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通才与专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冠华 《江苏高教》副主编、副编审 (南京 210024)论通才与专才

□顾冠华

提 要 通才与专才是相比较而存在的,通与专各有高中低层次之分。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类型、多规格的,高等教育应培养各种规格、各个层次的通才与专才。目前我国本科教育,不宜实行通识教育,只宜适当增加通识教育的成份,以培养基础较为扎实的专才为宜。通才教育并不等同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也并不排斥且涵盖有素质教育。因而在通才与专才的培养问题上,要认真研究,有所侧重,准确把握目标,形成特色。

一、通才与专才的内涵与类型

(一)通才与专才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所谓通才与专才,其涵义都是相对而言的。古今中外,从未有过通晓一切、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才,即使像亚里士多德、伽俐略、达・芬奇、卢梭、爱迪生这些举世公认的巨匠大师级的通才,也只是在某一些学科或学科群中卓有建树,而非精通一切学科、一切领域。同样,也没有只知某一单科知识而对其他学科知识一无所知的专才。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曼克斯・普朗克指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性的链条。这是任何一处不能被打断的链条”。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倍增的当代,通晓一切学科的“通”与除本学科外对其他一无所知的“专”,便更是令人不可思议的。

(二)通才与专才各有不同层次,呈现不同的“通”“专”结构

通才与专才的概念不仅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而且层次、结构并非单一,是复杂多样的。

1.通才具有高、中、低层次之分。高层次通才——精通多个学科,在多个学科领域中有突出或比较突出的建树。往往呈现通与专的高度融合,即以众多的“专”共同构成高层次的“通”。中层次通才——通晓两个以上学科或熟知多个学科,尤其是掌握覆盖面较大的基础理论和有较强的基本能力(如创造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迁移能力),具有在不同情况下主动掌握多种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较大潜力。低层次通才——掌握几个学科或职业岗位的一般知识与常规技能(即应知应会)。

对人才个体而言,通与专的素质成份往往交织、融合在一起,并且不仅呈“⊥”型结构,还呈现出不同的类型结构:有多个方面都有精深造诣的“通”;有某一两个方面专精而其他方面较为

熟悉的“通”(以上均可视为通专融合型结构);有多个方面都较为熟知而并不十分专精的“通”;

理论探讨 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11期

有多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知识和常规能力,但无一精专的“通”,等等。

人们所说的复合型人才,也可视为“通才”。这同样是多层次的:如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是指双博士、双硕士学位获得者;中层次复合型人才是指双学士以及学、硕不同学科的硕士学位获得者;低层次复合型人才是指掌握两个以上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本、专科毕业生,例如机电一体人才、中英文秘书等。

2.专才也同样具有层次性。高层次专才是对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某一方向有着精深研究和造诣的专门家,如红学家、火箭专家等,都是理论研究型或高技术研究开发型人才。中层次专才是指精熟掌握某一专业学科理论进行工程设计、技术和产品开发、高技术性操作(如医疗、教育、文艺)的专门性人才,往往是应用研究型或技术开发型的。低层次专才则是对某一专门性的职业岗位的规范、技术和操作相对精熟的人才,一般是技术技艺操作型的。

3.专才有学科之分,通才也有科类与学科之分,主要是学科群之分。应该说,多数通才往往是在某一大科类中的某一学科群(一学科和与之相关的学科)中的通才。当然,也有不少横跨两个以上大科类的通才,例如,精通文学(诗、词、文、赋)和艺术(书、画)的旷世奇才苏东坡,在艺术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医学科学等领域卓有建树的文化大师达・芬奇等。

二、通才与专才的社会需求

(一)市场经济需要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的通才与专才

社会究竟需要何种类型、何种规格的人才?是需要通才抑或专才?有不少人认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分工精细固化,需要专才;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职业岗位的多变,个人很难终生只从事一种职业,因此更需要通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要由精专向广博方向发展,要推动通识教育,着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多地需要通才,这是新的经济体制对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变化。但必须指出,市场经济对通才的需求,只是其对人才需求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它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性全方位的,即不仅需要高层次的通才与专才,而且需要中、低等各层次的通才与专才。

1.高层次的领导管理岗位,需要高层次的通才。这些高层次决策管理岗位包括高级行政管理、外向型经济经营管理、高层次教育和文化及科学研究领导管理等岗位。高层次的通才,往往具有较高层次的双学历、双学位,具有宽厚的知识与能力基础,精通和熟悉数个学科领域,具有在决策层面上进行组织管理的能力,具有高层次的多科知识与多种能力的复合——高层次的“通”。同时,还具有“心通”“人通”的特点,即具有宽广通达的胸襟和良好的人际合作协调能力,善于与不同思想观点、不同学术派别、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共同工作。

2.高深学科专业理论、科学研究和高科技开发工作的岗位,需要具有很强创造能力的高层次专才。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这一方面需要较多高层次的通晓多个学科领域的通才,以作为重大科研课题项目的负责人、学科带头人或科研与科技开发的管理者、组织者;另一方面对于大多数具体的高级科研和科技开发人才来说,则必须在更专深的领域和更专细的岗位上工作,以攻克更为专深的课题和技术。换言之:一方面,学科的高度综合,需要组织多种学科和多技术门类的高级专才联合攻关,也需要具有通晓多种学科、多技术门类的高级通才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负责;另一方面,学科的高度分化,也同样更需要多数具体研究者在某个科研项目中各自向更专深精细的领域开掘,各方所取得的高精尖成果最终被集合成重大的综合性成果。许多论者根据科学技术高度综合化的趋势,指出人才培养

应向通才方向发展,加强通识教育。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我们决不能无视科学技术在高度综合化的同时高度分化和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趋势。任何庞大的科技研究项目,其总策划和总设计者、组织协调者以及学科带头人毕竟是少数人,多数人则是更专细领域的研究者。这种高层次专才岗位关涉到国家在世界科技、经济等竞争中的地位;关系到大型企业集团的利益,故其岗位一般比较稳定。

3.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大量的基层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对于低层次通才具有较大需求。这些企业一般规模不大,技术岗位较少,对上岗者的技术专精程度要求并不很高,但要求具有较宽的技术面,即一技多能、多技多能(例如既懂机又懂电),唯其如此,上岗者才能应付自如,适应需求。同时,基层单位和乡镇企业的管理岗位也需要既有一定技术又会管理或既懂生产管理又会产品营销的复合型人才。要求是:掌握多种常规性技术,但并非很专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全社会各领域经济增长中的技术含量和岗位技术要求都将高移,高移是整体性的,故而整个通才的各个层次将继续存在。

古今中外,人们对低层次通才多有非议。在论及人才的专与博时有两大观点:一是强调既博又专,由博返约;一是只强调专精,不以博为贵。而无论持何种观点者都一致反对泛泛的“博”,认为这最终将导致一事无成。对于培养精英之才、栋梁之才,这些观点无疑是真知灼见。然而,多元结构的社会需要多类型人才。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平凡的社会应用性岗位,上岗者只要具有较高的相适应的劳动素质。特别像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区域发展差别及城乡发展差别都很大的12亿人口的大国,更需要各种类型与层次的人才。美国西北理工大学校长谢佐齐先生说:“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功能、特长。今天假如我们都是最顶尖的人,那么低层次的工作由谁做呢?社会人才整体结构也是如此”。如果高等教育都是按“最顶尖”的规模培养人才,那么,基层单位、乡镇企业的大量的低层次通才岗位的工作由谁去做呢?

4.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第三级职业岗位需要大量具有岗位对应性的低层次专才。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第三级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技术要求在高移,原来仅需中等专业技术的职业岗位也高移到大专层次上来,而其技术面却仍相当专窄,学与用的对应性很强。例如服装设计、装潢、美容、园艺、旅游、烹调、宾馆管理、物业管理,等等。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效益的发挥具有急切企求和立杆见影的心理。这就要求人才的知识与能力同岗位要求具有直接针对性,以便上岗后马上履行岗位规范要求,迅速产生效益。这种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同岗位要求基本一致,其技术面颇为专窄,具有鲜明的职业岗位性。

人才市场对这种“短、平、快”式的专窄人才有着大量需求。即使像美国这样的在本科教育中以实施通才教育著称的国家,也同样存在为适应社区需求而在社区学院进行职业岗位教育,州立大学开设2年制的对应性很强的职业教育专业。在本科教育中同样具有通识教育特点的日本,短期大学、高专、专科学校也实施与社会职业岗位对应性很强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 1993年这三类学校的在校生为125万,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1 3强。

在专才层次结构中,这类专门人才属低层次。针对市场经济中职业多变的特点和岗位技术要求不断上移的趋势,有其适应的途径,是不断接受回归教育、岗位培训,依靠终身教育。在未来的21世纪,完全指望通过大学几年的一次性教育就可一劳永逸的想法是不明智的。美国社区学院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通过提供需求高的职业教育,帮助中年人转换职业”。

(二)高等教育应培养各种规格、各个层次的通才与专才,全面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人才虽然有“通”有“专”,但并不以“通”“专”区分优劣。因为这两种人才都是社会所需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