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口腔微生物学1
口腔生物学重点
第一章口腔微生物学(4T)1.生态系及其建立的中心原则。
(p1)生态系定义: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生态系(ecosystem )生态系建立的中心原则——是生物体对其赖以生存环境有影响,例如:最先定植的菌种为先锋菌,先锋菌定植后改变了环境,给后继定制的细菌创造了定植的条件,,是只能存活于新的环境中。
(先锋菌~定植~环境改变~12h后二次细菌定植~达到动态平衡形成新的生态系)(环境变化—物种影响—适者生存—环境变化)不适者淘汰2.正常菌丛对机体的双重作用。
(p2)(有益)在一定环境中,当机体与正常菌丛之间保持着相互平衡的状态时,正常菌丛显示对宿主起着有益的作用;(有害)但当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干扰了这个平衡状态时,如放射线照射,过量激素的应用,抗生素的长期使用等而导致菌群失调,这就为正常菌群提供了显示其有害作用的机会,这些原来无致病性的或毒力很弱的细菌,遂成为机会致病菌而引起内源性感染疾病,如:长期服用抗生素所致的葡萄球菌假膜肠炎,口腔中的念珠菌病。
3.口腔生态系的决定因素。
(p2)口腔生态系决定因素定义:决定不同微生物能在不同口腔生态系中生存的因素称为(一)物理化学因素a.温度一般细菌可在-5℃~55℃环境中生存口腔食品温度变化幅度±60º 嗜冷菌< 25 ℃嗜热菌> 45 ℃嗜温菌25 ~ 37 ℃b.氧张力绝对需氧菌Obligate aerobes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s绝对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s 耐氧厌氧菌aerotolerant anaerobes微嗜氧菌microaerophilesd.pH:氢离子浓度反映为pH值口腔pH以唾液为代表5.0~8.0e.营养物质的利用唾液龈沟液血素(hemin) 牙龈卟啉菌生长酶类透明质酸酶,蛋白酶等(二)宿主因素(唾液和龈沟液)a.抗体唾液中主要为sIgA 龈沟液中主要为IgGb.蛋白质糖蛋白粘蛋白富脯蛋白富酪蛋白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溶菌酶(唾液功能:润滑维持口腔粘膜完整性软组织修复维持生态平衡凝集作用抗菌作用)(三)细菌因素a.细菌附着(钙桥学说,识别系统学说)1. 粘附(attachment)2. 细菌间作用聚集(aggregation)共聚集(co-aggregation)b.细菌间作用(四)宿主可控制因素饮食习惯:糖消耗频率、量、消耗方式口腔卫生:机械去除及自身口腔卫生4.与口腔疾病相关的两种主要菌种的生物学特征和致病性。
口腔微生物学-XY
口腔微生物学一、名词解释1、牙菌斑生物膜: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多样菌丛构成的生态系。
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
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
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
Dental plaque:牙菌斑,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菌及其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2、oral ecosystem(研):口腔生态系,口腔定植微生物与口腔组成的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动态的生态系统。
生态区和微生物是生态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Ecosystem:生态系,生物体与它们的自然环境连结成的一个整体结构,是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动态的生态系统。
3、biofilm(研):生物膜,指附着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被细菌胞外大分子包裹的有组织的细菌群体。
生物膜是细菌在物体表面形成的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构,同一菌株的生物膜细菌和浮游生长细菌具有不同的特性。
4、gingipains(研):牙龈素,即半胱氨酸蛋白酶,是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重要毒力因子,其致病机制主要是影响菌毛的生物合成、作为粘附因子参与或调解细菌粘附、高度的溶蛋白和降解I型和II型胶原的作用、降低中性粒细胞活性及降解IgG、IgA和C3。
与牙周炎密切相关的有两种,分别是RgP(精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和KgP(赖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
5、共位群:在代谢上相关的种群。
6、引菌作用:暂时性的菌血症引起的细菌在代谢障碍或创伤的牙髓组织的定植。
诱因:拔牙、洁治或根管治疗等可引起暂时性菌血症,细菌通过血流进入创伤的牙髓或根尖周周围组织,继而引发牙髓感染。
7、Orland无菌鼠实验:无菌鼠+细菌→龋;无菌鼠+高糖→无龋,第一次提出了只有在有细菌存在的条件下,才会发生龋齿。
口腔生物学复习(最新版整理)
口腔生物学复习第一章口腔微生物学(名解)生态系: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科学。
微生态学: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
生态连续:生物体栖息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的过程。
小生境(niches):生物生活、居住的微小范围的环境。
小生境的种类、数目是决定在生境中生活的物种数的主要因子。
生境或群落的结构愈复杂,其含有的生物种类愈多极期群落(climax community):生物体(或细菌)栖息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的过程称生态延续,在一个小生境中延续演化组成多种多样复杂的生物群(菌群),环境条件趋于稳定,菌属数和组成的无明显改变,这种群体称极期群落。
口腔生态系:口腔正常菌丛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许多正常菌丛和其宿主之间呈动力的平衡状,这种平衡状态对于保持宿主的健康是重要的。
嗜温微生物:为在25-37℃中适宜生长的微生物。
绝对厌氧菌:在无氧环境中发酵生长,氧可抑制或杀灭的细菌。
兼性厌氧菌:在合适的碳或其他能源存在时可在有氧或无氧中生长的细菌。
微嗜氧菌:这类细菌的生长需氧,但所需氧的浓度比正常低,对需氧菌生长合适的浓度,对这类细菌抑制。
牙菌斑(老概念):堆积在牙表面或其他硬的口腔结构上,不能被中度水喷冲去的细菌团块。
牙菌斑(新概念):在牙和修复体上软而未矿化的细菌沉积物,非白垢,它是能够容纳多种多样菌丛生存的生物膜。
生物膜(biofilm):牙面清洁后,唾液的一些成分会很快地吸附于其上而形成一层均匀无细胞的薄膜,厚度约1~10um,龈缘区较厚而牙尖区较薄,成分大致与唾液相似,对细菌有选择性吸附能力。
点隙裂沟菌斑:存在于牙硬组织沟窝点隙内的菌斑。
附着性龈下菌斑:附着于牙根面或牙结石表面,可能系龈上菌斑在龈沟或牙周袋内的延续。
非附着性龈下菌斑:不附着于牙面或牙根面,却与结合上皮和龈沟上皮直接接触的菌斑。
固有菌丛(indigenous flora):包含常以高数量(大于1%)存在于某个特殊部位上的菌属,如在龈上菌斑或舌表面。
口腔微生物学
动物。 其中的小鼠、大鼠、豚鼠,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能大量生 产,并比较方便地应用于日常研究中了。
第二节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牙菌斑和生物膜
1.基本概念 2.牙菌斑的生物学作用 3.牙菌斑的形成过程 4.牙菌斑的分类 5.牙菌斑的成分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pH a、口腔pH的特点:口腔可提供给微生物相对恒定的
pH环境(5.0-8.0) b、影响口腔pH的因素:
外源性物质:饮料、食物等; 细菌发酵: 唾液缓冲:碳酸盐是刺激唾液重要的缓冲系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宿主因素: 口腔粘膜表面的光滑程度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饮食习惯的人口腔内
菌动物的盲肠占体重的2-3%,恢复正常喂 养,盲肠可占体重的15-40%) 营养功能(肠道菌群可提供Vk、B6、B2和生物
素等)
❖ 损害作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导致内源性感染
为外源性感染提供条件
a、正常菌群可为外源细菌提供碳源和氮源
b、正常菌群营造的pH和Eh可适于某些菌生长
c、正常菌群可产生青霉素酶等利于外源菌生长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基本概念
❖ 牙菌斑(plaque):堆积在牙表面或修复体表面, 不能被中等速度的水冲去的细菌团块。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生物膜(biofilm):由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需氧 菌、兼性厌氧菌或绝对厌氧菌等)嵌入多糖、 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共同构成的膜 性结构。是龋病和牙周病的主要病因。
口腔生物学总结
口腔生物学Oral Biology/Oral Bioscience口腔微生物学oral microbiology着重研究口腔微生物的分布特点,生物学性质及其在口腔内存在的病理和生理意义。
第一节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一、构成及特点由(牙齿、粘膜、龈沟、唾液四个生境habitat)和(在这些生境中栖息的微生物)所构成。
(一)牙齿牙菌斑dental plaque/biofilm:牙表面结构稳定,有利于微生物定植,微生物附着在牙表面形成生物膜。
牙滞留区:天然滞留区(窝沟、邻面、牙颈部)异常滞留区(牙列不齐,阻生齿)病源滞留区(牙周炎导致根面暴露)医源滞留区(不良充填物、修复体)由于局部环境的差异,不同滞留区菌斑形成过程、栖息的细菌种类不同。
窝沟菌斑以口腔链球菌为主,尤其是变形链球菌。
邻面菌斑以G+杆菌为主,龈下菌斑以G-厌氧菌为主。
(二)粘膜表面口腔粘膜:唇、颊、腭、牙龈、口底及舌背粘膜。
被覆粘膜、咀嚼粘膜和口底粘膜由于咀嚼活动及上皮更新,表面附着菌量相对较少。
舌背部有乳头结构,再加上舌苔的存在,易使细菌滞留,形成适合厌氧菌生存的低氧化还原电位环境,易成致病菌(厌氧菌)的寄居部位。
(三)唾液唾液的理化特征和物质成分是口腔微生物赖于生存的重要环境和基础。
(四)龈沟及龈沟液龈沟是游离龈和牙面间形成的一条狭窄沟隙,环绕牙颈部,向口腔开放。
其中液体即龈沟液。
龈沟液对细菌生长有双重作用。
助长:丰富营养成分、适宜的氧含量,适合兼性(及专性)厌氧菌生长。
抑制:抑菌成分(血清来源的抗体)、龈沟液流动、排溢。
二、口腔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factors affecting oral ecosystem(一)温度稳定而多变,正常保持在35-36℃,波动幅度大,适合对温度变化适应能力强的嗜温微生物。
(二)氧化还原电位(redox potential, 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 Eh)Eh值反映环境氧化还原趋势。
口腔微生物
编辑ppt
14
2.致病性
引起皮肤或粘膜的水疱性损害,是人类极其常见的一 种病毒。据有关研究表明,普通人群中30%~90%的 研究对象血中有抗单纯疱疹病毒的抗体存在,说明他 们已感染或正感染此种病毒(感染的普遍性)。本病 毒易侵袭由外胚层来源的组织,如神经系统、皮肤、 粘膜等。
恶 口腔粘膜白斑
6,11,16,18
性 口腔粘膜鳞状细胞癌 16,18
5%~90% 55%~75%
? > 90% 18%~33% 25%
靶组织是复层鳞状上皮
病理损害 良性病编变辑p和pt 癌前/恶性病变
40
柯萨基病毒(Coxsackie virus)
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ssRNA
据Ag性不同 A组 1~22、24型 B组 1~6型
编辑ppt
20
整合:在感染的HSV数量较少、机体抵抗力
强或长期潜伏过程中,HSV中DNA 可以与宿主细胞核基因组整合, 并共同复制,一定条件可导致细胞的恶 性转化。研究证实,口腔白斑病组织、 口腔粘膜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均检测到了 HSV存在证据,HSV可能是口腔恶性疾 病发生的重要诱因
编辑ppt
21
12
分型:二个血清型 HSV1、HSV2 两者很多特性极为相似,但也有差别
1.生长特性的差异
HSV-1
鸡胚细胞
无空斑
豚鼠胚细胞
小空斑
鸡胚绒毛尿囊膜 小痘斑
HSV-2 有空斑 大空斑 大痘斑
编辑ppt
13
抗原性上差异 :HSV-gC HSV-gG 致病部位的差异
HSV-1 腰以上部位皮肤黏膜的损害 HSV-2 腰以下部位皮肤黏膜的损害 酶差异 TK酶有型特异性
口腔微生物学.
• 富脯蛋白(proline-rich proteins, HRPS) 参与钙离子浓度调节
• 富酪蛋白(stathrine) 抑制羟磷灰石形成,使唾液中羟磷灰石达 到饱和和促进再矿化。
•过氧化物酶 ——硫氢酸盐抗菌系统(salivary peroxidase) SCN- + H2O2
二次细菌定植(Secondary bacteria colonization)
生态连续ecological succession(生态演替) 生物体栖息在一个变化环境中的过程
生物体的社会
个体
(individual)
群体
(community)
极期群落
(climax community)
生物间的共生关系symbiosis
• S.sanguis 附着至人类唾液糖 蛋白终末唾液酸残基
• S.oralis has a galactose-binding adhesin • Actinomyces viscosus 附着至 prolinerich protein,statherin
• S.sobrinus
附着至
glucan
口腔
肠道(大肠杆菌)
300余种,人体细胞1014,仅10%为哺乳动物细胞, 其他为微生物
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 口腔正常菌丛之间及其与宿主之间的相 互作用
S.mutans
口腔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有益作用
损害作用
有益作用
对外源性微生物的抑制
entagonism, microbial interference 阻止和限制外源微生物的入侵
三、口腔微生物的获得与演替
口腔黏膜疾病的微生物学
疱疹病毒的共同特点: 1. 病毒呈球形,中心是双链线状 DNA ,衣壳 由 162 个壳微粒组成的立体对称的 20 面体, 外有一层脂蛋白包膜。病毒直径 150nm~200nm 。
2 . 除 EB 病毒外,均能在人二倍体细胞核内复 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 CPE ),核内有嗜 酸性包涵体。可形成多核巨细胞。
根
白色念珠菌病
口腔黏膜毛状白斑
舌卡波济肉瘤
( 4 ) HIV 感染所致的免疫损害
选择性侵犯表达 CD4+ 分子的细胞 ,主要是辅助性 T 细胞( CD4+ ) ,从而引起以 CD4+ 细胞缺损和功能 障碍为中心的严重免疫缺陷。
( 4 )合并各种机会感染与肿瘤
如 HCMV 、鸟型结核杆菌、白假 丝酵母菌、卡氏肺孢菌等,常可造成 艾滋病患者的致死性感染。部分患者 还可并发 Kaposi 肉瘤、恶性淋巴瘤 、肛门癌、宫颈癌等。
( 3 ) HIV 的感染过程
a 原发感染的急性期: 1 ~ 2 周左右 从外周血细胞、脑脊液和骨髓细胞中可分离到 病毒。
窗口期 : 从受到 HIV 感染到体内出现 HIVAb 这 段时间。一般为 2 ~ 6 周,平均 30 天,极个别 人长达 3 ~ 6 个月。
b 无症状的潜伏期: 2 ~ 10 艾年 滋 病
3. 感染宿主细胞后可以表现为 显性感染、潜伏感染、整合感染
( 一 ) 单纯疱疹病毒 ( herpes simplex virus
, HSV)
1. 生物学性状
( 1 )结构:见图 核心:双链、线状 DNA 核衣壳: 包膜:含 11 种包膜糖蛋白, gB
、 gC 、 gD 、 gE 、 gG 、 gH
查 EBV DNA
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口腔微生物学
口腔微生物学口腔微生物学是研究口腔内微生物的科学,它涵盖了口腔内微生物的组成、功能、相互作用以及与口腔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口腔微生物在口腔健康和疾病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了解口腔微生物学对于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至关重要。
正常口腔内有数百种微生物,其中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组成了口腔微生物群落,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平衡对于口腔的健康至关重要。
当口腔内的微生物群落失去平衡,有害微生物可能会获得优势,导致口腔疾病的发生。
糖与口腔微生物密不可分。
口腔内的病原菌,例如蛀牙菌,可以利用糖类作为其生长和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
当我们进食含糖食物时,口腔中的糖浓度会增加,从而为有害微生物提供了生存和繁殖的条件。
有害微生物会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表面的牙釉质,导致蛀牙的形成。
因此,控制口腔内的糖摄入量对于口腔健康至关重要。
除了糖外,口腔卫生也与口腔微生物的平衡有密切关系。
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会导致牙菌斑的堆积,进而破坏口腔微生物的平衡。
牙菌斑是一种透明的黏性细菌聚集物,它可以在牙齿表面形成,并吸附有害微生物,对牙齿和牙龈组织产生不良影响。
定期刷牙、使用牙线和漱口水等口腔卫生习惯可以有效清除牙菌斑,维持良好的口腔微生物平衡,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
牙齿编码也是口腔微生物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通过分析演化树和微生物群体的遗传学差异,研究人员可以了解不同微生物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这种了解有助于开发新的口腔抗菌药物和治疗方法,为口腔健康的维护和口腔疾病的治疗提供指导。
总之,口腔微生物学是一个生动且全面的学科,它研究口腔内微生物的组成、功能、相互作用以及与口腔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控制口腔内的糖摄入量、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以及进行牙齿编码分析都是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践,口腔微生物学将为人们提供更多关于口腔健康的指导。
口腔微生物学-宁玉洁
细菌表面蛋白(粘结素)与牙表面获得性的唾液 蛋白(受体)的相互作用。即蛋白质-蛋白质的 作用机制来实现细菌对牙表面的定植。 细菌表面的丝状附属器称为菌毛,对细菌在牙面
上或上皮细胞的黏附以及细菌的聚集有重要作用。
菌斑附着过程 细菌菌毛
牙菌斑形成机制
共聚集 可逆性结合 不可逆性结合
釉 质
2.多糖 多糖可引起多种细菌在牙表面上的聚集 由变链菌胞外葡糖基转移酶合成的两种葡聚糖: 含ɑ-1,6糖苷键的水溶性葡聚糖 含ɑ-1,3糖苷键的水不溶性葡聚糖
第一章 口腔微生物学
提要:本章主要介绍口腔微生态,以及这一生态环境的主体——微生 物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口腔生态系的 影响因素,同时还应掌握牙菌斑生物膜的概念,口腔中的微生物是以 生物膜这一生态形式而存在的,重点了解牙菌斑生物膜的结构及其组 成,了解生态平衡对维持口腔健康的作用,熟悉常见的口腔微生物, 了解不同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地位。
2.非附着性龈下菌斑:不附着于牙面或牙根上,却与龈沟上皮 和结合上皮接触,以G-厌氧菌为主,其 代谢产物可引起牙周组织炎症
菌斑中:水分80% 固体20% 蛋白质(45%) 糖(15%)
脂肪 (12%)
(一)细胞成分 1.细菌:龈上菌斑主要为微需氧菌、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链
牙菌斑的清除方法: 1.刷牙:如果刷牙得当,就可以使牙齿表面的牙菌斑量大为减 少,因此我们必须养成每天早晚刷牙的好习惯,并掌握 正确的刷牙方法; 2.牙线:能有效清除牙齿邻接面的牙菌斑,减少邻面龋的发生; 3.牙签:在牙龈萎缩、牙与牙之间出现间隙的情况下,可借助横 断面呈三角形牙签来清除邻接面的牙菌斑; 4.牙间刷:牙间刷也适用于牙齿之间出现间隙的情况,能有效 的清除牙齿邻接面的牙菌斑; 5.冲洗器:冲洗器的高压水柱可将牙面及牙间隙的食物残渣和细 菌冲洗干净。
口腔微生物学笔记(修)
口腔微生物学绪论内容提要一、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二、口腔微生物生态学基础一、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1676年—Van Leeuwenhoek牙面标本的小动物1890年—ler“化学—寄生学说”酵解糖产酸致龋1897年—GV Black、Williams首先提出牙菌斑的概念1986年—至今口腔微生物组、口腔生态学、菌斑生物膜、致病机制、新种属、抗菌药物与制剂、防龋疫苗、新方法学等细菌学家Koch对微生物学的奠基性贡献1、细菌分离、鉴定技术2、发现结核杆菌3、病原微生物确定标准Koch法则①必须从病灶位分离到同一种病原体②该病原体能在体外培养并传代③培养出的病原体能使易感动物发病,并从发病的动物继续分离培养出该病原体ler:1890 《人类口腔中的微生物》“化学细菌学说”“化学—细菌学说”牙菌斑由微生物组成在大量摄入糖类食物的易感宿主中,菌斑微生物将糖类转化为酸,这些算导致牙齿脱矿,提出去除菌斑是口腔疾病治疗的基础牙菌斑(dental plaque)·细菌沉积物·细菌为主体的生态系统·相互集聚、物质代谢交流和信息交流·可致牙体牙髓病和牙周病1950—1980年代的口腔微生物学发展近代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生物膜·基于16SrRNA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片段克隆测序片段DGGE分离·整个群落直接测序(宏基因组学)454sequencing technology·其他组学研究生物膜(biofilm)·基质包裹·相互粘附并附着于体表或界面·微生物群体·三维立体结构16SrRNA·高度的保守性和特异性·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宏基因组测序通过口腔微生物的宏基因组研究菌群结构和功能变化,筛选与相关疾病关联的显著物种或基因,对疾病进行早期预警、干预、治疗,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奠定了基础二、口腔微生物生态学基础1、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科学称为生态学生物体与环境生态系统与环境系统生态系(ecosystem):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空间构成称为生态系生命因子: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生态系统无生命因子:微生物与其宿主的代谢产物和细胞裂解物、微环境的温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特征、营养、水分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口腔生态系由两大部分组成,即生态区(口腔组织器官:包括齿、舌、颊、腭、牙、牙龈、牙槽骨、龈沟及唾液等多个小生态区)和口腔中的各种微生物群1.1口腔生态区定义:空间层次、栖息地组成:生境habitat、生态点biotopes、生态位(生态龛)niche口腔生态区包括齿、舌、颊、腭、牙龈、牙槽骨、龈沟及唾液等多个小生态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生态系组成:
? 颊黏膜上皮生态系统:以 G+链球菌 为主
? 舌背部生态系统:以 G+纤毛菌为主 ? 龈上菌斑生态系统:以兼性厌氧菌
为主 ? 龈下菌斑生态系统:以厌氧菌为主
第一节 口腔生态系及其影响因素
三、口腔生态系的影响因素
? 物理化学因素 ? 宿主固有因素 ? 细菌因素 ? 宿主可控制的因素
第一章 口腔微生物学
Anton van Leeuwenhook
第一章 口腔微生物学
第一节
口腔生态系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章 口腔微生物学
一、生态系与生态学
? 生态系 (ecosystem) 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 口腔生态系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生物与 其环境的相 互依赖和相 互制约的科 学称为生态 学(ecology)
? β-溶血性链球菌:在菌落周围有一宽的透明的完 全溶血圈, 生脓链球菌属此型 ,又称为溶血性链球 菌;
? γ-溶血性链球菌:在菌落周围无溶血现象,口腔 内少有此菌,又称为不溶血性链球菌。
β -溶血链球菌菌落形态
α-溶血链球菌菌落形态
1.口腔链球菌属
是一群有各种各样特性的口腔链球菌属,主要包 括变异链球菌群、中间链球菌群、口腔链球菌群 和 唾液链球菌群四个菌群。 (1)、变异链球菌群 一般生物学特性: G+球菌,直径 0.6-1.0um ,链状
第一章 口腔微生物学
一、口腔正常菌丛
? 口腔正常菌丛的来源和成立 ? 菌丛的类型
第三节 口腔正常菌丛
一、概念★
口腔正常菌丛是指健康人口腔中由暂居菌群、常 居菌群、固有菌群所形成的复杂菌丛。
二、正常菌丛的形成
与宿主的年龄、饮食习惯、咀嚼器官的健全有密切的关系; ? 刚出生的婴儿口腔内无菌,出生后6h有少量的细菌,6-
聚集 ? 各菌属、种的增殖 ? 细菌从生物膜脱附着
第二节 牙菌斑与生物膜
形成机制
可逆性结合 不可逆性结合
第二节 牙菌斑与生物膜
釉质
共聚集
形成机制
菌斑成熟
生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脱落再植
第二节 牙菌斑与生物膜
ENAMEL
附注:牙菌斑显示剂
? 简介:牙菌斑显示剂安全无毒,含有食用色素。通 常有液剂和片剂两种,专业人员一般使用液剂蘸湿 后给患者使用,患者使用片剂。
附着性龈下菌斑:附着于牙面上,以 G+球菌、轻链 菌、血链菌为主。
非附着性龈下菌斑:不附着于牙面或牙根上,却与 龈沟上皮和结合上皮接触,以 G-厌氧菌为主, 其代谢产物可引起牙周组织炎症。
三、牙菌斑的成分
? 细胞成分 细菌 蛋白质
? 非细胞成分 糖 脂肪 无机物
第二节 牙菌斑与生物膜
第三节 口腔正常菌丛
? 膜内的多聚物基质起约束和网络作用,控制基质 中营养成分的移动; —营养仓库
? 浓缩从环境中来的营养物质和其他元素,滞留从 菌体内遗漏出的营养物质; —营养鱼网
? 膜内的蛋白分子中的巯基可综合氧自由基,保护 细菌免受氧化作用的损伤。 —免受伤害
牙菌斑的形成过程(动态的过程) ★分三个阶段:牙表面获得性膜的形成
第三节 口腔正常菌丛
口腔正常菌丛成员
(一)链球菌属 分布: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体内内,多为口腔 正常菌丛; 一般生物学特性: G+球菌,直径 0.7-0.9um, 链 状或成对排列;
链球菌电镜结构
分类:根据血琼脂板上的生长情况分三类。 ? α-溶血性链球菌:在菌落周围有一狭窄的草绿色
溶血圈,又称草绿色链球菌,口腔内链球菌多为此 型。
10h口腔内细菌快速增多; ? 老年人咀嚼器官老化,牙齿脱落后口腔内血链菌和变链菌
的数量明显减少,无牙颌中检不到这两种细菌;(是与牙 有亲和力的细菌) ? 老年人戴义齿后口腔内菌群恢复正常。
菌丛的类型 ? 固有菌丛 ? 增补菌丛 ? 暂时菌丛
第三节 口腔正常菌丛
? 固有菌丛:存在于口腔内,数量大于 1%的菌丛。 主要分布于龈上菌斑和舌表面,主要为兼性厌氧菌 和厌氧菌, 如链球菌、放线菌、奈瑟菌等,宿主的 食物残渣为主要营养来源。
第一节 口腔生态系及其影响因素
物理化学因素
? 温度 ? 氧张力 ? pH ? 营养物质的利用
第一节 口腔生态系及其影响因素
1.温度因素: ? 嗜冷微生物(psychrophilic
microorganism) ? 嗜热微生物(thermophilic
microorganism) ? 嗜温微生物(mesophilic
SIgA:分泌型抗体,是唾液中的主要抗体 IgG:由血清中的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是龈沟 液中的主要抗体,能保持龈下菌丛的稳定。
2、唾液中的其他蛋白组份 唾液粘蛋白:对口腔细菌的生长具有选择性,维持
口腔正常菌群的相对恒定。 溶菌酶、乳铁蛋白、乳过氧化物酶:对多种菌有非特
异性溶菌作用。 唾液素:碱性四肽物质,含量很少,调节 PH。
? 龈下菌斑 附着性龈下菌斑 非附着性龈下菌斑
第二节 牙菌斑与生物膜
a、龈上菌斑 :附着在牙表面或修复体冠部的菌斑, 以G+ 菌为主,主要为微需氧菌和需氧菌。
光滑牙面菌斑:以链球菌为主(轻链菌、血链菌、 变链菌、唾链菌)
点隙裂沟菌斑:以 G+球菌为主(变链菌、乳杆菌)
b、龈下菌斑:位于龈缘下的菌斑(龈沟和牙周袋 内),以兼性厌氧菌为主。
? 增补菌丛:口腔内常居的数量低于 1%的菌丛,在 生理、病理条件下可转变成固有菌丛。
? 暂时菌丛:食物和饮水中的过路菌暂时存在于口腔 中,一般不引起口腔疾病,但是可引起其他器官疾 病,如肠炎等。
二、口腔正常菌丛成员
门 (Phyla): ? 放线菌门 (Actinobacteria) ? 拟杆菌门 (Bacteroidetes) ? 厚壁菌门 (Firmicutes) ? 梭杆菌门 (Fusobacteria) ? 变形菌门 (Proteobacteria) ? 螺旋体门 (Spirochaetes) ? 柔膜菌门 (Tenericutes)
第二节 牙菌斑与生物膜
? 生物膜(biofilm) :由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需氧 菌、兼性厌氧菌或绝对厌氧菌等)嵌入多糖、 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共同构成的膜 性结构。是龋病和牙周病的主要病因。
一、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
生物膜的发育的5个阶段 ? 形成获得性膜 ? 细菌分子对宿主表面的吸附 ? 同种细菌间的聚集和异种细菌间的共
葡聚糖 葡萄糖+异麦牙糖
致病性
? 变链菌群的产酸能力和 耐酸性在菌斑酸化 和釉质脱矿中起作用;
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口腔微生态,以及这一生态 环境的主体 ——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口腔生态系的影响因素, 同时还应掌握 牙菌斑生物膜 的概念,口腔中的微 生物是以生物膜这一生态形式而存在的,重点了 解牙菌斑生物膜的结构及其组成 ,了解生态平衡 对维持口腔健康的作用,熟悉常见的口腔微生物, 了解不同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地位。
? (三)细菌因素:
a、抵抗宿主防御系统的能力大小 b、对所附着的粘性表面或牙体表面的亲和力大小 c、细菌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 d、对口腔内营养物质的利用能力不同导致菌群的
不同分布
? (四)宿主的可控制因素:
饮食习惯、口腔卫生
第二节 牙菌斑与生物膜
第一章 口腔微生物学
? 牙菌斑 堆积在牙表面或 修复体表面,不 能被中等速度的 水冲去的细菌团 块。
刺激机体产生天然抗体 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刺激 正常菌群有助于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发育(例:无
菌动物的盲肠占体重的2-3%,恢复正常喂 养,盲肠可占体重的15-40%) 营养功能(肠道菌群可提供Vitk、B6、B2和生物素等)
? 损害作用:
导致内源性感染 为外源性感染提供条件
a、正常菌群可为外源细菌提供碳源和氮源 b、正常菌群营造的pH和Eh可适于某些菌生长 c、正常菌群可产生青霉素酶等利于外源菌生长 d、正常菌群可降解保护性抗体 使宿主致敏:正常菌群可引起肌体产生免疫反应,
细菌附着 菌斑成熟:栅栏样结构
(约出现在菌斑成熟的5-6天,并可看到谷穗样的结构)
3、成熟菌斑的光镜结构: ★
①基底层是获得性膜:无细胞, HE染色为粉红色。 ②中间层:主要为细菌,有球菌、杆菌、丝状菌
等,丝状菌彼此平行且与牙面垂直呈栅 栏状。 ③表层:为散在的球菌、杆菌、脱落的上皮、食物 残渣及衰亡的细胞。
断面呈三角形牙签来清除邻接面的牙菌斑; 4.牙间刷 牙间刷也适用于牙齿之间出现间隙的情况,能有效
的清除牙齿邻接面的牙菌斑; 5.冲洗器 冲洗器的高压水柱可将牙面及牙间隙的食物残渣和
细菌冲洗干净。
二、牙菌斑的生物学作用★
? 保护牙菌斑菌丛细菌抵制口腔苛刻环境,使细菌 在口腔环境中正常生长; —遮风挡雨
排列。在MS琼脂平板(轻唾琼脂培养基 )上菌落 呈淡蓝色,嵌入琼脂,质硬,菌落表面粗糙。
致病性: 是公认的主要致龋菌。 机制: ⑴ 变链菌的胞壁表面物质在细菌黏附、聚集和对牙
表面的定植中起重要作用; ⑵ 变链菌产生的酶在糖代谢中起主导作用(糖代谢的
终末产物主要是乳酸,菌斑内 pH为4.5-5.0,促进 了菌斑酸化和釉质脱矿);
? 生态连续(ecological succession)
生物体 (或细菌 )栖息在一个 变化 的环境中的过 程
? 牙菌斑形成和成熟的过程就是生态连续的典型范例
第一节 口腔生态系及其影响因素
二、口腔生态系
? 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口腔正常菌 群 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口 腔生态系。
b、影响口腔 pH的因素: 外源性物质:饮料、食物等; 细菌发酵: 牙菌斑和唾液的缓冲能力 :碳酸盐缓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