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卷老师常挖的10大阅读类陷阱(论述类、实用类文本)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十大陷阱
7.混淆肯定与否定 【典例分析】 原文: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 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理念 的一般意义上自觉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 【选项】 特定群体或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 变都是一种文化转型。
16
解题对策: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勾画那些标志肯 定与否定的词语,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 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
2021届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 阅读之十大陷阱
1
目录
01
十大陷阱
02
真题回顾
03
对应训练
2
01
十大陷阱
3
1.曲解原意 偏离或者偷换概念 【典例分析】 原文: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 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选项】 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 识进行了修正。
18
9.遗漏信息 【典例分析】 原文: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 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地艺术追求和精神宣 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技艺。 【选项】 自从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围棋作为自觉 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技艺。
19
10.答非所问 【题干】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 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俗历史以十分平静的讲说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历史 已经相当久远了。 B.市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对业余文化的 需求显著增长。 C.人们对久远的尘封旧事兴趣日益浓厚,对历史的“求解” 欲望趋于强烈。 D.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让广大 民众难以“卒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六种方法和七类陷阱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六种方法和七类陷阱1.六种方法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
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2.七类陷阱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误选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干扰类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陷阱类型主要有“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七种。
考生应掌握识破这七类陷阱的方法。
(1)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等。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解析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九大陷阱
解析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九大陷阱陷阱一曲解文意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设错方式:命题人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词句的含义故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分析和概括。
识别方法: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将选项与原文仔细对照,逐项检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就不难得出答案。
[对比选项](2017•全国卷ⅢT1-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对应文本]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参考答案】原文表述为“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综合甄选”,这些句子说明乡村记忆要有选择地保留,并非要求“必须完好保存下来”,选项曲解文意。
陷阱二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是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性说成是乙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设错方式:将甲事物表述成乙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事迹、观点、成绩说成是乙的;或者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分析,而选项却从“彼”对象入手分析。
识别方法:读原文时,将对象标注、圈画出来;答题时,对选项中的主语、宾语要特别注意。
[对比选项](2015•天津卷T6-B)“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对应文本] 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根据原文中“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发挥的同样的作用”一句可知,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同等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并非“自然规律”。
2021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9大陷阱与解决对策
2021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9大陷阱与解决对策混淆是非设误方式命题者故意混淆事物的属性、特点、关系等,使考生误解或混淆概念。
主要表现为以假代真、以真代假、以近代远、以远代近、以高代低、以低代高等。
判定技巧要判断“混淆是非”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属性、特点、关系等,看选项是否与原文表述相符。
应用体验原文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这首儿歌在多年前就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
但是,你可知道,这首儿歌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著名的儿童文学家___。
选项2018·全国卷ⅠT1—C)“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这首儿歌的作者是___。
对比分析选项混淆是非。
原文中明确说了这首儿歌的作者是___,而选项却把这句话作为答案,显然是无意义的重复。
04偷换概念设误方式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概念、词语、句子等进行改动或曲解,以达到干扰考生的目的。
主要表现为把概念、词语、句子等的意思进行改变、曲解或者改变其语境。
判定技巧要判断“偷换概念”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特别注意概念、词语、句子等的意思和语境,看选项是否与原文表述相符。
应用体验原文当代青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信息和文化,与以往的青年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选项2016·全国卷ⅠT1—C)当代青年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信息和文化与以往的青年相同,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里。
对比分析选项偷换概念。
把原文中的“有很大的不同”改成了“唯一不同”,改变了原文的意思。
05因果混乱设误方式命题者故意混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使考生无法正确理解文章中的逻辑关系。
主要表现为颠倒因果、混淆因果、无中生有等。
判定技巧要判断“因果混乱”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特别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看选项是否与原文表述相符。
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十大常设误区及解题技巧论述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并称为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三驾马车”,是继承了传统阅读题的特点,并与新课程相嫁接而形成的新的阅读考查方式。
就题型而言,其文本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涉及学科门类齐全,包括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语言学、哲学等,可谓包罗万象;它与时代紧密相连,往往反映某一社会领域的最新指向,有时甚至是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可谓与时俱进。
尽管论述类文本在某些术语和专业知识的阅读理解上会有些障碍,但高考对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的能力,而不会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设置难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对考生来说,重要的信息就是指题目选项中涉及到的。
命题者在拟题时往往不是直接采用原文的语言,而是改头换面,有所转换,考生如果能熟悉命题者在命题时常会有意设置的误区,解题时就会得心应手,获得高分。
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解题技巧: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名词、动词前边的修饰限制词,例如“一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等,见到这些词,就用横线画出来或者做特殊标志。
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解题技巧:在阅读原文时,考生应把“可能”“大概”“也许”“将来”“一定会”等这些修饰限制词语作为关注点,否则就会造成时间上的混淆。
故意弄错对象,误导考生。
解题技巧提示:阅读原文时,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画、批的方法标出。
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设题误区四:条件错误。
设题方式有两种,或是条件不充分,或是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
解题技巧:在选项中见到诸如“只要……就……”“只有……才……”等条件性关联词语的时候,要仔细辨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十大设误方式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十大设误方式从信息范围的大小上看,有范围不清和以偏概全两种错误。
1.范围不清——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或缩小。
2.以偏概全——即扩大范围,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
从信息的有无上看,有无中生有和有意缺失两种错误。
3.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4.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
从因果逻辑关系上看,有强加因果和因果颠倒两种错误。
5.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
6.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信息指代内容上看,有偷换概念和指代不明两种错误。
7.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或对个别字词进行改动、变换等。
8.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不明确而发生错误。
从信息的时态上看,有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两种错误。
9.未然变已然——忽视原文中“将来如此”等修饰语,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10.已然变未然——忽视原文中“已经如此”等修饰语,把原文中既成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
论述类文本三步阅读法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采用三步阅读法,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判定选项的正误。
1.第一步,速读全文,把握大意。
先总体浏览文章,边读边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
2.第二步,审读题干,圈划语段。
对应每个选项,圈划出文本中相对应的语句或段落,紧抓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再读。
审读题干时,需注意两点:(1)从题干用语上明确考查重点和阅读区间。
①题干中出现“‘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对重要概念、句子的考查,暗示了筛选信息可能集中在某一段中。
②题干中出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在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筛选区间不是固定的,一般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
高中语文板块二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一讲题目如何命洞悉9大设误陷阱
12/11/2021
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不仅要读懂文章,而且要洞 悉选项从何处而来,清楚题目设置的陷阱有哪些,这样就有 助于快速准确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12/11/2021
陷阱一:曲解文意 曲解文意,是指选项故意错误解说原文,它更换了个
陷阱 别词语(或说法),或直接歪曲了作者的观点,导致选
12/11/2021
[例 3] (2012·山东高考第 6 题 A 项)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 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 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原文信息]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 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 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 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12/11/2021
陷阱五:颠倒是非 颠倒是非,是指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
陷阱 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 剖析 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或者将
作者的观点态度加以强化或弱化。 识别 在阅读时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 方法 对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要圈画标注。
②强加因果:把根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
有因果关系。
①关注表示因果的关键词,如“因为、因此、由于、 识别 因而”等;②关注改变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 方法 以、就只有”等;③仔细分析选项中有无因果关系,
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12/11/2021
[例4] (2017·全国卷Ⅱ第1题D项)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 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识别 方法
表范围大小的词 表程度轻重的词
论述类文本十大陷阱课件
以偏概全的常见方式
只引用有利于自己观点 的信息,忽略不利于自 己观点的信息。
选择极端的例子来代表 整体,忽略中间和普通 的例子。
只关注短期效果,忽略 长期影响。
只考虑某一地区或群体 的情况,忽略其他地区 或群体的情况。
如何避免以偏概全
01
02
03
04
全面收集相关事实和数据,并 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
因果倒置的常见方式
混淆因果
将两个同时发生的事件混淆为 因果关系,例如“他喝了酒, 然后发生了车祸”,无法确定 是喝酒导致了车祸。
遗漏其他原因
只考虑了一个可能的原因,而 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原因,例如 “他学习很努力,所以成绩很 好”,忽略了天赋、方法等因 素对成绩的影响。
夸大或缩小因果关系
将某个事件的作用夸大或缩小, 例如“这个药能治好癌症”, 忽略了其他治疗方式和患者的 个体差异。
多角度思考
不要只从单一角度看待问 题,应该从多个角度思考 和分析问题,以避免被单 一观点所误导。
05
陷阱五:数据误用
数据误用的定义
• 数据误用是指在使用数据时,由于对数据的理解不足或疏忽,导致数据解读错误或数据使用不当的情况。
数据误用的常见方式
01 引用的数据来源不清晰或未注明出处,导致数据的可 信数度据受来到源质不疑明。
02
03
04
核实信息来源
在引用任何信息之前,一定要 核实其来源是否可靠、权威。
对比不同来源
对比不同来源的信息,确保信 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批判性思维
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轻易接受 作者的观点,要自己思考和判
断。
引用权威资料
尽量引用权威机构、专家学者 的研究成果或观点作为论述依
高考妙招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9大陷阱与解决对策
高考妙招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9大陷阱与解决对策论述类文本阅读——巧用比对法,速解内容理解题内容理解题重在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从全国卷命题看,命题者所设置的选项有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直接转换,有的是对文本内容进行适度地整合或迁移。
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时,常采用“以偏概全、混淆时态、混淆是非、偷换概念、因果混乱、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武断绝对、无中生有”等9种设误手段。
此题型重在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难度一般,只要准确定位信息并仔细比对,就能快速判定对错。
一、错误选项中常见9大陷阱1.以偏概全[应用体验]原文: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选项:(2017·全国卷ⅡT1—C)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比对分析] 选项以偏概全。
将原文中的“明初”说成了“明代社会”,扩大了范围,属于以整体代部分。
2.混淆时态[应用体验]原文: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围棋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选项:(2012·山东高考T6—A)围棋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比对分析] 选项混淆时态。
删去了原文中的“极可能”,把“或然”变成了“必然”。
3.混淆是非[应用体验]原文: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论述类文本阅读七大命题陷阱
设题陷阱:偷__换__概__念__
原文“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 期”中是货币信用迅速发展,不是信用迅速发展。
二、无中生有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七大命题陷阱
一、偷换概念
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暗中将 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 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
应注意看选项与原文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 的现象,尤其注意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 文的是否一致。
[2015·安徽省卷 ]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 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 有些偏狭。
六、因果混乱
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 加因果,三是选项与原文的结果一致,但 选项把原因给换了。
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 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 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 倒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 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 特点。
设题陷阱:混__淆__时__态__
把文中的“未然”,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 清洁的角逐”转述为“已然”,即“化解了龌龊 与清洁的冲突”。
A.因为每个人都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 所以社会经济的无序竞争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
[原文]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 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 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事实上,这并不是因为整个 社会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整 个社会的经济无序导致了市场萧条的恶果。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设题10大陷阱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设题10大陷阱高考新课标卷语文开门见山就是一道现代文的阅读选择题。
如何做好此道题至关重要,因为“万事开头难”,它关系到考生心理的稳定,思维的清晰,可以为后面顺利解题打好基础。
现代文的阅读选择题主要取材于社科类或科技类文章,它以选择题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形式出现,稍不加注意就会使考生与正确选项失之交臂。
而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对选择题所设置的干扰项辨析不清。
现结合近年高考题型和练习,就选择题干扰项的设置归类辨析,以便考生理解掌握。
1、偷换概念这种干扰项就是把原材料中某个名词的内容,故意变换成其它内容,达到迷惑人的目的。
当考生在辨析此项时,应当注意所表述的名词同原文的内容是否在概念上相等,有无漏掉或变换了原文中的一些重要字词。
例1.阅读下文,分析E项从中得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人们越来越要求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潜能都解放出来”,然而,“人们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
E.创造能力最容易受文化水平的影响。
【简析】不正确。
E项中用“文化水平”偷换了文中“文化”一词,用“文化”这样相同的字眼迷惑考生,往往使不够细心的人误认为正确。
2、无中生有例2.阅读下文,判断B、D两项说法是否符合文意。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
他们以波长21厘迷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
B.“三次和两次”是指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分片调查的次数。
D.“三次和两次”是指按照时间(天数)的长短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简析】均不符合文意。
B项中的“分片调查”、D项中的“按照时间的长短”在原文中都没有提到,所以B、D两项判断有误,属无中生有。
3、强加因果/因果倒置例3.阅读例6第一段,判断下面说法是否准确。
D.太空帆船的航速,在月球轨道上比在地球轨道上更大,所以必须在地球轨道上加速。
省示范高中用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陷阱”
时间颠倒(先期后期)
• 例【有效阅读信息】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他认为
在那些可居住宇宙的“岛屿”上,确定基本物理学和宇宙 学状况的物理常数也许可以与我们的宇宙有很大差别。例 如,它们或许有更重的电子,或许由一次较冷的大爆炸演 化而来,或许光会以较低的速度传播,或许万有引力会更 加强大。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居住宇宙出现的概率就大多 了,但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也就十分巨大。(2008安徽) • 【试题】从原文看,下列对“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 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里斯已为可居住宇宙找到了更多的物理常数的证据。
解题策略(我们应对的招数):
根据处理信息的过程,一般来说,论述类文本阅读宜采取“三步解 题”: 第一步,快速读文、读题,圈点勾画,明确信息角度(审、画) 第二步,扣住问题,从文中细心查找信息,筛选信息干扰项(找) 第三步,文题比对,筛选判断信息(比)
比喻拟人,形象生动;重章排比,荡气回肠。 情感激越,文采飞扬!
现代文阅读复习之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材范围
1.社会科学类
常常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政治经济学 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 等 方面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
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天文学、 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文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8陷阱” 错因 内容 曲解 张冠李戴 转化失误 曲解原意 某某的观点是 误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已然变未然,未然变 已然,或然变必然,必然变或然。 故意曲解原文意思 选项句特征
2024年高考备考: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阅读)命题者挖的“十大陷阱”及规避技巧-2024年高考
8.曲解文意 设错方式: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误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 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
解题要点:要判断“曲解文意”干扰项,一定要仔细比对原文,充分理解 文意。要特别注意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之间的关系, 看选项是否有意混淆了各种关系,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说成并列, 或者将条件说成结果、将假设说成现实、将充分(必要)条件说成必要(充分) 条件,或者在概括转换时更换了意思,等等。
边练边悟2 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 [审选项] (2021·浙江卷,T7-A)散文家和小说家一直掌握着运用进行时态写 作的技术手段,他们可以带领读者在仿真的叙述情境中体验丰富、复杂、紧 张、多变的逼真效果。 [找原文] 正在进行时的好处是什么?把读者凌空抓起来,直接扔进叙述的情 境中。即使是回忆体小说,也强调情节和细节带来的效果逼真的还原体验。 小说家要带领读者在丰富、复杂、紧张、多变的仿真景况中做出临场反应。 而这种技术手段,似乎为散文所遗忘。也许散文更多跟个人经验相关,经验 都是过去的,而我们又急于把经验中的“道”提炼出来。
边练边悟7 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 [审选项] (2023·新高考Ⅰ卷,T1-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 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 [找 原 文 ] “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 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 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 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
解析 选项偷换概念。“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错误, 根据原文“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 《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 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可知,“原物”是指 画家在创作画作时的原始状态,而非“艺术品的真实性”。选项“偷换概念 的内涵”了。
高考语文论述文阅读之干扰项“十大雷区”复习
例1:【对应文段】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 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 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关于中医学的信息,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
【试题】下列对防止减压病的方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
(六)因果倒置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因果关系上设计干扰,或将因果关系颠倒, 或强加因果关系。注意“所以”“而”“导致”“引发”等词,看是否乱用因 果,违背逻辑。
•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文阅读之干扰项“十大雷区”
Hale Waihona Puke 命题者对干扰项的设计有如下十大雷区
1.以偏概全 2.已然未然不分 3.前后倒置(时间事件) 4.主次颠倒 5.选择与兼备 6.因果倒置 7.答非所问 8.肯否混淆 9.夸大与缩小 10.无中生有
(一)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数量范围上设计干扰,故意以片面的、局部的认识来概括整体。出现 “凡”“一切”“全”“都”等词一定要小心。
【试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例3:请指出并分析选项的命题陷阱。 [选项]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所以人们开始沉醉于数 字化信息带来的快感。 [原文]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 发展奠定了基础。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 妙、自由、淋漓的快感。 [分析]原文“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说明了信息化是实现人的自由 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并未说已经“实现了”。而选项“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则是说“已经实现了”。将未然当成了已然,属于“混淆时态”的错误类型。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容易出现的12个陷阱
要注意分析选项概念之间、语句之间等有无关系,关系如何等。
十一、肯否失当
设误项与原文对比肯否失当。
典型例题:(浙江卷)
8.D.传统建筑如人类身体和骨骼一样稳定,难以对其做进一步改进。
解题思路
文中相关语句是:传统建筑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它从个体到个体进行传播,而且每一代的质量都有很大变化。它可能在达到某种高度之后突然没落,或是,在一定时期的败落之后,它也能在短暂的几年间异常繁荣。就像所有活着的有机物,它在永恒的重塑过程中寻找自我。
语段解释了孤独、隔膜产生的原因和表现:从人和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看是孤立和隔膜的,而这种孤立和隔膜是从村与村的关系上表述的。而所谓“三家村”是说我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这些村落有大有小。但“三家村”这样的小村的存在跟孤立、隔膜没有任何关系。
突破秘籍
阅读论述文要注意把握一个段落中出现的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对应关系等。
八、错解事例
为了明白说理,论述文往往会使用一些事例解释、说明或论证某个观点,设误项故意曲解事例证明的对象或结论等。
典型例题:(山东卷)
8.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解题思路
文中相关语句是: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十、拼凑词句
【免费】高考语文核心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10大设题陷阱
陷阱三
张冠李戴
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性说成是乙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选项设置]
[对应原文]
(2015·天津卷第6题B项)“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比对分析:以偏概全,对中国经典范围的认定,不仅包括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还应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文字学著作等。
[选项设置]
[对应原文]
(2015·安徽卷第3题D项)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比对分析:通过比对,选项中的“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属于已然的事实,而原文是“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属于未然现象,这里混淆了时态。
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根据原文中“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发挥的同样的作用”一句可知,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同等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并非“自然规律”。属于张冠李戴。
陷阱四
[选项设置]
[对应原文]
无中生有
原文中并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地、毫无根据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高考语文选择题常见的出题陷阱
• 解题策略:
• 考查点
应对第略
• 语句含意 把诗句作为平常的文言语句进行翻译,同时进行相关联想在头脑中复现诗句所说景物或事,件, 由此确定句意到底是什么,进而判断选项中对词语的解释或对句意的理解正确与否。
是绝对的情况。 • 3.断章取义
命题者故意把某一个限制条件漏掉,孤立地截取某一个意思来表达,造成对 某个意思的片面理解。
• 4.答非Leabharlann 问• 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问题。常表现为“下列不属于······的一项是”。
尽管选项表述完全符合原文,但选项并没有回答题干所探讨的问题。要注意题干中“原 因”“根据”“证据”“表现”“实质”“目的”等关键字眼,要特别注意辨析选项是否 符合题干要求。
• 3.思想情感总结不当
• 诗歌的情感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情感基调是指其思想感情属于哪一种类型。 命题人有时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所表现出的情感进行分析评价,在这些分析 评价中设置干扰信息。
• 4.表达技巧理解不准
• 命题人设置选项时,常常故意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如把动态说成静态, 把比喻说成借代,将借景抒情说成直抒胸臆等。
• 高考链接:[2020全国卷ⅢT12]C项,“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 错误,由原文中的“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和“百官多列家疾, 不入”可知,官员们并非不愿到任办公,而是不符合朝廷要求。
• (4)事件先后设错。 • 高考链接:[2019·全国卷ⅠT12]C项,根据原文,“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在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阅卷老师常挖的10大阅读类陷阱(论述类、实用类文本)一、论述类文本阅读01 不识命题陷阱【易错点】不识命题者设置的陷阱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
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解决对策】精准定位十大雷区1.以偏概全(绝对化)。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
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乱(强加因果)。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5.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混淆是非(肯定和否定颠倒)。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
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7.无中生有(信息遗漏)。
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8.混淆充分、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只有……才充分条件:只要……就9.混淆程度深浅(范围大小)10.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02 概念理解不清【易错点】概念理解不清“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
通常是指:1.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2.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3.重要的指示代词;4.蕴含深层含义的词语。
分析与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分析与理解其隐含义、指代义和语境义。
该考点的命题对象一般有两类:1.概念术语类词语。
这类词语多指在阅读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常常是文章的写作对象。
对这类概念的考查多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并就此设计选项,要求选出理解正确的或不正确的一项。
此为命题的重点,尤其要注意。
2.指代类词语。
这类题考查对具体语言环境中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和指代范围的把握,要求考生准确弄清其具体含义。
【对策】注意“两个区别”和“八大关系”。
1.两个区别。
一是“正确”与“最准确”的区别。
如果题干中出现了“正确(不正确)”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明白该题要求选择的内容要么与文章中的信息完全一致(选择正确项),要么与文章中的信息有出入(选择错误项)。
如果题干中出现了“最准确”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明白,选项中的对某一概念的解说可能与原文的信息没有出入,但只有一个解说抓住了这一概念的本质内容,而这个解说就是最准确的。
因而对于这类题,考生不能从信息的正误角度去答题。
二是“不属于”与“不符合文意”的区别。
如果题干中出现了“不属于(属于)”这一要求,那么考生不能从信息的正误角度去答题。
因为它的指向性十分明确,就是告诉考生,选项中的解说可能与原文的信息没有出入,但只有一个解说不符合(符合)题干要求,而这个解说就是要选择的答案。
如果题干中出现了“不符合文意(符合文意)”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找出内容与原文信息有出入的选项,而该选项就是要选择的答案。
2.八大关系。
(1)部分与整体。
即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漏掉限制性词语或混淆某些范围的界限,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
(2)主要与次要。
即命题者故意将主要的内容和次要的内容倒置。
(3)原因与结果。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
(4)主观与客观。
即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功能和效用。
(5)肯定与否定。
即命题者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阅读材料中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6)已然与未然。
即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
(7)偶然与必然。
即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偶然说成往往,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
(8)有与无。
即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故意加入原文中没有的信息。
03 不明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易错点】不明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1.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
2.道理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3.对比论证: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4.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5.因果论证:让人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有三种:1.并列式:(1)并列分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一——分论点二——分论点三——结论,照应全文) (2)并列论据:(引论——本论——结论)2.对照式:正反论述:(提出中心论点——正面阐述——反面阐述——结论)3.层进式(递进式)层进式的文章一般有三种格式:(1)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2)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
(3)针对某些不好的社会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即“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格式。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考查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往往围绕筛选信息的正误进行。
【对策】要解决梳理论证思路过程中层次不清、层意不准的问题,需念好“三字诀”:1.读。
现代文阅读中所有问题的解决,最后都要回到“读”这个根本上来,论述类文本阅读也不例外。
要强化阅读,要耐住性子读,沉下心来读,深入细致地读,勾画圈点地读。
整体把握全文论证思路的阅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粗读全文,看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什么事,以把握文章全貌;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读,用简明的一句话把段意标示出来,将全文压缩成几句话;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清晰的层次。
局部段落论证思路的阅读在把握全文思路的前提下更需要细读:看看全段有几个句子,每句讲的什么意思,句与句间有什么联系,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破。
就是要破除思维定势。
这个“定势”表现在:总以为议论文的结构都是“总分总”式,总以为开头就提出论点(其实也有开头提出论题或者摆出批驳的靶子),总以为段的开头就是中心句,总以为结尾就是总结全文。
虽然议论文结构有总体的规律,但具体到某一文本上是有变化的,是有自己独特的结构特点的。
因此,答题时要破除上述思维定势,认真地从具体文本来思考。
3.并。
就是合并段落(句子)。
论证思路题表面上看是“分”的问题,其实是“合并”的问题:文章中哪几段可以并为一层,段落中哪几个句子可以归为一类。
论述类文本段落并不多,这个“并”说到底是文章中间两三个段落的合并问题,具体段落也是如此。
如何“并”?就是能把有共同意思的内容归到一起,像中间段落如果是并列或递进关系的完全可以“并”为一层。
04 句子含义不清【易错点】重点句子含义不清所谓”文中重要句子”, 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
- 般来说,这样的句子可以算是重要的句子:①从内容上看,是指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句子,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句子;②从表达方式看,是指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那些发表议论的句子;③从结构上看,是指那些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示承前、启后、过渡的句子,有重要指示代词的句子,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处的句子;④从修辞上看,是指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反复象征手法的句子以及语意较含蓄的句子。
⑤此外,还有一些警句。
【解决对策】准确把握句子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题要领所谓“重要句子”, 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文章。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重要句子” 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 (2)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3)内涵较为丰富的语询; (4)文章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一、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含意的前提是对句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凡是有助于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句子的理解。
做题时要特别注意把握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而且要领会其在表达上的特定作用,如修饰、限制、强调等。
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重要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二、关注句子所在的语境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后,接着便要关注其所在的语言环境。
只有对具体的语境进行仔细考察,我们才能够准确无误地把握关键词语的含义,进而真正理解作者赋予句子的特殊内涵。
要抓住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此外还可以结合全文的中心来理解句意,重要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还可以结合社会背景、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等方面来理解。
还要抓住相关语句。
作者要表达一一个重要的意思 ,往往不会仅用-一个句子来表达。
在文中常常会有一些与该句相关的语句与原句互相参证,如前后照应句、同义反复句、反向论证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