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心理学第六章完整版

合集下载

心理学:第六章 智力

心理学:第六章 智力

主要 g因素 流体智力 七种 观点 和s因 学习能力;基本 素 晶体智力 的心 知识经验 理能 力
三、智力的测量
【识记】常模;信度;效度 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 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 信度:可靠性 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效度: 有效性 即准确测量的程度
三、智力的测量
团体差异
性别的差异 1、男性→空间能力 2、女性→语言能力

职业的差异 脑力劳动 IQ 更高
种族的差异←影响因素 1、环境和教育等后天因素 2、智力测验的不公平性

一、智力的性质
如何看待智力差异
一、智力的个体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智力的水平和智力的结构两方面。 1、不同的人,最高水平不同。 2、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不同。 3、不同形态:稳定发展;早熟;大器晚成。 二、智力的团体差异 1、性别差异。 2、职业、种族差别。 三、产生的原因 1、同一群体:先天 遗传 2、不同团体:后天 环境 3、不同团体:测验的文化不公平性
四、智力的影响因素 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施用累能:能力是在使用中积累的。 能力的发展提高,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实现。
谢谢! THANKS!
学习,是一种信仰!
二、智力的理论
【识记】 智力的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 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 【领会】各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智力的理论
流体智力和 晶体智力说
因素论
二因素 说
多因素 论
智 力 的 因 素 论
二、智力的理论

英国 斯皮尔曼
二因素说 1、(1)一般因素:g因素 (2)特殊因素:s因素 2、 g 因素=智力 (1)是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 (2)由不同测验平均成绩估计 3、 s 因素 只与特定智力活动有关

心理学第六章测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第六章测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第六章测试题及答案测试题一:1. 什么是心理学的实验方法?2. 心理学实验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3. 请解释受试者因变量和自变量的概念。

4. 请解释心理学中的"控制组"和"实验组"。

5. 什么是随机分组设计?6. 请解释单盲和双盲实验的区别。

7. 请解释心理学实验中的"伪造效应"。

答案:1. 心理学的实验方法是一种科学研究设计,通过人们的行为或心理过程的观察和测量,以提供关于心理现象的信息和解释。

2. 心理学实验方法的优点包括:- 可以控制变量:实验设计可以控制变量影响,从而提供更可靠的结果。

- 可重复性:其他研究人员可以复制实验,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

- 提供因果关系:实验设计可以帮助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心理学实验方法的缺点包括:- 人类行为的人为性:实验室环境可能与现实生活不同,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可预测性。

- 道德问题:某些实验可能需要暴露受试者或引发负面情绪,引发道德争议。

- 人类个体差异:实验结果可能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

3. 受试者因变量是研究中被观察和测量的变量,起到被操作和检测的作用。

自变量是由研究者操纵的变量,被认为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原因。

4. 控制组是实验设计中的一个组,接受与实验组相同的条件,但没有接受自变量的影响。

实验组是接受自变量影响的组。

5. 随机分组设计是一种实验设计,其中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中,以减少个体差异的影响。

这样做可以确保组之间的相似性,并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6. 单盲实验是一种实验设计,其中受试者不知道他们所接受的处理是什么,但研究人员知道。

双盲实验是一种实验设计,研究人员和受试者都不知道受试者所接受的处理是什么。

7. 伪造效应是指受试者在实验中表现出与自己真实感受或信念不符的行为或反应。

这可能是由于社会期望、实验者指示、动机或其他因素的影响。

伪造效应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失真。

测试题二:1. 什么是非实验研究方法?2. 非实验研究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3. 请解释观察法和调查法的区别。

心理学

心理学
和测验法。这是他们在研究对象上否认意识的必然结论。
华生一方面反对内省,
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利用只有内省才能提供的一些素材。
于是他
把内省从前门赶出去,又以

言语报告

的名义从后门请进来。这样就把言语的两种作用混
淆了。
言语固然和动作一样是对客观刺激的反应,
但也可用来陈述自己的心理,
实在论的观点,并极表赞赏。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这样就
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
行为主义者在研究方法上摈弃内省,
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
条件反射法、
言语报告法
1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概念
一、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

psychology


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理解:
1,
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
(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在头脑内部
,
对于这种头脑
还只是一百多年的事情。由于心理现象本身的
复杂性
,
心理学在独立后的一百多年中
,
出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
一、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于
1879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
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
由于使心理学丢掉主题而渐被抛弃,
那么方
法论的行为主义则在美国借操作主义的巧辩而延续。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思考-精品

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思考-精品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思考1什么是态度?它包含哪些心理成分?2通过态度预测行为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因素?3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测量人们的态度?4简述有计划行为理论的观点。

5Heider的平衡理论和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是怎样解释态度改变的?6不充足理由、自由选择以及努力与认知失调有何关系?7从说服模型出发论述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8什么是偏见?人们为什么会有偏见?怎样消除偏见?1什么是态度?它包含哪些心理成分?(1)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定义最多的一个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

但是以下三位学者的观点具有代表性:①G.AIIport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

他的定义强调经验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由Allport对态度的定义演变出的态度实体派主张将态度看作存储在记忆中的稳定的实体结构。

②Krech认为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

他的定义忽略了过去经验,强调现在的主观经验,把人当成会思考并主动将事物加以建构的个体,反映了认知派的理论主张。

由Krech对态度的定义演变出的态度建构派主张态度是人们依据当前信息做出的临时判断。

③Freedman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他的定义强调了态度的组成及特性,是目前公认的对态度的较好的解释。

(2)态度的心理成分Freedman对态度的定义包含三个成分:①认知成分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括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

②情感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情感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

③行为倾向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具有准备性质。

行为倾向成分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

心理学完整版

心理学完整版

交往动机心理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学科。

心理活动是内隐的,行为是外显的,但外显的行为受内隐的心理活动所支配。

反过来,内隐的心理活动也只有通过外显的行为才能起作用和得到表现。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建立心理实验室,使之脱离思辩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的。

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和另一个代表铁钦纳。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威。

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意识的动能。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刺激—反应)即(S—R).“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创始人是魏太默、考夫卡、苛勒。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佛洛伊德。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和调查法。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记录的进行分析,以此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指用特定量表为工具,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和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中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1)自然实验2)实验室实验调查法----指就某一个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以此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11.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受、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12.意识状态可分为:可控制意识状态、自动化意识状态、白日梦状态、睡眠状态。

13.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一定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

14.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15.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既可帮助人们对新异事物进行定向,使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清晰认识,对教师来说,正是掌握不随意的规律,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是有帮助的。

高等教育心理学电子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电子版
2、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 交往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三、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P29
1、学习动机的多元化;2、学习动机的自律性;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
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2、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影响,又受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影响。内部条件: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外部条件:学习者的倾向性(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基础、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二)先行组织者
1、概念: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第四章、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的概念: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二、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三、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四、陈述性学习的种类: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3、意志过程: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确定目的、制定计划步骤、克服各种困难,最后把计划付诸行动,这种自觉确定目标,并力求加以实现的心理过程
4、关系: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三者是相互依存的。认识是基础,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可以深化认识,可以坚定意志,意志也可以强化认识、加深情绪情感体验。
二、程序性知识的种类:
1、智慧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

心理学纲要

心理学纲要
2.加涅根据学习情景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个层次水平。这八类学习分别是: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系列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
3.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又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指的是教育者系统地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学习者以接受的方式学习知识和经验。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地探索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进而获得知识的学习。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机械学习是学习者并没有理解学习符号的真实含义,只是在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一种非本质、人为的联系。
34.高中生人格发展体现在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价值观的确立、自治需求。
35.对初中生的心里指导可以采取这些策略:提前做好青春期性教育的知识和心理准备;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等。
36.高中生的心理辅导有: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现实;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等。
4.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
5.学习的基本理论有刺激——反应理论、认知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6.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易化或干扰现象。
7.按迁移作用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按照迁移的时间顺序的不同,可以将迁移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可以将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25.提高有效练习效率的条件有:确定练习目标、恰当安排练习时间、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和灵活采取练习方式。

心理学(完整)

心理学(完整)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高等学校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学科学习: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是专指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

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只是,并以此充实自己的过程。

学习迁移:简称迁移,即在一种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既包括积极影响,也包括消极影响问题表征:指问题解决者将任务范围或作业领域转化为问题空间,实现对问题的表征和理解。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

它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相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做出全面的结论。

意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借助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驱力。

元认知:指个体对自我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心理健康:目前,心理健康的定义尚无定论,但大多数人都倾向于它是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个体在这种状况下能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是观察学习模式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学习就是观察、模仿的过程,因此,他的理论也被称为社会学习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就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吸引力,也就是群体成员愿意留在群体中的倾向。

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完整版)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第六章-记忆

(完整版)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第六章-记忆
20.感知过的事物或对象再度出现时,人能够识别出来称为(
单选题
第六章
1.为了要记住"桌子""巧克力"这两个词,而在这两个词中间加上一些"桌子上放着巧克力"等这样的联
系,这是()记忆策略的运用。
2.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用任何有助于记忆的方法的记忆叫做()。
3.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
4.记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C.
意义识记
D.
机械识记
22.以经历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称为(
)。
A.形象记忆
B.逻辑记忆
C.
情绪记忆
D.
动作记忆
23.无意义音节的首创者和遗忘曲线的最先提出者是(
)。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
弗洛依德
D.
冯特
24.遗忘的规律是()。
A.进程均衡
B.先慢后快
C.
先快后慢
D.
先少后多
25.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叫(
9.斯腾伯格对短时记忆的研究发现,对短时记忆项目的提取采用的是()。
18、使用部分报告法的目的是:
A.增加被试感觉记忆的容量
C.揭示当时被编码,但可能被快速遗忘的信息
19、扩大短时记忆容量最重要的方法是:
A.再认
B.回忆
C.
表象
D.
想象
21.有预定目的,而又自觉地运用方法的识记是(
)。
A.有意识记
B.无意识记
)。
A.有意识记
B.无意识记
C.意义识记D.源自机械识记26.校庆时两位老同学相会,

心理学复习要点

心理学复习要点
22、气质: 指的是一个人心里活动的动力特性。
23、能力: 是作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考试章节框架
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1879 德 冯特 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里学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必考]
2、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心理活动的形式
(四)发展自我控制的能力
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第三节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范围
二、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散在注意起伏的现象中就开始表现出来
三、注意的分配
四、注意的转移
¥第四节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堂上学生注意力涣散的主要表现
教学上造成注意力涣散的主要原因有:
1刺激过多或过少
第四,榜样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即相信榜样做出某种行为是出自自身的要求,而不是具有另外的目的。
第五,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这产生心理的共鸣,这时学习者才会表现出相类似的行为。
第三章 动机与学习
第一节动机的概述
一、动机与学习动机
(一)什么是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具有下列特征和作用:
二、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神经系统的机构与功能
(二)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三)大脑皮质的功能与心理
三、人的心理(意识)的能动性
1、巴普洛夫 条件反射研究 强化
2、条件反射有阴性阳性之分
第二节 个体心理的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规律与年龄特点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自我是有现实我,理想我,镜中我三者构成
第二节 感觉的一般规律

心理咨询师——第六章咨询心理学知识习题

心理咨询师——第六章咨询心理学知识习题
A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各类行为问题进行矫治
B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C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各类心理问题进行矫治
D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分心心理问题
正确答案:B
13、“向求助者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是( )关于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的核心内容。
A罗杰斯
B威廉森
C实用主义的观点
D中立性的态度
正确答案:C
16、( )不属于心理咨询中普遍联系观点的具体含义。
A心身一体的观点
B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观点
C整体性的观点
D唯物主义的观点
正确答案:D
17、心理问题既可以一果多因,也可以一因多果的说法,属于( )的主要内容。
A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观点
B时间限制
C感情限制
D费用限制
正确答案:D
20、( )属于时间限制的内地限定
C咨询时间应灵活地掌握
D咨询必须遵守一定的时间限制
正确答案:D
21、( )属于咨询师感情限制的内涵。
A彼此沟通限制在工作范围
B咨询师应该尽量地关心求助者
正确答案:C
50、关于感性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感性反应是一种情绪化应对
B感性反应是一种儿童式应对
C如果一个成人不论场合,一律采取情感式的反应,我们便会觉得这个人很幼稚,甚至心里有问题
D可以随时随地采用感性反应
正确答案:D
51、关于理性反应的概念,错误的理解是( )
A理性反应是以事物之间的客观逻辑去反应外部事物
正确答案:D
30、( )是概括精神分析学说五个观点的精神分析学家。

(完整版)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第六章-记忆

(完整版)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第六章-记忆

第六章-记忆一、单选题1.为了要记住 "桌子""巧克力"这两个词,而在这两个词中间加上一些 "桌子上放着巧克力"等这样的联系,这是 ( )记忆策略的运用。

A.注意策略B.复述策略C.精细阐述策略D.组织策略2.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用任何有助于记忆的方法的记忆叫做 ( )。

A.机械记忆 L B.内隐记忆C.重复记忆D.有意记忆3.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 ( )。

A.过度学习B.记忆的恢复现象C.无倒摄抑制的影响D.无前摄抑制的影响4.记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 )。

A.再认和回忆B.保持和遗忘C.识记、保持和遗忘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5,在路上遇见小时候的同伴,虽然叫不出他 (她)的姓名,但确认是认识的,此时的心理活动是 ( )。

A.重现B.保持C.回忆D.再认6.在记忆乘法、珠算口诀时采用的编码方式是( )。

A.按语义关系编码B.利用语言的音韵和节律编码C.采用主观组织加工材料D.使用字形编码7.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的记忆是 ( )。

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内隐记忆8.使短时记忆信息得到存储的有效方法是 ( )。

A.引起个体注意B.采取有效的编码C.复述D.睡眠9.斯腾伯格对短时记忆的研究发现,对短时记忆项目的提取采用的是 ( )。

A.平行扫描B.完全系列扫描C.自动停止系列扫描D.继时性扫描10.对输入的信息暂时储存和加工,并与长时记忆中已储存信息发生某种意义上联系的记忆是 ( )。

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内隐记忆D.工作记忆11.短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是:A.图像记忆B.声像记忆C.视觉编码D.听觉编码12、早期记忆研究的主要的实验材料为?A、无意义音节B、单词C、句子D、德文字母13、一位亲眼目睹美国9.11事件的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的一幕。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识记与理解:第6章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识记与理解:第6章

(2)模象直观:模象直观的对象可以人为制作,因而模象直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实物直观的局限,扩大直观的范围,提高直观的效果。首先,它可以人为地排除一些无关因素,突出本质要素。其次,它可以根据观察需要,通过大小变化、动静结合、虚实互换、色彩对比等方式扩大直观范围。但是,模象只是事物的模拟形象,而非实际事物本身,因此模象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联系实际(略)
2、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概括。
答:(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
A、反例 B、变式 C、抽象 D、概括
4、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为 D 。
A、无限大 B、20个组块 C、7±2个数字 D、7±2个组块
5、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 C 。
A、正加速型 B、零加速型 C、负加速型 D、倒“U”型
二、填空题
(4)动机说
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故这种理论也叫压抑理论。
二、掌握部分
1、比较三种直观方式的优缺点
(1)实物直观:实物直观是在接触实际事物时进行的,它所得到的感性知识与实际事物间的联系比较密切,因此它在实际生活中能很快地发挥作用。同时,实物直观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因此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实际事物中,往往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具有一定的难度。

NAC心理学教程txt心理原则

NAC心理学教程txt心理原则
如果你多次曾试图改变而未见成功,其中的原因很可能是令你改变的痛苦还未达到令你无法忍受的程度,而惟有当你达到那样的痛苦临界点时,这时能令你改变的杠杆才出现了。
当我要帮助人改变时,为了能在短短的一次时间里确实改掉困扰他们多年的毛病,我一定要不厌其详地查出能令他们改变的杠杆。
每当要开始进行之际我就会对他们这么说,如果他们不下定决心要马上改变,我是无能为力的。
很多人整天就是只想到改变所要付出的代价,却很少想到如果不改变得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如果我不改变的话,人生最终会错失掉什么样的机会?会让我在身体上、精神上、金钱上或情绪上有什么样的损失?”
让不改变的痛苦成为你真正、强烈和直接的感受,使你不愿再耽延而拿出改变的行动。
如果那仍不足以产生改变的杠杆,那就把目标转移到心爱之人的身上,例如你的孩子或其他你关心的人。
就是这种痛苦与快乐交织而成的矛盾使得我们不愿意改变,然而我们要如何消除这样的矛盾呢?如何逼着自己愿意主 动去改变呢?
有一个办法,就是让自己的情绪达到痛苦的临界点,让自己觉得不马上改变是不成的。
就像是贪吃而致肥胖来说,或许一开始你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因此照吃如常。
可是有一天当你发现身体已无法塞进那条喜欢的牛仔裤里、飞机的座位坐不进去、上楼气喘嘘嘘、身体圆滚滚像个肉球而引得旁人侧目时,你觉得这一切所带给你的痛苦远大于猛吃所能带给你的快乐而不愿再忍受,因而终于拿出改变的行动,这就是临界点了。
大部分的人宁愿为心爱的人付出得比在自己身上为更多,所以好好想一想,如果自己不改变的话,会对心爱的人造成多大的伤害。
当你做完这件事后,接下来便是问自己一些能引起快乐的问题,这将可以使你对改变产生一些具有正面效果的感觉。
你可以这么问:“如果我改变了,对自己会有什么样的重新评断?如果我改变了,会有什么样的冲劲?

心理学复习

心理学复习
错觉是对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知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反应。
第四节
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
信息的提取有两种形式,即再认和回忆。
根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忆过程中意识参与的程度,可以把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无意识情况下的记忆,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外显记忆是指个体在意识控制下的记忆,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第三节
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其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形式。
情绪和情感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其中包括生理唤醒、认知解释、主观体验和外部表现四个主要方面。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包括: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表情是个体在情绪和情感状态下生理和心理以及外部行为上表现的变化或活动,表情是情绪和情感所特有的外显表现。
注意:注意是指个体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动,
注意的功能:注意的功能包括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三项功能。
注意的种类
1. 无意注意
无疑注意时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引起人的无意注意的刺激物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刺激的强度;二是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三是刺激的变化;四是刺激的新异性。
三、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体心理活动在“动态——过度态——稳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
总之,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相互制约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一) 心理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

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

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

•第一章概论•第二章临床心理评估与心理测验•第三章应激与应激障碍•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第五章智力障碍•第六章人格障碍•第七章神经症、癔症、抑郁症•第八章行为障碍•第九章心身疾病•第十章临床常见的病人心理问题•第十一章心理咨询•第十二章临床心理咨询•第十三章危机干预第一章概论临床心理学的定义、性质及研究目的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临床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一、临床心理学的定义•1935年,美国心理学协会(APA)临床心理学分会给临床心理学下了一个定义: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通过心理测评、分析、观察等方法,对个体的能力和行为特征进行理解,并通过对个体的身心诊断、生活史了解以及对个体生活状况的观察、分析,以对个体的心理适应问题进行咨询和治疗。

•1991年,美国心理学协会又提出一个新的定义:临床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程序来了解、预测和缓解智力、情绪、生理、心理、社会和行为上的障碍、适应不良等,以及从事相关的研究、教学和心理服务。

•20世纪60年代,日本心理学会(JPA)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家下的定义:•临床心理学是综合心理学和其他各种学科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对特殊的个体(心理不适应的人或心理障碍患者)在生活中遇到的障碍、苦恼的本质的理解,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解决的一门学问。

•因此,他们把临床心理学的实践活动称为“心理学的临床应用”。

•1988年,日本学者田中富士夫下的定义:•临床心理学概括地说是对心理不健康或有行为问题的来访者进行心理援助,将他们的精神和人格向健康方向引导,这种引导需要运用心理学和各种相关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综上所述,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它整合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心理适应为中心,并以心理援助为特征;通过缓解适应不良,提高能力水平和缓解情绪不安,以促进人类的社会适应、心理调节和个体发展。

•①临床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电子版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电子版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极为密切。

教育教学的开展是基于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同时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要促进受教育者心理的发展。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师要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要了解教育教学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也要理解这些规定和要求背后的真正意图,这样才能保证教师能够有效地执行这些规定,不折不扣地实现教育要求。

心理学对教育的支持:1.心理学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行为选择的基础2.心理学有关心理发展、认知与学习的研究结论是构建科学教育教学观的基础3.心理学有关个性差异的研究是因材施教的基础4.心理学关于群体的社会心理研究为学校与班级管理提供了依据5.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课后思考题: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领域包括:异常心理学、生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神经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精神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区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等。

应用领域包括:临床心理学、辅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法医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健康心理学、预防心理学、工业及组织心理学、学校心理学等。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简称心理,主要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一)心理动力心理动力决定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方向,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

在学校的情景下,有关学习的动机、兴趣、需要和世界观构成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系统,存在于学生的主观意识中,是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主导动力。

(二)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心理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

(三)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者更长的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定时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功能固定”上,“功能固定”是指,当一个人了解到某物体的某种作用是,很难看出它还有其他作用,特别是最初看到的它的功能影响更大。“功能固定”作用,对问题解决是个很大的障碍。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定势的消极作用,如通过言语暗示,启发学生从定势中解脱出来。
3. 已有知识经验和动机。具备有关问题的丰富知识及运用知识于时间的丰富经验,均有助于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解决同样与自身需要和动机有关。需要和动机越强烈,思维越活跃,在解决一般难度的问题时,人的动机强度适中,能获得最佳的效率;解决比较容易的问题是,动机强度偏高,效率最佳;解决很困难的问题时,动机强度偏低,效率最佳。
C. 同时,分析为最初的综合认识所指引,分析又是进一步综合的手段、途径和方法,使得综合更加完整及对事物整体性认识更加深化。
D. 人的思维活动总是照分析、综合、在分析、再综合而不断深入展开进行的。
4) 分析与综合的三种水平(简答):
A. 知觉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
B. 表象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
C. 语词符号的分析与综合
十二、 创造思维的过程:
1. 准备期。在这一阶段,创造者收集材料、信息,即创造活动所必须的各种信息,组织已有的旧经验,掌握必要的技能。创造活动的准备有两种,一种是一般性的基础准备,另一种是有特定目的的准备;
2. 酝酿期。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创造活动就进入了酝酿期;
3. 豁朗期。通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新的假设出现或对考虑的问题豁然开朗,这种现象叫做灵感。是创造活动的重要阶段;
4. 验证期。这个阶段,将假设和新的观点放到实践中进行验证,验证可以对新的观点和想法加以判断、完善、修正。
十三、 创造思维的培养:(论述题)
1. 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创造性学习重要的内部力量。强烈的求知欲使得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探求新知及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去发现一线新现象,鼓励学生采取新的思路和方案解决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思维。
十四、 思维的品质:
1.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能全面而细致的思考问题,是以丰富的知识为依据的。
2. 思维的批判性。使自己的思维能够受到已有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以思维的广阔性为基础。
3. 思维的深刻性。能够深入事物的本质里面去思考问题,以思维的批判性为前提,有深刻性思维的人善于钻研问题,不受表面现象的迷惑,能够抓住问题的核心,并作出正确的判断。
2. 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1) 再造想象: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2) 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力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4. 梦:是睡眠状态下所发生的想象活动。
4.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
1)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除了评价学生的成绩,还要重视对学生品德、智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2) 组织多种多样的创造活动,为学生发展自身创造力提供条件。
3) 及时发现有创造性的学生,并为他们提供持续发展和表现的机会。
5.
九、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影响提出问题的因素:
1) 人对活动的态度
2) 人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
3) 人的知识经验
2. 分析问题,是将问题明确或加以具体化的过程。分析问题是否顺利,取决于人是否全面系统地掌握感性材料,还取决于人的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3. 提出假设,找出问题解决的原则、途径和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十八、 想象形成的方式
1. 综合。就是把各个生活领域和生活现象中的不同方面和特征组合在一起;
2. 夸张。改变事物的本来特征,并对某些特点加以夸大或强化;
3. 拟人化。把人的特点加在外界事物上,使事物人格化;
4. 典型化。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去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文学创作和绘画中被广泛应用。
4. 检验假设,是解决问题的最后阶段。主要有两种方法:
1) 通过实践活动直接进行检验
2) 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通过逻辑推理对假设作出合乎规律的检验。
十、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论述题>)
1. 人的知觉特点。人的知觉的整体性有时会使人偏离问题解决方向,使思维陷入困境。如果人的知觉克服了这种先入为主的倾向,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4. 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
1) 表现在个性倾向性及性格特征上。有远大理想,意志坚强的人,能克服困难,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
2) 人的智力对问题解决也有显著影响。智力水平高,遇到问题时,善于灵活而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进行假设、推理、试验,促进问题解决。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强的学生,问题解决效率高,解决方法和途径也多样化。
2. 比较与分类:
1) 比较:是在思想上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比较以分析综合为前提。
常用的比较方式如下:
A. 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比较
B. 对事物发展进行纵向比较
C. 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比较
2) 分类:是思想上按照事物的异同,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3. 抽象概括与具体化:
1) 抽象: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把这些本质属性、特征与其他属性、特征分离开来的思维过程。
3) 抽象思维: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是借助于语词、符号来思考问题,所以又叫做语词逻辑思维。
2.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来分:
1) 聚合式思维:又叫集中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2) 发散式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
4. 思维的灵活性。思维活动能够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能够根据所发现的新事实,及时修改自己原来的想法,是思维从成见和教条中解脱出来。
5. 思维的敏捷性。指能够在很快的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也就是说,人在解决问题时,能当机立断,不犹豫。思维的敏捷性是思维其他品质发展的结果,也是所有优良品质的集中表现。
十五、 灵感:指创造者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产生新的假设或对所思考的问题豁然开朗的现象。
十六、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十七、 想象的分类:
1. 根据产生想象时有无目的分:
1) 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惊醒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2) 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进行的想象。
二十、 怎样才能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1. 人对活动的态度。人对活动的态度越积极,对活动价值、意义和必要性认识的越清楚,在活动过程中就越积极,个人的主动性发挥的就越充分,就越容易发现活动中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教育学生不断端正态度,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一、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
二、 思维的分类:
1. 根据思维的不同形态来分:
1) 动作思维:又叫直觉行动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2) 形象思维:又叫直观形象思维,它是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2. 变式。客观事物常常有多种表现形式。多提供具体本质属性的变式、有助于科学概念的掌握
3. 词语的运用。掌握科学概念需要丰富的感性知识作基础。借助语词可以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与概括,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
4. 定义。定义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来表达概念的内涵。通过下定义可以把概念的内涵固定化,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即掌握概念所标志的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并以此去辨认事物。
3. 根据思维的创造性来分:
1) 常规思维:运用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着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缺乏创造性,一般不会产生新的思维成果。
2) 创造思维: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有一定的独创性。
三、 思维过程:
1. 分析与综合:
1) 分析:是在思想上吧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将食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
十一、 创造思维及其特点:
创造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水平,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的特点如下:
1. 创造思维一般是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2. 创造思维既是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的统一,又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
3. 创造思维往往具有突发性,即灵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4. 创造思维是一种连续的思维品质,是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独创性、敏捷性的综合表现。
2) 概括: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本质属性、特征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想过程。
3) 具体化:是同抽象和概括相反的思维过程,它是将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知识运用到具体对象上去。
四、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方式,使用一定的词来记载和标志的。
五、 概念的形成: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进行反复感知和不断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基础上,概括出某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
2) 综合:是在思想上八十五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的过程。
3) 分析与综合的关系(简答题):
A. 没有分析就不可能有综合;通过对事物的分析,人的认识才能深入;反之,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也是肤浅、空洞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