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治疗脾胃穴位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脾健胃法:
补脾经:用拇指罗纹面在小儿拇指末节作旋推法。
穴位详解:脾经在小儿拇指末节罗纹面。
功用: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
主治:体质虚弱、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
应用: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注意事项:小儿脾胃多薄弱,不宜攻伐太甚。在一般情况下,脾经穴多用补法,体壮邪实者方能用清法
中脘:
揉中脘:用食指或中指指端在中脘穴上做顺时针的环形揉动。
穴位详解: 简便定位:先找到剑突,剑突位于两肋缘中点,从剑突到肚脐为8寸,取其中点就是中脘穴(肚脐上4寸)。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主治:腹泻、腹痛、厌食、呕吐、腹胀、嗳气、疳积等。
应用:揉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临床常用于泄泻、呕吐、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症。多与按压足三里、推脾经等合用。
解说
揉脐:用掌跟或中指指端着力,在宝宝的肚脐上轻轻揉动;也可以用掌跟放在脐上做环形揉动。
穴位详解:肚脐,又称“神阙”
功用: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主治:腹泻、腹痛、疳积、便秘、呕吐、蛔虫性肠梗阻等。
应用:揉脐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多用于腹泻、便秘、腹痛、疳积等症。临床上揉脐、摩腹、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常配合应用,简称“龟尾七节,摩腹揉脐”,治疗腹泻效果较好。
穴名释义:“神”,指神气;“阙”,指门楼,牌楼。神阙是指神气通行的门户。
解说:
揉丹田:用手掌大鱼际(手掌外侧肌肉隆起的部分)或掌跟放在宝宝的丹田穴上,做环形揉动。
穴位详解:丹田(关元)穴在肚脐下2-3寸。
功用: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
主治:腹痛、遗尿、疝气、尿频、癃(lóng)闭、水泻、脱肛等。
应用:1)揉丹田能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多用于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及腹痛、疝气、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等合用。2)揉丹田对尿潴留有一定效果,临床上常与推箕(jī)门、清小肠等合用。
注意事项:揉丹田用于功能性尿潴留以及腹泻的水样便时,操作时间要相对长一些,可以提高疗效。
摩腹:用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在宝宝的腹部做顺时针(或逆时针)环形摩动。
功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主治:腹泻、腹痛、厌食、呕吐、腹胀、疳积、便秘等。
应用:摩腹能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对于小儿腹泻、呕吐、恶心、便秘、腹胀、厌食等消化功能紊乱效果较好,常与捏脊、按压足三里合用,作为小儿保健手法。
注意事项:摩腹的方向与补泻有一定的关系,一般顺时针方向为泻法多,而逆时针方向则多为补法。
捏法:是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轻轻捏拿肌肤,作用于背部正中,又叫“捏脊”。从“长强穴”到“大椎穴”成一直线;操作时应由下向上捏拿。(“长强”穴在人体尾骨最下端;“大椎”穴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间正中处。当宝宝活动头部时,我们可以摸到活动的第7颈椎,下面是第1胸椎棘突,在第7颈椎和第1胸椎之间就是“大椎”。)
捏脊时用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的桡侧缘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用力提拿肌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行。或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两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肌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行。
在捏脊时每捏3~5遍后,在第4或第6遍时,每捏3次,将肌肤捏住向上提拉一次,称“捏三提一”,也可以“捏五提一”。
捏脊时捏拿肌肤不宜过多,但也不宜过少。过多则不易向前推动;过少则皮肤较痛且容易滑脱。捏拿时不要拧转肌
解说
脾腧穴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先找到宝宝的肩胛(jiǎ)骨下角,两个肩胛骨下角的连线通过第7胸椎棘突(也就是两个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胸椎的交点处)。它下面的突起依次是第8、第9、第10、第11胸椎棘突,其下方的凹陷处就是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就是“脾腧”穴。
按揉脾腧:将双手拇指指端放在脾俞穴处轻轻地环形揉动。
穴位详解
功用:健脾和胃、助运化、利水湿。
主治:黄疸、水肿、慢惊风、四肢乏力。
应用:按揉脾俞能健脾胃、助运化、祛水湿。常治疗脾胃虚弱,乳食内伤,消化不良等症,多与推脾经、按揉足三里等合用。
注意事项:用揉法时用力的大小与补泻有一定的关系。
穴名释义:“脾”,指脾脏,“俞”指脏气转输之处。本穴为脾脏气血转输之处,所以称为“脾俞”。
胃腧shù)穴位于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先找到宝宝的肩胛骨下角,两个肩胛骨下角的连线通过第7胸椎棘突(也就是两个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胸椎的交点处)。它下面的突起依次是第8、第9、第10、第11、第12胸椎棘突,其下方的凹陷处就是“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就是“胃腧”穴。(注:“胃腧”穴是对称穴位)
揉胃腧:两手拇指分别按放在背部的胃腧穴处,用指腹和缓、轻柔的揉动。
解说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jìng)骨外侧旁开一横指处。
先找到髌骨,它的下缘是髌韧带。在两侧有个凹陷,即“内膝眼”和“外膝眼”。“外膝眼”下3寸(小儿四指并拢的长度),下方找到胫骨,胫骨外侧旁开一横指处为“足三里”。
按压足三里:宝宝仰卧位,令宝宝屈曲其膝部,双手拇指分别按放在足三里处,用指腹着力按压,一按一松,连续数次。
穴位详解
功用: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
主治:腹胀、腹痛、腹泻、呕吐、下肢萎软无力。
应用:本穴属足阳明经,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多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常与推天柱骨、分腹阴阳配合治疗呕吐;与推上七节骨、补大肠治脾虚腹泻;且常与捏脊、摩腹等配合应用,作为小儿保健按摩之用。
穴名释义:“足”,指足部;“里”,意为寸。因本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所以称“足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