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探索声音的秘密接力版

合集下载

大班科学活动声音的秘密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声音的秘密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声音的秘密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感知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气球、小号、音叉、玻璃杯、水、纸杯、铅笔。

2. 环境准备:安静的活动室,音响设备。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幼儿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探索声音的秘密:(1) 教师出示气球,让幼儿用手挤压气球,感知声音的产生。

(2) 教师吹小号,让幼儿听声音,并尝试用手指按不同的键,观察声音的变化。

(3) 教师敲音叉,让幼儿听声音,并尝试用不同的力度敲,观察声音的变化。

(4) 教师演示用玻璃杯装水,轻轻敲打玻璃杯,让幼儿听声音,并尝试用不同的力度敲,观察声音的变化。

(5) 教师出示纸杯和铅笔,让幼儿用铅笔敲打纸杯,感知声音的产生。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和感知声音现象。

2. 环境创设:教师在活动室布置相关的声音现象展览,让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观察和探索。

3. 教学活动:教师继续开展声音主题的科学活动,让幼儿深入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兴趣。

2. 评价幼儿在探索声音秘密过程中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搜集幼儿在活动中的作品,进行评价。

六、活动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幼儿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探索声音的秘密:(1) 教师出示气球,让幼儿用手挤压气球,感知声音的产生。

(2) 教师吹小号,让幼儿听声音,并尝试用手指按不同的键,观察声音的变化。

(3) 教师敲音叉,让幼儿听声音,并尝试用不同的力度敲,观察声音的变化。

(4) 教师演示用玻璃杯装水,轻轻敲打玻璃杯,让幼儿听声音,并尝试用不同的力度敲,观察声音的变化。

(5) 教师出示纸杯和铅笔,让幼儿用铅笔敲打纸杯,感知声音的产生。

接力版一上音乐三热闹的山乡(活动)探索声音的秘密-教案

接力版一上音乐三热闹的山乡(活动)探索声音的秘密-教案

接力版一上音乐三热闹的山乡(活动)探索声音的秘密-教案一. 教材分析《热闹的山乡》是一首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选自人音版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材。

歌曲描绘了山乡孩子们在丰收季节欢庆的场景,歌曲旋律欢快,节奏活泼,充满了浓厚的乡村气息。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我国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音准和节奏知识,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

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民族音乐风格尚不了解,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学会歌曲《热闹的山乡》,并能用欢快的情绪演唱。

3.了解歌曲背景,感受丰收季节的喜悦。

4.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民族特色音调识别和演唱。

2.学生对歌曲情感的把握和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丰收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歌曲的氛围。

2.示范教学法:教师先行示范,引导学生正确演唱。

3.小组合作教学法:分组演唱、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音频、视频、图片等。

2.教学乐器:打击乐器、竖笛等。

3.教学场地:宽敞的教室,有利于学生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唱一首欢快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热闹的山乡》这首歌曲的背景,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呈现(5分钟)播放《热闹的山乡》歌曲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的民族特色音调,如sol、la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注意纠正发音和音准。

学生分组练习,互相交流心得。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指导。

4.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练习演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然后进行小组比赛,评选出最佳演唱小组。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歌曲中的丰收场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丰收故事。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声音的秘密》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声音的秘密》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声音的秘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涉及教材第十章《奇妙的声音》,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响度和音调等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通过振动传播的。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声音的传播过程。

教学重点:声音的响度和音调的认识,以及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制作声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音响、鼓、锣、音叉、气球、塑料瓶、纸杯、绳子等。

学生准备:空饮料瓶、橡皮筋、纸张、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演示音响、鼓、锣等乐器,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2. 例题讲解:(1)声音的产生:教师通过鼓、锣等乐器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声音的传播:教师用绳子、气球等教具,演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过程。

3. 随堂练习:(1)学生分组讨论,用自带的空饮料瓶、橡皮筋等物品制作简易乐器。

(2)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分享制作过程和感受。

4. 知识拓展:教师讲解声音的响度和音调,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改变声音的响度和音调。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振动2. 声音的传播:空气3. 声音的响度和音调:与振动的幅度、频率有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身边的物品制作一个能发出不同声音的乐器。

2.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哪些物品可以发出声音,它们是如何发声的?答案:学生可以观察各种乐器的发声原理,如弦乐器的弦振动、吹乐器的气流振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声音的秘密。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声音的奥秘。

同时,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音,发现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声音的产生原理与传播过程。

【幼儿教案】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声音的秘密》

【幼儿教案】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声音的秘密》

【幼儿教案】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声音的秘密》教案:《声音的秘密》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介绍振动、声音和乐音之间的关系。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特点。

3. 声音的感知:通过实例说明人们如何通过声音来识别物体和环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和分享,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的基本原理。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扬声器、音叉、玻璃杯、水、塑料尺等。

学具:记录本、画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倾听周围的声音,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实验演示:(1)振动与声音:用扬声器播放音乐,让学生观察音叉的振动,感受声音的产生。

(2)声音的传播:将玻璃杯装满水,用塑料尺敲击杯底,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3. 知识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的基本原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六、板书设计声音的秘密1. 振动→ 声音2. 声音→ 传播3. 感知→ 声音七、作业设计1. 实验报告:描述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2. 思考题:(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为什么?(3)我们是如何感知周围的声音的?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次之,空气中最慢。

(3)我们通过耳朵和大脑来感知周围的声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的基本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实验,表现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悉,需要在课后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大班科学上学期教案及教学反思《声音的秘密》

大班科学上学期教案及教学反思《声音的秘密》

《声音的秘密》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来源,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大小与振动的幅度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的来源,声音的大小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2.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大小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鼓、鼓槌、音叉、乒乓球、细线、放大镜。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如鸟鸣、汽车喇叭、敲门声等。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二)新课讲解1.讲解声音的来源: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讲解声音的大小与振动幅度的关系: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小。

(三)实验探究1.分组实验:每组发一个鼓和鼓槌,让学生敲击鼓,观察鼓面的振动情况,感受声音的大小。

2.实验操作:用细线将乒乓球系在鼓槌上,让学生敲击鼓,观察乒乓球弹起的高度,感受声音的大小。

3.记录实验结果:让学生记录每次敲击鼓时乒乓球弹起的高度,分析声音的大小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2.教师点评实验,强调实验的严谨性。

(五)拓展延伸1.讲解音叉的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学生操作:用音叉敲击鼓,观察鼓面的振动情况,感受声音的大小。

(六)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声音的来源和声音的大小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能发现哪些与声音有关的秘密?五、教学反思1.优点:(1)教学内容丰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设计合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声音的大小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3)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2.不足:(1)讲解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听不懂专业术语,需要进一步简化语言。

(2)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操作不够规范,需要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

(3)课堂小结部分,学生对声音的来源和大小与振动幅度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刻,需要进一步巩固。

《声音的秘密》大班教案

《声音的秘密》大班教案

《声音的秘密》大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声音的秘密》,该部分内容位于教材第三章“奇妙的声现象”中的第2节。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简单的声波图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掌握声音的三大特性。

2.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辨别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和声波图形的理解。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三大特性及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鼓、口琴、音叉、橡皮膜、细线、小纸杯、蜡烛、尺子等。

2. 学具:每人一个空塑料瓶、一张纸、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演示音响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又是如何传播的呢?”2.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鼓、口琴、音叉等物品,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通过实验,展示声音的传播过程,解释声波图形。

3.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空塑料瓶、纸和笔制作电话,感受声音的传播。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声音的特性。

强调教学难点和重点。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声波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4. 声波图形:波形、频率、振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举例说明声音的三大特性。

2. 答案:(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声音的传播:声波。

(2)示例:鼓的音调低、响度大;口琴的音调高、响度小;音叉的音色清脆。

(3)见教材第三章第2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掌握较好,但对声波图形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收集生活中的声音,分析其特点,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验,探索声音的奥秘。

《声音的秘密》大班教案(通用

《声音的秘密》大班教案(通用

《声音的秘密》大班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奇妙的声音》,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以及声音的反射。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够理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

2. 培养幼儿对声音特性的认知,能够区分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声音特性的理解。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反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鼓、铃铛、绳子、气球、纸杯、镜子。

学具:小鼓、小铃铛、彩泥、吸管、纸杯。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播放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声音,让幼儿闭上眼睛猜测声音来源,引发幼儿对声音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声音的产生:教师敲鼓,让幼儿观察鼓面振动,讲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用绳子、气球演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过程。

(3)声音的特性:通过音响播放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声音,让幼儿进行区分。

(4)声音的反射:利用纸杯、镜子展示声音的反射现象。

3. 随堂练习幼儿用小鼓、小铃铛等学具制作自己的小乐器,并尝试演奏。

4. 小结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4. 声音的反射:回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声音,记录下来,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答案示例:汽车的喇叭声是由喇叭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例题讲解等方式,让幼儿对声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避免直接给出答案。

2. 拓展延伸:带领幼儿去户外寻找不同的声音,观察声音在不同环境中的传播情况,激发幼儿对声音的持续探索。

幼儿园大班教案:声音的秘密

幼儿园大班教案:声音的秘密

幼儿园大班教案:声音的秘密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感知到声音的存在,并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幼儿对声音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听觉敏感度。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感知声音的存在,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振动对声音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气球、塑料瓶、沙子、木棒、音乐玩具等。

2. 教学环境:安静的教室,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声音的产生,引起幼儿对声音的兴趣。

2. 实验一:振动产生声音(1) 教师演示:将气球吹起来,用手挤压气球,让幼儿听到声音。

(2) 幼儿操作:每个幼儿吹一个气球,用手挤压气球,感受振动产生的声音。

3. 实验二:不同振动的的声音(1) 教师演示:将塑料瓶装满沙子,摇晃塑料瓶,让幼儿听到声音。

(2) 幼儿操作:每个幼儿拿一个装有沙子的塑料瓶,摇晃塑料瓶,观察沙子振动产生的声音。

4. 实验三:振动与音高的关系(1) 教师演示:用木棒敲击桌子和音乐玩具,让幼儿听到不同音高的声音。

(2) 幼儿操作:每个幼儿拿一根木棒,敲击桌面和音乐玩具,感受振动与音高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能够感知到声音的存在,并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在实验过程中,幼儿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提高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通过观察和实验,幼儿也能够理解振动对声音的影响。

六、教学延伸:1. 活动名称:声音的秘密游戏活动目标:通过游戏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声音的认识。

活动准备:音乐玩具、气球、塑料瓶等。

活动过程:(1)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声音接力游戏,幼儿将手中的玩具通过振动发出声音,传递给下一个幼儿。

(2) 幼儿分成小组,进行声音猜猜乐游戏,一个幼儿通过振动发出声音,其他幼儿猜测是哪种玩具发出的声音。

2. 家庭作业:与家长共同完成声音的秘密(1) 家长与幼儿一起在家中找到不同的物品,通过振动产生声音。

《声音的秘密》大班教案(通用

《声音的秘密》大班教案(通用

《声音的秘密》大班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探索声音》的第三章“声音的秘密”。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征以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知道声音是通过振动传播的。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并能够区分它们。

3. 培养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激发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和声音特征的掌握。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及三个特征的认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话筒、橡皮筋、尺子、小鼓、锣、三角铁等。

2. 学具:小纸片、小石子、铅笔、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音响,引导学生感受声音。

提问: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它是如何传播的?2. 新课导入通过话筒演示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让学生知道声音是通过空气、水等介质传播的。

3. 例题讲解讲解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并举例说明。

演示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让学生区分音调、响度、音色。

4.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5. 知识巩固播放不同音调、响度、音色的声音,让学生进行辨别。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介质(空气、水等)3. 声音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2)简述声音的传播原理。

2. 答案:(1)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汽车的喇叭声、人们的谈话声、动物的叫声等。

特点:音调、响度、音色各不相同。

(2)声音传播原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如空气、水等)传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区分音调、响度、音色方面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音现象,探究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音乐、通信等。

幼儿大班科学精品教案《声音的秘密》

幼儿大班科学精品教案《声音的秘密》

幼儿大班科学精品教案《声音的秘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声音的秘密”。

通过学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使幼儿了解声音的基本知识,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幼儿表达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声音与振动的联系。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接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音响、气球、绳子、塑料杯、纸盘、尺子等。

学生准备:空矿泉水瓶、橡皮泥、小纸杯、棉签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演示:将音响放在桌子上,播放音乐,让幼儿观察音响的振动。

(2)提问:为什么音响会发出声音?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 新课导入(10分钟)(1)讲解声音的产生:教师用气球和绳子演示声音的产生,让幼儿观察气球振动时绳子是如何传播声音的。

(2)讲解声音的传播:教师用塑料杯和纸盘演示声音的传播,让幼儿了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

(3)讲解声音的接收:教师让幼儿用耳朵贴近桌面,感受桌面传来的声音。

3.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个空的矿泉水瓶,里面放入不同高度的橡皮泥,让幼儿观察敲击瓶子时声音的高低变化。

4. 随堂练习(5分钟)(1)教师发放小纸杯、棉签等材料,让幼儿自由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2)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的秘密?我们可以如何探索?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介质(固体、液体、气体)3. 声音的接收:耳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探索家中的声音(1)找出家中的物体,观察它们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记录下你发现的声音,并与家人分享。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声音的秘密。

幼儿园大班教案《声音的秘密》

幼儿园大班教案《声音的秘密》

幼儿园大班教案《声音的秘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教材《科学探索》第四章《声音的世界》第二节《声音的秘密》。

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以及声音的高低、响度和音色等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幼儿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索声音的高低、响度和音色等特性,提高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对声音现象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难点: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鼓、铃铛、尺子、绳子、气球、纸杯电话等。

学具:每组一套音响、鼓、铃铛、尺子、绳子、气球、纸杯电话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邀请幼儿观察和触摸音响,感受音响发声时的振动。

(2)让幼儿用鼓、铃铛等物品敲击,观察声音产生的原因。

2. 例题讲解(10分钟)(1)通过实物演示,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探索声音的高低、响度和音色等特性。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的传播过程。

(2)让幼儿通过触摸、敲击等方法,辨别不同物体的声音特性。

(2)讨论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3. 声音的特性:高低、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幼儿在家中找一找,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声音?(2)用纸杯制作一个电话,与家人进行通话实验。

2. 答案:(1)家中可以发出声音的物体有:闹钟、电视、冰箱、洗衣机等。

(2)纸杯电话的制作方法:将两个纸杯底部剪掉,用一根绳子将它们连接起来,两个人分别拉住绳子的两端,对着纸杯讲话,即可进行通话。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提高了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声音的秘密》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声音的秘密》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声音的秘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启蒙教材第四章《奇妙的声音》,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详细内容涉及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以及声音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知道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

2.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发现声音的秘密,并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声音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原理以及声音的特性。

难点:声音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鼓、口琴、气球、纸杯、细线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橡皮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演示音响播放音乐,引导幼儿观察音响振动。

(2)让幼儿触摸音响,感受振动。

2. 例题讲解(15分钟)(1)教师用鼓、口琴等物品演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讲解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结合实际物品进行说明。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用气球、纸杯、细线等制作简单的电话,体验声音的传播。

(2)分组讨论,让幼儿用尺子、橡皮泥等物品探索声音的特性。

(2)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振动2. 声音的传播:空气、固体、液体3. 声音的特性:响度、音调、音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生活中的声音(1)观察并记录身边的声音,描述其特点。

(2)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些声音。

2. 答案示例:(1)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响度大、音调低、音色复杂。

(2)小鸟的鸣叫声:响度小、音调高、音色清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观察、讨论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声音的秘密。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声音,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 拓展延伸:(1)开展“声音模仿秀”活动,让幼儿模仿生活中的声音,提高他们的听觉敏感度。

【教案一】大班科学声音的秘密

【教案一】大班科学声音的秘密

【教案一】大班科学声音的秘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探索声音的奥秘》的第二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等三个方面。

通过学习,使幼儿了解声音的形成过程,掌握声音的传播原理,并认识声音的高低、强弱等特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实践操作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积极求知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原理及声音的特性。

难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声音特性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鼓、口琴、气球、纸杯电话、尺子等。

学具:每组一份音响、鼓、口琴、气球、纸杯电话、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不同声音,让幼儿猜一猜、说一说声音的来源。

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声音产生的原因。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用鼓、口琴等展示声音产生的过程,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

讲解声音的特性,如高低、强弱等。

3.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分组,用学具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提问幼儿,检查学习效果。

5. 互动游戏(5分钟)教师组织“声音接龙”游戏,让幼儿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对声音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性高低强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记录下来,并尝试解释原因。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幼儿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幼儿在认识声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寻找大自然中的声音,进一步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兴趣。

接力出版社音乐(简谱)一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接力出版社音乐(简谱)一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3 3 2 1 2 3 | 1 1 5 | 3 2 3 2 1 2 3 | 1 1 1 0 ||
× × | × × | × × | × × ||
× 0 |× 0 |×
0 | × 0 ||
让我们跟着小朋友们一 起来学习维吾尔族舞蹈。
捉猫猫
小朋友们说 说自己最喜欢的 游戏。
让我们一起来学 习苗族儿歌《捉猫 猫》。
读一读
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中国有条大江, 名字就叫长江,
长江源远流长,
我爱我的家乡。 中国有条大河, 名字就叫黄河,
黄河奔腾万里,
我爱我的祖国。
谢谢!再见!
探索声音的秘密
叮咚、噼噼啪啪、汪汪......
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又有怎样的秘密?
让我们走进奇妙的声音世界。
热情、欢快、有力的
让我们再次去感受歌 曲热情、欢快、有力的Biblioteka 绪,同学们可以跟着音乐 小声的演唱。
歌曲中有哪些乐 句是同学们觉得比较 难唱的呢?请你找出 来唱一唱。
我说祖国最最美
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什么东西你看不见,但是就是从天上来? (黄河) 张弓射出,鸿鸟惊飞。(长江) 小龙叫黄河,大龙叫什么?(长江)
大敌当前时,我们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和战斗意 志。 • 第三句有如报警的呼号,“中华民族”四个字要 十分有力。 • 后一句的三个“起来”要不断加强力度。
《国歌》重点句子学唱:
唱得铿锵有力,唱出呐喊的感觉。
似在热情奔放的招呼人们奋起战斗。 由弱到强,一次比一次激昂, 唱出号召力。
唱出坚定不移、势不可挡之感。
当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时,冉冉 升起的五星红旗在空中迎风飘扬,雄壮的国歌声 在空中回荡……

接力版二上音乐三悦耳的丁当声1(活动)探索声音的秘密(二)教学设计

接力版二上音乐三悦耳的丁当声1(活动)探索声音的秘密(二)教学设计

接力版二上音乐三悦耳的丁当声1(活动)探索声音的秘密(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探索声音的秘密》是小学音乐课程中的一首歌曲,歌曲《接力版二上音乐三悦耳的丁当声1》以生动的形象、简单的歌词展示了声音的奇妙。

通过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不同物体的振动会产生不同的声音。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适合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声音的基本知识,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仍存在疑惑。

学生对音乐课程充满兴趣,喜欢唱歌、听歌,但对乐理知识掌握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声音的秘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知道不同物体的振动会产生不同的声音。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秘密。

2.演示法:教师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

3.实践法:学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感受声音的奇妙。

4.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乐器,如鼓、铃等。

2.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3.划分课堂区域,设置实践活动场所。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歌曲《接力版二上音乐三悦耳的丁当声1》,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世界。

简要介绍歌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各种乐器,如鼓、铃等,让学生听声音,猜乐器。

通过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不同物体的振动会产生不同的声音。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乐器,按照指定的节奏进行演奏。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节奏,注意音量的控制。

4.巩固(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接力版二上音乐三悦耳的丁当声1》,学生跟随歌曲节奏,一起演唱。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声音的秘密精选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声音的秘密精选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声音的秘密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涉及教材《探索声音》的第三章《声音的秘密》。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声音的响度和音调,以及生活中各种声音的识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声音的响度和音调与振动的快慢、大小之间的关系。

3. 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各种声音的认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声音的响度和音调。

教学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大,响度越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话筒、振动盘、小鼓、尺子、橡皮筋、气球等。

学具:小纸杯、绳子、笔、纸、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播放音响,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周围的声音。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边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2. 例题讲解(1)声音的产生:教师用话筒和振动盘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振动盘上的小纸片跳动,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用绳子将小纸杯连接起来,让学生传递声音,了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

(3)声音的响度和音调:教师演示敲击小鼓、拨动橡皮筋等,让学生观察振动的快慢、大小与声音的响度和音调之间的关系。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学具,如尺子、橡皮筋、气球等,进行实验,观察振动的快慢、大小与声音的响度和音调之间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介质3. 声音的响度和音调:振动快慢、大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一个能够振动发声的物品,记录下它的声音特点和产生原因。

答案:示例:闹钟。

声音特点:清脆、响亮;产生原因:闹钟内部的振动装置振动发声。

2. 作业题目:与家长一起,用绳子和小纸杯进行声音传递游戏,体会声音的传播过程。

声音的秘密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声音的秘密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声音的秘密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探索声音》的第三章《声音的秘密》。

主要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征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声音。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知道声音的特征。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

难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话筒、气球、尺子、鼓、锣、音叉、水、杯子、塑料管等。

学具:每组一套音响、话筒、气球、尺子、鼓、锣、音叉、水、杯子、塑料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播放音乐,引导幼儿观察音响振动。

(2)请幼儿摸一摸话筒,感受声音产生的振动。

2. 例题讲解(1)声音的产生:教师演示气球、尺子、鼓、锣、音叉等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引导幼儿观察现象。

(2)声音的传播:教师演示水、杯子、塑料管等物体传播声音,让幼儿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3)声音的特征:教师通过音响调节音量、音调,让幼儿感受声音的高低、大小。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教具,观察、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请幼儿用话筒说话,感受声音的振动。

(2)让幼儿思考:在生活中,我们还能发现哪些声音的秘密?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介质传播3. 声音的特征:音调、音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声音,记录下来。

答案:略2. 作业题目:用自己的话筒或乐器,制作一段音乐。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思考、表达问题,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声音,如雷声、雨声、汽车声等,让幼儿了解声音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声音的秘密(精选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声音的秘密(精选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声音的秘密(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探索教材第四章《奇妙的声音》,详细内容围绕“声音的秘密”展开。

主要涉及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征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知道声音的三大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 通过实践探索,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声音的三大特征。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探索,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声音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鼓、口琴、气球、绳子、尺子等。

学具:小纸杯、棉签、橡皮泥、吸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不同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测是哪些动物,并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特点。

2. 例题讲解:(1)声音的产生:敲击鼓面,让学生观察鼓面的振动,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声音的传播:将音响放入封闭的气球中,让学生触摸气球感受声音的传播。

(3)声音的特征:通过比较不同乐器的音色,讲解音色的概念;通过调整音响的音量,讲解响度;通过改变口琴的吹气方式,讲解音调。

(1)用小纸杯和棉签制作电话,体验声音的传播。

(2)用橡皮泥和吸管制作简易乐器,观察不同材料的音色。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振动2. 声音的传播:介质(固体、液体、气体)3.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电器,记录它们工作时产生的声音,并描述这些声音的特征。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对声音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雷声、汽车喇叭声等,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声音的三大特征。

2. 实践情景引入:确保情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2024年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声音的秘密》.

2024年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声音的秘密》.

2024年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声音的秘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启蒙教材第四章《奇妙的声音》,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要素及声音的应用。

通过学习,让幼儿对声音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声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 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敏感度,能够分辨不同声音的特点。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声音的传播。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敏感度,学会观察和描述不同声音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鼓、铃铛、泡沫球、蜡烛、尺子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播放不同的声音,让幼儿闭上眼睛,猜测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发幼儿对声音的兴趣。

2. 讲解声音的产生:教师用鼓、铃铛等教具演示声音的产生,让幼儿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介绍声音的传播:教师通过实验,让幼儿看到泡沫球在音响播放音乐时的振动,理解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4. 声音的要素:教师引导幼儿分辨不同声音的高低、响度,并让幼儿学会用画笔表达自己对声音的感受。

5. 声音的应用:教师通过举例,让幼儿了解声音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电视等。

6. 随堂练习:让幼儿分组,每组用不同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乐器,并展示给其他小朋友。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空气传播3. 声音的要素:高低、响度4. 声音的应用:电话、电视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观察家里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声音,并记录下来。

答案示例:门铃、电视、水龙头、钢琴等。

2. 作业题目:用画笔描绘出你所喜欢的声音。

答案示例: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画出相应的声音场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及时反思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探索声音的秘密接力版

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探索声音的秘密接力版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探索声音的秘密》教学目标:1、认识各种声音,了解声音的传播。

学会利用多种途径收集资料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探索知识的能力。

2、分辨生活中各种声音的音量,音高的不同。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在我们的周围有着不同的声音,声音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却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2、奇妙的声音组成了美好的生活,因为它们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3、如果没有声音,大自然和人的生活不知会变成什么样。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发要依据现有资源,而且要和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得到锻炼,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4、针对我校的现有资源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探寻声音的秘密》这一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1、组织形式:采用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2、通过收集、观察、记录、模仿,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3、采用了倾听—观察—质疑,比较—分析,巩固归纳—演绎推理的学法设计。

4、通过实验、游戏和收集资料了解有关声音的知识。

小结:1、通过对声音的认识与探究,使学生了解声音与人的关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道理。

并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2、通过探寻声音的秘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尝试实践的幸福和快乐。

3、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激发学生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音的区别,能够正确区分悦音和噪音。

1 /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声音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声音,了解声音的传播。

学会利用多种途径收集资料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探索知识的能力。

2、分辨生活中各种声音的音量,音高的不同。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在我们的周围有着不同的声音,声音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却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2、奇妙的声音组成了美好的生活,因为它们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3、如果没有声音,大自然和人的生活不知会变成什么样。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发要依据现有资源,而且要和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得到锻炼,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4、针对我校的现有资源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探寻声音的秘密》这一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1、组织形式:采用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2、通过收集、观察、记录、模仿,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3、采用了倾听—观察—质疑,比较—分析,巩固归纳—演绎推理的学法设计。

4、通过实验、游戏和收集资料了解有关声音的知识。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
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小结:
1、通过对声音的认识与探究,使学生了解声音与人的关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道理。

并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2、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
“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通过探寻声音的秘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尝试实践的幸福和快乐。

3、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激发学生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音的区别,能够正确区分悦音和噪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