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案二】第10课那树

合集下载

《那树》优秀教案(通用8篇)

《那树》优秀教案(通用8篇)

《那树》优秀教案《那树》优秀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那树》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那树》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3、品读法4、延伸拓展法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总第18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

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资料助读1、关于作者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

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2、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积锐减、资源严重枯竭……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多媒体显示;佝偻(gōu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那树》教案策划

《那树》教案策划

《那树》教案策划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那树》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写作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之情,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那树》的基本内容,包括作者、背景、主要情节等。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如拟人、比喻、象征等。

3. 课文中所涉及的环保和生命尊重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2)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如写一篇关于环保的作文。

(2)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和指导。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检查来评价。

2.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和讨论来评价。

3. 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通过写作和讨论来评价。

4. 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环保意识: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来评价。

五、教学资源:1. 课文《那树》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4. 参考资料和书籍。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

《那树》教案设计

《那树》教案设计

《那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那树》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和评价。

(3)通过仿写和创作,提高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培养对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反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那树》的主要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事件发展等。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如比喻、拟人、象征、倒叙等。

3. 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环境问题、传统文化、人生价值等主题。

三、教学重点1. 课文的整体理解和对主要内容的把握。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的分析和欣赏。

3. 对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环境问题、传统文化、人生价值等主题的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创作。

3. 对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环境问题、传统文化、人生价值等主题的深度思考和反思。

五、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自主获取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和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探究,发现课文中的主题和深层含义,提高思维能力。

4. 仿写和创作: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大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出课文《那树》。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回答相关问题。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分享自己的发现。

《那树》优秀教案

《那树》优秀教案

《那树》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那树》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实例,分析城市环境问题及其影响;(3)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观点进行评价和提出自己的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分析和批判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环保素养;(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情感;(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那树》的基本内容及其表达的观点;2. 城市环境问题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 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2. 城市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途径;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2. 案例分析:提供相关的城市环境问题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4. 写作练习: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那树》的文本;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城市环境问题案例;3. 写作纸张和文具;4. 投影仪和投影屏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城市环境问题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那树》,教师提问检查理解情况;3.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反思自己的环保意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在短文中的观点表达、逻辑思维及语言运用能力;3.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在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等方面的能力;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表现。

《那树》教案2

《那树》教案2

《那树》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然之道》中的《那树》。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具体章节为第四至第六自然段,着重分析作者通过对大树的描写,传达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2. 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自然美,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对大树的描写,表达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重点: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第四至第六自然段,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语和句子,如“那树”、“静静地”、“陪伴”等,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以课文内容为例,讲解如何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和表达。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其他自然段,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例子,分享感受。

六、板书设计1. 大树的形象2. 作者的情感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解。

答案:示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2. 课后拓展: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选择一个对象进行描写,表达你对大自然的热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和运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提高环保意识。

同时,可引导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大自然的文章,拓展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

《那树》教案(精选

《那树》教案(精选

《那树》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文、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然后提问:你们在大自然中见过最美的树是什么?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如何观察事物,让学生学会用作者的方法观察周围的事物。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作者的方法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将其写下来。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设计一道观察事物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实践。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那树喜爱赞美观察方法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观察你家附近的一棵树,用作者的方法将其描述下来。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较为流利,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在观察事物的练习中,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作者的方法进行观察,并将其描述下来。

但仍有部分学生在观察事物时缺乏细致入微的观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到大自然中观察更多的树,并用作者的方法将其描述下来,体会大自然的美好。

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察心得分享给同学,互相交流学习。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那树》。

文章通过对一棵大树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在教学内容上,需要重点关注文章的语言表达和作者的观察方法,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解析:教学目标的设定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并学会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那树》教案2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那树》教案2 新人教版

《那树》章节(课题)名称10. 《那树》学时2---2总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过程方法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学生特征分析项目内容教学重点揣摩语句,体味人们对老树的态度,理解课文的主旨教学难点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联系实际,关注“绿色”,总结升华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札记一、悟读语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1.揣摩下列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

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2)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

“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

”乘客也喃喃。

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

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下面语句学生仔细揣摩,同桌(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学生仔细揣摩,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1)“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那树》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那树》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那树》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那树》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2、能力目标:⑴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⑵理解托物寄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⑶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3、德育目标:⑴反思人类与自然关系中,对大自然的破坏行为,从而认识到珍惜自然,珍爱自然的必要性。

⑵正确认识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趣。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我们学习了《愚公移山》一文,知道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一个理想,就是要征服大自然,我们一直相信人定胜天,于是,盲目的征服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的过程中,我们也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请学生举例说一说,我们受到那些惩罚:沙尘暴干旱缺水酸雨温室效应森林消失洪涝灾害连街头的那棵老树也不能幸免,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

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那是一棵……的树”。

教师注意引导:1、从树的环境方面概括;2、从树的外形方面概括;3、从树的品格方面概括;4、从树的遭遇方面概括;5、从作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6、从读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7、从树的作用方面概括。

由此归纳总结:A、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

《那树》教案

《那树》教案

《那树》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那树》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能够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阅读、写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那树》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那树》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那树》的背景和作者情况。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生通过思考题目,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

3.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重点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5. 练习与拓展(1)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提高语文素养。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分享学习收获。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练习等。

2. 课文理解: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那树》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在课后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那树》教学教案设计

《那树》教学教案设计

《那树》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2)能够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2)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

(2)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3)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与理解:(1)阅读课文《那树》,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2)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描绘手法、修辞手法等。

2. 写作与表达:(1)以“我心中的那棵树”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表达自己对自然环境和个人成长的思考。

(2)进行口头表达练习,通过讲述自己与一棵树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对课文《那树》的阅读兴趣。

2. 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那树》,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写作与表达:(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那棵树”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练习,让学生讲述自己与一棵树的故事。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那树》的理解和感悟。

2. 学生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关注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那树》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写作和口头表达的指导和评价标准。

六、教学步骤1. 课文深入分析: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课文《那树》,探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主题。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那树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0篇)

那树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0篇)

那树优秀教案设计那树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那树优秀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那树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设想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很少人再去寻找身边悄然消失的东西。

但是这些消失的东西往往是我们发展的时候忽略或破坏掉的美的东西。

一方净土,一片森林,在人类发展的巨斧下默默隐退,剩下的是自然独自的慨叹。

如何解决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就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进行了探讨,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注意到身边的变化和用心倾听自然的呼喊。

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在教学的时候,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从感知老树的形象入手,品析文中含蓄而深沉的语言。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体悟文章的主旨。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积累词语,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文章含蓄、深沉的语言风格,体悟字词间流露的情感。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悟文章的主旨。

4.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1.了解树的生命历程,通过树的形象、情感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言的特点,学习从字里行间分析形象,把握主题的方法。

3.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学生课前准备1.学生搜集自然遭到破坏的有关素材。

2.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课前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简单的调查,小组交流。

教师课前准备根据有关材料截取一段有关树木被砍伐、特写的年轮的片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导入每当我们看到参天的大树被砍伐,成群的野羊被追杀,大批的鸟儿被迫迁移我们是否想到生活在自然界里的任何生物都有情感,他们也有痛苦,也有感情,也有生存的权利,但是人们往往在发展自己的文明的时候忽略了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使自然成为发展的牺牲品。

即使是一颗老树也难逃人类的伤害。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那树》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那树》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那树》教案坚固──任你台风肆虐,我自岿然不动。

多么坚固呀,坚固得就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那树》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那树【教学目标】1、通过词句的品析,感受“那树”的形象,把握树的命运。

2、通过文章主旨的比较,读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旅居美国的著名散文作家王鼎钧的《那树》。

一看这个题目,同学们的脑海里会产生怎样的问题?……其实刚才大家的问题主要可以归为三类:1、那是一棵怎样的树?2、那树的命运如何?3、作者为什么要写那树?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就来研讨这三个问题。

先请大家根据自己预习时的初读感悟,说说那是怎样的一棵树?二、分析1、那是一棵怎样的树?古老──三句“它就立在那里了”组成的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了古老的气势。

坚固──任你台风肆虐,我自岿然不动。

多么坚固呀,坚固得就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善良──物尚如此,人何以堪哪?茂盛──抓住了树的本质。

重点突破:⑴⑸文中说到不管是早期,还是后来,那树有一点一直没变,那是什么?⑵请大家速读课文,圈画出描写那树叶子以及它的绿的语句。

同时想一想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写出那树的绿。

这种方式可以是一种修辞,一个词语等。

那树有一点佝(gōu)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

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尽管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

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那树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

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

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

语文《那树》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语文《那树》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语文《那树》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题,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分析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对树木的印象和感受,引出本课主题。

2.板书课题《那树》,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停顿。

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三、感知课文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品词析句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树木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文章主题。

2.板书课题《那树》,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作者对树木的情感变化。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章的深层含义。

三、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请以‘那树’为题,写一篇作文,表达你对树木的感情。

”2.学生进行课堂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2.板书课题《那树》,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作业布置1.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树木的观察日记。

2.鼓励学生参加植树活动,体验与树木共成长的喜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使学生理解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探讨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同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那树》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那树》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那树》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那树》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那树》是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一个老树的描写,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厚感情。

此篇故事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表达能力,又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那树》中的人物、情节、主旨,学会运用语言表达文学欣赏的看法与感受。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理解能力,逐渐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护自然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引导学生发掘自然美并珍惜自然。

三、教学过程1. 演示教学首先,教师通过朗读全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本内容,体味老树的美丽与悲壮,引导学生思考老树的故事是如何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性的思考。

2. 阅读指导(1)导读。

通过举例子、提出问题的方式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兴趣。

如:“你们是否认为老树是哪位故事人物的化身呢?为什么?”(2)整体阅读。

给学生3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并整理出自己的读书笔记。

在学生阅读的同时,教师在旁边指导与解释,并及时发现学生的阅读难点进行讲解。

(3)重点分析。

在分组教学的形式下进行分析,以便让学生感受到互相合作、共同探讨的快乐。

每组分析一段落,根据文章的主旨对每段的理解进行策略性的引导,如:情感描写、语言表现等。

(4)个人总结。

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与理解,写出一个大致结论,阐明自己的观点与感受。

3. 课堂扩展通过策划有趣、富有想象力的活动,深化学生的理解和印象。

(1)画画比赛。

让学生通过画画表现对老树的看法和情感,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老树所代表的意义。

(2)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等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开始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读后感写作。

对于对《那树》有深入思考的学生,可以通过撰写读后感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是否参与积极,能否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否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节。

《那树》教学设计教案

《那树》教学设计教案

《那树》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那树》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倾向。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段落进行朗读、复述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3)培养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那树》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倾向。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领悟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那树》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那树》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引发学生对“那树”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运用的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悟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5. 朗读与复述:(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感受语言的美妙。

(2)学生进行课文复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6.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进行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7.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巩固知识点。

《那树》教案设计

《那树》教案设计

《那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那树》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能够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写作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通过写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意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反思能力。

(3)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那树》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

3. 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那树》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

(3)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的理解和运用。

(2)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的掌握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阅读和讨论: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写作和展示:通过写作和展示,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分析和比较:通过分析和比较,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意思维。

五、教学步骤1. 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对课文《那树》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写作和展示: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写作和表达,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分析和比较: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课文中的作者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意思维。

5. 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表现,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反思能力。

《那树》教案设计

《那树》教案设计

《那树》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手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文章主要内容和情节。

3. 文章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手法。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问题或情景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内容和情节。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4. 分析:学生分析文章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手法。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教训。

2.2 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学生独立完成阅读任务,培养阅读能力。

2.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案例分析:学生分析文章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1. 课文:《那树》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文章背景和作者的介绍。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3.2 教学材料1. 课文打印稿:供学生自主阅读和标记。

2. 讨论问题清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3. 分析指南: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2. 阅读理解:通过问题回答和讨论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批判性思维:通过学生对文章的分析和评价评估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4.2 教学反馈1. 口头反馈: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口头反馈,指导其学习方向。

2. 书面反馈:在学生提交的分析报告和作文中给予书面反馈,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阅读课文。

2. 第二课时:分析文章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手法。

3. 第三课时:进行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

4. 第四课时: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教训。

5.2 时间安排1. 第一课时(45分钟):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阅读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课那树【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以及不同时期人与树关系的变化,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题。

2、重视语言学习,品味文章含蓄隽永、生动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丰富情感,探究一些哲理性句子的深刻意味。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5分钟)树,是自然界最具魅力与韧性的精灵。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借树抒情,托树言志,写下了一篇篇动人的诗文。

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含有“树”的诗句有哪些?(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枯藤老树昏鸦”、“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从刚才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深受天人合一文化思想影响的古人特别讲究情景交融,人和树和谐统一,甚至把“树”当作亲近大自然的媒介。

但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到来,树在人们心目中的意义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了。

今天,我们来欣赏台湾当代作家王鼎钧先生的散文《那树》,看看那一棵树经历了什么变化,人类对它的态度如何,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那树》王鼎钧)二、整体感知(20分钟)(一)对文章的初步印象预习了文章后,我们不妨把题目补充完整,文章大体上写了那树的什么?(那树的一生,或生命历程)(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大体结构1、我们再次浏览课文,看看那树的一生分了几个时期。

(引导:可以找段落开头提示性的词语来划分)(明确:三部分——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现时的大树(板书))2、大树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变化,人对树的态度也在不断地改变,我们一起来细读文章,看看人和树的关系如何变化。

⑴早期:人的行动:(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全班朗读第一部分)①“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插一柱香呢。

”(祈求保佑)②“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树下乘凉)③“几丈外幼儿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吸引鸟儿,孩子的乐园)④“于是情侣止步”(营造温馨的氛围)树的回应:①“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②“千掌千指托住阳光”“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

”(为人类献出浓阴)③“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滋润大地)归纳:人对树的态度:喜欢、利用大树帮助自己(板书:喜欢利用)树对人的态度:无私庇护(板书:无私庇护)⑵近期:人的行动:(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然后概括)(个别学生朗读)①“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辗进灰色之下”(破坏根须)②“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谋划伐树)③“‘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

‘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

’乘客也喃喃。

”(抱怨挡路)④“公共汽车站搬了,搬进候车亭。

水果摊搬了,搬到行人能悠闲的停住的地方。

幼稚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

”(认为树不再有用处)树的回应:①“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②“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③“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

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④“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归纳:人对树的态度:抱怨嫌弃大树阻碍发展(板书:抱怨嫌弃)树的回应:依然奉献(板书:依然奉献)⑶现时:人的行动:(概括要点)①醉汉撞树②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要树偿命)③工人伐树④肢解搬运大树⑤议论树根用以作柴⑥挖走树根树的回应:①“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②“老树叹气,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气喘病”③“叶上的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

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

”(死得庄严)④“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告诉体内的寄居者。

”(老树的善良)归纳:人对树的态度:毁灭大树并逐渐遗忘(板书:毁灭遗忘)树的回应:引颈受戮(听天由命,从容赴死)(板书:引颈受戮)思考:在人与树不断变化的关系中,我们可以发现树对人一直都没有发生改变的一点是:——永远奉献、庇佑生灵2、小结:就是这一棵庇佑生灵的大树面对人类的步步进逼,仍然宽容大度;就是这一棵永远奉献、造福人类的大树,却惨遭人类的毒手,这让作者感到非常痛惜。

面对大树的命运,作者的思想感情仅仅是痛惜吗?作者还想到什么,还想表达什么?(三)理解主题(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不妨假设:如果没有醉汉驾车出事这件事,大树就能幸免吗?(不能。

从第6、7段可以看出大树已经和周围的环境不和谐,和现代工业发展的步伐不协调)2、作者想到了人和树的关系,推而广之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与整个大自然的关系。

那么作者是不是反对现代化的建设,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呢?(不是)那应该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呢?(和谐共处——板书)3、那怎样和谐共处呢?人也需要发展的,那如何发展呢?师举例:①泰国南部有一个小岛,岛上的居民非常贫穷,岛上长满了红树林,在减轻台风、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小岛的居民为了脱贫致富,大力发展旅游业,结果砍掉大片大片红树林,变为人工海岸。

此后,游客多了,居民富了,小岛出名了。

但不久,海啸也来了,设施毁了,家园没有了,小岛成了重灾区。

②佛山体育三街是一条浓荫大道,街道两旁的树枝繁叶茂,把整条大街都遮蔽的严严实实的,夏天走在街上,特别清凉舒爽。

但是住在街道两旁的居民却怨声载道,因为大树挡住了阳光,家里总是不见天日,衣服难以晾干。

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呢?如何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呢?(学生自由发言)4、小结:诚然,现代化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优质的生活,带来方便,带来繁荣,作者也曾经这样说过:“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握紧文明,我们决不后悔,人类可以在一天走完从前一生也走不完的路,立业四海,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一小时做完从前十年也做不完的工作,从各方面改善生活,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由此可见,作者并不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是希望文明的发展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

感谢王鼎钧先生的《那树》,让我们产生了平日里难得出现的思考,涌起了久违的情愫。

希望大家能关注身边的绿色,从每一棵树苗,每一片绿阴开始。

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5、(如有时间)其实,这篇散文,留给我们思考回味的不仅仅是主题,里面的语言也很值得我们细细体味,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描写得最为突出第三部分,好好体会平淡言词背后涌动的作者的激情。

(欲知文字魅力如何,我们下回分解。

)板书设计:那树王鼎钧人和谐共处树早期:喜欢利用无私庇护近期:抱怨嫌弃仍然奉献现时:毁灭遗忘引颈受戮四、品味语言1、文章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往往是通过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文字表达丰富含蓄的思想感情。

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一些句子或词语来品味作者的感情?2、我们先来找找第一部分写大树的价值,对人类贡献的语句,看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⑴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反复写“它就立在那里”,强调大树目睹这大地的沧海桑田,是社会发展历史的见证人。

)⑵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这真令人难以置信。

据说,当这一带……(大树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像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代表一种平和、安详的精神,成为世间有某种特殊神性的珍奇之物,成为人们心理的慰藉,是人类的守护神。

)⑶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把大树的枝叶比作“千掌千指”,既能形象地写出大树的枝繁叶茂,又能让人联想到大树就像千手观音一样荫庇人类,护佑人类。

)⑷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大树在静静地、默默地扩张着荫庇的面积,滋润着周围更多的泥土,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

)小结:作者在这一部分用看似朴实简洁的语言写出大树像人类的守护神那样,静静地、默默地庇护着人类,从而表达内心对大树的赞美、敬重的感情。

3、我们再找找第二、三部分写工业的建设发展和大树忍辱负重,从容赴死的语句,看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⑴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从“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和“一排一排”看出现代工业发展的速度飞快,以铺天盖地之势向自然界的生命冲袭过来,霸占了自然界生物生存的空间,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环境。

而自然界的生命生长发展极为迟缓,在人类的气势冲冲的发展开发面前显得极为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不平衡。

这里也暗示着那树的最终命运。

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有时是好事,但有时也会是坏事,有可能人为地造成自然界生态失衡。

作者没有直接表达类似的思想,但我们可以揣摩其心理,应该能体会得到上述意思。

类似的语句“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计程车像饥蝗拥来”)⑵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辗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作者借“死鱼般的灰白色”指代密密麻麻、毫无生机建筑物,与“雨后滴翠”的大树“绿得更深沉”对比,形象地写出树的深沉与博爱与人类的残酷与野蛮,写出了大树在被肆意破坏时仍能忍辱负重,继续奉献自己的“绿”的品格,突出树有情,人无义。

类似的语句“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

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在第三部分写大树惨遭杀戮时的语句更能表达作者心中的激愤。

如:“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咬”“嚼碎”形象地写出人类在伐树时的毫不留情,“骨粉”“呻吟”从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