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概论(4.2.2)--零售业态变迁的理论假说电子教材

合集下载

零售业态变迁的理论假说

零售业态变迁的理论假说
第四讲 零售
本讲内容
单元
第一单元 零售的概念、功能与分类
第二单元 零售业态变迁的理论假说 第三单元 零售经营 第四单元 几种主要的零售业态 第五单元 商业街
知识点 一、零售的概念与功能 二、零售的分类体系 三、零售业态变迁的理论假说
四、零售经营
五、几种主要的零售业态
六、商业街
三、零售业态变迁的理论假说
店形象改善
三、零售业态变迁的理论假说
2.真空地带假说
• 由丹麦学者尼尔森于 1966年提出,他认为, 新零售业态是在既有零 售业态未能涵盖的市场 真空地带之中出现的 。
三、零售业态变迁的理论假说
3. 手风琴假说:综合化与专业化循环理论
这一理论由豪威尔(Hower)和郝兰德(Hollander)提出。该理论认为, 零售业态的变迁依据综合化到专业化,再由专业化到综合化的路径循环进行,当 综合化的业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以专业化为主要特征的业态;同样, 当专业化的业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又会出现综合化的业态,零售业态的演进就 象手风琴演奏一样,由宽至窄,再由窄至宽,循环不已。这一理论认为,迄今为 止,零售业态的演进大致经历以下五个阶段:
三、零售业态变迁的理论假说
零售业态变迁假说评述
除此之外,上述假说至少还存在以下不足: (1)将零售业态、零售商及零售店铺相混同。例如,零售轮假说将零售商与零售业态 相混同,零售生命周期假说则将零售商的发展与零售业态的发展相混同。 (2)缺乏对消费者因素的分析。零售业态的变迁不仅取决于零售商之间的竞争及模仿 因素,而且还取决于消费者对新业态的反应及偏好程度,因此,一个不考虑消费者因素 的理论假说是不可能完全解释零售业态变迁的真正原因的。 (3)缺乏对世界各国零售商业史实及各国零售业态相互传播、影响的分析。例如,日 本的超市及便利店业态及其经营技术就是从美国引进的。另外,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 来,也从国外引进了诸如超市、综合超市、便利店、仓库式商店等许多新型业态,而且 这些新业态几乎是同时引进的,各种业态的发展并没有明显的时间阶段性。

流通概论

流通概论

1.说明商业对充分就业的贡献。

商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对劳动力有较强的吸纳能力,这使商业成为一个对充分就业有特别贡献的产业。

一国的就业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业的发展水平,但是,商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也是有边界的。

商业的就业规模要受当时的社会生产规模及社会化、专业化程度的制约。

要考察商业对充分就业贡献度的大小,可以用商业的就业人数占全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例来衡量。

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我国商业的就业贡献仅次于农林渔业和制造业,列第三位,而在第三产业中,商业的就业贡献列第一位,是第三产业的主力军。

并且,我国商业的就业贡献是不断增加的。

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商业的就业空间还很大。

总之,我国商业发挥着“就业机器”的职能。

2.零售商业三次革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零售商业第一次革命的标志是现代意义的百货店的诞生。

百货店的革新性主要体现在:实行明码标价、柜台销售、“薄利多销”、商品部制度。

连锁商店的产生,是零售商业的又一次革命。

连锁店之所以风靡世界是因为有其独特的优势:网点分散、连锁经营,突破了单个店铺的商圈限制;采购与销售相分离的体制,节约流通费用;总店统一负责制定发展规划和经营战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分店专门从事销售,提高销售效率和服务水平。

零售商业的第三次革命是超级市场的产生。

超级市场对生产和流通产生深远的影响:实行开架售货,顾客自我服务,增强了顾客购物的自主性;经营商品种类繁多,存货充足,能满足顾客一次性购齐的需要;采用条形码、POS机等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调整商品结构,合理控制库存;所经营的商品不仅方便了顾客的购买,还方便了顾客的消费,适应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3.与其他产业相比,零售商业具有哪些特点?零售是商品流通的最终环节,是指对个人消费者或最终消费者的销售活动。

零售商业是指向个人消费者或最终消费者销售商品或服务的商业。

零售商业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或批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中间环节。

与其他产业相比,零售商业具有以下特点:交易次数频繁,交易批量小;对店铺选址及店铺设计有较高的依赖度;经营场所分散,经营受商圈的限制。

流通概论(第二版)教学课件PPT作者夏春玉流通概论PPT大纲(全套课件齐).doc

流通概论(第二版)教学课件PPT作者夏春玉流通概论PPT大纲(全套课件齐).doc

第一章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交换与商业一、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1.社会分工的概念2商品交换的概念3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的关系二、商品交换的发展与商业的产生1.商品交换的发展(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与物物交换游牧部落的出现,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重要标志。

商品交换主要是剩余产品的交换,交换形式则是物物交换,即W—W。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与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发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交换形式由物物交换发展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即W—G—W(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与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商人便应运而生,这就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商品交换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由W—G—W转变为G—W—G∕,即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2. 商业的产生三、商业的概念与分类1.商业的概念(1)广义和狭义的概念(2)特点2.商业的分类:业种、业态、流通阶段、流通范围。

第二节商业的特征与贡献一、商业的特征(4点)二、贡献第三节商业的发展一、零售商业的发展1.3次革命的发展历程2.国际化经营二、批发商业的发展1.批发与零售业的分离2.批发市场的产生3.期货交易与商品交易所的出现4.销售形势的变革5.批发商业的组织、经营和技术革新第二章零售商业第一节零售商业的定义、功能与分类一、零售商业的定义与特点1.定义:对象是最终消费者2.三大特点二、零售商业的功能1.分类、组合、备货功能2.服务功能3.减少成本负担功能4.储存和风险负担功能5.信息传递功能6.金融功能7.休闲娱乐功能三、零售商业分类:业种和业态第二节、零售商业的影响因素及零售要素组合一、影响因素:政治法律、宏观经济、消费者需求和竞争因素。

二、零售要素组合及零售营销特点1.7大要素组合2.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是最大特点第三节零售业态的变迁及其理论假说(6大理论)第四节我国零售商业的发展趋势一、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高涨二、多种业态并存,连锁经营快速发展三、零售网点迅速扩张,非公有制零售业持续增长四、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GDP同步增长第三章零售业态选择第一节百货店一、定义:美国、欧洲和中国的定义二、百货店的产生与发展三、百货店的6大经营特征第二节连锁店一、定义与优势二、产生与发展三、经营形态:正规连锁、特许连锁和自由连锁第三节超级市场一、定义与特征二、产生与发展三、种类四、业务构成第四节专业店一、定义与特征二、产生与发展第五节其他业态:便利店、仓储式商店、购物中心、专卖店、无店铺零售业第六节业态的选择标准与评价一、相似零售业态的辨析二、选择标准与评价第四章零售选址与店铺管理第一节零售商圈的确定一、商圈的定义、层次划分和三大客户来源二、商圈分析的作用三、如何确定商圈1.影响因素2.3大理论和购买力指数3.具体方法第二节零售选址一、选址的重要性和主要原则二、选址的步骤分析第三节零售店铺设计一、一般原则二、外观设计三、内部设计第四节零售商品陈列一、商品陈列的功能和原则二、商品陈列的种类和技术要求第五章零售商品与顾客管理第一节零售商品规划一、零售商品的分类二、结构与目录三、零售商品的组合第二节零售商品采购一、商品采购的原则和方式二、商品采购的策略三、采购合同的概念、内容及管理第三节零售顾客管理一、消费者心理二、接待步骤与方法三、顾客服务内容与品质四、顾客投诉处理第六章批发商业概述第一节批发商业的定义、功能与分类第二节批发商业用户特征和经营方式第三节批发商业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一、批发商业的发展表2-10西方国家批发商业发展阶段第七章批发市场与商品交易所第一节批发市场的定义、功能、分类与主体第二节批发市场的交易规则与方法第三节商品交易所一、商品交易所的定义与交易特点1.商品交易所的定义:早期的商品交易所实际上就是集中进行现货交易的场所。

商品流通概论第4章零售.ppt

商品流通概论第4章零售.ppt

• 5、自助商店(超级市场) • 以自我服务方式销售高品的商店,称为自 助辅店或自选商场。也可称为超级市场。这种 商店的特点是“无人服务”,没有售货员,商品 开架陈列,明码标价,顾客自己挑选,统一计帐。 超级市场出售的商品一一注明分量、定价,包 装整齐地分列在货架上,顾客可以自由进入设 有柜台阻拦的货架边,自选自取,用店中备置的 购货小推车装好,自己带到出口处,向收款员交 付货款。超级市场的包装是无声的售货员,它 代替介绍商品的名称、用途、用法及特点。
• 2、雷利的零售引力法则 • 零售引力法则,是指具有零售中心地机 能的两个都市,对位于其中间的一个都 市或城镇所具有的零售交易吸引力,与 两都市的人口成正比,与两都市到中间 城镇的距离成反比。
• 雷利法则的数学等式为: • (Ba/Bb)=(Pa/Pb)N×(Db/Da)n • 其中,Ba是A都市从中间地C都市吸引来 的零售销售额,Bb是B都市从中间地C都 市吸引来的零售销售额,Pa是A都市人口 ,Pb是B都市人口,Da是A都市与C都市 之间的距离,Db是B都市与C市之间的距 离,N=1,n=2。
• 2、百货商店 • 百货商店是以经营各类工业品为主的、规 模大、经营范围广,品种范围多的大型或超大 型零售商店。百货商店是高度组织化的零售企 业,经营的商品类别多,每一类商品的品种、花 色、规格等也很齐全。因此,商店内部根据商 品类别分设若干商品部, 实行专业经营,商品 部相对独立。商品部以下分若干组,组以下设 若干个柜台。店内设施完善,服务项目也多。 百货商店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零售商业组织形 式之一。
• 2、电子售货(网络商店) • 这种方式是利用电话、电视和电脑 向消费家庭传递商品信息,并接受电话、 电脑订货、推销商品。
• 3、自动售货机售货 • 这种售货方式是将售货机安置于一些公共场所, 如加油站、咖啡馆、车站、娱乐场所,以及学 校、机关、休息场所等处,顾客向售货机内投 入相应硬币即可得到所需要的那种商品。自动 售货机所售商品主要有: 香烟、饮料、熟食、 糖果、报刊、袜子、化妆品、唱片、胶卷、圆 领衫等一些小型的包装整齐的日常商品。

零售业演变主要理论及发展趋势概述

零售业演变主要理论及发展趋势概述

零售业演变主要理论及发展趋势概述1.1.1零售业演变的主要理论1.1.1.1零售轮转理论1.1.1.2商品攀升理论1.1.1.3零售业生命周期理论1.1.1.4手风琴理论1.1.1.5辩证发展理论1.1.2零售业的发展趋势1.1.2.1零售的工业化和集中化1.1.2.2永恒的主题:竞争、创新、效率●典型案例●小结●复习思考题零售业演变主要理论及发展趋势概述一、零售业演变的主要理论1. 零售轮转理论(The Wheel of Retailing Theory )❖ 零售轮转零售创新者通常首先以低价位经营者的形态出现,随时间流逝,这些创新者增加经营品质更好的商品,到租金更高的位置开店,承诺退货退款,提供信用和送货上门等,随之商品价位上升。

当创新者发展成熟时,他们也开始遇到新的成本更低的折扣价经营者的挑战,这就是零售的轮转。

❖ 零售轮转战略➢➢ 战略基本前提零售轮转理论建立在以下4个基本前提下:(1)存在许多对价格敏感的购物者,他们愿意舍弃顾客服务,广泛的备选商品和方便的店址,追求最低的销售价格。

(2)价格敏感型顾客通常不存在对商店的忠诚、随时乐于转向售价更低的零售商。

另一方面,威望敏感型顾客倾向于在采用高端战略的商店购物。

(3)新型零售通常比现行零售形态运营成本更低。

(4)随着零售商沿轮转攀升,通常能带来销售增长,目标市场扩大和商店形象改善。

➢ 零售战略选择图1 零售轮转战略图2 零售战略选择图2显示了零售商在考虑战略组合时的选择,说明在高端和低端两种极端间的差异。

零售轮转理论还认为,现有零售商在增加服务和从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进行战略转移时应谨慎,因为价格敏感型的购物者通常不存在对商家的忠诚,他们很可能会转向价格定位更低的公司。

而且,该零售商可能正因此而失去曾使其盈利的竞争优势。

这一点我们在目录展示屋的例子中可看到。

正因为犯了这种错误,目录展示屋在今日美国已衰亡。

2. 商品攀升理论(Scrambled Merchandising Theory )说明零售商增加其商品组合宽度的规律(即经营不同产品线的数量)。

流通概论第四章--流通创新(2019年1月版本教材课件)

流通概论第四章--流通创新(2019年1月版本教材课件)

本章主要内容
• 第一节 流通创新内涵 • 第二节 流通业态创新 • 第三节 流通模式创新 • 第四节 流通管理创新
第一节 流通创新内涵
一、流通创新机制 二、流通创新的发展趋势 三、流通创新的驱动力量
• 一、流通创新机制
•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流通领域的创新对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调整 经济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流通企业为了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获得更高的利润 水平,
• 一方面会不断谋求在原有业态下的协同融合,推陈出新,以 充分发挥业态自身所具有的原发优势;
• 另一方面会通过业态创新或引进新型业态来形成自已的竞争 优势或实现自身的多业态经营。
• 一、流通业态融合 • (一)批零去边界化融合; • (二)零售多元化融合; • 在零售实践中,零售业态融合的主要形式包括: • 1、实体店铺与虚拟店铺融合; • 2、零售业态多元融合; • 3、新兴业态空间融合。
由参与者在社交网络分享; • 二是零售平台,提供商品、信息、链接、支付、售后服务等技
术支撑; • 三是众多参与者,免费利用平台,从分享中获利。
二、流通业态升级
• (一)共享业态 • 共享零售的主要形式分为B2C ( Business to Customer,企业对
消费者)和C2C ( Customer to Custom-er,消费者对消费者)两 种, • 前者是指通过企业之间共享客流、信息流、物流以及消费者之 间分享信息的方式来增加企业销售和租赁业务的收益; • 后者是指消费者通过平台企业出售闲置资源来获得收人的方式。
流通概论
2019年1月版
目 录
01
第一章 流通导论
02
第二章 流通产业
03Βιβλιοθήκη 第三章 流通渠道04

《流通概论》的重点掌握内容

《流通概论》的重点掌握内容

开放教育(本科)《流通概论》课程教学实施细则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经管导学部2006年3月修订《流通概论》课程是开放教育(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为搞好本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确保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开放教育本科的培养目标,特制订出工商管理专业《流通概论》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一)课程的学科性质、学科特点与任务《流通概论》是中央电大开放教育(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统设必修课。

《流通概论》属于社会科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性学科,本课程集理论性与实务性于一体,具有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

随着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流通产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主力军。

对于一个现代经营者或管理者来说,熟知商品流通经营管理理论与操作实务是不可或缺的。

《流通概论》的任务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管理工作发展需要的专门型人才提供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使学生做到:(1)全面、系统地掌握商品流通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2)掌握商品流通的基本形态和物流的组织与管理基本方法。

(3)了解商业经营的基本规律,从而为学生从事商品流通事业的经营与管理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二、课程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一)教学主要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体系结构,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五篇:1、第一篇(第1章)是商品流通概述,主要介绍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2、第二篇(第2-5章)是零售商业管理,主要介绍零售商业概况;零售业态选择;零售选址与店铺管理;零售商品与顾客管理等;3、第三篇是(第6-7章)是批发商业管理,主要介绍批发商业概况;批发市场与商品交易所等。

4、第四篇是(第8-10章)是电子商务及物流管理,主要介绍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配送与配送中心等。

5、第五篇(第11章)是商品流通政策,主要介绍商品流通政策的含义、功能和体系以及中国商品流通政策的现状与走势等。

流通概论(第二版)教学配套课件夏春玉第5章

流通概论(第二版)教学配套课件夏春玉第5章
居民区、交通要道等 租金相对便宜的地区
商圈范围小,顾客步行 5分钟内到达,目标顾 客主要为单身者、年轻 人,顾客多为有目的的 购买
营业面积100平方米 左右,利用率高
辐射半径为2公里左 右,目标顾客主要为商 圈内的居民
营业面积300-500平 方米
(4)超市
市、区商业中心、居 住区
辐射半径为2公里左 右,目标顾客以居民为 主
3)集市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可以对集市进行多种分类。
(1)按照交易品种的多少,可分为综合集市和专业集市。
(2)按照交易方式(批发与零售),可分为零售集市和批 发集市。
(3)按照开市日期的固定程度,可分为定期集市和非定期 集市。
(4)按照开市持续的时间,可分为日集和期集。每次开市 只经营一天的集市为日集,每次开市后经营数天的为期 集。
3)一商个业地街理的区域类,型商业街是一条或数条以人行
为主的道路。可见,商业街的基本构成要素 (1就)是近店邻铺型与人行道路。(也2就)是地说域,型商业街是 (3众)多广相域关型行 业 的 店 铺 在(城4)市超街广区域的型集 聚 形
态,而不是一种零售业态。
(14)邮购
无 店 (15)网上商店 铺 零 (16)自动售货亭 售
(17)电话购物
续表
目标顾客
商品经营许可证
以电视观众为主
商品具有某种特点,与市场上 同类商品相比,同质性不强
以地理上相隔较远的消费者
商品包装具有规则性,适宜储 存和运输
有上网能力,追求便捷性的消费 与市场上同类商品相比,同质

性强
以流动顾客为
2)零售的功能
由于零售是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的销售行为 是商品流通的最终环节,从而决定了它在商品 流通过程中具有如下功能: (1)分类、组合与备货 (2)提供服务与娱乐休闲 (3)保有存货与承担风险 (4)节约消费者的购买成本 (5)收集与传递市场信息 (6)金融功能

流通概论(电大教材)

流通概论(电大教材)
13
零售要素组合——顾客服务 是零售商为了使顾客购物更加便利、 更有价值而进行的一整套活动和计划。 有的零售业态只提供有限的顾客 服务——超级市场 有的零售业态提供较全面的顾客服 务——专卖店
14
零售要素组合——促销
是指企业将其产品及有关商品的信 息告知目标顾客,说服目标顾客作出购 买行为的活动。 有广告、销售促进、人员推销、 公关宣传等。
本章的学习重点及难点
学习重点:
1.零售商业的特点与功能; 2.零售商业的业态分类; 3.零售商业的影响因素及零售要素组合; 4.零售营销的特点; 5.零售业态变迁的理论假说; 6.我国零售商业的发展趋势. 学习难点: 1.零售要素组合; 2.零售业态变迁的理论假说.
1
零售商业概述
——零售商业的定义、功能与分类
3

零售商业的位置
制造商
批 发 商
零售商
消 费 者
4

零售商业含义的要点:
(1)服务对象是最终消费者。 (2)事业内容是零售经营活动。 (3)主体是个体零售商和法人零售商。 (4)零售商业不仅销售商品,而且也提供与 购买与消费商品有关的各种服务。 (5)零售商业对经营场所有较高的依赖性。
5
交易次数频繁,交易批量小。 零售商 业的特 经营场所分散,经营受商圈的 点 限制。
•零售商业的含义:
• 零售:指对个人消费者或最终 消费者的销售活动。是商品流通 的最终环节。 • 零售商:指从事零售活动的商 人或零售企业。零售商主要从事 零售活动。
2
•零售商业的含义
• 零售商业:指向个人消费者或最终 消费者销售商品或服务的商业。是介 于生产者与消费者或批发企业与消费 者之间的中间环节。
6

流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流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流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流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Princuples of Distribution课程代码:0300221635 学时数:32 学时(理论32学时)学分:2课程类别:学科选修课课程性质:选修适用专业: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先修课程:管理学考核方式:课程论文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流通概论课程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学科选修课,集理论性与实务性于一体,她系统介绍了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零售商业概述、业态选择、选址与店铺管理、商品与顾客管理、批发业概述、批发市场与商品交易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配送与配送中心及商品流通政策等,勾勒出流通领域的整体轮廓。

本课程旨在通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商品流通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了解商业经营的基本规律,从而具备从事商品流通事业的经营与管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一)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教学要求】理解分工、交换、流通的概念及历史发展,正确把握商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含义,了解流通与其他相关用语的区别,了解流通方式的演变过程。

【教学内容】1.分工与交换、交换与流通;2.流通的内涵与外延;3.流通方式的演进;4.流通与社会经济系统。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商品流通的概念、区别以及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教学难点:商品流通的区别(二)流通产业【教学要求】掌握流通产业的含义与分类;重点掌握商品流通产业的特征与贡献;了解流通产业的发展过程。

【教学内容】1.流通产业的含义与分类;2.流通产业的特征与贡献;3.流通产业的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流通产业的含义与分类;商品流通产业的特征与贡献。

教学难点:商品流通产业的特征与贡献(三)流通功能与流通机构【教学要求】理解流通所有权转移、物流、成本节约、信息传递、风险分担以及流通金融等功能,了解流通机构的类型、结构与现状【教学内容】1.流通功能;2.流通机构。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流通所有权转移、物流、成本节约功能。

《流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流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流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第一讲流通的产生与发展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读者深刻理解流通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了解流通产业的类型,正确理解流通产业的含义,深刻理解流通产业的特征与贡献,了解零售商业、批发商业和物流产业的演进历程,并从总体上认识流通产业的历史发展,全面把握流通产业的发展现状。

第一单元流通的产生一、什么是流通(一)流通的定义流通是指劳动产品或生产物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是指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包括各种分销商、中间商的交易活动。

(二)马克思对流通的定义马克思将流通定义为“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的交错在一起。

这全部的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

”马克思的流通概念,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是商品流通,第二是货币流通,第三是资本流通。

(三)流通企业流通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以专业化、社会化的商品流通活动为事业内容的企业。

流通企业主要由流通环节中的各类批发企业、零售企业以及专门从事物流配送的物流企业三类企业构成。

二、流通是如何产生的(一)三次大分工历史上有过三次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手工业与农业、畜牧业的分离;商人的出现。

(二)分工的结果(三)分工与商品交换形式的演进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与物物交换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与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与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四)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的关系二、流通产业及其分类(一)流通产业的内涵流通产业是指专门以商品流通为经营内容的盈利性事业。

显然,流通产业的事业内容是商品流通,既包括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过程,也包括商品实体的运动过程。

流通产业主要包括:零售业、批发业、物流业,既包括传统服务业也包括现代服务业。

(二)流通产业的分类1.按“业种或业态”分类2.按“商流或物流”分类3.按商品流通的阶段分类4.按商品流通的范围分类第二单元流通产业及其发展一、流通产业的特征与贡献(一)流通产业的特征1.对劳动力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具有就业机器功能2.进入与退出障碍低,竞争激烈3.技术进步的从属性4.行业集中度较低,规模经济效果不够显著(二)流通产业的贡献1.宏观层面(1)流通产业对GDP/GNP的贡献(2)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3)流通产业对三次产业的贡献(4)流通产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5)流通产业对国民福利的贡献(6)流通产业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贡献2.企业层面二、流通产业的发展(一)零售商业的发展1.第一次革命:百货商店的兴起零售商业的第一次革命的标志是现代意义的百货商店的诞生。

零售学2—零售业态演变

零售学2—零售业态演变
1、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的品牌大量涌现 2、消费者品牌意识增强 3、制造商控制渠道的愿望强
中国皮鞋第一家专卖店
七、便利店(convenience store )
CVS满足顾客便利性需求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
便利店和超市的比较
“Get what you forget” (买到你在超市忘记买的东西) 距离的便利性:便利店与超市相比,在距离上更靠近消费者 购物的便利性 :平均只需三分钟的时间
历史上八次零售革命
次数 1 2 3 4 5 6 7 8 名称 百货商店 一价商店 连锁经营 超级市场 购物中心 自动售货机 步行商业街 多媒体销售 业态开始时间 1852 1878 1859 1930 1922 二战后 1967 1980 革命繁荣时期 1860-1940 1880-1930 1920-1930 1935-1965 1950-1965 1950-1985 19871980特征 扩大品种 同一价格 组织创新 自选购物 商店聚集 自动售货 漫步购物 电视、网络购物
八、折扣店(Discout store)
店铺装修简单,提供有限服务,商品价格低廉的一种小型超市业 态。拥有不到2000个品种,经营一定数量的自有品牌商品
美国的折扣店发展
折扣店为什么廉价?
经营压库、下架、断码、过季的名品 包装简单、成本低廉、仓储式管理、自有品牌 大量“品牌追求者”的存在
SHV集团的“万客隆”(Makro)
美国仓储式连锁销售概念是由Price Club的创始人S.普莱斯(Soloman Price.)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1976年,他们在美国圣地亚哥开办了第一家“价格俱乐部”(Price Club)。作为俱乐部的会员们在各精心策划的巨大工业建筑内感受到一 种从未体验过的购物氛围,商品多以大包装的形式摆放在超级屋顶下的 钢制货架上,漫步其中就好像走进了一座大型的储货仓库 仓储式商场的销售价格一般低于市场价格20%以上

流通概论(全部)1

流通概论(全部)1

第四节 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 现状
三.物流业的发展 1.物流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物流产业规模扩

2.专业化,系统化,全程化的现代物流开始出 现
3.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案例资料
流通产业创新论
案例讨论题:结合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 与案例资料,说明如何对中国流通产业进 行全面整合和创新.
流通概论 第三章 流通功能与流通机构
5)在流通产业中,有相当多的行业存在着明 显的工作”个性化”和”家庭化”的倾向,从而 使流通领域的个体经营者的就业比重远 远高于其他产业.
第二节 流通产业的特征与贡 献
2.进入与退出障碍低,竞争激烈 3.技术进步的从属性 4.行业集中度较低,规模经济效果不够显著
第二节 流通产业的特征与贡 献
二.流通产业的贡献 1.流通产业对GDP/GNP的贡献 2.流通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3.流通产业对三次产业的贡献 4.流通产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 5.流通产业对国民福利的贡献 6.流通产业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贡献
不断增长,要求流通部门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 和财力资源,以增强”服务”能力. 2).其他产业部门对物流部门的”中间服务需求”的 不断增长,要求流通部门扩大就业规模. 3).物流产业的劳动生存率增长低于其他产业特别 是制造业劳动增长率的增长.
4).与制造业相比,流通产业并不需要体力和 高度专业化技术的劳动力,从而会有更多 的人特别是女性劳动力比较容易在物流 产业部门就业.
1).进一步强化渠道系统的统一性或渠道成员 对系统的凝聚力.
2). 渠道系统的解体 3).渠道冲突的潜在化
第三节 流通渠道行为
4.渠道冲突的解决机制 1).说服 2).宣传与教育活动 3).融合 4).制定高级目标 5).提高信息准确度 6).游说

流通概论各章要点

流通概论各章要点

第一章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

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又对社会经济结构和人类交往、商品交换体系的深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社会分工的发展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方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进了每个部门、每个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依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产生。

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

2.商品交换的两个前提条件要进行商品交换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明晰的产权制度。

社会分工一经产生,便立即导致了个人产品供给单一化和产品需要多样化之间的矛盾,于是在分工者之间便有了互为供给者和需求者的经济关系。

因此,社会分工的存在为商品交换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没有社会分工就不会产生产品供给单一化与产品需要多样化的矛盾,从而也就不会有商品交换。

要维持正常的商品交换,交换双方必须相互承认对方是各自产品的所有者,即明晰的产权制度,并在平等互利、自愿让渡、等价交换的基础上进行交换,这是商品交换的第二个前提条件。

对商品交换来说,两个条件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3.商品交换的三个发展阶段从历史发展来看,商品交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物物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和以商业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商品——商品(W——W):物物交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商品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准确的表现,从而很难保证等价交换的进行;其次,交换双方必须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否则交换就无法进行。

这些局限性给交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限制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商品——货币——商品(W——G——W),也就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形式的出现,是商品交换过程的革命,它解决了物物交换的困难,突破了交换的时空限制,商品交换的双方可以在不同时间、地点进行交换活动;它促进了横向经济联系,使商品交换的时空范围扩大了,为进一步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创造了条件。

国家开放大学《流通概论》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流通概论》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流通概论》章节测试参考答案第一章流通导论一、单项选择题1、在直接流通的情况下,流通风险由生产者和()共同承担。

A. 批发商B. 消费者C. 零售商D. 物流服务商2、商品实体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的过程,一般称为商品的()过程。

A. 商流B. 物流C. 信息流D. 资金流3、一般情况下,人们将()理解为“买卖”。

A. 商品流通B. 交换C. 交易D. 营销二、多项选择题1、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流通功能的是()。

A. 商品所有权转移B. 物流功能C. 成本节约D. 信息传递E. 风险分担2、批发商在分销渠道中的功能包括()。

A. 组织货源B. 销售与促销功能C. 检查质量D. 融资功能E. 信息反馈功能3、在下列选项中,流通方式的变革包括()。

A. 由直接流通到间接流通B. 由复合流通到批零分离式流通C. 由现货贸易到期货贸易D. 由现实空间交易到虚拟空间交易E. 由自营物流到专业化物流三、判断正误题1、流通过程是商流、物流与信息流的统一。

(√)2、商流过程也就是交易过程,一般发生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个人或组织之间。

(√)3、商流与物流一直是并行的。

(×)4、信息不仅是商流与物流的前提,也是商流与物流状态的反映。

(√)第二章流通产业一、单项选择题1、世界商业史上第一个实行新型销售方法的现代大量销售组织是()。

A. 连锁超市B. 百货商店C. 超级市场D. 无店铺零售2、1859年,世界公认的第一家较为正式的连锁商店在()成立。

A. 英国B. 美国C. 法国D. 德国3、下列哪一种形式不属于无店铺零售()。

A. 目录销售B. 电话购物C. 电视购物D. 配送中心二、多项选择题1、在下列选项中,狭义的流通产业包括()。

A. 批发业B. 零售业C. 住宿和餐饮业D. 物流业E. 租赁和商业服务业2、在下列选项中,按经营对象划分的流通产业是()。

A. 生产资料流通产业B. 消费品流通产业C. 工业品流通产业D. 服装流通业E. 批发业3、在下列选项中,连锁商店的基本特征包括()。

流通概论(电大教材)

流通概论(电大教材)
章你要展握的主要内容,有学习重点和学习难 点提示,还有一个本章内容的简介,在看书时 结合这些提示线索来进行,可以带着目标学习, 一个个的突破,避免盲目地看书,以收到事半 功倍的效率
2013-4-11
13
2、在每章的后面,有一个清晰的小结,你们可 以结合这些小结的内容来检验自己看书展握的 程度 。小结之后是学习自测题,在看完书之 后认真做这些题目,这有助于查漏补缺,加深 理解和记忆 。 3、中央电大的教学在线看IP课件,多阅读教材 自学并及时完成每章后的作业。进入湘潭电大 网查阅学习资料 ,有什么问题可以发贴,及 时回复。
2013-4-11 7
三、商业的特征与贡献 1.商业的特征 对劳动力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具有就业机器功能; 进入与退出障碍低,竞争激烈; 行业集中度较低,规模经济性不明显; 技术进步的从属性。
2.商业的贡献 (1)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 (2)对充分就业的贡献 (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4)对财政收入的贡献 (5)对城市功能的贡献 (6)对国民福利的贡献
2013-4-11
2
第一讲
一、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 二、商品交换的发展及商业的产生 三、商业的特征与贡献 四、零售与批发商业的发展
2013-4-11
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
1.什么是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就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 及其独立化、专业化。 人类社会共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即: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手工业与农业、畜牧业的分离;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商业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 的分离。
2013-4-11 9
2013-4-11
10
教学目的

《流通经济学概论》-课件

《流通经济学概论》-课件

2000年,国家制定并颁布了《零售业态分 类》,即GB/T18106-2000。
2004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 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颁布了新的国家标准于 2004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并替代了原 GB/T18106-2000标准。
增加了折扣店、无店铺销售等业态,并对购物中 心的种类进行了细分。
23
二、流通理论综述
(八)流通研究的核心:流通效率
产权规则的设置 公共产品(资源)的配置 如何维护国家层面的总体利益
(如流通对国家经济安全的评估)
09.04.2021
24
三、流通产业
流通产业的地位取决于作为 流通对GDP的贡献度还不高 这也说明流通的发展潜力大
09.04.2021
25
2. 本书界定:流通产业是指专门 以商品流通为经营活动内容的 营利性事业。
1)涵盖广义商业:营利性 2)涵盖狭义商业:专业流通 3)相当于第三产业第一层面:流通部门 4)相当于联合国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ISIC)十类中“批发与零售商业” 及“运输业与仓储业”。P36
09.04.2021
39
(七)流通产业分类
比如威廉·配第强调了土地 大卫·李嘉图强调了劳动 亚当·斯密强调了分工 熊彼特强调了技术 泰罗强调了管理 托夫勒强调了信息 罗马俱乐部强调了环境 韦伯强调了文化 制度经济学强调了制度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 展出版社,1996年版,第 275页。)
19
二、流通理论综述
/qyml/GBT 4754@2002.html
/HSDM/ 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2004
标准说明
09.04.2021
37
09.04.2021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零售业态变迁的理论假说
一、零售轮假说
零售轮假说是由美国学者麦克内尔(Mcnair)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任何一种零售业态都是以大胆创新的观念开始,不断改进,然后逐步失去竞争力,变得十分脆弱,处于不可救药的境地,最终让位于新的业态。

通常每次的轮转都包括三个阶段:导入阶段、成熟阶段和脆弱阶段。

在导入阶段,零售企业通过降低运营成本,以低价格和低利润占领市场,利用薄利多销和商誉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一阶段适合销售低毛利、高流转的商品。

零售商通过渗透策略让消费者了解企业和产品,达到占领市场份额的目的,进入第二阶段。

大量的模仿着跟进,迫使初始创新者无法通过低价渗透来差别定位,而是要向顾客展示更加舒适的购物场所和环境,提供广泛的服务项目、多样化的产品类别,特别是趋向于时尚化的商品,同时为了竞争的需要,加大营销投入,增强宣传力度,最初的创新零售企业经过成熟阶段逐步演变为高定位、高毛利的业态,这样轮转进入第三阶段。

由于零售商面临高定价、保守、经营负担过重、投资回收率降低等问题,为后来者以低成本渗透留出空隙,如此零售轮又转动起来。

该学说很好的解释了零售业态从百货商店向专卖店、连锁店进而向仓储点、折扣店的变迁。

图1 零售轮假说示意图
零售轮理论的四个基本前提:
1.存在众多对价格敏感的购物者,他们愿意舍弃顾客服务,广泛的备选商品和方便的店址,一味的追求最低销售价格。

2.价格敏感型顾客不存在商店忠诚,随时乐于转向售价更低的零售商。

3.新型零售业态通常比现行业态运营成本更低。

4.随着零售商沿轮转攀升,通常能带来销售增长、目标市场扩大,商店形象改善。

二、真空地带假说
由丹麦学者尼尔森于1966年提出,他认为,新零售业态是在既有零售业态未能涵盖的市场真空地带之中出现的 。

该假说根据消费者对零售商的服务、价格水平存在着偏好空隙来解释新零售业态的产生。

真空地带假说首先假设经营同种商品的各种业态的特性是由店铺设施、选址、商品组合、销售方式、附加服务等综合性服务及与此相对应的价格水平来决定的,并认为服务水平越高,价格也就越高。

然后,又假设存在一组由高到低的服务与价格组合带,以及消费者对不同水平的服务与价格组合的偏好分布曲线。

例如,有三个零售商,一个是低服务、低价格组合的零售商A,一个是中等服务、中等价格组合的零售商B,还有一个是高服务、高价格组合的零售商C。

那么,零售商A 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便将其服务与价格水平逐渐向最受消费者欢迎的零售商B的服务与价格水平靠拢(提高档次);同样,零售商C也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而将其服务与价格水平向零售商B的服务与价格水平靠拢(降低档次)。

结果,就使高服务、高价格组合的零售商与低服务、低价格组合的零售商消失了,从而产生了真空地带即空白部分。

于是,新进入者就以这个真空地带为自己的目标市场而进入市场,从而产生了新的业态。

也就是说,低价低级店和高价高级店又作为新的业态而诞生了。

图2 价格与服务水准
三、手风琴假说
这一理论由布兰德(Brand)于1963年提出,赫兰德(Hollander)在1966将其命名为零售手风琴假说。

零售手风琴假说主要是从商品组合宽度的扩大与缩
小的角度来解释新业态的产生。

该理论认为,零售业态的变迁依据综合化到专业化,再由专业化到综合化的路径循环进行,当综合化的业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以专业化为主要特征的业态;同样,当专业化的业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又会出现综合化的业态,零售业态的演进就象手风琴演奏一样,由宽至窄,再由窄至宽,循环不已。

这一理论认为,迄今为止,零售业态的演进大致经历以下五个阶段:
该假说首先假定商品组合很宽的零售业态(如杂货店)已经存在,并且在零售业中是很有竞争优势的业态,接着就出现了商品组合较窄的新业态(如专业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业态也取得了竞争优势。

在此之后,又出现了商品组合更宽的新业态(如百货店),但是,继百货店之后又出现了商品组合更窄的服装专卖店,后来,在服装专卖店之后又出现了商品组合更宽的超级市场……因此,该假说认为零售业态的变迁是沿着“宽—窄—宽—窄—宽……”即“综合—专业—综合”往复循环的路径进行的。

图3手风琴假说示意图
这个理论认为,零售企业经营范围是不断从综合化向专业化再向综合化方向循环发展的,每一次循环不是过去的重复,而是赋予新的内涵,从而出现了
不同的零售组织。

按这一理论,美国等西方国家零售业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

图4 美国零售业五个时期
四、自然选择假说(适者生存假说)
这一理论由美国学者吉思特(Gist)和迪斯曼(Dreesman)提出,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用于解释零售业态的变迁。

该理论认为零售业态也是一个“物种”它们都面临着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竞争者策略、政治经济格局、文化变迁、技术革命、自然环境等。

零售业态也有适应环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问题,某一业态的产生与发展是与社会经济环境直接相关的,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零售业态就能生存与发展,而不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零售业态就会被淘汰。

例如,美国在第二次大战以后,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人口向郊区转移,从而使位于市中心的百货店由于地价高昂、交通拥挤、客流量减少、缺乏停车场等原因,经营出现困难;相反,在市郊的购物中心则生意兴隆。

从目前来看,日美等国的百货店业态仍处于低迷状态,而便利店和各种新型业态则处于良好的发展势头。

再如,购物中心的出现,就是适应了城市中心百货商店出现的停车难、交通不便等问题,人们需要一种更大的、购物方便的,同时满足娱乐、休闲等多种需求
的场所,这样大型购物中心就应运而生了。

五、辩证过程假说
这一理论由马罗尼克(Maronick)和沃克(Walker)提出。

他们用黑格尔哲学中的正、反、合原理来说明零售业态的变迁。

这里所说的“正”是指现存的零售业态所谓“反”是指现存业态的对立面,而所谓“合”是“正”、“反”的结合体,即新旧两种业态相互取长补短,形成更新的零售业态。

该理论认为,一种新型零售业态出现以后,必然带来另一种与他完全不同的零售业态的出现。

例如,当高毛利、慢周转、高价格、高服务的百货店作为“正”存在时,就导致低毛利、快周转、低价格、低服务的折扣商店作为“反”而出现,而折扣商店的出现又导致兼有前两者特点的中等毛利、中等周转、中等价格和有限服务的廉价百货店作为“合”而产生。

六、生命周期假说
生命周期假说是1976年由达比德森(Davidson)、伯茨(Bates)和巴斯(Bass)共同提出的。

该假说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解释零售业态从产生到衰退的发展过程,认为零售业态也要经过导入、成长、成熟、衰退四个发展阶段。

表1 生命周期假说不同阶段特征
图5生命周期假说示意图
零售业态变迁假说评述
上述理论假说各自从某一侧面解释了零售业态变迁的四个问题:
1.零售业态为什么会出现(自然选择假说、真空地带假说);
2.零售业态是怎么出现的(零售轮假说、零售手风琴假说);
3.新零售业态出现以后是如何发展的(零售轮假说、辩证过程假说、零售生命周期理论);
4.新零售业态出现以后为什么会这样发展(零售轮假说和零售生命周期假说)。

然而,上述这些理论假说只是对单体业态的演化做出了一定的解释,却没
有回答零售业态群体的演化规律。

纵观西方国家零售业态的发展,出现了零售业态的多样化、差异化、细分化、连锁化和国际化等特点。

业态之间并没有出现完全的替代现象,而是多种业态并存,相互补充。

除此之外,上述假说至少还存在以下不足:
1.将零售业态、零售商及零售店铺相混同。

例如,零售轮假说将零售商与零售业态相混同,零售生命周期假说则将零售商的发展与零售业态的发展相混同。

2.缺乏对消费者因素的分析。

零售业态的变迁不仅取决于零售商之间的竞争及模仿因素,而且还取决于消费者对新业态的反应及偏好程度,因此,一个不考虑消费者因素的理论假说是不可能完全解释零售业态变迁的真正原因的。

3.缺乏对世界各国零售商业史实及各国零售业态相互传播、影响的分析。

例如,日本的超市及便利店业态及其经营技术就是从美国引进的。

另外,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从国外引进了诸如超市、综合超市、便利店、仓库式商店等许多新型业态,而且这些新业态几乎是同时引进的,各种业态的发展并没有明显的时间阶段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