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民俗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婚嫁礼仪

中国传统婚嫁礼仪

中国传统婚嫁礼仪目录中国传统婚嫁礼仪 (3)一聘礼习俗 (3)一)纳彩 (3)二)问名 (3)三)纳吉 (4)四)纳征 (4)五)请期 (5)六)亲迎 (5)二婚典仪程 (6)一)花轿迎亲 (6)二)照轿传袋 (6)三)新人拜堂 (7)四)洞房仪俗 (7)三婚后杂仪 (8)中国传统婚嫁礼仪摘要:婚嫁为人生大事,婚嫁之礼为人生大礼,所以集中于其间的礼仪、仪规十分丰富。

我国传统的婚聘礼仪,且突出、最典型的是“六礼”。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一聘礼习俗六礼是周代就确立了的,其内容、仪注都比较庞杂。

但当时有所谓“礼不下庶人”的框框,并末达于民间。

至汉,六礼开始普遍施用,下面具体介绍婚聘的各项礼仪。

一)纳彩纳彩,就是男方请媒人向女家说明缔结姻亲的请求,是传统礼俗程序中的一种,称为现在的“提亲”、“说媒”。

尽管是婚聘的第一步骤,纳彩也是要携带礼品的。

古代用雁,所以这个仪式也称作“奠雁”。

纳采用雁,实际就等于告诉女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应该像雁那样适时选择其所在。

后市纳彩的礼物大大丰富了,有时多达50多种。

如汉代的纳采礼物就有鸳鸯,九子蒲(或墨)、双石、无色丝、长命缕、蒲带、棉絮、卷柏、嘉禾、阿胶、干漆、鱼、鹿等。

提及这些礼品的象征意义,民俗中将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礼品分为四类:(1)表示吉祥的,如以羊代“祥”,以鹿代“禄”;(2)与夫妻好合的祝吉物,如胶漆的和谐,凤凰的合俪,鸳鸯的和鸣;(3)象征以男性为主的夫妇关系的,如以候雁阴阳喻妻从夫,以蒲苇喻妇女的柔顺,以附生于山顶、屈从成性的卷柏喻妇女的服从;(4)表示一般德性的如舍利兽廉而谦,受福兽体恭心慈,乌鸦反哺、孝顺。

二)问名纳采既准,也就是女家收下了礼物,接下来的就是六礼的第二步问名。

问名也就是双方相互探问男女的姓名。

年龄、生辰、籍贯、三代(即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名号、官职等,以使对对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一仪注也就是通常的“请八字”、”请庚”、“探问”。

十里红妆浅谈宁绍地区古代婚嫁文化

十里红妆浅谈宁绍地区古代婚嫁文化

十里红妆——浅谈宁绍地区古代婚嫁文化摘要:宁绍地区的十里红妆,主要包括了以漆器为主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女子的服饰饰品。

漆器是其独有的泥金朱漆,千工床、万工轿,出神入化的雕刻艺术,彰显着富贵。

其上所雕刻的花纹一方面表达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一方面彰显着江南的文化底蕴。

十里红妆,不仅仅体现着宁绍地区独有的婚嫁习俗,更彰显江南的富庶和工匠们高超的技术水平。

关键字:宁绍、十里红妆、泥金彩漆、凤冠霞帔、婚姻、民俗宁绍这片绿盈盈的江南土地上,“十里红妆”无疑是其历史文化长河中最绚丽的一抹红。

婚嫁,不仅仅是于个体的重要转折点,在古代,更是关乎着几个家族的命运,是一种社会文化积淀。

悠悠江南,其婚嫁习俗自成一体,别有风韵。

宁绍地区,婚嫁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提亲、议亲与定亲、看嫁资、上轿、拜堂。

其中最为惹人注目的便是那一担担、一杠杠都朱漆髹金,流光溢彩,蜿蜒数里的红妆。

宁绍地区女子出嫁的嫁妆极尽奢华,民间还流传的“村姑救康王,浙东女子尽封王”的故事:浙东女子出嫁可以凤冠霞帔,在婚嫁器具上可以雕龙刻凤,涂朱贴金。

而在传统社会中,联姻是一种稳固家族利益的手段,嫁资是砝码,十里红妆婚俗,一方面表达了父母对女儿的爱意,以免女儿在夫家被轻视或受欺侮;另一方面,十里红妆也是家庭富有、地位显赫的一种炫耀。

“十里红妆”包括了女子日常的所有必需品,主要分为生活起居(如房前桌、床前橱、圈椅、马桶等)、日用小木器(如各类果盘、烛台、棒槌等)、女工用品(如熨斗、针盒、织带机、苎丝架等)三类。

甚至连盛装这些嫁妆的扛箱、轿前担也做得十分精美。

浩浩荡荡的“十里红妆”仿佛是一条披着红袍的金龙,洋溢着吉祥喜庆,炫耀家产的富足。

红色是生命延续。

宁绍红妆的所有器物都是泥金朱漆,故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红妆。

宁绍红妆的漆器,以朱漆髹底,雕饰贴金,集雕刻、堆塑、绘画、贴金、泥金、罩漆等工艺于一身,朴素、古雅而富丽,是宁波传统漆器、雕刻技艺的综合。

宁绍的漆器于江南的文化一脉相承,早在七千年前的宁波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就已发现了朱漆木卷胎漆碗,口径10.6×9.2厘米,高5.7厘米,底径7.6×7.2厘米。

阜宁婚嫁民风民俗

阜宁婚嫁民风民俗

阜宁婚嫁民风民俗阜宁婚嫁民风民俗说媒是传统婚姻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行为。

即一个男女双方熟悉的中间人,受某一方所托到另一方去提亲,或媒人自己认为合适,分别到两头提亲,获得双方的认可。

媒人同时还要负责协调双方的有关问题。

封建社会中的传统观念是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连理”,通“两姓之好”。

这种说合,就叫“做媒”。

在封建社会中,严格的封建礼教制度是不允许男女双方私定终身的。

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要遵从父母之命,二要听凭媒妁之言。

这个“媒妁”指的就是媒人。

请媒一般是男方的事,若女方对某项婚姻也有意,则可以双方派人相亲、互访。

有时,女方的条件占优势,甚至可以委托媒人介绍,让男方“倒插门”,文雅一点的说法叫“入赘”。

在古时,媒人被称为“月老”,是“月下老人”的简称。

据唐人小说记载,有个叫韦固的读书人夜行经过来城,碰上一位老人靠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在月光下翻阅一本大书。

韦固好奇地问他翻检的是什么书。

老人回答说,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

韦固又问老人那大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

老人回答说:“装着红绳,用它去系女的,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脚系在一根红绳上,即使他们是不共戴天的仇家,或者是相隔万里的异乡人,也一定会结成夫妇。

”所以说“千里姻缘一线牵”。

国庆传统婚嫁习俗

国庆传统婚嫁习俗

国庆传统婚嫁习俗国庆佳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庆祝日之一,也是举办婚礼的好时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嫁习俗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现了家庭的传承、血脉的延续和社会的和谐。

本文将介绍国庆期间的传统婚嫁习俗,以及这些习俗所反映出的中国文化价值观。

一、红色喜庆的婚礼装饰国庆期间,婚礼场所常常被装饰得喜气洋洋、红彤彤,红色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新人戴上红色的头纱或者头盔,身穿绣满吉祥图案的红色婚纱或者红色汉服。

婚庆鞭炮此起彼伏,花车队伍巡游街头,扩大了喜庆氛围,让整个城市沐浴在欢欣祥和之中。

二、传统的迎亲仪式国庆婚礼的迎亲仪式是整个婚礼过程的重头戏。

在中国,迎亲通常以男方家庭前来接新娘为起点。

新郎一般会亲自率领家人去新娘家,一路上,亲友们手捧花篮、鲜花,奏欢快的乐曲,载歌载舞,庆贺新人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

三、拜堂及交杯酒新人在婚礼现场进行拜天地、拜祖先和拜师父等一系列的拜堂仪式。

这些仪式意味着新人要向上天、祖先以及受教育养育之恩的师父致敬,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

交杯酒仪式是一种新人为互相表达对彼此承诺和祝福的形式。

新郎执酒斟给新娘,新娘同样执酒敬给新郎,象征着夫妻之间互敬互爱、相互扶持的美好祝愿。

四、喜鹊回巢洞房这是一道让人回味无穷的场景。

新人到了夜晚的新房之后,婚姻媒婆或者新郎的妹妹会将一对活泼可爱的喜鹊放在枕头下,以寓意婚姻生活美满甜蜜。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在床上撒上花瓣和碎钱,寓意财富和幸福要滚进家门。

五、婚礼期间的传统食物在国庆婚礼上,传统食物被视为必不可少的主要餐食。

红糖糕、喜糖、蜜饯、桂花糕等各种传统糕点,除了满足人们的味蕾,更是象征着新婚生活的甜蜜和幸福。

六、亲友相聚的喜庆氛围国庆假期期间,亲友们纷纷归乡,加上婚礼的喜庆氛围,使得国庆婚礼成为万众瞩目的盛事。

亲朋好友们举家出动,纷纷前来送上祝福和礼物,共同参与新人新婚的喜庆之中。

亲友们的到来,不仅丰富了新人的喜悦心情,也进一步加强了亲情和友情的纽带。

七、民俗民间婚俗的融入在国庆期间的婚嫁活动中,诸多民俗婚俗的元素有时也会被融入其中。

结婚的风俗

结婚的风俗

结婚的风俗结婚的风俗是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传统和习俗的体现。

不同的文化和民族有着不同的结婚习俗,这些习俗通常是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反映,代表了不同地方对于婚姻和家庭的认识和价值观。

本文将重点介绍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结婚风俗,包括中国、印度、日本以及美国。

首先,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婚姻文化的国家。

中国的结婚习俗通常包括订婚、婚礼和婚后的活动。

在订婚仪式上,双方家庭会商定婚礼的日期和具体细节。

婚礼通常在星期六或者星期天举行,这样更方便亲戚朋友的参与。

在婚礼上,新娘通常会穿上传统的红色婚纱,象征着喜庆和好运。

除了现代化的婚礼形式,一些地方的结婚习俗依然保持了传统的方式。

例如,在一些农村地区,新娘在婚礼前会要求进行一系列的考验,以展示她的勤劳和贤惠。

印度是一个拥有多样化结婚习俗的国家。

在印度,婚礼通常被认为是一个非常盛大的庆祝活动,可以持续数天。

婚礼通常由订婚仪式开始,双方家庭会商定结婚的日期和仪式的具体细节。

在婚礼仪式中,新娘和新郎会进行各种传统的仪式和宗教祭祀,以及家族和社会的祝福。

印度婚礼上最著名的习俗之一是新娘在结婚前穿戴精美的婚纱和珠宝。

婚礼后,新娘通常会加入新郎的家庭,开始新的生活。

在日本,结婚习俗也充满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日本的结婚习俗通常包括订婚仪式、婚礼和婚后的活动。

在订婚仪式上,双方家庭会商定结婚的日期和仪式的具体细节。

婚礼通常以简约和传统为主,新娘通常穿上白色和红色的传统和服和头饰。

在婚礼上,新娘和新郎会进行各种宗教仪式和传统仪式,表达他们对于美好婚姻和幸福生活的愿望。

婚礼结束后,新娘和新郎通常会举行接待会,邀请家庭和朋友来庆祝。

此外,一些日本人还会举行婚后仪式,以祈求顺利和幸福的婚姻。

在美国,结婚习俗因为多元的文化背景而多样化。

尽管每个州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法律和规定,但大多数美国人仍然会遵循一些共同的结婚习俗。

在婚礼上,新娘通常会穿上白色婚纱,象征着纯洁和爱情的纯粹。

在婚礼仪式上,新娘和新郎会进行交换誓言和戒指的仪式,以表示他们的承诺和爱意。

古代婚嫁礼仪

古代婚嫁礼仪

古代婚嫁礼仪
古代婚嫁礼仪是指古代社会中的婚嫁仪式和相关习俗。

不同的古代文化和地区有不同的婚嫁礼仪,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婚嫁礼仪:
1. 订婚:双方家长商定婚事,并交换礼物以示确定。

有时还举行豪华的订婚仪式。

2. 婚礼:婚礼通常在男方家中或庙宇举行。

有时会举行隆重的婚礼仪式,例如传统的中式婚礼。

3. 仪式和习俗:婚礼仪式包括迎亲、过门、交杯酒、拜堂等,这些都具有象征意义。

4. 嫁妆:女方需准备一定数量的嫁妆,包括金银首饰、衣物、床品等,作为女方进入新家的财产。

5. 婚后居住和地位:在某些古代社会中,女方嫁入男方家庭后,一般要居住在丈夫家中并服从丈夫的安排。

6. 祭祀和娱乐活动:婚礼之后可能会有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婚姻幸福和家宅兴旺,并举行娱乐活动,例如音乐、舞蹈和游戏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和文化的古代婚嫁礼仪可能会有所不同,上述内容仅为一般概述。

广东佛山当地的婚嫁风俗

广东佛山当地的婚嫁风俗

广东佛山当地的婚嫁风俗广东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南海之滨,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民俗风情独特的城市。

婚嫁习俗作为传承千年的地方文化,成为了广东佛山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婚夫妇的婚礼庆典也在不断变化,但古老的传统仍然被悉心保留和传承,并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佛山婚嫁文化。

以下是关于广东佛山婚嫁风俗的详细介绍:1.婚礼筹备阶段在传统当地,婚礼准备通常要提前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这期间新娘家庭需要准备相当多的工作,包括:-选定日期:选择吉日吉时,通常需要请专门的人士进行卜算。

-订婚:男方拜见女方父母,并送上订婚金。

-嫁妆准备:新娘需要准备一些礼节品,如灯笼、盆栽、姜汁糖等。

此外,还要准备起居用品、家具等嫁妆。

2.婚礼当天传统佛山婚礼有“三朝大拜天、六和齐奏乐、七步成花轿、八仙迎贵宾”的神仙钦点仪式,由此可见仪式之盛大。

以下是婚礼当天的具体内容:-新娘出门:踩着红地毯出门,揭开门锁,抛下锁匙,表达了离开父母家要迎接新生活的决心与信心。

-三朝大拜天:三种面点放在天坛上祭拜,表示对天地神灵之虔诚敬意。

-亲戚敬茶:新婚夫妇向前辈亲友敬茶,以表达崇敬之意并请得吉祥一生。

-迎亲:新郎到新娘家中接亲。

-花轿:新郎新娘在花轿中完成七步成婚的仪式。

-敬酒:男女双方家庭围坐一起,通过敬酒联谊,祝福新婚夫妇幸福美满。

-出嫁:新娘乘花轿,随夫君回婆家,完成婚礼仪式。

3.婚礼习俗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传统佛山婚礼习俗逐渐在演变,新加入了一些新元素。

比如,在现代佛山婚礼上,婚礼筹备时间通常缩短到两三个月,甚至仅需数天。

此外,传统的花轿换成了豪华车队;婚礼场合则从传统的家中举办转移到了拥有化妆造型和专业摄像设备的婚宴酒店。

然而,古老的传统依然被保留和传承,比如三朝大拜天、六和齐奏乐等传统元素,仍然是佛山婚礼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总的来说,佛山婚嫁风俗是佛山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有现代元素的不断加入,传统文化在民众日常生活中仍然得以保存。

婚嫁礼仪文化传承与发展_概述及范文模板

婚嫁礼仪文化传承与发展_概述及范文模板

婚嫁礼仪文化传承与发展概述及范文模板1. 引言1.1 概述婚嫁礼仪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婚嫁礼仪也在不断演化和更新。

本篇文章将探讨婚嫁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分析其在不同地域及当代社会背景下面临的挑战和变化。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部分来展开讨论:首先概述传统婚嫁礼仪,描述其变革与发展;然后探讨不同地域的婚嫁习俗,分析地域差异对礼仪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地域融合对于婚嫁礼仪文化的意义;接着介绍当代社会背景对于礼仪产生影响的概述,以及技术进步、社会多元化带来的新问题与解决途径;最后总结礼仪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并提出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强调礼仪文化传承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和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对婚嫁礼仪文化传承与发展进行全面深入的概述,并分析其在不同地域和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变化与挑战。

通过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婚嫁礼仪文化的多样性和演变过程,并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以及如何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2. 婚嫁礼仪传承与发展2.1 传统婚嫁礼仪概述传统的婚嫁礼仪是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家庭、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的婚嫁礼仪包括订婚、迎亲、过门等一系列程序和仪式。

这些程序和仪式通常以尊重长辈、亲友参与为基础,强调家族和个人之间的连结。

2.2 礼仪传承的重要性礼仪传承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文化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礼仪,人们能够学习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需要,并培养社交能力。

此外,传统的婚嫁礼仪也有助于加强家庭关系,促进亲情融洽。

2.3 礼仪的变革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一些新的元素已经渗入到传统的婚嫁礼仪中。

例如,在现代社会中,夫妻可以共同参与筹备和组织婚礼,婚姻的平等性也得到了更加重视。

此外,一些新的仪式和方式也出现在婚嫁礼仪中,如婚礼上的个性化宣誓、创意派对等。

总之,传统的婚嫁礼仪在每个文化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婚嫁民俗文化》课件

《婚嫁民俗文化》课件

• 旧时,有女无子的家庭,为承接宗嗣,招婿进门,俗称“招女 婿”。婚事费用全由女方负担。男方入赘后须从女方的姓。赘 婿常受女方族人欺凌,被骂为“野猫”。有的赘婿不甘这种处 境,待岳父母去世后,变卖家产,携妻子回归本宗。民谚有 “入赘女婿不是人,倒栽杨柳不生根”的说法。解放后,入赘 受歧视的现象已逐渐消除。而且,婚后住男方家或住女方家、 子女的姓随
《婚嫁民俗文化》
(五)再醮
寡妇再嫁,俗称“二婚头”。寡妇再嫁须取得婆家的同意, 娶方要付出一笔礼金,得到婆家书写的契约才算合法。习俗 规定契约不能在家中书写,要在庙堂等处书写。寡妇出嫁时 不能在家中更衣上轿,要从侧门出去,走到半路的大树下或 庙堂更衣上轿,轿子抬到场角,从后门或侧门进屋,一般不 请宾客,不拜堂。寡妇再嫁,而与前夫所生的子女尚幼,需 带到新夫家养育,但要书写字据,健康的子女也要写成“有 病”,其文通常的写法中有这样的字句:“……拖带有病子XXX、 有病女XXX,今后如有病死夭折,皆由天命,与后夫无关。” 这样即使子女日后受后夫虐待,生母也只能哑口无言。因“有 病”与“油瓶”谐音,故俗称寡妇再醮拖带的子女为“拖油瓶” 。 习俗还规定拖带来的子女不得入宗祠和家谱,不得享受族里 的各种权利,不得继承后父的财产等。
(视频后沟村婚礼) 《婚嫁民俗文化》
《婚嫁民俗文化》
《婚嫁民俗文化》
《婚嫁民俗文化》
《婚嫁民俗文化》
二、特殊的婚嫁形式
(一)童养媳
俗称“养媳妇”。到成婚年龄,男方邀长辈吃一顿便饭, 举行简单的拜堂仪式,就算结婚,谓之“并亲”、“并铺”。有些 不请酒、不拜堂便同居,称“冷塌饼”。民歌:“桅子花开六瓣 头,养媳妇并亲今夜头。一刻时辰等不得,开出西窗望日 头。”
第八讲 婚嫁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一、概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其中,民俗与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

本文将从婚嫁、祭祀、节庆等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习俗。

二、婚嫁习俗1. 婚礼仪式中国的婚礼仪式通常包括拜堂、过大门、敬茶、交换婚戒等环节。

这些环节代表着家族的传承、祖先的祝福和夫妻间的承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两个家族的联姻,因此,婚礼仪式也体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社会的稳定性。

2. 嫁妆与聘礼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嫁妆与聘礼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新娘的家人会准备一定数量的嫁妆,包括寿礼、锦囊、首饰等,这些礼品代表着祝福和财富。

聘礼则是新郎一家给予新娘家的礼物,表示对新娘家庭的尊重和感谢。

三、祭祀习俗1. 祭祀祖先中国人非常重视祖先,祭祀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活动。

祭祖有固定的时间,如农历清明节和中秋节等。

在祭祀过程中,人们会将食物、酒水等供奉在神龛或祖先牌位前,并烧香祷告,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2. 祭祀自然中国人对自然界也抱有敬畏之心,因此,祭祀自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习俗。

如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人们会在户外放飞孔明灯,表达对自然的尊重,祈求平安和福运。

四、节庆活动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节庆活动之一。

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此外,人们还会走亲访友、互赠红包等,表达对亲友间的关爱和祝福。

2.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也是保护民俗遗产的节日。

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和预防疫病。

此外,还有粽叶装饰、赛龙舟等民间游戏和活动,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五、结语民俗与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传统观念。

通过婚嫁习俗、祭祀习俗和节庆活动,人们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并将其发扬光大。

六安嫁娶习俗

六安嫁娶习俗

六安嫁娶习俗篇一:六安的民俗文化六安的民俗文化0814010079李东梅旅游管理本2班六安古老而神奇,民风纯朴,风情独特。

美丽的山川,丰富的饮食,寻常的起居,日常的劳作,都演绎成美好的传说和地方掌故,寄托着皖西人民对真善美的憧憬和追求。

一:风土人情六安风土人情具有丰厚的历史沉积和古朴之风。

1.居住旧时皖西地区以农为本,安土重迁。

建宅时,要求前阔后高,“宅坐青山龙虎地,门迎绿水凤凰池”(后山前水),“宁要青龙高万丈,不要白虎抬头望”(左高右低)。

门向多取东南或西南,忌正南正北,更忌与山墙、烟囱、水流、厕所、道路相冲。

古时城镇官富宅前倘有路口、巷口乃立一石碣,曰“泰山石敢当”,谓可祛邪消灾。

2.饮食旧时沿淮地区多食麦、豆、山芋,山区多食玉米、小麦、山芋,圩畈丘岗地区多食稻米。

城乡人民均有自己动手加工食品习惯,如清明前腌禽蛋,梅雨季节制豆酱,立冬后腌花菜萝卜,冬至后腌鱼肉家禽,春节前做糯米年糕。

六安人历来好客,旧时宴席菜肴一般为八样、十样,即“八大海”、“十大海”。

3.婚嫁旧时婚姻之事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婚嫁方面,一般经过提亲、定亲、送日子(选定婚配日期)和成亲四个步骤,彩礼的轻重、程序的繁简,以双方经济为基础,经过男女双方协商,男方多尊重女方意见。

提婚,又称“提媒”;订婚,又称“下书子”;结婚,也称“完婚”。

完婚当天,男方备花轿、新衣、礼物,由媒人率迎亲队伍送至女家。

新娘早起“哭嫁”,吃“分家饭”,后由亲人背至轿上,嫁妆前行,花轿随后。

绕至男家,新娘由人搀扶从红色布袋上至堂前行拜堂大礼,后入洞房,饮圆房酒,闹新房。

为烘托喜庆气氛,有“赞喜句”之风俗,一人唱贺,众人道好,宾客也可对新婚夫妇适度嬉戏逗乐,谓“新婚三日无大小”。

完婚后,还有回门、会亲等事。

4.丧葬一般经过去世、出殡、柩放(用草包裹或在用砖建成的柜屋里放置)和下葬四个环节。

在人行将去世时,子女应赶至死者面前送终(俗称“送老”)。

鲁南婚嫁丧葬民俗文化

鲁南婚嫁丧葬民俗文化

鲁南婚嫁丧葬民俗文化婚嫁结婚喜庆日,男方为迎娶,俗称“娶媳子(妇)”;女方为出嫁,成为男方家庭成员。

结婚日头天,男方多以琐呐吹奏、点放鞭炮,在本族各坟上压一红纸,以告祖宗,俗称“烧喜纸”。

下午,琐呐随花轿到女方家迎娶,俗称“头天过轿”,亦有当天过轿者。

晚上,同辈中的族弟或表弟、好友等,宿于喜床上,俗称“滚喜床”。

女方在婚前几天内,主动节制饮食,以便控制便事。

头天其姑嫂等女辈亲属,将女嫁之物,整点清楚,装箱摆盒,并交待婚仪注意事项。

结婚当天,日近中午时,嫁女身着红棉衣,脚穿红鞋,梳装一新,头盖蒙脸红巾,俗称“蒙脸红子”,呜咽哭泣上轿,尔后点放鞭炮,琐呐吹奏,由亲族中兄弟4人(亦有8人者)护轿出门。

陪嫁之物,用人拾送随轿后送至男家,俗称“发嫁”。

花轿路遇村庄,吸呐等乐器吹打;遇桥或大石等物贴一红纸,俗称“青龙贴子”;路逢他家婚事人众,须绕道而行,如无法躲避,两嫁女须互赠一物;同村两户以上结婚者,以先到家为好;护轿人须轿到男方村前返回;抢送陪嫁物者,到男家饭后领赏返回。

花轿至男方门前落轿,轿至天地桌前,地铺红席,天地桌上点燃六香,放好装入高梁、大豆和杆秤的条斗。

将轿门打开,在乐器的吹打声中,由同辈未嫁姑娘4人或8人,分别站在红席两边,依次缓步于轿门前迎贺,俗称“迎轿”。

尔后,由儿女双全、且无避讳之亲、族中姐辈,将新人从轿内扶出,从红席上走至天地桌前,女左男右,在儿女双全和无避讳的同辈傧相带领下,立在红垫上。

然后,司仪唱贺。

琐呐吹奏,举行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的跪拜礼仪和站立对行夫妻互拜礼仪,俗称“拜天地”,即成为正式夫妻。

新人在贺喜人争相向新人身上撒麸子、大枣、花生等象征吉祥物的热闹声中,同入洞房。

新娘坐定喜床后,新郎将蒙脸红巾挑下,众人即开始闹喜。

席间,新婚夫妇须到桌前向宾客敬酒。

新人在饭前仍在天地桌前向家中和亲朋长辈举行跪拜礼仪,诸长辈须适当给赏钱,俗称“磕头礼”。

晚上点长明灯,闹新房,夫妻喝交心酒。

冬至的传统婚嫁习俗与意义

冬至的传统婚嫁习俗与意义

冬至的传统婚嫁习俗与意义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冬天的最后一刻,有着浓厚的节庆氛围。

在中国,冬至这一天也是婚嫁的黄金时刻,各地都有独特的婚嫁习俗和寓意。

本文将就冬至的传统婚嫁习俗与意义进行探讨。

一、婚嫁习俗1. 穿红衣:在许多地方,新娘会穿上红衣,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红色代表着新娘的美丽和幸福,也寓意着喜事祥瑞。

2. 吃汤圆:冬至吃汤圆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而在婚嫁中,新婚夫妇在婚宴上常常会品尝汤圆。

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幸福,寓意着并肩度过一生的美好愿望。

3. 戴喜饼:有些地方新娘戴着喜饼过门,喜饼是用糯米和红糖制成的糕点,象征幸福甜蜜,有保佑新婚夫妇美满婚姻的寓意。

4. 婚礼道具:在婚嫁习俗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婚礼道具。

比如,红盖头寓意着新娘被新郎庇护和保佑;龙凤蜜罐象征着新婚夫妇之间的和谐美满。

二、婚嫁习俗的意义1. 喜庆祝福:冬至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这个日子举办婚礼,更显得喜庆和祝福。

婚嫁习俗中的红色、喜饼等元素,都代表着喜庆和祝福新婚夫妇能够幸福美满。

2. 祈求吉祥:冬至一般是在农历的腊月,人们在这一天举行婚嫁活动,也是为了祈求来年的好运和吉祥。

冬至作为冬天的最后一天,被认为是阴阳交替的重要时刻,希望婚嫁能为新人带来好运。

3. 团圆幸福:汤圆这一传统食物代表着团圆和幸福。

婚礼中品尝汤圆,象征新人能够团圆和幸福,也表示新娘能够融入新家庭,和睦相处。

4. 文化传承:婚嫁习俗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通过世代相传,代代相传。

冬至这一特殊时刻的婚嫁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弘扬。

总结起来,冬至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有着浓厚的节庆氛围,也是中国婚嫁的黄金时刻。

在冬至这一天,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浓厚的喜庆祝福,还能祈求吉祥和团圆幸福的美好寓意。

婚嫁习俗的传承不仅仅是为了庆祝婚礼,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民俗文化的瑰宝。

让我们在冬至这一天,感受传统习俗的魅力,祝福新人幸福美满,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小雪节气中的传统婚嫁习俗

小雪节气中的传统婚嫁习俗

小雪节气中的传统婚嫁习俗小雪节气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寒冷的季节正式来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小雪节气也是一个重要的婚嫁季节。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小雪节气中的传统婚嫁习俗。

一、婚嫁准备在小雪节气中,人们开始忙于准备婚嫁事宜。

首先是预定吉日,一般选择阳历的适宜日期,以求婚姻幸福美满。

接着,新郎家要准备彩礼,包括金银首饰、嫁妆等。

新娘家则会准备婚床、婚车和婚宴等。

二、迎亲仪式在小雪节气的婚嫁习俗中,迎亲仪式是一大重头戏。

新郎一行人要穿着新婚装束,手持喜糖和红包,前往新娘家庭。

在新娘家门前,会有一道门槛,通常是新郎人为制造的难关,用来考验新郎的诚意和勇气。

新娘家的姐妹和亲友会把新郎闹得个灰头土脸,以取笑和嘲笑的方式欢迎他。

只有通过这一关,新郎才能顺利进入新娘家。

三、婚礼仪式婚礼仪式分为两个环节:订婚和结婚。

订婚是由两家长辈在小雪节气前商定的日期举行的。

订婚时,双方亲友会齐聚一堂,洞房花烛夜会也是其中重要的环节。

而结婚仪式则一般在小雪节气之后进行。

在结婚仪式当中,新娘会穿上传统的婚纱,新郎会穿上喜服。

双方还要进行交杯酒和敬拜天地祖先的仪式。

在敬拜天地祖先的环节中,生活中仪式感最强的是烧香拜祭。

新郎新娘会相互敬香,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四、婚后习俗小雪节气过后,新人步入婚姻生活。

根据传统习俗,新娘通常会离开自己的家庭,嫁入新郎家庭。

在新娘离家前,她的母亲会在她的背后缝上一颗红线,象征母爱的牵绊。

这颗红线会一直留到新娘去世或下葬时才会解开。

在新娘抵达新家后,还会进行“过河”仪式。

新郎会背着新娘,一同跨过一道小河,象征着共渡一生的寓意。

此外,在小雪节气中,新人还需要举办婚宴招待亲友。

婚宴一般会以传统的菜肴为主,如龙凤双飞、喜酒全开等。

亲友们会给新人送上祝福和礼物,同时也会逗趣猜谜、玩游戏,增加婚宴的欢乐氛围。

总结:小雪节气中的传统婚嫁习俗承载着丰富的寓意和民俗文化。

这些习俗不仅连接了婚姻的两个家庭,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小寒节气的传统民俗婚嫁习俗与礼仪

小寒节气的传统民俗婚嫁习俗与礼仪

小寒节气的传统民俗婚嫁习俗与礼仪小寒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通常在公历1月5日或6日之间。

每逢小寒节气,中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其中婚嫁习俗与礼仪是民俗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这个特殊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小寒节气的传统民俗婚嫁习俗与礼仪。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嫁习俗与礼仪一直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事情。

婚姻被认为是社会、家庭和个人发展的基石,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婚姻更是男女双方家庭的联姻与互助。

小寒节气是寒冷的季节,与农耕社会密切相关。

因此,在小寒节气里举行婚礼被视为祈求来年丰收和幸福婚姻的好兆头。

根据地域和民族的不同,小寒节气的婚嫁习俗与礼仪各有特色。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小寒婚嫁习俗。

首先是“贴春联”。

相传,在小寒节气这一天,新娘家要给新郎家送上一副贴春联的礼物。

这副春联上通常会写有吉祥寓意的诗句,比如“登堂入室迎新媳,百年和合福千年”等。

贴春联的习俗象征着婚姻的美好和祝福,也是传递两个家庭和睦合作的祝愿。

其次是“拜堂”。

在小寒节气里,新娘会穿上婚礼的盛装,跟随新郎到新郎家拜见长辈,并向祖先祭拜并敬香,以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婚姻的幸福美满。

这个仪式也是传统文化中传递家族和传承血脉的重要环节。

另外一个重要的习俗是“闹洞房”。

这是新娘在小寒节气的婚礼上最活跃的环节。

新郎和新娘在婚礼结束后的晚上回到新郎家,新娘会被闺蜜和朋友们包围,通过一系列的游戏和活动来考验新郎的实力和诚意。

这古老的习俗象征着新娘要进入新的家庭,需要通过这些“闹洞房”的考验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在小寒节气的婚嫁习俗与礼仪中,还有一些其他的细节和习俗,比如“搬新娘”、“接新娘”等。

无论是哪个习俗,都寓意着传统文化对婚姻的态度和祝福。

通过这些习俗,人们可以感受到社会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和对家庭的重视。

虽然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小寒节气的传统民俗婚嫁习俗与礼仪依然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苗族婚嫁风俗

苗族婚嫁风俗

苗族婚嫁风俗
苗族婚嫁风俗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民俗特色和历史文化背景。

在苗族的婚姻观念中,男女双方都要经过家长的同意。

苗族婚姻多以门当户对为原则,通常选择同一姓氏或同源的人结婚。

在苗族的婚礼上,有“拜月”、“抢媳妇”等传统仪式。

拜月是新娘在婚前一个月的满月夜拜月,祈求婚姻美满、家庭幸福。

抢媳妇则是新郎把新娘从女方家中“劫走”,在路途中进行各种游戏和挑战,以显示自己勇敢和诚实的品质。

苗族婚姻中还有“买卖妻子”和“屈尊嫁娶”的传统,但现在已经逐渐淡化。

在买卖妻子中,男方必须向女方支付一定数量的财物,而在屈尊嫁娶中,则是女方嫁给比自己年龄小或经济情况不如自己的男方。

在苗族的婚姻生活中,女方地位较高,有诸多权利和义务。

比如,女方可以自由选择离婚,而男方则必须向女方家庭支付一定的赔偿费用。

同时,女方还要承担家庭的经济管理和照顾子女的责任。

总之,苗族婚嫁风俗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俗特点,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 1 -。

小雪节气传统民俗中的婚嫁习俗

小雪节气传统民俗中的婚嫁习俗

小雪节气传统民俗中的婚嫁习俗小雪节气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每年大约在11月22日左右出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民俗习惯和庆祝活动。

小雪节气作为寒冷季节的开始,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婚庆活动,以祈求祥瑞和幸福。

本文将探讨小雪节气传统民俗中的婚嫁习俗。

一、婚期选择在小雪节气中,婚期的选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根据传统习俗,小雪节气时结婚可以助长夫妻间的感情,使婚姻生活更加和谐。

因此,很多人选择在小雪节气期间举办婚礼。

此外,传统上认为小雪节气是一个吉利的时刻,结婚在这个节气有助于夫妻之间的感情稳定和家庭的美满。

二、新娘装扮在小雪节气传统民俗中,新娘的装扮非常重要。

根据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新娘会穿上华丽而富有传统特色的婚纱。

一般来说,新娘的婚纱会以红色为主色调,因为红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幸福和吉祥。

此外,新娘还会戴上丰富的婚饰,如金银首饰、花环等,以展现她的美丽和喜庆。

三、婚礼仪式小雪节气的婚礼仪式通常会注重传统仪式的庄重和规范。

首先,新郎会迎接新娘的到来,接新娘的过程被认为是一个象征着两个家庭联合的重要环节。

此后,双方家长会进行拜访和交流,在祝福新人的同时,也象征着两个家庭的融合和共同责任。

最后,新娘和新郎会进行交杯酒的仪式,象征着两个人的永恒的爱情和忠诚。

四、婚宴食品在小雪节气的婚宴中,食品的选择也有其独特的传统。

比如,在北方地区,婚宴常会有煮酒和糖炒栗子等小雪节气特色的食品。

此外,还会准备丰盛的海鲜和肉类供宾客品尝。

这些食品代表着丰收和财富,寓意新人的未来生活丰足和幸福。

五、祝福和送礼小雪节气传统民俗中,亲友们会给新人送上美好的祝福和礼物。

与现代社会相比,小雪节气的婚礼更加注重传统和祝福的含义。

亲友们会给新人送上红包或金银饰品,寓意幸福和财富。

此外,亲友们也会祝愿新人,希望他们能够白头偕老,幸福美满。

综上所述,小雪节气传统民俗中的婚嫁习俗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婚期选择、新娘装扮、婚礼仪式、婚宴食品以及祝福和送礼等环节,人们通过举办婚礼来追求幸福和吉祥。

浅谈日本的婚嫁民俗与文化

浅谈日本的婚嫁民俗与文化

浅谈日本的婚嫁民俗与文化作者:吴虓叶璇李响来源:《好日子(中旬)》2017年第11期摘要:世界上各国的婚嫁风俗都有不同的特点,本文旨在通过日本婚嫁民俗了解日本文化,外来宗教环境下产生了佛前式婚礼,教会式婚礼的特殊形式,虽然日本的婚嫁风俗一直有受到海外各国的影响,但其基础仍然是本民族的传统风俗,在这基础上不断演变发展。

在日本人的观念里,年轻人对于相识、相恋、送彩礼到举行婚宴都很有讲究,另外日本人结婚时会花费巨大资金。

尽管现代日本的婚嫁观念以及社会观念都在进步,但传统的一些习惯还是没有改变。

可见,日本的婚嫁民俗与文化有许多繁文缛节,但其中也有许多趣味。

关键词:日本婚俗种类;婚俗传统;宗教;婚嫁观念按照法律规定,日本人在男满l8周岁、女满16周岁后即可结婚。

实际上,当代日本社会已经流行晚婚。

据资料记载,上世紀9O年代初,男子初婚年龄为28.6岁,女子为25.9岁,当代日本人的婚俗基本上属于“嫁入婚”,即一般是女方出嫁到男方家庭。

他们的婚姻方式大体可以分为“恋爱结婚”和“介绍结婚”两种。

不过,即使是恋爱结婚,一般也都要采用介绍结婚的形式,即都要有介绍人,都要经过相亲、定婚、送彩礼、举行结婚仪式和婚宴等程序,因此,日本人的婚礼因各地方的习俗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各地的彩礼也有所不同。

一、日本古代婚俗研究日本婚礼就不得不研究日本婚礼的历史,说到日本婚礼的历史首先就要说到早期古代日本的传统婚礼。

在佛教和儒教尚未传到日本的古代,由于还没有确立道德规范,结婚及男女之间的交往是相当开放的。

日本的婚姻形势直到很久以前的平安时代(都是所谓的赘婿婚姻,普遍的形式就是丈夫来到妻子的娘家并住在哪里。

到了飞鸟,奈良时代,日本沿用了唐朝的习俗,男子年满15岁,女子年满13岁才允许结婚,婚礼由仲人(媒人)决定,而且,做媒时必须要纳彩。

这种形式的早期婚礼仪式通常都在贵族间进行,在武士掌握权利的镰仓时代,就逐步变成了“嫁入り”,也就是在那个时期,基本确立了在现代社会也通用的婚礼礼节。

民间嫁娶风俗

民间嫁娶风俗

民间嫁娶风俗1、解放前,男女青年的婚姻一般都禀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请人排八字、算命占卜等,带有强烈的封建色彩。

但一些婚嫁习俗仍沿袭了下来,并有着浓厚的地方文化底蕴.旧时,乡间男女一般在20岁左右开始择偶,央人作伐。

男女青年和双方家庭一经同意,即择日订亲.男方托介绍人送礼金或饰服作聘礼至女方,叫“押日",并宴请至亲好友,“老沙”一带称“小婚”,亦即订婚,双方婚事才算确定。

结婚,男方须备彩礼,选日子,由介绍人去女方商定完婚日期,男女双方到政府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男方办喜酒,新郎由介绍人陪同上岳家迎娶,然后回家恭候新娘,妇方随之“起妆”。

妆奁多为家具、被褥、家用电器等。

新娘于下午盛装出嫁,告别父母亲人,在介绍人前导和同村几个少女陪同下乘坐自行车或汽车于华灯初上时至夫家。

男方在门口放爆竹欢迎。

婚礼开始,入席宴饮,新娘参见公婆及长辈.宴后,亲朋参观新房,说笑取乐,称“闹新房”.婚后三日,新妇偕夫回娘家谢亲,俗叫“回门”,当天返回。

满月后,回娘家探亲。

“老沙”还有“会亲"旧习,即男方于婚后数日,邀请新妇的长辈及兄弟姐妹等亲属来家聚宴,作为来往走动的开始。

随着新风尚的逐渐兴起,旧时的习俗日渐淡化,男女青年自找对象,或托人介绍,经自由恋爱,双方同意,并征询父母意见后,即可商谈婚事。

一般由男方送礼下聘,约定婚期。

婚期通常选在“五一”、国庆、元旦、春节等节日。

婚前,备新房,添置家具,领取结婚证。

婚日,男女方都以香烟、糖果款待来客,办几桌酒筵欢宴亲戚朋友,以示喜庆。

婚事简朴、热闹,少数旅行结婚的,就更简便.但乡间不少地方在筹办婚事时仍保留着“押日”“回门”“会亲”等风俗。

2、新中国成立前,新乡有早婚习俗,男子婚龄一般在15至20岁,女子婚龄一般在15至18岁。

男女婚姻须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

嫁娶过程中有许多繁文缛礼。

议婚:初议婚,家长先托媒人,经媒人往来通话,了解对方属相,按阴阳学的迷信说法看双方属相的冲合.犯冲的属相有鸡与狗、龙与虎等,最合的属相为龙与兔,称之为“龙缠兔辈辈富”。

山西婚丧嫁娶习俗

山西婚丧嫁娶习俗

山西婚丧嫁娶习俗篇一:中国婚丧嫁娶习俗中国婚丧嫁娶一般人家婚礼第二步定婚家里人互相了解没意见后,由介绍人同两家商定地点男家或女家;或城镇市上饭馆举行定婚礼仪,男家购置定婚衣物,礼品,并负责办宴席,女家通知至亲届时到场。

定婚这天,气氛既严肃又热烈,双方儿女参加接待。

席间给双方父母及介绍人敬礼,双方父母及至亲,给儿女赠物或赠钱。

第三步:迎亲结婚日,女家准备的陪嫁被褥、衣物,由男方派人一早抬回。

新郎骑自行车或乘汽车、拖拉机、迎亲同伴8至12人内必须有迎姑2人,车上披红戴花,贴双喜字,一路鞭炮齐鸣,或播放录音,浩浩荡荡来到女家。

女家设小宴招待。

宴毕,新郎向女家长辈行鞠躬礼,到内室向新娘行鞠躬礼,请新娘登喜车起程。

新娘怀抱梳妆镜,胸前披戴红花。

由送姑工人扶持,迎姑伴随,伺新郎登车上路。

女家六亲陪送,一路过村放炮。

第四步:结婚典礼到男家后,播放乐曲迎新娘下车。

迎姑搀扶新娘;同其他相迎的中年妇女,簇拥新娘进入新房,上床,朝喜字而坐。

新郎请宾客人席,招待女家及其他宾客。

同时,举行结婚典礼,司仪人“唱礼”。

新郎新娘向男方长辈、至亲行礼时,长辈赠红包封钱。

新人人洞房后,举行晚宴,酒菜八道,饭菜八道。

宴间,新郎向各席宾客行鞠躬礼“谢席”。

娘家六亲饭毕,婆母陪同到新房内稍坐,就定回归日子;然后辞别返回,是夜,新郎向同辈人再开宴席在洞房里划拳行令,嬉笑闹房。

次日,娘家来亲人接新娘回门。

第三日送回。

一场结婚礼,男方开支少则千元,多至万元。

少数民族的婚礼水族婚俗礼仪水族婚俗保留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

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恋。

即使自由恋爱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不合礼俗,要受歧视。

青年男女相爱之后,先托人告诉双方家长。

若家长表示愿意,男方才请媒人去女家送礼定亲,并择定吉日,派人抬着猪仔去女家”吃小酒”。

正式迎亲时,再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

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来表现主人的盛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其它婚姻形式
(一)一夫多妻 ➢ 一夫多妾 ➢ 两头大 (二)一妻多夫 (三)不落夫家(中国壮、苗、瑶、黎、侗、水、彝、布依、
哈尼、普米、仫佬、毛南和汉等民族部分地区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前流行的一种婚姻习俗,惠安女)。
.
四、变革中的婚俗文化
集体婚礼
1935年4月3日上海市政府在市府礼堂主办第一届集体 婚礼,参加新人57对,由市长及社会局局长证婚,中外来宾
《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 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诗经·豳风·伐柯》中谓:“伐柯(注:斧柄)伐柯,匪斧不 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古时还称媒人为“冰人”(晋 令狐策故事)、红娘(唐·元稹《莺莺传》)、月下老人 (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韦固)。
.
一、中国传统婚姻程式
.
(六)抢亲
不同于原始的抢婚习俗。大多是发生在如下情况下才进 行:第一种情况是男女双方联姻后,因为男家发生变故,家 道衰落,女方家庭有意赖婚;第二种情况是女方索要高额的 聘金,男方无力承担,但又不愿意放弃这门亲事;第三种情 况是男女青年双方有感情,但女方家长不同意,迫不得已, 姑娘与小伙子商量以抢亲的形式来达到结为夫妻的目的。一 般的形式是:男方聚集众亲朋好友,伺机在夜晚乘女方家中 人少时,或乘姑娘外出的途中,或在田头劳动时,一哄而上, 将姑娘抢到家中,当即成亲。第二天,由新郎备礼物,请村 中有声望的长辈一同前往岳父母家中赔罪道歉,请求宽恕。 因为生米已煮成熟饭,岳父母也只好默认了。也有女方同村 之人应姑娘父母之邀,在抢亲时百般阻拦,引起斗殴的。
俗称“搭钮亲”、“兑汤罐”。旧时,家庭困难的青年 男子,难以承担婚事过程中的聘礼、宴请等大笔费用而无力 成婚。有时遇到同样情况的两个家庭,而且家中都有未出嫁 的姐或妹,双方父母出于传宗接代的考虑,由父母包办互以 姐或妹嫁给对方,兑换成亲。这种婚姻往往酿成家庭悲剧。
.
(三)赘婿
旧时,有女无子的家庭,为承接宗嗣,招婿进门,俗称“招 女婿”。婚事费用全由女方负担。男方入赘后须从女方的姓。 赘婿常受女方族人欺凌,被骂为“野猫”。有的赘婿不甘这 种处境,待岳父母去世后,变卖家产,携妻子回归本宗。民 谚有“入赘女婿不是人,倒栽杨柳不生根”的说法。解放后, 入赘受歧视的现象已逐渐消除。而且,婚后住男方家或住女 方家、子女的姓随父或随母,都已习以为常。
灯熄马停步;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旧时中国人缔结婚姻所 遵循的原则;是宗法家族制度的产物;民间的婚姻 模式。
.
媒人 《诗经·卫风·氓》:“匪我愆(qiān,拖延)期,子无良媒”。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最早的媒人是女娲。《路史·后纪二》 记载:“以其(女娲)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 神。”罗苹注引《风俗通》曰:“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 因置昏姻。”《周礼》、《吕氏春秋》诸书中,也都记载上 古时于仲春之月设太牢祭礼高禖的活动。周代还设有官媒, 专司判合之事。《周礼·地官》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 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 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 时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第八讲 婚嫁民俗文化
.
婚俗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种族繁衍 的先决条件;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二件大事。因此,婚姻庆典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 事来进行的,其礼节仪式规定格外详尽周密,从服 饰、器皿,到仪式、程序、方位,都有整套严格的 具体规定;(红双喜来历,王安石,“走马灯,灯走马,
(视频后沟村婚礼)
.
.
.
.
.
二、特殊的婚嫁形式
(一)童养媳
俗称“养媳妇”。到成婚年龄,男方邀长辈吃一顿便 饭,举行简单的拜堂仪式,就算结婚,谓之“并亲”、“并 铺”。有些不请酒、不拜堂便同居,称“冷塌饼”。民歌: “桅子花开六瓣头,养媳妇并亲今夜头。一刻时辰等不得, 开出西窗望日头。”
(二)换亲
《仪礼•士婚礼》中的六礼:纳采(求婚)、问名 (合八字)、纳吉(定亲)、纳征(聘礼)、请期 (婚期)、亲迎(迎亲)。
(一)纳采(求婚阶段)
➢ 请媒提亲(提亲礼) ➢ 双方家长议婚(议婚礼) ➢ 男方以“雁”为礼物正式求婚(奠雁礼或称求婚礼)
(二)问名(合八字)
➢ 男方请媒人执雁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问名礼) ➢ 男方请卜人占算男女双方命相(合婚礼)
达数万片)
.
1935年4月3日上海市政府在市府礼堂主办第一届集体婚礼
.
.
.
.
.
.
.
.
.
(五)再醮
寡妇再嫁,俗称“二婚头”。寡妇再嫁须取得婆家的同 意,娶方要付出一笔礼金,得到婆家书写的契约才算合法。 习俗规定契约不能在家中书写,要在庙堂等处书写。寡妇出 嫁时不能在家中更衣上轿,要从侧门出去,走到半路的大树 下或庙堂更衣上轿,轿子抬到场角,从后门或侧门进屋,一 般不请宾客,不拜堂。寡妇再嫁,而与前夫所生的子女尚幼, 需带到新夫家养育,但要书写字据,健康的子女也要写成 “有病”,其文通常的写法中有这样的字句:“……拖带有 病子XXX、有病女XXX,今后如有病死夭折,皆由天命,与 后夫无关。”这样即使子女日后受后夫虐待,生母也只能哑 口无言。因“有病”与“油瓶”谐音,故俗称寡妇再醮拖带 的子女为“拖油瓶” 。习俗还规定拖带来的子女不得入宗祠 和家谱,不得享受族里的各种权利,不得继承后父的财产等。
➢ 亲友贺喜 ➢ 迎亲(迎娶礼) ➢ 男方娶亲队伍至女家行“催妆礼” ➢ 新郎捧雁行叩拜礼,女方父母于宗祠行接见礼 ➢ 新妇着礼服登轿前接受父母训诫,行辞亲礼 ➢ 女方派亲族行“送亲礼” ➢ 新娘至男家行入门礼 ➢ 拜天地礼 ➢ 拜公婆礼、夫妻对拜、“认大小”礼 ➢ 交杯酒礼(合卺[jin3]礼) ➢ 新妇坐福礼、全福人行撒帐礼、入洞房礼
赘夫。又称“坐产招夫”。妇女死了丈夫,有遗产可守,或 是考虑再嫁后公婆无人赡养等,再婚招丈夫进门,以承担前 夫的门户。
(四)叔接嫂
由长辈撮合守寡的嫂嫂与未娶的小叔同居。也有兄接亡 弟之妻的。认为这样做可避免家产流入外人之手(若寡妇入 赘新夫),亡兄(或弟)的小孩不会受外人的虐待(若寡妇 再醮)。此类婚姻,多见于贫困的家庭,一般不举行仪式, 习俗也认可。
.
(三)纳吉(定亲)
➢ 男方备雁礼往女方通知合婚大吉,送婚定礼(订婚礼)
(四)纳征(聘礼)
➢ 男方由媒人、押礼人将聘礼、礼单送往女家(过大礼) ➢ 女方将部分聘礼退归男方(回礼)
(五)请期(议婚期)
➢ 男方请卜人占卜婚期吉日吉时(择期仪礼) ➢ 男方备雁礼至女家通知婚期时日,协商婚期(请期礼)
.
(六)亲迎(成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