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新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有感受到这么纯朴、天真、可爱的少年朋友般的友情了。“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
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这样结尾表达了作者
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理想的渴望和追求,是对主题的深化。
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什么文化习俗,
3
部编人教新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清香”用得好。豆麦、水草的清香与弥漫的水汽融合在一起,扑面吹来,从嗅觉、触 觉角度写出那晚“我”愉悦的心情。
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踊跃”,照应前面的“起伏”,淡黑的连山蜿蜒起伏,在月色中好像是跃动的黑色兽 脊,写出了舟行水上远眺连山的动态美。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静物写活了,写出了船行之 快。 教师小结 “我”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夜景。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抒发了作者 热爱农村的感情,也表现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3)指名朗读“月还没有落……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其他同学闭目想象其意 境,体会归航的快乐。 (4)“深夜归航”部分的景物描写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带给你美感,让你如临其境?说 出来和大家分享。 答案预设 ①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 霞罩着了。 赏析:“回望”两字,表现出“我”依依不舍的心情。作者仍把戏台比作“仙山楼阁”, 与来时呼应,进一步突出了戏台模糊在远处月色中的独特体验,“罩”更表现出戏台如梦如 幻的情景。灯火中的戏台,仿佛红霞笼罩中的仙山楼阁,在月色中氤氲着色彩与光泽,神奇 而缥缈。 ②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 子看着喝采起来。 赏析: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色中穿行的白船比作“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 子在浪花里蹿”,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表现出少年们驾船技术的娴熟,又符 合儿童的视角和心理,突出了一群孩子看戏归来的愉悦。几个老渔父“喝采”,更从侧面烘 托了船行之轻快,令人称奇。 小结 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 豆麦、水草的“清香”,船头水声的“潺潺”,横笛的“宛转,悠扬”,孩子们的笑声,老 渔夫的“喝采”,作者将神奇的“月夜行船图”,写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 形,如临其境,难怪那夜的戏难忘。 可参考【微课堂】《形容词的妙用》。 【预设二】 “那夜”人情之美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5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5篇)部编版八班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第1课时虽有嘉肴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熟悉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珍宝,是才智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高校》《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经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知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日,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把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嘉肴(jiā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味美)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⑤虽有至道(的道理)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⑧教然后知困(困惑)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3)古今异义词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全册)

2018审定改版最新教案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学科:;任课班级:;任课教师:;年月日2018春季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一、教学简析(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为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阅读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
写作:学习仿写,口语交际:应对。
第二单元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写作:说明的顺序。
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第三单元是诵读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抒情。
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受。
写作:学写读后感。
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第四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学习演讲词,任务二撰写演讲稿,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
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
写作:学写游记。
口语交际:即席讲话。
第六单元:古诗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
有对精神自由的渴望,有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有“不平则鸣”的呐喊,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写作:学写故事。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另外,在第三单元安排了名著导读《傅雷家书》,第六单元安排了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第三、六单元后安排了八首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学情分析:经过上学期的学习锤炼,八年级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也有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积累较少,阅读面狭窄。
学生语文成绩两极分化严重,个别学生常用汉字都不能认识三分之一,这是本学期语文教学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教育教学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学期教学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以下几点:1、知识积累与运用:(1)掌握八年级下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能默写教材要求背诵的古诗文。
2020年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优秀教案

2020年最新部编版最新审定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教案说明:本教案是最新审定人教版教材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教案内容详细环节齐全,可A4纸直接打印.学科任课班级任课教师:;年月日科目语文教学班级节数八年级教科书名称及册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节总授课节数节时间单元教学内容计划节数实授节数出入原因第12 3 周第一单元1社戏2回延安3安塞腰鼓4灯笼写作:学习仿写口语交际:应对2 22 22 2第45 6 周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7大雁归来8时间的脚印写作:说明的顺序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2 22 22 2第78 9 周第三单元9桃花10小石潭记11刻舟记12诗经二首写作:学写读后感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2 22 22 22 2第10周期中复习期中复习及期中考试9部编人教版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表科目语文教学班级节数八年级教科书名称及册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节总授课节数节时间单元教学内容计划节数实授节数出入原因第111213 周第四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学习演13最后一次演讲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5我一生中的重要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任务二:撰写演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2 22 22 22 2第1415 16周第五单元17壶口瀑布18在长江源头各拉19登勃朗峰20一滴水经过写作:学写游记口语交际:即时讲话2 22 22 2第171819 20周期末复习21《庄子》22《礼记》23马说24唐诗二首写作:学写故事综合性学习以和期末复习及考试2 22 22 26部编人教版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表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 社戏【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3.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2.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3.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4.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好看吗?你们喜欢吗?如果你看过,那就请你把最有趣的情形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假如你没看过,那我们今天就和鲁迅先生一起去看看他笔下的社戏是什么样的,是否也能引起你们对看社戏的向往.(分别请学生谈谈有关社戏的课外体验,自然导入介绍作家作品及对“社戏”的补充介绍.)二、整体感知课文1.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1)标出自然段序号;(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2.为生疏字注音(根据“词语手册”等实际情况作增删),扫清文字障碍. 宕dàng 沁qìn 头昏脑眩xuàn 惮dàn 踱du?棹zhào 归省xǐng 行háng辈撺掇cuān duō 凫fú水撮cuō桕jiù楫jí旺相xiàng 3.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先小组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三、研讨结构,把握情节:1.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复述各部分的大意.第一部分:十年间两次看京戏的回忆.(1)第一次看京戏的情形.(至“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2)第二次看京戏的情形.(至“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第二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热情、好客)和关系(平等).(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第三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1)看社戏前的波折.(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3)在赵庄看社戏.(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第四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四、研讨课文第一、二部分:1.文章的重点是写看“社戏”,为什么用很大篇幅写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是否是多余之笔?(1)找出两次看京戏时的场面和人物描写的句子.(2)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2.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讨论.)明确:(1)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小伙伴们对“我”体贴照顾的无微不至,在“看社戏”一节中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
2020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学习文章详略得当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及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体会农家少年纯朴善良、好客能干的特点以及“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情境导入】同学们,童年是最值得我们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提示及要求:1.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理清文章故事发展的线索。
3.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1.归省.(xǐnɡ)行.辈(hánɡ)惮.(dàn)絮叨..(cuān duo)..(xù dɑo)怠.慢(dài)撺掇凫.水(fú)潺.潺(chán)家眷.(juàn)纠葛..(jiūɡé)旺相.(xiànɡ)2.社戏。
3.这篇课文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特有的文化活动为背景,描述了“我”童年时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
二、深入探究——理清思路1.全文写了哪几个故事情节?详略又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回答,教师展示,然后请同学们梳理明确:A.船头看戏B.夏夜行船C.戏前波折D.归航偷豆E.六一公公送豆F.乡间生活G.小住平桥村(1)情节顺序是:G、F、C、B、A、D、E(2)详写的是:A、B、C、D(3)略写的是:E、F、G2.课文这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讨论明确:这样详写略写相结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使文章多姿多彩。
总的来看,本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时得到的优待、一般乐事和看戏次日的情形。
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来写,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豆行为,更表现了乡村老人的纯朴宽厚、热情好客。
2020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精品)

2020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精品)目录第一单元1 社戏2 春酒3*安塞腰鼓4*庆祝旧历元旦写作学习仿写口语交际应对第二单元5 大自然的语言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7*大雁归来8*时间的脚印写作说明的顺序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第三单元9 桃花源记10 小石潭记11*核舟记12《诗经》二首关雎蒹葭写作学写读后感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名著导读《傅雷家书》:选择性阅读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第四单元任务一学习演讲词13 最后一次讲演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5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16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任务二撰写演讲稿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第五单元17 壶口瀑布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19*登勃朗峰20*一滴水经过丽江写作学写游记口语交际即席讲话第六单元21 《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22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23* 马说24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写作学写故事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和做笔记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咏梅1 社戏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
它就是——戏曲。
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2020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优质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下教案(教学设计)全集1社戏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
它就是——戏曲。
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
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20最新编辑)

1社戏课题社戏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
2.了解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
3.感知内容,感悟中心过程与方法1.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妥善安排详略的写法。
2.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心情乃至全文中心的作用。
3.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的准确生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学习作者热爱童年、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2年10月。
当时,中国共产党刚成立,党领导下的大规模的农民运动也还没兴起。
这时的鲁迅正生活在军阀黑暗统治下的北京。
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矢志不渝地战斗着。
《社戏》就是鲁迅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庄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在家乡看社戏的部分读准字音惮.(dàn)踱.(duó)棹.(zhào)归省.(xǐnɡ)行.辈(hánɡ)凫.水(fú)橹.(lǔ)旺相.(xiànɡ)撮.(cuō)桕.树(jiù)怠.慢(dài)篙.(ɡāo)磕.(kē)潺潺..(chán)弥.散(mí)蕴.藻(yùn)家眷.(juàn)蹿.(cuān)撺掇..(cuān duo)辨清字形理解词语乐土:安乐的地方。
消夏: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
怠慢:冷淡;客套话,招待不周。
惮:怕,畏惧。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棹着:划着。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辈:排行和辈分。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20最新精编)

1社戏课题社戏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
2.了解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
3.感知内容,感悟中心过程与方法1.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妥善安排详略的写法。
2.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心情乃至全文中心的作用。
3.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的准确生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学习作者热爱童年、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2年10月。
当时,中国共产党刚成立,党领导下的大规模的农民运动也还没兴起。
这时的鲁迅正生活在军阀黑暗统治下的北京。
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矢志不渝地战斗着。
《社戏》就是鲁迅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庄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在家乡看社戏的部分读准字音惮.(dàn)踱.(duó)棹.(zhào)归省.(xǐnɡ)行.辈(hánɡ)凫.水(fú)橹.(lǔ)旺相.(xiànɡ)撮.(cuō)桕.树(jiù)怠.慢(dài)篙.(ɡāo)磕.(kē)潺潺..(chán)弥.散(mí)蕴.藻(yùn)家眷.(juàn)蹿.(cuān)撺掇..(cuān duo)辨清字形理解词语乐土:安乐的地方。
消夏: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
怠慢:冷淡;客套话,招待不周。
惮:怕,畏惧。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棹着:划着。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辈:排行和辈分。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2020年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精品教案合集

1 社戏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二)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取舍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重点)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双喜、阿发、六一公公等人的性格特点。
(重难点)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眷念之情,认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语亲爱的同学们,这学期,你们走入了新的学校,同时也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说到门,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门,大至国门,小至房门,林林总总;也有神奇的门,如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
一扇陌生的大门,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
门后面永远是那么神秘,那么充满诱惑,当穿过那扇门,你会发现一个新的天地。
今天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想把我们领进文学领域的入口处,揭开文学这片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尽情领略文学的无限风光,从而深深地爱上文学,做文学的忠实读者。
(二)整体把握1. 初读课文,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及中心。
小说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作者就是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的。
写月下行船的景色,表现“我”在看社戏的途中的愉快心情;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特别是课文的最后一段,含蓄地表明了怀念社戏的原因,对表现课文的中心意思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途中夜航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三)合作探究1.作者既然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写开头“平桥村的情况介绍”部分?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2020年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1 社戏2020年最新部编版第一课时新课导入 PPT出示唐诗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唐·王驾学习目标学生齐读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重点)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曲折有致的写法;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难点)3.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重点)背景链接本文写于1922年10月。
当时,中国共产党刚成立,党领导下的大规模农民运动也还没兴起。
这时的鲁迅正生活在军阀黑暗统治下的北京。
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矢志不渝地战斗着。
《社戏》就是鲁迅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庄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在家乡看社戏的部分。
字词学习◆生难字惮(dàn)踱(duó)棹(zhào)归省(xǐnɡ)行辈(hánɡ)撺掇(cuān duo)凫水(fú)橹(lǔ)旺相(xiànɡ)撮(cuō)桕树(jiù)怠慢(dài)篙(ɡāo)磕(kē)潺潺(chán)弥散(mí)蕴藻(yùn)家眷(juàn)筋斗(dǒu)楫(jí)蹿(cuān)◆多音字( xǐnɡ)归省( shěnɡ)省心(hònɡ)一哄而散(hǒnɡ)哄骗(hōnɡ)哄笑◆词语集注乐土:安乐的地方。
消夏: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
怠慢:冷淡;客套话,招待不周。
惮:怕,畏惧。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棹着:划着。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辈:辈分。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水:游泳。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依稀:隐隐约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社戏【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
2.了解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
【过程与方法】1.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妥善安排详略的写法。
2.感知内容,感悟中心。
3.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心情乃至全文中心的作用。
4.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的准确生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学习作者热爱童年、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1.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呵/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
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
这从我们今天要学的鲁迅的小说《社戏》中可以看出来。
(板书课题)二、资料助读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
浙江绍兴人,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1918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
散文集《朝花夕拾》。
三、朗读课文,积累词语1.选六名学生,分层朗读课文。
2.师生正音。
3.教师提示学生积累词语。
四、引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通读全文,思考教师出示的引导题目,整体感知文意。
1.以看戏为中心,可将全文划分为几部分?三部分: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2.围绕看社戏这一中心情节,全文先后写了哪些具体情节?随母亲归省平桥村——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夜航去看戏——赵庄看社戏——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3.课文详细写了哪些情节?围绕这些情节,作者描述了许多丰富的内容。
哪些内容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概括总印象,不必深入展开)(1)文章详写的情节有:戏前波折、夜航去看戏、赵庄看社戏、归航偷豆。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20版)

1社戏1.掌握有关文学、文化知识,归纳主要事件,学习环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适当的写法。
2.领会表达、描绘、抒怀、谈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成效。
3.经过推测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觉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和善、友善无私的美好质量。
4.领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想和怀念之情,理解传统风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赏识“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子女心中的国粹。
它就是——戏曲。
从戏曲中我们能够赏识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饰的造型美。
今日我们一同走进鲁迅的童年回想,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课新课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地区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即是“社戏”。
2.《呼喊》简介。
本文选自《呼喊》。
《呼喊》是鲁迅1918 年至 1922 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切地描述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期间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迂腐的传统看法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比较完全的否认,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计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改革的激烈梦想。
这部小说集于1923 年 8 月由北京新潮第一版社第一版,集中有《狂人日志》《药》《明日》《阿Q 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 1922 年 10 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悲伤,使作者唤起心中保存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边有外祖母的慈祥,也有朴实和善农民的抚爱,更有热忱能干小伙伴的友善。
那边还有一片能够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看法的自由天地。
作者热爱乡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乡村孩子,神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想完好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乡村居住过,间或和很多农民亲密。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纳回想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2020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学习文章详略得当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及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体会农家少年纯朴善良、好客能干的特点以及“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情境导入】同学们,童年是最值得我们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提示及要求:1.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理清文章故事发展的线索。
3.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1.归省.(xǐnɡ)行.辈(hánɡ)惮.(dàn)絮叨..(cuān duo)..(xù dɑo)怠.慢(dài)撺掇凫.水(fú)潺.潺(chán)家眷.(juàn)纠葛..(jiūɡé)旺相.(xiànɡ)2.社戏。
3.这篇课文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特有的文化活动为背景,描述了“我”童年时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
二、深入探究——理清思路1.全文写了哪几个故事情节?详略又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回答,教师展示,然后请同学们梳理明确:A.船头看戏B.夏夜行船C.戏前波折D.归航偷豆E.六一公公送豆F.乡间生活G.小住平桥村(1)情节顺序是:G、F、C、B、A、D、E(2)详写的是:A、B、C、D(3)略写的是:E、F、G2.课文这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讨论明确:这样详写略写相结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使文章多姿多彩。
总的来看,本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时得到的优待、一般乐事和看戏次日的情形。
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来写,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豆行为,更表现了乡村老人的纯朴宽厚、热情好客。
2020年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 联系旧课,引出新课。
问:我们学过鲁迅哪些文章?
答: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 味、欢乐和在三
味书屋读书的枯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
,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
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来 t]
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 事。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 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 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 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
2
8 第三单元
写作:学写读后感
2
9
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2
周
名著导读
2
课外古诗词诵读
2
第
10 期中复习 期中复习及期中考试
4
周
科目 时间
2017-2018 学年度第 二 学期教学进度表
语文
教学 班级
八年级
教科书 名称及 册数
( 2018 年审定)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每周 节数
6 节 总节数
实际教学时间 90 节 需要教学时间 104 节
对城镇宅院中那种苍白无味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因此,
“我”对这样
的“乐土”、这样的童年往事,“一直到现在”,也念念不忘。
五、小结。
1.教师再次强调有关鲁迅的重点介绍、课文的结构安排意图。
2.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与体会,提出质疑。
六、布置作业:
1.抄词(见《词语手册》)各三遍。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景美情美故事美的句子(至少三句),并分别说说美在哪 里。
四、研讨课文第一部分:
1.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2020年最新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全册教案(人教版)学科:语文;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表科目语文教学班级八年级教科书名称及册数(2018年审定)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每周节数节总授课节数节时间单元教学内容计划节数实授节数出入原因第12 3 周第一单元1社戏2回延安3安塞腰鼓4灯笼写作:学习仿写口语交际:应对222222第45 6 周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7大雁归来8时间的脚印写作:说明的顺序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222222第78 9 周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10小石潭记11刻舟记12诗经二首写作:学写读后感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22222222第10周期中复习期中复习及期中考试9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表科目语文教学班级八年级教科书名称及册数(2018年审定)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每周节数节总授课节数节时间单元教学内容计划节数实授节数出入原因第111213 周第四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学习演讲词13最后一次演讲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任务二:撰写演讲稿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22222222第1415 16周第五单元17壶口瀑布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19登勃朗峰20一滴水经过丽江写作:学写游记口语交际:即时讲话222222第1718 19周第六单元21庄子二则22礼记二则23马说24唐诗二首写作:学写故事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课外古诗词诵读第20周期末复习期末复习及考试9第一课:社戏/鲁迅(共3课时)教学目标:一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来源:二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三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一安排3教时。
二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一联系旧课,引出新课。
问: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答:上学期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
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来t]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
社戏鲁迅(板书)二作者介绍及题解。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
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
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
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
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
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正音(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 ǎo 纠葛:jiūg?[来源.net]四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
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2)日里:白天。
(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
(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
(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五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六划分结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第一部分“我”的乐土平桥村。
(从“我们鲁镇的习惯”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第二部分,“我”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
(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
(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
(从“第二天”到文末)七布置作业读课文(要求能读准字音。
辨析词义,复述课文大意。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旧课部分内容,指导学生学习第一、二段。
教学过程:一检查旧课。
(以下内容预先写在小黑板上)(一)辨别字音:行()辈、银行、()、行()走、归省()、省()略省()悟(二)辨别字形并组词:倘若、淌汗;抵挡、底细;同伴、搅拌;鱼钩、钓竿;挖掘、倔强;豆浆、木桨;竭力、揭示;陪伴、赔偿(三)解释下列各词并指出词类:朦胧模糊皎洁飘渺婉转悠扬明确:朦胧,在课文中指月光不明亮的样子。
模糊,指不分明、不清楚。
(其余词的解释可参阅课本注释)以上这些词的词性都是形容词。
(四)学生朗读课文第一、二两段。
(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中最能表现“我”的乐与不乐心情的词语。
)二指导学习课文。
(教师板书:(一)(二)(三)(四),后面的内容要学生回答。
)(一)课文写乐土平桥村,只用一句话,却表达了多方面的内容。
想一想,是哪句话?表达了哪些内容?明确:课文写乐土平桥村,用这样一句话:(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表达内容很丰富。
第一,写清了它的位置:离海边不远,临河;第二,交代了环境:极偏僻;第三,指出人口:住户不满三十家;第四,点明了平桥村人民的生活情况: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说明多是劳动人民。
这样,以极少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文章就精炼了。
(二)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明确:因为“我”在平桥村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课文写乐土之乐很具体。
先从与农民孩子的关系上来描写乐土:客人是“公共”的;游乐时所谓“犯上”之类的封建伦理观念已被打破。
再从生活情趣上写乐土:“我”对农村中钓虾、放牛等事充满兴趣。
钓虾、放牛在农村中原是极平常的事,但作者却满怀深情地叙述,充分反映了“我”对农村生活的新奇感。
课文写乐土的乐正是为了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因为十一二岁的孩子成天要死记硬背这些时代隔得远,语言差别大的句子,肯定要感到乏味和讨厌。
这也反映了作者对封建教育的厌恶。
(三)平桥村既然是乐土,“我”为什么会有不乐的时候?课文怎样写“我”的不乐?明确:因为“我”在平桥村所“第一盼望”的,是到赵庄去看戏,可是没有船,不能看戏,所以“我”很不乐。
“我”的不乐,课文抓住心情急剧变化来写。
先是“盼”,接着是“急”,“急得要哭”。
最后是猜测:“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这样的猜测,把儿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龙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写“我”的不乐,课文还从不同的角度渲染:外祖母“气恼”“絮叨”;母亲既怕外祖母生气,又怕“我”和别人同去会使外祖母担心。
齐读“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怕外祖母要担心”,体会对不同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写“我”的不乐,实际上是欲扬先抑,为烘托下文看戏之乐作了铺垫。
(四)课文表达“我”的不乐心情,用词十分确切,我们要很好地体会。
试比较下列两组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明确:第1组第一句表达较笼统。
第二句把着急的程度描写得具体,“我”所第一盼望的看戏的愿望没有实现,“急得要哭”是很自然的事。
第2组第一句与事实不符。
第二句的“似乎”一词用得很好,因为这是猜测。
正因为有这猜测,所以有“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的推测。
从猜测到推测,反映了儿童的焦躁的心理状态,写得确实生动形象。
由此可见,鲁迅用词是准确、鲜明、生动。
当然,需要说明一点:由于课文的写作时间以及所反映的生活距离今天较远,特别是“五四”时期有些词的用法与现在有点不同。
如结构助词“的”和“地”不分,一律用“的”;人称代词“他”和“它”不分,都用“他”。
这方面的问题,我们读课文时要注意。
三布置作业。
1.复习第二部分,着重注意作者是怎样描写外祖母、母亲和“我”的不同神态和心情的。
2.阅读第三部分,熟悉从出发看戏到回家的记叙过程。
3.抄写词语:怠慢大悟撺掇委实凫水篙磕潺潺朦胧婉转悠扬疏疏朗朗瓢缥缈融蹿踱颇懈楫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检查旧课作业,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段。
教学过程:一检查上堂课作业。
[来源t](一)检查抄写的词语。
并在检查时改为课堂听写。
(二)复述课文第5、第6段内容,把“气恼”、“絮叨”、“宽慰”、“急得要哭”、“嘱咐”、“装模装样”等词语用进去。
二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段。
(一)引导讨论第三段的记叙层次。
明确:这一段写晚上乘航船到赵庄去看戏,是课文的中心部分,写得具体、生动,按照事情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五个层次(分行板书):1.双喜的好主意(7—10段);2.行船到赵庄(10—16段);3.船头看戏(17—21段);4.返航路上(22—27段);5.平安到家(28—30段)。
(二)根据“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怎样写出双喜、阿发这些劳动人民孩子的优秀品质,怎样写出迅哥儿对他们的思想感情。
讨论中明确:这一段的第一层和第四层中最能突出双喜、阿发等劳动人民孩子的优秀品质,和“我”对他们的感情。
第一层写双喜提议乘航船去看夜戏。
作者称双喜“最聪明”、“大悟”,表示赞美和钦佩。
当外祖母担心,母亲不安时,双喜果断表示:“我写包票”,并列举了三点无可辩驳的理由。
(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双喜的话充满胆识和自信,解决了外祖母和母亲无法使“我”去看戏的难题。
第四层写了归航途中偷罗汉豆的事,阿发让大家“偷”自家的豆,理由是“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