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出家之因

合集下载

玄奘西行的历史背景与意义

玄奘西行的历史背景与意义

玄奘西行的历史背景与意义光明磊落的大唐王朝统治中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禅宗佛教达到了鼎盛时期。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位和尚,便是玄奘。

他创立了“南传一种”的修行法门,并主编了不朽的佛经《大唐西域记》。

那么,玄奘为何要进行千里迢迢的西行取经呢?这正是我们所要探讨的。

一. 背景在玄奘西行之前,中国禅宗佛教尚处于早期阶段。

唐朝年间,佛教发生了“天台党争”,大乘佛教兴起,佛经经典研究紧跟着展开。

于是,一些求真心切的修行者开始向佛教的发源地——印度——走去。

相传,玄奘自幼出生于陕西苑县(今岐山),具有卓越的文化天赋。

他自幼喜好佛经,十分敬重成就卓著的德高望重的僧人鸠摩罗什。

最终,他恰好又是唐太宗“敦煌”赐婚彩礼的高丽国初唐年间天竺国住持吉藏菩萨拜访婚礼的接待者,由此机缘进入修禅之余,对出家之事有了强烈的兴趣,并最终向吉藏菩萨提出了前往印度修习的请求,开始了他的西行之旅。

二. 意义玄奘自西天归来后,又经过数十年的传教活动,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并对中國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据统计,在玄奘活着的年代,全国佛教徒的人数已经达到六百多万,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成为唐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玄奘之所以引起世人的关注,不仅是因为他阔别故乡13年,风雨兼程,历经千辛万苦,所到之处,收集佛教史料,搜求佛经,建立寺庙,教化群众,在印度的昆昭里翻译了《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留法华经》、《悉达多品》等经文后,最终在玄奘著作以及他的传教活动的推动下,佛教在中国的兴盛达到了空前的唐代。

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西行之旅也为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强化了唐帝国和印度的交往和互动,增进了两国的互信。

三. 让我们从玄奘的“佛陀戊巳日说法”当中,来亲近这位气质出尘的大师“佛陀戊巳日说法”是指玄奘在咸阳般若寺举行“佛陀药师琉璃光如来刹”仪式的场合,即在佛历戊巳年的12月8日,以庆祝佛陀的生日(即浴佛节),在寺内给五百人讲真宗。

唐僧经典故事

唐僧经典故事

唐僧经典故事《唐僧经典故事》## 引言唐僧,又称玄奘,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传奇人物,他是《西游记》中的主人公之一。

作为一位高僧,唐僧历经千辛万苦,携带着三位徒弟,踏上了西天取经的艰难之旅。

他的故事不仅体现了佛教的智慧,更寓意着人生的奋斗与成长。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唐僧经典故事,深入探讨他的坚韧意志、智慧慈悲和对正义的追求。

## 第一章:玄奘出家唐僧,原名陈祎,出生于陕西渭南,自幼聪慧过人。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接触到佛教经典,深受启发。

对人生的思考让他决定追随佛法修行,于是,他辞别了尘世中的亲人,剃发出家,改名玄奘。

这一转变标志着他迈向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旅程。

## 第二章:大雄宝殿求法玄奘出家后,他怀着对佛法的虔诚,踏上了求法之路。

在求法的过程中,他来到大雄宝殿,向名僧请教佛法。

这段经历让他对佛教深入了解,更坚定了自己的修行信念。

玄奘在大雄宝殿的学习过程中,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真理的追求,为后来的西天取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第三章:西行取经的决心在大雄宝殿学成之后,玄奘听闻西天的佛经,为了弘扬佛法,他下定决心要前往西天取经。

这一决定并非轻率,因为西天路途遥远,充满艰险。

然而,玄奘的豁达胸怀和对信仰的执着让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段充满险阻的征途。

## 第四章:三徒弟的相遇玄奘在西行途中,陆续结识了三位徒弟:孙悟空、猪八戒和沙悟净。

每一位徒弟都有独特的个性和能力,与师父玄奘形成了亲密无间的师徒关系。

这一段旅途中,他们共同经历了无数困难和危险,也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展现了师徒之间的默契和团结。

## 第五章:白龙马的拯救在西行的过程中,玄奘一行遇到了千难万险,最为困扰的是沿途的山河险恶。

幸好,白龙马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成为他们的坚强后盾。

白龙马不仅力大无穷,更具智慧,成为唐僧师徒的得力助手。

这段故事反映了团队协作的力量,强调了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信念。

## 第六章:三藏西天成佛历经千辛万苦,唐僧师徒终于到达了西天,取得了真经。

大唐玄奘僧人玄奘简历

大唐玄奘僧人玄奘简历

大唐玄奘僧人玄奘简历
玄奘..
玄奘(602 年-- 664 年):唐代著名高僧。

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

俗..姓陈,名祎。

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

13 岁出家,遍读佛典。

因觉得当时佛典多有出入之处,令人迷惑,于是决定去印度取经。

贞观元年时,他一人从长安出发,西行五万里,历时19 年,到印度取真经,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

玄奘..拜住持戒贤为师,后升至该寺副主讲。

在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共带回佛舍利150 粒、佛像7 尊、经论657 部。

其后,玄奘在唐太宗支持下在长安大慈恩寺设译经场,与弟..子等人专心翻译所带回的佛典。

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 部、1355 卷。

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 个国家及传闻的28 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世界和平使者。

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

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

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历史上真实的玄奘究竟是为何出家的?

历史上真实的玄奘究竟是为何出家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上真实的玄奘究竟是为何出家的?
导语:在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出生有着传奇的经历:唐僧的父母在船上被奸人所害,唐僧出生后也差点遭灭口,幸得母亲偷偷把他放入木盆
在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出生有着传奇的经历:唐僧的父母在船上被奸人所害,唐僧出生后也差点遭灭口,幸得母亲偷偷把他放入木盆顺江漂走,才算暂时保留性命。

小唐僧在漂过金山寺时被法明和尚所救,取乳名叫江流,成人后取法号叫玄奘,从此与佛祖结下不解之缘。

真实的玄奘出生经历至今还是个谜,他生于何时、何地,目前还没有定论。

一般认为,玄奘于隋仁寿二年(602年),生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出家前姓陈名祎,玄奘是他出家后的法号。

那么,玄奘出生时是否有什么异常迹象呢?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曾有这样一段故事:大师初生时,他的母亲梦见一位白衣法师向她辞行,法师说:“为了求法,所以要西行。

”这位白衣法师就是玄奘。

虽然这只是一段传说,但玄奘法师小时候的表现不同常人确有其事。

另有一种说法是,玄奘大师是父母晚年所生,当时他的父亲大约在五十岁左右。

晚年得子,让父母对他格外疼惜。

玄奘幼年时聪颖早慧,过目不忘,日记千诵。

玄奘大师是佛学奇才,那么他是如何出家的呢?《西游记》中记载,玄奘是如来座下金蝉长老转世,踏上西天之路是命中注定的。

在《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都将玄奘出家的动机解释为对佛法的崇信。

相比之下,道宣在《续高僧传·唐京师大慈恩寺释玄奘传》中的记载则颇为微妙,其中提到“少罹穷酷”四个字,
生活常识分享。

玄奘西游的历史背景

玄奘西游的历史背景

玄奘西游的历史背景历史背景是理解一件事情必须要知道的前提条件。

玄奘西游,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故事,也有着它自身的历史背景。

这个背景影响着玄奘的出发、经历和归来,让他的旅程更加可贵而令人敬佩。

首先,我们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大约在公元6世纪时,东亚的政治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西罗马帝国崩溃,欧洲陷入动荡时期。

而中国的隋朝则刚刚建立,统一了南北朝分裂多年的局面。

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文化迎来了空前繁荣。

玄奘出生于公元602年,正值隋末唐初,这是一个法律、文化、社会都在大变革时期的历史阶段。

隋朝虽然统一了天下,但是其主张中央集权的政治理念,在统治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导致国家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化。

这时候,唐朝已经在中原地区李渊的带领下开始崛起,很快隋朝就被唐朝推翻。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玄奘从出家到西天取经,展开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其次,玄奘西行的历史背景也包括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玄奘虽然出生于中国,在这个时代对西方文化有着浓烈的兴趣。

他熟读佛教经典,但不仅仅局限于佛教文化,还涉及了印度、波斯、希腊等地的文化。

西游取经是他寻找真理和不断深化自己内心世界的一个过程,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大事件。

在旅途中,他碰到了不同文化的人,学习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丰富了他自己的知识储备。

这不仅对他的佛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中西文化的融合发展做出了贡献。

最后,玄奘的旅程也是中国人民头脑和文化的开放过程。

玄奘出发八年后才成功抵达印度,历时17年才回到长安。

整个过程中他面对的不只是困难,而是种种未知之数和文化鸿沟。

但是,在这个“一带一路”的背景下,玄奘秉持着“化外之民,以文化合”的精神,用自己的努力为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倡导传播佛法,开创佛学研究的新局面。

在他经过的地方留下了当时的天文历法、医药、地理、建筑等方面的著作,为此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玄奘西行八个真实故事

玄奘西行八个真实故事

玄奘西行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佛教文化交流事件,以下是一些关于玄奘西行的真实故事:
1. 玄奘出生于隋朝末年,幼年时家境贫寒,但他自幼勤奋好学,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玄奘13 岁时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开始学习佛法。

他在寺庙中表现出色,很快就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僧人。

3. 玄奘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佛经之间存在着许多矛盾和不一致的地方。

为了寻找真正的佛法,他决定前往印度取经。

4. 玄奘在西行的路上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危险,他曾经遭遇过强盗的袭击,也曾经在沙漠中迷路。

5. 玄奘在印度期间,访问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寺庙和学者,学习了佛教的真谛。

他还将许多佛经带回了中国,并翻译成中文。

6. 玄奘回到中国后,受到了唐太宗的接见和赞赏。

他将自己带回的佛经和学习心得传授给了中国的佛教徒,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7. 玄奘的西行经历被记录在《大唐西域记》中,这是一部关于印度和中亚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和宗教的重要文献。

8. 玄奘的西行经历也被改编成了许多文学作品和电影,如《西游记》等,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玄奘西行是一次充满艰难险阻的佛教文化交流之旅,他的经历和精神对中国佛教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竺取经的历史事件

天竺取经的历史事件

天竺取经的历史事件玄奘在印度期间,在当时的佛教中心的那烂陀寺向戒贤学习,成为了著名的佛学家,以其在佛学的学识上受人钦佩。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由天竺回到长安。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天竺取经的历史事件,希望你喜欢!天竺取经的起因贞观元年(627),玄奘移住长安大寺院庄严寺,从道岳法师学《俱舍论》,又师从法常、僧辩二大德学《摄论》、《涅槃》。

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誉满京师,仆射萧瑀奏请玄奘住持庄严寺。

是年十二月,天竺(即今印度)僧人波颇蜜多罗来到长安,说天竺有很多佛经,诸如《十七地论》等。

贞观二年(628),二十八岁的玄奘以讲经驰誉长安,被誉为“释门千里之驹”。

玄奘鉴于国内佛经体系比较杂乱的缘故,上表朝廷,要求西去天竺,“以问所惑。

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

”但最终未获朝廷批准。

贞观三年(629)三月,京畿长安一带霜害成灾,朝廷准许百姓和僧人道士外出觅食,玄奘趁此机会,私发长安。

天竺取经的经过玄奘,中国佛教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代宗师。

俗姓陈,名袆,乳名江流,法号玄奘、三藏法师。

生于隋开皇二十年(600)[一说仁寿二年(602)],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附近)人。

玄奘生长在儒学世家。

先祖陈寔,东汉时,历官县吏都亭刺佐、督邮、郡西门亭长、郡功曹、三府大及太丘(今河南永城县西北)长,后因党锢之祸,陈寔主动投案自首,旋被释放。

与其子陈纪、陈谌并著高名,时称“三君”,又与同邑钟皓、荀淑、韩韶以清高善行闻世,合称“颍川四长”。

陈寔辞世之日,海内赴吊者竟三万人,制蓑麻者以百数。

谥曰“文范”(案:文为德表,范为士则)。

后又在许昌(今河南许昌市)建太丘祠以祀。

天嘉五年(564),南朝陈文帝追封陈寔为康乐侯,太建元年(569),陈宣帝加封陈寔为颍川侯。

蔡邕《蔡中郎集》中有《陈太丘碑文》。

范晔《后汉书》有传。

曾祖陈钦,官北魏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

祖父陈康,任北齐国子博士。

父亲陈惠,仕隋朝江陵(今属湖北)县令,大业未挂冠归田,过着且耕且读的生活。

唐三藏:玄奘大师生平及事迹

唐三藏:玄奘大师生平及事迹

唐三藏:玄奘大师生平及事迹名号之由来玄奘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极其光辉灿烂的伟大高僧,也是中华民族史上罕有的特出人物,直到现在世界很多学者们,仍然景仰他的德行和成就。

在现代很多学人的著作中,有称他为最伟大的翻译家,最拼命的旅行家,最成功的留学生,最了不起的语言家(精通九十多种印度方言)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称呼,当然是名符其实的,千百年来,在中国民间,提起“唐玄奘”、“唐僧”或“唐三藏”,不论有学识的知识份子,或是一般妇孺市井,一提到“唐玄奘”、“唐僧”或“唐三藏”,没有人不知道的。

虽然俗称“唐僧”或“唐三藏”并不是大师的真实名字,也许有一些妇孺们不识大师的名字叫玄奘,可是“唐僧”或“唐三藏”这两种称呼,在当时一般国民心目中,意识上都是非常明白而庄严的。

为什么会有这么奇妙的现象呢?其实是一种很平常和自然的发展。

因玄奘大师是出生于李唐初叶,在国势隆盛之日,大师的壮志亦如日中天。

大师孤身西征天竺,求取佛经,当时完全没有交通设施,须绕道遍游数十国,历时十七年,艰苦备尝,终于以百折不挠之精神,完成可说是空前绝后的壮举。

在唐太宗贞观十九年春,他自印度留学回来中国,满载而归地返抵长安京城。

当时受到朝野轰动地欢迎,并不是要为了欣赏他??回那么多的珍贵贝叶经,与及西方国家的宝物,增长一下见识,而是感到一位手无寸铁的贫僧,竟然能够那么志气凌励,比当朝的皇帝东征西讨,还不能称心满意的遨游万里;而一个平凡的出家人,为了实践异常的抱负,不顾生死的远访外邦,却能身经百国,是多么的令人思仰!惊叹!振奋人心!简值是莫测高深的奇迹呀!大唐民族,有此为教不惜牺牲,如此出类拔??的出家人,当时朝野怎不涌发出对玄奘大师,作出光荣的崇敬!所以在其名字上加上“唐”字,因此又称“唐玄奘”、“唐僧”“或“唐三藏”。

“唐僧”一词,不翼而飞的普遍深入民心。

“唐僧”本义,是统摄唐代全部僧伽而言,因三位以上出家人方可称为僧,但在玄奘大师取经过程中,有着感动天地的行迹,所以“唐僧”也即成为千百年来人民尊仰的口号。

西游记唐僧身世概括300字

西游记唐僧身世概括300字

西游记唐僧身世概括300字
《西游记》中的唐僧,原名玄奘,是一位真实历史人物,他在
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小说中,唐僧出生于唐朝,是天竺国王
的儿子,因为他有一个天灾人祸的预言,被送到长安城出家修行,
后来被封为唐朝的国师。

为了弘扬佛法,唐僧向天竺取经,历尽艰险,最终得以圆满完成取经任务。

唐僧性格温和善良,对待众生慈悲为怀,但有时也显得有些软
弱和迟疑。

他是故事中的主角之一,也是四位取经成员中的领导者,经常在面对妖魔鬼怪和各种困难时展现出坚定的信仰和智慧。

他的
身世背景和品质使他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和值得信赖的人物。

总的来说,唐僧身世的概括是,他是天竺国王的儿子,因预言
而被送到长安城出家修行,后被封为唐朝国师,最终为弘扬佛法而
向天竺取经,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圆满完成取经任务。

他的性格温
和善良,但有时显得软弱和迟疑,是《西游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
角色。

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介绍

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介绍

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介绍玄奘是我国最伟大的佛家翻译家之一,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西行取经和他的翻译事业。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玄奘是唐朝有名的高僧,他在佛经上翻译的功绩让他成为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的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这样高的评价,是对玄奘西行取经和翻译事业的肯定。

由于佛教思想上的种种分歧,在贞观元年,玄奘有了西行的想法。

在贞观二年,玄奘开始了自己的西行之路。

他在途中经过了凉州、玉门关、五烽等地,最后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伊吾。

在高昌国,玄奘受到了当地国王的礼遇。

过了高昌国治国,玄奘继续一路西行,先后经过了屈支、碎叶城、赤建国、葱岭等地,玄奘停留在加湿弥罗国。

在那里,玄奘学习了许多梵文经典,之后他又在附近游历了四国,并且分别学习了当地的佛法知识。

在玄奘31岁那年,他终于进入了印度。

在印度他不仅仅是学习佛教经论,还寻访了那里的佛教遗迹,更是先后游历附近的数十个国家。

在印度之后,玄奘再一次启程,西行到了萨罗国、达罗毗茶国、钵伐多国等地。

直到公元643,玄奘终于开始启程归国,并且还为中国带来了超过600部的佛教经典。

玄奘西行取经时总共游历了110个国家,他的经历和际遇是我们难以企及的。

玄奘西行时间玄奘出生于公元602年,死于公元664年,在这62年的时间里,他将一生都倾注在佛教上。

在13岁时,当时还是在隋朝,他受到了隋朝大理寺卿的赏识,在东都的净土寺出家,从此以后他全身心都投入到了研究佛经上去。

在公元622年,他受戒,拜访名僧,开始讲经说法。

在之后四五年的时间里,他得到了众多高僧的指点,在这些人的基础上,他有着自己的见解,名气逐渐开始在蜀中等地传播。

并且意识到唐朝的佛学有很大的隐患存在。

在公元626年,由于天竺僧人的佛学知识的散播,玄奘首次有了西行的想法。

在贞观二年的时候,29岁的玄奘正式踏上了西行的路途。

此去之后,直到公元645年,他才重回长安,期间历经了将近19年的时间。

四大名著之西游记唐僧人物经典解读 (3)

四大名著之西游记唐僧人物经典解读 (3)

• 唐僧性情纯良,慈悲仁爱,取经意志坚定,但同时顽固迂腐,不明事理, 屡次被妖魔所骗,身陷险境,又常偏信猪八戒谗言,两番赶走孙悟空, 直至“真假美猴王”之后,唐僧才与徒弟们剪除二心,一心一意前往西 天,克服八十一难,修成正果,被如来封为“旃檀功德佛”。
贰 唐僧人物经历


伶 仃
唐贞观十三年,唐僧的父亲 陈光蕊考中状元,跨马游街时,
因魏征梦斩泾河龙王,李世民 魂游地府,经过崔判官的指引,李世 民还阳后让唐僧主持“水陆大会”, 用以超度枉死城中的冤魂。唐僧正开 坛讲经时,观世音菩萨化作成一个疥 癞和尚的模样,在长安城中叫卖锦斓 袈裟和九环锡杖,宰相萧瑀遇见了, 便引观音去见李世民,观音见李世民 诚信礼佛,唐僧有德有行,就将袈裟 和锡杖赠与唐僧。七日后,观音在水 陆大会上打断唐僧讲演经文,有司误 认为观音是来捣乱的,把她擒到李世 民面前。观音告诉李世民,说唐僧讲 的是“小乘佛法”,只能浑和俗光, 要想真正度亡者飞升,需要前往西天 去取“大乘佛法”三藏,于是李世民 和唐僧结为兄弟,并指经为号,称唐 僧为“唐三藏”,派遣他西行取经。
太子摩昂擒获鼍龙后,唐僧获救。 行至车迟国,唐僧配合孙悟空与虎、鹿、羊三妖赌斗,降服三妖后
拯救了被奴隶的车迟国僧人。
行至八百里通天河(至此唐僧西行已有五万四千里路,但八十一难仅经历了三十六难), 灵感大王施法下雪,冻住了通天河,趁唐僧踏冰过河时凿开冰层将他擒入水下,孙悟空请来 鱼篮观音将灵感收走。原来的主人老鼋驮唐僧过河,唐僧答应老鼋到达西天后询问佛祖,老 鼋何时能修成人身。
得 知 此 事 后 , 唆 使 孙 悟 空
宝“参子果童偷
贝人果赶树发了
,参树上,生三
吃果后擒然了个

为待前四定萨唐

玄奘简介及主要事迹

玄奘简介及主要事迹

玄奘简介及主要事迹玄奘(602-664年),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玄奘原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

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

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等经论。

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统一诸说不一的矛盾。

629年(唐太宗贞观三年)玄奘自长安出发,经秦州、兰州、凉州,到达瓜州。

在瓜州,通过胡人向导,得谒敦煌太守,并从他那里得悉伊吾(今哈密)通往西域的捷径。

从此改变了原来取道兰州出玉门关的打算,决定从瓜州出发,入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过焉耆、龟兹,再西行翻越葱岭,赴印度取经。

生平事迹如下:(一)西行取经:贞观元年(627年),玄奘向朝廷申请由丝绸之路去西天取经,但未获唐太宗批准。

然而他决心已定,“乃私往西域”。

这一去,就是17年。

(二)潜心译经:公元645年正月,玄奘回到长安。

唐太宗对玄奘的壮举感到十分赞赏,接见并劝慰他:“闻师言,大乘佛法,诸国此土均有传授,师何独舍近求远,更临荒野?”玄奘答道:“大乘教法甚转衰毁,兼赍此经为欲镇护国家,令其国界永无灾患。

”唐太宗觉得有理,对玄奘愈加敬重。

玄奘进入长安的第二年(公元646年),就在慈恩寺开始译经工作。

(三)创立慈恩寺:公元648年五月,西域于阗(今新疆和田)30位君王在于阗总督霍迦·索俱摩的陪同下,同玄奘相见。

于阗国王及诸位君王向玄奘致以崇高的敬意,远近的僧尼和当地名士向玄奘献上鲜花、水果,表达他们对这位大唐高僧的敬仰。

随后,于阗等地的30多位君王敦促玄奘在当地建寺造塔。

(四)晚年生活:公元651年四月,在唐高宗的支持下,大慈恩寺造塔落成,取名“慈恩寺塔”。

这座塔用砖砌成,初建时五层,后加盖至九层。

塔平面为方形,略显锥形,其顶旧损后不复见。

今高约60米,占地81亩。

此后不久,玄奘在慈恩寺专心致力于译经、讲经活动。

西游记1至7回中唐僧的人生目标

西游记1至7回中唐僧的人生目标

西游记1至7回中唐僧的人生目标【原创版4篇】篇1 目录1.唐僧的身世与出家2.唐僧的取经动机3.唐僧在取经过程中的人生目标4.唐僧的人生目标对取经团队的影响篇1正文《西游记》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

在第 1 至 7 回中,唐僧的人生目标逐渐明确,并为之付出努力,最终带领团队成功取得真经。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唐僧的身世与出家。

唐僧,原名玄奘,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高僧。

他的父母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他由和尚抚养长大,自幼对佛教有着浓厚的兴趣。

长大后,玄奘成为了一名出家人,并发愿要前往西天取经,以寻求佛法的真谛。

其次,我们探讨一下唐僧的取经动机。

在《西游记》第 1 至 7 回中,唐僧的取经动机逐渐显现。

一开始,他为了寻求佛法的真谛,决定西天取经。

后来,在观音菩萨的指点下,唐僧明确了取经的目的是为了救度众生,使他们脱离苦海。

这成为了唐僧坚定的人生目标。

接着,我们来看看唐僧在取经过程中的人生目标。

在第 1 至 7 回中,唐僧的人生目标一直是取得真经,以拯救苍生。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弟子勇往直前。

他的坚定信念和慈悲为怀的品质感染了身边的人,使得取经团队在困难面前始终保持信心。

最后,我们分析一下唐僧的人生目标对取经团队的影响。

正是因为唐僧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使得他在取经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这使得取经团队在面临困难时,能够紧密团结在唐僧周围,共同克服困难。

唐僧的人生目标,也使得取经团队在取经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综上所述,《西游记》第 1 至 7 回中,唐僧的人生目标是为了取得真经,以拯救苍生。

他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带领取经团队克服重重困难。

篇2 目录1.唐僧的身世与出家经历2.唐僧的人生目标:取经与成佛3.西游记 1 至 7 回中唐僧的修行与考验4.唐僧在西游过程中的人生目标体现篇2正文《西游记》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历险故事。

玄奘 手机互动百科

玄奘 手机互动百科
玄奘归国后,将沿途各国的风土习俗以及~政治、历史、宗教上的遗迹轶闻,写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所记印度情形,在各种印度游记的著作中,最为详细,堪称是中国第一个印度通。同时,他把”天竺”的名称改译为”印度”。书中所记印度地理的概要,极为精到,很能描绘出印度真实的轮廓。可以说,印度佛教不但影响世界各国的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很大。其他如绘佛画、塑佛像、建寺塔、做道场、放焰口等,也同样使中国的绘画、雕刻、建筑、音乐等艺术有着创新的发展。总之,这部被译成多种文字而闻名中外的世界名著《大唐西域记》,为研究中亚、南亚史地和社会风俗以及中西交通史、文化关系史等,提供了极宝贵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普光
普光,于《俱舍》造诣最深,撰《俱舍论记》三十卷,为学者所宗。
神昉和嘉尚
神昉和嘉尚,事迹不详。神昉撰有《十论经抄》之前,特命他具录译经部卷及造像等,玄奘殁后,曾撰《杂集论疏》。
圆测
圆测系新罗人,为奘门新罗学人的领袖。他曾在译场充证义,著有《仁王》、《深密》、《成唯识》等《疏》,多用真谛等所传的旧说。
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学系中就十分发达。世亲之后,经过陈那和护法的发展,因明和唯识学说就紧密地结合。玄奘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识量”。回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

唐僧小传500字初中

唐僧小传500字初中

唐僧小传
唐僧简介
唐僧,名玄奘,号三藏,是《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为了取得真经而前往西天取经。

在取经路上,他与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结为师徒,共同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与考验。

出生背景
唐僧出生于唐朝一个官宦家庭,自幼聪明伶俐,好学不倦。

他的父亲是一位高官,母亲则是一位贤良淑德的女子。

然而,在唐僧幼年时,他的父母便因病相继去世,留下他孤苦无依。

家庭环境
唐僧在父母去世后,被送到一座寺庙中修行。

在那里,他受到了师父的悉心教导,逐渐领悟了佛法的真谛。

在寺庙中,唐僧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共同探讨佛法,互相学习。

出家缘由
唐僧出家的缘由是因为他对佛法的热爱和追求。

在修行的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是要将真正的佛法传播到世间,以利益更多的众生。

因此,他决定离开寺庙,踏上西天取经之路。

西游取经
唐僧在取经的路上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考验。

他与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结为师徒,共同经历了无数的冒险。

他们战胜了妖魔鬼怪,克服了自然灾害,最终成功取得了真经。

成功因素
唐僧能够成功取得真经的因素有很多。

首先,他对佛法的热爱和追求是他出家的动力和信念的支持。

其次,他拥有坚强的意志力和毅力,能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屈不挠地前进。

此外,他还拥有智慧和勇气,能够在危难之中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个人成就
唐僧取得真经是他个人的巨大成就之一。

在取经的路上,他不畏艰险、排除万难最终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西游记唐僧的故事

西游记唐僧的故事

西游记唐僧的故事唐僧,原名玄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高僧。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自小聪慧过人,深得父母宠爱。

然而,他对世俗的名利却毫无兴趣,心中只有对佛法的执着追求。

因此,他决定出家修行,成为一名僧人。

在西游记中,唐僧是取经团队的领袖,也是整个故事的主角之一。

他被封为“唐三藏”,获得了皇帝的特旨,组织了一支取经队伍,带着弟子们踏上了前往西天取经的艰辛旅程。

唐僧虽然智慧过人,但性格却有些软弱,容易被妖魔鬼怪所迷惑。

在取经的路上,他们遇到了八十一难,历经千辛万苦,但唐僧始终坚持着信仰和使命,不断前行。

他的坚定和勇敢,成为了整个团队的精神支柱。

在西游记中,唐僧也展现了他的智慧和慈悲。

他对待妖魔鬼怪,总是以慈悲心态,希望能感化他们,让他们回头是岸。

他不轻易伤害他人,而是希望通过智慧和善良来解决问题,这也正是佛家的慈悲精神所在。

然而,唐僧也有自己的软肋。

他对美色的诱惑总是难以抵挡,常常被妖精的美貌所迷惑。

这也给取经团队带来了不少麻烦,但正是这些软肋,使得唐僧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普通人,也更加深刻地展现了他的人性和矛盾。

最终,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的磨砺,唐僧一行人终于取得真经,回到了东土大唐。

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被世世代代传颂。

唐僧的故事告诉我们,信仰和使命是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支撑。

面对困难和诱惑,我们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同时,慈悲和智慧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武器,我们要学会用善良和智慧去化解纷争,解决困难。

唐僧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关于唐僧的主要情节

关于唐僧的主要情节

关于唐僧的主要情节
唐僧,原名玄奘,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僧人,因梦见金星老祖嘱咐他去西天取经,从而开始了他的传奇之旅。

唐僧出生于洛阳,家族世代显赫,但他却选择了出家修行的人生道路。

在唐太宗时期,唐僧受到皇上的赞誉和尊敬,被任命为翻译佛经的重任,这也是他西天取经的原因和目的。

唐僧的西天取经之旅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他在途中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个徒弟,他们各有特长,一路保护唐僧度过重重难关。

在取经的过程中,唐僧和徒弟们经历了无数的危险和困难,如妖怪、魔障、天灾等。

这些磨难使得他们之间的感情越发深厚,也使得唐僧更加坚定地追求真理。

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唐僧和徒弟们逐渐成长。

孙悟空学会了如何运用他的聪明才智和武力去解决问题;猪八戒则学会了忠诚和忍耐;沙僧则明白了责任的重要性。

而唐僧则在一次次危机中,坚定了信仰,成为了他们的精神领袖。

最终,唐僧带领徒弟们成功取得真经,完成了使命。

回到长安后,唐僧将带回的真经翻译成中文,使得佛教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

唐僧的取经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勇敢、坚定、智慧的形象深入人心,被誉为“千古第一高僧”。

总之,唐僧的西天取经之旅不仅让他自己和徒弟们成长,还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玄奘法师出家问题初探
涪陵五中勾老师
我的第五讲想说一说玄奘出家的历史状态,为了获得一些相关的知识,上课之前几天就想在网上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以前我有什么疑问,在网上一般都可以获得解决,这次我在网上输入“玄奘为什么要出家当和尚”搜索时,却没有相关的解读,这大大超出我预料。

这么一个我认为是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为什么就没有答案呢?
后来,我想了一下,我们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常见的,稀松平常的事,当我们问一问为什么的时候,这个事就变得很有意思起来。

比如,人们为什么要吃饭,
比如,我为什么不爱笑,
比如,人们为什么爱说别人的事
等等,等等。

还是言归正传吧,说一说我第五讲要说内容:玄奘为什么要出家当和尚?
依据近近近几年我的阅读和收集的资料,我归纳了这些原因:
1,家境变故,
2,生活所迫
3,玄奘二哥的直接参与
4,社会国家对僧人的优惠生活奉养
先说1,家境的变故,法师姓陈名袆,其家河南东都洛阳30公里多偃师县缑氏村,是他的爷爷陈康的食邑之地,这支陈姓人家从陈康开始在这里定居,这是一个世代官宦人家,只是法师的父亲陈慧因隋朝动荡,官场腐败才未入官场。

法师是陈慧的第四子,备受父母疼爱,我们可以推想,父母对这个小儿子是寄予非常大的希望的,这希望一定不是让小儿子长大去当和尚,应该是继承祖业和完成自己的未尽之志,所以在法师儿童时代和少年时代,都是法师的父亲亲自教育培养,传递儒家思想,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法师“幼而圭璋特达聪悟不群。

年八岁父坐于几侧口授孝经。

至曾子避席。

忽整襟而起问其故。

对曰。

曾子闻师命避席。

玄奘今奉慈训。

岂宜安坐。

父甚悦知其必成。

召宗人语之。

皆贺曰。

此公之扬乌也。

其早慧如此。

自后备通经奥。

而爱古尚贤。

非雅正之籍不观。

非圣哲之风不习。

不交童幼之党。

无涉阛阓之门。

虽钟鼓嘈囋于通衢。

百戏叫歌于闾巷。

士女云萃其未尝出也。


从这资料看和推论,法师的父亲没有打算把他培养成和尚,法师从小学习的都是儒学经典,法师的志向也不是长大之后做和尚,法师的宗族也不是那样的希望。

在法师五岁的时候母亲离世,在法师十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我把这个事件看成是法师一生的重大事件。

这无疑是影响法师未来成长和人生发展方向最大的问题。

父亲去世了,生活,生存,生计的事就成了大问题。

换言之怎么活下去就是一个问题。

这是多么伤感的事哦。

原来的快乐,原来的家族的希冀,原来的亲人厚望,没有了,失去依托了。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生存。

法师是老幺,第四子,上三个哥哥,还有姐姐,我想他们都是有些有肉有情有义的人,我想他们对这个小弟弟的生存抚养的事一定细细的认真的讨论过,在诸多的方案之中,经多方权衡,最后才确定由法师的二哥长捷法师带到寺院去。

理由是什么呢?我们做这样的推想: 一,由于长捷法师出家早,有些名气,带个小弟弟来吃饭,寺院的和尚们有个没有多少意见。

二,法师自幼天资极高,由父亲教育文化底蕴了得,儒学经典尚且一学即通,到寺院学佛经,应该是一点问题没有,又有哥哥教佛经,将来考一个和尚资格
应该没有问题
三,汉魏六朝,当和尚的男人不少,为什么要当和尚,原因多多。

有人是父母因为什么送去的。

有人是出于志愿去的,有人是出于理想去的。

等等,我想
法师去寺院,是出于生活所迫。

前面我已经说得这支陈氏家族,是官宦世家,
他们的后代走的是儒家入世的路子,孩子长大是要光宗耀祖,要做官的要兼
善天下的。

只是生活没有让法师走这个路子。

生活是让法师的哥哥带到寺院
里求生活了,走了从儒学改为学佛学了。

四,为什么那么多的男人(还有一定数量的女人)要做和尚(或者尼姑)呢,因为如果做了和尚就等于吃国家粮了,一切由过供给,衣食无忧,叫做吃皇
粮也罢,叫做做和尚公务员也可以(呵呵呵)。

寺院的和尚靠什么吃饭呢,根据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研究,我们看到东晋
初期,还没有独立的寺院经济,当时的僧徒生活是靠大官捐助的。

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发展,寺院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经济。

寺院开始占有土地,并采取一般地主的剥削方式,并享有免役免税的特权。

到了隋唐,寺院的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唐代实行均田发,皇帝和官僚都受永业田,僧寺道观也比排除在均田法之外,道士,僧人每人各田30亩,女冠女尼给田20亩。

寺院有常住田,
一百人以上不得超过十顷。

这样看来,当时法师的二哥长捷法师把弟弟带去寺院,是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做出的决定。

这不但解决的生计问题,也为法师后来的发展寻到了另一个方向。

现在的问题就是法师如何取得做和尚的资格了。

法师取得和尚的资格,跟机缘有很多关系。

法师出家的时间在公元609年,即隋炀帝大业五年。

这机缘的因素如下,一,人必须在洛阳净土寺,二,对佛学有相当的理解,三,这年隋朝的和尚资格考试考场(剃度)当设在洛阳净土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有这样有趣的记载:
俄而有敕。

于洛阳度二七僧。

时业优者数百。

法师以幼少不预取限。

立于公门之侧。

时使人大理卿郑善果有知士之鉴。

见而奇之。

问曰。

子为谁家。

答以氏族。

又问。

求度耶。

答曰。

然。

但以习近业微不蒙比预。

又问。

出家意何所为。

答意欲远绍如来。

近光遗法。

果深嘉其志。

又贤其器貌。

故特而取之。

因谓官僚曰。

诵业易成风骨难得。

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

但恐果与诸公不见其翔翥云霄洒演甘露耳。

又名家不可失。

以今观之。

则郑卿之言为不虚也。

这既是法师出家的经过,我说是机缘也是基于这段记载。

法师就是在净土寺出家,法名玄奘。

法师把一生的献给了佛的事业,成为一代佛学大师,成为了中华脊梁,成为了世界伟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