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1、《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
2、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
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
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3《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思想家魏源编纂的一部著作。
书中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翻译并介绍了西洋科技船炮图说,总结了鸦片战争的教训,论述了海防战略战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海国图志》开阔了当时人民的眼界,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4、《天演论》是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而成。
用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社会进化论的思想,首次向国人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更重要的是用自然界生物进化和演变规律阐述社会发展规律,揭示出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定律,激发起人们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的新观念,向世人敲响了国家危亡的警钟,成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政治和社会革命的先导。
5、《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后洪秀全颁布了一个以土地和财产分配制度为核心,扩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它是太平天国建设新世界的蓝图,是农民向封建统治全面宣战的总纲领,是革命的农民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结晶。
首先,从根本上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直接把矛头指向封建统治的基础,具有巨大的反封建的革命性。
其次,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根本无法实施。
6、戊戌政变,是指1898年发生在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向以光绪帝为首的改良派势力发动的一场血腥政变,政变的结果是,持续了百余日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光绪帝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于瀛台,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重新掌权。
中国的近现代史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中国自1840年以来直至现在的160多年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鸦片战争,泱泱大国开始遭受西方列强的入侵,从此,中国开始了苦难的历史。
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签订了第一份不平等条约,领土、领海,税收等主权遭到侵犯。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把皇帝-国家的象征赶出皇宫,在京城内烧杀抢掠,洗劫万圆之圆,蒙受了巨大的耻辱。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历来学习中国文化、科技的日本却回过头给了中国一致命的打击。
旅顺大屠杀日军攻陷旅顺,对城内进行4天3夜的抢劫、屠杀和强奸,死难者约2万人,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难,留下“万忠墓”。
伪满洲国日本利用清废帝溥仪建立傀儡政权,在中国东北实行了14年之久的殖民统治,使东北同胞饱受了亡国奴的痛苦滋味。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日本就此全面进攻中国。
,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
九一八事变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
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
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题1. 鸦片战争:这可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超级重要的事件啊!就好比一个国家突然被人强行敲开了大门。
你想想,英国人为了赚钱,拼命往中国卖鸦片,这多可恶啊!这不就引发了鸦片战争嘛,中国从此进入了一段艰难的时期。
例子:哎呀,就像你家本来好好的,突然有人闯进来捣乱,能不糟糕嘛!2. 洋务运动:这就像是中国想要努力变强的一次尝试呀!一些有识之士觉得中国得学习西方的技术,于是搞起了洋务运动。
他们开办工厂、建立海军,试图让中国强大起来。
例子:这不就跟你学习新技能想让自己变得更厉害一样嘛!3. 甲午战争:这可是一场让中国人痛心的战争啊!中国和日本打起来了,结果却惨败。
这就好像一场重要的比赛,我们输得很惨。
例子:哎呀,就像你满心期待能赢,结果却输得一塌糊涂,多难受啊!4. 戊戌变法:这是一群勇敢的人想要改变中国的行动呀!康有为、梁启超他们想要通过变法让中国变好,可惜最后失败了。
例子:这就好像你想要改变一个不好的习惯,努力了却没成功,多遗憾啊!5. 义和团运动:这可是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反抗的运动呢!他们对外国侵略者非常愤怒,奋起反抗。
例子:就像你被人欺负了,肯定也会生气反抗呀!6. 辛亥革命:哇塞,这可是一场超级大变革啊!孙中山他们推翻了清王朝,想要建立一个民主的国家。
例子:这就好比推翻了一座压在人们身上的大山啊!7. 五四运动:这是年轻人的怒吼啊!他们为了国家的未来,勇敢地站出来抗议。
例子:就像你们年轻人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一样,充满激情!8.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简直是中国的希望诞生了呀!从此有了带领中国走向光明的力量。
例子:就像黑暗中突然出现了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9. 抗日战争:这是一场多么艰苦又伟大的战争啊!中国人民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例子:就像你面对一个超级强大的敌人,但你毫不退缩,拼命抵抗。
10. 新中国的成立:哇哦,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有了自己的国家。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

1鸦片战争:为了改变贸易逆差,英国将大量的鸦片输入到中国,遭到中国人民的抵制。
英国以此为借口,于1840年6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2、《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
3、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
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
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4《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思想家魏源编纂的一部著作。
书中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翻译并介绍了西洋科技船炮图说,总结了鸦片战争的教训,论述了海防战略战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海国图志》开阔了当时人民的眼界,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5、《天演论》是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而成。
用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社会进化论的思想,首次向国人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更重要的是用自然界生物进化和演变规律阐述社会发展规律,揭示出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定律,激发起人们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的新观念,向世人敲响了国家危亡的警钟,成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政治和社会革命的先导。
6.洪秀全:太平天国革命领袖。
他创立了拜上帝教,于1851年领导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并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后与杨秀清争权导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而衰。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中国近现代史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
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2.世界近代史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919年俄国十月革命3.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
利弊: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政治: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制。
利弊:巩固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社会: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宗法:古时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确定在家族中的嫡系远近的法则。
文化:文化的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4.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
如: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5.思考题: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逐步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中国的近现代史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
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我认为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封建统治阶级从皇帝、贵族、官僚到一般地主拥有最大部分土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很少或者没有土地。
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交纳高额的地租。
大地主往往利用政治特权和通过暴力手段兼并土地。
地主对农民剥削的加重,必然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因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的状况。
其中有: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
在这些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代以来,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曾欺凌过中国;而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从1840年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直到抗日战争以前,无不以中国失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
其根本原因,正如毛泽东所说,“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
正因为如此,为了使中国在世界上站起来,为了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就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中国当代史的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史的名词解释近百年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和巨大的发展,这其中形成了一系列的重要名词和概念,成为了中国当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这些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历史。
一、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革命潮流。
它起源于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示威运动,当时中国正处于欧洲民主思想的影响下,学生们抗议议和会上各国对中国的不公平待遇。
五四运动主张民主、科学、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兴起于20世纪初期。
新文化运动主张推翻旧有的封建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提倡科学、民主和人道主义的新思潮。
在新文化运动中,一批学者和青年知识分子积极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提倡文学革命和国民教育改革。
三、北伐战争北伐战争是指中国国共两党合作,共同对抗北方军阀势力的一系列战争行动。
北伐战争始于1926年,结束于1928年。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大规模抗战开始,最终结束了北方军阀割据局面,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合作,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行动。
抗战于1937年爆发,持续至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艰苦卓越的斗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丰碑。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措施,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六、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指中国在1978年以后,以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为重点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渐从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了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七、四个现代化四个现代化是指中国在面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阶段时,确定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即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租界帝国主义列强根据和中国清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以居住和经商为名﹐在通商口岸和城市永久租用的地段。
最早在中国取得租界的是英国。
列强在租界内行使行政管理和司法管辖权﹐形成“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中国主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人民掀起了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收回租界是其主要目标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等国租界先后收回。
抗日战争胜利后废除了中国各地的日租界。
至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租界全部由中国收回。
重点进攻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失败后,对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目的东西夹击华北解放军主力,阻断华北解放军和东北解放军的联系,各个击破,同时将解放军阻击在黄河以北,使战争始终在解放区内进行。
1947年3月,国民党调集大军进攻陕北解放区,企图聚歼中共军队。
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
之后西北野战军在青化砭蟠龙沙家店等战役先后重创国民党军队,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的重点进攻破产。
1947年4月,国民党军开始对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先后向山东解放区发动了三次进攻,均被华东野战军粉碎。
孟良崮战役全歼敌整编74师打乱了敌军重点进攻山东的计划。
后敌向沂蒙山区发起进攻,华东野战军避开敌正面兵力经过近一个月战役,粉碎了敌攻势。
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宣告失败。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人。
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
早年在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
1910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
1917年回国,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论争。
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是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
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完整版)

1、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
2、《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3、《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
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4、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
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
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
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5、辛酉政变:1861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欣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
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名。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1、华盛顿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
又称太平洋会议。
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
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
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其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会议期间签订3项条约:①《四国条约》。
②《五国海军条约》。
③《九国条约》。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和通过的决议案构成华盛顿体系。
此后,美日两国之间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争夺愈演愈烈。
2、九国公约1922年2月6日,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
条约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实质上是要挟中国政府执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3、互助论互助论即互助的进化观.它在清末传入我国.《互助论》是无政府主义的主要活动家和理论家克鲁泡特金在1902 年发表的一部著作。
克鲁泡特金以伪科学的方法来宣扬无权威、无政府、无国家的社会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宣扬这种社会比其他社会主义思想家提出的理想社会还要“完善”。
由于互助论的科学性及其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修正与反思,使新世纪派和天义派接受了这种观点,并在国内大力宣传.但互助论能在中国产生较大的社会道德效应则应归功于新世纪派的传播.4、醒狮派又称国家主义派,国民党左派和当时与国民党合作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国家主义是欧战以后,“无产阶级革命潮流高涨所激起的一种极反动的思想”,国家主义派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民族运动的死敌”,“干反革命事业的大集合”,“是最反动势力的结晶”。
国家主义派的主要代表是五四运动时期创建的少年中国学会的一部分成员在法国成立的中国青年党,以及该党党魁曾琦、李璜回国后与左舜生等一起创办的《醒狮》周报,故而国家主义派又称醒狮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13、《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后洪秀全颁布了一个以土地和财产分配制度为核心,扩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它是太平天国建设新世界的蓝图,是农民向封建统治全面宣战的总纲领是革命的农民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结晶。
首先,从根本上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直接把矛头指向封建统治的基础,具有巨大的反封建的革命性。
其次,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根本无法实施。
17、百日维新:在维新派的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终于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宣布变法。
诏书明确表示了变法的决心。
这一年是中国干支纪年的戊戌年,历史上被称为戊戌变法;从正式宣布变法开始,到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止,光绪帝发出了100多件维新谕旨,推行新政共计103天,故又称“百日维新”,这是维新运动的高潮和集中表现。
在此期间,根据维新派的建议,光绪颁发了数十道推行新政的诏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文教等各个方面。
19、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
它于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正式成立。
同盟会在组织上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建设,孙中山为总理,下设三部,国内外分别建立支部,支部下设立分会。
同盟会的章程是“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的主要成员是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28、陈独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安徽人。
曾为国民党的改组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在国民革命后期,因犯“右”倾错误,主动放弃了无产阶级在大革命中的领导权,最终导致国民革命的失败。
45、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头幕。
由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策划,日军关东部队在1931年9月18日炸毁了南满铁路在沈阳柳条湖附近的路段,原计划挑衅中国军队,但中国军队并没有动作,日本便诬陷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进军入东三省。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开始,此后东北三省被蹂躏、奴役达14年之久;也是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掀起空前规模的抗日救国高潮的开始,对中日两国历史均具重大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大全摘要:一、鸦片战争二、太平天国运动三、洋务运动四、戊戌变法五、辛亥革命六、五四运动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八、抗日战争九、解放战争十、新中国成立正文: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历史事件,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中国近现代史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一、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指1840 年至1842 年发生在中国与英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战争的起因是英国为了扩大对华贸易,通过强行向中国输出鸦片,使许多中国人沦为鸦片瘾君子,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秩序。
最终,清政府在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并支付巨额赔款。
二、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指1851 年至1864 年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一场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
起义由洪秀全等人发起,主张建立“太平天国”,实行平均地权、废除封建制度等改革措施。
虽然太平天国运动曾取得一定胜利,但最终在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三、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指19 世纪末清政府推行的一系列自强改革措施,旨在借鉴西方科技和管理经验,加强国防实力,推动国家现代化。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洋务运动最终未能实现其既定目标。
四、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指1898 年发生在中国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的领导者们试图通过推行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挽救国家危机。
然而,戊戌变法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在短短的103 天后失败。
五、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指1911 年发生在中国的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民主与民族独立奠定了基础。
六、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指1919 年5 月4 日发生在中国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运动中,广大青年学生走上街头,抗议巴黎和约对中国的不公,呼吁民主与科学,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1.《南京条约》:1842年因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把香港割让给英国;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割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中国征收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海国图志》: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
3.《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于1853年;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献;提出了平均分配土地,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比较完善的农民社会改革方案;由于脱离社会实际而无法实现。
4.《资政新编》: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
由干王洪仁玕提出。
主要内容为: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馆、新闻官,破除成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强调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这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5.洋务派: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6.百日维新:又称为戊戌变法。
在维新派的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宣布变法。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文教等各个方面,推行新政共计103天。
最终遭到慈禧太后残酷镇压。
7.中国同盟会:它于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正式成立。
孙中山为总理,以《民报》为机关报。
中国近现代史高考常考名词解释加真题强化课件(共26张PPT)--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一、中国近现代史高考常考名词解释
4.领事裁判权(☆) 在中国近代,西方列强根据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项特权,且将其变为非法特
权。如迈克在中国违法犯罪,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中国司法机关无权裁判,只能由该国的领事等人 员或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据其本国法律裁判。
5.片面最惠国待遇(☆) 指缔约国双方在各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
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为本,同时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中体西用为西学 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仍然是中国封建思想体系,没有认识到中西之间根本的制度差距。
3.实业救国(☆☆) 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
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在19世纪末提出,以张骞、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实业救国 提出背景:甲午战争后,一部分开明官僚、地主和商人积极主张发展民族工业,挽救民族危机;甲 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族资产阶级大受鼓舞, 把发展实业作为救国的重要方针。
7.清末新政(☆☆☆) 1901—1911年,清政府进行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清廷力图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
教育和社会方面进行一系列系统性改革,以挽救统治危机和民族危亡。改革没有取得太大进展,但“新政”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如废除科举,办学堂,教育现代化。培养新军,军事现代化),也为 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条件(如倡导商业,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培养的新军 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成了民主革命的阵地)。
8.预备立宪(☆☆) 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封建统治,清政府在1906—1911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实际上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名词解释: 1、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4、前者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5、1841年5月,广州郊区三元里人民联络附近103个乡的群众,设下埋伏,与英国侵略者展开激烈战斗。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6、1841年2月,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虎门;1842年6月,江南提督陈化成在吴淞西炮台以身殉国,7月,副都统海龄(满族)在镇江战死疆场。
7、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爱国将士浴血奋战。
左宝贵战死平壤,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在黄海战斗中英勇牺牲,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在威海战斗中为国捐躯。
8、美国由于来得较迟,便于1889年9月至11月间照会各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即美国可以获得他国在中国获得的所有权益。
中国面临着被彻底瓜分的危险。
9、19世纪末期,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并未实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一个重要原因。
10、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11、自1840年至1919年,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斗争,但都失败了,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是最根本的原因。
12、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中国近现代史详解

中国近现代史详解中国近现代史是指从1840年开始的中国历史发展阶段,涵盖了清末到现代中国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和变革。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关键转折点,标志着中国逐渐走向现代化。
在19世纪初,中国遭遇了帝国主义的侵略。
鸦片战争是第一个导致中国近现代史转折的事件,中国在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并割让领土。
此后,中国持续遭受列强的侵略和剥削。
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思潮。
太平天国起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事件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对现代化的渴望。
然而,这些变革努力都以失败告终,清王朝的统治逐渐岌岌可危。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从封建王朝到共和国的转型。
然而,随后的历史并不平静,中国陷入了民国时期的混乱和动荡。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斗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土地改革和抗日战争为中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变革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中国多年的内战局面。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
毛泽东时代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开始迈向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提升。
总结而言,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从封建王朝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在经历了帝国主义侵略和内部动荡后,中国成功实现了国家独立和现代化的转型。
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对于理解现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大全1. 辛亥革命:指的是1911年10月10日,中国资产阶级革命领导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事件。
2. 五四运动:指的是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和市民激烈反对巴黎和会讨论中国领土问题的事件。
这一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新的高潮,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国共合作:指的是1924年至1927年间,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时期。
两党联合推翻北洋政府,推行“国共合作”的政策。
4. 南京国民政府:指的是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共合作的结果。
1927年至1949年,在南京建立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5.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创立的一种政治思想,包含了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三个原则。
6. 重庆谈判:指的是1945年至1946年,中国国民党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代表在重庆进行的政治谈判,旨在解决国共内战后的政治和军事问题。
7. 三反五反:是中共中央在1951年发起的一场打击贪污、浪费、官僚主义和资本主义倾向的运动。
8. 文化大革命: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于1966年发动的一场运动,旨在推翻党内的官僚主义者阶级,加强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中的领导地位。
这场运动导致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遭受了巨大破坏。
9. 改革开放:指的是中共中央在1978年启动的一系列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标志着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并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技术。
10. 四人帮:指的是文化大革命中的四名主要领导人,即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和姚文元。
他们被视为文化大革命中的主要推动者,在1976年被党内其他领导人推翻。
以上是中国近现代史中一些常用名词的解释,仅供参考。
实际上,中国近现代史及其中的名词解释非常广泛,无法一一详尽列举。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

一、列强的对华侵略1.闭关政策2.虎门销烟3.海国图志4.领事裁判权5.租界6.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7.镇南关大捷8.片面最惠国待遇9.亚罗号事件10.马神甫事件11.子口税12.黑旗军13.三国干涉还辽14.门户开放政策15.《南京条约》16.《望厦条约》17.《黄埔条约》18.《天津条约》19.《北京条约》20.《中法新约》21.《马关条约》22.《展拓香港界址专条》23.《辛丑条约》24.马尾海战25.三元里抗英26.马戛尔尼来华27.光绪皇帝二、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1.拜上帝教2.金田起义3.武宣东乡称王4.永安建制5.北伐和西征6.天京事变7.厘金制度8.江北大营9.江南大营10.李秀成11.圣库制度12.朝内官13.守土官14.乡官制度15.《天朝田亩制度》16.《资政新篇》17.扶清灭洋18.东南互保三、晚清政局1.曾国藩2.湘军3.淮军4.辛酉政变5.洋务派6.总理衙门7.海关税务司8.李鸿章9.官督商办10.同文馆11.北洋水师12.《江楚会奏变法三折》13.轮船招商局14.福州船政学堂15.预备立宪16.维新派四、晚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1.上海发昌机器厂2.继昌隆缫丝厂3.贻来牟机器磨坊4.大生纱厂5.源昌碾米厂6.张裕酿酒厂7.商务印书馆8.茂新面粉厂9.南洋兄弟烟草公司10.启新洋灰公司11.南张北周资本集团12.西学东渐13.文化冲突14.中体西用15.科举制度16.京师同文馆17.《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8.《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19.《格致汇编》20.严复21.张謇五、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1.《民功篇》2.《上清帝第一书》3.《新学伪经考》4.《孔子改制考》5.《天演论》6.公车上书7.《中外纪闻》8.强学会9.《时务报》10.《仁学》11.《应诏统筹全局折》12.保国会13.百日维新14.立宪派15.预备仿行宪政16.官制改革17.预备立宪公会20.政闻社21.资政院22.国会请愿运动23.国会请愿同志会24.宪政公会25.《钦定宪法大纲》26.咨议局27.皇族内阁28.《上李鸿章书》29.兴中会30.华兴会31.科学补习所32.光复会33.华南地区六次武装起义34.黄花岗起义35.萍浏醴起义36.安庆新军起义37.文学社38.徐锡麟起义39.武昌起义40.南京临时政府41.共进会42.临时约法43.国民党44.二次革命45.《校庐抗议》46.戊戌六君子47.三民主义六、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1.西山会议派2.直奉战争3.直皖战争4.无政府主义5.实用主义6.社会主义的论战7.香港海员大罢工8.洪宪帝制9.安源路矿工人罢工10.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1.问题与主义之争12.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3.好人政府主义14.废督裁兵15.省自治和联省自治16.制宪救国17.马日事变18.张勋复辟19.筹安会六君子20.二十一条21.宋教仁案22.护国运动23.护法运动24.府院之争25.白朗起义26.北京政变27.《新青年》28.《每周评论》29.中共一大30.中共二大31.新三民主义32.五卅运动33.中山舰事件34.整理党务案35.四一二反革命政变36.戴季陶37.古德诺七、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的兴起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2.四行二局一库3.中共六大4.中国民权保障同盟5.四大家族6.遵义会议7.中东路事件8.皇姑屯事件9.济南惨案10.三湾改编11.古田会议12.工农武装割据理论13.宁汉合流14.法币政策15.蒋桂战争16.蒋冯战争17.中原大战18.八七会议19.东北易帜20.改订新约21.实业救国22.南昌起义23.秋收起义24.广州起义八、抗日战争1.东方会议2.《田中奏折》3.九一八事变4.伪满洲国5.《何梅协定》6.八一宣言7.华北事变8.南京大屠杀9.淞沪会战10.福建事变11.洛川会议12.瓦窑堡会议13.察哈尔抗日同盟军14.近卫声明15.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16.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17.持久消耗战18.豫湘桂战役19.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绥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冀中抗日根据地20.三光政策21.皖南事变22.中共七大23.整风运动24.大生产运动25.三三制原则26.百团大战27.八一三事变28.徐州会战29.武汉会战30.平型关大捷31.《论持久战》32.一二九运动33.西安事变34.七七事变35.忻口、太原会战36.《抗战建国纲领》37.国民参政会38.新四军九、国共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1.校场口惨案2.下关惨案3.李闻惨案4.七届二中全会5.《中国土地法大纲》6.孟良崮战役7.重庆谈判8.《双十协定》9.政治协商会议10.第二条战线11.辽沈战役12.淮海战役13.平津战役1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5.开国大典16.中国民主同盟17.《五四指示》18.北平和谈19.《中国之命运》20中国民主政团同盟21.《解放日报》十、民国时期的科学和思想文化1.中国左翼作家同盟2.富连成社3.现代新儒家4.中央研究院5.实验主义十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没收官僚资本2.全国高校院系调整3.三反五反运动4.过渡时期总路线5.抗美援朝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7.第一个五年计划8.一化三改9.共同纲领10.四马分肥11.七届三中全会1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3.双百方针1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十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论十大关系》2.大跃进运动3.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4.社会主义教育运动6.七千人大会7.西楼会议8.中共八大9.三个主体、三个补充10.大跃进运动11.一大二公12.农业调整纲要四十条十三、文化大革命1.《二月提纲》2.《五一六通知》3.《十六条》4.红卫兵运动5.三支两军6.珍宝岛事件7.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8.九一三事件9.批林批孔10.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11.四五运动十四、拨乱反正1.洋冒进2.四项基本原则3.两个凡是4.揭批四人帮运动5.《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十五、改革开放的进程1.新八字方针2.经济特区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5.《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6.三个有利于7.科教兴国。
近现代史考点整理(长安大学)

一、名词解释:1、一二九运动: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后,中日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中国共产党及时发出了“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
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1935年12月9日,北平(今北京)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
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一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
会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这就是一二九运动。
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到来。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月1912年3月由临时参议院颁布。
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914年初,《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袁世凯废除。
3、《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刊物。
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由陈独秀创办于上海。
刊物宗旨在“改革青年之思想”和“批评时政”。
1916年改名《新青年》,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都在上面发表文章,鼓吹民主、科学,批判封建文化,提倡文学革命。
1920年9月由陈望接编后,增加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刊物。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
4、遵义会议:长征途中,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
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
会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分工,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决定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博古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并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组,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祸论p30:即中国威胁论。
19世纪末,欧美帝国主义炮制了所谓的“黄祸论”。
有的“黄祸论”鼓吹者竟说,“一旦千百万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时,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
他们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但是,与他们的主观意愿相反,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刺激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促使中国人民投入方队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镇南关大捷p32:在历次放抗外国侵略的战争中,爱国官兵表现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并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了胜利。
1885年3月,在中越边境镇南关,年近70的老将冯子材身先士卒,率部勇猛冲杀,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
爱国人物反侵略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正是由于中国人民的前仆后继、英勇顽强的斗争才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历尽劫难,屡遭侵略而不亡。
“师夷长技以制夷”p38: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现代西方学习的新风。
《海国图志》p38: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以外,还有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还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现代西方学习的新风。
预备立宪p58:迫于内外压力,清政府又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现君主立宪的方案,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由于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因此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
皇族内阁p58:为了巩固皇权,清政府迟迟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提出的关于立即召开国会的要求,还镇压了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同时却不断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
1911年5月,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7人,被讥为“皇族内阁”。
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而分崩离析。
兴中会p59: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同盟会p60: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它是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以海外中国人为主的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其前身是华兴会和兴中会,除此之外还有复兴会、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参加。
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后来在《民报》发刊词中,明确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与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纲领。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20世纪初叶,同盟会发挥了巨大的革命作用,在中国政治和革命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5分)三民主义p60: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称三民主义。
《临时约法》p66: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秋收起义:1927 年 9 月 9 日,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
起义军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在攻打长沙遭遇严重挫折后,起义部队决定南下,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农村区域转移,并于 10 月 7 日抵达江西省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九一八事变:1931 年 9 月 18 日深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小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守备队,当即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接着,驻扎在南满铁路沿线的日本军队分别向沈阳城内和长春、四平、公主岭等地发起进攻。
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南京大屠杀:1937 年 12 月,日军占领中国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后,展开烧、杀、淫、掠“大竞赛”。
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被集体射杀、火焚、活埋及用其他方法处死者达 30 万人以上。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一二九运动: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在中国共产党关于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 1935 年 12 月 9 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
12 月 16 日,北平学生和市民 1 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
会后,举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这就是一二九运动。
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皖南事变:1941 年 1 月,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在皖南以 8 万余兵力包围袭击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 9 000 多人 ( 除约 2 000 人突围外,一部分被打散,大部牺牲或被捕 ) 。
蒋介石还诬称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
这就是国民党制造的皖南事变。
对于国民党当局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三三制”原则:“三三”制原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在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实行的政策。
它规定在抗日民主政府的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 1/3 。
这样做,可以容纳各个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
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为灭亡全中国而发动的侵略事件。
1937 年 7 月 7 日夜间,日本在北平西南宛平的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全国一切抗日力量、为打败日本侵略者而结成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一个既包括革命力量、也包括中坚力量和顽固力量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它的中心目标是要打败日本侵略者,捍卫民族独立。
中国共产党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和孤立顽固势力的总方针,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同顽固派斗争,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扩大,为抗日取得胜利提供了保证。
重庆谈判p171:抗战结束后,蒋介石依靠美国的援助,力图恢复其优势,便带起“和平”的假面具,在 1945 年 8 月 14 日、 20 日、 23 日,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中国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揭露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的真面目,以利于团结和教育人民,决定派代表毛泽东等前往重庆,同国民政府进行谈判。
8 月 28 日,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陪同下飞抵重庆。
经过 43 天的谈判, 10 月10 日,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这次谈判在政治上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极大的主动,而是国民党陷于被动,因而是成功的。
一二三0运动p178:在全国内战爆发半年后,1946年12月30日,为抗议驻华美军强暴北京大学先修班一女生,北平学生高喊“抗议美军暴行!”二二八起义p179:1947年2月28号,台湾省台北市人民为反抗国民党当局的暴政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台湾各地人民随即举行起义。
史称“二二八起义”。
二二八起义是全国人民民主运动的组成部分,它有力地显示了台湾人民的革命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
三区革命运动p179:新疆伊犁、塔城、阿尔泰三区革命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并于1945年建立革命政府。
国民党迫于压力,派出代表团同三区革命政府代表团举行谈判,并于1946年1月初签订11项和平条款。
但是,他很快就推翻和平条约,加紧镇压新疆人民革命运动。
新疆各族人民在艰苦的条件下继续坚持斗争。
“第三条道路”p183:“中间路线”(第三条路线)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主党派的一些人,包括某些领导人,既不满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又不赞成中国共产党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和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鼓吹走中间路线即第三条路线。
主张,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决不能为少数特权阶级所操纵,在经济上必须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但不容许官僚买办资本的横行和发展。
走中间路线的人,实质上是一条旧民主主义的路线。
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生活都表明,这条路线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5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p186:辽沈战役自1948年9月12日到11月2日,历时52天。
东北野战军主力70万人在林彪,罗荣垣领导下,共歼47.2万人。
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历时66天。
东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以及地方武装工行60万人,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领导下,共歼55.5万人。
平津战役自1948年11月29日开始到1949难1月31日结束,历时64天。
入关作战的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主力与地方武装共100万热人,由林彪,罗荣垣、聂荣臻组成的平津前线总委领导下,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
“两个务必思想”P188:“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