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与生态城市
人居环境相关名词解释
人居环境相关名词解释人居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总和,它与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有着合理、安全、健康、人性化、舒适等特点,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所。
本文将重点解释人居环境相关的名词。
1. 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为了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建筑本身的可持续性而应运而生。
绿色建筑首要目标是节能减排,采用环保材料和使用节能设备,有效节省能源、水资源并降低地球生态环境的压力。
2. 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指以低碳排放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减少或避免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低碳经济的实现需要政策引导和社会共同努力。
3. 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以生态为基础的城市开发理念。
生态城市建设通过改善环境质量、优化资源利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进城市创新发展等多种手段,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互补。
4. 城市森林城市森林是城市中通过绿化带来森林效应的一种环境修复手段。
城市森林可以吸收城市污染物质,改善空气质量、防止暴雨和酷暑,使人们在城市生活中也能感受到自然风光。
5. 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是指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划定的特定区域。
它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联合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政府和公众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和经验借鉴。
6. 环保产业环保产业是指通过对环境进行调查、评估、管理、监察等方式,开发出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技术和产品,以应对环境问题。
环保产业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还能够促进经济绿色发展。
7. 绿化绿化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种植树木和草坪,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降低气温和噪声,增加城市景观的可持续性。
绿化不仅是城市环境建设的必需品,也是城市特色的一种体现。
总之,人居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通过绿色建筑、低碳经济、生态城市、城市森林、生态保护区、环保产业和绿化等多种手段,可以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效率,为人类创造一个舒适、安全、健康、可持续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城市中的环境改善与生态保护
城市中的环境改善与生态保护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的城市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城市热岛效应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环境改善与生态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环境改善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以及生态保护的具体措施。
一、环境改善的必要性城市环境改善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升居民生活质量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居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良好的环境可以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改善城市绿化、减少污染源,能够有效提升整体居住环境。
2.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不仅吸引人才和投资,还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通常偏好在环境良好的地区投资。
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水源可以提高生产力,同时也为城市吸引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保护生态系统城市的扩张和发展往往对周围的生态系统造成伤害。
通过环境改善,城市可以更好地与自然共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二、环境改善的可行措施实现环境改善的措施有很多,以下是几种较为有效的方法:1.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规划发展绿色建筑意味着使用可再生材料,优化能耗设计,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城市规划则强调在城市设计中融入自然元素,实现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2.推广公共交通与非机动出行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非机动出行(如步行、骑行)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的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降低碳排放,提升空气质量。
3.加强城市绿化通过建设城市公园、植树造林等方式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不仅可以改善空气质量,还能调节城市气候。
同时,绿地亦可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提升生活质量。
4.强化垃圾分类与回收鼓励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提升回收利用率,减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政府可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设立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和奖励机制,提升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三、生态保护的具体措施在保护城市生态过程中,采取具体措施是必不可少的:1.水资源保护实施雨洪管理系统,通过雨水收集和利用,减少对市政供水的依赖。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乡一体化和人居环境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乡一体化和人居环境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城市逐渐兴起,成为城市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
生态城市不仅要考虑城市的发展,还要关注城乡之间的平衡与一体化,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本文将从生态城市的城乡一体化和人居环境两个方面介绍生态城市知识。
一、生态城市的城乡一体化生态城市的城乡一体化,强调的是城市和农村两个部分的互通有无。
城市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依托外部环境才能正常运转。
因此,城市和农村的合作以及深入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1.生态城市与农村的合作生态城市的发展,需要依托农村的资源和食品供应。
农村的发展,也需要城市的支持和出路。
生态城市与农村的合作就是要在互相支持,互相利用的基础上,实现城乡衔接和互惠互利的局面。
城市可以通过购买农村的绿色蔬菜和农产品等方式,来对农村提供财政贡献。
同时,城市也可以向农村提供技术支持,协助农村发展产业,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这样的合作,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可谓是相辅相成。
2.建设城乡互通的交通网络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乡互通的交通网络和公共服务设施不仅方便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还能更好地保障农民的生活水平。
因此,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城市规划师需要将城乡环境相互联系起来,统筹规划城乡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和自然资源管理等项目,营造和谐有序的城乡生态环境。
二、生态城市的人居环境生态城市的人居环境是指城市中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各种环境因素。
它是一个人的生存的主要场所,因此需要得到保护和改善。
1.建设生态友好型住宅建设生态友好型住宅是建设生态城市的一个重要环节。
生态友好型住宅要符合环保、节能和健康的要求。
在房屋的结构和设计上,应该充分考虑到节能、环保和高效的要求,通过绿色节能技术,保障居民的健康和生活品质。
2.保护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也是建设生态城市的一个重要环节。
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必然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大面积的拓荒建设会直接影响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
城市人居环境与生态建设
城市人居环境与生态建设城市人居环境是居民生活和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质量和居住除尘等系统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生态建设是一项跨学科的综合性建设项目,涉及土地利用、水资源、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与城市人居环境息息相关。
本文就城市人居环境与生态建设这两个方面,探讨当下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以及如何实现 city-life-balance。
一、城市人居环境面临的问题城市人居环境受到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因此面临了很多问题。
首先,城市居民生活中,环境噪音、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十分突出。
尤其是一些老的城市,由于建筑密集,交通拥堵,人口多而密集,容易产生噪音和污染物排放,影响居民健康及居住质量。
其次,城市垃圾处理和固废处置问题也十分严重。
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垃圾产量也急剧增加,目前中国垃圾处理能力还无法完全满足垃圾产量的需求。
垃圾处理不当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与此同时,城市生活垃圾转化为能源等利用途径还比较少,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另外,城市管理中,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也是城市人居环境面临的一个问题。
公共交通服务不充分,道路狭窄,垃圾箱区域不足以满足居民的需求,这些都导致了城市的交通问题。
一些地区应急救援、消防、环境监测设备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也需要增强。
二、生态建设面临的挑战生态建设是对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的一种整体性发展规划,涉及土地利用、水资源、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
无论是针对空气污染治理,还是未来能源爆发和能源消耗、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探索,都需要生态建设的支持。
目前,生态建设在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还有很多。
首先,立法和机制不健全,生态建设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使得相关工作难以见效。
其次,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推广缓慢,生态建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技术服务体系和标准。
另外,生态建设和城市人居的平衡关系也需要考虑,在建设生态系统的同时,如何合理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依然是一个难题。
城市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打造宜居城市的必要措施
城市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打造宜居城市的必要措施一个宜居的城市,不仅仅是指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更包括人居环境的舒适与优质。
城市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是实现宜居城市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城市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的必要措施,以期为打造宜居城市提供参考。
一、加强城市垃圾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城市垃圾处理对于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
首先,城市应加大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其次,建设先进的垃圾处理设施,包括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垃圾填埋场,并确保其正常运行与监管。
此外,推广资源回收利用,例如通过设立废品回收站和提供回收利润等激励措施,鼓励市民参与垃圾分类与回收,减少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污染。
二、改善城市交通系统,缓解交通拥堵城市交通拥堵不仅给市民出行带来困扰,还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改善城市交通系统是打造宜居城市的必要措施之一。
首先,要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加大对地铁、轻轨、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的投资与建设,以提供便捷和绿色的出行选择。
其次,鼓励非机动车出行,建设骑行和步行的便捷通道,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此外,加强交通管理,严厉打击交通违法行为,提高道路利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
三、加强城市绿地建设与保护城市绿地是人们休闲娱乐和呼吸新鲜空气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打造宜居城市,城市绿地的建设与保护至关重要。
首先,要加大绿化投入,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并注重保护已有的绿地资源。
其次,加强对植被的科学管理,提高植物的适应能力,增强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另外,要设计合理的城市绿化布局,使各个城市绿地之间形成连片的生态廊道,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与传播。
四、控制工业污染,改善空气质量工业污染是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提升宜居城市的环境质量,必须采取措施控制工业污染并改善空气质量。
首先,加强工业企业的环保监管,落实污染物排放标准,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其次,加大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投入,建设和提升大气污染监测系统,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加强对“散乱污”企业的整治。
规划方案中的人居环境与生态保护
规划方案中的人居环境与生态保护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于人居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规划方案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文件,对于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生态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规划方案中的人居环境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规划中平衡二者的需求。
一、人居环境的重要性人居环境是指人们居住和生活的空间环境,包括居住区、公共空间、交通、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
良好的人居环境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首先,人居环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
一个舒适、安全、宜居的居住环境能够减轻人们的压力,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其次,人居环境对于社会秩序和稳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整洁、有序的居住区能够提高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发生。
因此,在规划方案中,人居环境的改善应该是重中之重。
二、生态保护的必要性生态保护是指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生态系统的破坏不仅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还引发了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因此,生态保护是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规划方案中,生态保护应当成为首要任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人居环境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人居环境和生态保护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良好的人居环境需要依赖于健康的生态环境,而生态保护也需要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提升。
首先,人居环境的改善需要依赖于生态保护。
例如,城市绿化、水系保护等都是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内容,而这些都需要有良好的生态基础。
其次,生态保护也需要人居环境的支持和保障。
例如,城市规划中需要合理布局生态保护区,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四、在规划中平衡人居环境与生态保护在规划方案中,如何平衡人居环境与生态保护的需求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首先,要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和综合性。
规划方案应当充分考虑人居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各个方面,综合考虑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
生态城市与人居环境的改善
势 。对于 历史 形 成 的 前 景 天 际 线 , 宜 在 周 围 区域改 造 过 程 中形成 变化 丰 富 的 天际 线 。 两 岸互 动 开 发 ,左 岸高 层 临 江 , 则 右 岸 变 化与 山体 和 江水 的 转 弯点呼 应 。 1 . 1 . 2 景 观 塑 造
景 观带 、 葡 萄 酒 庄等 优 质资 源 ,在 尽量 保 持 原 貌 的 基 础 上 进 行 改 造 利 用 ,打 造 集 “ 科 研、 生 产 、生活 、游 憩 为 一 体 的 森 林 科 技 新
“ 清水绿带” 全 长5 7 km , 选择 沿 江 用 局。 青 山、 绿 水 是 吉林 市得 天 独 厚 的标 志 性 现状景观较好、 有人气 聚 集 的 滩 涂 4 结 语 自然 景 观 , 也 是 城 市 空 间景 观 构 建 的 主 体 地 开 敞 、 地, 规 划 主 题 景观 节点 , 如 江滨公园、 青 年 要素。 规 划 师 在城 市建 设 中发 挥 着 科 学 引 导 园、 国防 园 、 温 德 游 园等 l 6 个 主 题 游 园。 如 的 作 用 , 1 . 1 城 市空 间的合 理 控 制 保 护 城 市 自然 生 态 环 境 、 资源, 使 吉林 市 由2 0 0 2 年6 月开 始 进行 吉 林 市 松 花 江 滨 水 区 总体 城 市 设 计 及 重 点 区 段城 市 设 计 》, 对松 花 江 及 沿江 两 岸 的建 设 与发 展 方案 进 行了多 次 论 证与 咨询 。
吉 林 市于 2 0 0 1 年 组 织 编 制 了 “ 清 水 的 、 适宜步行的邻里关系; 经济节能 , 低 碳 吉 林 市是 中国北 方 著 名 山水城 市 , 四 面 主 旨, 群 山环 抱 , 龙 潭 山、小 白山、朱 雀山 、 玄 天 岭 绿 带 ” 一 吉 林 市 松 花 江滨 水 区城 市 设 计 》, 环保 ; 将 自然 环 境 与人 造社 区 结 合成 一个 可 0 0 2 年 实施 , 提升 城 市形 象 , 丰富市民 持 续 的 整体 的 功能 化和 艺 术化 的 走 廊 , 环 城而立, 加 上 回转 的 松 花 江 水 , 形成 “ 前 并 与2 倡 导 休 闲生 活 。 “ 新 城 市主 义” 居住理念。 朱 雀、 后玄武、 左青 龙、 右 白虎 ”的 山水 格
建设生态城市打造宜居的人居环境
建设生态城市打造宜居的人居环境从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发展的同时,人居环境的质量也在逐渐下降。
随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越来越迫切地需要一个宜居的城市。
而建设生态城市则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之一。
本文将就如何打造宜居的人居环境展开讨论。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人居质量的城市模式。
生态城市的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来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
二、打造宜居的人居环境的重要性1. 改善居住条件。
宜居的人居环境可以提供舒适的住房、清洁的空气、优美的景观等,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提升生活品质。
2. 促进健康发展。
宜居的人居环境可以提供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安全的饮水、健康的食品和休闲活动场所等,有利于居民身心健康的发展。
3. 增加居民满意度。
宜居的人居环境可以提高居民对城市的满意度,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宜居的关键因素1.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宜居的人居环境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绿地、湿地等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供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景观。
2. 提供基础设施。
宜居的人居环境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
只有基础设施完善才能保证居民生活的便利和舒适。
3.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宜居的人居环境需要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使得居住、工作、休闲等功能区域合理分布。
合理规划能够减少交通拥堵,提高居住品质。
4. 提供公共服务。
宜居的人居环境需要充分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等。
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能够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提高居住质量。
四、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已经开始探索生态城市建设的道路,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例如,深圳市通过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提升城市空气质量;广州市通过提升城市绿地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绿色人居环境宜居城市规划
绿色人居环境宜居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绿色人居环境宜居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规划理念,受到了广大城市规划者和居民的关注。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背景、原则和实施措施等方面,探讨绿色人居环境宜居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城市规划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噪音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而绿色人居环境宜居城市规划则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城市规划模式。
二、绿色人居环境宜居城市规划原则1.生态保护原则: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合理确定城市建设规模,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使城市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2.资源节约原则: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推广低碳、节能、环保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降低城市的能耗和资源消耗。
3.空间优化原则: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提供高质量的公共绿地和景观资源,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环境。
4.社区参与原则:鼓励居民参与城市规划,增加他们对城市规划决策的影响力,使城市规划更贴近居民的需求。
三、绿色人居环境宜居城市规划的实施措施1.空气质量改善:采取措施减少机动车使用,提倡公共交通工具,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提高城市空气质量。
2.绿色交通体系建设:优化交通路网布局,提高公共交通网络覆盖率,推广电动车和新能源汽车,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3.生活垃圾处理:推广垃圾分类制度,建设垃圾处理厂和垃圾焚烧发电厂,减少垃圾的填埋量,提高资源回收率。
4.水资源保护:优化城市供水系统,加强居民用水管理,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5.绿色建筑推广:推动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建筑废弃物的产生。
6.生态保护区设立:合理划定城市生态保护区的范围,保护和修复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打造城市绿肺。
7.社区参与推动:建立社区议事机制,鼓励居民参与城市规划决策,推动绿色人居环境宜居城市规划的实施。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市环境和人居空间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市环境和人居空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其中之一就是建设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一种以人为本、以生态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城市发展模式,它致力于建立一个健康、安全、宜居、绿色、和谐的生活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和高品质的生活体验。
本文将探讨生态城市的城市环境和人居空间。
一、城市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下,城市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大气污染、水土流失、水资源匮乏等问题层出不穷,给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而在生态城市中,城市环境不再是“污染制造器”,而是一种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
在生态城市中,城市环境得到了全面的改善。
首先是空气质量的改善。
生态城市中采用了绿化覆盖率高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方式,在道路、广场、公园中心等重点区域增加绿化带和植物,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使空气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其次是水资源的保护。
生态城市采用了雨水收集、中水回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有效地保护了城市的水资源。
另外,在生态城市中,还采用了清洁能源、生态交通等方式来改善城市环境。
清洁能源是指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来提供城市能源供应。
生态交通则是采用了步行、自行车、电动车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了机动车的出行量,有效地降低了城市的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
二、人居空间人居空间是城市环境的核心,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建设符合居民需求、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是实现生态城市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
在生态城市中,人居空间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舒适度高。
生态城市中应采用高品质、环保、人性化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设计出室内温馨、舒适的居住空间。
二是安全性高。
生态城市要注意防火、防盗、防震等安全问题,确保居民的人身安全。
生态城市规划打造绿色宜居城市改善人居环境
生态城市规划打造绿色宜居城市改善人居环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交通拥堵等诸多问题。
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关注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生态城市规划是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优化资源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等手段,以打造绿色宜居城市,为居民提供优质的人居环境。
一、合理规划城市布局生态城市规划的第一步是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传统城市规划往往以工业区为中心,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生态城市规划强调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结合,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规划城市布局时,应考虑到自然资源的分布、地理特点和环境容量,合理安排工业区、商业中心、居住区等不同功能区域,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公共设施的合理配置。
二、优化资源利用生态城市规划旨在通过优化资源利用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城市的能源消耗主要来自于建筑、交通和工业等方面。
在建筑方面,可以采用节能材料、建造绿色建筑,合理设计建筑布局,降低能源消耗。
在交通方面,可以鼓励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出行,减少汽车使用量,减少尾气排放。
在工业方面,可以推动清洁生产,促进循环经济,减少污染物排放。
通过优化资源利用,不仅可以减少环境压力,还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城市规划的核心。
城市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应注重保护自然湿地、森林覆盖率和水源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
通过建设植被覆盖率高的绿色空间,提供更多的绿地和公园,增加居民接触自然的机会,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此外,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环境监测和治理力度,对污染源进行严格管控,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提供优质的人居环境生态城市规划的最终目标是为居民提供优质的人居环境。
优质的人居环境不仅包括良好的自然环境,还包括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城市规划应注重人们的需求,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
发展生态建筑 营造生态城市 改善人居环境
继续执行 。
的工业 用地分 类标准 已经难 以匹配分类庞杂 、类型多样的现
2.下限控 制宽松 ,宜适 当提高 下限标 准 ,以提 高 用地
效率 考 虑到三类工 业用地以低层厂 房为主 ,且现代 工业对环
代工业建筑形式。广州远期宜参考上海、香港经验 ,改变目
前按照 工业门类划分建筑 密度的做法 ,建立更精 细的工业控 制指标管理体 系 ,按照 区位 、按照工业建筑 类型对工业建筑 密度分 区进行深入研究 ,特 别是注重提高在 中心城区 内工业
参考文献 : 【】广 州市城 市规划 管理技 术标 准与准 则—— 修建性 详 1
细规 划篇 . 广 州市 规 划 局 . 20 05
[ 建筑设计资料集 ( 2 】 第二版 )第五分册
一
7一
舒适 的人工生态系统 。
害气体的密度板 、涂料和不造成 光污染的玻璃等。这样 ,人 居其 中,才不会 受到有 害气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粉尘的伤害 ,同时 ,又节约
海拔等) 和生 物环境( 如植物 、动物、微生物等 ) 两类。通过人
工方法对这两 类环境的加工 、改造 和建设 ,使 之达到一定 的
要 求 ,以满 足 人们 的需 要 。从而 使人 居环 境更 适合 居 民生 活 、工作 、娱 乐、休 息等的需要。
而 “ 生态 城 市 ”这一概 念 是 与现代 生 态学 和环 境科 学
的调控 和建 设 。人 居环 境 ,特 别是 它的高 层 次— — 城 市
环 境 ,是大 自然 控制 下 的 自然环境 的一 个局 部 ,自然环境 的一 切构成 因素都 决定 和影响着城市环境 。但城市是人 口最
集 中、生产活动最频繁 、对环境干预最强烈 的地方。城市原 来环 境的 自然地貌 、植 被、动物被密集 的建 筑群 、光秃 的道 路 、拥挤的车流人流所 代替 ;城市 的污水 、垃圾 、废气等也 无法在城 市生态系统 内 自己稀释、净化 。只 能而且必须经过 人工措施 加以处理 。所 以 ,城 市是一个不完全 的生态系统 , 必须通过 人们 的调控和建 设才能使其成为宜 人的、优美 的、
生态城市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城市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成为了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而生态城市建设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了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与特点生态城市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通过优化城市规划和建设,减少生态环境压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系统,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城市形态。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应注重以下几个特点:1. 环境友好:生态城市建设要以生态保护为出发点,合理规划绿地和生态空间,保留并修复生态系统,促进城市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
2. 资源节约:生态城市建设要推广低碳、节水、节能等技术,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循环经济发展。
3. 人文关怀:生态城市建设要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建设优质生活环境,注重教育、文化和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1. 增强环境适应性:生态城市建设可以增强城市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提高城市的环境适应性,降低灾害风险。
2. 促进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建设可以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3. 改善人居环境:生态城市建设可以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水质和噪音等环境问题,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健康水平。
4. 保护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建设注重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1. 规划设计:生态城市建设要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合理确定城市用地、绿地和建筑布局,构建生态网络,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2. 绿色建筑:生态城市建设要鼓励绿色建筑,采用节能材料和技术,降低建筑能耗,优化室内环境,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
3. 能源管理:生态城市建设要推广清洁能源利用和能源管理技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4. 垃圾处理:生态城市建设要完善垃圾处理系统,加强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市环境和人居环境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市环境和人居环境随着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城市的环境和人居条件也日益受到关注。
生态城市作为当代城市化发展的趋势之一,成为了城市环境和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生态城市的相关知识。
本文将从城市环境和人居环境两个方面,对生态城市进行探讨。
一、城市环境城市环境是指城市的物理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
物理环境包括城市的空气质量、水质、噪音污染等;生态环境则包括城市的植被、水源、土壤等;社会环境则包括城市的安全、交通、文化等。
这些环境对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实施以下措施:1.积极开展生态环保行动。
生态城市应采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不断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同时开展垃圾分类和利用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等环保行动,以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充分利用城市内外的空地进行绿化,减少混凝土、钢铁等高能耗材料的使用,营造宜居的生态环境。
同时加强城市的景观建设,打造生态景观,提高城市的形象和人气。
3.推广低碳出行。
促进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等低碳交通方式的发展,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量和排放量,降低城市噪音和空气污染物的浓度,提高人们出行的便利性。
4.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通过规划和管理手段,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合理分配城市资源,保护城市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达到优化城市环境的目的。
二、人居环境人居环境是指人们居住和生活的环境。
人居环境的好坏对人们的生活舒适度和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人居环境的改善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改善人居环境,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实施以下措施:1.提高住房质量。
生态城市应推广绿色建筑,提高住房的节能、环保和舒适性,保护人们身体健康。
2.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生态城市应注重公共设施的建设,完善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3.培养居民的环保意识。
浅析人居环境下的城市生态园林建设
等大事 ,因此 ,在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过程 中,要
严格地对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当地 的人文 特征有 充分的调查与研究,切实找出和城市发展相 协调、 适合当地城市人文风貌 的园林建设规划方案 。同时 在生态 园林建设过程中 ,要对园林建设的前瞻性要
有 明确 的 目标 ,严 格 结 合 人 与 生 态 环 境 之 间 的 相 溶
上级领导必须要抓好园林绿化法制建设的教 育和宣 传工作,让园林 建设单位和居 民对园林绿地的重要 性有足够 的认识 与重视 ,树立起全民绿化意识和创 建意识。如经常在居 民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开展园 林绿地对 于人类 生活重要性的讲座、宣传等活动 切实让全 民对园林绿地 与人类生活的相互协调 的关
及美学等 多个学科知识和精髓 融入其 中,打造 了独 特 的城市 ,把城市的 内涵和特 征充分地体现 出来 。 二、 城市生态园林绿 化建设过程 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生态 园林绿化养护资金短缺 , 相关管理体制
生态 园林建设绿化过程中 出现的 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提
出了有益提高人居环境下生态园林建设发展的对 策。
逐渐地衰退。
t h el i v i n g e n v i r o n me n t , nd a p u t sf or wa r dt h eb e n e ic f i a l c o u n t -
e r l / l e a s u r e s t o i mp r o v e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e c o l o g i c l a l a n sc d a - p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2 .经营管理措施不规 范,管理水平低下 首先 ,在 生态园林绿化 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没 有严格按照园林绿化建 设原则 去执行 ,致使在实际
浅谈城市生态化与住宅人居环境
慈是:笠凰浅谈城市生态化与住宅人居环境黄杰(大连山源绿化有限公司,辽宁大连w)ooo)班?。
j‘1j。
#}j ?’睛要】随着经济的发碾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建浚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呼声也日益高涨,许多房地4j i:产开发商开始在住宅小区建设的同时进行目林绿化、试图为住户营违优美的唇往环境。
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应突出地方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挂,从而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o,傍黼司生态;住宅小区;园球绿彳艺;植物配置;多棒挂一。
9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建设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呼声也日益高涨,许多房:也产开发商开始在住宅小区建设的同时进行园林绿化、试图为住户营造优美的居住环境。
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应突出地方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
从而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生态化园林的时代趋势与特征中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产总值多年保持显著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相应的获得很大的提高。
但与此同时,环境却—直在不断恶化。
政府的决策者近期已经认识到,仅仅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不顾对环境的影响的做法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因此生态化园林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绿化是基础,美化是园林的—种重要功能,而生态化是现代园林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qF。
人类渴望自然,城市呼唤绿色,园林绿化发展就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园林的创造中,满足人们的休闲、游憩和观赏的需要,使人、城市和自然形成—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良好生态系统。
生态化园林应该具有I,熬-F特征:1)城市绿地分布要均匀、合理,形成一个由绿地、绿廊、绿网构成的综合绿地系统。
扩大城市公共绿地的服务半径,特别是城市中心区、旧城区和居民区应该加强绿地建设,让更多的市民都能受益。
生态与人居环境建设相互促进关系研究
生态与人居环境建设相互促进关系研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的加快,生态和人居环境建设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的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生态与人居环境建设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并分析其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
首先,生态环境建设对于人居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
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提供更加洁净、健康的空气和水源,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例如,植被的增加可以减少空气中的污染物,提供清新的空气;湿地的建设可以净化水源,改善水质。
这些改善措施不仅对于居民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也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其次,人居环境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人居环境建设需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维护。
例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可以保留一定的绿地和生态空间,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人居环境建设还可以通过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与人居环境建设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还可以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
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产业发展。
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落户。
例如,一些具有优美自然环境的城市往往是旅游业和休闲业发展的热点,也吸引了众多的投资和外来人口。
这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就业机会的增加。
与此同时,人居环境的改善也可以促进生态建设。
人居环境的改善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增加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居民对环境保护的积极参与可以推动生态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城市居民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活动中。
这些个人行为的改变将会对于整个生态环境的改善产生积极的影响。
然而,生态与人居环境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生态环境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和资金。
绿化、湿地保护、空气净化等环境改善措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对于一些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来说是一个挑战。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市绿色和人居环境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市绿色和人居环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生态城市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生态城市是指采用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和生态技术手段,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生态城市的城市绿色是指生态城市中的绿色空间系统,包括公园、绿地、绿化带、湿地、水体等。
建设城市绿色是保障城市生态、提升城市品质的有效手段。
绿化可以促进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防止城市热岛效应的发生,减轻城市环境压力。
绿色空间还可以使城市更加宜居,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具体的,城市绿化应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绿化面积的增加。
要建设更多的公园、绿地和人工湿地,提高绿地覆盖率,减少水泥硬化路面。
第二,注重绿色生态系统的构建。
要建立城市生态网络,将绿地、森林和水体相互连接,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同时,要注重植物和动物的保护,使绿化成果可持续。
第三,注重景观的美化和功能的完善。
城市绿化不仅要有绿色环保的功能,还要有美化城市的作用。
绿化可以在城市中形成自然风光,为城市增添美丽的一景。
与此同时,保证景观的功能性,如绿地可以提供娱乐、休闲、运动的场所。
生态城市的人居环境是指城市居住和生活环境的改善。
这里,包括城市基础设施、住房、交通、环境卫生等方面。
人居环境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具体来说,人居环境应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住房的建设。
住房是人居环境的核心。
要加强住房建设,让城市居民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同时,可以发展公共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增加居民的选择和权益。
第二,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
要完善城市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能力。
与此同时,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布局,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第三,注重环境卫生监管。
要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监管,提高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城市垃圾分类和处理也是环境卫生的重要一环。
第四,注重交通出行的改善。
试论人居环境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 23 –一、人居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人居环境,即人类从事生产、生活、休闲娱乐和社交等活动的空间,由人和空间内的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构成。
人居环境是体现人与自然相容状态的最佳指标。
从科学的角度讲:包括乡村、城镇、城市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场所,都属于研究的范畴。
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多种因素都会对人居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通过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的生活服务。
生态文明建设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发展为宗旨。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自然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环境的优势,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人居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2010年上海世博会,各国城市生活馆中展出的宜居城市典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人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再次思考,如何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打造生态文明宜居城市,成为我国协调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宜居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2012年,中国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
旨在唤起人们对环保消费的认识,养成选择绿色节能新产品的好习惯。
多为环保做善事,少为浪费找借口。
可见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我们要住得舒适,享受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要远离沙尘暴、远离雾霾、远离酸雨,就得积极行动,在搞好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三、人居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统一的典型案例作为北部湾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东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广西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一)先进的发展理念2012年,广西在全区14个市、110个县同时启动“千万珍贵树种送农家”活动,共有近5万干部群众参加,向农户赠送苗木50多万株,现场植树15万多株。
广西林业厅厅长陈秋华介绍,广西于2010年全面加强珍贵树种发展工作,当年全区种植珍贵树种4.7万亩,2011年增加到6.8万亩,房前屋后零星种植达500多万株。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人居环境与城市美化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人居环境与城市美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并提高城市的美观度成为了当前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思想在人居环境和城市美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对人居环境和城市美化的意义,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系统提出的理论体系,它具有伟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的全面进步。
在人居环境和城市美化方面,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的指导思想和重要观点。
二、人居环境与人民生活质量的关系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基础,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我们应该注重改善居住条件,提供优质的住房和基础设施,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消除城乡差距,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机会。
三、城市美化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关系城市是人们居住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城市的美化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密切相关。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提高城市的品质和形象。
我们应该注重保护环境,提高生态意识,实施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城市。
同时,要重视文化传承和创新,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四、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在人居环境与城市美化中的指导作用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为改善人居环境和实现城市美化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我们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确保人们生活的美好未来。
同时,要注重城市规划和管理,科学布局,合理利用土地和资源,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
五、加强基层党组织在人居环境与城市美化中的作用基层党组织是推动人居环境与城市美化的重要力量,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组织力量和服务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人居环境与生态城市摘要:从人居环境概念入手,综述了人居环境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引出生态城市的概念,概述其内涵及特征,最后为创造适合人们生活的良好居住环境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科学;生态城市;建议亚里士多德在2000 多年前说过,人们为了生存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而居留于城市。
可见,人的生存和发展 是人类城市发展的一个永恒的追求。
然而,这种追求的内涵随着人类的进步和时代的更迭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最高追求就是以人为本,满足人不断变化的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求。
在新的世纪,一个不适宜现代人生存的城市自然会被淘汰,一个窒息人的发展的城市必将衰落。
因此,许多城市都在为改善各自的人居环境、创造适合现代人居住和创业的城市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1人居环境的概念与内涵人居环境科源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人类聚居学,他不拘泥于单纯的建筑与城市的概念,强调从整体上来考察整个人类的聚居环境问题。
道氏将其划分为自然环境、人、社会结构、建筑与城市、交通与通信网络 5个基本构成要素,提出了研究人类生产与城乡建设活动的规律,寻求实现理想、美好的人居环境的途径[1]。
在我国,明确提出“人居环境”一词只有 10余年的时间,而后被社会各界所接受和运用。
我国学者吴良镛在道氏人类聚居学的研究基础上,认为“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他认为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群,提出要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的融合”为核心来建构人居环境科学的学术框架,拟定其研究领域有:①居住系统;②支持系统;③人类系统;④社会系统;⑤自然系统;⑥跨系统研究[2]。
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聚居环境状况引起了广泛重视, 相关的理论成果也大量涌现。
邹德慈认为应从人居环境科学的高度审视城乡规划问题[3]。
吴良镛、毛其智提出用数字信息技术,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人居环境的发展[4]。
刘平等对城市住区人居环境进行了生态设计方法的研究探讨[5]。
李长坡等建立数学模型,探讨城市人居环境与城市竞争力的定量关系[6]。
熊鹰等进行了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定量评价的研究[7]。
这些文献都是从不同学科领域探讨城市人居环境的相关问题,体现了人居环境在城市相关学科中的重要性及广泛的覆盖面。
此后,又有许多学者从形态学,生态学,资源学,广义与狭义等不同角度,对人居环境的概念做了阐述。
总之,人居环境是一个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拓展的概念,它将随着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2人居环境科学人居环境科学是源于研究人造生存空间环境的建筑科学,它是从建筑学角度探讨人类居住问题,其着眼点在于建筑舒适的居所,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但人居环境的多因子决定了它既非居住区的放大,也非区域地理系统的缩影,应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人居环境科学涉及的学科范围很广,应是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地理、环保等学科的相互渗透、融贯发展的结合,具有边缘科学性质,具体见图1。
图1 人居环境科学涉及的学科运用地理学观点,从人类居住生存角度,可以将地球环境空间大致划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居环境两大系统,它们之间具有模糊边界和相互包含的互补共轭关系(图2)。
图2地球生物圈、人居环境共轭关系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基本没有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保持原生自然状态的地表空间,当然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种自然生境在地球上己不复存在,地球上任何区域多多少少都已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
人居环境的主题内容属于人工自然地理环境。
在人居环境的空间构成中,可划分为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
3 人居环境规划模式3.1 带型城市较有系统的带形城市构想,最早是西班牙工程师A.索里亚·伊·马塔在1882 年提出的。
带形城市的规划原则是以交通干线作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的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平行地沿着交通干线布置;大部分居民日常上下班都横向地来往于相应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
3.2 田园城市19 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1919 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后,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3.3 卫星城镇卫星城镇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经历了附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20 世纪初美国的泰勒正式提出了卫星城镇的概念。
这种设想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星”。
3.4 广亩城市1932 年美国建筑师赖特在《消失中的城市》中正式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设想。
这是一个把集中的城市重新分布在一个地区性农业的方格网格上的方案,将城市分散发展的思想发挥到了极点。
他认为,在汽车和廉价电力遍布各处的时代里,已经没有将一切活动都集中于城市中的需要,而最为需要的是如何从城市中解脱出来,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就业相结合在一起的新形式,这就是广亩城市。
3.5 有机疏散理论1942 年芬兰建筑师E.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在他写的《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将来》一书中提出了有机疏散论并作了系统的阐述。
有机疏散的两个基本原则是: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宁称为“日常活动”的区域,作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场所,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置,则作分散的布置。
3.6 山水城市1990 年,钱学森先生在写给吴良铺的一封信中首次提出了中国应该建“山水城市”的设想,并在1993 年2 月的“山水城市”座谈会上明确发表了他的《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设山水城市》的论文。
山水城市是在传统的山水自然景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基础上,把中国的山水诗词、园林建筑和山水画三者的意境融合在一起而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
山水城市并不是简单的指有山有水的城市,其核心精神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居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
这些人居环境的构筑模式在特定时期针对不同的人居环境问题曾起到重要的思想指导作用。
集中论和分散论的两大阵营在人居环境模式构建的探索和争辩中走过了20 世纪。
21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文理念的发展,新的人居理念开始倡导生态主义。
4 生态城市21世纪人类正努力进入生态世纪。
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渐转向生态化社会,一个更高度的生态文明建设高潮正在全球兴起。
一场由环境污染、人口膨胀、资源破坏而引发的城市生态革命正在孕育形成。
建立人类美好家园,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等成为当今许多城市发展追求的时尚[8]。
4.1 从田园城市到生态城市城市是人类的的一种最重要的居住形式和生存条件。
自城市诞生以来,城市规划就自觉地、不自觉地遵从这个原理,让这种最主要的居住形态和生存空间成为最适宜的生存条件。
从1898年《明天的田园城市》构想出对“田园城市”的憧憬,到1933年的《雅典宪章》表达出对“家园城市”的向往,再到1977年《马丘比宪章》表达出对“生态城市”的渴望,都表达了人类对城市生存空间“宜人化”的追求[9]。
生态城市概念是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 计划研究过程中首先提出来的。
但是到目前为止不仅世界上没有真正意义的生态城市, 而且对生态城市内涵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 当然也存在争议。
苏联城市生态学家亚尼科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 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 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物质、能量、信息高速利用, 生态良性循环[10]。
4.2生态城市的内涵由于对生态城市的内涵理解不一致, 有的城市提出5-10 年建成生态城市,有的城市则认为需要经过30 年、甚至50 年的努力才能建成生态城市。
所以,对生态城市的内涵加以探讨是必要的。
运用生态理论和环境科学理论对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进行综合分析, 生态城市建设是有阶段性的, 生态城市的内涵也因其所处的阶段不同而不同。
4.2.1第一个层次( 初级阶段) 的生态城市概念第一层次的生态城市概念可概括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即环境清洁、卫生、优美、舒适的城市。
具有如下特征: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等按功能区分别达到或好于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城市环境整洁无废物污染, 饮用水安全、食品安全、居住区和居室安全达到国家( 或地方) 法规、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城市居民的健康;建成完善的城市绿化系统, 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绿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良好,绿化系统的组合及分布能满足城市绿化美化的要求;城市总体构型和景观优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设施齐全,有利于居民的劳动( 工作) 及生活, 方便、舒适。
4.2.2第二个层次的生态城市概念这个层次的生态城市概念可概括为:“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
是以生态理论、可持续发展为指导, 在第一层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高级的生态城市。
其主要特征是: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如总体构型、密度( 人口密度、经济密度、能耗密度、建筑密度等) 以及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绿化系统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等科学合理, 有利于生态流的高效、持续、稳定地进行。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生活功能、还原功能、调节功能等持续高效地发挥作用, 使城市生态不断提高, 逐步接近理想生态;环境安全达到高标准,可保障人身安全, 保护人民群众健康, 可保障经济安全, 可保障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即经济与环境协调度、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以及城市生力都处于较高水平。
4.2.3 第三层次的生态城市概念城市生态系统是在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 经过人类的开发建设逐步演化而成的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由城市自然生态子系统、经济生态子系统和社会生态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系统。
由于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非自律系统, 所以城市生态系统与周围的区域生态系统相互依赖、紧密相连, 生态流持续运行在两者之间。
第三个层次的生态城市可概括为:“优于原自然生态系统的科学、高效的并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和持续稳定运行的城市生态系统”。