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某些成分的正常参考值
人体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人体常见化验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肝、胆功能指标:1、谷丙转氨酶(ALT) 正常值 3.00-40.00 u/l临床意义:(1)ALT活性在下列疾病可见升高a.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胆管炎和胆囊炎等b.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时的肝脏淤血、脑出血等c.骨骼肌疾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2)一些药物和毒物可引起ALT活性升高,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制剂及酒精、铅、汞、四氯化碳或有机磷等2、谷草转氨酶(AST) 正常值3.00-40.00 u/l临床意义:(1)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多,当心肌梗死时,血清中AST活性增高,在发病后6-12小时之显著增高,在48小时达到高峰,约在3-5天恢复正常(2)疟疾、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急性胰腺炎、胸膜炎、肾炎及肺炎等也可引起血清AST活性轻度增高(3)肝炎时,AST和ALT均可明显增高,可高与正常值上限10-30倍,这在其它疾病时少见.在黄疸期间,AST和ALT即可见增高,有助于早期诊断,由于肝中AST含量增高,往往AST>ALT,但由于ALT清除率较慢,所以不久以后即ALT>AST.恢复期一般ALT恢复较慢,持续ALT、AST 增高,往往说明有慢性肝炎.AST/ALT比值如<1,则有可能是慢性迁延性肝炎.如酶活性增高,且AST/ALT比值>1,则很有可能是慢活肝.。
3、r_谷氨酰转移酶(r_GT) 正常值11.00-61.00 u/l临床意义:人体各器官中r_GT的含量按下列顺序排列:肾、前列腺、胰、肝、盲肠和脑.肾脏中含量较高,但肾脏疾病时,血液中的该酶活性增高不明显.肾单位病变时,r_GT经尿排出,检验尿中酶活性可能有助于诊断肾脏疾病,r_GT主要诊断肝胆疾病.显著增高常见于:原发行肝癌、胰腺癌、阻塞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胰头癌、肝外胆管癌等.轻度或中度增高见于:传染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胰腺炎、胆石症等4、碱性磷酸酶(ALP) 正常值53.00-140.00 u/l临床意义:(1)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可见于下列疾病:a.生理性增高:妊娠期、儿童生长发育期、射入性血糖增多及紫外线照射后b.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性肝炎、肝癌、肝脓肿c.骨骼疾病:由于骨的损伤或疾病使成骨细胞内所含高浓度的碱性磷酸酶释放入血液中,引起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增高。
血液检查正常参考值
血液检查?一、血液一般检查: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值]男:×10?×10?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10?×10?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10?×10?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正常参考值]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参考值]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mm3)。
[临床意义]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正常参考值]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临床意义]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癌抗原125、鳞状细胞癌抗原等20种常用肿瘤标志物、主要疾病临床意义及正常参考值
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癌抗原125、鳞状细胞癌抗原、肿瘤相关物质等20种常用肿瘤标志物、主要疾病临床意义及正常参考值甲胎蛋白(AFP)AFP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最敏感、最特异指标,适用于大规模普查,如成人血AFP值升高,则表示有患肝癌的可能。
甲胎蛋白主要由胎儿肝细胞及卵黄囊合成,甲胎蛋白在胎儿血液循环中具有较高浓度,出生后则下降,至生后2-3月甲胎蛋白基本被白蛋白替代,血液中较难检出,成人血清中含量极低。
甲胎蛋白生理功能包括运输功能,作为生长调节因子双向调节功能、免疫抑制、T淋巴细胞诱导凋亡等,与肝癌及多种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多种肿瘤中均可表现出较高浓度,可作为多种肿瘤阳性检测指标。
临床主要作为原发性肝癌血清标志物,用于原发性肝癌诊断及疗效监测。
在转移性肝癌AFP值一般低于350-400ng/ml。
正常参考值:≤7ng/m l癌胚抗原(CEA)C EA升高常见于大肠癌、胰腺癌、胃癌、乳腺癌、甲状腺髓样癌、肝癌、肺癌、卵巢癌、泌尿系肿瘤等,吸烟、妊娠期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肠道憩室炎、直肠息肉、结肠炎、胰腺炎、肝硬化、肝炎、肺部疾病等,CEA在诊断上辅助价值。
术前或治疗前CEA浓度能明确预示肿瘤状态、存活期及有无手术指征等。
术前CEA浓度越低,病期越早,肿瘤转移、复发可能越小,生存时间越长;术前CEA浓度越高说明病期较晚,难于切除,预后差。
正常参考值:≤5ng/ml癌抗原125(CA125)CA125最常见于上皮性卵巢肿瘤血清中,诊断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差,恶性肿瘤引起腹水中可见升高,升高可见于如卵巢囊肿、子宫内膜病、宫颈炎及子宫肌瘤、胃肠道癌、肝硬化、肝炎等多种妇科良性疾病。
正常参考值:≤35U/ml癌抗原15-3(CA15-3)乳腺癌辅助诊断指标但在乳腺癌早期敏感性不高,早期阳性率为60%,转移性乳腺癌阳性率为80%。
癌抗原15-3术后随访,监测肿瘤复发、转移指标。
增高:见于乳腺癌、肺癌、结肠癌、宫颈癌等。
临床意义
一、血液检验(一)血常规检验白细胞(WBC,LEU)计数【正常参考值】成人:(4.0~10.0)×109/L;儿童:(5.0~12.0)×109/L。
【临床意义】1.增多:(1)生理性增多:新生儿白细胞最高,儿童略高于成年人;妊娠5个月至分娩后4~5天,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寒冷及情绪激动时等白细胞数都可增高。
一个人的白细胞总是下午比上午高一些,因此对白细胞处于临界值者,应注意定时检查,尤其是正在接受放疗、化疗等治疗观察中的病人。
(2)急性细菌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如大叶性肺炎、猩红热、丹毒、败血症、阑尾炎、脓肿、脑膜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
(3)急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妊娠中毒症、急性铅中毒及安眠药中毒等。
(4)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的血细胞破坏:如大手术后、烧伤、急性心肌梗塞等。
(5)急性失血、出血和溶血:如外伤大出血,肝、脾等破裂,脑出血,血型不合输血等。
(6)白血病及某些肿瘤。
(7)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8)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急性发作等。
(9)少数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10)应用激素(如地塞米松、强的松)的几天内,白细胞常超过正常范围。
2.减少:(1)某些感染: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结核杆菌)感染、病毒(如流感、麻疹病毒)感染、原虫(如疟原虫、黑热病原虫)感染等。
(2) 某些血液病:如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非白血性白血病等。
(3)过敏性休克、重症恶病质。
(4)脾功能亢进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斑替氏综合征、门脉性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5)化学药品及放射损害:如X线和镭照射,抗癌药物,严重砷、镁、汞、苯中毒等。
(6)其他:如营养不良、极度肾衰竭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DC)中性粒细胞【正常参考值】成人:0.50~0.75(50%~75%),绝对数为(1.8~6.4)×109/L;幼儿:0.35~0.50(35%~50%);新生儿:0.70~0.90(70%~90%)。
营养素参考值(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是每天的吗)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第2部分:常量元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健康产业标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第2部分:常量元素2018年4月27日发布,2018年11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发布前言WS/T578《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分为五部分:——第2部分:常量元素;——第三部分:微量元素;——第4部分:脂溶性维生素;——第5部分:水溶性维生素。
这部分是WS/T578的第二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营养学会、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郭、蔡运清、王晓利、蔡美琴、程一勇、姚英秋。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第2部分:主要元素1范围WS/T578本部分规定了健康人群钙、磷、钾、钠、镁、氯等主要元素的膳食参考摄入量。
本部分适用于我国健康人群或个体膳食主要元素摄入量的评价和指导。
2标准参考文件以下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至关重要。
对于所有注明日期的参考文件,只有注明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对于未注明日期的参考文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订订单)适用于本文件。
WS/T476-2015营养术语3术语和定义WS/T476-2015和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为了使用方便,下面重复列出了WS/T476-2015中的一些术语和定义。
饮食参考摄入量;饮食营养成分;DRIs是一组参考值,用于评估膳食推荐膳食摄入量是否能满足人类需求,是否存在过量摄入风险,是否有利于预防某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平均需要量、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容许最大摄入量、推荐摄入量和常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
[WS/T476—2015,定义5.3.1]估计平均需求;EAR群体中各个体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
[WS/T476—2015,定义5.3.4]推荐营养素摄入量;RNI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需要的营养素摄入水平。
常用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 嗜酸性粒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的2%-4%,血液中嗜 酸性粒细胞的数目有明显的昼夜周期性波动,清 晨细胞数减少,午夜时细胞数增多。这种细胞数 的周期性变化是与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量 的昼夜波动有关的。 • 嗜酸性粒细胞在体内的作用是: • ①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 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在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中,嗜酸性粒细胞有重要的作用。 • 在有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等情况时,常伴有嗜 酸性粒细胞增多。
血小板生成过程
• 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在 造血组织中经过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细胞,又进一步 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成熟的巨核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 陷,伸入胞质之中,相邻的凹陷细胞膜在凹陷深部相互融 合,使巨核细胞部分胞质与母体分开。最后这些被细胞膜 包围的与巨核细胞胞质分离开的成分脱离巨核细胞,经过 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血窦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血小板。新生成 的血小板先通过脾脏,约有1/3在此贮存。贮存的血小板 可与进入循环血中的血小板自由交换,以维持血中的正常 量。每个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数量每立方毫米大约 200~8000,一般认为血小板的生成受血液中的血小板生 成素调节,但其详细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血小板寿命约 7~14天,每天约更新总量的1/10,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 脾脏中被清除。 •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 血液中的血小板数低于10万/μ1(100×10^9/L)为血小板减 少,低于5万/μL(50×10^9/L)则有出血危险。
•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细菌感染,炎症 急性化脓 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 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 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 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 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 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 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 疟疾等。 • 一般而言,如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是细菌性的感染, 淋巴细胞数量增多是病毒性的感染。
各项检验正常值
各项检验正常值检测项目全血图(CBC)方法电子血球计数仪法参考值白细胞计数(WBC) 4.0~11.0×109/L 红细胞计数(RBC) 3.5~5.6×1012/L 血红蛋白(HGB)110~160g/L红细胞比积(HCT)0.32~0.53平均红细胞容积(MCV)80~11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6~35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10~370g/L血小板计数(PLT)100~300×109/L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9~17fl血小板分布宽度(PDW)9.0~13.0g/L淋巴细胞百分率(LYMPH%) 20~40%单核细胞百分率(MONO%) 3.0~8.0%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UT%)50~70%嗜酸性细胞百分率(EO%) 1.0~5.0%嗜碱性细胞百分率(BASO%)0.0~2.0%淋巴细胞绝对值(LYMPH#) 1.0~3.5×109/L 单核细胞绝对值(MONO#)0.0~0.8×109/L 中性细胞绝对值(NEUT#) 2.0~7.5×109/L 嗜酸性细胞绝对值(EO#)0.0~0.7×109/L 嗜碱性细胞绝对值(BASO#)0.0~0.1×109/L 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 11.0~14.1%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 37.0~54.0fl血小板大细胞比率(P-LCR)13.0~43.0%常见临床意义白细胞生理性增多:初生儿、运动、疼痛、情绪变化、应激、妊娠、分娩病理性增多: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量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肿瘤病理性减少:某些感染、某些白血病、慢性理化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红细胞相对性增多:连续呕吐、严重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晚期消化道肿瘤绝对性增多:慢性肺心病、某些肿瘤、紫绀型先心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减少:某些血液病如再障、巨幼贫、缺铁性贫血、急性失血、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生成障碍——急性白血病、再障血小板破坏过多——ITP、脾功亢进、SLE血小板消耗过多——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急性化脓感染、脾切除术后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缺铁性贫血病人RDW增高,β-轻型海洋性贫血者RDW正常,因此可用于两者鉴别·根据MCV和RDW二个参数实验结果,可对贫血进行六类分类小细胞均一型(MCV ↓,RDW 正常)小细胞不均一型(MCV ↓,RDW ↑)正细胞均一型(MCV 正常,RDW 正常)正细胞不均一型(MCV 正常,RDW ↑)大细胞不均一型(MCV ↑,RDW ↑)大细胞均一型(MCV ↑,RDW 正常)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周围血小板破坏增多导致血小板减少者,MPV增高骨髓病变使血小板减少者,MPV减低检测项目外周血干细胞分析(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方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临床意义造血干细胞是存在于骨髓和血液中的血细胞有祖先,在特殊情况下可在脾脏内形成造血结节,当体内需要更多新生细胞而造血祖细胞又不能充分供应时,造血干细胞即增殖产生更多的祖国统细胞,同时并减少造血干细胞的总数。
15 项血常规指标最全解读
15 项血常规指标最全解读血常规检查是评估血液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来了解个体的健康状态。
红细胞计数(RBC):反映红细胞的数量。
正常参考值为男性(4.3~5.8)×10^12/L,女性(3.8~5.1)×10^12/L。
红细胞减少常见于贫血,如急性或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增多则可能提示身体缺氧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红蛋白(HGB):反映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量。
正常参考值为男性130~175 g/L,女性115~150 g/L。
血红蛋白减少或增多与红细胞计数的变化相似,同样可以反映贫血或脱水等情况。
白细胞计数(WBC):反映白细胞的数量。
正常参考值为(4~10)×10^9/L。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感染、炎症、应激等情况,而减少则可能提示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其他疾病。
血小板计数(PLT):反映血小板的数量。
正常参考值为(100~300)×10^9/L。
血小板减少可能提示出血倾向,而增多则可能提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反映红细胞的平均大小。
MCV增大通常提示巨幼细胞性贫血,而减小则提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反映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平均含量。
MCH增大通常提示巨幼细胞性贫血,而减小则提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反映单位体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浓度。
MCHC增大通常提示高色素性贫血,而减小则提示低色素性贫血。
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反映红细胞体积分布的离散程度。
RDW-SD增大通常提示混合性贫血。
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Basophil percentage, BASOP):反映嗜碱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的比例。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P):反映嗜酸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的比例。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寄生虫感染、某些皮肤病和过敏性疾病。
临床常用检验正常值及意义
临床常用检验正常值及意义第三章:临床常用检验正常值及意义白细胞计数(WBC):成人正常参考值为4~10×109/L,儿童为5~12×109/L,新生儿为15~20×109/L。
增高可能见于各种炎症、烧伤、大出血、白血病、组织损伤、手术创伤等;减少可能见于某些传染病、非白血性白血病、脾功能亢进、严重感染、病毒感染、肿瘤化疗后、X线照射等。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正常参考值为50~70%。
增多可能见于多种急性化脓性感染、应激性反应、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尿毒症、酸中毒、重金属中毒等;减少可能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感染、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极度严重感染、化疗、X线照射、化学药物中毒等。
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单核细胞百分比(MONO%)、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BASO%)、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XXX正常参考值为20~40%;MONO%正常参考值为3~8%;BASO%正常参考值为0~1%;EO%正常参考值为0.5~5%。
LYMPH%增多可能见于过敏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手术后、烧伤等;减少可能见于伤寒、副伤寒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等。
其他细胞的增多或减少可能见于相应的疾病。
血小板计数(PLT):正常参考值为100~300×109/L。
增多可能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手术后、创伤、骨折、缺氧等;减少可能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贫血、结核、败血症等。
血红蛋白(HB):成人男性正常参考值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为170~200g/L。
轻度贫血为男性HB90~120g/L,女性HB90~110g/L;中度贫血为HB60~90g/L;重度贫血为HB30~60g/L;极度贫血为HB<30g/L。
血沉(ESR):男性正常参考值为~15mm/h,女性为~20mm/h。
体检化验项目和指标参考值
体检化验项目和指标参考值1。
葡萄糖/血糖 (Glucose)血糖是组成人体的重要成分之一,亦是身体主要能量来源。
肝脏是负责调节体内血糖浓度的主要器官,如肝脏受损,则影响到血糖浓度。
参考值:3。
9至6.1 mmol/L高于参考值可能情况:糖尿病、严重脱水、胰腺瘤、甲状腺功能亢进、服用利尿剂后等。
2.肌酐(Creatinine)肌酐是肌肉分解出来的代谢产物,能反映肾功能健全与否。
参考值:44至103 umol/L高于参考值可能情况:输尿管阻塞、肾功能衰退、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运动后肌肉强烈损伤、缺水、糖尿病、血压改变等.3。
尿素血液中蛋白质新陈代谢所制造出的含氮废物,有助评估肾功能。
参考值:2。
8至8。
2 mmol/L高于参考值可能情况:高蛋白饮食、充血性心衰竭、消化道大量出血、严重脱水、烧伤、心肌梗塞、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紧炎、肾病晚期、肾衰竭及中毒性肾炎、前列腺肿大、尿路结石、尿道狭窄、膀胱瘤道致尿路受压等。
4.尿酸尿酸是体内核酸嘌呤分解的最终产物.大部分经肾脏排出。
肾功能受损时,尿酸易累积而导致血中含量升高。
此项指标有助于较早期肾病的诊断.参考值:0。
15至0.42 mmol/L高于参考值可能情况:痛风症、肾脏疾病、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红细胞增多症、氯仿、四氯化碳及铅中毒等5.胆红素—直接(Bilirubin direct)直接胆红素。
参考值:1。
7至6.1 umol/L高于参考值可能情况:肝硬化、胆管阻塞、肝炎、中毒性肝障碍等.6.总胆红素(Bilirubin total)总胆红素是血清中各种类型胆红素的总称。
参考值:5.1至19 umol/L高于参考值可能情况: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
7。
谷丙转氨酶(ALT/SGPT)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其次为心肌细胞,只有极少量释放血中,只有肝脏、心肌病变、细胞坏死时,血中含量才会升高。
增高值反映肝细胞损害和坏死程度等。
参考值:0至55 U/L高于参考值可能情况: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活动型进行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胆道疾病如胆石症引起梗阻、心肌梗塞、心功能不全导致肝淤血、多发性肌炎、肌细胞营养不良、某些药物或毒物反应,如四氯化碳。
常用临床化验的标准值及意义
常用临床化验的标准值及意义主要内容•常规化验:血常规、尿沉渣、大便化验、生化全项、离子分析。
•特殊化验检查:心梗三项、心肌酶、血、尿淀粉酶、肝炎七项。
血常规的正常值及意义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参考值RBC:红细胞数成年男性 4.0~5.5*1012/L成年女性 3.5~5.0*1012/L新生儿 6.0~7.0*1012/LHb: 血红蛋白成年男性 120~160g/L成年女性 110~150g/L新生儿 170~200g/L(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高于参考值高限。
多次检查成年男性红细胞数>6.0*1012/L,血红蛋白>170g/L; 成年女性 > 5.5*1012/L,血红蛋白>160g/L即认为增多。
可分为相对性增多和绝对性增多。
1.相对性增多:是因为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
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甲亢等。
2.绝对性增多:即为红细胞增多症。
按发病原因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后者称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1)继发性: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
生理性:可见于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
病理性: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肾癌、肝细胞癌等。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
属于慢性和良性增生,部分病人可转变为白血病。
(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1.生理性减少:低约10%-20%,可见于婴幼儿和15岁以前的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2.病理性减少:各种贫血。
可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破坏增多、丢失过多。
二.白细胞的检测,参考值(一)白细胞计数成年人 4.0~10*109/L 新生儿 15~20*109/L 6个月~2岁 11~12*109/L 二.白细胞的分类计数参考值(一)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 55~75% 2.04~7.05*109/L 嗜酸性粒细胞 0.5~5% 0.05~0.5*109/L 嗜碱性粒细胞 0~1% 0~0.1*109/L 淋巴细胞 20~40% 0.8~4*109/L单核细胞 3~8% 0.12~0.8*109/L (二).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N) 55~75%2.04~7.05*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在生理情况下,下午较早晨高。
人体健康数据参考值
人体健康数据参考值血糖一般参考值:总胆固醇:2.8~5.17mmol/L甘油三酯:0.56~1.7mmol/L男高密度脂蛋白:0.96~1.15mmol/L女高密度脂蛋白:0.90~1.55mmol/L低密度脂蛋白:0~3.1mmol/L血糖参考值及一般诊断标准正常参考值-空腹:静脉-全血:3.9~6.1;毛细血管: —;静脉-血浆: - ;正常参考值-餐后两时:静脉-全血:7.8以下;毛细血管: - ;静脉-血浆: - ;糖尿病空腹:静脉血管:静脉-全血:6.1以上;毛细血管:6.1以上;静脉-血浆:7.0以上;糖尿病餐后两小时:静脉-全血:10以上;毛细血管:6.1以上;静脉-血浆:11.1以上糖耐受量受损空腹:静脉-全血:小于6.1;毛细血管:小于6.1以上;静脉-血浆:小于7.0;糖耐受量受损餐后两小时:静脉-全血:6.7~10.0;毛细血管:7.8~11.1;静脉-血浆:7.8~11.1空腹血糖受损-空腹:静脉-全血:5.6~10.0;毛细血管:5.6~6.1;静脉-血浆:6.1~7.0空腹血糖受损-餐后两小时:静脉-血管:6.7以下;毛细血管:7.8以下;静脉-血浆:7.8以下高血压诊断的一般参考理想血压:收缩压:120左右;舒张压:80左右;正常血压:收缩压:130以下;舒张压:85以下;正常高值:收缩压:130~139;舒张压:85~89;轻度高血压:收缩压:140~159;舒张压:90~99;临界高血压:140~149;舒张压:90~94;中度高血压:160~179;舒张压:100~109;高度高血压:180~110以上;单纯收缩性高血压:大于140~低于90;低血压:90以下~60以下;幼童血压正常血压新生儿:收缩压mmHg:76;舒张压mmHg:34;1~6个月:收缩压mmHg:70~100;舒张压mmHg:30~45;6~12个月:收缩压mmHg:90~105;舒张压mmHg:35~45;1~2岁:收缩压mmHg:80~105;舒张压mmHg:40~50;2~7岁:收缩压mmHg:85~105;舒张压mmHg:55~65;7~12岁:收缩压mmHg:90~110;舒张压mmHg:60~75;各年龄正常值对照表男12-20岁收缩115;舒张73;21-25岁收缩115;舒张73;26-30岁收缩115;舒张75;31-35岁收缩117;舒张76;36-40岁收缩120;舒张80;41-45岁收缩124;舒张81;46-50岁收缩128;舒张82;51-55岁收缩134;舒张84;56-60岁收缩137;舒张84;61-65岁收缩148;舒张86;女16-20岁收缩110;舒张70;21-25岁收缩110;舒张71;26-30岁收缩112;舒张73;31-35岁收缩114;舒张74;36-40岁收缩116;舒张77;41-45岁收缩122;舒张78;46-50岁收缩128;舒张79;51-55岁收缩134;舒张80;56-60岁收缩139;舒张82;61-65岁收缩145;舒张83;糖代谢异常诊断标准(WHO 1999)正常血糖静脉血浆葡萄糖(mmol/L)☞空腹血糖(FPG):<6.1;糖负荷后二小时血糖(2hPPG):<7.8;☞空腹血糖受损(IFG):6.1~<7.0;糖负荷后二小时血糖(2hPPG):<7.8;☞糖耐量减低(IGT):空腹血糖(FPG):>7.0;糖负荷后二小时血糖(2hPPG):>7.8~11.1;☞糖尿病:空腹血糖(FPG):≥7.0;糖负荷后二小时血糖(2hPPG):≥11.1(包括随机血糖)血糖值的评价标准(mol)评价正常:空腹时:4.4~6.1;餐后一小时:6.7~8.3;餐后二小时:5.0~7.2:餐后三小时:4.4~6.7;良好:空腹时:6.1~7.1;餐后一小时:8.3~9.9;餐后二小时:7.2~8.8;餐后三小时:6.7~8.2;一般:空腹时:7.2~8.2;餐后一小时:10.0~12.7;餐后二小时:8.9~11.0;餐后三小时:8.3~9.9;不良:空腹时:8.3~9.9;餐后一小时:12.7~16.1;餐后二小时:11.1~15.3;餐后三小时:10.0~14.4;极其不良:空腹时:10.0;餐后一小时:16.6;餐后二小时:15.5;餐后三小时:14.4;血糖值对照表(血浆浓度单位:mmol/L)诊断条件糖尿病-空腹:静脉全血≥6.1;毛细血管≥6.1;静脉-血浆:≥7.0;糖尿病-服糖后二小时:静脉-全血:10.0;毛细血管:≥11.1;静脉-血浆:≥7.0;糖耐量受损:空腹:<6.1;毛细血管:<6.1;静脉-血浆:<7.0;服糖后二小时:6.7~10.0;毛细血管:7.8~11.1;静脉-血浆:7.8~11.1;空腹血糖受损-空腹:静脉-全血:5.6~6.1;毛细血管:5.6~6.1;静脉-血浆:6.1~7.0;空腹血糖受损-服糖后两小时:静脉-全血:<6.7;毛细血管:<7.8;静脉-血浆:<7.8;妊娠期血糖控制标准时间血糖浓度(mmol/L)空腹 3.3~3.6餐后一小时 5.6~7.8餐后两小时 4.4~6.7三餐前 3.3~5.8运动强度、练习时间和运动量对照表时间(min) 运动量5:大:90;中:85;小:70;10:大:85;中:75;小:65;15:大:80;中:70;小:60;20:大:75;中:65;小:55;30:大:70;中:60;小:50;45:大:65;中:55;小:45;60:大:60;中:50;小:40;不同年龄、心率、强度对照表8-12岁:100%:195;90%:180;80%:170;70%:160;65%:150;60%:145;55%:140;50%:135;45%:130;40%:125;13-17岁100%:190;90%:175;80%:165;70%:165;65%:155;60%:140;55%:135;50%:130;45%:125;40%:120;18-29岁100%:190;90%:175;80%:165;70%:150;65%:140;60%:135;55%:130;50%:125;45%:120;40%:115;30-39岁100%:185;90%:170;80%:160;70%:145;65%:140;60%:135;55%:130;50%:120;45%:115;40%:110;40-49岁100%:175;90%:165;80%:150;70%:140;65%:135;60%:130;55%:120;50%:115;45%:110;40%:105;50-59岁100%:165;90%:155;80%:145;70%:140;65%:130;60%:125;55%:110;50%:110;45%:105;40%:100;60岁以上100%:155;90%:145;80%:135;70%:130;65%:125;60%:120;55%:115;50%:110;45%:105;40%:100;人体健康正常值--------------一、注意监测血压成年人的正常血压值:收缩压(SBP)≤140mmHg(18.6Kpa)舒张压(DBP)≤90 mmHg (12.0Kpa)正常血压的低压应:小于90毫米汞柱,高压应小于140毫米汞柱;轻型高血压为DBP90~150毫米汞柱和SBP140~180毫米汞柱,其中SBP140~160毫米汞柱和DBP90~95毫米汞柱是临界高血压。
生化检验各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生化检验各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1、总蛋白TP 正常参考值55.00-85.00g/L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泄、沤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烧伤,失血。
2、白蛋白ALB 正常参考值35.00-55.00g/L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
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
如白蛋白30g/L,则预后较差。
3、球蛋白GLO 正常参考值15-35g/L增高:常见于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感染,如化脓性感染、梅毒、麻风、结缔组织病。
主要以Υ-球蛋白增高为主。
感染性疾病:结核病、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麻风病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变。
多发性骨髓瘤。
减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后、先天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4、白/球比值A/G 正常参考值 1.00-2.50。
减低:常见于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
如治疗后白蛋白提高至正常或接近正常,A/G比值接近正常,表示肝功能有改善。
故检测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及其比值,可估计肝脏疾病的病情核预后。
5、总胆红素TBIL 正常参考值 4.00-17.39umol/L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
6、直接胆红素DBIL 正常参考值0.00-6.00umol/L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7、间接胆红素IBIL (游离胆红素) 正常参考值0.00-17.39umol/L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8、谷丙转氨酶AL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参考值0-40IU/L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注:以下各项所述临床意义,仅是表明患某些疾病的可能性,并不表示一定患有某病。
请勿随便对号入座!如有疑问请至医院由专业医生结合体格检查等后确诊!!!肝功能检验项目谷丙转氨酶英文缩写 ALT正常参考值 0-40IU/L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检验项目谷草转氨酶英文缩写 AST正常参考值 0-40I/L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检验项目转肽酶英文缩写 GGT正常参考值 0-40IU/L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检验项目碱性磷酸酶英文缩写 ALP正常参考值 30-115IU/L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检验项目总胆红素英文缩写 TBIL正常参考值 4.00-17.39umol/L临床意义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检验项目直接胆红素英文缩写 DBIL正常参考值 0.00-6.00umol/L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检验项目游离胆红素英文缩写 IBIL正常参考值 0.00-17.39umol/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检验项目总蛋白英文缩写 TP正常参考值 55.00-85.00g/L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泄、沤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烧伤,失血。
检验项目白蛋白英文缩写 ALB正常参考值 35.00-55.00g/L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
生化检验指标相应缩写及所代表意义
生化检验指标相应缩写及所代表意义1、谷丙转氨酶英文缩写ALT 正常参考值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2、谷草转氨酶英文缩写AST 正常参考值0-40I/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转肽酶英文缩写GGT 正常参考值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4、碱性磷酸酶英文缩写ALP 正常参考值30-115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5、乳酸脱氢酶英文缩写LDH 正常参考值90-245U/L 临床意义增高: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12-48 小时开始升高,2-4 天可达高峰,8-9 天恢复正常。
另外,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可引起LDH 增高。
6、总胆红素英文缩写TBIL 正常参考值4.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
7、直接胆红素英文缩写DBIL 正常参考值0.00-6.00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8、游离胆红素英文缩写IBIL 正常参考值0.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9、总蛋白英文缩写TP 正常参考值55.00-8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泄、沤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烧伤,失血。
10、白蛋白英文缩写ALB 正常参考值35.00-5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
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