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_白降丽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与生态恢复和恢复生态学的相关概念
§7-2 恢复生态学
二、恢复生态学的理论
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
自我设计理论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随着时间推 移,退化生态系统将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实现自我组 织并会最终改变其组分;(生态恢复→生态系统层次上) 人为设计理论则认为,通过工程方法和植物重建,可直 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但恢复的类型可能是多样的。 这一理论把物种的生活史作为植被恢复的重要因子, 并认为通过调整物种生活史的方法可加快植被的恢 复。(生态恢复→个体与种群层次上)
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 重建的基本原则
基本 原则
后盾与支持 以美的享受
§7-3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三、生态恢复的方法
§7-3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四、退化生态系统恢复 与重建的程序
接受恢复项目 明确被恢复的 对象与边界 生态系统退 化的诊断 退化生态系 统健康评估
结合恢复目标和 原则进行决策 实地实验、 示范与推广 过程调整与 改进 后续监测与 评价
§7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恢复生态学
§7 -1
退化生态系统
§7 - 2
§7 -3
恢复生态学
退化生态生系统的恢复
§7 -1
退化生态系统
一、 退化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诊断特征
二、 退化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因
三、 退化生态系统的分布状况
§7-1 退化生态系统
一、 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其诊断特征
1. 退化 生态 系统 的概 念
2.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机理是什么?
3. 以Bradsaw(1987)为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
标准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7-3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水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研究
水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研究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水生态系统的退化问题日益突出,给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理解水生态系统的退化原因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恢复与修复工作,许多研究已经展开。
本文将探讨水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影响,以及当前的恢复研究和方法。
一、水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和影响1. 水资源污染: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的排放,以及城市生活垃圾的排放,都会导致水资源的污染和水质下降,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2. 水体生物多样性丧失:水生态系统退化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大量的物种灭绝或减少,破坏了生态链的稳定性,影响了渔业资源和生态系统运行。
3. 水生态系统结构破坏:河道淤积加剧、湖泊富营养化、湿地消失等都会导致水生态系统结构的破坏和水环境的恶化。
4. 生态功能减弱:水生态系统退化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影响,还导致了生态系统功能的减弱,如水的自净能力下降,水循环和气候调节能力减弱等。
二、水生态系统的修复与恢复措施1. 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是水生态系统恢复的基础措施。
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环境的监测和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水质。
2.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重建:保护重要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加强保护区体系建设,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开展局部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引入重要的物种,恢复生态链的完整性。
3. 水生态系统的工程修复:采用物理、生物等多种方法进行水生态系统的工程修复,包括湿地恢复、河川和湖泊的生态修复等。
4. 社会参与和科普宣传:加强社会公众对水生态系统保护的认识和参与,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推动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工作。
三、水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研究的现状当前,水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研究已经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许多学者和研究机构积极开展着相关的研究工作。
1. 水生态系统退化机制的研究:通过调查和分析,深入研究水生态系统退化的机制和原因,为针对性的恢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系统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生态系统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研究者们致力于开发和实施生态修复技术来恢复生态系统。
因此,本文将简要回顾当前国内外对生态系统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首先,众所周知,在生态修复方法上,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和物质循环,从而恢复生态系统的方法很多。
其中,针对土壤退化的原因,包括山洪灾害、河流变化、土地改造等,土壤修复技术研究最为热门。
其内容包括各种活性细菌剂的开发与应用技术,以及多种土壤改良剂的研发与应用技术,以及各种促土壤微生物活性机制的研究。
另外,针对水体退化,出现过流改良技术、沉积物重力沉降和沉积物质去除技术等技术解决方案。
此外,针对森林退化,得益于传统森林经营技术的不断改进,如植物选择与种植技术、封闭栽培和自然演替技术等,日趋完善。
例如,植物选择、种植技术,能够完美融入自然环境,有效改善植被结构,从而恢复土地利用本质,改善生态系统功能。
此外。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_何正盛[1]
第16卷第3期重庆教育学院学报V ol.16N o.3 2003年5月Journal of Chongqing C ollege of Education May.2003文章编号:1008-6390(2003)03-0059-04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何正盛(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工作需要接受科学理论的指导.本文论述了在恢复与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应遵循的八条基本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即生态演替理论、地域性原理、生态位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物种共生原理、密度效应原理、限制因子理论以及三效益相统一的原理,并举例说明了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关键词: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原理;效益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识码:A近代以来,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类对森林资源非持续地开发利用,导致了森林生态系统大面积消失和退化,并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已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保护和重建森林生态系统被看作是缓解环境危机,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现象十分严重,而且还在进一步加剧[1].保护我国现有的天然林生态系统以及恢复和重建我国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提高其生态服务功能,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关键所在.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生态工程,其目的在于建立具有人类和生态价值的新型持久生态系统[2].在进行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工作时,我们需要把握和认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理论,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本文试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生态学基本理论与生态经济学原理,并举例说明它们在实践工作中的应用,为我们的重建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例借鉴.1 生态演替理论生态演替理论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最重要的理论基础[3],生态演替按演替方向可分为顺向演替和逆向演替.生态系统的退化实质上是一个系统在超载干扰下逆向演替的动态过程[4],主要表现为生物多样性下降,生物生产力降低,系统结构和功能退化,稳定性下降以及生态效益降低.Clements F.E.的群落演替理论认为,生态演替是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导致生境变化的结果.生态系统的演替是渐进有序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过程中也要循序渐进,依据退化阶段,按照生态演替规律分步骤、分阶段地促进顺行演替,而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例如,要恢复某一极端退化的裸荒地,首先应重在先锋植物的引入,在先锋植物改善土壤肥力条件并达到一定覆盖度以后,才可考虑草收稿日期:2002-09-19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2000-6505)作者简介:何正盛(1975—),男,江西彭泽人,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研究.本、灌木等的引种栽培,最后才是乔木树种的加入.中科院华南植物所在小良站光板地上重建人工森林生态系统[5]是成功地运用生态演替理论进行恢复工作的一个典范.小良地区100多年以前还覆盖着茂密的森林,但由于不断增长的人类活动,原生森林早已不复存在,大面积的冲刷坡,只有局部地方才看到稀疏而丛状分布的杂草和零星分布的灌木.这类荒坡如不加以改造利用,让其自然演变已很难恢复为森林.从1959年起,研究人员在进行本底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但以生物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法,选用速生、耐旱、耐瘠的桉树(Eucalyptus)、松树(Pinus)和相思树(Acacia),重建先锋群落.到1972年,433hm2的荒坡都披上了绿装.接着,模拟自然林的种类成分和群落结构特点,在松、桉林先锋群落的迹地上配置多层、多种阔叶混交林.另外,我们在选择物种时,可考虑选择处于顺行演替前一阶段的某些物种,从而加速演替进程.如在南亚热带地区对马尾松疏林或其它先锋群落进行林分改造时,在其中补种锥栗(Castanopsis chinensis)、木荷(Schima Superba)、黧蒴(Castanopsis Fissa)或樟树(Cinnamomum cam2 phora)等,以促进针叶林快速顺行演替为高生态效益的针阔叶混交林,进而恢复季风常绿阔叶林[6].2 地域性原理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生态环境背景,如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条件等,分布有本地适生的植物种,这种地域的差异性和特异性就要求们在恢复和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时,要因地制宜,依据适地适树(草)的原则选择生态上适应的物种并合理配置.如南方丘陵山地马尾松(Pinus massomiana)、杉木(Can2 ninghamia Lanceolata)等造林树种生长良好,北方则常见有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华北落叶松(Larix prl2 ncipisrupprechtii)等.但具体地段也有差别,如在山西省太岳山地区选择油松造林生长良好,而选择华北落叶松则往往后期生长不良.同时,人们可依据某种愿望而定向地引入适宜的物种.如在退化较严重的森林生态系统内,一般都伴有土壤的严重退化,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根据改良土壤的愿望而引入一些耐干旱、耐瘠薄的固氮植物与其它植物混交.如在金沙江干热河谷退化山地生态系统重建过程中,研究人员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在较低海拔处引种栽植新银合欢(Leacaena Leucocephala)、相思、桉树、木麻黄(Casuarina equissetifolia)、山毛豆(Tephrosia candida)等;在较高海拔处,则种植尼泊尔桤木(ALnus nepalensis)、糙皮桦(Betula utilis)、杨树(Populus)等树木,取得了良好恢复效果[7].3 生态位原理生态位是指在生态系统或群落中,一个种与其它种相关联的特定时间位置、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等.这一原理告诉我们,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总占有一定的空间和资源.在恢复和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时,就应考虑各物种在时间、空间(包括垂直空间和地下空间)和地下根系的的生态位分化,尽量使引用的物种在生态位上错开,因为具有相同生态位的种间,必然产生激烈的竞争排斥作用而不利于生物群落的发展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在构建人工群落时,可根据各物种生态位的差异,将深根系植物与浅根系植物、阔叶植物与针叶植物、耐荫植物与喜阳植物、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等进行合理的搭配,以便充分利用系统内光、热、水、气、肥等资源,促进能量的转化,提高群落生产力.当前我国农村广大地区所经营的农林复合业就科学地运用了这一原理.4 生物多样性原理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8],也会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的优化[9].而在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又是建立在植物多样性的基础之上的[10],植物多样性会导致群落的复杂性,复杂的群落意味着更多的垂直分层,更多的水平斑块格局与更复杂的地下根系,这就可能在不同的小生境条件下拥有更多的生物体,包括昆虫、鸟类、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等.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重建时,应从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入手,引入动物和植物,尤其是一些关键种,重建植被系统及其食物链[11].我们在退耕地或荒山造林时,应特别注意避免造林物种单一化,尽量营造混交林,除应用生态位原理,极大地提高生产力之外,还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众多的生物种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改变林内环境条件,使病原菌、害虫丧失了自下而上的适宜条件,同时招来各种天敌和益鸟,从而可以减轻或控制病虫的危害.例如,最近十几年来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松干蚧活动猖獗,大发生时可以引起油松林和赤松林大面积死亡,而在同一地带针阔叶混交林松树却生长旺盛.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人工纯林生物结构简单,肉食性昆虫很少,松干蚧几乎没有天敌控制;而在针阔叶混交林中,阔叶树可以为松干蚧的天敌异色瓢虫、蒙古瓢虫、捕虫花蝽等提供补充食物和隐蔽场所,又可隔断害虫的传播,其抗性远远高于纯林.在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措施中,封山育林对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极为有利[12],而生物多样性的增加通常也是评价严重退化系统恢复和重建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对一些有水土流失的荒地、残地、疏林地,通过封山育林能恢复植被的,应尽量采取封山育林这种简便易行,又经济省事的恢复措施.同时,也可依据前面提到的生态演替原理对封育地适当进行林分改造和透光抚育,以促进其尽快顺行演替到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5 物种共生原理一个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内生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共生可分为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是一种典型的偏利共生,如地衣、苔藓、某些蕨类以及很多高等的附生植物(如兰花)附生在树皮上,借助于被附生植物来支持自己,获取更多的光照与空间资源.在恢复和重建森林生态系统时,有意识的引入一些附生植物,对增加群落多样性,促进系统的稳定是有益的.根瘤与菌根则是互利共生的典型例子.根瘤是固氮菌与豆科植物根系的互利共生,利用这一点,在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内造林恢复植被时,可利用豆科固氮树种与其它乡土树种混栽,因为豆科固氮植物有较强的固氮能力,在很贫瘠的土地上有快速生长的特点,在混栽后,能较快地改变土壤环境,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其它树种的生长.菌根是真菌和高等植物根系的共生体,真菌从高等植物根中吸取碳水化合物和其他有机物,或利用其根系分泌物,而又供给高等植物氮素和矿物质,二者互利共生.很多菌根植物(如松树)在没有根菌时就不能正常生长或发芽,在缺乏相应真菌的土壤上造林或种植菌根植物时,可在土壤内接种真菌,或使种子事先感染真菌,便能获得显著的效果.6 密度效应原理物种的生存受制于环境,合理的密度是物种存在和发展前提.密度过大,超过了环境容纳量,个体间会由于竞争而发生自疏现象;过稀则不能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生产力低下,只有保持适当的密度才能使个体间协调共生.在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构建其植被系统时,应遵循密度效应原理,同时还要依据定向培育目标、立地条件、树种特性及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林业生产水平等,统筹兼顾,综合论证,确定合适的造林密度.如在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等生态林时发挥其生态防护作用是我们首先考虑的目标,而木材生产等要求则在其次,因此,可适当密植,特别是灌木树种,以期能够尽快郁闭,覆盖地表,及早发挥防护作用;如果营造特用经济林,则由于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果实、种子或树液等,一般要求充足光照条件,加之特用经济林经营强度较大,栽培过程通常不考虑间伐问题,所以,造林密度应较稀.立地条件的优劣也是造林密度考虑的重要因素,优良的立地条件,林木生长较迅速,树冠发育较大,生长旺盛,造林密度应小些;反之,立地条件差,土壤干旱瘠薄,则林木生长缓慢,长势不旺,应适当加大造林密度,以缩短进入郁闭的过程,提高林木群体抵抗外界不利因素的能力.此外,依据各地的经济条件和林业经营水平,在交通不便、劳力短缺、无条件进行间伐利用的地区宜稀植,反之,密度可大些.总之,通过植树造林来恢复和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确定最佳造林密度,以获得最佳收益.7 限制因子理论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ng’s law of minimum)着重从植物的无机营养(N、P、K等)探讨限制因子;而谢福尔德耐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则从植物对物理环境因子(光、温、水、湿等)的适应性探讨限制因子.美国著名生态学家E.P.Odum则将这两个定律结合起来形成了限制因子理论,即“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状况.任何接近或者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植物生长受限制因子的主导,影响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也就是主导因子.我们在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时,强调要认真分析立地条件,就是希望根据限制因子理论,找出限制生物生产力的主导因子.一个地区一种因子是某树种或草种的限制因子,而对另一树、草种却不一定是限制因子,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立地因子的分析,选择适当的林草种,以改变限制因子的约束,提高生产力.北方干旱地区,水分是林草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所选的造林树种应是耐旱的.土壤的酸碱度也会影响到许多物种的生长,如茶树、马尾松、油松、栎类、山杨等喜偏酸性土壤,茶树在土壤pH>7.0时便会逐渐死亡;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适生于pH值为4.6~7.5的土壤,当pH>7.5时便生长不良,而侧柏则喜生长在石灰性土壤上;现在广泛使用的造林树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对水分要求严格,水淹稍久即死亡.8 三效益相统一的原理即重建的森林生态系统必须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大效益协调统一的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系统退化的根源在于人类非持续地利用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恢复和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只考虑生态上的恢复和重建,而不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考虑恢复和重建工作,是很难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尤其在发展中国家严重的人口压力下,生存和发展是根本的大问题.任何恢复和重建计划的实施,都必须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没有经济上的利益,就不可能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我国政府花了巨大人力、财力发展林业,但至1998森林覆盖率仍只有16.55%,且现存的森林生态系统多表现出自维持功能弱、结构不合理、生产力不高、功能衰退、生态经济效益较差等诸多退化症状.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对自然条件认识不足,未能很好遵循生态学原理,造林方法不当以及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抚育措施;另一方面就在于未能与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从我国过去的林业生态建设的历史来看,要么注重建设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等生态防护林;要么成片建立速生丰产林、经果林、用材林等经济型植被.结果造成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对立,无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因此,恢复和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时,必须同时考虑人们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愿望和生态环境亟待改善的现实,兼顾三大效益,重建生态经济型植被.对现阶段的中国,如何在荒山荒地和陡坡退耕地上发展混农林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重建措施,混农林业在相当程度上可以缓解林业资源危机,保证农民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激发农民参与重建的热情;同时又可以极大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维护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此外,形式各异的混农林业还可以为工业提供原料,为农村的居民提高“四料”,活跃和繁荣市场,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真正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各地在进行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工作时,应着眼于本地实际,运用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积极研究和探索适合本地重建的优化模式,并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结合起来.例如,重庆市黔江区在进行有关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工作时,将其与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相结合,通过发展特色产业,逐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促进贫困山区和生态脆弱地区人口的局部迁移相结合;与促进小城镇发展相结合;与促进绿色产品品牌的塑造相结合,这样,就将生态重建工作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机结合,从而促进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参 考 文 献[1] 刘国华,傅伯杰等.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分布[J].生态学报,2000,20(1):13~19.[2] M itsch,W.J.李玉安译.生态工程,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共济者[J].世界科学,1994,(2):26~27.[3] 许木启,黄玉瑶.受损水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J].生态学报,1998,18(5):547~558.[4] 包维楷,陈庆恒.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及其特点[J].生态学杂志,1999,18(2):36~42.[5] 余作岳.广东亚热带丘陵荒坡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及优化模式探讨[A].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C].1990,1~11.[6] 彭少麟.中国南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及其生态效应[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5,(1):403~414.[7] 石培礼,李文华.中国西南退化山地生态系统的恢复—综合途径[J].Ambio,1999,28(5):390~397.[8] T ilman,D.et al.D oes diversity beget stability?[J]Nature,1994,371:257~264.[9] K arieva,P.Diversity begets Productivity[J].Nature,1994,368:686~689.[10] 彭少麟.南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生态学理论和应用[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6,4(3):36~44.[11] 黄培佑.从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剖析生态环境复原与建设途径[J].新疆环境保护,1992,14(2):12~15.[12] 杨玉盛等.严重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和重建措施的植物多样性与地力差异研究[J].生态学报,1999,19(4):490~494.[责任编辑 陈共珏]。
恢复生态学理论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的应用研究--毕业论文
【标题】恢复生态学理论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的应用研究【作者】周泽琴【关键词】恢复生态学退化生态系统理论【指导老师】何秀丽【专业】生物【正文】1 前言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发展,长期的工业污染,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使得许多类型的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形成了以生物多样性低、功能下降为特征的各式各样的退化生态系统,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发展。
如何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综合整治与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重建可持续的人工生态系统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恢复生态学应运而生。
恢复生态学是Aber和Jordan两位英国学者于1985年提出的[1],在近二十年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一门重要的现代生态学分支学科。
众多学者对恢复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恢复措施、操作程序、风险效益评价、恢复途径、技术集成等作了有益的探讨[2,3],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前景。
恢复生态学理论在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中应该而且可以发挥指导作用,并在生态恢复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2 恢复生态学的概念、对象、研究内容2.1 恢复生态学的定义恢复生态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尚无严格一致的定义。
有的学者认为恢复生态学是应用生态的原理、方法,对人为干扰引起的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进行恢复的科学。
它是生态学的一门分支学科[4]。
也有学者认为恢复生态学是研究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与机理,兼顾社会需求,在生态演替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一定的技术措施,加速其进展演替,最终恢复建立具有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可自我维护的生态系统[3]的一门学科。
2.2 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些在自然灾变和人类活动压力下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包括裸地、湿地、森林等以及由人为活动产生的弃耕地、沙漠、采矿废弃地、喀斯特石漠化山地、垃圾堆放场等退化生态系统[5]。
2.3 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恢复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很多,许多普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理论都可以应用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中,但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密切相关的研究主要有恢复生态学结合其他生态学分支学科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包括: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物空间组成结构、不同地理单元与要素组成结构及营养结构等)、功能(包括生物功能;地理单元与要素的组成结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作用;能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循环过程与平衡机制等)以及生态系统内在的生态学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抗逆性、生产力、恢复力与可持续性研究;先锋与顶级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机理与演替规律研究;不同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景观诊断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生态系统化退化过程的动态检测、模拟、预警及预测研究;生态系统健康研究。
大兴安岭林区退化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研究进展
关键词 : 退 化 森林 湿地 ; 生 态 系统 恢 复 ; 大兴 安岭 ; 文 献 综 述
参 考文 献 :
【 1 】 李 品芳 , 李 国宝 . 毛 乌素沙 地水 分蒸 发和草 地蒸 散特 征 的比较研 究 上 。 针 对 大 兴 安 岭 林 区 退 化 森 林 湿 地 生 态 系统 的 现 状 , 提 出深 [ J 】 . 水利 学报 , 2 0 0 0 , ( 3 ) : 2 4 - 2 8 . 入 开展 大兴安岭林 区退化 寐林 湿地研 究 。 不 仅 对 东北 林 区 湿 地 【 2 】 刘登 伟 , 张月鸿 . 全球 变化下 毛乌 素沙漠 气候变 化特 征【 J 】 _ 干旱 区资 资源 管理及 实践也 具有重要 的指 导意 义 , 而且对 丰 富与完善 我 源 与环境 , 2 0 0 3 。 1 7 ( 6 ) : 7 8 — 8 1 . 国退 化 森 林 湿 地 恢 复 理 论 提 供 例 证 。 【 3 】 靖 边县 统计局 . 靖边 县统计 年鉴 【 M 】 . 2 0 0 1 ~ 2 0 0 8 .
摘要 : 退化 湿地 恢复 与重建 已成 为国 际湿地 学前 沿领域 的 热点
问题之一 。森林 湿地是一 个从 沼泽到森 林的 演替阶段 , 是 非常 敏 感 的生态 区域 , 是 一种复 杂的群 落交错 带 , 具有脆 弱性 、 过 渡 性和 结构 、 功能独特 性 等特 点 , 极 易受 到干扰 破 坏 而导 致 生 态
系统退化 。 开展 交错 区研 究 , 探 究其 内在发 生发展 的规律 , 防治 森林 沼泽化 和恢 复利 用沼 泽地 , 合 理利 用 自然资 源 , 维 护 生态 系统 功能 具有 重要 意义 。文 章通 过整 理 总结 大量 文献 的基 础
生态恢复与重建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的关键方法
生态恢复与重建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的关键方法生态恢复与重建: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的关键方法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活动对许多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退化和水资源污染等问题。
为了修复这些受损的生态系统,生态恢复与重建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策略。
本文将介绍生态恢复与重建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的关键方法,包括物理修复、生物修复和社会经济修复。
一、物理修复物理修复是通过修复或改变受损的自然环境来恢复生态系统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在破坏的生态系统中重新引入自然过程和生态过程,以恢复其原始功能和结构。
一些常见的物理修复方法包括岸线修复、治理土地退化和恢复水体流动。
岸线修复是修复水域边缘的关键方法。
在受损的岸线上,可以采取植被恢复、防波堤建设和土壤保持等措施来保护土壤和水质。
这些措施不仅可以修复岸线的生态系统,还可以提供栖息地和资源保护。
治理土地退化是修复受损土地的重要方法。
土壤退化是由于过度耕作、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因素导致的。
通过采取土壤修复技术如植被恢复、土壤保水保肥和水土保持,可以逐步修复受损的土地,并提高土地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恢复水体流动是修复受损水体的关键方法。
人类活动导致了许多水体的污染和修道,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恢复水体的流动可以通过修复湿地和河道,提高水体的水质和生物多样性。
同时,恢复水体的流动还可以提供水资源供应,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农业需求。
二、生物修复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学过程和物种来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的方法。
生物修复包括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通过引入适应受损环境的植物、动物或微生物来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植物修复是利用适应受损环境的植物来修复生态系统的方法。
植物可以通过吸收有害物质、保持土壤和水质的稳定和提供食物链的基础来修复受损环境。
例如,用草本植物修复受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可以有效减少重金属的含量并改善土壤质量。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
土壤生态学作业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学院:班级:姓名:学号:土壤退化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恶化导致肥力下降的总称,因此可分为土壤物理退化、土壤化学退化、土壤生物退化,土壤荒漠化是土壤退化的终极形式。
土壤退化的原因非常复杂,有些完全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所引起的,大部分是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以土壤侵蚀的形式致使土壤退化。
①土壤物理退化:土壤物理退化主要有土层变薄、土壤沙化或砾石化、土壤板结紧实等,前三者主要是由土壤侵蚀引起的,而土壤板结紧实主要是耕作栽培措施不当所致,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提高,机械作业导致土壤压板也越来越严重。
土壤侵蚀也称水土流失,是指表层土壤或成土母质在水、风、重力等力量的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的现象。
可见土壤侵蚀包括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类型。
水力侵蚀是指由于地表水的径流,导致土壤随水流走的现象,是最普遍、最广泛、最严重的一种土壤侵蚀,所以一般将土壤侵蚀视为水土流失。
风力侵蚀是指风将表层土壤吹走的现象,一般当风速>4~5米/秒时,就会产生风力侵蚀的现象,当风速达8米/秒时,风力侵蚀就很严重。
风力侵蚀的结果往往导致表层土壤沙化或砾石化,最终成为沙漠。
②土壤化学退化:土壤化学退化包括土壤有效养分含量降低、养分不平衡、可溶性盐份含量过高、土壤酸化碱化等。
长期单一的耕作种植制度,不仅过度消耗某些养分,造成土壤养分不平衡;而且有害有毒的物质增加,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
主要是由于土壤氮磷不平衡,因此,九十年代前后施用磷肥的效果格外显著,但不久又出现大面积缺钾,钾肥效果越来越好,特别是高产农田,钾肥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肥料,微量元素肥料也有很好的效果。
长期施用生理酸性化学肥料会导致土壤酸化,相反,长期施用生理碱性肥料会提高土壤碱度。
保护地长期大量施用肥料,还会导致土壤盐份增加,产生盐类浓度障碍。
不合理灌溉也会提高地下水位,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
生态系统退化和恢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生态系统退化和恢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环境也面临着不断的挑战与挑战。
许多生态系统因为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原因而遭到严重破坏,这也导致了许多生物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退化。
生态系统的退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因此,生态系统的恢复研究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本文将对生态系统退化和恢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进行探讨。
一、生态系统退化研究现状生态系统退化是指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逐渐丧失或衰退,以至于不能保持生态平衡所导致的一系列现象。
生态系统的退化具有不可逆性和累积性,因此一旦生态系统发生退化的过程,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目前,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震、火山爆发、风暴和洪水等自然灾害会给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特别是在人类行为加剧的地球环境下,地质灾害的频率和破坏性更大。
2. 工农业活动: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地面覆盖、建设工程,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农业活动中的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使用造成了土地污染,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3. 垃圾和废物:垃圾和废物的堆积对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也是最显著的。
垃圾和废物的排放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例如,导致水质污染和大气污染等。
4.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之一。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研究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生态系统恢复研究现状生态系统的退化给人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已经成为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生态系统恢复包括恢复和重建受到人类行为破坏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恢复研究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生态学、环境科学、土壤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学科。
在生态系统恢复研究方面,当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生物多样性恢复: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是生态系统恢复的核心之一。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
附件1:课外作业习题集答案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A、A、B、A二、填空题1、环境、可持续发展;2、人类活动、生态环境;3、退化原因、恢复与重建三. 简答题1、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答: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1分);(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1分);(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1分);(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1分)。
总之,运用生态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使环境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分)。
2、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和发展趋势是什么?答:环境生态学主要的学科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2分)。
进入21世纪后,其学科内容和任务不断丰富,环境科学将更为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1分);(3)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1分);(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1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选择题C、B、A、A、C、A、A、D、B、B、D、B、B、A、C、A、D、A、B、B二、多项选择题1、A、B、C;2、B、C、D ;3、B、C、D;4、B、C、D三、名词解释题1、最小值定律:最低量定律是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ng)提出的,他在研究谷物产量时发现,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后来人们把这种为利比希最小值定律。
2、限制因子:生物的存在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恢复生态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恢复生态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cology)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将
生态学与人类需求相结合,用来研究如何恢复破坏过的生态环境、恢
复生态系统功能、减少环境污染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随着研究发展,
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前景显著改善。
首先,在知识探索方面,恢复生态学的研究越来越多,已经从单
纯的个体生态研究,到种群和群落水平行为,再到更大尺度的生态系
统水平,都有深入研究。
恢复生态学已成为陆地生态学中不可缺少的
重要组成部分,为生态系统恢复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第二,在技术实现方面,恢复生态学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使用人
工植被、护坡护筑等技术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通过拆除隔离屏障
恢复的自然植被正在取得成功,如重建水体恢复生物多样性,如去除
污染物以减少危害环境的污染,并通过某种形式的生物修复技术,有
效改善环境污染。
最后,在社会应用方面,恢复生态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为了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环境品质需求,更多地重视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也就是恢复生态学的重要应用领域。
人们正在寻求恢复生态学理
论和技术,来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生态文
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因此,恢复生态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表明,它将不断深入探索和
发展,把生态学与人类活动结合起来,以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改
善环境污染,恢复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PPT课件
未来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将更加注重多 方参与和合作,包括政府、企业、非政府组 织和社区等。多方参与和合作将有助于实现 生态修复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效益。
THANKS
感谢观看
退化生态系统的 恢复与重建
目录
• 退化生态系统概述 •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方法
与技术 •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实践
案例 •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挑战
与前景
01
退化生态系统概述
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与特征
退化生态系统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衰退,表现为 生物多样性减少、生产力下降、土壤和水源质量变差等特征。
综合因素
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生态系统退 化。
退化生态系统的后果与影响
生境丧失
退化生态系统可能导致生物栖 息地的丧失,影响物种的生存
和繁衍。
生物多样性减少
退化生态系统可能导致物种数 量和种群数量的减少,进而影 响生物多样性。
生态服务功能减弱
退化生态系统可能影响其净化 空气、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 生态服务功能。
3
生态廊道建设
建立生态廊道,连接不同生境,促进物种迁移和 交流。
03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森林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森林砍伐和采矿活动导致的森林退化
01
由于长期的过度砍样性减少,土壤侵蚀加剧。
恢复措施
02
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逐步恢复森林植被,同时加
技术难题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需要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和环境管 理措施,如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然而 ,现有技术可能无法完全满足需求,需要进一步研发和创新 。
生态回归与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生态回归与生态修复研究进展生态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保护环境意义重大。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到了今天,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在环境保护方面,生态修复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手段,其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生态回归,亦称生态恢复。
是利用自然生态规律、物质和能量在自然环境中自我调节、自我平衡和自我修复的机制,对失去自然稳定性和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恢复的过程。
生态回归研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岩溶山地生态系统恢复、封山草地生态系统恢复、水生态系统修复。
岩溶山地是中国特有的生态系统,受到长期破坏造成的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恶性循环的危害,因此生态回归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而封山草地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则可以带动更大的范围,对于当地生态环境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
近年来在生态回归领域,追踪研究技术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这种技术可以精确定位生态系统的各种性状,以此利于下一步的修复。
如何利用这些技术进行高效的生态系统回归是下一步的重要研究方向。
生态修复,是对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再造,使其恢复其原本的生态功能的过程。
生态修复包含植被修复、土地修复、水体修复等多个子领域。
其中最常见的是植被修复。
通过增加植被的密度和种类,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繁荣性。
土地修复方面,则需要利用适当的方式对土地进行改良,以恢复土地的肥沃和土壤的保水保肥。
水体修复的方法主要包括人工增氧、增加植被等,以此提升水体水质。
目前,我国在生态修复方面付出的努力是非常大的,在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修复工程的身影。
以草地修复为例,截至2019年,全国共修复了5700多万亩草地。
在国内外大量使用TPW(三苯甲基乙烯一氧化蒸气)草籽条技术,也使得草地修复技术逐渐成熟,效率也在稳步提升。
除此之外,全球气候变化同样对生态系统构成严峻挑战。
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气候变化将加剧环境危机,并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灾难。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探讨
很多 , 如修 复 ( h b¨ain 、 Re a .tt ) 修补 ( me y 、 植 o Re d ) 再
( v g tt n 和 改 进 ( n a c me t 。等 , 些 Re e eai ) o E h ne n ) 。 这
术语 从 不 同角度 反 映 了恢 复 与 重建 的基 本 意 图 。
质 、 量 和信 息 的流动 过 程及 其 时空 秩 序 , 生 态 系 能 使
统 的结 构 、 能 和 生态 学 潜 力 尽 快 成 功 地 恢复 到 一 功
定 的 或 原 有 的 乃 至 更 高 的 水 平 。 目前 , 关 恢 复 有
( soain) 重 建 ( eo sr cin) 科 学 术 语 Retrt o 与 R c n tu t o 的
触发 因子 。 自然 干扰 主要 包 括 一些 天 文 因素 变异 而 引起 的全 球变 化 , 以及 地 球 自身 的地 质 地貌 过 程 ( 如
火 山爆发 、 震 、 地 滑坡 、 石流 等 自然 灾 害 ) 区域 气 泥 和
候 变化 ; 为 因素 主要 包 括 人 类 社 会 中所 发 生 的 一 人
建, 它所 应 用 的是 生态 学 的基本 原 理 , 尤其 是 生 态 系 统 演替 理论 。恢 复 生态 学 在加 强 生态 系统 建 设 和优
化管理 以及 生 物多 样性 的 保护 方 面具 有 重要 的 理论 和实践 意 义L 。 1 引
1 几 个 基 本 概 念
退化 生态系统 与健嚎 生态系统( at yeo y — He l cs s h
恢 复与 重建
・ 加 强 的研 究 领 域 。 步
方 法 进 行 了 初 步 探 讨 , 出 了今 后 有 待进 指
[国内外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经验(包晓斌)]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国内外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经验(包晓斌)]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目前,我国人为导致的生态退化尚未得到根本性控制,对生态环境造成持续压力。
尽管生态退化趋势已在局部地区得到遏制,但在一些重点生态退化省区和经济落后地区仍在加速扩展,生态恢复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
为化解我国生态恢复中出现的主要问题,需要对区域生态退化综合防治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以探求生态退化综合防治的主要途径。
一、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国内经验1. 预防生态系统退化,依法进行生态恢复中国政府通过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荒漠化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生态恢复的配套制度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执法监督,禁止陡坡开荒,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资源管理,严格控制人为的生态退化。
2. 突出以天然植被封育和人工植被营造为主的生物措施在光热、水土、海拔、坡向等立地条件适宜的地方,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封育保护、禁伐、禁猎、禁牧、禁樵采,使天然植被完成自我更新演替,逐步建立稳定的生态群落。
封山育林包括无林地和疏林地封育、有林地封育、灌林地封育等。
一些自然条件较差的或高寒、干旱或土壤瘠薄的地方不能恢复森林,或原本就没有林木生长,那么封育工作应立足于育灌育草。
同时,应适当兼顾人工植被营造的措施,以加速生境的恢复。
3. 以小流域为单元,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制定科学的生态恢复规划,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生态退化规律和当地实际情况,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对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进行优化配置。
在加强人工治理的同时,进行生态恢复。
实施禁牧舍饲、围栏轮牧等措施,突出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培育。
因害设防,形成生态退化恢复措施体系。
4. 防治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实现生态和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在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把生态退化防治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紧密结合起来,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经济效益,兼顾社会效益,实现三大效益的统一。
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实行租赁、承包、股份合作、拍卖“四荒”使用权等多种形式,激发各防治主体的积极性,使其在防治生态系统退化、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取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技术体系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技术体系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技术体系恢复类型恢复对象技术体系技术类型非生物环境因素土壤土壤肥力恢复技术少耕、免耕技术;绿肥与有机肥施用技术;生物培肥技术(如EM技术);化学改良技术;聚土改土技术;土壤结构熟化技术水土流失控制与保持技术坡面水土保持林、草技术;生物篱笆技术;土石工程技术(小水库、谷坊、鱼鳞坑等);等高耕作技术;复合农林牧技术土壤污染控制与恢复技术土壤生物自净技术;施加抑制剂技术;增施有机肥技术;移土客土技术;深翻埋藏技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大气大气污染控制与恢复技术新型能源替代技术;生物吸附技术;烟尘控制技术全球变化控制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温室气候的固定转换技术(如利用细菌、藻类);无公害产品开发与生产技术;土地优化利用与覆盖技术水体水体污染控制技术物理处理技术(如加过滤、沉淀剂);化学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氧化塘技术;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节水技术地膜覆盖技术;集水技术;节水灌溉(渗灌、滴灌)生物因素物种物种选育与繁殖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种子库技术;野生生物钟的驯化技术物种引入和恢复技术先锋物种引入技术;土壤种子库引入技术;乡土种种苗库重建技术;天敌引入技术;林草植被再生技术种群物种保护技术就地保护技术;迁地保护技术;自然保护区分类管理技术种群动态调控技术种群规模、年龄结构、密度、性比例等调控技术种群行为控制技术种群竞争、他感、捕食、寄生、共生、迁移等行为控制技术群落群落结构优化配置与组建技术林灌草搭配技术;群落组建技术;生态位优化配置技术;林分改造技术;择伐技术;透光抚育技术群落演替控制与恢复技术原生与次生快速演替技术;封山育林技术;水生与旱生演替技术;内生与外生演替技术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生态评价与规划技术土地资源评价与规划;环境评价与规划技术;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技术;4S辅助技术(RS、GIS、GPS、ES)生态系统组装与集成技术生态工程设计技术;景观设计技术;生态系统构建与集成技术景观结构功能生态系统间链接技术生物保护区网络技术;城市农村规划技术;流域治理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5,22(4):464~468Journal of Zhe jiang Forestry C ollege 文章编号:1000-5692(2005)04-464-05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白降丽1,彭道黎1,庾晓红2(1.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2.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四川雅安625014)摘要:如何保护好现有的健康生态系统,并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已成为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介绍退化生态系统及其恢复与重建等概念的基础上,讨论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目标、基本原则、方法以及程序,并进一步阐述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退化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废矿地、退化海岛生态系统、退化水生生态系统等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
指出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趋势,主要包括生态系统退化的预测预报机制的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和机理的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体系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技术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参47关键词:恢复生态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718.5 文献标识码:A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伴随着对自然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长期的工业污染,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以及将大范围的自然生境逐渐转变成农业和工业景观,形成了以生物多样性低、功能下降为特征的各式各样的退化生态系统(degraded ec osystem)。
这些变化都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如何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综合整治与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以及重建可持续的人工生态系统,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几个相关概念1.1 退化生态系统陈灵芝等[1]认为退化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系统。
章家恩等[2]认为退化生态系统是一类病态的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或者在二者的共同干扰下,生态要素和生态系统整体发生的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的量变和质变,其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其原有的平衡状态或进化方向相反的位移(displacement),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固有功能的破坏或丧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稳定性和抗逆能力减弱,系统生产力下降。
这类系统也被称之为“受害或受损生态系统(damaged ecosystem)”。
不同的学者对退化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是不同的。
余作岳等[3]将退化生态系统分为裸地、森林采伐迹地、弃耕地、沙漠化地、采矿废弃地和垃圾堆放场等类型。
章家恩等[2]认为退化生态系统应分为收稿日期:2004-09-09;修回日期:2005-03-28基金项目:“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1BA510B)作者简介:白降丽,博士研究生,从事森林生态学研究。
E-mail:bjl wtx@s 退化陆地生态系统、退化水生生态系统和退化大气生态系统。
刘国华等[4]认为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等。
退化生态系统的形成可能是自然的,也可能是人为的。
其直接的原因是人类活动,部分来自自然灾害,有时是两者叠加发生作用。
退化的过程由干扰的强度、持续的时间和规模决定[5~7]。
1.2 恢复与重建国外学者对生态恢复的解释主要有3种观点。
一是强调受损的生态系统要恢复到理想的状态,美国自然资源委员会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们认为使一个生态系统回复到较接近其受干扰前的状态即为生态恢复。
二是强调其应用生态学过程,如Bradsha w 认为生态恢复是有关理论的一种“酸性试验(acid test 或译为严密验证)”,它研究生态系统自身的性质、受损机理及修复过程[9]。
三是生态整合性恢复。
国际恢复生态学会(Society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提出,生态恢复是帮助研究生态整合性的恢复和管理过程的科学,生态整合性包括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过程、结构、区域及其历史情况,可持续的社会实践等广泛的范围[10,11]。
国内学者也有不同的观点。
章家恩等[2]认为所谓生态恢复与重建是指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以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人为地改变和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及其时空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地成功地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乃至更高的水平。
许木启等[12]则认为恢复被损害生态系统到接近于干扰前的自然状况的管理与操作过程,即重建该系统干扰前的结构与功能及有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
1.3 干扰对于干扰,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
傅伯杰等[13]提出干扰是自然界中无时无处不在的一种现象,占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演替。
周道玮等[14,15]认为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常见的干扰类型包括火干扰、放牧、土壤物理干扰、土壤化学干扰、践踏、外来种入侵、洪水泛滥、森林采伐、矿山开发、道路建设和旅游等。
干扰主要具有以下一些性质:多重性、生态影响的相对性、明显的尺度性、对生态演替过程的再调节、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协调的现象和时空尺度的广泛性[13]。
2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目标、基本原则、方法及程序2.1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目标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目标或要求主要包括:①实现生态系统的地表基底稳定性,因为地表基底(地质地貌)是生态系统发育与存在的载休,基底不稳定(如滑坡),就不可能保证生态系统的持续演替与发展;②恢复植被和土壤,保证一定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肥力;③增加种类组成和生物多样性;④实现生物群落的恢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自我维持能力;⑤减少或控制环境污染;⑥增加视觉和美学享受[2,5]。
2.2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要求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人类的作用,根据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能够接受的原则,使受害或退化生态系统重新获得健康并有益于人类生存与生活的生态系统重构或再生过程。
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原则一般包括自然法则、社会经济技术原则和美学原则等3个方面,一共28条基本定律、原理和原则[5]。
2.3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方法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退化生态系统,其恢复方法亦不同。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角度看,主要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系统的恢复。
生物系统的恢复技术包括植被、消费者和分解者的重建技术和生态规划技术的应用。
非生物系统的恢复技术包括水体恢复技术、土壤恢复技术和空气恢复技术[2,16]。
在生态465第22卷第4期白降丽等: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 466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5年10月恢复实践中,同一项目可能会应用上述多种技术[3]。
2.4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程序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首先要明确被恢复对象,并确定系统边界;②退化生态系统的诊断分析,包括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流动与转化分析,退化主导因子、退化过程、退化类型、退化阶段与强度的诊断与辨识;③生态退化的综合评判,确定恢复目标;④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自然、经济、社会、技术可行性分析;⑤恢复与重建的生态规划与风险评价,建立优化模型,提出决策与具体的实施方案;⑥进行实地恢复与重建的优化模式试验与模拟研究,通过长期定位观测试验,获取在理论和实践中具可操作性的恢复重建模式;⑦对一些成功的恢复与重建模式进行示范与推广,同时要加强后续的动态监测与评价[2,3,17]。
3 中国几类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3.1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有关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早。
从1959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组织多学科多专业的科研人员在广东沿海侵蚀地上开展了热带、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长期定位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3]。
同时,何正盛[18]对在恢复与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中应遵循的8条基本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进行了论述,并举例说明了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
此外,不同的学者对次生林地退化喀斯特地区、亚高山地稀疏天然林地、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以及风灾火迹地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19~25]。
3.2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退化湿地恢复技术包括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生物恢复技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恢复技术。
湿地生态恢复技术包括:基地改造、湿地水土流失控制、清淤等基地恢复技术;筑坝,修建引水渠,污水处理,控制水体富养化等水状况恢复技术;土壤污染控制、土壤肥力提高等湿地土壤恢复技术。
湿地生物恢复技术包括:物种筛选、物种引入保护、种群调控、群落优化配置与组建等技术。
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总体改良技术和生态系统构建与集成技术等[26~28]。
3.3 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草地遭受雪灾、火灾、沙尘暴、荒漠化和鼠害等自然灾害以及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极易造成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
对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根据不同的区域、退化程度及原因的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措施。
一般地,退化草地的恢复措施是:建立人工草地,减轻天然草地压力;利用多年生人工草地进行幼畜放牧育肥(实行季节畜牧业,在青草期利用牧草,冬季前出售家畜);建立半人工草地,恢复天然草地植被;严重退化的草地实施“围封转移”[29~31]。
3.4 废矿地的恢复与重建目前许多国家的矿区都开展了一些废弃地的恢复研究与实践,但由于废弃地的环境条件恶劣,其植被恢复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从生态角度看,废弃矿地需经过改良后才能恢复植被[5]。
废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是在正确评价废弃地类型、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植被的恢复与重建,进而使生态系统实现自行恢复并达到良性循环[32,33]。
夏汉平等[34]总结了在过去20a全球发展起来的各种生态恢复技术措施,包括基质的改良和优良物种的选择等,并总结出一套人工恢复的一般步骤。
李永庚等[35]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概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需要加强的几个问题。
3.5 退化海岛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海岛是地球进化史中不同阶段的产物,可反映重要的地理学过程、生态系统过程、生物进化过程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
海岛在干扰下极易退化且不易恢复。
这些干扰包括毁林、引种不当和自然灾害3类。
海岛生态恢复的限制性因子是缺乏淡水、土壤和生物资源以及严重的风害或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