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蛙养殖骗局手法解析
林蛙全人工养殖状况的真相
林蛙全人工养殖状况的真相陈夷(本文实录于笔者在业内的一次对话)问:想问问一弓,在上边的帖子中和你以前发的帖子中也看到过你说全人工养林蛙能挣大钱。
还看过你说现在是100%的失败的说法。
那这是怎么回事儿呀?你不自相矛盾吗?你要是说全人工养林蛙成功了那我认为你也是骗子。
我们屯儿和俺哥家和大伙听说的咋没一个成功挣钱的呢?你说说这天南海北的都谁真成功挣钱了呀?挣钱的都是向靠炒种骗人挣钱的是不是?答:全人工养殖林蛙投入产出比目前技术已经证明可以达到1:5,随着自然方法达到雌蛙培育(超过90%)技术的完成,已经具备攻击1:7-8的能力。
因此这个项目是能够超越所有工农业优质项目的效益,确实能够挣大钱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这个项目的技术含量很高,投入很大,远不是一般经济拮据的小投资人,或者是没有真实技术支持的大投资人所能够达到的,更不是依靠社会炒作的那些方法所能够达到的。
在相当长时间以来直至今天,参与的人群中却都是经济拮据资金不足、知识掌握程度远低于需要的投资人。
更由于长期以来主流技术导向的错误,因此造成几乎是100%的失败毫不奇怪。
前两天我还说过,据悉东北几个元老级由于得到一些技术阶层的支持而养得处于最前列水平的人明年也将退出,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这个项目、这个项目技术的含量和这个项目的严酷吗?而这个严酷实际上就是反映了这个项目要独立达到成功所需要具备的知识之深和之广,不是一般局外人或者粗浅接触过的人所能够想象,更别谈了解了。
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有一家从09年起步至今仅三年时间5亩地,去年买了小车、今年已经收入了110万!另有一家也是09年起步,据他们在这里公布的信息:到今年已经完全摆脱了以往严重亏损局面,不仅规模到明年将扩大达到8倍,要求投资的达到了200万以上,自己也已经买了小车。
以上就是这个项目冰火两重天的现状及其基本原因。
问:那你还说“全人工养殖是唯一的出路”这能说得通吗?既然向你说的那么难那啥时候能推广普及呀,如果还总是这么多人失败,那这“唯一的出路”走得通吗?只有少数人能养成就是唯一出路吗?你不自相矛盾吗?请作答。
40个种植骗局
40个种植骗局【篇一:40个种植骗局】1、灵芝栽培:技术是真的。
但是,骗子把收购价格提高了成千上万倍,说什么种植2平方米,年收十几万。
还搞个什么回收合同,其实都是幌子。
2、冬虫夏草:技术还不成熟,目前成功的只是北虫草(一种类似冬虫夏草的东西)。
就连现在最权威的科学家还在实验阶段,别说大面积推广了。
而骗子却声称南北适宜,人人可做,不管什么土质,似乎只要你种了,就能致富,简直一派胡言。
3、月月结果的草莓:不用管理,只要种到土里,你就等着每月采摘果子。
这种草莓品种是有,但是完全达不到所说的,纯属炒种行为。
4、药材种植:骗子为了骗钱,把一些不常见的或者很贵重的药材,说得天花乱坠,什么签订合同啊,保价回收等,其实你收到的种子要么不发芽,要么成活率低得惊人,这就是个大骗局。
5、芦荟种植:确实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但是真正能够回收的单位少得可怜,目前大量使用芦荟的单位大都有自己的种植基地。
骗子就是为了销售他们的种苗。
6、中华黑豚:项目假,“中华黑豚”的名字完全是那些有预谋者杜撰的。
其实就是豚鼠类,骗子把那些不值钱的动物冠一个新的名称,然后称为珍稀动物,误导经营者,从而大发不义之财。
他们进行种苗销售,赚的就是种苗钱。
7、蚂蚁致富:骗子声称一窝10多万只,养十窝可以收入上万元。
全是骗术。
8、美国青蛙:项目真,市场前景也不错。
但是在中国市场上,很难有真正的美国青蛙种苗。
那些所谓的种苗,几乎全是自己培养的。
9、林蛙:是中国东北之宝,可以提取林蛙油,可是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养殖的。
千万不要上当。
10、蜘蛛取毒:蜘蛛毒确实珍贵,不过,普通老百姓取的毒可没有人要。
而且也不是所有的蜘蛛毒都有用。
说白子,还是卖种苗或者技术。
11、白玉蜗牛:白玉蜗牛确实好养,而且营养价值极高。
骗子声称投资少,周期短,获利巨大。
但是目前在中国的市场还很小。
12、米糠提取植酸钙:从技术上讲是真的,但是请千万不要搞,因为所谓有高价回收是假的。
13、猪血提取血红素:技术真,回收假。
专家解读林蛙养殖相关问题
专家解读林蛙养殖相关问题作者:吴浪齐尚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2011年第12期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自古以来,农业的发展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国家发展都至关重要。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进入了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发展新阶段。
随着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动力机械、大量农药和化肥等的使用创造了农业增产的奇迹,但随之也带来了土壤侵蚀、地下水污染、农药残留、土壤养分丧失和病虫害暴发以及资源破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面对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人们开始反思和重新审视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逐渐尝试进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实践探索。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中央文件密集关注“三农”,制订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又提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新目标。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入手,加快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
在中国东北地区,有一种野生动物,一直以来以其味美及极高的药用价值颇受关注,那就是林蛙。
既然是野生动物,那么林蛙能不能作为“野味”端上餐桌?这个问题势必引来各方利益胶着。
诚然,野生动物需要得到充分保护,但是,在保护的同时,是否能够加以利用呢?于是,在相关专家的研究试验之下,野生动物的养殖应运而生,并且成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保护自然环境,同时真正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条可选之路。
东北林蛙养殖是依托种源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符合新型生态农业发展规律,以林养蛙、以蛙护林的生态养殖模式,不仅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特种养殖陷阱多小心“误入歧途”
特种养殖陷阱多,小心“误入歧途” 一些搞特种养殖的农场,不少养殖户普遍存在一个误区,最开始他们都认为特种养殖是迅速发家致富的一条捷径。
但几年经营下来,发现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养殖技术不到位,市场不可控,有时候还不如养点鸡鸭来钱快。
养殖能手也抵不住“一窝蜂” 最近,29岁的湖北京山县创业青年樊俊,黯然退出了市级“杰出青年”评选。
作为大学毕业生,6年前,樊俊回乡创办合作社,带领乡亲养大鲵(俗称“娃娃鱼”),先后获评县级“水产状元”“创业能手”和市“大鲵养殖模范”等称号,一直是当地明星人物。
近日的这场评选,荆门市有关单位照例通知他报送材料。
不过,樊俊选择了退出,觉得“自己资质不够。
” 2008年,樊俊从武汉工程大学毕业,在福建一家水产公司工作。
了解到娃娃鱼营养价值高、市场行情好,2010年,他回到位于京山县永隆镇的家乡,筹资300多万元,建起双层恒温养殖场房,专门养娃娃鱼。
当时行情好到什么程度?“鱼苗每尾均价230元买进,养几个月后,可以卖到950元至1100元。
养3年的成品娃娃鱼则每公斤2400元以上。
” 不到两年,樊俊养殖的娃娃鱼由最初的5000尾繁衍到1.6万尾,第一批鱼获利500万元。
致富不忘乡邻。
2012年,樊俊和村干部动员村民发展养殖业,组织周边农民建起京山龙兴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投资480万元,建繁育池6000平方米,幼苗培育池1200平方米,商品娃娃鱼养殖池3800平方米,带动附近合作社成员,养殖数量增加到了2.8万尾。
就在樊俊踌躇满志时,市场风云突变。
2014年起,娃娃鱼行情开始大幅下滑。
“价格最高时达1100元∕尾的鱼苗,现在30元∕尾;原来每公斤2400元的成品鱼,现在不到400元。
”樊俊的合作社资产,从5000多万元缩水为2000万元。
规模扩大数倍,在市价高时买进鱼苗,卖时行情却暴跌,效益下降了50%,不光樊俊备感压力,当初跟着一起干的养殖户,有的也坐不住了。
东北林蛙养殖技术
东北林蛙养殖技术————————————————————————————————作者:————————————————————————————————日期:东北林蛙养殖技术一、中国林蛙的养殖概况、效益及前景(一)养殖概况中国林蛙地方名有哈什蟆、田鸡、油蛤蟆等,在动物学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动物。
中国林蛙是一个亚种,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哈士蟆分类上为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
中国林蛙是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动物之一,是具有食用药用两的珍贵蛙种,随着人们食用、药用和滋补保健需求的不断增加,林蛙及其产品逐年紧俏,价格不断提高。
促使人们对林蛙的过度捕捉,使林蛙的自然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枯竭,蛙群质量明显下降。
为保护培育野生资源,确保林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中国林蛙的人工养殖业很快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开始探索封沟育蛙技术,并不断取得科研成果,成功地推广开来,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度捕捉和破坏自然资源的问题,目前已成为我国部分山区人民的一项致富产业,同时对林蛙的人工养殖技术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突破。
封沟育蛙及半人工养蛙技术如今已遍布中国林蛙的分布区域,据最近统计辽宁省有养蛙点9000余处,吉林省8000多处,黑龙江2000多处,林蛙放养场总面积达2000万公顷以上,其它地区的效益也在迅速增加。
半人工养殖技术不断完善,辽宁省已制定了地方标准及规章、规程和办法,林蛙产品深加工及市场营销大大拉动了林蛙养殖业的发展。
中国林蛙人工养殖技术的研究符合生态经济学理论和森林资源立体开发利用的现代林业经营思想,对模拟林下生态环境条件,人工饵料昆虫,防御天敌,安全越冬,快速育蛙,雌性诱变及构造围栏模式等技术是成功的,初步解决了人工养蛙的有关技术难题。
目前此技术已推广到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及青海、甘肃、四川、湖北等地。
问:养林蛙的经济效益如何?(二)养殖效益1、生态效益:中国林蛙每年有6个月时间生活在森林中,主要以昆虫为食,而且绝大部分是害虫,如食甲虫、夜蛾幼虫、尺蠼等,还能采食传播疾病的动物和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如蚊、蝇、蛞蝓等。
发展东北林蛙全人工养殖存在的最重要问题和出路
发展东北林蛙全人工养殖存在的最重要问题和出路陈夷发展东北林蛙全人工养殖存在的最重要问题及发展对策这个问题,是不少人所关心的问题,笔者也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商榷。
绝大多数的人认为,阻碍全人工养殖的主要障碍是技术问题,笔者不赞同。
从现有的资料上看,持主要障碍是技术问题的观点主要归纳了下述问题:1.疾病防治问题。
2.生殖休眠成活率低问题。
3.越冬死亡率高的问题。
4.饵料单一问题。
5.蛙圈环境问题。
6.商品形成率低问题。
7.养殖技术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
8.品种培育问题。
9.虚假炒作问题。
从这些被归纳的问题本身来看,实际上已经不成技术问题。
依据如下:首先,疾病防治确实缺乏研究。
但是有了研究就能够有效防治了吗?比如说红腿病,国内外相关研究不算少。
对于研究结论本身,笔者通过现场考察认为是正确的。
可为什么至今红腿病还是林蛙养殖中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呢?显然缺乏疾病防治研究不是关键因素。
如果在有研究、有针对性有效方法的情况下,现场实施红腿病防治上仍是困难重重,那么这就不是技术问题了。
就疾病研究深度和广度的角度观察,林蛙疾病防治显然是不足的,可牛蛙疾病防治研究同样不足,并不妨碍牛蛙养殖形成产业。
因此,林蛙疾病防治研究不足的技术问题本身并不足以导致养殖的失败。
笔者现场考察研究认为,不懂得疾病发生的机理,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科学管理被排斥。
现场难以落实正确的三防措施,难以达到规范进行日常管理要求是一个导致现场疾病频发、恶性病暴发的主要原因。
生殖休眠成活率低确实可造成很大的损失。
但为什么要把养殖停留在3年成品的状态呢?如果实施2年达到商品规格生产目标,那么只需要经过1次的冬眠考验。
而对于这一次的冬眠后生殖休眠的成活率,难度并不高(因为对北方大多数蛙来讲很可能还不具备生育能力),目前一般的成活水平也可达到90%以上。
对于长城以内地区,第一年养得好的蛙能够具备繁殖能力,但成活率目前也能够达到90%以上。
之所以一般养殖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事实证明问题也不是在技术上,而是建立技术的指导理念、理论上。
林蛙种源利弊解析(林蛙)
为使从事人工圈养林蛙户在引进种源时,避免引进劣质种蛙而造成损失,现对此解析如下:1、从包山沟养殖林蛙户或从相关门市店或相关合作社或相关公司直接收购非人工圈养的野生林蛙,用于人工圈养之利弊:(1)有利因素①、一部分供种户是靠天养蛙或是从其他渠道低价进、加价出之中介方。
所以,你从此渠道引进林蛙种源成本较低。
冬季时或春节时,价位要高;②、多数交易无需履行签订供种协议,购种简便;③、一些供种户对外所收取的林蛙养殖常规技术收费不是很高,并且有的不收费。
(2)不利因素①. 一部分供种户所售东北林蛙基本是靠天自然繁殖出或是中介商从其他渠道倒贩而来,其外供的东北林蛙在春、秋二季回捕获取基本方法:有的是在河道岸边两侧设临时围栏靠手捕;有的是在水里下地笼;有的是在水里采取电击等不同方式。
所以,你无法确认供种户所售给你的种蛙是否是经过电击,如果是经过电击的,林蛙卵膜细胞据所受损不同程度必会使体内代谢机理出现障碍,被击内伤较重林蛙会在几个月内出现死亡,这是不利因素之一;②. 因供种方所售林蛙是靠天养蛙,其所售林蛙必然会存在多种不同林蛙子代品系和不同质量问题。
并且供种方多数不是专业机构,不可能对外所售林蛙都能认真执行“验品”、“验击”、“验性”、“验残”、“验限”、“验量”等业务流程。
所以,你无法保证所购林蛙种品质,养的是什么品种都不知,易会影响你的销售,这是不利因素之二;③.因个别靠天养蛙户和中介贩卖林蛙商,为了使外售的雌蛙每斤增重,无人性的在雌蛙体内注水,有的在雌蛙胃肠内塞入大量石子。
所以,你无法保证购买的雌性林蛙种是否会出现上述这种现象。
如存在这种现象,你购进的林蛙种几月内必死无疑,这是不利因素之三;④. 因所购林蛙均是供种户采取靠天自然养殖的林蛙,均未经过圈养适习阶段,易出现林蛙因野性较强,体耗过大,外皮破损,真菌感染而发生疫情,造成大量林蛙死亡,这是不利因素之四;⑤. 因多数供种户自身都不具备完整性合法资质(驯养、经营、种源合法来源证明等),其所供给你的种蛙自己都无种源合法性。
农民打假专业户揭秘种养加骗局_胡洪月
河北农民报/2012年/3月/15日/第A02版特别报道农民打假专业户揭秘种养加骗局本报记者胡洪月张灵1种植业种地是咱农民的老本行,选择种植项目也自然成为农民致富的首选。
但是种什么才能赚钱呢?除了日常所闻所闻的种植品种处,各种新、优、特的种植项目铺天盖地地向农村扑来,各种夸张、诱人的宣传吸引着农民朋友摩拳擦掌,更抱有大干一场的志向。
那些宣传中的种植项目真能让农民朋友挣到大钱吗?且看农民打假专业户针对某些种植项目的揭秘。
一、名特优新种苗。
1.太空谷:纯属炒作,农民朋友不要受骗。
2.台湾青枣:果实味道差,产量虽高,但是在长江流域无法正常过冬。
3.人参果:实际就是香艳梨,味道还不如番茄,喜欢吃的人比较少,销路差。
4.黄豆树:南方野生植物,种植环境受限。
5.番茄树:只生长,不开花也不结果。
6.菠萝葡萄:苦瓜中的一个劣种。
7.巨型大蒜:无蒜味,没销路。
二、名贵中药材种植、名贵食用药用真菌。
1.天麻:近日有承德读者咨询,某公司招天麻种植户,提供每平方米种子产7公斤的高产品种,供技术,包回收,且180元/公斤,效益可观。
其实,天麻并非紧俏中药品种,今年2月份在保定市安国县的成交价是95元/公斤,野生的150元/公斤。
在产量方面,7公斤是鲜品的产量,它的折干率为4.5:1,即4.5斤鲜品出1斤干品。
这些公司吹嘘极高的市场售价和产量,无非是想诱骗致富心切的种植户花大价钱去买他的种子。
从这些公司的网站上了解到,这些公司出售的天麻种子每箱(即1平方米栽种面积)竟高达600元。
可以说,这些公司帮农民致富是假,自己高价卖种才是真。
2.野山参:近日有读者爆料,北京××时代生物技术研究院提供美国××3号野山参,生长期3个月,每一百平方米最低产量8公斤,回收价3600元/公斤,签6年合同,惟一投资是每一百平方米收600元的保证金。
众所周知,野山参的生长期为6~7年,而美国××3号野山参的生长期只有3个月。
农业互补林蛙解析(林蛙)
针对我国广大农民所发展主业经济效益受制于自然灾害和市场行情所制约,而出现效益不稳定这一现象。
经本院十余年利用东北林蛙与农作物互补共生科学认证,现对此互补模式可行解析如下:1、项目对接背景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生存之根本。
在市场经济利益驱使下,目前,我国农民为提高农产品(粮食、瓜果、蔬菜)产量,基本都是使用大量农药灭虫,采取有虫就用药的单一防治方法。
虽然有的农产品经处理后无农药有害残留成份,事实上大量农产品均含一定剂量农药残留成份,人类食用后,日久必会危害健康。
并且过多使用农药治虫,日久也必使土壤板结及地下水质恶化,不利我国农业生态、绿色、环保持续良性化之发展。
另外我国部分地区的生态农业项目创效定位单一,设施投入较高,循环效益不明显,土地利用和回报率不高,独有生态农业项目不突出,均为无特色常规生态农业项目。
最重要一点是农民不能稳定小康的主要原因是发展的主业受制自然灾害和市场行情制约,稳定收入的瓶颈未找到突破口……2、项目对接特点采取在农产品(粮食、瓜果、蔬菜)下互补套养东北林蛙,其生态互补共生效果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①.因东北林蛙是各种害虫天敌,在农产品下互补东北林蛙,能有效减少农产品虫害发生,除发生菌类病需少量用药外,再无需采用农药灭虫,而且体现的是科学无成本绿色灭虫,有效保证了农产品绿色有机品质;②.因东北林蛙排泄物是一种有机肥料,在农产品(粮食、瓜果、蔬菜)下互补东北林蛙,在雨水和光合作用下,林蛙排泄物所含有机物质会渗入土壤被农产品根系吸收,减少土质板结并减少所投肥料成本和人工投入;③.因人工种植的各种农作物场地较平整,株距整齐,作物叶片落差对接林蛙习性。
在对林蛙栖息地保湿时,又自然对林蛙栖息地植被作物进行了有效保湿,一举两得,一投多效,一地多利;④.因农副产品作物叶片饱满,尤其是蔬菜、瓜果叶片水份含量较足,叶体凉温适中,并透氧分子较高。
所以,东北林蛙在农作物下栖息生长,能使东北林蛙在陆地栖息过程中基本都处在地气较高、荫湿的环境,并更多的时间接触到湿气较多的农作物叶片,自然对接了林蛙靠皮肤吸收水份的习性和林蛙所需理想的立地生态条件;⑤.因人工种植的农作物株距较近,并叶片离地表层距适中,叶层少则十余层,多达几十层,叶片相互上下搭连,叶密度较高,自然为林蛙创造了理想遮晒防暑、防敌条件并又对接了林蛙多种习性;⑥.因各种昆虫喜落在农作物叶片上,尤其在雨时、高温、风天之时明显。
养殖中国林蛙技术零风险之透析——朱志明
养殖中国林蛙技术零风险之透析------朱志明一、为什么人为捕杀、天敌捕杀并又在恶劣自然条件下,林蛙还能在野外存活下来?不用人类管护的林蛙都能存活,人为给林蛙营造的条件要好于自然,并能有效控制住人类和天敌对林蛙的捕杀,精心管理的林蛙难到养不成功吗?二、为什么部分地区野生动物园内上百种、上千种野生动物都能饲养成功?这主要是饲养人员针对每种动物之习性科学合理为其营造了理想的立地生态条件和科学的管理。
饲养与管理技术高于林蛙的一些野生动物都能养殖成功,难到养殖林蛙的技术比其它的野生动物还难吗?三、为什么用铁线穿透林蛙头部并吊起,林蛙仍能存活一周左右的时间?四、为什么把林蛙内脏全部取出,林蛙仍能存活1小时左右;如果把其它动物的内脏全部取出,这些动物能否像林蛙一样存活那么长时间?五、为什么在林蛙食饵期间,林蛙采不到饵料仍能在荫湿地存活几个月时间?如果人类几个月时间不进食,生命是否还会存在?六、为什么林蛙在零上10℃左右停止食饵(进食)而仍能维持生命?在东北地区冬眠期长达6个月,如果饲养的猪或羊或鸡等6个月时间无需投喂饲料仍能存活;客观的说,养殖猪或羊或鸡等之成本必是很低,利润可观。
如果我们人类六个月不进食而仍能存活,不容质疑的是我们人类生存的成本必低。
事实认证:中国林蛙的生命力比人类和其它动物都强。
只要养殖林蛙掌握了“三针”之精髓(针对当地四季气候采取不同的科学管护与技术;针对饲养场地、地质、地况并结合林蛙习性科学合理设置对接习性等设施;针对林蛙四季之不同习性为其营造理想的立地和生态条件及采取饵料月差保量技术),就能养殖成功中国林蛙,就能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何况在技术方面还有本院给予全流程的技术指导。
七、近几年,国内有很多养殖户由于种种不同原因养殖失败,这也就给中国林蛙项目蒙上了让很多人认为不好养、怕被骗等诸多质疑。
不管做任何事,不能片面的过早画上句号;一个人考不上大学,不能认定人人都考不上;一个人养猪或养蛙没有成功,不能认定谁养猪或者养蛙都不会成功;一个人曾上某项被骗,不能认定人人上项都会被骗;一个地方出了一个骗子,不能说这个地方人人都是骗子。
养殖50大骗局揭秘
养殖50大骗局揭秘【篇一:养殖50大骗局揭秘】资者在找寻项目的时候眼花缭乱,无从辨别其优劣。
不少项目一味地夸大其成功的一面,而忽略了背后隐藏的风险。
更有甚者,这个项目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只为骗人而存在。
《城乡致富》综合多年采写、考察项目的经验,将这些骗人项目集中刊发,尽管经营这些项目的商家并非全部都是骗子,但这个项目的风险性较高,提醒读者在投资这些项目的时候小心谨慎。
一、种植养殖类案例:仙人掌种植诈骗近亿元广告吹嘘:2002年,全国不少媒体纷纷刊发《21世纪的黄金产业仙人掌种植》的招商广告,广告称经科学家研究,发现仙人掌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保健、治疗价值,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绿色健康药用植物,被人们誉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一年可收入6万,15年可收入90万骗人手法:采用虚假宣传的手法,欺骗种植户与之签订既无履约诚意,又无履约能力的订单合同销售仙人掌种苗;将销售种苗款非法占有使用,而后拒不履行合同。
受骗者说:一年收入6万,15年90万。
听到这则广告,当时我就很激动。
在三亚做生意的赵以国说,2002年4月的一天,他听到电台播出的有关海南锦绣大地公司销售仙人掌的广告时动心了。
为慎重起见,他多次到位于海口的锦绣大地公司咨询,对方的企业代表对他说,总公司在全国有十多家分公司,深加工厂有十几家。
在澄迈福山有600亩基地,客户购买的仙人掌种苗公司负责全面回收,客户不需顾虑。
为了让赵以国眼见为实,对方还带他到澄迈的仙人掌基地实地考察。
当看到几百亩绿油油的仙人掌,他相信了。
当年9月份,他与锦绣大地公司签了合同,花了3.6万元买了2000株种苗。
后来又陆陆续续买了共6亩地的种苗,花了15万元。
当仙人掌长大后,他多次找大地公司要求回收,但对方总说,仙人掌长得不符合回收要求。
就这样一拖再拖,后来,他按照大地公司的要求将仙人掌长出三层以上的部分剪下进行再扩种,最终扩大到20多亩。
看着20多亩的仙人掌不能回收,赵以国心急如焚,但一点办法也没有,后来把仙人掌当荒草全部锄掉了。
模式定性利弊解析(林蛙)
应国家有关部门领导要求,现针对当前中国东北林蛙产业不同养殖模式定性和发展现象及利弊解析如下:1、包沟粗放性靠天养殖模式。
①. 包山沟自然散养,靠天养蛙,界定为粗放性养殖模式。
该种模式主要体现优势特点:无技术性含金量因投入,投入较低,所售林蛙卵、蝌蚪及商品蛙利润空间大。
体现劣势特点:万亩以上面积并因地况和面积较难实施防控林蛙外逃、天敌捕食及下山诱捕和地表湿度等技术手段而不能实现可观出品量,同时此模式潜在人为投毒和森林火灾无法可抗之间接触犯法律风险。
注:如万亩以下面积并地况理想,可相对应实施防敌、防逃并设自繁开口饵基带、声波诱捕器及湿分子释放器等,此法可提高出品量。
②. 极少部分养殖户,合法手续齐全并建设有辅助一些基础设施,但因在蝌蚪进入三期变态并孵化池四周未设有自繁开口饵基带并预防天敌、诱捕声波及湿分子释放设施等方面不到位原因,出品率较低。
此模式优处为林蛙为原生态,人类食用对健康无害;③. 一部分养殖户,无完整合法手续,打着合法养殖名义,实利用所包沟系原有野生蛙资源,违法大肆捕杀野生林蛙资源。
此模式所售林蛙为原生态,人类食用对健康无害;④. 一部分养殖户在一无完整养殖全程技术(防逃、防敌、防暑、立地、低饵、疫控、繁殖、越冬)和自身无完整合法手续资质,其以对外出售无养殖成本野生林蛙卵、蝌蚪和成品蛙为原生态,人类食用对健康无害。
2、露天圈养半人工养殖模式。
①. 利用农林及庭院资源,投放“防逃”、“防敌”、“防暑”、“疫控”、“繁殖”、“越冬”六项技术,另两项“立地”、“饵料”技术依靠自然而实现,界定为半人工圈养模式。
该种模式主要优势特点:机动灵活,成本低,如资金链不出问题和管护有效发展职能作用,应用技术后出品量稳定。
体现优势特点:因该模式在建设防逃等设施和管护等方面会发生一定成本,所对外销售卵団、蝌蚪及成品蛙会存在一定养殖成本,但因人为能有效防逃、防敌、防暑、诱饵等技术手段,出品量和效益可观。
所以,本院首推的是半人工圈养模式,但此模式要求管护人员必须是投资主体人并责任心要高;②. 多数养殖户无完整合法资质,违法养殖发展此业;③. 一部分养殖户无成熟完整性养殖技术或个人原因养殖失败;④. 一部分养殖户半生态养殖出的商品蛙无药物残留,人类食用后对健康无害;⑤. 一部分养殖户半生态养殖出的商品蛙在疫控方面采用大量药物控疫和激素育肥,人类食用后对健康有害。
关于中国林蛙产品真假的几点提示——朱志明
关于中国林蛙产品真假的几点提示------朱志明因近期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新闻媒体致电咨询我有关中国东北林蛙市场较乱现象和如何辨别中国东北林蛙(鲜品)及其林蛙油真假相关问题。
为使投资商也了解此方面经验,现以问答形式回复如下:一、中国东北林蛙市场为什么乱?答:任何一项产业如果潜藏巨大利润空间,市场必会出现以假乱真、以次充好、鱼龙混杂现象。
如果一项产业没有巨大利润空间,市场自然就不会出现上述现象。
此为人类当今追逐利润最大化之欲望等社会发展必然的一种客观现象。
二、今年吉林市和辽宁很多市场有许多小商贩把林蛙充气当体积较大的雌性林蛙出售,能说明如何辨别充气林蛙吗?答:目测法:一是被充入气体的林蛙肚皮中间纹路较边缘散,颜色较浅,皮肤薄;二是被充入气体的林蛙附着地面时,肚体呈球状;三是被充入气体的林蛙放入水中基本浮漂在水面。
触摸法:一是被充入气体的林蛙用手触肚皮感无硬物;二是被充入气体的林蛙手压肚皮从林蛙肛门处有气体排出;三是被充入气体的林蛙用手触肚皮中心点光滑。
三、如何从林蛙外观某种颜色判断出林蛙油的含量?答:如果林蛙肚皮两侧绿线较深,并着点较长、较宽,此体内林蛙油的成份就较高。
四、如何从林蛙外观某种颜色辨别出健康无病的林蛙?答:背部颜色深,有光泽,眼有神并气力较强。
五、如何不用仪器化验用目测感观就能辨别出质优林蛙油?答:特级林蛙油的标准我本人的看法是不应以油的形状(块大)而为之基准,而应是以油所含各种营养成份是否达到标准量为之基准。
如目测感观林蛙油达如下特征应为质优林蛙油:1、水浸5小时油不脱色。
2、油泡胀率比为1:60——1:70。
3、油体透明,光感明显,浅黄透白,色层差不明显。
4、有微量腥味。
5、无杂斑点和血线。
如目测感观林蛙油凡达如下特征应为质差林蛙油:1、外观体有大量血斑点(线)。
2、外观体有大量黑或绿或灰斑点(线)。
3、水浸5小时油脱色。
4、油无光感,色层差明显。
六、如何区别癞蛤蟆油和牛蛙油?答:癞蛤蟆的卵巢一般颜色发黑,外表不光滑,而且闻起来没有任何味道。
养殖技术误区解析(林蛙)
纵观国内一些东北林蛙养殖户所采用不正确养殖技术,养殖出品量不足或养殖失败这一现象,我现对此不同养殖误区解析如下:1、在圈养东北林蛙防逃方面误区:①. 防逃墙(板)仅从地表起设围,至林蛙从护板下孔缝处大量逃走;②. 防逃墙(板)下埋深度不够,仅下埋几公分,在雨水作用下或鼠害作用下,防逃墙(板)底部出现洞穴,使林蛙大量逃走;③. 防逃墙(板)高度不够,未有达到标高(1米),至林蛙皮下兴奋神经组织在受到雨水作用下,大量跳跃出防逃墙(板);④. 防逃墙(板)顶型帽头与板顶连接处缝隙或板与板连接处缝隙大于0.3厘米,至林蛙肤体受到雨气作用引起皮下兴奋神经活跃,使林蛙从缝隙处逃出蛙圈;⑤. 防逃墙(板)顶部未设有型帽,仅设l型或Γ型或个型帽,在雨季时,使林蛙大量从护栏顶帽处爬出蛙圈;⑥. 有的防逃墙(板)材质选择正确(彩钢瓦),高度也够,深度也够,头帽也达标,但因日久或自然雨水作用,使防逃设施局部出现缝洞,管护人员无责任心未能及时检查和完善,造成林蛙外逃;⑦. 防逃墙(板)内侧边1.5米内植被过高(高出20cm以上),使林蛙借此高度而跳跃出蛙圈;⑧. 防逃材料选质不当,有的是塑网或塑布或石棉瓦或铁皮或尼龙布,在受到雨水冲洗作用下,出现破损处,至林蛙大量外逃。
注:在此方面,一些林蛙养殖户可以换位感受;如果你养的猪圈舍高度不够,材质不佳,四周护栏破损,你所养的猪是否会逃出圈外;如果你是一名犯人,在一间墙壁满是径积几十多公分缝隙、洞穴的牢房里,这样的牢房是否能关住你……?什么现象都有原因,只有换位感受方能找到原因和解决方法。
2、在圈养东北林蛙防天敌方面误区:①. 在防敌方面仅按本位思维,不针对这些天敌习性,采用传统方式灭敌和预防(笼灭或水灭或粘灭或夹灭或药灭或网防或人防等),经常出现灭敌不净,驱敌不灵,同时又因管护人员自意识形态认为有护栏,天敌根本进不进去,并又因管护人员几日没看到天敌进圈,今后也不会进圈这种一成不变想法,不重视防敌,而造成大量林蛙被天敌捕食;②. 在防林蛙天敌方面,没有实施正确有效灭敌、控敌技术(声纳、水泥、机油等技术灭鼠;死鼠含药、鹌鹑蛋等食物链技术灭蛇;死鸡、活鹅等技术驱赶黄鼠狼;辣烟、声纳等技术惊驱空中鸟类等等),使所繁之大量林蛙被天敌捕食;③. 形式上采取了一些预防林蛙天敌措施,但管护人员没有每日检查完善,有些防敌设施形同虚设,经常出现有效防敌和无效防敌现象经常发生,造成大量林蛙被天敌捕食。
养殖林蛙的骗局解读
养殖林蛙的骗局解读林蛙养殖骗局手法解析2010-08-3116:34林蛙养殖骗局主要集中在使用欺诈手段进行炒种从而谋取暴利。
凡行业的炒种者除了刻意营造林蛙养殖简单,投资小,风险小,收益巨大的行业舆论氛围外,主要就高举着三样东西骗取市场信任和掏钱的。
一是高喊着自己有“基地”、公司,最不济的是说自己有场地,暗示市场自己有着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经验;二是拿出了一些照片、视频,好像硕果累累自信满满;三是打着参观考察培训供种回收技术支持等系列服务的旗号,让人觉得技术全面效益有靠。
笔者无意说凡以这三项来展示自己的就是炒种者,但只要经过仔细观察如下几点就能够发现刻意炒作欺诈者的面目:1.什么称之为“基地”?是有那么几亩地几个蛙棚几间瓦房就能称作是基地的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大约所有养蛙的地方都能够称之为“基地”了。
所谓“基地”,指的是出发点,大本营。
那么这些自诩为“基地”的进取前沿在什么地方?大家可考察下,这些自诩为基地的地方,是否有“前沿”;是否有切实可信的战略发展计划;战略发展计划中的方方面面以及与前沿的关系,是否存在着这些战略的有机关系。
比如说,这个“基地”发展有养殖户,那么这些养殖户为什么发展的,和“基地”的战略发展关系是什么?他们之间的战略纽带是什么?如果仅仅是买卖种蛙和回收合同的,这仅仅是交易关系而不是战略关系。
不少人认为发展推广养殖了,就能够称为“基地”了。
这不是对“基地”有意的炒作,就是在有意的炒作误导下形成的定向思维结果。
事实上凡有客户和合同,作为一般的贸易公司就是日常的业务内容,完全不能作为“基地”的范畴。
所以当考察发现名不副实的时候,就要考虑一个问题:对方的实际目的是什么?那么有公司,有场地是不是就等于有实力和推广的资质呢?其实这是前几年的主要炒种旗号(这两年的牛皮是越吹越大)。
在全人工养殖总体失败的格局下,略思考下就能知道,借贷度日的、负责累累的、苟延残喘的、靠另外的产业支撑的、仅有微薄利润勉强糊口的等等不利处境情况下,只要还不到关门清算的地步,公司名号和场地都会存在的。
林蛙仿野生养殖关键技术
农家科技54养殖天地林蛙,又被称为哈士蟆、雪蛤,为两栖类动物,原产地在我国辽宁省的东北、吉林省的东部等地,林蛙的生活习性为每年的4月下旬到9月上旬在潮湿地带生活,远离水体,进入炎热的夏季即进入夏眠,9月底开始回到水中,进入寒冷的冬季在水深处石块下聚集冬眠,待春季温度升高、水体解冻后进行交配、产卵。
林蛙肉口感鲜美、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具有润肺养阴、补脑益智等功能。
随着人们对林蛙的医用价值和保健功能认识的提高,以林蛙为原料的加工业逐渐兴起,广泛用于医药和保健品制造的蛙油日趋匮乏, 价格日益昂贵,在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林蛙被一些人猎捕,导致林蛙的数量日趋减少,为了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减少对野生林蛙的捕猎,人工养殖势在必行。
为此,一些农户通过模拟林蛙生长的野生环境进行人工养殖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笔者结合生产实践,对林蛙仿野生养殖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提炼,供林蛙养殖户参考。
一、种蛙的选择模拟野生环境进行林蛙的养殖,要求种蛙的品种纯正,雌雄比例均衡(1∶1),蛙龄以2~4龄为好、体型大且具有较高的活跃度。
可在林蛙的产区捕捉野生林蛙作为养殖的种源,经过选优去劣,对一些较次的林蛙个体予以淘汰。
二、养殖场地的选择及建设林蛙养殖场地要求水源、空气、土壤均没有污染,且周边无噪声源,地势稍有坡度,以便于排水,确保场地内不积水。
地势低洼的位置不适合进行林蛙的养殖。
养殖场地内土质类型最好选择有较好渗水效果的沙壤土,确保大雨后雨水可以及时排走。
场地周边有充足的水源条件,包括天然溪流、井水、池塘水、自来水等,要求水源清澈、水质优良。
养殖场地选择好后即可进行建设,包括晒水池(用于提前准备林蛙饲养阶段需要的温度适宜、水量充足的水)、蝌蚪孵化饲养池(长、宽、高分别在4米、2米、0.5米左右,林蛙卵团的投放量为每平方米1~2团)、变态池(在蛙圈之间的中央区域设置,每个蛙圈均需要10平方米变态池1个,要求有排水、供水的管道,管道口处用网罩等密封住,每个变态池蝌蚪的投入量一般约2万尾)、越冬池(面积宜大,对于永久性越冬池,深度约1.2米,宽在3~4米,具体长度结合实际情况而定,池壁高 1.2米、宽50厘米,底部铺上水泥、沙石等)、饲料繁育室(饲养场地内空闲的屋子可作为饲料繁育室,黄粉虫的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房间15~20 盘)、饲养圈(长、宽、高分别为15米、8米、1.3米)等。
林蛙的养殖技术
林蛙的养殖技术中国林蛙全人工养殖也叫圈养,是针对半人工养殖而言的,是利用人工办法在林蛙的整个生长过程中,推行一套人工养殖技术措施,达到人工养殖目的。
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广大养蛙户经验的总结,证明了人工养蛙的技术是成功的,尚有一些技术问题有待继续研究解决和完善,人工养殖的林蛙二年成熟,达到商品蛙标准的占总数85%以上,按放养数量回捕率达46%以上,雌蛙占总数的80%以上,比野生蛙群高30-40%。
经检测人工养殖的林蛙质量与野生林蛙的质量无差异。
所以人工养蛙的产业发展较快,已在东北三省和其它地方发展起来。
人工养蛙主要技术环节都有哪些?首先解决林蛙的饲料问题。
目前,以黄粉虫为主体饲料,以自然昆虫和幼小动物为辅助饲料;选择山间溪流两侧平地或农田、菜地、庭院作养蛙场地;设置围栏解决逃逸和天敌危害;设遮阴、培育植被和充足水源,模拟林下生态环境;推行快速育蛙和雌性诱变技术,提高养殖效益;推广多种有效的越冬办法,解决人工贮蛙大量死亡的问题;研究解决林蛙病害及防治办法,提高养蛙成活率。
下面详细介绍:(一)场地的选择及建设人工养蛙的场地面积较小,但建筑设施较多,养殖密度大,需要集约化经营管理,尤其是要满足林蛙特殊需要的水陆两栖环境条件。
在山林区养蛙场必须选择在气候湿润、接近自然的环境,比半人养殖要求严格,同处一地要有水池、草地、灌丛和树林等多层次遮阴的环境。
场地的类型不同,决定采取放养方式不同,一般露天养蛙圈开放式养蛙,需要选择在山间平地,场内有溪流贯通或溪流从一侧通过,要求在大片森林附近,场内有疏林灌丛和草地,土壤肥沃,腐殖质层厚,有较好的地被物,有的场内要有搭头草甸或暖泉水流,有三面环山,背风向阳,交通方便,附近无高大建筑物和公路铁路。
如果场内原有水池、塘坝旧房层等设施就更为理想。
另一种场地是在城镇、村屯居民区附近,可选用肥沃的农田、菜田或宽阔的庭院,也可以利用废弃厂址或蔬菜保护地。
这种场地要采用遮阴或全封闭网棚养蛙形式,切忌在没有遮阴的场地养蛙。
东北林蛙养殖技术
东北林蛙养殖技术一、中国林蛙的养殖概况、效益及前景(一)养殖概况中国林蛙地方名有哈什蟆、田鸡、油蛤蟆等,在动物学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动物。
中国林蛙是一个亚种,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哈士蟆分类上为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
中国林蛙是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动物之一,是具有食用药用两的珍贵蛙种,随着人们食用、药用和滋补保健需求的不断增加,林蛙及其产品逐年紧俏,价格不断提高。
促使人们对林蛙的过度捕捉,使林蛙的自然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枯竭,蛙群质量明显下降。
为保护培育野生资源,确保林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中国林蛙的人工养殖业很快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开始探索封沟育蛙技术,并不断取得科研成果,成功地推广开来,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度捕捉和破坏自然资源的问题,目前已成为我国部分山区人民的一项致富产业,同时对林蛙的人工养殖技术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突破。
封沟育蛙及半人工养蛙技术如今已遍布中国林蛙的分布区域,据最近统计辽宁省有养蛙点9000余处,吉林省8000多处,黑龙江2000多处,林蛙放养场总面积达2000万公顷以上,其它地区的效益也在迅速增加。
半人工养殖技术不断完善,辽宁省已制定了地方标准及规章、规程和办法,林蛙产品深加工及市场营销大大拉动了林蛙养殖业的发展。
中国林蛙人工养殖技术的研究符合生态经济学理论和森林资源立体开发利用的现代林业经营思想,对模拟林下生态环境条件,人工饵料昆虫,防御天敌,安全越冬,快速育蛙,雌性诱变及构造围栏模式等技术是成功的,初步解决了人工养蛙的有关技术难题。
目前此技术已推广到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及青海、甘肃、四川、湖北等地。
问:养林蛙的经济效益如何?(二)养殖效益1、生态效益:中国林蛙每年有6个月时间生活在森林中,主要以昆虫为食,而且绝大部分是害虫,如食甲虫、夜蛾幼虫、尺蠼等,还能采食传播疾病的动物和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如蚊、蝇、蛞蝓等。
林蛙对维护森林生态平衡和保持生物多样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林蛙养殖骗局手法解析陈夷在谈这个骗局之前,要先了解下这个项目的背景及其总体的状况。
由于东北林蛙全人工养殖的投入产出比具有超过1:5的潜力,这远超所有现有农业项目,与工业最优质项目并驾齐驱。
如果形成产业则必将强有力推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由此自八十年代以来的二十余年中不断有大量商业性资本介入,试图分享这个项目所能够带来的丰厚回报,国家也曾大力扶持发展。
然而介入者总体以惨败而终,仅有凤毛麟角者生存下来,但其效益远未达到预期,高效益成为纸上谈兵。
以至到目前为止,东北林蛙全人工养殖产业还仅仅是一个设想,一个命名。
在这种总体失败的背景下,大批投资人血本无归,而有相当介入者为了挽回自己盲目投资的亏损,甚至想通过炒种来脱离陷入的绝境,或者干脆就是抱着一个赚钱的简单想法,介入了用各种手法营造养殖林蛙赚钱,养殖林蛙投资小、效益大、风险很低的氛围,由此蛊惑不知就里的新的投资人介入而达到转嫁危机的目的。
当然更不能排除有部分人是从一开始就发现了这个“商机”,以高回报蛊惑投资人介入高价炒卖种蛙,以农业高科技项目名义骗局国家政策扶持!于是各种骗局及其手法纷纷出笼。
林蛙养殖骗局主要集中在使用欺诈手段进行炒种从而谋取暴利。
凡行业的炒种者除了刻意营造林蛙养殖简单,投资小,风险小,收益巨大的行业舆论氛围外,主要就高举着三样东西骗取市场信任和掏钱的。
一是高喊着自己有“基地”、公司,最不济的是说自己有场地,暗示市场自己有着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经验;二是拿出了一些照片、视频,好像硕果累累自信满满;三是打着参观考察培训供种回收技术支持等系列服务的旗号,让人觉得技术全面效益有靠。
笔者无意说凡以这三项来展示自己的就是炒种者,但只要经过仔细观察如下几点就能够发现刻意炒作欺诈者的面目:1.什么称之为“基地”?是有那么几亩地几个蛙棚几间瓦房就能称作是基地的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大约所有养蛙的地方都能够称之为“基地”了。
所谓“基地”,指的是出发点,大本营。
那么这些自诩为“基地”的进取前沿在什么地方?大家可考察下,这些自诩为基地的地方,是否有“前沿”;是否有切实可信的战略发展计划;战略发展计划中的方方面面以及与前沿的关系,是否存在着这些战略的有机关系。
比如说,这个“基地”发展有养殖户,那么这些养殖户为什么发展的,和“基地”的战略发展关系是什么?他们之间的战略纽带是什么?如果仅仅是买卖种蛙和回收合同的,这仅仅是交易关系而不是战略关系。
不少人认为发展推广养殖了,就能够称为“基地”了。
这不是对“基地”有意的炒作,就是在有意的炒作误导下形成的定向思维结果。
事实上凡有客户和合同,作为一般的贸易公司就是日常的业务内容,完全不能作为“基地”的范畴。
所以当考察发现名不副实的时候,就要考虑一个问题:对方的实际目的是什么?那么有公司,有场地是不是就等于有实力和推广的资质呢?其实这是前几年的主要炒种旗号(这两年的牛皮是越吹越大)。
在全人工养殖总体失败的格局下,略思考下就能知道,借贷度日的、负责累累的、苟延残喘的、靠另外的产业支撑的、仅有微薄利润勉强糊口的等等不利处境情况下,只要还不到关门清算的地步,公司名号和场地都会存在的。
所以有公司名号和场地并不说明就是具备实力和资质。
因此,仅仅反复把自己有实体进行强调的,都要加以警惕。
但是,高举这杆旗子的好处是让不知情的圈外人产生一个遐想:这些公司或场地是怎么存在下来的?不赚钱能存在下来吗?这种简单的遐想甚至成为很多人上项前“考察”对方的出发点。
实际上就是去看看是否有这个公司、这个场地,看上去是不是还象那么回事。
那么好极了,炒种者就会精心布好了一个外表光鲜的局来等你上钩,并且让你切实感受到他们是运转着的。
因为在你的思维中,“存在着”就说明了一切,那还有什么能够阻挡炒种的成功呢!好些投资人除自己亲自去看外,在这之前还会到处打听哪里是真的好的,于是争夺舆论渠道就成了这些炒种者必然的选择。
除了打出虚假广告、在各自的网站、博客空间甚至是QQ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进行虚假宣传、造谣诽谤他人以外,业内比较著名的交流渠道“百度林蛙吧”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在这个“吧”中,各路炒种者采取不同的手段,甚至雇佣一些人采用连篇累牍(甚至25小时循环顶贴)的造谣、诽谤、谩骂等下流手段,长期盘踞,攻击真实的发言,干扰正常的探讨交流,掩盖真相。
笔者长期以来坚持科学态度坚持劝阻一般经济薄弱的小投资人介入,于是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其中被主要围攻的“大骗子”。
如此打着“反骗”的旗号进行欺诈性舆论宣传的行径,与直接或间接推荐炒种实体、宣传林蛙项目“投资少效益高”交替利用,在这个重要的行业交流窗口已经成为一种主旋律。
还要注意的是某些居心不良者怕公开行骗容易被揭露(尤其是近年来笔者坚持在林蛙吧这个渠道不断揭露行骗言论情况下),就建立各种所谓“技术交流”的QQ群,而在这种群中组织几个“托”来搞气氛、交朋友,怂恿加入者介入林蛙养殖从中达到炒种牟利目的。
在这种有实体幌子、有舆论配合的氛围下,很难有真心介入投资的人能够逃脱被蒙骗的厄运。
今年还不到入秋,笔者所知道的投资人,其中不乏规模达千万级别的,无一不以失败告终!其实要识别这类骗术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关注市场上这些“推广”者是否在秋季打出广告欢迎别人去考察。
因为无论从推广方展示养殖成果技术实力,还是学习者进行场地准备两方面来讲,这个时间考察学习都是最佳的,而根本不是春季(早春林蛙就开始产卵,学习再加建设来得及吗?再参见第三节。
)。
2.为了加深初步查阅资料的人的可信度,炒种者会在自己的网站等宣传渠道中,打出一些照片、视频之类的东西,并且拼命加以渲染和在各种舆论渠道里加以强调。
让人看着这些东西就觉得对方确实把蛙养成了。
这种手段实际上非常成旧,只是骗骗刚接触项目的人而已。
实际上,只要养过蛙会拍照的都知道,不管你的规模有多大,只要选好了角度就都能够把小蛙圈拍成大蛙场,拍出那些“累累硕果”的。
所以有照片和视频本身是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的。
只有包含着技术含量的照片才具有意义。
但一般外行能够看出技术含量吗?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仅仅拍几只蛙在地上跳跃或者是聚堆打盹的照片或视频,是不能作为技术实力凭证的,把它们作为观赏倒可以。
这样的照片和视频只要圈里还有蛙活着,大家都能拍到。
所以,把观赏价值的东西当成技术实力的展示并加以强调和渲染,其目的就不言自明了!3.至于考察参观培训供种回收技术支持等等,实际上是让客户产生系列服务完整的联想。
但仔细看下,为什么这些单位或个人不在每年的9-10月份“欢迎考察”?因为每年的这个时候很多“技术领先”、“国内最大”等等自诩的场地上已经“惨不忍睹”甚至已经死得没有什么蛙了。
而只要避开这个时间段,早了就还有蛙,晚了那蛙就“入水了”、“冬眠了”、“还不到产卵期”,你自然就看不到蛙了。
很多人简单认为,考察亲眼目睹就不会被骗,眼见为实嘛!其实这样的投资人忘了魔术的障眼法。
最低限度,这些地方的蛙圈里面都是草,你能看清楚还有多少蛙在那里吗?笔者曾应邀对某蛙场进行技术评估,他们有8个大棚,每个棚有近200平方。
对方号称还有6万余当年蛙,5000余二年蛙。
而实际上呢?笔者观察分析后,当场要求进行抓捕集中。
结果经过两天搜寻找到当年蛙2000余只,二年蛙仅25只!!其实在更多地方除了开春炒种一直到小蛙登陆后的一个月左右才开放,其它时间里是进不去的(让你进去干吗?),尤其是到了该收获的秋天。
你一定要进去怎么办?开个天价参观费就能把你难住(最高的听说过5000元)。
一般来讲,因为考察人常千里迢迢去的,也是在事先选择过的。
经济上和精力上都没有很大的选择余地,所以基本上是抱着对方“基本可以”就进行“合作”的态度。
更重要的是考察者有一种虚荣的心理,总相信自己是独具慧眼,不会轻易否定选中的对象的。
所以,对于处在各种不利情况下的炒种者,只要给对方一个合适的解释就行了。
比如今年不巧遭灾;今年饲料没有跟上;比如今年孵化时间晚了;比如现在蛙多数都在草里面;比如今天气温低些,蛙不愿活动都隐藏不出;更有甚者还振振有词:我这里太出名了,小蛙都给卖走了!你要养就快下决心,把定金交了合同签了,迟了我的订户都满了,你要养我也没蛙给你了。
其实内行的一听就知道怎么回事,而外行就很容易信以为真。
最终大不了死猪不怕烫,信不信由你吧!培训就简单多了,没接触过养蛙的人哪里知道对方是胡说八道还是真有能力?所谓浑水摸鱼,谁能分辨真和假?只有当养起来后才发现根本不行。
笔者曾撰文分析过,由国家专利评估所确定的价格,一套系列的养殖技术其价位在数十万,甚至一个蛙场建设的无形资产就达到了数百万!那么这个几千元的培训你认为真有含金量,真能帮你把蛙养成吗!最多只能教你怎么开始养殖林蛙。
实际上,把这个价格包装成全部技术投入,不仅是出于无奈(因为自己根本就没有真正能养出蛙并达到自诩的效益的技术),更是为急于提高收入的一般小投资人量身定做的,而重点的收入是放在炒种上。
歪打正着的是一些规模化投资人也中了这个圈套,以为林蛙养殖技术就那么回事,派几个人学习一下,最多再请一个养过蛙的“技术员”或者叫做“养蛙老师”,回头就数百万、数千万地投入下去,实实地笑翻了炒种方!供种才是所有运作的核心,这个里面利润炒作成功的话极大。
这就是养蛙人纷纷趋之若鹜的原因。
这个里面一般人常拿价格说事,笔者不认为是这样。
一方面价格是由市场供需关系确定的。
另一方面如果不是以野生成年林蛙冒充人工选育种蛙的话,真正的种蛙其培育的成本也确实是极高的。
炒种其实不仅通过抓捕普通野生成年林蛙(甚至是刚达性成熟的)冒充培育的种蛙卖出高价,最重要的是通过不合理的数量供给来达到暴利的目的。
炒种者常以多于现场实际需要几倍、十几倍的数量让养殖者购买种蛙以谋取暴利。
有个场子引种就花了8万,足以使蛙场密度达到700只/平方!更多的则是利用引种人不了解这个项目技术难度,为对方构造出一个美好前景后,就以几百万、过千万的投放量计划生产,由此成千上万对地卖出“种蛙”,达到暴利目的。
在高于市场商品蛙价格数倍、超过实际容量数倍(乃至十几倍)、超高生产计划这三个因素的集合下,大家算一下,其中的暴利达到了多少?(注意这三者之间的数学关系是乘法!!) 在这里,笔者顺便说一下。
有些规模化投资人认为,既然现在的技术还不成熟,那么就用数量换商品量。
就是投入10倍的养殖量换取最后的商品量,照样发财了。
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幼稚的。
因为既然使用了不成熟技术,预计会造成90%的损失,那么你是用什么来保证还能剩余10%呢!这么干全过程的成本是多少?笔者这么多年来,听说了不少规模化投资人这么干,却还没有见到有谁达到预期目标的。
大家可查阅下近几年来,初期通过新闻、电视、百度林蛙网页广告等舆论渠道宣布建立了庞大的什么基地或者公司的单位,是否还有后继报道?据笔者所知,除去死个精光外,当年就只剩下2-3%倒是有那么几起,连放养靠天长的成活水平都没有达到!笔者曾专文分析过,目前不要说不成熟的技术,就是对于一般极少部分还能盈利的人群来讲,投入产出比仅1:2以内,如果着重用数量换商品量的方法去掉成本以后,冒这么大风险和投资所得到的回报能有多少?与在正常投放的情况下,目前已经能够达到的投入产出比1:3--1:5相比,其中又相差了多少?关于回收是最诱惑刚介入养殖林蛙的人的一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