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第五次模拟讲解

合集下载

宁夏银川市2017届高三语文第五次模拟考试试题

宁夏银川市2017届高三语文第五次模拟考试试题

宁夏银川市2017届高三语文第五次模拟考试试题本试卷共16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历史上,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在精神文化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贵族阶层,他们既是政治上的统治者,又是文化的领导者。

贵族的精神旨趣是这一时期包括审美意识在内的整个贵族文化的主体心理依据。

这个阶层鲜明的身份意识、强烈的荣誉感以及对“文”的高度重视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一时期,“文”基本上就是贵族教养的别名,既包含着关于礼乐仪式的各种知识,又包含着道德观念系统及其话语形态。

贵族之为贵族而不同于庶人之处,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特权之外,主要就在于这个“文”之系统.这里的“文”虽然不同于后世“诗文”之“文",更不同于现代以来的“文学”概念,但从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来看,周代贵族对“文”的高度重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开了古代“文统"之先河。

春秋之末,随着贵族等级制的瓦解,文化领导权亦逐渐从贵族阶层转移到一个新的知识阶层--士大夫手中.于是士大夫文化渐渐取代贵族文化而成为主流。

士大夫文化也并非一个不变的整体,事实上,它也呈现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春秋之末到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游士文化"阶段,其主体乃是那些或奔走游说或授徒讲学的布衣之士,其思想上的代表便是诸子百家.到了秦汉之后,才可以说真正进入了“士大夫文化”阶段.其主体是那些凭借读书而做官或可能做官的知识阶层,即“士大夫"。

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五)模拟卷参考答案

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五)模拟卷参考答案

2017年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模拟卷参考答案语文(五)1、A (B、“亦或”应为“抑或”; C、西风东渐(jiān); D、食不果腹溃(huì)脓)2、D (D、“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下去。

(多接不好的情况。

))3、C (A、相邻的数字之间,表概数时不用顿号;B、几个问句连用时,可以问号叠加,最多可以加三个;C、括号以及里面的内容放在引文之后,表示对引文的注解。

)4、D(A“根据……显示”,句式杂糅; B成分残缺,“对沙佩科恩斯……”前应有“出于”C、应为成分残缺,加快推进……进程)5、(1)“飞黄腾达”改为“小有成绩”;(2)“成就”改为“成绩”;(3)“养育之恩”改为“教导之恩”;6、(1)漫画右上方是一列高高在上的动车,一个乘务员摆出请进的姿势;“动卧票价”四个字形成一个长长的阶梯;下方一位乘客望着阶梯惊恐不已;左后方以几个乘客登正上一架客机作为背景。

(注意对漫画的几个组成要素的描述:1、三个方面不能遗漏;2、注意条理性和逻辑性。

)(2)讽刺高昂的动车票价已经成为旅途中不能承受之重。

7、D (A“完全来自于”,以偏概全,过于武断;B、原文“因而这部作品是没有什么文学价值的”,无中生有;C、“不需要读者对‘有罪’心理时作出自己的道德审判”,原文是“单向度的道德审判”。

)8、B9、(1)、质疑来自于作家自身对文学价值的怀疑;(2)、质疑来自于读者对文学价值的判断和耐心缺失。

10、(1)对乡村景色的描绘,展现乡村的恬静幽雅,为全文营造一幅温馨的氛围;(2)将牛嚼草的悠闲惬意与自己小时嚼草的香甜交织在一起,体现人与牛的和谐亲密;11、(1)运用“伏”“喘”“垂下”等动词细腻地表现了牛临死前的痛苦情形;(2)运用细节描写写出牛临死前的悲伤,“我”对牛即将离去的悲痛(3)运用场景描写写出“我”与牛之间的相亲相爱。

(每点2分)12、(1)第一处引用,借对羊的特点的描写以引出下文对牛的特点的描写,表达对牛的理解与赞美之情;(2)第二处引用,引出并升华文章的主题,不仅人与羊、人与牛的相处是一种缘分,要相互理解与尊重;人与世间万物相处也是一种缘分,应当相互理解与尊重。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一、现代文阅读(35分)1.(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广东省中山市2017届高三5月高考模拟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广东省中山市2017届高三5月高考模拟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中山市2017年高考模拟试题语文2017.05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诗可以看作一切艺术的核心,那么诗歌的兴衰,可以说明艺术在一个时代的一般命运。

在以往的时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诗人都拥有崇高的地位,甚至被喻为“无冕之王”,尤其是古代中国,简直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则被赋予了“动天地而泣鬼神”、“和四时而育万物”的力量。

现在,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不但诗歌已经被远远地边缘化,文学也已经被宣告即将终结。

以往时代的文学艺术之所以具有恢弘的力量,那是因为它是与天地宇宙共生一体的。

用舍勒的话说:诗人是“最深切地根植于地球和自然的幽深处的人,产生所有自然现象的‘原生的自然’中的人。

”文学的力量亦即人的精神力量,原来是植根于天地自然之中的。

所以,当天地自然蒙受贬抑、伤害、羞辱、遗弃的时候,文学艺术也就失去了它的根本,也就必然衰败枯萎下来。

现代工业社会已经剥夺了人对自然界的直接体验,使人们远离事物的原生态。

正如同曼德所说:“当我们居住于城市中,人与地球的直接体验就无从谈起了。

事实上,所有的体验可以说都是间接的。

……所有植被也被人类的思维所局限、被人类按其品味任意改变;野生动物消失殆尽、多石地带不见了踪影、花开花落的反复循环也不复存在。

甚至连昼夜也无区分。

”这样的生活现实,无论是对于诗歌的创造者还是鉴赏者,都是要命的,因为诗歌已经失去了它的生命之根。

也有人把信息时代的电子艺术、数码艺术看作艺术工程的重建。

曼德则认为重建的已经不是艺术,起码已经不是原来的在我们自己的生命之中生根发芽的文学艺术。

在语言已经严重蜕变的时代,诗人还能有什么回天之力呢?在语言干涸的泥潭中,写诗注定要变得越来越艰难,即使真有不甘失败的诗人,最好的结局恐怕只能是与这个时代的语言同归于尽。

文学艺术遭遇到的,实际上也是一场生态灾难。

而文学批评本该对身陷艰难时世中的文学艺术伸出援手,遗憾的是无论西方东方,文学批评这次全都显得异常麻木迟钝。

2017年语文真题及解析_新课标③语文高考试题答案

2017年语文真题及解析_新课标③语文高考试题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正式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1.C 2.C 3.B
(二)4.B
5. 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
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
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6. 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
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三)7. B 8.BC
9. ①依托藏品开展的科研活动能够产出丰富的科研成果;②博物馆可以整合
一个地区的科研力量,培养出科研团队。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10.D 11.C 12.A
13.(1)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
萧禧羞惭不能回答。

(2)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坟墓。

(二)
14.C D
15. 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学#科网
(三)
16.(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D 18.A 19.C
20.示例:
①在时间上有很强的互补性
②冬季阳光强度小而风大
③晴朗的白天由太阳能发点装置发电
21.示例:
②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并不一定能避免火灾的发生。

③不是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能避免环境污染。

四、写作
22.
答案略。

2017年语文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新课标

2017年语文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新课标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卷详解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

“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

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

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

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

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

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

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2017高考仿真卷语文(五)含解析

2017高考仿真卷语文(五)含解析

2017高考仿真卷·语文(五)(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清代文学较之以往各代异常繁富。

一方面是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依然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元明以来已经呈现弱势的诗、古文,乃至已经衰落下来屈居于陪衬地位的词、骈文又重新振兴起来。

以往各代曾经盛行过、辉煌过的文学样式,大都在清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各类文体大都拥有众多的作者,写出了大量的作品,数量之多超过以往各代,包括它们盛行的那个时代.各类文体曾经有过的类型、作法,出现过的风格,清代作者也大都承袭下来,有人学习效法,也有人独辟蹊径有所创新,相当多的作者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乃至堪称珍品、杰构的传世之作,呈现出一种蔚为大观的集大成的景象.曾经兴盛过的文体之再度兴盛,实际上是中国文学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的复归与昂扬.比如诗歌,在明清鼎革的社会动乱之际,与学术文化思潮由空疏之心学转向复古形态的经世致用之学相呼应,诗歌创作转向伤时忧世,遗民诗人之呼号、悲愤、砺志,其他诗人之徘徊观望,黍离之悲、沧桑之感,成为清代前期诗的主旋律。

清初诗从总体上说是继承和发扬了贯穿中国诗史中的缘事而发、有美刺之功、行“兴、观、群、怨"之用的传统精神,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审美艺术的特征。

可以说中国诗的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在清代又一次获得了发扬.清代文学也表现出新兴文体的雅化倾向和雅俗并存、互渗的状态,斑驳陆离中闪现出耀眼的光芒。

如清初的小说从总体上看是迈入了独创期。

拟话本小说结束了改编旧故事的路子,取材于近世传闻和当代新事,贴近了实际生活,却渗入了文人意识;讽世的气味加重了,却缺乏艺术的酿造,并且愈来愈趋向伦理道德的说教。

另一种情况是爱情婚姻小说雅化,蜕变为才子佳人小说。

一些作家,如李渔的小说创作表现出更高的主体意识,故事情节演绎的是其超乎常人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对人情世态的调侃,也就进一步改变了话本小说的叙事模式和风格,议论的成分增大了,作者的既定意向胜过并取代了生活的内在逻辑.长篇小说迈入个人独创期,作品纷繁多样。

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五校联考试题(含解析)

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五校联考试题(含解析)

2017届高三五校联考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语段中加点词语的字形和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初到此地,见到的风景绝然..不同于江南。

远山近坡连绵一色的黄,土石相叠。

“禅房”村坐落..(yūn),浓荫深..(hǒng)天下,又欺骗想象:不当是树木葳蕤,水气氤氲..其间,既瞒哄处,一茶一琴悠然清远的么?然而,千年的过客撷.(xié)来.冷月吐织馨香的巾绢,为你擦亮迷离的双眼,让你轻驭遐思..。

“禅房”村妥妥地承载..(mò)瑰丽....,找寻曾经难以磨灭....的一抹着先人的辉煌:出土的骑马女俑虽腰际浑圆...(lù)臂.,但因曳.(yè)地长..裙.构成的..,袒胸露大面积竖线条,显得附仰生姿...,已不再....,臃容..华贵;至于那刻在崖壁上的骠.(piào)勇之将隶属于稗.(bài)官野史..了。

...的范畴A.绝然氤氲(yūn)难以磨灭一抹(mò)瑰丽B.坐落瞒哄(hǒng)轻驭遐思曳(yè)地长裙C.浑圆撷(xié)来附仰生姿袒胸露(lù)臂D.臃容范畴骠(piào)勇之将稗(bài)官野史【答案】B点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

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朋友远行,借诗抒怀,想到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不免..有些伤感;不妨用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表达一种豪迈的情怀吧。

B.为了试着放松,我开始关注当下——不管正在发生什么事都全然地接受,不抱怨,不评判,纵容..自己天马行空地畅游于坦然和愉悦的世界中。

【推荐必做】吉林省长春新2017年高考语文五模式卷(含解析)

【推荐必做】吉林省长春新2017年高考语文五模式卷(含解析)

2017年吉林省长春实验中学高考语文五模式卷一、现代文阅读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日前,酝酿了十余年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上映,首日票房即冲破7000万元人民币。

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创作国产影视作品,这不是第一次:此前有电视剧《远古的传说》《女娲传说之灵珠》,也有最近票房大卖的电影《捉妖记》。

上古神话是指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

这些先民口耳相传的故事经过先秦两汉作家的记录和再创作,主要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等传世典籍中,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

上古神话如何在今天的电影改编中重生?首先,主创者需找到上古神话与当代相呼应的精神内核,创造出既符合神话精神又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艺术形象。

避免由于自身知识的缺陷而导致创作时一叶障目、捡了芝麻丢西瓜。

《大鱼海棠》的形象设计镌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纹章:鲲鹏、大椿、凤凰、祝融、貔貅、嫘祖等神话形象汇聚一堂,其姿态动作抓住了中国道家文化的气质,其法术神力抓住了东方美学中的自然灵韵。

影片的人物矛盾设置意在凸显家族伦理、敬畏生死、天道有常等传统伦理价值与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的碰撞,并最终在人(片中的神即人)与大自然的博弈中获得新的价值平衡。

遗憾的是,创作者想塑造的形象过多,每一个都没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模糊和弱化了角色的艺术力量。

电影《捉妖记》对上古神话的化用则较为浅层次,其人物塑造虽取法《山海经》中的异人异兽,但角色的行动则带着好莱坞电影的喜剧色彩,没有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其次,上古神话往往并不具备完整的叙事结构,而讲好一个故事并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与表现,则是影视改编的核心。

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

比如《捉妖记》对妖与人类、妖族内部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得不够充分,《大鱼海棠》对主角椿、湫和鲲之间的情感线索铺展不足,人物动机不合理,故事主题也不够凝练,比如灵魂交易的情节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主角为理想不断反抗乃至自我牺牲的崇高感。

2017年高三五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7年高三五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7届高三年级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学科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人:史向前、周智深、魏冰戬、崔洋、王宠、马志杰审题人:杨静、许凤军 2017年2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

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也称为未明言知识。

所谓显性知识,即能够用各种明言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

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

波兰尼认为,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所能言传的多,表明了隐性知识的存在。

波兰尼提醒我们不要把隐性知识理解为神秘经验,隐性知识只是难以用语言来充分地表述,而不是说对这类知识绝对地不能言说。

波兰尼绝不只限于承认隐性知识的存在,他更主张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

在波兰尼看来,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即领会经验、重组经验的能力。

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隐性知识以个体内在携带的‚意会模型‛为中心,这些意会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則。

隐性知识也包含一些技术因素,包括具体的技能和专门技术以及来源于实践的经验。

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

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如手工匠掌握的特殊技艺)。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波兰尼提出的,野中郁次郎借用了这一概念,但与波兰尼有所不同。

武汉市2017届高中毕业生五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武汉市2017届高中毕业生五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武汉市2017届高中毕业生五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武汉市2017届高中毕业生五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分析★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据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据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地点。

2.选择题的作答: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底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地区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署名笔挺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地区内。

答在试卷、底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地区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 9分,每题3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题。

乐府诗在入唐从前已存在两个传统,一是上承“诗教”风刺一面的汉魏传统,二是以艳歌艳词为主的六朝传统。

初唐乐府沿袭齐梁绮靡的门路,内容不出白氏所责备的“赞君美”或“悦君意”。

“初唐四杰”的乐府虽表现闻一多先生所谓“由宫廷走到街市”“由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的偏向,但现实的针对性不强。

盛唐以边塞为题材的乐府诗,更多地颂扬盛唐的武功气象。

中唐此后,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和刘禹锡集中创作乐府,试图在埋念的层次上直接继承《诗经》的“风刺”传统,甚至否认汉乐府的价值,但选择以“乐府”而非其余诗体干涉政治,仍是反应出他们对于汉乐府观风知俗观点的继承。

不但这样,中唐乐府诗人汲取了六朝的部分传统,显现出对于地方风土民俗的书写兴趣。

中唐大量出现表现地方风土或民俗的乐府,与中唐观风观点的转变关系亲密。

初唐、盛唐之观民俗以政治治理为中心;另一方面,更是要经过礼乐教化来“移风易俗”。

但安史之乱后,中唐人不再视地方民俗为负面的无条件改造对象。

高郢《礼部试策五道》指出“然为政之道,当因人所利而利之,故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欧阳詹《鲁山令李胄三月三日宴僚吏序》说得更为清楚:“一方不一样教化,恐他邑之欢喜此辰,不得似公之邑也。

新课标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及答案

新课标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及答案

新课标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

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构建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

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大数据所构建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

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广东省湛江市2017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五 含答案 精品

广东省湛江市2017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五 含答案 精品

湛江市2017年高考模拟测试题语文试卷(五)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时期文的自觉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两汉文艺“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

以曹丕为最早标志,它确乎是魏晋新风。

鲁迅又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

”曹丕地位甚高,后来又做了皇帝,极人世之崇荣,应该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并不。

他依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两者并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帝王将相、富贵功名可能很快便是白骨荒丘,真正不朽、能够世代流传的却是精神生产的东西。

“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曹丕《典论•论文》)显赫一时的皇帝可以湮没无闻,华丽优美的词章并不依附什么却被人们长久传诵。

可见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相联系的。

这样,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

在当时,文学实际总是宫廷玩物。

司马相如、东方朔这些专门的语言大师乃是皇帝弄臣,处于“俳优畜之”的地位。

那些堂哉皇也的皇皇大赋,不过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再加上一点所谓“讽喻”之类的尾巴以娱乐皇帝而已。

至于绘画、书法等等,更不必说,这些艺术部类在奴隶制时代(作者持“魏晋封建说”,认为我国秦汉时期仍处于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自魏晋开始。

)更没有独立的地位。

在两汉,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

《盐铁论》里的“文学”指的是儒生,贾谊、班固、张衡等人也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具有政治家、大臣、史官等身份而有其地位的和名声的。

在两汉,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家法师传,是当时的文化保护者、垄断者,当他们取得不受皇权任意支配的独立地位,即建立起封建前期的门阀统治后,这些世代沿袭着富贵荣华、什么也不缺少的贵族们,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为艺术而艺术”,确认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等等,便也是很自然的了。

2017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第五次模拟

2017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第五次模拟

2017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文,完成1~3题。

《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前句是根本的价值观,后句是待人做事的根本态度;总的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以和为贵不是单纯的美好愿望,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认识为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观。

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

指出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和谐共存的统一体。

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从家庭、单位、社区、社会、国家、国际,以至生态,都是如此。

世界是和的世界;万物以和为基础,存在于和的状态中。

以和为贵是在这一根本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就是以和为最高的价值。

和的实质是各得其所,以和为贵就是要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孔子说“政者正也”,又说如果有机会当政,一定以“正名”为当务之急,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正”是他治国的根本理念。

《子罕》篇又有“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以各得其所释“正”。

“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要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

程子说:“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于各于其所而已。

”“和为贵”,就是以各得其所为最高的目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就是要承认差别,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和谐,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和谐。

达到和谐的基本方法是中庸、中道。

各得其所的基础是中。

只有各个部分、各种因素都无过无不及,达到中的要求,才有整体的和。

程子说:“使万物无一失所者,斯天理,中而已。

”各得其所是目标,和而不同是原则,中庸、中道是途径。

和与中是从不同的角度说,和是总体的状态和目标,中是各局部应处的状态和要求,二者相合,就是中和,也就是各得其所。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全部历史,渗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使我们不同族群、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不断相互吸取、相互融合,团成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在广土众民的中华大地上,组成统一的国家,长期保持稳定统一的局面,绵延发展。

语文模拟试题五答案

语文模拟试题五答案

2017湖北省技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五)参考答案1--10BCACD BCADB11.陈胜、吴广很高兴,又考虑卜鬼的事,说:“这是教我们首先威服众人罢了。

”于是用丹砂在丝绸上写道:“陈胜王”,放在别人用网捕获的鱼的肚子里面。

戍卒买到那条鱼回来煮着吃,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本来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

12.祈使句:请打起精神,不要在沉迷在网络中。

疑问句:难道打起精神,要沉迷在网络中吗?13.(示例一)母亲是寒冷中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替你呵护冰冷的心灵,温暖了甜美的梦境。

母亲是挫折中的阵阵清风,当你惊惶伤心时,为你拭去焦躁的汗水,梳理好零乱的思绪。

(示例二)母亲是黑夜中的一颗明星,当你不辨方向时,为你确定前行的坐标,坚定了向前的脚步。

母亲是荒寂中的一朵鲜花,当你落寞惆怅时,替你营造温馨的氛围,芳菲了孤独的心灵。

14 ⑴诗人离家日久,思想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烦。

⑵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精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诗歌赏析】诗题为“江行”,突出了借“舟行所见”抒情达意的主旨。

在暮色苍茫之时,“蒹葭”“残雪”“新月”,“树杪”等,为目之所见;“断雁”鸣叫、渔夫“棹歌”之声,为耳之所闻。

这一系列意象,营造出了迷蒙凄迷的意境,有力地抒发旅途思乡之情。

诗的最后两句,点明“离家”思乡之旨,借“厌听棹歌”这一反常心理,来突出羁旅之情,思乡之感,构思可谓新颖别致。

15.“每日”强调的是阅读要勤,不要间断,要持之以恒,以达到“日新”。

(意思对即可)16.文章开篇指出了阅读对于精神刷新的意义;接着从白己和世界两个角度,具体阐述阅读对于养成良好人格、完善精神世界的积极作用;最后强调只有持之以恒地“刷新”,才能成为心灵丰富、心智成熟的人。

(意思对即可)17.A(“要求自我教育、自我升华,达到内心丰富”表述不全面。

第一段“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

广东省中山市2017届高三5月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中山市2017届高三5月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

中山市2017年高考模拟试题语文2017。

05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诗可以看作一切艺术的核心,那么诗歌的兴衰,可以说明艺术在一个时代的一般命运。

在以往的时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诗人都拥有崇高的地位,甚至被喻为“无冕之王”,尤其是古代中国,简直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则被赋予了“动天地而泣鬼神”、“和四时而育万物"的力量。

现在,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不但诗歌已经被远远地边缘化,文学也已经被宣告即将终结。

以往时代的文学艺术之所以具有恢弘的力量,那是因为它是与天地宇宙共生一体的。

用舍勒的话说:诗人是“最深切地根植于地球和自然的幽深处的人,产生所有自然现象的‘原生的自然’中的人。

"文学的力量亦即人的精神力量,原来是植根于天地自然之中的。

所以,当天地自然蒙受贬抑、伤害、羞辱、遗弃的时候,文学艺术也就失去了它的根本,也就必然衰败枯萎下来。

现代工业社会已经剥夺了人对自然界的直接体验,使人们远离事物的原生态。

正如同曼德所说:“当我们居住于城市中,人与地球的直接体验就无从谈起了。

事实上,所有的体验可以说都是间接的。

……所有植被也被人类的思维所局限、被人类按其品味任意改变;野生动物消失殆尽、多石地带不见了踪影、花开花落的反复循环也不复存在。

甚至连昼夜也无区分。

"这样的生活现实,无论是对于诗歌的创造者还是鉴赏者,都是要命的,因为诗歌已经失去了它的生命之根。

也有人把信息时代的电子艺术、数码艺术看作艺术工程的重建。

曼德则认为重建的已经不是艺术,起码已经不是原来的在我们自己的生命之中生根发芽的文学艺术.在语言已经严重蜕变的时代,诗人还能有什么回天之力呢?在语言干涸的泥潭中,写诗注定要变得越来越艰难,即使真有不甘失败的诗人,最好的结局恐怕只能是与这个时代的语言同归于尽。

文学艺术遭遇到的,实际上也是一场生态灾难。

而文学批评本该对身陷艰难时世中的文学艺术伸出援手,遗憾的是无论西方东方,文学批评这次全都显得异常麻木迟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文,完成1~3题。

《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前句是根本的价值观,后句是待人做事的根本态度;总的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以和为贵不是单纯的美好愿望,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认识为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观。

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

指出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和谐共存的统一体。

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从家庭、单位、社区、社会、国家、国际,以至生态,都是如此。

世界是和的世界;万物以和为基础,存在于和的状态中。

以和为贵是在这一根本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就是以和为最高的价值。

和的实质是各得其所,以和为贵就是要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孔子说“政者正也”,又说如果有机会当政,一定以“正名”为当务之急,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正”是他治国的根本理念。

《子罕》篇又有“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以各得其所释“正”。

“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要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

程子说:“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于各于其所而已。

”“和为贵”,就是以各得其所为最高的目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就是要承认差别,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和谐,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和谐。

达到和谐的基本方法是中庸、中道。

各得其所的基础是中。

只有各个部分、各种因素都无过无不及,达到中的要求,才有整体的和。

程子说:“使万物无一失所者,斯天理,中而已。

”各得其所是目标,和而不同是原则,中庸、中道是途径。

和与中是从不同的角度说,和是总体的状态和目标,中是各局部应处的状态和要求,二者相合,就是中和,也就是各得其所。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全部历史,渗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使我们不同族群、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不断相互吸取、相互融合,团成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在广土众民的中华大地上,组成统一的国家,长期保持稳定统一的局面,绵延发展。

对外,中华民族始终与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友好相处,以爱好和平的民族的良好形象展现于世界。

中华文化的贵和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其所,指示了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的方向。

今天我们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外交上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也是求“万物各于其所”。

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统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求其各得其所;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也要求其内部各因素、各方面,如政府和市场之间,各种经济成分之间,以及城乡,东、中、西部,贫富之间等等,各得其所。

可以说改革就是调整各方面、各部分的关系,以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各得其所是改革的目标和实质。

(选自钱逊《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三:和》,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和为贵”是根本的价值观,“君子和而不同”是待人做事的根本态度,二者都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B.因为以和为贵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认识为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观,所以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

C.以和为贵是在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和谐共存的统一体这一根本认识基础上提出的,体现了“和”为最高价值的观念。

D.孔子主张为政者当“正名”,“正”是他治国的根本理念。

而他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也就是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程子认为万事万物无不是各得其所,圣人之所以能使天下顺治,也是因为能使天下苍生各得其所,而使天下万物各得其所,唯中而已。

B.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别,盲目地取消差别求统一是不现实的不合理的,君子都会承认差别,并在差别的基础上追求和谐。

C.只要坚持中庸、中道的基本方法,各个部分、各种因素都无过无不及,达到中的要求,就会实现整体的和,达到和谐。

D.要想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就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走中庸、中道的途径。

和是总体的目标,中是各局部应处的状态和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正因为如此,才会使广土众民的中华大地长期保持稳定统一的局面。

B.贵和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使得中华民族始终以爱好和平的民族的良好形象展现于世界,也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指示了方向。

C.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外交上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是为了达到“万物各于其所”的目的。

D.如果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方面各得其所,就可以改革、调整好各方面、各部分的关系,就可以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鲍勃·迪伦:迷人之谜柏琳鲍勃·迪伦是谁?1985年,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采访鲍勃·迪伦时这样描述他:桂冠诗人,身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督徒,无数的矛盾集合体。

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

他曾经被分析、定级、分类,钉在十字架上,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弄明白过。

1941年5月24日,迪伦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

少年时他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自学了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

高中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

1959年,他进入明尼苏达大学。

同年,他读到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也读到另一本“垮掉的一代”的著作《裸体午餐》。

他说:“我完全爱上垮掉的一代、波希米亚、咆哮那群人、凯鲁亚克、金斯堡、柯索、费林格提……他们对我的影响就如同猫王对我的影响一样。

”也许是受到某种感召,这个少年在刚满20岁时从大学辍学,孤身一人来到纽约,即将开始一段美国民谣的传奇。

去纽约之前,他给自己起了“迪伦”的艺名。

1962年,他发行处女专辑《鲍勃·迪伦》。

1963年,他第二张专辑中的《答案在风中飘》成为20世纪中下叶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圣歌”。

1964年,《时代变了》发行,被认为是迪伦的“抗议专辑”。

他的朋友艾伦·金斯堡在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时号啕大哭,“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

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

”《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使他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

这些表达对核武器军备赛的担忧,以及有关贫困、种族歧视、监狱、沙文主义、战争、反思原教旨主义等内容的歌曲,迪伦只花了20个月就全部写完了。

此后,他对于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刻意要与60年代轰轰烈烈的反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他说:“我不想再为任何人写歌,不想成为什么代言人,我只想从我的内在出发来创作音乐。

”1964年另一张专辑《鲍勃·迪伦的另一面》中,已经不见抗议歌曲的影子。

“我不是任何一代人的宴会司仪”,当人们期待迪伦能成为民权运动的旗帜时,他这样回答。

他走了另一个极端——1965年的新港音乐节上,鲍勃·迪伦给民谣音乐插上了电。

1965年美国迎来了抗议运动的高潮,迪伦却带上一把电吉他,给一个彷徨的时代诊断了病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孑然一身,你无家可归,你默默无闻,像一颗滚石。

”这首收录在专辑《重返61号公路》里的摇滚乐,叫做《像一块滚石》,几十年后被《滚石》杂志评为500年来最佳歌曲的第一名。

当时,迪伦不仅在政治上被视为脱逃的懦夫,也被视为民谣的叛徒。

但对迪伦来说,这首歌不仅意味着他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更意味着一场挣脱——从一个“抗议歌手”的躯壳逃往自己灵魂深处。

此时,他的兴趣转移到了诗歌和小说上,因为这不受歌词长度限制。

他呆在纽约的公寓里,埋首大堆书籍,陷入了疯狂的诗歌阅读中,读兰波也读布莱希特,喜欢艾略特,还曾为爱伦·坡的《钟》谱上吉他曲。

“我就这样训练自己的思维,丢掉不好的习惯,并学着让自己沉静下来。

我读了整本的拜伦的《唐璜》,从开始到结束都集中精神,同时还有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

”70年代末,当嬉皮士文化与政治风潮过去后,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

1996年鲍勃·迪伦正式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垮掉的一代”中最杰出的作家艾伦·金斯堡在推荐信中写道:“他的作品帮我们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

”迪伦的文学传统是深厚的。

2000年,曾被誉为“每个诗人梦寐以求的评论家”的克里斯朵夫·瑞克斯曾在迪伦演出后台问他最近读什么书,迪伦脱口而出:莎士比亚。

瑞克斯后来撰写了《迪伦对原罪的先见之明》,将迪伦称为“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

80年代至今,迪伦逐渐减少了发行唱片的数量,他全身心爱上了巡回演出,重新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

怀旧者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

事实上,这才是伟大文学的源头所在——无论是西方的《荷马史诗》还是东方的《诗经》,文学最初是用来歌唱的。

歌唱者本就是诗人,而诗人鲍勃·迪伦的灵魂,也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2016年10月15日《新京报·书评周刊》,有删改)相关链接:①在诺奖历史上,曾数次把奖项授予“非文学”人士,最出名的当属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1950年)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953年),而2015年的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严格意义上也是一个记者,并非作家。

但是,把文学奖颁给一个歌手,却是头一次。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予鲍勃·迪伦的颁奖辞是:“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

”②鲍勃·迪伦的传记作者戴维·道尔顿称他为“最多变的灵魂”,但迪伦认为:“我确实从来都只是我自己:一个民谣音乐家,用噙着泪水的眼睛注视灰色的烟雾,写一些在朦胧光亮中漂浮的歌谣。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二战之后,“垮掉的一代”风靡美国,这对年轻的迪伦有很深刻的影响。

这种挑战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的思想或许催促着迪伦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寻找属于自己的传奇。

B.作为“垮掉的一代”作家群中的代表,艾伦·金斯堡在思想上与迪伦产生了高度共鸣,非常肯定迪伦音乐的价值与意义。

C.摇滚乐《像一块滚石》是迪伦的代表作,它体现了歌手对自身灵魂的探索,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