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思考题-重点及答案[纯属个人总结]
人体解剖生理学_第二版课后的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解剖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内容: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2、方法:①解剖尸体:宏观水平②组织学的方法:微观水平光学显微镜———显微结构(分辨率:0.2μm)电子显微镜———超微结构(分辨率:1nm)③其它: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层描术、生化技术等。
(二)生理学研究内容及方法1、内容:研究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方法:①急性实验法A)离体组织器官法:将要研究的某一组织或器官从活着的或刚死去的动物体上分离出来,放置于适宜环境下观察其功能状态。
B)活体解剖实验法:动物处于麻醉状态,暴露出需要观察的组织器官,当即进行实验。
②慢性实验法:以完整、清醒动物为研究对象,在保持比较自然的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实验。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一)新陈代谢:机体在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础上实现自我更新。
(二)生殖和生长发育1、生殖:机体繁殖后代的过程。
在生殖过程中机体表现出遗传与变异现象。
2、生长:身体大小和重量的增加,表现为细胞数量增多,细胞间质增加(量的变化)。
发育:个体在生长过程中,各系统、器官、组织都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直至机体各部器官系统功能的完善与成熟。
(质的变化)。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它们是怎样进行调节的?其特点如何?(一)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调节。
基本方式: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体液调节:是指机体的某些组织细胞所分泌的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到达并作用于靶器官,调节靶器官生理活动的一种方式。
特点:生理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较广泛,持续时间长。
(慢、广、长)(三)自身调节是指器官、组织、细胞凭借本身内在特性,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例如,平均动脉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脑血管平滑肌自身调节血管口径,使脑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
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版复习思考题第二章细胞和基本组织1、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有哪些方式?2、Na+-K+泵的作用意义?3、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ATP,钠泵运转可使( )A.2个钠离子移出膜外B.2个钾离子移入膜内C.2个钠离子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钾离子移入膜内D.3个钠离子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钾离子移入膜内E.2个钠离子移出膜外,同时有3个钾离子移入膜内4、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是( )A.细胞内容物和细胞环境间的屏障B.细胞接受外界和其他细胞影响的门户C.离子进出细胞的通道D.受体的主要成分E.抗原物质5、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膜是属于( )A.单纯扩散B.主动转运C.易化扩散D.入胞作用E.吞饮第四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1.为何将神经肌肉接头ACh的释放成为量子释放?有何实验证据?2.为何终板电位无超射现象?3.试述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过程及其特点。
4.何谓肌小节?肌小节中有哪些成分?5.何谓兴奋-收缩偶联?其结构基础是什么?Ca2+起何作用?几种收缩蛋白质各起什么作用?6.肌细胞收缩是怎样发生的?7.何谓单收缩和强直收缩?8.刺激神经肌肉标本的神经,肌肉不发生收缩,可能有哪些原因?如何鉴别?9.正常人体骨骼肌收缩都属于( )A.完全强直收缩B.强直收缩C.不完全强直收缩D.单收缩E.单收缩与强直收缩交替10.肌肉兴奋--收缩偶联关键在于( )A.横桥运动B.动作电位C.Na迅速内流D.胞浆内Ca的浓度增加E.ATP酶的激活第五章血液1.说明内环境稳态的含义与生理意义。
2.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各有什么作用?3.简述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4.熟记下列正常值:红细胞比容、血沉、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及分类、血小板数5.简述白细胞的功能。
6.血小板在生理性凝血过程中起何作用?7.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并指出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异同点。
8.什么叫血型?说明输血的基本原则。
为何同型血相输还要做交叉配血试验?9.将红细胞置于0.9%NaCl和5%葡萄糖的混合液中,其形态与功能有无改变?为什么?10.一次失误将500mL的蒸馏水输给了病人,会引起何后果?为什么?11.从血液的理化性质和功能考虑,维持离体器官活动需要哪些条件?12.已知某人血型为A型或B型,能否鉴定他人血型?13.肝功能严重受损或脂肪消化吸收障碍时,为何易导致出血倾向?14.为什么纤溶系统亢进时会出现出血倾向?15.为什么月经血是不凝固的?16.为什么用温热生理盐水浸泡纱布按压伤口可促进止血?第六章循环系统生理复习思考题Ⅰ1.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有何特征?各时相产生的离子机制是什么?2.说明窦房结和浦肯野细胞自律性的发生机制。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1、(1)何谓内环境?内环境为什么要保持相对稳定?解答:人体和复杂多细胞动物的细胞直接生存于细胞外液中,而不与外环境发生接触。
细胞新陈代谢所需的养料由细胞外液提供,细胞的代谢产物也排到细胞外液中,而后通过细胞外液再与外环境发生物质交换。
由此,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以别于整个机体所生存的外环境。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因为内环境各项因素的相对稳定性是高等动物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然而,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
由于细胞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本身不断扰乱内环境的稳态,外环境的强烈变动也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为此,机体的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排泄等生理功能必须不断地进行着调节,以纠正内环境的过分变动,使它趋于稳定,保证机体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何谓正反馈和负反馈?试举例说明它们在生理功能调节中的作用及意义?解答:负反馈( negative feedback): 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它的意义是使系统的活动保持稳定。
例如,人体的体温经常可稳定在37 °C 左右,就是负反馈调控作用的结果。
现在认为下丘脑内有决定体温水平的调定点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发出参考信息使体温调节中枢发出控制信息来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体温维持在37 °C 左右。
如果人体进行剧烈运动,产热突然增加(即发生干扰信息,使输出变量增加)体温随着升高,则下丘脑内的温度敏感(监测装置)就发生反馈信息与参考信息进行比较,由此产生偏差信息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从而改变控制信息来调整产热和散热过程,使升高的体温回降,恢复到场37°C 左右。
正反馈( positive feedback) :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继续加强原来方向的活动。
意义: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使某一生理过程彻底完成。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1、灰质:神经中枢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的部位,在新鲜标本中呈灰色。
2、白质:中枢内的神经纤维聚集处。
3、皮质:大、小脑表面的灰质。
4、髓质:大、小脑内的白质。
5、新陈代谢:机体主动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6、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7、内环境:细胞外液8、稳态:机体通过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状态。
9、闰盘:心肌细胞相连处细胞膜特化,凹凸相连,形状呈阶梯状,称闰盘。
10、尼氏体:胞质内所含物,为嗜碱性颗粒或小块,由粗面内质网及有力的核糖体组成,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供神经活动需要。
11、轴丘:胞体发出轴突的部分呈圆锥形,称轴丘,其内无尼氏体。
12、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构成一个运动单位。
13、生物电:生物体在生命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电现象。
14、兴奋: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冲动的反应。
15、兴奋性:可兴奋组织具有产生兴奋的能力。
16、静息电位: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细胞膜内、外侧所存在的电位差。
(外正内负)17、极化: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的状态18、动作电位:细胞兴奋产生的电位变化19、去极化:生物膜受到刺激或损伤后,膜内外的电位差逐渐减小,极化状态逐步消除的过程。
20、超极化:原有极化程度增强,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兴奋性降低的状态。
21、复极化:由去极化状态恢复到静息时的极化状态。
22、跳跃传导:电流从一个朗飞结跳到另一个或下几个朗飞结的冲动传导方式。
23、神经元: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24、突触:使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肌细胞的相互接触的部位,是神经元间的联系方式。
2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电位变化,引起细胞膜电位朝着去极化方向发展。
2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电位变化,引起细胞膜电位朝着超极化方向发展。
27、神经递质:指由神经末梢释放的,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作用并能发挥快速而精确调节的物质。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思考题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思考题《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组织、器官、系统概念结构及功能相似的一类细胞通过细胞间质聚合在一起构成组织不同组织有机组合构成器官结构及功能密切相关的几个器官协调配合,共同实现特定的生理功能而成为系统2.标准的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面部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3.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神经调节是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
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
一些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经学业运输到达靶细胞发挥其作用称为远距分泌,因其影响范围广泛又称为全身性体液调节,有些激素经组织液扩散,作用于邻近的细胞发挥作用,称为旁分泌,因其影响范围局限,又称为局部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第二章人体的基本组成 1.人体九大系统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感觉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4.试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特点被覆上皮:1.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有一层扁平细胞构成,细胞为多边形,核呈椭圆形,位于中央。
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者称内皮,分布在心包膜、胸膜和腹膜表面者称间皮。
主要功能为润滑、减少摩擦,利于血液或淋巴流动等。
12.单层立方上皮一层立方形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边形,核圆,位于中央,主要分布于甲状腺滤泡,肾小管等处。
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3.单层柱状上皮一层柱状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角形,核呈长椭圆形并位于细胞近基底部。
分布于胆囊、胃、肠粘膜和子宫内膜及输卵管黏膜等处。
大多有吸收和分泌功能。
在肠粘膜的柱状细胞之间还散在有杯状细胞,可分泌粘液,以润滑和保护上皮。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梭形、锥形、柱状和杯状细胞组成,以柱状细胞最多,游离面有纤毛。
因其上皮细胞形态不同、高矮不等,胞核的位置不在同一平面,侧面观貌似复层,实为单层而得名。
【VIP专享】人体解剖生理学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细胞: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细 胞核构成。
2、肌节:相邻两条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和功能 单位。
3、神经元: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共同组成。
神经细胞是神经 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称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
4、突触: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特化的细胞连接,包括电突 触和化学性突触两类。
5、骨髓:充填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间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类,红骨 髓内含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及脂肪组织。
6、肺门:肺纵隔面中央处的凹陷称肺门,肺门是主支气管、肺血管、淋巴管 和神经出入肺的部位。
7、上呼吸道:临床上将鼻、咽、喉合称为上呼吸道。
8、肾门:肾的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
有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和 淋巴管等出入。
9、胸膜腔:是脏、壁胸膜在肺根处互相移行、共同围成的潜在密闭性腔隙, 胸膜腔内呈负压。
10、肺小叶:每个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各级分支和肺泡组成一个肺小叶。
11、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走向周而复始的流动,称为血液循 环。
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12、二尖瓣:是附于左房室口周缘的二片瓣膜、借腱索连于乳头肌,有阻止左 心室的血液流回左心房的作用。
13、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骨膜之间的间隙,内有脊神经根、脂肪、椎内 静脉丛、淋巴管等,临床硬膜外麻醉时将药物注入此隙。
14、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的间隙,隙内充满脑脊液。
15、血脑屏障:血脑屏障是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结构。
16、易化扩散: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在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 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包括载体易化扩散和通道易化扩散。
17、内环境: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所生存的环境,也就是指细胞外液。
18、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 电位差。
在大多数细胞中表现为稳定地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
人体解剖生理学思考题(含后几章)
2007~2008学年度人体解剖生理学期末思考题第二章细胞和基本组织输能力,当其中一种物质的运输量增加时,其它物质的运输量会减少,这主要是由于前一种物质占据了一定限量的载体和结合位点的原因。
③饱和现象。
一般来说,浓度梯度和扩散量成正比,但是浓度梯度增加到一定限度时,扩散量就不再增加,达到饱和状态。
(脂溶性低,借助“载体”或“通道”,顺浓度差,不耗能。
)上述二者的共同特点是:物质分子或离子都是顺浓度差和电位差移动,物质转运所需能量来自溶液浓度差所包含的势能,不需要细胞另外提供ATP。
C、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需要消耗ATP。
(逆浓度差,耗能。
)D、出胞和入胞:与膜的液态运动融合有关。
其中,进入物质是固体此过程叫胞吞,进入物质是液体此过程叫吞饮;出胞也叫胞吐。
3、异化扩散的类型和特点。
(教材P6)A、以“载体”为中介的异化扩散:a、载体蛋白有较高的结构特异性,决定了载体有选择的与运输物质进行特异性结合;b、载体蛋白具有饱和现象,就是说当膜内外物质浓度差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再增加物质的浓度差,物质的运输量不随浓度差的增大而增多,这是因为运输物质的载体的数目以及每一个载体上结合物质的位点的数目是有限的;c、竞争性抑制,如果某种载体对两种或多种物质都有运输能力,当其中一种物质的运输量增加时,其它物质的运输量会减少,这主要是由于前一种物质占据了一定限量的载体和结合位点的原因。
受体是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物质,多为糖蛋白。
受体与配体间的作用具有三个主要特征:①特异性;②饱和性;③高度的亲和力。
受体分类(根据靶细胞上受体存在的部位划分):A细胞内受体:介导亲脂性信号分子的信息传递。
B细胞表面受体:介导亲水性信号分子的信息传递。
B、以“通道”为中介的异化扩散:a、电压门控通道。
此类通道的开闭决定于通道蛋白所在膜两侧的电位差;b、化学门控通道。
此类通道的开闭决定于膜所在环境中的化学物质;c、机械门控通道。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题答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题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1、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2、体液调节:指机体的某些组织、细胞所分泌的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作用于靶器官,调节靶器官生理活动。
3、自身调节: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4、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5、激素:由或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在体内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对机体生理过程起调节作用的物质称为激素。
6、内环境:细胞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
7、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8、冠状轴与冠状面:左右平伸与地面平行的轴称冠状轴。
延冠状轴所做的将人体分前后两部分的切面称冠状面,也称为额状面。
9、矢状轴与矢状面:前后平伸与地面平行的轴称矢状轴。
延矢状轴所指的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切面称矢状面。
二、选择题1、人体生理功能最主要的调节方式为:AA、神经调节B、全身性体液调节C、局部体液调节D、自身调节2、下列各项调节中只有哪项不属于正反馈调节?BA、血液凝固;B、减压反射;C、排尿反射;D、分娩过程3、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指:CA、体液;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D、组织液4、在生理状态下,维持肾小球血流量恒定的主要调节方式是:C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自身调节D、反馈调节5、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是:AA、生物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经常保持绝对稳定状态B、稳态是一种复杂的由机体内部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过程C、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性相对恒定的状态D、稳态一旦不能维持,生物体的生命将受到威胁6、你做过的以下实验,哪个属于急性离体实验方法?CA、反射弧分析B、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C、神经不应期的测定D、家兔呼吸运动影响因素7、以下不属于激素传递方式的是 DA、远距分泌B、旁分泌C、自分泌D、突触分泌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A、反射B、反应C、反馈D、兴奋9、对神经调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DA、调节幅度小B、调节的敏感性差C、作用xx,而且持久D、反应迅速、准确和短暂10、正反馈调节的作用是使 CA、体内激素水平不致过高B、人体体液理化特性相对稳定C、人体活动按某一固定程序进行,到某一特定目标D、人体血压稳定11、关于反射,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DA、是机体在神经中枢参与下发生的反应B、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C、机体通过反射,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性反应D、没有大脑,就不能发生反射12、下列不符合解剖学姿势的是 CA、身体直立B、两足并立,足尖向前C、双手掌心向内侧D、双上肢垂与躯干两侧13、以下哪项不属于反射弧的环节 AA、突触B、中枢C、效应器D、外周神经14、躯体运动神经属于 CA、传入神经B、中枢C、传出神经D、效应器15、关于体液调节,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A、体液调节不受神经系统的控制B、通过化学物质来实现C、激素所作用的细胞称为激素的靶细胞?D、体液调节不一定都是全身性的16、条件反射的特征是 DA、种族遗传B、先天获得C、数量较少D、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17、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CA、迅速B、准确C、持久D、短暂18、排尿反射是 DA、自身调节B、负反馈调节C、体液调节D、正反馈调节三、是非题(错)1、正反馈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
解剖的复习思考 带答案的
复习思考1、用一句话概括细胞膜的结构。
液态镶嵌模型——以脂质双分子层作为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其中镶嵌着不同种类的蛋白质。
2、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有哪些?这些方式之间的区别是什么?转运方式:1、跨膜物质转运:1.被动转运2.主动转运3.大分子物质的入胞、出胞转运2、受体作用(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区别:跨膜物质转运:(1)被动转运:不需要消耗A TP,有的需要膜蛋白的参与(经通道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有的则不需要蛋白质的参与(单纯扩散)它们都是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的转运。
(2)主动转运:①高浓度→低浓度,逆浓度梯度(逆化学梯度)运输;②需要能量(由A TP直接供能)或与释放能量的过程偶联(协同运输),并对代谢毒性敏感;③都有载体蛋白,依赖于膜运输蛋白。
④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
(3)出胞和入胞:①定向转运②需要能量③依赖各种蛋白和偶联机制④可运输大分子物质(4)单纯扩散①高浓度→低浓度②不耗能能量易化扩散①高浓度→低浓度②不需耗能能量③具有选择性④通透性可改变3、在道具上指出腹侧、背侧;三个基本切面。
(看书)4、生理学的两种研究方法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区别与优缺点比较研究方法:1、急性实验法:①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法②活体解剖实验法优点:1.实验条件和实验对象简单; 2.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较少 3.获得结果快缺点:实验在脱离整体条件下,或者是在受到解剖或者麻醉的影响下进行的,故所得结果常有一定的局限性。
2、慢性实验法:在保持比较自然的外界环境条件下,研究生物体复杂的生理活动、器官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机体的生理活动如何与外界环境相适应。
优点:1.研究对象处于正常状态下,所得的实验结果是在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状态下获得的 2.其结论可以用来分析动物整体以及各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机制缺点:1.应用范围有限,许多生理学问题无解 2.实验过程费时费力5、细胞质内有哪些细胞器?这些细胞器的主要功能是什么?1.核糖体:是生产蛋白质的场所(合成蛋白质)。
人体解剖学复习思考题(成人专科)
.胃的淋巴最终注入 .腹腔淋巴结 .肝淋巴结 .腰淋巴结 .胰脾淋巴结 .膈上淋巴结
.呼吸道不包括 A. 鼻 B. 鼻旁窦 C. 咽 D. 喉 E. 气管 .关于主支气管的描述,哪项错误? . 从气管杈至肺门 . 右侧较左侧短 . 右侧较左侧粗 . 右侧走行直较 . 异物易进左侧
.具有折光作用的结构是
.能产生房水的结构是
A. 咽峡
B. 鼻后孔
C. 梨状孔
D. 喉口
. 咽鼓管
. 咽与鼓室的通道是
. 咽与口腔的通道是
三、填空题
.出入肾门的主要结构从前向后为、和。
.出入肺门的主要结构从前向后为、和。
.食管的三处狭窄分别位于、和。
.男性尿道的三处狭窄分别位于、和 。
.三叉神经的三大分支名称是、、 。
. 答:内囊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和背侧丘脑之间,在水平切面上可分为三部:
①内囊前肢:位于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有额桥束和丘脑前辐射通过。
பைடு நூலகம்
②内囊后肢:位于豆状核和背侧丘脑之间,主要有皮质脊髓束、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和 听辐射等通过。
③内囊膝:位于前、后肢结合处,有皮质核束通过。内囊受损,可出现“三偏综合征”。
A. 右半身瘫痪
.左半身瘫痪
.右侧浅感觉障碍
.两侧视野同侧半偏盲
.双侧额纹消失
. 支配咀嚼肌的神经是
A. 面神经
.上颌神经
.下颌神经
.舌下神经
.舌咽神经
.大隐静脉走行经过 A. 内踝前方 B. 内踝后方 C. 外踝前方 D. 内、外踝连线的中点 E. 胫骨内侧髁前方 .关于男性尿道的描述,哪项错误? A. 起于膀胱的尿道内口 B. 有三处狭窄 C. 全长分三部 D. 有三个弯曲 E. 有三处膨大 .关于房水的描述,哪项正确? A. 由眼房产生 B. 由睫状体产生 C. 由虹膜产生 D. 由巩膜静脉窦产生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题答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题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1、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2、体液调节:指机体的某些组织、细胞所分泌的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作用于靶器官,调节靶器官生理活动。
3、自身调节: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4、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5、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在体内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对机体生理过程起调节作用的物质称为激素。
6、内环境:细胞直接接触与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
7、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8、冠状轴与冠状面:左右平伸与地面平行的轴称冠状轴。
延冠状轴所做的将人体分前后两部分的切面称冠状面,也称为额状面。
9、矢状轴与矢状面:前后平伸与地面平行的轴称矢状轴。
延矢状轴所指的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切面称矢状面。
二、选择题1、人体生理功能最主要的调节方式为:AA、神经调节B、全身性体液调节C、局部体液调节D、自身调节2、下列各项调节中只有哪项不属于正反馈调节?BA、血液凝固;B、减压反射;C、排尿反射;D、分娩过程3、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就是指:CA、体液;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D、组织液4、在生理状态下,维持肾小球血流量恒定的主要调节方式就是:C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自身调节D、反馈调节5、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就是:AA、生物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经常保持绝对稳定状态B、稳态就是一种复杂的由机体内部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过程C、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性相对恒定的状态D、稳态一旦不能维持,生物体的生命将受到威胁6、您做过的以下实验,哪个属于急性离体实验方法?CA、反射弧分析B、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C、神经不应期的测定D、家兔呼吸运动影响因素7、以下不属于激素传递方式的就是 DA、远距分泌B、旁分泌C、自分泌D、突触分泌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就是 AA、反射B、反应C、反馈D、兴奋9、对神经调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就是:DA、调节幅度小B、调节的敏感性差C、作用范围广,而且持久D、反应迅速、准确与短暂10、正反馈调节的作用就是使 CA、体内激素水平不致过高B、人体体液理化特性相对稳定C、人体活动按某一固定程序进行,到某一特定目标D、人体血压稳定11、关于反射,下述哪项就是错误的? DA、就是机体在神经中枢参与下发生的反应B、可分为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两种C、机体通过反射,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性反应D、没有大脑,就不能发生反射12、下列不符合解剖学姿势的就是 CA、身体直立B、两足并立,足尖向前C、双手掌心向内侧D、双上肢垂与躯干两侧13、以下哪项不属于反射弧的环节 AA、突触B、中枢C、效应器D、外周神经14、躯体运动神经属于 CA、传入神经B、中枢C、传出神经D、效应器15、关于体液调节,下述哪项就是错误的 AA、体液调节不受神经系统的控制B、通过化学物质来实现C、激素所作用的细胞称为激素的靶细胞?D、体液调节不一定都就是全身性的16、条件反射的特征就是 DA、种族遗传B、先天获得C、数量较少D、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17、体液调节的特点就是 CA、迅速B、准确C、持久D、短暂18、排尿反射就是 DA、自身调节B、负反馈调节C、体液调节D、正反馈调节三、就是非题( 错)1、正反馈调节就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题和答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题和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1、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2、体液调节:指机体的某些组织、细胞所分泌的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作用于靶器官,调节靶器官生理活动。
3、自身调节: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4、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5、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在体内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对机体生理过程起调节作用的物质称为激素。
6、内环境:细胞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
7、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8、冠状轴与冠状面:左右平伸与地面平行的轴称冠状轴。
延冠状轴所做的将人体分前后两部分的切面称冠状面,也称为额状面。
9、矢状轴与矢状面:前后平伸与地面平行的轴称矢状轴。
延矢状轴所指的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切面称矢状面。
二、选择题1、人体生理功能最主要的调节方式为:AA、神经调节B、全身性体液调节C、局部体液调节D、自身调节2、下列各项调节中只有哪项不属于正反馈调节?BA、血液凝固;B、减压反射;C、排尿反射;D、分娩过程3、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指:CA、体液;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D、组织液4、在生理状态下,维持肾小球血流量恒定的主要调节方式是:C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自身调节D、反馈调节5、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是:AA、生物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经常保持绝对稳定状态B、稳态是一种复杂的由机体内部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过程C、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性相对恒定的状态D、稳态一旦不能维持,生物体的生命将受到威胁6、你做过的以下实验,哪个属于急性离体实验方法?CA、反射弧分析B、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C、神经不应期的测定D、家兔呼吸运动影响因素7、以下不属于激素传递方式的是DA、远距分泌B、旁分泌C、自分泌D、突触分泌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A、反射B、反应C、反馈D、兴奋9、对神经调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DA、调节幅度小B、调节的敏感性差C、作用范围广,而且持久D、反应迅速、准确和短暂10、正反馈调节的作用是使CA、体内激素水平不致过高B、人体体液理化特性相对稳定C、人体活动按某一固定程序进行,到某一特定目标D、人体血压稳定11、关于反射,下述哪项是错误的?DA、是机体在神经中枢参与下发生的反应B、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C、机体通过反射,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性反应D、没有大脑,就不能发生反射12、下列不符合解剖学姿势的是CA、身体直立B、两足并立,足尖向前C、双手掌心向内侧D、双上肢垂与躯干两侧13、以下哪项不属于反射弧的环节AA、突触B、中枢C、效应器D、外周神经14、躯体运动神经属于CA、传入神经B、中枢C、传出神经D、效应器15、关于体液调节,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A、体液调节不受神经系统的控制B、通过化学物质来实现C、激素所作用的细胞称为激素的靶细胞?D、体液调节不一定都是全身性的16、条件反射的特征是DA、种族遗传B、先天获得C、数量较少D、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17、体液调节的特点是CA、迅速B、准确C、持久D、短暂18、排尿反射是DA、自身调节B、负反馈调节C、体液调节D、正反馈调节三、是非题(错)1、正反馈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
人体解剖生理学期末复习指导
人体解剖生理学期末复习指导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肌节:在肌原纤维中,两条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每个肌节由1/2 I带+A带+1/2 I带组成的。
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是具有长突起的细胞,它由细胞体和细胞突起构成。
4.突触: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传到效应细胞间的相互接触的结构。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
5.骨髓:骨髓是存在于长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扁平骨(如胸骨、肋骨)和不规则骨(髂骨、脊椎骨等)的松质骨间网眼中的一种海绵状的组织,能产生血细胞的骨髓略呈红色,称为红骨髓。
6.肺门:肺的内侧面中央有一椭圆形的凹陷称为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以及支气管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进出的地方。
7.上呼吸道:临床上把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
8.肾门:肾内侧缘中部凹陷,是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出入部位,称为肾门。
9.胸膜腔:位于肺的周围,是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转折、移行,形成密闭的潜在性的腔隙,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
腔内呈负压。
10.肺小叶:每一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分支和肺泡,组成一个肺小叶。
细支气管及其分支包括: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
11.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地、不间断地沿一个方向流动。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管使血液循环的管道,瓣膜是保证血液按一个方向流动的特有结构。
12.二尖瓣:是附于左房室口周缘的二片瓣膜、借腱索连于乳头肌,有阻止左心室的血液流回左心房的作用。
13.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之间的狭窄腔隙称硬膜外隙,其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
不下颅内相通,略呈负压,临床上可进行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
人体解剖生理学思考题-2016
绪论一、名词解释刺激、阈值、兴奋性、内环境二、问答题1、何谓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是如何维持的?维持内环境稳态有何生理意义?三、是非题1、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刺激。
( )2、阈值越大,组织细胞兴奋性越高。
(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 )4、人体内负反馈控制比较普遍。
( )5、细胞的兴奋性与阈值呈正变关系。
()四、选择题6、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 )A、动作电位B、反应强度C、阈值D、静息电位7、机体内环境是指( )A、体液B、血液C、细胞内液D、细胞外液8、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是( )A、正反馈B、负反馈C、神经调节D、体液调节9、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和相互关系的功能称( )A、适应性B、反应C、协调D、反射10、体液调节的特点不包括( )A、反应迅速B、作用范围小C、反应比较缓慢D、持续时间长11、下列哪种刺激不能引起反应( )A、物理刺激B、阈刺激C、阈上刺激D、阈下刺激第一章细胞和基本组织二、名词解释1、突触2、肌管系统二、问答题1、骨骼肌与心肌一般组织结构的区别是什么?2、简述骨骼肌纤维的收缩机理。
一、是非题1.葡萄糖、氨基酸进出细胞通过单纯扩散进行。
( ) 2.当细胞内K+或细胞外Na+增加,钠泵能主动转运Na+和K+。
() 3.静息电位即为K+平衡电位,此时,膜内外K+浓度相等。
() 4.阈电位与静息电位的差值越大,则细胞的兴奋性越低。
() 5.动作电位在有髓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比无髓神经纤维要慢。
() 6.横桥可与细肌丝作可逆结合,也具有ATP酶的作用。
() 6.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物质是Ca2+。
() 7.连续刺激骨骼肌,后一次刺激落在前一次的舒张期内,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二、选择题1.下述哪项不属于载体易化扩散的特点?()A、高度特异性B、具有电压依赖性C、有饱和性D、有竞争性抑制2.关于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 其大小接近钠平衡电位B. 它是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电位C.在不同的细胞,其大小可以不同D.它是个稳定的电位3.阈电位是指( )A.造成膜对K+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B.造成膜对Na+通透性开始增大的临界膜电位C.造成膜对K+通透性开始增大的临界膜电位D.造成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4.骨骼肌兴奋一收缩耦联中起关键作用的的离子是( )A.Na+B. K+C.Ca2+D. Mg2+5.在静息时,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称为( )极化 B.超级化 C. 去极化 D.复极化6.细胞膜内外正常Na+和K+的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 )A.膜安静时K+通透性大B.膜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加C. Na+易化扩散的结果D.膜上Na+- K+泵的作用7.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上升支是由于( )A. K+内流B. K+外流C. Na+内流D. Na+外流8.原肌凝蛋白在收缩舒张的生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 )A.牵拉B.位阻C.耦联D.供能9.关于骨骼肌收缩机制,下列哪条是错误的?( )引起兴奋收缩耦联的离子是Ca2+ B.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C. Ca2+与横桥结合D.肌小节缩短10.安静时细胞膜内K+向膜外移动是通过( )A.单纯扩散B.易化作用C.主动转运D.出胞作用11.各种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共同标志是( )肌肉收缩 B.腺体分泌 C.产生神经冲动 D.产生动作电位12.下列关于神经细胞兴奋传导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动作电位可沿细胞膜传导到整个细胞B.传导的方式是通过产生局部电流来刺激未兴奋部位,使之也出现动作电位C.动作电位的幅度随传导距离增加而衰减D.传导速度与神经纤维的直径有关13.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脂质 B.蛋白质 C.糖类 D.核酸14.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A.肌原纤维B.细肌丝C.粗肌丝D.肌小节15.骨骼肌细胞中横管的功能是()Ca2+的贮存库 B. Ca2+进出肌纤维的通道使兴奋传向肌细胞的深部 D.使Ca2+与肌钙蛋白结合16.肾小管液中的葡萄糖重吸收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是通过()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入胞17.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属于()A.主动转运B.单纯扩散C.易化扩散D.吞饮18.运动神经纤维末梢释放Ach属于( )A. 易化扩散B.主动转运C.入胞D.出胞19.当达到K+平衡电位时( )A.膜两侧K+浓度梯度为零B.膜外K+浓度大于膜内C.膜两侧电位梯度为零D.膜内外K+的净外流为零20.静息电位从-90mV变化为-110mV称为()A.极化B.超极化C.去极化D.复极化21.以下关于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A.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出现的快速而不可逆的电位变化B.在动作电位的去极相,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C.动作电位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D.动作电位的传导距离随刺激强度的大小而改变22.阈下刺激时,膜电位可出现()A 去极化B 复极C 超极化D 超射23.原肌凝蛋白在收缩舒张的生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 )A B C、耦联 D、供能24.骨骼肌细胞中的横管的功能是()A.将兴奋传向肌细胞深部B. Ca2+进出肌纤维的通道C.营养物质进出肌细胞的通道D. Ca2+的贮存库25.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γ-氨基丁酸D.乙酰胆碱第二章人体基本生理基本功能一、名词解释1、主动转运2、继发性转运3、静息电位4、动作电位5、兴奋-收缩耦联二、问答题1.举例说明细胞膜的各种物质转运形式。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思考题
1、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几种,举例说明之。
答:有三种,即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及入胞和出胞。
其中被动转运又分为单纯扩散(转运O2、CO2、H20等)及易化扩散(转运葡萄糖、氨基酸、离子等):易化扩散可分为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和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葡萄糖、氨基酸等非脂溶性的较大分子,可与细胞膜上一类具有特殊的物质转运功能的蛋白质结合,从而实现跨膜转运。
许多带电离子可通过细胞膜上特殊的蛋白通道,从而实现跨膜转运。
其中主动转运又分为原发主动转运(钠-钾泵转运Na+、K+等):由细胞膜或内膜上具有ATP酶活性的特殊泵蛋白,直接水解ATP提供能量而将一种或多种物质逆着各自的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继发主动转运(葡萄糖在小肠粘膜上皮的吸收):首先在原发性主动转运的基础上,建立起细胞内、外Na+浓度梯度。
在肠粘膜上皮细胞的顶端膜具有Na+-葡萄糖转运体,顶端膜上的同向转运体利用Na+的浓度势能,将肠腔中的Na+和葡萄糖分子一起转运至上皮细胞内。
在这一过程中,Na+顺浓度梯度转运的同时,释放出势能用于推动葡萄糖分子逆浓度从肠腔转运至细胞内。
之后葡萄糖再经过基底膜的相应载体扩散至组织液。
入胞(吞噬、吞饮、受体介导入胞)和出胞主要用于转运一些大分子2、比较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异同点?答:相同点:均为顺浓度、顺电位差转运;均不耗能不同点:单纯扩散转运脂溶性小分子且不需要膜蛋白易化扩散转运非脂溶性小分子和离子且需要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3、Na+-K+泵活动有何生理意义?维持细胞外高Na+细胞内高K+的分布特点。
①细胞生物电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②细胞内高K+浓度是细胞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
③维持细胞内液的正常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
④细胞外较高的Na+浓度所贮存的势能可用于其它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逆着浓度梯度进行继发主动转运,以及提供Na+-H+交换及Na+-Ca2+交换的动力等。
4、简述生理学上兴奋性和兴奋的含义及其意义。
人解复习思考题—人解下资料文档
内分泌系统:名词解释1.垂体门脉系统:2.甲状腺滤泡3.应激反应4.应急反应5.神经内分泌二、问答题1.试述甲状腺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2.试述垂体的位置、分叶及功能。
3.试述神经垂体与下丘脑的关系。
4.试述肾上腺皮质的结构和功能。
5.试述垂体远侧部的结构和功能。
6.机体的内分泌细胞如何调节血钙?7.长期食物缺碘,甲状腺会肿大,为什么?8. 试述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并解释糖尿病患者三多一少现象的产生原因。
1.说明内环境稳态的含义与生理意义。
2.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各有什么作用?3.简述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4.正常血管中的血液为什么不会发生凝血?正常月经血为什么不容易凝固?5.简述白细胞的功能。
6.血小板在生理性凝血过程中起何作用?7.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并指出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异同点。
8.简述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
9.简述输血的原则。
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2期形成的机制是由于____钙离子_____内向离子流和__钾离子______外向离子流接近于平衡状态的结果。
2.根据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特征,可以将普肯野细胞划为_____快反映______反应___自律______细胞。
3.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4期自动去极化最主要的原因是__钙离子钾离子_____内流超过___钠离子____外流。
1.心室肌细胞0期的主要机理是A.Na+内流B.Ca2+内流C.Cl-内流D.K+外流E.离子泵活动2. 心肌细胞兴奋传导最快的部位是A.窦房结B.房室交界C.房室束D.左右束支E.浦肯野纤维心室肌细胞复极化3期的形成机制是A.K+缓慢外流B.Cl-迅速内流C.K+迅速内流D.K+迅速外流E.Na+迅速内流1.临床上常把哪几部分称为上呼吸道?2.鼻旁窦有哪些?分别开口于何处?3.喉的软骨有哪些?喉腔可分为哪几部分?喉肌有哪些,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4.为什么气管异物多坠入右侧?5.肺根内有哪些结构出入,其位置关系如何?6.壁胸膜可分为哪几部分?胸膜发生炎症时,渗出液常易积聚于何处?一、名词解释1.呼吸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3.胸内压4.肺泡通气量5.肺活量6.最大通气量7.血氧饱和度8.解剖无效腔答案:1.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环境之间所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组织、器官、系统概念结构及功能相似的一类细胞通过细胞间质聚合在一起构成组织不同组织有机组合构成器官结构及功能密切相关的几个器官协调配合,共同实现特定的生理功能而成为系统2.标准的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面部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
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
一些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经学业运输到达靶细胞发挥其作用称为远距分泌,因其影响范围广泛又称为全身性体液调节,有些激素经组织液扩散,作用于邻近的细胞发挥作用,称为旁分泌,因其影响范围局限,又称为局部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第二章人体的基本组成1.人体九大系统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感觉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4.试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特点被覆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有一层扁平细胞构成,细胞为多边形,核呈椭圆形,位于中央。
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者称内皮,分布在心包膜、胸膜和腹膜表面者称间皮。
主要功能为润滑、减少摩擦,利于血液或淋巴流动等。
单层立方上皮由一层立方形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边形,核圆,位于中央,主要分布于甲状腺滤泡,肾小管等处。
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柱状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角形,核呈长椭圆形并位于细胞近基底部。
分布于胆囊、胃、肠粘膜和子宫内膜及输卵管黏膜等处。
大多有吸收和分泌功能。
在肠粘膜的柱状细胞之间还散在有杯状细胞,可分泌粘液,以润滑和保护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梭形、锥形、柱状和杯状细胞组成,以柱状细胞最多,游离面有纤毛。
因其上皮细胞形态不同、高矮不等,胞核的位置不在同一平面,侧面观貌似复层,实为单层而得名。
主要分布于呼吸道粘膜。
有保护和分泌功能。
复层扁平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基底层为低柱状或立方形细胞,中间层为多边形和梭形细胞,表层为数层扁平鳞状细胞,故又称复层鳞状上皮。
凡在最表层形成角质层者,称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皮肤;不形成角化层者,称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口腔、食管和阴道粘膜。
具有很强的机械性保护作用,受损伤后有很强的再生修复能力。
变移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细胞层数和形状可随所在器官容积的大小而改变。
主要分布在肾盂、输尿管、膀胱等处。
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
5.结缔组织包括哪些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特点神经元可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胞体可呈圆形、锥体形、星形、梨形等。
突起可分为树突和轴突。
树突短,分支多,分支上可见大量的树突棘。
轴突的形态细长,分支少,每个神经元只有1个轴突。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如何形成在细胞没有受到外来刺激的情况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就是静息电位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可逆和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在安静状态时,由于细胞膜上存在的非门控的钾通道持续开放而主要对K﹢具有通透性,同时细胞内液的K+浓度远远高于细胞外液,因而在化学驱动力的作用下K+外流,导致膜内正电荷减少,而膜外正电荷增多,这就形成了以内负外正为特征的膜电位。
膜电位所产生的电驱动力会阻止K+继续外流,最后当两个方向的力量达到平衡时的膜电位就是静息电位。
(K+外流)在适当的刺激作用下,膜电位首先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起膜电导的变化,先是钠电导迅速增加,大量Na+内流导致快速去极,此后钠电导减小,钾电导增加,大量K+外流导致快速复极。
3.极化、去极化、复极化、阈电位等的概念静息状态下膜电位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膜电位负值增大的过程称为超极化,膜电位负值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后又向原来的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能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
第四章运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骨的结构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并有血管和神经支配。
人体骨的数量2067. 试述成人的骨与骨连结有哪些特点是与直立、行走、劳动相适应的?①面颅退居较小比例,脑颅发达。
②上肢骨骼轻巧灵活,下肢骨骼粗壮,关节牢固③胸廓横径大于矢状径,上宽下窄④足弓的形成⑤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第五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一、名词解释1.血液2.血型血液是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流动结缔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二、问答题3.交叉配血试验及其结果分析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实验,称为交叉配血主侧;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做配合实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
如果交叉配血试验的两侧都没有凝集反应,即为配血相合,可以进行输血,如果主侧有凝集反应,则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如果主侧不起凝集反应,而次侧有凝集反应(这种情况见于将O型血输给其他血型的受血者或AB型受血者接受其他血型的血液),则只能在应急情况下进行少量、缓慢输血,并注意密切观察,如发生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
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名词解释:体循环、肺循环、微循环、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正常值当心收缩时,血液从左心室射入主动脉,再经主动脉的各级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在毛细血管与组织和细胞之间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成为静脉血,再经过各级静脉回流,最后汇入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返回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体循环,也称大循环。
自体循环回右心房的静脉血进入右心室后,从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干及各级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并在此进行气体交换,成为氧饱和的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返回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肺循环,也称小循环。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在心舒末期降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心率是健康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心率正常范围为每分钟60~100次。
收缩压为100~120mmHg.收缩压为60~80mmHg.二、问答题2.心传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心的传导系统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其功能是产生并传导冲动,以维持心的节律性舒缩。
心的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等。
5.试述心脏的位置、各瓣膜的名称及作用。
心位于胸腔的中纵膈内,外面裹以心包。
心前方正对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后方对第5~8胸椎,约2/3位于正中线左侧,1/3位于正中线右侧。
心尖朝向左前下方,游离,由左心室构成,位于左侧第5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
右房室口处有三片略呈三角形的瓣膜,称为三尖瓣(前瓣),每片瓣膜通过腱索和乳头肌相连。
三尖瓣、腱索和乳头肌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关联,可防止血液向心房逆流,从而保证了心室的射血功能。
右房室口左上方有肺动脉口,口周围有肺动脉瓣,阻止血液逆流入心室。
左房室口处有二尖瓣(后瓣),通过腱索连于乳头肌。
左心室内有主动脉口。
口周围有主动脉瓣,防止血液向左心室逆流。
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是什么?P波:反映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
P波波形小而圆钝。
历时0.08~0.11s,波幅不超过0.25mV.QRS波群:代表左右两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
正常QRS波群历时约0.06~0.10s,代表心室肌兴奋扩布所需的的时间。
T波:反映心室复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波幅一般为0.1~0.8mV.在R波较高的导联中T波不应低于R波的1/10。
T波历时0.05~0.25s。
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同。
U波:是T波后可能出现的一个低而宽的波,方向与T波一致。
U波的意义与成因均不十分清楚。
PR间期:是指从P波起点到QRS波七点之间的时程,为0.12~0.20s。
PR间期代表由窦房结产生的兴奋经由心房、方式交界和房室束到达心室,并引起心室开始兴奋所需要的时间,故也称为房室传导时间;在房室传导阻滞时,PR间期延长。
PR段:从P波终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曲线,通常与基线同一水平。
PR段代表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和房室束传导形成的电位变化。
QT间期:从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的过程;代表心室开始兴奋去极化到完全复极化所经历的时间。
QT间期的长短与心率呈反变关系。
ST段:指从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之间的时段,它代表心室各部分细胞均处于动作电位的平台期,个部分之间没有电位差存在,曲线位于基线水平。
第七章呼吸系统一、名词解释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肺活量。
二、问答题1.肺通气的原动力和直接动力是什么?呼吸运动肺内压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5.呼吸系统结构和上下呼吸道的区分。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
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各级支气管,临床上将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把气管和各级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
试述胸内负压的形成原因及意义。
胸膜腔负压的形成是因为胸膜腔是一个密闭的潜在腔隙,并且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胸廓生长速度比肺快,从出生后第一次呼吸开始,肺便被充气而始终处于被动扩张状态,而胸廓则因为肺的牵拉容积小于其自然容积,因而,在平静呼吸时,胸膜腔始终受到肺和胸廓两个弹性体所产生的方向相反的两个回缩力的作用,肺的弹性回缩力的方向向内,而胸廓的弹性回缩力的方向向外,其结果使胸膜腔内的压力成为负压。
生理意义:维持肺的扩张状态,并随胸廓的运动而张缩,保证肺通气和肺换气顺利进行。
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胸腔淋巴液和静脉血回流。
8.呼吸运动形式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运动称为平静呼吸。
其特点是呼吸运动较为平稳均匀,每分钟呼吸频率约为12~18次,吸气是主动过程,呼气是被动过程。
机体活动时,吸入气中CO2含量增加或O2含量减少时,呼吸将加深、加快,这种形式的呼吸运动称为用力呼吸或深呼吸,这时除膈肌和肋肌间外肌收缩外,胸锁乳突肌、胸肌和背肌等辅助吸气肌也参与收缩,使胸廓进一步扩大,吸气运动增强,吸入更多的气体。
用力呼吸时,除吸气肌舒张外,还有腹壁肌、肋间内肌等辅助呼气肌主动收缩,此时呼气动作也是主动过程。
肋间内肌收缩时使胸腔的前后、左右径进一步缩小,呼气运动增强,呼出更多的气体。
腹肌收缩使胸腔容积缩小,协助呼气。
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如果呼吸运动主要由于肋间外肌的活动,则胸壁的起落动作比较明显,称为胸式呼吸。
如果呼吸运动主要由于膈肌的活动,腹壁的起落比较明显,称为腹式呼吸。
通常成人呼吸运动呈现腹式和胸式的混合式呼吸,在婴儿(胸廓的发育相对迟缓)、胸膜炎、胸腔积液等使胸部活动受限时以腹式呼吸为主。
在肥胖、妊娠后期、腹腔巨大肿块、严重腹水等情况下,膈肌运动受阻,则以胸式呼吸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