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系统原理教程》复习重点(new)
《数据库系统原理教程》复习重点
《数据库系统原理教程》复习重点《数据库系统原理教程》第1章绪论1、1、引⾔1、数据:数据就是描述事物得符号记录。
数据与其语义就是不可分得。
数据得形式本⾝并不能完全表达其内容,需要经过语义解释。
2、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得、可共享得数据集合。
数据库中得数据按⼀定得数据模型组织、描述与存储,具有较⼩得冗余度,较⾼得数据独⽴性与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户共享。
3、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BMS):就是位于⽤户与操作系统之间得⼀层数据管理软件。
数据库在建⽴、运⽤与维护时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管理、统⼀控制。
数据库管理系统使⽤户能⽅便地定义数据与操纵数据,并能够保证数据得安全性、完整性、多⽤户对数据得并发使⽤及发⽣故障后得系统恢复。
4、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简称DBS):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数据库后得系统构成,⼀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系统、数据库管理员与⽤户构成。
5、数据库管理员(database administrator,简称DBA):完成数据库得建⽴、使⽤与维护等⼯作得专业⼈员。
6、数据管理:指如何对数据进⾏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与维护,它就是数据处理得中⼼问题。
随着计算机硬件与软件得发展,数据管理经历了⼈⼯管理、⽂件系统与数据库系统三个发展阶段。
7、⼈⼯管理数据得特点:(1)数据不保存。
(2)数据需要由应⽤程序⾃⼰管理,没有相应得软件系统负责数据得管理⼯作。
(3)数据不共享。
(4)数据不具有独⽴性,数据得逻辑结构或物理结构发⽣变化后,必须对应⽤程序做相应得修改。
8、⽂件系统管理数据得特点:(1)数据可以长期保存。
(2)由专门得软件即⽂件系统进⾏数据管理,程序与数据之间由软件提供得存取⽅法进⾏转换,应⽤程序与数据之间有了⼀定得独⽴性。
(3)数据共享性差。
(4)数据独⽴性低。
数据库系统概论复习重点
数据库系统概论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构成。
2.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数据定义功能、数据操作功能、数据库的运行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
3.数据模型的分类:概念模型、逻辑模型。
4.概念模型的表示: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对象关系模型。
5.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
6.实体是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且能相互区别的。
7.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的完整性的约束条件。
8.DBS包括DB和DBMS,而DB与DBSM是相互独立的。
9.概念模型独立于操作。
10.数据库三级结构有利于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独立性。
11.数据库物理存储视图为内模式12.用户通过DML语言对数据进行操作,其实是在操作外模式中的记录。
13.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外模式、模式、内模式。
14.有了“模式/内模式映像”可以保证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15.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数据库。
16.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存在有二级映像,使之可以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17.数据库的外部存储方法和存储设备变化不影响逻辑结构,这种情况为物理数据独立性。
第二章关系数据库1.本章重点:关系数据库概念,可以用关系表达式来表达实际问题,可以用元祖表达式来表达实际问题,可以用域表达式来表达实际问题。
可以将这三种表达式相互转换。
2.关系代数运算:并、交、笛卡儿积、选择、投影。
3.常用的关系运算:关系代数、关系演算。
4.基本的层次联系中,记录型的联系为一对多。
5.“列”可以出自一个域。
6.DBMS和OS之间的关系是:DBMS可以调用OS。
7.关系演算谓词变元可分为:元祖关系、演算关系、域关系演算。
8.若Sno由八位数组成,则此种情况称为:用户定义完整性。
9.一般情况下“R”“S”连接,则“R”“S”必有相同的属性。
《数据库原理》课程复习要点
《数据库原理》课程复习要点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适用专业:2016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函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科业余函授)辅导教材:《数据库系统概论》王珊萨师煊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复习要点:第一章数据库技术基础1.数据库系统概述(有关概念及数据管理的进展)2.数据模型(ER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对象模型)3.数据库系统结构4.数据库系统的组成5.数据库中数据存取的过程6.数据库技术的研究领域第二章关系数据库1.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及其形式化定义2.关系模型的概念(码、候选码、主码、外码、主属性/非主属性)3.关系的定义与六条性质;4.关系的三类完整性规则(实体完整性规则、参照完整性规则等);5.专门的关系运算(投影、选择、连接、自然连接);查询优化的一般策略等;关系系统的定义与分类。
第三章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1.SQL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创建与使用数据库3.创建与使用数据表4.创建与使用索引5.数据查询6.数据操纵7.数据更新8.SQL Server 2012简介与使用方法9.(9) Transact-SQL程序设计10.视图11.数据的完整性控制12.嵌入式SQL13.存储过程14.触发器15.备份和还原第四章关系数据库理论1.规范化问题的提出2.函数依赖(侯选码、主码、主属性、非主属性、外码等)3.关系模式的分解4.关系模式的范式,理解1NF、2NF、3NF、BCNF、4NF等范式判定条件和关系模式的规范化方法等;5.关系模式的规范化第五章数据库设计1.数据库设计的概述,掌握数据库设计基本步骤;2.系统需求分析,理解需求分析与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3.概念结构设计与分E-R图的设计和集成;4.逻辑结构设计与E-R图向关系数据模型的转化;5.物理结构设计6.数据库实施7.数据库运行和维护第六章数据库保护1.事务的概念和性质2.数据库恢复概述3.故障的种类4.恢复的实现技术5.恢复策略6.具有检查点的恢复技术7.数据库镜像8.并发控制概述9.封锁10.封锁协议11.活锁和死锁12.并发调度的可串行性13.两段锁协议14.封锁的粒度第七章数据库技术的发展1.分布式数据库2.数据仓库3.数据库研究和应用的新领域4.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技术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教学方式:面授辅导、平时作业、上机测试考核方式:考勤、作业和考试。
自考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复习资料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复习重点第一章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要求、目标:了解和掌握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阶段,数据描述的术语,数据抽象的四个级别,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一、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1.分为四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阶段和高级数据库阶段。
2.数据库阶段数据管理的特点:1)采用数据模型表示复杂的数据结构。
2)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3)数据库系统为用户提供了方便的用户接口。
4)提供四方面的数据控制功能:数据库的恢复、数据库的并发控制、数据的完整性、数据安全性。
5)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
3.数据库(DB):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统一管理的相关数据的集合。
4.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它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DB的方法,包括DB的建立、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
5.数据库系统(DBS):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即它是采用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
二、数据描述1.分为三个阶段: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2.概念设计中的术语:1)实体:客观存在,可以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
2)实体集:性质相同的同类实体的集合。
3)属性:实体有很多特性,每一个特性称为属性。
4)实体标识符(关键码或键):能惟一标识实体的属性或属性集。
以上概念均有类型和值之分。
3.逻辑设计中的术语:1)字段(数据项):标记实体属性的命名单位称为字段或数据项。
2)记录:字段的有序集合。
3)文件:同一类记录的集合。
4)关键码:能惟一标识文件中每个记录的字段或字段集。
以上概念均有类型和值之分。
4.概念设计和逻辑设计中术语的对应关系: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实体—记录属性—字段(数据项)实体集—文件实体标识符—关键码5.实体之间联系的元数:与一个联系有关的实体集个数。
常用二元联系。
二元联系的类型有三种:一对一联系、一对多联系、多对多联系。
自考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复习资料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复习重点第一章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要求、目标:了解和掌握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阶段,数据描述的术语,数据抽象的四个级别,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数据库系统的组成.一、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1.分为四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阶段和高级数据库阶段.2.数据库阶段数据管理的特点:1)采用数据模型表示复杂的数据结构。
2)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3)数据库系统为用户提供了方便的用户接口。
4)提供四方面的数据控制功能:数据库的恢复、数据库的并发控制、数据的完整性、数据安全性。
5)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
3.数据库(DB):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统一管理的相关数据的集合。
4.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它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DB的方法,包括DB的建立、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5.数据库系统(DBS):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即它是采用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
二、数据描述1.分为三个阶段: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2.概念设计中的术语:1)实体:客观存在,可以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
2)实体集:性质相同的同类实体的集合.3)属性:实体有很多特性,每一个特性称为属性.4)实体标识符(关键码或键):能惟一标识实体的属性或属性集。
以上概念均有类型和值之分。
3.逻辑设计中的术语:1)字段(数据项):标记实体属性的命名单位称为字段或数据项。
2)记录:字段的有序集合。
3)文件:同一类记录的集合。
4)关键码:能惟一标识文件中每个记录的字段或字段集。
以上概念均有类型和值之分。
4.概念设计和逻辑设计中术语的对应关系: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实体—记录属性—字段(数据项)实体集—文件实体标识符—关键码5.实体之间联系的元数:与一个联系有关的实体集个数。
常用二元联系。
二元联系的类型有三种:一对一联系、一对多联系、多对多联系。
《数据库系统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数据库系统原理》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复习要点:数据库的4个基本概念(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数据模型及数据模型的三要素;关系模型;数据库系统结构:三级模式和两级映像(模式、外模式和内模式;外模式/模式映像、模式/内模式映像);关系数据库系统的组成(数据库、数据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关系)。
数据库的4个基本概念:1. 数据(Data):是描述事物属性或特征的符号记录,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等形式。
2. 数据库(Database):是一种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用于存储、管理和操作数据。
3.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BMS):是用于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提供了对数据库的访问、操作和维护等功能。
4. 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是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相关应用程序组成的系统,用于管理和处理大量数据。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1. 数据共享:多个用户可以同时访问和共享数据库中的数据。
2. 数据独立性:数据库中的数据与数据的存储方式相互独立,改变存储方式不影响数据的使用。
3. 数据一致性:数据库系统能够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避免了数据的冗余4. 数据安全性:数据库系统可以对数据进行各种权限控制和安全防护,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机密性。
5. 数据并发性: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对数据库进行读写操作,数据库系统能够处理并发操作的问题。
数据模型及数据模型的三要素:数据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数据库结构和数据之间关系的概念工具。
数据模型的三个要素包括:1. 数据结构(Data Structure):描述数据之间的关系和组织方式,如层次结构、网状结构和关系结构等。
2. 数据操作(Data Operation):描述在数据库中进行的各种操作,如查询、插入、更新和删除等。
3. 数据约束(Data Constraint):定义了对数据库中数据的限制和规范,如键、域和实体完整性等。
数据库原理最新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
名词解释数据:数据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
(数据是描述现实世界的各种信息的符号记录,是信息的载体,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其具体的表现有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语言等。
)数据项:数据项也称为分量,是数据库中可以命名的最小逻辑数据单位,指某个元组对应列的属性值,用来描述属性的数据。
实体: 客观存在并可以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
实体集:实体集是性质相同的同类实体的集合,也叫实体整体。
字段:一个成员,它表示与对象或类关联的变量;在数据库中,大多数时,表的“列”称为“字段”。
域:域是一组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值的集合。
(属性的取值范围来自某个域。
)信息:信息是现实世界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状态,是一种已经被加工为特定形式的数据。
数据库:(存放数据的仓库)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P4-5)数据管理:对数据进行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是数据处理的中心问题。
数据操作:对数据库中各种对象(型)的实例(值)允许执行的操作的集合包括操作及有关的操作规则。
DBMS (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操纵和管理数据库的一组软件,它是数据库系统(DBS)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用于建立、运用和维护数据库,具有定义、建立、维护和使用数据库的功能。
(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DBA:是“数据库管理员”的简称,是数据库系统中的高级用户,全面负责数据库系统的管理、维护、正常使用等工作。
数据结构:描述数据库的组成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联系。
(也就是说,数据结构描述的内容有两类:一类是与对象的类型、内容、性质有关的,一类是与数据之间联系有关的对象。
)实体型:用实体名及其属性名集合来抽象和刻画同类实体,称为实体型。
属性:属性是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
描述实体的特征。
主属性:包含在任何一个候选码中的属性称为主属性。
外码:属性或属性组X不是关系模式R的码(既不是主码也不是候选码),但X是另一个关系模式的码,则称X是R的外部码,也称外码。
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教程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数据库基础知识1、数据库管理是数据处理的基础工作,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技术和手段。
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整体性和共享性。
2、数据库(DB)是一个按数据结构来存储和管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软件。
3、数据管理系统(DBMS)能够为数据的库提供数据的定义、建立、维护、查询和统计等操作功能,并完成对数据完整性、安全性进行控制的功能。
4、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控制主要指对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的控制。
数据安全性控制是为保证数据库的安全可靠,防止不合法的使用造成数据泄漏和破坏,即避免数据被人偷看、篡改或破坏;数据完整性控制是为了保证数据中的数据正确、有效和相容,以防止不合语义的错误数据被输入或输出。
5、数据库管理技术经历了手工管理、文件管理和数据库技术三个发展阶段。
6、数据库分类:单用户(access、fox base、FoxPro),多用户(SQL sever、oracle、Informix、Sybase、Delphos)7、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的特点①数据库系统以数据模型为基础②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冗余度小,数据共享度高③数据系统的数据和程序之间具有较高的独立性④数据库系统通过DBMS进行数据安全性呵完整性的控制⑤数据库中数据的最小存取单位是数据项8、数据系统的数据和程序之间的独立性数据和程序之间的依赖程度低、独立程度大的特性称为数据独立性高。
数据独立性可分为两级a.数据的物理独立性数据的物理独立性是指应用程序对数据存储结构的依赖度。
数据物理独立性高是指当数据的物理结构发生变化时,应用程序不需要修改也可以正常工作。
b.数据的逻辑独立性数据的逻辑独立性是指应用程序对数据全局逻辑结构的依赖程度。
数据逻辑独立性高是指当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全局逻辑结构改变时,它们对应用程序不需要改变仍可以正常运行。
9、数据库系统是指带有数据并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数据管理的计算机系统。
一个数据库系统应包括计算机硬件、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程序系统及数据库管理员。
数据库系统原理复习
数据库系统原理复习数据库系统原理是研究数据库的存储、管理、处理和分析的一个学科。
数据库系统是现代信息系统的基础,由于其在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理解数据库系统原理对于专业学习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此我将以1200字以上的篇幅按照以下几个方面回答数据库系统原理的相关内容。
1. 数据库的概念和特点:数据库是以某种数据模型为基础,按照一定的数据结构和数据操作规则组织、存储和管理大量数据的集合。
数据库的特点包括数据的共享性、数据的独立性、数据的安全性和数据的持久性。
数据的共享性是指多个用户可以共同使用数据库中的数据;数据的独立性是指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之间的相互独立;数据的安全性是指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靠性;数据的持久性是指数据在磁盘等介质上长期保存而不丢失。
2. 数据模型和数据库语言:数据模型是对数据进行抽象和描述的方式,常见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其中关系模型是最为常用的数据模型之一,它以二维关系表的形式来组织数据。
数据库语言包括数据定义语言(DDL)、数据操纵语言(DML)和数据控制语言(DCL)。
DDL用于定义和管理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DML用于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操作和查询,DCL用于对数据库中的数据权限进行控制。
3. 关系数据库和SQL:关系数据库是以关系模型为基础的数据库系统,它是通过建立表和表之间的关系来组织和管理数据的。
SQL(Structured QueryLanguage)是用于和关系数据库进行交互的语言,它包括数据定义语言、数据操纵语言和数据控制语言。
SQL语言可以对数据库进行查询、插入、更新和删除等操作,具有简单易学、灵活强大的特点。
4. 数据库的设计和规范化:数据库设计是指根据应用需求和数据特点,设计数据库的结构和关系,包括实体-关系模型的设计、表的定义和属性的分析等。
数据库规范化是为了消除冗余和提高数据的一致性而对数据库进行优化的过程,其目的是提高数据库的性能和可维护性。
数据库系统原理基本知识点总结
数据库系统原理基本知识点总结数据库系统是现代信息管理的重要工具,它是按照特定的数据模型构造出来的、存放在长期存储介质上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系统原理是研究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模型和基本技术的学科。
下面是关于数据库系统原理的一些基本知识点的总结。
1.数据库系统的组成:-数据库:保存大量有组织的数据的长期存储介质。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负责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
-数据库应用程序:通过DBMS访问和处理数据库的应用程序。
2.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用树的结构表示数据间的关系,有父子节点的层次关系。
-网状模型:用图的结构表示数据间的关系,允许多对多的关系。
-关系模型:用二维表格表示数据,表格的行表示记录,表格的列表示属性。
-对象模型:将数据和操作封装成对象的形式,支持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
3.数据库设计:-概念设计:确定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如实体、属性和关系等。
-逻辑设计:转换概念模型到逻辑模型,如关系模型的表结构设计。
-物理设计:将逻辑模型映射到物理存储结构,如表的存储方式和索引设计。
4.数据库编程语言:-数据定义语言(DDL):用于定义数据库的结构,如创建表、定义索引等。
-数据操纵语言(DML):用于插入、更新、删除和查询数据,如SELECT、INSERT等。
-数据控制语言(DCL):用于定义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约束,如GRANT、REVOKE等。
5.数据库事务:-事务:由一系列操作组成的逻辑执行单元,要么全部执行成功,要么全部回滚到初始状态。
-ACID特性:事务必须具备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的特性。
6.数据库索引:-索引:加速数据库查询的数据结构,类似于书的目录。
-B树索引:常用的索引结构,适用于范围查询。
-哈希索引:将键映射为固定大小的哈希值,适用于等值查询。
-聚簇索引:将数据物理上组织成索引的顺序,适用于范围查询和顺序访问。
7.数据库查询优化:-查询优化器:根据查询语句和数据库统计信息,选择最优的查询执行计划。
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考点归纳)
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考点归纳)一、数据库基本概念数据库的定义和特点、数据模型(层次、网状和关系模型)、数据库系统的架构、数据库语言分类及特点等。
二、关系模型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关系、属性、码等)、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关系数据的完整性、关系数据库设计原则和规范化等。
三、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数据定义、数据操纵、数据控制)、关系数据库的查询优化和执行、ACID特性和并发控制、事务管理、数据恢复和故障处理等。
四、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概念、实体关系模型(E-R模型)和E-R图、数据库设计过程和规范、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等。
五、数据库查询与操作SQL语言的基本语法和语义、SQL中的查询操作、连接操作、分组与聚集操作、嵌套查询、事务管理等。
六、数据库完整性与安全性数据完整性的概念和类型(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定义的完整性)、安全性和权限控制、访问控制、数据库备份与恢复等。
七、数据库性能调优数据库的性能指标(响应时间、吞吐量、可靠性、可扩展性等)、数据库性能优化的策略和方法、索引技术、查询优化等。
八、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体系结构、分布式数据库的设计和优化、事务管理和并发控制等。
九、面向对象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面向对象数据库的数据模型、面向对象数据库的查询操作、面向对象数据库的设计和实现等。
十、XML数据库XML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XML数据模型、XML数据库查询和操作、XML数据库的设计和应用等。
综上所述,数据库系统原理是涵盖较为广泛的知识领域,它不仅包括了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关系模型,还包括了数据库的设计、管理、优化等方面的内容。
掌握数据库系统原理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数据库系统的原理和技术,提高数据库设计和开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库系统概论》期末复习大纲
《数据库系统概论》期末复习大纲《数据库原理》期末复习大纲第一部分概述1、数据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是信息的载体,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
功能是提供数据定义语言(DDL) ,定义数据库中的数据对象数据库就是存放数据的仓库,是将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能够自动进行查询和修改的数据集合。
功能是数据库初始数据装载转换、数据库转储、介质故障恢复、数据库的重组织、性能监视分析等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为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维护而配置的软件。
它建立在操作系统的基础上,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它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数据库的方法,包括数据库的创建、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等。
功能是(1)数据定义和操纵功能;(2) 数据库运行控制功能;(3) 数据库的组织、存储和管理;(4) 建立和维护数据库;(5) 数据通信接口。
数据库系统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构成。
2、数据独立性的涵义是指建立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分离的基础上,用户以简单的逻辑结构操作数据而无需考虑数据的物理结构,转换工作由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
数据独立性分为数据的物理独立和数据的逻辑独立。
3、数据管理三阶段(人工、文件、数据库系统)及特点图数据库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三个阶段。
1)人工管理阶段这个时期数据管理的特点是:数据由计算或处理它的程序自行携带,数据和应用程序一一对应,应用程序依赖于数据的物理组织,因此数据的独立性差,数据不能被长期保存,数据的冗余度大等给数据的维护带来许多问题。
2)文件系统阶段在此阶段,数据以文件的形式进行组织,并能长期保留在外存储器上,用户能对数据文件进行查询、修改、插入和删除等操作。
程序与数据有了一定的独立性,程序和数据分开存储,然而依旧存在数据的冗余度大及数据的不一致性等缺点。
数据库系统概论考试重点知识点
数据库系统概论考试重点知识点数据库知识点一.选择题1.概念数据模型(E-R图)概念模型用于信息世界的建模,是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第一层抽象,是数据库设计人员进行数据库设计的有力工具,也是数据库设计人员与用户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
E-R图是用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也称信息模型,是对信息世界的管理对象、属性和联系等信息的描述形式。
概念模型不依赖于计算机和DBMS,是对现实世界真实而全面的描述。
概念模型是在需求分析阶段得到的,通过对概念模型的数据化可得到数据模型。
】2.什么是数据模型?有哪些?数据模型是数据库中用来对现实世界进行抽象的工具,是数据库中用于提供信息表示和操作手段的形式框架。
一般地讲,数据模型是严格定义的概念的集合,这些概念精确的描述了系统的静态特征、动态特征和完整性约束条件。
因此数据模型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
包括概念模型、逻辑模型(最常用的逻辑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对象关系模型)、物理模型3.数据库系统的组成由用户、数据库、应用系统(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数据库管理员构成。
4.数据库基本特征(1)实现数据共享(2)减少数据的冗余度(3)数据的独立性(4)数据实现集中控制(5)数据一致性和可维护性(6)故障恢复5.三级模式结构、两级映像技术(table即基本表是属于哪个级的)数据库的三级模式是指模式(逻辑模式)、外模式(子模式或用户模式)、内模式(物理模式)。
模式是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外模式是对各个用户或程序所涉及到的数据的逻辑结构和数据特征的描述;内模式是数据的内部表示或低层描述。
数据库系统的二级映像技术是指外模式与模式之间的映像、模式与内模式之间的映像技术。
这二级映像技术不仅在三级数据模式之间建立了联系,同时也保证了数据的独立性。
(1)外模式/模式之间的映像,定义并保证了外模式与数据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自考《数据库系统原理》必考重点 第二章节
数据库系统原理第二章节以数据库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通常称为:数据库应用系统(填空题)规划阶段:系统调查可行性分析确定数据库系统的总目标(简答题)需求分析:系统流图(DFD)(填空题)数据字典:是对数据描述的集中管理,功能是存储和检索各种数据描述(简答题)数据字典包括: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过程集聚:是将若干对象和它的、们之间的联系组合成一个新的对象(填空题)概括:是将一组具有某些共同特性的对象抽成更高一成意义上的对象(填空题)概念设计的主要步骤:(简答题)设计概念模型将概念模型综合成全局概念模型评审逻辑设计阶段:处理频率:是在数据库运行期间应用程序的使用次数(填空题)数据容量:数据库中记录的个数(填空题)物理设计阶段数据库物理结构是指:存储记录格式存储记录安排存取方法(填空题)实体的某一特性称为属性在一个实体中能够唯一表示实体的属性称为实体标识符(填空题,选择)属性域的属性的可能取值范围也称属性的值域属性的分类:简单属性复合属性单指属性多值属性存储属性派生属性:从其它属性推导出来的值(这个经常考)(填空题,选择)联系类型的约束:基数约束参与约束(填空题,选择)设计全局ER模型(简答题)确定公共实体类型合并局部ER模型消除冲突三类冲突:属性冲突结构冲突命名冲突(填空题,选择)2.3用关键码表示实体之间的数据模型的关系模型超键:在关系中能唯一表示元组的属性集称为关系模式的超键候选键:不含有多余属性的超键称为候选键关系是一个属性数目相同的元组的集合如果一个关系的元组数目是无限的,则称无限关系否则称有限关系(填空题,选择)关系模型规范性限制(简答题)关系中每一个属性值都是不可分解的关系中不允许出现重复元组由于关系是一个集合,所以不需要考虑元组间顺序元组中的属性在理论上也是无序的三类完整性规则:(填空题,选择)(简答题)实体完整性规则参照完整性规则用户定义完整性规则一个实体对于另一个实体具有很强的依赖联系,而且改实体主键的一部分从其它强实体中获得改实体为弱实体(填空题,选择)(简答题)当较低层上实体类型表达与之联系的较高层上的实体类型的特殊情况时,就称较高层上实体类型为超类型较低层上实体类型为子类型(填空题,选择)(简答题)子类和超类有继承性特点具有相同的实体标识符两种约束使用于特化过程:不相交约束完备性约束(填空题,选择)(简答题)我们是一群特别的人,也许我们曾经跌倒在起跑线上,但是不服输的天性,我们依然选择再次奋起,纵然前面的路上还有挫折,也许我们仍会跌倒,但我相信我们不凡的经历,一定会让我们战胜一切……我们不是神话,但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演绎神话;我们不是传奇,但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是铸就传奇那一群人。
数据库系统原理(总复习PPT)-new
函数依赖
定义6.1 设R(U)是属性集U上的关系模式。 X,Y是U的子集。若对于R (U)的任意一个 可能的关系r,r中不可能存在两个元组在 X上的属性值相等,而在Y上的属性值不 等,则称X函数确定Y或者Y函数依赖于 X,记做 X Y(象函数的定义,1:1,1:n)
函数依赖的分为
非平凡的函数依赖 平凡的函数依赖(无意义) 如(SNO,SN) SN 完全函数依赖 X,Y相互之间完全函数依赖成为一一对应 部分函数依赖 传递函数依赖
范式
说明:在任何一个关系数据库中,第一范式 (1NF)是对关系模式的基本要求,不满足第 一范式(1NF)的数据库就不是关系数据库。 第二范式(2NF)属性完全依赖于主键[消除 部分子函数依赖]
范式
第二范式(2NF)是在第一范式(1NF)的基 础上建立起来的,即满足第二范式(2NF)必 须先满足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 )要求数据库表中的每个实例或行必须可以被 惟一地区分。为实现区分通常需要为表加上一 个列,以存储各个实例的惟一标识。例如员工 信息表中加上了员工编号(emp_id)列,因为 每个员工的员工编号是惟一的,因此每个员工 可以被惟一区分。这个惟一属性列被称为主关 键字或主键、主码。
1. 丢失修改 2. 不可重复读 3. 读“脏”数据
封锁
P294 封锁的定义 P294 基本封锁的类型
1. 排它锁(Exclusive Locks),X锁,写锁 2. 共享锁(Share Locks),S锁,读锁
锁的相容矩阵
两段锁协议
所有事务必须分为两个阶段对数据加锁 和解锁。
对任何数据进行读写操作之前,首先要申请 并获得对该数据的封锁
对指定操作对象的指定操作权限授予指定的用户
收回权限
数据库系统原理知识点
数据库系统原理知识点1. 数据库系统的概念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上存储和管理大量数据的软件系统。
它由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数据库和应用程序组成。
数据库系统具有数据独立性、数据共享性、数据安全性和数据一致性等特点。
2. 数据库系统的架构数据库系统的架构包括三层:外模式、概念模式和内模式。
外模式是用户与数据库系统交互的界面,概念模式是数据库的全局逻辑结构,内模式是数据库的物理存储结构。
3. 数据库的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描述数据的结构、性质、关系和约束的概念工具。
常见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等。
其中,关系模型是最为常用和广泛应用的数据模型。
4. 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关系模型使用关系来表示数据,并通过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来进行数据操作和查询。
关系由表格(即关系实例)表示,表格的每一行代表一个元组,每一列代表一个属性。
关系模式是关系的描述,包括属性名和属性类型。
5. 数据库的三级模式数据库的三级模式包括外模式、概念模式和内模式。
外模式是用户的视图,概念模式是全局逻辑结构,内模式是物理存储结构。
通过三级模式的划分,可以实现数据的独立性和数据共享性。
6. 数据库的完整性约束完整性约束是用于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的规则。
包括实体完整性约束、参照完整性约束、用户定义完整性约束等。
实体完整性约束保证实体的主键不为空,参照完整性约束保证外键的参照一致性。
7. 数据库的事务管理事务是数据库操作的基本单位,具有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等特性。
事务管理包括事务的提交和回滚操作,通过事务管理可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8. 数据库的并发控制并发控制是用于处理多个事务并发执行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丢失更新、脏读、不可重复读和幻读等。
常见的并发控制技术包括锁机制、并发控制算法和多版本并发控制等。
9. 数据库的查询优化查询优化是数据库系统中的重要问题,通过选择最优执行计划和优化查询语句的方式来提高查询性能。
数据库原理重点总结
数据库原理重点总结数据库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数据的存储、管理、查询和操作等方面的原理和方法。
数据库是组织和存储数据的集合,它主要包括数据模型、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完整性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数据库原理的重点总结:1.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用于描述数据结构的一种概念工具。
常见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等。
关系模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数据模型,它基于关系代数和谓词逻辑来描述数据之间的关系。
2.数据结构: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是用于组织和存储数据的方式。
常见的数据结构有表、索引、视图和触发器等。
表是数据库中最基本的数据结构,它由一系列行和列组成,用于存储实体和属性值。
索引是用于加速数据的查询操作,它可以提高查询的效率。
视图是一种虚拟表,它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筛选和处理。
触发器是一种数据库对象,它可以在一些特定的操作发生时自动触发执行一些操作。
3.数据操作:数据库中的数据操作包括插入、删除、修改和查询等操作。
插入操作用于向数据库中插入新的数据记录。
删除操作用于删除数据库中的数据记录。
修改操作用于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记录。
查询操作是最常用的数据操作,用于从数据库中检索数据。
4.数据完整性:数据完整性是指数据库中的数据应该符合一定的约束条件和规则。
常见的数据完整性包括实体完整性、域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等。
实体完整性指的是数据库中的每个实体必须具有唯一的标识符。
域完整性指的是对数据库中的字段值进行约束。
参照完整性指的是数据库中的参照关系必须保持一致。
用户定义完整性是指用户可以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自定义的完整性约束。
5.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是指确定数据库的结构和组织方式的过程。
它包括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等阶段。
概念设计是指对数据库的整体结构进行设计和概括。
逻辑设计是指根据概念设计的结果,将数据库映射到关系模型或其他数据模型。
物理设计是指根据逻辑设计的结果,确定存储和访问数据库所需要的物理结构和组织方式。
数据库原理学习要点
1.传统数据库系统可以分成网状数据库。
层次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三大类。
2.早期的网状数据库模型中以记录为数据的存储单位,每个记录有一个唯一标识他的内部标识符,称为键,它在一个记录存入数据库时由DBMS自动赋予。
在查找语句中不但要说明查找的对象,而且要规定存取路径。
3. 层次数据库中最基本的数据关系是基本层次关系,它代表两个记录型之间一对多的关系。
数据库中有且仅有一个记录型无双亲,称为根结点。
其他记录型有且仅有一个双亲。
4.关系数据库以二维表来表示关系。
5.第三页,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图。
1.2节6.在数据库系统中,可以使用两个描述形式表示客观世界的数据,即物理数据描述和逻辑数据描述。
物理数据和逻辑数据之间的转换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实现。
7.逻辑数据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对客观世界的描述;二是对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数据的描述。
对客观世界描述的术语包括:实体,实体集,属性,标识符在DBMS中数据描述的术语包括:字段,记录,文件,关系,关键码8.数据独立性是指应用程序不会因为物理表示和访问技术的改变而改变。
数据独立性包括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
物理独立性:即当数据的物理结构(如存储结构、存储位置和存取方法等)发生改变时,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并不受到影响,因而也不会引起应用程序的改变。
逻辑独立性:即当数据库总体结构(如数据的定义、数据类型、数据间的联系等)发生时,无需修改原来的应用程序。
9.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
模式实际上是数据库的逻辑视图,也称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也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
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模式。
外模式是用户与数据库系统的接口,是用户用到的那部分数据的描述。
它是数据库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
一个数据库可以有多个外模式。
内模式是数据库在物理存储方面的描述,它定义所有内部记录类型、索引和文件的组织方式,以及数据控制方面的细节。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复习大纲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学习资料继续教育学院《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复习大纲一、考试要求本课程是一门专业课,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牢固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并具有应用所学知识说明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据此,本课程的考试着重基本知识考查和应用能力考查两个方面,包括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各层次含义如下:识记:指学习后应当记住的内容,包括概念、原则、方法的含义等。
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指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并能表达其基本内容和基本原理,能够分析和说明相关问题的区别与联系。
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指能够用学习过的知识分析、计算和处理涉及一两个知识点或多个知识点的会计问题,包括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
二、考试方式闭卷笔试,时间100分钟三、考试题型(例如)●选择题:40%●填空题:30%●名词解释题:10%●简答题:20%四、参考教材1、《数据库系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王珊、萨师煊著五、复习样题(一)、单选题第1章绪论1.数据库系统是采用了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系统和()。
A. 系统分析员B. 程序员C. 数据库管理员D. 操作员2.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之间的关系是()。
A. DBS包括DB和DBMSB. DBMS包括DB和DBSC. DB包括DBS和DBMSD. DBS就是DB,也就是DBMS3.下面列出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中,没有专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的是()。
I.人工管理阶段II.文件系统阶段III.数据库阶段A. I 和IIB. 只有IIC. II 和IIID. 只有I4.下列四项中,不属于数据库系统特点的是()。
A. 数据共享B. 数据完整性C. 数据冗余度高D. 数据独立性高5.数据库系统的数据独立性体现在()。
A. 不会因为数据的变化而影响到应用程序B. 不会因为数据存储结构与数据逻辑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C. 不会因为存储策略的变化而影响存储结构D. 不会因为某些存储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其他的存储结构6.对由SELECT--FROM—WHERE—GROUP--ORDER组成的SQL语句,其在被DBMS处理时,各子句的执行次序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库系统原理教程》第1章绪论1.1、引言1、数据:数据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
数据的形式本身并不能完全表达其内容,需要经过语义解释。
2、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3、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数据库在建立、运用和维护时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统一控制。
数据库管理系统使用户能方便地定义数据和操纵数据,并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多用户对数据的并发使用及发生故障后的系统恢复。
4、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简称DBS):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
5、数据库管理员(database administrator,简称DBA):完成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维护等工作的专业人员。
6、数据管理:指如何对数据进行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它是数据处理的中心问题。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数据管理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三个发展阶段。
7、人工管理数据的特点:(1)数据不保存。
(2)数据需要由应用程序自己管理,没有相应的软件系统负责数据的管理工作。
(3)数据不共享。
(4)数据不具有独立性,数据的逻辑结构或物理结构发生变化后,必须对应用程序做相应的修改。
8、文件系统管理数据的特点:(1)数据可以长期保存。
(2)由专门的软件即文件系统进行数据管理,程序和数据之间由软件提供的存取方法进行转换,应用程序与数据之间有了一定的独立性。
(3)数据共享性差。
(4)数据独立性低。
不具有弹性的无结构的数据集。
文件记录之间没有联系。
9、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的特点:(1)数据结构化。
(2)数据的共享性好,冗余度低。
(3)数据独立性高。
(4)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10、数据的不一致性:指同一数据不同拷贝的值不一样。
11、数据的逻辑独立性:数据库系统的一个映像功能是数据的总体逻辑结构与某类应用所涉及的局部逻辑结构之间的映像功能。
这一映像功能保证了当数据的总体逻辑结构改变时,通过对映像的相应改变可以保持数据的局部逻辑结构不变,由于应用程序是依赖数据的局部逻辑结构编写的,所以应用程序不必修改。
12、数据的物理独立性:数据库系统的另一个映像功能是数据的存储结构与逻辑结构之间的映像或转换功能。
这一映像功能保证了当数据的存储结构改变时,通过对映像的相应改变可以保持数据的逻辑结构不变,从而应用程序也不必改变。
13、除了管理功能外,DBMS还提供以下功能:(1)数据的安全性。
(2)数据的完整性。
(3)并发控制。
(4)数据库恢复。
14、数据库技术的研究领域:(1)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的研制。
(2)数据库设计。
(3)数据库理论。
1.2、数据模型1、数据模型:是严格定义的概念的集合。
这些概念必须能够精确地描述系统的静态特性、动态特性和完整性约束条件。
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完整性约束三个要素组成。
2、数据结构:所研究的对象类型的集合。
这些对象是数据库的组成成分,包括与数据类型、内容、性质有关的对象和与数据之间联系有关的对象。
3、数据操作:指对数据库中各种对象的实例允许执行的操作的集合,包括操作及有关的操作规则。
4、数据的约束条件:是一组完整性规则的集合。
完整性规则是给定的数据模型中数据及其联系所具有的制约和依存规则,用以限定符合数据模型的数据库状态以及状态的变化,以保障数据的正确、有效和相容。
5、信息世界涉及的概念:实体、属性、码、域、实体型、实体集、联系。
6、两个实体型之间的联系分为:1:1联系、1:n联系、m:n联系。
7、ER图:提供了表示实体型、属性和联系的方法。
8、常用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
层次模型和网状模型统称为非关系模型。
9、基本层次联系:指两个记录以及它们之间的一对多(包括一对一)的联系。
10、层次模型:用树形结构表示各类实体以及实体间的联系。
优点:模型简单、实体间联系固定、提供良好的完整性支持。
缺点:表示多对多联系时很笨拙、对插入删除操作限制较多、查询子节点必须通过父节点、层次命令趋于程序化。
11、邻接法:按照层次树前序遍历的顺序把所有记录值依次邻接存放,即通过物理空间的位置相邻来实现层次顺序。
12、链接法:用指引元反映数据之间的层次联系,每个记录设两类指引元,分别指向最左边的子节点和最近的兄弟节点,这种链接方法称为子女——兄弟链接法;按树的前序穿越顺序链接各记录值,这种链接方法称为层次序列链接法。
13、网状数据模型:是一种比层次模型更具普遍性的结构,去掉了层次模型的两个限制,允许多个结点没有双亲结点,允许结点有多个双亲结点,允许两个结点之间有多种关系,允许插入双亲不明确的子女结点,允许只删除双亲结点值,更新只需更新指定记录。
优点:能更为直接的描述现实世界、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存取效率。
缺点:其DDL语言极其复杂、数据独立性较差。
14、一个关系模型涉及以下概念:关系、元组、属性、主码、域、分量、关系模式、关系名。
15、关系数据模型:实体及实体间的联系都用关系表示,它的操纵主要包括查询、插入、删除和更新数据。
关系的完整性约束条件包括: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
关系模型优点:建立在严格的数学基础上、概念单一、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具有较好的数据独立性,安全保密性。
缺点:由于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查询效率往往不如非关系数据模型。
16、网状数据模型的典型代表是DBTG系统。
1.3、数据库系统结构1、模式:也称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
它是数据库系统模式结构的中间层,是数据库数据在逻辑级上的视图。
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模式。
2、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它是数据库用户(包括应用程序员和最终用户)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
外模式通常是模式的子集。
一个数据库可以有多个外模式。
一个应用程序只能使用一个外模式。
同一外模式可以被多个应用系统使用。
3、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它是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结构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
一个数据库只有内模式。
4、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是指数据库系统是由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三级构成。
5、二级映像功能:外模式/模式映像和模式/内模式映像。
正是这两层映像保证了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能够具有较高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6、三级模式和两级映像的作用:(1)对于每个外模式,数据库系统都有一个外模式/模式映像,它定义了该外模式和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当模式改变时,只需对各个外模式/模式的映像作出相应的改变,可以保持外模式不变,从而应用程序不必修改,保证了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2)数据库中只有一个模式和内模式,所以模式/内模式映像是唯一的,它定义了数据全局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
当数据库的存储结构改变了,只需对模式/内模式映像作出相应的改变,可以使模式保持不变,从而保证了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7、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包括:(1)单用户数据库系统:是一种早期的最简单的数据库系统。
在单用户系统中,整个数据库系统,包括应用程序、DBMS、数据,都装在一台计算机上,由一个用户独占,不同机器之间不能共享数据。
(2)主从式结构的数据库系统:是指一个主机带多个终端的多用户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数据库系统,包括应用程序、DBMS、数据,都集中存放在主机上,所有处理任务都由主机来完成,各个用户通过主机的终端并发地存取数据库,共享数据资源。
(3)分布式结构的数据库系统:指数据库中的数据在逻辑上是一个整体,但物理地分布在计算机网络的不同结点上。
数据存放、管理、维护困难。
(4)客户/服务器结构的数据库系统:将DBMS和应用功能分开,网络中某些结点上的计算机专门用于执行DBMS功能,称为数据库服务器,其他结点上的计算机安装DBMS的外围应用开发工具,支持用户的应用,称为客户机。
分为集中和分布两种。
1.4、数据库管理系统1、DBMS的功能主要包括:(1)数据定义,数据定义包括定义各种模式、映射、约束条件。
(2)数据操纵,数据操纵包括对数据库数据的检索、插入、修改和删除等基本操作。
(3)数据库运行管理,包括对数据库进行并发控制、安全性检查、完整性约束条件检查、数据库内部维护等等。
(4)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DBMS负责分门别类地组织、存储和管理各种数据,确定文件结构。
(5)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建立数据库包括数据库初始数据的输入和数据转换等,数据库维护包括数据库的转储、恢复、重构、监视等。
(6)数据通信接口,DBMS提供与其他软件系统进行通信的功能。
2、DBMS通常由4部分组成:(1)数据定义语言及其翻译处理程序,DDL供用户定义数据库的模式、存储模式、外模式、各级模式之间的映射、有关的约束条件等。
(2)数据操纵语言及其编译程序,DML实现对数据库的检索、插入、修改、删除等基本操作。
(3)数据库运行控制程序,DBMS提供一些系统运行控制程序负责数据库运行过程中的控制与管理。
(4)实用程序,DBMS提供一些实用程序,包括数据初始装入程序、数据转储程序等。
3、实现DBMS的方法:(1)N方案:DBMS模块被用户进程按子程序调用,DBMS与应用程序融合在一起,N个用户的系统中只有N个进程。
(2)2N方案:每个用户进程均有一个影子进程为之服务,系统中还有若干后台进程。
由于系统中进程总数接近于用户数的2倍,所以称为2N方案。
(3)M+N方案:是2N方案的一种改进,在N个用户进程的系统中,有M个DBMS进程为之服务(M<N)。
(4)N+1方案:整个DBMS仅使用一个进程,多个数据库用户向其发消息以申请数据库服务,这些消息挂在DBMS进程的消息队列中。
1.5、数据库工程与应用1、数据库设计: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结构(数据)设计,也就是设计数据库框架或数据库结构;二是行为(处理)设计,即设计应用程序、事务处理等。
2、数据库设计方法:在规范设计法中,数据库设计的核心与关键是逻辑数据库设计和物理数据库设计。
逻辑数据库设计是根据用户要求和特定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具体特点,以数据库设计理论为依据,设计数据库的全局逻辑结构和每个用户的局部逻辑结构。
物理数据库设计是在逻辑结构确定之后,设计数据库的存储结构以及其他实现细节。
3、数据库设计步骤:(1)需求分析,进行数据库设计首先必须准确了解与分析用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