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

合集下载

林学概论——精选推荐

林学概论——精选推荐

林学概论林学概论第1章绪论1★.林业:是培育、保护、管理和利⽤森林的事业。

2.林学:林学是有关林业⽣产(特别是营林⽣产)科学技术的知识系统及与其有关的科学基础知识系统的集合,是⼀门研究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森林的应⽤学科,它是⼀个相当⼴阔的知识领域。

3.中国林业的发展:狩猎林业发展-> 农耕林业阶段-> ⾛向可持续发展林业阶段4.中国林业的现状:(1)森林资源总量不⾜、分布不均、质量不⾼(2)林业结构不合理(3)造林绿化质量低,发展速度慢(4)林业产业发展滞后,难以对⽣态建设形成有效的⽀持(5)林业补偿机制尚未建⽴(6)林业市场发育滞后(7)林业科技发展滞后,缺乏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动⼒(8)林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然灾害的能⼒低第2章森林的概念与特征1★.森林的特点:(1)寿命长,⽣长周期长(2)成分复杂,产品丰富多彩(3)体积庞⼤,地理环境多种多样,类型复杂(4)森林具有天然更新的能⼒,是⼀种可以再⽣的⽣物资源(5)具有巨⼤的⽣产能⼒,拥有最⼤的⽣物产量(6)对周围环境具有巨⼤的影响⼒2★.优势树种:⼜称建群树种。

在森林中,株数材积最⼤和次⼤的乔⽊树种分别称为优势树种和亚优势树种。

主要树种:⼜称⽬的树种。

是符合⼈们经营⽬的的树种,⼀般具有最⼤的经济价值,如果主要树种同时⼜是优势树种,是⽐较理想的。

此外还有次要树种(⾮⽬的树种),伴⽣树种(辅佐树种),先锋树种。

下⽊:是指林内的灌⽊和⼩乔⽊,其⾼度⼀般终⽣不超过成熟林分平均⾼的1/2。

3★.林分:将⼤⽚森林按其本⾝的特征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区划成若⼲个内部特征相同且与四周相邻部分有明显区别的森林地段称为林分。

林分特征指标:(1)林分起源(2)树种组成(指乔⽊树种所占⽐例,以⼗分法表⽰。

同⼀个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作纯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为混交林。

)(3)林相(林分中乔⽊树种的树冠所形成的树冠层次称作林相或林层。

森林植被恢复的理论和实践:用乡土树种重建当地森林--宫胁森林重建法介绍

森林植被恢复的理论和实践:用乡土树种重建当地森林--宫胁森林重建法介绍
植物生态学报
"$$" ,BC (增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1,!" (’!,/# !%##-2,(!%$)3+!,$( $. !"# 4,&’1’5,’ “#(/,%$(4#(!’6 *%$!#+!,$( 4#!"$) .$% %#+$(-!%3+!,$( $. ( #+$6$0,+’6 4#!"$) !$ %#.$%#-!’!,$() ” .$%#-!
森 林 植 被 恢 复 的 理 论 和 实 践: 用 乡 土 树 种 重 建 当 地 森 林 — — — 宫 胁 森 林 重 建 法 介 绍

森林生态系统康复与重建

森林生态系统康复与重建

森林生态系统康复与重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乱砍滥伐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面临着巨大挑战。

为了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康复与重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森林生态系统康复与重建的意义、方法和挑战。

一、森林生态系统康复与重建的意义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复杂、最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之一。

它不仅提供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还承载着人类社会的许多生态服务功能,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许多森林生态系统遭受了破坏和退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土壤侵蚀和气候恶化等问题。

因此,森林生态系统康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森林生态系统康复与重建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

通过恢复植被的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可以提供更多不同物种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同时,保护和康复森林生态系统还可以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维持生态平衡。

其次,森林生态系统康复与重建对于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森林可以有效地保护水源和土壤,减少水源污染和土地侵蚀。

通过恢复和建立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可以改善水质、增加土壤肥力,减少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风险。

最后,森林生态系统康复与重建还可以对气候变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森林具有很强的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可以帮助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

通过大规模种植森林、恢复退化的森林土地,可以增加森林碳汇,对气候变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森林生态系统康复与重建的方法森林生态系统康复与重建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森林类型可采取以下几种常见方法:1. 森林植被的修复与重建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恢复退化的森林生态系统。

选用适应性强、耐旱抗寒的本土树种,以提高植物的生存率和适应性。

2. 森林土壤的修复与改良通过土壤修复和改良措施,恢复和改善森林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采用有机肥料和土壤增良剂,提高土壤质量,促进植物生长。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_何正盛[1]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_何正盛[1]

第16卷第3期重庆教育学院学报V ol.16N o.3 2003年5月Journal of Chongqing C ollege of Education May.2003文章编号:1008-6390(2003)03-0059-04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何正盛(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工作需要接受科学理论的指导.本文论述了在恢复与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应遵循的八条基本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即生态演替理论、地域性原理、生态位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物种共生原理、密度效应原理、限制因子理论以及三效益相统一的原理,并举例说明了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关键词: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原理;效益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识码:A近代以来,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类对森林资源非持续地开发利用,导致了森林生态系统大面积消失和退化,并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已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保护和重建森林生态系统被看作是缓解环境危机,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现象十分严重,而且还在进一步加剧[1].保护我国现有的天然林生态系统以及恢复和重建我国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提高其生态服务功能,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关键所在.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生态工程,其目的在于建立具有人类和生态价值的新型持久生态系统[2].在进行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工作时,我们需要把握和认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理论,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本文试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生态学基本理论与生态经济学原理,并举例说明它们在实践工作中的应用,为我们的重建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例借鉴.1 生态演替理论生态演替理论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最重要的理论基础[3],生态演替按演替方向可分为顺向演替和逆向演替.生态系统的退化实质上是一个系统在超载干扰下逆向演替的动态过程[4],主要表现为生物多样性下降,生物生产力降低,系统结构和功能退化,稳定性下降以及生态效益降低.Clements F.E.的群落演替理论认为,生态演替是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导致生境变化的结果.生态系统的演替是渐进有序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过程中也要循序渐进,依据退化阶段,按照生态演替规律分步骤、分阶段地促进顺行演替,而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例如,要恢复某一极端退化的裸荒地,首先应重在先锋植物的引入,在先锋植物改善土壤肥力条件并达到一定覆盖度以后,才可考虑草收稿日期:2002-09-19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2000-6505)作者简介:何正盛(1975—),男,江西彭泽人,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研究.本、灌木等的引种栽培,最后才是乔木树种的加入.中科院华南植物所在小良站光板地上重建人工森林生态系统[5]是成功地运用生态演替理论进行恢复工作的一个典范.小良地区100多年以前还覆盖着茂密的森林,但由于不断增长的人类活动,原生森林早已不复存在,大面积的冲刷坡,只有局部地方才看到稀疏而丛状分布的杂草和零星分布的灌木.这类荒坡如不加以改造利用,让其自然演变已很难恢复为森林.从1959年起,研究人员在进行本底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但以生物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法,选用速生、耐旱、耐瘠的桉树(Eucalyptus)、松树(Pinus)和相思树(Acacia),重建先锋群落.到1972年,433hm2的荒坡都披上了绿装.接着,模拟自然林的种类成分和群落结构特点,在松、桉林先锋群落的迹地上配置多层、多种阔叶混交林.另外,我们在选择物种时,可考虑选择处于顺行演替前一阶段的某些物种,从而加速演替进程.如在南亚热带地区对马尾松疏林或其它先锋群落进行林分改造时,在其中补种锥栗(Castanopsis chinensis)、木荷(Schima Superba)、黧蒴(Castanopsis Fissa)或樟树(Cinnamomum cam2 phora)等,以促进针叶林快速顺行演替为高生态效益的针阔叶混交林,进而恢复季风常绿阔叶林[6].2 地域性原理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生态环境背景,如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条件等,分布有本地适生的植物种,这种地域的差异性和特异性就要求们在恢复和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时,要因地制宜,依据适地适树(草)的原则选择生态上适应的物种并合理配置.如南方丘陵山地马尾松(Pinus massomiana)、杉木(Can2 ninghamia Lanceolata)等造林树种生长良好,北方则常见有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华北落叶松(Larix prl2 ncipisrupprechtii)等.但具体地段也有差别,如在山西省太岳山地区选择油松造林生长良好,而选择华北落叶松则往往后期生长不良.同时,人们可依据某种愿望而定向地引入适宜的物种.如在退化较严重的森林生态系统内,一般都伴有土壤的严重退化,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根据改良土壤的愿望而引入一些耐干旱、耐瘠薄的固氮植物与其它植物混交.如在金沙江干热河谷退化山地生态系统重建过程中,研究人员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在较低海拔处引种栽植新银合欢(Leacaena Leucocephala)、相思、桉树、木麻黄(Casuarina equissetifolia)、山毛豆(Tephrosia candida)等;在较高海拔处,则种植尼泊尔桤木(ALnus nepalensis)、糙皮桦(Betula utilis)、杨树(Populus)等树木,取得了良好恢复效果[7].3 生态位原理生态位是指在生态系统或群落中,一个种与其它种相关联的特定时间位置、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等.这一原理告诉我们,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总占有一定的空间和资源.在恢复和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时,就应考虑各物种在时间、空间(包括垂直空间和地下空间)和地下根系的的生态位分化,尽量使引用的物种在生态位上错开,因为具有相同生态位的种间,必然产生激烈的竞争排斥作用而不利于生物群落的发展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在构建人工群落时,可根据各物种生态位的差异,将深根系植物与浅根系植物、阔叶植物与针叶植物、耐荫植物与喜阳植物、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等进行合理的搭配,以便充分利用系统内光、热、水、气、肥等资源,促进能量的转化,提高群落生产力.当前我国农村广大地区所经营的农林复合业就科学地运用了这一原理.4 生物多样性原理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8],也会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的优化[9].而在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又是建立在植物多样性的基础之上的[10],植物多样性会导致群落的复杂性,复杂的群落意味着更多的垂直分层,更多的水平斑块格局与更复杂的地下根系,这就可能在不同的小生境条件下拥有更多的生物体,包括昆虫、鸟类、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等.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重建时,应从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入手,引入动物和植物,尤其是一些关键种,重建植被系统及其食物链[11].我们在退耕地或荒山造林时,应特别注意避免造林物种单一化,尽量营造混交林,除应用生态位原理,极大地提高生产力之外,还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众多的生物种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改变林内环境条件,使病原菌、害虫丧失了自下而上的适宜条件,同时招来各种天敌和益鸟,从而可以减轻或控制病虫的危害.例如,最近十几年来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松干蚧活动猖獗,大发生时可以引起油松林和赤松林大面积死亡,而在同一地带针阔叶混交林松树却生长旺盛.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人工纯林生物结构简单,肉食性昆虫很少,松干蚧几乎没有天敌控制;而在针阔叶混交林中,阔叶树可以为松干蚧的天敌异色瓢虫、蒙古瓢虫、捕虫花蝽等提供补充食物和隐蔽场所,又可隔断害虫的传播,其抗性远远高于纯林.在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措施中,封山育林对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极为有利[12],而生物多样性的增加通常也是评价严重退化系统恢复和重建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对一些有水土流失的荒地、残地、疏林地,通过封山育林能恢复植被的,应尽量采取封山育林这种简便易行,又经济省事的恢复措施.同时,也可依据前面提到的生态演替原理对封育地适当进行林分改造和透光抚育,以促进其尽快顺行演替到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5 物种共生原理一个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内生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共生可分为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是一种典型的偏利共生,如地衣、苔藓、某些蕨类以及很多高等的附生植物(如兰花)附生在树皮上,借助于被附生植物来支持自己,获取更多的光照与空间资源.在恢复和重建森林生态系统时,有意识的引入一些附生植物,对增加群落多样性,促进系统的稳定是有益的.根瘤与菌根则是互利共生的典型例子.根瘤是固氮菌与豆科植物根系的互利共生,利用这一点,在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内造林恢复植被时,可利用豆科固氮树种与其它乡土树种混栽,因为豆科固氮植物有较强的固氮能力,在很贫瘠的土地上有快速生长的特点,在混栽后,能较快地改变土壤环境,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其它树种的生长.菌根是真菌和高等植物根系的共生体,真菌从高等植物根中吸取碳水化合物和其他有机物,或利用其根系分泌物,而又供给高等植物氮素和矿物质,二者互利共生.很多菌根植物(如松树)在没有根菌时就不能正常生长或发芽,在缺乏相应真菌的土壤上造林或种植菌根植物时,可在土壤内接种真菌,或使种子事先感染真菌,便能获得显著的效果.6 密度效应原理物种的生存受制于环境,合理的密度是物种存在和发展前提.密度过大,超过了环境容纳量,个体间会由于竞争而发生自疏现象;过稀则不能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生产力低下,只有保持适当的密度才能使个体间协调共生.在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构建其植被系统时,应遵循密度效应原理,同时还要依据定向培育目标、立地条件、树种特性及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林业生产水平等,统筹兼顾,综合论证,确定合适的造林密度.如在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等生态林时发挥其生态防护作用是我们首先考虑的目标,而木材生产等要求则在其次,因此,可适当密植,特别是灌木树种,以期能够尽快郁闭,覆盖地表,及早发挥防护作用;如果营造特用经济林,则由于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果实、种子或树液等,一般要求充足光照条件,加之特用经济林经营强度较大,栽培过程通常不考虑间伐问题,所以,造林密度应较稀.立地条件的优劣也是造林密度考虑的重要因素,优良的立地条件,林木生长较迅速,树冠发育较大,生长旺盛,造林密度应小些;反之,立地条件差,土壤干旱瘠薄,则林木生长缓慢,长势不旺,应适当加大造林密度,以缩短进入郁闭的过程,提高林木群体抵抗外界不利因素的能力.此外,依据各地的经济条件和林业经营水平,在交通不便、劳力短缺、无条件进行间伐利用的地区宜稀植,反之,密度可大些.总之,通过植树造林来恢复和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确定最佳造林密度,以获得最佳收益.7 限制因子理论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ng’s law of minimum)着重从植物的无机营养(N、P、K等)探讨限制因子;而谢福尔德耐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则从植物对物理环境因子(光、温、水、湿等)的适应性探讨限制因子.美国著名生态学家E.P.Odum则将这两个定律结合起来形成了限制因子理论,即“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状况.任何接近或者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植物生长受限制因子的主导,影响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也就是主导因子.我们在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时,强调要认真分析立地条件,就是希望根据限制因子理论,找出限制生物生产力的主导因子.一个地区一种因子是某树种或草种的限制因子,而对另一树、草种却不一定是限制因子,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立地因子的分析,选择适当的林草种,以改变限制因子的约束,提高生产力.北方干旱地区,水分是林草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所选的造林树种应是耐旱的.土壤的酸碱度也会影响到许多物种的生长,如茶树、马尾松、油松、栎类、山杨等喜偏酸性土壤,茶树在土壤pH>7.0时便会逐渐死亡;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适生于pH值为4.6~7.5的土壤,当pH>7.5时便生长不良,而侧柏则喜生长在石灰性土壤上;现在广泛使用的造林树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对水分要求严格,水淹稍久即死亡.8 三效益相统一的原理即重建的森林生态系统必须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大效益协调统一的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系统退化的根源在于人类非持续地利用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恢复和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只考虑生态上的恢复和重建,而不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考虑恢复和重建工作,是很难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尤其在发展中国家严重的人口压力下,生存和发展是根本的大问题.任何恢复和重建计划的实施,都必须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没有经济上的利益,就不可能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我国政府花了巨大人力、财力发展林业,但至1998森林覆盖率仍只有16.55%,且现存的森林生态系统多表现出自维持功能弱、结构不合理、生产力不高、功能衰退、生态经济效益较差等诸多退化症状.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对自然条件认识不足,未能很好遵循生态学原理,造林方法不当以及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抚育措施;另一方面就在于未能与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从我国过去的林业生态建设的历史来看,要么注重建设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等生态防护林;要么成片建立速生丰产林、经果林、用材林等经济型植被.结果造成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对立,无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因此,恢复和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时,必须同时考虑人们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愿望和生态环境亟待改善的现实,兼顾三大效益,重建生态经济型植被.对现阶段的中国,如何在荒山荒地和陡坡退耕地上发展混农林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重建措施,混农林业在相当程度上可以缓解林业资源危机,保证农民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激发农民参与重建的热情;同时又可以极大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维护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此外,形式各异的混农林业还可以为工业提供原料,为农村的居民提高“四料”,活跃和繁荣市场,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真正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各地在进行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工作时,应着眼于本地实际,运用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积极研究和探索适合本地重建的优化模式,并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结合起来.例如,重庆市黔江区在进行有关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工作时,将其与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相结合,通过发展特色产业,逐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促进贫困山区和生态脆弱地区人口的局部迁移相结合;与促进小城镇发展相结合;与促进绿色产品品牌的塑造相结合,这样,就将生态重建工作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机结合,从而促进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参 考 文 献[1] 刘国华,傅伯杰等.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分布[J].生态学报,2000,20(1):13~19.[2] M itsch,W.J.李玉安译.生态工程,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共济者[J].世界科学,1994,(2):26~27.[3] 许木启,黄玉瑶.受损水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J].生态学报,1998,18(5):547~558.[4] 包维楷,陈庆恒.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及其特点[J].生态学杂志,1999,18(2):36~42.[5] 余作岳.广东亚热带丘陵荒坡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及优化模式探讨[A].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C].1990,1~11.[6] 彭少麟.中国南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及其生态效应[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5,(1):403~414.[7] 石培礼,李文华.中国西南退化山地生态系统的恢复—综合途径[J].Ambio,1999,28(5):390~397.[8] T ilman,D.et al.D oes diversity beget stability?[J]Nature,1994,371:257~264.[9] K arieva,P.Diversity begets Productivity[J].Nature,1994,368:686~689.[10] 彭少麟.南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生态学理论和应用[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6,4(3):36~44.[11] 黄培佑.从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剖析生态环境复原与建设途径[J].新疆环境保护,1992,14(2):12~15.[12] 杨玉盛等.严重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和重建措施的植物多样性与地力差异研究[J].生态学报,1999,19(4):490~494.[责任编辑 陈共珏]。

森林植被恢复的途径与策略研究

森林植被恢复的途径与策略研究

森林植被恢复的途径与策略研究摘要当前,大力维护和恢复森林植被资源、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已成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森林生态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森林资源被人类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导致森林面积和植被逐渐恶化和减少。

本文根据森林植被恢复理论,分析了森林植被恢复需要解决的问题,探讨了森林植被恢复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植被恢复;策略森林生态环境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森林植被是维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最基本的要素[1]。

近些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在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森林生态系统向着截然不同的方向演变发展。

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毁林建设的活动使得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功能退化。

因此,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2]。

1 森林植被恢复的理论1.1 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基本理论对于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00年前的森林、草原和生物物种等自然资源的管理研究,并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得到迅猛发展[3]。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最基本的理论是—恢复生态学,它是森林生态恢复和建设一个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森林植被生态系统恢复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森林资源生态退化的因素,如人类的过度开发、稀有林木的不可再生;2)森林植被生态系统退化的特点,如生态系统退化的进程和发展趋势;3)森林植被生态系的可恢复性和重建作用评价,如对生态系统恢复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进行评估;4)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技术,如生态恢复所需土壤、水分和氧气技术;5)生态恢复系统的生态学过程研究,如生态恢复过程中物质循环与能量变化过程;6)森林资源退化的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基本理论等,如对植被恢复的生态系统重建进行研究。

大量的自然生态恢复实践证明,森林植被的生态环境随时空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受区域环境以及研究目标的影响,恢复生态学理论仅仅适宜于建立一个与原有生态系统基本相似的自然生态系统。

林学概论

林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林业:是培育、保护、管理和利用森林的事业。

自然性、可再生性、低能耗性、环境友好性林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应用学科。

中国林业的现状:1、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2、林业结构不合理;3、造林绿化质量低,发展速度慢;4、林业产业发展滞后,难以对生态建设形成有效的支持;5、林业补偿机制尚未建立;6、林业市场发育滞后;7、林业科技发展滞后,缺乏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动力;8、林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

中国林业的趋势:1、森林资源将稳步上升;2、森林经营思想由强调木材永续利用转变为森林多目标经营和可持续发展;3、生态环境建设中林业的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维持与发挥;4、人工商品林的重要性日益突出;5、林业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将得到充分重视,社会参与林业经营模式日益普遍;6、科技在林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强化。

世界林业发展的趋势:1、由传统林业向生态化林业发展;2、城市林业和社会林业的迅猛崛起;3、由传统的永续利用向持续发展转变;4、由单纯开发天然林想培育人工速生林转变;5、由生产锯材、胶合板想生产各式纸产品、非单板型人造板转变;6、森林经营理念的变革;7、由传统经营模式向持续经营模式转变;8、高科技在林业中的广泛应用。

第二章森林的概念及特征森林:生活在一个生物群丛亦即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和动物的集合体。

森林的特点:1、寿命长,生产周期长;2、成分复杂,产品丰富多彩;3、体积庞大,地理环境多种多样,类型复杂;4、森林具有天然更新的能力,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5、具有巨大的生产能力,拥有最大的生物产量;6、对周围环境有巨大的影响。

森林的植物成分:林木(森林植物中的全部乔木)、下木(林内的灌木和小乔木,其高度终生不超过成熟林分平均高的1/2)、幼苗幼树、活地被物、层间植物(林分内没有固定层次的植物成分)。

优势树种(建群树种):是指森林中材积和株数最大的乔木树种。

森林护理专业考试参考资料

森林护理专业考试参考资料

森林护理专业考试参考资料本资料旨在为参加森林护理专业考试的考生提供参考。

内容涵盖了森林护理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一、考试说明1. 考试科目:森林护理专业考试2.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3. 考试时间:120分钟4. 满分:100分5. 考试内容:森林护理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二、考试大纲1. 森林护理概述- 森林的概念与分类- 森林资源的价值- 森林护理的定义与任务2. 森林生态学基础- 生态学基本概念-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3. 森林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的概念与分类- 病虫害的识别与诊断- 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与技术4. 森林防火与灭火- 火灾成因与防火措施- 灭火原理与方法- 森林火灾应急预案与组织指挥5. 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 植被恢复的概念与原理- 植被恢复的技术方法- 森林重建与可持续经营6. 森林护理实践技能- 森林调查与监测- 森林作业设计与实施- 森林资源管理与保护三、复建议1. 系统研究教材,掌握各科目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2. 参加模拟考试,检验研究效果,提高应试能力。

3. 关注实际案例,了解森林护理领域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

4. 加强交流与合作,与他人分享研究心得与经验。

四、参考教材1. 《森林护理学》2. 《森林生态学》3. 《森林病虫害防治学》4. 《森林防火与灭火》5. 《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希望本资料能帮助您顺利通过森林护理专业考试。

祝您考试顺利!。

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考试大纲

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考试大纲

西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林业基础知识综合》考试大纲第一部分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笔试、闭卷。

三、试卷的内容结构林学的基础知识25%林学的基本理论25%林学的技术与方法50%四、试卷的题型结构选择题、填空题10%名词解释题15%简答题50%论述题25%第二部分 考察的知识及范围一、林学的基础知识1、森林的概念与特征:森林的概念、特点,森林的植物成分;林分的特征,标准地调查、蓄积量测定。

2、森林植物学基础:植物界的基本类群,植物分类方法、系统、单位,植物的命名,植物检索表及其应用,植物分类学形态术语;生物多样性保护;我国主要造林绿化树种的分类特征、分布范围及主要用途。

3、森林与环境的关系:森林环境因子的分类及其作用,森林与环境因子作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形式,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中国森林植被分布的地带性与气候特点的关系。

4、森林的功能与效益:森林的三大效益,森林功能与效益计量和评价的目的、意义、指标体系和方法步骤。

二、林学的基本理论1、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森林的类型,森林立地与立地因子,森林立地质量评价与立地分类;适地适树的概念、意义、途径和方法,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和方法;造林密度的作用规律,造林密度的确定及其调控;纯林、混交林的特点和应用,树种混交的基本理论。

2、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论基础;抚育采伐的概念、目的、种类、方法和要素,森林采伐更新的概念,采伐方式与更新;次生林的概念,次生林的改造及经营措施。

3、林业生态建设理论: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内容、类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原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

三、林学的技术与方法1、林木种子与苗木培育技术:林木种子采集、调制与贮藏的基础与技术,林木种子品质检验,种子的休眠现象及催芽机理和方法;苗木培育的基础和技术,苗期管理,苗木的出圃与贮藏;播种苗、营养繁殖苗、移植苗培育,容器育苗与设施育苗。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举措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举措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举措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是保护和调节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应广泛应用于气候变化、灾害恢复、生态废弃地的修复、生态控制等。

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理论是指为了逆转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恢复其结构、功能、动态演变而构建的植物、土地及其他方面的相关研究。

1. 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理论是基于平衡林的原则,尤其是复垦入侵、滞纳、年际波动、森林火灾、人为扰动等过程的封闭圈理论。

按照封闭圈理论,针对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可以采取合理的人为干预措施,进行封闭环节的重建,从而将退化现象控制在可抗范围之内,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2. 重建森林生态系统时,还需要注意选择恢复树种。

选择恢复树种要求考虑:此地原有树种、恢复需求、当地气象条件、土壤环境、病虫害及其他生态要素等。

最终的树种选择,需要根据相应的评估进行,以确保最终重建的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满足预期目标。

3. 恢复与重建森林生态系统应用于气候变化、灾害恢复、生态废弃地的修复等,应采取以下举措:①开展封闭环节的重建;②根据森林生态系统原貌,选择恢复树种;③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促进森林生态改造;④运用遥感技术和科学研究,不断优化方案,完善重建制度;⑤加强教育宣传,倡导绿色生态理念,共建美丽家园。

通过理论研究、监测评估等多种手段,可以根除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现象,构建一个健康的自然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绿色生态和持续发展。

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在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影响下,许多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遭受了破坏和退化。

为了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资源,促进气候调节和人类福祉,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进行论述,为了便于理解,将分为以下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和退化人类活动的加剧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和退化。

大量的森林被非法砍伐,导致树木消失、土壤侵蚀加剧,生物多样性受到极大威胁。

此外,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过度开采等活动也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些破坏性行为进一步导致了土壤贫瘠、水源枯竭、气候变化等问题。

第二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方法1. 种植树木:恢复森林生态系统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种植树木。

树木能够帮助稳定土壤,防止土壤侵蚀。

合理选择树种,考虑生态环境的适应性以及不同树种之间的相容性,能够有效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效果。

2. 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和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对于恢复工作至关重要。

建立保护区,限制非法捕猎和非法砍伐,禁止非法采集草药,有助于促进物种的恢复和繁衍。

3. 生态修复:通过进行土壤改良、采取湿地恢复、水源保护等措施,可以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过程。

此外,引入适应性强、能够抵御病虫害的植物物种,有助于提高恢复过程的效果。

第三部分: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挑战和前景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是实施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工作的基础。

其次,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和意识觉醒也是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因素。

只有广大公众的参与和支持,才能够真正取得长期可持续的恢复效果。

此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遥感技术、基因工程等,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展望未来,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将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该意识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采取行动来保护和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的内涵以及恢复与重建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的内涵以及恢复与重建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的内涵以及恢复与重建作者:张华松来源:《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12年第06期梳理,将最后的立足点落在保持人与森林和谐共处,实现森林系统可持续发展上。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内涵恢复重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Forest ecosystem health),又称森林健康,作为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这一理论的方法,而由于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的特殊性,也产生了其特定的理论内涵。

本文将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方法的分析,探讨其分支学说——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的内涵、恢复与重建,以及对森林健康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的发展及内涵1.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理论起源于“生态系统健康”,后来通过生态学家的借鉴与引用,就产生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对于森林健康理论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当时主要强调的是病虫害、火灾、干旱等自然人为因素对森林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

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由于环境污染和人类对木材的过度消耗,使得森林健康生态系统不断恶化,人们对森林健康内涵的理解也随之发生变化, 对森林健康的研究逐步转移到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上来。

到1992年,学术界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理论逐步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森林健康是森林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服务并维持自身复杂性的一种状态。

2.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的内涵时至如今,虽然学术界还未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但一般认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是一种研究人类活动、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综合性理论,是指森林生态系统的发展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影响下,保持其稳定性、可持续性以及生物的多样性, 从而最大程度的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

3.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的实质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的本质是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一脉相通的,从本质上来讲,二者都要求人类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利用森林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森林的和谐共处,都要求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经营,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实现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林业专业知识

林业专业知识

《林业专业知识》考试大纲第一章绪论:林业及林学的概念与内涵;中国林业的发展与现状。

第二章森林的概念与特征:森林的概念、特点与组成;林分特征指标及林分标准地调查与要求。

第三章森林植物:植物界的基本类群和植物分类方法与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评价指标。

第四章森林与环境:森林环境因子及森林与环境相互作用;森林的分布规律。

第五章森林的功能与效益: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森林的功能、效益与评价。

第六章林木种子与苗木培育:林木种子的采集、调制与贮藏的理论与技术;苗木质量的评价与表示方法;主要育苗方式及方法。

第七章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森林类型及其划分;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及立地因子;适地适树的途径、原则与方法;造林密度的作用规律及确定造林密度的方法;树种种间关系的表现形式与作用方式。

第八章人工植被调控技术:引种的意义、依据及注意事项与成功标准;育种方式与方法;造林地的选择和整地与林地管理;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与方法;混交林的营造技术。

第九章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经营的概念及森林可持续经营内涵与任务;森林结构调控技术;森林采伐更新技术及次生林经营。

第十章城镇园林绿化:城镇园林绿化及其功能;城镇园林绿化地规划设计的原则和基本理论;城镇园林绿化地规划设计方法。

第十一章森林健康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及评价指标;林木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森林火灾的预防与控制。

第十二章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理论与技术:林业生态工程及其管理与评价。

第十三章林业政策:林业政策及特点;林业政策实施的方法和步骤;林业政策与林业法规的区别与联系;我国现阶段林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十四章森林法律制度:森林法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森林、林木、林地登记发证制度的主要规定;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流转的对象及范围;解决林权争议的方法和工作步骤;占用或者重用林地的审批程序;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主要规定;违反森林法规的几种主要行为。

云南林情:云南的森林资源现状;云南的林产业现状;实现绿色经济强省建设中的云南林业特点。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策略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策略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策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全球森林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这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

为了保护和修复森林生态系统,采取恢复与重建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策略,并探讨其对生态环境的意义和影响。

一、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策略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管理手段,使被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到原有的生态平衡状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策略:1. 森林植被恢复:通过适宜的定植措施,选用对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应的本地植物物种,进行大面积的植被恢复工作。

这包括人工造林、天然更新和种子播种等方法,以促进植被的生长和繁殖,恢复森林的自然结构。

2. 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因此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对于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稳定至关重要。

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和恢复森林中的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关键种,维护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平衡。

3. 水源涵养:森林在水源涵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水循环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恢复森林生态系统需要注重保护森林中的水源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合理管理水资源,减少森林水源的过度利用和污染。

二、森林生态系统重建策略森林生态系统重建是指在已经完全破坏或无法恢复到原有状态的地区重新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森林生态系统重建策略:1. 土地整理与修复:对于因过度砍伐、采矿或其他人为活动导致的严重土地破坏,需要进行土地整理与修复工作。

这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等,为重建森林生态系统创造适宜的土壤条件和生态环境。

2. 人工引种与恢复:在森林生态系统完全丧失的地区,需要通过人工引种和恢复来重建森林植被。

通过引入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物种,帮助植被逐渐恢复生长,促进土壤改良和水源涵养。

3. 自然演替方案:自然演替是指通过自然过程,逐渐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一种策略。

通过保护现有的自然植被,逐渐发展到更为复杂和稳定的植被群落,最终形成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

受损植物群落恢复与重建的原理与方法

受损植物群落恢复与重建的原理与方法

受损植物群落恢复与重建的原理与方法一.生态恢复指通过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规律,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

它是试图重新创造、引导或加速自然演化过程。

人类没有能力去恢复出真的天然系统,但是可以帮助自然,把一个地区需要的基本植物和动物放到一起,提供基本的条件,然后让它自然演化,最后实现恢复生态重建则是指受损的生态系统在自然恢复与人类改造作用下最终形成一种改进的与原状态完全不同的生态系统的过程。

二恢复与重建原理生态恢复与重建是指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以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人为地改变和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及其时空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地成功地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乃至更高的水平。

生态恢复过程一般是由人工设计和进行的,并是在生态系统层次上进行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生态系统或群落在遭受火灾、砍伐、弃耕等后而发生的次生演替实质上也属于一种生态恢复过程,只是它是一种自然恢复形式罢了。

三.恢复方法(1)根据生态系统退化的不同程度和类型,可以采取不同的恢复方式:恢复、重建和保护三种形式。

(2)恢复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已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影响经济的发展。

采用人为措施恢复。

(3)重建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已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自然恢复有困难,进行人工生态设计,实行生态改建或重建。

(4)保护对生态敏感、景观好、有重要生物资源的地区采用保护的方式。

四.恢复和重建的一般方法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一般分为下列几个步骤:(1)首先要明确被恢复对象,并确定系统边界;(2)退化生态系统的诊断分析,包括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流动与转化分析,退化主导因子、退化过程、退化类型、退化阶段与强度的诊断与辨识;(3)生态退化的综合评判,确定恢复目标;(4)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自然、经济、社会、技术可行性分析;(5)恢复与重建的生态规划与风险评价,建立优化模型,提出决策与具体的实施方案。

第七章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2

第七章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2

浙江舟山某采石场清坡现场.
草地资源不合理的经营管理 草地自然灾害 草地退化
草地沙漠化
草地盐碱化
植被衰退 有毒有害动 植物增加
系统自我调 节能力下降 食物链缩短 营养级降低 土壤肥力下降 生态系统退化
系统生物量减少 野生动物减少 能量利用率下降
图12 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机理
极度
毒草
过度放牧 + 鼠害
重度
杂草 中度 2800-3700m 轻度 >3700m
3、矿区废弃地土壤系统修复技术



目的:建立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层,以迎合绿色植 物恢复的需要。 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核心是“废弃地土壤的物理、化 学性状的修复”。 “要想获得恢复的成功,首先必须解决土壤问题, 否则生态恢复就是水中捞月。”(Bradshaw,1997)
土壤系统的物理修复技术

客土法
建立沿岸绿化带,加强植被的生态功能 人工清淤 控制污染源 生物治理:放养控藻型生物,构建人工湿 地和水生植被,开发水体生物修复技术等。
第四节 矿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
一、矿业废弃地的类型与生态影响

-
-
矿业废弃地的主要类型 剥离表土堆积而成的排土场废弃地; 开采低品位矿石堆积形成的废石堆废弃地; 矿体采完后留下的采空区和塌陷区而形成的采矿坑废 弃地;尾矿堆积形成的尾矿废弃地; 采矿作业、机械设备、辅助建筑物和道路等占用后废 弃的土地; 受采矿影响而无法利用开发的土地。

二、退化森林的恢复方法

封山育林
简便易行,经济省事的措施。
封山育林可创造适宜的生
态条件,促使破坏林地中 林木的生长,或使针叶林 逐渐顺行演替为保持土地 能力较高的针阔混交林, 进而顺行演替为地带性的 季风常绿阔叶林。

2019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研究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2019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研究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考试大纲一、大纲性质《林业基础知识综合》是一门综合介绍林业领域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的专业基础课程。

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一)绪论林学、林业的概念及内涵;我国及世界林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二)森林的概念与特征森林的概念及特点,森林的分层植物成分;林分的概念,林分各特征指标的概念及调查、测定和计算方法;标准地定义、分类、设置与调查;林分蓄积量测定。

(三)森林植物植物的分类系统、分类单位与分类学术语;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内涵、评价指标与保护。

(四)森林与环境环境与森林环境的概念及内涵,森林环境因子及其与森林的作用,森林与环境作用的一般规律及形式;森林分布的一般规律,我国森林植被的区域划分。

(五)森林的功能与效益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森林主要功能与效益及其评价方法。

(六)林木种子与苗木培育林木种子生产、采集、调制、贮藏基础理论概念与技术方法,林木种子品质检验方法与鉴定指标;苗木质量评价与方法,苗木培育的主要类型与特点。

(七)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森林类型的划分;森林立地的相关概念,立地质量评价,立地类型划分方法;适地适树的含义、途径及方法,树种选择的原则与方法;密度相关概念及造林密度的作用规律;树种混交的基本理论。

(八)人工植被调控技术人工植被调控技术类型及特点,引种的意义、依据与成功标准。

(九)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经营与可持续经营的内涵,森林结构调控技术,森林采伐更新方式及其选择依据,次生林经营改造。

(十)城镇园林绿化近自然理论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城镇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原则与基本理论。

(十一)森林健康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内涵、评价指标及稳定性评价指标的确定方法;森林病虫害类型与防治措施;森林火灾概念、分类及控制方法。

(十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理论与技术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与内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原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成就、问题与对策。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的研究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的研究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的研究随着人类的经济快速发展,我们在各个方面都逐渐离开了自然,甚至对于自然地球都做出了许多的负面影响。

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对于森林的破坏。

而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自我反省,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开始在尽最大努力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同时,研究并开发了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

本文将阐述近年来的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的研究和进展。

一、恢复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传统方法恢复森林生态系统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重新引入植物物种和造林来实现。

森林植物的物种丰富性对于森林中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至关重要。

传统的恢复方法主要包括:人工植树造林、野生种植、林区整地、残茬还林、林下种草、营林补树等。

植树造林是最常用的恢复森林生态的手段,对于森林林冠层的恢复至关重要。

中国政府近年来强调了植绿的重要性,大力倡导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工作。

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也对森林和森林生态做出了保护和管理措施。

在植树造林上,我国在栽植苗木的时候强调“种苗优先”,要用良种、优质、健壮的苗木,确保栽种出的森林植物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让其生长得更好。

而且我国和其他国家在栽植的时候,不是简单的以造林资料统计为主,对树种特性、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评估和斟酌,来提高森林被修复的成功几率。

二、基于遗传技术的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方法除传统恢复手段外,目前在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方面,还存在着基于遗传技术的恢复方法。

这种新型的恢复方法旨在保持和提高原生树种的遗传基础,改善树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减少复原过程中种群的遗传瓶颈效应。

使用遗传技术恢复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三种方法:种子浸润法、造林后的人工授粉和遗传基因调控手段。

种子浸润法是不断森林地区一种非常有效的基因保育方法。

它通过约束树种(包括国家珍稀物种和极品种等)的种子和存放方法,来释放其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

增强森林植物物种的适应能力,增加森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第七章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汇总

第七章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汇总

第七章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汇总第七章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教学内容介绍森林类型、森林⽴地的概念、⽴地质量评价及⽴地类型划分的常⽤⽅法;阐明适地适树概念、树种选择的⽅法;介绍密度的概念、密度的作⽤规律;介绍混交林的特点、混交林的种间关系等。

⼆、教学⽬的掌握适地适树概念、树种选择的⽅法;理解混交林的特点、混交林的种间关系等。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适地适树概念、树种选择的⽅法;混交林的特点、混交林的种间关系等。

四、授课⽅法及⼿段板书五、讲课具体内容第七章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7.1森林类型7.1.1森林类型的含义森林类型就是根据森林的不同特征⽽对森林的划分,这些森林特征包括森林的地带性、森林外貌特征、森林的起源、森林的结构、森林的功能和所发挥的作⽤。

7.1.2森林类型的划分(1)根据森林的地带性特征划分①热带⾬林、季⾬林带这⼀植被带是我国最南的⼀个植被带,位于⼴东、⼴西、云南、西藏和台湾南部以及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屿。

这⼀植被带⼤部分地区为海洋,陆地⾯积狭窄。

年平均温度约在22℃以上,没有真正的冬季。

年降⽔量⼀般在1200-2000mm,典型⼟壤为砖红壤。

由于季风⽓候以及地形的影响,本带森林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具有地带代表性的是热带⾬林和季⾬林。

热带⾬林在我国分布⾯积不⼤,仅见于台湾南部、海南岛东南部、云南南部和西藏东南部。

我国热带⾬林也是我国所有森林类型中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种类型。

在区系上与东南亚热带⾬林有⼀定联系,是东南亚热带⾬林最北缘的⼀种特殊类型。

热带季⾬林在我国热带季风地区有着⼴泛的分布。

分布区的年平均温度是20-22℃,年降⾬量⼀般在1000-1800mm,但有⼲湿季之分。

每年5-10⽉降⾬量占全年总量的80%,⼲季⾬量少,地⾯蒸发强烈,在这种⽓候条件下发育的热带⾬林是以阳性耐旱的热带落叶树种为主,并且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本区域是我国⾯积最⼤的⼀个植被区,占全国总⾯积的1/4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一、教学内容介绍森林类型、森林立地的概念、立地质量评价及立地类型划分的常用方法;阐明适地适树概念、树种选择的方法;介绍密度的概念、密度的作用规律;介绍混交林的特点、混交林的种间关系等。

二、教学目的掌握适地适树概念、树种选择的方法;理解混交林的特点、混交林的种间关系等。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适地适树概念、树种选择的方法;混交林的特点、混交林的种间关系等。

四、授课方法及手段板书五、讲课具体内容第七章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7.1 森林类型7.1.1 森林类型的含义森林类型就是根据森林的不同特征而对森林的划分,这些森林特征包括森林的地带性、森林外貌特征、森林的起源、森林的结构、森林的功能和所发挥的作用。

7.1.2 森林类型的划分(1)根据森林的地带性特征划分①热带雨林、季雨林带这一植被带是我国最南的一个植被带,位于广东、广西、云南、西藏和台湾南部以及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屿。

这一植被带大部分地区为海洋,陆地面积狭窄。

年平均温度约在22℃以上,没有真正的冬季。

年降水量一般在1200-2000mm,典型土壤为砖红壤。

由于季风气候以及地形的影响,本带森林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具有地带代表性的是热带雨林和季雨林。

热带雨林在我国分布面积不大,仅见于台湾南部、海南岛东南部、云南南部和西藏东南部。

我国热带雨林也是我国所有森林类型中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一种类型。

在区系上与东南亚热带雨林有一定联系,是东南亚热带雨林最北缘的一种特殊类型。

热带季雨林在我国热带季风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

分布区的年平均温度是20-22℃,年降雨量一般在1000-1800mm,但有干湿季之分。

每年5-10 月降雨量占全年总量的80%,干季雨量少,地面蒸发强烈,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发育的热带雨林是以阳性耐旱的热带落叶树种为主,并且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本区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个植被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4 左右。

地势是西高东低,西部包括横断山脉南部以及云贵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多在1000-2000m;东部包括华中、华南大部分地区,多为200-500m 的丘陵山地。

气候温暖湿润,无霜期约250-350 天。

土壤以酸性的红壤和黄壤为主。

常绿阔叶林是本带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类型。

这类森林的上层是常绿阔叶树所组成,其中以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山茶科、金缕梅科为主。

在林内通常都有一至数个优势1种,并常分为两个乔木亚层。

乔木以青冈属、栲属、石栎属、桢楠属、楠木属等为常见。

灌木中也多常绿种类,常见的有鹅掌柴属、冬青以及柃木属、杜鹃等。

草本中有常绿的蕨类如狗脊、瘤足蕨、金毛狗和苔草等。

林内一般都有藤本和附生植物,在山地背阴或迎风面,树干上附生的苔藓非常普遍。

我国亚热带高等植物种类特别丰富,不但具有多种区系成分而且还富有热带起源的古老性以及含有一些特有属和孑遗种(银杏、水松、水杉、银杉、洪桐等)。

③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本区东为辽东,胶东半岛,中为华北和淮北平原,西为黄土高原南部和渭河平原以及甘肃的成徽盆地,大致呈东宽,西窄的三角形。

整个地区的西部高东部低,明显地可分为山地、丘陵和平原。

山地和丘陵是落叶阔叶林的主要分布区,由于人为干扰而以次生林为主,平原是主要农业区,天然林已不存在。

华北区的气候具有暖温带的特点,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严寒而干燥,年平均气温一般为8-14℃。

年降水量平均在500-1000mm 之间。

由于一年当中有6 个月以上的温暖天气,而降水又多集中于5-9 月之间,再加受到海洋湿气的影响,这都给落叶阔叶林的生长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地区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以栎林为代表。

由于热量和降水不同而引起植物群落组成上的差异,明显地反映出纬、经向的变化。

在南部,主要建群种为麻栎、栓皮栎等,向北则逐渐被蒙古栎和辽东栎所取代。

在近海地方蒙古栎和麻栎占优势,而离海较远则以辽东栎和栓皮栎为主。

东部沿海各省只分布要求水湿条件较高赤松林,向西则为比较耐旱的油松林;而华山松林只限于西部各省。

此外,在山地还可见到侧柏(石灰岩山地)、云杉、冷杉和落叶松所组成的针叶林。

本区域内天然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但森林的比重很少,并且多为次生林,今后本区应以恢复森林为主,并在已有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林。

④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本地区包括我国东北松嫩平原以东,松辽平原以北的广阔山地,本地区范围广大,山峦重叠,主要山脉包括小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老爷岭及长白山。

本区因受日本海的影响,因而具有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

但由于所在纬度较高,所以年平均气温较低,表现为冬季长而夏季短。

冬季长达 5 个月以上,最低温度-30 —35℃。

生长期为125-150 天。

年降水量一般多在600-800mm 之间,由南向北逐步递减,降雨多集中在夏季(6-8 月)约占全年的70-80%,对植物生长十分有利。

山地土壤以暗棕色森林土为主。

低地则为草甸土和沼泽土。

本地区地带性典型植被是以红松为主构成的温带针阔混交林,一般称为阔叶红松林。

这一类型在种类组成上相当丰富,针叶树种除占优势的红松外在靠南部的地区还有沙松以及少量的紫杉、崖柏。

阔叶树种主要有紫椴、枫桦、水曲柳、黄檗、糠椴、千金榆、核桃楸、白皮榆以及各种槭树;林下灌木和藤本有:毛榛子、刺五加、丁香、猕猴桃、山葡萄、北五味子等。

草本植物也有不少本地特有种如人参、山荷叶等。

上述植物多属暖温带种类,从而使这类针阔混交林多少具有一些南方(亚热带)景色。

⑤寒温带针叶林区域位于大兴安岭北部山地,是我国最北的林区。

本区为我国最冷的地区,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冬季长达8 个月。

生长期仅90-110 天,全年降水量为400-550mm,大部集中降落在7、8 月。

由于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较好有利于一些耐寒林木的生长。

本区较普遍的土类是棕色泰加林土,低洼地为沼泽土,而且常有岛状永冻层。

2由于气候条件严酷,本地区植物种类较少,代表性的植被类型是以兴安落叶松为主所组成的明亮针叶林,主要特征是群落结构简单,林下草本植物不发达。

落叶松林皆伐或火烧迹地,多形成各类次生阔叶林,如蒙古栎林、桦木林或山杨林等,若再遭破坏则形成灌丛。

在山的中部如经破坏则仅形成白桦林或白桦与落叶松混交林,并向落叶松纯林方向发展。

本地区是我国木材蓄积量较大的林区之一,落叶松生长较快,但由于这里生长期短,且多沼泽化因而生产力并不高,今后随着森林的采伐必须大力进行更新并改造沼泽以促进林木生长。

(2)根据森林起源划分森林起源是指森林发生形成特点,一般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

天然林是由于自然媒介的作用,树木种子落在林地上发芽生根长成树木,发生形成的森林;人工林是用人工直播造林、植苗或插条造林方式形成的森林。

森林的起源也指森林的形成方式,一般指林分的繁殖方式。

实生林:由种子发芽成长形成林分,主干通直,生长高大,根系良好,寿命较高,不易感染病虫害。

无性繁殖林:由插条,伐根萌芽、根蘖等方式形成的森林。

特点,发生快、衰老早、易感病虫害,不宜培育大径材。

(3)根据林分的外貌特征划分①常绿林和落叶林常绿林是由冬季不落叶的树种组成的森林,分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

落叶林是由冬季落叶的树种组成的森林,分落叶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②单层林和复层林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集中在一个层次,称为单层林;林冠分为两层或两层以上的称为复层林。

(4)根据林木的年龄划分①同龄林林分中相同中林木或不同中林木的年龄一致。

一般这样的林分起源相同,林相比较整齐,结构不是十分复杂。

②异龄林林分中相同中林木或不同中林木的年龄不一致。

一般天然林或天然次生林形成这样的林分。

林分的生物多样性高,结构比较复杂。

(5)根据林分的年龄划分①幼龄林:林木的树冠郁闭前的林分。

②中龄林:从林木郁闭到林木达到生物学成熟或工艺成熟的林分。

③成熟林:林木达到生物学成熟或工艺成熟的林分。

④过熟林:林木生长停止,并开始出现心腐、干梢现象。

(6)根据林木的叶形状划分①针叶林:由针叶树种组成的林分,并且大多数树种是常绿的。

②阔叶林:由阔叶树种组成的林分,并且大多数树种是落叶的。

(7)根据林分的组成划分①纯林:由单个树种组成或一个树种占林分总株数的90%以上的林分。

②混交林:有两个或多个树种组成的林分。

7.2 森林立地7.2.1 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立地(生境)、立地条件(立地质量)、立地质量评价、立地条件类型3(1)立地:在传统意义上是指一个地方的环境总体。

生境:是指林木和其他活体生物生存和相互作用的空间场所。

林学上的"立地"与生态上的"生境"内涵基本一致,一般认为,立地(site)有两层含义:1)它具有地理位臵的含义2)它是指存在于特定位臵的环境条件(生物、土壤、气候)的综合。

立地在一定时间内是不变的,而且,与生长于其上的树种无关。

(2)立地条件(site condition) ------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和植被。

立地质量(site quality) -------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及生物因素。

一个既定的立地,对于不同树种,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立地质量评价结果。

Site condition 和site quality 在一定程度上是通用的。

(3)立地质量评价立地质量评价:就是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4)立地条件类型立地条件类型(site type) ---指土壤养分和水分条件(或立地条件)相似地段的总称。

简称"立地类型"或称植物条件类型。

7.2.2 森林的立地因子(site factors) 物理环境因子:气候、地形和土壤森林植被因子:指植物的类型、组成、覆盖度及其生长状况人为因子①气候因子气候决定了植物赖以生存的水热条件,从而形成了植被类型的分布格局。

如我国由北向南,形成了如下森林植被类型: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及雨林。

在同一热量带内由于纬度不同及大地形的干扰,水热条件还有一定差别,使得森林植被类型的种属组成及森林的生产力上发生变化。

如:南方的杉木地跨北、中、南三个亚热带,生产力以中亚热带南部最高,南、北亚热带较低。

马尾松生产力则由北亚热带向南亚热带逐渐提高。

②地形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坡型、小地形等。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海拔的升高可使温度降低,蒸发量减少,无霜期缩短,降水量以及大气、土壤湿度增加,从而可能使土壤肥力提高,植被生长茂密或植被类型发生更替等。

a. 海拔低山500-1000m 中山1000-2000m 高丘300-500m 低丘100-300m 平原岗地100m 以下4b. 坡向坡向对光和热起了再分配作用,从而影响了水分至养分南向(阳坡)光强、温暖而干燥北向(阴坡)光弱,冷凉而湿润c. 坡度0- 5o 6o-15o 16o-25o 26o-35o36o-45o >46o 平坡缓坡斜坡陡坡急坡险坡坡度级不同,整地方法,抚育措施不同d. 坡位:上部下部中部山脊山谷e. 坡长:长坡500m;中坡250-500m;短坡250m ③土壤海拔与土壤关系:红壤500m 以下;黄红壤500-800m;山地黄壤:800-1000m;山地黄棕壤:1000m 以上;山地草甸土:1000m 以上的山顶土壤厚度:厚层100cm 以上;中厚层80-100cm;中层40-80cm;薄层<40cm 腐殖质层:厚>20cm,中10-20cm,薄<10cm ④植被从东北的兴安落叶松林、红松阔叶林到华北的松栎针阔混交林,到南方的常绿阔叶林等森林植被类型是组成地理景观的主要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