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十大行当是哪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剧行当经过百年发展,形成了一个非常完备的角色体系。清乾隆年间,本地班艺人成立行会组织“琼花会馆”时,脚色行当分为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行。清同治年间以后,十大行当变化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正旦、花旦、公脚、总生、净和丑。每个行当下还细分多种类别,如旦行的闺门旦、刀马旦、老旦等。随着历史的推进,许多行当逐渐失传。现时则以文武生、花旦、丑生行当较为常见。文武生是别的戏曲剧种中没有的,具有粤剧特色的行当,要求演员既能胜任文质彬彬的书生,也能饰演威风凛凛的武将。
末
末为十大行当之首,末脚分公脚和总生两类型。多扮演年老文弱的人物。如《三娘教子》中的薛保、《香花山大贺寿》中的曹国舅、《访臣》中的赵普、《六国封相》中的太监之类。公脚和总生必须挂须演出,公脚多挂“白三绺”或“白五柳”,讲究须功和眼神的运用。
净
净又称大净或花脸,曾在粤剧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多演中军、旗牌、差役,老家院等角色,有时也演有姓名的角色,如地位较高,性格暴躁的曹操、性格刚强的包公等。在传统剧目“大排场十八本”中,《三下南唐》、《五郎救弟》、《孝忠卖武》、《打洞结拜》等都是净脚的首本戏。
生
“生”在古代社会是读书人的统称。粤剧早期的“生”又称正生,扮演老成持重的文士朝臣和皇帝一类角色,大多是正面人物,如《六国封相》的苏秦,《玉皇登殿》的玉皇大帝等。生后来又发展为正生和武生,演出中都是挂黑三绺和黑五柳,扮演挂须的中年或老年角色,多为剧中的重要人物,如有身份地位的文官武将,文武兼备的角色。武生的剧目多属袍甲戏,排场复杂,表演丰富,重功架和唱功,要求武生功底要扎实,腰腿功夫过硬,举手投足适度得体。如表现人物的激愤心情时,要跪步走单边配以左右拂须动作,还有“震翅”、“震须”、“震手”等特技。
旦
旦又称正旦,多扮演端庄娴淑的女性角色,如《三娘教子》的王春娥,《仕林祭塔》的白素贞。早期粤剧全用男演员扮演旦角,称之为男旦。现在旦角又分花旦、武旦等。如青年妇女的角色由花旦扮演,有贵有贱,能文能武,活泼可爱。花旦又有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之分,正印花旦大多饰演大家闺秀、文雅淑女和巾帼英雄,如《二度梅》的陈杏元、《西厢记》的崔莺莺、《寒江关》的樊梨花;二帮花旦一般扮演刁诈淫邪的女性,如《金莲戏叔》的潘金莲等。
丑
男丑又称“网巾边”,多扮演性格滑稽诙谐、举止狡黠的人物,分为文丑和武丑两类。文丑扮演的人物如《山东响马》的广东先生,《盲公问米》的盲公;武丑扮演的人物如《时
迁盗甲》的时迁,《拦马》的焦光普。女丑因起发髻像竹笋,又称“竹笋髻”、玩笑旦,专门扮演诙谐风趣的老年妇人,或不正派的媒婆、鸨母、恶家姑等。传统粤剧一些身怀绝技的演员,常因年老体衰、失声等问题,转行演男丑或女丑。
外
外可分为大花面及二花面。大花面又称“外脚”,粤剧演反派角色,扮演权倾朝野的重臣,或险诈阴毒的奸雄,如《十奏严嵩》的严嵩,《连环记》的董卓等。二花面是扮演忠烈豪爽或暴躁乖戾的人物,动作粗犷,手指多作虎爪状。扮演的人物如《王彦章撑渡》的王彦章、《芦花荡》的张飞、《荆轲》的秦始皇。
贴
即贴旦,又称帮正旦。此角色名由来已久,是指在主要旦角之外再贴一个次要的旦角,故名“贴旦”。所扮演的多数为村姑贫女、侍妾丫环,但也不乏夫人小姐、千金淑女。她们往往有独立身份、自主的言行及鲜明的性格,在不少戏中是重要或最重要的角色。如《六国大封相》中的持御扇宫女、《八仙贺寿》中的蓝采和。
夫
即夫旦、老旦,俗称婆脚,专饰年老妇人,有时也扮演中军、旗牌、家院之类的闲角。例如杨令婆、贾太君、吴国太等老年妇女由夫旦扮演,不过,传统粤剧中甚少夫旦角色的剧目。
杂
杂是次要角色和群角的统称,包括手下(兵卒、家丁等)、龙套(士兵、夫役、宫女等随从人员)、梅香(侍婢、宫女和女兵等)、拉扯(闲角的男性演员)、堂旦(兵卒、差役、太监等)等均归此行当。如“文丑”又称“文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