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的制茶工艺

合集下载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摘要:武夷山是岩茶的故乡。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传统制作工艺成就了武夷岩茶独有的“岩骨花香”,拥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中国茶艺艺术之乡”的机械化生产正日渐代替手工生产,精湛的岩茶传统制作工艺如何永续传承,是许多武夷山茶人担忧的问题。

关键词: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创新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武夷岩茶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且工艺非常地复杂。

但是,现在传统的岩茶正慢慢受到工业化以及规模化的影响,这都是因为普及了制茶机械以及提高了产量的原因。

所以,对岩茶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创新进行探索可以更好地推广武夷岩茶传统文化。

一、引言清朝初期的武夷山茶叶制作先人将武夷红茶制造工艺给创造了出来,此后的两个半世纪,武夷红茶盛极一时。

直到清朝末年时,受到印度、印尼、锡兰等国家的红茶影响后,被瓜分了国际市场的武夷红茶迅速走向衰落。

面对这种情况,武夷山茶叶制作先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一种新的茶叶制造工艺,茶龙茶制造方法,这是技术水平最高的制造工艺,也是制作武夷岩茶的传统技艺,因此,武夷岩茶在六大茶类中品质最高。

传统武夷岩茶的制造工艺包括:采摘→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焙火→拣剔→复焙→团包→补火等十道工序,1940 年以前的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方式是口口相传,没有文字记载,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以前,国务院没有将其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茶学界没有明显区分青茶(乌龙茶)与武夷岩茶的传统制造工艺,对于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特别的内容以及构成体系没有重视。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将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列入《传统手工技艺》名录将非物质手工技艺从原本的无形变为物质化。

也让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占据鳌头,更是让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增添了官方权威。

二、武夷岩茶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的文明经历了悠久岁月的变迁,先民们在这期间创造出卓越的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也将技艺逐渐形成规范化以及定式化,是整个民族文明历史以及文化高度的代表和凝聚体现。

武夷岩茶制作章法之研究

武夷岩茶制作章法之研究
有人 将章 法 用于 解释 书法 : “ 章 法指 按 排布 置整 幅作 品 中 , 字 与字 ,行 与 行 之 间呼 应 , 照顾 等 关 系 的方 法 。亦 即 整 幅 作 品 的 布 白’ ,亦 称 大 章法 ’ 。习 惯 上 又 称 一 字 之 中 的点画 布置 和数 字 之 间布置 的关 系 , 为‘ 小章法 ’ 。 ” “ 章 法 在 一 件 书 法 作 品 中 显得 十 分 重 要 ,书 写 时 必须 处 理 好 字 之 布 白 ,逐 字 之 布 白,行 间之 布 白,使 点 画与 点画 之 间顾 盼 呼 应 , 字 与 字之 间 随势 而 安 ,行 与 行 之 间 递 相 映 带 。如 是 自能神完 气 畅 ,精 巧 和谐 ,产 生 ‘ 字 里金 生 ,行 间玉润 ’
2岩茶制作章法 的内容 2 . 1岩茶制作章法与岩茶制作技艺之定义
岩 茶 制 作 章 法 , 比照 章 法 释 义 , 拟 定 义 为 :岩 茶 制 作 之 基本 法则 ,岩 茶制 作 工艺之 程序 与 规则 。 按照 《 现 代 汉 语 词 典 》释 义 , “ 技 艺”为 “ 富 于 技 巧
是 反应 物 分 子 必 须发 生碰 撞 ,而 且 是 分 量超 过 某 一 限值 的 有效 碰撞 ,才 能发 生化 学反 应 。 ” 凉 青 ,现代 做青 工艺 术语称 之 为静 置
程,按功 能划分为采摘一萎凋一 做青~炒青一 揉捻一初焙

拣剔、扬簸一复焙一 团包一补火十个 工艺环节。前六个
得 的茶 叶大 多是 有 外形 而无 内质 的 等外 茶 。 在 武 夷 山, 由于 茶 产 业 发 展 过 快 , 未 经 培 训 和 拜 师 学 艺 的 新 手 ,充 当制 茶 师 傅 的 现 象 非 常 突 出 。 以岩 茶 主 产 区 星 村 镇 为 例 , 茶企 一千 余 家 ,制 茶 师 傅 千 余 名 ,然 而 ,懂 得 制 茶 章 法 , 能够 按 章 法 制 茶 的 屈 指 可 数 。相 当一 部 份 制

岩茶工艺制作过程,是所有茶类中最繁杂的!

岩茶工艺制作过程,是所有茶类中最繁杂的!

岩茶工艺制作过程,是所有茶类中最繁杂的!“人说粮如银,我道茶似金。

武夷岩茶兴,大念制茶经。

一采二倒青,三摇四围水。

五炒六揉金,七烘八拣梗。

九复十筛分,道道工夫精。

人说粮如银,我道茶似金。

武夷岩茶兴,全靠制茶人。

“人说粮如银,我道茶似金。

武夷岩茶兴,大念制茶经。

一采二倒青,三摇四围水。

五炒六揉金,七烘八拣梗。

九复十筛分,道道工夫精。

人说粮如银,我道茶似金。

武夷岩茶兴,全靠制茶人。

”这是武夷岩茶《制茶民谣》中介绍的内容,民谣短小,但基本将岩茶的制作过程都描述出来的。

岩茶的制作过程采摘:开采的时间要恰到好处,春茶一般在谷雨后立夏前开采,夏茶在夏至前,秋茶在立秋后。

采摘嫩度对岩茶质量影响颇大。

采摘过嫩,无法满足焙制技术的要求,成茶香气偏低,味较苦涩;采摘太老则味淡香粗,成茶正品率低。

采摘优质品种、名丛如肉桂等,有特殊要求:雨天不采,有露水不采,烈日不采。

一天中最佳采摘时间在9~14时之中。

采摘后的运送中要保持鲜叶的新鲜,特别是要保持原有鲜叶的完整性,尽量避免折断、破伤、散叶、热变等不利于保持品质的现象发生。

萎凋:有日光萎凋和加温萎凋。

它是形成岩茶香味的基础。

萎凋中变化显著的是水分的丧失,促进鲜叶内部发生理化变化。

在日光下萎凋,用特制“水筛”干放在倾斜的以小竿组成的晒青架上,并用开筛的手法,根据日光(斜射)强度、风速、湿度等因素和各品种对萎凋的不同要求掌握。

在萎凋过程中并筛结合翻拌。

操作要轻,以不损伤梗叶为宜,翻后适当缩小摊叶面积,防止水分过多散发。

萎凋原则是“宁轻勿过”,才能有利于恢复一部分弹性,俗称“还阳”。

除日光外还可采用加温萎凋等方法。

做青:岩茶制作过程中的特有精巧工序,是形成其“三红七绿”即绿叶红镶边的独特风格和色、香、味的重要环节。

费时长,要求高,操作细致,变化复杂。

从“散水”、“退青”到“青水”、恢复弹性,时而摇动,时而静放,动静结合,反复相互交替的过程,既需摇动发热促进变化,又要静放散热抑制变化。

大红袍制茶工艺流程

大红袍制茶工艺流程

大红袍制茶工艺流程
《大红袍制茶工艺流程》
大红袍是中国最著名的岩茶之一,被誉为“岩茶之王”。

大红袍茶树生长在福建武夷山的岩壁上,茶树枝叶肥硕,叶片厚实,香气浓郁,口感醇厚,是茶叶中的珍品。

制作大红袍茶需要经过严格的工艺流程,以下是大红袍制茶工艺流程的简要介绍:
1. 采摘:大红袍的茶叶在阳光下生长,需等到春季气温回暖时,才能进行第一次采摘。

采摘时需选择嫩叶、嫩芽,且要确保采摘的速度和技巧,避免对茶树造成伤害。

2. 晾凉:采摘后的茶叶需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经过自然晾凉,使茶叶内部的水分蒸发掉一部分,以方便后续的处理。

3. 摊晒:将晾凉后的茶叶摊晒在阴凉通风的地方,使叶片完全展开,增加叶片的柔韧性,有利于后续的揉捻和烘焙。

4. 揉捻:将晒干后的茶叶放入揉茶机中进行揉捻,使茶叶中的汁液渗透均匀,增加茶叶的香气。

揉捻过程需细心操作,不可损坏茶叶。

5. 烘焙:经过揉捻的茶叶需放入烘焙室中进行烘焙,控制好时间和温度,使茶叶获得均匀的烘制,增加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6. 包装:经过烘焙后的大红袍茶叶需要进行包装,采用密封包装的方式,以保持茶叶的新鲜和香气。

大红袍制茶工艺流程复杂,需要经验丰富的茶艺师进行操作,以确保所制茶叶的质量。

大红袍茶以其独特的品质,受到茶客的喜爱,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夷岩茶炭焙工艺图解

武夷岩茶炭焙工艺图解

武夷岩茶炭焙工艺图解焙火(Baking)工艺,如果想让武夷岩茶(大红袍)制成的茶有股火香,温性一点,可拿来用火烘焙。

焙火轻重也可会造成不同的风味,焙火轻者喝来感觉比较生,焙火重者喝来感觉比较熟。

我们从武夷岩茶外观上也能看出焙火的轻重:焙火轻者,颜色较亮;焙火重者,颜色较暗,这颜色包括茶干的颜色与冲泡后茶汤的颜色。

在发酵时:发酵愈轻,颜色愈绿,发酵愈重,颜色愈红。

焙火所影响的是颜色的深浅,也就是明度的高低,焙火愈重,明度愈低,焙火愈轻,明度愈高。

在品饮的口感上,喝轻焙火的武夷岩茶有如吃清蒸清炒的菜,喝重焙火的茶有如吃红烧的。

对身体的效应也有所不同,喝不焙火的茶比较寒,喝焙火的茶就不寒,茶是性寒的食物,焙火可以让它不那么寒,但不致于产生热的效果。

一般我们所谓的生茶与熟茶,主要是指焙火而言,但茶青采得愈成熟,揉捻愈重发酵愈多,也是偏熟的几个因素,茶青愈嫩、揉捻愈轻、发酵愈少,则是偏生的几个因素。

所以要判别那一种茶比较熟,就分析焙火、茶青、揉捻与发酵四个因素,偏熟因素多者就是较熟。

梁章钜先生曾经称赞岩茶的焙火功夫:“武夷焙法,实甲天下”。

直到目前为止,中高档武夷岩茶(大红袍)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的古法炭焙技术,就目前各大的茶种的焙火技术而言,却是还没有那种茶的焙火能超过福建武夷山的武夷岩茶,《本草纲目拾遗》对武夷岩茶的评价是:“诸茶皆性寒,胃弱食之多停饮,惟武夷茶性温不伤胃,凡茶癖停饮者宜之。

”武夷岩茶大红袍碳焙烘焙加工工艺是武夷岩茶的独特工艺,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碳焙对武夷岩茶大红袍的作用。

中国茶的制作历来重视阴阳五行之道,“以火助水舒枯木,生水走脉展茶性”这一类的描绘似乎蕴含着诸多道家的精神,又有着浓厚的传统。

或许,当初的炼丹与焙茶存在着莫大的关系。

何为炭焙很多茶友对烘、焙、烤常常弄不清楚,在作茶的过程中,烘焙的学问太大了。

根据字意的解释,“烘”是用火或热气烘干湿物,例如烘干衣服;“焙”是用微火烘烤东西,例如焙茶;“烤”则指用火烧熟食物,例如各类烧烤等。

武夷岩茶加工方法

武夷岩茶加工方法

武夷岩茶加工方法主要包括采摘、萎凋、晾青、摇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干等步骤。

其中,采摘是制作岩茶的第一步,通常在春季和秋季进行,采摘的茶叶包括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等嫩叶。

萎凋是将采摘回来的茶叶晾晒1~2小时,使其稍稍掉水。

晾青则是将萎凋后的茶叶在室内静置一段时间,使茶叶的水分散失,叶质变得柔软,便于后续加工。

摇青和做青是岩茶加工中的关键步骤,通过摇青使茶叶在摩擦中受损,叶缘细胞破坏,然后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做青,使茶叶发生特有的化学反应,形成乌龙茶特有的绿叶红镶边和品质风格。

杀青是通过高温快速加热茶叶,使茶叶中的酶失活,停止茶叶的发酵过程,保留茶叶中的香气和滋味。

揉捻则是将杀青后的茶叶放入揉捻机中,通过揉捻使茶叶成条状,促进茶汁液的挤出和均匀分布,使茶叶更好地发酵和陈化。

最后,烘干是将揉捻后的茶叶进行干燥,使茶叶中的水分蒸发,防止茶叶发霉变质,同时进一步提高茶叶的香气和滋味。

除了以上基本步骤外,武夷岩茶加工过程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工艺,如双炒双揉技术、初焙、扬簸等,这些工艺都是为了提高茶叶的品质和风味。

总之,武夷岩茶加工方法复杂,需要经验丰富的制茶师傅来掌握和控制各个环节,才能制作出高品质的岩茶。

一句话告诉你什么是武夷岩茶“三道火”

一句话告诉你什么是武夷岩茶“三道火”

一句话告诉你什么是武夷岩茶“三道火”
一直以来,武夷岩茶以独特的“三道火”享有盛名。

武夷岩茶的这“三道火”造就了它独特的香气、韵味,许多人正因它而喜欢武夷岩茶,那这“火”是如何来的呢?
其实,这三道火就是“初焙”、“复焙”和“炖火”。

第一道——初焙,俗称“走水焙”,即茶青炒揉后送至焙间烘焙。

在这期间,温度十分重要,一定要在高温下快速完成!有经验的制茶师傅会用手背来确定温度,再将炒揉后的茶索均匀的摊置在篾制焙笼中的竹筛上,然后再将焙笼提放在焙窟上,前后翻炒大约三次。

温度由高向低的焙窟顺序后移,直至下焙。

这时,茶叶差多有力气成干,岩茶的第一道火也就完成了。

这一道工序,主要是抑制酵素,不让茶叶过早发酵,减少芬芳油物质的损失。

第二道火——复焙,俗称“足火”。

复焙主要是为了防止茶叶霉变,减少茶叶的苦涩味,提高茶叶的醇厚度,而将拣剔后的茶叶焙至所要求的程度。

这时,温度要比第一道火低,还是以师傅的手感为准,稍有烫热感即可。

同样是翻动三次,再用手捻茶即刻成沫,说明茶已经足火。

第三道火——炖火。

这是在茶在足干的基础下,进行文火慢焙的过程,是武夷岩茶传统制作的独特工艺。

茶青好的岩茶有丰富的内含物,经过低温慢焙,促进了茶叶内含物的再一次的转化和稳定。

以火调香,调味,茶叶的滋味进一步提高,达到香气熟化、
加深汤色、提高耐泡的程度的效果。

炖火的火温,一般在85℃左右为宜。

在了解这三道火之后,是不是又一次感受到了武夷岩茶的独特魅力。

下次在品鉴的同时,不妨感受一下这三道火。

武夷岩茶制作工艺

武夷岩茶制作工艺

武夷岩茶制作工艺武夷岩茶是中国著名的一类清香型乌龙茶,以其特有的岩骨香、鲜爽甘醇的口感,在国内外茶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摘采、萎凋、揉捻、发酵、炒青、杀青、干燥等多个环节。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

一、摘采: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从采摘开始,一般在梅雨季节的5月中旬至7月下旬进行,以采取新嫩的茶芽为主。

一般来说,采摘时间要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这时茶籽的光合作用减弱,茶叶的香气更为浓郁。

二、萎凋:茶叶采摘下来后,需要先进行萎凋处理以降低水分含量,使茶叶柔软并适应其他工艺处理。

萎凋的方法有两种:自然萎凋和人工萎凋。

自然萎凋是将茶叶摊放在通风的地方,使其在自然空气中逐渐失去水分,通常需要持续1-2个小时;人工萎凋则是通过加热和晾晒来加速茶叶的水分蒸发,一般需要花费1个小时左右。

三、揉捻:萎凋后的茶叶需要进行揉捻,这个步骤是分散茶汁,破坏茶叶的组织,促进茶叶内部物质的调和和发酵。

揉捻分为静揉和活揉两个过程。

静揉是将萎凋的茶叶在特定的容器中反复滚动,以促进茶叶与器皿之间的摩擦,从而使茶叶不断破碎并释放茶汁;活揉则是将茶叶用手揉动,促进茶叶内部的复杂化学反应。

四、发酵:揉捻后的茶叶需要进行发酵,以进一步改变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发酵是将茶叶摊放在适当的环境中,加速叶片内部酶的作用,使茶叶的内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发酵过程中,茶叶的色泽会从绿色渐变为红褐色,香气也会发生显著变化。

五、炒青:发酵结束后,茶叶需要进行炒青处理,以杀死茶叶内部的酶活性,防止茶叶过度发酵。

炒青是将茶叶投入到特定的炒青机中,通过高温、快速而均匀的炒制,使茶叶受热均匀,达到均匀的炒绿目的。

六、杀青:炒青后的茶叶需要进行杀青处理,以停止茶叶内部的酶活性。

杀青是将茶叶置于高温烘干机中,通过高温和风力将茶叶进行烘干处理。

一般来说,杀青温度应控制在高温90℃-100℃之间,时间约为1-2分钟。

七、干燥:杀青后的茶叶需要经过干燥工艺,从而彻底去除茶叶内部的水分,保证茶叶的质量和保存时间。

六大茶类制茶工艺

六大茶类制茶工艺

中国六大茶类基本制作工艺
一、白茶
白茶的基本制作流程:鲜叶→萎凋→干燥。

二、绿茶
绿茶的基本制作流程:鲜叶→摊放→杀青→揉捻(理条、做形)→解块→干燥三步骤。

三、红茶
红茶的基本制作流程:鲜叶→萎凋→揉捻→解块→发酵→干燥。

四、黄茶
黄茶的基本制作流程:鲜叶→摊放→杀青→揉捻→解块→闷堆→渥黄→干燥。

五、黑茶
黑茶的基本制作流程:鲜叶→摊放→杀青→揉捻→解块→渥堆→干燥。

六、青茶(乌龙茶)
北乌龙(武夷岩茶)的基本制作流程:鲜叶→萎凋→做青→炒青→揉捻→解块→干燥。

南乌龙(铁观音茶)的基本制作流程:鲜叶→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包揉)→解块→干燥。

武夷岩茶纪录片解说词

武夷岩茶纪录片解说词

武夷岩茶纪录片解说词武夷山,中国茶叶最具标志性原产地之一。

风景中,山水皆有来历。

一年一度的采茶季,即将在第二天启动。

犹如备战一场大赛,此时范辉的角色,正由一个茶人,变身为厨师。

面对精心挑选的食材,他渴望能用一顿大餐,来缓解压力,让大家在茶季轻松上阵。

每一个茶人都明白,越是面对紧张,就越是需要松弛。

老父亲范长生,对于儿子的手艺充满着自信,却也暗含着一丝隐约的不安。

山水风格化的差异,构造出武夷岩茶庞杂的种类。

早在1950年的统计数据中,武夷岩茶就有970多个茶类品种。

岩茶是乌龙茶类中闽北地区的代表。

三坑两涧,是武夷山神奇地貌中,顶级原产地的标准。

峰峦陡峭,光照短促。

唯有这里的茶树,才有资格被称为“正岩茶”。

至于周边的茶树,仅能被叫作“半岩茶”。

通往顶级原产地的山路崎岖,颠簸。

原产地中丹霞地貌的土壤,掺杂着许多细小颗粒,越向高处走,岩粒就会越大。

十几公里的山路,需要步行近两个小时。

峭壁接踵间,仅仅只能容下一个人的脚步。

片片鲜叶得来不易。

原产地中正岩茶的茶树,树高枝条长,人们需要爬到树上,攀下长长的枝条,方能够到树梢的鲜叶。

每斤鲜叶采摘的报酬是三元钱。

每个采茶工人一天采摘一百多斤鲜叶,这些鲜叶需要通过人力肩挑手提徒步十几公里才能运到山外,这对于武夷山茶农而言,是他们最平常不过的生活。

山涧里,人们从不吝惜自己的体力,这些来自于江西的女工,采茶季来,茶季结束后走,一如候鸟迁徙。

或许她们一口也没有喝过,自己采摘下的这些名贵茶叶。

但,茶是她们的生计。

采茶女工顾不得吃饭,从上山开始就不停地采,每个人都想多采一点。

午饭都是在走路的时候,或下山采另一片山头的时候,走在路上边走边吃。

时间,是如此的奢侈,甚至无法允许她们安心享用一顿简单的午饭。

忙碌一整天,换得两三百元的报酬。

人与茶的命运,冥冥中被安排着。

武夷正岩茶对整个工序的要求极高。

范辉说:我们从山上的采青,就有要求了。

我们嫩了不采,老了不采,下雨天不采,露水天不采,太阳太大不采,所以这“五不采”就是为了保障我们鲜叶的品质。

武夷岩茶—肉桂的制作技艺

武夷岩茶—肉桂的制作技艺

武夷岩茶—肉桂的制作技艺林小荣【摘要】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武夷岩荼肉桂的制作工艺,结合肉桂茶树品种特性从鲜叶采摘时间与标准、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干、复焙等主要工序进行阐述.【期刊名称】《福建茶叶》【年(卷),期】2015(037)002【总页数】3页(P21-23)【关键词】肉桂;武夷岩茶;制作【作者】林小荣【作者单位】武夷山市九龙窠岩茶厂武夷山 354300【正文语种】中文武夷岩茶—肉桂的制作技艺林小荣(武夷山市九龙窠岩茶厂武夷山354300)摘要: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武夷岩茶肉桂的制作工艺,结合肉桂茶树品种特性从鲜叶采摘时间与标准、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干、复焙等主要工序进行阐述。

关键词:肉桂;武夷岩茶;制作肉桂是武夷岩茶的一个优良、典型代表品种,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产量高,抗性强。

武夷肉桂制茶品质优异:香气以辛锐持久,具有特殊的蜜桃香或桂皮香;滋味醇厚鲜爽、强、回甘快,且耐泡[1-2]。

武夷肉桂是武夷岩茶中的极品,被誉为“乌龙茶中的娇娇子”,武夷肉桂能获此荣誉与其制作技艺密切相关。

笔者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制作武夷肉桂,现将其关键制作技术介绍如下。

1 鲜叶采摘时间与标准1.1 采摘时间武夷肉桂在武夷山通常四月上、中旬萌芽,五月上、中旬采制。

高山与平地因局部环境差异,采制时间有所不同,高山较平地要迟3~5 d。

1.2采摘标准适时采摘“驻芽三、四叶”新梢;否则气温较高,新梢易粗老,不仅成茶率低,还会造成品质低下(香粗味淡等)。

1.3采摘注意事项选择晴朗天气采摘,不采露水青,中午时段气温太高时也不宜采摘。

最好用人工采摘,所采鲜叶标准较为均匀;若用机采,茶园修剪技术要相配套,且操作人员要技术娴熟,尽量不夹带老梗老叶。

茶青运送要小心,轻装不紧压,宜用洁净、通风透气的竹篮等器具盛装,切忌用易挤压、不透气的蛇皮袋等装茶青;茶青收后要及时运送到初制加工厂,避免鲜叶发热劣变。

2 萎凋萎凋是武夷岩茶制作的重要工艺,是优良品质形成的基础。

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及感官品质审评

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及感官品质审评

087武夷岩茶是指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所辖行政区域范围内,独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选用适宜的茶树品种进行无性繁育和栽培,并用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

武夷岩茶是中华瑰宝。

乾隆皇帝在其《冬夜烹茶》诗中就有“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的赞美。

由于独特的生长环境、传统的制作工艺,武夷岩茶独具岩韵,2002年被国家列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是武夷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唯一性和独创性,2006年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国家收录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主要分析了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及感官品质审评方法。

一、武夷岩茶制作工艺1.武夷岩茶初制工序。

采摘→晒青或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干(初烘、摊凉、复烘)→毛茶。

(1)采摘。

武夷岩茶的采摘一般一年一次,在春季采摘,采摘时间约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

采摘当天的气候对茶青品质影响较大,晴至多云、露水干后的茶青品质较好,雨天和露水未干时茶青品质较差。

茶青的采摘标准以新梢茶叶生育完熟,形成驻芽后为宜,俗称“开面采”。

“开面”是判断新梢老嫩度的依据,也是采摘的重要标准,其中包括小开面、中开面、大开面,一般以中开面采摘为宜。

采摘方式有手工采摘和机械采摘两种。

手工采摘要求掌心向上,以食指勾住鲜叶,用拇指指头之力将茶叶轻轻摘断,手工采摘适用于茶园分散、地形复杂的茶园。

机械采摘成本低、速度快、效率高,一般使用双人式采茶机,适用于大面积的茶园。

采摘后的青叶要使用清洁卫生、透气良好的竹篓或复合袋装好,及时运往茶厂加工。

(2)萎凋。

萎凋的目的在于蒸发水分、软化叶片,促进鲜叶内部发生理化变化,是形成岩茶香气滋味的基础。

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及感官品质审评武夷山人也把这个程序形象地称为“倒青”,因为萎凋后原本坚挺的青叶就倒下去了,变柔软了,摇青时就不会把叶片摇断或摇碎。

萎凋程度以叶片半呈柔软,顶端芽叶下垂,失去固有的光泽,由深绿转为暗绿,水分蒸发到适度为宜。

浅谈武夷岩茶古法炭焙

浅谈武夷岩茶古法炭焙

学术专业人文茶趣242021 年 第 03 期武夷山作为乌龙茶的发源地之一,为了传承和弘扬武夷岩茶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茶师们在不断的秉承前人传下的手工制作技艺的同时,还不断的探究茶叶的内置属性,在前人的技艺基础上不断的改进并弘扬武夷制法。

武夷制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武夷炭焙工艺,本文对古法传承的手工炭焙技艺的考究和制作技艺做一些梳理及分享。

清代梁章钜称“武夷焙法实甲天下”,由此可见武夷焙法技艺很早前就被大家所认知,并受到广泛认可和赞许,这是武夷前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武夷烘焙技术是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中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极其重要的工序。

“茶为君,火为臣,君臣佐使好茶生。

”古法炭焙,就是让每一片茶叶得到更好诠释,它是武夷岩茶香清甘活的品质稳定以及进一步提升的一道至关重要的工序。

古法炭焙,所用之木炭极为讲究。

按古法,应选用山上硬度高的杂木或果木为炭烧原料,而现今较常用的都是荔枝炭和龙眼炭。

茶树喜阴,在通过炭火烘焙的同时,茶叶内在能量的转化,叶片会把果树的味道吸附,增加茶叶烘焙后特有的果木香气,这是别的炭原料所焙之茶所不具备的滋味。

焙笼则由竹编成圆筒形之笼,上下部略大中腰较小中套一焙,茶放于焙端上移于焙窟上烘焙之。

焙笼数量应比焙窟多备数个,此外有焙端、焙刀、披灰刀等之设备口焙:铁质,其形如锹,15cm ,12cm ,有柄38cm 发有长柄使人站立远处,伸向焙坑打碎炭火(俗称打焙)之用。

每一、二把焙刀:铁制且形如小刀,宽10cm ,长20cm ,柄长14cm 装短木柄用于整理火堆,使火力平均。

披灰刀:木制作而成的小刀,宽10cm ,长13cm ,尖尾附短柄。

用于披开或覆盖火堆上灰末,以调节火力之用。

焙茶工具正常每个厂家备二把以上。

“欲焙茶时,须先将笼移于炉外,置焙,上以竹箕盛茶入笼,每笼以一箕为度,茶积焙顶面厚寸许,然后轻置碳火上,勿使细片落入焙中,致冒烟损及茶味,茶叶之细碎者,应盛于烘布内烘焙之,普通焙笼后方须用砖垫浅谈武夷岩茶古法炭焙梁慧颖(武夷山市丹岩立生茶业有限公司,福建 武夷山 354300)摘 要:本文通过对武夷古法炭焙进行调研和探究,梳理并总结前人的古法技艺,对武夷岩茶的炭焙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进行探讨。

即兴解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

即兴解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
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是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

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一带,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

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乌龙茶中之极品。

武夷岩茶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采用深发酵重焙火做法。

其传统制作技艺流程十分复杂而烦琐,有近二十道工序,概括起来就是为“一采二倒青,三摇四围水,五炒六揉金,七烘八捡梗,九复十筛分”。

在整个工艺流程中,“两晒两晾”的复式萎洞,长达八个小时的摇筛做青、发酵偏重,叶缘呈朱砂红色;“双炒双揉”;毛茶足火,最后长达7小时左右的低温久烘等,都是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所独有的。

难怪清代清代楹联大师s梁章钜发出“武夷焙法,实甲天下”的赞叹。

茶道考试试题与答案(2)

茶道考试试题与答案(2)

茶道考试试题与答案(2)三、简答题 3-4个1、简述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武夷岩茶初制工序茶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干(初烘、摊凉、复烘)→毛茶武夷岩茶精制工序毛茶→归堆、定级→筛号茶取料→拣剔→筛号茶拼配干燥→摊凉→匀堆装箱→产品茶2、简述绿茶的冲泡流程流程:①准备好冲泡绿茶使用的茶具(玻璃杯)②焚香静气③玻璃杯一次注入开水洗杯④用茶匙将绿茶拨入玻璃杯中⑤用开水注入杯子中,洗茶时间在15s以内⑥用“凤凰三点头”方法提壶高冲,开水注入七分满⑦品茶3、简述茶叶审评因子与审评过程审评因子:名优茶和初制茶审评因子:包括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等“五项因子”。

精制茶审评因子:包括茶叶外形的形态、色泽、匀整度和净度,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等“八项因子”。

审评过程:取样、外形审评、茶汤制备、内质审评、审评结果判定4、简述国家标准中武夷岩茶大红袍品种的特征特征: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带扭曲条形,俗称“晴蜒头”,叶背起蛙皮状砂粒,俗称“蛤蟆背”,采摘以开面三四叶为准。

内质香气馥郁,隽永,花香明显,滋味醇厚爽滑,回甘快,岩韵明显。

汤色橙黄明亮,清澈艳丽;叶底匀亮,边缘朱红或起红点,中央叶肉黄绿色,叶脉浅黄色,耐泡6至8次以上。

5、茶叶的主要化学成分有哪些。

影响茶叶品质的有哪些成分。

主要化学成分:水、干物质(茶多酚、生物碱、氨基酸、芳香物质、色素、糖类) 影响成分: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芳香物质、茶色素、茶多糖6、茶席设计的要素。

要素:茶具组合、席面设计、配饰选择、茶点搭配、空间设计四、判断题或分析题 1-2个1、乌龙茶、红茶、绿茶茶叶审评的因子权重与评分计算2、乌龙茶、红茶、绿茶的茶叶加工工艺有哪些环节。

乌龙茶(半发酵茶):茶青–萎凋–炒青–初干–热团揉–再干红茶(全发酵茶):茶青 - 萎凋 - 揉捻 - 发酵 - 干燥绿茶(不发酵茶):茶青 - 杀青 - 揉捻 - 干燥3、茶树适宜的生长环境。

制茶步骤

制茶步骤

茶叶的加工制作直接决定了其产品的类型(即茶类)。

武夷岩茶的加工制作工艺分初制工艺和精制工艺两大部分。

初制工艺主要包括采摘、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干等六道工艺。

一:采摘工艺茶青质量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茶青质量包括茶青内在品质和外观质量两部分,茶青内在品质主要由茶树品种、茶园立地环境和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构成,外观质量主要由茶青采摘的标准、时间、气候、储运等因素构成。

1:茶青标准:武夷岩茶要求茶青采摘标准为新梢芽叶生育较完熟(采开面三、四叶),无叶面水、无破损、新鲜、均匀一致。

茶树新稍伸育至最后一叶开张形成驻芽后即称开面;当新梢顶部第一叶与第二叶的比例小于三分之一时即称小开面,介于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时称中开面,达三分之二以上时称大开面。

茶树新梢伸育两叶即开面者称对夹叶。

武夷岩茶要求的最佳采摘标准为开面三叶。

不同的品种略有差异如肉桂以中小开面最佳,水仙以中大开面最佳等等。

每个品种的最佳适采期都较短,在同样的山场位置和栽培管理措施下适采期约为3-4天,同一品种在适采期加工不完时则掌握在茶园内茶青有一半以上开始小开面时开采,到大部分中开面,小部分大开面时全部采摘结束,采摘标准控制在一芽四叶至中大开面三叶,采摘期可延长到6-8天。

2、采摘时间:茶叶开采期主要由茶树品种、当年气候、山场位置和茶园管理措施等因素决定,武夷山现有主栽品种的春茶采摘期约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特早芽种在4月上旬,特迟芽种在5月下旬,以后每季(即夏秋茶)间隔时间约为50天左右(采后有修剪会延长下一季的时间)。

采摘当天的气候对品质影响较大,晴至多云天露水干后采摘的茶青较好,雨天和露水未干时采摘的茶青最差。

一天当中以上午9-11时,下午2-5时的茶青质量最好,露水青最次。

因此春茶加工期宜选择晴至多云的天气采制,阴雨天不采或少采制,则极有利于提高茶叶的品质。

3、采摘方式:有人工和机械两种方式。

人工采摘需人员多,成本高,管理难度大。

应加强带山人员的管理来控制茶青标准、采摘净度和青叶外观质量,在武夷山茶园分散,地形复杂,茶树长势不一处较为适用。

武夷岩茶摇青工艺的工艺流程

武夷岩茶摇青工艺的工艺流程

武夷岩茶摇青工艺的工艺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武夷岩茶摇青工艺是武夷山地区特有的传统制茶工艺,通过摇青、摊青、炒青、揉捻、烘焙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使茶叶的香气、口感和品质得到极大的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夷岩茶初制工艺技术茶青品质主要由茶树品种,茶园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茶青采摘各因素等构成,是决定茶叶质量的基础条件。

采摘各因素受气候和人为控制的影响较大。

一、采青1、采青标准:要求茶青新鲜、无表面水,无破损,中、小开面三叶,均匀一致。

采摘标准为新梢芽叶伸育较成熟,并形成驻芽之中、小开面采三叶为最佳标准。

开面:茶树新梢伸育至最后一叶开张形驻芽后即称开面,新梢顶部第一叶与第二叶的比例小于三分之一时称小开面,介于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之间称中开面,达三分二以上称大开面。

茶树新梢伸育两叶即开面者称对夹叶(此时期茶青一般过老)。

每个品种的适采期较短,同一个品种在同一个山场位置及同样的栽培管理措施下一般最佳采摘期约为2—3天,一般不能满足生产加工期的要求,因此街道上一般掌握在茶园内平均有一半开始开面时即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四叶和小开面三叶及对夹叶。

到大部分中开面,小部分大开面时全部采摘结束,此时采摘标准为中、大开面三叶,则采制加工期可延长到6—7天。

2、采摘时间:不同品种的开采期均不同,主要受茶树品种、当年气候、山场位置和管理措施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武夷山现有主栽品种的适采期约为4月10日左右(主要为凤凰单枞)开始,至5月20日前全部结束。

中、早芽种在加工能力允许时一般不选雨天采,不采露水青,则有利于提高茶青质量。

采摘时的气候的影响:晴至多云天优于阴雨天,一天当中,上午9—11时,下午2—5时最佳,露水青最次。

当季气候以时晴时雨天对品质最有利,而雨后初晴天品质最佳,连续天晴5—6天后品质又下降,采制期连续下雨对茶叶品质和初制加工均最不利,会明显降低当季茶区的茶叶总体水平。

3、采摘方式:生产上目前以人工采摘各机械采茶两种方式为主。

人工采摘成本高,需我工多,采摘标准,净度和青叶质量均需通过加强带山工员的管理来加以控制,在武夷山茶园分散,地形复杂,茶树长势不一定较为适用。

机械采茶成本低,速度快、省劳工、效率高、茶青标准和质量视茶园长势,使用采茶机的年限和操作水平等因素而定,初用机采时,茶青质量较差,连续使用两三年后则茶青质量比人工采摘的更好,是未来采茶的主要方式,但长期使用后茶树长势有茶芽多而茶芽变小的变化趋势,使于茶外形不够粗壮。

4、茶青贮运:茶青采下后就即时运达工厂进入萎凋程序,防止长时间堆沃和多次翻动损伤,最忌发热红变。

茶青采下后一般在2小时内运达工厂则对茶青品质影响较小,若途中超过4小时则应采取相应措施,否则对品质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贮运时间较长时要注意避阳薄摊,堆运时不可过厚过紧,注意通风、或翻抖散热。

二、萎调萎凋工艺:是做青工艺的基础。

是使茶青失水变软的一个过程。

1、萎凋标准:感观标准为青叶顶下第二叶明显下垂、叶面大部分失支光泽,顶叶和梢头明显弯垂,且大部分青叶达此标准,失水均匀。

失水率约为10—16%,品种不同,萎凋方式不同,其标准亦有轻重不分。

2、萎凋方式:生产上主要有日光萎凋,室内萎凋和加温萎凋三种方式。

日光萎凋指在晴至多云天气,将茶青薄摊在光照下使茶青失水变软的萎凋方式,是最有利茶叶品质和最节省能源的萎凋方式。

室内萎凋指在一定的温湿度下将茶青薄摊于室内,让其自然失水变软的萎凋方式,只适用于气温较高、室内空气湿度较低时使用,如晴天太阳过烈时,秋天天气干燥时使用。

加温萎凋指利用综合做青机,萎凋槽等萎凋工具,通过人工加温使茶青受热失水,以达萎凋目的的方式。

加温萎凋历时长,不均匀,茶青受伤严重,是影响茶叶品质最大的萎凋方式,尚有待于将来研究改进。

3、操作方法:日光萎凋一般要求将茶青置于谷席,布垫或水筛等萎凋用具上进行,特别是中午和强光照不可直接置于水泥坪上萎凋。

摊叶厚度一般为2—3斤/m²,萎凋全过程应控制翻拌2—3次,总历时视茶青状况和光照强度而定,一般为30—40分钟。

室内萎凋摊叶厚度应更薄些。

约2斤/m²全过程翻拌1—2次,总历时需90分钟以上。

综合做青机萎凋热风温度在32—34度,每隔30分钟翻拌一次,历时2—4小时,水青为3—4小时左右。

萎凋槽萎凋风温为32—35度,每隔30分钟翻拌一次,历时2—4小时,摊叶厚度10—20CM,越厚越慢越不均匀。

三、做青做青工艺:是初制工艺中决定茶叶品质的最主要因素,且可变的影响因素较多,处理方式多样,俗称“看青做青”。

做青过程由摇青和静置发酵交替进行组成。

1、做青原理:在适宜的温湿度等环境下,通过多次摇青使茶青叶片不断受到碰撞和互相磨擦,使叶片边缘逐渐破损。

并均匀地加深,经以酵氧化后产生绿底红镶边,而在静置发酵过程中,茶青内含物逐渐进行氧化和转变,散发出自然的花果香型,形成乌龙茶特有高花香,兼有红、绿茶的风味优点。

2、做青方式:生产上主要有手工做青和综合做青两种方式,在条件较差时也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半手工做青和最简单的“地瓜畦”做青方式。

市场上的“手工茶”即指采用手工做青方式生产的茶叶,其特点是占用生产场地大,耗工大而且加工量少,技术要求高等特点,而综合做青机则占用场地小,使用人工少,更适应大生产的要求。

3、操作方法:不论何种做青方式,操作上均是摇青和静置发酵多次交替进行来完成,需摇青5—10次,历时6—12小时,摇青程度先轻后重,静置时间先短后长。

(1)手工做青:将萎凋叶薄摊于900mm水筛上,每筛首次放茶青重约为0.5—0.8kg,操作程序为摇青静置重复5—7次;摇青次数从少到多,逐次增加从十次到壹佰次不等,每次摇青次数视茶进展情况而定,一般以摇出青味为基础,再参考其他因素进行调整。

静置每次逐渐加长,每次摊叶厚度也逐次加厚,可两筛并一筛或三筛并两筛、四筛并三筛等等。

直至做青达到成熟标准进结束做青程序。

(2)综合做青机做青:萎凋青装进综合做青机约为容量的三分之二左右,(吹风)或茶青在机内萎凋达到要求后,按吹风—→ 摇动—→静置的程序重复进行6—10次,历时约为6—9小时,吹风时间每次逐渐缩短,摇动和静置时间每次逐渐增长。

直至做青达到成熟标准时结束做青程序。

4、看青做青:主要指做青操作的时间和程度的控制以及做表环境的控制。

影响因素主要有:茶青原料善,气候善,做青环境,设备和方式等等。

(1)做青原则:茶青在做青过程中气味变化主要表现为:青香——→清香—→ 花香—→ 果香叶态变化主要表现为:叶软无光泽—→ 叶渐挺,红边渐现—→ 汤匙状三红七绿。

做青前期约2—3小时,操作上以茶青走水为主,需薄摊,多吹风,轻摇,轻发酵。

中期约3—4小时,操作上注意以摇红边为主,需适度发酵,摊叶逐步加厚,吹风逐步减少。

后期约2—3小时,以发酵为主,注意红边适度,香型和叶态到要求。

走水:指萎凋后的茶青的水份从茶梗脉向叶片输送的过程,青叶由柔软无光泽转化到叶挺泛暗光呈“还阳”状态。

做青成熟的基本标准为青叶呈汤匙状绿底红镶边,茶青梗皮表面呈失水皱折状,香型为低沉厚重的花果香,并即时进行下一杀青工序。

做青程序的结束标志为进入高温杀青。

(2)环境控制:晴天北风天的气候利于做青。

环境因素主要指室内温度,湿度和空气新鲜度等,三因素均会互相影响,需协调到适宜状态。

温度范围为20—30度,以24—26度最适宜。

相对湿度范围为75—90%,以80—85%为最适宜。

做青过程前期温度和湿度要求较低,全过程要求逐步增高,后期需较高的温湿度进,特别注意防止空气“污染”缺氧,室内升温时湿度相应会降低,湿度过低不利于发酵,出现高温时间过长,茶青不能发酵或发酵不足现象。

室内碳火加温易造成缺氧,注意适度通风。

(3)做青经验:叶片较厚和大叶品种,宜轻摇,走水期拉长,多停少动。

静置发酵期拉长。

叶薄和小叶种需少停多动。

摇青加重,到后期方需注意发酵到位。

茶青较嫩时,做青前期走水期需加长,总历时也更长,注意轻摇,多吹风。

茶青较老时,做青总历时缩短,注意防止香气过早出现和做过头。

萎凋偏轻时,用综合做青机做青可用加温补充萎凋,并注意多吹多走水,重摇轻发酵,并延长做青时间,调整好温湿度,需高温低湿。

否则易出现“返青”现象,即做青叶到后期时出现涨水,叶片和茶梗含水状态均接近新鲜茶青状,梗叶一折即碎,无花果香,为做青失败现象。

温度偏低时,应注意少吹风,提早开始保温发酵。

湿度偏大时有条件者可使用去温机,并注意通风排湿,适度加温......总之做青过程需时时观察青叶变化,以看、嗅、摸综合观觉来判断,表叶是否在正常地变化,一出现异常即需分析原因,并即时调整,使做青叶发挥出其最佳的品质势态。

四、杀青杀青是结束做青工序的标志,是固定毛茶品质和做青质量的主要因素。

主要采取高温破坏茶青中的蛋白酶活性,防止做青叶的继续氧化和发酵,同时使做青叶失去鄣分水分呈热软态,为后道揉捻程序提供基础条件。

1、杀青方式:大生产上主要使用滚筒杀青机(110型和90型)。

条件差的或少量制作时也有用手工杀青和半机械杀青,用60—90cm家用锅砌成斜灶,用手工翻拌杀青为全手工杀青方式,用电机传动翻拌为半机械杀青,都仅适用于小生产或小品种少量制作时使用,以下仅介绍杀青机的使用工艺。

2、操作要点:杀青机在初次使用或长时未用后每季制茶的首次使用前均需将筒内用细砂石和湿茶片清洗干净,进青前筒温升至230度以上,手感判断:手背朝筒中间伸入1/3处要明显感觉烫手即可。

每次进青量为:110型为80—100斤,90型为50—60斤。

杀青时间约为7—10分钟。

成熟标准为叶态干软,叶片边缘起白泡状,手揉紧后无水溢出且呈粘手感,青气去尽呈清香味即可。

出青时需快速出尽,特别是最后出锅的尾量需快速,否则易过火变焦碎末,俗称“拉锅现象”。

杀青火候需要掌握前中期旺火高温,后期低火直至出锅。

五、揉捻揉捻工艺:是形成岩茶外形的决定因素,也是影响茶叶制率的因素之一。

1、揉捻方式:生产主要使用30型、35型、40型、50型、55型等专用揉茶机,其棱骨比绿茶揉捻机更高些。

少量制作时也可用手工揉捻,使用专用篾制揉籬,但物工揉耗工大,且揉捻效果差,汤色多碎末和汤底,大生产上均不使用手工揉捻。

以下仅介绍机械揉捻工艺。

2、操作要点:杀青叶需快速盛进揉捻机,乘热揉捻,方能达到最佳效果,装茶量进机时需达揉捻机盛茶桶高1/2以上至满桶,揉捻过程掌握先轻压后逐渐加重压的原则,中途需减压1—2次,以利桶内茶叶的自动翻拌和整形,压力轻重视揉捻机上的指示位置,全程约需5—8分钟。

35型、40型等小型机揉捻程度更重,应注意加压和揉捻时间不可过度,以免赞扬碎末和底盘偏多,,50型、55型等大型揉捻机揉茶力度更轻,特别是青叶过老时,需注意加重压,以免出现条索过松,茶片偏多,“揉不倒”现象。

六、烘干烘干工艺:是稳定茶叶品质,补充杀青效果的作用,使茶叶达到较长时间的贮藏而不变质。

1、烘干方式;传统木碳、焙笼烘干和烘干机两种方式。

焙笼烘干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初制烘干上使用较少,手工制作之茶多用此法,成茶品质更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