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纤维素化学f反应
《染色技术》课堂练习一(第一章至第三章)
![《染色技术》课堂练习一(第一章至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389109e6e009581b6bd9ebe6.png)
一、填空题1、纤维素纤维染色常用的染料是活性染料、还原染料等,涤纶纤维染色常用染料是分散染料,锦纶纤维中染色常用的染料是酸性染料,蛋白质纤维染色常用的染料是酸性染料、酸性媒染染料等,腈纶纤维染色首选染料是阳离子染料。
2、织物的染色方法分为两大类即浸染法和轧染法,且在浸染法工艺配方中染料的浓度用owf%表示。
3、染料的三段命名法包括冠称、色称和尾注三部分。
4、颜色的三项基本要素是色相、纯度和亮度。
5、染色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吸附、扩散和固着。
6、染色是染料从染液中自动地转移到纤维上,并在纤维上形成均匀、坚牢、鲜艳色泽的加工过程。
7、浴比是布重与染液的比重。
8、上染百分率:指染色达到平衡时,纤维上的染料量占投入染浴中染料总量的百分数。
9、染色达到平衡时,纤维上的染料量占投入染浴中染料总量的百分数称之为上染百分率。
10、在染色过程中加入电解质能加速染料的上染的现象称之为促染。
11、染色牢度除日晒牢度分8级外,其它均分成5级,数字越大牢度越好,一级最差。
12、染料常采用三段命名法,如100%活性艳蓝B-RV,100%表示力份(尾注),活性表示冠称,B-RV表示尾注。
13、半染时间:染色过程中,染料的上染量达到平衡上染量一般时所需要的时间。
拼色并不是随意可以拼在一起的,需要半染时间相等或相似的几个染料相拼14、染色牢度是指染品上的染料在染后加工过程中或在服用过程中,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影响时,能否保持原色色泽状态的能力。
染品在出厂前常需测定的牢度一般有耐洗牢度、耐摩擦牢度、耐日晒牢度等。
15、轧染中为防止染料泳移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降低轧余率、采用红外线预烘热风烘干(烘筒烘干,温度由低到高)、加防泳移剂等16、上染速率太快,上染百分率太高,则常常会造成上染不匀,不透现象。
17、染料在溶液中存在的基本形式有染料的电离、染料的溶解、染料的聚集、染料的分散四种。
18、在染后皂煮时,若皂煮过久,染料分子凝聚过大,则一般会引起摩擦牢度差19、轧染时易产生头深现象的本质原因是染料的亲和力太大(造成后面的染料变稀)。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d00b29a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16.png)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动物营养学发展1. 动物营养学起源动物营养学起源于人们对动物饲养实践中的观察和思考。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动物的营养需求与饲料的营养价值。
(1)早期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饲料的化学组成和动物对饲料的消化能力上。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avoisier)提出了“呼吸是燃烧的一种形式”,为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李比希的贡献:德国农业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是动物营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动物营养的有机体理论,即动物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饲料中的有机物质。
2.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阶段(1)初创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动物营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饲料的化学分析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上。
研究者们开始认识到不同营养物质对动物生长和健康的重要性。
(2)发展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这一时期,动物营养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营养物质的分类、营养生理学、营养代谢等。
同时,饲料工业的发展和饲养标准的建立为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
(3)成熟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动物营养学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开始探讨营养与基因表达的调控、营养与免疫系统的关系等深层次问题。
3. 我国动物营养学发展(1)起步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依赖于引进和消化国外的研究成果。
(2)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阶段,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如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饲养标准的制定和推广等。
(3)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取得了世界领先水平,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包括营养与基因调控、营养与环境友好型畜牧业、饲料添加剂研究等。
天然纤维初加工化学(课后名词解释)
![天然纤维初加工化学(课后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d9ea1c976a20029bd642d3f.png)
第一章结晶度:纤维素中的结晶区重量对纤维素总重量的百分比水解纤维素:纤维素的水解产物的混合物,组成和纤维素相同。
氧化纤维素:被氧化剂氧化的纤维素,不是单一的物质,由醇羟基受氧化剂作用而产生。
碱纤维素:制备纤维素酯或纤维素醚的中间产物。
由羟基与浓碱作用产生。
r值:纤维素酯化,取代反应中,每100个葡萄糖基环内起反应的羟基数.纤维素的水化:纤维素与浓碱发生作用同时伴有放热现象,但纤维素的体积并无变化。
纤维素的溶胀:纤维素在碱溶液中伴随放热产生最大的溶胀量,且重量可为原重量的200%。
水化度:阳离子在无限多量的水中所结合的水的物质的量。
铜值:100g纤维素使氧化铜还原氧化释放出的铜的kg重量。
碘值:测定1g纤维素消耗0.05ml/L碘溶液ml量蛋白质的等电点pI: 调节溶液PH值,使蛋白质分子上正负离子数目相等,即此时溶液PH 值为pI。
动电电位:固体相对液体运动在扩散双点层的滑移面产生的电位差的大小和符号。
第二章表面张力:作用于气-液界面之间使其表面收缩的力。
表面自由能:一个分子从液体内部移到界面上克服内部分子的吸引力而消耗的功转变为多余的表面分子自由能。
临界胶束浓度CMC:溶液中表面活性剂开始形成胶束的浓度为临界胶束浓度。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反映表面活性剂中两端不同基团对表面活性剂亲油性或亲水性的综合影响程度。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解于水中时发生电离,与憎水基相连的亲水基是阴离子,其亲水端带负电荷。
阳离子:溶解于水中时发生电离,与憎水基相连的亲水基是阳离子,其亲水端带正电荷。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不起电离作用,使用范围仅次于阴离子的表面活性剂。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中同时具有两种性质离子的表面活性剂,也属于两性表面活性剂。
乳化液:一种分散体系,由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组成,通常是油和水。
内相:即分散相,指乳化液中,以小液滴存在的那个相,如油外相:指连续或分散介质,如水在o/w型乳化液中乳化剂:能降低油、水界面的力,使一种液体以极小的液滴的形式均匀、稳定地分布在另一种液体中的表面活性物质。
2022-2023学年人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三 第四章第一节 糖类 教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三 第四章第一节 糖类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5c0e2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1b.png)
第四章生物大分子第一节糖类一、内容分析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必修课程都介绍过精类,但受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相关教材主要从性质与度用的角度来介绍糖类物质。
在选择性必修阶段,此前各章的学习已经使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有了较为深人的认识,接触厂含有多个官能图的有机化合物,因此,本节教材教多涉及糖类的结构,主要介绍了单糖(葡萄糖)的结构,井在结构和性质的基础上介绍糖类的用途。
教材以学生较为熟悉的精类的存在和用途引人教学主题,首先分析糖类化合物的组成,给出糖的定义。
其中涉及多官能团有机化合物和综合反应的概念,为本章接下来介绍氨基酸 .蛋白质与核酸进行知识准备。
然后,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依次介绍单糖、二糖和多糖。
葡萄糖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的单糖,也与淀粉、纤维索等多糖的结构单元密切相关,因此仍然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教材按照中学阶段学习和认识有机化合物的一-股顺序,从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和用途这几个方面较为全面地介绍葡萄糖。
其中。
结合实验和第三章介绍的醛基的性质推测葡萄糖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再引出葡萄糖的分子结构,体现了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方法与思路与必修教材相比,教材在这里给出的葡萄糖、果糖和核糖的结构简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单糖分子的空间结构,与随后的两处“资料卡片”栏目一起,能够使学生对单糖的结构形成更为深人和全面的认识。
果糖的性质较为复杂,教材只借助其结构给出酮糖的概念,不涉及化学性质。
考虑到课程标准要求认识核酸的结构与功能,高中生物课程也涉及以上内容,教材在本节对核糖与脱氧核糖进行了简单介绍教材对二糖的介绍较为简略,除了介绍蔗糖和麦芽糖的存在、物理性质和用途,化学性质主要介绍二者在酸或酶催化下的水解反应。
这样可以让学生进一一步了解经过水解、分解、降解等反应,通过分析产物可以逆推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这种常用的有机化学研究方法,培养其证据推理意识。
同时,由于高中生还难以从结构的角度理解二糖的还原性,教材则结合还原糖和非还原糖的定义,利用学生对葡萄糖还原性的认识,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判断蔗糖和麦芽糖是否属于还原糖。
《植物纤维化学》PPT课件全文
![《植物纤维化学》PPT课件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52532fb3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9f.png)
3、学习内容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牵涉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包 括仪器分析)、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 高分子物理、生物合成等相关基础课程。 有关生物结构方面的内容,在《植物纤维 形态与结构》课程中专门讲述;
有关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在蒸 煮和漂白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在 《制浆原理与工程》课程中专门讲述。
垂直方向切开的面称为横切面。
弦切面(Tangetial Section):沿着与射
线垂直方向切开的面称为弦切面。
径切面(Radial Section):沿着射线切
开的面称为径切面
树脂道:针叶材的特征
有些针叶材在横切面的晚材部分,凭肉 眼就可看见一些针头状的小白点,这就
是轴向树脂道或称纵行树脂道。
种子植物
木本—针叶树类
裸子植物:
木本—阔叶树类
种子植物
双子叶植物:草类、麻类、豆类
被子植物
单子叶植物—多数为草本,如禾本科类、禾本亚科、
竹亚科
1.1.1 植物纤维原料的分类
1.1.1.1 、木材纤维原料:
针叶材(又称软木,Softwood) 如云杉、红松、落叶松、马尾松、
思茅松等; 阔叶木(又称硬木,Hardwood)
应。 由于纤维素大分子每个糖基上有三个–OH(C2,C3,
C6),可发生各种酯化、醚化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可 改变纤维素的性质,生产出许多有价值的纤维素衍生 物。
纤维素衍生物的制备
纤维素酯化和醚化反应是制备纤维素衍 生物的重要反应。
由于纤维素大分子每个糖基上有三个– OH(C2,C3,C6),可发生各种酯化、 醚化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可改变纤维素 的性质,生产出许多有价值的纤维素衍 生物。
第一章
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化学试题答案详解及深度解读(全面讲解)
![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化学试题答案详解及深度解读(全面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74c52a8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6f.png)
2022年高考化学真题解读全国甲卷2022年高考化学命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试题设计保持稳中有进,依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立足学科特征,强化素养导向,深化基础性,聚焦关键能力,服务“双减”政策实施,助力基础教育提质增效。
考查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同时发挥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作用。
选材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试题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一、创新情境,增强开放,突出社会责任引领试题素材情境取材广泛,围绕与化学关系密切的材料、生命、环境、能源与信息等领域,通过对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中化学原理的考查,充分体现化学学科推动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凸显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
例如第8题以具有预防动脉硬化功效的辅酶Q10结构为载体,考查有机物的主干知识,体现有机物结构与生命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第35题考查北京冬奥会场馆使用的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展现我国化学新材料的研发应用。
二、深化基础,注重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高中化学基础内容包括物质结构理论、典型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基本化学实验操作方法和实验设计思想。
本卷的基础试题数量有所增加,深入考查学生对离子方程式、阿伏加德罗常数、有机化学基本概念(有机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官能团)、元素性质与周期律、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等主干内容的理解能力,有效地鉴别学生的基础是否扎实,从而引导中学教学遵循教育规律、严格按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例如第9题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第10题电化学,第11题磋阿伏加德罗常数,第12题元素推断,第26题化工流程题中涉及的锌钙镁铜等化合物均为学生熟悉而常见的。
第35题第(5)问回归到教材中经典的氟化钙晶体结构,主要考查学生基础是否扎实,对中学的一线教学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三、聚焦素养,增强思维,考查学科关键能力化学试题设计聚焦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对“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第三课 生命的动力——六大营养素讲稿
![第三课 生命的动力——六大营养素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ef75590b16fc700abb68fc5d.png)
第三课生命的动力——六大营养素第1课时讲稿一、学习词语部分: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集体读,抽读。
2、学生练习书写。
3、重点讲解:1、归纳(动)归拢并使有条理(多用于抽象事物)例:大家提的意见~起来主要就是这三点。
人体内的营养素~起来可分为六大类。
2、修补(动)(1)修理破损的东西使完好。
~轮胎~渔网(2)有机体的组织发生损耗时由体内的蛋白质来补充叫修补。
3、比重(名)一种事物在整体中所占的分量。
4、更新(动)旧的去了,新的来了,除去旧的换成新的~设备~武器岁岁~万象~5、承担(动)担负担当~压力~使命~义务~责任~的担子例:我们把这项任务~下来了。
你能~起这项工作吗?6、代谢(名)交替、更替四时~新陈~~旺盛7、防御(动)抗击敌人进攻例:我们要~敌人的进攻。
我们的任务是~。
8、凝固(动)由液体变成固体例:蛋白质遇热会~。
血液和血浆的~。
9、发挥(动)(1)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特长~作用~积极性~立动性例:对方的水平没有~出来。
每个人都应该~自己的积极性。
(2)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例:小刚的努力~他的想象。
你的意思我~不好。
10、替代(动)代替以甲换乙,起乙的作用例:用国产品,~进口货。
11、类脂(名)磷脂、糖脂,固醇和固醇酯等的名称。
构成神经组织和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12、摄取(动)吸收(营养等)~食物~氧气例:脂类是机体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3、存在(动)事物持续地占据着时间和空间,实际上有,还没有消失。
例:这是普遍~的现象。
空气是人人都可以享受的,不~谁干扰谁的问题。
14、消耗(动)(1)因使用或受损失而逐渐减少~能量,~体力,~汽油例:这种运动~体力很厉害。
热量已经大量~。
(2)使消耗例:我们应设法~敌人的有生力量。
15、增进(动)增加并促进,多用于抽象事物~团结,~食欲,~友谊,~身体健康例:近年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有了极大的~。
我们要~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增进”与“增加”的区别:“增加”侧重于加多,增高,加宽,加厚,常用于具体事物。
《专题三 第三节 纤维素》作业设计方案-中职化学高教版农林牧渔类
![《专题三 第三节 纤维素》作业设计方案-中职化学高教版农林牧渔类](https://img.taocdn.com/s3/m/8373c5d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e7.png)
《纤维素》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纤维素的结构和性质,掌握纤维素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作业内容1. 实验操作:学生需亲自操作纤维素纤维的提取和分离实验,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实验数据,理解纤维素的本质。
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确保安全。
2. 基础理论知识自测:学生需完成一份与纤维素相关的选择题和问答题,如:纤维素的结构特征、纤维素在生活和工业中的主要应用等。
3.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纤维素在生物降解、环保、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前景,以及未来纤维素产业的发展趋势。
三、作业要求1. 实验操作:学生需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基础理论知识自测: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
对回答不准确的问题,老师将在课堂上进行解答。
3.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时,学生需积极参与,尊重他人观点,避免争吵。
4. 提交时间:请学生在课后一周内提交作业,作业应以电子版形式提交。
四、作业评价1. 实验操作评价:根据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和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2. 理论知识自测评价:根据学生选择题和问答题的回答情况进行评价,满分10分。
3. 小组讨论参与度及贡献评价:根据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满分10分。
4. 总评分制:将实验操作评价、理论知识自测评价及小组讨论参与度及贡献评价按一定比例计入总分,总分100分,请学生按时提交作业。
五、作业反馈1. 老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指导。
2. 学生需认真阅读批改意见,针对不足之处及时改进,并在下次作业中有所提高。
通过本次作业,希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纤维素的结构和性质,掌握纤维素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在理论知识自测中,学生需要独立完成题目,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专题三 第三节 纤维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农林牧渔类
![《专题三 第三节 纤维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农林牧渔类](https://img.taocdn.com/s3/m/2e5c494a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db.png)
《纤维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纤维素的分子结构,掌握纤维素的性质和用途。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观察和理解纤维素的变化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索未知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讲解纤维素的结构和性质,通过实验观察纤维素的变化。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纤维素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其在未来科技中的应用前景。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实验器材等。
2. 准备教学材料:纤维素样品、实验试剂、教材及相关参考书。
3. 安排教学活动:设计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小组合作等环节。
4. 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纤维素的结构和性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自我介绍并引入课程2. 展示生活实例,如纸、布、塑料等,介绍它们的成分3. 提出问题:纤维素是什么?它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二)新课教学1. 介绍纤维素的定义和性质2. 展示纤维素的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理解3. 讲解纤维素的重要性和用途,如纸、布、塑料等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4. 引导学生讨论纤维素的应用前景,如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生产等5. 展示一些有关纤维素应用的科研成果,激发学生兴趣(三)实验演示1. 演示纤维素纤维的提取过程,让学生了解其制备方法2. 讲解实验安全注意事项,确保学生安全进行实验3. 邀请学生参与实验,观察纤维素纤维的形态和性质(四)互动环节1. 提问:纤维素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有哪些?让学生思考并回答2. 小组讨论:纤维素的应用前景和未来发展趋势,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想法3. 分享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教师给予反馈和建议(五)小结1. 总结纤维素的定义、性质、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2. 强调学习纤维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化学知识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纤维素的应用和未来发展。
2019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3-第4章-第1节-1课时-(新课改教案)糖类
![2019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3-第4章-第1节-1课时-(新课改教案)糖类](https://img.taocdn.com/s3/m/da5086fc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30.png)
备课时间年月日上课时间年月日课题2019人教版化学选择性必修3 第4章:生物大分子第1节:糖类第1课时:糖类课程性质课堂教学,新课课时 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掌握糖类的主要代表物: 葡萄糖、果糖的组成和重要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跟烃的衍生物的关系;2.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掌握糖类主要代表物的性质,通过探究实验,完成知识的建构。
2.通过合作探究,体会到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重要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单糖的探究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对化学物质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2.通过对糖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了解,认识化学物质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糖类重要的代表物葡萄糖组成和重要性质教学难点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教学方法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学手段板书讲授多媒体影音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习知识课程知识讲述课程知识总结巩固知识归纳总结引导、带领学生对常用知识点进行总结自主构建引导、带领学生对知识体系构建成有机网络,便于消化吸收一、糖类的组成和分类1.组成:一般含碳、氢、氧三种元素,通式一般为C m(H2O)n,称为碳水化合物。
但要注意:(1)糖类不一定均符合C m(H2O)n组成,如脱氧核糖的分子式为C5H10O4。
(2)符合C m(H2O)n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糖类,如乙酸的分子式为C2H4O2[或C2(H2O)2]。
故碳水化合物表示糖类并不准确。
2.定义:糖类是多羟基醛、多羟基酮和它们的脱水缩合物。
3.分类单糖寡糖(低聚糖)多糖概念 不能水解的糖1 mol 糖水解后能产生2~10 mol 单糖的糖 1 mol 糖水解后能产生10 mol 以上单糖的糖 代表物及分子式 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 淀粉、纤维素 C 6H 12O 6 C 12H 22O 11 (C 6H 10O 5)n二、单糖1.葡萄糖(1)存在与物理性质葡萄糖存在于水果、蜂蜜,以及植物的种子、叶、根、花中。
第三课纤维素化学f反应讲解
![第三课纤维素化学f反应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7ee56d1caf45b307e87197cf.png)
10
15
处理时间/min
处理时间对MCC相对保水值的影响(P=700w)
活化后结晶度由 62.42% 61.36%
5.1.1纤维素的可及度
物理法 4.蒸汽闪爆技术(Steam explosion, SE)
蒸汽爆破主要是利用高 温高压水蒸汽处理纤维 原料,并通过瞬间泄压 过程实现原料的组分分 离和结构变化(氢键破 坏作用)。
5.1.1纤维素的可及度
物理法 3.微波和超声波处理
熊健、梁文芷等(1998)研究了微波和超声波处理后 纤维素超分子结构及反应性能的变化,考察了微波和超 声辐射对纤维素碱化反应和高碘酸高选择性氧化纤维素 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和超声波能加速纤维素的 这两类化学反应,尤其可大大改善高碘酸高选择性氧化 纤维素的反应条件。
5.1.1纤维素的可及度
化学法 2.液氨预处理
液氨处理时,可断开羟基间的氢键。代之以OH⋯N或NH⋯0 氧键,当氨除去后,引起一定的消晶作用,增加微孔数量。 使吸附和保持在自由羟基和微晶表面的水量增加。(苏茂尧 等,1998)
5.1.1纤维素的可及度
物理法 3.微波和超声波处理
王献玲等(2007)采用无污染的超声波技术预处理微晶纤 维素,研究了微晶纤维素在活化前后的超分子结构、形态结
相对保水值/%
构和可及度的变化。
微晶纤维素经超声波活化处理后, 颗粒疏松,保水值增大。
170
168.4
160
157
150
144.6
140
第五节 纤维素的化学反应
目录
5.1 纤维素的化学反应特点 5.2 纤维素的降解反应 5.3 纤维素的酯化反应 5.4 纤维素的醚化反应 5.5 纤维素的化学改性
纤维化学与物理第一章1
![纤维化学与物理第一章1](https://img.taocdn.com/s3/m/2c52d15171fe910ef02df80b.png)
和能力。
五、本课程内容要点
酸 碱 氧化剂
…
纤维的性质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力学性能 热性能 溶液性质
…
大分子结构
聚集态结构
形态结构
纤维的结构
结构决定性质 性质反应结构
Bibliography
醇羟基
CH2OH 甙键
H H
O
H
OH
4 OH
1
HO
OH
甙羟基
4
1
4
1
四、纤维素的立体结构
醇羟基
CH2OH 甙键
H H
O
H
OH
4 OH
1
HO
OH
甙羟基
4
1
4
1
四、纤维素的立体结构
醇羟基
CH2OH 甙键
H H
O
H
OH
4 OH
1
HO
OH
甙羟基
4
1
4
1
四、纤维素的立体结构
1.阶梯式(主要存在于无定形区)Amorphous Section
蔡再生. 纤维化学与物理.中国纺织出版社 侯永善. 染整工艺学. 中国纺织出版社 陶乃杰. 染整工程. 中国纺织出版社 陈运能. 新型纺织原料. 中国纺织出版社 周晓沧. 新合成纤维材料及其制造. 中国纺织出版社 任冀澧. 染整材料化学. 中国纺织出版社 宋心远. 新合纤染整. 中国纺织出版社 F.Sadov. Chemical Technology of Fibrous Materials
纤维素的大分子结构、纤维素纤维的形态结构和超 分子结构
04 第四节 纤维素的化学性质-PPT课件
![04 第四节 纤维素的化学性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2aa74c5910ef12d2af9e766.png)
② Fentons试剂法:
Fentons试剂为氧化还原系统 H2O2+Fe2+→Fe3+ + OH- + HO• HO•+Cell-OH →Cell-O• + H2O Cell-O• + M → 接枝共聚
接枝单体M: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等
四、纤维素的碱性降解
糖苷键是一种缩醛结构,对酸不稳定,一 般对碱比较稳定,高温条件下也会发生碱 性降解反应。
碱性降解反应包括碱性水解和剥皮反应。
1、碱性水解
苷键部分断裂,产生新的还原性末端基,聚合度和纤维强度 下降。水解程度与蒸煮温度、时间、用碱量有很大关系。
2、剥皮反应
定义:指在碱性条件下,纤维素具有还原性的末端 基一个个掉下来使纤维素大分子逐步降解的过程。
解决的办法: 对纤维素进行溶胀或活化处理,如在反应介质中加入 一些溶剂,使纤维素溶胀
2、均相反应的主要特点:
纤维素溶解于溶剂中,分子间和分子内氢键均断裂,反 应性能提高,有利于取代基的均匀分布
OH的反应性能:C6-OH > C2-OH > C3-OH
三、纤维素的酸水解降解
定义:指纤维素其相邻两葡萄糖单体间的碳原子 和氧原子形成的苷键被酸所裂断,纤维素聚合度 下降, 还原能力提高。
2)形成酯的交联反应 纤维素与酸酐(邻苯二甲酸酐、顺丁烯二酸酐)、
邻二羧酸酰氯等等形成二酯形式的交联。
与羟基相关的化学反应 (酯化反应、醚化反应、接枝共聚与交连等)
一、纤维素的可及度与反应性
1、纤维素的可及度
反应试剂抵达纤维素羟基的难易程度。
大部分试剂只能到达纤维素的无定形区,不能进 入结晶区 无定形区比例越大,可及度越高 溶胀剂也影响到可及度
2024年高考真题完全解读课件:2024年高考化学真题完全解读(湖北卷)
![2024年高考真题完全解读课件:2024年高考化学真题完全解读(湖北卷)](https://img.taocdn.com/s3/m/bfca0644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1b.png)
试卷总评
四、考查创新思维,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探索未知的兴趣
今年的试题总体上创新度很多,一些试题突出体现了创新思维,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探索未知的兴趣,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有力保障。如第11题中黄金等级的判断(需要利用计算进行判断)、第12题中有关O8分子的分析、第15题中有关纳米“分子客车”的分析与判断、第16题(6)小题中Be的配合物化学式的书写等。
真题解读
4.化学用语可以表达化学过程,下列化学用语表达错误的是( )
备考指津
3.回归基础,提高能力高考的化学复习训练要做到强化基础,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总结。只有通过不断地总结,我们的印象才会更加深刻,应用知识点会更加灵活。在刚进入化学一轮复习时,在每一单元复习时,可以搜集与之相关的近两年高考真题和各地新颖的模拟试题给学生们练习。在化学备考时,要注意从五个方面的突破口寻找方向:一是这道题应该怎么做;二是为什么要这样做;三是怎么会想到要这样做;四是不这样做可以吗?五是这道题改变设问角度,还会变成什么样的题目?又该怎么做?完成上述的所有步骤,学习化学的效率会大大增加。其实高中化学知识真的不多,考点相对其他学科而言,非常之少,所以搞突击是可行的。但是,切忌,不要等到临考前再突击,那样神仙也帮不了你。突击也要事先有基础有准备。所以学化学基础的入手点和突击的方向,而不是帮助你直接上考场。一定要记住,从现在开始,并持之以恒,那么,这时候就是你胜利的起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每年的高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要在探索中前进,才能战胜高考这一座大山。
试卷总评
一、坚持考查化学基础知识,注重化学基础知识的运用
选择题共有15道,题均直接考查了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尤其是突出考查了利用简单的化学原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如第1题以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中的关键操作为载体,考查了当中涉及的化学原理,每个选项都涉及了一个单独的化学原理知识点,看似简单,但想要搞清楚每个选项中的化学原理,并不那么容易,A项和D项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确定所给的化学原理是正确的,但剩余的B项和C项判断起来容易出错,这也是高考命题的高超处之一,哪怕是最简单的选择题,也会设置干扰项。第2题考查了防锈措施中不形成表面钝化膜的选项,这道题要求考生对发蓝处理、阳极氧化、表面渗镀、喷涂油漆四项措施均有了解才行,当然也可以大胆地直接选D,因为我们都知道喷涂油漆是隔绝了空气和水分,不能形成钝化膜。第3题考查简单的分离、提纯,第4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正误判断,第5题则直接考查了基本的化学概念的判断,每道题都不难,但想全做对,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储备才行。
纤维素与酸反应方程式
![纤维素与酸反应方程式](https://img.taocdn.com/s3/m/dd272906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0a.png)
纤维素与酸反应方程式
当纤维素与酸发生反应时,通常会产生碳水化合物和水。
这是
一个复杂的化学过程,可以用一般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C6H10O5)n + nH2SO4 → (C6H10O5)n-1 + nH2O + nH2SO4。
在这个方程式中,纤维素的化学式为(C6H10O5)n,n代表纤维
素分子中重复单元的数量。
当纤维素与硫酸发生反应时,它会分解
成较小的碳水化合物分子,表示为(C6H10O5)n-1,同时生成水(H2O)和硫酸(H2SO4)。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简化的方程式,实际的纤维素与酸
反应可能涉及更复杂的化学过程和产物。
不同类型的酸和纤维素可
能导致不同的反应产物。
此外,纤维素的结构和来源也会影响其与
酸发生反应的方式。
纤维素燃烧产物
![纤维素燃烧产物](https://img.taocdn.com/s3/m/10987d62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4c.png)
纤维素燃烧产物
纤维素是由葡萄糖组成的大分子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也是纸张和纺织品的原料。
当纤维素燃烧时,它会与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其化学方程式如下:C6H10O5 + 6O2→6CO2 + 5H2O。
这个方程式可以解释为:每个纤维素分子包含6个葡萄糖分子,每个葡萄糖分子需要6个氧气分子才能完全燃烧。
当纤维素燃烧时,每个葡萄糖分子都会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和1个水分子。
因此,每个纤维素分子会生成6个二氧化碳分子和5个水分子。
这个化学方程式表明了纤维素燃烧的化学反应过程,并且可以用于计算纤维素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准确的信息,可以查阅纤维化学、材料学等方面的书籍和文献,也可以咨询化学领域或材料领域的专家或学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isher等(1990)人采用一台1 MeV的电子加速器,利用 产生的高能电子对山毛榉亚硫酸盐浆粕进行辐射处理。结果 表明,用高能电子束处理浆粕,可提高纤维素与二硫化碳之 间的反应能力和反应均匀性。
5.1.1纤维素的可及度
物理法
3.微波和超声波处理
熊健、梁文芷等(1998)研究了微波和超声波处理后 纤维素超分子结构及反应性能的变化,考察了微波和超
纤维素降解后
纤维素降解的主要目的是转化为燃料和有用的有机化学品。
5.2 纤维素的降解反应
酸性降解
碱性降解
降解类型 氧化降解
生物降解
光降降解 热降降解 机械降解
纤维素酸水解反应
纤维素大分子中的β -1,4-糖苷键是一种缩醛,对酸特别 敏感。 在适当的氢离子浓度、温度和时间作用下,糖苷键断 裂、聚合度下降、还原能力提高,强度降低,这类反应 称为纤维素的酸性水解。 部分水解后的纤维素产物称为水解纤维素,纤维素完全 水解后则生产葡萄糖。 纤维素→ 低聚糖→葡萄糖
5.1.1纤维素的可及度
化学法
2.液氨预处理
液氨处理时,可断开羟基间的氢键。代之以OH⋯N或NH⋯0 氧键,当氨除去后,引起一定的消晶作用,增加微孔数量。 使吸附和保持在自由羟基和微晶表面的水量增加。(苏茂尧 等,1998)
5.1.1纤维素的可及度
生物
技术
研究指出用纤维素酶处理虽然使纤维素聚合度降 低,但是在不影响使用性能的情况卜,能提高纤 维素的反应能力。但其利用率低,而且所需的时 间长,效率低。(GUSAKOV A. et al, 1987)
声辐射对纤维素碱化反应和高碘酸高选择性氧化纤维素
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和超声波能加速纤维素的 这两类化学反应,尤其可大大改善高碘酸高选择性氧化 纤维素的反应条件。
5.1.1纤维素的可及度
物理法
3.微波和超声波处理
王献玲等(2007)采用无污染的超声波技术预处理微晶纤 维素,研究了微晶纤维素在活化前后的超分子结构、形态结 构和可及度的变化。
5.1.1纤维素的可及度
测试 方法 水解法、重水交换法、甲酰化法、吸碘、吸溴 等。这些方法实际也可用来测纤维素物料的结 晶度。
5.5 纤维素多相反应的主要特点
纤维素的髙结晶性和难溶性,决定了多数的化学反应都是 在多相介质中进行。 这种反应面临的问题: √ 固态纤维素仅悬浮于液态(有时为气态)的反应介质中。 √ 纤维本身是非均质的,对同一化学试剂便表现出不同的 可及度。 √ 纤维素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的作用,造成了多相反应必 须经历由表及里的逐层反应过程。 缺点:反应不均匀、低产率和大量副产物。
因此,为了克服反应的不均匀倾向和提高纤维素 的反应性能,在进行多相反应之前,纤维素材料 通常都经历溶胀或活化处理。 然而,比非均匀性更为严重的是,某些低分子 化合物容易进行的反应,对于纤维素来说,却极 难或根本不发生反应。因此,还必须考虑纤维素 的反应速率及可能引起的严重降解等问题。
纤维素的多相反应体系
5.1.1纤维素的可及度
定义
纤维素的可及度,即反应试剂抵达纤维素羟基的 易难程度,是纤维素化学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表示纤维素中无定形区的全部和结晶区的表面 部分占纤维素总体的百分数。
5.1.1纤维素的可及度
影响 因素 1.在多相反应中,纤维素的可及度主要受纤维素 结晶区与无定形区的比率的影响。 对于高结晶度纤维素的羟基,小分子试剂只能抵 达其中的10-15%。 普遍认为,大多数反应试剂只能穿透到纤维素的 无定形区与结晶区的表面部分,而不能进入紧密的 结晶区。 人们把纤维素的无定形区也称为可及区。
影响纤维素均相反应的决定因素是纤维素的溶解过 程,纤维素的溶解过程是破坏纤维素的结晶区。 目前提出了3种纤维素-溶剂相互作用的机理: 酸-碱概念 强调纤维素酸碱两性特 征 假设羟基的氧原子和氢原子 参加的电子给体-受体相互作 用
假设靠库仑作用力生成具有Li+、Cl-离子偶极“扩充 效应(amplification effect)”的隐蔽离子氢键络 合物,同时强调C6羟基所起的特殊作用。
对于均相反应,纤维素整个分子溶解于溶剂之中,分子间与 分子内之氢键均已断裂。因而,纤维素大分子链上的伯、仲 羟基对于反应试剂来说,都为可及的。 各羟基的反应性能顺序:
C6-OH> > C2-OH > C3-OH 特点:反应性能好,反应均匀;反应速率较高。
由于纤维素具有很强的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作用, 取 向度和结晶度较高, 致使它不能在一般有机、无机溶剂 中溶解, 因而目前工业纤维素衍生物都是通过多相方法 合成. 这种反应是由表及里的逐层反应过程, 对同一化 学试剂可表现出不同的可及度. 纤维素分子内和分子间 的高度结晶性和氢键作用, 导致反应只能在纤维素的表 面进行, 局限于纤维素的无定形区和结晶表面. 多相法 合成纤维素衍生物的缺点是不能较好地控制反应过 程, 也不能预测产物的性能.近三十年, 许多新型纤维素 溶剂体系相继开发,为纤维素的均相化学反应提供了可 能。
5.1.1纤维素的可及度
可及度A和结晶度α的关系: A=σα+(1-α) 式中:α――纤维素物料的结晶度 σ ――结晶区表面部分的纤维素分数 A――纤维素物料的可及度
5.1.1纤维素的可及度
2.纤维素的可及度也取决于试剂分子的化学性质、大小
和空间位阻作用
小的、简单的以及不含支链分子的试剂,具有穿透 到纤维素链片间间隙的能力,并引起片间氢键的破裂。
殷延开等:纤维素的溶解及活化过程
液氨处理体系
液氨是一种极强的纤维素预处理试剂。
√Herrick指出:在纤维素衍生化过程中,用液氨处理可 以提高可及性及反应性。X-射线衍射表明,经液氨处理 后,纤维素的侧序分布、结晶度、微晶尺寸、晶格形态都 发生很大的变化。而这种物理结构的变化将增进纤维素的 可及度,提高纤维素在酯化醚化反应中的活性。
素的超分子结构形态,又要注意其处理方式, 以及试剂分子的结构、性质、体积与形状。
5.1.1纤维素的可及度
提高纤维素可及度方法: 可及度可由保水值、分子间氢键百分含量和 结晶指数等来衡量。
(唐爱民 等,2005;陈育如 等,1999)。
5.1.1纤维素的可及度
物理法
1.机械方法 研磨的作用。在研磨过程中能有效地吸收机械
物理法
4.蒸汽闪爆技术(Steam explosion,SE)
法国和美国的研究人员研究了SE处理条件对杨木超
微结构、可及度的影响,指出对阔叶木采取更加剧烈
的SE处理(预理前的酸预浸渍处理、提高温度和压 力、增加时间等),则同样可增加阔叶木纤维材料的 孔隙体积和可及的表面积,从而提高SE处理后木质 纤维素对酶试剂的可及度。
纤维素经溶剂化处理后表观状态的变化,溶 剂交换只是对纤维素微纤的聚集态产生影响, 不破坏其结晶结构。
新的处理体系
在纤维素的预处理中,常用的处理体系有 电子衍射、γ–射线、微波、超声波、等离 子体和电晕处理。这些处理体系优势明显, 其对环境友好,可减少生产费用,缩短工艺 流程。
纤维素降解前
活化后结晶度由 62.42% 61.36%
微晶纤维素经超声波活化处理后, 颗粒疏松,保水值增大。
170 相对保水值/% 160 150 140 130 0 5 10 15
168.4 157 144.6 130.5
处理时间/min
处理时间对MCC相对保水值的影响(P=700w)
5.1.1纤维素的可及度
如二硫化碳、环氧乙烷、 丙烯腈等,均可在多相介 质中与羟基反应,生成高取代的纤维素衍生物。
具有庞大分子但不属于平面非极性结构的试剂,如 对硝基苄卤化物,即使与活化的纤维素反应,只能抵 达其无定形区和结晶区表面,生成取代度较低的衍生 物。
5.1.1纤维素的可及度
结论
因此,评价纤维素的可及度时,既要考虑纤维
能而引起其形态和微细结构的改变,使结晶度下
降、可及度明显提高。 切碎的作用。切碎对纤维素的结晶度影响不大, 但由于机械剪切力作用使纤维素产生新的表面, 从而使纤维素的可及度有较大程度提高。
5.1.1纤维素的可及度
物理法
2.高能电子辐射处理
电离辐射的作用,使得纤维素的结构松散, 并影响到纤维素的晶体结构,从而使纤维素的活 性增加,可及度提高。
EDA概念
偶极非质子
溶剂体系
几种均相反应体系:
N-甲基吗啉-N-氧化物(NMMO)溶剂体系 的醚化反应 氯化锂/N-N-二甲基乙酰胺(LiCl/DMAC)溶解 体系的酯化反应
氢氧化钠/尿素(NaOH/Urea)水溶液溶解
体系的醚化反应
LiCl/DMAC体系溶解机理
欧阳思婕:纤维素 ATRP 接枝聚丙烯酸的合成与复配体系溶液性能研究
5.1.1纤维素的可及度
化学法
1.氢氧化钠溶液的预润胀处理
ZERONLAN S H.(1970)研究得到低温下,8% ~10% (wt)的氢 氧化钠是最强的润胀剂,可提高纤维素的可及度。
Focher等(1998~1999)用γ射线、18%氢氧化钠、70%氯化
锌溶液对棉废料进行预处理,然后再在酶的作用下进行水解,研 究了处理前后纤维素聚合度、结晶度、可及度和反应能力变化, 指出3种预处理方法均使纤维素聚合度下降,但对可及度的提高 以氢氧化钠最大,氯化锌其次,而 射线γ几乎无变化。
物理法
4.蒸汽闪爆技术(Steam explosion, SE)
蒸汽爆破主要是利用高 温高压水蒸汽处理纤维 原料,并通过瞬间泄压 过程实现原料的组分分 离和结构变化(氢键破 坏作用)。
Flow chart for batch steam of wood or natural fibers
5.1.1纤维素的可及度
采用预处理方法目的在于形成纤维素的多相反应体系, 在工业实践中多相反应体系是一种应用更多的过程。 化学试剂预处理体系和纤维素的溶剂体系有许多相似的 地方。后者完全可以看成前者的一种极限状态。当化学 试剂能完全溶胀纤维素时,此时也就是纤维素溶解。 化学预处理体系: a) 氢氧化钠水溶液体系 b) 液氨体系 c) 其它化学试剂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