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教案——第八章 鸦片战争后的清代教育

合集下载

最新《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八章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教案教学笔记资料

最新《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八章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教案教学笔记资料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二、科举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科举考试吸引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汉族地主及知识分子的反抗情绪。

清代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影响最大者乃是科举内容采用八股程式。

八股文题必须取之于“四书”、“五经”。

面对这种考试,作为科举准备场所的各级官学,只能以应付此等文章为务,不仅经世致用之学不能顾及,就是“四书”、“五经”,经义及文史书籍也不能基本弄懂,因此中央、地方官学虽设,只不过是有名无实的空架子而已,一些士子侥幸中式,亦多为无真才实学者。

学习单元1清代的文教政策及教育制度教案

学习单元1清代的文教政策及教育制度教案

第八章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学习单元1:清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I.导学学习目标:了解清代文教政策的主要特点,深入领会其文教政策压制与笼络兼施的精神,了解清代教育制度的主要内容,掌握诂经精舍与学海堂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学习建议:学生可结合清代的历史背景进入本单元的学习,与明代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相互比较,思考清代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的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诂经精舍与学海堂难点:清代文教政策的特点、官学系统的内容II单元精讲III. 学习材料一、文教政策清王朝在全国实行军事统治民族压迫政策,同时联合汉族地主阶级,笼络士大夫阶级和一般知识分子,为其统治服务。

清代的文教政策是其政治制度和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体现了压制与笼络兼施的精神。

(一)尊孔读经清朝统治者采用尊孔读经的政策来笼络汉族地主阶级。

早在入关前,多尔衮就曾“遣官祭先师孔子“;入京后,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清王朝就下令袭封孔子第六十五代孙孔允植为”衍圣公“;顺治二年(1645年)为孔子加上”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封号;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御书”万世师表“匾额,悬于孔庙大成殿。

1684年康熙亲到曲阜,向孔子献祭,乾隆帝也先后九次到曲阜朝拜。

尊孔同时,大力提倡读经,顺治元年七月下令”褒扬节孝“,鼓吹读经,把”六经“说成是”帝人修身治人之道“,”天德王道备载于书,其万世不易之理也。

“还规定皇上要”择满汉词臣,朝夕进讲“六经,大小各官”亦需留心学问“,”致君经术为本“。

清朝统治者大力尊孔读经,得到了汉族大地主、官僚、文人的拥护,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满汉间的民族矛盾,极大地加强了清王朝在思想上的统治。

趣味拓展“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来源封建帝王时代,孔子被历朝历代的帝王奉为神圣,他们均把孔子当作维护自己封建王朝统治的政治工具。

汉武帝最先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地位不断提高。

西汉起,历代不断给孔子加封追谥,汉平帝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而后唐玄宗李隆基加给孔子谥号“文宣”,始称“文宣王”;后宋真宗封为“至圣文宣王”;元朝武宗年间(1307年8月17日)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朝嘉靖皇帝封为“至圣先师”;最后清朝顺治皇帝集历朝之大成,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

第五讲 鸦片战争后的清代教育

第五讲 鸦片战争后的清代教育

第一节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和教会学校的兴办
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主要通过传教士来实施,如利马窦的耶稣教会
出版图书、发行报刊以控制舆论。 力图控制中国的教育事业以培养他们的代 理人。 兴办各种所谓慈善事业以笼络人心。

二、教会学校的兴办

近代第一所在华兴办的教会学校——马礼逊学 堂
1、试析龚自珍、魏源教育思想的特色。 2、试析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3、维新派康有为、粱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之特 色。 4、怎样评价近代新式学堂和教会教育。 5、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历史作用及对教育的 影响。
五、梁启超的教育改革思想

六、严复的教育改革思想

严复是中国最早论述三育并重的教育家
第五节

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三段七级
3高等小学堂 6分科大学堂 9实业学堂
一、清政府恢复“新政”及壬寅——癸卯学制的制 定(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 张百熙 张之洞 荣庆)
(一)癸卯学制的基本结构 (二)各级各类教育概况
【学习建议】


在理清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线索上,注意联系到列强的侵略及导 致中国政治和思想领域产生的几次改革浪潮。在近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举 措上,注意扼要把握其基本内容、性质及产生的前因后果。要特别注意 有关内容的前后联系和发展演变线索,力求融会贯通。 鸦片战争是中国古代史与近代史的分水岭,实际上,也正是由于西 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引起了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一方面, 列强通过侵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大肆掠夺中国主权及国家权 益,使中国由泱泱“天朝大国”逐步沦为半独立半殖民地(部分地区完 全被占据);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伴随列强的 入侵,大举向中国渗透,对中国传统的经济、政治、文化构成巨大的冲 击,使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向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转化。这种剧变对 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就此开始,教育也 不例外,而且是首当其冲。与列强抗争的每一次失败都会促使国人反思 对方的长处和自己落后,而救国图强归根结底要靠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素 质的提高,旧的封建传统教育已完全不能适应这种要求,不可避免地要 发生根本变革。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也像其他领域一样,是步履沉重的、 缓慢曲折的,直到20世纪初,才大体上构建起近代学制。这期间生硬引 入西洋和东洋教育模式的痕迹处处可见,同时封建传统教育仍在许多方 面保留着它的领地和影响。尽管如此,这期间的教育毕竟实现了从绵延 两千余年的封建教育体制向近代教育体制的转轨,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 划时代的一页。

学习单元1 清代的文教政策及教育制度 教案

学习单元1 清代的文教政策及教育制度 教案

第八章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学习单元1:清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I.导学学习目标:了解清代文教政策的主要特点,深入领会其文教政策压制与笼络兼施的精神,了解清代教育制度的主要内容,掌握诂经精舍与学海堂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学习建议:学生可结合清代的历史背景进入本单元的学习,与明代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相互比较,思考清代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的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诂经精舍与学海堂难点:清代文教政策的特点、官学系统的内容II单元精讲III. 学习材料一、文教政策清王朝在全国实行军事统治民族压迫政策,同时联合汉族地主阶级,笼络士大夫阶级和一般知识分子,为其统治服务。

清代的文教政策是其政治制度和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体现了压制与笼络兼施的精神。

(一)尊孔读经清朝统治者采用尊孔读经的政策来笼络汉族地主阶级。

早在入关前,多尔衮就曾“遣官祭先师孔子“;入京后,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清王朝就下令袭封孔子第六十五代孙孔允植为”衍圣公“;顺治二年(1645年)为孔子加上”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封号;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御书”万世师表“匾额,悬于孔庙大成殿。

1684年康熙亲到曲阜,向孔子献祭,乾隆帝也先后九次到曲阜朝拜。

尊孔同时,大力提倡读经,顺治元年七月下令”褒扬节孝“,鼓吹读经,把”六经“说成是”帝人修身治人之道“,”天德王道备载于书,其万世不易之理也。

“还规定皇上要”择满汉词臣,朝夕进讲“六经,大小各官”亦需留心学问“,”致君经术为本“。

清朝统治者大力尊孔读经,得到了汉族大地主、官僚、文人的拥护,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满汉间的民族矛盾,极大地加强了清王朝在思想上的统治。

趣味拓展“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来源封建帝王时代,孔子被历朝历代的帝王奉为神圣,他们均把孔子当作维护自己封建王朝统治的政治工具。

汉武帝最先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地位不断提高。

西汉起,历代不断给孔子加封追谥,汉平帝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而后唐玄宗李隆基加给孔子谥号“文宣”,始称“文宣王”;后宋真宗封为“至圣文宣王”;元朝武宗年间(1307年8月17日)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朝嘉靖皇帝封为“至圣先师”;最后清朝顺治皇帝集历朝之大成,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

12第九章 清朝(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12第九章  清朝(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第八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第一节清朝的文教政策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第一节 清朝的文教政策●第二节 清朝的官学制度●第三节 明末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潮软硬兼施●采用情柔政策,笼络士人–开科取士zhuó–设制科,辟荐擢–编辑图书●《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规范最大的类书●《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高压政策–严禁立盟结社–销毁书籍–大兴文字狱第二节 清朝的官学制度●一、中央官学●二、地方官学●三、书院中央官学●1、国子监,又称太学或国学–彝伦堂,设置学官、规定职责●2、宗学、觉罗学–宗学:只为清宗室子弟设立的学校–觉罗学:为清觉罗氏子弟设立的学校●3、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均为八旗子弟设立的旗学,前者隶属国子监,后两者隶属内务府●4、算学、俄罗斯文馆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卫学–清代地方官学,依其地方区划设有府学、州学、县学,统称“儒学”。

–依照明制,在军队驻地设立卫学,以教育武臣子弟。

●社学、义学、井学–社学并是设在乡镇地区最基层的一种地方官学。

清代书院清代书院的类型●1.以讲授理学为主的;●2.以学习八股文以应付科举为目的的;●3.以讲授“经世致用” 实用之学为主的;●4.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

清政府对书院控制的表现●控制书院的设立,掌握书院的经费●控制书院院长的选拔权●控制书院的招生和对生徒的考核第三节 明末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潮●一、明末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潮●二、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三、颜元的教育思想一、明末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人。

进步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批判理学教育理论●2)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

●3)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4)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反对理学家“主静”、“读书穷理”的治学方法;●5)主张扩大学校的职权,充分发挥学校限制君权、发扬民主的作用。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

10第十讲、鸦片战争前及洋务运动时期的清代教育

10第十讲、鸦片战争前及洋务运动时期的清代教育

二、鸦片战争前清代的教育制度 (一)中央与地方官学 基本上沿袭明朝旧制,但在长期的发展过 程中也有自己的特色: 一是重视八旗子弟的教育,广泛设立各种 旗学; 二是在府、州、县学中创立“六等黜陟 法”,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 “六等黜陟法”是在明朝“六等试诸生优 劣”(即生员按其程度分别进入正义、崇志、 广业、修道、诚心、率性六堂学习,然后逐级 递升)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比后者更为 周密完善,也更为有效。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前清时期的著名书院, 由阮元创建于杭州(1800)和广州(1824)两 地,是当时重要的文化和学术研究中心。诂经 精舍和学海堂在办学宗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 法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特 色。它与其他书院教育不同,强调书院宗旨是 “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教学内容以经史、 天文、地理和算法为主,而不学习八股文和帖 括;教师聘用贯彻“各用所长”原则,充分发 挥教师的学术特长。对于学生则实行因材施教; 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编辑和刊刻师生的研究 成果。
1897年7月3日张之洞视察汉阳铁厂
1889年张之洞参加芦汉铁路通车典礼
张 之 洞
“中体西用”思想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 进行了论证,推动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打破了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改变了单一的 传统教育结构。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 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 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
然而,洋务学堂由于受封建传统教育的桎 梏,具有以下不足之处: 1、零星分散,缺乏全国性的整体规划和 学制系统。 2、在传授“西文”和“西艺”的同时, 仍然要求学习四书五经。 3、在洋务学堂的管理上存在着封建官僚 习气。 总之,洋务学堂的创办动摇和瓦解了传统 封建教育体制,它已初步具备了近代教育特 征,从而启动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

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

谕曰:“朕惟至治之世,不以法令为亟,而以教化为先。 盖法令禁于一时,而教化维于可久。若徒恃法会而教化不先, 是舍本而务未也。朕今欲法古帝王,尚德缓刑,化民成俗,举 凡: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 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 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 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 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 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 诫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 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学习 内容1Fra bibliotek清代的文教政策
2
清代的官学制度
3
清代书院
4
清代的科举制度
5
启蒙教育思想
6
颜元的教育思想
1 清代的文教政策
清王朝建立以后,一方面在全国实行军事统 治,实行民族压迫政策;一方面又联合汉族地主 阶级,实行用儒术统治思想的政策。清朝统治者 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对于治理国家的作用,在立国 之初便制订了“兴文教,荣经术,以开太平”的文 教政策。为贯彻这一文教政策,清王朝主要的措 施突出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2.1 中央官学
教学方法
▪“祭酒、司业月望轮课四书文一、诗 一,曰大课。祭酒季考,司业月课, 皆用四书、五经文,并诏、诰、表、 策论、判。月朔,博士厅课经文、 经解及策论。月三日,助教课,十 八日,学正、学录课,各试四书文 一、诗一、经文或策一。”; ▪监生在“听讲书后,习读讲章。有未 能 通晓者,即赴讲官处讲解,或赴两 厢质问” 。
以上诸条,作何训迪劝导,及作何责成内外文武该管各官 督率举行,尔部详察典制,定议以闻。”(《清圣祖实录》卷 三四)
三、软硬兼施,加强控制
▪清政府采用开科取士和编辑书籍,笼络士人;

鸦片战争后的清代教育

鸦片战争后的清代教育

鸦片战争后的清代教育本章介绍鸦片战争之后到辛亥革命前的清代教育,这是中国由绵延数千年的古代教育向近代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也就是中国教育走向近代化的关键时期,在整个中国教育史上占有尤为突出的重要位置,同学们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对本章学习的总的要求就是掌握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基本发展线索,也就是说,要理清在这几十年间,中国是如何从读《四书》《五经》、作八股文为主体的封建传统教育,一步一步创新改革,到建立起近代教育体制。

章节回放:全面掌握近代化进程是教育史专业工作人员的事,由于提供的史料有限,我们确实难以做到这一点。

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说,要求大家能够把握住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我们的教科书大体上就是按这一思路安排结构的。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包括教育近代化进程在内,其动因主要来自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由此产生的深刻的民族危机、社会危机、还有清王朝自身的统治危机,不得不开展变革;而当时的中国与西方{包括后来的日本}在科学技术、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先进与落后的巨大反差,也促使中国变革,而且使变革有了比较具体的目标和参照对象,概括言之就是向西方学习,而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何时学,学到什么程度,国内各阶层、各派社会政治力量以及政治家、思想家各人都有自己的见解,而又与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加上传统文化的巨大包袱,引导中国近代化进程缓慢而曲折。

外力的打击又往往是改革的推动因素。

第一节讲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和教会学校的兴办,可以说是近代教育的开端,然而它是外国人举办的。

这个时期中国依旧在传统教育的笼罩之下,只是有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危机的存在,发出了呼吁改革的先觉之声。

这就是第二节讲到的龚自珍、魏源、洪仁干的改革思想,太平天国对清王朝统治以及对旧教育的冲击,也有促进教育改革的作用,但都不是直接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难以再按老样子统治下去了,于是产生了洋务派的自救运动。

这就是第三节讲到的新式学堂的创办,以京师同文馆和福建船政学堂开始,局限于外语和军工技术领域。

学习单元3 明末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想 教案

学习单元3 明末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想 教案

第八章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学习单元3:明末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想I.导学学习目标:了解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想的特点,掌握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的内容和意义,掌握王夫之与颜元的教育教学内容。

重点难点:重点: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王夫之与颜元的教育教学内容。

难点:王夫之与颜元的教育教学内容。

II单元精讲【这部分由老师进行视频录制】III. 学习材料一、明末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十七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动荡的时代。

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思想和学术领域出现了进步思潮,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人。

他们以批判的、求实的精神,抒发了深刻而新颖的社会政治观点、哲学观点、历史观点,同时也提出了“别开生面”的具有进步意义的教育观点,对于官方传统的理学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教育见解和主张。

明末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可以概括如下:(一)批判理学教育理论启蒙思想家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哲学,主张理欲不可分离,天理寓于人欲之中,强调教育应顺应自然人的本能要求,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二)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进步思想家对于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非常重视。

批判理学家空谈心性、侈谈伦理的“学为圣人”,提出要以“明到救世”为教育目的,培养具有挽救民族危亡和治理社会能力的治术人才。

(三)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进步思想家教育内容的主张和其教育目的是一致的。

为了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他们积极提倡“实学”,反对理学家的空疏义理之学。

进步思想家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共同特点是重“实”,但其具体内容并不完全一致。

(四)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进步思想家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原则,从而和理学家“主敬”、“主静”,“读书穷理”的学习态度和治学方法根本对立。

(五)初步民主的教育主张进步思想家抨击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的同时,对当时教育上的专制主义和科举学校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提出了具有初步民主的思的教育改革意见。

【优质文档】《简明中国教育史》北师大版第九章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优质文档】《简明中国教育史》北师大版第九章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上课时间:年月日上课地点:本次课标题:第九章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知识点内容1、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败与教会教育的开端2、龚自珍、魏源等对清末教育的批评和改革主张3、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4、张之洞的教育思想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清末封建传统教育的衰败与危机2、理解识记龚自珍、魏源等对清末教育的批评和改革主张3、理解掌握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4、理解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识记京师同文馆理解并掌握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难点:掌握和领会“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教学方法讲授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备注第一节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败与教会教育的开端一、中国社会的变迁与教育向近代转型的历史趋势两千年封建统治:政治基础——封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基础——封建宗法家庭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观念形态——儒家学说教育(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科举取士二、清末教育的腐败、没落(一)科举制度的腐败首先,科举使教育成为其附庸;其次,科举考试的弊病还来自其空疏的内容、专制的形式以及考试过程中种种作弊行为。

(二)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也空疏化教育制度在形式上是相当完备的。

但是各级学校中,除初等教育和部分私学进行正常教学外,其余学校特别是官学已徒具虚名,甚至很少从事教学活动。

(三)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三、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教育中国传统教育也受到来自农民革命的冲击。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农民革命运动。

它不仅冲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在文化教育领域也引起强烈的震撼。

(一)对封建主义教育的冲击与批判太平天国对儒学及其创始人孔子的无情批判,动摇了儒学在教育内容中的核心地位。

(二)太平天国的文教改革1、实行普遍的平等的教育在其革命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中,太平天国施教的对象包括所有群众——男女老少。

对于妇女、士兵及所有的农民群众,都实行广泛的教育太平天国这种不分贫富、贵践、男女平等的普遍的教育,是教育史上光辉的一页。

中国教育史教案——第八章鸦片战争后的清代教育

中国教育史教案——第八章鸦片战争后的清代教育

中国教育史教案——第八章鸦片战争后的清代教育《中国教育史》教案第13次课3学时主讲教师:陈秀珍章节第八章鸦片战争后的清代教育课题鸦片战争后的清代教育目的要求1.了解清末封建传统教育的衰败与危机。

2.新式学校创办的背景、代表人物、学校特点、意义、局限性.3.理解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新式学校创办的意义;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难点: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教学方法课堂面授、课堂讨论、自学指导教学过程第八章鸦片战争后的清代教育【第一课时】一、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和教会学校对中国教育的冲击1、列强文化侵略的表现出版书报,控制思想,国人了解世界自行办教育-教会学校插手中国新教育-京师同文馆建立全国性教育组织-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兴办各种慈善事业,笼络人心2、教会学校第一所马礼逊学堂1839年澳门、学生发展规模、地点、、数量、招收对象3、庚款兴学、派遣留学生、清华大学堂、基金会二、传统教育的变革和近代教育的创办1、旧教育的腐朽表现-八股文2、改革思想产生龚自珍:反思教育弊端,提出改革宗旨、措施魏源:《海国图志》“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太平天国反孔儒、平等教育、学西方教育制度【第二课时】3、新式学校创办的背景、代表人物、学校特点、意义、局限性京师同文馆等外语学校1862年北京福建船政学堂技术学校1866年福州左宗棠4、留学教育在马礼逊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中,容闳、黄宽、黄胜三人于1847年在教会资助下随布朗至美国留学,成为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

1872年,清政府派遣的首批留美幼童出发赴美学习,其中有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的詹天佑。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三、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张之洞所言的中学,是“《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

即传统的经史之学,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等。

2、张之洞所言的西学,包括“西政”和“西艺”两部分,“西政”即西方各类具体制度和行政管理措施,“西艺”即西方各类科学技术。

第八、九章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第八、九章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民间举办的蒙学可统称为私塾。 私 塾的办学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由富裕 人家聘请教师前来设立的"家馆",专教 自家子弟及亲友子弟。二是由一村一族 集资建立的村学或族学,延请教师教其 子弟。三是塾师在自己家里,或借祠堂、 庙宇,或租借他人房屋设馆,招收附近 学童就读,这一类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私 塾,在蒙学教育中最具有代表性。
第二节 明清的官学和书院 一、中央官学
明清国子监沿袭前代,又称太学,既是中央 教育行政机关,也是全国最高学府,机构齐整。 国子监的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 国子监对监生的管制严格,监内有繁苛的监规, 绳愆厅就是专门纠察和惩治学生过错的地方。 除了国子监之外,明代还有专为皇族后裔 子弟而设的宗学和学习军事技能的武学。清代 则有为拥有特权的基干统治队伍——八旗子弟 设立的各类学校。
明代最著名的书院是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原为 宋代学者杨时讲学的场所。明正德年间,乡人邵宝继承 杨时讲学之志,重建书院,谓之“东林”,王阳明为之 作序。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被明政府革职的顾宪 成和高攀龙等复建东林书院,扩大规模,聚徒讲学,并 订立《东林会约》。正如顾宪成为书院题的对联所说的: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 关心。” 书院以追求“为圣为贤”的“实学”为务,常 议论朝政得失,抨击权贵,揭露腐朽。每逢会讲,远近 赴会者常数百人。于是,在江南形成一个著名的学派— —东林学派,影响则蔓延到全国,东林党人在京师也办起 了首善书院,打破了都门不敢讲学的戒律。东林学派与 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尖锐对立,于是再一次招致 “尽毁天下书院”的迫害行动。东林书院被毁废,东林 党300多人被逮捕、杀害。
七律•东林书院 古来兴学塑强音,旧地扬名众客寻。 风雨书声皆入耳,身家国事尽关心。 江南志士群论政,朝里奸臣汗湿襟。 亮节高风惊宇内,五人碑记始传今。

第八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第八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1815年马礼逊提出创办马六甲书院的设想,得到有关方面的支 持学校最终定名为英华书院(The Anglo-Chinese College), 于1818年11月11日在马六甲奠基,同年开学。米怜任院长,马 礼逊任校监。
.
一、从英华书院到马礼逊学校
书院涵盖中学、小学范围,以中、英文中国东 部诸藩属如琉球、高丽、日本等民族的学生,皆能以英语从事西 欧文学及科学的学习。
书院供给部分学生膳宿,有自我照顾能力并自愿者可 寄宿校外,并设立基金以供本土贫寒学生维持生活。
.
一、从英华书院到马礼逊学校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后,英国霸占香港。为更便于向 华人传教和传学,1843年英华书院正式迁往香港,1844年更名 为英华神学院(Anglo-Chinese Theological Seminary), 1856年停办。
.
三、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三)“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的炮火硝烟,更将本已危机四伏的晚清社会笼罩在一层
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制夷”成为举国注意的焦点,“经世致 用”思想也沿着制夷、悉夷、师夷的路径发展,其中“制夷”始 终作为目标贯穿在发展过程之中。 魏源在他所编写的《海国图志》中,在介绍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 历史概况和社会现状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 思想,他在该书的序言即表示该书的目的是“为以夷攻夷而作, 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
一、从英华书院到马礼逊学校
马礼逊学校是一所专门为华人开办的学 校,它以丰富的西学课程,充实了在此 求学的中国青年,开阔了他们的知识视 野,形成了他们的近代社会观念的基础。 有些人从此出发,更进一步成为近代中 国不可多得的高层次西学人才。
.
二、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教案
第13次课3学时主讲教师:陈秀珍章节第八章鸦片战争后的清代教育课题鸦片战争后的清代教育
目的要求1.了解清末封建传统教育的衰败与危机。

2.新式学校创办的背景、代表人物、学校特点、意义、局限性.
3.理解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新式学校创办的意义;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难点: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教学
方法
课堂面授、课堂讨论、自学指导
教学过程
第八章鸦片战争后的清代教育
【第一课时】
一、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和教会学校对中国教育的冲击
1、列强文化侵略的表现
出版书报,控制思想,国人了解世界自行办教育-教会学校
插手中国新教育-京师同文馆
建立全国性教育组织-学校教科书委员会
兴办各种慈善事业,笼络人心
2、教会学校
第一所马礼逊学堂1839年澳门、学生
发展规模、地点、、数量、招收对象
3、庚款兴学、派遣留学生、清华大学堂、基金会
二、传统教育的变革和近代教育的创办
1、旧教育的腐朽表现-八股文
2、改革思想产生
龚自珍:反思教育弊端,提出改革宗旨、措施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太平天国反孔儒、平等教育、学西方教育制度【第二课时】
3、新式学校创办的背景、代表人物、学校特点、意义、局限性
京师同文馆等外语学校1862年北京
福建船政学堂技术学校1866年福州左宗棠
4、留学教育
在马礼逊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中,容闳、黄宽、黄胜三人于1847年在教会资助下随布朗至美国留学,成为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

1872年,清政府派遣的首批留美幼童出发赴美学习,其中有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的詹天佑。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
三、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张之洞所言的中学,是“《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

即传统的经史之学,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等。

2、张之洞所言的西学,包括“西政”和“西艺”两部分,“西政”即西方各类具体制度和行政管理措施,“西艺”即西方各类科学技术。

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本质在于,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能和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冲突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

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使它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纲领。

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

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

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

他所理解的西政,并非西方政治,只不过是一些具体的政治设施,如学校制度、武备制度等等。

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

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①它从理论上论证了西学的有用,为近代西学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创造了依据;
②它将学校列为西政的首位,有利于引用西方的学校制度和教育理论;
③选择的向西方学习,有助于维护民族自尊心。

作业布置1.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和教会学校对中国教育的冲击表现在哪几方面?
2.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的意义是什么?
3.新式学校创办的背景、代表人物、学校特点、意义、局限性分别是什么?
主要参考
资料1、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
2、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3、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