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前英俄在东方问题上的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0319
作者简介:赵明杰(1980-),女,辽宁沈阳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克里米亚战前英俄在东方问题上的政策
赵明杰
(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系,四川 南充 637002)
摘 要:东方问题在18世纪末就已见端倪。在维也纳会议后短短40年间,东方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国际政治危机。它是欧洲政治的重要内容。在克里米亚战争前的几十年间,英、俄两国的矛
盾较为尖锐,他们在近东推行着不同的政策。
关键词:东方问题;俄国;英国;矛盾;政策分类号:K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019(2004)06-0022-02 东方问题亦即近东问题。在这里,“东方”一词
是欧洲大国对土耳其帝国统治下的近东地区的统称。在东方问题上,列强都有着极其复杂的利害关系。打通黑海通向地中海的海路,把势力伸到欧洲心脏地区,是历代沙皇梦寐以求的。18世纪后半叶,俄发动了两次对土战争。第一次是1768~1774年,结果签定了《库楚克———开纳吉条约》。此条约使沙皇俄国夺得了自彼得一世以来,历代沙皇梦想的南方出海口,把第聂伯河到布格河间的草原地带并入了自己的版图,为向巴尔干扩张奠定了基础。第二次是1789~1791年,结果签定了《雅西和约》。根据和约,克里米亚以及从布格河到德涅斯特河地区并入俄的版图;土耳其承认俄国克里米亚和库班的主权,默认了俄国在黑海建立舰队来保护贸易活动的权利。19世纪以后,俄又不断对土耳其发动进攻,使俄势力从黑海伸入到巴尔干。到1833年,俄国在君士坦丁堡的势力已登峰造极。
俄国在黑海和巴尔干的扩张,引起了西欧列强的关注和不安,尤其是英国。俄对黑海海峡的占领,削弱了英国在东部地中海的海上优势,威胁到英国的切身利益。英国自失去北美殖民地后,印度在大英帝国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东地中海是通向印度的必经之路,也是通往远东的商业要道,因此,对英国来说,土耳其海峡与君士坦丁堡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英国对俄国在黑海的海军建设以及土耳其的命运非常敏感,不能容忍俄军舰自由出入地
中海并阻碍英国舰队进入黑海,使英国通往印度和远东的商路遭到破坏。在英国看来,容许俄国在海峡自由行动就如同容许俄国在印度自由行动一样,而“对英国来说,丧失印度就意味着它变成了像荷
兰、比利时那样的国家”[1]
。至此,在英国对外政策的天平上,英俄矛盾第一次超过了英法矛盾。基于此政策,帕麦斯顿向土耳其和俄国声明,英国政府不承认1833年俄土同盟条约,还联合法国遏制俄国。帕麦斯顿认为,在中近东地区,
“最大的危险是法俄联合”[2](P.50~60)
。由于1833年俄土同盟条约也威胁法国在地中海的利益,这样就使英法能联合起来抗俄。当英国于1833年8月向土、俄递交外交抗议书时,法国也递交了同样的抗议书。在英驻土公使庞森比获得对英地中海舰队的调动权时,法国政府也给地中海舰队指挥官下了同样的命令。
帕麦斯顿认为,海上实力比外交抗议更具威慑力。1833~1839年间,英地中海舰队始终处于特别待命状态,随时准备开赴黑海海峡,同时英国也将土耳其麦地那等港口作为舰队常年基地。但在克里米亚战争前,英俄实际上是处于“武装和平”状态,从未真正兵戎相见。
1838~1839年,土埃战争再度爆发。帕麦斯顿迅速行动,一面照会俄国,
“欧洲各国不能容忍任何国家单独干涉”[3](P.594)
;一面又向法、奥等提出在伦敦召开东方问题会议的主张。俄被迫让步,于1839年派特使前往伦敦,表示俄土同盟条约8年期满后
2
2第27卷 第6期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127No 162004年12月
Journal of Y angtze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s )
Dec.2004
将不再续订,并同意关闭黑海海峡。于是,1841年7月,英、俄、奥、普、法五大国在伦敦与土耳其签定了《伦敦海峡公约》。这样一来,“俄国就丧失了由温加尔———伊斯克列西条约所造成的海峡优势地位,而英国则实现了自己多年以来的希望,即把温加尔———伊斯克列西条约浸没在同类的不论什么样的共同条约中”[4](P.92)。
《伦敦海峡公约》巩固了英在近东的地位,使俄国南侵暂时受挫,虽然它解决了1939~1841年由土埃冲突引起的东方危机,但却没有解决东方问题;英俄矛盾依然存在,再加上法俄矛盾又将引发一场更大的东方危机,这就为后来的克里米亚战争埋下了引线。
《伦敦海峡公约》大大削弱了俄国在近东的优势,于是尼古拉一世便谋求与英国达成谅解,共同瓜分土耳其。1844年,尼古拉一世访问伦敦,对英国的外交大臣阿柏西说:“土耳其是垂死的人了……它应该死去,而且它一定会死去。”[1]他建议,一旦土耳其崩溃,英俄双方应立即采取共同行动。1853年1~2月间,沙皇接连四次会晤英国大使乔・汉・西摩。这年的1月9日,在叶琳娜・保罗夫娜大公夫人举行的招待外交使团晚会上,沙皇主动与西摩谈话,说土耳其是一个“病人”,有可能出现某种情况,迫使俄国去占领君士坦丁堡,但他又不想本国单独参与,因而希望与英国联手,达成瓜分土耳其的协议。1月14
日,沙皇又召见西摩,重申了上一次谈话的内容,但遭到西摩的拒绝。在此后的会谈中,沙皇又重提瓜分土耳其的计划: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和塞尔维亚置于俄国保护下,克里特岛和埃及可以分给英国,俄国暂时占领君士坦丁堡等。很显然,俄国想以埃及为诱饵拉拢英国。但英国并不认为土耳其帝国行将崩溃,相反,他们认为“在现在的情况下瓜分土耳其会使俄国进入君士坦丁堡,这将是对英国的莫大不平,世界和平将受到威胁,黑海上的贸易将被破坏”[1](P.28),因此拒绝与俄国合作。
尼古拉一世恳求英国与其共同瓜分土耳其的“君子协定”遭到拒绝后,一意孤行,于1853年以圣地之争为借口,威逼土与俄签定一项秘密的共同防御同盟条约,但遭到土耳其的拒绝。尼古拉一世决定以兵戎相见,终于于1856年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
参考文献:
[1][苏]B・Π波将金等.外交史(第1卷)(下)[M].北京:三联书
店,1982.
[2]V・J・普里尔.英国和海峡问题[M].密苏里大学,1925.
[3]C・韦伯斯特.1830至1841年帕麦斯顿的外交政策(第1卷)
[M].伦敦,1951.
[4]近代国际关系史参考资料[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57.
责任编辑韩玺吾
The Policies of Russia and B ritain on E astern Q uestion before Crimean W ar
ZHAO Ming2jie
(Department of History,Xihua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Sichuan 637002) Abstract Eastern Question arose in18th century.After the congress of Vienna,it caused a series of inter2 national political crises in40years,which is a critical content of European politics.For dozens of years before Crimean War,there existed sharp contradictions between Russia and Britain,they carried out different policies in near east.
K ey w ords Eastern Question;Russia;Britain;contradiction;policy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