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开国大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开国大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一师一优课《开国大典》教学设计鲁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18.《开国大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性顺序。
会写“诞”字,背诵积累第七自然段。
2.重点学习课文描写主席和对应群众反映的句子,了解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并能尝试运用。
3.学生会抓关键词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并能尝试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巧释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开国大典》.(师手指课题)来,伸出手跟老师一齐板书,注意“典”这个字的“横画”要突出,“撇”、“点”要舒展。
齐读课题!那么结合着对课文的预习,谁来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吗?增加点难度,谁还能把时间地点带进来说一说?表达很完整,这也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检查预习,理清顺序。
1.检查字词:通过刚才的回答,我发现,大家预习的非常充分。
下面,老师要检查一下你们的生字词掌握情况(出示:生字词)。
开火车领读,注意:对了,大家跟读;错了,你们来纠正。
(评价:字词掌握的不错或提醒个别同学预习生字词的时候要多下功夫。
)这些红字都是课后生字表中的,你认为有哪些字最容易出错,给大家提醒一下?重点处理以下:①诞:“诞”字的右边很容易和“廷”混淆(板书:延,廷)谁有好办法能把这两个字区分一下?(延的第四笔是“竖折”,廷的第四笔是“橫”。
)相信,有了你的提醒,在写字时,大家一定会注意的。
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方法,想听吗:“朝廷之上坐大王,只不过帽子带歪了,延长要用小竖折(边说边指相关的字的部位。
并描成红色)。
伸出手跟老师一齐写写这个字。
注意:结构特点,左窄右宽。
先写一个窄点的言字旁,右半部分注意笔顺,横折折撇要避让,捺画舒展托上边。
把这个字在田字格上写一下。
”(生写字)②瞻:注意“瞻”字是目字旁,瞻仰要用眼睛看嘛。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优秀14篇)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优秀14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篇一课文《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了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
本课重在体会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教完《开国大典》一课后,我反复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我作出以下反思:整节课,我时时留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学生在相对放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和谐课堂”。
教学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在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概括出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然后直奔重点,学习“典礼”这一部分。
既整体把握,也紧扣重点。
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能准确抓住重点词,体会人们因新中国成立激动而兴奋的心情。
如课文第5自然段到第14自然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在这部分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体会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
接下来让同学们交流,彼此启发,使思想拓展,思维活跃起来。
同学们就是在这样一种相互合作交流中,情感得以交融,从而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也深刻地意识到: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
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必须要充分地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
这都离不开教师的指朗读指导。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篇二我上了《开国大典》一文,感受颇深,现总结如下几点体会: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资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异常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必须数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我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必须的阅读方法。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学反思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很多课文,其中包括《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是一篇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的描述,它记录了新中国成立时的隆重仪式和盛大场面。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同时也了解了新中国应当怎样建设和发展。
在教学中,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进行了反思,认为其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优化:一、注重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情感体验的宣导。
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应该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开国大典所包含的巨大意义。
这可以通过课前介绍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以及翻到这个国家成立以来的第一本《大公报》的历史照片等方式来达成。
只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这场盛大的国庆典礼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意义,深刻体会到庆祝国家生日所表达的爱和荣誉,才能激发出他们的爱国情感及其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增强实践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课堂实践,让学生付诸实践中。
例如,可以在教学前让学生观察一些有意思的标志和纪念品,展示新中国的成就和特点,或者设计一些语境让学生在模拟开国大典中感受并扮演身份。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认知与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这段历史的印象。
三、加强阅读策略的培养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教师可以采取从整体到分析的方法,较少对生词解释的时间,尽量减少翻译,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另外,由于本篇文章难度较大,应将它分解为文本中的关键信息,然后让学生思考其含义,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具体、全面地认识文本。
四、积极拓展课外知识在教材世界观的背景下,教师可以采用多种信息获取体系,如历史书籍、地图、图片、视频、电影等方式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内容和资源,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本篇语文课文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总之,《开国大典》是一篇充满历史意义和感情的文章,是我们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源泉。
《开国大典》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人教(部编版)
7《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一、课文内容分析《开国大典》是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的第三课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专题。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按照盛典进行的顺序,通过对盛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袖的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三学段,学生经过前五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读中能够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资料搜集能力。
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对学生已经提出了“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的要求。
但开国大典的写作背景距今70多年,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那么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场面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1.会写“政、宾”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
2.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词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难点: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词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024年开国大典教学反思和再反思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和再反思1
《开国大典》是一篇精读课文,以回顾历史,感受新中国成立时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为主题。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主要写了“会场情况、典礼过程、阅兵式、群众游行”这四个部分,其中典礼过程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它是按奏国歌、宣告、升红旗、鸣礼炮、读公告这样的过程进行的。通过描写广场上人民群众的动作、神情,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领袖毛泽东的无比热爱之情,以及对新中国成立的无比自豪和激动的心情。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和再反思3
课文《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了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本课重在体会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4、延伸“齐”的情感:这是我个人比较欣赏的环节。透过背景烘托气氛,用教师的语言激发情感,我成功地将学生转化为“游行者”的身份,让他们望着烟火表达心声,借此表达中国人民的自豪之情、兴奋之情,及对共和国的完美祝愿。就应说学生对“民心齐”的感悟由此得到了延伸,在抒情之余升华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选取了新颖的切入点,设计了富有激情的语言及情境。因为情境的带动,学生的情绪得到了升华,朗读也渐入佳境。这就是不一样的切入,不一样的激情。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让语文课成为“语言”的课堂。让孩子亲近文本,以各种方式的读,默读、自由读、朗读、引读,以及体现自读自悟的个性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走进字词,在字词理解、语言感悟中体味语文,发现语文的美。让孩子感受意象,以想象训练丰富语言感悟,生发形象。努力让语文课成为“情感”的.课堂。语言文字中群众的情与教师情、学生情,在语言教学的生成过程中,形成一个具有震撼力的情感场,让孩子的情感在文字上舞蹈,我始终认为情感是文字的旋律,文字是情感的体操。教学中时时突现情感的魅力,师生撞击、音像刺激、气氛感染,以情促悟。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开国大典》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通过分析课文,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讨论、演讲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革命先烈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开国大典》(节选)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3.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
(2)提问:什么是开国大典?它有什么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主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表达技巧。
(2)重点讲解开国大典的仪式和意义。
4. 小组合作:(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练习:(2)挑选学生代表进行朗读练习,提高表达能力。
四、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1)是否全面达成教学目标?(2)学生对《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是否有了深刻理解?2. 反思教学过程:(1)教学方法是否得当?(2)学生参与度如何?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3. 反思教学内容:(1)课文内容是否讲透?(2)学生对开国大典的认识是否全面?4. 针对反思结果,提出改进措施:(1)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补充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五、课后作业2. 让学生收集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了解开国大典的更多细节。
3. 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了解祖国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二单元7《开国大典》
7《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一、课文内容分析《开国大典》是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的第三课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专题。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按照盛典进行的顺序,通过对盛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三学段,学生经过前五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读中能够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资料搜集能力。
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对学生已经提出了“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的要求。
这些为本课的学习方法指导和感情的升华奠定了基础。
但开国大典的写作背景距今70多年,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那么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场面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1.会写“政、宾”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
2.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词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五年级语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五年级语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11、用好教材,挖掘文本。
如本课中场面描写的方法在课文教学分析中就要渗透。
特定的地点、一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动,这三者的综合就构成了场面。
如果在学习典礼前的会场再铺垫,在下工夫,可能场面的概念学生就清晰明白了。
其次,场面描写的方法(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写出气氛;层次清楚,写出气氛)在学习典礼仪式时也要点明:毛主席的宣告和升国旗就是一点一面的结合。
把方法讲清楚了,在本单元作文训练中“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才不会盲目的迁移。
2、加强学习而不盲目模仿,探索一条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之路。
语文的课改一浪又一浪,专家名师众说纷纭,可谓是百家争鸣。
有时课听多了,竟不知自己要怎么上了。
怎样用他山之石来攻玉,怎样把新课标中“语用”的理念具体落实到每一堂语文课中,让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与情感态度的结合恰到好处还得再摸索。
3、抓住学生学情,找准起点,努力提高课堂的驾驭能力。
如本课在导入新课后,我检查了预习的情况,问学生课文读熟了吗?学生说三遍。
当时我心里就咯噔了,却还言不由衷地鼓励学生们肯定读得滚瓜烂熟。
浏览课文成了无效的过场,如果在这里给学生再多一点读书的时间,学习的效果可能就会好得多。
而不是一味的背着自己的教案走。
4、情感朗读的指导要紧扣文本特点,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
我往往是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忽略了文本的特点,叙述平淡的语言也加以了有感情朗读的指导。
情感态度的泛滥,冲淡了课文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收到的却是一种做作、无病呻吟的效果。
虽然说没有完美的课,但提高课堂效率,打造有效的语文课堂,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有心,把课后的反思运用到今后的语文教学中。
百尺竿头一定会更近一步。
五年级语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2本节课的教学让我认识到一些距离,学生比较远的课文内容,我们应该借助多媒体教学比较好,因为它能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对学生产生一定强度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从中获得直接、生动、形象的知识。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7.《开国大典》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7.开国大典教学目标:1.认识“擎”、“诞”等8个生字,会写“盏”、“栏”等13个生字,会读“协商、汇集、预定”等25个词语。
2.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体会课文场面描写的方法。
3. 感受新中国诞生的激动、自豪之情,并培养学生热爱党、珍惜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难点:关注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1.关于开国大典的一段视频。
2.阅兵过程中的影像资料。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开国大典”的一段视频。
2.导入题目,板书:7.开国大典3. 解释题意。
“开国”就是一个新的国家诞生,“开国大典”指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隆重、盛大的典礼。
4.这开国大典究竟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通顺。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政委(zhèng )宾客(bīn )擎着(qíng)诞生(dàn)电钮(niǔ) 瞻仰(zhān) 聂(nie)荣臻(zhēn)(2)指导易混淆的字。
“爆”与“暴”不同,与“火”密切关联。
“帜”是左右结构,左面是“巾”,与布有关,右面是“只”表示读音。
“距”是左右结构,左面是“足”,右面是“巨”,不是“臣”,要注意比较。
(3)检查字或词语的理解情况。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瞻仰:恭敬地看。
排山倒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对重点部分进行分层理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反思第【1】篇〗《开国大典》是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第三篇课文。
__的学习重点是:了解课文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落实这一要素的要点是:引导学生聚焦“阅兵式”体会整个场面的恢弘气势和各个方阵的不同特点,感受点面结合描写的好处。
对毛主席的直接描写虽然不多,却很典型,通过对毛主席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对群众激动的心情描写,也向我们展示了这位领袖的伟大形象。
第一课时:一、读通课文。
二、理解词语。
三、理清层次。
1,抓住时间词,理清结构。
2,逐段概括主要内容。
四、绘出会场1,找一找都有谁。
2,画画场地。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__写了哪些场面?这些场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二、品词析句围绕一个问题:想想哪些句子让感受到开国大典的庄严,热烈,激动。
1,学生交流,重点指导两个句子。
这庄严的……体会这个句子,抓住句子中的句号,思考能不能换成分号?“分号代表左右两个句子,从并列关系是可以交换位置,但是在这里句子中间用的句号说明了句子不能交换顺序。
所以不能交换,因为是把声音传到会场,后者是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认识到这一点,再指导朗读。
每一门炮响,都……体会54和28这两个数字背后的含义。
继而明白,“起初,是一片肃静”的原因。
三、聚焦毛主席1,过渡:经历了28年的艰苦奋战,我们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在这太平盛世,我们不能忘记一个人:他从不曾拿过枪,却指挥千军万马,开创了盛世伟业!他就是毛主席。
如果你是作者,将把目光聚焦在谁身上?2,从字句中去发现描写毛主席的句子,品读。
3,品读每次毛主席出场,观众的表现。
(抓三“一齐“和一个“同时“)4。
感悟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
四、聚焦游行队伍。
1,过渡:在这太平盛世,我们不能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战士们流血牺牲换来的。
出示:狼牙山五壮士、丰碑等。
他们为我们创造了美好幸福的生活。
我们不能忘记这一串串名字。
教育部审定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二单元7《开国大典》
7《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一、课文内容分析《开国大典》是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的第三课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专题。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按照盛典进行的顺序,通过对盛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三学段,学生经过前五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读中能够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资料搜集能力。
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对学生已经提出了“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的要求。
这些为本课的学习方法指导和感情的升华奠定了基础。
但开国大典的写作背景距今70多年,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那么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场面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1.会写“政、宾”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
2.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词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整节课,我时时留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教师的教态,语言都比较得体,学生在相对放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和谐课堂”。
执教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较明确。
在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概括出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然后直奔重点,学习“典礼”这一部分。
既整体把握,也紧扣重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能准确抓住重点词,体会人们因新中国成立激动而兴奋的心情。
例如:从“一齐”“排山倒海”两个重点词汇体会群众对毛主席的热爱尊敬。
但是在此处的渗透教学的不够彻底。
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体会“站”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对文本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再如课文第5自然段到第10自然段,写了“典礼仪式”的盛况。
让同学们交流,彼此启发,使思想拓展,思维活跃起来。
同学们就是在这样一种相互合作交流中,情感得以交融,从而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些都与我的预想一致。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还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评价。
对课堂上出现的失误及时进行自我批评与反思。
课堂的开放、民主,平等得以体现。
课后反思时,我深刻地意识到: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
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必须要充分地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
离不开教师的指朗读指导。
“细节决定成败”,是我上课后得到的教训。
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只有关注课堂细节,生成才能别样精彩。
统编版教材《开国大典》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统编版教材《开国大典》小学语文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并书写本课的生字词,如“典”“礼”“副”等。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开国大典的盛大场面和伟大意义。
1.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描写的方法,能够对一些场面描写进行简单的分析。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开国大典的庄严、隆重和热烈,激发学生热爱新中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2.教学重难点2.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大场面,体会中国人民激动、自豪的心情。
例如,文中对阅兵式的描写“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
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
”这里详细地描写了海军和步兵的着装、行进方式等,生动地展现出阅兵式的壮观场面,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新中国军队的威武雄壮,这是重点内容之一。
学习文中场面描写的方法,如点面结合的写法。
在描写群众游行的场面时,既写了整个游行队伍的“面”:“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又写了群众中的个体“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也兴奋地加入到游行的队伍中来。
”这种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使场面描写更加生动、具体,这是学生需要重点学习的写作技巧。
2.2教学难点理解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体会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之情。
对于小学生来说,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比较抽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国人民长期遭受的压迫等方面去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以及开国大典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意义。
3.教学方法3.1讲授法在讲解课文的历史背景、生字词的含义等基础知识时运用讲授法。
例如,讲解“典”字的含义时,告诉学生“典”有典礼、仪式的意思,在“开国大典”中就是指新中国成立时举行的盛大典礼。
小学六年级语文《开国大典》教学设计简版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大场面,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
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领悟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的体会,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感悟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播放开国大典的相关视频片段或展示一些相关图片,营造氛围,引入课题。
2.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整体把握(1)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脉络,找出开国大典的几个主要环节。
(2)概括每个环节的主要内容。
4.精读感悟(1)选择重点场面,如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等,引导学生品读相关语句。
(2)通过讨论、想象等方式,体会人们的心情和场面的壮观。
(3)分析场面描写的方法,如点面结合等。
5.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和自豪之情。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写作指导(1)总结课文场面描写的特点和技巧。
(2)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方法描述一个活动场面。
7.拓展延伸(1)介绍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鼓励学生课后查阅更多关于新中国成立的资料。
8.课堂小结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和重点场面,再次强调情感体验。
9.布置作业(1)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2)以“欢乐的节日”为主题,写一个场面描写的片段。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对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反思,以便不断改进教学。
以上教学设计仅供参考,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小学语文_《开国大典》读写结合-语文-小学-王笑蕾-49355553-X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开国大典》读写结合——学生分析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
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
《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注意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
《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
《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
《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体现的是毛泽东爱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
总之,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受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
走进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对学生而言,有诸多困难。
一是毛泽东的故事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在平时的学习中与之接触少之又少;二是毛泽东生活的时代与现在有较大差距,当时一心为国、一心为民的一些做法学生难以理解。
三是对小学生来说,从语言文字去感知当时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党、新中国、毛主席、解放军的热爱之情,是有相当的难度。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浓缩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历尽的千难万险,其背后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学生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不了解毛泽东,也不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而且“开国大典”的年代背景距离学生比较遥远。
长征、革命胜利、开国大典、毛泽东等对学生们来说都是很陌生的,因此,背景的树立和了解,对学生来说是理解这篇课文的一个关键所在。
教学时,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要求,不要盲目求深求透,如,对《长征》一诗的理解,学生有所感悟、大体读懂即可。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7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7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开国大典》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新中国开国大典的盛况。
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先后描写了“会场”“典礼”“阅兵”“游行”等重要场面,反映了开国大典场面庄严、热烈的特点,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的无比激动和自豪之情。
二、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本课“盏、宣、射”等生字,掌握本课出现的“汇集、预定、爆发、排山倒海、宣布、鼓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3.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4.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5.学习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1.体会开国大典盛况,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2.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1.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加深对含义较深句子的理解,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排除字词等阅读障碍,熟读课文并完成预习单,搜集相关资料。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准备《开国大典》的视频和图片。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三分钟:课前小主播微课堂:本次主题分享搜集到的毛泽东诗词。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指名答、点评: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
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2.播放《开国大典》的纪实片段设计意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感受开业大典的盛况为了解文章内容做准备。
二、检查预习情况1.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通顺连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一师一优课《开国大典》教学设计鲁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18.《开国大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性顺序。
会写“诞”字,背诵积累第七自然段。
2.重点学习课文描写主席和对应群众反映的句子,了解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并能尝试运用。
3.学生会抓关键词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并能尝试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巧释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开国大典》.(师手指课题)来,伸出手跟老师一齐板书,注意“典”这个字的“横画”要突出,“撇”、“点”要舒展。
齐读课题!那么结合着对课文的预习,谁来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吗?增加点难度,谁还能把时间地点带进来说一说?表达很完整,这也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检查预习,理清顺序。
1.检查字词:通过刚才的回答,我发现,大家预习的非常充分。
下面,老师要检查一下你们的生字词掌握情况(出示:生字词)。
开火车领读,注意:对了,大家跟读;错了,你们来纠正。
(评价:字词掌握的不错或提醒个别同学预习生字词的时候要多下功夫。
)这些红字都是课后生字表中的,你认为有哪些字最容易出错,给大家提醒一下?重点处理以下:①诞:“诞”字的右边很容易和“廷”混淆(板书:延,廷)谁有好办法能把这两个字区分一下?(延的第四笔是“竖折”,廷的第四笔是“橫”。
)相信,有了你的提醒,在写字时,大家一定会注意的。
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方法,想听吗:“朝廷之上坐大王,只不过帽子带歪了,延长要用小竖折(边说边指相关的字的部位。
并描成红色)。
伸出手跟老师一齐写写这个字。
注意:结构特点,左窄右宽。
先写一个窄点的言字旁,右半部分注意笔顺,横折折撇要避让,捺画舒展托上边。
把这个字在田字格上写一下。
”(生写字)②瞻:注意“瞻”字是目字旁,瞻仰要用眼睛看嘛。
“看”就是”瞻仰“吗?(就是这样尊敬地看、崇敬地看,就是“瞻仰”。
)你以前还瞻仰过什么?(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瞻仰遗容,瞻仰革命历史博物馆……)2.理清顺序字词解决了,我们再来梳理一下这篇课文的脉络。
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四个场面?好,谁来交流一下?(课件:出示预习单空表格。
且教师板书。
)第一个场面:大典之前1-4。
第二个场面:开幕式5-10。
第三个场面:阅兵式11-13。
第四个场面:群众游行14-15。
小结:我们用小标题的形式理清了课文描写的四个场面,分别是?(齐读)这篇课文就是按大典进行的顺序写的。
(板书箭头)三、研读感悟,学习写法。
那么这四个场面,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你有什么体会?对照课前预习卡,谁来交流一下?出示句式:()的场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体会到了()。
预设部分:生1:(典礼之前)的场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体会到了(开国大典非常的隆重,人很多)。
生2:(典礼仪式)的场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体会到了(人们非常的激动自豪)。
师:这部分,还能让你体会到什么?有补充的吗?(热爱领袖)生3:(阅兵式)的场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体会到了(军队强大,人民热爱军队)。
生4:略。
刚才,同学们谈出了这么多的体会,那么文章是怎么写的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们激动、自豪,热爱领袖等众多感受?1、研读“描写主席和群众的语句”,学习“点面结合”: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近课文,走近开国大典,来探索其中的写法。
(1)读一读: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读描写主席和群众反映的语句。
课前预习,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用红笔和蓝笔分别画出描写毛主席和对应群众反映的语句。
来,对照屏幕看你找的对不对?自己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读一读。
学生书上画的(红笔——毛主席;蓝笔——群众):①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①三十万人的目光一起投向主席台。
②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②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③毛主席亲自按动联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③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④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④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⑤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
⑤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⑥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⑥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句子找出来了,我们试着合作读一下,老师读描写毛主席的句子,你们读描写群众的句子,用想象画面的方法,看谁能读出当时的情景。
(师生练读)大家读得入情入境。
下面,选择一组感受最深的,再次品读,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把你的体会简单的批注在书旁,然后可以跟你的同桌先交流一下(课件出示这一要求)。
谁来交流一下?你印象深刻的是哪一组?(生:请大家跟我看第*组——学生先读,然后交流从哪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2)说一说:把印象最深刻的一组语句抓关键词体会,做好批注。
(A)重点处理:第②组关于主席和群众的句子。
预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②组。
第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课件)从“一齐”看出来人们心情特别的激动。
你回答的有条有理,给大家做了个榜样。
人们为什么要一齐欢呼呢?(生谈。
)其实不仅仅是这些,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新中国成立前的情况(课件配乐出示)如果你就是照片中的人,当你听到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此时,想说些什么?预设部分:生1:新中国成立了,战争结束了,人们可以生活得更好了。
生2:新中国成立了,再也没有别的国家来侵略我们了。
生3:新中国成立了,我们不会再挨饿了,生活好了。
是啊,生活在万恶旧社会的人们,好不容易才盼来了新中国,人们怎能不欢欣呢?所以全场30万人(点课件,生读)——一齐欢呼起来。
这就叫万众一心哪!这就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让我们共同见证这伟大时刻(开国大典视频)。
此时,如果你置身在这30万人的场景中,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你的心情吗?(高兴、自豪、激动)还能试着用四字词语来说说吗?(让学生说,用一个四字词语试试:热泪盈眶心潮澎湃心花怒放欣喜若狂喜上眉梢)。
同学们都谈出了自己的感受。
就让我们把这份欢跃传递给教室里的每一个人。
读!(齐读第七段,配乐响起。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时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引读并积累:让我们把这份欢跃,传递给教室里的每一个人。
(课件:出示此段文字)让我们把这份自豪,传递给全中国。
(课件:出示此段文字)让我们把这份欢欣鼓舞,传递给全世界。
(课件: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传到---------,传到---------,使----------------------。
)(师生齐背)我感受到了新中国成立带给你们的那份欢跃、自豪、激动!好,我们接着来交流,那其他同学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组?和大家分享一下?(B)略处理:其他几组组关于主席和群众的句子。
学生交流其他几组(再交流一组即可),只需要说出“抓住某个关键词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随机点拨、补充即可。
注意:如果交流到“热爱毛主席”的相关语句,(就连带提问:文中还有几处也能看出人们对主席的热爱,你发现了吗?)人们为什么如此热爱主席?补充资料:毛主席带领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28年,才换来了——新中国!小结:其实,能让我们拥有这深切的感受的,不仅仅是这两组,其他几组同学们课下再细细品味。
(3)学习“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
好,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几组句子,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课件出示所有句子)是呀,毛主席就是参加大典中的一个人,就是一个点(板画点,同时板书),这30万的群众就构成了开国大典的场面(板画面,同时板书),就是一个面。
作者既写了重点人物毛主席这个点,也写了周围的群众这个面,这样写的好处是:可以重点突出,兼顾全面,让我们感到了开国大典时人民激动自豪的心情。
当我们进行这种场面描写时,也可采用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
生活当中,你都看到过哪些活动场面?(拔河比赛、运动会开幕式、庆六一、卫生大扫除。
)(4)拓展例文(“六一”片断——抖空竹):看,这是庆祝六一的一段场面描写——抖空竹。
快速浏览,找一找:哪些是点,哪些是面?好,我们先来交流一下:哪些是点?谁再来找找哪些是面?这样点面结合,有什么好处?(更能突出六一欢庆的气氛。
)四、学以致用,片段仿写。
写作方法我们学完了,现在老师来检验下你们是否会学以致用。
这是本次运动会中的两组掠影,注意:仔细观察运动员和周边观众的表情、动作,想象他们当时的心理活动,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出当时的场面气氛。
1.出示运动会两组图片(跑冲刺和呐喊的啦啦队):仿写。
2.交流展示:两个。
教师点评。
(你的习作点面结合写出了当时紧张、热烈的气氛。
真是妙笔生花,活学活用!不仅做到了点面结合,还关注细节,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方法。
)五、作业超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写作方法叫——点面结合,相信以后再遇到场面描写的时候,对你来说就容易多了。
课后,作业超市任选其一:(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课件出示:1. 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仿写一个片段 ,注意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2.观看《开国大典》影片,感受当时的盛大场面,并试着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场面,写一写。
)六、板书设计。
18.开国大典典前 开 幕 阅 兵 游 行 点面结合 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开国大典》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自主意识正在增强,已经具有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感情的能力。
而毛泽东的形象学生只是有初步的印象,开国大典更是离学生很久远,学生很难想象当时的情景,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不全面,所以课前可借助预习卡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而课堂上尽量多地提供补充资料,联系开国大典当时的视频资料及新中国成立前的旧况照片,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拓宽知识面。
《开国大典》效果分析环节一:巧释课题,学会概括我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出课题《开国大典》。
首先让学生借助预习卡说说课题的含义,当学生解释题意后,我再增加难度,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把时间和地点也带进来说一说。
如此之举,可以看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也学会了一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