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康复操作规范
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操作流程及评价标准
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操作流程及评价标准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康复护理是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流程和评价标准,可以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服务,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本文将就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操作流程及评价标准进行探讨。
一、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操作流程1. 评估与初步治疗在康复护理开始前,护理团队应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疾病情况、身体和认知功能损伤程度、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评估的结果将为后续的护理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同时,在评估过程中,护理人员需给予患者初步治疗,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体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2.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方案根据对患者的评估结果,护理团队应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方案。
方案中应包含康复目标、康复方法和时间安排等内容。
康复护理方案的目标应具体、可量化,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以明确共同的康复目标。
3. 功能锻炼与训练康复护理中的功能锻炼与训练是最核心的部分。
根据患者的康复目标,护理人员可采用各种方法进行锻炼和训练,包括物理疗法、作业治疗、语言康复治疗等。
具体的操作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个性化调整。
4. 情绪支持与心理辅导脑卒中患者常常伴有情绪波动和心理压力。
在康复护理中,护理人员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身体康复,还需给予情绪支持和心理辅导。
通过倾听和交流,护理人员可以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增加康复的积极性和信心。
5. 家庭照料指导康复护理应与患者的家庭密切配合。
护理人员应提供家庭照料指导,包括康复护理技巧、家居环境改造、饮食调整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提供恰当的指导,可以帮助患者在家庭中得到更好的照料,促进康复效果。
6. 康复效果评估与调整康复护理的效果评估是衡量康复进展的关键指标。
护理人员应定期进行康复效果评估,包括身体功能、认知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康复护理方案,以保证康复进程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脑卒中康复锻炼
脑卒中康复1、良好肢位的摆放:对于急性期偏瘫患者来说,良好肢位摆放的目的防止痉挛的出现,保护关节以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性体位,也能防止压疮和其他并发症。
①仰卧位:此肢体是让患侧肩胛和上肢下垫一长枕,手指握一毛巾卷,防止手指屈曲软缩,膝下垫毛巾卷,保持微屈,长浴巾卷起垫在大腿外侧防止下肢外展、外旋。
保持下肢微屈曲状态,在仰卧位时防止上肢浮肿,可适当交换上肢体位,上肢可抱一软枕,高过心脏位置,下肢垫一软枕。
②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侧卧后背放一软枕,患侧屈或伸放于软枕上,下肢取轻度屈膝位,放于长枕上保持舒适性。
③患侧体位:健侧在上,患侧在下后背放一软枕,重点向后,患侧在下伸展位90度,患侧下肢轻度屈曲位,放在床上,健侧下肢向前跨过患侧,放于长枕上,健侧上肢放松,不要压迫患肢。
④半卧位:是指患者在病床上,患侧后背、肩部、下肢用软枕垫起稍屈曲,长期卧床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早期使用靠卧或摇床坐起,一天做起30度,做起5分钟,每隔一两天增加10度,为防止腘绳肌疼痛,膝下放软枕。
2、被动活动⑴上肢:上肢对长期卧床的患侧,应做关节活动度训练,以防止关节僵硬,训练动作要轻柔,顺序:肩关节做屈曲—伸展—外展(90度)—内收—内旋—外旋;肘关节:伸展—屈曲;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背屈;手指:伸展、屈曲。
⑵下肢:髋关节的屈曲、伸展、外展、内收、外旋、内旋;膝关节:屈曲、伸展;踝关节:旋转。
⑶翻身动作:是偏瘫患者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动作,帮助向健侧翻身,(这是一个帮助右侧偏瘫患者)将右侧脚放于健侧上,键手抓住患手,翻身时健肢带动患肢一起翻转。
由健手拉患手拉向健侧,护士站在患侧,抬起患者肩胛、骨盆一起翻身至健侧。
⑷坐起训练:是偏瘫患者保持坐位站立前必要的训练。
辅助下坐起:护士站于床侧,由健侧脚插入患侧脚下,护士一手借助患者肩关节、一手借助胯关节,同时患者用健侧肘撑起上身,双腿放至床下,伸展肘关节,坐起。
并保持坐位。
脑卒中患者出院康复指导手册(图文完整版)
脑卒中患者出院康复指导手册(图文完整版)脑卒中患者出院指导手册一、正确的卧位姿势在初期,患者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床上度过的,因此正确的体位摆放十分重要,同时患者的体位必须定时变换,开始应该每2小时翻身一次,当患者能自己翻身和床上移动时,间隔时间可以延长,直到患者在清醒时或感到不舒服时能自己改变体位。
以下为正确的体位摆放。
图一:仰卧,头部由枕头良好支持,上部颈椎屈曲,注意不能使胸椎也屈曲,在肩胛下放一个枕头,保持其前伸,并使上肢处于正确的抬高位;在患者臀部、大腿下面放置一个枕头,使骨盆向前,以防患腿外旋。
图二:患侧卧位,头应有良好的支持,患侧上肢应前伸,与躯干的角度不小于90°,腕被动地背伸,健侧上肢可放在身上或后边的枕头上;下肢呈迈步位,健腿髋膝屈曲并由枕头支持,患腿保持在伸髋并且稍屈膝体位。
图三:健侧卧位,头部由枕头良好支持,患者上肢由枕头支持在患者前面上举约90°伴肩胛骨前伸;患腿向前稍屈髋屈膝,并完全由枕头支持,注意不能让足悬在枕头边缘内翻,健腿下肢平放在床上,稍伸髋微屈膝。
二、肢体运动训练患者出院后,根据患者瘫痪的部位、范围、程度,对其肢体采取被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康复训练。
患者家属对患者的肢体也可进行被动运动。
锻炼的顺序可先床上、后床下;先健侧、后患侧;先上肢(图四)、后下肢(图五);先大关节、后小关节。
在锻炼中注意防护,保证安全,并注意克服不良姿势,避免急躁情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锻炼质量,扩大锻炼范围 , 每次 15~30 min,每天 2 次。
患肢功能锻炼也可在床上采取坐位,并进行坐位平衡训练,可以用健肢带动患肢进行活动(图六)以及桥式运动(图七)三、上下楼梯训练上下楼梯(右侧偏瘫)a用患侧负重,健足上楼梯b用健侧负重,患足下楼梯四、常见脑卒中后继发障碍的康复肩痛①脑卒中早期避免用力牵拉肩关节,持续肩关节活动度训练、保护肩关节等措施可以预防和治疗肩痛。
②应避免肩部过度屈曲、外展运动和双手高举过头的动作,这些活动很难控制肩部外展范围而导致肩痛。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脑卒中(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CVA)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帮助脑卒中患者尽快康复,康复护理的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介绍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以提供更好的护理实践指导。
一、脑卒中康复护理操作流程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操作流程是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操作流程如下:1. 评估:从患者入院开始,康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身体功能、认知能力、语言沟通等方面。
评估结果可以帮助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2. 制定护理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康复护理计划。
这个计划应当包括康复目标、康复措施、时间表等内容,以保证康复工作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3. 进行康复训练:根据康复护理计划,进行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的内容多样化,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语言治疗等。
训练过程要科学、合理、有针对性,以最大程度地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4. 日常护理:脑卒中患者需要特别的日常护理,如卧床转位、体位改变、皮肤护理等。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进行相关操作,以预防合并症的发生。
5. 家庭康复指导: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还需要家庭的支持和康复。
康复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的家属提供康复指导,包括相关的日常照料、功能锻炼等内容。
二、脑卒中康复护理评分标准为了评估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需要使用评分工具进行评估。
下面是常用的评分标准:1. 舒强评定(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MBI评定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评分工具。
通过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如进食、洗澡、穿衣等,以评估患者的康复程度。
2. 赎源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NIHSS是一种评估脑卒中病情和康复效果的临床工具。
脑卒中规范康复方案
2.床上翻身训练
3.夹腿运动
4.桥式运动
恢复期的康复治疗(4)
⒌坐位训练
坐位是患者最容易完成的动作之一,也是预防体位 性低血压、站立、行走和一些日常生活活动所必需的。
首次坐位 :渐次起坐--体位性低血压 静态平衡训练:要求患者取无支撑下床边或椅子 上静坐位,髋关节、膝关节和踝
关节均屈曲90°,足踏地或支持
残损(Impairment)
残障(Handicap)
在康复医疗的技术方法上 (特别是偏瘫):
十个基本原则
(1)正确地掌握康复医疗的适 应症:
(2)早期开始康复: 病情稳定后24-48小时开始; 卒中单元(stroke unit)。
(3)临床性康复:在“卒中单 元”,“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和 “急诊科”内与神经内科、神经 外科、内科-急诊科等医生合作。 在国内一些大医院中已经开始建 立这种密切合作。独立的康复医 学科也是综合性临床康复为主。
在可独立步行后,进一步练习上下楼梯(健腿先上,患腿先下)、 走直线、绕圈、跨越障碍、上下斜坡及实际生活环境下的实用步行训练。
恢复期的康复治疗(7)
⒐作业治疗
时机:能取坐位姿势后开始。 内容包括 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如吃饭、个人卫生、穿衣、移动、
洗澡及家务活动等(技巧、辅助具、适应)
②工艺活动:上肢粗大的运动--斜面磨砂板训练等 两手的协同操作--用编织、剪纸等
脑卒中规范康复方案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 张志远 主任
• 脑卒中(stroke) • 又 称 脑 血 管 意 外 ( 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 • 定义:由于急性脑血管破裂或闭塞,导致 局部或全脑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 >24 小时或死亡。 • 脑卒中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脑卒中康复规范
脑卒中康复规范(一)功能评价:入院后5天内进行初期评价,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可进行一次或多次中期评价,出院前进行末期评价。
评价项目如下:1、躯体功能评价肌力评价、关节活动度评价、感觉评价、肢体形态评价、协调评价、日常生活活动(ADL)评价、疼痛评价、辅助器具使用评价,上肢神经损伤者需进行上肢功能评价、手功能评价,下肢神经损伤者需进行平衡功能评价、行步态分析等。
2、精神心理评价:存在相关问题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价、人格评价、情绪评价。
3、语言、吞咽功能评价:首先进行失语症和构音障碍筛查,对存在或可凝存在失语症和构音障碍者需进一步进行失语症标准检查和构音障碍检查,必要时需进行吞咽障碍评价、肺活量检查。
(二)康复治疗规范1.物理治疗:(1)运动治疗:早期主要进行床上良肢位的摆放、翻身训练、呼吸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转移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血管舒缩性训练等。
恢复期继续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牵伸训练、呼吸训练等,并进行患侧肢体的运动控制训练,以及各种体位的变换及转移训练,同时进行站立床治疗及坐、跪、站立位的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等。
后期在继续加强前期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运动控制能功、肌力、平衡功能等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减重步行、辅助步行、独立步行等。
(2)物理因子治疗:选用超短波疗法、气压治疗、电磁波疗法、直流电疗法、痉挛肌电刺激、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等。
(3)水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进行水中运动治疗等。
2.作业治疗:(1)认知训练:对有认知障碍者根据认知评价结果进行定向、记忆、注意、思维、计算等训练,严重病人早期可进行多种感觉刺激以提高认知能力,有条件的音位可进行电脑辅助认知训练等。
(2)知觉障碍治疗:对存在知觉障碍者进行相应的失认症训练和失用症训练,训练内容根据知觉评价结果可选择视扫描、颜色辨认、图形辨认、图像辨认训练和空间结构、位置关系训练等,得供必要的辅助训练标认和器具,并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作场景进行训练。
中国脑卒中康复指导规范(2021年版)
15.中国脑卒中康复指导规范中国脑卒中康复指导规范目录一、脑卒中的康复管理(一)三级康复服务(二)早期康复(三)训练强度(四)出院前评估二、功能障碍与康复(一)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二)下肢运动功能与步行康复(三)肌痉挛康复(四)感觉障碍康复(五)失语症康复(六)构音障碍康复(七)吞咽困难康复与营养管理(八)认知功能障碍康复(九)情感障碍康复(十)心脏与呼吸功能康复(十一)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三、脑卒中并发症防治(一)挛缩(二)骨质疏松(三)中枢性疼痛(四)肩关节半脱位(五)肩痛(六)复合性区域疼痛综合征(七)大小便功能障碍(八)深静脉血栓(九)压疮(十)跌倒(十一)癫痫(十二)脑卒中后疲劳(十三)睡眠障碍一、脑卒中的康复管理(一)三级康复服务各级医疗机构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需共同参与建立完整的脑卒中三级康复服务网络。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应尽可能先至综合医院卒中单元或神经内科进行多学科治疗,包括脑卒中急性期的内、外科治疗,早期的康复介入,多学科协调的综合治疗。
病情平稳后可转入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或康复专科医院进行针对性的全面康复治疗。
最后,患者进入社区康复。
脑卒中患者经过接受全面系统的三级康复管理和服务,以期获得最佳的功能水平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三级康复网络中,各级医疗机构应彼此衔接,实现系统化、连续性及同质化的康复服务,让患者享有终身康复。
各级康复网络中需要对患者功能障碍程度、康复预期目标、家庭资源(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患者和家庭/看护者对康复资源(社区医院、养老机构或家庭康复)的选择倾向或意愿等多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制订个体化的出院指导计划。
除社区康复外,患者康复出院后,也可以在门诊进行多学科协调的康复治疗。
对于已出院的患者,建议安排专人进行随访以确保患者接受了必要的康复服务,了解患者出院后参与治疗活动的依从性,确定其所参与的康复计划是否有效。
除现场实地调查外,也可以考虑使用替代性的交流和支持方法随访,特别是对偏远地区的患者,可进行电话访问、远程医疗或基于互联网的随访等。
脑卒中康复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脑卒中康复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脑卒中(cerebrovascular accident,CVA)是指脑血管病变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出血,进而引发脑功能障碍的疾病。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以帮助护理人员提供全面有效的护理服务。
一、脑卒中康复护理操作流程1. 评估和筛查(Assessment and Screening)康复护理的第一步是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筛查,以了解其康复需求和潜在问题。
这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脑损伤程度、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评估。
同时,通过各种评估工具和方法,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风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患者的认知、言语、肢体功能,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2. 制定康复计划(Rehabilitation Plan)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康复计划应明确康复目标、具体操作步骤和时间节点,并考虑到患者的身体状况、家庭环境和社会资源等因素。
同时,康复计划应与多学科团队合作,包括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共同制定并实施康复方案。
3. 运动康复(Physical Rehabilitation)运动康复是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物理治疗师的指导,患者进行一系列的运动训练,包括肢体功能的恢复、平衡能力的提高、步态训练等。
运动康复应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和身体状况来制定具体的训练方案,并注重有效的技术指导和适当的运动量控制。
4. 功能训练(Functional Training)功能训练是使患者能够恢复或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键环节。
通过职业治疗师的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模拟训练,如穿衣、洗澡、进食等。
功能训练应注重培养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能力。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流程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流程一、PT:早期康复:床上正确体位、PROM、各种并发症的预防。
后期康复:床上活动训练(床上肢体主动、被动活动、床上转移)—→做坐位平衡—→床边转移(站起训练、坐下训练)—→站位平衡(静态平衡、动态平衡)—→平行杠内行走训练—→相对独立步行训练恢复期康复:—→家庭步行训练—→社区性步行—→正常步行。
RE(康复工程)—→矫形器应用—→步态分析和纠正。
二、OT:后期康复:1、日常生活训练:穿衣训练—→二便训练—→进食训练—→个人卫生训练—→入浴训练—→转移训练—→步行训练—→日常交流训练2、功能训练法:自助具训练、病手强迫利用、利手交换训练、手精细活动训练。
3、失认失用症评定—→失认失用症治疗三、ST:失语症、构音障碍、言语失用的评定—→言语障碍治疗—→日常生活交流—→社会活动交流。
吞咽障碍评定—→吞咽障碍治疗。
四、认知康复: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功能的评定—→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无认知障碍。
五、PSY(心理治疗):焦虑或抑郁的评定—→情绪障碍的治疗—→无情绪障碍。
六、VC(职业咨询):就业咨询—→就业能力评定—→就业前训练。
七、SW(社会工作):社会问题调研—→社会问题分析—→重返社会计划制定—→计划实施—→顺利重返社会。
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流程一、急性期:1、脊髓损伤骨科治疗(骨折复位、内固定)—→正确体位放置—→ROM训练。
2、并发症的预防:压疮、肌肉萎缩、泌尿系感染、呼吸道感染等预防。
二、中期1、四肢瘫:ROM、残存肌力训练、起立床训练。
2、截瘫:ROM、上肢肌力训练、下肢残存肌力训练。
三、后期1、PT:ROM、残存肌力训练、体位转移训练(床上、床←→轮椅、轮椅←→坐厕、轮椅←→浴池)—→站立架训练穿—→支具平行杠内站立训练—→平行杠内步行训练—→扶助行器步行训练—→扶拐行走训练—→治疗性步行—→家庭步行训练—→社区性步行。
2、OT:日常生活训练:穿衣训练—→二便训练—→进食训练—→个人卫生训练—→入浴训练—→转移训练—→交通工具使用。
中风患者康复训练操作规范
中风患者康复训练操作规范中风(脑卒中)是指突发性的脑部血管疾病,其致病方式多样,并且常常造成身体的严重功能障碍。
康复训练是中风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然而,为了确保训练的安全有效,中风患者康复训练操作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风患者康复训练的操作规范。
一、康复训练环境准备在进行中风患者康复训练之前,必须确保训练环境的安全和适宜性。
具体操作如下:1. 确保训练场所的安全:训练地点应平坦、无障碍、没有滑倒和碰撞物品,室温适宜,通风良好。
2. 配备必要的设备: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准备合适的辅助器具,如平衡垫、走廊扶手、步态训练器等,以帮助患者进行训练。
3. 确保患者的安全:提供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如护理床、安全带等,以减少患者因训练活动而可能引起的意外伤害。
二、康复训练操作规范中风患者的康复训练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康复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
下面是几个常用的康复训练操作规范:1. 肌力训练:提高认知的符合原则为中风患者进行肢体肌力训练: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训练。
主动训练是指患者自己进行力量训练,被动训练是指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完成力量训练。
在进行肌力训练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事项:- 开始训练前,确保患者身体放松,能放松的部位必须→--松。
- 在逐渐增加肌力训练的强度和次数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适量进行,并且注意患者的反馈和体力状况,逐渐调整训练参数。
- 训练过程中,注意指导患者正确的肢体动作,并提醒患者保持均匀的呼吸。
- 如果患者出现明显不适或症状加重,应立即停止训练并报告医生。
2. 平衡训练:中风患者常伴有平衡障碍,因此平衡训练是康复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进行平衡训练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平衡训练应从简单到复杂,从稳定到不稳定逐渐过渡,根据患者的能力逐步增加难度。
- 在进行平衡训练时,应设置适当的保护措施,如将患者置于固定的手柄旁边,或者使用安全带等。
- 为了增加训练的可变性,可以使用平衡器械,如平衡垫、平衡板等。
卒中病人康复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卒中病人康复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卒中,又称中风,是指由于脑血管破裂或者脑血管堵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无法供血的疾病。
卒中是一种急性病症,需要及时的救治和康复护理。
本文将介绍卒中病人康复护理的操作流程以及评分标准。
一、卒中病人康复护理操作流程1. 评估和观察卒中病人康复护理的第一步是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观察。
评估包括但不限于患者的病史、生命体征、神经功能、肌力、平衡能力、认知功能等。
观察患者的表情、肢体活动能力、表皮状态等。
评估和观察的结果将为后续的康复护理提供指导。
2. 制定康复护理计划根据对患者的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计划。
康复护理计划应根据患者的需求和能力制定,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支持等方面的内容。
康复护理计划的制定需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和康复目标,同时与团队中的其他专业人员进行协同工作。
3. 进行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卒中病人康复护理的重要环节。
物理治疗可以包括运动训练、康复按摩、热敷、牵引等,通过这些手段改善肌力、平衡和活动能力,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4. 进行作业治疗作业治疗是帮助患者重新学习日常活动和生活技能的一种方法。
作业治疗可以包括日常生活自理训练、工作技能训练、认知训练等,通过这些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最大限度的独立生活能力。
5. 进行言语治疗卒中病人常常伴随着语言和沟通障碍,需要进行言语治疗来帮助恢复语言能力。
言语治疗包括启发性言语训练、发音训练、听力训练等,通过这些方法帮助患者重新获得语言表达和理解的能力。
6. 提供心理支持卒中病人在康复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情绪波动和心理障碍,需要提供心理支持。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倾听患者的情绪和需求、提供信息和解释、开展心理干预等方法来帮助患者积极面对康复的挑战。
7. 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康复护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进行定期的评估和调整。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康复状况和新的评估结果来调整康复护理计划,以保证康复护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卒中病人康复护理评分标准卒中病人康复护理评分标准是评价病人康复情况的一种方法,通过评分标准可以客观地了解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进展和康复效果。
最新脑卒中康复诊疗规范
1脑卒中的康复1.1康复评定1.1.1诊断要点和诊断标准与康复医学有密切关系的三种CVD的诊断要点和诊断标准为:(1)脑梗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1)诊断要点A.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B.大多数无明显头痛和呕吐;C.发病可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D.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E.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F.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G.鉴别诊断困难时如有条件可作MRI或者CT检查2)诊断标准(国际神经系关联病及卒中协会,1982)A具备下列一项以上神经症状或体征(至少持续24H)(A)意识障碍(B)视力、视野障碍(C)轻瘫或偏瘫、或两侧瘫痪(尤其于脑干损害时)(D)偏侧感觉障碍(E)言语障碍(F)吞咽障碍(G)运动失调B脑脊液无色、透明C至少可见下列一项以上辅助检查的阳性改变:(a)CT扫描可提示脑水肿、脑缺血病变的低密度区域,而无出血性改变(b)脑血管造影发现一支或一支以上主干动脉高度狭窄或闭塞改变(c)脑扫描提示脑梗塞而除外脑肿瘤3)确定诊断完全具备第B-C项(倘已行第B项检查时)高度可能,具备第A、B项及第C 项之(C)。
(2)脑出血1)诊断要点脑出血好发部位为壳核、丘脑、尾状核头部、中脑、桥脑、小脑、皮质下白质即脑叶、脑室及其他。
主要是高血压性脑出血,也包括其他病因的非外伤性脑内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要点如下:A常于全力活动或者情绪激动时发病B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C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它神经系统局灶症状D多有高血压病史E腰穿脑脊液多含血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F脑超声波检查多有中线波以为G鉴别诊断有困难时若有条件可作CT检查2)诊断标准(国际神经系关联病及卒中协会,1982)A CT扫描可见颅内血肿;B具备下列一项以上神经症状或体征,且至少持续24小时:(A)意识障碍;(B)视力、视野障碍;(C)偏瘫或轻偏瘫,或二瘫痪(尤其脑干损害时);(D)偏侧感觉障碍;(E)言语障碍;(F)吞咽困难;(G)运动失调;(H)突然剧烈头痛。
脑卒中康复处理流程
脑卒中康复处理流程
脑卒中康复处理流程如下:
1. 评估:在康复训练开始之前,患者需要在专业康复医师的帮助下进行评估。
这个评估过程是为了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后遗症的严重程度,从而制定个体化的康复功能锻炼计划。
在训练过程中,也要注意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同时家属要做好保护工作,避免在锻炼过程中发生跌倒、坠床等不良事件。
2. 肢体训练:肢体康复功能训练一般先以大关节松动训练为主,渐进性进行肌肉抗阻练习,帮助改善肢体关节强直、肌张力较高的状态。
通常先对四肢关节进行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动作,注意此类动作应由专业医生操作。
后期逐渐配合进行小关节功能训练,主要训练手腕、脚腕、手指等部位的关节。
3. 其他训练:在进行肢体康复功能训练同时,可以开展认知功能训练和语言功能训练,有条件的话可以同时配合心理疏导。
请注意,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开展康复训练,在生命体征稳定(包括呼吸、血压、脉搏、瞳孔的测量与观察),不影响抢救的情况下必须介入。
卒中康复规章制度
卒中康复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卒中康复工作,提高康复治疗效果,确保康复安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康复医疗机构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从事卒中康复治疗的医疗机构、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及其他相关人员。
第三条卒中康复工作应以患者为中心,坚持科学、规范、个体化、综合性的康复治疗原则,确保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
第四条康复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卒中康复管理制度,加强康复专业人员培训,提高康复治疗水平,保障康复医疗质量。
第二章康复评估与诊断第五条康复评估是卒中康复工作的基础,应由专业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等相关人员共同完成。
第六条康复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目前病情、功能障碍程度、生活自理能力等。
第七条康复评估过程中,应采用规范的评估工具和方法,如Barthel指数、Fugl-Meyer量表等,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第八条根据康复评估结果,康复医师应制定合理的康复治疗计划,包括康复目标、治疗方案、康复周期和预期效果等。
第三章康复治疗与训练第九条康复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第十条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护理等,必要时可采用药物治疗。
第十一条康复治疗过程中,应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提高治疗效果。
第十二条康复治疗师应定期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指导,调整训练方案,确保康复训练的科学性和连续性。
第四章康复护理与安全管理第十三条康复护理工作应由具备相关专业资质的护士负责,确保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得到良好的护理服务。
第十四条康复护理内容包括:生活照顾、病情观察、功能训练、心理支持、安全防护等。
第十五条康复医疗机构应加强安全管理,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与舒适。
第五章康复随访与评价第十六条康复随访是对康复治疗效果的监测和评价,应定期进行,以指导后续治疗。
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1)
康复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贵德县人民医院运动疗法适应症脑血管意外后、脑瘫、颅脑损伤等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
禁忌症无特别的禁忌证。
如患者伴有高血压、心脏病、或严重身体衰弱,要予以监控,循序渐进。
仪器设备无专门的特殊设备要求。
操作规程1.上肢功能训练(1)诱发肌肉活动及训练伸向物体的控制能力。
①仰卧位,支撑患者上肢于前屈90°,让患者上抬肩带使手向上伸向天花板方向或让患者的手随治疗师的手在一定范围内向上活动;让患者用手触摸自己的前额、枕头等,并逐渐增加难度;让患者用手越过自己的头部,再伸直肘关节。
此时注意不能让患者的前臂旋前,不允许肩关节外展,检查肩胛骨是否产生运动。
②一旦患者能控制部分肩关节周围肌肉的活动,则可取坐位练习,用手向前、向上指物体并逐渐增大范围,直至上臂从侧位屈曲前伸和外展前伸。
此时不能提高肩带以代偿肩外展或前屈;不允许肘关节屈曲。
(2)维持肌肉长度,防止挛缩。
①床边坐位,帮助患者将上臂后伸,肘伸直,肩外旋,手平放于床上以承受身体上部的重量。
此动作帮助防止肩关节屈曲肌群、内收肌群和屈指长肌群的挛缩。
注意,完成此动作时,要确保患者身体的重量真正后移并确实通过患手负重,而不允许患侧肘关节屈曲。
②坐位或站立,帮助患者上肢外展90°,肘伸直,将手平置于墙上,通过其臂施以一些水平压力,防止手从墙上滑落。
开始时,需要患者肘关节伸直,在这个姿势下,患者练习弯曲和伸直肘关节以改善对肘伸肌群的控制;当患者重新获得肩关节和肘关节控制后,让患者练习转动躯干和头部。
(3)诱发手操作的肌肉活动和训练运动控制。
①为练习伸腕,治疗师可用腕桡偏移诱发腕伸肌的活动。
②前臂在中立位时,患者练习抬起物体,伸腕、放下、屈腕、再放下物体。
③可用手背移动物体、用手背第三掌骨压橡皮泥形成压迹,以训练前臂旋后等。
④为训练拇外展和旋转,可让患者外展拇指以推移物体。
⑤训练对指活动,患者前臂旋后,练习拇指尖和其他手指尖相碰。
脑卒中康复规程
脑卒中一级康复流程图一级康复(早期康复)二级康复(恢复期康复)三级康复(后期康复-社区康复)三级康复流程1.总流程2.住院康复医疗流程(1、2级康复)3.社区康复医疗流程(3级康复)脑卒中的三级康复程序第一阶段早期康复神经内科病房或康复病房Team:神经科医师,康复科医师、康复治疗师功能评定运动疗法主要是以床旁治疗为主(正确姿势、被动活动、翻身、坐骑,站立,移动训练等)言语训练早期康复软瘫期康复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瘫痪,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会出现联合反应,集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一期主要康复问题一侧肢体瘫痪肌张力、肌力低下躯干控制差平衡功能障碍关节活动障碍高级脑功能障碍(言语、认知、心理)吞咽障碍并发症一级康复治疗目标改善对躯干和近端关节的控制能力,达到床上翻身、卧坐转移、坐位静态平衡。
保护关节保持肩胛、肘、腕、手和髋、膝、踝的活动范围采用兴奋性促进手法提高瘫痪肌的张力和力量改善日常活动能力,加强非受累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自理防止各种并发症和二次损伤的产生常用运动治疗方法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加强健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肌力训练躯干控制和转换脑卒中的康复一、概述脑卒中(stroke)亦称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accident,CVA),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
它包括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
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cerebralthrombosis)、脑栓塞(cerebralembolism)和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stroke)。
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我国城乡脑卒中年发病率为200/10万,年死亡率为80/10万~120/10万,存活者中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40%为重度残疾,脑卒中复发率达4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卒中康复操作规范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脑卒中一级康复流程图一级康复(早期康复)二级康复(恢复期康复)三级康复(后期康复-社区康复)三级康复流程1.总流程2.住院康复医疗流程(1、2级康复)3.社区康复医疗流程(3级康复)脑卒中的三级康复程序第一阶段早期康复神经内科病房或康复病房Team:神经科医师,康复科医师、康复治疗师功能评定运动疗法主要是以床旁治疗为主(正确姿势、被动活动、翻身、坐骑,站立,移动训练等)言语训练早期康复软瘫期康复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瘫痪,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会出现联合反应,集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一期主要康复问题一侧肢体瘫痪肌张力、肌力低下躯干控制差平衡功能障碍关节活动障碍高级脑功能障碍(言语、认知、心理)吞咽障碍并发症一级康复治疗目标改善对躯干和近端关节的控制能力,达到床上翻身、卧坐转移、坐位静态平衡。
保护关节保持肩胛、肘、腕、手和髋、膝、踝的活动范围采用兴奋性促进手法提高瘫痪肌的张力和力量改善日常活动能力,加强非受累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自理防止各种并发症和二次损伤的产生常用运动治疗方法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加强健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肌力训练躯干控制和转换脑卒中的康复一、概述脑卒中(stroke)亦称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accident,CVA),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
它包括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
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cerebralthrombosis)、脑栓塞(cerebralembolism)和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stroke)。
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我国城乡脑卒中年发病率为200/10万,年死亡率为80/10万~120/10万,存活者中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40%为重度残疾,脑卒中复发率达40%。
WHO提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①可调控的因素,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②可改变的因素,如不良饮食习惯、大量饮酒、吸烟等;③不可改变的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等。
近年来,随着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率有了大幅度下降,使得人群中脑卒中的总患病率和致残率明显提高。
由于脑卒中时脑损伤的部位、大小和性质等的不同,其临床表现可以分为:①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偏身感觉(浅感觉和深感觉)障碍、偏身运动障碍(偏瘫)和一侧视野缺失(偏盲);②交流功能障碍,表现为失语、构音障碍等;③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记忆障碍,如吞咽困难、二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等。
按照WHO“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根据脑卒中患者功能受损的程度可分为三个水平,即使身体结构与功能的损伤、活动受限(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和参与受限(指社会生活能力受限)。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在及时抢救的同时。
积极开展早期康复治疗。
目前,许多国家都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脑卒中单元(strikeunit,SU),即将早期规范的康复治疗与急性期神经内科治疗有机结合,防治各种并发症,尽可能使脑卒中患者受损的功能达到最大限度地改善,从而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康复评定(一)脑损伤严重程度的评定1.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comascale,GCS)GCS是根据睁眼情况(1-4分)、肢体运动(1-6分)和言语表达(1-5分)来判定患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
GCS≤8分为重度脑损伤,呈昏迷状态;9-12分为中度脑损伤;13-15分为轻度脑损伤。
2.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该量表是我国在参考爱丁堡和斯堪的那威亚评分量表的基础上,于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上制定并推荐应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是目前我国用于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最广泛的量表之一。
其评分为0-45分,0-15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16-30分为重度神经功能缺损;31-45分为重度神经功能缺损。
3.美国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分表(NIHstrokescale,NIHSS)NIHSS是国际上使用频率最高的脑卒中评分表,有11项检测内容,得分低说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轻,得分高说明程度重。
(二)运动功能评定1.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方法Brunnstrom将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恢复分为6期,根据肌张力和运动的变化来评定其运动模式和功能,详见表5-2。
2.Fugl-Meyer评定法Fugl-Meyer评定法积分总表见表5-3。
(三)平衡功能的测定1.三级平衡检测法三级平衡检测法在临床上经常使用,I级平衡是指在静态下不借助外力,患者可以保持坐位或站位平衡;II级平衡是指在支撑面不动(坐位或站立位)身体某个或几个部位运动时可以保持平衡;III级平衡是指患者在外力作用或外来干扰下仍可以保持坐位或站立位平衡。
2.Berg平衡评定量表(Bergbalancescaletese)Berg平衡评定量表是脑卒中康复临床与研究中最常用的量表,一共呢有14项检测内容,包括(1)坐→站;(2)无支撑站立;(3)足着地,无支撑坐位;(4)站→坐;(5)床→椅转移;(6)无支撑闭眼站立;(7)双足并拢,无支撑站立;(8)上肢向前伸;(9)从地面拾物;(10)转身向后看;(11)转体360°;(12)用足交替踏台阶;(13)双足前后位,无支撑站立;(14)单腿站立。
每项评分0-4分,满分56分,得分高表明平衡功能好,得分低表明平衡功能差。
(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ofdailyliving,ADL)能力的评定是脑卒中临床康复常用的功能评定,期方法主要有Barthel指数和功能独立性评定(functionalindependencemeasure,FIM)。
(五)生活质量(qualityoflife,QOL)评定QOL评定分为主观取向、客观取向和疾病相关的QOL3种,常用的量表有生活满意度量表、WHO-QOL和sf-36等。
(六)其他功能障碍的评定其他功能障碍评定的量表还有感觉功能评定、认知功能评定、失语症评定、构音障碍评定和心理评定等。
三、康复治疗脑卒中突然发病后,根据脑组织受损的程度不同,临床上可有相应的中枢神经受损的表现。
脑卒中康复主要是针对患者的功能问题进行相应的处理,只有早期康复介入、采取综合有效的措施,并注意循序渐进和患者的主动参与,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其中枢神经受损的功能,为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创造条件。
(一)康复目标与时机选择1.康复目标采用一切有效的措施预防脑卒中后可能发生的残疾和并发症(如压疮、坠积性或、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改善受损的功能(如感觉、运动、语言、认知和心理等),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即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2.康复时机选择为了避免过早的主动活动使得原发的神经病学疾患加重,影响受损功能的改善,通常主张在生命体征稳定48h后,原发神经病学疾患无加重或有改善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康复治疗(脑出血患者脑水肿程度相对较重,一般主张发病后1~2周,病情稳定后开始康复治疗,包括预防废用综合征的治疗)。
脑卒中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病程较长的脑卒中患者仍可从康复中受益,但其效果较早期康复者差。
对伴有严重的合并症或并发症,如血压过高、严重的精神障碍,重度感染,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功能不全、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应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积极治疗合并症或并发症,待患者病情稳定48h后方可逐步进行康复治疗。
(二)康复治疗的基本原则1.选择合适的病例和早期康复时机。
2.康复治疗计划是建立在康复评定的基础上,由康复治疗小组共同制订,并在治疗方案实施过程中逐步加以修正和完善。
3.康复治疗贯穿于脑卒中治疗的全过程,做到循序渐进4.康复治疗必须有脑卒中患者的主动参与及其家属的配合,并与日常生活和健康教育相结合。
5.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传统康复治疗和康复工程方法等。
(三)急性期康复治疗脑卒中急性期通常是指发病后的1~3周,康复治疗是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包括原发病治疗,合并症治疗,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治疗)的基础上,患者病情稳定48h后开始进行。
此期康复治疗的目的是通过被动活动和主动参与,促进偏瘫侧肢体肌张力的恢复和主动活动的出现,以及肢体正确的摆放和体位的转换(翻身),预防可能出现的压疮、关节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泌尿系和呼吸道的感染等。
同时,偏瘫侧各种感觉刺激和心理疏导以及相关的康复治疗(如吞咽功能训练,发音器官运动训练、呼吸功能训练等),有助于脑卒中患者受损功能的改善。
(四)恢复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恢复早期(亚急性期)是指发病后的3~4周,治疗目标除前述的预防常见并发症以外,应抑制痉挛、促进分离运动恢复,加强患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并与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进行相关的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传统康复治疗,同时注意减轻偏瘫肢肌痉挛的程度和避免加强异常运动模式(上肢屈肌痉挛模式和下肢伸肌痉挛模式)。
(五)恢复中期康复治疗脑卒中恢复中期一般是指发病后的4~12周,治疗目标是加强协调性和选择性随意运动为主,并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进行上肢和下肢实用功能的强化训练,同时可加用康复工程方法,抑制异常的肌张力。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训练的重点应放在正常运动模式和运动控制能力的恢复上。
相当一部分偏瘫患者的运动障碍与其感觉缺失有关,因此,改善各种感觉功能的康复训练对运动功能恢复十分重要。
其他相关的康复治疗需针对相应的功能障碍。
(六)恢复后期康复治疗脑卒中恢复后期一般是指发病后的4~6个月,康复目标是抑制痉挛,纠正异常运动模式,改善运动控制能力,促进手的精细运动,提高运动速度和实用性步行能力,掌握日常生活活动技能,提高生活质量。
(七)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是指脑损害导致的功能障碍经过各种治疗受损的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有明显的改善,此时为进入后遗症期,临床上有的在发病后6~12个月,但多在发病后1~2年。
导致脑卒中后遗症的主要原因有颅脑损害严重、未及时进行早期规范的康复治疗,治疗方法或功能训练指导不合理而产生误用结合症、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控制不理想致原发病加重或再发等。
脑卒中常见的后遗症主要表现为患侧上肢运动控制能力差和手功能障碍、失语、构音障碍,面瘫、吞咽困难,偏瘫步态,患足下垂行走困难,两便失禁,血管性痴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