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信、干扰与目标特性

合集下载

通信干扰+-+通信及信息对抗

通信干扰+-+通信及信息对抗

2
(ERP3) j

k
j
(
ERP)t
r
4

hr ht
d j

4 2 1
La Lb
(ERP4 ) j

k j (ERP)t r4

dc
hrhj
2

1
4
2

1 La Lb
通信干扰方程
4.干扰压制区分析
自由空间传播方式下,干扰功率确定,干扰机所能达到的
将上式中干信比用压制系数kj来代替,并用干通比 r=dj/dc代
入可得:
(ERP1) j

k j (ERP)t r2
1 La Lb
通信干扰方程
平地传播模式下所需的干扰功率为:
2
(ERP2 ) j

k j (ERP)t r4

ht hr

1 La Lb
其他两种传播模式下所需的干扰功率为:
yt xtcosct 0

1 2
mt

1 2
J
t cos

j
c
t j t 0
上式中忽略了可以被后续滤波器滤除的直流项和高频项。这样
最佳干扰理论
单频干扰时有:
Rt A mt J t cos j c t j
只要Δω= ωj-ωc落在音频带宽内,将对通信信号形成单音干 扰。但是由于人耳很容易抑制单音干扰,单音干扰不易产生好 的干扰效果。所以,对AM信号不宜采用单频干扰样式。
最佳干扰理论
合成信号的包络为: Rt A J mt
当ωj≠ωc,φ ≠ 0时,假设干扰信号较小,即满足:

管理学---第三章-计划与决策

管理学---第三章-计划与决策

计划工作的原理
• • • • 限定因素原理—木桶原理 许诺原理 灵活性原理 改变航道原理
木桶原理
含义是:木桶盛水量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 块木条的高度。意指主管人员越是了解对达到 目标起主要限制作用的因素,就越能有针对性地、 有效地拟定各种行动方案。 此原理表明,主管人员在制定计划时,须全力 找出影响计划目标实现的主要限定因素,有针对 性地采取相应措施。
改变航道原理
即使计划工作过程具有灵活性,在制 定计划后,管理者不能被其拴住,在执行过 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作必要的检 查和修订。 俗语称“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管 理者要像航海家需经常核对航线以排除 险情那样,保证计划的总目标不变,但实现 目标的进程可因实际情况的变化而随时 改变。
组织目标的内容
时间序列分析法
• 简单移动平均法
• 加权移动平均法
简单移动平均法
模型 Yt=1/n (X t-1+X t-2+•••+X t-n) 式中: Yt—t期预测值; n—移动期数; Xi—为第i期实际值。
加权移动平均法
即根据距预测期越近的实际值,对预测值的影响越大的 原理,赋予所取实际数据一定的权数Di,然后再取平均数, 作为下一期的预测值。 权数确定的原则是: (1) 距预测期越大,权数越大;反之,越小。 (2) 0<Di<,且∑ Di=1 此方法适用于稳定而略有变化的市场类型。 模型: n Y= ∑ Xi · i D
2. 目标的次序性
组织目标往往不止一个,故应有轻重缓急之 分。 3. 目标的时间性 目标的实现要有时间要求。
确定组织目标的原则
1. 目标需体现组织的宗旨和使命 2. 目标必须落实,需做到: • 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工作中 • 尽可能完善,以使目标明确并便于考核 • 有期限要求 3. 目标需有多个,并形成体系,以避免片面性,追求企 业宗旨和使命的实现,如企业有市场营销、创新、 人员组织、财务资源、物资资源、生产效率、社 会责任和利润目标等。 4. 目标需有挑战性

【工信办法】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保密管理办法

【工信办法】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保密管理办法

【工信办法】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保密管理办法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保密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37号),加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保密管理,确保军民结合工作顺利推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相关法律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保密工作,应当贯彻统筹协调、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确保安全的原则。

第三条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保密局、国防科工局会同军队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强化协调配合,加强督促检查,共同做好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保密管理工作。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保密管理实行保密工作责任制,业务谁主管,保密谁负责。

第四条拟承担涉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单位应当按照《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审查认证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取得相应保密资格后,才能承担涉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

各单位负责所承担任务保密工作的具体落实,自觉接受各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二章国家秘密的范围和密级第五条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工作中,国家秘密事项范围主要包括:(一)武器装备发展战略、规划、计划;(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结构、布局和统计数据;(三)武器装备的技术指标与性能、目标特性;(四)武器装备对外合作和军工贸易敏感事项;(五)对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工艺、科技成果、技术手段;(六)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经费预算、决算;(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保障性方案和措施;(八)不宜公开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信息;(九)军工企业和军工科研院所改革的方案和措施;(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安全保卫保密防范方案;(十一)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运输计划、方案;(十二)其他有关秘密事项。

跟踪干扰原理

跟踪干扰原理

跟踪干扰原理一、引言在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的传输和保护越来越重视。

而跟踪干扰原理作为一种常见的信息保护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对跟踪干扰原理进行深入探讨,介绍其基本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二、基本原理跟踪干扰原理是一种通过产生干扰信号来干扰敌方对目标的跟踪和定位的技术手段。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干扰信号掩盖目标的真实信息,使得敌方无法准确追踪目标的位置和行动。

具体来说,跟踪干扰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干扰信号的产生:通过选择合适的干扰源和干扰信号发生器,产生具有一定频率、幅度和相位的干扰信号。

2. 干扰信号的传输:将产生的干扰信号通过合适的传输介质,如无线电波或光纤,传输到目标附近。

3. 干扰信号的作用:干扰信号与目标信号相叠加,使得敌方无法准确获取目标的位置和运动信息。

4. 干扰信号的参数调整:根据目标的特性和敌方的追踪手段,适时调整干扰信号的频率、幅度和相位,以达到最佳的干扰效果。

三、应用领域跟踪干扰原理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军事、情报、安防等。

1. 军事领域:在军事行动中,敌方对我方目标的跟踪和定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通过采用跟踪干扰原理,可以有效地干扰敌方的跟踪系统,保护我方目标的安全。

2. 情报领域:在情报收集过程中,为了保护特定目标的位置和行动信息,常常需要采用跟踪干扰原理。

通过干扰敌方的侦察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我方的情报安全。

3. 安防领域:在一些重要场所,如机场、火车站、地铁等公共交通场所,为了防止恐怖分子对目标进行跟踪,常常需要采用跟踪干扰原理。

通过干扰信号的产生和传输,可以有效地防止恐怖分子对目标的追踪和定位。

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虽然跟踪干扰原理在保护信息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1. 干扰效果的不确定性:跟踪干扰原理的干扰效果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干扰信号的参数调整、目标特性和敌方追踪手段等。

第3章 注意

第3章 注意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

第二节:选择性注意
一、两种研究范式: 追随作业 双耳分听
影响信息选择的因素

(一) (二) (三) (四)
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实验一) 刺激物的语义联系(实验二) 作业的相似性 作业的熟悉性
影响信息选择的因素

实验一
用双耳分听范式,让被试听3对词,如7-3 4-2 1-5.其中7.4.1, 依次呈现给左耳,3.2.5依次呈现给右耳。每对数字达到两 耳的时间相同;前后两队数字之间的间隔是0.5s。 要求被试按自己选定的顺序把听到的数字报告出来。结果大 多数被试先左耳,后右耳。 如果要求被试按时间呈现的顺序报告数字,结果准确率降低, 间隔0.5s 是正确率20%;2s时正确率50%。 即物理特性惹人注意的占优势。
不管是双听实验还是双听追随实验,被试只 能注意到一个通道,一般是追随通道的信 息,而常常无法报告或觉察另一个通道的 信息。
过滤器模型无法解释的事实
(1)鸡尾酒会效应

Anny…

(2) Gray & Wedderburn 的实验(1960) 6 JEC 9
OB 2 TIVE
追随耳 3 AUNT 4 DEAR 5 JANE
实验结果p124图结果的解释第一个字母出现之前之后的时间资源分配的策略?持久性倾向新异刺激?临时性意向当时注意的任务?对容量要求的评价分配的合理性?唤醒水平高低情绪状态anderson等1987的实验被试35岁儿童程序看电视中屏幕上插入声音和图片干扰结果儿童凝视时间越长越抗干扰
第三章 注 意
本章内容
影响信息选择的因素

实验二:语义联系对注意选择的作用。
Gray等人用双耳分听范式,两耳接受的单词可以构成一个有 意义的句子。如呈现给左耳是:6——老鼠——2,呈现给 右耳的是:吃——9——奶酪。 要求被试把自己听到的数字报告出来。 结果:老鼠吃奶酪;6——9——2

雷达原理

雷达原理
离 散型 寄生输出
4
雷达原理
2.4 固态发射机
• 固态发射机发展概况和特点
– 逐步替代常规微波电子管发射机,优点如下 • 寿命长、可靠性高 • 体积小、重量轻 • 工作频带宽、效率高 • 系统设计和运用灵活、维护方便, 成本较低
– 平均功率大而峰值功率受限,适用于高工作比 雷达,如连续波雷达
– 在 UHF ~ L 波段发展较快
• 雷达的基本概念
– 利用电磁波的二次辐射、转发或目标固有辐射 来探测目标,获取目标空间坐标、速度、特征 等信息的一种无线电技术,相应的设备称为雷 达站或雷达机,简称雷达
– 二次辐射:反射(单基地)、散射(多基地)
– 转发:二次雷达(导航)
– 固有辐射:通信及雷达信号(被动/无源)、随 机热运动电磁辐射(导引头)
雷达原理
1.1 雷达的概念
• 雷达信号处理
– 目标信号总是被淹没于 杂波(+干扰)+ 噪声
的背景中 – 杂波及干扰强度往往超过目标信号的千万倍 – 信号处理作用
• 增强待测目标信噪比,提取目标参数 • 抑制杂波和干扰信号
雷达原理
1.2 雷达探测原理
• 雷达回波中的可用信息
– 斜距 R ( Rmax 可由雷达方程估算)
• 总效率
– 发射机输出功率与其输入总功率之比 – 对主振放大式发射机应改善输出级的效率
雷达原理
2.2 雷达发射机电性能指标
• 信号形式(调制形式)
– 不同信号形式对发射机的要求各异
波形 简单脉冲 脉冲压缩 高工作比多卜勒
调制类型 矩形调幅
线性调频、相位编码 矩形调幅
工作比(占空比)% 0.01 ~ 1 0.1 ~ 10 30 ~ 50

《二次雷达原理》课件

《二次雷达原理》课件

气象
用于气象预测和天气监测。
科研
用于天文观测和地质勘探。
雷达波段的分类
微波波段
毫米波波段
工作波段在1毫米到1米之间。
工作波段在0.1毫米到1毫米 之间。
紫外线波段
工作波段在200纳米到400纳 米之间。
二次雷达的波段选择
1 工作频率
通过选择合适的工作频率,可以获得更好的波束特性和探测性能。
2 环境干扰
在选择波段时,需要考虑周围环境波有不同的反射和吸收特性。
二次雷达的探测距离
信号强度
信号强度与目标物体到雷 达的距离成反比。
噪声干扰
噪声会降低信号的幅度, 从而影响探测距离。
功率和灵敏度
通过提高发射功率和接收 灵敏度,可以增加探测距 离。
发展历史
二次雷达起源于上世纪中叶,随着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雷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次雷达的基本原理
1
发射信号
二次雷达向目标物体发射电磁波信号。
2
目标反射
目标物体接收到信号并反射回来。
3
接收信号
二次雷达接收目标物体反射的信号。
4
信号处理
接收到的信号经过处理,提取出目标物体的相关信息。
二次雷达的组成
《二次雷达原理》PPT课 件
在这个《二次雷达原理》PPT课件中,我们将探讨二次雷达的工作原理、应用 领域以及发展的前景。通过这个课件,你将深入了解雷达技术背后的科学原 理和实际应用。
什么是二次雷达
定义
二次雷达是一种通过接收目标物体反射的电磁波并进行信号处理的雷达系统。
作用
二次雷达用于探测、跟踪和测量目标物体位置、速度、轨迹等信息。
一次雷达 通过发射和接收连续的电磁波工作 适用于目标物体较大且距离较远的情况 具有较大的扫描范围

弹道导弹在飞行各阶段中的弹道特征和目标特性是什么

弹道导弹在飞行各阶段中的弹道特征和目标特性是什么

弹道导弹在飞行各阶段中的弹道特征和目标特性是什么?不同类型的弹道导弹,其飞行各阶段中飞行轨迹、速度和加速度差异较大。

助推段是弹道导弹最脆弱的阶段,其红外和雷达特性非常明显,飞行速度较慢。

这个阶段还没有产生碎片,也没有释放诱饵等突防装置,目标识别问题不突出。

远程弹道导弹助推段时间约为3-6分钟。

各国都想法设法缩短防御能力最弱的助推段飞行时间,例如俄罗斯“白杨”助推段飞行时间已低于45秒,可在大气层内实现关机,降低了助推高度。

中间飞行段是弹道导弹中最长阶段,典型远程弹道导弹的中间段飞行时间约15-20分钟,通常这时射程10000公里的导弹的弹头飞行弹道最高点达到1 300公里。

由于没有大气阻力,这一阶段弹头、诱饵、整流罩、母舱和碎片残骸等,均在弹道附近伴随弹头高速运动,在整个中间飞行阶段形成一个目标群,扩散范围达几公里。

如何从干扰团中识别出真弹头并有效拦截,是反导系统的核心任务。

再入段持续时间一般为60-90秒。

通常,射程10000公里的导弹再入速度为7.2马赫。

在该阶段,由于大气阻力,目标群中伴随弹头飞行的碎片、轻质诱饵、箔条等会因摩擦被烧毁或降速而被大气过滤掉。

只有少数经过专门设计的重诱饵呈现出类似弹头的运动轨迹。

反导雷达需要识别的对象有哪些?首先是碎片。

由于导弹飞行中需要不断抛弃不必要的部分,以增大动力效率,加之其各种分离机构多采用了爆炸螺栓等方式,其飞行中必然产生大量碎片。

其次是诱饵。

弹头诱饵包括涂有金属层的气球、轻型充气或刚性复制诱饵等。

假目标与弹头形状几乎相同,这是一种简单、廉价的高空诱饵。

用薄塑料制成,包覆以金属箔、条或丝网。

一枚导弹可以携带许多这样的气球,并在导弹升空至大气层外时释放,然后充气成型,并跟随弹头沿弹道飞行到再入点。

这种诱饵进入大气层时,急剧减速并在高空解体,从而使弹头容易在大气层内被识别出来。

另一种是轻质电子诱饵就是金属箔条,这实际是一种电子对抗措施。

此外,干扰机也会制造假目标。

第三章_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要点

第三章_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要点


源进程传送消息到目 标进程的过程: 消息送到源系统的 最高层; 从最高层开始,自 上而下逐层封装; 经物理线路传输到 目标系统; 目标系统将收到的 信息自下而上逐层 处理并拆封; 由最高层将消息提 交给目标进程。
源进程 消息
逻辑通信
目标进程 消息
N+1 N N-1
Pn+1
Pn Pn-1
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本章学习要点: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的概念
OSI参考模型
TCP/IP参考模型 OSI与TCP/IP两种模型的比较
3.1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的概念

3.1.1 什么是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指整个网络系统的 逻辑组成和功能分配,它定义和描述了一 组用于计算机及其通信设施之间互连的标 准和规范的集合。 也就是说:为了完成计算机间的通信合作, 把计算机互连的功能划分成有明确定义的 层次,规定了同层次实体通信的协议及相 邻层之间的接口服务。网络体系结构就是 这些同层次实体通信的协议及相邻层接口 的统称,即层和协议的集合。

3.1.2 什么是网络协议 从最根本的角度上讲,协议就是规则。 网络协议,就是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 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连网的 计算机以及网络设备之间要进行数据与 控制信息的成功传递就必须共同遵守网 络协议。

网络协议主要由以下三要素组成: 语法 语法是以二进制形式表示的命令和相应的结 构,确定协议元素的格式(规定数据与控制 信息的结构和格式)如何讲 语义 语义是由发出请求、完成的动作和返回的响 应组成的集合,确定协议元素的类型,即规 定通信双方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 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应答 。讲什么 交换规则 交换规则规定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即 确定通信状态的变化和过程, 。应答关系

电子通信的干扰要素和控制方法

电子通信的干扰要素和控制方法

电子通信的干扰要素和控制方法电子通信的干扰要素主要包括外界干扰和内部干扰两大方面。

外界干扰主要源于电磁环境中的各种电磁波辐射,如自然辐射、人工干扰等;内部干扰主要来自于通信系统本身的各种器件和电路等。

为了保证电子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信息的传输质量,需要对干扰进行有效的控制。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电子通信的干扰要素及相应的控制方法。

一、外界干扰要素及控制方法1.自然辐射干扰:自然辐射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电磁波对通信系统产生的干扰,如大气磁场、地磁变化、太阳辐射等。

控制自然辐射干扰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的天线设计和安装,选择适当的天线高度和位置,减少自然辐射对天线的影响。

(2)使用屏蔽和吸收材料,降低自然辐射对设备的影响。

(3)合理的地域选择和规划,避免强自然辐射区域建设通信设施。

2.人工干扰:人工干扰是指人类活动引起的电磁波干扰,如电力设备的谐波辐射、移动通信设备的电磁波辐射、雷达设备的电磁波辐射等。

控制人工干扰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合适的频率规划和调度,避免不同系统之间的频率冲突。

(2)加强对电磁波辐射的监测和管理,确保各种设备的辐射水平符合国家标准。

(3)采用合适的电磁兼容设计,减少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

(4)强化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加大对人工干扰的整治力度。

二、内部干扰要素及控制方法1.器件间串扰:器件间串扰是指不同器件之间或同一器件内部的电磁信号相互干扰。

控制器件间串扰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的布局与隔离:在系统设计中,合理安排器件的布局和隔离,减少器件间的电磁干扰。

(2)电磁兼容设计:采用合适的电磁兼容设计,减少器件之间的相互干扰。

(3)适当的地线设计与接地:合理设计与规划地线和接地,有效减少器件间的串扰。

2.电源干扰:电源干扰是指供电系统中存在的电源波动、杂波等干扰信号对通信系统产生的干扰。

控制电源干扰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电源滤波:利用滤波器对供电系统进行滤波处理,降低电源中的杂波和谐波。

(完整word版)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抗干扰性能分析

(完整word版)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抗干扰性能分析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抗干扰性能分析在现代战争中,通信对抗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等大量高新技术的应用,军事通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跳频、扩频等一些新的通信手段应用之后,使得通信频谱越来越宽,通信的反侦察、抗干扰能力越来越强,迫使各国加紧对通信对抗技术以及装备的研制。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由于其优良的多址接入、低截获概率、抗干扰和强保密等特性,使得它在军事通信、卫星通信和民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电子对抗中,对扩频通信的有效干扰成为制胜关键。

第一章研究背景介绍1。

1直扩通信研究背景现代战争首先是电子战,在电子战中失去优势的一方,将导致通信中断,指挥失灵等,从而丧失战争主导权。

两次海湾战争,前南斯拉夫战争以及阿富汗战争都是很好的佐证。

因此,通信对抗作为C4ISR系统的核心,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通信对抗属于电子对抗,它包括通信侦察、通信干扰等主要对抗措施.通信对抗的目的在于:侦收和截获敌方信息,测量有关技战术参数;采用各种干扰方式阻止敌方正常通信并抑制敌方对我方的干扰,保证我方通信系统有效工作.扩频通信作为新型的通信方式,具有优良的抗干扰、抗衰落和抗多径性能及频谱利用率高、多址通信等诸多优点,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军事通信领域,极大地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抗截获和抗干扰能力。

因此,扩频通信系统成为干扰方的首要作战目标,同时,扩频通信的抗干扰、抗截获、抗侦破特性给干扰方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为取得现代电子战的胜利,针对扩频通信系统研究高效的干扰方式,如何有效的干扰成为取得现代电子战胜利的重要一环,对战时通信对抗具有重要意义。

1。

2直扩通信的军事应用情况1)直扩通信技术在舰艇卫星通信系统上应用广泛.国外舰艇卫星通信系统和国内舰艇卫星通信系统均采用码分多址通信方式,使用C波段。

这样网络组织与撤收灵活,通信质量高,频道使用少。

从目前使用看,这种方式充分发挥了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的特点,是扩频通信应用成功的范例。

电磁信号干扰器原理

电磁信号干扰器原理

电磁信号干扰器原理
电磁信号干扰器是一种用于干扰无线电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的装置。

它通过发射特定频率的电磁波来干扰目标设备的正常工作,从而达到干扰或屏蔽目标设备信号的目的。

电磁信号干扰器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原理基础,电磁信号干扰器利用电磁波的传播特性,通过发射特定频率和幅度的电磁波,干扰目标设备的接收信号,使其无法正常工作。

这种干扰原理类似于无线电通信中的干扰现象,只是电磁信号干扰器是有意为之,而无线电通信中的干扰是非意愿的。

2. 发射原理,电磁信号干扰器内部通常包含发射天线、射频发射电路和功率放大器等组件。

当干扰器工作时,发射天线向周围空间发射特定频率和幅度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会覆盖目标设备的通信频段,从而干扰目标设备的正常接收和发送信号。

3. 干扰原理,电磁信号干扰器的干扰原理主要包括频率干扰和幅度干扰。

频率干扰是指干扰器发射的电磁波与目标设备通信频率相近甚至相同,从而使目标设备无法正常接收和发送信号;幅度干扰是指干扰器发射的电磁波幅度较大,超过目标设备的信号,导致
目标设备无法正确解调信号。

4. 波段选择,电磁信号干扰器通常可以调节发射频率和幅度,
以适应不同的干扰需求。

根据目标设备的通信频段和干扰强度要求,可以选择合适的发射频率和幅度,实现精准干扰。

总的来说,电磁信号干扰器利用电磁波的发射和传播特性,通
过发射特定频率和幅度的电磁波,干扰目标设备的正常通信,从而
达到干扰或屏蔽目标设备信号的目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电磁
信号干扰器的使用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对合法通信产生不
良影响。

(完整word版)双自由度控制

(完整word版)双自由度控制

摘要本文讨论的内容是双自由度控制。

通过对单自由度控制与双自由控制分别进行了举例研究,阐述了两种控制器各自的特性,说明了双自由控制的突出优点。

阐述了双自由控制器是如何独立的对系统的目标跟踪值特性和干扰抑制特性分别独立的进行调节,从而使系统同时获得最优的目标跟踪值特性以及干扰抑制特性。

通过与现在应用最广泛的PID控制器的结合,设计出了双自由PID控制系统.并研究如何对于给定的系统设计出独立的两个控制器,实现控制系统的输出对参考输入的高精密度跟踪,以及对扰动输入的响应具有很小的振幅,并能很快衰减到零即无稳态误差,并给予了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的仿真举例。

关键词: 控制器双自由度PID控制器干扰抑制高精密跟踪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tents of two degrees of freedom control。

The Characteristic of two degrees of freedom control and single degrees of freedom control is Elaborated giving examples.the advantage of two degrees of freedom control is explained. the method how do the two degrees of freedom controller adjust the feature of tracking value and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characteristics is explained. By doing that,the system could gain the best feature of tracking value and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The two degrees of freedom PID is designed controller by combining PID controller。

智能型公众移动通信干扰产品的技术设计及应用

智能型公众移动通信干扰产品的技术设计及应用

智能型公众移动通信干扰产品的技术设计及应用摘要:本文首先介绍公众移动通信干扰产品技术设计中一些基本干扰目标特性参数的分析与计算。

然后介绍一种典型干扰产品的技术方案及工作原理,并对产品的关键技术优势及产品应用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干扰目标特性技术方案关键技术优势产品用途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恐怖组织、民族分裂势力利用无线通信设备作为遥控引爆工具进行恐怖爆炸的恶性案件越来越多,给国家安全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带来了新的不安定因素。

如何采用先进手段来积极有效地防范恐怖组织和民族分裂势力利用高科技产品进行犯罪活动,已成为各级安防部门所必须要予以认真应对的重要问题。

目前,常规使用的干扰产品已不能完全满足和适应防爆安检工作的需要,从使用效果来看,技术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只有在技术上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发挥干扰产品在防爆安检工作中的作用。

1 基本干扰目标特性参数的分析与计算1.1 干扰目标特性分析要实施有效干扰满足战术需求,首先须对工作频段内存在的主要目标相关特性进行分析如下。

1.2 干扰功率计算模型小区域内干扰的目标一般都在视距范围内,因此所需干扰目标的接收信号和干扰信号的距离衰减都可以视为自由空间传播衰减。

1.3 不同目标所需干信比分解根据无线电频谱的应用范围,不同的应用有不同的调制方式,如GSM采用GMSK调制,CDMA采用QPSK调制等等。

结合不同的调制方式、抗噪增益等参数,并参考相关资料和工程项目经验得到各个频段的干信比门限如表2所示。

1.4 干扰功率计算仿真通过对不同频段所需干扰目标的发射功率、工作距离,干扰系统的系统损耗、天线增益等参数分析统计,这里选用一系列常用的特性参数,按照上述计算模型对干扰功率进行了仿真。

2 典型产品技术方案2.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系统由操作控制计算机、干扰信号源(基带信号源、变频器)、干扰发射机(功率放大器)、天馈系统、供电系统等若干个分系统组成,系统组成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现代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

现代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
3.1.4
6
目标受到电磁波的照射,因其散射特性将产生散射回波. 散射功率的大小显然和目标所在点的发射功率密度S1及目 标的散射特性有关.用目标的散射截面积σ其量纲是面积来 表征其散射特性.若假定目标可将接收到的回波能量无损耗 地辐射出来,就可以得到目标的散射功率二次辐射功率为
3.1.5
7
假设目标的散射回波其功率为P2全向辐射,接收天线 与目标距离为R2,那么在接收天线处的回波功率密度为
dBsm给出,
σ=10lgσm2 dBm2
3.2.5
31
RCS是一个复杂的物理量,它既与目标的几何参数和 物理参数如目标的尺寸、形状、材料和结构等有关,又与入 射雷达波的参数如频率、极化和波形等有关,同时还与目标 和雷达之间的相互位置有关.
32
3.2.2 影响RCS的因素
RCS除与目标本身的性能有关,还与视角、频率和极化 等有关.下面的分析主要是为了解释RCS的含义.
①根据雷达参数来估算雷达的作用距离; ②根据雷达的威力范围来估算雷达的发射功率; ③分析雷达参数对雷达作用距离的影响,这对雷达系统 设计中正确地选择系统参数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章从基本雷达方程入手,分别介绍目标的散射截面积 RCS、雷达的系统损耗以及干扰器和几种体制的雷达方程.
2
3.1 基本雷达方程
9
所以,当Pr正好等于Smin时,就可得到雷达检测目标的最大作 用距离Rmax.因为超过这个距离,接收的信号功率Pr进一步减 小,就不能可靠地检测到目标.它们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3.1.9 或
3.1.10
10
式3.1.9和式3.1.10表明了最大作用距离Rmax和雷达参 数以及目标特性之间的关系.在式3.1.10中,第一个等式里 Rmax与λ1/2成反比,而在第二个等式里Rmax却和λ1/2成正比.这 里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这是由于在第一个等式中,当天 线面积不变、波长λ增加时天线增益下降,导致作用距离减 小;而在第二个等式中,当天线增益不变,波长增大时要求 的天线面积亦相应增大,有效面积增加,其结果使作用距离 加大.雷达的工作波长是整机的主要参数,它的选择将影响 到诸如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天线尺寸和测量精度等众 多因素,因而要全面考虑衡量.

关于现代战争中的电子干扰和反干扰技术

关于现代战争中的电子干扰和反干扰技术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制定完善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 规范电子干扰和反干扰技术的使用 和管理
提高军事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应对能 力,确保电子干扰和反干扰技术的 有效运用
国际法规和伦理问题探讨
电子干扰和反干扰技术发展带 来的国际法规挑战
技术发展与国际安全的关系
伦理问题:技术应用与人类价 值观的冲突
Part Six
电子干扰和反干扰 技术的发展挑战与
对策
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
电子干扰和反干扰技术的复杂性和 多样性
技术和设备的成本和投入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创新能力
军事运用对策建议
加强技术研发,提高电子干扰和反 干扰技术的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电子干扰 和反干扰技术的挑战
导航干扰:干扰敌方导航信 号,使其定位和导航出现误

光电干扰:干扰敌方光电设 备,使其无法正常探测和识
别目标
电子干扰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场景
雷达干扰:干扰敌方雷达系统,使其无法正常工作
通信干扰:干扰敌方通信系统,破坏敌方信息传递
导航干扰:干扰敌方导航系统,使其无法准确掌握位置信息 计算机病毒攻击:通过计算机病毒攻击敌方指挥控制系统,破坏其数据处 理和传输能力
反干扰技术
反干扰技术的定义和原理
定义:反干扰技术是指通过一 系列措施来对抗电子干扰,保 护通信和雷达等电子系统正常 工作的技术。
原理:反干扰技术主要基于信 号处理和通信理论,通过采用 扩频、跳频、抗干扰编码等手 段,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 降低干扰对信号的影响,从而 保证电子系统的正常工作。

雷达目标特性

雷达目标特性

雷达目标特性雷达目标特性是指雷达检测和跟踪目标时所具有的一些重要性能指标和特点。

以下是雷达目标特性的一些主要内容:1. 信号强度:雷达目标特性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信号强度,也即目标所反射回来的雷达信号的强度。

信号强度通常用雷达返回的目标强度指数(RCS)来衡量,RCS越大表示目标越易被雷达探测到。

2. 信号时延:信号时延是指雷达发射出的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过的时间。

通过测量信号时延,可以计算目标与雷达之间的距离。

3. 目标速度:目标的速度是雷达目标特性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可以通过测量雷达信号的多普勒频移来确定。

目标的速度信息对于雷达跟踪移动目标非常重要。

4. 目标方位和仰角:雷达目标特性中的方位和仰角指的是目标相对于雷达的位置坐标。

方位是目标相对于雷达的角度位置,通常用水平角度来度量;仰角是目标相对于雷达的高度位置,通常用垂直角度来度量。

5. 目标分辨率:目标分辨率指的是雷达系统能够将多个目标作为独立的个体进行分辨和识别的能力。

目标分辨率与雷达的工作频率和脉冲宽度有关,一般来说,工作频率越高、脉冲宽度越窄,雷达的目标分辨率越高。

6. 目标可观测性:目标可观测性指的是目标在雷达系统中能够被有效探测和定位的能力。

目标的可观测性受到目标的大小、形状、材料和反射特性等因素的影响。

7. 目标识别:目标识别是指雷达系统能够对目标进行分类和识别的能力。

目标识别通过分析目标反射回来的雷达信号的特征和参数来进行,常用的目标识别方法包括基于RCS、目标形状、运动模式和散射特性等。

8. 雷达对抗性:雷达目标特性中的对抗性指的是雷达系统对目标干扰和干扰对策的能力。

目标可以使用各种方式来降低其在雷达系统中的可观测性,从而减小被雷达探测到的概率,因此雷达系统需要具备对抗干扰和抗击干扰的能力。

综上所述,雷达目标特性涵盖了信号强度、信号时延、目标速度、目标方位和仰角、目标分辨率、目标可观测性、目标识别和雷达对抗性等方面的指标和特点。

教育传播学——第三章 教育传播信息

教育传播学——第三章 教育传播信息

第三节 非语言符号
一、非语言符号的类型
动作性符号
非语言符号分类
音响符号 图像符号 目视符号
(一)动作性符号 1、身体动作 (1)象征性动作 (2)解说性动作 (3)情绪性动作 (4)调节性动作 (5)适应性动作
2、物件 3、时间与控件
(二)音响符号
1、拟似语言 2、事物音响 3、音乐
符号的外延意义是表示符号与事物间的代表 性关系,是客观性的,它也就是在字典上所 标明出来的,能为大家所共同承认的,它是 大家能利用符号来进行传播的基础。
符号的内涵意义,是指符号与概念之间 的评价性关系,它常常有情感上的爱憎 与评价上高低等因素,它是主观的。
语言符号及其教育应用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信息符号系 统,是人们用来进行传播和思维活动的有效 工具。
第三章 教育传播信息和符号
教学目标:掌握信息的特征、产生和形态; 掌握教育信息的含义、来源和特性;掌握传 播符号的意义;掌握传播符号的类型、功能 和特性
教学重点:教育信息的含义、来源和特性; 传播符号的类型、功能和特性
教学难点:教育信息的含义、来源和特性; 传播符号的类型、功能和特性
第一节 信息的概念
的 2、语言是有限的,而世界上的事实是
无限的。 3、语言是抽象的,而事实却是具体的
(二)语言运用的障碍
1、两级化的影响
2、个人经验的影响
3、语言内涵的影响
4、事实推论的混淆
(三)语言运用
3、重复性
4、增强性
5、调整性
6、整体性
四、专业符号语言与计算机语言
自然语言的局限性:
(三)图像符号
1、活动图像
2、静态图像
3、图画
(四)目视符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信道、干扰与目标特性3.1 水声信道特性3.1.1 稳定单途信道-自由空间的传播在理想介质自由空间中,信号传输过程如果用一网络来表示,则其脉冲响应为()()0τ-τδ=τh (3.1.1)而传输函数为()0ωτ-=ωe H (3.1.2)式中0τ为发射点至接收点的传播时间。

在实际海洋中,由于各个频率的吸收系数不同,高频衰减比低频衰减要大的多,传输函数的模()ωH 不在等于1,而是随着频率的增高而衰减,这时脉冲响应也不在是δ脉冲,而是有一定宽度的,其展宽程度与距离等因素有关。

3.1.2 稳定多途信道-海底、海面反射以及声速梯度引起折射产生的影响实际海洋不可能是一个自由空间,它存在着海面和海底两个界面。

由于温度、盐度和静压力的影响,海洋中不同深度声速是不同的,存在着声速垂直分布,这就会使声波产生折射。

上下边界的反射和在水中的折射使得实际海洋信道不是单途径信道而是多途径信道。

如果我们把海洋看成是一个具有平滑的上下边界的分层不均匀介质,声波在其中传播将产生稳定的多途信号。

在已知声速-深度分布曲线时,可用射线理论或简正波理论来预测多途结构。

图3.1.1分别给出相应的多途信号的理论预测图和实际图。

图3.1.1 多途信号的理论预测图和实际图图3.1.2 a 给出存在跃层时浅海传播的多途结构;b 给出相应的多途信号。

图中给出了声源和接收点同在跃层上和分别在跃层上下的两种情况。

图3.1.2 ( a) 存在跃层时浅海传播的多途结构(b) 相应的多途信号稳定多途信号用网络来表示时,其脉冲响应可用如下形式来表示:()()∑=τ-τδ=τh i (3.1.3)式中i τ为各个途径信号的时延值。

传输函数为()e A H ωτ-=∑=ω (3.1.4)由于多途信号间的干涉,()ωH 随频率变化有起伏。

3.1.3 时空变信道(1) 随机时变信道-随机起伏海面、粗糙海底、不均匀介质产生的影响由于海面是随机起伏,海底是粗糙不平的,海水存在着宏观的分层不均匀,微观的随温度起伏、湍流、涡流、内波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多途信道不是稳定的而是随机时变的,这时脉冲响应函数应该是时间的随机函数。

一个实际信道的脉冲响应可表示为)(())(t h h t h ,~,0τττ+= (3.1.5)相应的传输函数为)(())(t H H t H ,~,0ωωω+= (3.1.6) 式中()ω0H 为传输函数的稳定部分;)(t H ,~ω为传输函数的随机时变部分,其均值为零。

它的特性可用其协方差函数来表征,即 ())(()t t H t H t t ∆+∆+•=∆∆Γ*,~,~,,,ωωωωω (3.1.7)式中Γ称为时频相干函数。

若信道满足广义平稳非相关散射条件,即把信道传播过程看作散射过程时,不同时延和不同频移的散射信号间不相关时,Γ仅与ω∆,t ∆有关,则时频相干函数可写成(t ,∆ω∆)形式。

如将∆ω∆,t 仍用ω,t 表示,并对作傅立叶变换可得:()()dt d e e t ,,R ωωΓ=ϕτϕ-ωτ-⎰⎰ (3.1.8)式中称为R s 散射函数。

散射函数在τ轴上投影)(τs R (也称时间弥散函数)表征了信号随机起伏部分能量沿τ轴弥散分布的情况。

散射函数在ϕ轴(多普勒频移)上的投影)(ϕs R 表征了由于信道的随机时变性而产生的多普勒频移在频率轴上的分布情况。

(2) 随机时空变信道-广义散射函数在讨论传感器阵信号的时空最佳处理时,还需要考虑到随机信道引起的入射角度的弥散,这就要求把随机时变信道讨论推广到空间维得到广义散射函数。

水声信道(z 轴代表深度,信号沿x 方向传播)的传输函数可表示为()()()z y x t H H z y x t H ,,,,~,,,,0ωωω+= (3.1.9)()()z y x t H H ,,,,ω=ω (3.1.10)()22020~/H H H +=γ (3.1.11)其中γ称为相干度。

相干度与观察时间的长度和观察空间的大小有关,时间愈长,空间愈大,相干度就愈低。

这是因为随着时间增长,空间范围扩大,影响传输函数H 变化的因素将愈多。

随机部分H ~的增长将导致相干度下降。

可定义时频空间相干函数()z y x t ,,,,ωΓ的傅立叶变换为广义散射函数()jvy jux t j j s e e e e z y x t w v u R ----⎰⎰⎰⎰⎰Γ=ϕωτωϕτ,,,,),,,,(dtdxdydz d e jwz ω-• (3.1.12)式中τ表示时延;ϕ表示频移;u ,v ,w 为空间频率。

广义散射函数的物理意义可作如下解释:设信道的输入为来自一点源的信号,其模糊度函数具有极高的时频分辨率,而接收机由一尖锐指向性的基阵后接高分辨率的时-频处理器构成。

接收机可测量τ,ϕ,y x θθ,(入射波与X 、Y 轴的夹角)四个参数,其输出构成一个四维显示空间。

对理想单途径信号,在四维显示空间中得到一个点。

在稳定多途信道中将显示多个点,每个点对应一个途径。

这部分用平均扩展函数来表示。

而信道的随机时变部分会在显示器中产生一些“云”。

广义散射函数用来表示这些“云”在四维显示空间中的分布。

3.2 噪声干扰特性3.2.1 海洋环境噪声3.2.1.1 概述粗略的讲,环境噪声就是海洋本身的噪声。

它是用指向性水听器测量到的海洋总噪声背景中的一部分。

它既不是由于水听器及其固有安装方式引起的自噪声,也不是某些局部的可辨别的噪声源产生的噪声,它是除去所有可分辨的噪声源后所剩下的那一部分。

就我们所讨论的来说,环境噪声(ambient noise )是指那些由周围所有方向传到水听器处的噪声,尽管来自各个方向的噪声各有差异,是各向异性的。

环境噪声级,是指无指向性水听器测得的环境噪声的声强(以分贝表示),参考级是具有均方根声压等于一微帕的平面波声强。

虽然它们实际上是在不同带宽中测得的,但常常把所测得的噪声级折算成1赫带宽的值,并称为环境噪声谱级。

3.2.1.2 深海环境噪声深海环境噪声在不同频率上有不同的特性,随着环境条件例如风速等的变化,在谱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频谱斜率和不同的特征。

因此,噪声必然是由于各种源的组合产生的。

在谱的任何一个区域,这些源中的一个或几个超过其他源而占主要地位。

我们已了解的主要噪声源有:潮汐以及波浪的水静压力效应、地震扰动、海洋湍流、波浪非线性互作用、行船、海面波浪、热噪声等。

图3.2.1是可能观测到的深海环境噪声谱的一个例子。

谱由不同斜率的几部分组成,这几部分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特征。

如上所述,由于整个频带内噪声源是多重性的,谱也是复杂的。

谱的各频段或区间是可辨的,并与上述的主要噪声源相对应。

图3.2.1 深海噪声谱举例,有五个斜率不同的频段,斜率以分贝/倍频程表示3.2.1.3 浅海环境噪声与比较确定的深海环境噪声情形相反,在近海、海湾和港口,环境噪声的变化很大。

在浅海中,某一频率下的背景噪声系由三类不同形式的噪声混合而成:(1)行船及工业噪声;(2)风成噪声;(3)生物噪声。

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噪声级取决于这些源的混合情况。

因这种混合情况随时间、地点而变,所以噪声级也就表现时时处处有显著的变化性。

相对于深海环境噪声级的一定的准确度,海湾、港口和沿海等浅海处的环境噪声级的数据很离散,几乎无法预报。

3.2.1.4环境噪声的间歇源所谓间歇源指的不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而仅是暂时存在的噪声源。

它包括生物发声、20周脉冲(鲸)、雨、爆炸、地震和火山活动等。

3.2.2 混响3.2.2.1 概述海洋本身和其界面包含着许多不同类型的不均匀性,这些不均匀性形成介质物理上的不连续性,因而就阻挡照射到它们上面的一部分声能,并把这部分声能再辐射回去,这种声的再辐射称为散射,而来自所有散射体的散射成分的总和称为混响。

海中产生混响的散射体有三种根本不同的类别。

一种散射体存在于海水本身或体积之中,它引起体积混响。

海面混响是由位于海面上或海面附近的散射体产生的,而海底混响是由位于海底上或海底附近的散射体所引起的。

后面两种混响,由于散射体的分布是二维的,在分析上可以一起作为界面混响来考虑。

散射强度表征混响的一个基本比值。

它等于在参考距离1米处被单位面积或体积所散射的声强度与入射平面波强度的比值,这个比值以分贝为单位。

以I scat表示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所散射的声强度,这一强度是在远场测得后折算到单位距离处的,以I inc表示入射平面波的强度,则散射强度的定义为S s,v=10log(I scat/I inc)对体积混响和界面混响而言,散射强度这个参数的概念可分别以图3.2.1来说明。

散射的方向是指向声源。

对S来讲,它的参考点在相反方向上离单位体积或面积1米处的P 点。

图3.2.1 体积散射和界面散射时,散射强度的定义3.2.2.2体积混响理论我们用RL表示等效平面波的混响级。

这个级是轴向入射平面波在水听器输出端产生的电压,这个电压应与该水听器接收混响时产生的电压相同。

现将等效平面波的混响级RL定义为轴向平面波的入射强度(以分贝为单位),此平面波引起的水听器输出与所研究的混响相同,有:RL=10log( (I0/r4) s v ∫bb’ dV ) (3.2.1)其中I0为单位距离处的轴向强度,b表示发射器的指向性图,dV为在此方向上离开r 处的散射体的体积,s v是距产生散射的单位体积1米处的反向散射强度与入射声波强度的比值。

3.2.2.3界面混响理论界面混响系指散射体不分布在体积中,而分布在几乎很平的界面上时所产生的混响,最显著的散射界面是海面和海底。

界面混响的等效平面波的表达式为:RL s=10log( (I0/r4) s s ∫bb’ dA ) (3.2.2)式中dA是散射界面的面元,其他各项的含义与(3.2.1)式中相同。

3.3 目标特性3.3.1目标辐射噪声特性3.3.1.1 目标辐射噪声的平均功率谱舰船辐射噪声的平均功率谱是由连续分布的宽带噪声谱和在若干个离散频率上的窄带分量—线状谱构成。

舰船噪声的宽带连续噪声谱分量主要由螺旋桨噪声和机械噪声两部分构成。

螺旋桨噪声是由于螺旋桨旋转产生空化造成的。

螺旋桨叶片在水中转动时在叶尖和叶片面上会产生低压和负压区。

随着转速的增加,负压增大到一定限度时,水就会自然破裂产生小气泡形式的空穴,稍后这些气泡破裂产生宽带声脉冲,大量这种气泡破裂声就形成螺旋桨噪声。

这是舰艇噪声宽带连续谱的高频端的主要成份。

螺旋桨空化可分为叶尖涡流空化和叶片表面空化两类。

前者时螺旋桨空化噪声的主要噪声源。

螺旋桨空化噪声的功率谱在高频以6分贝/倍频程斜率下降,在低频功率谱曲线有正斜率,因此存在一个峰值。

在低速度时,螺旋桨并未空化,主要的噪声源是机械噪声,能产生宽带连续谱的噪声源有:泵、管道、阀门中流体的空化,湍流和凝气器排气产生的噪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