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2000字读后感

合集下载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相关推荐读《大学》有感1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大学》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大学》有感1本月共读的是《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说实在的,可能源于儿时的阅读习惯,对于这些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字一直都不是我偏爱的,所以这一本书也读起来很费劲,感悟也不是特别深刻,只能潦草记录。

《大学》中我最认同的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意是:通过向外的学习,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

格物与致知,是由向外学习到自我的内在体悟;诚意与正心,主要是内在存养与省察的功夫;修身是具体的言行修养,也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责任;后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实践与扩充。

从成功与失败的古今人物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觉不自觉地遵照《大学》所说的“修身是为人之本”的要求修炼过自己。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如果不能“修身”,那么很容易被这些纷扰所左右,甚至走向偏颇的方向。

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

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静下心,修身养性,只有丰盈自己的内心才能谈更大的远方。

中庸之道,几乎成为很多中国人标榜的行为准则,那么到底何为中庸?可能是言行不要偏激,态度力求温和,但中庸也可能变成表面的客套,以致失去一份真诚的心意,或为了息事宁人,以致不再坚持原则,但其实“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也就是说真诚到极点的人,行善没有片刻止息。

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了。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

《⼤学》读后感朱熹在⼤学章句序中的第⼀句写到:"《⼤学》之书,古之⼤学所以教⼈之法也。

"意思是《⼤学》这部书,是古代⼤学教书育⼈的纲要和准绳。

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阅读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中的《⼤学》。

《⼤学》被朱熹分为了经篇和传篇。

经⼀章向⼈们展⽰的是儒家的"三纲⼋⽬"的要义,逻辑分明,层层推进。

"三纲"指的是"明明德、亲民、⽌于⾄善","⼋⽬"指的是"格物、致知、成⼀、正⼼、修⾝、齐家、治国、平天下"。

⼗篇的传的⽂则是引经据典地阐释"三纲⼋⽬",其内容⾔简义丰。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学的宗旨在于显明本有的清明德⾏,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间百姓,从⽽使⼈⼈都达到⾄善的境界。

解释"在明明德"的传⼀章引⽤了《康诰》《⼤甲》《尧典》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质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并不是我们标新⽴异的产物。

"我认为它包涵了"性本善"的意味。

《⼤甲》⽈:"顾諟天之明命。

"中的"天之明命"就是指上天平等赋予每个⼈的德性。

它强调了⼈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导致了⼈们在品⾏和德性⽅⾯的差异。

因此"皆⾃明也",即要我们⾃⼰加强⾃⾝的修养。

"⼤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在亲民"。

《四书章句集注》中"程⼦⽈:'亲,当作新。

'"朱熹说"新者,⾰其旧之谓也,⾔既⾃明其明德,⼜当推以及⼈,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新民与亲民--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个问题》⼀⽂提到"新民"指使民众提⾼觉悟,实现精神、思想的更新;⽽"亲民"则指使民众富⾜、安顿⽽获得必要的⽣存基础,进⽽亲善于政权结构,易于统治,服从管理。

《大学》读后感14篇

《大学》读后感14篇

《大学》读后感14篇《大学》读后感篇1在这个假期里,我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高尔基将自己的一生写入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高尔基的在童年,在社会上,在大学里的故事。

高尔基是在这“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当他到社会上的时候,他才11岁。

他为了生存,做过许多的工作,饱尝了人间的痛苦。

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高尔基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

16岁那年,他便到喀山去上大学。

梦想破灭后,他不得不为生存而奔波所发生的故事。

住“大杂院”,卖苦力,同流浪汉接触,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知识分子交往,终于进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高尔基是一个有着顽强的精神的人,他在逆境中奋力拼搏着。

高尔基努力探索生活的意义,寻找新的生活道路,他从未放弃过生活,为了生存,在社会上努力工作;为了进大学去努力学习。

这本书中有一段故事、几句话深深地震撼着我:“晚上大家都把蜡烛拿到寝室去了,我没有钱买蜡烛,就自己动手制作灯。

我把蜡盘上的蜡油都搜集起来,装在一只沙丁鱼罐里,加上一点长明灯的油,再用棉线做成灯芯,这样就完成了。

有了灯,我就可以沉浸在读书的喜悦之中了。

”读了这些语句,使我感受到高尔基是那么热爱学习。

高尔基对学习的态度让我联想到我的学习,我对学习总是不认真,测验很考试成绩总是不好。

我应该向高尔基学习,高尔基对学习总是那么认真,总是那么努力。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让我知道了高尔基对生活的态度,让我懂得了人要努力为生存,为自己的梦想而去奋斗。

《大学》读后感篇2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痛苦的事情,知识程度不同。

可能是涉世不深,可能是一直在家人,朋友,老师的呵护,陪伴下,对于“痛苦”这两个字我没有太深的感触。

然而,再读完着本书后,真的让我对这两个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这位作者所经历的痛,所经历的苦,真的让人都为之心痛。

《大学》读后感范文7篇

《大学》读后感范文7篇

《大学》读后感范文7篇《大学》读后感范文(精选篇1)《大学》作为四书之一是古人必修的科目,千年之后,再读《大学》,也能从中感受到当时的思想风潮。

可以说它影响着千万古人,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具有中国色彩的思维方式与做人原则。

其中某些道理沿用至今,我们的思维方式仍受其影响。

《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止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简而言之,即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

这是它的核心。

再直白些,他讲的就是做人,做学问。

众人皆知,人性本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行只是因为成长的环境不同。

但我们所崇尚的都是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品行的君子。

做君子的基础首先要做到正心,诚意,修身。

首先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都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使自己有一颗正直的内心。

这样就算外界环境何其复杂,也不能扰乱你的判断,动摇你正确的态度。

其余次之。

其次做人要讲诚意。

“所谓诚意,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心慎独也。

”它既需要人们对诚意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愿意过有诚意的人生,同时还要逐渐养成习惯,以诚意人生为幸福,以违反诚意道德为痛苦。

这样才会实实在在去追求诚意。

从善改过,不断完善自己,在各种非诚意的诱惑面前不动心,这是对君子的要求。

而对大学生而言,诚意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大学生是祖国的接班人。

如果连大学生都不讲诚意,那么整个国家还谈什么未来呢?最后,学会修身,做到进取和完善。

虽然我们做不到完美,做不到圣人一样可以考虑到天下,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我能活得更高尚。

另一方面就是做学问。

做学问讲究致知,格物。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有不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不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1.《大学》——曾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基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暄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湜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

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大学》2000字读书笔记范文

《大学》2000字读书笔记范文

《大学》2000字读书笔记范文《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

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大学读后感,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大学读后感1悠久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化。

上下五千年,无数圣人贤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一路传承,薪火相传,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大学语文老师让我们读一本关于古代的道理之书。

我选取了《大学》。

曾今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闲暇之余,游弋其间,细细品读,感。

悟人生,于物欲横流、亲情疏远、道德偏失之今日,不失为国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的一剂良方猛药。

";借老师的安排,重拾"四书";之《大学》,于自身之修养是一次很好的锤炼。

《大学》为"四书";之一,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子。

宋朝的朱熹把《大学》的原文进行了重新编排,分为"经";和"传";。

"经";是曾子记录的孔子的原话,"传";是曾子学生记录下来的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

开篇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个纲目";,然后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阐述了实现"三纲目";的途径。

通篇文辞简约,条理清晰,深刻,对我们如何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等问题都具有深刻而实用的指导好处。

在《大学》中阐述的八个方面中,我对于"诚意";感受颇深。

升入大学,我应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我迷茫彷徨,我不知所措。

而那时我就告诉自己:"不用害怕,以诚意待人就好,做最真实的自己。

";在大学里,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都是以诚心诚意之心。

读大学的读后感

读大学的读后感

读大学的读后感
大学生活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成长
的旅程。

在大学里,我们不仅学习知识,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
朋友,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读完《大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
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充满希望的美好。

《大学》一书中,作者通过描写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展现了
大学生活的多姿多彩。

在大学里,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
的课程,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这种自
由和多样性让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除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外,大学生活还充满了挑战和困难。

在大
学里,我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和作业,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
和挑战。

同时,我们还需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这些挑战和困难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在大学里,我们不仅学习知识,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这些朋友不仅给予了我们帮助和支持,还让我们在大学生活中感受
到了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他们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
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读完《大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充满希望的美好。

在大学里,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收获了友情和成长。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一定会在大学生活中收获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愿我们永远怀着对大学生活的热爱,勇敢地面对挑战和困难,迎接未来的每一天。

大学读后感800字(通用14篇)

大学读后感800字(通用14篇)

大学读后感800字(通用14篇)大学读后感800字篇1为何读《大学》,上大学之时,时间可以大把大把抓,想做什么都可以。

当然,什么能做的一般也都做了。

唯独花在读书上面的时间太少。

工作之后,为了把KPI 提升漂亮一点,每日加班加点的工作,闲暇之余能抽出点时间陪陪家人已是不太容易,更别提用大把大把的时间读书了。

深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知读书迟”的感觉,虽然头发还未白。

愈是繁忙,愈觉读书的重要性。

书籍让一个人的思想不再禁锢,让人可以长上翅膀飞向远方,让每日埋头事务性工作中的职场人士,可以有短暂的心灵的憩息。

上大学期间,虽对古文及历史有些许兴趣,却未能读完几本国学及史书,近段时间读《明朝那些事儿》,对杨士奇印象很深刻,特别是其中这样的一个小故事:这个年仅八岁的小男孩却并未放弃,他从外面捡来土块,做成神位的样子,找到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郑重地向自身亡故的父亲跪拜行礼。

杨士奇所不知道的是,他这自以为隐秘的行为被一个人看在了眼里,这个人正是罗性(杨士奇一岁半丧父,母亲改嫁罗性)。

不久之后,罗性找到了杨士奇,告诉他自身看到了他祭拜祖先的行为,还告知他从今往后,恢复他的杨姓,不再跟自身姓罗。

杨士奇十分惊慌,他以为是罗性不想再养他,要将他赶出门去。

罗性却摇了摇头,叹息道:“我的几个儿子都不争气,希望你将来能略微照顾一下他们。

”他接着感叹道:“你才八岁,却能寄人篱下而不堕其志,不忘祖先,你将来必成大器!你不必改姓了,将来你必定不会辱没生父的姓氏。

”--摘自《明朝那些事儿》少而有志,每日不辍其学,终有所成。

历时五朝,任内阁辅臣四十余年,内阁首辅二十一年,为后世评为“仁宣盛世”主要缔造者之一。

如此成就,何也?因其母,在颠沛流离之战乱年代,随身携一本书,不忘教其学也,书名为《大学》。

余遂读此书,以求学习一二,此为读《大学》之缘故。

《大学》,为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

十五岁入大学,学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学问。

《大学》读后感(15篇)_1

《大学》读后感(15篇)_1

《大学》读后感(15篇)《大学》读后感1一提到四书五经,我们极有可能将愚昧、封建、老古董与其相联系。

这是由于当今社会的浮躁性,风行的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使得大多数人不能沉下心去研读经典。

但若你静下心来捧读经典就像品一壶好茶,意蕴绵长,回味无穷。

纵观浩瀚书海,中国的古典文学极具魅力,《大学》就是这样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大学”即大人之学,亦为未来之君主、栋梁领导天下的必修之学。

它主要讲述了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正直无邪的人和怎样治理好一个国家,怎样治理好社会。

被朱熹认为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典范。

它也为个人、社会、国家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

《礼记》开篇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显示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美好的品质从古代就已开始,并不是现代发展下的标新立异,我则认为它包含了一种“人之初,性本善”的意蕴在其中,上帝赋予每个人的品性是一样的,但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自身的修养而导致人的品性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只有加强自身的修养,才能改变命运,把握自己的人生。

修身,即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文化修养。

在我看来,修身是完成一切宏伟蓝图的基础,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充分彰显着人格魅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前途发展。

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拥有与世无争的魄力。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道德修养,当今社会出现了极其恶劣的道德滑坡现象,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亟待提高,这也给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难题。

所以我们应当自觉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个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社会主义好公民。

我们还应努力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积极践行所谓“学到老活到老”的终身学习观念。

齐家,即要求家庭和睦。

这是由于儒家从小农经济的基本单位--家庭出发,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构想,家庭是各种人际关系的缩影,父子关系可推广为上、下级关系;兄弟关系可推广为朋友或平辈关系;夫妻关系可推广为异性关系。

2023年《大学》读后感(精选10篇)

2023年《大学》读后感(精选10篇)

2023年《大学》读后感(精选10篇)《大学》读后感1《大学》原属《礼记》中的一篇,在唐宋时期开始受到重视。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句话告诉我们,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切都以修养身心为根本。

修身这个根本抓好了,长大以后就可以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办不到的。

古代圣贤非常重视修身,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许衡是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有一次,许衡在天气非常炎热的时候路过河南沁阳,当时非常口渴,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路人纷纷去摘梨吃,惟独许衡静坐树下不动。

有人不解地问:“何不摘梨解渴?”许衡答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

”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么乱,梨树哪有主人!”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难道我们的心也无主了吗?”许衡这种“我心有主”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呀!这种“我心有主”的精神,就是《大学》提出的修身之道。

修身的“身”,指言行而言,“修身”就是修养自己的言行。

人有身体,从具体的洒扫应对进退,到动静、周旋,所言所行都要合乎礼仪、礼节、与礼貌。

当今,社会上有一些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就没有做到“修身”,他们与《大学》的要求相比,与古代圣贤相比,是多么可耻,多么渺小啊!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也要把“修身”放在第一位,按照圣贤经典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

比如:当有客人到家里来做客,我会先给客人倒水。

放学时,有同学摔倒了,我会主动去把她扶起来。

到别人家里串门,或者到学堂上课,没有经过允许,不能动他人的东西。

读了《大学》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今后我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好学生。

《大学》读后感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道理在于两个:其一慎独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比较脍炙人口,而不读大学不足以知道为什么要修身,然后齐家,然后治国,然后平天下。

读后才知道修其身,一个人的品行好恶偏好,都会影响到家人,所谓齐家。

《大学》读后感经典范文(9篇)

《大学》读后感经典范文(9篇)

《大学》读后感经典范文(9篇)大学读后感800字篇一最近,我跟女儿阅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自传三部曲。

这本书很值得现在的孩子学习,也对我的感触很深,所以在教育孩子学习方面,“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之句话,永远都是真理。

《童年》反映了高尔基童年时期父亲不幸去世,他在外祖母家里度过的艰苦的日子,他每天看到的是舅舅们为家产而争吵,外祖父痛打儿童等一些丑恶的事,但同时也得到了外祖母的疼爱,外祖母经常给他讲故事,鼓励他将来多写文章,使他对文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人间》则写了高尔基由于外祖父的破产而被迫外出打工挣钱谋生的曲折经历,他曾经在鞋店、轮船上等许多地方做学徒,不得不忍受老板的剥削和有钱人的斥骂,过着非常沉重而苦闷的生活。

《我的大学》则讲述16岁的高尔基梦想进入大学读书,最终通过努力进入社会学习,受到了各种思想的启迪和教育,社会这所大学为他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广阔世界,使他的思想越来越成熟起来。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遇到挫折也不会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更不知道生活的艰辛,只要是自己想要的反正是不达目的不罢休。

和孩子一起阅读了高尔基的三部曲,感受到了高尔基的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他卓越的的文学成就几乎是相映成辉的。

从这三本带有自传色彩的书中可以看出高尔基在经历了这些苦难表现出的积极乐观的精神给人一种力量,这就是三部曲的魅力,也是带给读者以震撼之处。

在和孩子交流读后感受时,孩子也谈到了这些,这让我很高兴,当孩子写下这篇读后感,也真的很欣慰。

亲子阅读真的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在让我们家长重拾书本的同时,和孩子一起亲近经典,读中增智,共同成长。

这本书告诉我:每个小孩子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我们作为父母的应该适当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独挡一面,每到一个年龄阶段就让他自己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其实每个孩子的能力都是无限的。

如果我们事事包办只会给他带来依赖的思想,长大后准会让社会给淘汰。

大学生读后感2000字(优秀9篇)

大学生读后感2000字(优秀9篇)

大学生读后感2000字(优秀9篇)读后感1800字篇一《中国智慧》是易中天先生在六场演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一部新著。

这六场演讲的题目分别是《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

易中天先生运用其一如既往的生动幽默的语言风格,以他的智慧与博学引领读者游弋恢宏的中国文化圣殿,领悟中国智慧的真谛和内涵,从古人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中获得启迪。

初看这本书的目录时,会感到比较失望。

标题都是中规中矩,颇有古韵遗风,仿佛预示其中的内容如一般的国学著作一样严格拘谨,让人难以了解其中的趣味。

可是仔细细读十来分钟后,便会不由自主开怀大笑,拍案叫好。

如在周易的启示一节中,易先生解释周朝的天子制度时,妙语连珠。

把天下比作一公司,把上天比作董事长,把天子比作总经理,通俗易懂地向读者介绍了当时人们对统治者的观念。

周朝伐商在易先生的眼中就是纣王这个”总经理“当得不称职,要撤掉。

换上周武王,是因为上天这”董事长“没私心,谁有道德就授权给谁。

既然通过道德获得天下,那么保天下也肯定是靠道德。

易先生以此风趣近人的语言向读者们娓娓道来了周公的政治智慧之一,以德治国。

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数不胜数,便不再一一列举了……在这种如平时打趣交谈论事的语言环境中,我们不知不觉地在易先生的引领下了解到了《周易》这一群经之首的古籍中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教会我们怎样看问题。

其字里行间中的忧患意识、理性态度、变革精神等等的启示,悄然间烙印在我们心田中。

在《中庸的原则》里面《中庸与和谐》一节,易先生谈到了如何做到和谐里面第二条讲到要”唱反调“,看了后,使我颇有感悟。

其实在合作中,是否有和你唱反调的很重要,如果大家千篇一律、千口一律,全部是大唱赞歌,全部是歌功颂德,那你就应该反思了。

因为没人敢跟你唱反调,没人敢说你的不对,没人敢于指出你的错误,那你所做的一切究竟是对还是错根本无从得知。

其实大家在合作中的关系应该是”济其不及,以泻其过“。

大学读《活着》有感2000字范文

大学读《活着》有感2000字范文

大学读《活着》有感2000字范文导读:本文大学读《活着》有感2000字范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读活着有感2000字《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徐福贵的老人的故事,他是一个出身良好的富家子弟,但却因为赌博、上j院,而输光了祖上留下的一百多亩地,把祖祖辈辈住的大房子也抵了出去。

他的父亲因为儿子的不争气,气得病重,最后因为从村口的粪缸上掉下来而摔死。

自此,他从一个富贵人家的少爷变成了一个要从别人手中租田的佃户;他开始有悔改之意,便想踏踏实实地用自己的双手养活一家人。

他的母亲也老了,最后病重。

他的妻子拿了几块银圆让他去城里请郎中。

可郎中没请成,却被一个国民党的小小的连长逼去拉了大炮,成了一个没天都不知自己能否见到明天太阳的炮兵。

炮兵的生活是艰苦的,他们的粮食都要争抢着吃。

好在认识了两个朋友,生活也就不会太过乏味。

(虽然其中一个叫老全的人还未摆脱那样黑暗的生活就先在战场上死了)他们这一连的炮兵从不打仗,却也每天有成批成批的人死去。

好不容易他和他的另一个朋友春生捱到了全国解放,他领了*团长给的盘缠,踏上了归家的旅途。

他回家了。

在这两年玩命似的时间里,他无时无刻不想着这个小茅房。

他看见了他的女儿、他的儿子,还有他日思夜想的妻子。

当天晚上他夜不成眠,搂着妻子在门口看着星星想了一整夜:我回来了。

悲惨的生活从此开始。

他的母亲在他离开的两个多月以后就死了,现在他要和妻子一起养活两个孩子。

可是他的儿子徐有庆毕竟要读书,家里的口粮就成了问题。

他的女儿徐凤霞因为小时发高烧,留了后遗症,从此变成了聋哑,不然到了出嫁的年龄不会没人来提亲。

因此,他和妻子商量把女儿送人。

他的妻子虽然不舍,却也被生活逼迫,把女儿送给一个老夫妇那里干活。

他的女儿偷偷跑回来了,可他送女儿回城里,就快到时,他却忽然心疼他的女儿了:他的女儿很懂事,他不舍得送人。

于是,便背着女儿回家。

当晚,他告诉他妻子:"就是全家都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

大学心得体会2000字(精选5篇)

大学心得体会2000字(精选5篇)

大学心得体会2000字(精选5篇)大学2000字篇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一篇,作为儒家思想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提出的“三纲”、“八目”等重要观点可被称作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但若是超脱出一个学术流派来看,《大学》中简单明确的观点与古今多数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也都有相通。

而“大学之道”,究竟存于何方、归于何处,是一个最基本、却也最难回答的问题。

《大学》一篇之所以能流传甚广,也就在于它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不意在学术而意在整个社会的解答。

这一解答融入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体系,也融入了整个社会的血脉,以一种文化而非答卷的形式,传承至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大学》中举例说:“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

”其实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不能否认,由于先天的具有或是后天的教育,最基本的品德其实就已经在人的心中存在。

因此,使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合乎品质,需要的是“唤醒”。

这一“唤醒”看似容易,却往往要面对一堵堵沉睡的墙。

在耐心被耗尽之后,对民众的道德教育就沦为了简单易行却基本无效的幼稚化教育。

“幼稚化教育”的出发点绝非愚民,而是要启迪民众。

但其致命之处就在于,把社会大众当做“零基础”的愚民进行教育。

在当下,面对“道德滑坡”这一类愈发猛烈的抨击和指责,很多人也想起了道德教育并付诸实施,却始终收效甚微。

道德滑坡导致了道德教育轰轰烈烈,而道德水准却又并无想象中的触底反弹,使得道德教育陷入窘境,而不得不更加迫切、甚至运动化地进行。

但其实,民众从不缺乏道德知识,而只是不想运用。

一遍又一遍地灌输重复的知识,只能是短暂刺激,从来都不是长久之计。

似乎我们该去重拾起《大学》中所说的“明明德”,吹散掩盖美德的阴霾,使其发散光芒,而非等被照亮。

大学之道,在亲民。

《大学》引《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所谓“亲民”,通作“新民”,即使人自新。

“新”是变革,“新”是发展,“新”是从过去到现在,“新”从现在到将来。

大学生读后感2000字

大学生读后感2000字

⼤学⽣读后感2000字⼤学⽣读后感2000字(精选5篇) 每个阶段适合读的书是不⼀样的,⼤学⽣适合什么读物呢?下⾯⼩编为⼤家整理了⼤学⽣读后感2000字范⽂,欢迎阅读参考! ⼤学⽣读后感2000字篇1 《名⼈传》读后感 合上书本,夜已深,但我⼼中依旧是百感交集。

这是我看过的第⼆本名⼈传记——《名⼈传》,《名⼈传》是由《贝多芬传》、《⽶豁郎琪罗传》、以及《托尔斯泰传》三篇著名⼈物传记组成的⼀本书。

描写的⼀个是⾳乐家,⼀个是雕塑家,⼀个是⼩说家。

他们各⾃虽然所处的领域不同,但是,在⼈⽣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他们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精⼒。

他们坚信只要⾃⼰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与劫难⽽⼀味的沉沦,那么就定能冲破⾁⾝的束缚,奔向⼈⽣的崇⾼境界。

《名⼈传》讲述了贝多芬艰难⽽⼜辉煌的⼀⽣。

贝多芬出⽣于⼀个⾳乐家庭,他的⽗亲为了让他出⼈头地,在打骂中逼他学习⾳乐。

贝多芬8岁加⼊剧院乐队,13岁当上了管风琴⼿。

17岁时,她失去了母亲。

⼤⾰命爆发后,他毅然告别⽗亲,去⾸都维也纳定居。

创作了⼀⾸⾸有世界影响⼒的交响乐。

但正值风华正茂的他,25岁却患上了⽿疾,到晚年完全失聪。

从此,他再也听不到美妙的⾳乐,更听不到观众的掌声。

因⽆法从事⾳乐创作,他挣不到⼀⽂钱,很多时候忍饥挨饿。

临终前,贝多芬创作的《第九交响曲》,举世震惊。

贝多芬的⼀⽣,经历了诸多苦难:悲惨的童年、家庭的变故、病痛的折磨、露宿街头的落魄……但也取得了骄⼈的成绩。

他的传奇⼈⽣应了⼀句话:“苦难是⼈⽣的⽼师。

”苦难,从来和辉煌并不悖论。

古语云“⾃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苦难成就伟⼤,苦难造就辉煌。

试想,如果没有这与众不同的坎坷经历,贝多芬怎能写出那么多名垂史册的曲⼦?成功和苦难,是⼀对如影随形的孪⽣姐妹。

我想,我应该像贝多芬⼀样,跌倒了,爬起来;遇到挫折时,坚强地挺过去;伤⼼难过时,努⼒微笑着。

贝多芬说过:“卓越的⼈⼀⼤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百折不挠。

《大学》第三章读后感

《大学》第三章读后感

《大学》第三章读后感《〈大学〉第三章读后感》读《大学》第三章,就像跟一个有点古板但又充满智慧的老爷爷聊天,他啰啰嗦嗦地说着一些看似简单却又很深刻的道理。

这一章里有好多关于品德修养之类的话,初读的时候,感觉就像在雾里看花,模模糊糊的。

我当时正坐在我那乱糟糟的小书桌前,周围堆满了各种零食包装纸和还没来得及整理的书本。

阳光从窗户缝里挤进来,在那一堆混乱里投下几缕光线,灰尘在光线里欢快地跳舞。

我一边挠着头,一边对着《大学》第三章犯愁,心想这古人写的东西怎么这么难懂呢。

不过,当我静下心来,慢慢去琢磨里面的句子时,就像在杂乱的房间里突然发现了一颗闪闪发光的小宝石。

其中提到“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这就好比我自己都做不到每天早起,却还一个劲儿地要求室友早起别迟到,这不是很可笑吗?我就想起之前有一次,我总是批评我的朋友小A不懂得节约粮食,吃饭的时候总是剩饭。

可是我自己呢?每次去食堂打饭的时候,都眼大肚子小,看到啥都想拿,最后吃不完就倒掉。

后来我意识到自己这样太双标了,我自己都没做好节约粮食这件事,有什么资格去说小A呢?就像《大学》里说的,自己身上都没有这种宽容体谅的品德,还想去教育别人,这根本就不可能嘛。

从那以后,我就试着先从自己做起。

去食堂打饭的时候,我就先估量一下自己的饭量,每次都尽量把饭吃光光。

我还把这件事告诉了小A,我和他说:“兄弟啊,我以前总说你剩饭不好,可我自己也没做好。

咱们以后都得注意节约粮食,这粮食来之不易啊。

”小A听了我的话,也开始慢慢改变自己的习惯。

再看这一章的时候,我就觉得它不再是那些干巴巴的文字了,而是像一个贴心的小老师,在我耳边轻声细语地提醒我要先审视自己,再去要求别人。

我那小书桌前的混乱场景也开始慢慢变得整齐起来,我每次读书之前都会先把桌子收拾干净,感觉这样自己的心也能更平静地去理解书中的智慧。

这《大学》第三章啊,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让我明白在对待别人的时候,要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读后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读后感

读《大学》有感范文一一直以为,作为儒家四部经典之一的《大学》是深奥的,非一般人所能领悟,所以一直未曾染指。

若不是这次在语文书中偶遇《大学》,短时间内也不会去阅读的。

不过,学了《大学》,还是有一些浅薄的感悟的。

“修、齐、治、平”乃是《大学》中精华,核心思想。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只在修其身。

这四者,乃是一一递进的关系,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诚意,诚意要格物,格物而后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齐、治、平”的根本。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修、齐、治、平”的范围未免大了些。

现在的我们,不必考虑如何治国,如何齐家,如何平天下,我们要考虑的只是如何诚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还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

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强调的也是实践获得真知的重要性。

格物致知,放到《大学》中,也有它的一番意义。

我理解为,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来诚意。

意诚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

的确如此,只有心意真诚才能够使心态端正,心态端正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一种状态。

除了修身,《大学》中有借鉴意义的,就是诚意中“慎独”了。

所谓“慎独”,说的就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

君子在人前人后的表现如一,而小人,却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知,见君子而后厌然,人之视己,如视其肺肝然”。

说的十分有道理。

只有内心真诚,表现才能端正,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大学》中虽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奥,但实际上细细体味,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

我们也许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但《大学》在于完美自己的行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读后感2000字左右大全大学

读后感2000字左右大全大学

读后感2000字左右大全大学读后感2000字左右大全大学读书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它会丰富我们的知识,增强我们的思想,让我们成长,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名叫《围城》,这是一本由钱钟书所写的小说。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人生有了很多新的思考和认知。

《围城》是一本以饱含讽刺意味的口吻,深刻地描绘了新旧文化之间的冲突,将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展现在眼前。

小说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位帝都的知识分子,刻苦用功致力于学术研究。

他从家乡来到帝都求学,但是社交能力不强,招人讨厌,加上对生活的迷茫,使他深陷迂腐僵化的礼教之中。

蒋嘉良是通俗文学作家,人称蒋外公的一位大文豪,他是方鸿渐的老师和朋友。

蒋所倡导的是“人性的质朴、艺术的生命和自由的追求”。

蒋外公是小说第二主角,他像一盏明灯指引方鸿渐的生命意义所在。

蒋外公对于方鸿渐的价值观的提升是不可估量的。

小说中的女主角山阴老人女儿袁婉是一位独立自主的女性,她深知自己的价值和自信,对于自己喜欢的人敢于表露。

但是她与方鸿渐截然不同,她有勇气去选择自己想要的,而方鸿渐只会在内心深处找到他自己的道路。

我读完这本书之后产生了很多的思考,这本书有非常多的让人深思熟虑的地方。

首先,小说中的围城象征的是人们自己造成的障碍和限制,我们一旦被困在自己的思维里就很难跳出来了。

其次,小说非常细腻地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人的冲突,使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

最后,小说让我明白了要追求自由和独立,尊重他人,不要过于在乎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勇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重要性不能够低估。

它不仅让我认识到了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而且还让我更加了解了自己,让我找到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本书是我人生中的一本大书。

这本小说拥有深度和独特的文学价值。

它对于我们认识人生,对于我们的生活,对于我们成长,对于我们理解世界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们必须珍惜的是这种精神财富,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

《大学》第九段读后感

《大学》第九段读后感

《大学》第九段读后感篇一《大学》第九段读后感哎呀,读完《大学》第九段,我这心里头啊,那叫一个五味杂陈!这一段里说的那些个道理,就像是一把把小锤子,不停地敲打着我的脑袋。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 也许你会说,这有啥难懂的?不就是说要心正嘛!可你想想,咱们在现实生活中,真能做到心正吗?我觉得太难啦!就拿我自己来说,有时候看到别人比我成绩好,我心里就会有点小嫉妒,这不就是“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吗?我可能会想,凭啥他能行我就不行?然后心里就愤愤不平。

再比如说,考试前我会特别害怕考砸,这一害怕,心就不正啦!但是呢,反过来想想,也许正是因为我们做不到时刻心正,才有了努力的方向啊。

可能我们会在这一路上磕磕绊绊,一会儿心正了,一会儿又跑偏了,这难道不是人生的常态吗?我就问你,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都心正呢?所以说啊,读了这一段,我觉得既给了我压力,又给了我动力。

压力是让我知道自己还差得远,动力是让我想要努力去改正,让自己的心能更正一些。

这一路,可能会很难,但我觉得还是值得去试试,你说呢?篇二《大学》第九段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大学》第九段,这可真是让我思绪万千呐!“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这话听起来简单,可仔细琢磨,那真是深奥得很呐!咱就说忿懥这事儿,我有时候跟同学闹矛盾,心里那个气啊,简直要爆炸!这时候我的心能正吗?肯定不正啊!我满脑子都是对方的错,根本没法冷静思考。

也许有人会说,生气很正常啊,谁还没个脾气?可这恰恰说明我们容易被情绪左右,失去了内心的正道。

再说说恐惧,我怕考试不及格,怕被老师批评,怕让父母失望。

一有这些恐惧,我学习的时候都心不在焉,这能学好吗?我觉得不能!那好乐呢?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要,不顾一切地去追求,这样能行?肯定不行啊!但是,我又在想,人要是一点情绪都没有,那不成机器人啦?我们有喜怒哀乐,这才是活生生的人啊!那难道因为有这些情绪我们就没法修身正心啦?我觉得也不是。

最新整理《大学读》2000字读后感.docx

最新整理《大学读》2000字读后感.docx

最新整理《大学读》2000字读后感《大学读》2000字读后感说到《大学》,就得提起四书五经,我会想起《范进中举》,我会想起《孔乙己》,想起那些八股文下的文人,但我最终发现我错了,我走了一个极端,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走了极端。

自从国人不读四书五经以来,就没有这样的人吗?照常有。

我观察着周围的人,除了学中文的在四年大学时间里读四书五经外,就是学英文专业的了,他们在修外国文学史的同时要修自己的文学史,其他专业的根本就接触不到。

我们离我们古老的文化越来越远了。

随着读书的进行发现读书的同时更多了一份思索,分析书中的人和事,经常问一些我意料不到的问题。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

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民可能扯得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至于人,恐怕现在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我读了《大学》这本书之后,并没有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们的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已及人的过程。

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性德。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刚刚读的时候,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再读的时候,感觉其将治国、齐家、修身之道全部包含了进去;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经文”章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意是:通过探索了解道理,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

如果我们都这样做,那该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读》2000字读后感
《大学读》2000字读后感
说到《大学》,就得提起四书五经,我会想起《范进中举》,我会想起《孔乙己》,想起那些八股文下的文人,但我最终发现我错了,我走了一个极端,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走了极端。

自从国人不读四书五经以来,就没有这样的人吗?照常有。

我观察着周围的人,除了学中文的在四年大学时间里读四书五经外,就是学英文专业的了,他们在修外国文学史的同时要修自己的文学史,其他专业的根本就接触不到。

我们离我们古老的文化越来越远了。

随着读书的进行发现读书的同时更多了一份思索,分析书中的人和事,经常问一些我意料不到的问题。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

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民可能扯得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至于人,恐怕现在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我读了《大学》这本书之后,并没有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们的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已及人的过程。

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性德。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刚刚读的时候,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再读的时候,感觉其将治国、齐家、修身之道全部包含了进去;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经文章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意是:通过探索了解道理,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

如果我们都这样做,那该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书中我们都应该做到的是:孝子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

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时,应当尊敬他们,使父母高兴,父母生病时,应当表现出焦虑,他们死后,应当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时要严肃,这样才算孝敬。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两句话,那么人人都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态度,那家族就会兴旺起来,国家就会强大起来,那国家之间将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