过影响水分流动㊁气体交换㊁养分循环和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㊁活性进而影响土壤质量及其生态学功能[1]㊂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土壤团聚体组成与有机质含量也是表征土壤结构状况和养分供储能力的重要指标[2]㊂T i s d a l l等[3]将以粒径250μm的团聚体为界,将水稳性团聚体划分为大团聚体(>250μm,M a c r o a g g r e g a t e s)和微团聚体(<250μm,M i c r o a g g r e g a t e s),不同粒级团聚体在改善土壤孔隙度㊁提高水土保持能力㊁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等方面具有不同的作用[4]㊂评价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的常用指标主要为平均质量直径(MWD)㊁几何平均直径(GM D)以及大团聚体含量等㊂MWD,GM D和大团聚体含量越大,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越好[5]㊂土地利用改变是自然作用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会影响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粒径组成,进而造成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差异[6],使得C㊁N元素在土壤团聚体中重新组合和再分配㊂已有研究表明,土地利用方式能够显著影响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性㊂例如,B l a n k i n s h i p等[7]发现草地退化会使土壤团聚体由大团聚体(2~9mm)转变为小团聚体(0.25~2mm)㊂谭秋锦等[8]研究了喀斯特6种土地利用类型,发现人工林和次生林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好,而旱地稳定性较差㊂大粒级团聚体对于土地利用类型较为敏感,而小粒级团聚体相对稳定[9]㊂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可以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㊁增强土壤固碳水平并提高生态系统土壤肥力与生产力[10]㊂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位于中国西南部高寒地带,是生态系统的敏感脆弱地带,对我国甚至整个全球的气候和气象都具有重要影响㊂深入探究青藏高原的土壤结构稳定性有助于增强青藏高原的土壤肥力和土壤抗蚀性,并改善其生态环境[11]㊂目前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12]和黄土高原地区[13]㊂由于青藏高原的环境恶劣性(比如:气候寒冷和海拔高),土壤团聚体相关研究结果普适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尤其是土地利用方式如何影响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研究十分匮乏㊂鉴于此,本文结合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采用干筛法㊁湿筛法分别测定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定性团聚体,研究青藏高原5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农田㊁人工林㊁湿地㊁灌丛㊁裸地)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特征的影响,以期为科学认识高寒地区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及调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㊂1材料和方法1.1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位于藏南谷地,平均海拔约4000m,年均气温-16~16ħ,年日平均照时数约为3021h,年降雨量自西北至东南为50~5000mm㊂西藏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多寒冷㊁干旱,故而高原土壤的成土年龄晚㊁母质风化程度低㊂1.2试验采样于2021年8月自藏南谷地经拉萨至阿里沿线约1500k m进行野外调查采样,根据土地利用方式等选取农田(青稞H o r d e u mv u l g a r e或油菜B r a s s i c a-c a m p e s t r i s)㊁人工林(主要树种为白桦B e t u l a p l a t y p h y l l a)㊁湿地㊁灌丛(香柏S a b i n a p i n g i i和昌都锦鸡儿C a r a g a n ac h a n g d u e n s i s)㊁裸地(无植被覆盖)共5种土地类型,在同一个采样区域内对每一种土地利用类型都布置采样点,并于6个区域内进行重复采样,总样品数为30个㊂每个样点内按S型多点混合的原则采集0 20c m土层的原状土样,除去杂草㊁根系㊁石块等杂物,自然风干后除去植物残体及小石块后备用㊂采样点信息见表1㊂1.3土壤样品测定方法采用沙维诺夫干筛法测定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45水土保持研究第31卷体组成,湿筛法测定水稳定性团聚体组成㊂干筛选取的5个粒级为:>5mm,2~5mm,1~2mm,0.25~ 1mm,<0.25mm;湿筛选取的5个粒级为>2mm, 1~2m m,0.25~1m m,0.053~0.25m m,<0.053m m㊂采用电位法测定土壤p H值;采用K2C r O7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土壤有机碳与有机质1.724的换算系数计算土壤有机质;采用全自动有机元素分析仪(V a r i om a c r o c u b e)测定土壤T N及CʒN值㊂表1采样点信息T a b l e1T h e b a s i c i n f o r m a t i o no f s a m p l i n gp o i n t编号经度E纬度N海拔/m植被土地利用186.837126ʎ28.592881ʎ4275青稞H o r d e u mv u l g a r e农田286.908548ʎ28.590499ʎ4268江孜沙棘H i p p o p h a e g y a n t s e n s i s人工林386.908571ʎ28.591417ʎ4264三裂碱毛茛H a l e r p e s t e s t r i c u s p i s湿地483.954190ʎ29.751890ʎ4548水麦冬T r i g l o c h i n p a l u s t r e湿地586.721936ʎ28.628591ʎ4603香柏S a b i n a p i n g i i灌丛686.722012ʎ28.628737ʎ4615无裸地785.337348ʎ28.412726ʎ3290青稞H o r d e u mv u l g a r e农田885.33715ʎ28.410969ʎ3312毛白杨P o p u l u s t o m e n t o s a人工林981.219373ʎ30.222213ʎ3810青稞H o r d e u mv u l g a r e农田1081.187280ʎ30.252538ʎ3839毛白杨P o p u l u s t o m e n t o s a人工林1182.231740ʎ30.623570ʎ4780水麦冬T r i g l o c h i n p a l u s t r e湿地1281.611550ʎ30.762250ʎ4557穗状狐尾藻M y r i o p h y l l u ms p i c a t u m湿地1381.293135ʎ30.942234ʎ4582昌都锦鸡儿C a r a g a n a c h a n g d u e n s i s灌丛1481.293432ʎ30.942216ʎ4582无裸地1587.473516ʎ29.209011ʎ4249青稞H o r d e u mv u l g a r e农田1686.796576ʎ29.393873ʎ4699香柏S a b i n a p i n g i i灌丛1786.796577ʎ29.393903ʎ4701无裸地1887.661887ʎ29.084787ʎ3959油菜B r a s s i c a c a m p e s t r i s农田1988.014493ʎ29.080606ʎ4256白桦B e t u l a p l a t y p h y l l a人工林2091.431062ʎ29.777759ʎ3697毛白杨P o p u l u s t o m e n t o s a人工林2191.186115ʎ29.928311ʎ3757油菜B r a s s i c a c a m p e s t r i s农田2291.148121ʎ30.015318ʎ3908白桦B e t u l a p l a t y p h y l l a人工林2391.130676ʎ30.079605ʎ4375香柏S a b i n a p i n g i i灌丛2491.130646ʎ30.079558ʎ4374无裸地2585.337150ʎ28.410969ʎ3312丝叶眼子菜P o t a m o g e t o n f i l i f o r m i s湿地2685.800382ʎ28.704347ʎ4737香柏S a b i n a p i n g i i灌丛2785.800446ʎ28.704188ʎ4735无裸地2883.741500ʎ29.865950ʎ4553西伯利亚蓼P o l y g o n u ms i b i r i c u m湿地2984.540541ʎ29.501856ʎ4582昌都锦鸡儿C a r a g a n a c h a n g d u e n s i s灌丛3084.540659ʎ29.501803ʎ4582无裸地1.4土壤团聚体各稳定性指标计算采用邱丽萍[14]和刘文利等[15]文献中提到的方法计算土壤稳定性大团聚含量(R>0.25)㊁平均质量直径(MWD)㊁几何平均直径(GM D)和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 A D),具体计算公式为:R>0.25=M>0.25M Tˑ100%(1) MWD=ðn i=1R i W i(2)GM D=e x pðn i=0W i l n R iðn i=0W i(3)P A D=D R>0.25-WR>0.25D R>0.25ˑ100%(4)式中;R i为筛分出来的任一粒径范围团聚体的平均直径(mm);W i为任一粒径范围团聚体的质量占土壤样品干质量的分数(%);M>0.25为>0.25mm团聚体重量;M T为总土重量;D R>0.25为>0.25mm的机55第1期万欣等:青藏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特征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WR >0.25为>0.25mm 的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㊂1.5 数据处理采用E x c e l 和O r i g i n 等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绘图㊂采用S P S S20.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P e a r s o n 法分析指标间相关性㊂2 结果与分析2.1 土壤团聚体组成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如图1所示㊂从机械稳定性来看,农地以>5m m 粒级团聚体占比最高(达37.33%),林地和湿地以<1m m 和>5m m 粒级团聚体为主,灌丛和裸地则以<1m m 粒级团聚体占比最高(高达80%以上)㊂其中0.25~1m m 粒级团聚体在农田和湿地中的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0.25m m 粒级微团聚体在处理间无显著差异㊂从水稳定性团聚体来看,农田㊁湿地和灌丛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优势粒径为0.053~0.25m m ,分布于44%~54%之间,而林地和裸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优势粒径为0.25~1m m ;各土地利用方式下均以1~2m m 团聚体含量最低㊂此外,>2m m 的大团聚体含量表现为湿地最多(12.7%),裸地最少(2.32%),0.25~1m m 粒级团聚体表现为裸地>林地>农田>灌丛>湿地,0.053~0.25m m与<0.053m m 粒级团聚体在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㊂图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机械(干筛)和水(湿筛)稳定性团聚体的粒级分布F i g .1 P a r t i c l e l e v e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s o i lm e c h a n i c a l (d r y s c r e e n )a n dw a t e r (w e t s c r e e n )s t a b l e a g g r e g a t e s 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l a n d u s e t y pe s 2.2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分析土壤中的大团聚体是维持土壤结构稳定的基础,通常大团聚体含量R >0.25越高,土壤结构越稳定[16]㊂由图2可知,机械稳定性R >0.25表现为农田(82.0%)>湿地(74.0%)>灌丛(70.9%)>人工林(66.6%)>裸土(60.8%)㊂水稳定性R >0.25表现为人工林(57.2%)>裸土(49.1%)>湿地(44.7%)>灌丛(43.6%)>农田(35.6%)(p <0.05),说明人工林条件下的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较好㊂团聚体破坏率(P A D )是表征土壤结构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其数值越小土壤结构稳定性越强㊂农田土壤团聚体湿筛后P A D 最高,为53.6%,湿地和灌丛的P A D 分布35.2%~36.7%,而人工林的P A D 显著低于农田,这说明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好㊂图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机械(干筛)和水(湿筛)稳定性R >0.25含量及其PA D F i g .2 S t a b i l i t y o f R >0.25c o n t e n t a n dP A Do f s o i lm a c h i n e r y (d r y s c r e e n )a n dw a t e r (w e t s c r e e n )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l a n du s e t y pe s 2.3 土壤团聚体直径分析平均重量直径(MWD )和几何平均直径(GM D )是土壤团聚体直径分析的常用指标,MWD 和GM D 值的大小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呈正相关㊂从图3看出,在干筛条件下,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MWD 表现为:农田(3.60mm )>湿地(2.69mm )>人工林(2.14mm )>灌丛(0.88mm )>裸土(0.71mm ),其中农田显著高于灌丛和裸土(p <0.05);GM D 表现规律与MWD 情况基本一致,但仅农田和裸土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 <0.05)㊂对于水稳定性团聚体,65 水土保持研究 第31卷各土地利用方式下MWD表现为:湿地(0.79mm)>人工林(0.72m m)>灌丛(0.53m m)>农田(0.52m m)>裸土(0.46m m);G M D表现为:湿地(0.35m m)>人工林(0.35m m)>裸土(0.29m m)>灌丛(0.28mm)>农田(0.20mm)㊂以上结果说明,湿地和人工林对团聚体水稳定性直径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农田土壤来说,尽管其显著增加了团聚体的机械稳定性直径,但明显降低了水稳定性团聚体直径㊂注:*表示因子间显著相关(p<0.05),**表示因子间极显著相关(p<0.01)㊂图3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机械(干筛)和水(湿筛)稳定性团聚体的MW D和G M DF i g.3MW Da n dG M Do f s o i lm e c h a n i c a l(d r y s c r e e n)a n dw a t e r(w e t s c r e e n)s t a b l e a g g r e g a t e s 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l a n du s e t y p e s2.4土壤有机碳㊁全氮含量土壤中碳㊁氮含量及p H值等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主要因子,由图4可知,不同土地利用下的土壤S O C含量在14.6~41.2g/k g,其中以湿地最高,裸土最低;土壤T N含量0.7~2.1g/k g,表现为湿地>农田>人工林>灌丛>裸土,其中裸土的土壤氮含量显著低于农田(p<0.05);土壤的CʒN表现为裸土>灌丛>人工林>湿地>农田㊂土壤p H分布在7.40~8.38,均为中性或弱碱性土壤㊂2.5土壤团聚体组成与各参数间相关性分析P e a r s o n相关性分析表明,无论是机械稳定性团聚体还是水稳定性团聚体,其MW D与S O C和T N均呈显著正相关,机械稳定性G M D与T N间以及水稳定性G M D与S O C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土壤S O C和T N含量越高,团聚体的MW D和G M D越大㊂对于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组成(图5A),2~5m m,>5m m粒径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与MW D,G M D均呈显著正相关,但<0.25m m,1~0.25m m粒径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与MW D,G M D均呈显著负相关,其正负相关性以1m m团聚体粒级为界㊂对于水稳定性团聚体组成(图5B), >2mm,1~2mm粒径的水稳定性团聚体与MWD,GM D呈显著正相关,而0.053~0.25mm粒径的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与MWD,GM D呈显著负相关,其正负相关性以0.25mm为界㊂3讨论土壤团聚体的数量和组成可反映土壤㊁通透性㊁持水性㊁孔隙性和养分供储能力[17]㊂理想的土壤团聚体组成可促进土壤结构稳定,有利于提高土地生产力㊂环境因子和成土过程深刻影响着土壤团聚体的形成㊁稳定及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之间的转化和再分布[18]㊂本研究结合干湿筛方法对高寒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进行分析发现,无论是机械稳定性团聚体还是水稳定性团聚体,均以<0.25mm粒级的微团聚体在土壤团粒结构中占主导地位㊂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寒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另一方面是由于高寒地区是典型土壤结构稳定性较差的区域,土壤较为贫瘠,且所处环境恶劣,海拔较高,易受冻融交替作用影响[12],从而降低大团聚体含量,使团聚体在冻融交替过程中容易破碎,较大粒径的团聚体比例降低,这与N i u等[19]研究结果一致㊂75第1期万欣等:青藏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特征注:*表示因子间显著相关(p<0.05),**表示因子间极显著相关(p<0.01)㊂图4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㊁全氮㊁碳氮比和p H含量F i g.4S o i l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t o t a l n i t r o g e n,c a r b o n-n i t r o g e n r a t i o a n d p Hc o n t e n t 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l a n du s em e t h o d s注:图中椭圆左倾斜和右倾斜分别对应正相关和负相关,颜色越深相关性越强,图中*表示因子间显著相关(p<0.05),**表示因子间极显著相关(p<0.01)㊂图5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指数与土壤环境因子的P e a r s o n相关性分析F i g.5P e a r s o n c o r r e l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 o f 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c o m p o s i t i o na n d s t a b i l i t y i n d e x a n d s o i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f a c t o r s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导致的植被类型变化会深刻影响土壤质量和微生物活性,进而导致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和粒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20]㊂本研究结果表明,农田耕作使土壤机械稳定性大团聚体增加,机械稳定性团聚体R>0.25和直径指数MWD和GM D显著高于其他的土地利用方式,其原因可能是农业活动加速了土壤熟化,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周转,进而促进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形成㊂而对于水稳定团聚体,农田土壤团聚体的水稳定性指标明显降低,而且农田土壤团聚体破碎率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可见农田土壤增加了机械稳定性大团聚体经过湿筛后的破碎率,说明农田土壤增加的土壤大团聚体并不具有水稳定性,可能是农耕地受人为干扰较大,土壤结构容易遭到破坏,故而未形成稳定的胶结作用,丁俊男等[21]的研究中也有相似现象㊂此外,本研究结果也表明,高寒地区人工林和湿地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水平都相对较好,这可能是由于这些区域具有较好的植被覆盖,特别是湿地土壤中具有发达的植物根系,根系分泌物产生的高分子黏质可促进土壤颗粒的团聚化,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和抗腐蚀性[22]㊂人工林区域产生凋落物较多,易促进有机质的形成,提高了土壤结构的稳定性[23]㊂青藏高原灌丛生境下85水土保持研究第31卷的植株分布并不密集,生长于石砾较多的山坡上,几乎无其他植物共存,因此本研究灌丛土壤与裸土基本类似,两者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具有相似的结果,但灌丛的凋落物和根系分泌物相对多,有机质输入量大,其团聚体稳定性略高于裸地㊂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周转息息相关㊂一方面,土壤团聚体是土壤有机质固定的主要场所;另一方面,在土壤团聚体形成过程中有机质通过与微团聚体㊁矿物质组分结合形成新的更大级别的团聚体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与土壤S O C,T N均呈现显著正相关,进一步验证了土壤团聚体形成与有机质固定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24],土壤有机碳含量越高,其团聚体稳定性越高,提高有机碳含量有利于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增强[11]㊂此外机械稳定性土壤团聚体MWD和GM D值与各粒径团聚体含量皆呈明显线性关系(除1~2mm粒径与MWD和GM D值相关性不显著外,均达显著水平),其正负相关性以1mm为界㊂对于水稳定性团聚体,>2mm和1~2mm粒径的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与MWD,GM D呈显著正相关,而0.053~0.25 mm粒径的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与MWD,GM D呈显著负相关,其正负相关性以0.25mm为界㊂本研究结果与姜敏等[25]的研究结果相似,进一步确认了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关键临界点为0.25mm㊂4结论本研究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对团聚体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对比分析了青藏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R>0.25和P A D)㊁土壤团聚体大小直径(MWD和GM D)等主要指标的差异,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对于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由于其土壤发育程度较低,难以形成稳定的大团聚体(>0.25mm),干筛和湿筛获得的土壤团聚体组成均以微团聚体(<0.25mm)为主㊂(2)从团聚体稳定性来看,湿地和人工林对团聚体水稳定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田土壤具有较高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直径,农业耕种下土壤熟化形成的土壤团聚体仅具有机械稳定性,而不具有水稳定性,P A D结果也进一步确证了这一现象㊂(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MW D,G M D值和土壤碳氮含量皆呈明显线性关系㊂土壤团聚体MW D,G M D值与各粒径团聚体含量总体上呈线性相关,且对于机械稳定性团聚体,1m m是正负相关的临界点,水稳定性团聚体的重要临界点为0.25m m㊂参考文献:[1] V o g e lHJ,B a l s e i r oR M,K r a v c h e n k oA,e t a l.Ah o l i s t i cp e r s p e c t i v e o n s o i l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i s n e e d e d a s a k e y t o s o i lf u n c t i o n s[J].E u r o p e a n J o u r n a l o f S o i l S c i e n c e,2022,73(1):e13152.[2] O'B r i e nSL,J a s t r o wJD.P h y s i c a l a n d c h e m i c a l p r o t e c-t i o n i nh i e r a r c h i c a l 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sr e g u l a t e ss o i l c a r b o na n dn i t r o g e nr e c o v e r y i nr e s t o r e d p e r e n n i a l g r a s s l a n d s[J].S o i l B i o l o g y&B i o c h e m i s t r y,2013,61:1-13.[3] T i s d a l l JM,O a d e s JM.O r g a n i cm a t t e r a n dw a t e r-s t a-b l e a g g r e g a t e s i n s o i l s[J].J o u r n a l o f S o i l Sc i e n c e,1982,33(2):141-163.[4] W a n g L,Y u a nX,L i uC,e t a l.S o i l Ca n dNd y n a m i c s a n dh y d r o l o g i c a l p r o c e s s e s i n am a i z e-w h e a t r o t a t i o n f i e l d s u b j e c-t e d t od i f f e r e n t t i l l a g ea n ds t r a w m a n a g e m e n t p r a c t i c e s[J].A g r i c.E c o s y s t.E n v i r o n.,2019,285:106616.[5] N i mm oJR,P e r k i n sK S.A g g r e g a t es t a b i l i t y a n ds i z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J].S o i l S c ie n c eS o c i e t y o fA m e r i c a J o u r n a l,2002,68(3):725-735.[6] L a g a n ièr e J,A n g e r sD A,P a réD.C a r b o na c c u m u l a t i o n i na g r i c u l t u r a ls o i l sa f t e ra f f o r e s t a t i o n:A m e t a-a n a l y s i s[J].G l o b a l C h a n g eB i o l o g y,2010,16(1):439-453.[7] B l a n k i n s h i p JC,F o n t eSJ,S i xJ,e ta l.P l a n tv e r s u sm i c r o b i a l c o n t r o l s o n 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s t a b i l i t y i n a s e a s o n-a l l y d r y e c o s y s t e m[J].G e o d e r m a,2016,272:39-50.[8]周春衡,韦媛荣,许鹏,等.喀斯特地区澳洲坚果种植对土壤养分及肥力的影响[J].中国热带农业,2021(5):62-68.Z h o uC H,W e iY R,X uP,e t a l.E f f e c t o fm a c a d a m i an u t s p l a n t i n g o n s o i l n u t r i e n t s a n d f e r t i l i t y i nk a r s t a r e a s[J].C h i n aT r o p i c a lA g r i c u l t u r e,2021(5):62-68. [9]任荣秀,杜章留,孙义亨,等.华北低丘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J].生态学报,2020,40(19):6991-6999.R e nRX,D uZL,S u nY H,e t a l.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a n di t s o r g a n i c c a r b o nd i s t r i b u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t d i f f e r e n tl a n du s e p a t t e r n s i nh i l l y a r e a so f n o r t hC h i n a[J].A c t aE c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2020,40(19):6991-6999.[10]胥佳忆,李先德,刘吉龙,等.农业土地利用转变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碳㊁氮含量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22,42(8):438-448.X u JY,L iXD,L i uJL,e t a l.E f f e c t so f t h e c h a n g e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o i l u t i l i z a t i o n p a t t e r no n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c o m p o s i t i o na nd c a r b o n,n i t r o ge n c o n t e n t[J].A c t aS c i e n t i a eC i r c u m s t a n t i a e,2022,42(8):438-448.95第1期万欣等:青藏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特征[11]于文竹,魏霞,赵恒策,等.青藏高原高寒草原草甸土壤团聚体及养分因子变化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20,34(6):301-308.Y uWZ,W e i X,Z h a oHC,e t a l.C h a n g e s o f S o i lA g g r e-g a t e s a n dn u t r i e n t f a c t o r s i na l p i n e g r a s s l a n da n da l p i n em e a d o wo fQ i n g h a iT i b e tP l a t e a u[J].J o u r n a lo fS o i l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2020,34(6):301-308.[12]王文刚,王彬,顾汪明,等.冻融循环对黑土团聚体稳定性与微结构特征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22,36(1):66-73.W a n g W G,W a n g B,G uW M,e t a l.E f f e c t o f F r e e z e-T h a wc y c l e s o n 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s t a b i l i t y a n dm i c r o s t r u c-t u r e o f b l a c k s o i l[J].J o u r n a l o f S o i l a n dW a t e r C o n s e r-v a t i o n,2022,36(1):66-73.[13]王正伟,武均,李婉玲,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陇东黄土高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作物研究,2022,36(3):238-244.W a n g Z W,W uJ,L iW L,e t a l.E f f e c t so f d i f f e r e n t l a n du s e p a t t e r n so nt h es t a b i l i t y o f 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s i nt h eL o e s sP l a t e a u o f e a s t e r nG a n s u[J].C r o p R e s e a r c h,2022,36(3):238-244.[14]邱莉萍,张兴昌,张晋爱.黄土高原长期培肥土壤团聚体中养分和酶的分布[J].生态学报,2006,26(2):364-372. Q i uLP,Z h a n g XC,Z h a n g JA.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n u t r i-e n t s a n d e n z y m e s i nL o e s sP l a t e a u 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s af t e rl o n g-t e r m f e r t i l i z a t i o n[J].A c t a E c o l o g i c a S i n i c a,2006,26(2):364-372.[15]刘文利,吴景贵,傅民杰,等.种植年限对果园土壤团聚体分布与稳定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4,28(1):129-135.L i u W L,W uJG,F u M J,e t a l.E f f e c t o fd i f f e r e n tc u l t i v a t i o n y e a r so nc o m p o s i t i o na n ds t a b i l i t y o fs o i la g g r e g a t e f r a c t i o n s i no r c h a r d[J].J o u r n a lo fS o i l a n d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2014,28(1):129-135. [16] S i xJ,E l l i o t tE T,P a u s t i a nK.S o i l s t r u c t u r ea n ds o i lo r g a n i cm a t t e r:Ⅱ.An o r m a l i z e d s t a b i l i t y i n d e x a n d t h ee f f e c t o fm i n e r a l o g y[J].S o i l S c i e n c eS o c i e t y o fA m e r i-c a J o u r n a l,2000,64:1042-1049.[17] W a n g X,C a m m e r a a tEL H,C e r l i C,e t a l.S o i l a g g r e g a-t i o n a n dt h es t a b i l i z a t i o no fo r g a n i cc a r b o na sa f f e c t e db y e r o s i o na n dd e p o s i t i o n[J].S o i l B i o l o g y&B i oc h e m-i s t r y,2014,72:55-65.[18] P u g e tP,C h e n uC,B a l e s d e n t J.D y n a m i c so f s o i l o r g a n i cm a t t e r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p a r t i c l e-s i z ef r a c t i o n so fw a t e r-s t a b l e a g g r e g a t e s[J].E u r o p e a n J o u r n a l o f S o i lS c i e n c e,2000,51(4):595-605.[19] N i uH,L u oW Q,W a n g JF,e t a l.E f f e c t s o f f r e e z e-t h a wo n t h e c o m p o s i t i o n a n d s t a b i l i t y o f a i r-d r i e d a n dw a t e r-s t a b l ea g g r e g a t e so fb l ac ks o i li n n o r t h e a s t C h i n a[J].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 S o i l S c i e n c e,2020,51(4):841-847. [20]J a s t r o wJD.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f o r m a t i o na n dt h ea c c r u a lo f p a r t i c u l a t e a n dm i n e r a l-a s s o c i a t e d o r g a n i cm a t t e r[J].S o i l B i o l o g y&B i o c h e m i s t r y,1996,28:665-676. [21]丁俊男,于少鹏,史传奇.黑龙江哈尔滨白渔泡国家湿地公园沼泽,林地和农田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差异[J].湿地科学,2020,18(1):77-84.D i n g JN,Y uSP,S h iC Q.D i f f e r e n c e so f p h y s i c a l,c h e m i c a l a n db i o l o g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o fs o i l so f m a r s h,f o r e s t l a n da n df a r m l a n d i n H e i l o ng j i a n g H a r b i nB a i y u p oN a t i o n a lw e t l a n d p a r k[J].W e t l a n dS c i e n c e,2020,18(1):77-84.[22]李杨,仲波,陈冬明,等.不同浓度和多样性的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9,25(5):1061-1067.L iY,Z h o n g B,C h e nD M,e t a l.E f f e c t s o f r o o t e x u-d a te s of d i f f e r e n t c a r b o n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 a n ds o u r c e so ns o i l a g g r e g a t e s t a b i l i t y[J].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A p p l i e d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2019,25(5):1061-1067.[23] A t e r eC T,G u n i n aA,Z h uZ,e t a l.O r g a n i c m a t t e rs t a b i l i z a t i o n i na g g r e g a t e s a n dd e n s i t y f r a c t i o n s i n p a d-d y s o i l de p e n d i n g o n l o n g-t e r mf e r t i l i z a t i o n:T r a c i ng o fp a t h w a y sb y C-13n a t u r a l a b u n d a n c e[J].S o i lB i o l o g y&B i o c h e m i s t r y,2020,149(3):107931. [24]张斌,张福韬,陈曦,等.土壤有机质周转过程及其矿物和团聚体物理调控机制[J].土壤与作物,2022,11(3):235-247.Z h a n g B,Z h a n g FT,C h e nX,e t a l.S o i l o r g a n i cm a t-t e r t u r n o v e r a n d c o n t r o l l i n g m e c h a n i s m s o fm i n e r a l o g ya n da g g r e g a t i o n:n e wi n s i g h t s[J].S o i l sa n d C r o p s,2022,22(3):235-247.[25]姜敏,刘毅,刘闯,等.丹江口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分形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6,30(6):265-270.J i a n g M,L i uY,L i uC,e t a l.S t u d y o n t h e s t a b i l i t y a n df r a c t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s o i l ag g r e g a t e s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l a n du s e p a t t e r n si nt h e D a n j i a n g k o u R e s e r v o i r[J].J o u r n a l o f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2016,30(6):265-270.06水土保持研究第31卷。

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机制

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机制

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机制土壤团聚体是由土壤中的颗粒、有机质和胶结物质等组成的团块状结构。

它们在土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土壤的物理性质、水分保持能力和养分循环等过程有着重要影响。

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机制。

1. 颗粒间的物理相互作用:土壤颗粒间的物理相互作用是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的基础。

颗粒间的物理相互作用包括颗粒间的吸附力、吸附力和胶结力等。

当颗粒间存在一定的吸附力时,颗粒会互相吸附在一起形成团聚体。

而吸附力和胶结力则可以增强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2. 有机质的作用:土壤中的有机质对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有机质可以通过胶结作用将颗粒粘结在一起形成团聚体。

有机质中的胶体颗粒和黏土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增强团聚体的稳定性。

此外,有机质的降解产物也能与颗粒形成胶结物质,进一步增强团聚体的稳定性。

3. 水分的作用:水分对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也有重要影响。

适量的水分可以增强颗粒间的吸附力和胶结力,有助于团聚体的形成。

水分的存在还能使胶结物质充分吸湿膨胀,增强团聚体的稳定性。

然而,过多或过少的水分都会对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4. 微生物的作用:土壤微生物在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

微生物通过分泌胶体物质和黏着物质,促进颗粒的胶结和团聚。

同时,微生物的活动还能使胶结物质得到进一步的转化和增强,增加团聚体的稳定性。

5. 土壤侵蚀的影响:土壤侵蚀会破坏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

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都会破坏土壤团聚体的结构,导致土壤质地松散,降低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总结起来,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机制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颗粒间的物理相互作用、有机质的作用、水分的作用、微生物的作用以及土壤侵蚀的影响都对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深入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土壤,提高土壤质量和保护环境。

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草地植被
草地植被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土壤结构的改 善和土壤质量的提升上。草地植被的根系和地上部分的残 余物能够提供有机质,促进微生物活动,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草地植被还能够通过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土壤侵蚀等作用 ,保护土壤团聚体不被破坏。此外,草地植被的根系还能 够固结土壤,增强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能具有重要影响。
植被类型和覆盖度是影响土壤团 聚体分布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的 分布特征和稳定性存在差异,对 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
重要影响。
研究目的与意义
01
揭示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和稳定性规律。
02
探讨植被类型和覆盖度对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性的影响机制。
团聚体类型分布
团聚体类型分类
土壤团聚体可分为水稳性和非水稳性两大类。水稳性团聚体在土壤水分的作用下不易分散,而非水稳 性团聚体则较易分散。
植被类型对团聚体类型的影响
森林土壤中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较高,而农田土壤中非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较高。这可能与不同植被 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的分布有关。
团聚体稳定性分布
土壤pH值
总结词
土壤pH值对团聚体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通常在适宜的 酸碱度范围内能够提高团聚体的稳定性。
详细描述
在适宜的酸碱度范围内,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能够 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促进土壤颗粒之间的粘结和稳定。 然而,过酸或过碱的土壤条件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团 聚体的稳定性。例如,酸性土壤中过多的铝离子会与多 糖等物质发生反应,降低其粘结力;而碱性土壤中过多 的钙离子则会使土壤颗粒变得更加松散和不稳定。
针对农业活动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较低的问题,未来研究可以探讨农业可持续管理措施对提高土壤团聚 体稳定性的作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肥力的四大要素

土壤肥力的四大要素

土壤肥力的四大要素是:
1.有机质:有机质是土壤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由植物和动物的残体、排泄物以及微生物
的分解产物组成。

有机质可以提供养分、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保水能力,并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

2.养分:养分是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包括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以及微量元素如铁、
锰等。

这些养分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它们通过土壤水分运输到植物根系,并参与植物的代谢过程和生长发育。

3.pH值:土壤的酸碱度,即pH值,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作物对土壤酸碱度
有不同的适应性,因此调节土壤的pH值可以改善植物的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

4.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的大小、排列和稳定性。

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利于水分渗
透和保持,氧气供应以及根系生长。

它还影响土壤的通气性、排水性和保肥能力。

这四大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土壤的肥力水平。

为了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需要合理管理土壤有机质、养分供应、pH值以及土壤结构,并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进行调整和施肥。

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何淑勤,2009
苏 静,2005
LOGO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1 1
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2
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研究
LOGO
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张保华 袁俊吉
Gaillard CerdàA
植被是影响 土壤团聚体稳定 性、数量特征和 土壤结构的重要 因素,近年来, 国内外在土壤肥 力与土壤团聚体 的研究方面取得 了显著成绩。
LOGO
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
研究区概况
采样方法
可行性研究
测定的项目 及方法
LOGO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概况
岷江上游地区是指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茂县、理县、黑水 和松潘县的全部或大部分区域。研究区则位于理县甘堡乡熊耳村熊耳山 (阳坡)和尔布(阴坡),地处川西平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邛崃 山脉东侧,四川盆地西北部,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区,地质结构属龙门 山断裂带中段,平均海拔2700m。 气候具有明显干湿季、日温差大,属于山地季风气候,由于受西风急 流南支、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加上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海 拔高差,导致水热重组,垂直气候带明显具有典型的干旱河谷气候。据 杂谷脑河干旱河谷9个乡镇和理县县城的气象资料表明,该地区最高极 温37℃左右,最低极温-19℃左右,年平均气温12℃左右。>0℃积温3 293.3℃~ 4 030.1℃,无霜期190d,年平均日照时数1835h,平均风速 1.8m/秒,年平均降雨量584mm,年平均蒸发量1 399mm,年干燥度1.6~ 2.5。
目前对于土壤团聚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西南土石山 区及川中丘陵区等区域,对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不同植被 条件下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稳定性研究较少。因此,开展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团聚体方面的研究 显得十分必要。这一研究有助于为深入研究该区域土壤的抗蚀 性能力强弱提供基础,以期服务于区域生态环境治理。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特征及稳定性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特征及稳定性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特征及稳定性石利军;胡振华【摘要】[Objective]To study the 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tability of soil aggregate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ways.[Method] Distribution and stability of soil aggregate in six kinds of particle size (≥5.00, 2.00-<5.00, 1.00-<2.00, 0.50-<1.00,0.25-<0.50, < 0.25 mm)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ways were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granular structure, soil aggregate size distribution under three treatment methods were analyzed.[Result] With the increase of oscillation frequency, percentage content of ≥1.00 mm particle size aggregate reduced gradually, percentage content of < 1.00 mm particle size aggregate increased gradually.In three treatment methods (SW, WS, FW), soil aggregate size distribution also had di fferent changes, the content of ≥5.00 mm particle size under the SW treatment was biggest, under the FW treatment, the content of ≥5.00 mm particle size was least.[Conclusion] Damaging of SW treatment mode on soil aggregate was least, under the same treatment way aggregate stability also increased accordingly with the increase of slope.%[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特征及稳定性.[方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在(≥5.00、2.00~<5.00、1.00~<2.00、0.50~<1.00、0.25~<0.50、<0.25 mm)6种粒径下的分布情况及稳定性;在对团粒结构了解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分析了3种处理方式[慢速湿润法(SW)、扰动湿润法(WS)、快速湿润法(FW)]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特征.[结果]随着振荡次数的增加,≥1.00 mm的粒径百分比逐渐减少,而<1.00 mm的粒径百分比逐渐增加.3种处理方式(SW、WS、FW)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不同,≥5.00 mm粒径百分比在SW 处理方式下最大,在FW处理下≥5.00 mm粒径百分比最小.[结论]SW处理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破坏性最小,同种处理方式下随着坡度的增加团聚体的稳定性也相应增加.【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45)012【总页数】4页(P92-95)【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粒径;稳定性【作者】石利军;胡振华【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太谷 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太谷 0308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2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基础稳定性分析方法

土壤基础稳定性分析方法

土壤基础稳定性分析方法土壤基础稳定性分析是土木工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土壤的力学性质进行研究,以评估土壤在承受外力或气候变化时的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土壤基础稳定性分析方法,包括标准贯入试验、直剪试验和静力触探试验。

一、标准贯入试验标准贯入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土壤基础稳定性分析方法,通过插入标准贯入锤来测量土壤的密实程度和抗剪强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土壤,尤其是粘土和砂土。

试验过程中,标准贯入锤被垂直插入土壤中,然后根据试验数据计算土壤的贯入度以及相应的土壤特性参数。

通过观察贯入曲线和分析试验数据,可以确定土壤的力学性质和稳定性。

二、直剪试验直剪试验是测量土壤抗剪强度的有效方法,通过施加垂直和水平力将土壤剪断,从而确定土壤的剪切强度。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岩石和粘土等土壤类型的稳定性分析。

在直剪试验中,试样被垂直切割成两部分,分别施加水平和垂直的正应力。

通过测量应变和力的关系,可以计算出土壤的剪切强度参数。

直剪试验是一种简单而可靠的方法,可提供关于土壤稳定性的重要信息,如剪切强度和摩擦角。

这对于土木工程中的地基承载力评估和地质灾害预测非常重要。

三、静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也是土壤基础稳定性分析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将钻柱或探棒插入土壤中,测量土壤的反力和钻进阻力,进而评估土壤的稳定性和地质特征。

静力触探试验可提供有关土壤结构、密实度和强度参数的信息。

在试验中,钻柱或探棒被插入土壤中,通过测量下行和上升的阻力以及钻孔深度,可以推断出土壤的力学性质。

静力触探试验具有操作简便、高效快捷的特点,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土壤和地质环境。

它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地质勘察、基础设计和施工监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论土壤基础稳定性分析是土木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合理选择和运用分析方法对于确保土壤工程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标准贯入试验、直剪试验和静力触探试验是常见且有效的土壤基础稳定性分析方法,它们能够提供关于土壤力学性质和稳定性的宝贵信息。

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

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

土壤: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土壤肥力: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的供给和调节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生产力:土壤生产植物性产品的能力肥料: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矿物岩石的风化作用: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原生矿物:直接来自火成岩或变质岩的矿物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火山灰或各种风化产物通过化学或生物作用而转变或重新合成新的成土矿物和氧化物矿物。

同晶代换: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结构保持不变。

粒级:根据矿质土粒粒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

质地:通过机械组成的一定范围来划分的土壤类型岩石:由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的天然集合体。

矿物:天然产生于地壳中且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物理特性和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

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有机质被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并释放出矿质营养的过程。

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形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使有机质及其养分保蓄起来的过程。

氨的硝化作用:氨或铵盐的另一部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亚硝酸的中间阶段,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的过程硝态氮的反硝化作用:硝酸盐在反硝化作用菌的作用下还原为N2O和N2的过程腐殖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激发效应:投入新鲜有机质或含氮物质而使土壤中原有机质的分解速率改变的现象。

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胶体表面所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心其他阳离子相互交换CEC:PH值为7时每千克干土所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以cmol(+)/kg表示致酸离子:包括H+和Al3+(Al3+通过水解可产生H+)盐基离子:包括Ca2+、Mg2+、K+、Na+、NH4+等。

土壤物理知识点总结

土壤物理知识点总结

土壤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土壤颗粒分布土壤颗粒是土壤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沙、粉砂、粉土和黏土四种类型。

这些颗粒的分布对土壤的性质和用途有着重要的影响。

1.沙粒沙粒是直径大于0.05毫米的颗粒,通常是由石英、长石和其他矿物组成的。

沙粒的孔隙度较大,通透性较好,但是保水能力较差。

2.粉砂粉砂是直径在0.05-0.002毫米之间的颗粒,通常是由石英、珍珠岩和其他矿物组成的。

粉砂的孔隙度适中,保水能力较好,而且含有丰富的养分,是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成分。

3.粉土粉土是直径在0.002-0.0002毫米之间的颗粒,通常是由矽、氧、镁、铝等元素组成的。

粉土的孔隙度很小,保水能力较强,但是通透性较差。

4.黏土黏土是直径小于0.0002毫米的颗粒,通常是由矽、氧、铝、镁等元素组成的。

黏土的孔隙度极小,保水能力非常强,但是通透性几乎为零。

根据土壤颗粒的不同分布情况,土壤可以分为砂土、壤土、粉砂土、粉土和黏土五种类型。

这种分类方法主要是依据颗粒的直径大小和比例来确定的。

二、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的结构。

土壤结构的好坏对土壤的渗透性、通透性和保水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

1.结构单元结构单元是土壤中颗粒的基本排列方式,可以分为块状、片状、柱状、颗粒状和块结状等多种类型。

这些结构单元的形成受到土壤颗粒的大小、形状和粘合力的影响。

2.结构稳定性结构稳定性是指土壤结构在外力作用下不易破坏或改变的性质。

好的土壤结构稳定性可以有效地保持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能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3.土壤结构的改良土壤结构的改良是指通过人工手段调整土壤颗粒的排列和组合方式,使得土壤的结构更加合理,从而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能力。

土壤结构的改良通常包括土地深松、施肥、施腐殖质、施有机物、施矿物物质等方法。

三、土壤水分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它对土壤的通透性、孔隙度和渗透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土壤中的水分状态土壤中的水分主要分为毛管水、凝结水、吸附水和不稳定水四种状态。

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响存在差异。
水生植被
水生植被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较小,但其在水域生态系统中 的作用非常重要。
水生植物通过根系和地上部分 的固定作用,能够促进水域底 质的稳定性和水质的净化。
水生植被的分布和生长状况还 与其环境条件有关,如水深、 水流、营养盐等。
03
CHAPTER
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分析
团聚体大小分布
团聚体形态特征
团聚体的形态特征
土壤团聚体的形态在不同植被条件下也有所不同。在植被覆盖条件下,团聚体多 呈圆形或椭圆形,而在裸露条件下,团聚体多呈不规则形状。团聚体的形态特征 与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密切相关。
团聚体形态与土壤质量
团聚体的形态特征能够反映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圆形或椭圆形的团 聚体能够更好地抵抗外力作用,保持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因此,在土壤管理和植 被恢复过程中,应关注团聚体形态的改善,以提高土壤质量。
06
CHAPTER
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方向
深入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 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机 制,探讨植被与土壤团聚体之
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拓展研究范围,包括不同土地 利用方式、气候条件和土壤类 型等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和稳定
性的影响。
加强土壤团聚体形成和分解过 程的动态监测,深入了解土壤 团聚体的生命周期和演变规律 。
04
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土壤方面的数据支撑,深入了解土壤碳循环 和全球气候变化的相互影响。
THANKS
谢谢
在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团聚体 的分布和稳定性对土壤水分保持
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土壤团聚体与土壤碳储存能力
土壤团聚体能够固定有机碳,减少其随水流迁移的风险。
团聚体内部的有机碳含量高于外部,有助于提高土壤的碳储存能力。

土壤稳定性分析方法

土壤稳定性分析方法

土壤稳定性分析方法一、引言土壤稳定性是指土壤在外力作用下保持其结构完整性的能力。

土壤稳定性的分析对于土地利用规划、基础工程设计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土壤稳定性分析方法。

二、直接剪切试验法直接剪切试验法是一种常用的土壤稳定性分析方法,通过施加垂直和水平的剪切力来破坏土壤结构,然后测量土壤的抗剪强度。

该方法可以用于评估土壤的抗剪强度、内摩擦角和剪切参数等指标,从而判断土壤的稳定性。

三、压缩试验法压缩试验法用于测量土壤在垂直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性能。

通过施加垂直荷载,观察土壤的压缩变形情况,并通过绘制荷载-沉降曲线来评估土壤的稳定性。

该方法可以用于确定土壤的压缩指数、回弹模量等参数。

四、液塑限度试验法液塑限度试验法用于测量土壤的液塑性。

通过测量土壤的液塑限度和塑性指数等指标,可以评估土壤的稳定性。

该方法适用于粘性土壤的稳定性分析。

五、指标法指标法是一种简单直观的土壤稳定性分析方法。

根据土壤的组成、结构和水分含量等指标来判断其稳定性。

通过测量土壤的含水量、颗粒分布等指标,并参考国家标准或经验值,可以评估土壤的稳定性。

六、数值模拟方法数值模拟方法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模型的土壤稳定性分析方法。

通过建立土壤力学模型,模拟土壤在外力作用下的响应,并通过计算土壤的应力、应变、变形等参数来评估土壤的稳定性。

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对复杂的土壤结构和外力作用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

七、总结土壤稳定性分析是土地利用规划、基础工程设计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内容。

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土壤稳定性分析方法,包括直接剪切试验法、压缩试验法、液塑限度试验法、指标法和数值模拟方法。

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可以选择适合的方法来进行土壤稳定性分析,以便更好地保护土地资源、确保工程安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土壤稳定性分析

土壤稳定性分析

土壤稳定性分析土壤稳定性是指土壤抗剪强度、抗压强度和抗冲刷能力等与外力作用下土壤的稳定性能。

土壤稳定性的分析是评价土壤工程性质和选择合适的土壤处理措施的重要依据。

本文对土壤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论述。

一、土壤稳定性分析方法土壤稳定性分析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包括室内试验和现场测试。

室内试验主要是通过实验室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包括土壤颗粒组成、含水量、塑性指数等参数的测定。

通过这些参数的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土壤的稳定性。

现场测试则是通过直接观察和测试现场土壤的性质和行为,如钻孔取样、水分测定、力学试验等。

同时,还可以利用一些辅助手段,如地电法、地热法等,来了解土壤稳定性的变化和分布规律。

二、土壤稳定性影响因素1. 土壤类型:不同土壤类型具有不同的稳定性。

粘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而砂土则相对较差。

2. 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稳定性的关键参数。

过高或过低的含水量都会降低土壤的稳定性。

3. 土壤颗粒组成:不同颗粒组成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稳定性。

例如,含有较多粉状颗粒的土壤稳定性较差。

4. 土壤结构:土壤结构的紧密程度对土壤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

结构较好的土壤更加稳定。

5. 外力作用:外力作用是土壤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地震、风力等外力作用都会对土壤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6. 土壤处理措施:合适的土壤处理措施可以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如加固、排水、改良等方法。

三、土壤稳定性分析的应用土壤稳定性分析广泛应用于土壤工程领域,如道路、桥梁、堤坝等建设工程。

通过对土壤稳定性的评价,可以选择合适的土壤处理措施,提高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土壤稳定性分析也适用于农业领域,如防止水土流失、选择合适的耕作方式等。

四、土壤稳定性的案例分析1. 道路工程:在道路建设中,土壤的稳定性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道路基层土壤的稳定性分析,可以判断道路的承载能力,从而选择适当的路基设计和施工措施。

2. 堤坝工程:堤坝的稳定性对于水利工程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土壤有机质与土壤结构的稳定性

土壤有机质与土壤结构的稳定性

土壤有机质与土壤结构的稳定性
广义的讲:土壤有机质是指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

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狭义的讲:土壤有机质一般主要是指有机残体经微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腐殖质)有机质本身就是养分的储藏库,同时深刻地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假设某一土壤表土有机质含量4%,有机质氮含量5%,一季作物中有机质分解率2%,则土壤有机质供应之氮可达80kg/公顷,此供应量几乎可满足大部分作物之需求量,据估算,1%的土壤有机质相当于含有18公斤养分/亩。

同时有研究表明,土壤中的有机质从2%降低到1.5%,土壤的保肥能力将下降14%。

此外,土壤有机质深刻影响水分的存储。

一英亩大、一英寸厚、含2%有机质的土壤储水量可达12.1万升,含量5%和8%的土壤分别可储水30.3万和48.5万升。

研究表明,土壤有机质从1%升到3%,土壤的保水能力增加6倍。

当然,土壤有机质也深刻影响着土壤的质地和结构。

丰富的有机质下,土壤可以形成稳定的大量的有机无机复合体,具有良好的土壤结构,不仅抗土壤侵蚀,也为根系提供理想的水分和空气条件。

最主要的是,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各种大大小小生物的碳源和能源。

丰富的有机质下,土壤中自然形成庞大的食物网,构建健康的生态系统,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是土壤活力的来源,从养分转化直到病虫害控制,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稳定土的概念

稳定土的概念

稳定土的概念稳定土是一种人工制得的土体,它可以通过改变土壤的结构和组成,提高土壤的力学性能和稳定性。

稳定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土木工程、道路、铁路和水利工程等领域。

稳定土的概念最早是在十九世纪末由法国工程师阿特江·诺贝尔提出的。

他注意到在自然土壤中添加适量的掺合材料,可以明显改善土壤的力学性质和稳定性。

因此,他开始进行相关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稳定土的概念。

稳定土的形成是通过向土壤中添加一种或多种掺合材料来实现的。

这些掺合材料可以是水泥、石灰、粉煤灰、矿渣等。

当这些掺合材料与土壤中的含水量适当时,它们会与土壤颗粒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作用,从而改变土壤的结构和性质。

稳定土的主要特点是具有较高的抗剪强度、抗冲刷性和变形能力。

这些性能使得稳定土在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稳定土可以用于加固土壤的基础,减少地基的沉降和变形,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此外,稳定土还可以用于修筑道路和铁路路基,以及防止土壤的侵蚀和冲刷。

稳定土的应用涉及到很多领域和专业知识。

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需要通过对土壤和掺合材料的性质进行分析和测试,确定掺合材料的掺量和施工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设计和计算。

此外,还需要考虑土壤和掺合材料的相容性、环境影响和经济性等方面的问题。

稳定土在不同的地区和工程中有不同的应用方式和要求。

在某些地区,稳定土被广泛应用于土地开发和农田治理等领域。

在另一些地区,稳定土主要用于道路和铁路的修筑和加固。

而在水利工程中,稳定土常常用于修建堤坝和水渠,以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总的来说,稳定土是一种通过改变土壤结构和组成来提高土壤力学性能和稳定性的技术。

它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重要的实际意义。

稳定土的研究和应用不仅有助于改善土地利用和环境质量,还对保障工程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土壤结构及其稳定性
土壤结构是由矿物颗粒和有机物等土壤成分参与下,在干湿冻融交替等自然物理过程作用下形成不同尺度大小的多孔单元。

土壤结构中最低层次是土壤矿物颗粒,可胶结形成低层次的微团聚体,微团聚体可形成高层次的团聚体。

[1]许多研究表明根系和微生物的分泌物既是可溶性有机物的重要来源
[20],也是团聚体形成的主要胶结剂。

稳定性是土壤结构的重要性质。

分为土壤机械稳定性和土壤团聚体的水稳定性。

Le Bissonnia和Zhang等报道小团聚体的稳定性高于大团聚体。

.Jastrow等进一步证明微团聚体中有机碳比大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形成时间早,大团聚体比微团聚体含更多的有机碳。

彭新华[4]验证了C/N比随分散团聚体粒级的减小而降低,说明不同粒级大小团聚体的有机碳的性质存在差异。

平均重量直径是评土壤水稳定性的指标之一。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不同,从而对土壤结构的影响不同。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
0 ~ 20 cm 层土壤团聚体 w( 有机碳) 总体上均随团聚体粒径的增大而呈
降低趋势.[6]
参考文献
[1]姚贤良,许绣云,于德芬.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结构的形成. 土壤学报, 1990,27:25~33.
[2]Kalbitz K, Solinger S, Park J H, et al. Controls on the dynamics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soils: A Review. Soil Sci., 2000, 165(4): 277~ 304
[3] Tisdall J M, Oades J M. Organic matter and water-stable aggregates in soils. J. Soil Sci., 1982, 33: 141~ 163
[4]彭新华. 张斌. 赵其国. 红壤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及土壤有机碳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生态学报,2003,23: 2176~2183.
[5]苏静,赵世伟. 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2005,(03):44-46.
[6]张勇,胡海波,黄玉洁,李土生,周子贵,郭晓平,高海力.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及其稳定性的影响[J]. 环境科学研究,2015,(12):1870-18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