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契丹的文献1

合集下载

《契丹国志》的编纂特色与学术价值

《契丹国志》的编纂特色与学术价值

《契丹国志》的编纂特色与学术价值舒习龙摘要:《契丹国志》是南宋末年叶隆礼所撰写的一部最早以契丹民族所建政权为记述主体的史书,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占有较为重要的。

《契丹国志》在历史编纂方面具有自身鲜明时代特色,作者通过成熟的编撰技巧,运用纪、传等形式,客观地反映出契丹民族历史的发展大势与各族人物活跃于民族交融历史舞台上的生动事迹。

《契丹国志》客观记录了契丹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和汉化进程,因而在中国史学史上确立了自己特殊的地位。

叶隆礼以敏锐的视角,在史著中大量记载了契丹皇朝盛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具有强烈的历史“资鉴”意识。

关键词:《契丹国志》;编纂特色;文化认同与汉化进程;皇朝盛衰《契丹国志》是南宋末年叶隆礼所撰写的最早以契丹民族所建政权为记述主体的史书,是现在仅存的一部私修纪传体辽史,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

叶隆礼字士则,号渔林,嘉兴人,宋理宗淳佑七年进士。

十年十月,以承奉郎任建康西厅通判。

十二年十月改除国子监簿。

开庆元年十月调两浙转运判官,十一月一日以朝散郎直秘阁、两浙运判除军器少监,十一日再以两浙转运判官兼知临安府。

闰十一月三日磨勘,转朝奉大夫。

景定元年正月一日除军器监,兼职如故。

二月六日除直宝文阁,知绍兴府。

四月二十六日以次官离任。

宋末谪居袁州。

入元以后,声迹销昵。

本文重点探讨《契丹国志》在历史编纂方面所具有的鲜明时代特色,以及它在客观记录契丹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和汉化进程和契丹皇朝盛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谈个人一得之见,以期专家、读者们教正。

一、《契丹国志》的编纂特色《契丹国志》是南宋末年叶隆礼所撰写的最早以契丹民族所建政权为记述主体的史书,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

书成后,历代文人学者对它评价褒贬不一。

元苏天爵直斥其失,不稍宽贷[1]。

清钱曾则谓为:“书法谨严,笔力详赡,洵有良史之风。

具载两国誓书及南北通使礼物,盖深有慨于海上之盟,使读者寻其意于言外耳。

辽志历史资料

辽志历史资料

△佛诞曰
四月八曰,京府及诸州县,各用木雕悉达太子一尊,城上羿行,放僧 尼、道士、庶民行城一曰为乐。
△端午
五月五曰午时,采艾叶与绵相和,絮衣七事,国主着之,番汉臣僚各 赐艾衣三事。国主及臣僚饮宴,渤海厨子进艾糕,各点大黄汤下。北 呼此时为“讨赛离” 。又以杂丝或绿结合欢索,缠于臂膊,妇人进长 命缕,宛转皆为人象,带之。
○渔猎时候
每岁正月上旬, 出行射猎, 凡六十曰。 然后并挞鲁河凿冰、 钓鱼水畔, 即纵鹰鹘以捕鹅雁。夏居炭山或上京避暑。七月上旬,复入射鹿,夜
半,令猎人吹角仿鹿鸣,鹿既集而射之。宋真宗时,遣使往贺生辰, 还,言始至长泊,泊多野鹅、鸭,国主射猎,领帐下骑,击扁鼓绕泊, 惊鹅、 鸭飞起, 乃纵海东青击之, 或亲射焉。 国主皆佩金玉锥, “杀 号 鹅宰鸭锥” 。初获即拔毛插之,以鼓为坐,遂纵饮酒醉,以此为乐。 又好以铜及石为槌以击兔。每秋则衣毡裘,呼鹿射之。夏月以布为毡 帐,籍毯围棋、双陆,或深涧洗鹰。
双数,当夜动番乐,饮宴;如得只数,更不作乐,便令师巫十二人, 外边绕帐撼铃执箭唱叫, 于帐内诸火炉内爆盐, 并烧地拍鼠, “惊 谓之 鬼祟” 。帐人第七曰方出,乃解禳之法。北呼此谓之“奶担离” ,汉人 译云: “奶”是“丁”“担离”是“曰” , 。
△立春
立春曰,妇人进新春书,以黄缯为帜,刻龙像衔之,或为虾蟆。
△人曰
人曰,京都人食煎饼于庭中,俗云“薰天” 。未知何所从出也。
△中和
二月一曰,大族姓萧者,并请耶律姓者,于本家筵席。此节为“瞎里 叵” ,汉人译云: “瞎里”是“请”“叵”是“时” , 。
△上巳
三月三曰,国人以木雕为兔,分两朋走马射之。先中者胜,其负朋下 马,跪奉胜朋人酒,胜朋于马上接杯饮之。北呼此节为“淘里化” , 汉人译云: “淘里”是“兔”“化”是“射” , 。

《契丹国志》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契丹国志》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契丹国志》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契丹国志》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又称《契丹志》或《辽志》。

契丹族的传说1

契丹族的传说1

契丹族的传说-----两个美丽的传说(1)
第一个古老的传说:
在茫茫的北方草原上流淌着两条河流,一条叫西拉木伦河,意思是“黄水”。

人们把它看作是黄河在远方的女儿,所以文献上写作“潢河”;另一条河叫“老哈河”,也叫“土河”,两河流域孕育了草原上的文明。

传说中,有男子乘白马自潢河而来,女子乘青牛自土河而来,二者相遇,结为配偶,生八子。

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

(老哈河源于河北省平泉县。

从宁城县入赤峰市境内,流经宁城、喀喇沁、元宝山、松山区、敖汉、翁牛特六旗县区,在翁牛特旗与西拉木伦河汇合后,成为西辽河)。

这可能只是契丹人对于早期以青牛和白马为图腾的两个部落通婚交流
的模糊记忆。

契丹故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义县社火

契丹故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义县社火

契丹故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义县社火摘要“社火”是义县人民为了丰富生活所进行的一系列包括祭祀、庙会、汇演的一种民间聚集活动。

“ 社火”在义县又叫做“九龙十八会”,村民们在九道岭镇齐家子村药王庙前集合,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

“社火”的活动多种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竹马舞和旱船舞。

这两个舞蹈是契丹向汉学习的重要依据之一,展现了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

关键词:义县社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引言义县位于辽宁省西部,是锦州市管辖下的一座县城。

虽地域狭小但历史悠久,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更是契丹人的故乡。

在这座悠久的历史古城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流传着“社火”这项古老的民间活动。

一、义县“社火”的起源“社火”是义县人民进行的一系列包括祭祀、庙会、汇演的一种民间聚集活动。

“社火”这一词早在宋代就出现过,对于其起源,现在学界普遍认为是来源于对古老土地与火的崇拜,认为“社火”是依托于人类发展史中的农耕文化。

“社火”在义县又叫做“九龙十八会”,村民们在九道岭镇齐家子村药王庙前集合,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

至于义县社火本身和为什么祭拜药王,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具有社火的本质特点,是对神灵祖先的祭祀活动。

[1]据《义县志》“民事志中卷第一册”记载在医巫闾山脚下凌、细河两这岸存在一个古老的民间众会——九龙十八会,众会的历史无人知晓,却当地人代代传承延续至今。

药王庙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建于辽代中期。

据《辽史》记载,辽太祖信奉佛教,曾在北京城内建造天雄寺。

《辽史简编》认为:“近圣宗时,皐太后萧燕之每岁,上月辄不食草茹,大修斋会及造寺。

”因此,义县作为萧太后的封地,多有辽所建之寺庙。

后多数毁于战乱或灾祸,现只存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奉国寺”,即现座落在古城宜州东街的大佛寺,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

药王庙清乾隆十八年( 1755年)复修。

庙内供奉药王、观音、三霄娘娘(即眼光娘娘、送生娘娘、子孙娘娘) 神像。

《涑水记闻》中契丹史料辑录

《涑水记闻》中契丹史料辑录

《涑水记闻》中契丹史料辑录作者:吕富华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8期吕富华(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 204000)摘要:以中华书局《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本《涑水记闻》为底本,从中辑录出有关契丹史料28条,以供契丹辽史学者参考。

关键词:《涑水记闻》;契丹;辑录中图分类号:K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004-03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契丹辽史的研究亦不例外。

由于契丹辽朝实行的文化禁制政策,流传下来的契丹本土文字资料极其有限。

但宋人笔记小说中保留了大量契丹史料,值得契丹辽史研究者重视。

《涑水记闻》是北宋时期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所著的一部语录体笔记。

其内容涉及军政大事、历代皇帝、文武大臣、朝章政典、契丹、西夏等事,内容庞杂,资料丰富。

《涑水记闻》中对宋太祖受诏征契丹、澶渊之盟、辽宋互派使者等事均有记载,尤其是对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秋,辽兵大举南进,真宗御驾亲征,到次年双方签订“澶渊之盟”的经过,记载尤为翔实。

1.建隆元年正月辛丑朔,镇、定奏契丹与北汉合势入寇,太祖时为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受周恭帝诏,将宿卫诸军御之(卷1,第1页)。

2.太祖之自陈桥还也,太夫人杜氏、夫人王氏方设斋于定力院。

闻变,王夫人惧,杜太夫人曰:“吾儿平生奇异,人皆言当极贵,何忧也。

”言笑自若。

太祖即位,是月,契丹、北汉兵皆自退(卷1,第4页)。

3.太祖微时与董遵诲有隙,及即位,召而用之,使守通远军。

通远军者,今环州是也。

其母因乱没胡中,上因契丹厚以金帛赎而与之,遵诲涕泣,恨无死所。

党项羌掠回鹘贡物,遵诲寄声诮让之,羌惧,即遣使谢,归其所掠(卷1,第16页)。

4.张藏英,燕人,父为人所杀,藏英尚幼,稍长,擒仇人,生脔割以祭其父,然后食其心肝。

乡人谓之“报仇张孝子”。

契丹用为芦台军使。

逃归中国,从世宗征契丹。

藏英请不用兵,先往说下瓦桥关。

乃单骑往城下,呼曰:“汝识我乎?我张芦台也。

契丹辽文化特质及其人文历史意义

契丹辽文化特质及其人文历史意义

契丹辽文化特质及其人文历史意义
任笑吟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45)3
【摘要】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部族之一,由其建立的辽朝(907—1125)政权,国号在“大辽”或“大契丹”徘徊不定,甚至与北宋政权以“北朝”“南朝”相称。

契丹人及其建立的政权,在中国古代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均有着重要影响。

契丹辽文化作为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之一,其所显示出的特质及人文历史意义,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总页数】4页(P87-90)
【作者】任笑吟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资源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6.1
【相关文献】
1.关注辽上京推进契丹-辽文化研究
2.依托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建设社科学报品牌栏目--《赤峰学院学报》“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栏目建设回顾与前瞻
3.消亡民族音乐史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古代契丹-辽音乐史料图文集》、《中国古代契丹-辽音乐文化考察与研究》漫议
4.契丹辽文化暨第三届契丹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巴林左旗举行
5.辽金文化研究取得新进展——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学会第三次年会学术讨论概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以“青牛白马”说为中心

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以“青牛白马”说为中心

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以“青牛白马”说为中心自公元4世纪末叶以后,契丹族就在汉文文献中留下了活动踪迹,这些出自汉人的间接记载对于今天的历史学家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来说当然是远远不够的。

契丹建国前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也没有留下本民族的历史记载,但是从契丹人的某些古老的传说中,可以发掘出这个民族早期历史的若干信息。

在契丹本民族的历史传说中,最广为人知的是青牛白马的故事。

早在1930年代,日本学者田村实造就对这一传说进行了初步的梳理,[1] 80年代国内学者也曾撰文探讨过这个问题,[2]但今天看来仍有进一步研究的余地。

除了青牛白马说之外,牵涉契丹族历史的其它一些传说也值得我们注意。

本文将通过这些传说去探寻契丹族的历史记忆。

一尽管青牛白马的故事流传很广,但在辽朝方面的史料中却鲜有记述,仅有的一条记载见于《辽史》卷三七《地理志》(一)上京道“永州”条:(永州)有木叶山,上建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在南庙,可敦在北庙,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

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

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

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

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

这无疑是有关青牛白马传说的最权威、最准确的记述。

虽然在目前传世的辽代文献中找不到更原始的史料依据,但我相信这一口头传说的文本化应该是相当早的。

据《辽史·太宗纪》,会同四年(941年)二月丁巳,“诏有司编《始祖奇首可汗事迹》”,青牛白马传说大概就是在此时初次见诸文字记载的。

但元朝修《辽史》时,恐怕已无从见到《始祖奇首可汗事迹》一书,《辽史》有关青牛白马的记述应是出自耶律俨《皇朝实录》。

在目前所见辽朝传世文献及石刻资料中,我只发现一条与此传说直接相关的史料,《兴宗仁懿皇后哀册》铭辞曰:“昔年偶圣,仙輧从水以下流;今日辞凡,龙辔拂霄而高驾。

”[3]此处上一句显然是用青牛白马典,“輧”是后妃所乘的一种有帷盖的车,这里用来比拟天女所驾青牛车。

2015年刊首:契丹——用血泪书写的浪漫传奇

2015年刊首:契丹——用血泪书写的浪漫传奇

每个民族都有关于自身先民的神话和传说,有人认为它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也有人认为它是人类传讹附会的记忆。

在1000多年前的松州大地上,从神话中走来了一个民族,创造了近乎“神话”般的奇迹。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威武的天神骑白马沿土河(老哈河)向东而行,一个美丽的仙女驾青牛沿潢水(西拉沐沦河)而下,二人相遇于两河交汇的木叶山(赤峰市翁牛特旗海金山)下,结为夫妻,生八子,繁衍为八部。

一对神仙眷侣的一次邂逅,成就了一个民族的传奇。

这个从神话中走来的民族就是从老哈河畔到巴林草原9万平方公里大地上生长壮大的天之骄子———契丹人,他们留下的足迹,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湮灭,反而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深深的留在赤峰的文明史册中,这是历史给昭乌达草原的丰厚馈赠。

千百年来,契丹民族的后人始终坚信他们的民族是从这个浪漫的神话开始的。

这样的故事很多民族都有,虽然其本质是统治者想藉此达到神化统治的目的,但这样的神话也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企盼,人人都希望拥有神仙眷侣一样的生活———自由而不失浪漫。

今天,契丹民族已然被列入消失的民族。

但它留给我们的影响还在,这些影响有些已经融入到了血脉之中无法辨识,有些则还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现实中也还有很多契丹民族生活的遗迹:高高的佛塔,残破的城垣,成堆的瓦砾,神秘的壁画,难解的文字,奇特的瓷器等等,这些时时刻刻都提醒着我们,契丹民族消失了,但还未走远!没有哪一个民族希望自己从屈辱和苦难中成长起来。

然而,面对别无选择的现实,又是一个民族无法摆脱的宿命。

契丹从公元4世纪出现在史书之中,随后的几百年里它在强大的回鹘汗国和大唐帝国的夹缝中,过着谨小慎微、朝不保夕的生活。

不得不徘徊于强权之下,游走于缝隙之间。

为了生存,屈辱、抗争、求全、牺牲无时无刻不伴随着这个弱小的族群,心惊胆战,苟延于世。

9至10世纪,回鹘汗国与大唐帝国的先后衰落,终于给了颠沛流离的契丹人一线生机。

公元872年,在巴林草原诞生了据说因母梦日坠而感孕,出生时满屋飘香,三月能走,百日能言的契丹民族英雄耶律阿保机。

关于西辽的史料,文献及研究情况

关于西辽的史料,文献及研究情况

一、西辽的历史背景西辽,是指契丹族在大辽国灭亡后迁往西边建立的一个国家。

1044年,辽道宗被契丹弑杀,大辽国灭亡,契丹族遂西迁。

他们先后定都于幽云州(今巴尔虎右旗)、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市)等地,建立了“大契丹国”、“北辽”、“辽阳国”等政权,历时近150年。

二、西辽的文献1.《辽史》《辽史》是我国历史上关于辽朝的重要历史文献之一,由宋代的欧阳修等编撰而成,共分三卷。

其中第三卷记载了西辽的建立和历史沿革,为研究西辽提供了重要资料。

2.《辽金史》《辽金史》是我国历史上关于辽朝和金朝的史书,由元代的宗濂撰写。

书中对西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记载,为后人研究西辽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三、西辽的研究现状近年来,关于西辽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学术界对西辽的历史、文化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1.历史研究学者们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整理,对西辽的建立、社会制度、地理分布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西辽的历史提供了更为准确的认识。

2.文化研究西辽文化的研究也日趋深入,学者们通过对西辽墓葬、遗址等进行考证和发掘,为西辽文化的传承和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材料。

四、西辽研究存在的问题尽管西辽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史料整理目前关于西辽的史料整理尚不完备,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将零散的史料进行梳理和整合,为西辽的研究提供更为完整的史料基础。

2.历史评价对西辽国历史地位和影响的评价不够全面,有待学者们对西辽的历史贡献和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和评价。

五、展望未来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和各种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相信对于西辽的研究会有更多的突破和进展,为我们对于西辽这一历史时期的认识提供更为丰富和立体的视角。

西辽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希望学界和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合作,共同致力于西辽研究的深入和推进,为我们对于西辽这一历史时期的认识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关于西辽的考古发现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契丹遗珍序

契丹遗珍序

契丹遗珍序一、契丹史略《北史》有言:“黄帝之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鲜卑,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

公元前206年,匈奴冒顿可汗率军击溃东胡联盟,其残部退守鲜卑山(今内蒙古科尔沁右中旗之大罕山),以山为族名称“鲜卑”,应是其族源起。

公元一世纪,匈奴西迁,原居阴山之鲜卑宇文氏始祖——葛乌菟乘机南下独立,号“鲜卑俟汾氏”(“俟汾”鲜卑语“药草”或“天王”之意)。

其部渐强,换“天王”为“宇文”意,而宇文十二部中即有若干个契丹部落。

契丹始祖——奇首可汗(名投鹿侯,葛乌菟后裔、宇文鲜卑族人)约公元114年出生于都庵山世里(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朝格图山),后与匈奴裔之女成婚,生檀石槐。

又续生子七人各居分地。

自此以鲜卑父、匈奴母并自号“契丹”之新部族形成,而檀石槐则以鲜卑汗国创建者之身份显于华夏历史舞台。

檀死盟遂解。

东部鲜卑宇文、慕容、段三大部先后独立。

《魏书·契丹传》云:“契丹国,在库莫奚东,异种同类,俱窜于松漠之间。

登国中,国军大破之,遂逃迸,与库莫奚分背”即东晋建元二年,慕容皝帅征宇文部,占宇文鲜卑地——紫蒙川,残众(库莫奚、契丹),向北窜入松漠间。

北魏登国三年拓跋珪北征库莫奚,渡弱洛水(西拉木伦河)大破之,此为契丹族始脱宇文鲜卑体系之肇始。

后约半世纪,契丹始与北魏通好。

自太延三年起,契丹遣使贡北魏而首著于史典,并“得班飨于诸国之末”而获承认。

逮之隋末唐初大贺氏联盟“君长”与各部长,既为契丹首领和各部酋,又分别为唐代都督府与州都督、刺史。

736年松漠都督涅里立遥辇俎里(唐赐名李怀秀)为阻午可汗,遥辇汗国正式成立。

汗国一百七十六年间仅十余年诚服唐朝。

906年痕德堇可汗殂,禅位与大于越耶律阿宝机。

907年阿宝机建大契丹帝国,登基称“天皇帝”。

耶律阿宝机成“天皇帝”后,定行“一国两治”、“南北官制”及“化祖为神,化家为国”之国策。

辽太宗继志图治,天显、会同间经济繁荣,彰显四海。

辽宁历史文化

辽宁历史文化

辽宁历史文化契丹文化与“让国皇帝”耶律倍姓名:金姗学号:13002028专业:日语专业学院:外国语学院契丹文化与“让国皇帝”耶律倍契丹是指中古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亦指这个民族所建立的政权。

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

她以原意为镔铁的“契丹”一词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

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开始于公元389年。

契丹文化是辽代文化的主体,在中亚与欧洲均有着广泛的影响,其遗俗遗风,历经金、元、清诸朝,以至今日,相沿不断。

契丹人在荒漠的草原上筑起都城、市镇。

而其游牧的生活方式决定了皇帝的巡狩制,捺钵(契丹语“行宫”的音译)是处理政务的行政中心。

辽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双轨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使汉人为其开垦农田,形成契丹特有的农牧混合经济。

辽代的冶铁业发达,发掘出土铁制的农业工具、炊具、马具、手工工具可与中原的产品相媲美。

辽代的鎏金、鎏银、染织、造马具、制瓷以及造纸等手工业门类齐全,工艺精湛。

契丹鞍与端砚、蜀锦、定瓷被并列为“天下第一”。

陈国公主与驸马墓、耶律羽之墓等贵族墓葬出土的精美金银器都反映出契丹独特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工艺技术水平。

辽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缸瓦窑村窑是一处目前所知辽代最大的古瓷窑遗址,可生产白釉、单釉和三彩釉瓷以及宫廷所用的官窑器物。

瓷器的造型可分为中原式和契丹式两类,中原式仿造中原的风格烧造,有碗、盘、杯、碟、盂、盒、壶、瓶等,契丹式则仿造本族习惯使用的皮制、木制等容器样式烧造,器类有瓶、壶、盘、碟,造型独具一格。

如在内蒙古翁牛特旗广德公乡辽墓出土的双猴绿釉鸡冠壶和龙首绿釉鸡冠壶就是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模式,在壶体侧边作出仿皮革缝制的痕迹,此类壶是契丹民族特有的生活器皿。

目前分散到世界各地博物馆,并作为博物馆规模标志的,高达两米的大罗汉瓷像,就是辽代产品,是从河北省易县附近山洞中被外国人盗走的。

在文化上,契丹人依照汉字创造了两种类型不同的文字,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辽史·国语解

辽史·国语解

辽史·国语解
《辽史·国语解》是对《辽史》中的语言进行注解和解释的著作。

辽国是一个由契丹族建立的国家,与中原汉族在语言、文化和制度上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在《辽史》的编写过程中,为了方便读者理解,采用了在相关名词后面加上注解的方式,对一些特殊的语言和词汇进行解释和说明。

《辽史·国语解》就是对这些注解的汇总和整理,它对《辽史》中出现的一些契丹族语言、词汇、地名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包括对一些官职、制度、家族、地理等方面的解释。

通过阅读《辽史·国语解》,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辽史》的内容,了解契丹族的历史和文化。

总之,《辽史·国语解》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对于研究契丹族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回、乔龙、奣龙母子钱 娓娓讲述契丹源

第一回、乔龙、奣龙母子钱 娓娓讲述契丹源

第一回、喬龙、奣龙母子钱(见图2、3),娓娓讲述契丹源。

——契丹族源族名乱弹“契丹”族名最早见于史籍的时间是公元378年。

朝鲜《三国史记》云:“高句丽小兽林王八年(东晋太元三年,公元378年。

这一年契丹仿铸了第一枚具有契丹风貌的方孔钱“太元贷泉”,见图4)契丹人犯高句丽,北边,陷八部落。

”(作者注:能组织自己的军队进攻其他国家,说明此时的契丹已不是以种族或族群状态存在,最少是以部落或部落联盟状态存在,作为种族出现的时间应早于此。

)中国史籍《魏书•契丹传》八年后,即在北魏时期,才记云:“登国(386——395)中,国军大破(契丹)之,(契丹)遂逃迸,与库莫奚分背”。

而汉人记契丹事的《资治通鉴》直到406年初(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二月,北魏天赐二年),才开始记“燕王熙袭契丹”之事。

这些史实虽然记契丹出现时间前后差了近三十年,但至少说明契丹人出现在中国大地的时间最晚不会晚于公元4世纪中叶。

契丹从何尔来?目前较一致的说法是源于鲜卑宇文部。

但笔者认为此说不准确。

应该说契丹人的前身应是生活在“辽泽”及医巫闾山地区的“辽人”(史称“蠕蠕”)。

他们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红山人的后裔,红山人是以龙凤为图腾的民族,红山人以后东北民族中只有契丹族以龙凤为图腾,契丹钱币中有和大量的龙凤钱,实际就是他们民族的图腾钱。

据考古推测,红山人即是养育了中国人文始祖黄帝的龙之族,龙之族在约四千年前离开了红山地区走向了中华大地,成为了华夏先民。

留在红山地区的红山人向东南迁移到水草丰茂的“辽泽”及医巫闾山地区,成为了土著的“辽人”(史称“蠕蠕”)。

秦汉间,“辽人”又北迁至松漠地区成为鲜卑人的一个分支。

对于族源的历史,契丹通过铸造方孔铜钱喬龙谢钱和奣龙谢钱,这样两枚契丹祭祖钱形象地给予了记录。

喬龙谢钱,历代泉谱未载,是一种背镌单龙纹的大钱。

这枚“喬龙谢钱”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地区,精炼青铜铸造,形制规整,轮郭深峻。

包浆自然沉着,温润玉泽,是一眼开门的传世珍品。

附录四契丹部族

附录四契丹部族

附录四契丹部族契丹部族,见于史者,在元魏及唐五代时,其数皆八,惟隋时分为十部,而逸其名。

元魏八部:曰悉万丹。

亦作欣服万丹。

曰何大何。

曰伏弗郁。

曰羽陵。

曰日连。

曰匹絜。

曰黎。

曰吐六干。

唐时八部:曰达稽。

曰纥便。

曰独活。

曰芬问。

曰突便。

曰芮奚。

曰坠斤。

曰伏。

《五代史》八部:曰旦利皆。

曰乙室活。

曰实活。

曰纳尾。

曰频没。

曰纳会鸡。

曰集解。

曰奚嗢。

其名前后皆不同。

《辽史·营卫志》云:“奇首八部,为高丽、蠕蠕所侵,仅以万口附于元魏。

生聚未几,北齐见侵,掠男女十余万口。

继为突阙所逼,寄处高丽,不过万家。

部落离散,非复古八部矣。

”又谓大贺氏之亡,八部仅存其五。

大祖七世祖雅里,更析为八。

似乎契丹部族,时有变更。

然唐之置羁縻州也,达稽部为峭落州,纥便部为弹汗州,独活部为无逢州,芬问部为羽陵州,突便部为日连州,芮奚部为徒河州,坠斤部为万丹州,伏部为匹黎、赤山二州,则芬问部即羽陵,突便部即日连,芮奚部即何大何,坠斤部即悉万丹,伏部即匹絜,惟达稽、纥便、独活三部,不能知其与元魏时何部相当耳。

然则部众虽更,部名虽改,而其分部之法,则后实承前。

《五代史》部名之异于唐,此八部盖即雅里就五部所析。

当亦如是矣。

《辽史·地理志》:永州,“有木叶山。

上建契丹始祖庙。

奇首可汗在南庙,可敦在北庙。

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

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

有天女,驾青牛,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

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

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

”盖八部之分,由来甚旧,所托甚尊,故累遭丧败,其制不改耶?《太祖本纪》:“辽之先世,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

其可知者,盖自奇首云?”奇首生都庵山,徒潢河之滨。

太祖七年,登都庵山,抚奇首可汗遗迹,徘徊顾瞻而兴欢焉。

《地理志》:上京道,龙化州,“奇首可汗居此,称龙庭。

”《营卫志》“潢河之西,土河之北,奇首可汗故壤也。

”又云:“奇首可汗、胡剌可汗、苏可汗、昭古可汗,皆辽之先,世次不可考。

契丹

契丹

契丹和鲜卑族源一致
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有两个主要人物:南慕容北萧峰,慕容复为了恢复 自己祖先鲜卑建立的大燕国而费尽心思,萧峰也曾发现自己是契丹人而苦恼过。 其实,这两个人所在民族应属同源。 鲜卑是东胡的一支,祖居地在大兴安岭。公元87年,鲜卑攻入匈奴腹地,大败 北匈奴,占据漠北地区,从此,鲜卑逐渐强盛起来,后鲜卑民族建立了。 建立 了前燕、后燕等几个割据政权,后来拓跋鲜卑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 朝。内地的鲜卑族到隋朝时期完全被汉族同化。 内地的鲜卑民族被汉族同化后,住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的鲜卑后裔逐渐发展为 契丹族,北史》卷九四《室韦传》载:“室韦,盖契丹之类,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 号为失韦(室韦)”。辽人也认为自己是鲜卑的后代。《辽史· 太祖纪赞》卷六三《世 表序》说:“考之宇文周之书,辽本炎帝之后,而耶律俨称辽为轩辕后。俨志晚出, 盍从《周书》。盖炎帝之裔曰葛乌菟者,世雄朔陲,后为冒顿可汗所袭,保鲜卑山以 居,号鲜卑氏。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库莫奚,曰契丹。契丹之名,昉 见于此。”
926年,耶律阿保机回师途中病倒,其妻述律平称制。927年(天显二年) 十一月,耶律德光在述律氏的支持下即位。930年(天显六年),契丹东丹 (原渤海国)王耶律倍南逃后唐,耶律德光统一了契丹。 耶律德光于是率军南下。947年(会同七年)正月十日,攻克后晋首都东京, 灭后晋。二月,以晋国称大辽,改年号为“大同”。因“纵兵掠刍粟;括民 私财;不遽遗诸节度还镇”大失民心而招中原人民反抗,无法巩固统治,四 月,被迫引军北返,在河北栾城病逝。经过世宗,穆宗,景宗,一再发生争夺 皇权战争。上层不稳,迫使穆宗停止了辽太宗、辽世宗一贯执行的南伐中原 政策,以恢复因长期战事而消损的国力,与南唐、北汉联合对抗遂渐兴旺的 后周政权。 统和二十二年(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萧太后与圣宗亲率大军深 入宋境。宋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 乾亨四年(982年),辽景宗崩,辽圣宗继位,尊萧绰为皇太后,摄政。时萧绰30 岁,圣宗12岁,。萧绰摄政二十七年,后改嫁给韩德让。萧太后执政期间,进行了 改革,并且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少赋税,整顿吏治,训练军队,使 辽国百姓富裕,国势强盛。1009年圣宗亲政后,辽朝已进入鼎盛,基本上延续萧太 后执政时的辽国风貌,并且还反对严刑峻法,不给贪官可乘之机。实行科举,编修 佛经,佛教极为盛行。在位其间四方征战,进入辽国疆域的顶峰。对宋战争屡屡获 胜,俘获号称杨无敌的宋朝名将杨继业。到兴宗,道宗时期皇室内部政变频繁,各族 人民反抗辽朝的起义连绵不断,辽王朝日见衰败。

近80年来契丹大字研究综述

近80年来契丹大字研究综述

近80年来契丹大字研究综述作者:张少珊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2期摘要:契丹大字从1935年最初见诸于发表资料至今已有近80年的时间了,在此期间,契丹大字由不被人所识到研究成果斐然,可谓进展飞速。

本文拟对近80年来契丹大字的资料出土以及研究情况加以综述。

关键词:契丹;大字;综述中图分类号:K877.42;H2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004-05一、契丹大字资料的发现、出土和著录情况1.《大辽大横帐兰陵郡夫人建静安寺碑》,刻于咸雍八年(1072年),现存辽中京博物馆内。

篆体汉字碑额“大辽大横帐兰陵郡萧氏建静安寺碑”一面的碑文为汉字,楷体汉字碑额“大辽大横帐兰陵郡夫人建静安寺碑”一面的碑文为契丹大字。

清代海忠主修的《承德府志》(道光十一年刊行)著录有汉字碑文。

日本医生山下泰藏《大辽大横帐兰陵郡夫人建静安寺碑》在《满蒙》杂志第十六年(卷)第十号(1935年10月出版)刊发。

文中附有两张照片,但仅能看清是契丹大字。

作者认为这是不同于庆陵哀册的契丹文字。

2.《故太师铭石记》,刻于重熙二十年(1051年),1939年出现于沈阳的古董商店中,出土时间和地点不详。

日本稻叶君山于当年9月27日的沈阳《盛京时报》和长春的《大同报》上发表文章,指出墓志上的文字不是女真字,而是区别于庆陵哀册中文字的另一种契丹文字。

因当时学界多数认为庆陵哀册中的契丹文字为契丹大字,稻叶君山遂误认为《故太师铭石记》中的契丹文字为契丹小字。

1939年年9月27日沈阳《盛京时报》上还发表了《故太师铭石记》的局部拓本照片。

1942年,李文信在伪满《国立中央博物馆论丛》第3号上发表了《契丹小字〈故太师铭石记〉之研究》。

文中刊发了篆体汉字墓志盖和契丹大字墓志全文以及墓志的纪年部分三张拓本照片。

由于当时的制版技术,致使整张的墓志拓本照片不清晰,仅有纪年部分契丹大字拓本照片的局部还能看得清。

《契丹国志》(宋叶隆礼撰)

《契丹国志》(宋叶隆礼撰)

契丹国志》(宋· 叶隆礼撰)《契丹国志》【宋】叶隆礼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十史部六O别史类△《契丹国志》•二十七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宋叶隆礼撰。

隆礼,号渔林,嘉兴人。

淳祐七年进士。

由建康府通判,历官秘书丞。

奉诏撰次辽事为此书。

凡《帝纪》十二卷、《列传》七卷、《晋降表宋辽誓书议书》一卷、《南北朝及诸国馈贡礼物数》一卷、《杂载地理及典章制度》二卷、《行程录及诸杂记》四卷。

钱曾《读书敏求记》,称其书法谨严,笔力详赡,有良史风。

而苏天爵《三史质疑》则谓隆礼不及见国史,其说多得於传闻,讥其失实甚多。

今观其书,大抵取前人纪载原文,分条采摘,排比成编。

穆宗以前纪传,则本之《资治通鉴》。

穆宗以后纪传及诸杂纪,则本之李焘《长编》等书。

其《胡峤陷北记》,则本之《欧史》《四夷附录》、《诸番记》及《达锡伊都》等传,则本之洪皓《松漠记闻》。

杂记则本之武圭《燕北杂记》。

(案圭书今不传,其言略见曾慥《类说》。

)皆全袭其词,无所更改。

间有节录,亦多失当。

如《通鉴》载太祖始立为王事,上云恃强不受代,故下云七部求如约,今此书删去不受代之文,则所谓如约者果何事乎?又《长编》载圣宗南侵事,云天雄军闻契丹至,阖城惶遽。

契丹潜师城南,设伏狄相庙,遂南攻德清。

王钦若遣将追击,伏起,天雄兵不能进退,其情事甚明。

今此书於阖城惶遽下即接伏起云云,而尽删其潜师设伏之文,则所伏者果谁之兵乎?又《松漠记闻》载黄头女真,金人每当出战,皆令前驱。

盖洪皓所亲见,其为金人,事甚明。

今此书乃径改金人为契丹,采入《辽志》,则益为颠倒事实矣。

又《帝纪》中凡日食星变诸事,皆取《长编》所记,案年胪载。

然辽、宋历法不齐,朔闰往往互异。

如圣宗开泰九年,辽二月置闰,宋十二月置闰,宋之七月,在辽当为八月。

而此书仍依宋法书七月朔日食。

此类亦俱失考。

盖隆礼生南渡后,距辽亡已久,北土载籍,江左亦罕流传,仅据宋人所修史传及诸说部抄撮而成,故本末不能悉具。

苏天爵所论,深中其失。

蒙元时期契丹民族的分布浅述契丹民族的走向

蒙元时期契丹民族的分布浅述契丹民族的走向

拔都与金抚州降将石抹明安 , 和涿州降将王楫率军 南下 。石抹明安 , 王楫等进攻古北 口, 攻下景 、 赫、 颤、 顺等州 , 并围中都。《 金史》 卷一百零六《 移刺塔 不也传》 载: 高琪部下东北路猛安契丹人移刺塔不
化, 蒙古统治者已把契丹人称为“ 汉人 ” 。蒙元 中后 期契丹人已被视同汉人和蒙古人 , 逐渐融合消失于
J a n . 2 0 1 4
蒙元 时期契丹 民族的分布浅述契丹 民族 的走 向
包乌 日斯 嘎拉 ,塔 娜
( 1 . 内蒙古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 1 0 0 2 0 ;2 鸟海市 委党校 ,内蒙古 鸟海 0 1 6 0 0 0 ) 摘 要 :辽代在 中国历 史上 占有很 重要 的地位 。因此在 学术界 对 于辽 朝 建立者 契丹 民族 的研 究甚 多, 如 契丹 族 源、 婚 姻 习俗 、 政 治制度 等都 有论 述 。 然而对 于辽 亡 以后 的 契丹 民族 的去 向 问题研 究相 当薄弱 。 为 此 本 文主 从 : 一、 内 蒙 东北及 东北三 省 等 地 区的 契 丹人 ; 二、 华 中地 区的 契 丹人 ; 三、 长 江 以 南地 区的 契丹 人; 四、 随 蒙古 军 东征 高丽地 区的契 丹人 等 四 个方 面大致概 括 了蒙元 时期 的 契丹 民族 的去 向。 关键 词 :蒙元 史期 ; 契丹 民族 : 去 向
民。 女真人建国先后归附的契丹人被女真统治者编 人猛安谋克组织 , 群牧组织 部落组织等 。 金中后期
契丹人曾被两次大规模迁移 , 之后在灭宋( 北宋 ) 的
战火中流人 中原逐渐与汉族融合。但猛安谋 克组
织, 群牧组织 , 部落组织等社会组织之下仍有着大 量的契丹人。 这些契丹人在金末蒙古兴起 即加入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居,东西亘三百里,分为十部。兵多者三千,少者千余。逐寒暑,随水草畜牧。
有征伐,则曾帅相与议之,兴兵动众,合如符契。突厥沙钵略可汗遣吐屯潘垤统
之,契丹杀吐屯而遁。大业七年,遣使朝,贡方物。
--------〈北史?卷九十四?契丹传〉
其莫贺弗勿干率其部落,车三千乘、众万余口,驱徙杂畜求内附,止于白狼水东。
自此岁常朝贡。后告饥,孝文听其入关市籴。及宣武、孝明时,恒遣使贡方物。
熙平中,契丹使人初真等三十人还,灵太后以其俗嫁娶之际以青X为上服,人给
青X两匹,赏其诚款之心,余依旧式朝贡。及齐受东魏禅,常不断绝。
天保四年九月,契丹犯塞,文宣帝亲戎北讨。至平州,遂西趣长堑。诏司徒
于和龙之北数百里为寇盗。真君以来,岁贡名马。献文时,使莫弗纥何辰来献,
得班飨于诸国之末。归而相谓,言国家之美,心皆忻慕,于是东北群狄闻之,莫
不思服。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洁部、黎部、吐
六干部等各以其名马、文皮献天府。遂求为常,皆得交市于和龙、密云之间,贡
献不绝。太和三年,高句丽窃与蠕蠕谋,欲取地豆干以分之。契丹旧怨其侵轶,
猎时,使我多得猪、鹿。”其无礼顽嚣,于诸夷最甚。
隋开皇四年,率莫贺弗来谒。五年,悉其众款塞,文帝纳之,听居其故地。
责让之,其国遣使诣阙,顿颡谢罪。其后,契丹别部出伏等背高丽,率众内附。
文帝见来,怜之。上方与突厥和好,重失远人之心,悉令给粮还本部,敕突厥抚
纳之。固辞不去。部落渐众,遂北徙,逐水草,当辽西正北二百里,依托纥臣水
青毡两匹,赏其诚款之心,余依旧式。朝贡至齐受禅常不绝。
-------《魏书?卷一百?契丹传》
契丹国,在库莫奚东,与库莫奚异种同类。并为慕容晃所破,俱窜于松漠之
间。登国中,魏大破之,遂逃迸,与库莫奚分住。经数十年,稍滋蔓,有部落,
契丹国,在库莫奚东,异种同类,俱窜于松漠之间。登国中,国军大破之,
遂逃迸,与库莫奚分背。经数十年,稍滋蔓,有部落,于和龙之北数百里,多为
寇盗。真君以来,求朝献,岁贡名马。显祖时,使莫弗纥何辰奉献,得班飨于诸
国之末。归而相谓,言国家之美,心皆忻慕,于是东北群狄闻之,莫不思服。悉
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洁部、黎部、吐六于部等,
潘相乐帅精骑五千,自东道趣青山;复诏安德王韩轨帅精骑四千东趣,断契丹走
路。帝亲逾山岭,奋击大破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虏十余万口、杂畜数十万头。相乐又于青山大破
契丹别部。所虏生口,皆分置诸州。其后复为突厥所逼,又以万家寄于高丽。
其俗与靺鞨同,好为寇盗。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
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因酌酒而祝曰:“冬月时,向阳食。若我射
各以其名马文皮入献天府,遂求为常。皆得交市于和龙、密云之间,贡献不绝。
太和三年,高句丽窃与蠕蠕谋,欲取地豆于分之。契丹惧其侵轶,其莫弗贺勿于
率其部落车三千乘、众万余口,驱徙杂畜,求入内附,止于白狼水东。自此岁常
朝贡。后告饥,高祖矜之,听其入关市籴。及世宗、肃宗时,恒遣使贡方物。熙
平中,契丹使人祖真等三十人还,灵太后以其俗嫁娶之际,以青毡为上服,人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